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部丰满熟女富婆视频,托着奶头喂男人吃奶,厨房挺进朋友人妻,成 人 免费 黄 色 网站无毒下载

首頁 > 文章中心 > 儒家思想與家庭教育

儒家思想與家庭教育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儒家思想與家庭教育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儒家思想與家庭教育范文第1篇

關鍵詞:儒家 比較 影響 中韓 中小學

中圖分類號:G420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1672-1578(2013)11-0038-02

1 儒家思想對我國中小學教學內容影響分析

1.1我國中小學教學內容簡介

我國中小學教學科目和課時安排嚴格按國家教育主管部門的規定執行,教育部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明確規定了我國中小學教育的科目,包括語文、數學、道德、科學、體育、藝術和外語等不同課程,小學階段以綜合課程為主,初中階段開始設置分科與綜合相結合的課程,高中階段則以分科課程為主。為滿足服務農村生產的要求,對農村中學教育內容單獨做了要求[1]。

在各科目課時分配上,教育部印發的《義務教育課程設置實驗方案》規定,在九年教育的課時中品德與生活/思想品德占7-9%、歷史與社會3-4%、科學7-9%、語文20-22%、數學13-15%、外語6-8%、體育10-11%、藝術10-11%、綜合實踐活動及地方與學校課程16-20%[2]。

1.2 儒家思想對我國中小學教學內容影響分析

我國中小學教育科目的設置深受儒家思想影響,主要包括:

首先,儒家思想重視道德教育[3],體現了儒家思想將品德教育放在教育的首位的要求。我國中小學教學科目中,從小學到中學根據不同階段設置了品德與生活、品德與社會和思想品德課程,而且道德教育課時占相當的比例,最高可到9%,可培養學生的道德品質與社會責任感,與儒家教育思想重視思想品德教育的理念不謀而合。

其次,儒家思想由簡到繁、循序漸進、“因材施教”等特點在我國中小學科目設置中得以體現。教學科目設置注重學生綜合能力提高,根據興趣愛好差異,初中階段開始分科,學生還可根據愛好選擇部分學習科目,如可在科學或物理、化學、生物間選擇,高中階段教學以分科為主;另外,我國中小學教育在課程設置上具有由簡到繁、循序漸進的特點。

再次,實踐教育占據一定的地位。儒家思想提倡“格物致知”,具有鮮明的實踐色彩。我國中小學教育內容中已經包含實踐的內容,與儒家格物致知思想一致,雖然由于各種因素的影響,實踐教育仍處于劣勢地位。

最后,我國中小學教育內容的具有的官方色彩。儒家思想“官” 本位思想嚴重,缺乏民主的精神。我國中小學教育內容一定程度上受到該思想影響,如教育內容與形式固定等,雖然一定程度上保證了教育效果,但固定的教學內容難以與就業和學生興趣結合,勢必會影響教育的效果。

2 儒家思想對韓國中小學教學內容影響分析

2.1韓國中小學教學內容簡介

與我國中小學課程和課時安排由官方確定類似,韓國教育主管部門對韓國中小學各年級的教學科目和課時安排也做了明確要求,根據不同教育階段的特點設置了道德、社會、數學、外語等科目以及創意性體驗活動實踐課程。另外,還開設的部分選修課程和選擇性學習的課程[4]。

2.2 儒家思想對韓國中小學教學內容影響分析

韓國中小學教育內容也受到儒家思想的顯著影響,主要表現在如下方面:

首先,儒家思想被大量引入教育內容。韓國政府漢字教育政策要求推行儒家理念,韓國教育部在中學階段推出了漢文課,韓國的中學漢文課本中以學習儒家經典名言為主要內容,不僅如此,還在全國性的考試中出現漢文題目。

其次,道德教育在教育中具有顯著的地位。韓國現行的中小學道德教育具有四方面目標,即學生了解自己是作為道德主體的個人、個人與他人之間的關系、個人與社會和國家之間的關系以及個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深刻體現了儒家思想在道德方面的諸多要求。另外,民族主義和政權意識是韓國教育的重要內容,重點培養學生的民族意識,激發愛國、愛家的情感,強調正確的行為規范,傳達儒家的忠誠、孝悌、民族自豪感的精神內容。

最后,受儒家“格物致知”思想的影響,實踐教育是韓國中小學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韓國教育中開設的創意性體驗活動、選修課程、學校自律性選修課程,以及技能課程等都有助于實現這一目標。另外,開設的技能、家庭和第二外語等課程,有助于提高學生未來的就業能力,有助于畢業生更加符合當前就業的要求。

韓國中小學教育內容中同樣具有逐步深入,循序漸進,因材施教等特點,與儒家教育思想的要求相一致。另外,韓國中小學教學內容也是受教育主管部門以法律形式確定與我國中小學教育相似。

3 比較分析

中韓兩國中小學教育內容都受到儒家思想的影響,且具有諸多相似之處,如重視道德教育、理論與實踐教育結合、注重博與專的結合及循序漸進等特點。

但同時可以看出中韓中小學教育內容受儒家思想的影響的差異,主要包括:

3.1實踐教育地位不同、學生對學習內容的自主選擇性不同

雖然我國規定了實踐課程,但數量未明確,在各種因素作用下,實踐教育難免流于形式。我國雖然分科,但內容固定,分科時部分學生難以分清自己的興趣愛好就選擇了一個方向,而韓國的選修課程設置有多方面的選擇,學生可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進行選修。

3.2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結合程度的差異

韓國注重家庭教育與學校和社會教育相結合,兩者相結合的教育使學生能夠從身心方面得到全面發展;而我國教育主要體現在學校教育方面,學校教育是學生獲取知識和教育的主要來源。

3.3對歷史與社會教育的重視程度以及學生在學習中的自主性存在較大差別

總之,儒家思想對中韓中小學教學都有深遠的影響,但也存在較顯著的差異,應取長補短,相互借鑒傳承儒家教育思想中的經驗和不足,以促進教育成果的提高。

參考文獻:

[1]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EB/OL].2001.

/20010926/3002911.shtml.

[2]教育部. 關于印發《義務教育課程設置實驗方案》的通知[C].2011,11.

[3]初淑紅. 淺談儒家思想對學校德育教育的借鑒意義[EB/OL]].才智, 2010, 13.

/

儒家思想與家庭教育范文第2篇

家庭教育是一個人思想觀念萌生和根植的起點,也是對一個人的成長和發展最具影響力的環境因素。不同的文化背景、環境背景,養育了不同思想、性格、習慣的人們。跨文化交際沖突下的中外家庭教育有著諸多差別,思想理念、思維行為方式、道德價值選擇等等都存在著差異。通過分析這些差異所帶來的利與弊,可以讓我們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從而改進我國的家庭教育。

關鍵詞:

跨文化交際;中外;家庭教育;沖突

一、跨文化交際沖突下的中外家庭教育的差別

(一)集體主義和個人主義思想理念的不同

我國具有五千多年的悠久歷史,儒家思想對華夏子女更是產生深遠的影響。儒家思想推崇的是遵守道德秩序,遵守集體利益優于個人利益的原則。因此,在我國歷史長河中不乏為國家、人民舍棄自身利益的義舉,如、等革命英雄為了取得革命勝利,為了國家這個大的集體,舍棄了年輕的生命,用行為捍衛了在集體利益面前要勇于舍棄自身利益的精神。“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冶也告誡人民,國家集體利益高于一切。“孔融讓梨冶說明了在我國傳統家庭教育中,要有老小尊卑之分,先人后己之思想。但這種思想教育的弊端是對家庭、他人、集體的過度依賴,缺少獨立自主的能力、缺乏自己獨立的主張。而西方國家家庭教育思想理念與我國不同,他們崇尚的是個人主義,將個人的利益放在較高位置,強調自身獨立的重要性,因此為了滿足自身的發展、愛好等可以拋開一切,努力去完成,突出了個人的價值,培養了獨立自主的能力,但是缺乏社會責任感和協作精神。

(二)“求穩冶與“求變冶思維行為方式的差異

我國“天人合一冶傳統思想,說的是要順從自然、尊重大自然的規律,從而也體現了我國人民推崇的“求穩冶心態。我國家庭教育要求子女走穩每一步,對其所學知識也有要求,通常都是傳統走出來的經典成功之路,而不主張讓子女去探索未知道路,以至于影響他們未來的工作選擇。家庭常常要求子女選擇比較穩定、踏實的工作,對于不穩定、到處奔波的工作產生明顯的抵制。但是對于西方等國家,他們在家庭教育中,突出的是“求變冶。主張讓子女去主動探索未知的世界,去創新、去探索,努力改變一成不變的生活。這也影響了他們未來的生活和工作,通常西方國家人民常常會換工作,通過嘗試不同的工作而發現自己的愛好和長處,同時也可以開拓視野。他們不喜歡一成不變的生活,更喜歡去冒險,去改變現有的生活,從而得到精神上的愉悅。

(三)“道義冶與“功利冶道德價值選擇的對立

在我國家庭教育中更加注重道德、信義,因此涌現出一大批為了道義而獻身的勇士、英雄。對于金錢財產等,我國家庭教育推崇的是“君子愛財,取之有道冶。因此道義是凌駕于功利基礎上的。這種家庭教育有助于社會的穩定和人類的最終進步,但也對個人的發展帶來限制,用道德的枷鎖限制了個人的發展。西方國家更加強調的是功利主義,他們認為應該先滿足自己即個人享樂主義。這種思想教育讓他們勇于去拼搏,為了自己的愛好、夢想去努力,但是也出現了極端個人主義、拜金主義等不良之風,影響了社會的秩序和風氣。

二、對改進我國家庭教育的思考和建議

我國與西方等國家相比,家庭教育方面有成功的一面也有不足的一面。因此,應該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從中吸取西方家庭教育有利的一面。主要有三個方面,首先是注重培養孩子的獨立能力。我國孩子獨立能力較差,往往源自父母的過度溺愛,這種依賴不利于孩子未來的發展,因此應該學習外國家庭教育,讓孩子盡可能達到思想、行為的獨立,從而更好地適應社會。其次是注重培養孩子的平等意識。平等意識在我國家庭教育中是嚴重缺乏的,尊卑有序的思維理念導致我國家庭教育中孩子的思想是不被重視的,長期下去導致孩子找不到存在感,也會缺少與大人的溝通。因此,應該在家長與孩子之間建立平等的關系和意識,尊重孩子的想法,從而培養他們的獨立行為、思考能力。最后是注重培養孩子的創新思維和能力,創新是人才培養的重要方面也是國家發展的不竭動力,因此需要培養孩子的創新精神。

三、結語

通過上述的比較,我們可以看出跨文化交際沖突下,不同的文化背景、地理環境、教育背景,會有不同思想、行為的發生。本文探索了中外家庭教育存在的差異包括集體主義和個人主義思想理念的不同,“求穩冶與“求變冶思維行為方式的差異以及“道義冶與“功利冶道德價值選擇的對立,并且通過比較了解產生這些差異的利與弊,從而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提出改進我國家庭教育的建議。

參考文獻:

[1]樊蓉.略論跨文化交際沖突下的中外家庭教育[J].淮海工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2,13:92-95.

儒家思想與家庭教育范文第3篇

【關鍵詞】 中西方;傳統思想政治教育;差異

思想政治教育是人類進入文明時代以來就普遍存在的社會現象。[1]思想政治教育是指一定的階級、政黨、社會群體遵循人們思想品德形成發展規律,用一定的思想觀念、政治觀點、道德規范,對其成員施加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影響,使他們形成符合一定社會、一定階級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會實踐活動。[2]中西方傳統思想政治教育貫穿社會發展、時代變遷的始終,都是為統治階級自身所服務的,統治者從自身的利益出發,用社會規范,道德準則來影響被統治者,對其進行思想政治教育。

一、中西方傳統思想政治教育內容

1、中國傳統思想政治教育內容

中國傳統思想中政治教育最早可以上溯到原始社會時期,經過原始社會、奴隸社會、春秋戰國時期的發展,到封建社會時期慢慢進行了完善,一直以來都是以儒家思想為基礎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是封建王朝的統治工具。傳統思想政治教育有著合力育人的傳統,其中較多的是以儒家思想的“禮樂”和“仁愛”為思想核心,其中較為注重道德教育的自律性,強調以樹立崇高的社會理想為教育目的,以形成個人高尚的道德素養為教育任務,做到“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為封建統治奠定穩定的社會基礎。

2、西方傳統思想政治教育內容

古希臘時期,統治者以城邦制統治國民,雅典以民主教育為主;古羅馬時期,基督教被正式納入思想政治教育體系中;中世紀時期,宗教神權控制一切。到近代時期,以英法為代表的西歐國家則貫徹共和主義的民主教育,宣稱“天賦人權”,用人權去對抗神權,其中以精神灌輸為主,以宗教教育為輔,日本前期是以武士道精神對國民進行思想政治洗腦,在明治維新時期,慢慢形成了天皇至上的軍國主義思想。隨著時間的推移,西方資本主義國家漸漸形成了以道德教育為主體的思想政治教育。

二、中西方傳統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1、中國傳統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中國傳統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分為社會教化法、強制灌輸法、自我修身法。

(1)社會教化法。作為封建統治者,有責任和義務去維護良好的社會道德風貌,維持社會秩序,主張塑造“君子”“圣人”,通過個人感召力,督促人們建立更高的道德水平和道德素養。民間自發養成思想道德規范,重視統治者和教育者個人的言傳身教以及社會環境的影響作用,通過社會教化法,將當代社會所要求的道德準則和行為規范傳播開來,使得受教育者能夠自覺接受教育,達到思想道德素養形成的要求。

(2)強制灌輸法。古代是以儒家思想和文化為主體,學校是統治者進行強制灌輸的載體,教育期間將道德教育放在首位,課堂教學中注重對“三綱五常”的解讀和教育,為了更好的教化受教育者的本性,以強制訓化為主,自覺養成為輔,將封建倫理道德、社會規范、禮儀修養等寓于村規、族規、家規中,用以規范受教育者的個人言行。封建統治者為了維護個人統治,制定相應的法律來規范社會規范,以酷刑作為懲罰手段,促進受教育者道德素養的形成。

(3)自我修身法。儒家思想認為自我修身是個人立身處世從而形成道德修養的最佳方式,其中學思結合是解決受教育者認知問題的主要途徑,要求對理論有一定程度的認同,并積極實踐踐行。通過榜樣示范法進行自我的行為矯正,用統治階級所制定的行為標準來嚴格要求自己,慎獨作為道德修養的一種崇高境界,要求受教育者用正確的觀點和方法去分析問題,從而完善人格,達到自我修養。

2、西方傳統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西方傳統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分為社會學習法、價值取向確定法、道德自我認知法。

(1)社會學習法。通過身邊榜樣形象的樹立,使得榜樣成為受教育者的學習和模仿對象。首先這要求受教育者要對道德規范和行為準則有著個人認識和理解,在自我認知的過程中,結合個人實際情況,自我調節,學習榜樣的行為和精神。偏重于社會實踐而非理論,不是通過課本和老師的單純教學來進行。

(2)價值取向確定法。西方國家在演變的過程中,并沒有一套統一成文的思想道德要求和社會行為規范,所以價值取向要靠個人結合實際去確定,只有結合社會實際發展情況和階級統治需求,才能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進行下去。

(3)自我約束法。西方各國雖然有著自己的法律和社會規范,但還是要求受教育者要對自身行為進行約束,在倡導自由、民主的前提下,宗教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更多的體現著對宗教教義的認同和追隨。其中自我修養、自我監督、自我教育、自我完善都是自我約束的方法。

三、中西方傳統思想政治教育途徑

1、中國傳統思想政治教育途徑

中國傳統思想政治教育途徑為傳統、封閉的家庭教育,主渠道作用的學校教育,正確導向的社會輿論。

(1)傳統的家庭教育。中國傳統的家庭教育在傳統思想政治教育中占有很大的比重,也是傳統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渠道,傳統家庭教育中父母對子女較多的是管教和說教。其中“孟母三遷”不僅體現了環境在教育過程中的作用,也體現出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2)主渠道作用的學校教育。學校教育具有一定的權威性,其中較多是以愛國主義教育為主,強調“仁愛”、“禮樂”,孝敬父母,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并未為封建統治的穩定性提供必要的教育保障,學校教育的作用無可替代。

(3)正確導向的社會輿論。社會輿論強調要培養人們良好的道德品行,樹立榜樣典范,對違反統治者統治的人進行嚴厲處罰,比如酷刑中的斬首示眾等,要求受教育者要對統治者制定的法律和社會規范無條件服從。

2、西方傳統思想政治教育途徑

西方傳統思想政治教育途徑為民主、平等的家庭教育,主要陣地的學校教育,根深蒂固的宗教教育。

(1)民主平等的家庭教育。西方傳統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家庭教育環境是民主平等的,在西方傳統家庭教育中,父母重視與子女的溝通,尊重子女的想法和做法,對子女有著充分自由的空間。

(2)主要陣地的學校教育。西方傳統的學校教育中,注重對學生動手能力的訓練以及智力的開發,較多的為課外實踐,發揮學生的創造力和實踐能力,學校中的老師多數充當的是“引路人”的角色。

(3)根深蒂固的宗教教育。西方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宗教色彩較為濃厚,耶穌教、伊斯蘭教等都有著自己的,神學思想也有著自己的思想體系,都以潛移默化的方式影響著受教育者,與倫理教育相結合,指導西方傳統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進行。

四、結語

恩格斯說:“每一個時代的社會經濟結構形成現實基礎,每一個歷史時期由法律設施和政治設施以及宗教的、哲學的和其他的觀點所構成的全部上層建筑,歸根到底都是由這個基礎來說明的”。[3]中西方傳統思想政治教育方面有著很大的不同,教育方法和教育載體都有很大的差異,但都具有明確的教育目的,都是為了維護統治階級的政治統治,統治者將思想教育作為統治手段,再利用家庭、學校、社會三位一體的配合,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傳統思想政治教育,這對于我們進行當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著很大的借鑒與啟發。

【參考文獻】

[1] 鄭永廷.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2] 張耀燦.現代思想政治教育學[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3]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儒家思想與家庭教育范文第4篇

《顏氏家訓》是魏晉南北朝時期著名大學問家顏之推的傳世之作。此書是我國封建社會第一部系統完整的家庭教科書,在文學、文字學、教育學、社會學等方面都有極大的研究價值。本文從家庭教育角度出發,剖析《顏氏家訓》在家庭教育目的、時機、方法、內容、態度等方面的思想觀點,力求為現代家庭教育提供參考。

【關鍵詞】

顏氏家訓 家庭教育 啟示

顏之推是魏晉南北朝時期著名大學問家,史評其為:歷史學家,文學音韻學家,教育思想家。他出生于梁朝士族家庭,秉承家學傳統,世代相傳《周官》《左氏春秋》,受儒家思想影響頗深,是一位儒家思想的代表。但同時,他又為學勤敏,博覽群書,學問淵博,以深厚的學識功底和深刻的社會見地,歷經四朝更替而巋立“四朝元老”。顏之推所處的年代,戰亂連連,社會動蕩,他親歷政治險惡,士族統治危機,親眼所見“梁朝全盛之時,貴游子弟,多無學術” 之輩,在遭遇離亂之后“求諸身而無所得,施之世而無所用,被揭而喪珠,失皮而露質,兀若枯木,泊若窮流”。而“有學藝者,觸地而安”。(見《顏氏家訓》勉學篇)。顏之推深知,門第財勢是暫時的,只有學問技藝才能使人安身立命。因此在他晚年,即以自己的親身閱歷和經驗,引經據典,旁征博引,加之諄諄教誨,完成了我國封建社會第一部系統完整的家庭教科書——《顏氏家訓》,為的是“整齊門內,提撕子孫”(《顏氏家訓》序致篇)。《顏氏家訓》集前人家訓之大成,一經問世,倍受推崇。清代有學者稱其:“篇篇藥石,言言龜鑒,凡為人子弟者,可家置一冊,奉為明訓”[2]。盡管受階級局限和封建意識的禁錮,《顏氏家訓》有其糟粕的一面,但歷時一千五百年,其在家庭教育,學習方法等方面的真知灼見,仍值得人們研究探詢,為現代教育的發展提供借鑒。本文擬從家庭教育的角度,分析《顏氏家訓》的價值和意義。

一、《顏氏家訓》的早期教育和終身學習觀

顏之推認為“上智不教而成,下愚雖教無益,中庸之人,不教不知也。”(《顏氏家訓》教子篇)絕大多數處于中庸的普通人,需要何時何適的教化,方可能成為有知之人。何時即可始?胎教始之。《顏氏家訓》提到:“古者圣王,有“胎教”之法,懷子三月,出居別宮,目不邪視,耳不妄聽,音聲滋味,以禮節之。書之玉版,藏諸金匱。”(見《顏氏家訓》教子篇)。此論述顏之推引用《史記》中的典故,周文王之母懷孕三月時,就出宮移居到更好的宮寢,眼不亂看,耳不亂聽,聽音樂吃美味,都要按照禮義加以節制,還得把這些寫到玉版上,藏進金柜里。中國古代歷來重視胎教,在《大戴禮記 保傅》,《列女傳》,《論衡》中均有記載[3]。顏之推在此基礎上進一步闡明自己的觀點,成為后世胎教理論的淵源。如果普通老百姓做不到如此的胎教,那么“當及嬰稚識人顏色、知人喜怒,便加教誨,使為則為,使止則止,比及數歲,可省笞罰”。顏之推認為最佳教育時機越早越好,這形成了顏氏家庭教育觀的基調:重視早期教育。論據有兩點:一是秉承儒家先師孔子的觀點:少成若天性,習慣成自然。另據他自己的親身體驗,顏之推七歲時習讀《靈光殿試》,以后每十年溫習一下,直至成年后都沒有遺忘,而二十以后所學經書,一月不練習,就忘了。可見“人生小幼,精神專利,長成已后,思慮散逸,固須早教,勿失機也。”(《顏氏家訓》勉學篇)。重視早期教育是顏之推的教育最佳時機理念,但顏之推對教育時機的看法遠不限于此。他認為即使早學沒有做好,晚學也是值得肯定的,終身學習是獲知進步的良策。“然人有坎稟,失于盛年,猶當晚學,不可自棄。”(《顏氏家訓》勉學篇)并于家訓中例舉若干歷史名人,明證老而學者仍如夜行點燭,勝過什么也看不見。

二、《顏氏家訓》家庭教育的目的

顏之推受儒學影響甚深,在教育目的方面著眼于明人倫,以個人道德和社會政治的實現為目的。但與孔子“學而優則仕”的政治實現不同,顏之推更為重視個人的操行在自我價值和社會價值中的實現,并在家訓中告戒顏氏子孫:“夫所以讀書學問,本欲開心明目,利於行耳。”所謂的修身利行,既有個人治家處世的平常行,又有治國平天下的大行。學習的目的應該是為了明白事理 ,增長見識 ,修身利世。并指出“古之學者為己 ,以補不足也 ;今之學者為人 ,但能說之也。古之學者為人 ,行道以利世也 ;今之學者為己 ,修身以求進也” (見《顏氏家訓》勉學篇)。古人求學是為提高自身的修養 ,完善自己 ,造福于社會。今人求學是為了取得功名 ,相比之下 ,后者學習的意義不大。他要求子孫后代要去掉華而不實的浮躁思想 ,通過學習修身利行、利世[4]。放眼于個人價值與社會價值實現的教育目的,為現代社會家庭教育目的提供指引。跳出個人的小圈子,從利己主義、功利主義、謀官牟利的狹隘中,才能有更宏大的社會利益的實現和個人價值的體現。

三、《顏氏家訓》家庭教育內容

1、立志教育

教育內容是實現教育目標的途徑。《顏氏家訓》中立志教育在家庭教育中突顯出重要地位。顏之推教育子女應當樹立遠大的志向 , 提出“有志尚者,遂能磨礪,以就素業,無履立者,自茲墮慢,便為凡人。”可見立志對于一生的成就有多么深遠的影響。他對立志的闡釋是:行堯舜之道,不依附權道,不屈節求官[5],并舉了一個例子:北齊有一個士大夫,教育兒子學習各種技藝卻以取悅公卿為目的。這等卑躬屈膝,不顧節氣的教育,顏之推十分不屑,即便能做到公卿將相,也是顏氏子孫不可為之事。

2、養成教育

顏之推在教子篇提到對嬰孩實施教育,具體內容是儒家經典內容:孝、仁、禮、義。雖然這是處于封建社會下的一種社會政治需要選擇,但其中仁孝禮義的養成教育,值得現代家庭教育借鑒。他說:“人在年少,神情未定,所與款狎,熏積陶染,言笑舉對,無心于學。潛移暗化,自然似之。”這里談到一個重要的論點即幼年時的熏陶于無形之中,終會習慣定成。養成教育從小就應該嚴格實行,否則可能會使人格品行朝不善方向發展。

四、家庭教育方法

在《顏氏家訓》中,多處提到家庭教育的方法,從他自身經驗和閱歷中,總結出了他認為行之有效的教育方式。其中有一些內容在今天看來仍然具有先進意義。而另一部分內容則需要揚棄。

1、顏之推贊賞環境潛移默化的影響。

在《顏氏家訓》慕賢篇中,他提到“是以與善人居,如入芝蘭之室,久而自芳也;與惡人居,如入鮑魚之肆,久而自臭也。墨子悲於染絲,是之謂矣,君子必慎交游焉。”孔子曰:“無友不如己者。”這說明環境對人的影響之大。這也正符合現代教育心理學中環境論的原理。而在一千五百年前提出,的確有其先進性。另外,顏之推認為身教示范猶為重要。特別是在家庭教育中,家長與孩子朝夕相處,一言一行都對孩子有重要影響而不是家長的命令或說教就能起到作用的。在治家篇中,他說到:夫風化者,自上而行于下者也,自先而施于后者也。是以父不慈則子不孝,兄不友則弟不恭,夫不義則婦不順矣。

2、榜樣學習法是家庭教育中的法寶。

父母的言行是榜樣,還有就是向先進的古人學習。《顏氏家訓》勉學篇,顏之推說:人見鄰里親戚有佳快者,使子弟慕而學之,不知使學古人,何其蔽也哉?意思是人們看到鄉鄰親戚中有稱心的好榜樣,叫子弟去仰慕學習,而不知道叫去學習古人,為什么這樣糊涂?這一點為現今的家庭教育提供了開闊的視野。現在家長往往將孩子與旁人的孩子做比較,誰學會了什么,誰又考上了某某名牌學校。孰不知,這樣狹隘的比較正是犯了顏之推談到的“糊涂”病。何不將古往名人圣舉賢德都納入教育榜樣學習的對象,在一個更廣闊的視野下審視自己,提高自己。

3、關于教育方法顏之推推崇肉體的懲罰。

為了達到教育目的,不惜采用鞭笞,只要能“使為則為,使止則止”。這樣的教育方法與封建社會家長制作風甚是相關。父為子綱,令家庭成員的地位“生而不平”。而現今社會,提倡民主的家庭社會關系,對孩子的教養也應該充滿尊重、民主的氛圍,才能形成其自主健全的人格。棍棒式教育方法應該被揚棄也為現代社會法律所不允許。

五、嚴慈并濟的家庭教育的態度

在《顏氏家訓》中,顏之推以自己的親身體驗,論證了嚴慈有度的重要性。在序致篇中,他提到:“吾家風教,素為整密,昔在齠齔,便蒙誘誨。每從兩兄,曉夕溫清,規行矩步,安辭定色,鏘鏘翼翼,若朝嚴君焉。賜以優言,問所好尚,勵短引長,莫不懇篤。年始九歲,便丁茶蓼,家涂離散,百口索然。慈兄鞠養,苦辛備至,有仁無威,導示不切。”“肆欲輕言,不修邊幅。年十八九,少知砥礪,習若自然,卒難洗蕩。”可見,由于父母的嚴格要求,他從小言談謹慎,舉止端莊,恭敬有理。后來由于父母早逝,兄長有仁無威,使自己變得語言輕率,不修邊幅。可見,嚴格要求和過于仁慈的教育會帶來反差很大的教育效果。如果父母有愛而無教,對孩子溺寵放縱,往往導致孩子不能形成正確的是非觀,等到驕行惡習形成以后,在施以鞭笞,已經為時以晚。嚴慈并濟的教育方法給現代獨生子女家庭提供了很好的借鑒。古往今來,愛子心切的家長們對于嚴慈的分寸把握往往有失偏頗。在現代社會價值觀的尺度下,如何把握嚴慈分寸,使教育方法發揮更佳作用,仍是一個值得研究的命題。

顏之推在當時提及的種種教育觀點,以現代社會價值觀評價尺度和心理學發展的科學觀審視,我們仍會看到其合理性和進步價值。吸收利用前人大家的思想精華,屏棄其中封建性和階級性的糟粕,是現代研究者們不斷研究探詢的新課題。

參考文獻

[1]《中國教育家評傳》[M ]第一卷 , 423頁 ,上海育出版社 , 1988年 10月第一次印刷。

[2]《淺論〈顏氏家訓〉中的家庭教育思想》 廉永生 巴鳳珠

焦作大學學報 2004年7月

[3]《顏之推的家庭教育思想及其現代價值》 李春琴 張濤

通化師范學院院報 第26卷第3期 2005.5

[4]《論顏之推的歷史教育思想》 劉景榮 學術論壇 2005年10期。

[5]《顏之推的家庭教育思想及其現代價值》 李春琴 張濤 通化師范學院院報 第26卷第3期 2005.5

儒家思想與家庭教育范文第5篇

現在,中小學生大多是獨生子女,在家里是“小皇帝”、“小公主”,受到家長的溺愛,“拿在手里怕掉了,含在嘴里怕化了”,嬌生慣養,自理能力和承受挫折的能力很差。許多人養成了好逸惡勞、貪圖享受、自私自利、專橫霸道的惡習。而且電視上各種不健康的鏡頭,以及各種不健康的書籍,特別是網絡的快速發展與普及,各種不健康的東西嚴重侵害著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出現了許多違法犯罪的現象。所以,認識的膚淺、知識的淺薄、道德的缺失,是現在青少年的通病。這也給德育工作帶來了巨大的壓力。作為教育工作者,我們肩上擔負著對學生德育的重大責任,面對德育的新問題,我們應清醒認識,認真對待。要改善德育工作,提高工作實效,還需要我們認真去探索德育工作的有效途徑和方法。《光明日報》發表過評論,提出了中國傳統文化將有出現斷層的危險性,重新建設中國文化,已刻不容緩。當務之急,我們應該從娃娃抓起,讓我們的孩子從小接受中國文化的熏陶,使他們從小知道祖國的歷史和祖國的文化,潛移默化地培養他們健康的心理和優美的人格。

一、儒家經典的重要作用

儒家經典是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思想的體現,它其中關于倫理道德,思想修養的內容,在二千多年的發展中沉淀了豐厚的內容,形成了完備的體系。在人類歷史上,以儒家文化為基礎的中華文明是唯一沒有中斷過的古代文明。儒家文化及其價值觀已經成為中華民族精神的重要因素,那些關于做人、處事和立國的名言早已深入人心,并在潛移默化中傳布到社會生活的各個角落。作為代表的儒家經典在許多方面對人有很有成效的教育作用:智、仁、勇、忠、孝等,能幫助學生規范學生的行為,培養思辨的頭腦,培植學生的品格。“天人合一,以人為本”的思想觀念,“剛建有為,自強不息”的進取精神,“仁愛孝悌,謙和好禮”的人倫原理,“誠實守信,勤儉廉正”的道德品質,“修身養性,慎獨律己”的修養態度,“富貴不能,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氣等內容在二千多年里培養出一代又一代的偉大人物,他們無不受到儒家經典的熏陶,像閔子褰“母在一子單,母去二子寒”,陶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文天祥“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故事都說明了儒家經典的作用。不只是過去,就是在現在一些現代的著名人物小時候也是對儒家經典耳熟能詳,深受影響。現在世界“孔子熱”的現象表明儒家經典是被世界所接受的,它具有普遍的意義和作用,韓國一直把儒家的道德倫理作為德育教育的中心。在家庭教育、幼兒教育中就開始灌輸有關儒學的觀念。“國民倫理”科開始就系統講授儒家倫理,“君為臣之綱、父為子之綱、夫為妻之綱”和“仁、義、禮、智、信”的三綱五常,強調忠孝等倫理和互相團結的精神。而今日本一些學校的校訓也都是以儒家倫理觀為“共同運用的道德語言”,新加坡在學校教育中,也開展國學教育,結合新加坡國情賦予了現代社會內涵。就連諾貝爾獎獲得者在巴黎集會時也說“人類要在二十一世紀生存下去,必須要從兩千五百年前孔老夫那里去尋找智慧。” 在孔子誕辰2565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暨國際儒學聯合會第五屆會員大會上發表重要講話強調了孔子學說以及在此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儒家思想的重要作用,認為儒家思想:“可以為人們認識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啟迪,可以為治國理政提供有益啟示,也可以為道德建設提供有益啟發。”5月4日 在北京大學師生座談會上引用許多儒家經典名句來倡導青年要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其他的許多場合也多次強調了儒家經典國學經典的重要作用。所以要重視儒家經典的作用,賦予它新的時代內涵,使之成為中國特色現代道德教育內容的重要來源。

二、具體措施

厚德載物,儒家思想博大精深,儒家經典是現代教育與傳統文化的最佳結合點。是中國璀璨奪目的古代文化中一顆明珠,其形式多種多樣,風格迥然各異,內容五彩斑斕,意蘊含蓄綿長。其中廣為傳誦的經典文段在語文教學中的重要作用,不論是古代,還是當今,都是不可輕視的。早期經典的教育、啟蒙、滲透,對于提高學生的漢語言水平、思維能力、識記能力和文化素質,以及對漢語言文字的理解都很有益處。《語文課程標準》要求學生背誦古今優秀詩文篇(段)。可見,讓學生識記、背誦一定量的古詩文,已是時代對師生的要求。在這個黃金時期,受教育的兒童要接受中國古代文學的熏陶,感受中華民族古典文化遺產的無窮魅力,最可行也是最簡潔的方法就是對中國較淺易儒家經典的誦記與研讀,而且這也是他們將來一生受用不盡的“打根基”的訓練。可見,學校此項活動意義深遠。

主站蜘蛛池模板: 饶阳县| 两当县| 中山市| 彭水| 无为县| 七台河市| 监利县| 常宁市| 澄江县| 淮南市| 桂东县| 綦江县| 大埔区| 双桥区| 巨鹿县| 汪清县| 苏州市| 定远县| 瑞昌市| 建湖县| 余姚市| 无极县| 太谷县| 深州市| 甘谷县| 黔西县| 隆安县| 莱州市| 淳安县| 迭部县| 桂林市| 北票市| 泽州县| 安康市| 岑溪市| 潢川县| 东宁县| 藁城市| 丁青县| 博爱县| 苏尼特右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