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研究生課程建設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中圖分類號:G64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6)42-0014-03
課程是指學校按照一定的教育目的所建構的各種教育教學活動的系統。[1]課程學習是研究生獲得專業基礎理論和學科系統專業知識的基本途徑,對研究生的學術訓練和能力培養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課程設置與建設直接關系到研究生教學質量與高層次人才的培養,在整個研究生教育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課程建設是包括師資隊伍建設、教學內容建設、教學方法建設及教學管理建設等多方面內容。[2]因此,研究生課程建設過程中需構建耦合多主體行為的課程建設管理模式。
一、研究生課程建設中存在的問題
1.課程體系與課程內容設置不合理。課程體系是構建研究生知識結構和能力的基本框架,居于研究生教育的核心地位。[3]目前研究生課程體系設置中,除國家規定的公共課程外,大部分課程按照二級學科,甚至是三級學科設置,與研究生培養目標和學位基本要求不相適應。[4]另外,課程設置隨意,有些課程的設置不是從培養目標所要求的人才知識、能力結構出發而是因導師的主觀認識、科研興趣而定,甚至是為了照顧某人,開設一些并非必要的課程。[5]
在課程內容設置方面,一些課程的內容陳舊過時,未能體現學科發展的特點、動態和前沿,甚至存在與本科生課程內容重復的問題。另外,課程內容設置未實現理論與實踐并重,課程實施的實踐性和應用性不夠,學生較難獲得參與課題訓練的機會。
2.教師的知識結構和教學方法的問題。由于研究生招生規模持續增長、高校教師待遇不高等原因,教師資源供不應求,研究生任課教師出現短缺,導致研究生課程教學中缺乏學科知識結構合理、具備學科專業深厚理論基礎及本學科交叉知識的教學團隊。因此,某些課程設置隨意,存在因人設課現象,開設一些并非必要的課程。或者勉強開設的課程也只是對本科課程在橫向層面上做平面式的擴展,并沒有凸顯研究生教育在課程內容上的要求和特色。[6]多數老師連續多年上一門課程,課程內容陳舊,內容很少更新。
目前研究生教學方式與本科教學方式相似,教師根據自身理解對知識進行重組后灌輸給學生,課堂教學以傳授為主,而研討式、案例式、探究式等方法居于輔助地位。師生間缺乏必要的互動,學生是被動地接受,對原始知識缺乏理解,不利于激發研究生的創新能力。
3.課程教學與科學研究結合不夠緊密。現階段研究生的教學工作中“學習知識”與“科學研究”分離嚴重,導致研究生缺乏獨立科研能力,不能適應科學研究的需要。一方面,研究生參與科研機會不多,科研能力沒有得到很好的鍛煉。據調查研究表明:超過25%的研究生在學習期間沒有參與過科研項目,37%的研究生參與過1項科研項目,23.8%的研究生參與過2項科研項目,15.5%的研究生參與過3項及以上科研項目。[7]因此,研究生無法體會課程學習對科研創新能力發展所帶來的提升效應。另一方面,教師的科研成果到課程教學內容的滲透不足。目前的研究生教學中,教師習慣按照選用教材的內容體系授課,不及時將科研成果轉化為教學內容,導致學生不能理解知識產生的過程,制約研究生科研與創新能力的有效提升。
4.課程建設缺乏有效組織活動與制度保障。與本科教學規范性、基礎性相比,研究生課程教學更具靈活性、多變性,教師和導師更為重視研究生參與科研工作,輕視研究生課程教學工作。[8]在研究生課程建設過程中,除了課程體系設置環節外,基本沒有其他環節的組織活動,如教學法活動、教學觀摩評比、教學督導及教改項目研究等組織活動。由于一些高校過分注重提高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和水平,硬性規定科研論文數量及發表刊物要求,忽視教學課程的安排與管理,研究生課程建設過程中缺乏相應的制度保障。如教師參與課程建設與教學改革的激勵制度、研究生課程審查考核制度、課程學習綜合考核制度、課程教學管理與監督制度等。
二、研究生課程建設的管理模式構建
研究生課程建設需要管理部門、教師及研究生共同參與,是包括師資隊伍建設、教學內容建設、教學方法建設及教學管理建設等多方面內容的活動,構建耦合各參與主體行為的管理模式是提升研究生課程建設效果的有效途徑。耦合多主體的集成管理模式有以下幾個關鍵環節:
一是課程建設基本內容環節。在課程體系設計環節,要根據研究生培養目標和學位基本要求設置課程體系,要注重不同培養階段課程設計的整合、優化課程結構,增加研究方法類、實踐類、研討類與系列講座類等模塊化課程。在課程內容設置環節,要根據學科發展、人才培養需求變化和課程教學效果,及時完善、更新課程內容。在教學方法建設環節,要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通過教學方法創新、加強師生教學合作。在師資隊伍建設環節,要做好教師的引進、評聘、培訓等工作,建設具備學科專業深厚理論基礎及本學科交叉知識的教學團隊。在教學管理建設環節,要從影響研究生課程教學質量的內外部各主要因素(教師、管理、政策、體制等)出發,制定質量標準、檢查辦法、管理制度等,保證和提高研究生課程教學質量。
二是研究生參與課程建設環節。一方面,研究生在研究生指導小組、指導教師的指導下制定選課計劃,可以跨方向、跨學科、跨專業、跨院系選課,拓寬課程學習渠道。通過制度化的方式和途徑參與課程和教學設計、教學改革和教學評價。另一方面,積極參與導師的科研項目,提高課程學習知識的實際應用能力、提高獨立從事科學研究的能力,實現研究生的課程學習與科學研究緊密結合。
三是教師參與課程建設環節。教師要根據學科基本要求和學生培養目標的需要開設課程,拓寬研究生的知識結構。課程教學過程中尊重研究生的主體地位,加強師生的教學合作,促進課程學習中的教學互動。及時將科研成果轉化為教學內容,吸引研究生參與導師的課題研究,將科研實踐與課程教學結合,培養、提升研究生創新能力。積極通過教育培訓、學術交流等形式,提升自身的教學與學術水平。積極結合教學工作開展教學研究活動,進行教學方法的改革和實驗,提升課程教學水平。
四是管理部門參與課程建設環節。首先,要強化研究生培養單位的課程建設責任。充分認識到研究生課程建設是研究生教學工作的基礎,直接反映到教學目的和培養目標,是培養人才,提高教學質量的基本手段。[9]培養單位應全面承擔課程建設責任,把課程建設作為學科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次,建立規范的課程建設管理制度。包括:規范的課程審查制度。建立和完善新開設課程申報、審批機制,明確課程標準,堅持按需、按標準設課;建立和完善靈活的選課制度。建立和完善課程考核制度。根據課程內容、教學要求、教學方式等特點設計和選擇考核方式,注重考核形式有效性和可操作性,重點考核研究生課程學習后知識結構、能力素質是否達到規定要求。最后,強化政策和條件保障。通過規劃引導、資源配置和質量監管等手段,鼓勵和支持研究生課程建設和教學改革。對研究生教學成果獎勵實行分類管理,加大對研究生教學成果的獎勵力度。
三、研究生課程建設的保障措施
1.加強師資隊伍建設。首先,加強研究生任課教師的師德與師能建設。在嚴格控制學術水平標準的前提下,選拔教學能力強、教學效果好的任課教師。通過政策積極引導教師端正教風、教書育人。支持教師參加教育培訓、掛職鍛煉與學術交流,幫助教師改進教學方法,提高教學能力和水平。其次,支持課程教學團隊建設。鼓勵教師依學科合作、跨學科合作,以課程或課程群建設為載體,建設高水平課程教學團隊。實施教學團隊教師結對制度,充分發揮學術造詣深厚、教學經驗豐富教師的傳、幫、帶作用。
2.改進課程教學與考核模式。研究生課程教學內容注重培養研究生的創新精神和科研能力,而研究生的教學方法則著重培養研究生知識與能力的轉化和提高。[10]在課程教學中,倡導專題講座式、研究討論式、案例剖析式等體現研究生教育特點的教學方法。重視激發研究生的學習興趣,發掘提升研究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指導研究生積極開展自主學習。在研究生課程考核中,根據課程內容、教學要求、教學方式等特點設計和選擇考核方式,注重考核形式的多樣化、有效性和可操作性,加強對研究生基礎知識、創新性思維和分析解決問題能力等的考察。
3.健全課程建設管理機制。一是課程審查機制。發揮學術組織和管理部門的作用,建立和完善新開設課程的申報、審批機制。明確課程設置標準,堅持根據培養需要按需、按標準設課。從課程性質、課程目標、師資力量、主要內容、選修要求等方面對新開設課程進行審查,達到預期標準的才能批準正式開設。除管理部門和內外部專家外,吸收在讀研究生、畢業研究生和用人單位參與審查工作,對于不適應培養需要的課程及時進行調整。二是評價監督機制。制定研究生課程教學評價原則和評價指標體系,定期實施課程評價,及時反饋課程評價情況并提出改進措施。除了教學管理人員的評價,還應結合教師自評、學生評價、專業人士評價等多渠道收集評價信息,力求評價的客觀性和公正性。鼓勵社會專業機構對研究生課程教學質量進行診斷式評估。三是激勵約束機制。統籌適用各類經費,加大對研究生課程建設、教學改革的常態化投入。統籌利用校內外資源支持和獎勵研究生教學,建立完善課程建設成果獎勵政策,把課程建設與教學改革納入工作考核、評價指標體系,提升課程教學工作地位。
4.強化政策和條件保障。管理部門要高度重視研究生課程建設工作,通過政策保障、規劃引導、資源配置和質量監管等手段,鼓勵和支持研究生課程建設、教學改革和管理。政策扶持教師參加教育培訓、學術交流等活動,提升研究生任課教師的學術與教學水平。提高研究生課程建設和教學工作在薪酬結構中的比重,并將承擔研究生課程建設和教學工作的成果、工作量以及質量評價結果列入教師考評和專業技術職務評聘要求。落實經費保障,加大對研究生課程建設和教學改革項目的投入,加大對研究生教學成果的獎勵力度。
參考文獻:
[1]潘懋元,王偉廉.高等教育學[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1:14.
[2]夏曉燁,段相林.課程建設的內涵、目標及相互關聯[J].中國大學教學,2007,(9):59-60.
[3]李占華,羅英姿.全日制獸醫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課程開發理念和改進策略[J].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12,(11):22-27.
[4]溫靜,胡顯莉.加強研究生課程建設 培養研究生創新能力[J].重慶工學院學報,2006,(12):182-184+204.
[5]翟亞軍,哈明虎.我國研究生課程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J].中國高教研究,2004,(06):39-41.
[6]羅堯成,付瑩瑩.回歸本質:研究生教育課程設置的問題分析及改革思考[J].中國高教研究,2009,(07):35-37.
[7]章麗萍,金璽,顧建民.研究生課程建設:從理念到方略[J].中國高教研究,2013,(07):66-70.
[8]章麗萍,趙張耀,等.研究生課程體系的重塑與優化――浙江大學研究生課程建設的思考與實踐[J].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13,(06):38-41.
[9]王旭林,王宏波.加強課程建設 全面提高教學質量[J].天水師范學院學報,2005,(6):108-111.
[10]熊玲,劉芳,李忠.研究生課程建設的思考與探索[J].華南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12):93-96.
Research on Development and Management Mode of Scale Breeding Biogas Ecological Energy Engineering
JIA Wei-qiang
(Nanchang Hangkong University School of Economy and Management,Nanchang,Jiangxi 330063,China)
[中圖分類號]G427[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3-7210(2008)08(b)-096-02
當前我國的碩士研究生教育主要分為兩個階段,即課程教學階段和實踐教學階段。課程教學階段主要任務是對研究生進行相關理論和科研方面的課程教學,既是對本科教學內容的進一步深化和拓展,同時也進一步提高了研究生相關的知識水平和科研素質,為以后研究生實踐教學部分打下理論和技能方面的基礎。研究生教材作為課程教學的依據,具有傳授知識和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能力的雙重功能,對提高教學質量,深化教學改革有非常重要的作用[1]。因此,加強研究生課程與教材建設是深化高等教育教學改革,提高研究生培養質量的重要舉措,同時,也是高等學校整個教學工作中的一項基礎性工作,是教學質量與教學改革工程的重要組成部分。
近年來藥學類研究生招生人數日益增多,為保證研究生培養質量,急切需要加強藥學類研究生課程與教材建設,改革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不斷完善高層次人才培養的基本條件和手段。
1 藥學類研究生課程與教材建設現狀
目前,我國各高校針對研究生開設的課程比較全面,但與之配套的教材卻比較匱乏。以我院為例,我院自1979年開始招收培養藥學類碩士研究生,至今已有29年。目前有6個碩士點,27門研究生課程,在課程設置上,按照中藥學、藥物化學、藥物分析學、藥劑學、生藥學和藥理學六個碩士點設置課程,在一級學科內設置學位基礎課平臺,初步實現了按較寬口徑培養研究生的目標,形成了有利于本專業,乃至本專業所屬一級學科或相關學科群的研究生教學課程體系。但是在有無講義、自編教材、教材出版及獲獎情況的調查中發現,27門課程均有講義,但只有4門課程有自編教材,而教材出版及獲獎的僅有1門課程。
2 藥學類研究生課程與教材存在的主要問題
目前藥學類研究生課程與教材存在課程與教材建設缺乏長期規劃,組織結構存在缺位,部分課程教學內容老化,而且內容相互重復等問題,這些將嚴重制約藥學類研究生培養質量的提高。
2.1 研究生課程與教材建設缺乏長期規劃,研究生教材匱乏
盡管各個高校都致力于發展建設研究生課程與教材,但是總體而言,研究生課程與教材建設沒有進行長期規劃。在沒有長期規劃的情況下,研究生課程與教材建設缺乏連續性、一貫性,在制度上、體制上、資金投入上缺乏應有的保障,多數研究生課程缺乏專門教材。在研究生培養的前一階段,研究生的主要任務是學習專業理論知識,如果沒有教材,一方面,學生要將大量的課堂時間用于記筆記,對授課內容來不及思考;另一方面,學生所學內容僅僅限于課堂聽講和筆記,而課堂教學時間有限,老師也不可能將所有內容全部講解,不可避免會影響教學效果[2]。
2.2 組織結構存在缺位,需要進行調整
目前課程與教材建設,大多院校由教務處具體安排組織課程與教材建設事宜。但是這種方式沒有充分體現課程與教材建設在研究生教學中的作用。由于教務處是負責本科教學的職能部門,因此使得高校課程與教材建設的重心始終在本科,研究生課程與教材建設處于邊緣化境地。有必要對這種組織體制進行調整。
2.3 部分課程教學內容老化,而且內容相互重復
研究生課程的建設,應隨各個學科的發展,及時將各學科新的理論和前沿成果充實到研究生課程內容中。但在一些研究生課程的教學內容中,課程內容更新不及時,許多內容已經過時、老化,體現不出課程設置的前沿性,而且有些課程內容相互重復。
3 加強藥學類研究生課程與教材建設的建議
3.1 積極探索研究生課程與教材建設的新模式
研究生課程與教材建設必須針對當前課程與教材建設中存在的不足和問題,積極探索研究生課程與教材建設的經驗,做好規劃,增加投入,加強管理。研究生課程與教材建設要與學校的課程與教材建設工作結合起來,要充分調動、發揮校院兩級和廣大教師的積極性,正確處理單門課程建設和系列課程建設與改革的關系,正確處理創新與繼承的關系。在規劃和實施研究生課程與教材建設時,要精心選擇課程,并把研究生課程與教材建設、師資隊伍建設結合在一起。
3.2 學科建設、人才引進相結合,提高課程與教材的質量和水平
課程與教材建設必須和高水平研究生導師隊伍建設結合起來。研究生導師是研究生課程與教材建設的主體,在導師隊伍建設中,特別要吸引一批高級人才、專家加入其中促進研究生課程與教材的建設。
學科建設是學校各項工作的基礎,課程與教材建設必須要和學科建設結合起來,高水平的學科建設可以把最新學術動態、研究進展、先進的科學實驗手段等充實到課程中去,只有高水平的學科建設,才能孕育建設出高質量的課程與教材。
3.3 做好規劃工作,加強組織機構建設
認真做好研究生課程與教材建設的規劃工作,加強組織機構建設,設立研究生課程與教材建設專項資金,從體制、機制和資金投入上保障研究生課程與教材建設的順利進行。
3.4 突出重點,鼓勵多種形式參加教材建設
重點抓好研究生公共課程、專業基礎課程以及專業性比較強的課程與教材的建設工作,通過主編、參編以及自編教材的建設,爭取形成具有藥學類鮮明特色的公共、專業基礎以及專業性較強的系列課程與教材。
通過強化研究生課程與教材建設,合理設置研究生課程,探索遴選合適教材,有利于學生較完整地掌握相關理論知識和技能,有利于培養合格的專業人才。而如何把握教材的先進性和實用性尺度[3],如何充分反映相應學科的最新成果和發展水平,加快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的現代化步伐等等,仍需要不斷地探索和完善。
[參考文獻]
[1]王宏元.略論研究生教材建設[J].學位與研究生教育,1995,(6): 47.
[2]陳銀秀.中醫院校研究生教材使用現狀分析與思考[J].江西中醫學院學報,2005,17(4):74.
關鍵詞:研究生 課程 國際化
為更好的在21世紀參與國際競爭和迎接科技創新挑戰,我國提出了建設若干所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一流大學的戰略決策。為實現這一戰略目標,大學需要進行國際化發展,課程體系的國際化建設是其重要組成部分,研究生作為我國未來科技發展的儲備人才,需要具備參與國際科研合作能力,具有國際視野,所以在學習期間接收國際化的課程教育,將是他們未來承擔國家科技發展的重任,在世界科學領域發揮重要作用的基礎和保障。本文以中國地質大學(北京)為例,探索研究高校進行研究生課程體系的國際化建設的思路。
一、中國地質大學(北京)研究生課程體系國際化現狀
根據統計,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只有三個學院具有部分固定的國際化研究生課程,分別是地球科學與資源學院、能源學院,外語學院。其他學院有部分邀請的國外專家授課,具有臨時性和不固定性,具體情況為:地球科學與資源學院的《構造地質學專題》和《現代地球化學》固定由國外專家授課;能源學院的《滲流物理》由該學院有海外訪學和任職的國內老師進行雙語授課;外語學院由于長期聘請國外教師承擔學校碩士博士英語部分教學,國外教師同時承擔學校外語專業碩士研究生的部分專業課程,現有4名外教,開設有10門專業課程。其他部分學院(部)只有臨時邀請國外專家授課的情況,沒有開設固定的國際化的課程。
現有的研究生國際化課程遠遠沒有達到全校研究生課程體系的國際化要求。
二、國內外大學研究生課程國際化建設的現狀與經驗
1.國內高校
國內高校根據各自特點,研究生課程體系的國際化建設方式主要為以下:
建設模塊化全英文授課課程或者碩士生項目,招收國內學生和國外留學生。
利用暑期學校,開設小學期精品英文授課。
開設少量的英語授課課程供短期課程進修生(半年、1年)選修。
設立聘請國際學者承擔研究生教學任務項目,聘請國外教授授課。
設立本校有海外留學或者訪學經歷的國內老師的全英文課程建設資助項目,同時鼓勵本校教師出國學習國外科研前沿和教學方法,回國后開設相關課程。
2.國外高校
日本高校的英語授課體系中,開展很多專業英語、國際環境研究等相關課程,邀請國內外知名專家來學校做集中講義,提高學生英語交流和論文寫作能力。開設有針對外國留學生的英語教育項目。
美國國際教育委員會詳細提出了課程國際化的規定:學生至少掌握一門外語,至少了解一種異國文化,了解全球政治經濟體系,擴大學生對世界的了解,增加學生到國外學習或實習的機會[1];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開設的課程內容里與國際方面相關的或外語課程的數量比例很高,人文、社科等文科領域的博士畢業論文的主題有一半的比例涉及國際問題[2];耶魯大學任職教師3000多名,由來自一百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國際化教師組成[3]。
澳大利亞高等教育國際化程度較高,全國的高校基本采用以下方式實現課程國際化,具體為:提供多種形式的國際性課程同時增加課程的國際性內容,創辦聯合學位課程,規定學生參加部分國外學習課程或需要具備國外學習經歷,安排教師海外實習或教學旅游,聘請外國學者授課,開展國際性的校際交流,擴招外國留學生等[4]。
德國部分高校也逐步開始建設全英文授課碩士生項目,專業涉及到工商管理,國際市場,以及部分自然學科領域,以吸引國際留學生前往學習。
三、中國地質大學(北京)現有可利用的研究生課程國際化的資源
從2007年每年派出約50名學生以國家公派留學方式在國外一流大學或者科研機構進行科學研究,培養了一批有國際視野,具備國際科研合作交流能力的優秀畢業生,學校根據重點學科發展需要選留了10多名優秀學生擔任教師。
依托國家公派青年骨干教師項目學校每年選派部分年輕教師出國訪學,進行科研合作以及學習國外先進的教學方法,不斷提高師資隊伍具有海外經歷的比例。
研究生院設立了研究生名師講堂項目,到目前共有來自24個國家和地區的近400多位國際知名專家學者做學術報告或者授課。有部分國外專家連續幾年來學校講授同一門課程,已經形成學校的固定教學資源。
學校現有建立的可執行的聯合培養研究生項目共4個。項目中已有短期赴國外修課等內容,建立學分互認機制等,使得學生可以選擇在國外合作大學選修部分課程。
可以看到中國地質大學(北京)也具備一些國際化資源,需要加強的就是如何合理整合這些資源,讓其成為學校研究生課程體系國際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
四、適合中國地質大學(北京)的研究生課程體系國際化建設的探索方案
根據學校學科建設的規劃和發展目標,在現有的國家重點學科和省級學科中逐步開設1至2門英語或者雙語授課的專業選修課,可以采用研討或者講座的形式。
整合學校現有國際化的資源,不斷提高本校教師進行雙語或者英語教學的積極性,設立專項經費資助項目,制定針對具有海外留學經歷或者訪學經歷的學校教師開設雙語或者英語課程的政策。
改革研究生名師講堂的方式,設立選課和學分機制,形成長效機制,給學生更多的參加國際化課程的選擇。并選擇部分課程錄制視頻,保留教學資源。
不斷開展與國外大學的交流合作,建立更多的研究生雙學位或者短期進修課程項目,為研究生提供更多的國際化教育的機會,也為學校研究生課程體系國際化建設中國外課程的延伸提供的更好的平臺。
制定研究生課程教材的國際化措施,校內老師進行雙語或者英語授課的教材國際化,以及整理國外專家來學校授課的教材。
開展有學校特色的國際性研究生暑期學校項目,增加國外專家的授課比例,吸引更多的國內外學生參加。
逐步建立全英文授課的碩士生項目,招收國內外學生,擴大學校在國際地學領域的影響力和知名度,吸引更多的學生和國外專家來學校學習和交流,從而形成國際化的氛圍,能夠更好的促進研究生課程體系的國際化建設。
五、存在的問題和不足
現階段提出的研究生課程體系的國際化建設還只是初步的建立英語教學或者雙語教學方式,語言只是課程教學中的一種媒介工具,課程內容和教學方法的國際化,以及體現學校學科特色的研究生課程將是研究生課程體系國際化建設更核心的內容,也是進一步研究的重要方向。
本方案需要學校統一部署,多個管理部門的協同配合,以及各個學院的支持才能執行。
學校現有的研究生層面特別是在學校重點學科領域可執行的國外交流合作項目較少,所以在研究國內外研究生課程學分互認機制方面缺少成功案例,還需要在有更多國外交流項目開展的基礎上才能更好的研究和確定可行的學分互認機制。才能充分利用學校現有的國際化資源,也為學校研究生課程開拓國際化環境。
六、結語
研究生課程體系的國際化建設能夠提高我國高校研究生的培養質量,開闊研究生的國際視野和國際科研交流合作能力,培養優秀的國際化科技人才。但同時只有和本校實際情況相結合,在充分了解本校國際化資源的基礎上,才能建立適合本校的研究生課程體系國際化建設的探索性方案,才能充分發揮學校現有的國際化教學資源的作用。
研究生課程體系的國際化建設有利于促進國際交流合作項目的開展和吸引更多的國際留學生來中國高校學習。學校能夠更好地形成國際化氛圍,促進學校與國外大學的交流,通過授課進一步加強國內外教師的科研合作,提升學校在世界科學領域的國際形象。
參考文獻:
[1]謝作栩.美國高等教育課程國際化的歷史演進[J].教育研究 1996.6
[2]許永旺、張良.我國高校研究生課程國際化的實踐與思考[J].教育教學論壇 2012.10
[3]黃永林.英國高等教育國際化的動因、特點及其啟示[J].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 2006.2
[4]梁衛格、常志偉.澳大利亞高等教育國際化趨勢及其啟示[J].河北大學成人教育學院學報,2006.3
作者簡介:
摘要:高職院校的課程建設工作是高職教育改革的一項重要內容。本文提出,高職聲樂課程建設要通過對聲樂課程的前期建設的分析,確定課程目標,設置以突出實踐技能訓練為主的教學內容,改革評價機制,突出課程的職業培養功能。
關鍵詞 :課程建設 調研 創新實踐 職業能力
課程建設是高職教育內涵建設的重要內容。課程是專業的基礎,只有做好每一門課程的開發建設,才能做好專業建設工作。高職聲樂課程是音樂教育專業的核心課程,主要研究聲樂的基本知識教學和基本技能傳授。聲樂課以提高學生綜合音樂素質為基本出發點,結合專業知識的學習和傳授,把學生培養成適應音樂發展,能勝任社會音樂演出團體和教學崗位的人才。聲樂課在整個音樂教育專業中,為相關音樂知識的學習提供必備的知識和技能,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
一、課程建設前期調研
1.聲樂課程在音樂教育專業中的定位
音樂教育面向社會、藝術團體、文化傳播和演藝公司學校等相關行業、企業、事業單位,培養從事聲樂教育、演唱、文化創新、演出經濟等崗位的專業人才。聲樂課是該專業的核心課程之一,學習者要有較好的聲樂基礎和表演能力。聲樂課重視基礎知識的傳授和基本技能的培養,根據內蒙古地區藝術氛圍和文化需求,應加大蒙古長調、草原歌曲的教學和實訓,面向當地需求,整合教學內容,調整培養方向,促進專業目標的實現。
2.學習情況的調查
隨著上世紀末我國高校大擴招,高職院校的招生人數也逐年上漲。這不可避免地導致生源質量下降。以筆者學院藝術專業招生為例,音樂教育專業每年招收40~70人不等,錄取的學生分數低,高中階段接受正規藝術培養的人數少,基礎知識差,技能不過關,質量處于中下等。這些學生入校后,跟不上專業老師講授的課程,致使老師的教學計劃難以完成。這些學生學習習慣又不好,缺乏努力訓練、苦練基本功的意志品質,往往遇到困難就退縮,影響了學習的效果。
二、做好教學目標分析
1.知識目標
理解聲樂專業知識的基本理論和演唱技巧,了解聲樂知識隨時間的發展而經歷的不同階段和歷程,掌握不同流派唱法的特點,并掌握重點曲目的演唱方法。
2.能力目標
學會音樂語匯和聲樂內涵,提高音樂表現力和音樂鑒賞審美能力,培養學生的識譜能力和初級演唱能力。
3.素質目標
通過聲樂課的學習,培養學生熱愛藝術的情感,提高藝術審美意識,提高音樂鑒賞力和表現力,培養實事求是的學風,提高創新意識,培養創新能力。引導學生學習國內經典作品,進行愛國主義、民族主義教育,培養其尊重各國音樂藝術、理解多元文化的精神,從而全面推進素質教育。
三、針對本地區藝術市場需求整合教學內容,改革教學方法
針對音樂教育專業的聲樂課教學,首先我們要做好教學內容的整合工作。筆者學院處于內蒙古東部,是科爾沁文化發源地,有豐富的民族音樂遺產和濃郁的科爾沁風土民情。當地的藝術文化市場,對民族音樂的推廣十分普及。根據上述情況,在聲樂課堂上,我們有意識地加大民族聲樂內容,選取一些經典的民族曲目,如《嘎達梅林》《諾思吉雅》等。另外,蒙古長調、數來寶等藝術形式也常常出現在課堂上,科爾沁民歌是我們大力推廣的。其次,要改革教學方法,堅持理論講授和技能訓練相結合的課堂教學模式,注重技能訓練,多為學生爭取上臺演出的機會,為學生提供更多實踐的機會,增加他們的表演能力。
四、改革評價機制
怎樣科學、客觀地評價學生學習的好壞和教師工作的優劣,是一門課程建設的另一重要內容。首先要確定評價方法。對學生的評價,要采取對學習成績和平時表現、實踐能力相綜合的辦法,既注重理論成績、卷面分數,也注意平時上課及參加實踐活動的表現,要定好標準,不能搞一刀切。對教師的評價,傳統內容同樣重要,如能否完成教學目標、完成工作量、上課不遲到、課堂效果好等,也要加入教師對本門課堂的創造性改進等內容。有的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很有思想,結合教學目標,將這門課程重新賦予了生命和活力。對這一閃光點,要充分予以肯定,并加以重視和加大力度推廣,這樣我們的課堂改革才有持續不斷的生命活力。
五、小結
課程建設是高職教育改革工作的基礎環節和重點內容,關系到改革的成敗,也關系到高職教育質量的提高。我們通過不斷努力、創新實踐,將高職聲樂課程建設成充滿活力、不斷創新、永保生命
參考文獻:
[1]趙國祥.高職藝術設計類專業課程建設研究[J].教育與職業,2013(11).
關鍵詞:研究生;公共英語教學;課程設置;課程體系建設
中圖分類號:G642.0;G643.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8-3561(2016)30-0020-01
公共英語是一門除英語專業研究生外其他專業研究生必須修讀的課程,現階段,在高校趨于綜合性培養目標的學科專業設置和金融危機導致畢業生就業難的背景下,研究生的公共英語教學面臨著新的挑戰。
一、北華大學研究生教育的發展及問題
1985年,原吉林醫學院第一次招收碩士研究生,1999年北華大學成立,由原吉林醫學院、吉林林學院和吉林師范學院、吉林電氣專科學校四所學校合并而成。作為一所省屬綜合性大學,目前在校碩士研究生1211人,分布在24個學院,橫跨臨床醫學、影像醫學與核醫學、工商管理、風景園林學、計算機應用技術、電氣工程、機械工程、數學、專門史、美術學、體育教育訓練學、中國化研究、中國語言文學、外國語言文學等五十多個專業及學科。2015年10月,針對學校2014級的各個專業研究生,教師抽取其中的210名大學生進行了封閉式的問卷調查,最后收到有效調查問卷175份,通過對問卷進行統計整理得到研究生對公共英語教學效果和其自身學習成果的看法。調查結果顯示,通過公共英語近一年時間的學習,38.78%的研究生認同“語言綜合應用能力有所提高”;49.45%的研究生同意“英語閱讀能力得到提升”;“認為能夠流暢自如表達自己想法”的研究生僅占16.94%;“能夠獨立撰寫研究報告、學術論文等的英文摘要”的研究生占17.71%;超過一半(約50.97%)的研究生“聽說能力仍舊是其薄弱環節”;僅有近四分之一(約27.1%)的研究生“提高了其英漢互譯能力”。通過統計的調查結果可以得到結論,對研究生的公共英語教學未能達到使大學生能夠運用英語進行交流的目的,而且并不能滿足大學生現階段對有關英語的需求。目前,學校仍舊運用大學英語課程設置的模式進行研究生公共英語課程的設置,分為“讀寫”“聽說”兩個部分,其中讀寫部分有80個學時,聽說部分為20個學時,而在僅有的20個聽說學時中,聽的學時比例又明顯多于說的學時比例。同時,不容忽視的是研究生對于公共英語的學習時間僅有研一的必修課階段,之后并沒有安排其他時間進行公共英語學習。目前這種以閱讀為主,并不重視聽、寫、說、譯等能力的訓練的培養模式,并不能滿足現今對英語能力有著更高要求的研究生的需求。這樣的教學模式只注重語言的基礎訓練,對大學生來說是低級的重復,沒有達到研究生階段對專業英語的要求。
二、研究生公共英語教學課程設置方面的改革
為達到提高大學生語言綜合應用能力、使大學生能夠將公共英語的學習學以致用的目的,學校設置研究生公共英語課程應遵循以下原則:課程設置依據各課程能夠完成的交際功能進行,而非不同的語言技能和語言的不同方面。“設置研究生的公共英語課程保證兩年學習時間不中斷,研究生一年級進行英語必修課程學習,研究生二年級進行英語選修課學習”,近八成的研究生支持這樣的課程設計。學校作為省屬的綜合性大學,研究生階段的學科專業多樣復雜,入學時每個研究生的英語水平不同,因此設置相關的英語基礎課程對大學生進行統一的培訓以提升聽說讀寫譯等能力顯得尤為必要。78.5%的大學生認為應該“開設具有專業針對性的專業英語選修課,如醫學英語、財務英語、藝術英語、金融英語、體育英語、林業英語等”;另外有多數大學生支持進行不同專業英語文獻的選讀。依據《非英語專業研究生英語(第一外語)教學大綱(試行稿)》的相關要求,研究生需要具備一定的本專業常用詞匯量,能夠閱讀本學科的英文文獻資料,在研究生學習期間,達到15萬~20萬英文詞(包含著作、期刊、教材、文摘等)外文文獻資料的閱讀量;能夠英漢互譯本專業各種資料,在借助詞典的前提下做到譯文通順,并且理解無誤;能夠撰寫英文的論文摘要,做到表達無重大語言錯誤并能夠準確表達意愿;在研究生學習期間,每個大學生應該完成不少于10篇的英文文獻綜述及摘要等,這樣的專業英語學習才能有益于大學生今后的職業發展。除此之外,近六成的研究生希望開設較為實用的選修課,如有關報刊英語、高級論文寫作和國際會議英語等。通過相關課程的學習,打開了語言教學的視野,激發了大學生語言學習的熱情,提升了英語課程的實用價值。
三、結束語
根據非英語專業研究生英語教學大綱的要求,同時考慮本校對研究生公共英語進行教學的現狀,為了提高研究生教學質量,實現研究生人才培養目標,學校在研究生公共英語課程建設方面進行了一系列的探索并做出了相應的改革,致力于探索與本校實際相符的研究生公共英語教學模式,以期能夠培養出適應新時代需求的實用型人才。
參考文獻:
[1]辜同清.非英語專業碩士研究生英語學習情況調查研究[J].川北教育學院學報,200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