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部丰满熟女富婆视频,托着奶头喂男人吃奶,厨房挺进朋友人妻,成 人 免费 黄 色 网站无毒下载

首頁 > 文章中心 > 脊柱骨折康復護理

脊柱骨折康復護理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脊柱骨折康復護理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脊柱骨折康復護理

脊柱骨折康復護理范文第1篇

【關鍵詞】 護理干預; 脊柱骨折; 康復; 影響

脊椎骨折又稱脊柱骨折,約占全身骨折的5%~6%,傷情較重且復雜,脊柱骨折不合并脊髓損傷患者康復過程較短,預后較好,而合并脊髓損傷患者的康復則是一項艱巨而又漫長的工作,但通過及時有效的治療、護理和康復指導,可以重建移動和日常生活的自理能力,自2008年12月以來筆者有針對性地加強了對脊柱骨折患者的護理干預,從而減輕了患者的心理負擔,提高患者生活質量,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2008年12月-2011年12月筆者所在醫院骨科共收治骨折患者7714例,其中脊柱骨折患者204例,隨機分為觀察組104例和對照組100例。觀察組中男83例,女21例,年齡18~62歲,頸椎骨折12例,胸椎骨折38例,腰椎骨折54例,對照組中男81例,女19例,年齡17~61歲,頸椎骨折10例,胸椎骨折39例,腰椎骨折51例,兩組年齡、性別、疾病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照組采用常規護理,觀察組入院后詳細詢問病史,對患者進行評估,做好心理護理、康復護理,重視社會支持系統的作用,調整舒適安全的臥位,制定高效的護理措施。具體方法如下:

1.2.1 患者心理狀態分析 (1)應激心理反應:骨折,瞬間造成了一個人不同程度的運動系統損傷,使其在毫無心理準備的情況下,失去了正常的軀體功能,導致軀體移動障礙,生活自理能力下降,生理、心理和社會負擔加重,給患者帶來了負性心理應激,焦慮與抑郁是最常見的應激性情緒[1]。(2)自我形象紊亂:生活自理能力部分喪失或完全喪失,進食、入廁、衛生、洗浴等都需要家屬來協助完成,自尊心受到嚴重傷害。(3)對生活的渴望:希望能得到家人的理解和支持,尤其是配偶,渴望有正常的家庭生活,不愿意成為家庭的負擔,同時又因自身的疾病而產生悲觀消極情緒。

1.2.2 護理

1.2.2.1 心理舒適護理干預 心理舒適是指一種心理上的自我感覺,如自尊、自信、信仰和生命價值的滿足感,首先與患者建立和諧的關系,消除焦慮恐懼心理,以親切溫和的態度對待患者,介紹主管醫生、責任護士和周圍環境,保持環境安靜舒適,重視患者的心理需求,動作輕柔,操作嫻熟,真誠對待患者,爭取患者的信任,多傾聽患者主訴,多接近患者,多和患者交談,盡量給予鼓勵和安慰,根據患者的身份、地位、職業、年齡,使用不同的稱呼和敬語,使患者感到被尊重,在治療和護理中以關心、體貼的語言與其交流,減輕其心理壓力,使其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和勇氣,對自己未來的工作和生活充滿信心,做到身殘志堅,在治療康復過程中充分發揮主觀能動作用,以頑強的毅力配合各項康復工作,其次是爭取支持系統,建立樂觀情緒,觀察患者的情緒,積極與家屬溝通,了解其工作生活情況及人際關系,爭取家人的理解和幫助,共同做好患者的心理支持工作,鼓勵患者表達內心的感受,積極樂觀地面對自理能力的缺陷,克服悲觀心理,正確看待人生,給患者以精神支持,幫助患者建立良好的室友關系,并鼓勵其學習堅強的室友,增強康復鍛煉的信心。再次是尊重患者隱私,注重人文關懷,保護患者的隱私既是患者的權利,也是護士的義務,護士應該設身處地為患者著想,保守患者的秘密,減少人員的探視,在檢查身體等操作時要進行必要的遮擋減少暴露,理解患者的內心沖突,尊重患者人格。語氣表達與表情舉止等非語言表達保持一致,不要在患者面前交頭接耳,以免讓患者產生誤會[2]。

1.2.2.2 生理舒適護理干預 嚴密觀察患者生命體征的變化,全面細心的體格檢查,以防鄰近臟器或組織合并傷,動態觀察肢體感覺、運動、各種反射、括約肌功能,隨時掌握脊髓損傷發展情況,保持切口局部整潔干燥,防止感染,保持呼吸道通暢。在此基礎上對患者進行:(1)的舒適護理。置患者于功能位置,骨突部位墊軟枕,每2 h翻身1次,翻身時注意軸線翻身,不能扭曲,以防止加重病情,進行四肢的被動及OM練習,以防止肢體肌肉萎縮。(2)飲食的舒適護理。脊柱骨折患者臥床時間長,胃腸蠕動減慢降低了食欲,因此,給予患者高熱量、高蛋白、高維生素的溫涼流質,半流質飲食,少量多餐,加強營養攝入。(3)排便的舒適護理。在患者病情允許的情況下,患者可做少量活動,還應增加腹部的環形按摩,以促進腸蠕動,同時在患者排便時,為患者提供隱蔽的環境,對床上排便進行健康教育指導。(4)環境的舒適護理。保持室溫在22~24 ℃,相對濕度為55%~65%,保持房間的安靜和舒適;病房內嚴禁吸煙,否則將會影響手術效果。(5)疼痛的舒適護理。遵醫囑使用鎮痛泵或止痛針止痛,分散患者注意力,為患者進行按摩等,減少患者的疼痛。(6)治療性舒適護理。在輸液治療時,盡量選擇肢體遠端彈性好的血管,在不影響輸液速度的情況下,盡量選擇手背部和腕部的血管,一方面不影響加藥,一方面避免了患者因卷衣袖而引起的不適[3]。在進行護理操作時,除以輕柔的手法、精湛的技術、體貼周到的服務為患者提供基本舒適護理外,還應在護理技術應用、創新研究中注重舒適效果的評價[4]。

1.2.2.3 康復過程護理干預 1953年發表的《護士倫理學國際法》上指出:“護士的基本職責包括三個方面:保存生命、減輕病痛和促進康復”[4-5]。護士護理患者,擔負著建立有助于康復環境(包括身體的、精神的和社會的)的使命,病房護理常規中應包含必要的康復護理內容,其目的是防止患者因機體疾病因素和制動引起的功能障礙或促進功能的恢復;防止因疾病或病室環境造成的運動缺乏引起的壓瘡、肺炎、深靜脈血栓形成等并發癥及保持各系統器官及代謝的功能水平,維持軀體健康等內容,康復護理干預的主要內容有:(1)制定病室生活制度,創造環境條件,使患者盡可能保持適當的運動,根據醫囑督促早期起床活動。(2)在做好生活護理的同時,視病情許可,鼓勵及指導患者練習自理生活,以促進生活活動能力的恢復。內容包括穿脫衣服、維持個人衛生、進餐、使用廁所和浴室等。(3)為患者實施臥床保健操,內容為健康肢體的主動運動,適度的腹肌和背肌運動及呼吸運動。(4)移乘練習,指幫助下肢功能障礙患者掌握在臥床、椅子或輪椅之間的轉移。(5)配合康復治療,如維持正確姿位,需要一日多次進行的被動運動或肌內收縮練習等,可利用彈性腹帶改善四肢癱瘓患者的呼吸功能。(6)重視心理護理,引導患者建立恢復功能的信心,鼓勵積極從事各項功能鍛煉。

1.3 觀察指標 采用住院患者焦慮和抑郁評分表(HADS)對兩組患者的焦慮和抑郁情況進行評分,從臥位、便秘、疼痛、情緒及并發癥發生率幾個方面進行調查,并對患者進行護士服務態度滿意率的調查。

2 結果

3 討論

由于脊柱骨折患者的疾病特點,對患者身心健康造成嚴重的影響,在做好圍手術期的疾病護理的同時,更要注意心理方面的分析和干預,根據認知心理應激論,社會支持具有減輕應激的作用,護士是作為患者健康的干預者,也是重要的社會支持系統,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取得患者的充分信任,讓其表達內心的感受,釋放壓力,從愉快的交流中獲取健康保健知識心理支持。注意培養良好心理素質,學會隨時自我情緒調節,正確面對人生,自尊自愛自強,爭取早日康復,做生活的強者。

參考文獻

[1] 何曉真,張進川.實用骨科護理學[M].鄭州:河南醫科大學出版社,1999:265.

[2] 郭常安.護理溝通藝術[M].杭州:浙江科學技術出版社,2001:25.

[3] 卓麗春.手術室護理中對患者的人文關懷[J].家庭護士,2008,6(6):814-815.

[4] 任曉鳳,姬曉青,李麗,等.舒適護理在骨科中的應用[J].齊魯護理雜志,2011,17(2):97-98.

脊柱骨折康復護理范文第2篇

河南省人民醫院康復科,河南鄭州 450000

[摘要] 目的 探討脊髓損傷患者的康復護理,預防并發癥及功能康復鍛煉,以提高患者生活質量。方法 選擇該科2012年2月—2014年1月收治脊髓損傷患者80例,隨機分為兩組,對照組采取常規護理措施,康復組在進行常規護理基礎上還給予康復護理措施。治療前后兩組患者均采用Barthel指數進行評定。結果 康復組患者Barthel指數評分(84.21±16.32分)明顯高于對照組(68.19±19.45分),恢復程度顯著高于對照組,康復護理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明顯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兩組FMA、SDS及SAS評分均有所下降,但干預組較對照組下降更顯著,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結論 脊髓損傷康復過程中加強綜合康復護理干預,有助于提高患者生活質量。

關鍵詞 脊髓損傷;護理干預;康復護理

[中圖分類號] R473.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0742(2015)01(a)-0143-02

脊髓損傷(Spinal Cord Injury,sci)是由各種原因引起的脊髓結構和功能的損害,是致殘性非常高的疾病,常造成四肢癱,影響日常生活能力。脊髓損傷可引起機體出現各種運動、感覺和括約肌功能障礙,由于患者喪失勞動和生活能力,無論是對家庭還是社會都帶來沉重的負擔。由此可見在早期做好患者的康復護理,能有效預防并發癥的發生,能有效促進患者的康復[1]。選取2012年2月—2014年1月該科收治80例脊髓損傷的患者,通過對這些患者進行早期的康復護理干預,取得了較為滿意的效果,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該科收治的截癱病人80例,經CT或MRI及ASIA評定,確診為脊柱骨折伴脊髓損傷,80例脊髓損傷患者隨機分為兩組,其中,康復組40例,男性25例,女性15例,年齡23-61歲,平均年齡(38.2±2.5)歲,頸椎損傷17例,胸椎損傷9例,腰椎損傷14例;對照組40例,其中,男性26例,女性14例,年齡24~60歲,平均年齡(36.2±2.8)歲,頸椎損傷19例,胸椎損傷11例,腰椎損傷10例。

1.2 方法

兩組患者均根據骨折情況給予復位,同時給予脊髓損傷治療措施。對照組采取常規護理措施,干預組在進行常規護理基礎上還給予康復護理措施。

1.2.1 常規護理措施 ①的護理:患者長時間臥床,翻身時保持頭、頸、肩、髖、軀干成一軸線,防止脊髓二次損傷的發生。②飲食的護理:患者一般有腹脹,可進行腹部按揉來減輕腹脹,多進食高蛋白質、高維生素的清淡、易消化的食物,保持大便通暢,有效預防并發癥的發生[2]。③排尿的護理:早期給予留置尿管,每2~4 h定時開管,以訓練膀胱充盈與舒張功能,后期根據患者的膀胱情況進行功能電刺激及間歇導尿,通過生理鹽水進行膀胱沖洗,降低泌尿系感染的危險[3-4]。④大便的處理:脊髓損傷的患者存在不同程度排便困難,通過有針對性制訂的腸道功能康復計劃,有效幫助患者形成規律性排便習慣[5]。⑤皮膚護理:患者由于行動困難,長時間臥床,受壓的皮膚和軟組織在受到潮濕、摩擦力作用下導致壓瘡的發生。通過進行壓瘡評分后建立翻身卡,指導患者家屬給予每2 h進行軸線翻身,身時動作盡量輕柔。受壓部位可采用壓瘡貼給予保護,皮膚保持清潔干燥,床單位保持平整,污染時及時更換[6]。⑥并發癥的預防護理:鼓勵患者多做深呼吸,幫助患者排除呼吸道分泌物,如扣背,定時翻身,引流等,以減少呼吸道感染;同時早期采取肢體的被動活動,促進血液循環,同時監測凝血功能,預防性的給予藥物治療[7-8]。

1.2.2 特殊康復護理干預措施 ①心理護理。患者頸髓損傷后處于非常消極負面情緒中。這時應針對病人的病情與心情狀態予以關心、同情他們的同時,解覺患著的需求,調動其積極性,使患者建立自己戰勝疾病的信心。同時需調動和鼓勵家屬的積極性,有利于支持患者配合醫生做好進一步的康復治療[9]。②康復訓練指導。入院后由康復醫師為患者進行各方面的評估,確定患者脊髓損傷水平、類型,根據殘存的運動、感覺功能,制定有針對性康復目標和康復訓練計劃[10]。良肢位擺放 保持肢體功能位,下肢髖關節保持伸直位,外側放置軟枕以防髖外展、外旋,膝關節下可墊一軟枕,使膝微屈,踝關節處于90度中立位,在足下與床架間放一軟墊,防止足下垂。為預防關節僵直、攣縮、畸形,要根據各關節功能做動能性屈伸或旋轉運動,活動范圍由小到大,循序漸進,直至最大生理范圍,每個關節活動4~6次,2~3次/d,從而改善關節活動度。為預防肌萎縮,可對癱瘓肢體由近向遠依次按摩,對弛緩性癱瘓手法宜重,時間宜短;對痙攣性癱瘓手法宜輕,3~5次/d,約20 min/次。③健康教育。在早期應教會患者家屬進行基礎護理,能有效避免壓瘡的發生。給患者及家屬進行心理疏導,幫助患者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積極的配合治療,能進行簡單的日常生活活動,為以后回歸家庭與社會打下基礎。

1.3 療效評定

采用Barthel指數評定患者日常生活能力[3],運用FMA評定運動功能,利用抑郁自評量表(SDS)及焦慮自評量表(SAS)對兩組患者的抑郁和焦慮狀況加以評價。在康復治療之初對兩組患者先用Barthel指數評定患者日常生活能力,治療3個月后再次評定,2次評定均由同一護士完成。

1.4 統計方法

采用 spss18.0 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計量數據以(x±s)表示,采用 t檢驗。

2 結果

從表1可見康復組Barthel和FMA指數評分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O.01)。兩組SDS和SAS的評分均顯著下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3 討論

脊柱骨折伴脊髓損傷具有發病急驟、致殘率高的特點,脊髓損傷可引起機體出現各種運動、感覺和括約肌功能障礙,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礙,從而喪失了生活自理能力,長時間的臥床制動又會引起患者壓瘡、感染、肌肉萎縮等并發癥,這些嚴重影響患者的生存質量,其對于患者身心健康均具有重大影響[1,11]。所以在脊柱骨折伴脊髓損傷治療過程中,給予積極有效的早期綜合康復護理干預具有重要意義。

該研究發現給予早期綜合康復護理干預后康復組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評分Barthel指數(84.21±16.32)分明顯高于對照組的Barthel指數(68.19±19.45)分,康復組患者的恢復程度及日常生活能力、FMA評分以及SAS、SDS評分明顯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該結果與張黎、顏霜娟、夏艷萍等人的研究結果類似,進一步證實在脊髓損傷患者治療過程中給予早期綜合康復護理干預可以有效提高患者依從性,促進患者身體機能的恢復,這個研究結果與國內外文獻報道一致[12-14]。實踐證明,通過有效的心理支持、科學的康復訓練、健康教育等護理指導,可以最大限度地發揮患者的潛能,提高患者戰勝疾病的自信心,增加患者康復治療的依從性,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機體功能,促進患者盡快康復,減少殘疾障礙,能夠最大程度促進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的恢復,這說明進行早期綜合康復護理干預可以有效減少并發癥發生,改善功能障礙,從而改善患者生活質量,減輕家庭和社會的負擔。

綜上所述,通過對脊髓損傷患者給予早期綜合康復護理干預能夠有效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促進各項功能恢復,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 邱衛洪,朱洪翔,張百祥,等.脊髓損傷患者康復期生存質量的影響因素[J].中國康復醫學雜志,2009,24(4):313-317.

[2] 方青,何清義,吳新軍等.脊柱骨折伴脊髓損傷患者的康復護理[J].中國傷殘醫學, 2012,20(1):26-27.

[3] 岳曉香.綜合康復訓練對脊髓損傷患者膀胱功能的療效分析[J].中醫臨床研究,2013,5(23):94-96.

[4] 石玉昕.脊柱脊髓損傷伴神經元性膀胱功能障礙的綜合康復護理[J].中外醫療,2012,31(21):141.

[5] 劉翠青,陳偉菊,劉靜,等.不完全脊髓損傷患者腸道功能康復訓練和護理[J].護士進修雜志,2009,24(12):1086-1087.

[6] 孟玲,許江.脊髓損傷后壓瘡的綜合處理與康復護理[J].中國康復,2011,26(5):387-389.

[7] 張吉玉,楊友麗,隋陽.脊髓損傷患者的護理[J].中外健康文摘,2012(7):256-257.

[8] 辛紹偉,馬學萍,張蕾等.手術后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預防及護理[J].護士進修雜志,2009,24(14):1292.

[9] 賴桂蘭.脊髓損傷患者的心理干預在康復護理中的應用[J].中華現代護理學雜志,2009,6(3): 306-307.

[10] 白中瓊.外傷性截癱病人的康復訓練[J].內蒙古中醫藥,2010,29(4):177.

[11] 方紅群,劉曉娟,高利英. 脊髓損傷患者的康復護理體會[J]. 中國民康醫學,2014,26(5):115-117.

[12] 張黎,王順蓮.早期康復護理干預對完全性脊髓損傷術后各種療效指標的影響[J].中國保健與營養,2013,12(2):811.

[13] 顏霜娟.脊椎骨折伴脊髓損傷患者的康復護理[J].中醫正骨,2014,26(2):74-76.

[14] 魏麗巍,夏艷萍,方玉美.個體化康復護理指導對脊髓損傷患者康復積極性的影響[J].中國康復理論與實踐,2011,17(8):777-779.

(收稿日期:2014-10-05)

編讀往來·

本刊作者署名和單位的寫作要求

1. 文章均應有作者署名,署名及排序由作者在投稿時確定,投稿后一般不得改動。通訊作者非第一作者時,須注明通訊作者;不注明者,默認第一作者為通訊作者。

脊柱骨折康復護理范文第3篇

【關鍵詞】胸腰椎骨折;脊髓損傷;康復護理;臨床效果

【中圖分類號】R47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8801(2014)04-0139-02

胸腰椎骨折是骨科較為常見的重癥創傷之一,是由外傷引起的一種致殘性較高的損傷,給患者帶來了嚴重的心理及身體痛苦,因此給醫護人員的工作也帶來了一定的壓力及困難。目前,進行手術治療的目的就在于解除脊髓的壓迫及穩定脊柱。如何更好的護理胸腰椎骨折患者及指導他們進行康復訓練,最大程度地減輕患者痛苦已成為護理工作中等待解決的問題[1]。本篇文章將針對優質護理對胸腰椎骨折并脊髓損傷的臨床效果進行分析,以供參考。

1.資料與方法

1.1臨床資料

選取自2010年5月至2013年5月期間發生胸腰椎骨折并脊髓損傷的患者48例作為研究對象,將其隨機分成對照組和護理組,每組24例患者。其中男性患者38例,女性患者10例,年齡范圍26歲~58歲,平均年齡(39.6±5.6)歲;患者骨折部位分別為:T12骨折12例;L1骨折8例;T12~L1骨折11例;L1~2骨折17例;兩組患者在一般資料上無較大差異,具有可比性。

1.2護理方法

對照組患者采取常規方法進行護理,護理組則在常規護理的基礎上施加綜合護理干預,其主要內容[2]為:①心理護理。患者骨折后多會被醫生強迫臥床,喪失了自理能力,這時患者往往會禁受不住打擊,出現嚴重的焦慮等不良心理;同時,創傷所帶來的痛苦使患者的心理更加恐懼。這時醫護人員應告知患者病情的發展情況,治療方法及臥床恢復的重要性,從而消除患者緊張的心理壓力,并將手術治療可能出現的不良反應及并發癥告知患者,使患者做好心理準備。②功能鍛煉。從患者的肌肉收縮開始,叮囑患者進行適當的運動,先從被動訓練開始,以肌肉伸縮為起點,確保患者的肢體及每個關節都能得到緩慢的活動;之后可進行主動訓練。以患者實際情況為依據,指導患者進行五點支撐、三點支撐及飛燕點水等簡單的運動法,同時還可以增強床上功能鍛煉,使患者的上肢、軀干、下肢及背闊肌能夠得到伸縮。隨著患者康復情況的變化,醫護人員要隨時改變康復訓練方法,以適應患者的需求。③并發癥預防護理。在患者臥床期間要注意加強飲食營養,保持患者皮膚及床單清潔、平整,一旦床單受到污染,就要立刻更換。每2小時為患者進行一次翻身按摩,對長期受壓的部位最好使用酒精進行按摩。但已發生壓瘡的部位禁忌按摩。翻身時使用滾動翻身法,注意保持脊柱平直,避免造成新傷;鼓勵患者多做深呼吸,用力咳嗽以便排除呼吸道內的分泌物,預防肺部感染;鼓勵患者每日飲水量在2升以上,保持尿道暢通,對留置導尿的患者,定時更換尿管和集尿袋,每天消毒尿道口兩次,并保持會處于清潔狀態,必要時行膀胱沖洗。注意觀察尿液性質、色和量等,并做好定期檢查,發現問題及時解決。

1.3統計學處理

2.結果

兩組患者在護理結束后對各項指標進行觀察可知,護理組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為0,對照組并發癥發生率為25.00%,兩組數據存在顯著性差異(P

3.討論

胸腰椎骨折并脊髓損傷,不僅使患者失去了生活自理能力,還會使患者相繼發生較多的并發癥,同時,患者承受較大的心理壓力。因此及時有效的治療及術后康復護理、鍛煉對患者恢復肢體功能而言就顯得異常重要。綜合性護理干預不單單是治療性護理和康復訓練,同時包含良好的心理護理[3];可有效的避免患者發生關節痙攣收縮,預防了肌肉萎縮,避免性低血壓等不良事件的發生。

表2兩組患者焦慮、抑郁評分比較

只有在實際工作中總結經驗,吸取患者意見,及時改革工作,秉承以患者為中心,為患者著想,經常與患者交流溝通,并滿足患者的需求,并通過多種方法提高患者對生活的信心。本文結果顯示,經過優質綜合護理的護理組患者在并發癥發生率及焦慮、抑郁評分等方面均優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

參考文獻:

[1]張淑萍. 手術治療胸腰椎骨折并脊髓損傷的護理[J]. 中國實用神經疾病雜志,2011,14:60-61.

脊柱骨折康復護理范文第4篇

【關鍵詞】經皮;椎弓根釘;胸腰椎骨折;護理

【中圖分類號】R473.6【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3-7555[2007]03-0083-02

胸腰椎骨折占據了脊柱骨折的大多數,特別是胸腰段骨折,其手術治療方法有多種。后路椎弓根系統內固定已被證實在胸腰椎骨折治療方面是安全可靠的,傳統的椎弓根釘內固定治療胸腰椎骨折,術區組織需廣泛剝離,并發癥多,住院時間長,護理觀察較繁雜。經皮椎弓根釘內固定治療胸腰椎骨折具有切口小、創傷小、失血少、組織損傷小、住院時間短、護理更簡明的優點。2002年10月~2006年6月,我院共開展此項技術治療胸腰椎骨折17例,取得較好療效。現將有關護理報告如下:

1臨床資料

1.1一般資料2002年10月~2006年6月,我院共為17例胸腰椎骨折患者實施了經皮椎弓根釘內固定術,男14例,女3例,年齡19~46歲,平均28歲,受傷至手術時間6h~7d,平均3d。損傷原因:高處墜落傷9例,車禍傷7例,重物砸傷1例。骨折類型:壓縮性骨折11例,爆裂性骨折6例。脊髓損傷按Frankel分級[1]:C級2例,D級5例,E級10例。合并骨盆骨折4例,右股骨頸骨折1例,尾骨骨折2例,雙側跟骨骨折4例。

1.2手術方法本組17例病人均采用俯臥位于手術床上,C型臂X線機下定位椎弓根小切口置入椎弓根釘,經皮下導入固定桿,行轉棒支撐,固定使骨折復位,恢復脊柱立線。手術材料采用的是后路椎弓根釘棒內固定裝置。

2結果

17例病人手術過程順利,手術時間80~240min,平均120min。術中出血量20~50ml,平均30ml,術后病人身體狀態恢復較快,Frankel分級E級者與無合并傷者術后麻醉過后即可床上活動,1周后可在胸腰保護支具保護下下床行走。

3護理

3.1術前檢查護理胸腰椎骨折病人在入院后,術前除一些常規化驗檢查外,還需做腹部“B”超、胸片、脊髓造影及CT等特殊檢查,以明確診斷,這需要反復地搬動病人,可能給病人帶來一定的痛苦。此時,我們需要在搬動動作上輕柔外,還需耐心地向病人做好解釋工作,說明各項檢查對其疾病診斷及治療的重要性及必要性。

3.2心理護理脊柱骨折病人多是由突發事件所致,受傷后病人的心理負擔重,心理狀態嚴重混亂,對自己的病情不了解,擔心手術的創傷及術后能否治愈,甚至有輕生念頭等,應針對病人的不同反應及不良情緒進行不同的健康教育,解除病人的心理壓力,消除緊張情緒。在自身充分了解該術式的先進性:損傷小、失血少、固定確切、術后恢復快及與傳統開放性手術的差別后,結合以往成功的手術病例,或讓現有住院手術的病人進行當面身教,向病人講解該手術的先進性等優點,使病人增加對手術治療的信心,并主動地向病人家屬做宣教,一同幫助病人積極地配合手術治療。

3.3術后護理該組病人全部都是采用全麻下俯臥位的方式進行手術,術后回歸病房首先要對病人生命體征進行監測,同時注意病人顏面部、眼眶周圍、胸廓及雙側髂脊等隆突部位是否有皮試壓跡,并給予及時的皮膚護理,避免壓瘡的發生。

由于手術切口小,組織損傷小,失血少,固定確切,病人身體狀態恢復較快,術后2h就可給病人胸腰做保護支具,針對病人是否有合并傷,采取半臥位,定時翻身、叩背,幫助病人做胸腰部活動,避免在翻身過程中出現脊柱旋轉,對病人的雙下肢感覺運動進行觀察,對出現脊髓損傷癥狀或脊髓損傷加重者及時告知醫生。由于切口小(四個1.5cm長的縱切口),一般失血很少,如有出血及局部腫脹,給予及時檢創,更換輔料。對有排尿功能障礙者,盡早進行膀胱訓練。由于該組病人的選擇脊髓損傷較輕,大多數病人術后即能自行排尿。對排便功能也要給予觀察重視,及時指導。鼓勵病人盡早做下肢肢體運動功能練習,無合并傷的病人在傷后1周即可在胸腰段外支具保護下下地行走練習,進行康復訓練。在精神上的護理伴隨著整個治療過程。

4小結

脊柱骨折康復護理范文第5篇

我科2005年1月~2006年12月收治多節段胸腰椎骨折患者40例,隨機分為2組,1組采用補償性護理,另外1組采用功能制護理,對2組的護理效果進行比較,現報道如下。

1 臨床資料

1.1 一般資料:本組40例中,男31例,女9例,年齡16~67歲,平均36.5歲。損傷原因:高處墜落25例,壓砸2例,車禍13例,損傷節段:T3~5 1例、T7~8 2例、T7~9 1例、T11~12及L3 15例、L1~2 14例、L2~3 3例、L3~4 1例、L4~5 1例、L1~3 2例,經螺旋CT、核磁共振檢查:多節段骨折中至少有1個椎體為爆裂骨折,并且Ⅱ度椎管狹窄,并不同程度的脊神經損傷。按Franker分級,A級5例、B級12例、C級16例、D級7例,并骨盆骨折4例,保守治療22例,手術治療18例。

1.2 方法:40例患者中,隨機抽取20例(觀察組)患者運用補償護理對其進行護理與同期行功能制護理的患者20例(對照組)進行比較,兩組患者在年齡、病情方面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2 結果(見表1)

3 護理

3.1 部分補償護理:即由護士和護理對象共同實施護理措施,該系統適用于只能執行部分自護活動的個體[1]。

3.1.1 做好健康教育工作:護理人員根據患者及家屬各自文化程度的不同,用通俗易懂的語言,經常、反復向其講解疾病的有關知識,幫助建立有效的知識體系,掌握自我護理的技能。

3.1.2 做好心理護理:意外事故使其生活自理能力突然下降,患者大多數擔心預后,顧慮重重,易出現悲觀、失望情緒。醫護人員要針對患者存在的心理問題,深入接觸患者,積極與患者交談,耐心細致協助各種生活所需,同時加強自護知識的指導,鼓勵其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盡快恢復一定自理能力。

3.1.3 皮膚完整性的指導:向患者解釋皮膚完整的重要性。長期臥于硬板床上,生活不能自理,護士正確指導和幫助定時翻身、按摩各受壓部位,每1~2小時翻身1次,最長不超過4小時,做到勤擦洗、勤翻身、勤按摩、勤整理、勤更換,隨時保持床鋪清潔、干燥、無渣屑,平整無皺折。注意加強全身營養,適當補充鋅劑和維生素C,以增加全身和皮膚抵抗力。

3.1.4 各種引流管的指導:(1)脊柱骨折的患者都伴有不同程度的脊髓損傷導致膀胱排尿功能失調而出現尿潴留。導尿前應向患者說明留置尿管的目的及作用,妥善固定,仰臥位時尿管不能高于恥骨水平,側臥位時尿管應從兩腿之間通過,俯臥位時用墊枕將上身墊高利于引流,防尿液倒流引起逆行感染。每隔4~6小時開放1次,以訓練膀胱生理功能的恢復;每日消毒尿道口和沖洗膀胱2次,引流袋每日更換。每周更換尿管1次,同時訓練膀胱反射性排尿的能力。(2)術后要妥善固定切口負壓引流球,保持其通暢,定時擠壓,防止引流管扭曲受壓、滑脫,及時傾倒引流液,傾倒時關閉引流管上的開關,且勿使引流管高于床面,防倒流。觀察引流液量、質、色,24~48小時后確定無滲血時可拔出負壓引流管。

3.1.5 飲食及預防腹脹及便秘的指導:多食清淡、含豐富纖維素,能理氣、健脾和胃、易消化的食物。

3.1.6 術前、術后臥位的指導:術前患者應臥硬板床,頭部不用枕,在受傷的椎體以下墊以適當高度的軟墊,其高度10~15 cm為宜[2]。療程不少于6周,患者不能堅持需要翻身時,囑患者挺胸直腰繃緊背部肌肉形成自然內固定,一人扶托患者肩部、髖部,另一人扶托髖部及雙下肢,保持軀干上下一致,同時向對側翻,側臥時軀體前后要用被褥或枕墊等物夾持。術后臥床時間一般依內固定器具的特性及術后脊柱穩定性而定,脊柱后柱完整者可在術后2周內坐起,后柱損傷者應臥床2月,脊柱三柱都損傷都不宜過早下床,最少臥床3個月,下床早期要用腰圍或胸腹支架保護,不能彎腰,忌做大幅度、高強度活動,防內固定松動或折斷。

3.1.7 康復指導:受傷早期,在病情許可情況下,主要是主動或被動鍛煉肢體各肌肉和關節,多鍛煉深呼吸,可借助于擴胸器、握力計等,抬腿、屈膝、屈髖進行四肢肌肉、肩、胸、腹及背部肌肉鍛煉。仰臥位時各關節保持功能位。盡量避免在癱瘓的肢體做靜脈穿刺,對于穩定性骨折不完全癱瘓的患者,腰背肌肉鍛煉要提早進行,一般4周,脊柱骨折基本穩定,患者可以自己鍛煉翻身及在俯臥位做腹背肌的伸展運動。經過2~3個月,脊柱骨折已基本愈合,可開始鍛煉坐起、上下輪椅、帶支架站立和行走。

3.1.8 出院指導:(1)術后患者需要戴腰圍或胸腰支架下床活動,一般最少要配帶3個月,融合范圍大,需戴1年,脊柱不穩定的患者需永久使用。(2)半年內不提重物,禁止脊柱做旋轉運動。(3)少取坐臥,減少胸腰間盤的承受壓力。(4)避免做彎腰動作,取低物時先蹲下再取。(5)禁止劇烈活動或重體力勞動。(6)定期門診復查,一般3個月、半年、1年復查1次,出現不適時隨時門診復查。

3.2 完全補償性護理:即由護士提供全部的護理來滿足個體的需要,該系統適用于不能控制自己的個體[1]。多節段胸腰椎骨折患者大多都是意外事故導致,使患者突然喪失其勞動及生活自理能力,需要我們盡量滿足其需求,在傷后或術后24小時內要嚴密監測生命體征的變化,注意雙下肢感覺運動情況,協助大小便并保護個人衛生,做好心理護理,保持正確的,減輕疼痛,必要時應用鎮痛劑。術后遵醫囑給予消炎、止血、補液及各種營養物質,滿足患者的生理需要。同時,做好術前、術后的護理,以完全補償患者自理的不足,達到完全性補償性的護理。

4 討論

多節段胸腰椎骨折的患者大多數是生理自理能力下降,功能康復效果由于沒有系統護理而大大降低,自理學說強調人的自理能力,強調護士任務在于增強患者自理的主觀能動力。使患者從被動接受治療、康復護理轉為主動參與治療、康復護理。在運用補償護理時,要正確判斷患者的自理能力,避免因強調患者進行自我護理而放棄護士的責任和努力。通過補償護理,使患者對疾病有了正確的認識,能夠積極的配合治療和護理。在醫生及護士的指導下,積極主動的進行康復訓練,降低了并發癥,提高了治療效果,恢復患者生活自理能力,提高生活質量。

參考文獻:

[1] 姜安麗.護理學基礎[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5.387.

主站蜘蛛池模板: 靖江市| 天柱县| 确山县| 北碚区| 伊金霍洛旗| 无极县| 新郑市| 金坛市| 浮梁县| 阳原县| 上饶县| 双流县| 桃园市| 郴州市| 景泰县| 延津县| 英德市| 洛南县| 宽甸| 慈溪市| 洪江市| 柞水县| 成都市| 金昌市| 吉木乃县| 介休市| 交口县| 庄河市| 如东县| 海安县| 武强县| 台北县| 宁河县| 江孜县| 鱼台县| 闻喜县| 丰原市| 乳山市| 介休市| 巴中市| 三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