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跨學科美術教學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視域學科;美術學;研究
跨國別的美術研究中,不能只是從中西方的美術中進行相互比較,要逐漸重視中西方美術學視域地位,對比國內外民族之間文化不同,可以是對一個民族美術歷史文化研究,側重對于比較美術學的范疇研究,不同的民族和國別之間美術研究都是相互融通的,有很強的共性存在。
一、美術與宗教的跨學科研究比較分析
縱觀人類發展歷史,可以看出宗教和美術之間關系非常密切,很多時候美術學來自宗教學,美術學和宗教學之間緊密聯系是肯定的,人類美術和宗教之間有非常深的關系。比如中國山水詩應用而出的山水畫,和西域傳統宗教都有必然聯系,宗教對于中國山水畫影響也是非常明顯的,受到儒釋道影響因素也非常明顯,同時也體現了宗教邊緣補充和整合,最經典的就是中國石窟藝術,就是非常典型的宗教藝術,分為石刻和壁畫,這些都是為宗教服務的,也充分顯露了宗教和藝術之間相互融合關系。
美術和宗教具有天然關系,比如巫術和宗教是一體的,巫術也是原始宗教儀式活動,這些都有宗教精神物質載體,巫術活動從外在的行為方式超自然的精神力量,促進了美術創造力,促使美術研究逐步推動美術學發展。
二、美術和哲學之間跨學科比較方法研究
哲學主要是將事物物理本質進行抽象化研究,是表現事物本質關系,和美術學研究方式不同,美術是一種形象思維模式表達,通過作者對于美的認識進行客觀表達形式,有很多表現形式和手法,美術一直都是屬于一種審美意識形態研究。美術學和哲學之間區別非常明顯,主要是形象性和抽象性問題,哲學描述具有一定絕對抽象性和形象性,非常不同于美術學,美術學是生動和具體的,形式上的哲學對于美術有著非常重要影響,哲學思想可以很好幫助美術創作進行更加豐富創作研究,提供一定建設性的思想主題,幫助美術學從形象思維逐步到理性思維跨越。一個美術家的思維方式直接會表現藝術作品中,同時一個非常有哲學思維的藝術家更是非常有內涵的美術家。
美術是一種形象思維藝術,美術家從事美術創作需要注入大量的理性思維,作品主體思想表達需要人的精神,社會現實問題都需要理性思維,具體到如何表現就是形象、色彩和構圖等,一個美術家思維方式需要理性和感性相互結合,更需要一定哲學觀點。中國美術學和哲學之間關系非常密切,繪畫先布眾色,再根據意向對于繪畫整體把握繪圖,老子道主要就是哲學最高概念,以形媚道就是中國山水畫性質最早界定,中國繪畫追求的是虛靜、淡泊和平遠美學精神,這些都是受到老莊哲學思想影響,本質上是完全一樣觀點,藝術家由此也成就了藝術作品,莊子也由此成就藝術的人生。
三、美術和考古民族學之間研究分析
隨著社會進步和發展,科技和人文學科研究也得到非常深遠發展,各個學科之間分工也更加細化,民俗和考古學之間有著非常緊密聯系,同時也取得了非常好的發展,整個美術研究一直都是走向豐富多彩程度,研究也越來越深入和多樣化,從考古研究可以很好對于古代美術學做系統研究,提出非常新型美術學考古理論,美術民俗是今天民俗美術學研究主要方法,主要表現是美術和民俗之間關系。
很多研究都表明考古學和美術學之間相互補充關系,一種相互印證關系,美術學要深入研究,需要考古學支持才可以,同時美術學和考古學是相互聯系和相互影響的,考古發現的新問題都可以通過美術學理論知識得到一定解決,從而很好推動考古發展。相反考古研究可以很好豐富美術學理論體系,美術學研究要借助于考古學理論方法才能進行,對于美術學研究要結合考古學進行,二者之間是相互推動和相互作用關系。
四、美術學和文學詩歌之間比較研究
美術學和文學詩歌之間一直都是相互滲透和補充的,文學史上的流派和美術史上流派是相互聯系的,主要表現形式有現實主義、浪漫主義、象征主義和表現主義,這些都是文學詩歌和美術之間藝術流派表現形式。
中國美術史關于詩歌和繪畫之間也存在一定定律,蘇軾以為繪畫和詩歌本來就是一體不可分割的,書畫同源,王維也強調中國山水畫和詩歌有著必然聯系,詩歌,志之所在,詩歌和繪畫都是源于心,繪畫是視覺的,詩歌是聽覺的,繪畫寫的是物體外在想象,詩歌表達的是內在思想主題,詩歌和繪畫相互結合,可以很好達到一定藝術手法。中國文化中對于傳統藝術表現手法非常側重,美術和詩歌相互都可以很好描述事物的美。
五、結語
綜上所述,跨學科研究是中西美術學比較必然,需要中西美術跨學科研究學者共同進行,跨學科研究是以美術為中心,將相互之間聯系做到非常深入研究,比較形式上關系,揭示和相互印證對比,構成了美術和別學科的多緯度思維,跨學科拓展中西比較美術學研究,可以很好對于研究空間和領域進行一定分析。需要指出的是中西比較美術學研究是美術學研究重要工作,以美術為中心研究其他學科和美術學之間關系,可以直接表現美術和其他學科之間相互吸收、借鑒和聯系,跨學科研究也是中西比較美術學史學科很好定位。
【參考文獻】
[1]李倍雷.比較視域中跨學科的美術學方法研究[J].設計藝術(山東工藝美術學院學報),2008(05):65-68.
今年我省普通高中開始采用《美術鑒賞》,它是在義務教育階段美術課程“欣賞─評述”學習領域的基礎上更高層次的拓展和延伸,改高中“美術欣賞”課為“美術鑒賞”課,其旨在要求高中生通過“美術鑒賞”內容系列學習,不僅能欣賞一些古今中外的美術作品,同時也能運用感知、經驗和知識對美術作品進行感受、體驗、聯想、分析和判斷,獲得鑒賞享受,并能理解美術作品與美術現象。美術鑒賞在具體要求上,比美術欣賞要求更高一個層次,“是判斷美的一種能力”,是對美術作品的欣賞和鑒別的過程。
教師要引導學生在廣泛的文化情境中去欣賞美術作品,也即需要進行跨學科講授。“因為任何美術作品都不是孤立的,都是在一定的文化環境中創造出來的,藝術家在創作藝術作品時,不可避免地受到所處環境的影響,所謂文化情境,實際上指的是一件美術作品被創作出來時,所依托的文化環境、條件及其特征。”因此,在美術欣賞、鑒賞教學時,盡可能地進行跨學科講授,學生對跨學科的講授表現出來的專注程度明顯要高于對單純的美術知識講授。那么具體怎么做呢?下面我以第六課《宛自天開──古代園林藝術》為例來說明。
在教學美術鑒賞第六課《宛自天開──古代園林藝術》時,講到私家園林,導入時我朗誦了晏殊《浣溪沙》“一曲新詞酒一杯,去年天氣舊亭臺,夕陽西下幾時回。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小園香徑獨徘徊。”使學生盡快進入到園林欣賞的情境中來,增強他們的感性認識,創造一個廣闊的文化情境。
然后指出:中國藝術講究觸類旁通,詩文與繪畫往往互為表里。古代園林藝術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園林景觀之體現繪畫意趣,同時也蘊涵著詩的情調──詩情畫意。這景、情、意三者的交融形成了中國園林特有的藝術魅力。
接著板書:“遠香堂”“聽留館”“夕佳樓”。播放課件:讀圖認識“遠香堂”“聽留館”“夕佳樓”,感知江南水鄉──蘇州及園林,引導學生賞析:拙政園內有兩處賞荷花的地方,一處建筑物上的匾題為“遠香堂”,另一處為“聽留館”。前者得之于周敦頤詠蓮的“香遠益清”,后者出自李義山“留得殘荷聽雨聲”的詩句。一樣的景物由于匾題的不同卻給人以兩般的感受。頤和園內臨湖的“夕佳樓”,夕佳二字的匾題取意于陶淵明的詩句:“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游人面對夕陽殘照中的湖光山色,若能聯想陶詩的意境,則對眼前景物的鑒賞勢必會更深一層。匾和聯不僅文字的內容十分豐富,其工藝形式也有多種。除了常見的長條形之外,還有蕉葉形的“蕉葉聯”、“書卷額”、“扇面額”等等。它們猶如繪畫上的題跋一樣,把詩文乃至書法藝術直接組織到園林景觀之中。
接著朗誦:《望江南》“三月暮,花落更情濃。人去秋千閑掛月,馬停楊柳倦嘶風。堤畔畫船空。懨懨醉,長日小簾櫳。宿燕夜歸銀燭外,啼鶯聲在綠陰中。無處覓殘紅。”指出:古人詩文中的美妙意境經常引為園林造景的題材,游人覽景而涉文、因文而生情。圓明園內有“武陵春色”一景,即以摹擬陶淵明《桃花源記》的文意而把一千多年前的世外桃源形象地再現于人間。
組織討論:蘇州園林是如何體現出她的巨大藝術魅力的呢?討論,指名說說,師板書:“雖由人作,宛自天開”,造園藝術是多方面因素的配合,達到人與自然的和諧。總結:園林藝術作為中國封建文化的一部分滲透了封建文人的藝術情趣,它取法自然,高于自然,融建筑美和自然美為一體。最后布置作業拓展:結合投影圖片和唐宋詩詞寫篇關于私家園林的抒情散文。
肖春峰同學上交的作業寫到:“依靠在亭柱旁,亭外時不時吹來一陣陣微風,眼前仿佛顯現出文人逸士們,把酒言歡,風兒撫摩他們的長胡,也搖曳著亭外的一切生靈。偶爾有魚兒躍水,濺起層層水花,沖洗著園林,也沖洗著我們的眼睛。”另一位時春玲同學也寫到:“景醉人,靜人心。晨光初乍,包涵些許朦朧,輕煙薄霧,隱隱約見亭邊的江南女子,步腳裊裊,亭邊一泓池水,映出佳人賢影。江南似水柔柔。黃昏,這是個過于煽情的詞語。安詳的老人半躺在亭內古木紅雕制成的太師椅上,閑在地品一壺涼茶,漸落的紅日光芒散在老人慈祥的臉上,構成古園獨具的‘夕陽畫卷’”。
毫無疑問,這些作業表達出蘇州園林江南水鄉、古典精致的感覺,學生也了解了中國造園藝術的原則精神和具體經驗。
實踐證明,在講課的過程中旁征博引,特別是人文學科之間的聯系,有助于學生發散思維的培養。如欣賞中國古代雕塑時要首先講授古代哲學。儒家哲學尊天命,受其影響,中國藝術反映為崇高、莊嚴、壯麗、重穆、典雅等等風格。道家哲學崇自然,在藝術上則表現為飄逸、雄渾、淳厚、古樸、淡泊、天真、稚拙等等風格。中國畫和雕塑都具備這兩個系統的風格特征,例如佛教造像和陵墓儀衛性雕刻,一般具備前一系統的風格,龍門奉先寺大佛最為典型。因有帝王的精神氣度,風格上必然強調崇高、莊嚴、重穆和典雅。明器藝術中的俑和動物雕塑多屬后一系統的風格,它們和生活關系密切,風格上追求自然,樸拙可愛。兩者各異其趣,各有千秋。有人說美術課像語文課,是美術課還是語文課有什么問題呢?這些知識看似和美術無關,但看重的是一種文化的、人文的氛圍的熏陶,這和美術在本質上是一致的。加強美術和人文學科的聯系,有利于拓展學生的美術視野,對展現美術教師的人格魅力,展現美術課的學科魅力也有益處。任何學習都是為了學生的全面發展,與其他學科的聯系,既可以激起學生的注意力和興趣,同時也有溫故知新的作用。
如何進行跨學科講授訓練,是高中美術教師必須重視的問題。在平時上課中,教師應注重以下幾方面。
1.抓住跨學科講授的目的和要點
與其它講課內容一樣,跨學科講授應進行調整修改,調整的重點應放在所要講授的跨學科知識與美術教學內容要相關、準確上,切忌畫蛇添足,偏題跑題,喧賓奪主。
2.平時思考和課堂領會相結合
教師應鼓勵和引導學生學會利用課余時間、參觀展覽活動的時間,有意識進行跨學科欣賞,美術欣賞里的大多數藝術品都是充滿了作者對大自然、對人生的贊美、留戀以及由此引發的種種感慨和深沉的思考,這是一道豐盛的文化大餐,我們要在相關學科學習中去琢磨,去感悟,去和他們的心靈碰撞、共振,從而讓我們的情感、思想和作者共鳴,獲得鑒賞享受,并能理解美術作品與美術現象。
3.跨學科講授與課堂教學緊密銜接,并行發展
跨學科講授都是美術課的有益補充,二者合為一體,相互依托,共同發展。跨學科講授不僅符合學生的心理,而且對提高學生的整體素質、發展學生的審美能力、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具有積極的作用。
我們的高中美術課不僅僅是為了讓學生了解課本上的幾幅畫,而是要培養他們建立起“大美術”概念,能主動地、獨立地欣賞美術作品,從而了解不同國家、不同民族、不同地區多元文化的面貌,培養學生健康的審美情趣和審美能力。教師應該善于進行跨學科講授,引導學生將美術與自然、社會及其他它學科聯系地思考。重要的是應該通過美術理解更為廣闊的世界,理解美術作品中蘊涵的豐富人文精神。這樣學生就能獲得人文精神的浸染,逐漸提高人文素養,以達到高中美術課程標準提出的:通過“美術鑒賞”模塊的學習,學生能夠理解美術與自然、社會之間的關系,在文化情境中認識美術,引導學生以一種開放、探索性的審美態度從美術作品中獲取多方面的信息,并且在有效獲取這些信息的基礎上運用科學的方法對其進行分析,從而加深對美術作品的認識。
后現代課程觀是以開放性為根本特點,建立在建構主義和經驗主義認識論基礎上的后現代的、過程導向的教學與課程觀,這對當下主導美術教育體系中線性、序列性、易于量化的秩序系統提出了挑戰。文章以綜合材料課程教學改革為例,從課程觀、課程目標、課程內容、課程實施和課程評價五個方面闡述了后現代課程觀對本科美術教育課程改革的啟示。
【關鍵詞】
后現代課程觀;高校美術教育;綜合材料課程
后現代主義思潮濫觴于20世紀60年代,作為當代一種普遍的文化現象和世界性的文化思潮,在文學、藝術、哲學、教育等研究領域內被廣泛運用,不斷呈現新的理論和方法。后現代課程觀是本世紀初從美國舶來的一場轟轟烈烈的教育改革思潮。在藝術創作領域,筆者首次接觸到“后現代”的概念,在此后的學習、創作和教學過程中,逐漸認識到后現代課程觀所具有的懷疑精神和反思態度對現行實施的綜合材料課程教學改革所具有的指導意義。筆者認為,后現代課程觀對高校美術教育現有的課程理念和課程體系的改革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
一、后現代課程觀與現行的高校美術教育課程觀的比較
所謂課程觀,是對課程概念、課程編制、課程實施、課程評價等方面的認識和看法的總稱。后現代課程觀以多元、開放為基本特征,認為教育與課程的內在價值在于促進人的心靈成長。而現行的高校美術教育課程所秉持的工具論價值觀,把課程當學生學習的教材知識內容,即先于教學過程編制好知識體系,教師以線性、單向、權威性的方式進行知識傳授。這兩種課程觀本質的區別在于:前者是動態、交互式的,后者是靜態、單向、被動接受式的。動態、交互式的教學允許存在不確定性,因此,對教師和學生都具有挑戰性,在探討式的教學過程中更易于激發雙方的創造力和想象力。現行的美術教育課程體系的指導思想和課程觀,從被廣泛詬病的美術高考模式和碩博升學招考體系中可以看到問題的嚴重性。師生大都習慣于靜態的、被動接受的教學模式,沒有思考和改變的壓力,教與學雙方的思想都被束縛在規定性的知識中,缺乏拓展想象的空間,按部就班的教學導致想象力和創造力喪失。在人類文化發展的歷程中,美術創作思想觀念的更新和方法的變革往往走在時代前列,美術創作的發展必然與突破以往的觀念和范式密切相關,而這種變革的思潮不可避免地波及到美術教育體系。當今西方高校的美術教育和課程呈完全開放的態勢,沒有絕對單一的專業,譬如油畫、版畫、水彩,教學內容大都根據社會需要而開設,也會根據個人興趣愛好或需求設定深度與廣度,突出為個體成長發展服務的宗旨。社會上也沒有單純的油畫家、版畫家、雕塑家,而是可以用多種語言闡釋自己獨特見解的藝術家,整個社會對美術的認知是大美術的概念,特別強調綜合性、融通性。藝術創作以發散性思維方式為特點,美術教育學科擁有其他學科難以比擬的快速感知和接受新生事物的優勢。尤其是在當代藝術領域中,與架上繪畫和后現代藝術形式緊密聯系的綜合材料藝術,作為新型課程進入到高校美術教學體系之中,其開放的課程觀對傳統美術課程的變革形成了一股強勁的助推力。在教學實踐中筆者越來越清楚地認識到,綜合材料藝術多元的觀念和方法對根深蒂固的精英藝術價值觀的影響,綜合材料課程進入靜態的高校美術課程體系可能產生的干預作用。在綜合材料課程實施之始,筆者把改變思想觀念、建立新的課程觀作為教學改革的優先戰略,并將新的課程觀努力貫徹到教學之中:立足綜合材料藝術創作多元的特質,從突破單純的技法媒介入手,用開放的思維方式引導學生思考。綜合材料課程各個內容單元的學習內容(坦培拉、材料、肌理、拼貼等)相對獨立,又相互聯系,互為穿插,每幅作品的實驗都是獨一無二的,每個過程、階段也是不可復制的。教學的整個過程成為師生共同參與的過程,教學雙方在實踐活動中形成了新型的師生關系——教師不再是權威,因為誰也無法預料材料創作中下一步可能出現的狀況,更多的是平等的討論,即教師作為課堂中的“首席”,分享自身的創作經驗。每個參與者都以不同的存在作為社會異質共存的具有意義和價值的個體,教師要以多元的觀點審視課程、教學方法和學習成果,對不同的價值取向予以尊重,在活動中幫助學生個體健全人格的形成,為他們今后的發展奠定基礎。
二、后現代課程觀對高校美術教育課程目標改革的啟發
課程目標是教育理想、教育目的的體現,是培養目標在特定課程門類或科目中的具體化、操作化表述。在21世紀初,教育部門針對基礎教育普遍存在的以“知識”和“學科”為本位的問題進行深刻反思,提出符合世界教育改革潮流的、與知識經濟時代相適應的課程改革,建立了新的課程標準,倡導課程要以培養具有高度科學文化素養和人文素養的最終目標,重視和關注非知識性的要求,使受教育者在學校的教育中,除了掌握基本科學知識、具有基本生存工作的能力之外,更要具有改善和發展自己以及能終身學習等方面的能力。課程目標從過去的“知識目標”的一維表述,發展成為“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全面體現素質教育三維呈現。國家新課標大量吸收了后現代課程觀中的積極因素,促使高等教育各學科對課程目標進行反思。綜合材料創作實踐沒有既定的形式、風格,創作思路、方法和表現形式也不存在唯一性。譬如在進行有色底的實驗時,不同濃度和不同色相的顏料被潑灑在畫布上四處流淌,相互沖撞、融合,誰也無法預料畫面產生的結果,教師應利用這種材料在創作活動中產生的各種偶發現象,引導學生在過程中不斷總結、創新。同時,教師作為學習活動的組織者、討論的發起者、反思的引導者在教學過程中與學生共同學習、相互交流,把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問題進行分析研究,升華為進一步深入探究的動力。
三、后現代課程觀對高校美術教育課程內容選擇的啟發
課程內容是指各門學科定的事實、觀點、原理和問題及其處理方式,它是學習的對象,源于社會文化,并隨著社會文化的發展而不斷發展變化。由此可見,這一概念的描述參考了后現代課程觀的積極思想,并綜合了當下我國教育現狀。后現代課程觀對課程內容選擇的觀點具有多元性、綜合性和不確定性,選擇綜合材料課程作為高校美術教學改革試驗內容,正是該課程在教與學兩方面具有多元性、綜合性和不確定性的特點。同時,綜合材料課程的技能、策略、態度和審美價值觀等要素在教學過程中的互動是深化課程內容的重要組成部分。綜合材料課程內容寬泛,沒有絕對的規定性,較之大部分成熟完善的高校美術專業所呈現的保守、僵化的課程內容更具新意。綜合材料課程教學內容涉及的范圍廣、因素多、層次豐富,各種材料與媒介的聯系錯綜復雜,與多種邊緣學科和科技交叉融通,具有跨學科的特征。綜合材料課程內容在大方向上是確定的,但實踐中的每一項內容又是不確定的。譬如“材料肌理”章節的內容,是讓學習者體會、感悟、利用乃至創造材料肌理,而不是簡單地挪用和抄襲,選擇的材料也是沒有限定性的,給每個人都留下了廣闊的實踐、探索和創作的空間。
四、后現代課程觀對高校美術教育課程實施的影響
課程實施是一項復雜的教育活動。課程觀貫徹的深度與廣度、教學活動開展的質量高低、改革計劃實施的成敗都有賴于課程實施。例如,有人將課程實施當作一個課程方案執行,而有的人則將課程實施作為一個動態的過程看待。對課程實施的認識不同,必然會導致課程實施的策略選擇、課程實施的取向以及實施過程中解決問題的方式不同。傳統教育觀的課程實施策略是以忠實為取向,即無論課程設計的合理與否,教師都會通過課堂忠實地將學習內容傳遞給接受者。后現代課程觀的課程實施是以動態過程為取向,將教師、學生和學校共同作為課程實施的主體,教師通過開展多樣化的實踐活動,找到適合于個體的學習方式,學生不再是被動的接受者,強調多種因素在課程實施中的作用,突出教師在課程實施中的主導地位,賦予其更多的自實施變革。
五、后現代課程觀對高校美術課程評價的啟發
新課標借鑒了后現代課程觀的思想,呈現出全新的格局,課程評價策略更加多元。課程評價包含多方面,除了對教學結果做出判斷外,也可以運用評價的方法去考查課程實施的目標、內容和實施各階段課程設計的合理性,從而整體把握課程的改革方向。課程的評價策略必須針對其特點建構評價機制。綜合材料課程具有很強的實踐性,教學注重過程性,實驗成果形式就呈現出不確定性和豐富性,這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評價者的判斷。因此,綜合材料課程學習活動價值和成果的評價,更適于采用動態、過程性的評價機制——形成性評價。“形成性評價的主要目的不是為了選拔少數優秀學生,而是為了發現每個學生的潛質,強化、改進學生的學習,并為教師提供反饋。”而學生對教師教學的評價有利于教學管理者和授課者反思教學中存在的問題。研究表明,動態的評價信息可以使師生根據教學活動的具體情況及時采取適當措施,調整教學過程。
結語
以綜合材料課程實踐為契機,用后現代課程觀考察高校美術教學的改革思路,旨在實現課程設計思想的反思。綜合材料繪畫是當代藝術的創作方法,該課程的教學過程不是以學生掌握某些知識、技巧為目的,而是使學生通過對綜合材料與技法創造性的運用,在表達自己獨到見解和觀點的同時,培養自身的創新性思維能力。這意味著課程變革從追求技術理性到追求實踐理性,再到追求解放理性的躍進,體現出課程變革的發展方向。
作者:劉磊霞 單位:懷化學院
(注:本文為湖南省教育廳教改立項課題的部分研究成果,課題名稱“以《綜合材料與技法》課程為載體培養學生創新性思維能力的研究與實踐”)
參考文獻:
[1]小威廉姆•E•多爾.后現代課程觀[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