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部丰满熟女富婆视频,托着奶头喂男人吃奶,厨房挺进朋友人妻,成 人 免费 黄 色 网站无毒下载

首頁 > 文章中心 > 完善課程體系建設

完善課程體系建設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完善課程體系建設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完善課程體系建設

完善課程體系建設范文第1篇

關鍵詞:職稱評聘 量化 考核 評聘分離

一、我國科研院所職稱體系的歷史

隨著當前越來越多的工程類、設計類的科研院所處在體制改革的過程中,其運作體制由原先吃財政飯的事業單位向市場化、企業化運行的模式轉變,因此需要不斷增強組織本身的專業技術能力,以在競爭逐漸激烈的市場中占據優勢。而各類專業技術人員作為科研院所最為寶貴的資產,是院所成果產出以及競爭優勢的直接來源,因此需要加強對于人才的吸引、選拔、培養和激勵。而職稱評聘體系作為科研院所中人才評價的基本體系,對于人才的吸引和激勵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進而會影響到組織本身的發展。因此需要針對現有工程類的科研院所職稱評聘體系予以分析,對其不足予以改進,這樣才能適應外部環境的變化,使其更好地服務于組織。

二、現有職稱評聘體系存在的問題

目前職稱體系除了能夠反映出專業技術人員的能力水平和成果之外,還與其職務、待遇等諸多方面的因素掛鉤,已經與專業技術人員的個人利益密切相關。然而,隨著外部環境的不斷變化,許多科研院所中以往的職稱評聘制度已經無法滿足未來的管理需求。一般來說,我國工程類科研院所職稱評聘體系中還存在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或不足:

首先是評價標準方面,有些職稱評聘的條件過于模糊,有些則過于剛性。由于科研人員的工作性質主要是從事研究類、基礎類的科研項目,其成果價值存在一個轉化的過程,無法立即彰顯出來。因此有些科研院所對于科研人員的職稱評價比較模糊,比如強調論資排輩,以工作年限、職務高低等作為職稱評聘的評價標準,無法真實反映參評者的真實業務水平。而有些科研院所的職稱評聘體系則走向另一個極端,多將職稱條件與其學歷、發表的論文以及發表期刊等級、著作數量等硬性指標密切掛鉤。有些院所甚至對于職稱評聘申請者的外語水平等都做了硬性要求。這種過于剛性評價標準,限制了各類人才的培養,使得專業技術人員的“結果導向”論過于強烈,過分追求研究的功利性以及短期效應,無法靜下心來從事長期、更加有意義的研究工作,導致許多實際業務水平高、實踐能力強但缺乏一定外語水平或者論文著作的研究者無法評上相應的職稱,挫傷其工作投入的積極性,這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人才以及院所科研實力的發展。

其次是評價實施方面,許多科研院所還未能做到評聘分離。職稱應當反映的是一位技術人員的水平,而職務則反映的是一種具體的崗位,受到單位編制的管控限制,并且崗位一般會對應到具體的薪酬待遇。許多院所在實際操作中往往將職稱與職務掛鉤,導致任職終身制或者職稱評聘能上不能下等局面,一方面無法保持評價的客觀性,另一方面又限制了大量年輕人員的職稱晉升,無法充分反映出職稱制度的設計初衷,阻礙了科研院所組織人力資本的持續增值,進而影響到科研院所的組織競爭力。

三、未來職稱評聘體系的優化建議

首先是堅持量化標準的評價思路,雖然上文中提到現有的量化評價中往往會出現條件過于剛性等缺陷,但是歸根到底職稱是對于技術專業人員能力素質的反映,需要一套客觀、量化的評價機制對此予以明晰,以杜絕評聘過程中的唯資歷、權力尋租等不良導向。一般來說,技術人員的業務水平一般可以通過承擔科研項目、、出版專著以及社會影響等四個方面來體現。針對現有職稱評聘中出現的唯論文、專著等情況,可以通過適當調整各自的權重來予以平衡。當然也要結合具體科研院所的發展定位和業務重點,通過權重調節來進行導向設置,比如要增強院所在學科領域的學術影響力,就應當提升論文、專注等部分的權重,要提升市場開拓能力,就提升社會影響力等方面的權重,通過職稱的指揮棒來引導科研人員的能力素質建設。

其次是實行評聘分開的體系,科學設置崗位體系,打破職務的終身制,采取競爭上崗的制度,建立起適應市場經濟情景的聘任體系;建立職稱評聘的動態管理制度,打破原有職稱體系中能上不能下的情況,充分激發技術人員隊伍的活力和積極性,優化組織人才隊伍,進而增強科研院所的組織競爭力;最后,采取社會化的職稱評委制度,邀請業內其他機構的專家學者,并建立起相關的監督機制和公示制度,對評聘過程中的不公正等行為進行制衡與懲戒,保障職稱評聘過程中的客觀性與科學性,消除人情、利益關聯等因素。

參考文獻

完善課程體系建設范文第2篇

關鍵詞:高等職業教育;本科教育;分段培養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6)06-0236-02

一、銜接課程體系建設背景

根據高職與本科人才培養的優劣勢,依據《教育部關于推進中等和高等職業教育協調發展的指導意見》等相關文件精神,依據江蘇省教育廳《關于組織申報2012年江蘇省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試點項目的通知》,常州工學院與常州工程職業技術學院兩校選擇“新能源科學與工程”專業作為試點項目,采取“3+2”分段培養模式聯合進行應用型本科層次高技能復合型人才培養的探討與實踐,而構建縱橫協同的模塊化銜接課程體系是項目實施的重點。

二、銜接課程體系建設目標

圍繞新能源科學與工程專業高技能復合型人才培養,對接新能源產業對技術人才的需求,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結合新能源技術的理論與實踐特點,創新教學理念,以新能源相關產業為服務對象,以能力為本位,以職業實踐為主線,以項目課程為主體,構建新能源科學與工程專業高職-本科“3+2”分段培養模式課程體系。整體設計人才培養方案,制定高技能復合型人才培養標準,兼顧學生就業與升學的雙重目標,以“新能源產業鏈、知識體系、能力培養”為主線構建縱橫協同的銜接課程體系,制定課程標準,科學合理地設置“模塊化、系列化”新能源技術專業教學內容。

通過項目研究,推動高職-本科課程銜接貫通,重點突出長三角地區的光伏產業特色,深化校校、校企合作,形成完整的新能源科學與工程領域高技能復合型本科人才培養方案,構建專業知識結構覆蓋整個新能源產業領域的模塊化課程體系,引領示范本校其他專業或同類型高校相關專業的課程體系建設,產生廣泛的輻射作用。

三、銜接課程體系建設基礎

1.新能源相關專業的成功開設,為課程體系建設提供了建設基礎。為適應地方新能源產業的快速發展,在對常州及周邊地區光伏產業人才需求調研的基礎上,常州工學院光電工程學院2011年在“光伏技術”專業方向基礎上,申報了“新能源科學與工程”普通本科專業,2012年獲批。

常州工程職業技術學院的光伏材料加工與應用技術專業是依據常州市發展規劃綱要于2011年建立的,是中央財政支持的國家重點專業,在專業建設與科學研究方面具有鮮明的特色。基于兩校專業設置的知識體系、技術領域以及服務區域存在統一的同質性,兩校于2013年聯合申報了高職與普通本科3+2分段培養模式的新能源科學與工程專業,2013年獲批。

2.擁有能勝任專業教學工作的教師隊伍,為課程體系建設提供師資保障。常州工學院光電工程學院通過實施多層次的人才戰略,在多年的教學改革與專業建設中,逐漸形成了一支能適應高校教育特點和要求,教學水平高、實踐能力強、富有團結協作和改革創新精神的師資隊伍,集合了一批優秀中青年學術研究人才。同時學院加強和企業的交流與合作,聘請光伏企業的高級工程技術人員為兼職教師,定期來學校授課和指導實習實訓、畢業設計等工作。

常州工程職業技術學院光伏材料加工與應用技術專業有一支較高業務水平的師資隊伍,8名專任教師中,有7名專任教師為“雙師”型教師。這些都為新能源科學與工程專業高職-本科“3+2”分段培養模式課程體系建設奠定了良好的師資保障。

3.良好的實踐條件,為課程體系建設提供了硬件支持與信息反饋系統。“新能源科學與工程”專業實驗室建設列為常州工學院重點建設項目,目前已經組建了光伏電池技術實驗室、風電實驗室、燃料電池實驗室以及購買了傳熱學、工程熱力學、流體力學等方面的教學設備。在企業設有光伏教學實訓基地,建有單晶硅片生產實訓室、太陽能電池生產工藝實訓室和太陽能電池性能測試實訓室。

參與院校與多家國內知名企業開展了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模式和實訓基地建設的探索。該專業實訓設施完善,培養條件一流。現有“晶硅生產及檢測技術實訓區”、“晶硅加工及檢測技術實訓區”、“太陽能電池組件及檢測技術實訓區”、“太陽能離網光伏發電技術實訓區”等六個校內實訓中心。

四、銜接課程體系建設重點

1.銜接課程體系建設思路。圍繞長三角地域新能源產業背景,調研工作崗位對人才知識能力的需求,以及新能源領域科研人員所必備的知識能力需求,定位新能源科學與工程專業的培養方向,構建培養能力結構,根據能力結構,確定專業知識體系,并結合科研課程設置,構建課程體系,重點加強前段教育基礎知識、基礎技能和繼續學習能力的培養;深化后續教育課程改革,增強后續教育課程的銜接性、實踐性和職業性。建設思路如圖1所示。

2.銜接課程體系建設方法。通過文獻研究法、調查法、行動研究法等研究方法,從全面開展調研、明確創新型應用人才培養目標、以光伏技術為培養方向,構建銜接課程體系。課程體系建設方法如圖2所示。

五、銜接課程體系建設保障措施

1.加強領導,統一管理,為銜接課程體系建設提供組織保障。為確保銜接課程體系的建設的順利進行,項目合作的三方將成立由兩校的校長、企業的總經理在內的領導小組,成員由兩校教務處領導、物資處領導、職教教科研專家等組成。工作小組負責對高職銜接機制、高技能復合型人才培養模式等提供指導,協調校企合作、資源共享、院校合作培養機制,建立聯席會議制度。

2.成立教學工作協作組。根據國家、省市有關文件及相關政策,以常州工學院為主導,建立由常州工學院、常州工程職業技術學院領導和骨干教師,以及部分企業的技術專家參加的一體化合作培養教學工作協作組,開展“5年分段一貫制技術本科”培養體制和機制的改革試驗,加強分段一體化培養方案制定和完善,健全課程無縫對接和資源共享機制,共同開展課程模式研究和教學研究。

3.加強高職、本科銜接理論與實踐研究。由常州工學院牽頭,建立高職銜接課題組,吸引骨干教師、職教科研專家、企業技術專家參加,對新能源科學與工程專業3+2分段培養進行課題立項,提供專項經費,加強理論研究對實踐的指導,跟蹤項目進程,借鑒國際先進經驗,不斷完善課程體系方案。

4.增加經費投入。常州工學院、常州工程職業技術學院將給予配套經費支持,主要用于開發人才培養方案、高等職業教育體系相銜接的課程體系建設、開展教研活動、課題研究、教師技能培訓、工程實踐與技能訓練材料消耗、高技能人才公共實訓基地訓練項目、企業實習等經費補助等。

5.加大專業教師的培養與鍛煉。以“雙師型”教師為重點,加強合作院校教師隊伍建設,依托企業,共建“雙師型”教師培養培訓基地;完善教師定期到企業實踐制度、相關人事制度;聘任具有實踐經驗的專業技術人員和高技能人才擔任專兼職教師,提高持有專業技術資格證書和職業資格證書教師比例。

參考文獻:

完善課程體系建設范文第3篇

工學結合作為職業教育的重要特征已經被各技工院校認可,“工學結合,校企合作”已經成為技工院校重要的人才培養模式。為確保汽車營銷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實現,就必須與行業、企業充分合作,共同開發建設具有技工院校特色的工學結合課程體系。

二、課程體系建設目標

第一,滿足專業人才培養目標要求。汽車營銷課程體系建設必須滿足專業人才培養目標的要求,專業人才培養目標是指導課程體系建設的理論依據。通過課程體系建設,將專業人才培養目標有效分解到教學過程和學習過程中。基于汽車營銷職業資格及汽車行業企業、同類院校調研分析,明確汽車營銷專業人才培養分為中級技能人才和高級技能人才兩個層次。其中,中級技能人才培養目標:面向汽車產業鏈中的汽車制造企業、汽車銷售服務企業、汽車后市場企業以及汽車互聯網營銷企業,培養具有汽車銷售、售后服務、二手車交易、汽車金融服務、汽車保險服務、汽車租賃、汽車用品交易、汽車零配件交易、汽車文化服務、汽車電子商務等專業技能,并具有自我管理和團隊合作精神等綜合職業能力的中級應用型、復合型、互聯網型技能人才。在中級技能人才培養目標基礎上,高級技能人才還應具備營銷策劃、人員與現場管理、營銷團隊管理,及指導一線作業人員進行營銷工作的能力,并擁有職業溝通、團隊合作、解決問題等綜合職業能力的高級應用型、復合型、互聯網型技能人才。

第二,滿足企業實際崗位工作任務需求。汽車營銷專業課程體系建設必須滿足企業實際崗位工作任務需求,企業崗位工作任務是指導課程體系建設的現實依據,通過課程體系建設,將企業崗位工作任務轉化為符合教育規律的學習任務。通過針對汽車企業工作任務調研分析,形成汽車營銷專業工作任務與職業能力對應表。

第三,滿足專業人才職業成長規律要求。著名學者德萊弗斯(S.Dreyfus)等人研究發現:人的職業成長不是簡單的“從不知道到知道”的知識學習和積累,而是“從完成簡單工作任務到完成復雜工作任務”的能力發展過程,必須經歷“從初學者到實踐專家”的職業成長階段。因此,汽車營銷專業的課程體系建設,不僅需要滿足企業的崗位需要,而且需要遵循人的職業成長和職業生涯發展規律。合理科學地設計課程序列。通過行業企業調研及召開實踐專家訪談會,形成遵循職業發展階段的汽車營銷專業典型工作任務列表。

三、課程體系建設路徑

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下汽車營銷專業課程體系建設路徑。

四、課程體系建設內容

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下汽車營銷專業課程體系建設以培養學生的綜合職業能力為目標,將課程內容按照能力目標分為能力課程體系,將課程與專業人才培養目標有機結合,分為專業能力課、通用管理能力課以及職業核心能力課,如圖2所示。其中專業能力課設計為通用專業課程、核心專業課程以及拓展專業課程。通用管理能力側重于提升學生的專業管理能力,如資源與運營管理能力等。職業核心能力課程側重于提升學生的個人管理能力,包含職業溝通能力、團隊合作能力、自我管理能力以及解決問題能力等。

五、結束語

綜上所述,工學結合模式下的汽車營銷專業課程體系建設,要密切結合專業人才培養目標,突出學生綜合職業能力的培養。同時要充分實現校企合作,課程建設負責人要和行業、企業專家共同研討課程標準,以保證課程的實用性。最后,在課程體系確立之后,要進一步著手組織開展課程資源開發,建設與企業真實工作環境一致的一體化實訓場所,并在教學實踐中不斷完善,為課程體系實施到位提供保障。

參考文獻:

完善課程體系建設范文第4篇

一、基礎醫學實驗教學課程體系建設的目標

醫學教育主要包含基礎醫學教育和臨床醫學教育兩大部分,基礎醫學教育每年都要培養一大批醫學生,讓他們具備終身自我學習的能力。基礎醫學教學的關鍵之一就是基礎醫學教學課程體系建設,而基礎醫學實驗教學課程體系的建設又是基礎醫學教學課程體系建設的關鍵之一。實驗課程的基本任務是培養學生的實踐和創新能力,我國目前許多髙校的醫學教育仍然沿用傳統的專業教育模式,沒有將醫學的整體知識結合起來,學生在實際應用的過程中感覺明顯不足,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也普遍欠缺。醫學教育改革的目標就是要淡化學科界限,各個學科間交叉融合,重點培養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使學生在實驗課上能夠學有所成、學有所長,充分發揮他們的思維創新和自主創新能力,讓他們在今后的工作當中能夠更好地運用所學知識。同時,也讓國內基礎醫學實驗教學體系更加科學完善。

二、基礎醫學實驗教學課程體系建設的具體內容

    醫學實驗課程建設是新型實驗教學模式創建的必經之路,為了全面建設基礎醫學實驗教學課程體系,可以從基礎醫學實驗課程的分類開始著手。以下是其建設的具體內容:

(一)醫學機能實驗課程的建設

以功能為主的醫學機能實驗課主要包括三門基礎學科,即生理、病理生理以及藥理學實驗等科目的基本實驗內容和試驗技術以及學科內的綜合實驗和技術。為了有效建設醫學技能實驗課程,需要將該三門基礎學科從原來理論科目中進行篩選分離,然后進行實驗的整合。在實際的課程實驗開展中,需要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起來,形成以功能為主的整體結構。

(二)醫學形態實驗課程的建設

醫學形態實驗課程主要包括組織胚胎學、寄生蟲學以及病理解剖學等科目的基礎實驗內容和試驗技術以及學科內的綜合實驗和技術。這三門科目的共同點是在實驗中都需要用顯微鏡進行觀察,將該三門科目進行整合,可以形成獨立形態的醫學形態實驗課程。同樣,在該項實驗課程中,實現了跨學科、多層次的實驗教學體系。

(三)細胞與遺傳學實驗課程體系的建設

細胞與遺傳學實驗課程體系的建設內容主要包括:細胞生物學、遺傳學、分子生物學等科目的基礎實驗內容和試驗技術以及學科內的綜合實驗和技術,通過對細胞生物學、遺傳學、分子生物學實驗課程進行整合,形成了跨學科、多層次的獨立實驗課程教學體系。

三、基礎醫學實驗教學課程體系的具體實施

在醫學教育教學中,實驗教學是教育中的核心內容。基礎醫學實驗教學課程體系的建設,讓醫學教育教學更加完善。基礎醫學實驗教學課程體系的具體實施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

(一)基礎醫學實驗教材的編寫

為了有效實施基礎醫學實驗教學課程,首先需要對基礎醫學的實驗教材進行編寫,保證學生上課時有標準可參考,并能及時進行鞏固。在教材的編寫過程中,需要根據當前實驗教學的目標和學生的實際情況來設置內容,注重對學生動手能力的開發和實踐。教材編寫主要包括:醫學機能實驗學、醫學形態實驗學以及細胞和遺傳學實驗學等幾本,這幾本實驗教材要以實驗環節為主要內容,穿插相應的基礎知識和最新的學科前沿知識,引導學生自主思考和探索。

(二)新型基礎醫學實驗考核制度的建立

有了新的基礎醫學實驗教材和新的教學目標,必然要建立新型的基礎醫學實驗考核制度。實驗的考核不僅是衡量學生知識掌握情況的一種方法,也是檢驗學生實踐動手能力的一項重要手段。因此,新型基礎醫學實驗考核制度的建立需要從綜合考核的目標出發,對學生的實驗基礎知識以及實踐能力掌握情況兩個方面進行考核。學生的實驗基礎知識考核主要是考察學生通過實驗后的收獲,可以通過試題考核的方式進行:而實驗實踐能力的掌握則可以通過自我評價或者互評的方式進行考核,另外也可以通過口試的方法來測試學生的實驗能力。

(三)基礎醫學實驗教學方法的改革和創新

為了提高學生在基礎醫學實驗課程的積極性,保證實驗課程的效果,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實現以學生為本的教學理念,注意對教學方法進行創新和改革。利用目前擁有的教學設備如:機能學虛擬實驗系統、數碼互動系統以及數字切片系統等,另外還可以借助網絡資源如圖庫、課程網站、視頻等,來豐富教學形式,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

(四)基礎醫學實驗教學質量監控體系的健全

教師在基礎醫學實驗教學中起到引導者的作用,也是實現基礎醫學實驗教學效果的關鍵因素。為了有效提高教師基礎醫學實驗教學質量,需要對實驗教學進行質量監控,并建立相應的質量監控體系。主要包括:實驗教學的評估制度、實驗教學督導制度以及學生定期反饋制度等。

四、結束語

完善課程體系建設范文第5篇

Abstract:After the independent institute realizes the scale school, must stand in the developing process the quality of teaching achievement foundation of the school. The quality of teaching is life of idea the institute survival, to cause the institute quality of teaching management level to reach a new level, improves the institute quality of teaching, the management level, I thought that must complete three item of principal parts: Establishes a stable teacher troop; Raise formation fine upward school spirit; Deepening educational reform, construction organic coordinated curriculum system.

關鍵詞:獨立學院 教學質量 校風教學改革

Key words:quality of teaching ethos of Independent Colleges Teaching

作者簡介:馬洪亮、男、1984年8月23日,現任職于長春工業大學人文信息學院教務處

一、建立一支穩定的教師隊伍

人文信息學院教師隊伍現由兩部分組成:一是專職教師,一是從本部或者吉林大學等一本院校聘請的專任教師。為了學院今后發展,學院教師隊伍要由三部分組成。一部分專職,一部分從總院聘任,一部分從社會聘任。學院從總院聘請教師采取從高向低聘:先聘教授、副教授,之后聘講師,原則上不聘助教任課。一部分從社會聘請優秀教師、實踐經驗豐富的高級工程師、工程師、技師來校任課。教師隊伍建立后要穩步向學習型組織發展。要充分調動教職工的積極性,創造組織愿景,挖掘個人潛能,提高個人素質,達到強化組織整體能力的目的。在強化教師隊伍內部修煉的同時,外派教師進修提高學歷層次,多尋找不足,眼睛向外看世界,多向外界學習。只有建立起一只優秀的教師隊伍,學院教學質量才能夠真正得到保證。

二、培養優良向上的校風

校風是學校穩定的文化積淀,培養校風需要幾代人的努力。

學院校風應從兩方面加強:制度建設和精神文化建設。教學需要教學管理制度;學風建設需要產生學風建設制度;行為管理需要產生行為管理制度,而制度的有機合成,就形成學院制度文化建設。學院建院時間較短,現有部分制度尚不完備,學院在十一五期間將加大制度建設力度,形成以法治校,規范管理。在強化制度建設的同時強化學院精神文化建設。其核心是強化班子作風建設,教師教風建設,學生學風建設。

要形成一支有戰斗力的班子,在作風上要塌實做事、老實做人,在行動上要肯為人先,以此帶動全院師生。要樹立育人先育己觀念,發揚教師的敬業精神,在教學上鼓勵師生互敬。學風上以嚴格的制度約束學生,以教師的師德、行為和教學手法引導學生,培養學生優良學風。

在制度文化建設和精神文化建設上經過幾年努力,將為學院優良校風的形成打下基礎。

三、深化教學改革,完善課程體系建設

1.深化教學改革。高等教育發展的趨勢已從精英教育走向大眾化教育,也對高等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預測教育變化,與時俱進是今后一個時期高校發展必須解決的現實問題。

改革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全面落實“課程教學實施方案”,切實發揮教研組的教學研究功能。建立網絡教學平臺,強化課外教學環節,規范教學競賽,完善課程環節管理。

建立有效的激勵機制,引導廣大教師積極參與教學研究和教學改革工作,支持教師參加教改立項,在改革中不斷推進教學進程的完善。

加強實踐基地建設。建好計算機實習基地,建立部分校外專業實習基地。

2.強化教學管理和質量監控。結合學院教學實際不斷完善和規范各項教學工作規章制度,細化管理環節。強化教學督導,完善教學質量學生信息網、完善聽課制、網上評教制。強化教師備課、授課、批改作業、輔導答疑、考核考試等五大基本環節的質量評價和質量監控。

3.完善課程體系建設。獨立學院課程體系借鑒總校課程體系建設現已基本形成。但這種課程體系是否科學、完善,是否符合獨立學院生源實際應是今后學院注重研究的問題。獨立學院學生入學分數較低,學生在接受知識、消化知識的能力和時間上較公費生有差距,學院培養學生目標定位也與公費生有所區別,因此獨立學院課程體系應該在深入研究的基礎上,借鑒母校課程體系完善自己的課程體系。在選用教材、理論教學、實踐教學、素質教育等方面有機組合,協調搭配。學院應從以下幾方面注意強化課程體系建設:在教材選用上應與公費生區別,選用部分院校為三本學生編制的新教材,選用適合獨立學院學生水平的部分優秀教材;在課程配置上,從注重理論教學轉向注重基礎理論教學,強化實踐教學。

總之,學院如果能建立起一支穩定的教師隊伍;培養起優良向上的校風;能夠不斷深化教學改革,建立起有機協調的課程體系學院就將在教學質量上有根本保證。

參考文獻:

主站蜘蛛池模板: 奉贤区| 麟游县| 普宁市| 宜城市| 黄山市| 西林县| 泸水县| 吐鲁番市| 镇平县| 三亚市| 同仁县| 卓尼县| 孟村| 格尔木市| 和田县| 陕西省| 简阳市| 揭阳市| 北票市| 原阳县| 奉化市| 沛县| 迭部县| 枣阳市| 阳城县| 尼勒克县| 荔波县| 怀化市| 溧水县| 绿春县| 庆云县| 兰坪| 新宁县| 汾西县| 双柏县| 东港市| 师宗县| 额济纳旗| 韩城市| 当涂县| 大名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