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清理呼吸道方法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cleaning methods for the neonatal respiratory tract,which was lower irritatied, injuried, and more effective.Method Collected 200 cases of full-term newborns which were born in vaginal,and pided into two groups. In the Control group, respiratory tract mucinous of newborns were cleanred by the Suction device after delivery.In the test group, respiratory tract mucinous of newborns were cleanred by postural drainage after delivery. Newborns were observed rate within 24 hours of vomiting, aspiration syndrome and the incidence rate down.Result Compared with the test group,the score down of control group was lower.There we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for neonatal incidence of vomiting within 24 hours and aspiration syndrome between the two groups.Conclusion there was no need for full-term newborns born in vaginal from to use suction for clearing respiratory tract mucinous.
[Key words] full-term newborns; clear airway; aspiration syndrome
孕期胎兒生活在羊水中,足月新生兒分娩過程中,經子宮規律性收縮及產道擠壓的作用,新生兒娩出時呼吸道黏液大部分已排除體外,口鼻腔存留一部份殘留的羊水可以經新生兒頭低足高法引流出來,也可以使用負壓吸引法進行清理。安全有效地清理新生兒呼吸道黏液對新生兒的成長發育是非常重要的。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1 年4 月至9 月在我院產科分娩的新生兒200 例。并符合以下標準:①頭先露經陰道分娩;②孕周37~42 周;③羊水清亮;④體重在2500~4000 克之間;⑤出生時1 分鐘Apgar評分8~10 分;⑥外觀無畸形。隨機分為試驗組和對照組各100 例,兩組新生兒性別間有均衡性。
1.2 試驗分組
對照組中,胎兒胎頭娩出后,立即用適度的力量從胎兒的鼻根向鼻翼方向擠壓促進呼吸道的羊水及黏液從口鼻流出,整個胎體娩出后,使胎兒處于仰臥位或者側臥位,一手托起新生兒頸部使其適度伸展,另一手快速用大小適度的吸痰管連接吸引器,調節吸引器負壓使吸管阻塞時不超過100 mmHg的壓力,先吸口腔及咽部再吸鼻腔及咽部的羊水及黏液,最后用新生兒專用吸痰管胃內吸盡胃內容物,吸凈后再刺激新生兒使其啼哭。
實驗組中,胎兒胎頭娩出后,同樣立即用適度的力量從胎兒的鼻根向鼻翼方向擠壓促進呼吸道內羊水及黏液從口鼻流出,整個胎體娩出后,立即使胎兒處于頭低足高的側俯臥位,抬高足部約35~45 度左右,刺激胎兒足部及背部使其啼哭。如呼吸道有羊水或黏液將順新生兒口角流出用食指裹紗布擦干口腔頰部及口角即可。同法使新生兒處于另一側的側俯臥位,并刺激使其啼哭,用食指裹紗布擦干口腔頰部及口角。盡量讓兩側肺內的黏液和羊水都被清理。清理呼吸道黏液后,觀察有無倒評分,轉入母嬰同室實施母乳喂養,繼續觀察兩組新生兒間24 小時內發生新生兒吸入綜合征,呼吸道黏膜損傷及嘔吐的情況。
1.3 統計學方法
本研究數據采用SPSS17.0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分析,組間比較采用卡方檢驗,以P﹤0.05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如表1,對照組中,新生兒24 小時內發生嘔吐的例數是24 例,倒評分例數是3 例,新生兒吸入綜合征例數是5 例,呼吸道黏膜損傷是2 例;實驗組中,新生兒24 小時內發生嘔吐的例數是8 例,倒評分例數是1 例,新生兒吸入綜合征例數是2 例,呼吸道黏膜損傷是0 例。與對照組相比,試驗組相關觀察指標的發生率較低,但在兩組間的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
3 討論
3.1 本研究表明正常新生兒沒有必要統一用負壓吸引清理呼吸道。可能在產程進展中宮腔的壓力逐漸增加,當進入第二產程宮內壓力達到100~150 mmHg,當胎兒的口鼻相繼自陰道娩出后,口鼻承受的壓力減小,胎兒的腹部和胸廓繼續承受著較強的母體腹壓、宮腔內壓和來自陰道的壓力,當胎頭口鼻至陰道娩出后,口鼻和胸廓、腹部之間存在壓力差,迫使羊水和黏液就自胎兒口鼻涌出,再在助產士的幫助下胎兒呼吸系統大部分的羊水和黏液被清理。在胎兒娩出后當其第一次啼哭時,將新生兒處于頭低足高的側俯臥位,在沒有大塊的胎糞位于呼吸道的情況下,比重相對較輕的空氣會進入肺內,比重相對較重的羊水和黏液會順新生兒口角流出,而不能逆流向上進入肺內引起新生兒吸入綜合征的。
3.2 負壓吸引的不良作用:當我們使用負壓吸引裝置清理新生兒口鼻時,吸引管進入的部位和插入的深度都不好確定,有時候插入食道進入胃內,加之沒很好的壓力掌握和位置變換,由于新生兒的呼吸道和消化道黏膜嬌嫩極易引起損傷,損傷之后又成為微生物入侵的門戶,增加了新生兒呼吸道、消化道感染的機會;咽喉和食管均有迷走神經分布,反復插入吸管和負壓吸引會刺激迷走神經興奮導致新生兒心率減慢進一步加重窒息,如有吸入較深或者胎糞吸入的情況最好通過喉鏡直視吸引或者通過氣管插管吸引,以保證吸引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不宜反復深插吸引。
3.3 用吸痰管吸凈胃中黏液并不能減少嘔吐:新生兒嘔吐可能與新生兒食管下端括約肌發育不完善,胃的位置比較水平,幽門括約肌發育良好有關,和是否吸凈胃內容物關系不確定,新生兒在哺乳后輕拍背部,右側臥位,減少翻動的情況下能很好的減少其嘔吐的次數。
參考文獻
[1] 徐曉芳.徒手清理呼吸道有利于新生兒自主呼吸和保溫[J].護士進修雜志,2009,7(24).
急性左心衰起病急,病情重,進展快,死亡率高,須緊急救治。以往,在常規治療(吸氧、鎮靜、擴血管、強心、利尿等)基礎上,結合由小型呼吸機提供的雙水平氣道正壓(Bilewel PAP)模式治療急性左心衰。近年來,隨著多功能呼吸機的使用,為急性左心衰的搶救和康復創造了條件。2004年12月~2006年2月我院共收治15例急性左心衰患者,均使用多功能呼吸機無創通氣模式治療,取得良好的效果,現將護理體會報告如下。
資料與方法
1.一般資料
本組病例15例,男性11例,女性4例;年齡52~84(65±9)歲。病因:冠心病7例,高血壓性心臟病2例,風濕性心臟病4例,缺血性心臟病1例,擴張型心臟病1例,心功能分級均為Ⅳ級,病程3~25(2.3±3.52)年。全部病例均符合急性左心衰診斷標準[1]。
2.方法
15例患者在采取常規治療半小時癥狀仍未緩解,心功能無明顯改善后,給予無創輔助通氣。呼吸機選用美國鳥牌VELA型多功能呼吸機,無創面罩選用上海中山醫療科技發展公司生產的硅膠面膜通氣面罩。模式:NPPV(PSV CPAP),PSV由6 cmH2O漸增至12~15 cmH2O,PEEP為3~8 cmH2O,通氣時間為2 h以上,以后根據患者病情需要確定通氣時間。
3.統計學處理
計量資料以-±s表示,治療前后比較采用t檢驗,以P<0.05為有統計學意義。
結果
本組通氣時間2~10 h,平均3.5±1.37 h,14例患者能較好耐受無創通氣治療且療效滿意,其中1例因呼吸道分泌 物較多而行間歇性無創通氣。無創通氣治療前后HR、BP、SaO2、PaO2等有明顯改善(P<0.01),見表1。表1 治療前后各指標的變化比較(略)
護理措施及體會
1.心理護理
15例急性左心衰患者均第一次使用多功能呼吸機,由于病情重加之對于陌生的儀器和呼吸機使用中產生的強氣流聲有莫名的恐懼感,護士設專人護理,耐心向病人解釋無創通氣治療對于迅速改善呼吸困難,提高PaO2 和改善心功能有確切療效,讓病人認識到無創通氣治療是急性左心衰有效的治療方法,消除病人恐懼心理,確保病人依從性,提高機械通氣效果。
2.正確佩帶面罩,避免漏氣,提高通氣效能
漏氣是造成人機對抗和治療失敗的常見原因,在治療中應予以避免。護理人員應根據患者體型,選擇大小、形狀合適的面罩及頭帶。 針對患者初次使用無創通氣面罩,護理人員詳細講解無創通氣工作原理、面罩構造、佩帶方法、注意事項, 并且在給病人佩帶之前由護理人員做佩帶程序示范,使患者認識到佩帶簡單易掌握。本組患者均能一次佩帶成功。急性期,患者絕對臥床休息,減少不必要的活動,以避免牽拉呼吸機管道和面罩。 保持病室安靜,指導患者閉口慢長呼吸,禁語, 使之與呼吸機同步,避免不協調造成漏氣,影響通氣效果,加重缺氧。使用中隨時調整頭帶松緊度,可在鼻翼兩側填塞棉球[2],既可保持面罩與面部接觸的密閉性,又可防止鼻部出現壓瘡。
3.保持呼吸道通暢,避免窒息
①協助采取舒適半坐臥位。半坐臥位有利于增腔容量,改善氣體交換;減少下肢回心血量,減輕心臟負擔。 協助患者采取舒適半坐臥位,保持頭、頸、肩在同一平面,枕頭不可過高,避免呼吸道變狹窄,影響通氣效果。②及時清理呼吸道分泌物。由于急性左心衰進展快,可出現神志模糊或昏迷,如痰液或嘔吐物不及時清理,可引起窒息。護理人員應加強巡視,嚴密觀察患者有無咳嗽、嘔吐癥狀先兆,及時摘除無創通氣面罩,清理呼吸道分泌物,避免強氣流將分泌物吹入呼吸道引起窒息,加強呼吸道加溫、濕化。我科采用的是大型多功能呼吸機進行無創通氣治療,能夠提供加溫濕化和霧化功能。加溫器溫度控制在32℃~36℃,及時添加無菌蒸餾水,霧化液選擇蒸餾水加平喘、化痰等藥物,以專用霧化器連接于呼吸機管道上。本組病例中有1例患者呼吸道分泌物較多,及時清理呼吸道后采取間歇通氣方式無窒息并發癥發生。
4.嚴密觀察病情,合理應用無創通氣模式
嚴密監測呼吸、血壓、心率、心律、SaO2及意識狀態、腹部脹氣、尿量情況。定時監測動脈血氣變化。合理使用多功能呼吸機無創通氣模式。良好的心理護理后,上機時PSV宜從6 cmH2O左右緩慢上調,調整到合適水平,一般不超過10 cmH2O 。密切監測呼吸機使用中各項呼吸參數的改變,如氣道峰壓、呼出潮氣量、分鐘通氣量等,及時發現報警信號,查找原因,排除故障。
5.脫機護理
如果臨床情況改善,表現為氣促減輕,輔助呼吸肌肉動用減少和反常呼吸消失,呼吸頻率減慢,血氧飽和度增加,心率減慢等[3],SaO2>90%,PaO2>60 mmHg,PaCO2<50 mmHg可暫停使用呼吸機,但呼吸機仍應備于床邊。 脫機后予鼻導管給氧4~6 L/分,保持通暢,1~2天后病情平穩方可撤離呼吸機。
我們在護理中體會到:多功能呼吸機具有功能齊全、性能可靠、安全、操作簡便、報警監測靈敏、加溫濕化、消毒方便等功能,在治療急性左心衰中有確切療效。在護理中,耐心細致向患者做好解釋工作,加強巡視,嚴密觀察病情,根據病情及時調整呼吸機參數,及時處理各種并發癥是保證治療成功的必要條件。
參考文獻
[1]陳灝珠.實用內科學[M].第11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1,1241-1242.
【摘要】目的:對重型顱腦損傷患者臨床護理工作以及呼吸道分泌物的排除方法進行分析與討論。方法:以我院2010年9月~2011年9月的140例重型顱腦損傷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根據患者是否采用氣管切開術進行如文中所述的臨床護理。結果:非手術患者在接受如上所述的護理措施后,未出現肺部感染的現象。行氣管切開術的患者中有4例發生肺部感染,占此類患者總數的5%。4例肺部感染患者在接受相應的臨床處理措施后,病情得到有效控制,未出現因此死亡的現象。結論:重型顱腦損傷患者病情危重且變化較快,因此臨床護理工作應在密切觀察患者病情變化的基礎上,系統性、針對性的開展各項護理措施,做好基礎護理、環境護理和管道護理,及時清理患者呼吸道的分泌物,從而在源頭上遏制肺部感染的發生。
【關鍵詞】顱腦損傷;呼吸道;分泌物清理;臨床護理
在重型顱腦損傷患者的臨床治療過程中,臨床護理無疑是最為重要的組成部分,而對于呼吸道分泌物的清除則是臨床護理中的關鍵問題。及時采取相應的護理措施,清除重型顱腦損傷患者的呼吸道分泌物能夠有效降低肺部感染的發生幾率,在降低患者致殘率的同時為其痊愈出院提供更多保障。本次研究以我院2010年9月~2011年9月的140例重型顱腦損傷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對其臨床護理措施進行討論和分析,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次研究以我院2010年9月~2011年9月的140例重型顱腦損傷患者作為研究對象,男性患者120例,女性患者20例,患者年齡在4~80周歲之間,平均年齡43.5周歲。其中,140例中腦脊液,20例耳鼻漏,100例顱骨骨折,20例原發生腦干損傷。124例患者行開顱手術治療,16例患者行非手術治療。80例患者行氣管切開術(4例患者肺部感染),60例患者非氣管切開。多數患者的昏迷時間在1~3周之間,6例患者持續半年的植物人狀態。患者住院時間30~180d不等,132例患者治愈,9例患者死亡。
1.2 方法
對于非手術治療的患者,主要的護理措施包括吸痰、翻身拍背,以保證患者呼吸道通暢。對于行氣管切開術的患者,主要的護理措施包括切口護理、無菌操作、吸痰、呼吸道濕化等,下面對護理措施進行具體的介紹。
(1)吸痰
除患者的痰液外,吸痰的清除對象也包括患者口腔及呼吸道當中的血性液體、嘔吐物、凝血塊等。由于吸痰管需要從氣管切開處、口腔、鼻腔深入到氣管當中,所以在吸引之前要進行過度通氣,并在插入之前折閉吸痰管的尾端,避免因管口負壓損傷患者氣管黏膜或導致吸引失敗。吸痰管在插入足夠深度后,應避免反復提插,做到一邊旋轉提拉一邊抽吸,整個過程的動作要輕柔,每次持續時間應控制在15s之內。為了確保吸痰質量,在此過程中應輔以翻身拍背。
(2)翻身拍背
翻身拍背的目的是讓痰液松動脫落,提高吸痰效果。具體做法為:半握拳狀,在手與患者胸背部之間留置更多的空氣,隨后叩擊患者的胸背部。叩擊應由上到下、由里向外且與呼氣同步進行,叩擊持續時間應在3~5min之間,但是在每次叩擊的前后都需要進行吸痰操作,避免因叩擊次數過多使痰液大量積累而導致患者窒息。
(3)切口護理
患者手術切口的輔料每天都要進行更換,若輔料被污染,必須立即進行更換,同時注意患者切口部分是否存在皮下血腫、氣腫或出血現象。氣管切口則應用兩層無菌紗進行覆蓋,嚴禁使用毛巾等棉制品覆蓋在氣管導管口位置,以免因異物進入刺激黏膜而引起咳嗽、吸入性肺炎或患者呼吸困難。
(4)無菌操作
護理人員在進行各項護理操作之前,都要用消毒液清洗雙手。與此同時,還要定期對所使用的護理器械和設備進行消毒,使之始終處于無菌狀態。另外,用于氣管和口鼻腔分泌物清理的生理鹽水應為兩瓶,不得混合使用。
(5)呼吸道濕化
呼吸道濕化的作用在于稀釋痰液,使其能夠更加便捷的排出,以保障呼吸道通暢,改善通氣功能,避免出現感染。本次研究所涉及的行氣管切開術的80例患者均采用了超聲波霧化吸入療法,每次時間為15~20min,患者吸入的霧滴溫度與體溫相當,且能夠達到末端支氣管和肺泡。另外,可以在氣管導管中滴入2~3ml a-糜蛋白酶稀釋液,每1~2h滴入一次,也可以使用敏感抗生素與之交替滴入,以促進患者的咳嗽反射,使痰液能夠自行排出。
2 結果
非手術患者在接受如上所述的護理措施后,未出現肺部感染的現象。行氣管切開術的患者中有4例發生肺部感染,占此類患者總數的5%。4例肺部感染患者在接受相應的臨床處理措施后,病情得到有效控制,未出現因此死亡的現象。
3 討論
腦組織對于氧氣的消耗較多,對于缺氧的耐受性較差,而顱腦損傷患者經常出現的缺氧以及二氧化碳潴留非常容易引起呼吸性酸中毒,因此確保患者呼吸道的通暢,保持供氧量就變得非常重要。重型顱腦損傷昏迷患者大多會接受氣管切開術治療,這種方式有利于患者呼吸道分泌物的清理和梗阻的解除,使顱內壓和胸內壓得到有效控制,增加氣體交換量,改善患者的缺氧情況。但是也因此帶來了感染問題,需要采取相應措施進行預防。
重型顱腦損傷患者病情危重且變化較快,受各種主客觀因素的影響,肺部感染的發生率也相對較高,因此臨床護理工作應在密切觀察患者病情變化的基礎上,系統性、針對性的開展各項護理措施,做好基礎護理、環境護理和管道護理,及時清理患者呼吸道的分泌物,從而在源頭上遏制肺部感染的發生,為患者的痊愈出院提供更多的保障。
參考文獻
[1]劉文云.重型顱腦損傷病人的早期呼吸道護理[J].全科護理,2011,9(33):3058-3058.
[2]徐璐.重型顱腦損傷氣管切開患者的呼吸道護理[J].中外醫學研究,2011,9(33):78-78.
[3]楊廣云.重癥顱腦損傷病人的護理體會[J].中國健康月刊:A,2011,30(11):196-197.
2003~2005年315例,男241例,女74例,年齡21~80歲,平均54歲。食管癌手術180例,肺癌手術77例,閉合性肺挫裂傷58例,術前均無明顯冠心病、呼吸道感染等疾病。
將315例隨機分成兩組,常規組180例術后常規霧化吸入,觀察組135例,0.9%氯化鈉20ml+沐舒坦30mg代替常規霧化吸入用藥,護理措施相同,兩組在病種、年齡、性別上,差別無顯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
開胸術后清理呼吸道效果評定標準:①優:能自行有效咳嗽、咳痰,呼吸道通暢,無呼吸形態改變。②良:需用力咳嗽或拍打背部才能排出呼吸道分泌物。③無效:排痰困難,伴有呼吸淺快、紫紺、心率加快、肺部感染、肺不張或血氣分析異常。
結 果
兩組清理呼吸道效果:常規組優126例,良40例,無效14例,優良率92.22%;觀察組優94例,良28例,無效13例,優良率90.37%。
護 理
深呼吸和有效咳嗽:兩組病人用不同霧化吸入藥同時,仍需進行有效咳嗽,因為在霧化吸入過程中,氣道內黏稠的痰液和分泌物可因濕化而膨脹,如不及時咳出有可能導致或加重氣道狹窄及阻塞。通過深呼吸和有效咳嗽,在吸氣終末屏氣片刻后爆發性咳嗽,使分泌物從遠端氣道隨氣流移向大氣道。開胸術后有些病人因傷口疼痛或怕傷口裂開而不敢咳嗽,減輕疼痛的關鍵是讓病人從心理上戰勝對疼痛的恐懼感,可以給病人打上胸帶,固定傷口,減輕疼痛,向病人講解咳嗽、咳痰的重要性,讓病人積極配合。
胸部扣擊:通過扣擊震動背部,間接地使附在肺泡周圍及氣管壁的痰液松動脫落。方法為五指并攏,向掌心微彎曲,呈空心掌,腕部放松,迅速而有規律地扣擊胸部,使痰液聚集肺葉,從肺底到肺尖,從肺外側到肺內側,詢問病人的感受,觀察面色、呼吸、咳痰排痰情況,檢查肺部呼吸音情況。
協助半坐臥位或健側臥位,以利于病側胸廓擴張或肺復張。
討 論
腦出血是危害中老年健康的重要疾病之一,死亡率及致殘率極高。肺部感染是此病的重要并發癥,不但增加患者痛苦及醫療費,而且是此病的重要致死原因之一,而誤吸又是導致肺部感染的重要起因,做好急性期呼吸道管理預防和減少誤吸的發生,保持氣道通暢,對促進腦功能的恢復及降低死亡率是十分重要的。
1、 臨床資料
我科于2009年5月~2010年5月共收治腦出血患者68例,男性42例,女性26例,發生誤吸致肺部感染者32例。
2、 護理方法
2.1 轉運途中護理 腦出血患者早期伴昏迷者較多,由于意識障礙,吞咽及咳嗽反射減弱或消失,顱內壓增高發生頻繁嘔吐,為保持呼吸道通暢患者應取側臥位或平臥位頭偏向一側,口角位置放低,利于分泌物引流,患者家屬和急救人員應盡早清理口鼻腔嘔吐物和分泌物,對避免和減少誤吸量有重要意義。
2.2 入院后呼吸道 早期護理 立即吸痰吸盡口鼻腔嘔吐物及分泌物,必要時插管吸盡氣道內的分泌物和嘔吐物,上胃管胃腸減壓,禁食,抬高床頭15~30°,必要時上口咽通氣導管便于吸痰和保持氣道通暢。
2.3 人工氣道的護理
2.3.1 嚴格無菌操作 特別是在有創性操作時嚴格操作規程如吸痰、口腔護理等,以預防加重繼發感染。
2.3.2 有效清理呼吸道分泌物 氣管切開和氣管插管病人咳嗽排痰困難,當聞及痰鳴音時,應及時清除氣道內的痰液,痰液不多時也要定時吸痰,以便刺激氣道引起自主咳嗽反射,痰液黏稠者,吸前應霧化吸入或氣道濕化,吸痰頻率不宜過高,以免損傷呼吸道黏膜,應在必要時吸痰。
2.3.3 充分濕化氣道 每日自呼吸道喪失的水分有200~300ml.常規采用下列方法濕化:(1)間斷濕化:0.9%生理鹽水50ml,每日吸痰前緩慢至氣道注入2~3ml,濕化液每日更換。(2)持續氣道濕化:0.9%生理鹽水50ml用微量注射泵持續2~5ml注入氣管切開或氣管插管內,根據痰液粘稠度調節速度。
2.3.4 氣管切開者每日Q8h進行氣管切開護理,清洗消毒氣管內套管,每次清洗時用鹽酸氨溴索(沐舒坦)霧化吸入15~20分鐘,每日更換氣管切口外紗布塊,隨時保持清潔。氣管插管者每日口腔護理2次,保持插管正確位置,及時吸盡口鼻腔分泌物。
2.3.5 室內每日通風,每日行空氣消毒,保持病室空氣新鮮,菌落總數控制在≤200cfu每平方米。
2.4 進食護理 嚴格掌握進食方法及時間,吞咽障礙者,早期禁食,采用靜脈補液,發病后3天可給鼻飼流質,少量多餐,待意識恢復,吞咽障礙消除時再改為由口進食。鼻飼前應事先檢查胃管是否在胃內,同時注意鼻飼液的溫度,不可過高,速度不可過快,鼻飼前吸凈痰液,鼻飼后短時間內不搬動病人,盡量不吸痰,以免引起反射性嘔吐,可采用營養泵緩慢滴注。
2.5 氧療護理 在呼吸通暢的情況下保持低流量給氧1~3L/min,據血氣分析調節,通氣不足者可給予呼吸機輔助通氣。
2.6 肺部體療 翻身拍背2小時1次,清醒合作者鼓勵深呼吸示教并協助有效咳嗽、咳痰,注意保暖,尤其在冬季,聽診肺部呼吸音,觀察痰液性質及顏色和量,定期做痰培養和藥敏實驗,據結果合理應用抗生素,醫學,教育網收集整理定期拍胸部X片。
3 結果
通過早期細心并系統的呼吸道管理,本組32例腦出血發生不同程度誤吸致肺部感染者在1~4周癥狀得到有效控制,為患者早期恢復和良好的預后起到了極大作用。
4 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