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護理質控優質護理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牡丹江醫學院紅旗醫院胸外科,黑龍江牡丹江 157011
[摘要] 目的 探討床頭護囑在優質護理示范病房護理質量實時控制中的應用效果 方法 2013年6~12月,選擇我院外科的六個病區神經外一科、骨外一科、婦產科、兒外科、五官科、眼科,實施床頭護囑管理,通過護理質控對六個病區的42名病人的專科護理合格率、基礎護理合格率、健康教育覆蓋率、健康教育知曉率及患者滿意度調查等指標進行實施前后對比,評價實施床頭護囑進行管理的效果。結果 實施床頭護囑管理后六個病區專科護理合格率由實施前的80.55%上升為95.23%,健康教育知曉率實施前的77.77%上升為97.22%,患者滿意度由實施前的80.55%上升為97.22%,三組數據存在明顯差異(P<0.01),實施前后基礎護理合格率和健康教育覆蓋率無明顯差異(P>0.01),無護理不良事件發生。結論 床頭護囑管理是科學、安全、動態的護理管理模式,與責任制整體護理工作模式相適應,能夠實現護理質量的實時控制。
[
關鍵詞 ] 床頭護囑;護理質量;實時控制;客觀載體
[中圖分類號] R4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2-5654(2014)08(c)-0047-03
隨著優質護理服務的不斷深入,構建護理質量實時控制的護囑體系,確立標準化、可操作的護囑規范,可提高護理質量,增加醫院核心競爭力[1]。我院于2013年6~12月在外科的六個病區開展并完善了床頭護囑管理模式,護囑是護士采取的具體合適的方法以幫助護理對象達到預定目標,針對性、科學性、指導性、連續性、一致性及可行性是護囑特有的特點[2]。床頭護囑是對護囑的進一步優化,由責護組長下達,促進病人恢復健康的護理行為,懸掛于床頭,各層級護士和病人、家屬共同執行,是記錄和描述護士為幫助病人達到預期目標所要實施的具體護理工作項目。我院實施的床頭護囑只體現基礎護理級別,重點是專科護理和健康教育,計算機設計床頭護囑模版,護士長、責護組長和責護對床頭護囑進行三級實時質控。現將床頭護囑管理在優質護理示范病房護理質量實時控制中的應用效果報道如下。
1 對象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
2013年6~12月,選擇在外科剛開展床頭護囑的六個病區神經外一科、骨外一科、婦產科、兒外科、五官科、眼科,床護比均達到1:0.45~0.48,均已開展優質護理工作三年,護士長平均年齡43歲,本科學歷6人,護士平均年齡33歲,74%為本科學歷,20%為專科學歷,6%為中專學歷。
1.2 研究方法
在我院外科即將實施床頭護囑管理的六個病區,對護士長和護士進行培訓,明確各級護理人員的崗位職責,規范床頭護囑的書寫要求,公開床頭護囑的質控標準。實施前在每個病區隨機選取7名手術后病人,通過護理質控獲取基礎護理合格率、專科護理合格率、健康教育覆蓋率、健康教育知曉率及患者滿意度調查等指標進行質控評分,六個病區在實施床頭護囑管理6個月后,在每個病區再隨機選取7例手術后病人,再次評分,然后將數據進行前后對比,評價實施床頭護囑管理的效果。質控評分的標準采用我院護理部護理質控標準。
1.3統計學處理
數據采用spss 13.0統計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數資料采用百分比表示,并采用 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實施床頭護囑管理后的六個病區專科護理合格率、健康教育知曉率和患者滿意度明顯高于實施前(P<0.01,表1),差異有統計學意義,實施前后基礎護理合格率和健康教育覆蓋率無明顯差異(P>0.01,表1),無護理不良事件發生。
3討論
3.1床頭護囑管理在護理質量實時控制中的應用效果
統計結果顯示六個病區的健康教育覆蓋率和基礎護理合格率在床頭護囑管理應用前后沒有明顯差異,實施前基礎護理合格率就達到95.23%,說明目前責任制整體護理得到全面落實,責任護士能夠根據病人的病情給予相應的基礎護理和健康教育,不同護理級別相對應的基礎護理服務項目在護士的思維里已根深地固,只需在床頭護囑單上顯示基礎護理級別,如一級護理A。責護就能根據床頭囑為病人實施具體的基礎護理服務項目。李宏等[3-6]將ADL評分法應用于基礎護理護囑單的制定,適合護理教學和新護士、低年資的助理護士的培訓,在深入開展優質護理的今天更應該在夯實基礎護理的前提下全面提升專科護理質量和健康教育的內涵。在實施了床頭護囑管理后,病房的健康教育知曉率、患者滿意度、專科護理合格率均明顯高于實施前,尤其是健康教育知曉率由實施前的77.77%上升為97.22%,效果顯著,說明床頭護囑能夠強化健康教育效果,能夠很好的解決責護反復宣教的內容病人記不住的問題;專科護理合格率由實施前的80.55%上升為95.23%,效果也很顯著,有效解決了責護不在病房時小組的其他護士對病人的專科護理缺失的問題,這種個性化的護理服務能夠被病人接納并提高患者滿意度。將床頭護囑管理納入到護理質量實時控制的過程中來,實行三級質控,不僅實現了床頭護囑的前饋、反饋和現場控制[4],還克服了護理管理的盲目性和主觀性,護士長根據床頭護囑單的記錄情況對病情危重病人的護理進行督導,有效提高了護理質量和健康教育的內涵[5]。護士長對手術和一級護理病人進行護理質量控制,每周兩次,隨機抽取質控病人;責護組長對小組管轄病人的床頭護囑進行護理質量控制,每周三次,責護對病人床頭護囑的基礎護理項目落實和健康教育效果進行護理質量控制,每天一次。護士長在實時質控的同時針對各級護理人員存在的問題進行匯總,并及時進行反饋和制定培訓方案,每個月護士長根據每個小組床頭護囑完成的數量和質量進行績效考核。護理質控的統計數據說明床頭護囑管理是科學、安全、動態、標準的護理管理模式,能夠實現對護理程序實施過程的實時質量控制。
3.2床頭護囑管理的護理專業自主性和患者滿意度
李彥等[4]將護囑制度應用于危重病人護理,護理措施與病情的符合度及護理質量得到有效提升,與本研究相符,但護囑單的內容存在差別,李彥的研究由于應用的是危重病人,所以沒有健康教育的內容,側重治療護理和生活護理,本研究的重點是夯實基礎護理前提下的專科護理和健康教育,飲食指導可以具體到食譜,兩者區別在于應用的病人群體不同,床頭護囑的內容不同,但護理質量都得到了有效控制。我院床頭護囑的表單設計包括基礎護理級別、專科護理計劃和健康教育三大模塊。主要應用于手術和一級護理病人,責護組長對病人進行全面評估,在綜合考慮病人各方面情況的前提下做出護理診斷,制定切實可行的專科護理計劃,預測可能出現的護理問題,以簡練的文字下達床頭護囑,如:扣背協助有效咳嗽排痰,1次/2 h。患側肢體功能鍛煉,3次/d;呼吸功能訓練,5次/d等。責任護士在實施護囑的過程中動態反饋病人的病情變化并觀察護理效果,和責護組長討論并適時修改床頭護囑。助理護士嚴格按照責護組長下達的基礎護理級別實施基礎護理服務項目,充分體現了護理專業的自主性。醫囑的下達與患者病情的變化一致,完全依據患者治療的需要,并不完全符合患者照護的需求,如果護士一味執行醫囑的話,患者不僅得不到很好的照護,而且護士的自主性和價值也很難完全體現[6]。一個職業只有獲得了對于決定從事其職業工作的正確內容和有效方法的排他性權利的時候,才具有穩固的地位[7]。因而在如何護理病人問題上,應該由護士做出決策,進行組織安排,這樣才能充分發揮護士工作的自主性和獨立性,樹立職業責任感和自豪感[8]。在外科病區重點病人范疇應用床頭護囑管理讓各級護士體驗到了護理專業的自主性,并內化為護士工作的動力,在不斷提高護理質量的同時有效提高了患者滿意度。患者滿意度由實施前的80.55%上升為97.22%(P<0.01),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3.3床頭護囑是護理質量實時控制中的客觀評價載體
護理質量實時控制是在強化基礎護理的同時對護理過程中的每一個細節進行質量控制,以提高護理服務質量,降低不良事件的發生率[9]。外科病人的特點是在圍手術期的不同階段,護理級別會不斷發生變化,基礎護理、專科護理和健康教育的內容也呈階段性,各級護理人員,可以通過床頭護囑進行有效的交流和明確的授權,夜班、午班等重點時段的護士可以根據床頭護囑為病人提供更為安全的、有針對性的護理措施,病人的病情突然發生變化時,非本組護士也能通過床頭護囑對病人的情況有一個初步判斷;各級護理質控人員到病房無需翻閱病歷,僅依據床頭護囑就能迅速找到與病人溝通的切入點,根據病人所處的階段提出相應的細節問題,如護士每天多長時間為您翻身、扣背一次,呼吸功能訓練如何進行等;護士長通過質控床頭護囑的科學性與時效性可以客觀評價責護組長、責任護士和助理護士是否履行了崗位職責,判斷護理措施與病情是否相符,采取的預見性的護理措施能否有效預防并發癥的發生;各級質控人員根據床頭護囑單的記錄情況對病情危重病人的護理進行督導,實現了重點環節的前饋控制[10]。床頭護囑在護理質量實時控制中成為了客觀評價的載體,保證了重點時段和重點環節的護理質量和護理安全,實現了在夯實基礎護理的同時對護理過程中的每一個細節進行質量控制。
3.4床頭護囑管理能全面、順利開展的原因和三級質控中存在的問題
床頭護囑的實施沒有增加護理文件書寫的時間,因為所有的護囑單都是打印版,內容都是由護理專家設計的符合各科室病人特點的標準護囑,健康教育知識也有標準模版,責護組長根據病情需要進行排版;醫院是教學醫院,在職護士的學歷結構比較合理,責護組長基本都是護理本科畢業,并且有帶教經驗,護士的綜合素質和專科護理水平比較高;病房開展優質護理已有三年,護士能運用護理程序為病人實施整體護理,責護和助理護士對基礎護理服務項目已非常熟悉;外科有三個科室開展床頭護囑工作已三年,積累了豐富的實踐經驗,可以隨時交流。因此,在我院整個外科病區床頭護囑管理能全面、順利的開展。床頭護囑管理在開展過程中也暴露出一些問題,比如低年資的責護組長對外科術后病人潛在的并發癥不能及時預判并進行護理干預;在下達床頭護囑的過程中也會出現不及時、不準確或模式化問題,上述問題可以在今后的護理三級質控過程中護士長對各級護士進行隨時指導和培訓。床頭護囑的護士依從性和病人依從性的問題直接關系的床頭護囑的應用效果和全面開展,還需要進一步研究。
[
參考文獻]
[1] 陳一丹,肖秀英.試論護理質量實時控制中護囑系統的構建[J].護理學雜志,2007,6(12):1887.
[2] 鄭雪梅,鄭水利.醫院護理活動時間分配的調查分析[J].中華護理雜志,2004,39(12):917.
[3] 李宏.基于ADL評分基礎護理護囑單的設計[J].護理學雜志,2012,1(2):8-9.
[4] 李彥,戴冬梅.護囑制度在危重患者護理中的應用[J].解放軍護理雜志,2011,28(2A):58-60.
[5] 胡定蘭,葉碧玲.護囑在ICU層級管理中的應用與體會[J].中國傷殘醫學,2014(9): 281-282.
[6] 陳紅琢,劉薇群.個性化護囑單的制定與臨床運用[J].護理學報,2012,19(1A): 60-62.
[7] 劉思達.職業自主性與國家干預—西方職業社會學研究述評[J].社會學研究, 2006,1(22):197-221.
[8] 王芳,喬巨峰.護理專業自主性發展的探討[J].護士進修雜志,2000,15(6): 417-419.
[9] 李瑞青,李春會.淺談持續護理質量控制與改進[J].中華護理雜志, 2011,12(6):505-506.
【關鍵詞】優質護理常規護理;滿意度;意外事件;優質護理
【中圖分類號】R47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7484(2013)11—0223—02
外科手術治療是臨床重要的治療手段,并且在多種疾病的應用中均取得了較好的效果,但手術效果還需要優質的護理服務作為保障[1]。優質護理服務是以病人為中心的服務體念,強調全面落實護理責任制,整體提升護理人員的服務水平,為病人提供“優質、高效、低耗、滿意、放心”的醫療服務。最終達到滿足病人基本生活的需要,保障病人的安全,平復患者的心理焦慮,取得病人家庭和社會的支持等。衛生部于2010年提出在全國范圍內開展優質護理服務示范工程活動的號召,為此我院開展了優質護理服務對外科護理安全隱患的控制效果分析,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0年3月—2011年3月在我院外科接受優質護理的患者96例作為觀察組,其中腹股溝疝20例,胃穿孔手術15例,前列腺增生膽石癥手術7例,闌尾炎切除手術30例,腸梗阻手術24例,患者年齡7—65歲,平均(36.1±4.5)歲;并選取2009年5月—2010年5月在我院外科接受常規護理的患者101例作為對照組,其中腹股溝疝手術22例,胃穿孔手術17例,膽石癥手術7例,闌尾炎切除手術30例,腸梗阻手術25例,患者年齡8—36歲,平均(36.2±4.5)歲;.組間一般資料如年齡、性別、手術病因等差異比較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護理方法 對照組患者采用常規護理方法進行護理,觀察組患者采用優質護理服務進行護理,具體主要是在常規的護理基礎上增加優質護理的內容;內容包括:1加強人性化護理,如患者入院后即進行相關護理,滿足患者要求,并對患者日常生活加以關照,特別加強對患者的心理護理,鼓勵患者和家屬表達自己的需要和顧忌,建立信賴關系,減輕患者住院的陌生感或孤獨感。2增強護理人員的護理水平,提高護士實際操作水平,院內定期組織護理人員進行培訓,提高護理人員的護理水平;護理人員護理水平的改進后對護理的執行力也會增強,外科手術中很多安全事故的發生就是因為護理人員態度不認真,護理執行力不強所致。3加強科室藥物管理,對患者發放藥物時要嚴格核實(執行三查七對),避免藥物錯發、多發等。4改善病區環境,制定相關管理制度,在病區的醫務人員、患者以及患者家屬不得大聲喧嘩,這樣能保證病區安靜的環境,適合病人休息。5規范手術中的護理,包括術前護理與術后護理,術前指導患者做好相應術前準備,如告知其禁食禁水時間、戒煙戒酒的必要性等;術后準備好麻醉床,遵醫囑予心電監護、氧氣吸入,并密切關注病人情況,如出現異常立刻向醫生匯報[2]。
1.3觀察指標 觀察兩組患者對護理服務的滿意度,以及護理過程中意外事故發生率。患者滿意度越高,意外事故發生率越低說明護理服務效果越好。
1.4統計學方法 應用 SPSS19.0軟件分析,計數的相關資料采用百分比表示,數據對比采取X2檢驗進行驗證,計量數據采用均數±標準差(X±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 檢驗;若得出的結論為P>0.05,則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若P
2結果 觀察組患者對護理服務滿意者82例,感覺一般患者12例,不滿意者2例, 護理意外事故發生1例,主要是由于藥物多,護理人員未根據護理制度嚴格執行導致一例患者少用一種藥物,后備發現并補上;對照組患者對護理服務滿意者63例,感覺一般23例,不滿意者15例, 護理風險事件發生8例,其中有4例由于護理不到位,患者對護理服務不滿意護理人員與患者發生爭吵;兩例患者發生傷口感染,其余2例是護理人隨意記錄體溫。具體結果見下表:
3討論
有關研究顯示外科存在各種安全隱患,臨床常見的安全隱患有機械性損傷、藥物性損傷、醫院規章制度不完善、患者身體及心理安全隱患等;因此外科護理中意外事故發生率也較高,在醫患關系如此緊張的情況下,改善護理服務不僅可以保證手術治療效果而且可以緩解醫患關系因此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在手術護理過程中由于護理人員態度不認真,或者護理規章制度存在不到位與不合理的地方,也可導致意外事故的發生。為此我們采用了優質護理服務,該服務旨在滿足病人基本生活的需要,保證病人的安全,保持病人軀體的舒適,協助平衡病人的心理,取得病人家庭和社會的協調和支持。實施優質的護理服務不僅對患者進行人性化,人文化的護理,同時優質的護理服務也提高了護理工作的工作流程,和護理的執行力度,提高了護理人員的護理操作能力,優化了臨床護理的服務質量,這對減少護理中發生意外事故是十分有幫助的;而且在本次研究中也取得了較好的效果[3]。
研究結果顯示,采用優質護理服務的觀察組患者對住院期間的護理服務滿意者有82例,感覺一般患者12例,不滿意者2例,滿意度為97.9%;護理意外事故發生1例,發生率為1.0%;而對照組患者對護理服務滿意者63例,感覺一般23例,不滿意者15例,滿意度為85.1%, 護理風險事件發生8例,發生率為7.9%;兩組護理效果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這說明優質護理服務能取得更好的護理效果。
綜上所述,優質護理服務以滿足患者服務患者為出發點,能避免傳統護理的缺點,使患者得到更好的護理服務,能較好的控制外科安全隱患,提高患者滿意度,因此適合臨床推官使用。
參考文獻:
[1] 朱玉星,楊玲,劉青. 開展優質護理提高護理質量[J].中國實用醫藥. 2011,13(20):289—290.
一、器械的投放要有目的性
1.以器械的遞進投放發展形狀知覺
一是從簡單到困難。以圖形認知為例,幼兒的認知順序排首位的應該是圓形,而運動器械中最常見、最適合幼兒的就是圈。教師首先可提供大小不同的圈,讓幼兒進行套圈、滾圈等上肢運動,由易到難地開展雙腳蹦跳、雙腳輪跳、單雙替花樣跳、單腳側跳等下肢運動;其次,可提供輪胎,讓幼兒通過滾動輪胎鍛煉上肢力量,感知圓的特點,通過走鍛煉平衡能力,通過跨鍛煉身體的協調性。從圈到輪胎,同樣是圓形,但涉及的基本動作不同,且動作要求有較大差異。
二是從平面到立體。在幼兒能很好地辨別圓形及大小后,再逐漸從平面到立體,從圓形和球體慢慢過渡到正方形與立方體、三角形和錐體,甚至可以把平面通過組合后形成立體。
2.以參照物的有效選擇發展方位知覺
小班幼兒方位知覺發展的順序為“上下”“前后”,分清“左右”較難,因此,我們選擇參照物時遵守兩個原則。首先,要從單一到復雜。以“上下”為例,當與走、跑相結合時,最初的參照物只有單一物體,比如樹、房子,既便于幼兒理解,也能讓幼兒在活動中自然地表述,如“把小動物送到樹的下面”。當幼兒理解了以一個參照物為中心分辨“上下”時,就可以出現上下兩層的房子,指令可以復雜些,如“把××放在房子的上面一層”。以此類推,后續可以是上、中、下三層。其次,要從具象到抽象。在選擇參照物時,應充分考慮“幼兒的思維為具體形象思維”這一特點,如分辨“前后”方位時,一般選擇卡通動物為參照物,便于幼兒理解。然后可以逐漸過渡到抽象的或雙重的指令,如“紅色的蘋果前面”。雖同為指令,但對幼兒的理解能力要求更高了。
3.以感知與運動的滲透融合發展距離知覺
我們嘗試在戶外運動中滲透距離知覺,并借助相應的器械幫助幼兒感知距離知覺。例如:在距離知覺產生的第一種情況中,以“投擲”動作為例,教師可投放沙包、紙球、球等,不同的投擲物會影響幼兒投擲的遠近,從而讓幼兒感知物體、動作和距離之間的關系。在距離知覺產生的第二種情況中,以“跨走”為例,教師可讓幼兒在輪胎、橫欄或有高度的積木上跨走,讓幼兒感知在不同物體上跨走時難易程度不同,從而發展距離知覺。
二、游戲的設計要有科學性
1.重視科學理論的運用
在設計運動游戲時,我們提倡充分利用現有科學理論成果,并在實踐中逐層滲透。學齡前兒童掌握幾何圖形由易到難的順序為圓形、正方形、三角形。我們以此為依據,設計了運動游戲“小貓爬爬樂”,以發展幼兒的形狀知覺。游戲以“小貓”為主角,以“爬行”為基本動作,將以上三種圖形幻化為餅干,幫助幼兒在游戲中正確分辨圖形及其大小。游戲中,幼兒借助手中的“圓形、正方形、三角形”積木餅干,分辨“寬窄不同的三條道路”,將三種形狀的餅干分別配對,實現了“形狀和大小”從一維到二維、三維的空間感知能力訓練,形成了潛在的圖形分類意識。
2.關注指導語的設計
小班幼兒的詞匯量不夠豐富,不能理解復雜的句子,因此教師的指導語應盡量簡單。小班歲幼兒分辨方位具有一定的困難,幼兒最初的方位認知是以自身為參照物來進行分辨的,繼而發展為根據有明顯前后的參照物來辨別方位。教師在組織游戲時,參照物的不斷更新和遞進是促進幼兒發展方位知覺的有效手段。在這一過程中,教師提供正確的指令才能幫助幼兒在理解語義的基礎上做出正確的行動。如在運動游戲“躲貓貓”中,教師在爬山坡環節設計了“媽媽的小鈴敲得快――向前爬,敲得慢――向后退”這一指令,反復使用空間詞“向前爬,向后退”,以促進幼兒空間概念的形成。
3.強調空間知覺在游戲中的滲透
運動游戲強調的是運動,突出的是基本動作。因此,設計時不僅要關注基本動作與運動游戲的結合,還要強調空間知覺在游戲中的滲透。因此,可通過設計有關距離概念的空間知覺游戲,引導幼兒帶著任務,有目的、情緒愉悅地進行空間知覺訓練。如在游戲“救救小動物”中,教師設計了遠近不同的“大灰狼”,并提供沙包、按摩球、紙球等,讓幼兒感知材料與投擲的距離之間的關系、力量與距離的關系;設計了寬窄、高矮不同的道路,讓幼兒練習手膝著地爬的動作,通過協調身體控制水平面的高低,更好地體驗空間感等。
三、環境的創設要有適宜性
1.以動作發展為核心的組合策略
這種策略是指教師創設環境時指向動作發展,結合動作滲透空間知覺。以爬行為例,教師可提供各種適合幼兒爬行的器械,如用各種桌子拼搭的隧道、可以進出的滑梯、各種卡通房子、用輪胎和軟墊組成的山坡等,這些運動環境在發展幼兒基本動作的同時,還可以幫助幼兒感受上下、里外等空間方位。
【關鍵詞】再生障礙性貧血;護理
文章編號:1004-7484(2013)-02-0722-01
再生障礙性貧血簡稱再障。由于因骨髓造血組織顯著減少,引起造血功能衰竭而發生的貧血。血液中紅細胞、粒細胞和血小板都是明顯減少(全血細胞減少)。常出現較重的貧血、感染和出血。以青壯年占絕大多數,男性多于女性。根據臨床表現的嚴重程度可分為急性再障和慢性再障。我院共收治27例再生障礙性貧血患者,通過精心護理并配合藥物治療取得滿意效果,現將護理體會報告如下。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11年7月——2012年5月門診住院收治27例再生障礙性貧血患者為研究對象,本組27例再生障礙性貧血患者,其中男性17例,女性10例,年齡18-48歲,平均年齡33歲。病程2-14個月。其中急性型再生障礙性貧血(SAA-Ⅰ型)16例,慢性惡化加重型再生障礙性貧血(SAA-Ⅱ型)11例。所有患者均有全血細胞減少,治療前白細胞計數(0.5-2.8)×109/L,平均1.6×109/L,血紅蛋白33.5-72.6g/L,平均52.2g/L,血小板計數(8-59.6)×109/L,平均21.3×109/L。其中有發熱表現者15例,皮膚黏膜出血者13例,乏力27例,頭昏20例,均無肝脾腫大癥狀。
1.2 再生障礙性貧血病因 ①藥物及化學物質原因:藥物是臨床導致再生障礙性貧血最常見原因,常見引發此病的藥物有氯霉素,磺胺類藥,四環素,抗癌藥(包括抗白血病藥),苯,三硝基甲苯,保泰松,異煙耕,驅蟲藥,殺蟲藥,農藥,無機砷,他巴唑,甲基硫脲嘧啶等。苯是工業用化學物品中用途最廣,也是最重要的骨髓抑制毒物。②電離輻射致病原因:如X線、放射性同位素等的長期超量接觸可直接損害造血干細胞破壞造血微環境,影響干細胞的增殖和分化,可引起再生障礙性貧血。③病毒感染病毒性肝炎可導致再生障礙性貧血病。④免疫、遺傳、陣發性睡眠的血紅蛋白尿引起再生障礙性貧血病及妊娠可并發再障。
1.3 臨床表現
1.3.1 急性型 早期即出現感染和出血,表現為高燒、畏寒、出汗、口腔或咽部潰瘍、皮膚感染、肺部炎癥;皮膚瘀點、瘀斑、鼻衄、齒齦出血、消化道出血、女性月經過多等;眼底出血,顱內出血可致死亡。
1.3.2 慢性型 表現為倦怠無力,勞累后氣促、心悸、頭暈,面色蒼白。感染及出血都較輕。
1.3.3 血液全血細胞減少。貧血屬正常色素型。
1.3.4 骨髓象 骨髓細胞顯著減少,脂肪組織明顯增多。
1.4 治療方法
1.4.1 防止與毒物接觸,禁用一切對骨髓有抑制作用的藥物。
1.4.2 支持治療,重視個人和周圍環境的清潔衛生,保持皮膚清潔,重視口腔衛生局控制感染,采用大劑量廣譜抗生素如氨芐青霉素等;止血,對皮膚、口鼻出血可用糖皮質激素治療,對中慪神經系統、生殖泌尿及胃腸道出血,最好給病人輸入濃縮的血小板塊;輸血,只需輸入濃縮的紅細胞。
1.4.3 刺激骨髓造血功能的藥物,目前最多用的雄激素。
1.4.4 免疫抑制劑,病人的發病與免疫是有關的,可用免疫抑制劑,如環磷酰胺每日100毫克靜脈注射或口服。
1.4.5 骨髓移植。
2 護理方法
2.1 出血的護理措施
2.1.1 皮膚出血的護理 患者經常清潔皮膚、黏膜、毛發衛生,更換衣物及床單,臥床的患者要定時翻身,防止褥瘡及肌肉萎縮,要給予患者按摩以促進血液循環;患者要經常洗澡,清洗時不要用過熱的熱水和酒精,同時不要用力過大,以免使患者皮膚損傷。常給患者剪短指甲,以免抓傷皮膚,導致出血。
2.1.2 鼻腔出血的護理 為防止鼻腔黏膜干裂引發出血,平時用石蠟油為患者滴鼻,防止鼻腔黏膜干裂引發出血。如患者鼻腔少量出血時,以消毒棉球填塞,重者予以碘仿紗條填塞止血。
2.1.3 牙周出血的護理 患者平時使用軟毛牙刷和清潔棉棒清潔口腔,有齒齦出血時予以冷鹽水漱口,囑患者切勿使用牙簽剔牙。
2.1.4 顱內出血的護理 患者注意休息,不劇烈活動,尤其是頭部。若患者有惡心、嘔吐、頭暈、血壓升高,繼而轉為脈搏細弱、血壓下降,立即將患者取平臥位,予以吸氧,頭部冰枕,靜脈快速滴入脫水劑,輸入血小板懸液及止血、鎮靜等一系列搶救措施。
2.2 病情觀察 觀察患者神志、意識、瞳孔及生命體征的變化,一旦發現頭痛、嘔吐、視力模糊、意識障礙等顱內出血征兆,應立即置患者于平臥位,頭部置冰袋或冰帽。嚴密監測血小板計數,血小板低于20×109/L的患者應臥床休息;要定時檢查皮膚出血點、瘀斑及出血部位,肢體皮下或深層組織出血可將肢體抬高,深部組織血腫也可采用局部壓迫方式積極止血。觀察患者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是否出血,觀察患者是否有出現腹痛、嘔血、便血、黑便、尿血。立即報告醫生配合搶救。
2.3 用藥護理 丙酸酮不易被吸收。應需深部肌肉注射,經常更換注射部位,用熱毛巾敷,觀察有無硬結、有無肝損害,定期檢查肝功,減少藥物不良反應的發生。
2.4 飲食護理 飲食可進高蛋白、高維生素、高熱量、易消化食物。為了避免口腔黏膜損傷,食物不宜過熱。避免進食刺激性食品。
3 小 結
再生障礙性貧血,為多種原因引起的骨髓造血功能急劇衰竭致全血細胞極度減少的一組臨床綜合征。重癥再生障礙性貧血,病情進展迅速,預后兇險,部分患者短期內死于出血、感染,預后差。因此,治療的同時,密切觀察患者情緒的變化,進行心理疏導,觀察病情,加強營養,預防出血、感染等并發癥,控制病情發展,對于再生障礙性貧血的治療和康復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
參考文獻
[1]許文靜.重型再生障礙性貧血的護理[J].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08,17(1):117-118.
中紡聯會長孫瑞哲、工業與信息化部政策法規司副巡視員郭秀明、中國紡織信息中心主任喬艷津、中國印染行業協會會長陳志華、中國麻紡織行業協會會長董春興、中國皮革行業協會名譽理事長蘇超英等行業領導,ZDHC基金會執行總裁Frank Michel、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化學品和廢棄物部門項目官員Kevin Munn等國際組織代表,以及來自非政府組織、國際品牌、行業組織、產業集群、紡織服裝企業的代表共600余人出席了大會。
郭秀明在致辭中表示,紡織服裝行業要以“十三五”規劃為指導,推進企業社會責任繼續邁上新臺階,走出新路子。一要繼續深入推進CSC9000T全面落實,推進和諧勞工關系、公平競爭生態、安全消費環境,提升行業軟實力;二要加快綠色發展進程,加強紡織綠色制造基礎管理,加快構建綠色制造體系,把生態文明推向新的高度;三要繼續把企業社會責任建設取得的成績、經驗不斷向其他行業復制和推廣,引領工業和信息化領域企業社會責任不斷取得新進展。
孫瑞哲在致辭中講道,今年5月,中紡聯與ZDHC基金會達成戰略合作,中紡聯將協調中國業界各利益相關方和企業參與到有害化學物質管控的統一供應鏈行動中,ZDHC組織將支持中國業界推進“化學品管理創新2020行動綱要”的制定和實施,中紡聯和ZDHC將共同推進全球紡織供應鏈的化學品管控體系的建立和融合,促進中國紡織行業的綠色制造和可持續發展。中國產業界49家紡織上下游企業聯合成立的“紡織供應鏈綠色制造產業創新聯盟”,從供給側代表著紡織供應鏈最先進的生產力參與到這項工作中,并在今年7月份開始試點工作,聯合開展供應鏈化學品管理創新2020行動。這是全球紡織供應鏈各方的一次史無前例的聯合與行動,旨在減少乃至消除全球紡織業對人體健康和環境的負面影響,這也是全球供應鏈協同和產業共治振奮人心的良好開端。
Frank Michel在致辭中則表示,可持續發展和整個供應鏈各方面的合規都有關系,這需要供應鏈各方進行跨境合作。現在ZDHC非常關注積分卡的應用和可持續發展KPI的實施,在積分卡中,綠色制造是非常重要的一點。參與各方需要達成一個共識,要想真正實現可靠的可持續發展,就必須有效管控有害化學物質。
會上,阿迪達斯集團社會和環境事務副總裁Frank Henke,Primark道德貿易環境可持續總監Charles Dickinson,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化學品和廢棄物部門項目官員Kevin Munn,中國紡織信息中心副主任、中紡聯社會責任辦公室副主任閻巖分別圍繞有害化學物質管控全球標準的相關性和重要性、供應鏈上材料和化學品供應商的管控、通過數據庫建設管理產品中的化學品以及CNTAC化學品管理創新2020進行了深入探討;ZDHC基金會技術總監Scott Echols、彪馬可持續發展總監Stefan Seidel、ADEC創新可持續發展項目總監Michele Carchman、ZDHC執行董事成員Graham Storrie、SAC(可持續服裝聯盟)首席執行官Jason Kibbey則分別著重介紹了MRSL(生產限用物質清單)及其符合性、ZDHC廢水指南、ZDHC化學品網關以及SAC與ZDHC之間的合作。
正如閻巖在演講中所說,綠色供應鏈的實質是供應商的綠色制造,而綠色制造的基礎是化學品管控。從化學品的用量以及風險管控之間的差別來看,紡織服裝行業的化學品管控不容忽視。中紡聯從2011年開始進行產業環境責任利益相關方的對話,并在“十三五”開局之年推出了《紡織供應鏈化學品管理創新2020行動綱要》。該《行動綱要》主要圍繞技術創新、標準融合、利益相關方的合作、能力建設以及信息共享等 5 個方面展開,以建立企業的化學品風險的防控體系為核心目標,是中國紡織行業為開展供應鏈化學品風險管控而制定的為期 5 年(2016 ―2020)行動的基礎框架,是為實現紡織服裝行業的化學品環境風險管控的要求、體系和能力建設的協調與統一研究創新的行動指南。
為了貫徹中紡聯關于化學品管理創新2020行動綱要和ZDHC計劃,中紡聯與ZDHC基金會在會上舉行了戰略合作簽約儀式。雙方達成共識,將在化學品管理和可持續制造上保持合作伙伴關系,就雙方共同關心的問題,憑借各自優勢在推動技術創新、能力建設、標準融合、信息共享、分享最佳實踐、組織培訓和區域會議以及吸引利益者方面,相互促進共同利益、利益相關方和實踐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