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康復治療方法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1 、控制體重
身體健康是最重要的,所以超重的人要努力減肥,這也是可以降低血壓的最佳方法。日本有研究資料表明,肥胖是引起高血壓的重要因素,有超過80%的高血壓病人通過減肥都可達到有效的控壓。我國醫學家也明確指出,無論是患有高血壓的肥胖人,還是血壓正常的肥胖人,在減肥后血壓都會有明顯的下降,而且心率也會減慢,血漿尿酸、膽固醇以及血糖等都會減少,還有助于藥物的減少。
標準體重的測量方法:厘米身高減掉105 后為正常體重的公斤數,幅度在10%左右都屬于正常范圍,如果超過上限就屬于超重肥胖者。我們說減肥可促進血壓降低有利于高血壓的控制,其原因可能是減肥后身體中胰島素減少、交感神經的抑制、腎素-醛固酮的抑制等有很大關系。
2 、適當運動
每天最好運動三次,每次時間不低于20 分鐘,可以在室內做健身操,也可在室外進行跑步或是騎自行車等,都可有效改善血壓的情況。我國高血壓研究的學者提倡,對于中老年患者而言,太極拳是一項很好的運動,運動時要注意保持平心靜氣、身體放松,并要持之以恒的堅持鍛煉,有助于輕度高血壓的康復。所以,高血壓病人都要有計劃有規律的參加體育鍛煉,比如散步、跳舞、跑步和老年健身操等,但要注意量力而行,避免參加具有強烈競爭性的競技項目。
3 、合理飲食、控制食鹽
老年高血壓病人的飲食應該是低鹽、低脂和高蛋白的,每天食鹽量控制在5 克以內,控制好鈉鹽的攝入量,才會使藥物發揮更好的療效。一般情況下,身體對鈉的每日需求量僅為兩三克,但實際生活中我們對鹽分的攝取高達10g-15g左右,高血壓病人每日控制食鹽最低的攝取量為5g,鹽分攝取量控制太低病人都很難接受。這個5g是所有含鹽食物的總量,包括菜品和腌制品及薯片零食等。
高血壓病人在夏季要每天攝取定量的維生素,維生素主要的攝取途徑是多吃新鮮的水果和蔬菜,一般來說,高血壓病人為了保證身體維生素的量,每日食用新鮮蔬菜的量不能低于8 兩,新鮮水果每日食用的量不能低于4 兩。
高血壓病人要定期食用海產品,比如紫菜、海帶和各種海魚等,這樣有利于身體中微量元素的平衡與穩定。
此外,要注意主食的搭配,建議粗糧細糧混合吃,建議每天少食多餐,不可暴飲暴食,飲食重點是清淡為主,多吃新鮮的水果和蔬菜,多吃些高蛋白質低脂肪的魚類和禽類,每餐飯后要多散步,建議不喝濃茶、咖啡及可樂等飲品,做到規律性飲食,控制好每餐的環節,可以通過飲食的改善與控制達到疾病的治療與控制。這里要注意,老年高血壓病人可多吃些鉀含量高的食物,比如油菜、菠菜和西紅柿等,家里人一定做好各項事宜的監督工作,保證高血壓病人有一個健康的、科學的、規律的飲食。
4 、注意補充鉀
有研究證實,每天攝取5g-7g的鉀元素,可是血壓下降4mmHg-9mmHg。還有經過動物實驗發現,適當增加鉀的攝入量,及時不會明顯幫助血液降低,但也可以有效預防腦中風、腎功能低下以及心室肥大的發生,可降低高血壓合并癥而造成的死亡率,所以,高血壓病人要適當的補充鉀元素。水果中、蔬菜中和豆類食品中鉀元素含量都很高,高血壓病人可適當多吃些。
5 、控制酒的攝入,要戒煙
高血壓病人喝酒后,皮質激素兒茶酚胺會升高,會使血管緊張素、醛固酮的作用和血管加壓素等都受到影響,細胞膜流動性機制也會受到影響,所以就會引發血壓升高。而且,經常喝酒的人,也會影響藥物治療效果,血壓得不到有效控制,所以高血壓病人一定要控制酒的攝入,如果非要飲酒,每天飲酒量控制在25g以內最好,但還是希望可以戒酒,酒精含量較低的啤酒也要控制。
有學者對流行病學做出調查發現,有吸煙愛好的人發生惡性高血壓的幾率非常高,而且吸煙也會增加冠心病和猝死的危險,引發動脈硬化,加重病情。所以愛惜生命,遠離煙酒。
6 、適量補鈣
在高血壓病人中明顯發現,鈣的攝取量比較少,所以適量增加鈣的補充,比如多喝些牛奶,多吃些鈣含量高的食品等,都會有助血壓的降低。
7 、保持情緒舒暢
現代醫學研究已經證實,當人長時間處于憂愁、焦慮、悲傷和煩躁中時,血管活性物質比如兒茶酚胺等分泌就會增加,會促進血壓升高,所以,高血壓病人一定要控制好情緒,不要總是郁郁寡歡,要時刻保持心情舒暢,保持平衡的心理狀態,使神經中樞維持在一個正常的功能,有助于血液的降低。
8 、健康的作息習慣
要想徹底控制好高血壓,要注意科學合理的安排好自己的生活作息,改善生活質量。高血壓病人一定要保證充足的睡眠,適當安排些簡單的有氧運動,保證有個輕松的心情與良好的狀態。合理規劃運動的時間與運動量,做好勞逸結合。高血壓病人不可空腹做運動,避免出現低血糖的危險。
9 、定期做好檢查工作
[摘 要] 方法:將135例中風后肩手綜合征患者隨機分為治療組與對照組。治療組83例,以龍虎交戰手法針刺天宗穴。對照組52例,常規取穴采用平補平瀉手法。兩組患者針后均進行康復訓練連續兩個療程。
結果:①Fugl*.meyer運動功能評價,治療組上肢總積分高于對照組10分左右。②治療后運動神經傳導速度的改變亦較明顯(P<0.01)。
結論:龍虎交戰針刺手法可有效緩解肩手綜合征所致的疼痛。針灸可促進損傷的神經再生。
[主題詞] 龍虎交戰針刺手法;肩手綜合征;穴,天宗;中風后遺癥/針灸療法
ObservationonTherapeuticEffectsofDifferentAcupointSelectionMethodsCombinedwi
thSystematicalRehabilitationonShoulder*.HandSyndromeAfterApoplexyWangYin,
YangTao,GuoYufeng,etal(Guang’anmenHospital,
ChinaAcademy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Beijing100053,China)
[Abstract] Methods
Onehunderedandthirty*.fivecasesofpostatrokeshoulder*.handsyndromewererandoml
ydividedintotreatmentgroupandcontrolgroup.Inthetreatmentgroup(83
cases),acupuncturewasgivenatTianzong(SI11)withdragon*.tiger’
salternatefightmanipulationmethod,andinthecontrolgroup(52cases),
routinelyselectedacupointswereneedledwithuniformreinforcing*.reducingmethod
.
Thetwogroupsofpatientstookrehabilitationexercisesafteracupuncturetreatment.
Treatmentwasgivenfortwocourses,onceaday,onemonthconstitutingonecouse.
Results ForFugl*.meyermotionfunctionassessment,
thetotalcumulativescoreofupperlimbsinthetreatmentgroupwasabout10
pointshigherthanthatinthecontrolgroup;andaftertreatment,
conductionvelosityofmotornervehadasignificantchange(P<0.01).
Conclusion Dragon*.tiger’salternatefightmethodcanef
fectivelyrelieveorkillpaininducedbyshoulder*.handsyndrome,
andacupuncturecanpromoteregenerationofdamagednerves.
[Keywords]Dragon*.tiger’sAlternateFight/acupmanip;
Shoulder*.HandSyndrome/acupther;Point(Tianzong);
PoststrokeSyndrome/acupther
肩手綜合征是由于腦、心肌血液循環障礙或外傷后致使支配上肢的神經系統的功能障礙,可突然出現,也可呈緩慢、隱匿性發病,直至病變不可逆轉時才被發現。國內外目前均無治療本病的特效方法。自1997年以來,筆者采用于天宗穴施以龍虎交戰針刺手法為主與康復訓練相結合治療中重度以上肩手綜合征83例,并與常規針刺組對照,取得了較為滿意的療效,現總結如下。
1 臨床資料
1.1 一般資料全部病例均為本科住院患者。以患者就診前后順序隨機分為治療與對照兩組。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病程、病情等一般資料無明顯統計學差異。治療組83例患者中,男48例,女35例;對照組52例中,男30例,女22例。年齡30~81歲,平均年齡62.32歲。病程平均45天。兩組具有可比性。
1.2 診斷標準①以1986年中華醫學會第二次全國腦血管病學術會議修訂診斷標準為準,全部病例均經臨床診斷和CT或MRI確診。②肩手綜合征的評定按中國康復研究中心制訂的標準進行(1996年)[1]。腦卒中患者單側肩手痛,皮膚潮紅、皮溫上升,手指屈曲受限,局部無外傷、感染,也無周圍血管病。
1.3 觀察方法采用BRSS及Fugl*.meyer運動功能評定法[1]。前者可將患肢從無任何活動至運動協調近于正常分為I~VI級,后者將上肢各關節的運動分解為33項,滿分66分。在治療前、治療1個療程和2個療程后,分別進行病變等級及運動功能綜合評定。上肢功能恢復的預測評定:有功能的實用手及殘廢手的評定。以N/3+3m/4≥1和N/1+3m/4≤1兩公式計算[1],以驗證預期療效的期望值。
以肌電圖檢測患肢臂叢神經、正中神經、尺神經及橈神經的感覺與運動傳導速度;X線片,對手與肩部骨骼變化情況進行觀察對比;骨密度檢測,以觀察本療法對其影響。對此3項均進行治療前后的對比統計分析。
2 治療方法
2.1 治療組主穴:天宗、養老、勞宮。根據不同的癥狀適當加用輔助穴位,如腫脹明顯加中渚,僵硬為主加后溪,肩關節劇痛者加肩三針。
操作:天宗穴位于肩胛骨正中,于該穴采用“九六數”即“龍虎交戰”手法。用30~32號2~2.5寸不銹鋼毫針垂直刺入穴位約1.5~2寸后行針刺手法,捻針時拇指向前快速捻轉9次,爾后食指向前6次。如上法連續3次后,間隔5分鐘重復1次,留針30分鐘,共重復6次,令患者自覺肩背部舒適進而患肢溫暖為度。養老穴行快速提插捻轉振顫手法,頻率約每分100~150次左右,每次進行1分鐘,每隔5分鐘重復1次,留針期間共重復6次。勞宮穴以1寸毫針刺入0.5~0.8寸后行捻轉補瀉手法,每次1分鐘共重復6次,余加減穴視具體情況選用手法。
康復訓練方法:主要進行上肢和手的功能訓練。從遠端向近端進行。包括主被動運動:A.誘發肌肉活動及訓練伸向物體的控制能力;B.維持肌肉長度,防止攣縮;C.誘發手操作的肌肉活動和訓練運動控制。同時借助于器械進行訓練。醫師每日指導患者康復訓練1次(每次60分鐘)后,令其家屬協助自行訓練每日不少于2~3次,每次10~15分鐘。
2.2 對照組采用常規針刺方法,以陽明經肩、曲池、合谷穴為主,施以捻轉補瀉針法,留針20分鐘。
兩組患者均針刺與康復同步進行,除雙休日外每日治療1次,每周5次,持續1個月為一療程。共治療2個療程。
3 療效觀察
3.1 療效評定標準以Fugl*.meyer運動功能評分法,上肢運動評分<33分為嚴重運動障礙,33~43分為明顯運動障礙,44~54分為中度運動障礙,55~64分為輕度運動障礙[1]。治療后臨床癥狀基本消失及上肢運動評分提高50%為顯效;主要癥狀明顯好轉,上肢運動評分提高25%~49%為有效;癥狀無明顯改善,上肢運動評分增高<25%為無效。
3.2 治療結果(1)兩組患者治療后,臨床癥狀及Fugl*.meyer評價結果均有明顯改善,各組自身進行治療1個療程、治療2個療程與治療前對照,Ridit檢驗結果均有顯著性差異(P<0.05)。治療組83例,顯效23例,有效52例,無效8例,總有效率為90.4%。對照組52例,顯效11例,有效34例,無效7例,總有效率為86.5%。雖然Ridit檢驗兩組間療效從統計結果看無明顯差異,但從上肢運動總積分可看出其平均積分值相差10分左右,這對肢體功能障礙的患者來說是相當重要的。此外對照組于第2療程中療效進展速度有減慢的趨勢(表1)。
表1 兩組治療前后上肢運動總積分比較
(2)治療前后肌電圖檢測 對治療組患者中21例進行了治療前肌電圖檢測,其中18例完成了治療后復測。結果為:治療前平均運動傳導速度30.90m/s,治療后45.35m/s,經統計學處理t=3.07,P<0.01,治療前后差異非常顯著。
(3)其他 對53例患者進行了骨密度檢測,治療前后未見明顯改變。對50例患肢及健肢進行了X線檢測,結果顯示發病2周內患肢骨質與骨關節無明顯變化,但本征一旦形成,骨關節結構可發生畸形、半脫位、骨質疏松等,且在1個月后鮮有正常不變者。BRSS分級檢測觀察證實采用本療法可使患肢在短期內運動功能上升2~3級,生活自理能力亦明顯提高。手功能評定與實際治療結果相符合。
4 討論
肩手綜合征的最大特點是肩、肘、腕關節疼痛后導致上述各關節活動度明顯降低,直接影響患者的生存及康復質量。多年來國內外醫師嘗試過向心性加壓纏繞、冰療等多種療法,但缺乏肯定療效,結果均不盡如人意。本課題主穴天宗采用龍虎交戰針刺手法,天宗位于肩胛骨上,總匯三陽經氣,采用本針法,使經氣上達肩、頸、頭,下通臂、腕、手,與郄穴養老合用,通經止痛;加取勞宮,以神制動以促進手、腕、臂的功能的恢復。
針刺與康復訓練相結合突出了動靜結合治療疾病的特點。國內外學者曾大量報道過單純針灸或單純康復訓練治療中風后遺癥,但療效難有突破性進展。本征的治療重點是大腦對肩臂關節的支配能力,對患肢局部單純采用某種治療方法是不夠的。針刺與康復訓練相結合,可促進中樞神經系統通過各種不同類型溝通相關的突觸鏈,進行功能重組使患肢功能得以恢復,從而有效地防治肩手綜合征。此為中西醫結合治療本征的有益嘗試。
治療前后肌電圖檢測證實,中風后肩手綜合征可在短期內導致周圍神經的損傷,并使其運動傳導速度減慢,針刺與康復治療相結合,可促進其恢復。治療前后骨密度檢測證實,本療法在短期內對骨密度影響不大,但發現老年女性骨密度數值下降較老年男性明顯。
本研究證實了龍虎交戰針法緩痛、止痛療效確切,同時對針具、針刺操作手法、刺激量、進針深淺、留針時間均采用了量化指標,使研究結果客觀公正,并為進一步量化針刺手法的研究提供了可靠依據。本研究再次證實了周圍神經損傷后可以再生的理論。
5 參考文獻
關鍵詞:微課程;康復治療技術;臨床經驗
所謂微課程(Microlecture),指的是利用建構主義原理方法而形成的實際的教學內容,它具有時間短、內容多、效果好等優點,主要用于學生網絡在線學習或者是下載后實現移動學習。在實際的教學活動中,微課程以視頻教學為主要載體,通過教師對教材中某個重難點知識的講解,展示相關的教學環節、教學過程,從而實現各種教學資源的有效組合,促進教育教學質量的提高。
一、引入微課程的可行性
1.創新了康復治療技術教學內容的課堂呈現
對于康復治療技術專業的教學來說,重要的手段就是為學生創設一個臨床學習情境,使學生能夠身臨其境地學習并使用所學知識。微課程的出現為這一手段的實現提供了一種新的渠道。傳統的康復治療技術專業的教學,絕大部分教學都是靠教師用抽象的文字解說,可以利用的視頻資源也很有限。通過微課程的設計,將傳統的和枯燥的內容通過生動形象的圖片、視頻、聲音等展現給學生,創新了康復治療技術教學內容的課堂呈現。
2.提高學生的積極性
康復治療技術是一門操作性較強的技術,該專業學生除了要掌握理論知識外,還要有嫻熟的操作能力,而在傳統的教學方式中,學生處于被動的一方,在“灌輸―記憶”的教學模式中學生的主動性被壓制,失去了積極性和創造性,最終導致學生對學習失去興趣甚至有抵觸感。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因此將微課程引入康復治療技術教學中,不僅創新了教學方式、教學手段,更重要的是改變了教學內容的呈現,將傳統的、枯燥的內容通過生動形象的圖片、視頻、聲音等展現給學生。微課程的在線功能,使學生課前預習得以實現;在這個移動工具寸步不離的信息時代,微課程的移動學習功能,更能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或者讓學生參與微課程的制作,訓練學生臨床思維及思維的嚴密性、處理問題的能力及表達能力等,使學生實現主動參與,體現自我。這就能大大提高學生的學習熱情,增強學習效果。
3.促進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吸收
從人的記憶規律來講,生動形象的事物能直接刺激人的視聽感官,增強記憶效果,比起單純依靠抽象的文字及簡單的重復說教,生動形象的事物的記憶效果要更好。微課程將簡單枯燥的康復治療技術的基礎知識、操作,采用一種生動形象的方式呈現給學生,最大限度地調動了學生的感官刺激,我們可以在微課程中,創造一種學習的情境。在這種情境中,學生不僅可以掌握具體的知識,同時能夠體會到康復治療技術的具體使用,加深對知識的理解。
二、微課程在康復治療技術專業教學中的具體運用
筆者將《康復評定學》中步態評定這一章節采用PPT式進行微課程設計。PPT式的微課程比較接近真實授課的講授方式,它與平常老師利用多媒體投影PPT授課的方式很類似。這種微課程一般是錄制老師講課的聲音作為背景音頻,主要屏幕顯示的是相關內容的PPT幻燈片,最后轉換為視頻形式傳播。
1.運用微課程進行導入,將作業任務分配給學生
按照這一章節的內容將學生分為若干組,吩咐每組同學通過組內合作將所分到的內容制作成視頻。在這個過程中,學生不僅要自主學習課本的理論知識,更要理解知識并將理論知識轉換成操作來檢驗學生對理論知識的掌握程度。
2.運用微課程對教學內容進行新的展現
利用微課程對學生所制作視頻加以點評,指出優點及不足之處,并一次對理論知識進行講解,通過反復地接觸這些知識,要讓學生更好地掌握專業知識;最后完善本章節的微課程,供學生反復學習。在此過程中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自主性,最大限度地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可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運用微課程對重點、難點知識進行歸納總結
教師根據臨床經驗,將本專業的重點及難點進行歸納總結,有針對性地制成微視頻,通過微課程的在線及移動功能提供給學生,強化學生對知識的掌握。
4.運用微課程實現康復治療技術專業教學的連貫性
康復醫學是以改善殘病患者的能力障礙,提高殘病患者的生活質量,使其能夠回歸社會、生活及工作崗位為目的,這就決定了作為一名康復治療師,將面臨不同病種的病人,從長遠發展,康復治療師需掌握全面的醫學知識;運用微課程進行教學設計,教師可結合自己的臨床實踐,將某些典型疾病的發病,疾病發展、評定、診斷及治療,甚至是出院康復,制成微課程,使學生對疾病有整體的認識,并將自己所學相關專業知識橫向聯系起來,形成嚴密的臨床思維,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可以提高作為一名康復治療師的使命感,增加學生對專業知識的探究欲渴望。
總之,充分地利用微課程的優勢,結合康復治療技術專業學科的特點及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在康復治療技術專業教學中引入微課程,將枯燥的專業內容轉換成形象、生動的微課程展現給學生,充分調動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學習積極性,可以達到更好的學習效果,實現康復治療技術專業的高效教學。
目的對氟康唑治療老年真菌性肺炎的3種給藥方案進行藥物經濟學分析,為臨床提供更合理的用藥方案。方法采用統計學研究和成本-效果分析方法,將我院90例老年真菌性肺炎患者隨機分為3組,即A組給予氟康唑0.2g靜脈滴注,1次/d*10 d,B組給予氟康唑0.2g靜脈滴注,1次/d,5d后改為0.15g口服, qd *5d,C組給予氟康唑口服0.15g,1次/d*10 d,比較三組用法的成本效果及不良反應。結果:三種不同給藥方法總有效率分別為100%,96.67%,83.33%,效果無顯著差異,治療成本分別為3658.4元,2532.2元,1409元,差異顯著,進行敏感度分析,結果仍相符,三組用法的成本-效果比分別為3658、2619、1691,不良反應發生率分別為30%,30%,26.67%,結論C組方法治療老年老年真菌性肺炎,是一種較為有效安全經濟的治療方案.
關鍵詞:氟康唑;老年真菌性肺炎;成本效果;分析
【中圖分類號】
R19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3763(2014)08-0264-02
近年來,隨著廣譜抗生素免疫抑制劑和糖皮質激素的廣泛使用,肺部真菌感染的發病率逐漸增加,肺部白色念珠菌感染明顯增多,特別是老年住院患者發病率較高[1] ,筆者通過對90例老年真菌性肺炎患者使用氟康唑的3種不同給藥方法治療進行觀察和成本-效果分析,為臨床合理用藥提供參考.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選取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我院呼吸內科住院的老年真菌性肺炎患者90例,其中男58例,女32例,年齡60~91歲,平均(67.3±11.7)歲,將90例患者隨機分成3組,A組30例,男19例,女11例,年齡(68.8±12.7)歲;B組30例,男21例,女9例,年齡(67.5±10.8)歲; C組30例,男18例,女12例,年齡(67.7±12.6)歲,各組在年齡、性別、病程、病情等方面比較無顯著性差異( P>0.05),具有可比性。
1.2 診斷標準[2]:( 1)患者存在真菌感染的基礎疾病; ( 2)存在真菌感染的誘發因素,如癌癥的化療、長期應用激素、長期應用廣譜抗生素等; ( 3)癥狀和體征:發熱、咳嗽、胸痛、咯血等; ( 4)胸部X線或CT檢查肺部出現斑點或斑片狀陰影; ( 5)患者晨起清水漱口后,深部咳出的痰液或吸痰管吸出的痰液收集于無菌痰盒中送檢,連續兩次或兩次以上培養出真菌者。
1.3 治療方法: A組給予氟康唑0.2g靜脈滴注,1次/d,連用10d;B組給予氟康唑0.2g靜脈滴注,1次/d,連用5d后改為0.15g口服,1次/d,再用5d; C組給予氟康唑0.15g口服,1次/d,連用10d,3組其他對癥治療方案相同。
1.4 觀察指標: 逐日觀察并記錄療程中患者的癥狀、體征變化及出現的不良反應。治療開始前、結束后檢測血 、尿常規 ,肝 、腎功能 ,胸部 x 線及 CT。
1.5 療效判定標準痊愈:臨床癥狀消失, X線檢查肺部病變吸收、消散,痰培養連續2次陰性。好轉:臨床癥狀改善,X線檢查肺部病變有吸收、好轉,痰涂片未找到菌絲、孢子。死亡:呼吸循環衰竭并腦死亡
1.6 統計學方法: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X2檢驗
2 結果
2.1 臨床療效及安全性評價見表1表2
2.2 成本確定:成本是是指人們所關注的一種特定方案或藥物治療所消耗的資源價值,用貨幣表示,包括直接成本、間接成本、隱性成本。直接成本包括藥品費用、檢查費用等。間接成本包括住院床位費、護理費、患者誤工費等。隱性成本包括因藥品不良反應而引起的費用。由于交通費用和營養費用等間接費用及隱性成本計算比較困難,本研究未予考慮[3]。直接成本=檢查成本+給藥成本+藥品成本+住院成本:(1)檢查成本:每個病例治療前后均接受血常規檢查(24元/次),痰培養檢查(175元/次),胸片檢查(120元/次),心電圖檢查(16元/次)。(2)給藥成本:口服給藥,給藥成本=0;靜滴給藥,輸液管0.84元,注射費6元,共6.84元。(3)住院成本:患者整個療程所需時間的社會價值費用,按本地最低勞動力和工資收入水平,為每日30元。(4)藥品成本:氟康唑氯化鈉注射液(輝瑞制藥有限公司),50ml:100mg,131.04/支,氟康唑片((輝瑞制藥有限公司)),0.15g,43.9/片.三種給藥方法的成本見表3
2.3 成本-效果分析:成本-效果分析是藥物經濟成本與效果最常用的分析方法,成本-效果比(C/E),即每產生一份效果所需的費用,一般比值越低,即每產生一份效果所需的費用越低,該方案的實施越有益。增長的成本-效果比(ΔC/ΔE)則代表一個方案的成本效果與另一方案比較所得結果,可代替簡單的平均費用-效果率的比較。三種治療方案的成本-效果分析,
2.4 敏感度分析:在藥物經濟學研究中所用的變量通常具有不確定性和潛在的偏倚,這就要求采取某些假設后計算數據進行敏感度分析,假設給藥費用增加5%,檢查費用增加10%,藥品費用下降10%,住院費用不變,結果見表5
3 討論
3.1 真菌感染已經成為醫學界非常關注的問題,呼吸道真菌感染逐年上升,肺部真菌居內臟真菌感染的首位[4],近幾年來,念珠菌血癥已占醫院獲得性血性感染中的第四位,高齡及營養狀況不佳是院內真菌感染的危險因素之一[5-6],老年患者院內真菌感染,多以白色念珠菌為主[7],氟康唑是新一代三唑類抗真菌藥物,它有在體內吸收快、高效、低毒、性質穩定、與血漿蛋白結合率低、半衰期長、耐受性好等特點,有利于治療肺部真菌感染[8],有報道:氟康唑能改變肺部真菌感染的轉歸:讓痰液稀釋、減輕氣道痙攣、減少咳嗽[9]。
3.2 根據藥物經濟學原理,C/E越小表示單位效果所需成本低,方案越有益; C/ΔE 越小表示單位增量效果所需追加的成本低,方案實際意義越大[10]。本組資料顯示:A組總有效率最高,但成本也最高; C組成本最低,但總有效率最低,成本-效果比值的順序為 A> B> C,從增量成本-效果比來看,在C組的基礎上每增加一個效果單位,A組需花費13493.7元,B組需花費8419.79元,敏感度分析也得出類似結果,且不良反應三組比較無統計學意義( P>0.05),因此,筆者認為治療老年真菌性肺炎,口服是一種較為有效安全經濟的治療方案。
參考文獻
[1] 陳臘梅,李春陽,徐永豪,等.臨床分離161株念珠菌菌種鑒定及氟康唑藥敏試驗分析[J].中國真菌學雜志,2008,3(3): 138-141.
【關鍵詞】 肱骨近端;骨折;手術;康復
肱骨近端骨折是一種老年人常見的骨折,主要指肱骨外科頸骨折,本文的康復治療也包括鎖骨骨折、肱骨大結節撕脫性骨折、肩關節脫位術后等肩關節周圍損傷的康復治療[1]。由于老年人常合并不同程度的骨質疏松和內科疾病,臨床治療方法的選擇比較困難。骨折造成較為嚴重的肩部軟組織損傷,術中常見關節囊和肱骨頭形成“紐扣眼”樣絞索證實手法復位有較高的失敗率,且可增加血管神經牽拉損傷的機率。骨折術后,由于長期制動常常造成不同程度的肩關節功能障礙,嚴重影響患者的日常生活質量。我們于2006年12月至2010年10月,收治老年肱骨近端骨折行切開復位內固定患者12例,術后進行早期康復治療,療效滿意,均無明顯功能障礙,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2006年12月至2010年10月,我院有12例肱骨近端骨折患者接受早期康復治療,其中男4例、女8例,51~80歲,平均65.4歲,均為閉合性骨折,受傷至手術時間1~13 d,平均手術時間7.2 d。治病原因:走路時摔倒傷患者9例,高處墜落傷患者2例,車禍傷患者1例。其中外展型骨折患者10例,內收型骨折患者2例。骨折治療方法均為切開復位肱骨近端解剖鋼板或LCP(Locking-compression plate,鎖定限制鋼板)內固定。術后早期康復治療,均無明顯肩關節功能障礙。
1.2 治療方法
1.2.1 骨折治療方法 肱骨近端骨折治療方法包括:手法整復外固定、經皮克氏針內固定、拉力螺釘內固定、AO張力帶鋼絲克氏針內固定、Ender釘內固定、直角或T型鋼板內固定、肱骨近端解剖鋼板螺釘內固定、LCP內固定,我們認為最理想的治療方案首選LCP堅強內固定,這樣可以早期功能鍛煉,減少肩關節功能障礙的發生。
1.2.2 康復治療方法 經骨科醫師及康復醫師根據骨折及手術內固定牢固情況確定個性化治療方案,并在有經驗的醫師協助下進行早期康復治療。
1.2.2.1 早期康復(術后至6~8周,骨痂初步形成期) 術后第2天開始進行張手握拳、腕關節、肘關節主動屈伸、肩部肌肉的等長收縮。術后1周后開始保護下行肩部的被動關節活動,并逐漸加大關節的被動活動度,如主動擺動練習、擴胸及含胸練習、被動肩關節的前驅、外展、后伸練習,以患者可以忍受疼痛和不出現明顯對抗為原則,循序漸進,被動活動后可冰敷20 min。至術后6周時患側的外展、前屈主動活動常常可達90°以上,并可進行一定的內旋和外旋運動。
1.2.2.2 中期康復(術后6~8周至3~4個月,骨痂初步形成期) 術后6~8周時已有少量骨痂形成,骨折部位已經可以承受相對較大的外力作用,此時可加大各個方向的肩部主、被動運動,注意主動性訓練肩部肌肉的肌力,至12周時患者肩部的功能可以達到或接近正常。在訓練過程中患肩可能疼痛,可口服止痛藥物、理療等綜合措施,如疼痛不能明顯緩解應減輕運動量,必要時暫停。
1.2.2.3 后期康復(術后3~4個月以后,骨折愈合期) 經過前期、中期的康復治療后,患肩功能多無明顯障礙,如個別患者有部分功能受限,可行關節松動術、運動或體操療法等肩周炎治療方法行后期治療。
2 結果
本組12例患者均獲得隨訪,隨訪時間為術后至24個月,平均14.3個月,按Neer肩關節功能評分[2]該評分為百分制,其中疼痛(P)35分,功能30分,活動度(ROM)25分,解剖位置10分;90~100分為優,80~89為良,70~79為可,
3 討論
我們認為只要患者對手術耐受性良好,不合并影響手術的內科疾病的前提下,以手術切開復位、堅強固定、早期正確的功能康復為原則。
通過我們的觀察認為,肱骨近端骨折切開復位內固定術后是允許進行早期康復的,而且是必要的。早期康復治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因為損傷和手術可以造成肩部結構,尤其是局部軟組織的破壞,在愈合過程中可以形成大量的瘢痕組織,導致明顯的肩關節僵硬,從而嚴重影響肩關節功能,這可能是一些醫師(包括患者)認為手術治療效果不如保守治療的一個重要原因。這些瘢痕組織只有早期開始牽伸才能保持一定的延展性,減輕隨后出現的瘢痕攣縮、黏連和關節僵硬。
我們認為,老年患者肱骨近端骨折成功康復需有以下前提條件:①堅強的固定,這是康復治療的前提,國內顧英華等[3]報道手法復位保守治療此類骨折患者,取得較好的療效。我們認為保守治療雖有損傷小等優點,但因外固定影響了早期康復鍛煉,經我們比較較切開復位堅強內固定術后早期行康復治療組有明顯差異。②客觀上患者全身情況較好,可以耐受一定的疼痛。③主觀上患者本人有較高的康復目標,要求有較好的功能恢復。④必須由有經驗的康復治療師對其實施全面和系統的治療。康復前,康復醫師必須詳細了解損傷和手術情況,在骨科醫師協助下對骨折復位和內固定牢固程度有正確的評定,同時了解患者的全身情況和康復目標。
在制定康復方案時必須遵循以下原則:①循序漸進,切忌求快求高。②根據骨折愈合程度調整康復方案。③隨時處理治療中出現的各種情況,必要時減少運動量或暫停手法訓練等。
肱骨近端骨折的治療方法目前尚有很多爭議,尤其是對需要手術的患者, 在選擇治療方法時, 要考慮患者的全身狀況、骨質疏松程度、軟組織的完整性及功能康復等多方面因素。甚至要考慮到患者對治療方案是否認可,患者的經濟承受力。
總之肱骨近端骨折常常造成不同程度的肩關節活動障礙,較其他非關節周圍骨折,我們更應該做到全程治療,綜合考慮確定治療方案。肱骨近端骨折治療方法主要包括:手法整復外固定、經皮克氏針內固定、切開復位內固定,我們認為最理想的治療方案首選切開復位內固定,而切開復位內固定首選LCP堅強內固定加醫師指導下早期功能鍛煉。
另外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較重無法內固定或肱骨頭壞死可行肱骨頭置換術,術后康復治療。
參 考 文 獻
[1] 范振華.骨科康復醫學.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 2001:158-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