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部丰满熟女富婆视频,托着奶头喂男人吃奶,厨房挺进朋友人妻,成 人 免费 黄 色 网站无毒下载

首頁 > 文章中心 > 關節炎的醫療方法

關節炎的醫療方法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關節炎的醫療方法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節炎的醫療方法

關節炎的醫療方法范文第1篇

關鍵詞 類風濕關節炎 針灸 推拿 中草藥

類風濕關節炎是一種以對稱性多關節炎為主要臨床表現的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基本病理改變為滑膜炎,以滑膜細胞的大量增殖,炎性細胞的大量浸潤,血管翳形成以及軟骨和骨的進行性破壞為特征,屬一難治性疾病。類風濕性關節炎是一種以關節病變為主的慢性全身免疫系統疾病,屬中醫“痹病”中之“頑痹”、“痹”、“歷節”范疇。究其發病,可概括為“正虛”、“邪侵”、“痰濁瘀血”三個方面。正虛,則主要體現為營衛不和,氣血虧虛,臟腑虛弱,陰陽失調;邪侵,是痹病發生的重要外因,《素問?痹論》曰:“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痹也”,又曰:“不與風寒濕氣合,故不為痹”,正虛邪侵,正邪交爭,則會形成正虛邪實的病理狀態。陰陽氣血不足,筋脈骨節失養,則見肢體關節酸軟無力,面色萎黃,身體消瘦,四肢不溫等“不榮”之癥;寒濕入侵,阻滯經脈,氣血閉阻,運行不暢,瘀血阻絡,故又見肢節疼痛、腫脹,甚至畸形等“不通”之癥。而RA患者病程長者,多耗傷氣血,加之來中醫院就診者,多是久服西藥(多為停停服服,不規則服藥)未見效者,更是虛實夾雜,病情復雜者。驗之臨床上多以正虛邪戀,血虛寒凝者多見。養血通痹湯正為此癥而設。中醫在這方面具有一定的優勢。現將近幾年來中醫中藥治療RA的實驗研究成果從抗炎鎮痛、調節免疫、細胞因子、細胞凋亡、清除自由基和血液流變學等方面的影響作一綜述。

(一) 針灸中藥結合療法

針灸結合中藥治療RA具有明顯的鎮痛作用和機體免疫調整作用。張氏[3]采用針灸配合中藥辨治類風濕性關節炎,整體與局部,辨證與分期相結合的方法,配合溫灸。取穴:風池、三陰交、大椎、膈俞、足三里。局部取穴:根據患者病變關節取穴。辨證分期配穴:早期可配脾俞、胃俞、膀胱俞;中晚期可配肝俞、腎俞、大杼、膏育俞、關元等穴;緩解期可配氣海、關元、足三里、神闕等穴。上述穴位每次選用6~7穴,穴位皮膚常規消毒,主穴以平補平瀉手法為主,足三里和三陰交針后留針期間加灸,留針20min,溫炙10min,每日1次,每次留針30min,每5min行針1次,連續8周。中藥治療寒濕痹阻型用烏頭湯加減。濕熱痹阻型用白虎桂枝湯加減。水煎取汁400mL,200mL/次,2次/天,口服。連續服8周后統計療效。總有效率為86.1%。鞏氏[4]采用寒痹康湯(狗脊、羊藿、秦艽、獨活、防風、細辛、熟附子、麻黃、青風藤、烏梢蛇、白花蛇、千年健、千斤拔、黑螞蟻)水煎服,每日1劑,水煎服。結合溫針灸(曲池、三陰交、腕骨、合谷、內關透外關、犢鼻、足三里、陽陵泉透陰陵泉),用毫針快速進針得氣后,平補平瀉,2天1次,每15次為1個療程。治療組總有效率89%,療效優于對照組 (P

(二) 推拿和類風濕性關節炎

推拿治療可消除氣血阻滯從而獲得人體的平衡狀態。現代科學的觀點認為,推拿可使循環和神經系統活化從而緩解肌肉緊張和疼痛。盡管推拿療法不能治愈或阻止RA的進展,但公認的是,它可以緩解炎癥相關的癥狀,有助于提高生活質量。某研究小組初步研究結果顯示推拿與提高RA關節痛兒童的心理機能相關。研究發現推拿療法有助于減緩焦慮,情緒和疼痛等癥狀。由于缺乏科學機制證明其有效性和安全性,權威醫學機構難以批準其對于RA的治療。因此,需要更多的研究者對推拿療法治療RA進行臨床試驗以及詳細的機制研究。

(三) 中草藥與類風濕性關節炎

目前研究人員分析了許多有效治療RA的中草藥,其相關的機制也在進一步的研究中。以下將以雷公藤為例介紹中草藥抗風濕的效果。

雷公藤(TWHF)是在治療RA中藥方劑中一種常用的草藥。方劑中通常使用水提取物,使用醋酸乙酯和氯仿-甲醇萃取更利于避免其副作用,減少毒性。研究顯示,二萜類化合物、雷公藤內酯、雷公藤內酯二醇、雷公藤內酯酮和雷酚內酯等是抗類風濕主要的有效成分。在膠原蛋白誘導的鼠RA模型中,雷酚內酯可抑制炎癥和軟骨素損壞。雷酚內酯治療后可見類風濕成纖維樣滑膜細胞的凋亡。在雷公藤給藥后,可觀察到該有效成分可抑制炎癥因子(或蛋白)如TNF-α,IL-1,IL-17等。除此之外,黏附分子的表達如E-選擇素,ICAM-1和VCAM-1也可被下調。總之,TWHF和它的有效成分的多靶點效應可改善RA的病理進展。但是,TWHF在臨床使用中也存在一些并發癥,主要表現在皮疹、唇干、痢疾、閉經和骨髓抑制等方面。除TWHF之外,臨床中也常常使用許多其他的中草藥例如粉防己、貓爪藤等。中草藥的新藥開發可豐富DMARD家族。

關節炎的醫療方法范文第2篇

【關鍵詞】中藥加紅外線;功能訓練;膝關節骨性關節炎

膝關節骨性關節炎(knee joint osteoarthritis,KOA)作為一種多因性、臨床表現不盡相同的慢性疾病,應進行綜合康復治療,目的是減輕癥狀,延緩關節結構的改變,維持關節功能,提高生存質量。目前認為在骨關節炎的康復治療中單一的治療方法效果欠佳,故主張采用綜合療法[1]。本文采用中藥加紅外線照射結合運動療法治療106例KOA患者,取得較好效果,現報告如下。

1資料和方法

1.1 一般資料膝關節骨性關節炎106例均為我院住院患者,男48例,女58例; 年齡 52~76歲,平均(57.34±8.54)歲;病程1~15年;雙側23例,單側83例。其臨床表現及放射學檢查均符合膝關節骨性關節炎的國際診斷標準[2]。主要表現為髕骨下疼痛,環節僵硬、壓痛,或伴關節腫脹、肌肉萎縮、關節功能障礙。檢查內外副韌帶及髕骨周圍有壓痛,股四頭肌萎縮,膝關節粗大、腫脹,積液時浮髕試驗陽性,均有不同程度的關節活動受限。X線片示膝關節間隙變窄或不同程度骨質增生。106例KOA患者X線分期結果(表1)。

1.2治療方法

1.2.1醫療體操①關節體操:按照膝關節本身的運動軸作主動的、充分的屈伸運動,以不引起疼痛為度。②肌力訓練:作股四頭肌的等長收縮練習,等長收縮每次持續5 s,放松后再作,重復20~40次逐漸作助力、主動及抗阻運動。③耐力運動:踏固定自行車、游泳、平地步行等。功能訓練1~2次/d,時間、強度因人而異,循序漸進。

1.2.2中藥加紅外線照射將中藥川芎、荊芥、白胡椒、乳香、沒藥、川烏、草烏制成煎劑,用0.2 cm厚的絨布墊浸濕藥液,敷于患病關節上,藥墊上覆蓋塑料膜,用北京產的YHD型紅外線燈(250 W)照射。燈距:20~30 cm。20~25 min/次,1次/d。

1.3療效評定兩組患者治療前及治療20 d后, 采用Lysholm膝關節功能評分標準[3]對積分進行評定,膝關節綜合評價正常:100分,膝關節無任何癥狀、體征;優:>80分;良:70~79分;中:60~69分;差:

1.4統計學分析所得結果以均數±標準差表示,統計學方法采用t檢驗。

1.5 治療結果經過(24±6)d治療后,106例患者Lysholm膝關節功能評分分值均高于治療前,治療前(54.17±8.6)分較治療后(82.57±12.89)分,比較差異有非常顯著性意義(P

2討論

膝關節骨性關節炎是以膝關節骨及軟骨的退行性變為主的慢性、變形性關節疾病,多見于老年人,癥狀隨著年齡增長逐漸加重。臨床上主要表現為膝關節疼痛、腫脹,肌肉廢用性萎縮,肌力下降或軟組織黏連,進而加重疼痛,影響膝關節的功能。治療的目的主要是緩解疼痛,減少進一步的勞損,保持關節功能。

中醫認為膝關節骨性關節炎屬于“骨痹”范疇,多因年老體衰肝腎虧損,而致筋骨失養,從而導致骨關節的退行性改變,因此治療時要活血通絡、除痹止痛。中藥川芎有鎮靜、止痛、解痙作用,所含川芎嗪具有擴張血管、改善微循環和抑制血小板凝聚的作用,故可改善病變局部循環,另外還有活血化瘀,行氣止痛的作用,故為方中主藥。防風、荊芥、白胡椒有祛風勝濕止痛的作用;乳香、沒藥化瘀消腫,止痛生肌;川烏、草烏大辛大熱,溫通血脈,除濕和絡。諸藥合用共奏養血和血、祛風除濕、通絡止痛,對改善癥狀和促進關節功能恢復有良好的作用。

本文用藥方法為外敷后加紅外線照射,紅外線照射主要是熱作用,熱刺激可促進局部血液循環和代謝,降低肌張力,增強結締組織彈性[4]。據我們觀察,治療時患者局部皮膚溫度持續在38℃~40℃,血得熱則行,外敷的中藥借紅外線的熱力經皮膚進一步向病變組織滲透,產生蒸熏作用(因為藥墊上覆蓋有塑料膜,可以防止藥液的蒸發,使藥液產生較強的蒸熏作用),加速皮膚對藥物的吸收,具有中藥和紅外線的雙重作用。

物理治療雖然可增強關節局部血液循環,緩解肌肉緊張,減輕疼痛,但對提高肌力,改善關節活動范圍,增強膝關節的穩定性無顯著作用。而規范的運動療法可減輕KOA的癥狀,增強肌力,改善關節功能。因此我們在中藥加紅外線照射治療的同時進行醫療體操治療,以增強股四頭肌的肌力,提高膝關節的穩定性。有報告稱KOA患者的肌肉力量,耐力和速度比無KOA者小50%,而醫療體操可維持或改善關節運動范圍,增加肌力,從而間接的減輕關節負荷、改善患者運動能力[5]。本文對106例KOA患者康復治療的療效觀察證明:適當的醫療體操(主要是加強股四頭肌肌力的訓練、伸展運動、耐力運動),不僅能改善膝關節的功能,且有助于減輕疼痛,預防攣縮,改善肌肉的協同作用,提高膝關節的穩定性,改善步態和患者的有氧運動能力。值得注意的是,在進行醫療體操時要堅持循序漸進、因人而異的原則,避免運動量過大,在骨關節炎有急性發作表現或有劇痛時應暫停治療,或僅作少量等長收縮的肌肉練習。

參考文獻

1吳毅,胡永善,李放,等.骨關節炎的功能評定與康復治療[J].中國康復醫學雜志,2002,17(6):361

2施桂英.關節炎概要[M].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00.327-340

3Tegner Y,Lysholm J.Rating systems in the evaluation of knee ligament injuries[J].Clin Orthop,1985.198:43

4鄧曉藍.腰痛綜合征的治療和預防[J].國外醫學?物理醫學與康復學分冊,1994,14:113-113

關節炎的醫療方法范文第3篇

【關鍵詞】 中藥提速透化療法;風濕性關節炎;療效

我國的中藥提速透化療法是無針注射,它的運作方式是運用現代高科技電磁、電熱和遠紅外功能將提純、磁化的中藥粉迅速分解轉化為藥氣離子,用含有脂溶性透皮因子的強力透皮液穿透人體皮膚擴張的汗腺孔,再運用強物理作用的透化技術,使藥氣離子從皮膚汗腺直達病灶,速克頑疾,達到快速治療的目的。我科自2009年2月以來,采用中藥提速透化療法對42例風濕性關節炎的病人進行治療,治療效果滿意,現予以總結報告如下。

1臨床資料

1.1一般資料我院是職業病防治兼康復的專科醫院,主要收治的是煤礦塵肺病人,年齡均在65歲以上。由于過去井下環境惡劣,工作條件差,勞動強度大,大部分職工患有骨關節疾病,如肩周炎、風濕性關節炎等,現就42例風濕性關節炎病人,采用中藥提速透化療法與35例經普通治療方法治療的病人進行療效對比。

1.2治療方法42例病人采用中藥提速透化療法,其治療期間停用內服藥物。C型藥包主要成分:川烏、天南星、半夏等。將裝有C型中藥包的電磁熱墊置于膝關節的兩側(陰陵泉、陽陵泉穴位)或窩(委中穴位)處,溫度稍高或遵醫囑,90 min/次,1~2次/d。5 d為一療程,每療程間隔2 d,一般治療3~4個療程。35例病人服用芬必得、萘普生、雙氯酚酸、阿司匹林、吲哚美辛、激素類等藥物治療。

2療效觀察

通過3~4個療程治療后,觀察病人的疼痛、活動受限等癥狀、體征的改變情況(表1)。

3討論

電磁治療儀是由中藥提速器、電磁熱墊、治療墊(中藥包)三部分組成,是集中藥療、電熱療、電磁療、遠紅外療、電脈沖療于一體的實用型醫療器械,具有使用方便、療效快、經皮給藥、內病外治、無副作用等特點。它可充分運用四大核心技術,將傳統中草藥經藥物提純、磁化處理,微粉遠紅外輻射等技術加工而成中藥粉,在電熱、電磁及遠紅外等現代高科技技術的綜合作用下轉化為離子狀態,配合性能獨特的高效透皮凈液,透過人體經電熱功能擴張的汗腺孔,在交變電螺旋磁場的強力推動下,穿透皮下脂肪層,將藥氣離子直接導入病灶,內病外治,經皮給藥,速克頑疾。C型中藥包可祛風勝濕、舒筋活絡、消腫止痛,適用于股骨頭壞死、腰椎間盤突出、頸椎病、肩周炎、骨質增生、風濕性類風濕性關節炎、腰腿痛等。

風濕性關節炎是由免疫、感染、遺傳、過敏等因素引起的全身關節反復發作的結締組織非化膿性炎癥。中醫稱由于正氣不足、風寒濕邪入侵、經脈阻滯、阻于經髓而發病。本病是一種多發病,是頑固性骨病之一,以膝關節、指關節病變為常見。本病可侵犯血管、眼或其他臟器,累及大關節,造成骨質破壞、關節畸形。臨床癥狀為:①關節疼痛。晨僵患者晨起或休息較長時間后,關節呈膠黏樣僵硬感,活動后方能緩解或消失。②關節腫脹和壓痛。往往出現在有疼痛的關節,是滑膜炎或周圍軟組織炎的體征,其程度因炎癥輕重不同而異。可由關節腔積液或滑膜肥厚所致。骨性增生性肥大則多見于骨性關節炎。③關節畸形和功能障礙。關節喪失其正常的外形和活動范圍受到限制,如膝不能完全伸直等。這些改變都與軟骨和骨遭破壞有關。

獨特的藥療可以祛風勝濕、通絡止痛,中藥提速透化療法可以改善局部微循環、擴張毛細血管、修復病變組織、減少滲出、加速炎性物質的吸收、恢復關節的正常生理機能,從病因、癥狀進行全方位治療,使疾病得以快速改善。中藥提速透化療法有下列特點:①在中藥標本兼治的基礎上,使它的療速比傳統服藥提高了很多倍,比西藥靜脈注射也有明顯提高。②該療法是內病外治,減少了口服藥和注射藥給人體帶來的毒副作用。③解決了口服藥作用于病灶的藥量問題。藥能否治病,作用于病灶的有效藥量是很關鍵的。用量少了達不到治療效果,用量多了會對正常的器官造成傷害。中藥提速透化療法采用內病外治的方式,將足量的藥在病灶局部釋放,不但藥量充足而且不會給身體正常器官造成傷害。④中藥提速透化療法解決了口服藥水煎火熬的麻煩和服藥的苦口等問題。

通過對中藥提速透化療法與普通療法的療效對比,可以看出中藥提速透化療法較普通治療方法療程縮短,病人的癥狀與體征改善明顯且復發較少,無藥物副作用。中藥提速透化療法對風濕性關節炎的治療有較明顯的療效。

關節炎的醫療方法范文第4篇

【關鍵詞】骨科康復治療;老年骨性關節炎;臨床效果 文章編號:1004-7484(2013)-12-7037-01

醫療水平提高,人類的壽命增加,骨關節炎發生率隨之增高。骨關節炎主要是關節軟骨出現退行改變,軟骨下骨化,形成骨贅,關節畸形[1]。如果能夠進行早期的康復治療,可以延緩病情,有助于修復受損的關節。我院于2011年至2013年收治老年骨性關節炎患者200例,分析其臨床資料,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2011年5月至2013年5月,選擇在我院進行治療的老年骨性關節炎患者200例,患者住院以后,進行影像學檢查,根據體征的表現,確診為老年骨性關節炎。200例患者分成兩組,觀察組和對照組各100例,對照組,男性患者44例,女性患者56例,平均年齡為(64.8±5.0)歲,平均病程是(1.4±0.6)年;觀察組男性患者48例,女性患者52例,平均年齡是(64.8±5.2)歲,平均病程是(1.6±0.5)年。兩組進行一般資料比較,差異不具有統計學意義,兩組的數據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對照組100例患者應用阿西美辛口服藥物進行治療,觀察組100例患者應用骨科康復治療。骨科康復治療分為三部分:①手法推拿治療,按揉髕骨,牽拉運膝,對股四頭肌進行按捏,每天兩次;②中藥熏蒸,手法推拿治療以后,進行中藥熏蒸,方劑為:防風10g,生川烏、川芎、白芷各15g,伸筋草、威靈仙、蘇木各25g,海桐皮、透骨草各30g,中藥混合,放入水中,水為lL,浸泡30min,煮成沸水,對患處進行熏蒸,2次/d,20-30min/次;③服用中藥,應用消痹湯或者是六味地黃丸等進行治療。

1.3評價標準對患者治療情況和改善情況進行仔細的觀察,應用視覺模擬評分法、骨性關節炎功能評分法進行評價。

1.4指標依據治療效果分為三個等級:顯效、有效、無效。總有效率為顯效率和有效率之和。

1.5統計學分析應用SPSS14.0對數據資料進行統計分析,對計量資料,應用均數±標準差的形式,應用t檢驗組間比較,對計數資料,采用例數表示,應用卡方檢驗組間比較,若P

2結果

2.1治療效果對比對照組總有效率為73.0%,觀察組總效率為94.0%,對照組低于觀察組。進行差異比較,P

2.2視覺模擬評分和骨性關節炎功能評分比較在治療前,兩組患者的評分不具有統計學意義,治療后,觀察組患者視覺模擬評分低于對照組,骨性關節炎功能評分明顯的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的意義。

2.3不良反應對比在治療時,對照組不良反應的人數為6例。胃腸道反應5例,過敏反應1例,當停止用藥后,癥狀消失。觀察組未出現不良反應。

3討論

在老年人中,骨性關節炎是較為常見的病癥,據相關的調查結果顯示,超過55歲的人群發病率達到44%-70%。發病的原因可能和以下三種因素有關:①長期的負重;②生理性衰退;③老年性關節炎[2]。多發部位是膝關節,然后是髖關節。膝關節主要承擔的是負重,結構較為復雜,當出現病變后,極大的影響到人們的工作和生活。現階段,對老年骨性關節炎的治療效果不是十分理想,臨床上的治療方法不能根治,只能對癥狀起到緩解的作用。西醫對此的治療藥物是鎮痛劑、透明質酸、非甾體抗炎藥等。鎮痛劑以及非甾體抗炎藥對機體有較大的副作用,存在患者不耐受的情況。透明質酸是新興的高分子生物材料,在局部進行注射后,能夠緩解疼痛,防止粘連,對軟組織起到修復作用,止痛效果較好,但是,價格較為昂貴。

對于老年骨性關節炎患者,預防工作是非常重要的,一方面是對骨性關節炎的發生進行預防,另一方面是避免骨性關節炎急性發作。通常情況下,從中年開始,關節軟骨開始老化,產生病理改變,預防骨質疏松,對緩解骨性關節炎起到一定的作用。因此,老年人應當注意休息,掌握體育鍛煉的方法,對關節采取保護措施,分擔關節承擔的負重,防止產生骨性關節炎急性炎癥。

老年骨性關節炎治療采用綜合康復治療方法,效果較為理想,綜合治療的效果較好,總效率為94.0%,沒有出現不良反應。進行推拿按摩,放松肌肉痙攣,韌帶以及肌腱的力量得以增強,有助于增強血液的循環以及營養代謝,修復軟骨組織。中藥熏洗的原則是:①祛風除濕;②活血化瘀;③通絡止痛[3]。在進行中藥熏洗時,必須趁熱進行,借助藥物熱效應,改善病變部位的血液循環,使藥物吸收有效成分,增強治療效果。功能鍛煉主要是對癥狀起到緩解的作用,有助于患者的康復。總之,采用骨科康復治療方法,治療老年骨性關節炎,不良反應較少,效果較為理想,值得大力推廣。

參考文獻

[1]徐昌斌.中醫骨科康復治療老年骨性關節炎的臨床效果觀察[J].中醫臨床研究,2013,5(1):65-66.

關節炎的醫療方法范文第5篇

關鍵詞:骨性膝關節;中西醫結合;臨床效果

骨性關節炎在臨床上發病較高,屬于以關節軟骨的變性、破壞及骨質增生等為首發癥狀,患者發病時主要以:膝關節痛等為主。這種疾病誘因較多,機制復雜,且女性發病要高于男性。目前,臨床上對于這種疾病并沒有理想的治療方法。傳統方法雖然能夠改善患者癥狀,但是患者長期效果不好,且患者需要長期用藥并發癥較多。近年來,隨著我國醫療技術的飛速發展,中西醫結合在骨性關節炎治療中使用廣泛,并且效果較好[1]。為了探討中西醫結合治療骨性膝關節的臨床效果。對2012年l月~2014年4月我門診治療的66例患者資料進行分析,分析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對我門診治療的66例患者資料進行分析,將患者按照治療時間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本次調研中有男33例,女33例,患者年齡在39~84歲,平均年齡為(49.1±1.6)歲。患者來我門診后,立即對患者進行相關檢查,患者得到確診均符合手術相關標準,患者入院前都有使用藥物史,患者沒有甲狀腺等其他疾病。見表1。

1.2方法患者到我門診后,醫護人員立即對患者進行全面檢查,必要時對患者進行一些常規輔助檢查,如:心率、血壓等,根據患者檢查結果及其臨床癥狀等制定不同治療方案,對照組采用西醫治療,具體方法如下:根據患者情況給患者注射透明質酸鈉(上海譜振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注射前讓患者保持仰臥姿勢,并在患者膝下墊一枕頭,將髕骨外上緣選做穿刺點,在對患者進行常規消毒后采用12號針頭進行穿刺,然后注射透明質酸鈉。實驗組采用中西醫結合治療,西醫方法見對照組。中醫藥單具體如下:黃芪 35g、熟地黃 35g、威靈仙 20g、烏藥10g、白芥子15g、制川烏15g、麻黃5g、白芍20g、鹿角膠20g、川牛膝 15g、桂枝 15g、甘草 5g等,患者1劑/d,根據患者情況適當增減藥物[2]。

1.3 療效標準完全恢復:患者疼痛、活動不便等癥狀完全消失,生活能夠自理。部分恢復:患者疼痛等癥狀得到改善,患者可以簡單運動。未回復:患者疼痛、活動困難等臨床癥狀沒有變化甚至有加重跡象。

1.4統計學處理方法實驗中,對患者治療時的數據進行搜集,利用SPSS16軟件進行分析,并進行χ2檢驗,實驗結果采用(x±s)表示。

2結果

本次調研中,實驗組治療總有效率為94%優于對照組(75.6%);實驗組對我院治療滿意度為94(31/33)優于對照組(P<0.05),實驗組治療后住院天數為(12.8±6.7)d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2。

3討論

膝關節骨關節炎在臨床比較常見,這種疾病日常誘因較多,患者發病沒有規律性。從大的角度來說:這種疾病屬于人體關節老化引起。患者發病時,臨床上主要表現為:關節疼痛、活動不靈活等,患者通過X射線等檢查過程中,我們可以明顯看見其關節間隙變窄甚至骨小梁有斷裂跡象。

目前,臨床上對于這種疾病治療方法較多,常見的有:中醫、西醫、中西醫結合等。從西醫角度來說:膝關節骨性關節炎可能和患者肥胖、體重等關系密切,造成患者膝關節承受較大壓力,且在中老年人中發病較高。采用西醫治療能夠幫助患者舒經通絡、活血止痛,有效的緩解腫脹、疼痛、活動困難等癥狀。但是,這種治療方法長期效果不好,并發癥較多[3]。

而從中醫角度來說:膝關節骨性關節炎屬于"痹癥"等范疇,這種疾病主要由于人體肝腎虧虛、筋失所養等造成人體氣機阻滯、經絡不通。對于這種疾病的治療主要以活血化瘀、舒筋活絡等為主。臨床上,采用中醫治療效果顯著,藥物中黃芪、熟地黃等藥物具有養血補氣之功能;而烏藥則能夠幫助患者理氣疏肝等。治療時,諸藥共奏,能夠有效緩解患者病情。臨床上,將中西醫結合治療效果顯著[4]。本次調研中,實驗組治療總有效率為94%優于對照組(75.6%);實驗組對我院治療滿意度為94(31/33)優于對照組(P<0.05),實驗組治療后住院天數為(12.8±6.7)d低于對照組(P<0.05)。

綜上所述,采用中西醫結合治療骨性膝關節效果較好,值得推廣使用。

參考文獻:

[1]劉渝松,馬善治,郭亮,等.中醫綜合治療優化方案治療膝關節骨性關節炎150例臨床觀察[J].實用中醫藥雜志,2012,28(1):5-8.

[2]陳大偉,張方建,白書臣,等.中醫外治三聯法治療膝骨性關節炎6 0例臨床觀察[J].中醫雜志,2012,53(5):399-332.

主站蜘蛛池模板: 天气| 霍州市| 景宁| 靖远县| 澄迈县| 绍兴市| 桃园市| 闽清县| 临邑县| 天峨县| 都匀市| 亚东县| 沂水县| 栖霞市| 唐河县| 驻马店市| 琼海市| 信阳市| 嘉兴市| 鹤岗市| 赣榆县| 嫩江县| 阳泉市| 乐亭县| 南涧| 板桥市| 石嘴山市| 江孜县| 内江市| 汝州市| 藁城市| 南溪县| 博爱县| 林西县| 和顺县| 陕西省| 且末县| 望江县| 肥乡县| 麻江县| 宁陵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