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心臟康復護理總結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摘 要 目的:總結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早期康復的護理經驗。方法:收治慢性心力衰竭患者48例,隨機分成對照組和觀察組各24例,對照組進行常規護理和康復指導。觀察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進行護理干預和康復指導,具體如下:①患者入院后介紹病房環境,介紹主治醫生和護理人員,讓患者對醫護人員有基本的了解;②介紹疾病的發生、發展、治療及轉歸,讓患者對疾病有基本的了解,為今后的治療和護理提供心理支持;③告訴患者治療在治療過程中要注意的事項,消除患者各種思想顧慮,積極配合治療,積極預防各種并發癥,積極參加日常活動和運動指導,制定運動方案,達到康復的目的。結果:觀察組臥床時間1533±341天、住院時間2023±355天、出院時6分鐘步行距離1683±342m,出院1個月6分鐘步行距離2933±519m,對照組臥床時間2022±328天、住院時間3161±729天、出院時6分鐘步行距離1689±341m,出院1個月6分鐘步行距離2087±301m,兩組臥床時間、住院時間和出院11個月6分鐘步行距離比較差異有顯著性(P
關鍵詞 慢性心力衰竭 早期康復護理 探討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29.274
慢性心力衰竭(CHF)又叫充血性心力衰竭,是各種心血管疾病的終末階段,隨著人們生活習慣和飲食習慣的改變以及社會老齡化的發展,近年來,其發病率有升趨勢。由于患者長期臥床,患者發生感染、靜脈血栓等并發癥,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早期康復護理至關重要,護理好可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為總結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早期康復的護理經驗,2011年1月~2012年5月收治慢性心力衰竭患者48例,進行康復護理,現將護理效果報告如下。
資料與方法
2011年1月~2012年5月收治慢性心力衰竭患者48例,男28例(593%),女20例(417%),男女之比14∶1年齡67~81歲,平均724歲;均為高血壓、缺血性心臟病所致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其中心功能分級2級22例,3級26例。隨機分成對照組和觀察組各24例,兩組在年齡、性別、心功能分級等方面無顯著性差異。
方法:兩組48例治療方法相同。對照組進行常規護理和康復指導。觀察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進行護理干預和康復指導,具體如下:①患者入院后介紹病房環境,介紹主治醫生和護理人員,讓患者對醫護人員有基本的了解;②介紹疾病的發生、發展、治療機轉歸,讓患者對疾病有基本的了解,為今后的治療和護理提供心理支持;③加強飲食護理,以低鹽易消化食物為主1,少食多餐,減輕心臟負擔,保證足夠的熱量,并含豐富的蛋白質和維生素;④告訴患者治療在治療過程中要注意的事項,消除患者各種思想顧慮,積極配合治療,積極預防各種并發癥,積極參加日?;顒雍瓦\動指導,制定運動方案,達到康復的目的。
結 果
兩組臥床時間、住院時間、出院時和出院1個月6分鐘步行距離比較:觀察組臥床時間1533±341天、住院時間2023±355天、出院時6分鐘步行距離1683±342m,出院1個月6分鐘步行距離2933±519m,對照組臥床時間2022±328天、住院時間3161±729天、出院時6分鐘步行距離1689±341m,出院1個月6分鐘步行距離2087±301m,兩組臥床時間、住院時間和出院11個月6分鐘步行距離比較差異有顯著性(P
兩組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觀察組發生并發癥2例(83%),其中壓瘡1例,肺部感染1例,對照組發生并發癥21例(875%),其中壓瘡、肺部感染、靜脈血栓各7例,兩組比較差異有顯著性(P
討 論
【中圖分類號】R47【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8-1879(2012)10-0152-01
腦卒中是急性腦循環障礙,迅速導致局限性或彌漫性腦功能缺損的臨件。在腦卒中患者多數出現一側肢體偏癱,而偏癱患者都有一定的焦慮、恐懼心理,使之產生依賴、自卑、消極情緒。因此,腦卒中偏癱患者的康復護理是一個連續過程。開展康復護理并使之延續,可以預防和控制繼發的發生和發展。應盡早進行功能的鍛煉,使肌力和關節活動度,語言障礙逐漸得到恢復,避免肌肉萎縮及關節僵硬等并發癥的發生。
1康復護理的重點
1.1在病情平穩期間進行功能訓練:應保持正確,防止肢體痙攣,防止錯誤代償,防止并發癥的發生:內容包括:護理,關節被動活動訓練,患側肢體主動運動的訓練。轉換,功能協調性訓練,坐位耐力訓練,臥位起坐訓練,動態平衡,穩定性訓練,步行訓練,日常生活能力訓練。開始時運動的強度不宜過大,以免病人感到痛苦而拒絕訓練,應合理適度,循序漸進。主動與被動相結合。還要加強病人的意志鍛煉,要頑強堅持,持之以恒。
1.2病房環境的管理和心疏導。偏癱患者因運動障礙而產生無能感,抑郁心理。
1.2.1在病情穩定的條件下,通過耐心的引導,鼓勵幫助和訓練,告知病人和家屬康復訓練的重要性。同時鼓勵家屬積極參與充分發揮其作用和潛能,在康復訓練長要觀察患者是否出現注意力不集中,缺乏主動性,情感活動難以自制等現象,要幫助他們克服困難,使他們建立自信心,逐步的部分或全部地照顧自己。
1.2.2采取保護性措施,改善周圍環境,完善訓練設施,在走廊廁所等活動場所裝上扶手,地面保持平整干燥,防濕防滑。各種警示標志清楚,清除活動范圍內的障礙物。不單獨居住,房間內溫度、濕度適宜,通風、光線良好。從生活上指導或幫助病人完成個人衛生等日常生活需要保持床單位整潔。
1.2.3注重心理護理及康復過程,了解學習健康教育相關知識,聽音樂、看電視、讀書報等情感交流。保持愉快心情,平常心,樂觀平和的心態。護士應主動關心病人,開導病人,同時囑家屬給予病人物質上和精神上的支持,鼓勵病人正確對待疾病,消除憂郁、恐懼、悲觀情緒,擺脫對他人的依賴。關心病人,避免任何刺激和傷害病人的自尊的言行,多與病人交談,保持自尊,自強的良好心態。樹立病人戰勝疾病的信心,以提高患者的自我護理能力。
2積極控制誘發因素,合理安排飲食
2.1注意保暖,寒冷刺激可誘發血壓升高,情緒激動,緊張可使心率增高,增加心肌耗氧,加重心臟負擔,增加心腦血管疾病的復發機率,和心絞痛,心肌梗塞發生的機率。呼吸道疾病如支氣管炎、肺心病、肺炎、哮喘等呼吸道感染也可誘發心腦血管疾病的發作。
2.2合理飲食,勞逸結合,戒除煙酒,忌刺激性辛辣食物,避免暴飲暴食,指導病人進低脂,低膽固醇,低鹽,充足蛋白質和高維生素飲食,多食水果和蔬菜,每日限鹽6g以下,降低血液粘稠度保持血液循環的通暢。適當運動,堅持適當的運動鍛煉,注意勞逸結合,保證充足睡眠,在寒冷季節不宜早起,起床是動作應緩慢,最好安靜10分鐘后,緩慢起床,防止腦供血不足而出現暈厥,更換時,轉頭不宜過猛,動作要緩慢。
2.3定期體檢,防控“三高”。保持血壓穩定,有條件者可每日監測血壓,一日兩次。高血脂患者在適當運動的前提下,可服用降脂藥。糖尿病患者,空腹血糖應控制在6mmol/L以下,餐后血糖應控制在9mmol/L以下。服用藥物必須按醫囑用藥,不要隨意,減藥,加藥,停藥,并告知病人,藥物的作用,不良反應和用藥注意事項,如有不良癥狀或癥狀加重時,應及時就醫。
2.4保持排便暢通。排便不暢,造成便秘,可使患者感到腹脹不適。引起燥動,用力排便增加心臟負擔,同時使血壓增高,進行排便訓練,防止便秘,讓患者感到舒適,保持情緒穩定。應鼓勵患者建立良好的排便習慣,病情許可時,應盡早下床活動,多做腹部輕柔按摩運動,多飲水,多食水果蔬菜,定時排便。并給予充足的排便時間及隱蔽的排便環境,配合腹部按摩及熱敷,促進腸蠕動,也可輔以藥物通便如果導、硫酸鎂、番瀉葉,必要時可給予灌腸通便。
3康復護理的出院后延續
腦卒中偏癱的康復訓練護理是一連續性而又漫長的過程,許多留下了后遺癥的患者因各種原因不能繼續在醫院進行康復訓練護理,需要回家進行康復訓練,如果出院后得不到康復訓練護理的延續將嚴重影響了患者的康復甚至廢用性加重,所以在患者出院后,應定期隨訪聯系,指導患者和家屬堅持正確鍛煉,合理用藥,觀察病情,用藥知識介紹等,同時介入社區,專業護士的介入,帶動和提高了康復訓練護理質量。
【關鍵詞】 不同年齡段;心臟介入術;生存質量
心臟介入術是當前治療心臟病的重要手段, 隨著該項技術的不斷成熟, 其在臨床上的應用也日益廣泛。由于心臟介入手術具有痛苦小、創傷小、術后恢復快、效果顯著等特點, 所以患者的接受度高。然而該項手術并不太完善, 會對患者造成不良預后。有研究顯示, 針對不同年齡段的接受心臟介入的患者, 在術后圍術期給以積極的護理干預可以明顯改善其生存質量[1]。本文對110例接受心臟介入術的不同年齡階段的患者進行對比分析, 探討影響其術后生存質量的因素, 并給予護理干預, 盡可能提高患者生存質量, 現將結果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以2011年3月~2012年10間南陽市第二人民醫院收治的110例接受心臟介入術的不同年齡段患者為研究對象, 其中男58例, 女52例。病程6月~15年, 平均(2.6±0.9)年。年齡段構成為:1~18歲, 28例(25.5%), 18~35歲, 27例(24.5%), 36~54歲, 28例(25.5%), 55~80歲, 27例(24.5%)。不同年齡段患者群體在患者的性別、文化程度、病程上均無明顯差異(P>0.05), 無統計學意義。
1. 2 調查方法 采用問卷調查的方法對不同年齡階段患者的術前、術后生存質量進行分析, 發放的110例調查問卷全部收回, 采用SF—36生存質量評價量表從8個緯度(共36個問題)評價手術前后患者生存質量。采用百分制, 患者最終得分越高說明其生存質量越好。
1. 3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9.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 計量資料以(x-±s)表示, 采用t檢驗, 以(P
2 結果
不同年齡階段的患者在接受心臟介入術后, 生存質量與術前相比均明顯下降, 差異顯著(P
3 討論
在為患者實施心臟介入手術前, 護理人員要對患者進行積極宣教, 讓患者對手術有一定了解, 進而積極的配合手術, 此外護理人員也要在手術前做好各項準備工作。進行心臟介入術時, 要按照患者的具體造影情況來合理選取植入支架的數量, 每位患者大約植入1~6根支架。心臟介入術后使用常規手段檢測患者的APTT情況。若患者APTT(活化部分疑血酶時間)的情況正常, 則在1.5~2倍時間內將患者體內的動脈導管拔出。其后, 護理人員要用手指按住患者導管拔出位置約20 min, 在確認無明顯出血現象后, 用沙袋壓在拔管位置處6h左右, 隨后用繃帶包扎24 h。在實施手術后的24 h內, 患者應做到下列要求:臥床, 補液, 抗凝, 抗血小板, 營養心肌等。一旦在手術后患者出現心源性休克, 要立即給予積極的對癥治療。本組110例患者, 均未出現心源性休克。
手術后護理人員要經常觀察患者的足背動脈搏動情況, 密切注意患者傷口是否滲血。對于靜脈入路的患者, 應當下肢制動6 h, 不要過多運動, 以免出現局部血腫現象的發生, 還要避免患者因為長時間制動導致血栓形成的現象。在手術結束的3 d內, 護理人員要密切觀察患者的體溫, 一旦患者體溫升高, 則很可能發生傷口感染, 要盡快進行治療。在置入起搏器與實施冠狀動脈介入后, 護理人員要仔細觀察患者的血壓與心率變化情況與傷口的滲血情況, 及時發現并處理手術后的一些常見并發癥, 如血管閉塞, 急性心肌梗死等。對射頻消融的患者, 護理人員要隨時觀察其呼吸情況, 一旦患者出現呼吸困難, 要及時告訴醫生進行處理[2]。密切注意患者血壓心率及腎肺功能等方面的情況, 做到盡早發現與解決問題, 提高其生存質量。
心臟病患者大多存在程度各異的心理問題, 僅給予上述手術過程中與手術后的護理干預是不夠的, 也要給予患者積極的心理護理干預, 做好對患者生理、心理、社會等全方位護理[3]。護理人員要多與患者溝通, 及時掌握患者的心理動態與情緒變化, 對出現焦慮、悲觀、消極等不良情緒的患者要給予積極的心理支持, 消除患者的心理壓力, 以良好的心態面對手術, 既保證手術可以順利進行, 也可以降低術后出現不良反應的幾率。本組的研究結果顯示, 對不同年齡段患者進行積極護理干預, 效果比較理想, 手術過程順利, 患者術后并未出現嚴重并發癥, 此外患者的生理健康與心理健康也比較好, 有效的提高了患者的生存質量。
參考文獻
[1] 湯鴻鷹.綜合康復護理對老年冠心病冠狀動脈介入治療后患者生活質量的影響.護理與康復, 2012, 14(3):155.
【摘要】目的 腦卒中是目前危害人類生命健康最大的疾病之一,其發病率、病死率、致殘率,均很高,近年來隨著醫療水平的提高,其病死率明顯下降,但許多患者疑有不同程度的偏癱,對患者身心健康和家庭生活造成極大的影響。方法早期進行康復訓練對降低腦卒中患者的致殘率具有較大臨床意義,接受早期肢體康復訓練比自然恢復率相比有很大提高,足部畸形減少、關節畸形減少、日常生活獨立者明顯增多,早期康復訓練最大限度地恢復其癱瘓肢體的功能和生活自理能力。結果加強腦卒中患者偏癱的康復護理,在整個康復中起著決定性作用,對患者的康復訓練需要患者、護士、家屬的緊密配合。同時,患者出院后在家庭或社區繼續進行系統的康復訓練也是非常必要的。
【關鍵詞】腦卒中偏癱 早期康復護理
腦卒中是腦血管病的常見病和多發病,目前我國腦卒中的發病率呈上升趨勢,其致殘率較高,高達87.3%[1]。近年來早期進行康復治療與護理的發展,尤其是早期康復的介入大大改變了這種狀況,早期成功的康復護理,大大減少肌肉萎縮,關節脫位等并發癥。早期康復訓練在提高患者功能恢復及提高日常生活能力方面顯著優于藥物治療,使病人最大限度地從身心殘障恢復,重返社會。現結合文獻將腦卒中偏癱患者早期康復護理現狀綜述如下:
1偏癱的程度
1.1偏癱又稱半身不遂,是指一側上下肢,面肌和舌肌下部的運動障礙,它是急性腦血管病的一個常見癥狀。
1.2按照偏癱的程度可分為輕癱、不完全癱瘓、全癱。輕癱:表現為肌力減弱,肌力4-5級一般不影響日常工作。不完全癱瘓:肌力2-4級。全癱:0-1級,癱瘓肢體完全不能活動。[2]肌力在IV級左右的患者,可以在扶持下行走,給予一級護理,扶持入廁,并防止摔傷。肌力在III級以下的臥床患者需放置床檔,以防患者自行翻身或坐起時墜床。對偏癱側肢體肌力II級以下的患者應定時翻身和進行肢體被動運動。
2早期康復護理的重要性與實施時間
2.1早期康復的意義: 早期康復護理可創造損傷神經修復或代償的條件,使遭到破壞的運動反射弧在良好的條件刺激下重新建立起來[3]。早期康復護理可大大減少肌肉萎縮、關節脫位、關節攣縮畸形、足下垂或內翻等,這一點是沒有任何藥物可代替的。有效預防并發癥的發生,從而提高其生活質量,縮短住院時間和減少費用[4]。盡可能地幫助他們恢復自我生活能力,提高生存質量,早日回歸社會。因此,超早期康復護理對腦卒中偏癱患者肢體運動功能恢復和整體療效都有著重要作用。[5]
2.2早期康復的實施時間:一般認為,從腦卒中發生后3個月內的康復即為早期康復??祻妥o理介入的越早,患者功能恢復和整體療效就越好。研究表明,90%神經功能的恢復出現在腦卒中3個月內[6]康復訓練引起再出血的概率很小,無論腦出血患者,還是腦梗塞患者只要生命體征穩定均應盡早進行康復治療,早期康復護理介入的最佳時間為患者生命體征穩定,神經學癥狀不再進展后48~72h。經實踐證明早期康復介入能有效提高病人肢體運動功能能力和日常生活能力,降低致殘率,減少并發癥的發生。
3偏癱早期綜合康復護理
3.1心理康復護理:腦卒中病人由于神經系統的完整性受到破壞,病人出現偏癱、感覺及認知功能障礙,會產生一系列不同程度的心理活動異常和情感變化,常表現為自卑、依賴、焦慮不安、急躁、易怒等心理特征。[7]康復訓練中,病人的心理狀態能直接影響康復的進展,因此,在護理此類患者時應有同情心和耐心,通過接觸與交流逐一掌握患者的心理狀態,尊重和體貼關心患者,使他們鼓起生活的勇氣,調動其主觀能動性,對于康復中取得的每一點進步都要給予鼓勵表揚,使患者能主動配合治療和進行自我功能鍛煉[8]。早期康復護理的同時給予心理干預,不僅能患者運動功能,而且能提高患者的日常自理能力。[9]
3.2飲食護理: 注意營養和休息,創造安靜舒適的環境,利于患者集中精力進食,因康復訓練需消耗較多的能量,患者應采用高蛋白、高熱量、高維生素、低脂、低鹽飲食,并攝入足夠的水分??蓢诨颊咦约哼M食,使患者意識到自己獨立了。[10]
3.3偏癱肢體康復護理:肢體康復訓練應根據病情,當生命體征逐漸平穩,無進行性卒中發生后,應早期進行肢體被動運動[11]。按照患者肢體功能所處的階段采取不同的康復訓練,每日的訓練次數視病情而定,一般1次/d,每次30~45 min。[12]
3.3.1早期良肢擺放位護理 [13]
3.3.1.1仰臥位:頭部墊枕頭,面部朝向患側,枕頭高度要適當,胸椎不得出現屈曲患側肩關節下方 墊一枕頭,使肩胛骨向前突,上肢肘關節伸展,置于枕頭上腕關節背伸,手指伸展,患側臀部下方墊一軟枕,患側骨盆向前突,防止髖關節屈曲、外旋。在腘窩部外側放置一小軟枕,防止髖關節外展、外旋。足底與床尾之間放一硬枕,使足底位于中立位,防止踝關節屈曲。
3.3.1.2患側臥位 :側臥,頭墊在枕頭上,患者肩胛骨向前伸,肩關節屈曲,肘關節伸展,前臂旋后,腕關節背伸,手指伸展,患側下肢伸展,其膝關節輕度屈曲。健側下肢髖關節、膝關節輕度屈曲,下面墊枕頭,背部放一枕頭,軀干取放松。
3.3.1.3健側臥位:患側上肢向前方伸直,肩關節前屈約90度,下方用一較厚軟枕支持,健側上肢可以自由擺放。患側下肢髖、膝關節屈曲,置于枕頭上。健側下肢髖關節伸展,膝關節輕度伸屈曲,背后放一枕頭,使軀干呈放松狀態。
3.3.1.4床上坐位 :髖關節保持90度的屈曲位,背部用枕頭墊好,保持軀干伸展,雙側上肢伸展,放在床頭桌上。最好臀下置一坐墊,雙膝屈曲50-60度,膝下墊一軟枕,患側足底抵一沙袋保持踝關節背屈或足中立位。
3.3.1.5端坐位:(輪椅坐位)在輪椅靠背處墊一塊木板,使患者軀干保持伸展,臀部盡量坐在輪椅坐墊后方,雙上肢伸展位放在輪椅前桌上,或稍屈曲放于輪椅扶手上,前臂旋前,手指伸展,膝關節伸展90度,雙腳平踏于地板上或輪椅腳踏上。[14]
3.3.2日常生活能力的訓練:鼓勵患者利用健手或健手帶動患手更衣、洗涮、吃飯、喝水、如廁,做家務及參加力所能及的娛樂活動,鼓勵患者用正常的運動模式來進行日?;顒?,盡量減少他人的幫助,充分調動患者主動性。[15]
3.4早期康復防治并發癥: 由于腦卒中患者長期臥床,處于癱瘓狀態,生活不能完全自理。容易出現壓瘡、墜積性肺炎、泌尿系感染、骨質疏松、肌肉萎縮、關節強直等并發癥。應積極預防并發癥的發生。
3.5康復護理應注意的問題: 早期康復治療要注意因人施治,根據患者的不同情況選擇適宜的訓練方式,由易到難逐步適應,訓練時要隨時注意觀察患者的反應,肌力改善情況,訓練要緩慢進行,勿使患者疲勞,切勿過猛粗暴的活動每個關節。[16]
4健康教育: 保持血壓穩定,積極治療心臟病,控制血糖,血脂在正常范圍。生活規律化,調整心理狀態,合理膳食營養,戒煙,戒酒。合理安排工作,避免過度勞累。密切觀察病情變化,若有變化及時就診避免復發或加重。
總結 加強腦卒中患者偏癱的康復護理,在整個康復中起著決定性作用,對患者的康復訓練需要患者、護士、家屬的緊密配合。同時,患者出院后在家庭或社區繼續進行系統的康復訓練也是非常必要的。從心理、生活、功能鍛煉各方面給予正確的指導,反復講解康復護理的重要性,改變患者及家屬對藥物的過分依賴,充分取得患者的信任及配合,使其積極主動參與、持之以恒,對取得的一點進步予以鼓勵,是患者在成功中激發康復欲望,使患者從生物-心理-社會功能方面達到全面康復,為回歸家庭、重返社會,創造良好的條件。
參考文獻
[1]耿蓄芳.腦卒中病人早期肢體康復護理進展.家庭護士,2008,6:16861687.
[2]王新德.實用臨床神經病學[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7:112.
[3]徐善芬,崔智娟,吳遠美.急性重癥腦卒中患者的監護及其意義[J].護理雜志,2002,17(5):22.
[4]黃萍.腦卒中患者早期康復的護理進展.上海護理,2006,6:4041.
[5]李花蘭,戚艷麗. 54例腦卒中偏癱的康復護理效果評價.中國實用神經疾病雜志,2007,10:145146.
[6]李麗.腦血管疾病偏癱康復護理體會.中國誤診學雜志,2009,9:10941095
[7]自中嵐 淺談腦卒中患者的康復護理 [J] 家庭護士 2006 4(12B):48
[8]曾萍. 腦卒中患者肢體偏癱康復護理分析.中國現代醫生,2009,47
[9]馬平都 陶慧娥 黃國秀 心理干預對急性腦卒中病人早期康復治療的影響[J]護理研究 2006 20(8):2098
[10]趙麗娟腦出血偏癱患者的康復護理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 2009 Jun.18(16)1939
[11]賈瑞霞,宋俊蘭.腦卒中偏癱的康復護理.牡丹江醫學院學報,2007,28:8990.
[12]周曉娟.腦卒中偏癱康復護理的研究進展.國際護理學雜志,2007,26:789792.
[13]馬誠成鵬實用康復治療技術 [M] 上海第二軍醫大出版社 2005:180
[14]曹艷.腦卒中患者良肢位的護理體會[C].中華醫學會第九次全國物理醫學與康復學學術會議,2007:589-590.
冠心病的發生受許多因素的影響,冠心病的康復主要通過有氧訓練和再訓練,日常生活能力訓練、幫助冠心病患者緩解癥狀、改善心血管功能,提高工作、生活能力。與此同時,通過康復治療護理,阻止病變的發展,減輕冠心病的殘疾程度和復發幾率?,F將我科10例冠心病患者的康復護理總結如下。
1 臨床資料
本組10例,男6例,女4例,年齡40~65歲,心功能Ⅱ級7例,Ⅲ級3例,10例均病情穩定,能正常工作及生活。
2 主要功能障礙
2.1 心絞痛:患者活動后,心臟負荷、氧耗增加,造成已有冠狀動脈粥樣硬化的心肌缺血,誘發心絞痛,心絞痛的發生限制了患者的活動,影響了患者的休息,患者害怕活動后引起心絞痛而不敢活動,這種惡性循環將進一步導致患者外周循環系統和肌肉系統適應能力減退,活動能力下降。
2.2 制動的影響:長時間的制動對全身各系統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影響,主要表現:血容量減少,回心血量增加;心臟前負荷增大,心肌耗氧量相對增加;血流量較緩慢,血液黏滯性相對增加;橫膈活動降低,通氣及換氣功能障礙;運動能力和耐力降低等。
2.3 心功能減退:急性心肌梗死可以引起心功能衰竭,陳舊性心肌梗死可引起慢性心功能不全,心功能的減退,妨礙了患者正常的生活、學習和工作。
2.4 心理負擔加重:由于患者經常出現心絞痛、心律失常等,同時伴有一些相關的危險因素存在,患者隨時有發生心肌梗死的可能。這造成患者極大的心理壓力和精神負擔,出現情緒上的不穩定。此外,長期的臥床制動往往
增加患者的恐懼、焦慮和消極情緒,均不利于患者的康復。
3 功能評定方法
患者在急性期住院康復期間,主要通過血常規、心肌酶譜、血壓監測、安靜心電圖、24小時動態心電圖等檢查,觀察患者的病情變化了解患者的心功能情況,康復人員可對患者進行日常生活能力評定,作為判斷患者活動能力的指標。隨著患者活動能力的改善,可接受低水平心電運動試驗,進入一期康復期,應定期進行癥狀限制心電運動試驗,作為康復評估運動處方制定、療效觀察的依據,還要注意有關冠心病危險因素的檢測(如血糖、血脂)。
4 康復治療護理措施[1~3]
4.1 一期康復
4.1.1 臨床應用適應證:患者急性心肌梗死后2周以內, 生命體征穩定,無明顯心絞痛,安靜心率
4.1.2 康復方案:開始康復訓練時,必須在康復人員監測下執行,配合心電圖和血壓的監護,康復治療的主要內容是對患者加強教育、心理治療、控制危險因素,指導患者進行床上、床邊和床下日常功能活動。
4.1.3 注意事項:康復等程序應根據不同個體情況進行選擇,以循序漸進地增加活動量為原則,胸痛癥狀一旦消失,生命體征穩定,無并發癥時即可開始,如果患者在訓練過程中沒有不良反應,運動心率增加
4.2 二期康復
4.2.1 臨床應用:適應證包括病情穩定的心肌梗死患者、勞累性心絞痛、心律失常患者,禁忌證與一期相似。
4.2.2 訓練方法:室內散步、醫療體操、家庭衛生、廚房活動、園藝活動、在鄰近區域購物、作業治療,活動強度40%~50%,活動時主觀勞累程度不超過13%~15%,一般活動無需醫生監測。
4.2.3 注意事項:注意循序漸進,禁止過度用力,活動時不可有氣喘或疲勞,所有上肢超過頭頂的活動均為高強度活動,應該避免或減少。訓練時要保持一定的活動量,但日常生活或工作時應采用能量節約策略,比如制定合理的工作或日常活動程序,減少不必要的動作和體力消耗等,從而盡可能提高工作和體能效率,每周需要門診隨訪1次,任何不適均應暫停運動,及時就診。
4.3 三期康復
4.3.1 臨床應用:適應證:臨床病情穩定者,包括陳舊性心肌梗死、穩定型勞累性心絞痛、隱性冠心病、冠狀動脈分流術和腔內成形術后、安裝起搏器后。禁忌證:臨床情況不穩定的患者,包括未控制的心力衰竭或急性心力衰竭、不穩定型或增劇型心絞痛、急性心肌炎、心包炎、心內膜炎,嚴重的未控制的高血壓、肺水腫、全身急性炎性反應、發熱、傳染病、下肢功能障礙、精神疾病發作期、嚴重神經官能癥。
4.3.2 運動處方的制定是確保冠心病患者有氧運動安全性、有效性的關鍵。運動方式包括有氧訓練、力量訓練、柔韌性訓練、作業訓練、醫療體操、氣功等。運動強度:運動訓練所規定達到的強度稱之為靶強度,可用心率、心率儲備、代謝當量、主觀勞累計分等方式表達。靶強度與最大強度的差值是訓練的安全系數。運動時間:指每次運動鍛煉的時間,靶強度運動一般持續15~30分鐘,在額定運動總量的前提下,訓練時間與強度成反比,訓練頻率指每周訓練的次數。多數采用每周3~5天的頻率,根據患者的年齡、體質設定的運動訓練方案見表1。
4.3.3 注意事項:遵循個體化、循序漸進、持之以恒、興趣性原則和全面性原則,注意周圍環境因素對運動反應的影響,如寒冷或炎熱氣候要求對降低運動量和運動強度。定期檢查和修正運動處方,避免過度訓練,運動時如出現胸部不適、無力、氣短、骨關節疼痛應停止運動,及時檢查處理,每次訓練必須包括準備活動、訓練活動和結束活動。
5 心理護理
5.1 糾正不合理認知的具體方法:幫助患者了解心臟的結構,冠心病的形成原因及常見誘發因素,使患者對疾病形成正確的認識,幫助患者了解冠心病用藥的一般知識,以便合理運用藥物的心理效應,最大限度地發揮藥物的生理效應,克服不利于疾病康復的依賴心理。
5.2 穩定情緒:指導患者合理自我暗示,處理好各種關系,以平和的心態對待各種競爭,合理調整期望值,避免過大心理壓力而引發消極情緒等。
5.3 實施行為矯正:首先督促患者每天記錄其主觀的緊張或緊迫感;其次進行放松訓練,放松訓練是一種啟發患者通過沉思冥想、放松心身的行為訓練方式,通過訓練使患者達到主觀的安靜狀態,使交感神經興奮性降低,逐漸產生安詳和幸福的感覺,此狀態有利于改善患者的負性情緒;最后,教會患者降低緊張感的訓練方法,如通過自我控制技術學會自控行為。自我控制技術分2個階段:自我監督階段,要求患者記錄其緊張感在什么情況下發生以及與什么因素有關等,通過這一段時間的記錄,使患者逐漸認識緊迫感對冠心病的危害性;自我強化階段,通過自我獎勵或懲罰,強化其適應行為,減弱其誘發冠心病發作的危險因素。
6 討論
指導患者正確認識冠心病的各種危險因素,積極預防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控制體質量,培養良好的飲食習慣,合理營養、戒煙酒及有規律的安排生活、學習和工作,適當進行有氧健身活動,消除緊張心理,以樂觀的態度對待周圍事物;定期到醫院接受體格檢查,對于冠心病的患者,早期應控制病情的發展,積極參加康復治療。
參考文獻:
[1] 胡大一,頊志敏.如何正確診治高血脂[J].中國醫刊,2000,35(4):25.
[2] 張正華,肖 蓬.人口老齡化和老年醫療保健[J].中華醫院管理雜志,1997,13(12):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