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部丰满熟女富婆视频,托着奶头喂男人吃奶,厨房挺进朋友人妻,成 人 免费 黄 色 网站无毒下载

首頁 > 文章中心 > 考古學的重要性

考古學的重要性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考古學的重要性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考古學的重要性

考古學的重要性范文第1篇

該書共分藝術考古學理論基礎、音樂考古、美術考古、建筑藝術、四川少數民族美術考古、宗教藝術考古六大章節,第一章主要是對藝術考古學學科背景的介紹,以及對該學科領域的重要人物、重要成果的總結,對“藝術考古學”概念的提出、學科的設立、理論研究現狀作了梳理和概述。其后五個章節分門別類地對藝術學各個研究領域的考古研究進行了較為詳細的概說。

一、藝術?考古――學科交叉新思維

藝術考古學研究的專業性十分明顯,隨著科學技術的快速發展,藝術學的研究更加專業化,其中包含的科學技術和專業技能有許多已經超越了考古學研究的范圍。《藝術考古概說》第一章詳細地介紹了藝術考古學基礎理論,對學科的相關研究論著進行了梳理歸納。

1978年國務院批準編撰的《中國大百科全書》中列出有關藝術類考古學的條目,成為中國藝術考古學科的正式提出和設立。《藝術考古概說》以《中國大百科全書》為基本理論構建,指出,由我國著名考古學家夏鼐先生親自撰寫的《中國大百科全書?考古學》總論中,將“美術考古學”作為“考古學的一個分支”,說明美術考古學的研究方法與目的:“美術考古學是從歷史學科的立場出發,把各種美術品作為實物標本,研究的目的在于復原古代的社會文化。”②之后正式列出了“美術考古學”和“音樂考古學”條目,對其研究對象、研究方法、研究目的以及與美術史、音樂史的關系等作了規定,也成為我國明確設立“美術考古學”和“音樂考古學”專業學科的依據。作者依據上述文獻,對藝術考古學的分類、主要研究方法和研究目的等進行了闡述,說明藝術考古學是探究中國古代精神文化的起源和發展,探究藝術的起源和發展規律的學科。許多藝術遺跡和遺物,凝結著古代物質文化發展的高級形態,因此藝術考古研究也是研究中國古代歷史的重要補充資料,并且涉及許多自然科學知識,是研究我國科學技術發展史的重要補充。作者除采用考古學、藝術學研究基本方法外,還特別指出運用自然科學原理和方法研究藝術考古的重要性

二、案頭?田野――研究領域新突破

在第二章至第六章的分類介紹中,作者“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研究”取得的重大成果,作為推動藝術考古學研究的學術背景。20世紀80年代四川廣漢三星堆遺址和金沙遺址的發掘,引起國內外關注,兩個遺址挖掘清理出土大批文物,在世界尚屬首次,它們的文化內涵有待于進一步深入探究。兩個大遺址的保護和利用,已被列入國家大遺址保護工程,并取得了成功經驗,為四川省藝術考古的全面研究、開發、轉化、利用,打下基礎。例證、圖片豐富,每一部分的參考文獻也十分標準,可以看出,作者在前期的搜集和考證中的扎實案頭工作。

我國藝術考古理論的探索實踐,可追溯到20世紀初期西方科學技術和學術思想對我國學術理論界的影響,書中對20世紀二三十年代,創建中國美學、音樂學、甲骨學、考古學、古建筑學的奠基人的理論思想作了論述。如我國第一代美學思想家朱光潛、宗白華先生;我國第一代音樂理論家王光祈、楊蔭柳先生;我國第一代考古歷史學家李濟、郭沫若、夏鼐、馮漢驥先生;我國第一代古建筑學家梁思成、劉敦楨、童、楊廷寶先生等。他們中的大多數人赴西方或者日本留學后,回到中國,運用西方理論方法,研究中國古代藝術,在古物考證、文化內涵分析以及建立方法論等方面,填補了中國某項專業理論研究的空白,開啟了中國美學、中國音樂史、中國考古學、中國古建筑學等理論研究之先河,中國藝術考古學的基本理論思維,也在這些專科研究過程中產生。

三、實用?前瞻――文化產業強推動

藝術考古學,是我國改革開放以來發展起來的一門新興學科,也成為藝術事業建設中快速發展的一種藝術類型。作者認為,隨著中國經濟進入新的發展階段,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和對藝術欣賞需求的不斷增長,隨著國家“一帶一路”戰略的不斷發展,藝術考古成果的開發和轉化,將成為文化藝術事業、文化創意產業的一個強勢品牌,在對外文化交流活動中,在豐富國內大眾文化鑒賞娛樂活動中,都會以其不可替代的獨特品質,受到觀眾的喜愛,成為展演、影視市場上不斷創新的類型。在中華文明探源研究工程中,進一步明確了人類精神文化起源。

《藝術考古概說》一書中,作者分析了目前藝術考古研究存在的主要問題,如缺乏統一的綜合研究機構,出土文物的調查研究受到行業管理約束,各類藝術考古所需用的科技手段如“音樂聲學測量”等專業性強、技術上難度大等問題,提出了建立藝術考古學綜合學科、在大學或研究機構開設專業課程、建立藝術考古研究協會等設想。在書中,作者還從打造精品品牌、推廣多媒體制作和傳播、規范旅游區開發、加強對外人文交流和宣傳、籌建藝術考古專業六個方面,提出了針對四川地區藝術考古成果的開發與轉化建議。在開發轉化方面,四川落后于湖北、湖南、河南等省,歸結原因是缺乏資源整合與合作開發。四川應在已有成果,如三星堆博物館、金沙遺址博物館等的基礎上,合理利用地方考古資源和考古人才,推動四川藝術考古發展。

四、巴山?蜀水――古老文化的煥新

《藝術考古概說》一書的藝術考古地域基本集中于巴蜀地區,這一地區藝術考古資源非常豐富,但研究卻相對滯后,成果形式也基本停留在紙質書著階段,對這一地域的藝術考古研究來說,需從最基礎的工作入手,更大限度地實現成果轉化。編者以四川藝術考古研究取得的成果為基礎,對古巴蜀區域的音樂考古、美術考古、建筑藝術、四川少數民族美術考古、宗教藝術考古等,作了歸類整理和闡述;對目前作好四川藝術考古成果轉化開發作了可行性研究,提出總體構想和開發建議。

考古學的重要性范文第2篇

在科技考古這個名稱尚未出現以前,這方面的研究一般稱之為自然科學相關學科與考古學結合開展研究或自然科學技術手段在考古學中的應用,有時還稱之為實驗室考古。20世紀80年代末期提出科技考古這個詞,20多年來科技考古這個詞已經基本上被學術界所接受(1)。今天,大家都明確地意識到,科技考古包含了自然科學相關學科與考古學結合開展研究的全部內容。但是,這個研究必須以考古學研究的目的為指導,必須帶著考古學的問題開展研究,對研究結果的認識必須結合考古出土背景進行分析,即考古學研究的意識必須貫穿于整個科技考古研究的過程之中。在當今中國考古學的發展中,科技考古正在發揮出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從科技考古研究歷程的角度回顧夏鼐先生當年憑借大科學家的學術敏銳和淵博的知識,努力推動自然科學相關學科與考古學結合開展研究的歷歷往事,同樣由衷地感受到這位學術泰斗的偉大之處。本文試圖依據重讀《夏鼐文集》里收錄的有關涉及自然科學相關學科與考古學結合開展研究的經典文章及其他資料,首先介紹夏鼐先生對中國科技考古研究的倡導作用及親身實踐,認識他發揮的無與倫比的作用。其次闡述自己對于如何沿著夏鼐先生規劃的宏圖,加倍努力,建設好中國科技考古學科的思考。

一、夏鼐先生建設中國科技考古學科

的豐功偉績

夏鼐先生建設中國科技考古學科的豐功偉績大致可以分為作為中國考古工作的主要指導者和組織者,規劃自然科學相關學科與考古學結合開展研究的學科布局;作為中國考古學的領軍人物,從理論上論述自然科學相關學科與考古學結合開展研究的主要內容及把握研究的核心問題;作為大學問家,親自從事自然科學相關學科與考古學結合開展研究及科技史研究等幾個方面。

(一)規劃自然科學相關學科與考古學結合開展研究的學科布局

夏鼐先生多年來一直以中國考古學領軍人物的地位及能力,倡導自然科學相關學科與考古學結合開展研究,推動多個自然科學技術手段在考古學中的應用領域的建設。

比如,他領導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當年隸屬于中國科學院)建立碳十四年代測定實驗室。早在1955年,夏鼐先生就在《考古通訊》上介紹20世紀50年代初,由美國科學家W. F. 利比(Libby)發明的放射性碳素測定年代的方法,指出它的重要性,并建議在國內建立實驗室進行測定工作(2)。這篇文章距離利比發明這個方法的時間只有5年,距離介紹這種測定方法的著作的出版只有3年。除了及時撰文介紹國際考古學研究中應用碳十四斷代這個最新成果以外,20世紀50年代末,夏鼐先生經楊承宗先生介紹,從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引進仇士華和蔡蓮珍兩位先生到考古研究所工作,積極組織實施在考古研究所籌建碳十四斷代實驗室。到1965年5月,碳十四斷代實驗室開始測定出第一批標本的年代數據。到1972年《考古》復刊后的第1期,公布了第一批測定年代數據(3)。

除了建立碳十四測定年代實驗室以外,夏鼐先生對于在考古研究所建設其他自然科學技術手段在考古學中的應用領域也傾注了極大的心血,不斷吸引多個領域的專門人才到考古研究所工作。在夏鼐先生的直接領導下,考古研究所于1959年開始籌建常量化學分析實驗室,1961年開始體質人類學的研究工作,后來建立了體質人類學研究組。1963年開始動物考古學的研究工作,后來建立了動物考古研究組。1975年籌建熱釋光年代測定實驗室。1978年成立實驗化驗室。1978年在實驗化驗室開始發射光譜分析工作。1980年在實驗化驗室開始金相分析工作。1984年在實驗化驗室籌建穆斯鮑爾譜分析工作等等。

在夏鼐先生的大力推動下,當時考古研究所的自然科學技術手段在考古學中的應用范圍已經涉及到碳十四年代測定、熱釋光測定年代等年代學的研究,體質人類學的研究,動物考古學的研究,陶器、青銅器等器物的物質結構和化學成分分析等等,初步構建起一支具有多個領域的研究團隊,在當時全國考古學界起到了很好的領軍作用,發揮了重要的研究作用。

夏鼐先生除了在考古研究所內大力推動自然科學技術手段在考古學中的應用以外,還努力加強與所外多個科研和教學機構的專家們的合作,開辟新的研究領域。如石興邦先生曾經提到夏鼐先生很重視考古發掘中古動物與古植物的研究,并鼓勵大家盡量以最好的方法,采集與生態環境有關的各種標本,以便更確切地鑒定人類生存的年代及古地理、古氣候狀況,以及古地理、古氣候對古人類文化的影響(4)。

何天相先生曾經提到夏鼐先生采集了甘肅敦煌西漢時期的簡牘殘片、棺木接榫、甘肅武威唐朝時期的馬鞍,并把這些珍貴的木質材料送給他進行樹種鑒定研究(5)。這屬于植物考古研究的范圍。

夏鼐先生與北京科技大學(原名為北京鋼鐵學院)的柯俊院士交往甚密。自20世紀70年代開始,就向柯俊院士領導的“中國冶金史編寫組”提供過不少考古研究所發掘出土的青銅器標本和鐵器標本,請他們進行金相和成分方面的鑒定和研究,這些研究成果都及時發表在《考古學報》上。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與柯俊院士合作,對河北藁城臺西遺址出土的商代銅柄鐵鉞進行研究,證明這件鐵器是用隕鐵制成,這項研究成果在當時的國內外學術界都引起極大的反響(6)。

夏鼐先生還十分關注古陶瓷方面的研究,他專門邀請中國科學院上海硅酸鹽研究所的周仁所長對考古發掘出土的陶片和瓷片進行科學分析,提供科學性的技術鑒定。并在《考古學報》上發表周仁先生的研究文章(7)。當周仁先生等撰寫的《景德鎮瓷器的研究》一書出版后,夏鼐先生專門為此寫了書評,詳細介紹此書涉及的清初瓷器胎、釉的研究;景德鎮制瓷原料胎、釉的研究;景德鎮瓷器質量的改進和中間工場生產試驗;鈷土礦的撿煉和青花色料的配制等等。強調此書對于考古人員研究古代陶瓷的啟發作用(8)。

(二)從理論上論述自然科學相關學科與考古學結合開展研究的主要內容及把握研究的核心問題

夏鼐先生在與王仲殊先生合作撰寫的“考古學”里,專門強調自然科學、工程技術科學都與考古學相關,比如在自然科學方面,自然地理學、地質學、氣象學和生態學等,主要是協助研究遺址所在地區的地史和天然資源,從各個方面復原當時的自然環境。生物學(動物學和植物學)和體質人類學,主要是用以鑒定發掘出土的植物遺存、動物和人類的骨骸,并判定它們的年代。物理學和化學則應用于對遺址的勘探,對遺物成分和性質的分析,并測定它們的年代。在工程技術科學方面,建筑學和土木工程學應用于對遺址的發掘、測量、制圖,對發掘出來的遺跡進行復原或在現場加以保存等。采礦冶金學、陶瓷學和染織學應用于對工場址、礦址、窯址等遺跡的考察,對銅器、鐵器、陶瓷器、玻璃器、紡織品等遺物的分析和研究,造船學則專門應用于對發掘出來的造船工場遺址和船舶的遺物進行考察和研究。他們還以地質學、植物學、動物學和體質人類學為例,用較大的篇幅詳細討論這些學科的原理、在考古學中應用的具體方面及其學術價值。他們還圍繞方法進行介紹,如在測定考古資料的絕對年代時可以應用的多種自然科學方法;在判別各種器物原料的成分及其產地,并究明器物的制造方法和用途時,除普通化學分析之外,還有多種利用自然科學儀器設備進行測試的方法等(9)。

今天我們懷著敬仰之心重新閱讀夏鼐先生當年的論述,仍然對其包含的科學性、前瞻性、現實性而肅然起敬,這些論述涉及到我們今天科技考古學科形成的基礎。比如,對比科技考古研究與自然科學相關學科的研究,他們都使用同樣的儀器設備,依據同樣的分析原理,運用同樣的技術手段,研究對象是同樣的生物種屬或由同樣的物質結構和化學元素組成。他們的不同主要表現在科技考古研究的對象是考古遺址發掘出土的資料或屬于古代的資料,而自然科學相關學科研究的對象除古代的以外,更多的是現代的資料。另外,前者的最終目的是如何解釋古代人類的行為,探討當時的歷史,而后者是認識物種的特征及物質的形態、結構、性質和運動規律。

考古學與自然科學相關學科分屬于不同的學科,分別有自己的研究目標、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這就意味著學科之間的結合不是簡單地合并到一起就能夠解決問題的,學科之間的有機結合需要把握好核心問題,需要各個學科的研究人員一起探討和共同努力。

以如何認識碳十四年代測定為例,夏鼐先生在1977年就撰文提醒考古研究人員在涉及有關碳十四年代測定數據時要注意三點。第一,有兩個計算碳十四年代的半衰期值,利用不同半衰期值計算的年代數據不能夠互相比較,如果要比較,必須先換算成使用同一個半衰期值計算的年代。由于不同年代的碳十四濃度是有變化的,對碳十四年代的數據需要作樹輪校正。第二,碳十四斷代實驗室給出的碳十四年代后面的加減號和數字是統計學上的標準偏差,無論是一個標準偏差還是兩個標準偏差,實際年代有可能在這個偏差范圍之外。第三,除統計學偏差以外,由于污染、標本本身的特殊性質等多種原因都可能引起年代誤差。所以只有一系列的基本一致的碳十四年代才是有價值的,而一兩個孤零零的數據是沒有多大意義的(10)。

這三點認識涉及到如何科學地、客觀地、全面地認識和應用碳十四年代測定數據,也涉及到在考古現場采樣時就要防止標本的污染以及任何時候都不能忽略由于多種原因可能引起的誤差。到30多年后的今天,夏鼐先生當年提到的這些認識仍然是我們考古研究人員要時刻注意的碳十四年代測定研究的核心問題之一。

除了詳盡地論述在具體的碳十四年代測定方面需要注意的問題外,夏鼐先生還就整個考古學與自然科學相關學科結合的問題提出總體思路。他認為考古學中有些問題是考古工作者自己沒有能力解決的,只能提供資料請科技史專家或科技專家幫助我們進行鑒定和研究。但是考古工作者要明確提出想解決什么問題,以便別人能夠配合我們進行研究。我們提供實物標本時首先要搞清楚出土的情況。如果科技專家科學分析的結果,產生難以解答的新問題,對提供的資料產生疑問,我們考古工作者便應重新核查自己采集標本時是否有疏忽,是否有些情況沒有搞清楚,或者不夠確切,最好我們能自己加以改正(11)。

夏鼐先生強調了考古研究人員在提供樣品時要有考古學的思考,這樣才能把握好與自然科學相關學科的專家進行合作研究的方向,努力做到有的放矢。用考古學的思考來主導樣品采集、測試的目的,這是當今科技考古的精髓。夏鼐先生還強調了考古出土狀況如何決定了材料的科學價值如何,因此對于考古出土背景的把握必須慎之又慎。要充分重視考古材料出土狀況的科學性,這是最終提出科學結論的基礎。夏鼐先生曾經幾次提到有些所謂重大發現,實際上來自被污染的樣品或有特殊背景的樣品,這樣的教訓永遠應該引以為戒。夏鼐先生的這些認識可謂是從宏觀上把握住考古學與自然科學相關學科結合的核心問題。

(三)親自從事自然科學相關學科與考古學結合開展研究及科技史研究

夏鼐先生經常強調一點,要做好考古學研究,一定要對許多關系密切的學科有一定程度的了解,例如科技史、狹義的歷史學(包括文獻學和考據學)、民族學、地質學、體質人類學、生物學、化學等等(12)。從現在的思考而言,這里面就涉及到自然科學相關學科與考古學結合開展研究的內容。尤其值得敬佩的是夏鼐先生不僅是這個方面的提倡者,更是一位身體力行者,他在自然科學相關學科與考古學結合開展研究及科技史研究方面涉及到多個領域,有些方面的論述至今尚無人望其項背。

比如在碳十四測定年代研究領域,夏鼐先生在第四批放射性碳素測定年代報告發表以后,發表了著名的《碳-14測定年代和中國史前考古學》一文。他在文章中充分肯定了碳十四測定年代方法的作用,認為從前對于有文字記載以前各種文化的絕對年代是沒有辦法作正確的斷定,史前的年代學幾乎是完全建立在主觀臆測和推論上,由于利用碳十四測定年代法,全世界的史前考古學可以說進入了一個新的時代。他還在文章中借用其他學者的話,把放射性碳素斷代法稱之為20世紀史前考古學中的大革命(13)。后來,他自己也進一步提出,由于碳十四測定年代方法的采用,使不同地區的各種新石器文化有了時間關系的框架,使中國的新石器考古學有了確切的年代序列而進入一個新時代(14)。夏鼐先生利用已經測定的、經過審核的、公元前1000年以前的94個數據,全面整理了幾個舊石器時代遺址及中原地區、黃河上游甘青地區、黃河下游地區、長江中下游地區的新石器時代遺址的測年數據,另外還整理了華南、西南和東北地區的新石器時代和青銅文化的遺址,基本上把當時所知的中國史前各個文化的年代序列作了一個階段性的清理。在此基礎上,首次提出中國文化的起源是多元的觀點,否定了原來起源于黃河中游的中原地區,然后向四周傳播的舊說(15)。

在天文學領域,夏鼐先生依據自己的淵博知識,對河南洛陽西漢壁畫墓中的12幅星象圖及河北宣化遼墓的星圖進行解讀,詳細闡述了中國二十八宿的由來及特征,指出盡管依據文獻記載,二十八宿體系在中國創立的年代最早是戰國中期(公元前4世紀),但可以根據天文現象推算到公元前8至6世紀。同時,也介紹了起源于巴比倫、完成于希臘的黃道十二宮的特征,并探討了其傳入中國的年代可能早至隋代。二十八宿和黃道十二宮,是和天文學中其他成果一樣,最初起源于生產實踐。中國和西方的勞動人民累積生產實踐的長期經驗,分別創立這兩種體系來劃分天球,以便于觀測日、月、星辰等運行的位置,從而規定季節歲時,以便利于季節性的生產活動(16)。

在冶金考古領域,夏鼐先生圍繞湖北黃石銅綠山古銅礦遺址進行研究,確定古礦井大多集中在大理巖和火成巖(花崗閃長斑巖)的接觸帶上,依據各種遺跡現象認識古代人為挖取礦石而開拓巷道時,專門制作了木質的不同形制的礦井支架,構建相當完整的排水系統,依靠井口高低不同產生的氣壓差所形成的自然風流確保礦坑下的氧氣供給,使用轆轤提升礦石等等。依據熱釋光測年,將幾座古爐的年代定為春秋時期。當時冶銅的原料是孔雀石和自然銅等含銅品位很高的礦石。通過煉銅模擬實驗,對實驗結果進行化驗,與出土遺物的化驗結果進行比較,對當時正常的冶銅生產需要具備的條件、古煉爐的性能、春秋時代的冶銅業達到的水平等等有了比較全面的了解,大致復原了當時的整個冶煉過程(17)。通過請相關研究人員對江蘇宜興西晉周處墓出土的金屬帶飾進行重新鑒定,應用密度測定、光譜分析、X射線物相分析和電子探針等技術開展研究,確定它們都是銀制品,而不是以前所說的鋁,糾正了 “晉代已經存在金屬鋁”的錯誤說法。另外,還依據此墓曾經被盜掘的事實,認為以前檢測發現的碎鋁片,很可能是后世混入的(18)。

在古代的紡織技術研究領域,夏鼐先生通過對新疆尼雅遺址和阿斯塔那墓地出土的綺、錦和刺繡開展研究,從經緯線各自的數量、經線起花、鎖繡法等織造技術的分析入手,探討中國古代紡織技術發展史以及古代中國與西方的文化交流和貿易往來(19)。他依據對考古資料的判斷、對養蠶技術及蠶絲的物質結構的認識、對古文字資料的理解、對文獻資料的解讀、對紡織技術的把握等等,再現了漢代和漢代以前中國絲綢生產技術的一般狀況,為認識中國絲綢在世界的影響及古代橫貫亞洲大陸的“絲綢之路”的重要意義奠定了很好的基礎(20)。

夏鼐先生通過對宋代的杰出科學家沈括的研究,用《沈括與考古學》為名撰文介紹,從這篇文章中也可以看到他一直強調的具備多學科的知識開展考古學研究的用心。如他在文章中指出,沈括用冶金學原理解釋古劍,用光學來解釋古鏡,用幾何學來解釋弩機上“望山”的用法,用民族學材料來比較漢畫像石上的古衣冠和祭器,用度量衡學來研究漢代及秦漢以前的長度和容量等。甚至談到沈括注意到古代地形和氣候的變化,其研究方向已接近于現代的所謂“環境考古學”(21)。

夏鼐先生還依據考古發掘出土的各種遺跡和遺物,相當全面地闡述了古代人民創造的天文和歷法、數學和度量衡、地學、水利工程和交通工具、紡織、陶瓷和冶金、醫學和藥物學、農業科學等等,強調了中國古代人民的高度智慧和創造才能以及對于世界科技發展做出的卓越貢獻(22)。

(四) 小 結

由于自己孤陋寡聞,才疏學淺,在介紹夏鼐先生當年建設中國科技考古學科的豐功偉績時,肯定還有遺漏之處,尚祈前輩學者及同行們多多補充,我在此先感激不盡。我個人深深體會到,夏鼐先生在世的年代,中國考古學研究最重要的任務之一是構建全國的新石器時代考古學文化譜系,填補多個地區考古學文化序列的空白。當時的考古研究人員全力以赴,在許多地區進行考古調查和發掘工作,通過認識發掘出土的各個遺址中房址、墓葬、石器、陶器的形態特征,歸納出由一群遺址組成的一個文化或類型的房址、墓葬、石器、陶器的形態特征,依據這些遺跡、遺物的形態特征總結出各個地區、各個時期的各種文化之間的異同,從中尋找各種物質文化成分在歷史進程中變化的線索。夏鼐先生當時為領導這方面的研究傾注了極大的心血和精力。但是即便在那樣的學術背景下,夏鼐先生已經高瞻遠矚,看到了日后考古學發展的方向,在考古研究所設置多個自然科學技術手段應用于考古學研究的領域,推動全國有條件的研究或教學機構開展自然科學技術手段應用于考古學的研究;從理論上闡明自然科學相關學科與考古學結合開展研究的重要性,幫助考古研究人員不但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并且身體力行,用考古學家的思路,凝練自然科學相關學科與考古學結合開展研究的成果。他的這些所作所為,為后來中國科技考古的大發展做好了思想準備、人才準備、資料準備和實驗室準備等等。大科學家的大思考、大決策、大舉措、大手筆在此可見一斑。

二、 沿著夏鼐先生開辟的道路繼續前行

考古學發展到21世紀的今天,其研究內容已經由原來通過發掘出土的遺跡、遺物的形態特征確定一個遺址、一個類型或一個文化的年代早晚、文化特征,建立完整的古代物質文化譜系,進一步擴大到全面探討古代社會的各個方面。任何一個區域、任何一個遺址的考古學調查和發掘,都是為了全面或部分地展現處在特定時間跨度和空間范圍內的自然環境狀況,人類社會的生存活動、生活方式、制作工藝、社會組織、禮儀制度、喪葬習俗、祭祀特征、文化交流等各個方面。如果說當年通過對人工遺跡和遺物的形態特征進行研究可以形象地再現其當時的原貌,從時空框架上把握各個考古學文化的相互關系,那么現在通過考古勘探、年代測定、環境考古學、體質人類學、動物考古學、植物考古學、同位素分析和古DNA分析、物質元素和結構分析等研究則可以科學地再現當時的自然環境狀況與演變及人類與之相適應的互動關系,考古學文化的絕對年代,居住在不同地區的人群的體質特征和風俗習慣,古代人類采集、狩獵、種植、飼養等一系列獲取食物資源方式的演變過程,各個時期的人的食物種類和數量比例,不同時期和不同等級的人是否存在食物差異,不同時期的人進行隨葬和祭祀活動時所使用的各種動植物種類和特征,古代人類制作各種器物的原料、技術與方法及發展過程,文化與文化之間一些特殊因素的交流等,同時,還能提高考古調查、發掘和研究的科學性。夏鼐先生當年開始籌劃構建的科技考古學科已經在兩個方面發揮了巨大的作用:一個方面是對遺跡和遺物進行鑒定、測試和分析,開拓了傳統考古學所不能涉及的多個研究領域。另一個方面是確認遺址、遺跡的位置、面積、布局,對各類考古資料進行定量統計和分析,極大地提高了考古學研究的效率與精確度。在考古學中強調科技考古是時代向考古學提出的要求,也是考古學自身發展的必由之路。

1995年,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領導決定把原來的實驗化驗室、體質人類學研究組、動物考古研究組、繪圖室、修復室、照相室等部門合并到一起,成立科技考古中心(原名為考古科學技術實驗研究中心,曾改名為考古科技中心),科技考古中心是運用自然科學方法與技術從事考古學研究的跨學科研究機構。15年來,科技考古中心先后被確定為中國社會科學院的重點扶持學科、重點學科和6個重點研究室之一。現在的科技考古中心具備多個實驗室,擁有一批活躍在國內外學術前沿的專家學者,主持完成過多項省部級以上課題,出版了多本具有開創或完善學科建設價值的專著,用中文、英文、日文在國內外的核心期刊上發表過數百篇具有較高學術價值的論文和研究報告,多個實驗室建成了系統規范的標本庫、資料庫和數據庫,獲得了多項省部級以上獎勵。科技考古中心以其整體實力在亞洲地區的科技考古研究中名列前茅。

從更大的范圍看,自20世紀90年代開始,在全國范圍內逐步形成一個建設、完善科技考古研究機構的,拉開了中國科技考古大發展的序幕。這具體表現在多家國家級的科研和教學單位中專門成立了包括多個科技考古研究領域的機構,不少省級文物考古單位里都有專人從事科技考古不同領域的研究。一些科研和教學單位中都開始培養專門從事科技考古的博士生和碩士生。科技考古研究已經大致可以分為考古勘探、年代測定、環境考古、人骨研究、動物考古、植物考古、DNA分析、碳/氮穩定同位素分析、微量元素分析、鍶同位素分析、物質元素和結構分析、計算機技術在考古中的應用等多個領域。基本上每隔2年舉辦一次的全國性科技考古學術研討會已經連續召開了十次會議。一批科技考古的專著得以出版。科技考古的重要性越來越得到學術界的高度認可,支持科技考古、依靠科技考古、發展科技考古與強化科技考古已經成為整個考古學界的共識。

今天,能否在考古學研究中做好科技考古工作,已經成為衡量一個國家考古學研究水平的重要標尺。我個人認為,對照夏鼐先生當年的諄諄教導及身體力行,要做好今后的科技考古研究,尚需要思考以下幾個問題。

(一)科技考古要努力加強與考古學的有機結合

夏鼐先生曾經說過,考古學是利用古代留傳下來的實物來研究古代人類的社會、經濟、日常生活等各方面情況和它們的演化過程。考古學研究的遺跡、遺物等實物資料多埋沒在地下,必須經過科學的調查發掘,才能被系統地、完整地揭示和收集。考古學上的有些問題是需要請科技史專家或科技專家幫助我們解決的(23)。我們要做好當前的考古學研究,就要強調科技考古全面、系統地參與到每項考古調查、發掘中去。即在考古調查和發掘以前,科技考古的研究人員要共同參與設計和規劃,在考古研究人員的主導下,結合不同的考古實際狀況制定各種切實可行的技術路線,同時要一起開展野外工作,如考古勘探工作要結合探鏟鉆探,大致搞清楚遺址內的布局,為合理地布方、有計劃地開展發掘提供思路。在考古發掘過程中要有計劃地采集碳十四系列樣品,保證碳十四年代測定的科學性。要對古代遺址形成及廢棄過程中的自然環境狀況進行研究,認識當時人的各種行為的自然環境背景。要采集出土的人骨和動植物遺存,開展形態學、DNA分析和食性分析,科學地把握當時人的體形特征、基因特征及包括病理現象在內的各種信息;認識當時人的食物資源的種類、比例及獲取方式,了解當時人利用動植物進行祭祀、隨葬及戰爭的行為。要對出土的青銅器、陶器、石器、玉器、容器內的殘留物及特定環境里的土壤進行各種物理和化學分析,認識有關古代人類生產工藝、原材料來源及當時人的一些行為特征等內容。上述的各項認識都應該輸入地理信息系統,再結合考古學發掘、研究的內容,進行各種分類或綜合分析。最后,以考古學研究為主線,把包括科技考古在內的多學科研究的內容有機地結合在一起,這樣才能全面認識古代社會。

(二)從事科技考古的研究人員要成為復合型人才

夏鼐先生曾經指出,要做好考古學研究,一定要對許多關系密切的學科有一定程度的了解(24)。夏鼐先生對考古研究人員提出的要求中包括要了解自然科學相關學科的知識。其實,從本質而言,這個要求也適用于那些對考古研究感興趣的自然科學研究人員。他們也需要對考古學研究的目的、方法和內容有一定程度的了解。考古研究人員和自然科學研究人員分別屬于不同的學科,這些不同的學科都有各自的研究目的和方法。因此,要把科技考古研究推向前進,考古研究人員和自然科學研究人員互相都有一個學習對方的過程。考古研究人員要認真了解自然科學研究人員探討物質世界的各種方法和原理,開拓研究思路,充分調動各種積極因素。而自然科學研究人員則要注重認識考古研究人員是如何去解釋古代社會和人類歷史發展規律的,充分利用多種儀器設備的性能,開發各種考古資料的價值。研究人員只有通過這樣一個知識結構更新的過程,才能把自然科學相關學科的方法全面、有效地運用在勘探、考察、鑒定、測試、分析各種與考古相關的資料中,而這樣的研究結果才能與考古學的目的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充分展現出科技考古研究的學術價值。現在一些科研和教學機構已經培養或正在培養科技考古方向的研究生,這是一個十分可喜的現象。今后,有條件的大學還要加強對本科生的教學工作,開設科技考古的課程,系統地培養復合型人才,引導他們以新的思維在今后的田野考古中開展工作,為在全國范圍的考古實踐中廣泛開展科技考古研究打好基礎。

(三)以考古學文化的觀點為指導開展研究

夏鼐先生曾經指出,研究考古學文化必須要注意三點,第一點是一種“文化”必須有一群的特征;第二點是共同伴出的一群類型,最好是發現不止一處;第三點是我們必須對于這一文化的內容有相當充分的認識(25)。這些研究考古學文化的認識對于指導我們做好科技考古研究也是具有指導意義的,可以幫助我們把對特定遺址的某個科技考古研究領域的具體看法,放到這個遺址所屬的由多個遺址組成的考古學文化層面上去認識。如果屬于同一個文化的其他多個遺址已經開展了這方面的研究,那么我們要把新認識和從其他多個遺址里已經得出的認識進行比較,把握他們的同一性和差異性,以求更加客觀、更加全面地提出自己的認識。如果其他遺址還沒有做這方面的研究,或者所做的遺址數量不多,我們則要加強這方面的研究,在屬于同一文化的其他遺址開展工作。從考古學文化層面上提出的科技考古的研究結果,必須建立在對一定數量的遺址進行全面、扎實的基礎性研究工作上。另外,在系統總結一個考古學文化的某個科技考古領域研究的基礎上,開展不同時期、不同地區的文化與文化間的同一領域的比較研究,從中歸納他們之間是否存在連續性、關聯性、變異性、差異性等,以求在全國范圍內全面認識這一領域的研究結果。同樣,如果其他考古學文化還沒有做這方面的研究,或者做的力度和深度還不夠,我們則要努力去開展這方面的研究。從全國的范圍內、在大跨度的時間框架里提出科技考古某個領域的研究結果,同樣要建立在對多個文化內的同類遺存進行全面、扎實的基礎性研究工作上。

(四)推動考古學研究方法的創新

夏鼐先生在20世紀80年代初就提出要借用多種自然科學的方法和技術開展考古學研究(26),這已經涉及到考古學方法創新的問題。通過總結考古地層學、考古類型學和考古年代學等方法的發展過程,可以看到這些方法的形成首先都是依據考古學實踐的需要,借鑒別的學科的方法,然后在考古實踐中不斷完善、充實這些方法,使之逐步適應考古學的研究,成為考古學自己的方法。重溫這些方法的形成過程對我們應該有一個很大的啟示。我們通過借鑒物理學、化學、生物學、地球科學和數學的研究方法,逐步建立起考古勘探、年代測定、環境考古學、體質人類學、動物考古學、植物考古學、食性分析、DNA分析、成分和結構分析等諸多研究領域,獲得了一系列有學術價值的成果。這些成果再一次證明科技考古的應用價值,科技考古對深入開展考古學研究是一個極大地促進,科技考古的實踐過程正在帶動考古學方法的進一步多樣化,我們要以考古地層學、考古類型學和考古年代學的形成及發展過程為鑒,努力做好科技考古研究,有意識地補充和完善科技考古的各種研究方法,逐步做到科技考古各個研究領域里分別包括的野外調查、采樣、鑒定、測量、實驗、化驗等多種研究方法的規范化,積極推進考古學方法多樣化的創新過程。

三、 結 語

今天,中國科技考古學科正呈現出蓬勃發展的大好形勢。這得益于國家的大力支持,得益于夏鼐先生的英明決策和身體力行,得益于前輩學者們的大力開創,得益于廣大科技考古研究人員的刻苦鉆研,得益于學習科技考古的青年學子們的勤奮努力,也得益于全國廣大考古研究人員的積極參與。相信只要堅持與時俱進的精神,不斷進行新的探索,扎扎實實地開展工作,我們獲取的信息資料就會越來越豐富,我們涉及的研究領域就會越來越廣闊,我們得到的研究成果就會越來越精彩,考古學的明天就一定會更加燦爛輝煌。

注釋:

(1) a.王昌燧:《前言》,王昌燧主編:《科技考古論叢(第二輯)》,第-頁,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出版社,2000年。b. 趙叢蒼主編:《科技科考古學概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c. 楊晶、吳家安:《科技考古》,文物出版社,2008年。d. 陳鐵梅:《科技考古學》,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年。e. 袁靖:《科技考古》,劉慶柱主編:《中國考古發現與研究》,第425~466頁,人民出版社,2010年。

(2) 夏鼐:《放射性同位素在考古上的應用》,《考古通訊》1955年第4期。

(3) 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實驗室:《放射性碳素測定年代報告(一)》,《考古》1972年第1期。

(4) 石興邦:《論古文化與古環境》,周昆叔主編:《環境考古研究(第一輯)》,第5頁,科學出版社,1991年。

(5) 何天相:《中國之古木(二)》,《中國考古學報》1951年第五冊,第217~293頁。

(6)、(7)、(11)、(12)、(24) 夏鼐:《中國考古學和中國科技史》,夏鼐著:《夏鼐文集(中)》,第299~304頁,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0年。

(8) 夏鼐:《評周仁等著〈景德鎮瓷器的研究〉》,夏鼐著:《夏鼐文集(中)》,第504~506頁,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0年。

(9)、(26) 夏鼐:《考古學》,夏鼐著:《夏鼐文集(上)》,第3~29頁,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0年。

(10)、(13)、(15) 夏鼐:《碳-14測定年代和中國史前考古學》,夏鼐著:《夏鼐文集(上)》,第375~401頁,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0年。

(14) 夏鼐:《中國文明的起源》,夏鼐著:《夏鼐文集(上)》,第402~413頁,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0年。

(16) a. 夏鼐:《洛陽西漢壁畫墓中的星象圖》,夏鼐著:《夏鼐文集(中)》,第377~390頁,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0年。 b. 夏鼐:《從宣化遼墓的星圖論二十八宿和黃道十二宮》,夏鼐著:《夏鼐文集(中)》,第391~419頁,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0年。

(17) 夏鼐:《湖北銅綠山古銅礦》,夏鼐著:《夏鼐文集(中)》,第434~447頁,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0年。

(18) 夏鼐:《晉周處墓出土的金屬帶飾的重新鑒定》,夏鼐著:《夏鼐文集(中)》,第448~457頁,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0年。

(19) 夏鼐:《新疆新發現的古代絲織品――綺、錦盒刺繡》,夏鼐著:《夏鼐文集(中)》,第305~337頁,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0年。

(20) 夏鼐:《我國古代蠶、桑、絲、綢的歷史》,夏鼐著:《夏鼐文集(中)》,第338~360頁,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0年。

(21) 夏鼐:《沈括與考古學》,夏鼐著:《夏鼐文集(中)》,第465~480頁,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0年。

(22) 夏鼐:《考古學和科技史》,夏鼐著:《夏鼐文集(中)》,第283~288頁,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0年。

考古學的重要性范文第3篇

《高中英語課程標準》里的三維教學觀,具體到英語學科就是要綜合發展學生語言知識、語言技能、情感態度、學習策略和文化意識五個方面的素養。而培養學生綜合運用語言的能力,實施素質教育的關鍵環節就是在教學中多進行探究學習、任務型學習、合作學習。

《課程標準》指出:“語言是人類最重要的思維和交流工具”,英語語言教學要“特別注意提高學生用英語進行思維表達的能力”。批判性是思維的重要品質之一,本課指導學生在閱讀理解的基礎上,對考古學家的工作語言進行理解,培養學生批判性思維的能力,形成自己的見解,并在此基礎上進行完整的語言表達。

設計思路:

首先,整合文章,以考古學家為主線,通過對考古學家的工作情況的認識,對考古學家就周口店情況的講解以及講解過程中語言特點的分析,讓學生站在考古學家的角度來全面、綜合運用文章所學知識。

其次,以課文為依據綜合訓練學生的各項語言技能,培養學生學習策略,提高學生文化意識并形成正確的價值觀。

再次,在閱讀文本過程中進行問題探究性指導,任務型學習并組織學生進行合作學習。

最后,培養學生批判性思維,在了解全文的基礎上,使學生站在考古學家的角度對文章進行主題拓展,即以課文為本,同時又融入學生的個人認識,完成有關周口店的半創作型報告。

二、教學背景分析

教學內容分析:

本單元中心是考古學,語言知識和語言技能都是圍繞這一主題設計的。里面涉及到了早期人類的生活狀況及細節性的描寫,而閱讀部分集中在通過考古學家對周口店文化遺址中物品的介紹,使學生了解北京人的早期生活,從而幫助學生增長考古學知識。同時通過對文本的理解使學生在此基礎上進行推測,形成對早期人類生活的形象理解。通過閱讀使學生理解和使用本單元基礎詞匯及句式結構,并通過對文中語言的分析,使學生形成自己的見解,從而更好的運用本單元所學知識,并形成良好的價值觀,為他們理解古代文明打下良好的基礎。

學生情況分析:

學生對考古的知識了解不是太多,而且里面涉及到一些專業術語,所以本單元對于學生來說有一定的難度。但是考古相關的一些東西又使學生們感到好奇,所以在備課過程中教師盡量圍繞學生的認知水平展開教學,充分調動學生的好奇心和積極性,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同時,通過閱讀課文讓學生理解考古學家的工作,并站在考古學家的位置上思考問題。

三、教學目標分析

1. Knowledge aims:

Learn and master the new words and expressions about archaeology in this period.

學生理解并認識和考古學及考古學家相關的詞匯,為課文閱讀及最后輸出打下基礎;

2. Ability aims:

(1) Use reading strategies (prediction by pictures and titles) to read.

(2) Apply skimming, scanning skills to improve reading ability.

(3) Make a presentation to improve students’ speaking ability.

學生學會用閱讀策略,如通過上下文推理判斷、根據圖片提示猜測主題,理解文章大意。

在閱讀中熟練使用各種閱讀技巧,如略讀、找讀,提高閱讀能力。

根據文本內容進行拓展訓練,提高說的能力。

3. Emotional aims:

(1) Learn about general idea of archaeologists’ work and learn some knowledge of the Zhoukoudian Caves.

(2) Develop students’ moral quality to protect the world cultural heritages.

了解考古學家工作的相關情況,并在考古學家的幫助下熟悉周口店這一文化遺址所折射出的早期人類的生活狀況。同時提高學生的道德情感,了解考古學家工作及其發現的重要性并號召人們保護周口店。

四、教學重點、難點分析

教學重點:

1.以考古學家為主線,讓學生了解考古學家所發現的周口店的一些具體物品,從而理解早期人類的生活狀況;

2.體會考古學家所用語言,分析、理解并使用考古學家的思維進行思考,形成自己的見解。

教學難點:

培養學生批判性思維,讓學生掌握分析問題及解釋問題的方法,并熟練運用。

五、教學過程設計

步驟1:Warming up (1 min)

Get the students to enjoy some beautiful pictures to the music.

設計意圖:以考古發現的文物的精美圖片為引,激發學生對考古學的熱情。

步驟2:Lead-in (3 mins)

(1) Get the students to know the definition of archeology and the archaeologists’ work.

Archaeology is a science that studies physical remains found in the ground and people often use scientific analysis to uncover the ancient civilizations.

What do archaeologists usually do? (find some clues from the sentence above)

excavate; collect; analyze

設計意圖:讓學生發表自己的見解,引起學生對問題的探究,培養了學生觀察問題的能力,同時讓學生理解并掌握必要的考古詞匯。

(2) Give the students some clues for reference and get to the topic of the reading :

Zhoukoudian caves

located in Beijing

famous for the skull

……

設計意圖:讓學生大膽地開口去說英語,分享他們對周口店的了解。在進行口語表達的同時,培養了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調動他們對即將要學習的知識的好奇心。

步驟3:First-time reading (reading for general idea) ( 3 mins)(見圖1)

(1) Go through the text quickly and find out who visited Zhoukoudian caves:

(2) What is the main idea of this reading?

A. The farming and hunting of the earliest people.

B. The introduction of a group of English students to the Zhoukoudian caves.

C. The trade between the earliest people.

D. A brief introduction to the life of the earliest people in the Zhoukoudian caves in China.

(3) What did the archaeologist show to the students?

a needle a necklace and…

It’s here that we found evidence of some of the earliest people.

(What does here refer to?) The cave.

設計意圖:讓學生迅速瀏覽全文,了解這篇文章的題材特點。通過運用一定的閱讀技巧來回答以上問題,把握文章主要脈絡。同時鍛煉學生通過課文中圖片的內容迅速捕捉課文信息的能力,以及通過上下文進行推理判斷的能力。

步驟4:Second-time reading(reading for detailed information) (13 mins)

(1) Answer some questions concerning the first part.

① How could they live here?

②How did they keep warm?

③What wild animals were there all that time ago?

Conclusion : the archaeologist explained the simple life of Peking man to students.

(2) Get the main idea of the second part by answering the following questions and put some sentences in right order.

①What does the needle look like?

②How did they make clothes?

Arrange them in the right order:

a. removing the skin

b. rubbing salt onto the skin

c. removing the fat and meat from the skin

d. cutting up animals

e. cutting the skin and sewing the pieces together

答案:d a c b e

Conclusion: the archaeologist focused on the tools and clothes.

(3) Fill in the blanks and answering the question.

What’s the necklace made of ?

Some beads were made of animal ______ but some were made of ______ .

Why was the archaeologist sure that some beads were made of fish bones?

Conclusion : Archaeologist showed something related to the necklace to the students.

Final Conclusion: With the help of archaeologist, the students learned something about the simple life, the tools & clothes and necklace of the early people.(見圖2)

設計意圖:讓學生通過二次閱讀課文,完成上述練習,主要是幫助學生獲得并理解文章的細節信息。通過對細節問題的理解,使學生在考古學家的幫助下形成對早期人類生活的初步認識,并對考古學家如何得知早期人類生活狀況形成初步的認識。學生可以從文中找答案,并通過討論文本概括大意,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之成為課堂的主角。

步驟5 :Third-time reading: critical thinking (7 mins)

Can you find some phrases or sentences that the archaeologist used to explain things to the students.

We think it is reasonable to assume…

We have been excavating…

We have been finding…

Our evidence suggests…

It seems…

As the botanical analyses have shown us…

設計意圖:第三次閱讀文本,讓學生體會考古學家語言,分析語篇中的一些重要句式結構。同時運用批判性思維,了解考古學家的工作及其科學性,也為下一部分的使用語言積累素材。在這一部分,學生進行分組閱讀,相互探討,體現出新課程“合作學習”理念。

步驟6 :Producing time (12 mins)

Make a presentation on “Cultural Heritage Day” in order to improve students’ speaking skills and have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e whole text.(見圖3)

設計意圖: 通過組織學生分組對課文進行重組,以考古學家的口吻為六月份的第二個星期六的“中國遺產日”做有關周口店的口頭報告,使學生在對周口店了解的基礎上進行擴展性運用,即總體概況――詳細介紹――個人看法,目的在于加深對文章內容的理解,同時又鍛煉學生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也側重提高學生說的能力。在這一部分對學生所學知識進行整體評價。

步驟7 : Homework (1 min)

Peking Man site under great threat

The Peking Man site at Zhoukoudian is facing an unprecedented(前所未有的) threat from humans and natural disasters. Experts warned that it might be taken off the World Heritage Site list if no action was taken to protect it.

……

1. Find more information about its current situation.

2. Write a poster to call on people to protect it.

設計意圖:學生在學完本節閱讀后的擴展閱讀,通過考古學家的講解,學生已經了解到早期的人類生活及周口店的重要地位,但是目前周口店這一文化遺址受到了很多的外來威脅,讓學生在已有知識基礎上進行課外閱讀,同時號召人們要尊重考古學家的發現并保護文化遺址。

六、教學評價設計

考古學的重要性范文第4篇

在長期的原始社會里,特別在北方,雞由野生雞種進化成家禽之一,是否早于南方,這很難肯定。因為古生物學所見的“雞骨”還不能當作家禽的遺骸。考古學家雖在河北武安縣磁山文化遺址發現“家雞”的跗蹠骨②,說是與原雞的很相似;河南新鄭縣裴李崗又有雞骨出土③,西安半坡村也發掘出零碎的雞骨④,似乎新石器時代中期的這些文化遺址(距今約六七千年前)已在北方養雞。但僅就半坡遺址陳列的“雞骨”而論,只是些肢骨,未見頭骨,實在值得懷疑,因鑒定一個禽獸的種,主要應靠顱骨。據說在出土的陶盆內面繪有雞形,如果是雞,則雞的家養似又可信。一說雞的野生祖先是能飛的,不容易活捉,較難馴養。其實未必盡然,因不能排除把捉到的雛禽加以馴養的可能性,而且例如古埃及已把鵝家養,有金字塔的石刻證明,而野鵝卻是能高翔遠飛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 謝成俠:中國雞種的歷史研究,《中國農史》1984年第1期67—76頁(其中印錯不少字,今予改正)。

② 周本雄:河北武安磁山遺址的動物骨骸,《考古學報》1981年第3期339—347頁。

③ 新鄭文管會等:裴李崗遺址1978年發掘簡報,《考古》1979年第3期197—200頁。

④ 中國科學院考古所:《西安半坡》,文物出版社1963年版。

考古學家和歷史學家從古代文字去推敲,只能追溯到3000多年前。例如殷墟的甲骨文,已有雞的象形字(如下圖)。可決不等于說,在有這原始文字以前的時代就沒有家禽。甲骨文金文中還有‘彝’字,考古學家都認為,字形如同雙手供奉一只雞,以后此字變成盛酒器皿(酒尊)的古稱,篆文變成,而雞字更寫作或,漸成今體文字。古篆文又把“奚”和“佳”二字綴合成一字,根據《說文》解釋的佳字;“鳥之短尾總名也,象形。”此說有正確的一面,因古代早就把長尾的雉也包括在內;而奚字則是由爪和矣二字上下相迭構成,表示雞的腿與爪當初是用繩子系著飼養的,怕它飛跑,照這樣解釋也是符合實際的。這好似表明,三千多年前的雞雖已被馴養,但還只能說尚在馴化早期階段。

一些古文物也留有養雞的跡象。從漢代古墓出土的陪葬品如陶制的家禽,雖不能真實反映出當時雞的形態特征,但先秦時代的歷史文獻記述雞的事例已很多,而且被列為六畜之一。特別是漢墓出土銅酒壺上的一只銅雞,長頸長腳,胸突尾長,展翅昂首,呈張口狀,形如斗雞①。又如晉墓中的雞陶俑,形如肉用雞,其尾翹起②,均足以證明漢代以后雞種在進化。以上有二圖,在此從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 南京博物館:江蘇漣水三里墩西漢墓,《考古》,1973年2期80—89頁。

② 河南省文化局文化工作隊:洛陽晉墓的發掘,《考古學報》1957年,第2期。

第二節 中國雞種的起源

關于雞的起源問題,各國都認為,至今見于印度和東南亞各國的幾種野雞,它們就是雞的祖先,國內外一些養禽學的書上也照此介紹。其實,在我國亞熱帶地區,如云南省西雙版納等地,乃至海南島等地,據悉至少有某種野雞棲息。中國古代的雞種是否要遠由印度等地的野雞馴化而來,這一問題在國內已引起重視和辯論,不宜再人云亦云,跟著西人的說法;但也有如此的考古研究,好似中國家雞起源于新石器時代的東夷,就更不便茍同其說。

按野生雞種祖先,各國一般都認為主要有紅色野雞(Gallus bankiva)和其他幾種野雞,而以紅色野雞分布最廣,不僅生存于印度和緬甸,而且從克什米爾還分布到北部灣地區及馬來亞半島。實則,這些調查研究不過是19世紀英法帝國殖民者在這些東方殖民地上的發現。所謂藪雞(Jungle fowl),是生活在灌木叢及竹林里的野雞,紅色野雞往往就是指的這種;也有把產于爪哇的邦克瓦雞(Bankiva)稱之為紅色野雞,而且還有把藪雞當作以上各種野雞的通稱。這種野雞的形態、啼聲、羽色和一般習性都和現代的雞種相似。它在3—5月間產卵最多,雄野雞體重只有1000克左右,雌的更小,羽毛紅色,有金黃色光澤,也有黑色和銀灰色的。而且經過試驗證明,能和家雞雜交。其他幾種野雞與家雞的相似性較遠,分布范圍較小,或限于棲息在錫蘭和爪哇等島嶼上。因此,達爾文認為,紅色野雞才是所有雞品種的祖先①。這是一元論的見解。反對此說的,則認為它只是斗雞及其近緣矮雞(Bantam)的野生祖先,而其他的雞種是由別種的野雞進化而來。看來多元論的見解較為有理。美國勘薩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 達爾文著:《動物和植物在家養下的變異》第七章,葉篤莊、方宗熙譯,科學出版社,1957年。

州立大學養禽學系教授華倫和史密斯①就東西方27個品種和變種的雞頭骨作了比較研究,認為地中海(以來航雞等為代表)和亞洲原產的雞種(包括九斤黃等品種)來源不同,二者有明顯的特征區別,即地中海類型的雞在兩片額骨之間有明顯的縫際脊突;亞洲類型則無此脊突,而是常見有很深的溝于此部。英美兩國的品種(主要來源于亞洲的),在額骨的結構上居于地中海和亞洲型二者之間,大后孔并無明顯的區別。因此,他們認為,它們的來源不同。

中國的雞種不應再認為以印度或東南亞地區的野雞為其祖先,而是由中國西南地區境內原有的野雞種先在南方經過馴化而來。事實上,我國動物學界近年來始感覺到過去錯誤的認識,并承認起源于下述兩種野雞②,即云南省西南部和怒江一帶的滇南原雞(Gallus spadiceus),在廣西和海南島還有一個亞種海南原雞(Gallus jaboullei),后者在西方國家卻稱之為北部灣雞,這些野種很可能和我國南方古代的雞種有血緣關系;以后再向北方傳播的。據悉,在云南省西雙版納等地近年還發現一種“茶花野雞”,并視為是我國雞種的祖先,而且已有馴化的“茶花雞”(圖從略)。這種野雞目前亦可在南京等市動物園見到,但其鳴聲不同于普通雞種,且啼的尾聲短促。因此,這一問題有待我國養禽學家進行深入研究的必要。根據英國柔納爾在《馴化動物的歷史》中的描述:紅色藪雞分布于克什米爾東至北部灣地區,有緬甸雞、北部灣雞等名稱;在印度,根據出土文物和雞骨的研究,有的認為在公元前2000年雞已被馴養,但也有認為那還是一種野雞;印度雞由航海運到古埃及,由陸路經波斯傳到希臘,而未指出經中國傳往西方,只是依據一幅水墨畫表明養雞對人口稠密的中國經濟的重要性。由此可見,不僅是中國雞種的起源問題,連中國的養禽歷史在我國更有待于弄清的必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 Warren D.C.&H.Smith(1949):The origin of breeds of chicken J.Agri.Res78:397—403。

考古學的重要性范文第5篇

最近被電影《赤壁》選用的東漢時期的錯銀銅牛燈是南京博物院(以下簡稱“南博”)的鎮院之寶,它由燈座、燈盞、煙管組裝而成,這三部分均可拆卸。如果僅僅擺放在櫥窗中,還不能看出這銅牛燈有什么特別之處。南博信息中心運用虛擬現實技術將銅牛燈的特點展現得淋漓盡致。通過鼠標點擊,可將燈座、燈盞、煙管三部分分拆開來,再在燈盞腹部上一點,便能通過燈盞的鏤空部分看到火紅的煙火; 當燈火點燃時,還能看見青煙進入煙管。這是2000年誕生在南博的第一件數字化文物,也是全國首次將虛擬現實技術應用在文物藏品上。

超大屏的環形劇院、便捷的導覽系統、幻化的三維空間……這些高精尖的科技讓博物館走出象牙塔,走向公眾。在文博行業,信息中心是要追求技術的極致還是內容的豐富?是讓公眾為高超的技術贊不絕口,還是通過技術手段把藏品印在公眾的腦海中?南博信息中心主任張小朋在籌備南博二期擴建工程信息化方案時不斷思考信息中心的定位。

探明自身定位

博物館信息化的理念應該立足三點: 文化、藝術和科技,因此信息中心就該做創意型的發動機――用創意來豐富內容,用創意讓藏品“復活”。

南博的信息中心并不如想像中那樣寬敞明亮,反倒是充斥著各種書籍與龐雜的研究器具,辦公室外的大廳里工作人員正忙碌測試即將上馬的導覽系統。這里就是南博數字創意的“孵化地”。“將信息中心打造為創意的發動機”是張小朋帶領的技術團隊一直努力的目標。

實際上,在文博信息化拉開序幕時,信息中心的地位與作用很微妙。相對于決策部門而言,信息中心仍舊是執行者; 但與單純的業務部門相比,信息中心又要掌握全局。諸多文博行業的信息中心負責人均表示,不容易把握信息中心的定位。

要明白信息中心的角色,張小朋經歷了一番摸索。20世紀80年代中期,考古學家還在對文物進行“手工”研究時,張小朋隱約感覺到,考古學插上計算機的翅膀會飛得更加高遠。此時他已研究生畢業,正留校協助四川大學博物館館長童恩正,要將四川大學博物館建成西南考古學數據信息的中心。而在這之前他是一名考古學的學生。文與工的學習相得益彰,為他今后的博物館信息化工作埋下了最為厚實的伏筆。

20世紀90年代初期,張小朋從四川大學博物館調到江蘇省計算技術研究所,在工業控制部門實施管控一體化工作。恰逢江蘇省計算技術研究所進行市場化改革,他擬定的部分方案也要進入市場。這一時刻張小朋想到了即將興建藝術陳列館的南博。

“博物館應該是信息的集散地,文物是信息的載體,信息需要傳遞給觀眾才能實現博物館的價值。除了將表象的信息傳達給大眾,內部信息的挖掘、關聯與呈現則是博物館成功的關鍵。”抱著對博物館信息化趨勢的信心,他將一本厚厚的南博藝術館信息化設計、建設方案交到南博院長手中,從此他的職業生涯也悄然發生了轉變。

在撥號上網50元6小時的年代,博物館信息中心是什么?沒人花過心思。南博也沒有專門的信息部門,張小朋在博物院基建部完成了南博智能大廈籌建后,他意識到博物館信息化不能只停留在建筑上,更是要滲透到業務中,這就需要有專門的“發動機”來推動。

這臺“發動機”到底該扮演什么樣的角色?僅僅是加大高精尖技術的馬力,把博物館做得夠炫夠酷嗎?“博物館的信息化理念應該立足三點: 文化、藝術和科技。”張小朋認為,博物館是要將承載的歷史用高科技手段以藝術形式表現出來,目的是讓觀眾記住藏品而不是技術。那么信息中心就該做創意型的發動機,用創意來豐富內容,用創意讓藏品“復活”。

技術人員還要會“舞文弄墨”

既懂技術,又熟悉業務,這是文博信息化創意發動機開動的關鍵。

1999年南博信息中心初建,張小朋一個人整整忙活了半年,硬是把信息中心建立起來了。2000年網絡泡沫還未破滅,眾多目光都積聚在大型網站上。文博信息中心絕對是個“冷門”,牌子不響、店鋪不大,要招兵買馬還是個難事兒。到2000年年底才陸續增加三個人,雖然這三個人學歷不高,但三人為眾,張小朋終于有了一只屬于自己的技術團隊。

“現今在我國的博物館行業,專業從事信息技術的技術人員總共不過四五十人,而且主要分布在大型骨干博物館中,其中許多是近年來陸續進入博物館的計算機專業的畢業生,他們對文物、考古和博物館的認識還相當膚淺,無法根據自己對文物的深刻認識來甄別、選擇、應用合適的多媒體技術。”張小朋坦言,對于文博行業來說,技術人員要會“舞文弄墨”,這是創意發動機開動的關鍵。

技術人員不懂歷史、不解考古是文博行業信息團隊一直面臨的短板,現已導致大量以盈利為目的的裝飾裝潢公司和計算機公司乘隙而入,利用舶來的技術,以背離市場的高昂價格賣給博物館(即使是通過招標的方式,也因為缺乏博物館業務和信息技術兼修的專家而難以把握)。

“博物館想表達的內容和技術手段的運用難以緊密扣合,出現許多為展示技術而展示技術的‘技術秀’。大家會發現,在我們參觀博物館后,很多時候記住了高精尖的技術,但是卻沒有印象深刻的文物。”張小朋對這一情況很擔憂。

為了讓技術人員學會“舞文弄墨”,這位信息中心主任不僅僅傳授技術的應用,還親自上馬教起了文博知識。開始的時候,張小朋幾乎每周分配一個項目,擬定提綱式的工作計劃。下屬們負責豐富提綱,最后進行圓桌交流,分享各自的工作體會,他經常將考古知識與技術的講解穿插其中。

常年來,南博信息中心成員堅持每天維護網站、增加資料。1999年年底,師徒四人開始對《二十五史》進行數字化工作。通過在其他網站的資料搜集,不斷充實《二十五史》,網上沒有的就扎到圖書館里一頁一頁地掃描。為了便于檢索,再將圖像轉換為文本,最后這些學理工的青年們必須“咬文嚼字”校對晦澀難懂的古文。沒有資金、沒有人力,四個人熬更守夜硬是把這個工程漂亮地完成了。

“我們是憑著一股熱情,憑著敬業的精神,憑著我們對博物館信息化手段將在博物館中大放異彩的這種信心,才完成了這樣的工作。”2003年,正在工作的張小朋突然接到電話,被告知南京博物院網站獲得了全國優秀文化網站,這令整個團隊激動不已。“此次評審是通過網上公開投票表決,大眾的肯定就是最好的肯定。”張小朋回憶起這個獎勵,興奮之情仍溢于言表。

2006年,這個團隊增加到8個人。“這5年中,我們4個人很孤獨,過程也很漫長,但我的主導思想不是去追求一時的轟動,而是追求堅持。”張小朋說,對團隊建設的堅持就如同南博網站的構建,像一顆小幼苗,雖然沒有影響力,但卻很堅韌。

面對即將到來的南博第三次全新的改擴建工程,這支8人隊伍仍舊“親征”。張小朋認為,親力親為的工作過程,是技術人員增強文化素養、熟悉技術的最好方式。有自己的技術和創意才能使博物館的信息化建設進入良性循環。

磨合業務部門

信息中心最終要改變單純技術部門的現狀,成為收集、整理與存儲利用數據的文化資源部門,從而在打造創意發動機上更進一步。

本報曾經以“封面報道”的形式報道過文博信息化,當時的報道中寫到: “文博信息中心在孤軍奮戰。”同樣,南博信息中心也是只身一人走過了一段艱辛的路途。

藏品管理系統是博物館信息化的基礎,數據庫是博物館藏品管理系統的支柱,數據庫的源泉來自藏品資料。

考古學與歷史學的研究在于考古和文獻史料的完整性與真實性,“文物資料”是學者們做研究的“糧食”,研究報告、論文往往又是他們職業晉升的砝碼。如果研究能力不夠,能獨自保有這些珍稀資料也將是優勢,因此老一輩的歷史與考古研究者視考古文物的第一手資料為“命根子”,沒人肯輕易交出來。

10年前,在南博開始建立藏品數據庫時,便因為無法得到文物藏品保管部門的全力配合而陷入僵局。同時,由于業務部門人員在技術與文化素養上的差距,對計算機這一新“玩意兒”有強烈的抵觸情緒,而傳統博物館中直接與文物相關業務部門的主導地位更是讓“信息化”的推廣內外焦灼、舉步維艱,信息中心很難得到大家的認可。

該怎樣打開局面?此時的張小朋面臨著兩方面的“融合”,既要將信息化融合到各個項目流程中,又要讓信息中心融合到各個業務部門中。沒有融合,創意發動機只是紙上談兵。

“在互聯網剛剛進入中國的時候,也就是20世紀90年代末期我聽到一個故事,說國外有專家專門幫人擺脫網癮。”張小朋突然靈光一現,決定以南博的內部計算機應用為切口,讓業務部門先品嘗到計算機工作的“甜頭”。

“不管打字還是做圖,我們先讓大家通過網絡使用計算機,于是開始建立內部的網絡,并很快與互聯網聯系起來,使一些需要合作的工作可以同步進行。”張小朋在咨詢江蘇省保密局后,得知內外網的互聯不會涉及泄密問題,便開始大膽著手建立南博網絡,直接將外網與內部局域網連接,實現了每臺計算機的直接上網。同時,他大力推進人手一臺計算機的計劃,并實現了考古部門人手兩臺機。久而久之,工作人員不僅離不開計算機,反而開始“上癮”。信息中心的重要性慢慢凸現出來,并開始滲透到每個業務部門。

2008年年底,南博將展開二期工程擴建,南博計劃把圖書資源、圖像資源與數字信息資源合并,向集成的方向發展,獨立為文化資源部門。“信息中心最終是要改變單純技術部門的現狀,成為收集、整理、存儲與利用數據的文化資源部門,從而在打造創意發動機方面更進一步。”

獨辟數字創意

虛擬現實技術是數字化博物館及虛擬博物館中最重要的技術,但這只是工具與手段,我們的目的是要利用這一工具,再加上創意來展現藏品。

如今,虛擬現實技術已是數字化博物館不可缺少的工具,它突破空間與地域的限制,令更多的藏品得以和觀眾見面。

20世紀90年代初,張小朋用3D軟件開發過一些基本的三維模型,用來幫助考古遺址的發掘與研究。他發現,要讓考古專家來建立三維數字模型是不可能的,如果能夠開發出一個建立三維模型的“黑匣子”―只需要考古人員將測量得到的空間數據輸入,即可生成大致的三維模型,再通過手工作業對模型進行修正與貼圖,讓模型更加逼真,這樣就能大大降低考古人員自行建模的難度。在提出構想后南博信息團隊開始探尋方向。

虛擬現實技術是20世紀末才興起的一門嶄新的綜合性信息技術,原本是美國軍方開發研究出來的一項計算機技術,當時在中國這一技術還處于待廣泛開掘階段,沒有多少可借鑒的經驗。師徒四人耗費一年多的時間,研讀大量國外資料,進行了一系列的實驗。

“我們將國外有關這一技術的開發歷程與案例進行步步解剖,把整個模型的開發過程切割成一小塊,來進行實驗。”為了節約時間,張小朋將“家”搬到辦公室,沙發成了床,微波爐用來熱菜,工作到凌晨兩三點鐘是家常便飯。恰恰是這一年的潛心研究讓他深信,虛擬現實技術會成為文博行業在藏品展覽方面的有力工具。

南博“物華天寶”的一樓展示大廳是人氣的聚寶盆。這里有全國博物館中最大的觸摸屏,你可以看到來自全球七大洲的歷史概況與經典小故事。只要觸摸屏幕右邊的選項,便可自主選定感興趣的內容: 有飽含傳奇色彩的特洛伊木馬攻城記,也有中國響當當的以少勝多戰役,三維動畫的表現方式妙趣橫生。

由南博自行設計開發的“您的家鄉,我們的驕傲”軟件也即將上馬。該軟件采用類似Google earth的地圖搜索形式,讓觀眾在超大觸摸屏上尋找自己的家鄉,并詳細介紹該地出土的文物情況,一旦南博有這里的文物,大屏立即指出該文物陳列在哪個館,擔任起向導。“通過這樣的方式,我們將實與虛巧妙地連接,讓藏品更加豐滿,給觀眾留下深刻的印象。”

在南博未來的擴建中,虛擬現實技術的應用將更加廣泛。張小朋在電腦上做了一個演示,走進博物館,會看見腳下一片藍色海洋,波紋分明,腳輕輕一點,“海洋”便立刻暈開波紋。這是由虛擬現實技術做成的地面互動感應系統。

“虛擬現實技術是數字化博物館與虛擬博物館中最重要的技術,但我們一定要明確這些只是工具與手段,我們的目的是利用這一工具加上創意來展出藏品和歷史上的那一瞬間。”張小朋說,就像展覽大廳里的觸摸屏,重點不是它的尺寸有多大,而在于利用虛擬現實技術在這里營造的展示舞臺。

采訪手記

最好的時光

在南博見到張小朋時,他一身古典的淺白色中式褂子,很有學者風范。他10歲前便隨父親在機房里“摸索”; 1980年高考前兩個月毅然從理科尖子班轉到文科班,拿下甘肅省高考文科第二名的優才生卻爆冷門――讀了考古學; 大學本科讀的是考古學,成為了最早邁進四川大學計算機機房的文科生; 20世紀80年代中期,攻讀人類學研究生的他又為四川大學計算機公共機房開發出針對“小球病毒”、“耶路撒冷病毒”查、殺、免疫于一體的殺毒程序。可以說,今天擔任起南博信息化的重擔,是他職業的回歸。

對于南博即將到來的興建,張小朋平和的語調中透露著興奮: “博物館是資金饑渴型單位,能夠碰上擴建或者再建工程對于文博信息化工作者來說,是最好的時光。”

主站蜘蛛池模板: 藁城市| 阿鲁科尔沁旗| 秦安县| 潮州市| 焉耆| 会同县| 云龙县| 武宁县| 宜兰市| 五大连池市| 宜兴市| 长葛市| 三原县| 娄烦县| 五大连池市| 高安市| 阳西县| 玉溪市| 民勤县| 江口县| 宝鸡市| 西乡县| 吉木乃县| 连江县| 栖霞市| 阳春市| 宜昌市| 丰顺县| 德阳市| 西充县| 洪江市| 衢州市| 铜山县| 琼中| 保德县| 晋州市| 米林县| 威信县| 玉溪市| 涟源市| 浮山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