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部丰满熟女富婆视频,托着奶头喂男人吃奶,厨房挺进朋友人妻,成 人 免费 黄 色 网站无毒下载

首頁 > 文章中心 > 人才培養措施

人才培養措施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人才培養措施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人才培養措施

人才培養措施范文第1篇

關鍵詞: “2+1”模式 人才培養 措施

所謂“2+1”人才培養模式,是指三年制學生的教學及學生管理工作分為兩個階段進行,前兩年在學校學習,以掌握職業崗位必備的專業基礎理論、培養基本技能和職業素質,再用一年到企業頂崗實習,以提高職業技能。職業教育的本質,決定了培養的人才必須與市場“無縫接軌”。“2+1”這種全新的人才培養模式,更利于強化學生實踐動手能力,使學生由實習向就業順利過渡,實現無縫對接,提高就業競爭力。“2+1”人才培養模式在國外同類學校中已被普遍采用,在我國也有很多高職院校開始采用這種教學模式。實踐告訴我們,“2+1”人才培養模式是一種很好的高職院校的教學模式,是今后高職院校教學模式改革的必然趨勢。當然,“2+1”這種新的人才培養模式是一項系統工程,涉及到教學和學生管理的方方面面。我認為,學校只有從教學計劃的改革、課程的整合、雙師型隊伍和實習基地的建設到頂崗實習的管理等方面采取有效措施,才能保證“2+1”人才培養模式的實施。

1.加強宣傳,提高認識

實施“2+1”人才培養模式,對第三年頂崗實習的重要性有相當一部分的教師、學生、學生家長、實習單位的領導認識不夠。有的教師認為這一年學生不在學校,看不到管不著,只要平平安安不出安全事故就行;有的學生認為頂崗實習就是隨便找個單位打打工,掙點錢,主要任務是為就業找單位;有的學生家長認為實施“2+1”人才培養模式的學校就是兩年制學校,學習兩年,工作一年;有的實習單位領導對前來實習的學生不夠重視,認為實習學生就是臨時工,隨便給安排個崗位就行。針對以上錯誤的認識,我認為,實施“2+1”人才培養模式,首先要加強宣傳,提高認識,讓每一位頂崗實習的參與者都充分認識到頂崗實習的重要性,認識到一年的頂崗實習是三年學習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提高學生能力的一個重要措施。只有認識到位,“2+1”人才培養模式才能得以實施。

2.強化能力培養,建立創新型教學模式

為了順利實施“2+1”人才培養模式,學校首先要穩步進行校內教學改革,針對培養規格的要求,對原有教學計劃進行改革,對課程進行整合,改變傳統教學理論性、體系性強,而實踐行、探索性弱的弊端,根據不同專業所對應的職業崗位要求,組織模塊教學,力求做到理論夠用,實際應用能力被提到重要地位,這樣就能減少課堂教學的內容,騰出時間到企業頂崗實習。為了達到培養目標,適應“2+1”教學模式,必須改傳統單向教學方式為雙向教學方式,必須把傳統的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模式改變為注重學生學習能力及實踐能力、創新能力的培養模式。要使學生由知識技能的被動接受者向知識技能的主動探求者轉變;使教師由知識技能的傳授者向教學活動的設計者、組織者、指導者轉變,由只重“教法”向既重“教法”又重“學法”轉變,由強調統一要求向因材施教轉變;培養途徑由校內封閉教學轉向理論和實踐相結合培養高等技術應用型人才轉變。改革后的教學模式應轉為以學生為中心,以社會需求為動因,以實際問題為基礎,進行發現式、探索性的學習。應盡快實現兩個轉變,即由應試教育向綜合素質教育轉變、傳授知識向培養動手能力轉變,推行“以實踐教學為基礎,以能力培養為中心”的教學模式。

3.加強專業技術指導,全面優化課程設置

職業院校普遍建立了校企結合的專業設置指導委員會,在“2+1”模式培養實踐中應該聘請企業部門的高級管理、高級工程技術人員擔任專業建設委員會成員,參與學校的專業設置與培訓計劃的制訂和實施的全過程,根據企業對人才規格的要求和社會經濟發展的需求,不斷充實新工藝和新技術,以就業為導向來設置專業。把產業優勢轉變為專業優勢,把專業優勢通過教學環節具體實施變為教學優勢,不斷加強專業建設。在此基礎上,校企雙方共同制訂培養方案,進行訂單培養,增強對人才培養的針對性和適應性,根據崗位能力的新標準、新變化確立教學主導內容和課程改革的主題,以能力培養為本位,培養創新創業的高素質人才。

高職教育培養的是技能型人才,對于絕大多數人來說,將來并不從事學術研究,而主要是從事生產第一線的工作,高職院校培養目標定位和原則決定了高職教學改革的基本方向。為此,在優化專業課程設置上,應充分考慮專業素質、知識和能力之間的聯系,突出職業能力培養,以崗位能力培養為目標。優化專業課程設置的原則是:在公共課和專業基礎課課程框架設計上,以“必需”和“夠用”為原則;實踐教學學時數應不低于總學時的50%,并且要構建“課堂實踐環節―校內實踐―校外實踐”的實踐教學體系。在教學內容的選擇上,應以應用為目的,以滿足社會需要和符合學生不同個體素質為標準,體現“基礎理論、基本內容、基本操作”的教學。在組織教學形式上,以“考證與學歷教育相結合”組織教學。職業資格證書已經成為各行業和用人單位對人才需求與人才評價的重要籌碼,職業教育要以此為契機,把教學內容與職業資格和就業崗位需求聯系起來,把職業資格證書的標準融入課程內容,提高學生的職業技能,只有這樣才能在崗位需求上尋求突破,才能在競爭激烈的人才市場上處于不敗之地。

4.加強指導教師隊伍建設,積極推進“三師指導隊伍”

“2+1”人才培養模式以技能為中心,強化了職業教育的實踐環節,既突出培養學生的職業技能,又突出培養學生的職業素質。教學活動以培養學生的綜合職業能力為核心,實踐教學變傳統的模擬教學模式為真實的職業工作環境,強調教學的工作真實性和綜合性,強調學生在親身的體驗中養成職業能力。使“2+1”培養模式在實踐基地建設中更適應高素質人才培養規律,職業院校是企業的培訓基地,企業是學校的實踐基地,這兩者密不可分。只有不斷提高師資水平,才能適應“2+1”人才培養模式教學計劃的要求。培養既懂理論又能實踐,具有職業教育特點的師資隊伍,是提高“2+1”人才培養模式質量的關鍵。

“三師指導隊伍”,即由專業教師組成的專業實習指導師,由輔導員組成的職業規劃師,由企業技術管理骨干組成的實習指導師。三種導師負責跟蹤學生實習全程,根據實習管理規范、教學大綱等有計劃地對實習學生進行全面指導和實習基地開發,確保學生“下得去”,“留得住”,“學得好”。例如,市場營銷專業就把《市場調查與預測》這門課放到實習企業去上,由學校教師與企業主管共同授課,效果比在校內上好得多。

5.精心組織,科學安排實習單位

實習單位是學生開展頂崗實習的場所,頂崗實習單位的好壞,直接決定了實習質量的好壞。因此,實施“2+1”人才培養模式,頂崗實習單位的安排十分重要。學生的頂崗實習單位一般由系部統一安排,并由系部與實習單位、系部與實習學生簽訂實習協議。在集中安排的同時,應該鼓勵學生及家長自行聯系實習單位,采取學生自己找實習單位和學校安排相結合的方式安排學生實習。學校在安排學生實習時,一般以便于就業的行業與單位為主,依據“優生優薦、就近安排”和專業對口的原則進行安排。學校應向實習單位如實介紹學生的情況,尊重實習單位的用工自和選擇權,力求做到讓每個學生都有一個相對穩定的實習單位,學生在每個實習單位都有一個相對穩定的實習崗位,從而達到較好的實習效果。

6.“三位一體”、全面監控,健全校外指導的管理制度

按照學校人才培養方案要求和實習管理規范,采取實地指導、電話指導、網上了解、短信溝通等方式,對教改專業學生畢業實習進行全方位、全過程的管理,全面掌握情況。此外,要建立實習學生回校日制度,要求他們定期回校匯報實習情況,進行階段小結及參加各種形式的就業指導和就業服務活動。

“三位一體”就是由各個專業的系領導、校內專業指導教師和輔導員以及實習單位指導教師,從點、線、面三位一體全面監控負責跟蹤學生實習全程:外聘實習單位指導教師從點上負責對所在單位的實習生進行實習指導和管理,由校內專業指導教師和輔導員從線上負責專業指導和管理,系領導按地區從面上負責指導和管理。

總之,“2+1”人才培養模式有利于強化學生實踐動手能力,使學生由實習向就業順利過渡,實現無縫對接,是高職院校教學模式改革的必然趨勢。學校必須加強宣傳、提高相關者的認識,改革教學模式、優化課程設置,加強雙師型隊伍和實習基地的建設,建立健全頂崗實習管理制度。只有采取這些有效措施,才能保證“2+1”人才培養模式的實施。

參考文獻:

[1]李青松.關于高職會計專業實踐教學體系的思考.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08,(13).

[2]盧曉春,李明惠.定崗實習預就業人才培養模式的探索與實踐.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08,(9).

人才培養措施范文第2篇

關鍵詞:市場營銷;技能型;人才

市場營銷學從上世紀70年代末傳入中國到現在已經經歷了三十多年的風雨變遷,隨著中國市場經濟的不斷完善,市場營銷理論在我國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它對實踐活動的指導也滲透到社會的各個領域,因此社會上對接受過市場營銷專業培養的學生的需求量與日俱增,目前,各類普通高等院校和職業技術院校幾乎都開設了市場營銷專業,為社會培養了大量市場營銷專業的學生,應該說市場營銷專業是高等教育中發展較為成熟的一個專業,這就意味著市場營銷專業培養質量要接受更多的市場考驗,并且這種考驗已經越來越嚴峻,相對與普通高等院校而言,高職高專院校的學生在市場營銷理論修養上要略遜一籌,要想與本科生乃至更高學歷的市場營銷專業學生同場競技,高職高專市場營銷專業需要更新培養措施,具體可以概括為以下五點:

一、制定針對性的培養方案

培養方案是專業教育的指揮棒,很多高職高專院校在市場營銷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的制定過程中,大部分是照抄、照搬本科院校現有的模式,缺乏其自身所特有的獨特性,這樣培養出來的學生也就缺乏創新性。近幾年來,隨著職業教育理念的強化,以及教學工作水平評估工作的開展,這一狀況有了較大程度的改善。但要達到有針對性,首先要做的是專業定位準確。

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的制定其首要任務是準確定位人才培養目標。人才培養目標是高校對所培養人才基本規格的原則規定,是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主要依據。合理設計人才培養目標,對于明確教育方向,建立教育制度,確定教育內容和教育方法,組織和管理教育活動起著決定性的指導作用。高職高專市場營銷專業人才培養重點是為區域經濟建設或中小企業服務,要立足高校自身資源特點,學生特點、經濟發展形勢等來確定的專業口徑對專業或者專業大類的培養目標進行定位。高職高專市場營銷專業培養目標的個性化就體現在由“高級專門人才”轉變為“高素質技能型人才”,注重學生的技能培養,既要從思想上改變,也要從行動中踐行。改變學生接受了高等教育畢業后就一定應該是要做白領的思想;在實際教學中多注重動手能力的鍛煉。?

二、建立一支“雙師型”的師資隊伍

師資隊伍在學生培養工作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根據高職高專市場營銷專業培養方案的指導精神,應該在教學工作中建立一支“個性化”“雙師型“的師資隊伍。在選拔專業教師時要學歷和經驗兩者的結合,重點選拔一些在不同行業有著豐富市場營銷一線工作經驗的教師擔任專業骨干課程,教師本身專業上應該百花齊放,這樣才能有更多創新的思想火花碰撞出來,年齡上要“老、中、青”結合,另外可以聘請中小企業現任的營銷領域的能工巧匠擔任兼職教師,還要充實一些已經就業的從事營銷活動的高職高專學生擔任課外輔導員,建立一支結構合理“個性化”突出的師資隊伍。

三、打造新的課堂教學方法

主動改變教學方法,積極采用互動式教學方式。改變長期以來以教授為主導的教學方式。積極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自主創新的意識。要給學生留有自己思考的時空,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大膽創新的品質。真正確立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的主體地位。要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尊重學生的自主精神,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和首創精神。在市場營銷主干課程教學中,充分植入模擬環節,由學生根據自己感興趣的行業提出模擬場景,大家共同討論同一個話題,最后由教師總結出市場營銷理論,提高學生的參與意識。

四、充分開展多樣化的實習、實訓

高職高專教育重要的特征就是體現職業性,即要求教學要以職業崗位為目標,根據職業崗位能力要求組織教學內容和訓練;另一個重要特征就是突出技能性教學,培養高素質技能型人才。加強校內外實訓實習基地建設是搞好實踐性教學的關鍵。也是提高學生實踐動手能力的根本保證。校內實訓基地要注重專門為營銷專業配套的實訓環境,注重實訓與理論課程的連貫性。校外實訓實習基地建設中不要只看合作企業的名氣,要跟專業培養目標緊密結合,要多行業、多領域進行合作,多與能真正提供學生進入實際營銷環境的企業合作。校內實習實訓課程也不是簡單開設一門課程,學生要通過課堂實訓找出自身存在的理論上的紕漏和經驗上的不足。在開展實習實訓的時候,教師要轉變學生只要上交實習報告就算合格的思想,要重點考察學生在實習實訓過程中的表現,重在過程,不在結果。

五、注重學生的思想教育

任何一種培養模式的成功都依賴于思想上的重視,在對高職高專市場營銷學生進行個性化培養的時候要加強對學生開展“個性化”的專業思想教育。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更不如授人以欲。欲望教育是高職高專市場營銷學生思想教育的核心,培養他們對成功的欲望,借助于市場營銷專業平臺實現美好未來的欲望,并在學習中正確引導學生把欲望轉化為前進的動力,促使學生從思想認識的主動性上來提高學生培養的質量。

參考文獻:

[1]姜大源,《當代世界職業教育發展趨勢研究》,2012年6月,電子工業出版社.

人才培養措施范文第3篇

1基于市場需求進行人才方向性培養

市場需要是產品誕生的基本原因。高校在對于學前教育專業人才培養,大多是走的綜合路線。但幼兒園等機構在選拔人才時,看重的不僅僅學前教育專業人才的綜合素質,還會對某方面具有特長的學生尤其關注。對于學前教育管理方向的人才培養需要高校結合人才培養目標、人才培養觀念、課程基本體系來確立的,并給予學生充分的自主性,可以自行選擇方向學習,這一方式不僅僅使得方向性培養具有市場基礎、教育理念,還能夠滿足學生的意愿和興趣。在具體操作中,高校根據自身教育理念,培養出“教育產品”,滿足市場需要。產品的定位是通過市場調查,從用人單位這個客戶的角度出發,確定方向性的人才培養方案,并將具體的方向羅列,讓學生進行自主選擇。在課程上,學生是在基本技能和理論知識的培養的基礎之上,重點學習學前教育管理,才保證學生具有基本的綜合素質,又在學前教育管理上有所專長,也在一定程度上給了學生雙重保障,即基本就業方向、重點就業方向的保障。

2確立培養具有專業理念、專業知識、專業態度的管理人才目標

學前教育管理人才的現狀問題中反應出現有學前教育管理人員大多不是學前教育專業出生,也沒有受過專業的教育管理訓練。可見,學前教育管理人員的專業性是重點值得關注的問題。專業性的缺失,管理隨意性過大,導致實際管理存在很多漏洞,這也成為了學前教育事業發展的重要阻礙。確立培養具有專業理念、專業知識、專業態度的管理人才目標,是高校學前教育管理人才的重要目標。具體體現為:一是,專業理念。專業理念是指學前教育管理人才在對教育管理工作本質理解基礎上形成的關于教育管理的觀念與理性概念,為學前教育管理提供了理性的支點,使得作為專業的學前教育管理人員與非專業人員有所區別。專業的管理理念是學前教育管理的根本性問題,管理行為和管理態度都會受到自身專業管理理念的影響。沒有專業的管理理念,學前教育管理就很難有所突破,也更不能將學前教育事業發展推向煥然一新的局面。因此,培養學前教育管理人才,要關注于專業管理理念的培養,并將專業理念運用于管理實踐之中。二是,專業知識。學前教育管理人員需要具有扎實的專業知識和管理機智,具有適應學前教育事業發展的專業素養。專業知識在此重點是指專業的學前教育管理知識。專業的學前教育管理知識包括:全面、正確的觀察、了解學前教育事業發展的歷史知識,學前教育管理方案設計的基本知識;有效地選擇與組織學前教育管理運行的知識;與工作人員溝通的技巧;領導和組織學前教育管理活動方式等。學前教育管理人員需要在學前教育管理中充分發揮其自身的調節作用,運用專業的管理知識,統籌兼顧的促進學前教育管理的發展。三是,專業態度。學前教育專業管理人才培養應將具有高尚的管理職業道德作為個人修養的基本目標,以求在學前教育管理的長期進行中有著穩定的動力支持,促使學前教育管理人員具有優良的到得素質。同時,要培養熱愛和尊重學前教育管理工作,熱愛學前教育管理事業的職業道德,健康的管理心理和良好的性格特征。

3轉變傳統的教育理念,改革教學模式

轉變傳統的教育理念,適應市場需求,培養出能用、好用的學前教育專業管理人才,是高校培養學前教育管理人才的必選之途。走出具有自我特色的學前教育發展之路,轉變傳統的教學理念,改革教學模式是高校培養學前教育管理人才的重要環節。傳統教育理念中,重點突出于理論知識的學習,而沒有注重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學前教育管理人才最終職業走向多為幼兒園管理員,還是具有很強的實際操作性。為了使得學生在未來發展中可以適應職場,高校可以進行教學模式改革。教學內容安排上,打破過去按章按節的僵化模式,而是采用單元式的教學模式。每個單元為一個管理方面的主題,把所有的課程內容濃縮成單元教學目標。[1]教學安排上,教師幫助學生選擇有代表性性的問題進行探討與研究,并將學生分成小組,輪流作為管理組長,這樣的方式讓學生能夠對管理有所體會,并培養學生的合作能力。教學任務上,教師開始幫助學生確定任務目標,引導學生實現預期目標,也就能夠保證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還避免了學生實踐中的盲目性。整體的教育觀念轉變,重新布局教學模式,促進學生的綜合能力發展。

4改變原有的課程設置,制定適應學生方向需要的課程

人才培養措施范文第4篇

關鍵詞:高校 物流 人才 現狀

一、目前我國物流教育所面臨的問題

正如人力資源是社會一切部門發展的根本一樣,物流人才也是影響物流業發展的最重要問題,發達國家的經驗也證明,實現物流一體化,發展現代物流業,關鍵是具備一支優秀的物流人才隊伍。近年來,我國物流教育雖不斷攀升,卻存在一些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1.我國高校物流人才培養供給遠遠不能滿足人才市場的需求。從目前我國設置物流或相關專業的學校數目與我國物流人才的需求量比較可看出,至2006年為止,我國共計170多所院校設置了物流專業,其中有50多所院校設置的物流工程專業,120多所院校設置的物流管理專業。而據中國交通協會統計的數據顯示,目前,國內物流專業人才缺口為700余萬人,到2010年對高級物流管理人員或物流戰略、物流設計管理人員的需求將達30萬人以上,差距懸殊。

2.專科、本科、碩士和博士的教育層次結構不合理,尚缺乏合理的物流人才培養體系。雖然在恢復物流本科招生之前,我國的物流教育就已經開始起步,也有部分學校一直沒有中斷物流方向的博士和碩士研究生招生,但從目前的情況看,還未形成了“金字塔”式的人才層次結構,而物流業發展的現實要求、企業人才需求的當務之急是需要大量的操作型物流人才和綜合素質強的高級管理型人才。

3.受我國物流業管理現狀影響,物流人才培養目標不明確。由于受我國物流業管理體制條塊分割、分離管理現狀和傳統教育模式的影響,雖然有不少院校設置了物流管理和物流工程等相關的專業及專業方向,但培養目標不明確,人才的培養受到了較大的局限。

4.許多院校物流師資力量不太樂觀,影響了物流的整體教育教學水平。目前國內的學歷教育現狀是,雖然一些高校開設了物流管理等相關專業的學歷教育,但很大程度上反映的是與傳統“母專業”的依托關系,物流師資力量大多是從經濟學、機械工程學、營銷學、交通運輸學等專業教師轉移過來的,數量不足,補充渠道不暢,特別是教師的實踐能力較缺乏。

二、高等院校物流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創新

隨著我國今后對物流人才的需求將是廣泛的和多層次的,而且需求量巨大。相應地未來培養物流人才的模式也應該是開放的、多層次的。各個院校應根據自身特點及未來市場所需要的物流管理人才,在人才培養目標設計、課程體系的構建及培養方式方面做出自己的特色。

首先,培養目標設計。培養目標設計是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依據,確定專業培養目標,必須審視畢業生就業崗位職責和應具備的各種知識技能。從總體上講,高等院校本科物流管理專業的培養目標是培養有扎實的經濟與管理理論基礎,掌握信息科學技術方法與手段,具備使用現代信息技術開展物流活動的能力,從事現代物流運作與管理的應用型、復合型人才,這類人才應該具有比較扎實的理論基礎、比較寬的知識面和比較強的適應性。將這一培養目標具體化,筆者認為應從三方面進行考慮:一是綜合型目標;二是應用型目標;三是創新型目標。

其次,課程體系的構建。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物流專業的課程設置要根據市場和物流業發展的需求進行合理設置.并隨著我國物流業的不斷發展和進步做相應的調整。各高校應該是在物流專業目錄的指導下,根據自己不同情況,結合專業培養目標,在物流課程體系的建設上,必須著眼于拓寬基礎、突出創新、注重能力,按照“厚基礎,寬口徑,強能刀,高素質,廣適應”的原則優化課程體系,更新教學內容,培養出基礎扎實、知識面寬、能力強、素質高的專門人才。因此,要培養合格的物流管理專業人才,必須建立科學、合理的物流課程體系,應對傳統的學科性三段式(基礎課、專業基礎課、專業課)的課程內容進行改良,建立由基礎課程(語言、自然科學與數學基礎、社會科學基礎、工具類基礎等課程)、專業基礎課程(管理理論與經濟類、市場營銷類、計算機應用類、物流理論類等課程)、專業課程(國際物流、采購與供應管理、物流戰略、物流系統、供應鏈管理、供應鏈實施與策略、物流運輸與配送管理等專業課程)及選修課程(系統科學和人文科學以及哲學學科領域相互的交叉學科等)組成的綜合網絡體系。

三、對我國高校物流人才培養的幾點建議

1.加強學歷教育培訓,創建多元化的教學體系。西方高等院校從20世紀80年代以來就陸續開展物流高等教育,并已形成非常完善的物流高等教育體系。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佐治亞理工學院等大約70所美國大學開設了物流管理或供應鏈管理專業,且學士、碩士、博士三種學位齊全,并為工商管理及相關專業的學生開設物流課程。歐盟國家現有87所大學開展了物流高等教育,54所大學開設物流管理或供應鏈管理碩士和本科專業培養方向,另外33所大學在其他專業的培養方案中開設了物流相關課程。從以上數據我們看出,物流人才的專業背景以商科為主,且層次越高商科所占比例越大。在經濟發達的歐美和日本,大部分物流專業都設在商學院,只有少部分設在工學院。因而,建立我國物流人才培養的學歷教育體系,需要完善包括高職、本科、研究生的相互銜接的教育層次,要根據產業發展的客觀需要,加大高職層次的培養力度,擴大辦學規模。要注意高職與本科人才培養目標的差異性,以培養中級物流人才為主。鑒于我國缺乏物流高級管理人才,應特別重視研究生教育,增加教育投入,在碩士研究生層次的教育中提倡聯合培養和學科交叉,以提高物流人才層次的綜合素質。

2.按照物流市場和專業素質需要,合理設置物流專業課程。在具體實施教育過程中,鼓勵和允許各高等院校按照市場對人才的需要和職業類型需要,開辦和設置物流專業和課程。這一創新的學科專業應該是許多傳統學科的高度融合,是一個集合經濟理論、產業經濟、管理學、信息技術、國際貿易、工程技術、市場營銷、財務會計、金融、法律等多學科領域知識高度交叉的綜合學科,而非原有學科的簡單轉型。在合理優化物流人才專業結構的同時,要注意吸收現代物流業發展的新特點和新優勢,完善物流課程設計。

3.注重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培養創新物流人才。由于物流業實踐性強,因而,教學活動必須注重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并靈活運用多種教學手段。在教學中淡化目前所采用的傳統的以教師講授為主的教學方式,探索多種手段,聘請企業管理人員進行綜合案例教學,利用案例分析、模擬訓練、多媒體等現代教育技術組織教學;通過市場調查、方案制作、工場實習、企業實地考察等各種豐富多樣的實踐性教學環節,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建立校內物流管理和物流信息管理模擬實驗室,強化學生實際動手操作能力和實踐技能的培養,滿足我國現代物流發展需求的復合型創新人才的需要。

4.增強學生適應能力,大膽改革與創新培養模式。教育的發展朝著寬口徑、適應面廣的方向發展,許多國家都在改變專業劃分過細、過窄的狀況,物流人才的培養也應以厚基礎、寬口徑、應變性強的培養模式來提高人才對飛速變化的社會的適應。在物流人才的培養上,我們也可進行改革與創新,建議具體做法為:教學計劃可以將一、二年級與市場營銷、企業管理專業打通培養,三、四年級進入專業教育,同時給學生較大比例的選修課;開展物流專業第二學士學位教育,讓學生在畢業前學習的專業方向多元化,以增強其適應社會的能力,加快人才培養步伐,縮短人才培養周期,是一種人才培養新模式。

5.通過多種渠道加強教師素質,提升師資隊伍整體水平。“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教育大計,教師為本。”優秀的物流人才培養模式需要教師總結、探索和完善。教師能否根據不同的教育對象,采取創造性的培養對策,是實現模式創新的必要條件,可通過派遣教師到物流公司掛職鍛煉、高等院校進修、引進人才,提高師資的整體水平。物流業是一門綜合性學科,高等學校設置物流管理專業使學科體系合理化,學校內可加強合作,實施“一師多用”,有效利用學校內現有資源與優勢,實現教學資源共享,多學科的有機結合,最終提升我國高校的整體競爭力。

6.建立學歷教育與非學歷教育的溝通橋梁,完善我國物流人才培養體系。根據美國俄亥俄州大學2003年統計資料顯示,美國物流從業人員都接受了高級教育,大約95%擁有學士學位,45%擁有研究生學位,22%獲得了正式的從業資格證書。而國內的物流從業人員大多數沒有受過系統的物流教育,雖經驗豐富,但專業知識不扎實,為提升其專業素質,可采用最重要和最經濟的在職教育培養模式。同時,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科學技術的進步,即使受過高等教育的物流從業者也會面臨知識更新和自我充實的問題。為完善我國物流人才培養體系,借鑒國際經驗,應建立學歷教育與非學歷教育的溝通橋梁,允許獲得高級物流師資格的人員將有資格繼續注冊深造高校工商管理碩士(MBA)課程。逐步與國際接軌,可采用針對性極強的客制化教育模式,進行客制化教育時,不僅注重對物流企業的員工進行培訓教育,還對其供應方、合作伙伴提供有針對性培訓,從而促進了高校物流專業教育的日趨完善。

物流人才培養是一個系統工程。只有不斷探尋與完善我國高校物流人才培養模式,才能培養出與國際接軌的、滿足社會市場需求的、具有創新和實踐能力的高素質物流人才,逐步形成具有我國特色的物流人才培養模式及體系,以促進我國物流業及經濟發展。

作者單位:平頂山工學院

參考文獻

[1] 繆立新.為物流業培養尖端技術與管理人才[J].中國物流與采購.2003(1):12-15.

[2] 王德榮.未來20年中國物流發展戰略研究[J].物流世界.2004(1):21-23.

人才培養措施范文第5篇

關鍵詞:高職教育 物流人才培養 問題 措施

引言

近年來我國的物流基礎設施進一步完善,物流在國內經濟活動中的地位越來越受到企業的重視,物流人才需求的缺口也隨之越來越大。然而與物流業的迅速發展相比,高職物流教育的發展卻相對落后,并且高職院校的物流管理專業辦學歷史較短,專業經驗欠缺,沒有真正形成具有高職特色的培養模式。

一、物流管理專業培養存在的問題

1.專業培養方案思路不清晰

高職教育必須以就業為導向,要適應物流企業崗位對人才的要求。但是,據調查,相當一部分高職物流管理專業以學科教育為中心,忽視高職教育自身規律,把高職物流管理專業辦成了本科物流管理專業,沒有針對地區地方物流發展、特別是針對企業物流崗位所需要的技能來進行課程設置,存在盲目性。

2.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設置不合理

高職物流管理專業應根據本專業的物流企業崗位應具備的能力、素質與知識結構的要求,確定相應的課程設置,制定具有高職特色的專業人才培養方案,構建高職物流管理專業的理論教學體系、實踐教學體系和素質教育體系。但是,目前許多高職院校的物流管理專業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的設置確大致相同或相似。通常,在本科院校的物流管理專業課程中,

物流系統分析、物流自動化、物流規劃等被作為專業基礎和核心課程。但是許多高職物流管理專業也把這些課程也作為專業基礎和核心課程,必然使高職物流管理專業沒有特色,誤導學生的學習內容和專業方向,忽視培養學生的職業技能。

3.課程體系、教材選取缺乏科學性

課程體系設置的連貫性、規范性、科學性以及教材選用的精當性、合理性是衡量學科發展實力的重要方面。然而,由于從事物流教育的高職院校數量原本就少,不少學校是近兩年才開設此類專業,加上許多院校過去從未涉及物流教學、研究,各校目前仍處在自行籌劃設計課程與實踐階段,因而在課程設置、教材選取、培養方向等方面缺乏規范性。目前,大多院校專業教學目前皆處于摸索階段,尚未形成相對統一的、能滿足學生需求的科學的課程系統。同時,在教學計劃設計中,專業基礎、核心技能、實習實訓課程的設置、前后銜接、相互配合等方面也欠缺周密性。

4.師資力量薄弱

我國物流教育起步較晚,高職高專院校從事物流教育的教師大多是從交通運輸、管理、經濟、計算機等專業轉行而來,物流知識不系統、不全面、不扎實,同時也缺乏物流實踐經驗。師資匱乏嚴重制約了物流人才教育與培養的規模和質量。

5.教學設施設備、實習基地有待進一步完善

高職培養的人才主要是具有操作技能的應用型人才,必須要通過大量的實踐實訓才能達到目的,但在我國相當一部分高職院校中,物流管理專業的實踐實訓條件不足,主要表現為: 一是對于實踐教學的重要性認識不足;二是部分學校物流管理專業的校內實踐教學主要是由物流軟件來完成,由于硬件投入相對較少,真正擁有校內實踐教學條件的學校較少;三是校外實踐安排缺乏合理性, 管理不到位,管理松散,不能很好地達到實踐教學的目的。

二、解決高職物流管理專業培養存在問題的措施

1.理清專業培養的思路

要解決當前高職物流管理專業人才培養中存在的問題,首先要進一步明確高職物流管理專業人才培養的思路,高職物流管理面向物流企業基層崗位,應培養具有操作型技能的物流人才,所以要針對物流崗位的需要,突出學生的物流應用能力和綜合素質培養,結合現代物流實踐和理論的最新發展,不斷創新,注意新的操作方法和技能的涌現, 斷為學生提供新技術和新技能的訓練。

2.建立“崗位導向型”的課程模式

在以就業為導向的辦學思想指導下,圍繞學生就業進行“崗位導向型”課程開發,根據就業崗位來開發課程。在教材建設上要突出實用性與適用性。要選擇適應高職教育的教材,并根據物流業的發展和企業的實際崗位需求,選擇更新教材。同時也鼓勵教師根據實際情況自編教材和與企業技術人員及管理人員合作開發教材。

3.以專業應用能力的培養為主線構建實踐教學體系

物流產業正在成為拉動經濟增長的主導產業,物流業在我國的發展潛力巨大。由于物流管理專業是具有高度實踐性和專業的綜合性,需要加強實踐性專業教學環節。第一、通過實踐性教學使學生能夠直接感受物流業務的工作過程,并通過知識的運用深入理解物流業務工作的原理和過程;第二、提高學生實踐意識,加深對學習目的的理解,使學習變成學生的自覺行動,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

4.加強專業師資隊伍

物流管理專業主要是培養物流崗位技能型人才,要求教師既要有較高的理論水平,同時又要具有實際操作能力。因此,可采取以下措施,加強物流管理專業師資隊伍。第一,通過專業培訓,使專業教師熟知物流領域的最新知識,提高專業教師理論視野。第二,安排專任教師到物流企業進行頂崗實踐,不斷提高物流技能。

三、結語

物流人才的培養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不能操之過急。我們深入研究高職物流教育規律,采用切實可行和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和手段,大膽改革,努力探索和建立具有高職特色的物流人才培養體系,為我國現代物流業的發展提供更多技能型人才。

參考文獻

[1] 姜大源. 當代德國職業教育主流教學思想研究[M]. 北京: 清華大學出版社, 2007.

[2] 王玫.高職物流管理理教學模式的探討[J].成都航空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7(7):47-49.

[3] 董紅信.高職物流管理專業課程教學改革初探[J].連云港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7(4):65-67.

[4] 劉何.面向需求的高職物流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研究[J].現代商貿工業,2010,8:108-109.

主站蜘蛛池模板: 秦安县| 郑州市| 松江区| 孟津县| 西乌珠穆沁旗| 定远县| 淳化县| 樟树市| 裕民县| 应城市| 都安| 海安县| 黄梅县| 华池县| 洪洞县| 贵溪市| 台中市| 高阳县| 来安县| 信丰县| 常州市| 泉州市| 开平市| 资兴市| 佛山市| 电白县| 陈巴尔虎旗| 波密县| 文山县| 土默特右旗| 金堂县| 驻马店市| 靖边县| 德昌县| 夹江县| 民权县| 青田县| 饶河县| 金平| 南华县| 正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