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部丰满熟女富婆视频,托着奶头喂男人吃奶,厨房挺进朋友人妻,成 人 免费 黄 色 网站无毒下载

首頁 > 文章中心 > 康復指導

康復指導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康復指導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康復指導

康復指導范文第1篇

疾病描述 又稱為頸源性眩暈、椎動脈缺血綜合征。頸性眩暈是由于頸源性致病因素引起的以眩暈為主要表現的一類病癥。頸性眩暈的診斷應有充分的臨床資料證實眩暈源于頸部疾患而非其他病變,通常是建立在排除其他相關疾病的基礎之上,應注意避免造成誤診或漏診。

病因 病因及病理機制仍未完全明確,頸部病理因素所致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頸交感神經功能亢進及頸部本體感覺紊亂被認為是頸性眩暈發生的重要因素。

危險因素 交感型頸椎病;椎動脈型頸椎病;寰樞關節結構紊亂;基礎疾病:高脂血癥、高血壓病、動脈粥樣硬化、糖尿病;職業:長期伏案、案頭工作、仰頭工作(教師寫黑板、建筑工、電工)。

檢查、診斷

癥狀 ①眩暈:為最突出的癥狀,可為旋轉感、搖擺感、不穩感、浮動感、失定位感、昏沉感等,多于回頭轉頸、起床臥床、伸屈頸部等頭頸改變時發生,有瞬現瞬逝、持續數秒,也有長達整天甚至數天,但多數持續時間較短,發作頻率可1天數次至1年數次不等,輕重程度懸殊。②頭頸部癥狀:頭痛、頸痛,以偏頭痛、后頭痛或項枕部痛、頸后痛為主,頭面頸部感覺異常、頸硬感。③交感神經亢進癥狀:惡心、嘔吐、胸悶、心慌、出汗異常、失眠、多夢等。④五官癥狀:如耳鳴、聽力下降、鼻塞、咽痛、咽喉異物感、聲音改變、視物模糊。⑤腦缺血癥狀:記憶減退、共濟失調、暈厥、猝倒。

體征 頸活動受限、頸肌緊張;壓痛,多在棘突或風池穴附近;棘突偏歪征;旋(轉)頸試驗陽性、Romberg氏征陽性。

影像學及實驗室檢查 ①X線正側位、張口位及動力位攝片:常可發現頸部的陽性影像征象,如椎間盤變性、骨質增生、生理彎曲度改變、椎體不穩、寰樞關節結構紊亂等。②CT、MRI及MRA:可顯示頸椎管斷面大小、形態及橫突孔有無異常,MRI可觀察脊髓、神經根、椎間盤病變,MRA可顯示椎動脈病變部位及其彎曲、扭轉、狹窄、畸形等。③經顱多普勒超聲(TCD):可判斷椎動脈供血情況。④頸部B超:可顯示雙側椎動脈情況。⑤前庭功能檢查及聽力檢查。⑥平衡功能檢查。

運動治療/物理因子治療

運動治療 ①頸椎活動度練習:端坐位。頭頸做前屈、后仰、左右旋轉、左右側傾運動。要求動作平穩緩慢,充分用力,幅度盡量達到極限,運動到極限時保持2~3秒再做下一個動作。每個動作重復8~10次。

②頸肩肌強化練習:a.端坐位,雙手用掌面分別置枕后、額前,分別抵抗頸后伸、前屈,持續對抗4~5秒,重復8~10次。b.端坐位,雙手掌合置于頭兩側顳部,抵抗頸兩側旋轉、傾斜,持續對抗4~5秒,重復8~10次。c.端坐位,雙手自然下垂于體側,做聳肩動作,先左肩,再右肩,再兩肩同時做,然后兩肩同時做順時針方向的旋轉動作,再做逆時針方向的旋轉動作。

物理因子治療 ①直流電離子導入:用直流感應電療機,配20%鉤藤離子導入液。輔助極(負極)放置枕部,鉤藤眼墊2個放置眼部(正極),電流量:2~3 mA,治療時間每次20分鐘,1次/日,2周為1療程。②超聲波療法:采用超聲波在頸背移動法治療,常用強度為0.8~1.2 W/cm2,時間8~10分鐘,1次/日,2周為1療程。③超短波療法:使用大功率超短波,兩塊電極于頸部前后對置,急性期常用無熱量或微熱量,時間10~12分鐘,1次/日,慢性期可改為溫熱量,時間15分鐘,1次/日,2周為1療程。

牽引治療適用于有頸椎間盤突出癥患者,一般多采用坐式,也可用臥式。如主要作用于下頸段,牽引角度可前傾15°~30°,如主要作用于上頸段,則前傾角度應更小或垂直牽引。間歇牽引的重量可用其自身體重的10%~20%。持續牽引則應適當減輕。牽引時間:連續牽引20分鐘,間歇牽引則20~30分鐘為宜,1次/日,2周為1療程。

手法治療 根據確切的適應證,由有經驗的、技術熟練的治療師選用適當的手法進行治療。中式手法一般包括旋轉復位手法及局部軟組織按摩手法。西式手法包括關節松動術、美國整脊手法及麥肯基診療技術。

作業治療/心理行為治療

生活方式的調整和改變 急性發作時宜臥床休息,24小時后應盡量起床活動。糾正日常生活中的不正確姿勢或不良習慣,如長時間低頭伏案,讀書、寫字姿勢不端正,枕頭高度及放置位置不合適,大幅度甩頭。避免外傷,防止跌倒,尤其頭頸部揮鞭樣損傷。由于頸性眩暈的患者平衡功能和姿勢調適往往有缺陷,在暗處或凹凸不平,有障礙物的地方行走容易跌倒,應注意避免(詳細可參考2009年第19期“老年人摔倒的康復指導”一文)。堅持頸椎體操的鍛煉,鍛煉具體方法和注意事項要征求醫師或治療師意見。控制會影響頸椎病或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的基礎疾病,如高脂血癥、高血壓病、糖尿病。

心理疏導 據統計,在所有眩暈患者中,約40%有心理障礙,尤其焦慮心態,或有恐懼和驚慌,應向患者解釋眩暈的原因,并提示經過適當治療,癥狀可以減輕,同時教會日常避免或減輕眩暈發作的方法。

藥物治療

急性發作期或癥狀較嚴重者,可選用前庭抑制劑、鎮靜劑及改善腦供血、調節腦細胞代謝、抗凝、降血黏度、調節自主神經等藥物,非甾體類抗炎藥也常選用。

抗眩暈 ①西比靈5~10 mg,1次/日。②敏使朗6 mg,3次/日,或12 mg,2次/日。③眩暈停25~50 mg,3次/日。④安定(10 mg)或非那根(25~50 mg)。

止嘔吐 ①嗎丁啉10 mg,3次/日。②胃復安10 mg,2~3次/日。

擴張血管及改善供血 ①地巴唑10 mg,3次/日。②復方血栓通膠囊2片,3次/日。③都可喜1片,2次/日。

神經營養藥物 如維生素B族、彌可保、泛敏補、神經妥樂平、恩再適等。

中藥強力天麻杜仲膠囊2粒/次,2次/日。

非甾體類抗炎藥物 頸部疼痛時用。①芬必得0.3 g,2次/日。②扶他林25 mg,3次/日,或緩釋片75 mg,1次/日。③莫比可7.5 mg,1次/日。④非甾體類抗炎外用劑型的應用,如扶他林乳膠、法斯通凝膠等。

飲食治療丹參天麻燉豬腦:丹參30g,天麻12g,三七末3g,豬腦100g,加水2碗燉服。龍眼肉大棗參芪湯參見眩暈方。

康復工程、轉診及其他

康復指導范文第2篇

1臨床資料

收集我院2003~2007年32例腫瘤患者療養員,其中男20例,女12例;年齡58~84歲,平均年齡(68.3±10.8)歲。

2護理對策

2.1心理指導腫瘤是一種惡性消耗性疾病,對生命威脅極大,患者有嚴重的心理壓力,甚至會出現精神病學方面的問題已是客觀現實[3]。在近日召開的腫瘤康復研討會上,專家指出,腫瘤病人有4種常見心理問題:一是角色紊亂,一個人得了病,就迫使他由一個常態社會角色轉換成病人的角色。對所患疾病的擔心,使患者產生恐懼、焦慮心理。二是退化和依賴,出于對疾病的擔心,患者在行為上會產生退化。自己能做的也要讓家人做,過分依賴其家屬,情感比較脆弱,意志衰退。三是焦慮,多數病人在患病過程中都有所體驗,恐懼得不到及時有效地解除,會發展為無法克制的焦慮,如心悸出汗、失眠、頭痛、眩暈等,患者往往對行為失去控制,容易激動、缺乏耐心、發脾氣、自責和譴責他人。四是抑郁,情緒低落、心境悲觀、自我評價降低、自我感覺不良、對日常生活缺乏興趣、消極厭世。抑郁可導致食欲降低、睡眠障礙。因此,在療養期間我們有針對性地做好心理疏導工作,關心和積極的引導。引導他們“身體的健康”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精神的健康,因為樂觀的精神、良好的情緒、積極的心理狀態,能增強大腦皮層的功能和整個神經的張力,進而能通過植物神經系統、內分泌系統、神經遞質等中介物質分泌皮質激素、腦啡肽等物質。告訴他們多數的腫瘤患者,尤其是早期和中期患者,是可能治愈的。我國治癌,常常采用綜合治療和中西醫結合治療,療效比過去有很大提高。即使是晚期癌癥,經過合理的治療,也可以減輕痛苦,延長壽命。因此要樹立起戰勝癌癥的信心,使精神狀態由消極轉化成積極,配合醫護人員,調動身體的抗病能力(免疫力),與癌癥作斗爭。

2.2預防指導

2.2.1健康教育針對老年患者的特點,制定治病或養病的計劃。計劃要根據療養院的設備及療養員的病情、體力和經濟能力來訂。計劃的內容包括作息時間,治療時間,散步和鍛煉身體時間。有的人可看書、作畫、聽音樂;有的人可下棋、交談、寫文章;有的人可適當安排進行衛生宣教,或學習點什么。這樣做能使療養員每天的生活很充實,日子過得有意義。

2.2.2用藥指導療養期間我們強調藥物應嚴格按照醫生處方要求服用,不得隨意增減藥量,特別是強的松等激素類藥物,更不要隨意增減,或突然停藥。輔助用藥也應按照規定順序服用,以保證其充分發揮作用。用藥時間直接影響藥效,通常增進食欲的藥宜在飯前服用,幫助消化的藥宜在飯后服用,對胃黏膜有刺激性的藥物宜在飯后立即服用,以減少對胃黏膜的刺激等等。

2.2.3預防并發癥要積極治療并發癥,由于腫瘤患者一般體質較弱,往往伴有并發疾病,如上呼吸道感染、肺炎、腸炎、糖尿病、心腦血管疾病等,在康復期要進行積極治療。同時要進行適當的體育鍛煉,增強了體質也就自然增強了抗癌能力。患者可根據自身體質情況,選擇散步、慢跑、打太極拳、習劍、游泳等活動項目,運動量以不感到疲勞為度,為早日康復創造有利條件。

2.3飲食指導飲食對于腫瘤患者是很重要的,因為大多數患者有不同程度的胃腸功能紊亂,缺乏食欲,或不能進食。適宜的飲食可促進疾病的康復,反之,則可以加重疾病。特別是惡性腫瘤病人,更需要有足夠的營養來補充,尤其是接受放射治療或化療的病人,常因治療反應引起惡心、嘔吐、食欲不振等。因營養不良可以降低患者對各種治療的耐受,降低機體對腫瘤的抵抗力和免疫力。因此,營養支持和免疫治療是在整個腫瘤治療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應指導并鼓勵患者注意合理飲食。應該食用富含營養和維生素的食物,特別是維生素A和C,有防止正常細胞發生惡變和使異常細胞轉變為正常細胞的作用,食物應易于消化。不要吃刺激性強的食物,更不要吸煙和飲酒。補養藥應當在醫生指導下使用,過多的補養藥有害而無益。

2.4對家屬的指導經過指導的家屬在患者的心理支持、興趣、信心中起重要作用,同時患者接受指導的態度往往受患者康復過程中家屬參與興趣的影響[4],李曉云等[5]認為:作為一個社會人,尤其是當個體面對壓力時,更需要與社會成員交往,需要來自家庭、社會的支持。因此,對家屬的指導不容忽視。我們要做好家屬的飲食指導工作,取得家屬的配合,醫生、護士、營養師、療養員攜手共進,才能為療養員的全面康復創造有效環境。

腫瘤的康復是一個復雜過程,包括身體恢復和精神恢復兩個方面。療養院具有優美的自然環境和齊全的療養康復設備,充分利用各種各樣的療養因子,使之精神飽滿、情緒樂觀,生活豐富多彩、生活有規律、注意調節飲食、積極治療其他并發癥、進行適當的體育鍛煉,這樣有助于盡早康復。但此類患者由于多種因素的影響,開展療養康復比較困難。因此,科學地借鑒既往康復期的療養研究成果,探索具有針對性的療養方案并觀察其效果勢在必行。

參考文獻

1閆玲,姜永親,王瑛.對249例癌癥患者癥狀的調查[J].中華護理學雜志,2005,40(4):283-285

2徐波,劉揚,路紅.癌癥化療患者疲勞狀況的調查[J].中華護理學雜志,2004,39(10):793-794

3楊衛兵,李寧.安定配合心理支持治療腫瘤患者焦慮的臨床觀察[J].中國腫瘤臨床與康復,2004,11(2):191-192

4黃津芳.醫院健康教育的科研方向工程[J].中華護理學雜志,1998,33(11):626

康復指導范文第3篇

【關鍵詞】 膝關節置換術;康復指導;康復訓練

文章編號:1004-7484(2013)-12-7376-01

通過膝關節轉換術可有效去除影響人們日常生活的膝關節疼痛及功能障礙,恢復患者膝關節的正常功能,提高了患者的生存質量[1]。但是要想達到真正恢復膝關節功能的目的,必須在術后對患者進行一定的康復訓練。本案選取了30例于我院行膝關節置換術患者,并在術后對其實施了一系列的康復指導,取得了良好效果。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案30例患者均為我院2012年1月至2013年1月行膝關節置換術患者。其中有21例男性,9例女性,其年齡處21-76歲,平均年齡為56.5歲;共有45個膝關節行置換術,其中15例行單膝置換,15例行雙膝置換術。術后所有患者膝關節疼痛顯著緩解,畸形也得以糾正,可上下樓梯并進行行走。

1.2 手術方法 所有患者均行膝關節置換術且由同一組人員完成。

2 結 果

術后2周內拆線出院,經檢查,所有患者膝關節屈曲度均能達0°,28例患者屈膝度超過110°,2例患者屈膝度處85°到100°,均未發生感染。術后隨訪3個月到24個月,除1例患者存在5°屈曲攣縮外,其余患者膝關節均可完全伸直,25例患者的平均關節屈伸活動范圍超過120°。術后6個月內,所有患者膝關節處的不適感基本消失,能參與日常工作及社會活動。

3 康復指導

3.1 早期康復訓練 早期康復訓練主要是為了使患者了解訓練的內容,核心是將患者的患肢肌力進行提高,同時也減少并發癥的產生,尤其是降低下肢深靜脈血栓的發生率。為預防水腫,患肢遠端要比心臟水平高,可將下肢墊高20°到30°;另患肢近端要比心臟水平低;踝關節背屈曲度保持90°,使足跟懸空,防止其受壓[2]。術后要對患者生命體征及刀口的滲血情況進行嚴重觀察。除此之外還要給予患者心理指導,了解其每日康復鍛煉情況,以制定一套適合患者的康復計劃。同時要與患者家屬進行溝通,使其家屬能參與到患者的康復訓練計劃當中來,這樣一方面有利于患者出院后的康復鍛煉,另一方面也加強了與患者之間的溝通,提高了鍛煉的效果。

3.2 恢復期康復訓練 恢復期的康復訓練可始于手術后3天,包括利用CPM進行髖膝關節的鍛煉、彎腿練習、主動膝關節的屈伸鍛煉以及伸展滯缺和屈曲受限時的膝關節鍛煉[3]。恢復期康復訓練每兩天進行一次。利用CPM幫助其鍛煉髖膝關節的過程當中,初次屈伸度可為0-30°,每日增加10°,術后兩周之后要維持在120°左右,每日進行2次,每次鍛煉時間為30分鐘。由快到慢,先鍛煉患者無痛區,接著根據患者具體情況往其他范圍擴散。彎腿練習可于床側開始進行,讓患者坐在床邊利用重力將其患肢垂于床下,這樣就可使患肢保持90°,接著利用健腿后壓患肢,以加大屈膝的角度。主動膝關節屈伸鍛煉主要是為了恢復股四頭肌及腓腸肌功能,可利用CPM或是在體療師的幫助下進行。若患者存在伸展滯缺或是屈曲時受限則可利用手法推拿進行矯正,以使其膝關節能伸直并將屈曲度增加到90°以上。

3.3 愈合期康復訓練 愈合期的康復訓練可于手術2周后開始實施,其包括以下三步:第一,習步架站立練習。進行此步時還需利用石膏托以將患者患肢進行固定支持,同時借助習步架開始站立練習,以為下一步站立行走奠定基礎。因患者患肢關節尚不穩定,其肌肉力量較弱,因此在站立時其患肢主要靠患者的主觀感知來實現。第二,習步架步態訓練。讓患者用手將把手握好,保持身體站立,眼光向前,先將習步架向前移動,接著移動健腿,然后再拉動患肢移動。第三,雙腋杖三點步行。三點式步態是一種移動較為快速的步態訓練法,其比較適用于只有一側下肢功能非正常且臂力強的患者。訓練時讓患者拄雙拐使其健肢與患肢交行走,每次訓練時間保持在10-20分鐘,每天進行2次,待患者疼痛程度減輕可逐漸增加訓練量。

3.4 出院時的康復指導 出院前要為患者制定適當的出院后康復訓練計劃,以方便患者在家中進行康復訓練。在患者出院前先要教會患者及其家屬相應的訓練方法,并讓其多練習,同時還要結合運動全身關節,如散步或是讓患者上下樓等。另外還要注意指導患者飲食及生活起居,保持高蛋白及高維生素飲食,同時還要補充碳水化合物。

4 討 論

現人工膝關節置換術是有效治療解除患者膝關節疼痛、增加膝關節活動度,改善膝關節功能障礙的重要方法之一[4]。通過膝關節置換術,患者畸形得以有效矯正且能保持長期的穩定性,但是在整個患者的康復過程當中,置換術后的康復訓練則是必不可少的。

在對膝關節置換術后患者進行康復指導可加快患者術后的康復速度,同時還可有效防治術后并發癥的產生。因此在日常的工作當中,醫師及護士都要注意將治療、護理與康復三者結合,不但要注重外科手術的實施,而且還要重視術后的護理及康復指導。尤其是康復指導,要將康復指導作為整個護理過程中重要的一部分,盡早介入康復訓練,以盡可能減少或避免患者在術后產生并發癥或出現后遺癥,以使患者在生理及心理上都能得到康復[5]。要注意的是在實施康復訓練的計劃時,一定要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實施正確的康復指導,讓患者在其身體能接受的情況下進行適當的康復訓練,堅持“持之以恒、循序漸進”的康復指導原則,給予患者康復的自信心,鼓勵患者進行自我調節,以真正達到幫助患者快速康復的目的,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

參考文獻

[1] 周霞.人工全膝關節置換術20例的康復護理[J].中國誤診學雜志,2009(35).

[2] 李佰華.人工全髖關節置換患者的康復指導[J].吉林醫學,2011(20).

[3] 張龍英.全膝關節置換術38例的功能鍛煉及指導[J].中國誤診學雜志,2011(11).

康復指導范文第4篇

1 一般護理

1.1 測量生命體征 產婦測量體溫、脈搏、呼吸2次/d。產褥期體溫一般是正常的,產后24 h內體力耗,因產程延長、失血疲勞,體溫可輕度升高,一般不超過38℃,24 h后可恢復正常。分娩后因腹壓降低、橫隔下降,由孕期胸式呼吸轉變為腹胸式呼吸,呼吸深而慢,約14~16次/min。如果體溫超過38℃ ,應每4 h測量一次體溫、脈搏、呼吸。

1.2 環境及清潔衛生方面 母嬰同室的室溫保持在18℃~20℃、濕度為55%~60%為宜,要經常通風、換氣,空氣新鮮、陽光充足。產婦出汗較多,要經常擦澡,但不能盆浴,要經常更換內衣,保持皮膚清潔干燥,衣著應溫暖舒適,防止受涼,保持口腔清潔。

1.3 子宮恢復的觀察 胎盤娩出后,子宮肌肉立即收縮直至產后6周左右子宮恢復正常大小。在子宮復舊過程中,護理人員應加強觀察,預防產后出血及感染的發生。產后6 h內須嚴密觀察子宮收縮狀況,尤其在產后2 h內,應每15~30 min觀察一次子宮收縮,如宮底上升,宮體變軟,可能有宮腔積血,應按摩子宮排除積血,促進子宮收縮。

1.4 惡露的觀察 每天觀察惡露量多少、顏色、性狀、持續時間,對于發現產褥感染及異常產褥有很大意義。一般產后3~7 d為血性惡露,量較多,以后顏色逐漸變淡成為漿液性惡露,兩周左右又變成白色或淡黃色,約3周左右停止。若惡露經久不停,有味、腰酸、伴大量出血,子宮大而軟,常提示子宮復舊不全,需及時查找原因。

1.5 飲食方面 產后因子宮內膜的修復、產露排出、出汗、哺乳等消耗較大,應增加營養。產后第2天可進食流質或半流質飲食,以后可根據產婦的胃口與習慣,給高蛋白、高維生素、易消化的飲食,但忌食辛辣食物及酒精類飲料、禁煙及藥物。膳食中要有適量的新鮮蔬菜與纖生素,在飲食安排上可少量多餐,母乳每天約需熱能2800~3200Cal,蛋白質100 g,鈣約2000 g,鐵約18 g,脂肪80~100 g。產婦應多吃湯類,如魚湯、骨頭湯、雞湯等可促進乳汁分泌。

1.6 大少便方面 產后2~3 h應督促產婦排尿。排尿后要檢查膀胱是否排空,防止因膀胱膨脹影響子宮收縮而引起產后出血。如產后6~8 h仍不能自行排尿者,應積極采取誘導法,協助產婦排尿。如產婦不習慣臥在床上排尿,可扶其坐起排尿,如排尿仍困難,可讓其聽流水聲;或用溫水沖洗外陰及尿道口;也可在下腹部敷以熱水袋并輕輕按摩,促使排尿;針炙關元、氣海、三陰交,或耳針膀胱穴;肌注新斯的明,一般于半小時后可排尿,如采取上述誘導方法均無效,可在無菌操作下進行導尿。因滯產而膀胱受壓過久者,可給予保留導尿管2~3 d。大便應保持通暢,產婦常因腹肌松馳,腸蠕動減弱而引起便秘,鼓勵產婦多飲水、多吃蔬菜、水果,盡早下床活動,必要時可據醫囑服少量緩瀉劑,孕婦有核者,可在局部熱敷后搽鞣酸軟膏或將痔核推入。

2 會陰護理

保持外陰清潔是預防產后感染的重要措施之一。每天用溫水毛巾或消毒液擦試外陰。擦試方法:自上而下,毛巾每擦一面,翻一面再擦試,最后擦試并且不可重復再用。會陰有傷口者,擦洗或沖洗后,再傷口上再擦新潔而滅酊,然后放上消毒會陰墊,丁字帶應每天更換,保持清潔,會陰水腫者局部可用紅外線照射,或用50%硫酸鎂濕敷,2~3次/d,每次約20 min,以促進水腫消退及傷口愈合。傷口縫合者一般于產后3~4 d拆線。拆線后一周內避免下蹲,以防傷口裂開。作會陰切開者,囑產婦盡量取健側臥位,以減少產露污染傷口。

3 的護理

胎盤娩出后,雌激素顯著減少,開始泌乳。充分的休息,豐富的營養及愉快的精神狀態,都能促進乳汁的分泌。現在提倡產后半小時內開始哺乳,此時內乳量雖少,可通過新生兒吸吮動作刺激乳汁分泌。哺乳前,母親應先用溫水洗手,并清洗及。哺乳時,母親及新生兒均應選擇最舒適的位置,一手拇指放在上方,其余4指放在下方,將和大部分乳暈放入新生兒口中,用手扶托,防止堵住新生兒口鼻。每次哺乳后,應將新生兒抱起并輕拍其背部1~2 min,排出胃內空氣,以防吐奶。每次哺乳15 min,輪流哺乳。在哺乳過程中遇下述情況應分別處理:

3.1 破裂 表現為表面有小裂口和潰瘍。哺乳時感到劇烈疼痛,哺乳前濕敷3~5 min,擠出少許乳汁,使乳暈變軟,也可涂香油、蜂蜜、抗生素軟膏或10%復方安息香酸酊,嚴重嚴重皸裂者應停止哺乳,應注意保護,預防感染。

3.2 乳脹 多因乳汁分泌旺盛,不能及時排空,或乳腺管堵塞所致。自覺沉重、脹痛,嚴重時可累及腋窩,局部熱濕敷后經哺乳可消失。如腫脹嚴重者,須限制湯類飲食,局部熱濕敷,2~3次/d,直至硬結消散。

3.3 乳汁不足 若出現乳汁不足,應使產婦精神愉快并保證充足睡眠,鼓勵產婦多吃營養豐富的食物,如燉豬蹄,吃肉喝湯,多喝湯類,定時哺乳,均可以刺激乳汁分泌。

3.4 退奶 產婦因病不宜哺乳或新生兒死亡須回奶者,應早退奶。簡單方法就是停止哺乳,不排空,少進湯汁,在未脹滿前用胸帶束緊,以阻止乳汁分泌。或口服乙酚5 mg,3次/d:維生素B6 200 mg,口服,3次/d,共5~7 d:生麥芽60~90 g水煎當茶飲。

4 產褥期康復指導

4.1 產褥期計劃生育指導 告知產婦各種避孕措施,指導產婦選擇適當避孕方法。一般產后42 d落實避孕措施,產后4周禁止性生活。

4.2 適當活動及做產后健身操 經陰道自然分娩的產婦,產后6~12內即可起床輕微活動。行會陰后一側切開或剖宮產的產婦可適當推遲活動時間,待拆線后傷口不感疼痛時,也應做產后健身操。做產后健身操有利于體力恢復,排尿及排便,避免或減少靜脈栓塞的發生,可促進腹壁盆底肌肉張力的恢復,對防止尿失禁、膀胱直腸膨出及子宮脫垂有重要意義。但運動量應逐漸增加。

康復指導范文第5篇

【摘要】從目前我國現有的醫療條件及國人的經濟水平來看,要想去醫院度過漫長的康復期有一定的困難。因此,絕大多數的患者都將轉向家庭治療及康復,使腦卒中患者早日康復就成為家人義不容辭的責任。本文主要腦卒中后的家庭康復指導與護理措施。

【關鍵詞】家庭康復,指導,護理

腦卒中,又稱腦血管病或腦卒中,是一組起病急、血管源性、引起持續神經功能缺損的臨床綜合征。腦卒中是常見病,多發病,死亡率、致殘率和復發率高。腦卒中的發病與高血壓、心臟病、吸煙、糖尿病、高血脂、動脈粥樣硬化等有密切關系,其中,尤以高血壓最重要。因此,積極的康復治療不僅可恢復或重建功能,發揮殘余功能,防治并發癥,減少后遺癥,而且可提高生活質量,為回歸家庭、社會做準備。

1 腦卒中后病理生理變化

不論是腦出血還是腦梗死,發病后顯微鏡下觀察均可見病變或腔壁的神經細胞水腫、變性及壞死,周圍組織受壓,正常生理功能喪失。隨后,神經膠質細胞增生,血腫或變性壞死組織液化或吸收,各種神經膠質細胞填充,形成瘢痕或囊。由于側支循環的建立,病灶周圍組織功能可有不同程度的恢復。

研究發現,腦卒中后不同時刻,腦病變以外的區域均有變化。這是因為神經系統各部分之間是互相聯系的,其中一個部位的功能喪失,對其他部分的調控作用喪失,包括傳入中斷、交互抑制的解除、突觸聯系的改變、膜興奮性變化、已存在聯系的釋放和建立新聯系。研究結果表明,突觸可塑性發生迅速,推測與已存在聯系的釋放有關。電生理學研究結果顯示,腦卒中后病變周圍組織會發生變性和壞死,推測為局部固有環路中斷所致。形態學研究顯示,腦卒中后2-3周,病灶對側皮質樹突分支增加,如果限制健側肢體運動,則形態學及功能恢復均受到抑制。電鏡研究結果顯示,病變后18天內,病灶對側皮質形態學改變與時間成正比,表現為樹突體積的時間依賴性增加。病后30天內,單個神經元的突觸數目呈時間依賴性增加。

2 腦卒中后的家庭康復指導

腦卒中后家庭康復應該包括肢體功能訓練和日常生活自理能力訓練兩大部分內容。前者是通過主動或被動的手段,使患者患側的肢體盡可能恢復正常功能,增加肌力,降低肌肉張力,使患者的關節靈活,防止廢用性萎縮和關節攣縮等進一步病理改變。后者則是要充分利用健側肢體的殘余功能,通過學習和訓練,掌握在偏癱情況下的個人自理生活的動作和技巧,從而減輕家屬負擔,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達到“殘而不廢,生活自理”的目標。

腦卒中家庭康復,從廣義上是指對腦卒中造成的病理狀態,包括生理、心理的后遺癥進行訓練,以達到提高患者自理生活的能力,改善患者的肢體功能狀態、語言功能狀態,防止進一步的繼發性病變(如關節攣縮和褥瘡),維護患者的心理健康,提高患者的生活質景,減輕家屬的負擔,從而達到二級預防的目的。狹義的腦卒中康復應該包括患者的護理要點、肢體功能、言語功能和生活自理能力的訓練。患者和家屬都要認識到只有憑借科學的努力訓練和堅強的毅力,腦卒中患者才有可能得到進一步康復,才有可能實現生活自理。任何想憑借“靈丹妙藥”或走捷徑而康復的想法是行不通的。其實,更加廣泛的腦卒中康復的概念應該包括腦卒中康復訓練的課程、原則和腦卒中后的護理,以及為腦卒中康復創造各種有利的條件,包括家庭的、社會的條件。

3 腦卒中后的護理措施

在家庭康復護理中要注意以下幾點:

3.1 重視心理疏導:腦卒中患者由于偏癱或失語,日常生活不能自理,常表現為抑郁、悲哀、自卑等心理狀態,性格也變得暴躁。家屬應多給予些愛心和理解,滿足其心理需求,盡力消除患者的悲觀情緒。家人說話時盡量面帶微笑,柔聲細語,措辭謹慎。要給患者以足夠的信心和力量。

3.2 注意早期康復鍛煉:腦腦卒中康復鍛煉宜早不宜遲,一般家屬就可以為患者進行翻身、按摩及關節被動活動,直至主動運動恢復。接著可對患者進行床上移動訓練、床上動作訓練、起坐訓練、坐位平衡訓練等。一旦患者具有坐位平衡能力,即可開始做從床上到輪椅上、從輪椅到床上的移動能力訓練。再逐步進行步行、上肢功能鍛煉和日常生活能力的訓練,為日后站立打下良好的基礎。

3.3 注意日常生活能力訓練:它包括飲食動作、洗漱動作、更衣動作、大小便自理訓練、洗澡、家務勞動及散步等,在訓練中必須有人照顧。例如,家務活動(烹調、打掃衛生、照顧小孩和家庭事務的管理)、使用家中器具與裝置(鑰匙開鎖、開關電燈、門窗、家用電器等)、交流技巧(利手書寫、閱讀、使用電話和錄音機等)、乘坐交通工具和參加各種娛樂活動等,同樣能取得良好的康復效果。

3.4 加強飲食調理:腦卒中患者應遵循“三低二高二適”的原則,即低熱量、低脂防、低膽固醇,適量碳水化合物、適量蛋白質,高膳食纖維、高維生素膳食。不要吃得過飽、不要大量飲酒,多吃富含維生素的食物,如鮮魚、鮮蛋、青菜等,以增強機體抵抗力,有利身體康復。

參考文獻

[1] 孟春歌. 中西醫結合治療過敏性紫癜性腎炎45例[J]. 光明中醫. 2008年06期

[2] 周永安,劉路芬,芮成俊. 中西醫結合治療急性腦梗死36例[J]. 光明中醫. 2008年06期

[3] 王營. 中西醫結合治療糖尿病性胃輕癱55例[J]. 光明中醫. 2009年08期

[4] 辛天章. 中西醫結合治療膝關節骨性關節炎91例[J]. 中醫研究. 2009年08期

[5] 紀河嶺. 中西醫結合治療原發性腎病綜合征48例[J]. 中醫研究. 2009年08期

[6] 李淑青. 中西醫結合治療輸卵管妊娠29例[J]. 中醫研究. 2009年08期

主站蜘蛛池模板: 綦江县| 文登市| 乐陵市| 曲靖市| 满城县| 昂仁县| 那曲县| 武山县| 金山区| 安福县| 商城县| 潢川县| 大庆市| 启东市| 正蓝旗| 兴隆县| 基隆市| 萨迦县| 万源市| 长沙县| 遂昌县| 阜平县| 巴中市| 高邮市| 九寨沟县| 永顺县| 安吉县| 正定县| 格尔木市| 昭觉县| 阿拉善右旗| 五大连池市| 灵石县| 洛宁县| 敖汉旗| 息烽县| 乌拉特中旗| 长治市| 青岛市| 陵水| 威海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