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部丰满熟女富婆视频,托着奶头喂男人吃奶,厨房挺进朋友人妻,成 人 免费 黄 色 网站无毒下载

首頁 > 文章中心 > 東方插花與西方插花

東方插花與西方插花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東方插花與西方插花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東方插花與西方插花

東方插花與西方插花范文第1篇

關鍵詞:動物習語 文化內涵 文化差異

在源遠流長的歷史進程中,人類與動物相依共存,有著非常密切的聯系,因此動物習語的使用頻率極高,動物詞語的運用往往反映出不同民族的審美情趣。動物習語占英漢習語中很大的一部分,是一種文化的精華,它們生動形象、言簡意賅,他們和英語民族的自然環境、社會背景、風俗習慣和社會實踐等密切相關,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因此,通過比較英漢動物習語可以具體了解中西文化差異,可以讓學生在課堂中和課外閱讀中領略到更多有意義的語言文化內涵。

一、動物習語中的文化差異

了解和弄清英漢習語的產生及其所體現的文化差異,有助于進一步研究、分析和探討英漢習語中蘊含著的豐富文化知識。而學習英語習語中的動物詞匯,實際上也是學習西方文化。對于在母語環境下學英語的中國人來說,應該了解在中西方不同文化背景影響下,英漢詞語之間所存在的差異。

1.英語中的“馬”和漢語中的“牛”

在西方,無論是在戰爭年代還是在和平時期,馬載人運貨,功不可沒。直到19世紀瓦特發明了蒸汽機,馬的一些“苦力”才有所減少,蒸汽機最初叫作“鐵馬”(iron horse),功率稱為“馬力”(horse power),即一匹馬的拉力,這種叫法一直沿用到今天。在英語中“馬”的習語的數量在所有動物習語中占第二位僅次于“狗”。中國人早期用牛耕地,因此對牛的習性了如指掌,于是就出現了“像老黃牛一樣吃苦耐勞”、“牛脾氣”、“吹牛皮”等成語,而英國人早期用馬耕地,開展賽馬等活動,所以在英語中更多的用馬來比喻,如“work like a horse”(勤奮工作)、“be on the high horse”(盛氣凌人)。

2.英語中的“獅子”和漢語中的“虎”

中國成語中的虎。在古代虎被認為是所有動物之王,而且也是勇敢和兇猛的象征。基于這個方面,虎常常是勇敢的士兵的象征。漢語成語中有“猛虎下山”、“如虎添翼”、“虎踞龍盤”等。在中國古老的傳說中,老虎是長壽、尊貴和勇猛的象征。老虎的形象隨處可見,小孩子的鞋上、畫在盾牌上、繡在衣服上等。西方人很少有機會看到老虎,因為老虎生存的地方和少,大多在亞洲,特別我國邊遠地區,所以老虎對西方人來說除了是兇殘的動物以外,聯想很少,兩個很著名的詞是“Flying Tiger”、“paper tiger”。在他們眼里,獅子是萬獸之王,在寓言故事里,獅子出盡了風頭,只要獅子出現,老虎豺狼也要找個地方躲躲,所以就有了“an ass in a lion’s skin”之說。英國人特別崇拜獅子,在國徽上的徽章是獅子,傳令官的盾牌上也有獅子的圖案,英國被稱為不列顛之獅。

3.英語中的“狗”和漢語中的“狗”

在中國文化中,狗常常被看作是人類的好朋友,然而漢語成語中的關于狗的成語幾乎都含有貶義。在西方,狗也屬于人類從原始社會開始就開始飼養的第一批動物之一,它是人類忠實的朋友和保護者,所以含有狗的習語常常含有褒義。比如“a lucky dog”、“every dog has its day”、“love me”、“love my dog”等。但是并不是所有和狗相關的英語成語都是褒義的,例如“dog eat dog”、“a dead dog”、“a dirty dog”等。但西方人雖然愛狗,但他們喜歡出爾反爾,在英語里有很多含“dog”的習語都表示了否定。例如,“Dog in the manger”指的是狗待在食槽那里,卻不吃食。伊索以這樣的狗比喻那些“損人不利己的人”。

二、形成動物習語的文化因素

1.地理位置和自然環境

任何文化都離不開它所處的地理環境。每種文化都因地域、氣候、環境的特點而具有不同的特征。英國是一個島國,四周被海洋環繞,水產品豐富,其獨特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條件孕育的捕魚業和畜牧業也對習語的形成產生了重要的影響。比如說漢語成語“守口如瓶”相對應的英語習語卻是“as dumb as an oyster”。因為英國肯特郡產的“oyster”(牡蠣)最好,而最好的牡蠣總是口閉得緊緊的。英語中與魚有關的習語隨處可見,英國人常用“fish”來表示各色各樣的人:“cold fish”(無感情的人);“dull fish”(枯燥無味的人);“poor fish”(愚蠢的人);“shy fish”(羞怯的人)。相比之下,“魚”在漢語中卻顯得平淡無奇。中國是傳統的農業大國,講究精耕細作。

2.文化背景

語言是在歷史發展的過程中形成的,具有濃郁的民族文化特色。習語的產生和形成也是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之下。由于英漢兩民族長期生活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中,自然而然地對同一動物詞產生不同的聯想,賦予動物詞以更豐富的文化內涵。例如漢文化中象征不吉祥的“owl”(貓頭鷹)在西方文化中是智慧的象征。在希臘和羅馬神話中,“Owl”是智慧女神雅典娜的情人,常棲息于她的身旁,因而有“as wise as an owl”之說。“owlish”、“owlishly”則用來形容聰明、機敏、嚴肅。在兒童讀物和漫畫中,owl通常很嚴肅,很有頭腦,常充當裁判。然而,在漢語中貓頭鷹的形象就不同了。很多人怕看到它或聽到它的叫聲,認為碰上它是倒霉的前兆。

3.來源于文學創作

文學創作包括的范圍很廣,寓言、童話、神話和其他文學作品,甚至包括基督教的經典――《圣經》。例如,“fish in troubled waters”(混水摸魚、趁火打劫),出自《伊索寓言•擊水的漁夫》,漁夫在河里攔河張網捕魚,用麻繩纏住石塊,再不停地打擊河水,嚇得魚群倉皇逃竄,都鉆進了他的網中。附近的一個人見到后,指責他這樣把河水弄渾,大家都沒清水喝了。又如圣經是基督教的經典,在英美的文學藝術史上影響深遠,又是其他文學作品無法比擬的,來自圣經的動物習語很多,例如,“a lion in the way”、“separate the sheep from goats”、“dove of peace”等。

三、結語

東方插花與西方插花范文第2篇

關鍵詞:世界觀,道德,文化特征

 

神話產生于原始社會,是用“想象和借助想象以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把自然力以形象化”的過程,是后人記錄前人流傳下的關于人、神、半神的故事。由于所處的自然地理位置不同,歷史的演進時序不同,所以造成東西方國家在神化傳說方面,盡管有不少共同點,但更多的是相異點,表現出各自不同的民族精神、世界觀和思想倫理觀點。

古老的文明是從人類與洪水的斗爭開始的,“大禹治水”是中國帝堯時期的一個傳說,相傳在帝堯時期,為了制止洪水泛濫,保護農業生產,堯帝曾征求治水能手來平息水害。鯀被推薦來負責這項工作,但其九年而不得成功,最后被放逐羽山而死。舜帝繼位后,任用鯀的兒子禹治水。禹采用 “疏順導滯”的方法,平息了水患,使百姓得以從高地遷回平川。他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成功地治理黃河水患的英雄,并被人們稱為“神禹”。“諾亞方舟'是出自圣經《創世紀》中的一個傳說。上帝看到人類的種種罪惡,憤怒萬分,決定用洪水毀滅這個已經敗壞的世界,只給諾亞留下有限的生靈。免費論文。上帝要求諾亞用歌斐木建造方舟,諾亞一邊趕造方舟,一邊勸告世人悔改其行為。諾亞聽從上帝的話,把全家八口搬了進去,除諾亞一家人以外,亞當和夏娃的其他后代都被洪水吞沒了。把這兩部傳說相比較而談,似乎相去甚遠,因為兩部神話既非同一國家。但是,我們可以通過比較,感受到中西方不同的文化特色。

一、世界觀的不同

大禹治水和諾亞方舟體現了中西文化不同的世界觀。諾亞靠神的啟示,借方舟逃避了神降給人們的災難,而大禹則把洪水看作自然現象,帶領人民一起用疏導的辦法戰勝洪水;諾亞給人類繁衍留下了種子,但也給人類向上帝懺悔提供了先例,而大禹留給人類的卻是與自然界和諧與斗爭的思考。這二者從根本上體現的是世界觀、宇宙觀上的差異。在中國,一般把宇宙的起源和發展視為一種健動不息的自然過程,而人則是宇宙之中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人要適應宇宙的流程,也就是“天人合一”。正是這種宇宙觀,使大禹面對洪水,因勢利導,不“堵”而“疏”,使我們的先帝將沿河流域的人民在治水斗爭中凝聚一起形成了一個偉大的民族,鑄造了一個治水的偉大時代,造就了一種古老的東方文明。而西方卻試圖為宇宙尋找一個不變的絕對存在,并從這種絕對存在出發規定萬事萬物的基本性質。作為西方文明源頭之一的猶太——基督教神學,就把上帝作為時間和萬物的創造者,是上帝拯救了諾亞,從而演繹了西方文明。

二、倫理道德的不同

大禹治水和諾亞方舟體現了中西方倫理道德觀上的差異。兩個故事從表面上看形成了西方疏散人、東方疏導水的治水思想上的差異,而從深層次看則體現了西方文化講究天賦人權,強調個體本位,張揚主體性,而東方文化更強調禮治,講集體本位和人倫責任的差異。在諾亞方舟故事中,雖然看不到諾亞為人類而斗爭的痕跡,卻可以看到造方舟的周密計劃,感受到他抓住機遇,持之以恒造大船的主體精神,領悟到他利用外部條件應付危機,以退為進的應變思想。西方文化在長期的發展中,從古希臘文化的民主思想,到文藝復興發展到極致,色彩濃重地描述著追求個性解放、強調個人主義的畫面。這一方面促使西方文化異軍突起,人才輩出,成績卓著;另一方面也造成了意識形態的混亂,個人主義的無限膨脹,形成了自我表現的個人主義價值觀。而大禹治水精神培育了中國自省、自律,從集體本位主義出發的禮治思想和重義輕利的文化觀,形成了中國人謙和、禮讓、重社會責任的優良的民族文化傳統。這種文化長期積淀而形成的君義臣忠、父慈子孝、夫唱婦隨的外儒內法的社會結構和人倫責任,一方面保證了人與人之間關系的和諧,促進了國家的統一和社會穩定,使民族千年延續,但另一方面也禁錮了人的個體性、創造性的發揮,不利于民主思想和民主制度的建立。此外,西方重橫向夫妻關系,東方重縱向血緣相承。諾亞攜妻避水,而大禹則繼承父業,新婚四天便去治水,也反映了東西方封閉與開放的思想文化特征。

三、文化背景不同

無論是我國的大禹治水傳說還是西方諾亞方舟故事,都說明了在遠古洪荒時代已經開始了與洪水抗爭的事實。然而面對洪水之災,大禹不僅總結父親鯀筑堤防水失敗的教訓,疏通河床、開鑿渠道,而且“身執耒鍤,以民為先,抑洪水十三年,三過家門而不入”,終于出現了“九州既疏,九澤既灑,諸夏艾安”(《史記·河渠書》)的局面,成為中華民族千古流傳、婦孺皆知的美談。而在西方,廣為人知的是《圣經》中記載的諾亞方舟故事:諾亞受上帝啟示,在上帝懲罰世人罪惡,要用洪水淹沒世界、毀滅人類之前,建造了一支大船,把家人和所有的動物雌雄各一對帶到船上,躲過了洪水的滅頂之災。兩個故事在東西方千古流傳,經久不衰,積淀了各自的文明,飽含了中西文化的差異,演繹了多彩的文化世界。

四、文化核心不同

面對人類的“罪惡”,上帝采取的方式是毀滅人類。這種突破原有平衡取得新的躍進和突變,是西方文化的突出特征。因而在哲學上表現為充滿躁動和遐思,在文學上對騎士精神進行歌頌,在藝術上張揚運動精神和陽剛之美。免費論文。而在思維方式上則表現為片面的掘進。因此,上帝不用做整體思考,僅執一端就可以讓人類重新繁衍,哲學家、思想家僅圍繞一個著眼點,便可尋根究底地鑄造自己的理論大廈,形成自己的學派、主義,以至思潮蜂起、理論迭出,再現了西方文化典型的特征——分析。而與此相反,面對洪水之災,中國的古先帝們前仆后繼,大禹終于在“堵”和“疏”的矛盾思索中找到了治水方針,并綜合運用當時各種原始的知識和技能而治水成功。這凝聚了東方文化典型的思維特征為綜合,積淀了東方文化的核心為穩健和嫻靜,用哲學家的語言就是合二為一,異中求同。因而中國哲學的整體觀念年深日久,中國文化的淡泊明志、寧靜致遠成為底蘊,中國美學的陰柔之美成為崇尚。它就像大海深處,有美麗的珊瑚,飄曳的海草,也有悠閑的海魚,同波濤洶涌的海面相比,構成了一幅嫻靜多彩的圖畫。這就是東方文化的境界。免費論文。

綜上所述,“大禹治水”和“諾亞方舟”作為東西方神話傳說的典范,對它們進行比較非常有意義,中國和希臘神話因都產生于人類的初始時代,都在與自然的斗爭中,發展自己的想象力和創造力,積累形成自己的世界觀,因而兩國神話有相似之處。而又因為中西方的地域、自然條件、歷史發展等方面的不同,造就了它們在世界觀、文化、道德等方面的差異,形成了中西方神話的不同特色。東西文化差異的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差異也是精彩紛呈的。諾亞方舟和大禹治水為我們呈現了中西文化的美麗景觀,引導我們走向中西文化差異的源頭,啟發我們思索中西文化的特質和精髓,促使我們相互借鑒、彼此“揚棄”,使中國傳統文化與西方文化相映,從而描繪出更為燦爛的文化和文明。當今世界,任何民族與國家都不可能擺脫自己的傳統文化,也不可能拒絕國外的先進文化。單一的固守某一方面的文化,是不利于民族發展的。所以,我們應當有機的結合東西方文化的優秀元素,促進人類長久與和諧地發展。

參考文獻:

[1]朱孝遠.近代歐洲的興起南京:學林出版社,1997.

[2]黑格爾美學 朱光潛譯 北京:商務印書館,1981.

[3]袁珂.古神話選釋人民文學出版社.1996

[4]埃及神話傳說 宗教文化出版社.1998

東方插花與西方插花范文第3篇

關鍵詞:英語新聞 翻譯 文化差異

隨著國際交流的日益頻繁,英語新聞以其內容新穎,語言現代,傳播的時效性強,為社會生活提供了獲取中外信息的便捷渠道。但是文化上的差異,尤其是東西方文化的差異,導致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對于同一新聞報道中的事件或理念有著不同的理解和解釋。在英語新聞翻譯時,若不注意文化背景,可能會造成新聞的受眾與原媒體、原作者之間理解上的差異,甚至誤解。因此,英語新聞中文化因素的翻譯越來越受到重視。

文化及其與語言的關系

英國19世紀人類學家泰勒(Edward Tylor)將文化定義為:“文化或文明是一種復合物,它包括知識、信仰、藝術、道德、法律、風俗以及其余社會上習得的能力和習慣。”我國學者胡文仲將文化定義為特定人群的整個生活方式,這種生活方式既涉及與生活密切相關的日常行為模式,也涉及支配這些行為的價值觀念體系。

文化和語言有著十分緊密的聯系。語言是文化的載體,具備文化的一般特征,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文化作為創造語言的動力和語言表達的內容,在語言與文化兩者之間起著主導作用,制約著語言產生和發展的內容。文化的發展推動語言的發展,語言的發展又會促進文化的發展。語言和文化具有不可分割性。從東西方文化差異的角度來看,作為民族文化載體的語言中所包含的文化因素大致包括思維文化、習俗文化、歷史文化、心態文化、地域文化、宗教文化、飲食文化等。

英語新聞翻譯中的東西方文化差異

英語新聞翻譯既是語言的轉換,也是文化的移植。譯者與原文打交道,實際上是在間接地與原文的作者進行跨文化交際。美國翻譯理論家尤金•奈達在(Toward a Science of Translating)中明確指出:“實際上,對一個譯者來說,由文化差異引起的問題比語言結構差異引起的問題要多而且更為復雜……”由此可見,在英語新聞翻譯中,譯者不僅要精通目的語(target language)、了解原文(source language),具備相關的文體知識、專業知識,而且還要知道用這種語言的人如何看待事物,如何觀察世界,要懂得他們的“心靈語言”,即了解他們社會的文化。文化差異是新聞翻譯中不可忽視的一部分,只有具備了相當的跨文化意識和文化素質,才有可能將原作中的文化信息和文化內涵傳達給讀者。任何對原文的不理解或誤解都會導致對原作者意圖的不解或曲解,最終導致翻譯的失敗。比如,在英語新聞中頻頻出現的politician和statesman這兩個英語單詞。了解英美文化的人都知道,politician這個詞帶有一定的貶義色彩,指為謀取個人私利而搞政治、耍手腕的人。中國人尊敬的政治家應譯為statesman,這個詞才表示善于管理國家的明智之士及有威望的國際政府官員。所以,只有懂得文化背景,理解了文化差異,才能作出恰當的行文翻譯。

英語新聞翻譯東西方文化差異形成的原因

地域環境的差異。跨文化交際學表明,特定的生長環境使人們養成了特定的思維定式,多數人類學者、社會學家都認為一個國家的地理條件在不同程度上對文化起著重要的作用。比如,英國是一個島國,對水和漁業有著較深的感情;而中國位于亞歐大陸上,人們的生活與土地、耕作息息相關,所產生的語言文化現象就存在差異,例如,英語中有許多關于魚的習語,說某個人喝水量大而快,英語就用魚作比喻,叫做drink like a fish,而在漢語中卻用“牛飲”這個詞。又如,說某人花錢浪費,大手大腳,英語是spend money like water,而漢語則是“揮金如土”。

生活習慣的差異。如一則新聞中說,微軟日前敦促其用戶立即登錄微軟的網站下載并安裝一個免費的補丁程序。專業人士稱“Until they have this patch installed, it will be Swiss cheese――anybody can walk in and out of their servers.”對于美國人來說,理解這句話非常容易,原來瑞士產的奶酪(Swiss cheese)最明顯的特征就是表面的孔非常多,在這里指視窗操作系統的漏洞很多,任何人都可以利用這些漏洞自由進出服務器。可是對于缺乏上述生活背景,沒有吃過瑞士奶酪的讀者而言,要把這種從生活中走入新聞報道的詞匯理解正確還是需要一定的解釋和背景知識的。

風俗習慣的差異。各民族的風俗習慣貫穿于社會生活和交際活動中,西方國家和中國風俗習慣差異通常表現在“個人主義”和“集體主義”觀念、社會關系、友誼、義務等方面。因此我們在翻譯時應了解風俗文化差異,根據具體情況選用合適的、準確的目的語。如以20世紀70年代初美國總統這一重大新聞事件中曾說過的一句話為例。尼克松說:We two countries have common interest over and above our differences.這句話如果機械地從字面上理解,很容易翻譯成:我們兩國具有遠遠高于我們分歧的共同的利益。而尼克松真正要表達的意思是:我們兩國除了有分歧,也有共同的利益。兩者中的差異可想而知,雖然前一種譯法看上去更讓人愉悅,但未能真實反映出原意。事實上,本例中的“over and above”并不是常用的“在…之上”之意,而是相當于“besides”。

差異。中西方信仰的差異對文化的影響相當深遠。佛教對中國文化發生過很大影響和作用,中國歷史上留下了燦爛輝煌的佛教文化遺產。中國與佛教有關的習語有很多如“借花獻佛”、“臨時抱佛腳”、“人爭一口氣,佛爭一炷香”等;而在信奉基督教的許多西方國家,人們認為世上一切都是上帝的安排。就多見:“G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自助者天助)和“go to hell”(下地獄去)一類的說法。

歷史典故的差異。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形成的一些典故已經成為語言文化的一部分,這些歷史典故體現了該國的文化色彩,它們的意義往往是不能單單從字面意義上去理解和翻譯的,如“9•11”事件發生后,某報道中有這么一句話:Bin Laden Group, the business empire owned by relatives of the world’s most wanted man, is seeking advice from British public relations firms on how to distance itself from the black sheep of the family.此處如果僅僅將“black sheep”一詞翻譯成“黑色的綿羊”,中國讀者恐怕不能接受。其實在漢語中也有類似的表達方法,即“害群之馬”。其實,該報道無非要表達這樣一個意思:本•拉登家族其他親戚擁有的商業集團均怕受其牽連,紛紛表示要與本•拉登這一害群之馬劃清界限。

詞語內涵的差異。語言與文化之間存在血肉相連的關系。每一種語言都有一些詞語具有特定的文化內涵。比如,red(紅色),在中國,人們習慣用“紅色”表示喜慶、熱鬧的氣氛,但西方文化認為“red”與人的血液顏色一樣,所以“red”一詞則表示憤怒、氣憤等意思。此外,英語中有些詞含有豐富的關聯意義,“cowboy”所包含的意思不僅是詞典中注釋的“放牛娃”或“牛仔”所能準確表達的,它還具有以下關聯意義:吃苦耐勞、酷愛自由、敢于冒險。大量詞語看上去與某些漢語詞相似,但實際上是“貌合神離”。如political campaign不是政治運動,而是競選運動。easy meat不是可嚼的肉,而是容易上當受騙的人。不了解這些詞語真正的內涵,根據結構望文生義就會造成誤解。

文化背景的差異。世界各個民族歷史文化傳統及政治生活環境的差異,形成了各自特有的文化背景。如我國新聞報刊中“兩岸”一詞專指臺灣海峽兩岸關系,對于我國人民來說這是不言而喻的,但是,在對外國受眾翻譯“發展兩岸關系,推進祖國和平統一進程”這句話時,其中的“兩岸”應補譯成“臺灣海峽兩岸”,可譯為“develop relations between the two sides of the Taiwan Straits and promote the peaceful reunification of the motherland”。

結語

總之,新聞翻譯的目的是為了傳遞信息,語言準確規范、清晰易懂是新聞翻譯的基本要求和原則,要想達到這個目的,譯者必須深入地理解原文和譯文文化,爭取把兩種語言文化貫通起來,做到語言通和文化通。

參考文獻:

1.盧思源:《新編實用翻譯教程》,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08年版。

2.端木義萬:《美英報刊閱讀教程》,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8年版。

3.李雪芹、盧云:《淺析英語新聞的文化因素及其翻譯策略》,《湖北成人教育學院學報》,2008(5)。

東方插花與西方插花范文第4篇

關 鍵 詞:歐洲油畫 藝術 東方基因

迄今為止,人們在研究東西文化的格局時基本上沿襲著兩種途徑:一是縱向探索彼此之間的繼承關系,二是從橫向觀察各民族藝術發展中相互間微妙的相似之處,尋找人類藝術的相同發展規律。本文從東西方繪畫藝術交叉融匯的角度談一下油畫藝術發展中的一個新的方面:即基因互傳、藝術變異的問題。

商業的流通、交通的發展可謂各民族之間經濟交流、文化傳播的中介。東西方文化交流早在漢、唐兩代便已經開始發展起來,到宋、明之時,尤其是鄭和七次下西洋之后,中國的色絲、瓷器及漆具已大宗運入西歐和東非諸國。

歐洲文藝復興之前,中國的上述工藝品主要通過西部伊斯蘭教國家輸入歐洲,對西方的藝術發展產生間接的影響。到了18世紀,由于中國與歐洲建立起直接的貿易關系,因此具有東方色彩的中國工藝美術品逐漸打開市場,在法、德、英等國家的上流社會受到贊賞和重視。望門貴族和新興資產階級闊人之家在室內陳設中國的瓷、漆工藝品,懸掛中國書畫也蔚然成風,一時間模仿和復制的贗品也充斥市場。

中國的色絲質地純良,陶瓷品工藝精微,均富有獨特的裝飾性。而且繪畫和建筑風格與西方迥異,纖巧輕盈、飄逸典雅。法國畫家和建筑師紛紛模仿這種風格,如法國畫家布歇的油畫與巴黎的蘇比斯府第的建筑等就具有明顯的東方風格。這種吸取中國的以曲線構圖、色彩淡雅柔和為特點的造型藝術,被稱為“羅可可”風格。羅可可藝術在法國路易十五統治時期(1719—1774年)達到了頂點。從此開始,西方的藝術胚胎中便接入了東方的基因。

在藝術發展的歷史中,任何民族都不可能徹底拋棄本民族的優秀傳統而完全無保留地接受外來影響。換言之,各民族的藝術胚胎在形成的過程中,只能吸收與之相適應并有利其發展的基因。這也就是我們之所以不能輕率地將歐洲的羅可可藝術風格稱之為“華式”遺風的緣故。

最初,歐洲的畫家主要是通過中國的漆具、壁紙和裝飾品上的山水畫受中國繪畫藝術陶冶的。法國宮廷畫家華托的油畫作品既具有現實主義的傾向又帶有—種東方的悠閑、超然物外的朦朧感覺。他的代表作《發舟西苔島》可謂東西方繪畫藝術結合的范例之一。著名的評論家雷文指出:“凡時于中國宋代之風景畫研究有素者,一見華托此作,必訝其風景之相似。其畫中遠山猶保持作者之生命。青峰縹緲,用單色作煙云。華托所慣為者,亦中國山水畫最顯著之特色也。”

在歐洲現代油畫藝術的發展中,尤其對法國后期印象派的誕生有過重要影響的是富有色彩感和裝飾性的日本浮世繪版畫。日本浮世繪版畫直接從中國古代繪畫脫胎而出,內容清新活潑,一般表現田園風光、耕織狩獵和楚楚動人的宮女形象。它強調水墨神韻、丹青傳神,這給歐洲現代油畫藝術在發掘色彩的秘密時以極大的啟示。保爾·高庚在繪畫中提倡光的和諧,反對使用傳統的固有色,主張運用新的造型語言突破歐洲傳統的油畫觀念,其中重要的一點就是擯棄了所謂的固有色及單一的輪廓線的變化,而轉向形體與形體、形體與背景之間的相互滲透和融合,給人造成一種脫俗的意境。這種新奇的朦朧色彩使人們拓展了無限的想象力,觀者可以通過畫家筆下富有質感的物象捕捉到它們蘊含著的抽象意念。這個時期的一些畫家大膽地采用中國繪畫傳統中曲線構圖或平面構圖及多點透視的手法,并以其幻想性的內容來充實裝飾性的畫面,形成了一種獨特的藝術風格,一種兼有東西方藝術特點的新的油畫語言。它對于培育其生長的固有的民族傳統文化來說,是一種美的變異,含有一種從異國的母源吸收來的特異風采。

東方藝術具有一種與西方藝術迥然不同的發展傳統。這一點不僅與典型的自然條件、經濟結構有著密切的關系,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各自不同的文化思想基礎和不同的文化心理。從某種意義上說,西方的文化藝術是基督教文明的產物;而在中國的文化發展史上,以孔孟之道為基礎的諷諭傳統,以老莊思想為基礎的叛逆傳統和以佛家思想為基礎的虛無傳統卻是三大重要的影響因素。佛教的影響通透并融入到整個的東方藝術體系之中。科學思維與宗教思維是相對立的,后者從抽象的人性論出發,以虛幻的方式來反映客觀的物質世界,強調通過自我完善來達到美的境界。一個民族的藝術思維要受到科學思維的影響,但它更接近于宗教思維。人們沒有理由否定藝術家在進行創作時他的藝術情感會不可避免地帶有一種宗教意識。著名的雕塑大師羅丹是不相信宗教的,但他從創作的情感分析也承認:“藝術本身便是一種宗教。”(《羅丹藝術論》)我們在研究東西方的文化藝術時,要對其質的根本不同規定性作出歷史的解釋。香港學者袁翔說:“粗淺的比較不僅會歪曲一種民族的文化精神,破壞其完整性及固有的長處,而且會引起對其美學價值的誤解。將陶淵明的道家自然狀態同華茲華斯筆下的浪漫主義自然等同起來,亦是一種誤解。陶淵明著重描述如何通過自我到忘卻俗塵的境界,無需把思想與肉體、個人與環境割裂開; 而華茲華斯則以實際脫離現實世界為先決條件,然后才能達到生存的極樂世界。”(《東西方比較文學研究之可能性》)這也恰好說明東方文明與西方基督教文明在思想上和情感上的分歧。

18世紀初,法國的宗教改革及新專制體系已失去維系人心的力量,君主政體剝奪了貴族的政治權力。法國的貴族經過一番顛沛之后,遂與國家及教會絕緣,坐享余蔭、寄情花鳥之際,探得東方佛家超脫塵世思想的影響。在這種情況下,羅可可之風才應運而生。因此,我們說一種藝術基因的傳入,絕非意味著形式上的模仿,而是對其文化傳統有選擇地吸收和審美心理的改變。

歐洲油畫藝術在這方面表現得尤為突出,這是一個漫長的將東方的精神融入肌體的過程,使其逐漸在原有的基礎上形成一種兼有東方特色的創作思潮和風格。歐洲油畫藝術重視寫實,這是從古希臘和羅馬時期便開始形成的傳統。而東方的繪畫藝術卻重視寫意,這種傳統大約從公元7至8世紀就由伊斯蘭教教徒從波斯、埃及、北非傳入西班牙。東方地毯的新穎圖案、富有想象力的工藝品對歐洲產生了微妙的影響。英國著名的學者岡布里奇在論述東方藝術時說:“這要歸功于穆罕默德使我們了解了東方精美的圖案和豐富的色彩,他使藝術擺脫了受真實世界形體的束縛,而進入了夢幻式的線條與色彩的境界。”中國古典繪畫中的宗教色彩更為濃厚,岡布里奇發現,中國古代青銅器和石雕均帶有一種超然物外、飄逸脫俗的美感。這種新奇的美感無論在古希臘的藝術中還是在歐洲文藝復興時期的藝術中都是前所未見的。

中國古代具有佛家思想的藝術家強調“虛境”的描繪,而道家學派的藝術家則崇尚“靜思”。這與西方歷來注重直觀的感覺不同,要求藝術反映內心的感覺。歐洲油畫藝術的審美觀念建筑在直觀之上,早從古希臘的德謨克利特、亞里士多德和柏拉圖開始,便強調藝術起源于對自然的模仿。在許多藝術家看來,只有在歐洲文藝復興時期出現的透視法才能真實描繪形體。達·芬奇認為油畫藝術是以“透視學原理為基礎”的。但歐洲現代印象派畫家們對傳統的“真實性”表示懷疑,認為排除心理感受的真實達不到審美的更高層次。新印象派畫家保爾·西涅克和喬治·修拉突破了舊式的框架,在作品中表現出東方注重“神似”的魅力。他們說:“一幅在線條與色彩里的畫,被一位真正的藝術家所制出,是比那按照自然的偶然形象所臨摹的東西,表示為較多思考的造型。”

一幅畫的寫實性、寫意性都是通過畫家巧妙的構圖再現出來的。構圖是一個復雜的從“立意”到“對象”的創作過程。可以說,有多少藝術流派,就有多少構圖觀念,就有多少構圖體系。在這些觀念和體系之間,如果說有什么東西是貫穿著的話,這個東西就是把構圖作為構成畫面的決定性因素來認識,把構圖作為傳情達意的繪畫語言的樞紐來認識。歐洲油畫藝術從近代的寫實語言到現代的抽象語言的發展不僅表現在整體構圖方面,我們從以下的具體表現形式上也可以發現這一變化:

第一,東西方古代繪畫都是以線構圖的。歐洲近代繪畫藝術多以面構圖為主(主要表現在油畫方面),而東方基本堅持了原始的表現方式。不過,原始的方式是以直線構圖,這不僅在西方如此,在東方的埃及也如此。中國國畫有如書法,歷來講究“意在筆先,筆開意到”。由于追求一種超然的意境,而逐漸采用曲線構圖。曲線既簡潔明快,又更富有表現力。歐洲現代派油畫吸收這種特點是為了表達他們內心潛在的動力。 就線與面的造型特征而言,前者顯然具有一種動態之感,而后者卻表現為一種靜態。烏叔養曾對此作過精辟的論述:“(中國)文人畫的線條變化較多,不僅能夠畫出物體的外形,同時在斷斷續續虛虛實實中還能畫出物體的質感和量感。如曹不興的線條畫得柔軟無比,好像剛從水里撈出來貼著身子似的,所以叫‘曹衣出水’;吳道子的線條飄逸輕快,畫出來的衣帶簡直像風,像吹動似的所以又叫做‘吳帶當風’。”

東方插花與西方插花范文第5篇

關鍵詞:東西方文化;差異;創新;創業;融合

一、文化的概念、層次及東西方文化差異

(一)文化的概念及層次

根據人類學家愛德華?泰勒(1871)的定義,文化是指一個包含知識、信念、藝術、法律、道德和作為社會一員的人這個個體所獲得的能力和習慣。由此可見,文化是一個復雜的整體,包括知識、信仰、道德等人所創造的一切精神性的成果。

文化對群體內人們的心智模式和行為方式產生深刻而持久的影響。首先,文化具有群體共性和普遍性。它廣泛存在于社會群體的各個層次之中。其次,文化是一種長久的歷史積淀,具有一定的穩定性,因而它對生活其中的人群的影響全面、深刻而且長久。第三,文化具有重要的導向性,它是群體中人們判斷是非與優劣的標準。[1]

社會文化決定著人們的思維和言行。一個民族的行為,就是這個民族文化的具體化和物質化。東西方的價值觀、文化、信仰、風俗習慣等方面都存在極大差異。

同時,文化的內容是不能遺傳的,是通過后天學習而來。人們習慣于在本民族文化熏陶下習得的交往準則、行為規范、價值觀,總是把自身文化作為參照標準去理解、評價其他文化,這就形成了文化的差異和沖突,從而妨礙了不同文化的人的溝通與交往。

研究者們對文化的層次劃分有各種分析,比如有研究者提出了“文化的洋蔥模型”:表層稱為象征物(Symbols),如服裝、建筑,語言等,人的肉眼易見,就像洋蔥的皮;中層是英雄人物性格(Heroes),在一種文化里,人們崇拜的英雄的性格,往往代表了該文化大多數人的性格;最里面一層是核心層,即價值觀(Values),指人們所理解和相信的關于真、善、美的觀念,這是文化中最深邃、最難理解的部分。[2]

(二)東西文化的差異性

1.價值觀的差異

東西文化在價值觀上存在著諸多區別,且有著本質的不同。例如,在人性以及人與自然的關系上,中國文化認為人性本善,強調天人合一,西方則認為人性是善惡的結合體,強調人控制自然;對于時間觀念,中國文化珍惜過去,西方則重視未來;在社會活動,中國文化重視身份,西方文化則重視所作所椋輝諫緇峁叵搗矯媯中國文化講究上下等級觀念,而西方注重個性和個體性。

2.思維模式的差異

上文提到東方文化講求天人合一,表現在思想意識、思維模式方面就是傾向于整體性、綜合性和垂直感,體現在語言表達方式上就是按時間和事理發展順序先因后果、從前往后、由小及大,由整體再到具體和局部。

西方思維模式將人與自然分離開來,崇尚“人物分離”,征服和改造自然,比較講究理性。西方思維主要表現為習慣于分析事物、抽象思維和重形式邏輯的思維以及求精確的語言觀,在語言表達方面,先概括后分解,先總結后列舉,從結果追溯到原因。

二、東西方文化對創新創業的影響

(一)中國傳統文化對創新創業的影響

幾千年的中華文明燦爛輝煌,在世界不同文化中顯示著強大的生命力,并不斷為世界其他文明學習和借鑒。兼容并蓄、和諧思想、人本精神、辯證思維等,這些都對建立創新型國家有積極作用。[1]

中國傳統文化對當代大學生的創業有著積極的影響。例如,傳統文化以“剛健有為,自強不息”的進取精神引導大學生確立積極進取、奮發有為的創業態度;傳統文化崇尚誠信經營,重視構建公平競爭商業準則,對今天創業文化的發展有著重要而積極的意義,豐富了其內涵。

當然我們的傳統文化中也有一些糟粕,比如“重義輕利”、“重士輕商”等思想嚴重影響阻礙了創業者的創業意愿。同時,傳統就業觀念根深蒂固,挫傷創業動力意志。長期封建歷史條件下,某些價值標準和核心追求帶來的影響是泯滅個性和扼殺創造性,從而形成了諸如“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和“學而優則仕”等封建專制意識濃厚的就業觀念,對此我們應該堅決摒棄。

(二)西方文化對創新創業的影響

西方文化以基督教為立國之本,強調科學進取和民主法制,重視發展和個性化。西方文化下的管理以“法”為主,強調嚴格的制度、理性決策和追求最大限度的利潤等等。在對人的行為的研究上,西方管理思想主要放在對物和組織的管理上,主要偏向于對人的行為的研究。

以西方文化的主要代表之一美國的文化為例,主要內容有強調創新、創業和主張積極嘗試的文化;容忍缺陷、寬容失敗與多元化的價值觀;以及誠信基礎上的合作創新文化等等。同時它也存在一些缺陷,如奉行個人財產的保護和利益為上的宗旨,在創業時更加注重利益的獲取而忽視了創業風險,往往因一味攫取利益而忽視了其他重要的因素。

三、東西方文化融合創新的發展趨勢和創新文化建設

以儒家思想為代表的東方文化和以歐美國家基督教文化為代表的西方文化,是當今世界兩大主流文化,兩者因起源不同而存在很大差異。西方文化是以基督教為立國之本,強調科學的進取和民主法制,重視發展和個性化;而東方文化是儒家思想占統治地位,強調的是關系的協調,重視家庭和群體的利益。

表現在管理思想上,西方文化體系下的管理是一種制度化的管理,存在“管理有余,領導不足”的情況;而東方化體系下的管理,缺乏規則,失去了管理的科學性。[3]兩種思維和管理體系各有優勢,側重的角度不同,他們是互補的、兼容的,只有相互結合起來,才能更好地施行管理,東西方文化思想的發展趨勢是在融合的基礎上實現創新。

全球化是東西方文化融合與創新的前提,不同文化的差異和沖突,為融合創造了條件。因為差異導致的互補性產生了融合創新的基礎,而差異越大,在客觀上存在著互補性和融合的傾向也越大。

所以東西方文化在發展過程中應該是互相借鑒,取長補短,把西方的法制、法規融入到東方的文化中,使東方文化也加入定量的元素,走向規范;西方也把東方文化中的對群體利益的關注和關系的協調等元素融入西方的文化,使得西方文化在規范中更加人性化,這樣文化的發展就更加能適應我們現在社會的發展。

研究者指出人類社會的一切創新活動都是深深根植于社會的文化氛圍之中的。在創新的各種要素中,文化是各種層次創新體系的靈魂,具有最終的影響力和決定力。長期看,創新能力的提高有賴于包含制度建設在內的優良創新文化的形成。文化是提高創新能力的關鍵。[1]隨著我國踏上建設創新型國家的偉大征程,建設與之相適應的創新文化顯得尤其重要。

當代大學生們受到來自東方的傳統文化和西方外來文化的雙重熏陶,作為創新創業群體的中堅力量,如何順應東西方文化的融合發展趨勢,加強思考,從而為自身創業意識、創業綜合素質的培養創造更好的條件,這將是我們關注的重點。

四、東西方文化的融合存在的問題及其對大學生創新創業思想的啟示

(一)文化傳承和融合中的一些存在問題

文化作為創新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創新創業活動有著深遠的影響,不同文化環境下的創業活動互不相同。[4]因此,忽略文化差異的創新創業注定是要失敗的。

在文化融合的趨勢中,研究者們發現了存在的一些問題,巴斯丁(2014)指出傳統的中國文化依然深受儒家文化思想價值觀中的諸如“尊重權威”、“順從”等思想的影響,與典型的企業家思想價值觀不相契合。中國的教育體系是儒家思想的產物,與有效的企業創新教育所需的方法并不相吻合。[5]

與此同時,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發展并不是做得很好。通過我們的調查和訪談發現:在當代大學生的成長環境和過程中,現代化的思想和理念發揮了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傳統文化在他們的認知觀念中有逐漸淡化的傾向;同時,課堂教育作為大學生獲得傳統文化和歷史知識的主要途徑,效果并不盡如人意。網絡信息時代的到來以及社會環境日益多元化,使他們對傳統文化和歷史的關注越來越少。而另一方面,一些大學生對中國傳統文化有興趣,但沒有與自身發展的需求結合起來,沒有將其內化為行動。

反過來,西方企業在東方文化環境下的生存,一定要考慮到文化差異性下的特定文化環境。巴斯丁(2014)指出,培養未來的企業家必須緊緊圍繞對特定民族和地方文化的聯系和探討。若無對中國消費者文化的深刻洞察,美國本土企業成功的模式在中國是無法被輕易復制的。[5]

張驍等(2006)研究者指出:正如知識的創新來源于不同知識的相互碰撞一樣,如果不存在文化差異,文化的融合創新是不可能發生的,文化沖突是文化融合創新的根源及動力。文化沖突的發生同時也帶來了創新的機遇,因此為了實現文化創新就必須直面文化沖突現象,正確對待和處理文化中的沖突和矛盾。[4]

(二)東西方文化融合對創新思想的啟示

1.“取長補短”是東西方文化融合創新的途徑

研究者指出一國的創新文化與傳統和社會大環境密不可分……發達國家在創新文化方面有很多可取之處。我們應在揚棄的基礎上大膽采取“拿來主義”的策略,遵循以我為主、兼收并蓄、融和提煉,螺旋上升的原則來逐漸優化我們的創新文化。[1]

對于可取之處應積極借鑒,結合自己的特點加以整合,發展出適合自己的新的文化思想。比如在人的行為的研究上,西方文化體系下的管理主要放在對物和組織的管理上,主要偏向于對人的行為的研究,從理性思維出發。而東方文化影響下的管理則強調人的社會性,往往是由道德在約束人們的行為,缺少完善的規章制度和執行體系,缺乏契約精神。所以若將西方的理性思維與東方文化中的和諧思想相結合,加強對人的研究,應該會起到很好的互補作用。

2.跨文化管理是東西方文化融合創新的傾向和趨勢

東西方文化的融合創新在企業的跨文化管理中表現尤為顯著。西方文化下的管理以“法”為主,強調制度、理性決策,重程序、重法理。而東方文化中,管理則是以“情”為主,注重發掘人的內在的價值和積極性,對制度管理較松懈,重態度、重情理,理性精神不足。[3]

在今天文化交融的時代背景下,現代西方企業很注重社會效益和人力資源的開發和穩定,而東方文化下的企業也重視強化競爭機制,強調能力提升的重要性。跨文化管理會使得東西方文化的融合創新在實踐中得到加強和提升。

五、結語

Y合東西方文化的融合發展趨勢,當代大學生應加強思考,把握好創新文化的關鍵環節,即對不同文化差異和沖突的認識,加強對文化差異和沖突的性質及類型的認識,判斷其發生領域、涉及層面以及造成的影響,從而正確選擇處理文化差異和沖突的對策,為自身創業意識、思維、技能等各種創業綜合素質的培養創造更好條件和機遇。

參考文獻:

[1]吳金希.創新文化:國際比較與啟示意義[J].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5),151-152.

[2]孫洪義.民族文化對國家創新能力影響的元分析[J].創業創新管理國際期刊,2009(10).(3/4),353-360.

[3]張浩.東西方管理理念融合的理論與實踐[J].南都論壇(人文社會科學學報),2004(2).

相關期刊更多

東方考古

省級期刊 審核時間1個月內

山東大學《東方考古》編輯部

東方劍

省級期刊 審核時間1個月內

上海世紀出版集團

東方養生

省級期刊 審核時間1個月內

海南省文化廣電出版體育廳

友情鏈接
主站蜘蛛池模板: 察雅县| 凯里市| 阿拉善右旗| 惠安县| 黑山县| 芦溪县| 当阳市| 东海县| 岱山县| 定州市| 石城县| 沂水县| 府谷县| 长子县| 慈溪市| 双鸭山市| 鄄城县| 封开县| 织金县| 拉孜县| 额敏县| 临汾市| 满城县| 江川县| 德昌县| 巴南区| 武汉市| 招远市| 东乌珠穆沁旗| 全南县| 泊头市| 房产| 额敏县| 罗山县| 鹿邑县| 彭水| 迭部县| 英山县| 南靖县| 若尔盖县| 缙云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