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直接法教學法案例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人體解剖學;案例教學法;效果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4)24-0200-02
隨著社會對醫護人員的要求越來越高,如何培養高素質的醫護人才成為了高等醫學院校的一項迫切需要解決的任務和難題。那些一進入醫院就能很快熟悉環境、適應崗位的醫學生也成為了各醫院的“搶手貨”。而這離不開對醫學生臨床思維和實踐能力的超前培養。筆者嘗試將案例教學作為重要環節引入解剖理論的學習,以期實現對醫學生臨床思維的超前培養。高職院校護理專業,即是以培養較高層次的實用型基層護理人才為宗旨和目的,以職業技能的培養為根本,以必需、實用、夠用為度,力求滿足學科、教學與社會的需求。一些典型案例正可以較早培養學生的臨床思維能力和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案例教學法是根據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的需要,選定典型案例,讓學生在具體問題情境中積極思考、分析、討論,從而提高其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的一種教學方法。我們認為,人體解剖學進行案例教學的目的在于加強理論學習與臨床表現的聯系,幫助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進行記憶,也就是學以致用,知行合一。對于將案例教學實施于人體解剖學的教學筆者提出以下粗淺看法。
一、篩選適合案例教學法的章節
典型案例本來就不是很多,加之案例的呈現必須要有相對應的章節、內容等與之互相呼應,否則定位不當,案例不能配合教學需要,就很有可能事倍功半,也就是說,該章節、內容是否適合案例教學,與之比較哪種教學方式占優,以及案例教學應當占比多少,這些都是能否成功應用案例教學法的前提條件。
二、對案例教學法的對象進行定位
案例教學需因人而異,須分層次,當然這無形會增加教師的工作量。但為了教學的成功,這種努力是很有必要付出的。筆者選取了本院普專護理3個班、涉外護理2個班進行案例教學實踐,因他們都是高中畢業統招進來的,基礎總體較好。
三、案例教學法的實施步驟
1.收集案例。案例來自實踐,來自生活,來自他人的經驗。所以教師不能夠光有理論知識,還需要有一線體會或實踐經驗,還需要博覽群書,方能夠對案例的選取有較好地把握,知道哪些是典型案例,能夠起到舉一反三的作用。
2.整理選取案例。只有緊緊圍繞教學目標的典型案例,才能夠達到教學要求,滿足教學需要。對于人體解剖學教學,有的根據教學內容編寫病例,如骨骼系統―骨折、呼吸系統―氣管異物易墜入部位、生殖系統―男女結扎部位等。我也是圍繞與臨床有密切聯系的方面來進行案例整理并進行教學的,即運動系統結合肌肉注射的常用部位,消化系統能結合胃管插管的臨床應用,呼吸系統能結合氣管插管的臨床應用,泌尿系統能結合尿道插管的臨床應用,心血管系統能結合測血壓等。
3.呈現案例。①平鋪直敘法。以教師講解為主,案例的呈現平白直觀,案例的分析思路由老師形成并進行教學,學生以被動接受為主。此舉的目的只為拓寬學生的知識面,讓他們知道案例分析的重要性和學習思路,為以后的學習打下基礎。②小組討論法。要求每個同學參與查資料、分析案例、提出看法,再綜合大家的意見得出統一的結論。老師作為發起人和引導者同時又是工作總監必須起到保證討論按照要求順利進行的作用,否則有可能流于形式。③情景再現法。我們盡可能選取能夠再現情景的直觀教學法,如采用實訓室平臺、網絡虛擬、臨床觀摩等,讓學生能夠盡可能多地從中受益。為此,筆者與當地市人民醫院的專家聯合進行了此方面的探索,受到了學生的一致好評。④配合其他如PBL教學法。PBL教學法,將關鍵的思路以問題提示的方式指引學生去思考、分析、解決問題,這時候會讓學生茅塞頓開,增強學習信心。同時鼓勵學生可以發散思維提出老師沒有考慮到的問題,就更能激發同學的學習熱情,增強學習效果。⑤總結案例。通過及時反饋,了解同學對案例教學的認可程度和接受程度。如有的案例比較復雜,同學反映老師講解速度比較快,闡述不夠清晰,跟不上進度,這時老師就要不厭其煩地放慢講解速度,并且運用多種教學手段如增加幻燈、錄像等進行教學,使同學進一步理解和掌握。
四、效果
課程結束后,筆者采用問卷調查方式,發放問卷305份,收回305份,有效回收率100%。結果顯示:96.07%的學生認為案例教學法提高了其學習醫學的興趣;94.43%的學生認為案例教學法促進了其對基礎理論知識點的理解與把握;92.46%的學生對將來從事臨床護理有了一定的思想和心理準備;82.95%的學生是在與他人的醫學知識交流中感受到了自信與尊嚴感的提升;87.54%的學生認為自己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升。
五、反思與討論
1.案例教學法要取得成功最重要的步驟在于選取適合本門課程的典型案例,采取多種教學手段對案例進行深辟的分析,進行師生良好的互動,調動教師、學生的積極性。
2.案例教學法應用于基礎醫學的教學尚處于摸索之中。在面對大一、大二的學生時,如果所有章節都使用這種教學方法,不僅增加學生的學習負擔,也無法達到預期效果。同時注意案例教學不要涉及深奧的臨床檢查和臨床治療用語,同時要有啟發性,以激發學生的思維活動。
3.案例教學必須以學生的積極參與為前提,以教師的精心組織為保證,做到各方面的有機結合、協調統一。如何保證組織的嚴密性、高效率也是一個不容忽視的難題。
4.案例教學法如何控制數量和質量,這需要老師在案例的設計應用中不斷地總結經驗,同時也需要優化解剖老師的知識結構和不斷提高綜合素質。
參考文獻:
[1]童旭紅.案例教學法在高職院校的適用性分析[J].職業教育研究,2011,(9):39.
[2]劉華,周小蘭,宋梅,等.淺談案例教學法的作用及實施[J].衛生職業教育,2011,29(16).
[3]邢雪松,呂威力,趙海.案例教學法在人體解剖學教學中的應用[J].解剖學研究,2010,32(6):453.
[4]別永信.衛生職業學校解剖學實驗教學資源庫建設實踐[J].解剖學雜志,2009,32(2):278.
[5]李新枝,楊琴,林森,等.提高組織學與胚胎學教學質量的體會[J].基礎醫學教育,2011,13(11):979.
[6]高嵐,牛曉軍.案例教學法在胚胎學實驗教學中的應用[J].四川解剖學雜志,2007,15(4):59.
[7]卓少元,韋玉蘭,封毅.案例教學法在醫學生物化學教學中的應用體會[J].廣西中醫學院學報,2008,11(3):140.
[8]陳婷婷,韋力,黃紹明,等.系統解剖學案例教學法中案例設計的初探[J].解剖學研究,2010,32(4).
一、高中生在知覺和觀察事物時比以前更全面、更深刻
他們能發現事物的一些主要細節和本質方面,其目的性、持久性、精確性、概括性都比初中有很大提高,研究表明,高一學生視聽覺的感受性已達到成人水平,有的甚至超過成人。
在教學中,需要做大量的演示實驗和分組實驗。在實驗設計時,要做到實驗目的性強、操控盡可能精確、效果明顯、趣味性強;實驗過程中,應明確實驗目的是什么、觀察什么現象;做完實驗后還要引導學生得出正確的結論,如何改進實驗。
二、高中階段是記憶力發展的最佳時期
他們能夠按照一定的學習目的支配記憶活動,樂意采用意義識記的方法來識記材料。盡管如此,無意識記仍是不可缺少的。隨著語言和抽象思維的發展,學習內容的加深,學生要掌握大量科學概念,抽象記憶也隨之發展起來。
高中物理知識多而繁雜,前后知識點聯系緊密,邏輯性強。絕大部分內容是有實際意義的,所以高中物理知識的積累更多地采用意義識記。在學生進行新知識學習的同時,也要引導學生如何對知識點進行復習、歸納和分類。讓學生通過回憶,理解知識點之間的橫、縱向聯系。學會根據具體實例通過抽象形成理論知識,并用實踐檢驗之。在此基礎上,讓學生總結出一套適合自身特點的學習方法。適當組織和指導學生對物理知識進行復習是增強記憶的有效方法。復習方式多樣化,分量要適當,避免過度疲勞,又要適度“過度學習”,經驗證明過度學習50%效果最佳。
三、高中學生注意的集中性和穩定性有了很好的發展
有意注意已占主要地位,能夠有意地調控自己的注意,使之指向和集中于需要學習的事物中。注意的穩定性增長速度逐漸緩慢,并趨于成熟。廣度已達到成人的水平了,能看到4~6個客體。在學習過程中根據不同活動的性質和任務,能較好地分配自己的注意力。
在教學過程中,我們可以根據任務型教學或問題型教學來安排教學內容。在不同任務或問題之間要有一定的邏輯性,即使沒有這種關系,我們也要采用適當的內容穿插在兩個任務或問題之間,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學生在完成一個任務的學習后,注意力會有所下降,在此期間教師可用較風趣的語言或故事讓學生輕松片刻,調整緊張的學習心態,讓學生有適當的時間回味已經解決的任務或問題,同時為下一個任務或問題作鋪墊。不同學習任務之間的邏輯性聯系可以讓學生在處理任務的同時復習上一任務。根據本人的經驗,一節課中安排三至四個學習任務或問題比較適合大多數學生的學習量。每個任務用時8~10分鐘,既考慮到學生的休息和注意轉移時間,又能讓學生在一節課中有35分鐘左右的時間能高強度集中注意力。
四、高中學生的思維具有很高的抽象概括性、反省性和監控性
他們一般能擺脫具體事物的限制,運用概念、提出假設、檢驗假設來進行抽象邏輯思維;能夠用理論作指導分析綜合各種材料,不斷加深對事物發展規律的認識,抽象邏輯思維趨向理論型。思維的完整結構基本形成并趨于穩定,辯證邏輯思維發展比較迅速,趨于優勢地位。他們一般不盲從,喜歡探究事物的本質,敢于大膽發表自己的見解,喜歡懷疑、爭論,有時會有好走極端,產生片面性、主觀性,肯定一切或否定一切的傾向。
物理問題來源于生活,對于生活中的常見現象如何簡化成物理模型,如何找出所遵循的規律等等是學生學習物理的巨大障礙。在解決過程中,要引導學生科學地忽略運動的次要性因素,抓住主要因素,簡化運動過程,根據分析物體運動的一般性思路思考得出運動規律。讓學生大膽猜測、相互討論、提出自己的觀點、不斷質疑教師和同學的結論,在挫折和成功的不斷交錯之中進行反思,找到解決物理問題的方法和思路。在此基礎上進行適當的強化,以達到熟能生巧、觸類旁通、舉一反三的效果。
在評價教學效果時,要形成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良性互動,形成教學―活動―評價相統一的表現性評價機制,采取學習過程評價和學習結果評價相結合,側重過程評價。合作小組集體的評價與小組成員個人的評價相結合,側重對小組集體的評價。評價以激勵為主,以多種形式,在多種合作氛圍和學習情下進行多元的、多角度的評價,促進學生主體的發展。
參考文獻:
[1]劉孝華;引發認知沖突,促進學生的知識建構[J]. 天津教育 2004年Z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