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慢性病流行狀況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 慢性非傳染性疾病; 流行; 危險因素
【Abstract】 As Socio-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improvement of living standards, the changing of lifestyles and dietary habits, the aging population growing, and the human disease spectrum are changing, too. Non-communicable diseases become a threat to residents of the current health of the major public health problem. In this paper, it induced the prevalence of several major chronic diseases and risk factors which aimed to draw attention to unhealthy behavior and poor life style adverse effects on health, the positive significance of emphasizing on health education to prevention of chronic diseases, health promotion.
【Key words】 Non-communicable diseases; Prevalent; Risk factors
慢性非傳染性疾病(NCD),簡稱慢性病,包括肥胖、血脂異常、高血壓病、糖尿病等疾病,研究表明與生活方式、環境危險因素等密切相關,因此又被稱為生活方式病[1]。
1.1 肥胖 世界衛生組織(WHO)明確肥胖是一種疾病,也是許多慢性病危險因素之一。肥胖可增加2型糖尿病、血脂紊亂、膽囊疾病和代謝綜合征等的危險性,相對危險度大于3;增加高血壓、心血管疾病、骨關節炎、痛風和高尿酸血癥的危險性,相對危險度為2~3;增加某些癌癥、多囊卵巢綜合征、生殖激素異常、生殖力下降和出生缺陷等疾病,相對危險度為1~2[2]。由于我國肥胖患病率增長迅速,如不加以有效干預,與肥胖相關的心血管疾病、糖尿病、腦卒中等疾病患病率將會大幅度上升。
1.2 高血壓 目前,無論發達或發展中國家,高血壓都普遍存在。高血壓是一種常見的慢性心血管疾病,是冠心病、腦卒中、心肌梗死、晚期腎病、外周血管病的主要危險因素。同時高血壓還常與其他危險因素并存,如腹部肥胖、血脂異常、高尿酸血癥、胰島功能亢進等。1991年全國第三次高血壓抽樣調查患病率為11.26%。2000~2001年亞洲國際心血管病合作研究(InterASIA)在中國全國范圍對35~74歲的成年人的抽樣調查顯示,高血壓患病率27.2%,與1991年的同年齡組人群相比,高血壓患病率又有較大幅度的增長。2005年有調查顯示,18歲以上的中國成年人高血壓患病率為18.8%[3],與近年來居民生活水平的顯著提高,而居民對高血壓危險因素認識不足,防病意識薄弱有關。
1.3 血脂異常
據報道:2006年全世界有2.3億血脂異常患者,預計到2025年將有4.0億患者。2007年有資料表明,我國18歲以上血脂異常患病率為18.6%,血脂異常人群已經達到1.6億[4]。流行病學調查顯示,血脂異常是腦卒中、冠心病、心肌梗死、心臟猝死的獨立而重要的危險因素[5]。《中國心血管病報告2009》指出:中國心血管危險因素水平持續升高,現中國每年新增血脂異常病患1500萬人。可見,對血脂異常及心腦血管疾病的防治應及早重視。
1.4 糖尿病 糖尿病(DM)是終生性疾病,易并發微血管(DM腎病、視網膜病變、白內障等)、大血管并發癥(缺血性心臟病、腦血管病變及其末梢動脈病變等)和神經系統病變。隨著全球工業化的發展、人類生活方式的改變,DM逐漸在全世界流行,且呈上升趨勢。由中華醫學會糖尿病學分會2008完成的中國糖尿病流行病學調查顯示:目前,在我國城鎮人口中,糖尿病患者大概有4100萬人,比國際糖尿病聯盟2003年推算出的3980萬人多出100余萬人。近期國際最具權威的醫學雜志“新英格蘭醫學雜志”又刊登了由中華醫學會糖尿病學會最近開展的一項全國性調查研究結果:中國的成人糖尿病患者已達9200萬、糖尿病前期患者人數高達1.48億,表明10人中有1人患糖尿病。
2 慢性病的主要危險因素
2.1 年齡
慢性病患病率隨著年齡的增加有升高的趨勢,都在55~65歲這個年齡段達到最大值[5、7],原因可能由于55~65歲年齡段正好是人們退出工作和減少體力勞動的階段,這時心理、生活方式、行為習慣和身體狀況發生了不少改變,加之以前不良行為和生活方式的積累,給疾病發生增加了機會。
2.2 吸煙 吸煙的危害己被越來越多的人所認識。WHO指出,煙草的使用與全球的死亡和許多疾病的流行高度相關,是惡性腫瘤、心血管疾病、呼吸系統疾病的重要危險因素之一,煙草是導致人們失能和早死的主要原因。吸煙可使血清總膽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甘油三酯(TG)水平升高,使高密度脂蛋白(HDL)水平降低、增加血小板凝集性和纖維蛋白原作用,從而促進動脈粥樣硬化的發生。吸煙所產生的尼古丁和一氧化碳等有害物質,會刺激交感神經,促進兒茶酚胺釋放,使纖維蛋白原和血小板含量增加,形成碳氧血紅蛋白,損害血管內皮細胞,影響血脂代謝,加速動脈血栓形成。
2.3 飲酒 飲酒與健康的關系,目前的研究結論還不一致,但有一點比較肯定,就是過量飲酒對健康有害。適量飲酒,能促進血液循環,防止膽固醇等脂類物質過多、過早地在血管壁上沉積,對防止動脈硬化有一定的作用。它可使血清中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明顯增高,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水平降低,因此,適量飲酒是心血管疾病的保護因素,過度飲酒則是危險因素。在血脂異常的患者中,適度飲酒者(10~30 g/d)HDL-C水平較不飲酒者高,然而過量飲酒者(>30 g/d)與適度飲酒者相比,HDL-C水平則無顯著性升高[6]。
2.4經濟收入
研究顯示隨著人均月收入與NCD的患病率相關。有學者報道經濟收入水平與慢性病患病率呈負相關[7],也有報道經濟收入太高或太低對疾病都是不利的,收入太高引起飲食葷素搭配不平衡,收入太低引起不良行為和生活壓力的增加[8]。
2.5 教育水平 國內學者也報道有些慢性疾病的患病率與文化程度呈負相關[9],說明居民文化程度越高,其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自我保健意識越易形成。
3 慢性病的防治展望
當前,人類健康的第一大危害因素已不是傳染因子,而是不良的行為和生活習慣。因此,積極開展健康教育,改變人類不良行為對于預防疾病,促進健康具有重要意義。有學者以冠心病為例分析指出,飲食中高膽固醇、高脂肪和患高血壓病、超重以及吸煙等都是促發和加重冠心病的危險因素,而這些危險因素大都與不良的生活方式和行為有關。所以防治慢性病,如果不從改變不良的生活方式和行為著手,顯然是難以奏效的[10]。在澳大利亞、加拿大、英國和美國,心臟病死亡率在過去30年間顯著下降。這些國家之所以能取得這些成就,主要得益于它們實施了針對全民的綜合干預,并重點預防那些導致慢性病的共同危險因素。
近年來我國人群慢性病患病率迅速升高,已引起了政府的重視。上世紀80年代,我國開展了心腦血管疾病及危險因素的監測;90年代,衛生部建立了慢性病防治示范點,為在全國范圍內開展慢性病的防治工作積累了寶貴的經驗;進入21世紀,隨著各地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的建立,慢性病的防治工作逐漸規范化,各地正在開展或已經開展了慢性病的基線調查,為實施干預將提供更加科學的支持。
參 考 文 獻
[1] 李立明.流行病學.人民衛生出版社,2003:192.
[2] 世界衛生組織編,牛勝田,崔彥紅,高凌,等譯.肥胖的防治-世界衛生組織咨詢會報告.人民衛生出版社,2001,15-30.
[3] 王隴德.中國居民營養與健康狀況調查綜合報告.人民衛生出版社,2005:53,58.
[4] 中國成人血脂異常防治指南制訂聯合委員會.中國成人血脂異常防治指南.中華心血管病雜志,2007,35:390-419.
[5] 王薇,趙冬,孫佳藝,等.中國11省市隊列人群危險因素與不同類型心血管病發病危險的比較.中華心血管病雜志,2006,34:1133-1137.
[6] Hansel B, Kontush A, Giral P, et al. One third of the variability in HDL-cholesterol level in a large dyslipidaemic population is predicted by age, sex and triglyceridaemia:The Paris La Pitie Study. Curr Med Res Opin, 2006, 22:1149-60.
[7] 劉來新,羅衛平,閆化奎,等.新疆1207名老年人慢性病現狀及影響因素分析.地方病通報,2007,22(6):35-40.
[8] 莊福增,李剛,李祖來.棗莊市人群慢性非傳染性疾病患病情況及其影響因素調查.預防醫學情報雜志,2003,19(4):369-371.
關鍵詞:糖尿病,危險因素,糖調節受損
近年來,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飲食結構的改變、日趨緊張的生活節奏以及少動多坐的生活方式等諸多因素,全球糖尿病發病率增長迅速,糖尿病已經成為繼腫瘤、心血管病變之后第三大嚴重威脅人類健康的慢性疾病。據統計,2013年中國糖尿病患者人數高達1.14億,全世界每三到四個糖尿病患者就有一位來自中國。未來50年內糖尿病將是中國一個嚴重的公共衛生問題。
盡管中國糖尿病發病趨勢嚴峻,但防治狀況不容樂觀。原因主要有兩個方面。第一,目前我國專業糖尿病治療機構、人員和設備等資源不足,無法與日益增長的糖尿病患者人數相適應,致使中國整體糖年病診治率還相對較低。第二,許多公眾和患者對糖尿病防治知識的認識不足,在糖尿病防治方面存在治療不及時、用藥選擇和時機不當、擅自停藥、頻繁換藥、忽視飲食、運動等誤區,從而使得中國糖尿病患者的治療效果不理想。
一、2型糖尿病的癥狀
2型糖尿病的癥狀與代謝紊亂有關的表現,尤其是“三多一少”,在2型糖尿病中,常不十分明顯或僅有部分表現,癥狀主要表現為多尿、多飲、多食、體重下降、乏力、視力下降等。
二、調查對象
調查對象界定為 15~69 歲紹興市常住居民,其中“常住居民”定義為在紹興居住時間累計超過5年的居民。
三、調查方法
采用隨機整群抽樣法,在在紹興市市區內隨機抽取540個居民戶。
民戶中隨機抽取1名15~69歲以上的常住居民(在紹興居住5年及以上)為調查對象。本次調查由問卷調查,人體測量,血液,尿液生化檢測和膳食調查四個部分組成。
(1)問卷調查
第一部分,社會人口學特征,如年齡、性別、教育、婚姻、職業等。
第二部分,健康狀況,如現自報患病情況、不良精神狀況等。
第三部分,慢性病主要危險因素,如吸煙、飲酒、飲食習慣、體力活動等。
第四部分,主要慢性病患病情況,如高血壓,肥胖,糖尿病,血脂異常,高尿酸血癥等。
(2)人體測量
人體測量包括身高、體重、腰圍、臀圍和血壓。
(3)實驗室檢查
血液標本的檢測內容包括空腹血糖、總膽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甘油三酯,血尿酸。血液標本 8ml(兩管,草酸鉀-氟化鈉抗凝管2ml,EDTA 抗凝管 6ml)放入冰盒,并在4h內送往各檢測實驗室,統一離心檢測分離"為減少糖尿病的漏診率,對于空腹血糖監測結果在 5.5mmol/L 及以上的調查對象,另行預約,進行臨床及實驗室檢查"尿液標本的檢測內容主要是尿常規。
(4)膳食調查
采用食物頻率法進行調查,用食物頻率法收集20歲以上調查對象過去一年內各種食物消費頻率及消費量,以獲得個體消費模式、飲食習慣等信息。
資料經 Epidata3.1 建庫并用 SAS9.13 統計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
四、調查結果
(1)紹興市 20 歲以上人群糖尿病患病率為7.32%(標化率為8.16%),其中男性為8.47%,女性為 6.21%,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372);糖調節受損率為3.97%(標化率為4.13%),男性糖調節受損率為4.43%,高于女性的3.51%,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387)。
(2)糖調節受損率由高到低依次為離退休人員(,5.32%),行政干部(4.4%),家庭婦女(3.85%);糖尿病患病率由高到低依次為離退休人員(15.9%),其他(10.17%),待業(6.48%),家庭婦女(7.14%),行政干部(4.09 %)。
(3)糖尿病相關因素有:超重95%CI(1.72,7.4),肥胖95%CI(2.67,11.78),總膽固醇偏高 95%CI(1.5,6.76),收縮壓偏高 95%CI(1.28,6.53)、總甘油三酯偏高95%CI(2.45,8.04),蛋白飲食95%CI(0.34,1.3)。
五、調查結論
(1) 紹興市 20 歲以上人群糖尿病患病率為 7.32%(標化率為 8.16%),糖調節受損/糖尿病小于1,較 2010 年紹興市5.7%水平有所上升,上升幅度為22%。但是紹興市糖尿病患病率要低于全國平均水平11.7%.
(2) 紹興市糖尿病的知曉率為61.81%,控制率為42.67%.治療率為55.65%,知曉率、制率和治療率較低,所以今后應加強糖尿病相關知識的宣傳教育。
(3) 糖尿的高危因素有高血脂、體質指數偏高、收縮壓偏高、不健康飲食、體育鍛煉少、女性有妊娠高血壓、生育過巨大兒、妊娠糖尿病既往史。飲食因素中,高優質蛋白比例,低能量、低脂肪、高膳食纖維,多吃水果、多吃全谷類食物,多攝入錳、錫、鐵、鋅等礦物質,高維生素和低鈉有利用降低糖尿病的患病率。
本文由邯鄲市科學技術研究與發展計劃支持,項目編號:1323108088-3
參考文獻
[1] 肖新華,中國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6解讀[M]. 中國全科醫學:醫生讀者版, 2009. 2: p. 8-9.
關鍵詞:高血壓;社區;健康管理;現狀
目前,我國高血壓患者的人數逐年增加,已經成為最常見的慢性病。不僅給家庭和社會帶來經濟負擔,并且會導致患者腦血管、心臟、腎臟的病損,嚴重危害人的身體健康。高血壓已經成為全球公共衛生問題,備受社會各界的重視。隨著不斷的研究表明社區綜合干預可以有效的預防高血壓,對高血壓患者采取社區干預方法,取得了理想的降壓效果,增加了居民對高血壓的防治意識,醫患積極配合治療,科學合理用藥,提高了高血壓患者的有效控制率[1]。
1 我國高血壓病的現狀
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我國居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高血壓發病率有明顯升高的趨勢。浙江省的患病率以接近高發區高血壓的發病率。所以高血壓已經成為當前最重要的公共衛生問題之一,需要加強對該病的管理。我國當前老齡化較為嚴重,通常老年人是高血壓的易患人群,為了預防和控制高血壓病,我們要針對易患人群的人體狀況制定預防措施。
2 高血壓病的危險因素
高血壓是一種致殘率和致死率較高的慢性心血管疾病,有較高的危險因素,并且也是其他疾病的危險因素[2]。在我國高血壓預防指南中指出,我國大多數的高血壓患者發病主要危險因素是高鈉、低鉀膳食引起的,同時肥胖和超重也是高血壓患病率增長的又一危險因素。并且長期吸煙、飲酒、高脂飲食、缺乏鍛煉是高血壓的重要危險因素,并且高血壓在年齡、性別、工作環境、生活壓力、受教育等方面也存在危險因素。
3 我國高血壓社區管理研究進展
高血壓病防治已經被納入社區衛生服務的項目中,通過社區服務平臺對社區居民進行干預,從根本上實施高血壓健康教育,并開展以高血壓干預為教育的活動。雖然高血壓是一種慢性病,但是也可以有效的控制和預防。通過改變合理的日常膳食、生活方式、鍛煉等方法消除危險因素的存在,從而達到預防和控制高血壓的目的。故加強高血壓患者的管理制度,可以通過開展社區和鄉鎮醫院合作的社區健康管理實現。
3.1高血壓病社區干預 社區高血壓綜合防治主要包括采用高血壓的藥物治療、非藥物治療、自我管理治療和家庭管理治療等方法。特別是非藥物治療,是通過改變生活習慣和生活方式,改變不良習慣和飲食結構,控制高血壓危險因素。有相關研究表明[3],均衡的營養膳食以及適當的運動,可以達到藥物治療的目的。
3.1.1群體干預
3.1.1.1通過問卷調查的方式,搜集和了解社區居民對高血壓相關疾病知識的了解和認識,詳細記錄調查數據,與干預后的資料進行對比,通過具體的數據來觀察高血壓病社區干預的效果。
3.1.1.2在社區進行定期的學習活動,借助專業的理論知識和方法,有組織有計劃的對患者進行教育活動,使患者正確的認識高血壓預防的重要性,在日常生活中能夠自主的選擇有益健康的行為和生活方式,最大化降低和消除高血壓病的危險因素。在實施教育活動時,可以將健康教育對象分為一般人群、高危人群、疾病人群,針對不同的對象進行相應的健康教育內容[4]。研究結果表明,有計劃的健康教育,可以明顯降低高血壓患者的發病率,促進患者的自我管理方法,提高患者治療的依從性。
3.1.1.3采用計算機技術建立健康檔案和慢性病檔案,及時準確的掌握社區居民的健康狀況、疾病預防水平、社區家庭問題及衛生資源,促進社區醫生對患者病情的詳細了解,并且可以對患者的病情進行全方位跟蹤。同時可以針對性的實施個性化健康教育。
3.1.2高血壓病個體干預
3.1.2.1對高危人群進行篩選,具體可以可通過體檢、群體調查等方式對高血壓病高危人群進行個體篩查,可以針對性的采取藥物治療、預防治療、非藥物治療等多種方式,進行個體化的干預。
3.1.2.2對于高血壓患者進行病情密切跟蹤、隨訪,病情嚴重程度不一樣的給予不同的干預措施,有效降低發病率和死亡率。在浙江省杭州市接到社區的隨訪干預結果分析顯示,社區健康管理高血壓患者成效顯著,是切實可行的方法。
3.2高血壓病非藥物管理 高血壓病受不良生活習慣的影響,會加重病情的發展。由此合理的改善生活方式,進行非藥物治療是降壓的基礎,同時也是藥物治療的補充。具體可以戒煙、限酒、控制飲食、適當鍛煉、以及精神療法等。科學合理的生活方式不僅可以控制血壓,而且可以減少其他疾病發生的風險因素。特別是高血壓治療過程中,非藥物管理在臨床上效果理想,不僅能增強降壓藥物的療效,而且能降低心、腦血管并發癥的發生率。
3.3高血壓病藥物管理 高血壓的治療主要依靠藥物治療,可以實現目標血壓,最好血壓降低到接近正常的水平。目前,臨床使用的降壓藥物主要有利尿劑、β受體阻滯劑、鈣通道阻滯劑、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制劑和血管緊張素Ⅱ受體拮抗劑這幾類。降壓藥物可以根據患者的實際病情進行聯合使用或單用,對于合并心血管疾病的進行全方位的干預和治療。并且需要強調的是,高血壓患者對藥物的依從性,需要嚴格按照醫囑堅持服藥。
3.4高血壓病自我管理 對于慢性病患者,自我管理方法是最有效的方法。在日常的生活中,積極配合治療,調節自我心態,樹立正確的生活態度,并及時的調整生活方式的能力。可以將自我的健康狀況,控制穩定的范圍內,降低住院率。提高自我管理行為和能力,增加了患者的對健康管理的認識,可以掌握自己的健康程度,由此自我管理成為社區高血壓綜合管理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日常生活中,通過醫務人員的指導,個人可以自我完成對血壓控制的預防性和治療性活動,并針對性的進行行為干預,是社區高血壓健康管理的有效方法。總之,系統的自我管理可以有效控制病情,提高患者的遵醫行為[5]。
通過以上的論述,我們認識到高血壓防治已經成為全球性的疾病問題,如何有效的降低發病率、控制血壓是治療該病的關鍵問題。通過以上分析,我們明確高血壓的防范不需要高端醫療技術,只要進行有效的健康管理可以達到目的。對高血壓進行社區干預是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可以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減輕家庭的經濟負擔,并且病情可以得到有效的控制。
參考文獻:
[1]張麗華,張鳳霞.高血壓患者的健康教育[J].實用心腦肺血管病雜志,2012,17(6):531.
[2]彭夫松.高血壓的治療與社區管理[J].中國臨床醫生雜志,2011,36(4):73-74.
[3]歐陽曉燕,鄧詡教.健康教育對提高高血壓患者自我管理的影響[J].國際醫藥衛生導報,2009,14(6):97-98.
自可負擔醫療法案(ACA)頒布以來,美國超過500萬老年人和糖尿病患者在處方藥開支上實現了37億美元的節約。根據醫療保險和醫療援助服務中心的數據,2012年前5個月,醫療保險計劃的70多萬人在處方藥的“甜面包圈”上共節約了4.5億美元。
所謂 “甜面包圈”是指醫療保險計劃在處方藥的實際支付過程中可能出現某個支付區間需要全額自掏腰包。可負擔醫療法案對加強醫療保險計劃有非常有益的影響,醫療保險計劃的參保人需要自己付費的比例越來越低。專家表示,到大約2020年,“甜面包圈”可能會被全部覆蓋。此外,醫改法案還規定了很多重要的有益條款,比如每年的免費體檢和慢性病篩查等免費的疾病預防服務。
新算法預測基因與藥物相互作用
近期,美國西奈山醫學院的研究人員開發了一項新的計算方法,可以使科學家更簡單的對基因、藥物靶點進行識別和重點排序。此外,該方法還有助于對市場上已有藥物進行重新定位。新算法還將幫助科學家識別出那些可以進行合作的研究伙伴。據悉,使用這一新算法,西奈山醫學院藥理學和系統治療學的研究人員已經創建了15種不同類型的基因—基因網絡,并還發現了藥物和副作用之間的新型聯系,并基于此前發表的論文將西奈山的研究人員進行連接,建立了一個合作網絡。
研究人員表示,這一算法簡化了從數據建立網絡的過程,一旦多維度的復雜數據被轉換為網絡,就可以更好的理解數據,發現數據間新的有意義的重要聯系。
手機篩查工具協助貧血癥檢測
近期,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生物醫學工程系的學生開發了一款名為HemoGlobe的新型手機篩查工具,將社區衛生保健工作者已有的手機轉換為一套“無針刺”的貧血檢測和報告系統,為發展中國家的婦女貧血癥檢查提供一套非侵害性的方案。據悉,將設備的傳感器置于受試者的指尖時,設備可以發出不同波長的光透過皮膚對血液中血紅蛋白的水平進行測量。社區衛生保健工作者可以在手機屏幕上快速的獲得以顏色標識的檢測結果,提示輕度、中度和重度貧血狀況。此外,每次檢測結束,手機還將向中心服務器發送一條檢查結果摘要,利用這些數據可以生成貧血癥流行狀況的實時地圖。
關鍵詞:消化性潰瘍;幽門螺桿菌;病因;診治
【中圖分類號】R53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83(2012)05-0184-01
消化性潰瘍是全球性多發病、常見病,根據X線檢查和尸體解剖統計,本病的發病率約占人口的10%~12%。有人估計5%~15%的人口在其一生中患過消化性潰瘍[1]。發病與地區、性別、職業和年齡有關,男性多見,男女患病比為3.6∶1,管理人員發病率最高,達0.45%。本病可見于任何年齡,但青壯年發病居多,21歲~50歲發病者約占3/4。其患病率呈上升趨勢,且地域分布廣泛,故該病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
1 病因
一般認為飲食不調,食時不經細嚼,可能增加潰瘍病的危險性,但也無確切證據。個人習慣:在各種不同的習慣中,如長期吸煙,可抑制胰外分泌液中碳酸氫根的分泌,削弱其緩沖胃酸的作用,可提高消化性潰瘍的危險性。胃酸和胃蛋白酶消化作用[3]:胃酸的作用占主要作用,十二指腸潰瘍病與壁細胞總體有關,即壁細胞數量明顯增加,在壁細胞表面受體刺激下分泌大量胃酸,成為潰瘍病發病中的主要損害因素。在胃酸作用下胃蛋白酶分泌增加,促使對食物中蛋白和胃壁自身組織損害而發生潰瘍病。
2 診斷
目前臨床上消化性潰瘍的診斷主要依據臨床表現的三大特點,結合查體及特殊的輔助檢查而作出診斷。
2.1 臨床表現:消化性潰瘍臨床表現的三大特點為慢性病程、周期性發作及節律性疼痛。消化性潰瘍的病史一般較長,反復發作,呈周期性,發作期與緩解期相互交替,而且發作有季節性,大多在秋冬及冬春之交發病,也可因服用對胃及十二指腸粘膜有損傷的藥物或者不良的精神因素而誘發,出現上腹部的規律性疼痛。十二指腸潰瘍患者大多為饑餓痛、夜間痛,一般于餐前出現上腹痛,進食后可緩解。
2.2 X線鋇餐檢查:潰瘍的X線征象為直接征象和間接征象,直接征象為龕影,向外凸出于胃、十二指腸鋇劑輪廓之外,其周圍可見一光滑的堤,其外有呈輻射狀的粘膜皺襞與之相連,即星狀聚合征,有典型的龕影即可確診。
2.3 纖維胃鏡檢查:如果X線鋇餐檢查為陰性而臨床上高度懷疑時,可進行纖維胃鏡檢查,對消化性潰瘍可確診。鏡下潰瘍多呈圓形或橢圓形,直徑一般小于1cm~2cm,也有的潰瘍呈線狀,邊緣光滑,底部較平滑,充滿灰黃色或白色滲出物
2.4 幽門螺桿菌檢測:幽門螺桿菌(HP)的檢測方法有快速尿素酶試驗、微氧環境下培養、組織涂片Giemsa染色或Warthin-Sarry銀染色。胃潰瘍及十二指腸病人常出現HP陽性感染是造成該病發病率增加及治療的困難[4,5]。
2.5 胃液分析:測定胃酸對消化性潰瘍的診斷有幫助。胃潰瘍的胃酸含量正常或略高,十二指腸潰瘍較高。高胃酸可作為參考診斷依據。
2.6 糞便隱血檢查:傳統認為無肉飲食3d后的糞便隱血陽性,常視為活動性潰瘍之征。
3 治療
消化性潰瘍治療的目的在于消除病因、控制癥狀、促進潰瘍愈合、防止復發及避免并發癥的發生。除一般治療外,藥物療法顯得尤為重要。對消化性潰瘍診斷明確的病例,要區分其有無幽門螺桿菌感染。
幽門螺桿菌陽性者對感染陽性者,根除幽門螺桿菌治療可使潰瘍的治療時間縮短[6]。應用以制酸劑(H2受體拮抗劑或質子泵阻滯劑,其中質子泵阻滯劑應用較普通)為中心再加上兩種抗生素的三聯療法,即法莫替丁20mg 2次/d口服或奧美拉唑20mg 1次/d口服,羥氨芐青霉素500mg 4次/d口服及替硝唑400mg3次/d口服,幽門螺桿菌陰性者對幽門螺桿菌陰性者,可用一種H 2 受體拮抗劑或質子泵阻滯劑,十二指腸潰瘍的療程為4W~6W,胃潰瘍的療程為8W~12W,并可按潰瘍的愈合情況適當縮短或延長;反復發作者應長期服維持量,至少1年,或者更長,口服制酸劑者加服粘膜保護劑和膠體次枸櫞酸鉍,120mg4次/d餐前口服,8W為一療程,效果優于常用制酸劑者。
參考文獻
[1] 姒健敏,王杭勇.中國人潰瘍病流行狀況及其治療依從性.中華內科雜志,2000,3:153
[2] 錢家鳴,呂紅.心理因素與功能性胃腸疾病.胃腸病學和肝病學雜志,2004,13(4):342
[3] 葉任高主編.內科學.第5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2,398
[4] 齊鳳祥,張志廣,張和順,等.幽門螺桿菌感染患者血漿及胃液半胱氨酸、V-B12、葉酸含量變化.中華消化雜志,2004,24(1)55
[5] 蕭玲,孫劍勇,王吉耀.幽門螺桿菌感染不同檢測方法的評價.中華消化雜志,2004,25(4):235
[6] 崔毅.幽門螺桿菌根除后再感染與潰瘍復發.中華內科雜志,1998,37(1):7
[7] 董秀云,丁士剛,周麗雅,等.四環素三聯治療根除耐藥的幽門螺桿菌療效的初步觀察.中華消化雜志,2004,24(9):5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