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部丰满熟女富婆视频,托着奶头喂男人吃奶,厨房挺进朋友人妻,成 人 免费 黄 色 网站无毒下载

首頁 > 文章中心 > 老齡化的對策

老齡化的對策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老齡化的對策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老齡化的對策

老齡化的對策范文第1篇

關鍵詞:健康老齡化;全民健身計劃;養老保險制度;健康服務體系

中圖分類號:C91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5)31-0119-02

引言

我國的人口老齡化問題日益嚴峻,總人口約占全世界總人口的19%,人口老齡化的基數大,聯合國的人口數據曾預測,到2030年,我國將成為全球范圍內老齡化程度最高的國家。人口老齡化的問題使得我國消費機構、人口結構、產業結構以及社會生活等方面發生了很多變化,隨著全球人口老齡化的加快,如何能夠盡快實現健康老齡化已經是現在很多國家將面臨的一大社會問題。健康老齡化這一觀點的提出不僅對我國全民健康的發展有著重要意義,同時也對社會的發展具有深遠影響。

一、相關概念

(一)健康老齡化

健康老齡化指的是老年人能夠盡可能保留原有的智力、體能、身體,擁有良好的心理狀態和社會適應能力,使得社會在繼續發展的過程中不會受到人口老齡化的影響。最主要的特征是認知、情感狀態、軀體健康程度,健康老齡化受到了很多因素的影響,其中包括生活方式、社會的經濟發展,社會服務、退休制度以及養老金等等。老年人的整個生命過程中社會生活的完善在健康老齡化實現的過程中擁有重要的意義。

(二)人口老齡化

從科學定義來說,其實人口老齡化可以看作是人口統計學中的一個概念,指的是總人口中年輕人數量的減少或年長人口數量的增加而導致的老年人口比例也同時增長的動態過程,并不僅僅是個體的老化,主要強調的是人群的老化。聯合國定義一個國家或者地區是否進入老齡化,主要是依據60歲以上(包括60歲)的老年人口占總人口比重超過了10%或者是65歲以上(包括65歲)的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超過7%。

二、理論支撐

(一)去標簽化理論

在生活中,人們常常會給一個人貼上一“標簽”,這里的標簽是指一個人被周圍環境中的社會成員對其行為進行了定義。在現在的社會當中,一提到老年人,大家就會給老年人一個標簽,就是弱勢群體,覺得老年人在很多方面的能力已經不如年輕人了,對社會的貢獻會越來越少。這種貼標簽的行為,會對老年人本身造成一些傷害,會讓老人否定自身的價值,覺得自己已經老朽、無用,在生活中是如同累贅一樣的存在。

(二)老年次文化理論

老年次文化理論認為,因為老年人身體的衰退,社交功能的減退等等,所以適應環境的能力相對于年輕人來說是很困難的。結合老年人參與老年次文化需要憑借社會參與程度和老年人對老化抵制的因素來定。在遵循老年群體的價值標準以及行為規范的前提下和老人進行交流與互動,在接觸的過程中應該盡量避免強迫接受其他老年人群體的文化。在制定老年社會工作類的項目中要以老年人次文化的內容和特點為基礎來衡量。

(三)社會損害理論和社會重建理論

社會損害理論中主要講的是,他人將老年人的一些行為當作是不正常的行為后,使得老年人的自我認知發生了改變。就比如說,在生活中樣樣替老年人做決定。這會形成一種潛意識,使老人有了依賴性。這一行為使得老人在日后的生活中逐漸失去了自己原有的自主能力。社會工作者意識到,有時候老年人的一些觀念和行為是受到了自己暗示的影響,并不一定是老年人自己沒有能力。在幫助這些老年人的時候,社會工作者應該協助老年人增強自信心和提高自身的能力。

社會重建理論中主要講述了如何改變老年人現存的客觀環境,從而幫助老年人重建自己的自信心。社會工作者首先應該讓老年人本身了解到這個社會上所存在的一些錯誤觀念以及對老年人的錯誤偏見。其次是通過政府資源來改變老年人的住房、醫療、貧困等客觀環境所造成的問題。最后是激勵老年人擁有自己決定的權利和提升老年人通過自己的能力來解決問題。

三、推動實現健康老齡化的各國政策措施

每個國家為了實現健康老齡化都依據自己本國人口老齡化的現狀以及特點而制定了相關的政策和措施,在這些不同的養老模式中有很多的閃亮點,是可以結合我國的人口老齡化的實際情況借鑒過來的。

(一)日本

日本是眾所周知平均壽命最長的國家之一,日本政府從20世紀50年代末開始便很重視本國的人口老齡化問題,為了實現健康的老齡化打下了基礎,在1978年,日本首次推出一個計劃主要是針對健康老齡化,這個計劃就是國民健康運動計劃,主要是為了提高人們對健康的理解,普及人們重視健康知識的重要性。在1999年又制定了黃金計劃21,主要為了延長本國國民的健康壽命。在2000年推出《護理保險制度》,在日后的年間不斷改善和修改,改善了政府的財政壓力,主要針對老年人的居家服務和在養老院居住的老年人服務。于2002年制定了《健康增進法》,為推動國民健康提供了法律上的依據。2013年修改了《老年人就業穩定法》中的退休員工的年齡標準,將原來的60歲改為了65歲,但也并不是硬性規定,而是依據個人的意愿而執行的。

(二)澳大利亞

澳大利亞人口老齡化的發展也是極其迅速的,在這樣的背景下。2001年澳大利亞聯邦衛生部公開了《老齡化澳大利亞的國家戰略》,這一戰略中將老年人視為有長期經驗的老年人和經濟發展的重要資源,而不是看作是一種負擔。同時還提出完善已經運行已久的養老和退休制度。2003年聯邦衛生與老齡部和衛生與福利研究所聯合了《澳大利亞老齡化研究議程框架》,這一框架確定了老齡化應該優先研究的六大領域。

(三)美國

美國人口老齡化社會的開端是從20世紀40年代初,相對其他國家來說,美國的人口老齡化相對發展得緩慢。最早出臺的相關政策是1935年的《社會保障法》,但并不是完全針對老年人的,真正對健康老齡化有所推進的是1965年出臺的《美國老年法》,這一法律的頒布使得美國老齡行政機構有了法律的支持。之后為了完善老年政策法規,又出臺了《醫療保障方法》和《健康照顧計劃》兩部法律。至此,美國為了迎接人口老齡化的發展做了全面的準備。1973年公布了《老年營養項目》,此項目為老年人提供了家庭服務。2000年開啟了《國家家庭照料者支持項目》,這一項目由老齡署向各地州以及地方提出撥款支持,鼓勵家庭照料者幫助老人實現居家養老,并只針對70歲以上的老年人家庭。

四、我國老齡化的特點和人口老齡化發展面臨嚴峻的挑戰

首先,從老齡化發展的速度飛快來說,其實我國從目前的情況來看并不是世界上人口老齡化發展最嚴重的國家,但是我國卻是人口老齡化發展最快的國家之一。其次,我國老齡人口的規模很龐大,我國目前以65歲為老年人的標準來計算,老年人口已經達到9 000萬,并且這一數字在不斷上升。再次,我國同時也屬于未富先老的國家之一。像日本、法國等很多國家都是國家的經濟先富裕起來才步入老齡化社會。這也導致我國需要在一個經濟相對來說并不發達的背景下來面對老齡化這一問題。最后,我國老齡化的發展有明顯的地區差異,經濟發展相對快的地區老齡化發展得更迅速,例如,城市先于農村、東部沿海地區老齡化快于內陸地區等。這一老齡化的趨勢是極端的不平衡,拿西部的新疆來說,現在人口結構還是青年型人口結構。這樣的地區差異也使得實現健康老齡化面臨了多重挑戰。

五、我國如何實現健康老齡化

(一)建立合理的全民健身計劃

全民健身是實現健康老齡化的最佳路徑,雖然現在很多人的健身意識相比以前要強了很多,但是從整體來看健身意識還不夠強。政府在這一計劃中起著主導的作用,可以建立一些社會組合和地方單位的體育健身活動,完善現有的社會服務。要想實現健康老齡化,我們所指定的全面健康計劃必定要長期執行下去才能達到效果,最終使得全民的素質都得到提高。要想建立全民健身計劃,同時也需要我們的體育設施建設、體育保險體系、社會體育組織的發展也要相互呼應、相互支持,有了這種呼應和支持,這一計劃才有了保障。

(二)健全養老保險制度

健全養老保險制度是實現老齡化目標的制度保障之一。首先,在健全的過程中,我們可以借鑒國外已經行之有效的養老保險模式,畢竟我國步入老齡化社會比發達國家要晚,因此這些國家在解決人口老齡化實現健康老齡化問題方面擁有更多的經驗,許多政策和措施的建立更早。其次,要確定養老保障基金有穩定的資金來源。再次,是實行多種形式的養老保障制度,一方面是國家主導的立法支持,一方面是企業的養老保險金由企業內部決定,最后是個人的養老保險遵從自愿的原則。這三種形式的養老保險基金的繳納模式對于我國來說是很合理的。

(三)將家庭照顧和機構照顧相結合

在中國,大部分老年人的生活起居都是家人來相互照顧的,但是,這種照顧畢竟還是缺乏一些專業性的。一方面機構可以提供一些免費的培訓和指導,主要針對家庭照顧這一方面。對一些家庭比較困難的用戶能夠給予一定的資金支持,增加老年人在家中的照顧時間。另外一方面,從社區的角度來看,要不斷完善社區的服務體系和加大社區建設的力度,合理運用現有的衛生資源,不斷推動資源配置的進一步改進。

(四)完善老年人健康服務體系

現在我國的基礎衛生建設隨著時間的推進有了很大的改變,但是,還是應該進一步發展社區衛生服務,建立更多的存儲及衛生保健服務,大的方面以社區為單位,小的方面以家庭為單位。為老年人的根本保障做出更多的改變,例如在護理、醫療、康復以及臨終關懷等方面。同時也可以通過一些醫院以及社區衛生機構來宣傳,使得老年人從自身方面增強自我保健的意識和對一些疾病的預防知識。這些都是可以促進我國實現健康老齡化的因素。

六、結語

實現我國的健康老齡化要結合我國的國情以及人口老齡化的現狀,來制定一些行之有效的政策及措施。培養社區體育組織管理人才是很關鍵的一點,有了更多的這樣的管理者,才能更好地完善社會體育體制,充實老年人社區體育活動,使大眾體育的普及率開展得更為順利。同時還要健全養老保險制度、將家庭照顧和機構照顧相結合、完善老年人健康服務體系等方面著手,使得老年人的生活從根本上有所改善,最終實現健康老齡化。

參考文獻:

[1]湯哲.老齡化社會的醫學模式轉變對衛生保健服務的影響[J].世界醫學雜志,2003(1).

[2]全國老齡工作委員會辦公室.中國人口老齡化發展趨勢預測研究報告[R].2006.

老齡化的對策范文第2篇

關鍵詞:人口老齡化;現狀;對策

中圖分類號:D669 文獻識別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6)030-0000-01

我國從20世紀90年代以來,老年人口高齡化趨勢日益明顯:80歲及以上高齡老人正以每年5%的速度增加,到2040年將增加到7400多萬人 。

隨著中國人口老齡化的快速到來,其對各個領域將產生極大的影響,尤其是對經濟發展的影響。中國如何應對這一挑戰,將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中國是否能夠成為繁榮和穩定的發達國家,并對世界人口轉變和老齡化時代的到來產生舉足輕重的影響。改革開放以來,隨著我國社會總體快速發展,公民的平均壽命得到了提高,這也促進了人口老齡化的提早到來。

一、我國人口老齡化的現狀

據不完全統計,目前我國女性平均壽命為71歲,男性平均壽命為70歲,比1978年前提高了十歲左右,60歲以上的人口增加到十分之一。我國實行計劃生育政策近40年,少出生了3億人口,人口出生速度的減緩給社會也帶來了一定的負面影響:首先中青年勞動力開始短缺;其次人口提前老齡化,社會上60歲以上老年人口占我國總人口的比重越來越高。

我國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也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國家。我國的國力對人口老齡化的負擔能力還很脆弱。人口老齡化也成為了當前我國社會發展過程中的較大現實的社會問題。

二、目前我國人口老齡化存在的問題

我國老齡化問題與其他老齡化國家相比,還存在著人口規模大、老齡化發展迅速的特點。當前我國人口老齡化的問題主要表現如下:

(一)在農村,養老問題面臨兩難選擇

首先,農村老年人的最主要收入來源是體力勞動收入,農民收入本來就不高。 隨著年齡的增長,他們的勞動能力尤其是體力勞動能力逐漸減弱,勞動收入減少。一旦失去了勞動能力,也就沒有了收入,依賴子女照顧,居家養老目前是農村老年人最主要的養老方式; 其次,由于農村傳統的習俗,因子女要結婚、買房,作為父母的農村老年人,往往將自己年輕時積蓄全部資產都資助給了子女成家立業。這樣,一旦子女本身沒有能力發展好家庭經濟造成經濟困難,老年人很難從子女那里得到生活保障;再次,目前我國農村剩余勞動力的流動性較大,有勞動能力的年青人大多都進城打工,留在農村的大部分是年邁的老人和年幼的兒童,老年人不但要自己照顧自己,而且還要照顧兒童。這樣農村老年人不僅背負一定的勞動負擔, 更沒有條件得到家庭的照顧。

(二)城鎮養老問題復雜多樣

在我國城鎮地區,不同的老年人群w存在著不同的養老問題,我國雖原有退休制度,但是退休制度也存在著一定的問題,一是物價不斷上漲造成退休金貶值;二是退休年齡偏早,影響一些仍有工作能力的退休人員發揮才干,浪費人力資源;三是現行退休制度的職工退休勞保基金的分配形式存在問題。離休干部的問題,從工作崗位退下來以后,個人生活卻發生了變化, 由為事業轉而為生活,由面向社會轉而面向家庭,精神生活感到不習慣。留守老人等問題的存在使得我國城鎮人口老齡化問題的處理難度面臨多重困境。

三、人口老齡化問題的對策

老齡化社會問題必將深刻地影響到國家的經濟和社會發展,我國政府高度重視和解決人口老齡化問題,積極發展老齡事業,初步形成了政府主導、社會參與、全民關懷的發展老齡事業的工作格局。國家成立了全國老齡工作委員會,確定了老齡工作的目標、任務和基本政策;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老年人權益保障法》,制定了《中國老齡事業發展“十五”計劃綱要》,把老齡事業明確納入了經濟社會發展的總體規劃和可持續發展戰略。老年人的基本生活得到了保障,城市初步建立了養老保險制度和包括老年人在內的醫療保險制度,以及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農村實行以土地保障為基礎的“家庭養老為主與社會扶持相結合”的養老保障制度。許多地方還對救助貧困老年人和高齡老年人采取了特殊的措施。老年服務事業發展迅速。為了更好的解決人口老齡化問題,我們要做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

(一)提倡以家庭養老為主、社會養老為輔的養老模式

充分發揮居家養老,不僅僅是簡單解決養老問題,更重要的是對老年人進行晚年生活照料和精神撫慰。尤其是在我國農村, 絕大多數老年人因條件所限,只能在家中度過晚年,因此居家養老仍是我國老年人養老的一種主要方式。

(二)逐步完善養老的社會保障各項制度,特別是農村養老社會保障制度

我國的城鎮職工養老保險制度在1986年就開始實行,并且取得了很大的成績。但是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難以滿足不斷發展的社會養老需求,也使得養老保險制度面臨一些問題,這就需要相關部門積極應對,保障老年人的合法權利。值得指出的是, 對于我國的農村的養老問題來說,我國已經著手建立農村養老保險制度,在一些地區進行試點,并且得到了農村地區的響應與支持,在不久的將來,這一制度定將對我國農村地區的養老問題做出巨大貢獻。

(三)轉變我國的老年人價值觀,重視老年人資源的開發利用

目前,我國的健康老年人越來越多,他們希望繼續工作,需要實現老有所為。國家要搭建平臺,將具有豐富技能、經驗且身體健康的老年人合理地利用起來,繼續為國家建設發揮余熱。因此,我們應該努力地幫助老年人樹立正確的老年人的價值觀,高度重視老年人的再就業以及精神文化生活。

參考文獻:

[1]寧景超.老齡化趨勢下養老模式探討[J].合作經濟與科技,2007(03).

[2]李振軍.“包容性增長”模式下我國農村社會保障問題分析.學術交流,2011.

老齡化的對策范文第3篇

關鍵詞 人口老齡化;經濟對策;產業結構;老齡產業

中圖分類號 F062.9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2-2104(2007)01-0124-06

關于老齡化國際上的定義標準是:60歲以上的人口數占總人口數的比例超過了10%(本文以此為標準),或65歲以上的人口數占總人口數的比例超過7%。人口老齡化問題是帶有全局性、戰略性的重大問題,涉及到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等各個方面,解決得如何,對國家的穩定與發展至關重要。截止2004年底,重慶市現有60周歲以上的老年人有約414萬,占全市人口的13%,這表明重慶已經進入人口老齡化社會。預計2036年左右將是重慶人口老齡化高峰時期,全市老年人口將突破900萬,占總人口的23.6%。老年人口的持續增長將帶來一系列的問題,諸如社會勞動人口減少,社會和家庭負擔加重,社會經濟發展受制;國家、社會和家庭在物質和精神方面對老年人需求的投入增加;社會物質財富的分配關系由此產生的社會福利政策的調適等等。

1 人口老齡化對經濟的影響

人口老齡化的挑戰與機遇并存,老年人是社會不可忽視的寶貴資源,他們對社會做出過重要貢獻,促進社會經濟的持續發展。但人口老齡化也對經濟社會發展產生挑戰,老年人口的比重加大,勞動年齡人口比重下降,社會贍養比上升,財政壓力加大,將會給社會經濟發展等帶來一系列的負面影響。

1.1 人口老齡化是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結果,是人類歷史發展的趨勢

人口老齡化是由兩個原因造成的:第一是人口年齡結構金字塔底部收縮所引致的人口老化(生育率下降導致青少年人口比重下降,即底部老齡化);第二是人口年齡結構金字塔頂部延伸所形成的人口老化(預期壽命的延長和老年人口死亡率下降,促成老年人口比重上升,即頂部老齡化)。老年型社會象征著人類社會的成熟,是社會發展的表現。人口老齡化是經濟快速發展、醫療衛生條件改善、居民生活水平的顯著提高帶來的人口預期壽命延長的結果。老年群體是蘊藏著技能、經驗、智慧的人才寶庫,是社會經濟發展的資源,人口老齡化可以與社會經濟協調發展。

1.2 人口老齡化將帶動老齡產業的興起和發展

老齡產業的發展是社會進步和經濟發展的必然結果,而社會的進步和經濟的發展又是老齡產業發展的前提和基礎。隨著人口老齡化程度的不斷加深,人口平均預期壽命的延長,老年人口的數量將越來越多。在這部分人口龐大的數量規模背景下,其對社會的需求將越來越大,已經并將形成一個特殊的消費市場。

老年群體特殊需求的擴大,是經濟社會發展的一種動力,需求帶動供給,可以形成可觀的消費市場。老齡產業的興起和發展,會給市場注入新的活力,是一個新的經濟增長點。老年市場是競爭性極弱的市場,開發潛力巨大。不同經濟狀況、不同文化背景、不問民族習俗、不同健康狀況、不同心理素質、不同年齡階段、不同人生經歷的老年人對各種商品與社會服務的需求各不相同,多層次、多元化的需求必將形成一個豐富多彩的消費市場。隨著政府的重視和引導,老齡產業必將為經濟的發展做出它應有的貢獻。

1.3 人口老齡化具有影響消費市場的結構,深化產業分工、在“人口紅利”時期可化弊為利

人口結構的改變也影響了社會儲蓄和消費的方式,老年人的消費以老年日用商品、健康醫護、精神娛樂為主,儲蓄意愿下降。實證結果表明,35~50歲年齡段的人儲蓄意愿最高,之后便逐步下降。日本的高儲蓄率曾經是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柱,但隨著人口的老化,其儲蓄率持續降低,1980年為17.3%,1990年為13.9%,2003年僅為 7.5%。同時,年輕一代的負債率上升,這兩方面因素將導致日本的消費市場的結構發生變化。

在“人口紅利”時期,豐富的勞動力資源使勞動力價格保持在較低水平,投資的收益率較高。而勞動力年齡結構較小,勞動者為養老而進行儲蓄又為社會提供了大量的資金,壓低了利息水平,這兩者都有利于促進投資的增長。眾多的勞動人口產生了大規模的市場,促進了分工的進一步細化,催生了相關產業的產生。因此,“人口紅利”時期的經濟將呈現出投資活躍,市場規模持續擴大,勞動生產率不斷提高,經濟持續高速發展的局面。值得注意的是,“人口紅利”期不會長期持續,一般只有15~20年,而后老齡化的不利影響將開始加劇。因此,應該充分利用“人口紅利”期,加速經濟發展。

乜堪雄等:人口老齡化背景下的經濟對策與產業選擇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 2007年 第1期1.4 老齡人口的增長會改變人口的撫養比,使勞動人口的總負擔系數提高

人口撫養比即平均每100個勞動年齡人口所撫養的老年人數量。重慶目前的平均撫養比是15.7,高于全國平均水平,而且全市內表現出明顯的區域差異。在一般情況下,老年人口平均撫養費用要遠遠高于青少年人口的撫養費用。從經濟學角度講,青少年撫養費用支出可以看作人力資本投資,老年人口的撫養費用則是資源的重新分配,多屬于消費性的。老齡人口增多導致儲蓄水平下降,削弱經濟增長的潛力,導致未來經濟增長率的降低。

1.5 勞動力的老化,必將影響到勞動生產率的提高

人口老齡化速度加快,勞動年齡人口逐漸老化,尤其是在2025-2040年之間,是重慶人口老齡化的高峰時期和人口高齡化的高峰時期,低齡人口比重下降,高齡老年人口比重上升,人口老齡化加速,最后形成老化程度較高的老年型人口結構。屆時勞動力將出現嚴重短缺,經濟發展對勞動力的需求也開始從需求制約型向供給制約型發展。

1.6 社會保障負擔加重,公共開支增加,導致稅收負擔加重,進而影響經濟增長

隨著人口老齡化的加速,老年人口的病殘率上升,社會養老和醫療的壓力加大,勞動年齡人口減少,養老保險和醫療保險基金儲備不足,支付越來越多的老年人口的社會保障基金的風險加大。社會保障支出的急劇增加又嚴重削弱了本市企業的競爭能力。按照現行的社保制度規定,企業單位必須為日益增加的老年人口支付大量費用,養老金支付增加了企業負擔。

1.7 人口老齡化要求調整現有的產業結構,以滿足老年人口對物質和精神文化特殊的需要

由于老年人特殊的生理、心理和行為特征,決定了其消費能力、消費偏好、消費行為、消費方式、消費觀念、消費習慣、消費決策等方面的特殊性,引起了需求結構的變化,對產業結構調整提出新了要求。為實現“老有所養,老有所醫,老有所教,老有所學,老有所為,老有所樂”①,提高老年人口的生活質量。我們需要改善老年人經濟供養、醫療保健、照料服務、精神慰籍、文化生活、臨終關懷等,調整現有對老年人的供給結構,發展老齡產業,增加老年人所需要的社會服務業,改造不適應人口老齡化的住宅、社區和環境,發展老年人衣、食、住、行、用、文等各種消費品。

1.8 人口老齡化引起家庭規模和家庭結構的變化,使家庭養老功能不斷弱化

老年空巢家庭增多,家庭養老資源減少,使后代難以承負照顧老人的重任,在社會保障制度尚不健全的狀況下,解決老年人的生活照料問題日益突出。“4-2-1”型的家庭結構,使得一對夫婦要供養4位老人,不論是目前的家庭收入,還是夫婦能夠用于贍養的精力和時間,都難以滿足老年人的養老需求。據統計,2002年,我國家庭平均規模是3.32人/戶,家庭人口和勞動力的減少,都意味著家庭收入的減少,贍養老人能力的降低。而且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年輕人價值觀念的變化,老年人獨立意識的增強,都使老年人不愿意依附年輕人來養老。不僅使家庭養老的功能弱化了,而且對社會代際互動產生重要影響。這要求加快發展以社區為中心的各項社會福利和社會服務事業,以補充家庭養老功能的不足。

2 重慶市老齡化與經濟發展狀況

1997年重慶直轄后,60歲以上的老人330萬,占全市總人口百分之10.25%,而GDP增長7.5%;2000重慶60歲以上的老人361萬,占全市總人口百分之11.32%,而GDP增長8.5%;2002重慶60歲以上的老人386萬,占全市總人口百分之12.1%,而GDP增長10.1%;2004年重慶60歲以上的老人380萬,占全市總人口百分之12.7%,而GDP增長12.2%;2005年重慶60歲以上的老人414萬,占全市總人口百分之13.1%,全市GDP完成2650億元,年增長12%.按常住人口計算,人均國民生產總值達到9 550元,跨上1 000美元臺階。 預計2010年重慶60歲以上的老人500萬,占全市總人口百分之15%。

2.1 重慶老年人的收支狀況

重慶市老年人的收入來源有政府統一發放的養老保障金、企業定期支付的退休養老金、子女支付的撫養費、個人其他收入等。目前重慶市城鎮退休老人的平均年收入8 000元左右,人均月收入在600~700之間。城鎮事業單位的離退休老年人年收入在12 000元左右,而大部分企業退休老年人處于月收入在400~500元左右的低收入狀態,其次是處于低保狀態的老年人;農村老年人的收入主要是依靠土地的農業勞動收入。收入決定了消費,這種低收入狀態使得老年人的消費指向為解決溫飽和物質享受,很難上升到較高層次的精神享受以及人的全面發展。隨著國民經濟的快速發展,老年人收入也將逐步提高,但受傳統觀念的影響,老年人仍持謹慎的消費觀念。基本生活的消費只占其支出的一少部分,而且老年人身體狀況多較差,據統計,老年人特別是高齡老年人的支出除滿足溫飽外多用于醫療方面。由于重慶市現有的家庭結構仍以較為穩定的“2-2-1”形式存在,且受傳統“養兒防老”的思想影響,老年人的收入中有一大部分仍然用于支助子女后代,這直接影響到老年人用于自身的消費。

雖然直轄以來,重慶經濟有了突飛猛進的發展,政府財政收入與居民的收入都有了大幅提高,用于個人消費的積累越來越豐厚,用于老齡事業的支出也有所提高,但相對與老年人口的迅速增加還顯的不夠。根據重慶市老齡委于2004年對全市40個區縣(自治縣、市)城鄉范圍內貧困老人進行的摸底調查,城鄉貧困老年人的基本狀況是:城市老年貧困人口每月退休金或其他收入300元以下的占11.2%,為11.24萬人;農村貧困老年人數約為44.57萬人,占農村老年人數的17.8%,合計占全市老年人總數的16%。我市貧困老年人城鄉貧困老人性別差異較大,農村男性貧困老人占40%,女性占60%。城鎮男性貧困老人占47%,女性占53%。這是因為,在農村女性勞動能力低,主要依靠男性勞動力來維持家庭生活,經濟上的依賴性較強,一旦遇上喪偶,就會導致貧困,而且女性的壽命普遍高于男性,由于年齡原因再婚的可能性低。在地區分布上,全市40個區縣都有貧困老人。按地域片區統計,其地處三峽庫區的渝東、渝東南片區農村貧困老人比例較高,達到農村貧困老人的60%。

2.2 重慶居民的消費狀況

根據1985-2003年重慶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長幅度變化,我們把這段時期分為3個階段:

(1)1985-1990年段。對此段時期重慶市居民人均消費與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回歸及相關分析表明:Pearson 相關系數為0.984,回歸系數為1.001。

(2)1991-1997年段。對此段時期重慶市居民人均消費與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回歸及相關分析表明:Pearson 相關系數為0.997,回歸系數為0.929。

(3)1998-2003年段。對此段時期重慶市居民人均消費與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回歸及相關分析表明:Pearson 相關系數為0.994,回歸系數為0.797。由以上三階段的數據,發現隨著人口老齡化的加快人均消費與人均可支配收入之間的回歸系數呈下降趨,收入的增加對消費支出的刺激作用弱化。

可以看出,從總體上說,重慶市居民的平均消費一直比較穩定,而消費傾向自1996-2003年的邊際消費傾向變化可以分為三個階段:

(1)1998年之前,邊際消費傾向劇烈波動。居民邊際消費傾向由1996年的0.733突升至1997年的0.863,然后急劇跌落至1998年的0.754。

(2)1999-2003年間,雖然下降幅度有變化,但總下降的趨勢比較穩定。

顯然,從長期下降通道的圖形看,其圖形與我國經濟增長的景氣波動相關性很差,90年代經濟高增長與高通貨膨脹對重慶市居民邊際消費傾向變化的下降通道幾乎沒有影響,這說明決定重慶市居民消費傾向變化的因素絕非景氣波動短期因素。

(3)2003年,邊際消費傾向曲線突然呈劇烈上升趨勢,由2002的0.573 升至 0.744,這主要是因為近年由于通信業的迅速發展,人們的通信費用猛增,而且人們對教育的投入到今年進一步達到高峰。

盡管影響消費傾向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如文化傳統、消費觀念、消費行為等,但影響重慶市居民消費傾向變化的因素中,老齡化卻是不可忽視的因素,老齡化使老人收入下降。隨著老齡化加快,老年人口的增加,持久收入增長緩慢,短期收入變化大使得老年人的高收入幻覺消失,老年人的收入下降,對未來收入預期樂觀者比重下降,對未來收入預期不穩定者增加使儲蓄傾向上升。多數老年消費者持久消費增長只能根據持久收入增長來決定,他們將短期收入多數儲蓄起來以便生病養老備用,使得儲蓄傾向增加,帶動居民消費傾向下降。

3 人口老齡化條件下經濟發展的對策

3.1 正確認識老齡化問題

首先要承認人口老齡化是社會經濟發展的必然現象,辨證的看待老齡化問題,它是人類社會經濟發展,文明進步,醫學科學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的結果,是可以與社會經濟協調發展的。同時也要認識到老人隨著年齡的不斷增長,體弱多病,需要別人照顧的地方多了,必定會加重處于勞動期人口的負擔。發達國家和地區是“先富后老”,而重慶“未富就老”,使得重慶市的老齡化問題顯得更為突出,必須高度重視它和認真地對待它。

3.2 構建符合地區實際的養老模式,降低社會養老成本

重慶的養老模式將以家庭養老為基礎,社區養老為依托,社會機構養老為補充。

機構式養老是指由專門的養老機構將老人集中起來,進行全方位的照顧。家庭式養老是由家庭承擔老人的物質、娛樂、醫療保健和日常護理等工作。社區式養老則是社會化養老的基本模式,指老人不離開家庭,而由社區的有關服務機構和人士為老人提供上門服務或托老服務。現代社會生活節奏加快,很多家庭的子女忙于工作,經常無暇顧及老人,社區養老作為家庭養老和機構式養老之間的過渡形式,將是許多老年人和家庭首選的養老方式。社區養老網絡主要以社區服務中心為核心,以社區敬老院、社區托老所、家政服務中心、社區衛生康復中心為依托,社區志愿工作者為補充,以社區內有老人的每戶家庭為服務對象,建立一個暢通的網絡服務體系。

3.3 進一步建立健全老年社會福利制度

社會保障體系、社會救助體系、社會福利服務體系是社會福利制度的三大支撐體系(如圖3所示)。三者之間既有區別、相對獨立,又相互聯系,互為補充。社會保障主要包括各種社會保險,以“防貧”為目的,是社會福利中最根本的制度;社會救助主要包括救災、救濟、扶貧等,以“濟貧”為目的,是社會福利中最基礎的制度;社會福利服務主要為優撫安置對象,為老年人、殘疾人、孤兒特殊群體提供福利和服務,以扶老、助殘、救孤為目的,是社會福利中極具發展的事業。

政府應進一步加大對貧困老年人救助的投入,凡有條件的地方應加快建立針對老年人特殊困難的專項救助經費,并形成制度。建立和推行依靠社會各階層和社會力量認助、認養、認捐特困老年人的制度,逐步建立起政府和民間相結合的特困老年人救助體系。建議市政府利用減持國有股所獲資金、福彩收入、政府財政、社會上的捐助及其他各種方式籌集的資金設立社會養老保障基金,成立專門的機構進行運作和管理,這樣可以保證社會救助資金的源源不斷。在農村要逐步建立和完善土地保障、家庭贍養和社會扶助相結合的農民養老保障體系,并把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深入農村。

3.4 建造集多種功能于一體的老年人綜合活動場所

老年活動場所可分為室內和露天。室內場所主要是老年人用來聊天、下棋、打牌等;露天場所往往用來安排健身的,如跳舞、打太極、練香功等。通過老年人之間的溝通,疏解心理矛盾,通過室內和露天活動設施的分流,解決不同層次的老年人之間需求差異的矛盾。最常見的是老年人就近在其居住小區的廣場或中庭做健身活動,但很多小區不具備這樣的廣場,而且具有條件的廣場可供老年人使用的面積又較小。像其它城市的老年公園就是一個集多種功能于一體的綜合活動設施,環境優美、空氣清新,但這在重慶幾乎很少。建議根據重慶城市發展規劃,在各區住宅小區密集的中央地帶建老年公園。

另外在縣(市、區)要建立老年文化活動中心,鄉(鎮)、街道要設立老年活動站,有條件的村委會、居委會要開設老年活動室,構筑重慶市全方位、多層次的老年活動場所。

3.5 政策鼓勵引導民間資本進入,建立老齡事業的多元化投入機制

面對老齡化高峰的挑戰,僅靠政府的財政投入擴大社會福利和社會保險手段是不夠的。要大力推進老年福利事業社會化、產業化和法制化進程,在堅持政府主導,加大對老年福利事業投入的同時,要充分運用市場機制,動員社會各方面力量廣泛參與。政府要制定優惠扶持政策,簡化項目立項和審批手續,鼓勵社會團體、民辦非企業單位、私營企業和國內外人士投資老齡事業,發展老年產業,滿足不斷增長的老年群體對設施、產品與服務的需求。發展多元投資主體,鼓勵社會捐助,鼓勵社區自辦經濟實體,多種形式創辦老年服務機構。另外,要充分利用現有資源,啟用閑置的社會設施進行再利用,招募社會志愿者擴充老齡事業的人力資源。

4 人口老齡化背景下產業調整與產業選擇

當人類進入老齡化社會以后,老年人的需求就決定了一些產業的生存與壯大,面對人口老齡化的嚴峻形勢,重慶市產業結構調整和升級的任務十分艱巨,建議采取相應對策:

4.1 大力發展老齡產業

政府應有計劃、分步驟地大力扶持和發展老齡產業,堅持推進老齡產業發展和培育老年消費市場并重。在稅收、資金、貸款等方面給予老齡產業各種優惠,在政策上鼓勵全社會、企業、房地產開發商和設計人員為老年人開發、研制、生產老年用品和老年設施,為老年人提供服務;推動老齡產業發展。老年人的消費偏好主要取決于老年用品能不能具備三個方面的功能,即保健功能、便利功能和精神滿足功能。可以根據目標人群需求類型的不同對老齡產業市場進行細分如下:

(1)養老助老需求市場。家庭養老功能的弱化已是不爭的事實,負重的中青年在強烈地呼吁老年服務的社會化和商業化。建立老年公寓、“老少戶”合住的新型住宅,“聚家養老”的方式受到很多人的歡迎。目前重慶除“三無”老人安置在敬老院、福利院,家庭照料困難的老人居住在老年公寓外,絕大多數是“居家養老、社區服務”。因此,開發更多方便、舒適,價格適宜的老年型住宅,應成為城市房地產業一個重要的市場取向。此外,中國人壽保險市場極為寬廣,商業化養老前景看好,重慶也不例外。

(2)健康醫護需求市場。隨著人口的老齡化和高齡化,高齡老人患病臥床率日益增加,有的生活不能自理,需要別人護理。老年人的醫療護理和自我保健,是老年人最急需、最舍得花錢的市場,因為老年人對健康有比其它人群更為強烈的需求,這將促進健身器械、運動和抗衰老產品的發展。老年門診、家庭病床和護理、健康咨詢、老年醫院、康復中心和臨終關懷等類服務需求面廣量大,極具發展前景。

(3)老年日用商品需求市場。老年人受自己年齡和心理特征的影響,在飲食、衣著、醫療保健和文化消費用品等方面都需要符合本年齡群體個性的老年型商品,甚至一些日常生活用品也和中青年需求有別,這些是老年市場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

(4)精神娛樂需求市場。老年人希望的娛樂用品一般兼顧兩個方面:既好玩,又利于身心健康。如對老年玩具的開發就極富市場前景;對老年人旅游市場的開發也很有潛力。根據有關調查,大多數老人喜愛短線旅游、登山、游泳、氣功、釣魚、球類活動,還有的喜愛書畫、跳舞、收藏、花鳥養殖等等,企業可據此有針對性的開發相應產品和服務。

(5)學習深造需求市場。隨著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老年人的精神文化需求也日趨突出。老年人就怕一個“空”字,無事可做,必然產生很多心理生理的問題。“老年教育產業化”是實現健康老齡化戰略的重要方面。如在老年大學里可以開設很多新興的健身娛樂知識,提倡“活到老,學到老”。

(6)生活咨詢需求市場。現代社會節奏的加快,知識的更新換代日新月異,老年人畢竟是過去那個時代過來的人,有些知識落伍于時代也是必然的。而老年人遇到的問題往往又格外地多,他們有疑難就需要有人幫助解決,其中有償的咨詢服務就是一種。

4.2 在產業結構的調整中,要重視發展就業容量大的老齡服務業

重慶作為我國的老工業基地,有幾十萬的下崗職工,而且農村眾多的剩余勞動力也需要轉移。就業問題已經成為關系社會經濟穩定發展的重大問題②。把勞動力的數量優勢轉化為勞動力資源優勢是重慶市目前和今后一個時期必須注意解決的大問題。在普遍的老齡化到來之際,擴大就業,盡快健全養老保險制度,籌措正在勞動大軍行列中的這批人的養老金,以保證他們在年老退出勞動行列后,有相應的生活保障,對緩解未來老齡化高峰的壓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同時,在目前撫養系數較低的情況下,籌措養老金是增加積累、促進產業結構調整和經濟發展的一條重要途徑,也將為解決人口與發展問題提供較雄厚的物質基礎。

4.3 優化傳媒產業和教育產業結構,構造終身學習的市場體系

老齡化社會的到來,需要大批人員從事直接以老人為服務對象的工作。因此,中短期的服務培訓工作就成為社會的當務之急和一個中長期的任務。培訓是解決老齡從業專業人員短缺最有效的方法。另外建立老年教育網絡,發展老年電視大學、老年網上學校等多種形式的老年教育,幫助老年人增長知識,倡導科學、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滿足老年人的學習教育、文化娛樂需求,同時要重視老年人才資源的開發和利用。

5 結 論

面對社會人口的老齡化,政府必須從實際出發,堅持科學發展觀,逐步建立和完善老年社會養老制度和福利制度,依法保護老年人的合法權益;根據老年消費市場狀況,規范、引導投資,調整、優化產業結構用產業化、市場化、社會化的新運行機制,推進安老、養老產業的發展,促進重慶經濟協調發展;根據老年人的不同需求,有計劃地發展老齡產業、開發老年用品,增設老年服務項目,滿足老年人在物質和文化方面的發展需要。

參考文獻(References)

[1]重慶市發展計劃委員會.重慶新世紀開局方略[M]. 重慶:重慶出版社,2002:15~18. [Chongqing Development Plan Committee.Chongqing new Century Beginning General plan[M].Chongqing:Chongqing Press, 2002:15~18.]

[2]劉雪琴 ,任曉琳.老年人的生活質量現狀及其對策[J].護理研究,2002,11. [ Liu Xueqin, Ren Xiaolin.

Old Person's Life Quality Present Situation and Its Countermeasure[J].Nursing Research,2002,11.]

[3]鄔滄萍, 姚遠.老齡社會的一項重大戰略選擇[J].求是,2002,2:16~17. [Wu Cangping, Yao Yuan The Old Age Society's one Significant Strategy Chooses[J]. Qiushi Journal,2002,2:16~17.]

[4]穆光宗.建立代際互助體系,走出傳統養老困境[J].市場與人口分析,1999,6:21~24.[Mu Guangzhong. Establish the Acting Occasion System of Mutual Aid, Walk out of Tradition to Live in Retirement Difficult Condition[J]. Market and Population Analysis,1999,6:21~24.]

[5]顧大男.中國人口老齡化與未來商機分析綜述[J].市場與人口分析,1999,5: 41~43. [Gu Danan. Chinese an Aging Population and the Future Analysis Summary of Business Opportunity [J].Market and Population Analysis.1999,5: 41~43.]

[6]原新.中國未來人口老齡化展望[J].人口學刊,1999,6:17~21. [Yuan Xin. The Future Chinese Prospect of An Aging Population [J]. Demography Publication, 1999,6:17~21.]

[7]岳頌東.我國人口老齡化趨勢及其對策[J].社會保障制度,2001,5:56~58.[Yue Songdong.The Tendency of An Aging Population of Our Country and Its Countermeasure [J]. Social Security System, 2001,5: 56~58.]

[8].經濟論文選集[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1:353~356. [Ma Yinchu. Economic Paper Selected Works of Mayanchu[M].Bejing: Beijing University Press, 1981:353~356.]

The Economic Measure and Industry Choosing Under the Aging Population

Background On the Rasis of Aging Population of Chongqing

NIE Kan-xiong1 HE Xiao-zhou2

(1.Chongqing Jiaotong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074, China;2.Chongqing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044, China)

老齡化的對策范文第4篇

關鍵詞:人口老齡化; 經驗對策; 借鑒; 發達國家; 中國

中圖分類號:K901.2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004-9479.2013.01.017

1 引言

人口老齡化是一個日益受到全球各國普遍關注的重大問題。國際上公認,當一個國家60歲以上老年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達到10%時,即進入老齡化社會。一些發達國家早在上世紀中葉就跨入了老齡化社會,如世界第一個老齡化國家法國、“老人王國”瑞典、“長壽王國”日本以及西班牙、德國等。David預測到2050年不論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將同樣面臨嚴峻的人口老齡化壓力,人口老齡化將成為一個世界性的問題[1]。目前國內外關于老齡化問題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1)不同國家或地區老齡化的時空演變特征及發展趨勢分析和預測。如Karl分析了近50年來奧地利人口的時空演變規律及特征[2],Joshua對2050年美國老齡人口規模和老齡化程度進行了預測和分析[3];李日邦等對我國人口老齡化發展的時空間分布特點及區域差異等進行了研究[10-12]。(2)老年人群相關社會問題研究。主要包括老年人貧困問題[13],老年人日常生活行為時空分異[14-16],老年產業發展和社會養老設施建設[17]等。(3)人口老齡化的社會經濟影響研究。Sumiko等對老年人口及年輕人口遷移對日本傳統社會養老模式的影響進行了研究[4];David、Frank等利用OECD國家相關數據,對各國人口老齡化與勞動力供應、居民儲蓄以及居民消費水平之間的關系進行了研究[1,5];張桂蓮等認為中國人口老齡化將通過勞動力供給、勞動生產率、消費、儲蓄、人力資本投資和社會養老保障等對經濟增長和社會發展產生深遠的影響[18-20];魏立華等對老年人口對旅游業發展的影響進行了研究[21-22]。(4)應對人口老齡化的對策研究。如Maliki、Linda等對人口老齡化背景下進行醫療保險制度改革提出了建議[6-7];紹國棟等對我國退休制度改革問題進行了研究[23-24];李春玲等對國內外企業年金制度的實施和現狀進行了比較研究[25];姚靜等就人口老齡化背景下我國養老模式的選擇和轉型進行了探討[26-27]。已有研究對人口老齡化及相關問題進行了較為全面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但尚缺乏全面和系統的總結。本文在我國人口老齡化趨勢日趨嚴峻、人口老齡化問題日益凸顯的背景下,以已有研究為基礎,選擇瑞典、日本、美國、法國等幾個較早進入老齡化的國家,系統總結它們在應對人口老齡化方面的典型對策及特點;并結合我國國情,提出我國解決老齡化問題的對策和措施。對于有效解決我國老齡化問題,推進和諧社會建設,促進社會和經濟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

2 發達國家應對人口老齡化的主要對策

2.1 鼓勵生育,應對少子化,促進女性投入勞動力市場,保證勞動力持續供應

老齡化和少子化同時存在于老齡化社會,兩者緊密相關且影響勞動力的供應。因此應對少子化是解決老齡化問題的一個重要方面。國外進入老齡化較早的國家從完善刺激生育的福利待遇和保障因生育而暫時離職的女性職工重返勞動力市場兩個方面解決少子化和勞動力短缺問題。一方面,政府采取育兒津貼和帶薪假期,向離職生育期間的女性提供一定的醫療、營養和薪資等補助和津貼,刺激女性的生育意愿。另一方面,政府加大公共福利在兒童教育、看護和醫療等方面的投入,推行并延長“爸爸月”,縮短低齡兒童父母的工時,實行父母保險(即企業給父母雙方帶薪假期以照顧幼兒;保證因生育而暫時離職的女性能重回原工作崗位或者提供類似的工作等)等,以緩解家庭看護幼兒的壓力,使父母雙方兼顧工作和育兒的雙重責任,保證女性職工能重回勞動力市場(表1)。

2.2 延長退休年齡,保證老年勞動力來源,緩解政府養老金支付壓力

國外主要老齡化國家普遍通過延長退休年齡的方法對退休年齡制度進行了改革。延長退休年齡,一般有兩種方式:一種是提高領取退休金的最低年齡,將現行領取退休金的年齡向后延遲,相應延長工作年限;另一種是設立彈性退休年齡制度,即對不同退休年齡的老人給予不同數額的退休金,退休年齡越大,退休金數額也越大。日本、德國和法國等主要采用第一種方式延長退休年齡,如日本政府在2006年把領取養老金的最低年齡從60歲提高到65歲,法國在2011年將最低退休年齡從60歲提高到62歲,德國政府計劃在2011和2018年期間逐步將退休年齡從65歲提高到67歲[28~29]。瑞典和美國等主要采取彈性退休年齡制度,如瑞典法定退休年齡為65歲,對于提前退休的60-64歲的職工,每提前一年退休減發退休金的5%;65-70歲的推遲退休的人員,每延遲退休1個月增發退休金的0.6%;對于有經驗且有能力繼續工作的退休老人,政府為其提供做義工的機會并根據他們提供服務的多少增發一定比例的退休金(表2)。

2.3 完善社會服務支撐體系,推行“以居家式社區養老為主,社會養老為輔”的養老模式

根據養老場所和居住方式的不同,養老方式可分為居家養老和機構養老。受老齡人口增加、女性就業率提高和年輕勞動力遷移影響,空巢老人數量不斷增加,傳統居家養老模式難以滿足老年人的需求,而機構養老又受到老年人經濟狀況和傳統養老觀念的影響而在現實中難被老年人接受[27]。目前國外老齡化國家的養老模式主要以居家式社區養老服務模式為主,社會養老為輔。在以“家庭為基礎,社區為依托,機構為支撐”的居家式社區養老的服務體系中家庭養老發揮著基礎作用,但在個人和家庭無能為力的情況下引入社會化服務;政府負責采取相關激勵政策引入市場機制實現項目建設及服務活動的社會化和產業化經營并協調參與建設和服務的各主體的利益關系;社區負責培育在宅服務人員并不斷拓展服務業務范圍為老年人上門提供幫助,服務內容主要有住房維修、日常照護、醫療保健和精神慰藉等[30]。養老服務所需的資金來源在不同國家會有所不同:如瑞典的養老服務帶有很大的福利性質,服務費用主要由政府承擔,但老年人如果想獲得更好的服務就必須自己支付一定比例的費用,屬于“國家負擔型”;美國老年人養老服務所需的資金主要由個人承擔,屬于“個人負擔型”即“投資人同時也是受益人”,這種“個人負擔型”的資金來源方式也使得美國“以房養老”的發展在世界上最具代表性(表3)。

2.4 建立多樣化的養老金保障體系,保障老年人的基本生活

經過不斷改革和調整,世界主要老齡化國家的養老保障體系逐步實現了從單一養老保障制度向多支柱體系的轉變[31]。目前這些老齡化國家的養老保障體系主要包括三種基本的保障制度:基本養老金制度、企業年金制度和個人儲蓄養老保險金制度。其中,基本養老金制度是養老保障體系的重要基礎,一般由國家按照統一政策規定向符合條件的人員支付;企業年金制度是養老保障體系的第二大支柱;個人儲蓄養老保險是社會養老保障體系的重要補充。后兩種制度對緩解國家養老金支付壓力起到了重要作用。主要老齡化國家的基本養老金的資金都來源于政府,用于保障職工退休后的基本生活需要。各國也十分重視企業年金保障制度的建設和完善,如美國政府推出“整合企業年金計劃”, 把企業年金計劃提供的養老金與公共養老金制度所提供的基本養老金進行協調。目前,美國企業年金的規模已經超過了國家管理的社會養老金規模[25]。另外,美國不同運營規模的企業間養老金的資金來源不同;日本則依據國內勞動力結構,在不同的行業實行不同的養老金支付方式和資金分配比例,從而使得養老保障體系不僅具有“多支柱”的特點,還具有“多層次性”(表4)。

2.5 開發老年人市場,發展老年產業,滿足老年人的物質和精神文化需求

除應對人口老齡化對人口可持續發展、勞動力供應和社會保障體制帶來的一系列挑戰外,開發老年市場,發展“老年產業”是解決老齡化問題、促進經濟發展的另一有效途徑。國外發達國家的老年產業一般遵循“政府引導,市場化運作”的發展模式,即政府建立市場規范和行業標準,并采取相關的優惠和扶持措施,按老年人的消費需求引導企業向老年產業領域投資推動老年產業的社會化和產業化經營。目前,國外的老年產業主要包括以下幾類:第一類是圍繞老年人日常生活需求發展的產業,如老年餐飲、老年人用品生產(保健品、化妝品、服裝、交通輔助用品、體育健身用品、生活輔助用品等)、老年房地產開發等;第二類是圍繞老年養護形成的產業,包括老年公寓、養老院、老年保險、老年醫療康復用品生產、長期照護產業、醫護人員培訓等;第三類是滿足老年人精神文化需求發展起來的產業包括老年大學、老年旅游、心理咨詢、老年圖書館、老年電視廣播節目等。另外,由異地養老和跨國養老而帶動的養老產業在一些自然環境良好、適宜老年人居住的地區逐漸興起(表5)。

2.6 注重法制建設,保障老年人的合法權益

為維護老年人的合法權益,保障與老年人有關的福利保障、產業發展政策等的有效實施和運行,國外主要老齡化國家建立了比較完善的法律體系及相關的管理機構。目前日本與老年人有關的法律體系由《國民年金法》、《老人福利法》、《老人保健法》等三大支柱及《介護保險法》組成[32];美國政府先后頒布《社會保障法案》(自1935年實施后經過多次修改與完善,目前已經形成了比較完整的養老保障制度,主要包括養老保險制度、醫療保險與救助制度等),《美國老年人法》和《禁止歧視老年人就業法》等[33]。管理機構的主要職能在于利用國家權力對法律的運行和實施進行監督和管理。如美國政府設立的專門管理老齡問題的機構包括老人問題管理署、政府老齡問題顧問委員會和社會保障總署[33];瑞典政府設有三個“地方公共保險法院”和一個“高級公共保險法院”,當公民應該享受的社會福利待遇的權利不能實現或受到侵犯時,可以向地方公共保險法院;公民對地方法院判決不服時,還可以繼續向高級法院申訴。

3 國外發達國家人口老齡化對策的主要特點

3.1 “開源節流”的人口政策、退休年齡和養老金制度

主要老齡化國家從人口和勞動力的出、入端來應對老齡化及由老齡化帶來的少子化、勞動力短缺和養老金支付壓力等問題。如鼓勵生育、吸引海外移民的政策,拓寬了勞動力的來源;推行“爸爸月”和父母保險等為因生育而暫時離職的女性重新進入勞動力市場提供了保障;提高法定退休年齡或施行彈性退休年齡制度則延長了老年勞動力的工作年限,減少了老年勞動力的流出。這些措施共同減少了老年人口的比重、保證了勞動力的持續供應。在養老金保障體系方面,主要老齡化國家通過引入市場機制、廣泛動員社會力量建立的多支柱、多層次的養老金保障體系拓寬了養老資金的來源、緩解了國家支付巨額養老金的壓力,也使得現有的養老金保障制度更具生命力(圖1)。

3.2 “無差別”的全民養老保障制度

主要老齡化國家在廣泛動員社會各方面的力量建立多支柱、多層次的養老保障體系時堅持以“平等、共享,自助、互助”為原則,注重對老年人的人性關懷,尊重老年人的生存尊嚴、為每位老年人提供最基本的生活保障;重視由國家和地方政府提供的基本養老金在養老體系中的基礎作用,保障全民基本生活需要;同時明確規定了包括政府在內的非政府組織、企業和個人在繳納養老金和社會保險時所必須承擔的比例,所有公民“要想獲得更多的福利、享受更好的養老服務和設施,就得付出更多”,由此建立起了“無差別”的全民養老保障制度。

3.3 廣泛動員社會力量,政企合力,多方應對

主要老齡化國家意識到單純依靠政府養老的壓力和不足,采取了“政企合力,多方參與” 的策略來實現“積極老齡化”和“健康老齡化”;不管在發展老齡產業,建立社會服務網絡、推行居家服務的養老模式,還是在建立多元化的養老保障制度等方面,政府在積極發揮行政管理和宏觀調控作用的同時引入非政府組織、企業和個人的力量,構建起多元化的資金來源渠道和投入模式,從而保證了人口老齡化背景下各項制度和社會經濟等的健康、可持續發展。 4 解決我國人口老齡化問題的經驗借鑒

國外主要老齡化國家應對人口老齡化問題所采取的措施不單涉及人口生育政策,還與社會保障水平、經濟發展以及人們的生育意愿等密切相關,涵蓋社會物質、文化和制度生活各個層面。在人口老齡化背景下,我國尚缺乏應對老齡化問題的完善的法律保障和養老服務體系;在以老齡化為契機、開發老年市場形成全社會力量“積極老齡化”和“健康老齡化”的局面等方面,與國外發達發達國家相比也存在一定的差距。我國人口老齡化的原因和特點不僅與西方發達國家不同,在國內各地區之間也存在很大的差異,這些差異性有其形成的內外因條件且有長期存在的可能。所以,我們應該從我國的實際國情出發,一方面要肯定我國實行計劃生育所取得的重大成效,繼續把“實行計劃生育,穩定低生育水平”作為我國的基本國策,另一方面也要重視人口發展過程中出現的一些新變化和新問題,在“堅持以人為本,堅持統籌協調,堅持科學指導,堅持創新發展”的基礎上,尊重客觀差異性并考慮制度的公平性和彈性,從完善各項保障制度和服務體系、以老齡化為契機促進老年產業發展經濟入手,“因地制宜”地采取應對措施統籌解決人口老齡化問題。

4.1 “分區域、分行業”,建立適合不同區情和行情的退休年齡制度

我國自1950年頒布退休人員管理辦法以來,現行的退休年齡制度僅有過兩次(分別在1983年和1990年)關于延長退休年齡的規定[54]。考慮到目前社會、經濟發展形勢和人口結構等各方面都已發生了重大變化,我國的退休年齡制度確實有再次進行改革的必要。我國是在“未富先老”和“城鄉二元結構”二者并存的國情下進入老齡化社會的,人口老齡化與經濟發展水平、工業化和城市化進程不相適應,同區域差異、城鄉差異、貧富差異等問題相互重疊[10,13];從目前我國人口老齡化對就業的影響來看,由人口老齡化造成的勞動力短缺問題并不十分突出[24]。這些特點使得我國退休年齡制度的改革極具特殊性和復雜性且不能在短時期內一蹴而就。大部分學者認為,目前我國的退休年齡制度沒有進行改革的必要;但從人口老齡化發展趨勢來看,未來二三十年,我國退休年齡制度的改革勢在必行。我國各地區間經濟發展水平、工業化和城市化進程以及不同行業對勞動力的需求特點的差異,在一定程度上為實行地區間和行業間有差別的退休年齡制度提供了一定的客觀條件[34]。因此,我國可以根據不同地區和行業的具體情況,將改革退休年齡制度與完善社會養老保障制度相結合,積極探索漸進式的改革退休年齡制度的方式。針對經濟發展水平較高、人口老齡化程度和勞動力結構性短缺較嚴重的地區以及對技術和經驗水平有要求較高的科、教、文和政、企高管類等行業,可以采取梯度式的退休年齡制度并適當提高退休的最低和最高年齡,鼓勵老齡人口延遲退休或退休后再就業;針對處于底層、體力勞動強度較大的行業,可以采取按工齡計算的彈性退休制度,在退休年齡上給予照顧。

4.2 改革基本養老保險制度,完善并普及企業年金制度,優化養老保障體系

就目前來看,我國的基本養老保險存在兩個主要的問題:一是保障水平偏低不能從根本上解決老人的養老問題,尤其是農村老人;二是全國實行的“統一標準”與經濟發達地區的標準存在很大差距,所以對這些地區來說“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在保障居民基本生活方面并不能發揮多大作用。針對上述兩個問題,我們可以借鑒國外建立“無差別”的全民養老保障體系的做法采取改進措施:以社會救助、社會福利為基礎,以基本養老、基本醫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為重點,重視農村基本養老保障制度的構建和完善,構建更加公平的社會養老保障體系;各省市、地區可以根據自身的經濟實力和居民的經濟承受能力,設立不同的繳費和待遇標準,完善城鄉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逐步提高保障水平,刺激居民參保的積極性和有關措施實施的有效性。

我國養老保障體系中的第二大支柱—企業年金制度,在我國仍處于起步階段并存在相關法律法規缺失、規模小、覆蓋面低和基金收益率低等問題[35]。所以,現階段我國最重要的是制定相關法律框架給予企業年金明確的法律地位和實施辦法,以法律的形式嚴格界定企業年金同基本養老保障的關系,企業年金的保障范圍、水平、權利和義務以及企業年金的組織和監管體系等;同時注重有關企業年金投資管理的配套立法,發揮政府的引導和管理作用,拓寬企業年金的投資渠道、減少收益風險、提高企業年金基金的收益率[35],以刺激具有一定經濟實力的企業管理層的參與意愿,逐步提高企業年金制度的參與率和覆蓋面。

4.3 “因地制宜”,發揮家庭、社區、機構等多方作用,引導多種養老模式的構建和完善

人口老齡化趨勢的日益加劇、家庭結構的變化以及人口的遷移和流動使得家庭養老的功能日益弱化,養老模式的選擇和轉變逐漸正在成為解決我國龐大數量的老年人口的養老問題探討的焦點。目前我國正處于養老模式的轉型階段,無論在農村還是城市家庭的養老功能都在逐步弱化,居家式的社區養老模式正在興起[27,30,47,57]。考慮到居民傳統的養老觀念以及現階段社會經濟發展水平,我國應堅持以“充分發揮家庭、社區、機構等各方面在養老中的作用,引導多種養老模式的構建和完善”[30]為要旨,在弘揚“孝道”思想、充分發揮家庭養老的基礎作用的同時,鼓勵并扶持社區老年服務組織的發展,明確將社區老年服務體系納入公共服務體系建設之中并作為政府支持和發展的重點,使社區養老與家庭養老相結合構建居家式社區養老的服務模式[27]。針對不同的地區和家庭類型有重點地采取養老撫助政策:在農村地區,加大政府財政支持和社會化養老的宣傳力度,發揮社會和集體養老的補充作用[57];在城市地區,以市場為導向并采取激勵政策推動城市養老向居家式社區養老模式的轉變;另外在有條件的城市地區可以借鑒國外“以房養老”的模式,加大“以房養老”的宣傳力度和業務試點并對其進行適合中國國情的改造[55~56]。最近幾年來,我國“失獨家庭”和“421家庭”的數目越來越多,這兩類家庭的養老壓力也日益明顯。政府可以在社區養老服務組織和體系構建的過程中實施一定的優惠和扶助政策鼓勵慈善團體、非營利機構大力興辦公益性老年服務機構,給予上述兩類家庭物質和精神照護。

4.4 做到“兩個結合”,針對主要領域發展老年產業

目前我國老年產業發展的理論研究還相對比較薄弱[36]。因此,未來要加強老年產業發展的理論研究,做到“理論研究與政府決策、企業產品開發和市場培育相結合”,重點對老年人的需求及消費心理和消費行為,老年產業特征、市場規模、基本規律及老齡化過程對市場體系的影響等進行研究,從而為政府科學決策和企業老年產品開發提供理論咨詢和支持。另外,國外有相當數量老年產業是圍繞居家式社區養老而發展起來的。我們可以借鑒日本在這方面的做法,與推行社區型居家養老模式相結合,以滿足老年人的物質和精神文化需求、使老年人“老有所養”、“病有所醫”和“老有頤養”為主線,充分發揮政府和企業在養老產業發展中的作用,重點在養老機構和設施建設、養老入戶服務、護理、老年用產品等具有較大市場潛力的領域,開發一批滿足老年人需求、適合老年人特點的產品。具體措施為:政府制定相關的行業標準,推進公辦示范性養老機構建設,同時提高對養老機構建設和運營的補助標準,建立健全養老機構用地、用水、用電、用氣等優惠政策,大力支持社會力量興辦養老機構,尤其是鼓勵發展醫養結合型護理機構以及養老護理人員培訓機構和專業服務隊伍的建設,以不斷提升養老服務水平,使老年人“老有所養”、“病有所醫”、“老有頤養”;政府或企業在以城市社區為依托建設綜合性居家養老服務中心、居家養老服務站,為居家老人提供家政服務、生活照料、康復護理、文體娛樂和精神慰藉等社會化服務的同時積極向農村社區推進,形成以點帶面的聯動的效應,不斷拓展養老入戶服務的范圍。

參考文獻:

[1] David E B, David C, Günter F. Implications of population aging for economic growth[J]. Oxf Rev Econ Policy: 2010,26(4) : 583-612.

[2] Karl H,劉巖,亞歷山大·威斯保爾,海爾姆特·沃施萊格. 1951年以來奧地利人口變化的空間特征[J]. 地理學報,2006,61(6):563-573.

[3] Joshua M, Wiener, Jane T. Population ageing in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implications for public programmers[J]. International Epidemiological, 2002, 31: 776-781.

[4] Oshima, Sumiko. Japan: Feeling the Strains of an Aging Population[J]. Science, 1996, 273(5271): 44-45.

[5] Frank T. Denton, Byron G. Spencer. Population ageing, older workers, and Canada’s labor force[J]. Canadian Public Policy, 2009, 35(35): 481-492.

[6] Maliki. Health card and health care facilities demand among the Indonesian elderly[J]. The Singapore Economic Review, 2008, 53(1): 103-119.

[7] Linda G, Martin. Population aging policies in East Asia and the United States[J]. Science, 1991, 2: 527-531.

[8] Paul S L. Impacts of aging population and exchange rate management in Singapore[J]. The Singapore Economic Review, 2008, 53 (2): 245-259.

[9] Jay S, Olshaanansky, Goldman D, Yuhui Zheng, John Q, Rose. Aging in America in the 21st Century: demographic forecasts from the MacArthur foundation research network on an aging society[J]. The Milbank Quarterly, 2009, 87(4): 842-862.

[10] 李日邦,王五一,譚見安,等. 我國人口老齡化發展的階段、趨勢和區域差異[J]. 地理研究,1999,18(2):113-121.

[11] 林琳,馬飛. 廣州市人口老齡化的空間分布及趨勢[J]. 地理研究,2007,26(5):1043-1054.

[12] 陳彥光. 中國人口轉變、城市化和產業結構演變的對應關系研究[J]. 地理研究,2010,29(12):2109-2119.

[13] 鄔滄萍,王琳. 聚焦中國農村老年人貧困化問題[J]. 市場與人口分析,2005,增刊:1-8.

[14] 孫櫻,陳田,韓英. 北京市區老年人口休閑行為的時空特征初探[J]. 地理研究,2001,20(5):537-546.

[15] 柴彥威,李昌霞. 中國城市老年人日常購物行為的空間特征[J]. 地理學報,2005,60(3):401-408.

[16] 仵宗卿,柴彥威,戴雪珍,楊吾揚. 購物出行空間的等級機構研究-以天津市為例[J]. 地理研究,2001,20(4):479-488.

[17] 宋韜,湯建中. 試析上海人口老齡化與社會養老設施的發展[J]. 人文地理,2001,16(3):16-20.

[18] 張桂蓮,王永蓮. 中國人口老齡化對經濟發展的影響和分析[J]. 人口學刊,2010(5):48-53.

[19] 王合生,虞孝感. 我國發達地區可持續發展指標體系及其評價[J]. 經濟地理,1997,17(4):21-25.

[20] 高建華. 基于第五次人口全國人口普查的河南省人口與可持續發展研究[J]. 經濟地理,2005:856-859.

[21] 魏立華,叢艷國. 老齡人口旅游空間行為特征及其對旅游業發展的啟示[J]. 人文地理,2001,16(2):20-23.

[22] 蘇紅霞. 英國旅游者出游年齡規律研究[J]. 人文地理,2012(1):156-160.

[23] 邵國棟,聶素芳. 人口老齡化挑戰我國傳統退休制度[J]. 社會發展,2007(4):31-32.

[24] 原新,萬能. 緩解老齡化壓力,推遲退休年齡有效嗎?[J]. 人口研究,2006,30(4):47-54.

[25] 李春玲. 整合企業年金計劃—美國公共養老金制度與企業年金計劃[J]. 經濟體制改革,2006(5):156-159.

[26] 姚靜,李爽. 中國人口老齡化的特點、成因及對策分析[J]. 人文地理,2000,15(5):24-29.

[27] 謝瓊. 中國養老模式的中庸之道[J]. 山東社會科學,2008(11):73-76.

[28] 范圍. 退休年齡比較[J]. 人口與經濟,2011(5):48-54.

[29] 王海濤. 應該從國情需要出發考慮延長退休年齡[J]. 人口與發展,2011(4):32-35.

[30] 楊勵. 推行社區服務型居家養老模式,逐步完善新農村社會化養老服務體系[J]. 社科縱橫,2007,22(6):37-39.

[31] 陳厚義. 借鑒發達國家經驗構建中國特色社會養老保障制度[J]. 中國國情國力,2010(7).

[32] 楊天博. 日本的老年人權益保障立法[J]. 社會福利,2007(1).

[33] 陳超. 美國老年人長期照護法律體系及對我國的啟示[J]. 浙江樹人大學學報,2007,7(2):68-72.

[34] 林寶. 中國退休年齡改革的時機和方案選擇[J]. 中國人口科學,2001 (1):25-31.

[35] 徐海霞. 企業年金的國際比較及我國企業年金制度改革的探析[J]. 改革與戰略,2010,26(9):172-175.

[36] 江海霞,陳雷. 創新老年產業發展與深化居家養老服務[J]. 特區經濟,2010(6):133-135.

[37] 任杰. 從企業年金看我國養老保險制度的可持續發展[J]. 商業時代,2009,25:71-72.

[38] 吳軼超. 中美德日企業年金發展比較研究[J]. 經濟與管理,2012(2):82-83.

[39] 鄔滄萍,王萍. 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J]. 求是,2009(7):55-57.

[40] 王吉喬,杜德斌. 我國城鎮貧困化及其治理對策探析[J]. 地理科學進展,2000,19(1):64-69.

[41] 楊林生,李海蓉,李永華,王五一,譚見安. 醫學地理和環境健康研究的主要領域與進展[J]. 地理科學進展,2010,29(1):31-44.

[42] 王承云.日本海外旅游業的動態研究及其對我國的啟示[J]. 世界地理研究,2003,13(2):93-99.

[43] 郭煥成,韓非. 中國鄉村旅游發展綜述[J]. 地理科學進展,2010,29(12):1597-1605.

[44] 王仲智,林炳耀. 美國“陽光帶”的崛起及對中國西部城市化戰略的啟示[J]. 世界地理研究,2004,13(2):40-45.

[45] 劉清芝. 美國、日本、韓國應對人口老齡化的經驗及其啟示[J]. 西北人口,2009,30 (4):73-75.

[46] 宋韜. 我國農村合作醫療的地區模式[J]. 世界地理研究,2004,13(4):75-78.

[47] 汪昌安,李忠貴. 探索居家養老模式,提高退休人員幸福指數[J]. 價值工程,2011,36:323-324.

[48] 郭金龍,張許穎. 國際養老保障體系發展及對我國的啟示[J]. 國際視野,2008,17:32-33.

[49] 姜向群. 計劃生育與我國人口老齡化及老年人問題[J]. 人口研究,1996,20(6):58-62.

[50] 楊菊華. 生育政策與人口老齡化的國際比較[J]. 探索與爭鳴,2009(7):14-16.

[51] 陳茗. 日本老齡產業的現狀及其相關政策[J]. 人口學刊,2002(6):7-11.

[52] 周俊山,尹銀. 老齡社會的日本老年住宅發展及借鑒[J]. 日本問題研究,2008(3):60-64.

[53] 查建華. 中日兩國老齡產業發展比較研究[J]. 上海金融學院學報,2011(4):50-59.

[54] 徐慶風. 我國實行退休年齡彈性制的必要性與可行性初論[J]. 南方人口,1992(1):42-45.

[55] 鮑家偉.“以房養老”—種新型養老模式的探索[J]. 中國經貿導刊,2012(3):32-33.

[56] 羅莉,王亞萍,徐洋. 以房養老模式在我國的可行性分析—以武漢市城市居民以房養老狀況的思考[J]. 改革與策略,2012,28(2):116-117.

[57] 周君玉,張俊良. 我國農村養老模式的變革及其影響[J]. 財經科學,1993(4):65-67.

[58] 王維達,童林. 老年人照顧體系的建立及其法律完善[J]. 同濟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16(2):103-107.

[59] 劉錚,潘錦堂. 世界各國退休年齡現狀分析比較[J]. 社會學研究,2005(5):93-98.

老齡化的對策范文第5篇

一、開封市養老服務業的背景

人口老齡化是指總人口中因年輕人口數量減少,年長人口數量增加而導致老年人口比例增長的動態過程。按照國際通行標準,當一個地區65歲以上的老年人口占人口總數的7%,即意味這個地區的人口處于老齡化社會。據我國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開封市常住人口有4676159人,65周歲以上的老年人口有387239人,占總人口的8.28%,同2000年全國第五次人口普查相比,65周歲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1.08個百分點,人口老齡化問題嚴重。

人口老齡化給開封的,經濟,社會發展帶來巨大的挑戰,此外開封市養老服務業存在養老需求與資源不協調、養老機構服務單一等問題。但同時,大量老齡人口也給開封市的養老服務業帶了來廣闊的市場。對于開封市來說,養老服務業是新的經濟增長點;是探索產業結構轉型與升級的新途徑。

二、開封市養老服務業的發展現狀

1.開封市的人口老齡化現狀

由2014年河南省統計年鑒可知,2014年河南省65歲及以上人口占人口百分比為9.4%。而開封市65歲及以上人口占人口百分比為10.2%。開封市的老齡化水平在河南省18個城市中占第七位,且高于全省水平,老齡化現狀較為嚴重。

圖2-1 2014年河南省各地區老年撫養系數對比圖①

圖2-1顯示的是2014年河南省各地老年撫養系數。可以看出開封市的老年撫養系數高于河南省平均水平,每單位勞動力要負擔的養老壓力較重。

2.開封養老服務業的現狀

截止到2014年,開封市每千名老年人擁有床位數21張,要達到國務院規定的到2020年每千名老人擁有床位數35張至40張的要求,則需要近2萬張床位②。因此,開封市的養老需求缺口極大。不同消費水平,各種服務類型的養老機構的進入有著巨大的發展空間。

截至2015年底,開封市市共有養老機構151家,其中公辦75家,擁有床位7935張,入住人數5658人;社會辦養老機構76家,擁有床位9106張。③從這些數據中可以看出,開封市的養老機構公立與民辦共同發展,良性競爭,養老機構的入住率較高,并且呈現出不斷發展的趨勢;而且開封市積極進行了居家社區式養老模式的探索。養老服務業在朝著社會化、社區化和信息化的方向發展。

3.政府規劃

開封市民政部門按照有關政策法規修訂出臺了《開封市加快發展養老服務業的意見》、《關于加快居家和社區養老服務發展的意見》等。

根據《關于進一步加快發展養老服務業的意見》,開封市提出了到2020年,全市每千名老年人擁有機構養老床位35張以上,90%以上的鄉鎮和60%以上的農村社區建立包括居家養老服務在內的社區綜合服務設施的目標。開封市提倡著力推進居家養老服務,大力發展社區養老服務,重視發展農村養老服務。政府規劃建立健全縣、鎮、村三級居家養老服務網絡,引導養老模式的居家社區化發展。

而在《開封“文化+健康養老”專項行動實施方案》中,開封市將養老服務業的規劃與文化底蘊相聯系,提出打造趣味樂居城市、尊老孝老城市等。充分依托開封市的歷史文化,利用信息技術和智慧城市理念發展開封獨特的“文化養老”模式。這是開封養老服務業發展的又一個新的方向與規劃。

三、開封市發展養老服務業的前景

1.開封發展養老服務業發展的優勢

(1)開封市人口老齡化水平高

圖3-1顯示的是2009年-2014年開封市65歲以上人口占總人口的比例與河南省65歲以上人口占總人口的比例。可以看到,在2010年以后,開封市65歲以上人口占總人口的比例一直高于河南省水平。不難看出,開封市老齡化水平較高,因此對養老服務業的需求必然較大。

(2)開封市良好的區位優勢條件

首先,開封市素有“北方水城”之稱,地處平原氣候適宜,環境優美,公共設施完善,適宜居住。

其次,開封是八朝古都,也是中國歷史文化名城,有著豐富的歷史文化,具有獨特的吸引老齡人口的人文環境。

最后,開封地理位置優越,交通便利。如圖3-2所顯示的開封及周邊代表城市鄭州和新鄉在2010-2014年65歲以上人口數,可以看到在鄭州的65歲以上人口不斷增加,而且比開封老齡人口多。隨著鄭汴一體化的發展,開封與鄭州的聯系日漸加強,可以吸引大量鄭州老齡人口在開封養老。

(3)政策優勢

為應對我國人口老齡化的現狀,國家大力支持和發展養老服務業。黨的十報告中明確提出:“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大力發展老齡服務事業和產業。”國家頒布了《國務院關于加強發展養老服務業的若干意見》等一系列政策;河南省出臺了《河南省人民政府關于加快發展養老服務業的意見》;開封市出臺了《關于加快推進社會養老服務體系建設的意見》。這些政策的頒布實施,給開封市的養老服務業發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環境,有利于開封市養老服務業的發展。

2.開封發展養老服務業的劣勢

(1)開封市經濟發展水平較低

圖3-3反映的是2013-2014年河南省各市人均GDP,可以看出在河南省的18個地級市中,開封市的人均GDP排13位,甚至低于河南省的平均水平,由此可以看出開封市的經濟發展水平較低。因此,開封市老齡人口在養老方面的意愿支出額會較低,從而阻礙了養老服務業的發展。

(2)開封市養老服務業規模良莠不齊

截至2015年底,開封市共有養老機構151家。⑦而截止到2014年底,河南省城市養老服務機構有551家。⑧可以看出開封市的養老機構數量較多。但據實地調查,開封市的機構規模呈現出兩極分化,床位在100以下的占多數,規模差距較大,且發展水平良莠不齊。

3.開封市養老服務業發展的方向

我國傳統的養老模式是親屬撫養的家庭養老模式,但是由于早期計劃生育政策的實施,使得大多數家庭都是獨生子女,即“421”的家庭結構。這一結構使家庭養老愈加困難,老人的養老成為難題。而居家養老、機構養老等養老模式給這些問題的解決提供了新的途徑,這些模式既能滿足由人口老齡化催生出的巨大市場,又能使養老服務業良好發展。因此推行養老服務業的社區化與社會化已成為必然趨勢。

因此開封市養老服務業可以順應這一趨勢,推行社區化與社會化,在發展中不斷完善自身。其要結合地產、醫療衛生、金融保險等多行業,實現跨行業整合。全面建立成以居家為基礎、社區為依托、機構為支撐、信息為輔助,功能完善、規模適度、覆蓋城鄉的“中國式養老”服務體系⑨。開封市在發展這一“中國式養老”時,要注重居家、社區、機構的相互補充;同時要實施好醫養結合工程;完善養老保險體系。

四、促進開封市養老服務業發展的對策建議

我國養老服務業仍處于起步階段,在政府的大力號召和支持下,呈現出快速發展的趨勢,但是仍然存在很多需要改進之處。養老服務業有著很強的地區性,因此要不斷探索符合開封市習慣和特色的養老服務方式。

在這樣的背景下,開封養老服務業存在一定的問題:一是,部分養老機構基礎設施較差,因此要完善基礎設施。二是,專業護理人員的缺乏,因此要加強對護理人員專業知識的普及,做到持證上崗,給老年人滿意的服務。三是,大多數養老機構不能給老年人提供多樣化的養老服務,因此,要關注老年人內心的訴求,滿足他們的身心需求。伴隨著新的居家養老,社區養老等養老方式的興起,養老服務業要想占據一定的位置,必須改進自己經營方式中的不足,積極發展和推廣居家社區式養老模式。

政府在養老服務業的發展中有舉足輕重的地位,需充分意識到到養老服務業的重要性。我們對政府提出以下建議:

1.養老服務業關系著社會經濟等各方面的發展,政府要認識到發展現代養老服務產業的必要性以及在養老產業發展中發揮的主導作用,積極推進養老產業的發展。

2.同時政府還要制定切實可行的行政管理法律法規,以便規范逐步興起的社區居家養老等養老模式。

3.政府要加大資金投入,完善養老保險體系,減少開封居民的負擔。政府可以通過醫療補助制度和醫療保險等方式來對養老機構的具體服務給予資金補助,扶持養老服務業的發展。

4.除了政府的大力扶持外,還可以通過引入市場競爭機制,優勝劣汰,促進養老服務業更好的發展,例如鼓勵民辦養老機構的興建。加強對養老機構衛生環境方面的檢查管理,改善開封市養老服務業發展良莠不齊的局面。

5.開封應借鑒其他地區的經驗,同時結合自身實際情況,依托開封市的歷史文化底蘊,發展“文化養老”,豐富老齡人口的精神文化生活,從而形成自己在養老服務業方面的特色。

注釋:

①《河南統計年鑒2014》.

②河南省人民政府官網.政務信息,2014.

③開封網.2016.

④《河南統計年鑒2009-2014》.

⑤《河南統計年鑒2010-2014》.

⑥《河南統計年鑒2013-2014》.

⑦開封網.2016.

主站蜘蛛池模板: 永和县| 海林市| 池州市| 聊城市| 东宁县| 铜陵市| 滦南县| 紫阳县| 于都县| 娄底市| 育儿| 蚌埠市| 济源市| 岑巩县| 南昌市| 肇庆市| 江安县| 晋宁县| 革吉县| 蓝田县| 河源市| 高淳县| 大丰市| 淳安县| 湟源县| 元谋县| 鄯善县| 桑日县| 美姑县| 连云港市| 玛纳斯县| 麻栗坡县| 稻城县| 九江市| 留坝县| 浦城县| 太谷县| 巴楚县| 确山县| 望江县| 天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