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文憑和學歷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教學評價 激勵 價值導向 藝術性 教學質量
《語文課程標準》在評價建議中指出:對學生的日常表現,應以鼓勵、表揚等積極的評價為主,采用激勵性的評語,盡量從正面加以引導。教學評價是課程實施過程中的重要環節,它對課程實施有很強的導向、激勵和反饋作用。合理運用教學評價對提高語文教學實效具有重要作用。
一、肯定性評價對學生有極強的激勵作用
肯定性評價是對學生的直接肯定和褒獎。有研究表明,評價會對學生的學習起到一定的影響。沒有評價影響的學生的學習水平普遍低于使用評價的學生的學習水平。兒童的學習如果能夠得到教師準確、及時的肯定,就會產生愉快的情感體驗,從而極大地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
例如《海洋---21世紀的希望》一課的教學片斷:在學完本課生字后指名當堂默寫,平時語文成績并不優秀的學生默寫完全正確,書寫較工整,于是筆者就表揚了他,并且在黑板上寫了一個比較大的"100",就在這時,我突發奇想,把兩個零加了一彎變成了一個笑臉。我發現該生的臉上露出了很燦爛的笑容。同學們也都笑了,并自發地為他鼓起掌來,課堂上爆出了燦爛的笑聲。
二、正確使用否定性評價
1、使用否定性評價,要以"尊重鼓勵"為主
使用否定評價要慎重,防止否定評價的否定作用。否定評價要與尊重、鼓勵聯系起來。形式是否定的,目標要指向學生的學習和人文關懷。要在否定中讓學生感受到教師的鼓勵和尊重,從而在否定中不斷突破,逐漸走向正確的學習道路上來。
特級教師于永正在執教《小稻秧脫險記》一課中,當練習雜草被噴霧器大夫用除草劑噴灑過后的一句話:"完了,我們都喘不過氣來了。"有個學生在朗讀這句話時聲音非常洪亮。老師笑了笑說:"要么是你的抗藥性很強,要么這除草劑就是假冒違劣產品,來,我再為你噴灑一點。"學生在師生的笑聲中入情入境地讀了一遍,這次讀的效果就非常好。
因此,否定性評價也要體現"尊重鼓勵"的原則。巧妙使用否定性評價,不僅能使課堂氣氛變得輕松融洽,同時也是教師教育機智的展示、人格魅力與愛生情懷的真實體現。
2、使用否定性評價時要有愛心和耐心
否定性評價是評價的否定性指向。學生被否定往往不利于學生的學習,但是,如果教師對學生學習過程中進行準確指導,使學生的學習從不利因素向有力于學生進步的方向發展,讓學生感受到自己的學習過程不斷被修正、調整的進程中獲得成功的愉悅,那么,即使是否定性評價,也會激發兒童的內在潛能。這就需要教師在評價時懷著愛心進行耐心評價,讓學生感受到愛心和關懷。
于永正老師在執教《新型玻璃》一課時,有位學生把"一個劃破玻璃企圖盜竊展品的罪犯被抓住了"這句話讀破了。于老師耐心地說:"這句話比較長,難讀,請你再讀一遍。"這位學生讀第八遍前,于老師撫摸著她的肩,鼓勵說:"你深吸一口氣,放松放松,然后一字一字地把這句話默讀一遍,第八次準能把漏掉的字讀出來。"果然,她成功了,于老師又和同學們一起鼓掌祝賀,并送上一句耐人尋味的話:"記住,愛心獻給別人,信心留給自己。"
這一案例中,于老師運用自己的愛心和耐心,不斷激勵這位學生,點燃了她的希望之火,讓她體驗到了成功的喜悅。如果僅僅草率地給予否定后果可想而知。因此教學中,教師學會適時適度合理使用評價是多么重要。
三、教學評價要注意價值導向
語文教學倡導個性化閱讀,但在教學中我們既要尊重學生的獨特體驗,也要重視教師評價的正確引導作用。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審美情趣,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積極的人生態度,是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因此,教學評價要糾正非語文傾向,防止偏激評價和偏離主流價值觀的蔓延,要注意正確的價值導向。
請看《秦兵馬俑》一課的教學片斷[1]:
師:面對這雄偉壯麗的秦兵馬俑,你覺得最應該感謝誰呢?
生:我認為最應該感謝的是古代那些制造秦兵馬俑的勞動人民。
生:我認為最應該感謝秦始皇,如果秦始皇不為自己建造陵墓,就不會留下兵馬俑了。
生:我認為最應該感謝的是第一個發現秦始皇兵馬俑陶片的農民。
生:我認為最應該感謝的是考古專家。
生:我認為最應該感謝的是這篇文章的作者。
......
對每種答案,教師都大加贊賞,并讓同學們鼓掌表揚。
這位教師能根據語文課程標準、依據教材內容設計開放性的話題,培養學生多角度、有創意地個性化閱讀能力,這是課程標準所倡導的,也是課堂創新的一個重要策略。但課程標準也重視教學中"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正確導向"。秦始皇造兵馬俑不是為了創造藝術,而是為自己死后的統治。建造規模如此宏大的陵墓,百姓疲憊,民不聊生,這是一種歷史罪惡而不是歷史功勛。勞動人民創造出兵馬俑為我們留下了珍貴的文物,富有研究價值和藝術價值,這功勞應該歸于勞動人民。
總之,評價對學生的成長具有重要意義。評價要講究藝術性。教師在教學中不僅要多用肯定性評價,還要把握好評價尺度及評價藝術,不斷地喚醒、鼓舞、激勵學生。當然,教師要慎用否定性評價,使用否定性評價時一定要講究評價的藝術性。肯定性評價和否定性評價僅僅是評價的不同側面,其目標是相同的。只有合理運用教學評價,才能真正提高語文教學實效。
參考文獻
[1]魏星、朱學坤,莫讓"發散"變"發炮".老百曉在線.[EB/OL]
在實施發展性評價過程中,我們應從以下方面入手:
1、發展過程化評價。發展性課堂教學評價標準中,我們不但要關注學生學習活動的全過程,而且要更關注在學習活動中對學生行為的評價;既體現共性,更關心學生個性;既關心結果,更關心過程。
2、主體多元化評價。我們在對學生的學業評價中,可采用“學生自我評價、生生互評、教師評價、家長評價、社會評價”相結合的方式,通過多種渠道,讓學生獲得來自多角度的肯定,樹立學習的信息。
3、內容綜合化評價。對學生的評價中,我們要針對不同年齡段的學生,制定不同的評價內容,鼓勵學生主動收集和提供自我發展的評價信息。我們可按以下程序進行:學生自定目標學生努力實施計劃階段性自評和學生之間互評期末(或期中)自我評價小組評議教師收集評價信息用多元化評價標準肯定每個學生的進步和發展寫出鼓勵性評語。
4、方式多樣化評價。針對不同年齡段學生的不同心理特點,要運用不同的評價方法:可以量化的部分,使用“指標+權重”的方式進行;不能量化的部分,則采用觀察法、訪談法、情境測驗法、行動描述法、成長記錄袋、口頭測驗、課堂激勵評價等多種方式。在考試方式方法上,要做到“五個結合”,即:開卷與閉卷相結合、口試與筆試操作相結合、單項與綜合相結合、課內與課外相結合、分數不封頂與保底相結合。
5、標準層次化評價。要承認學生在發展過程中存在著個性差異,存在著不同的發展水平。在實踐中,針對學生的差異性,在評價上要注意運用多把尺子,注意分層落實。首先,要抓好對知識、能力的單元形成性評價,并著重抓好單元測試后的分層次教學,對尚未達標的學生實施成功教學,對學有余力的學生進行延拓教學。
科學地實施發展性評價由于注重了“以人為本”的理念,以“促進學生發展”為目的,遵循了綜合性、主體性、超前性的原則,因而在教學中得到了很好的綜合效果,下面我就自己的教學談幾點收獲:
1、學生學習狀態的改變。
(1)學生學習的熱情得到了調動。由于老師把學生的學習興趣放在第一位,關注學生內心的需求,注意創設平等、和諧、民主的學習氛圍,學生在課堂學習中,越來越積極主動地參與探究學習活動,樂于提出自己的問題,大膽地發表自己的觀點,課堂氣氛活躍,學生的思維也很活躍。
(2)學生學習方式發生了變化。課堂上傳統的“老師講、學生聽,教師問、學生答”的情況少了,代替它的是“活”了的課堂。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的學習由過去的封閉、單向接受的方式向自主、多向交流和探究、合作方式轉變。
(3)學生自主獨立的學習習慣得到了培養。有了科學的評價體系,學生的學習狀態發生了改變。課前要求學生自己預習,獨立讀通課文,提出問題;課上教師把學生提出的問題還給學生,先讓學生各自再讀課文深入思考自行解決難度不大的問題,對有一定深度的問題也給學生獨立思考探究的時間;課后還讓學生各自查找資料,做進一步的拓展和深入的探究。學生通過一段時間的訓練,逐步增強了自主學習的意識,養成了獨立思考的習慣。
(4)學生互助合作的能力得到了提高。學生在課堂學習和課外語文實踐活動中進行合作學習,逐步改變了“只顧聽,不愿說”、“只顧自己講,不留空間給同學”和“不善于傾聽同學發言”、“不善于總結同學觀點”等現象,學會了向別人解釋自己的想法、傾聽別人的發言,學會了相互接納、贊賞、分享和互助。
2、學生探究學習能力的提高。
(1)學生查閱資料能力的提高。學生在課文相關內容的查找、課外語文實踐活動中,逐步掌握了到圖書館、閱覽室查詢資料的檢索方法,也學會了上網搜索自己所要的材料,還能向父母、朋友、相關人員咨詢,他們查找的渠道寬了,方法多了,速度快了。
(2)學生質疑解疑能力的提高。之前,大部分學生所提的問題淺顯、簡單、雜亂、零散,不善于提問題,抓不住問題的實質。經過一段時間的指導和訓練,學生學會了從“關鍵詞句、文章的矛盾處、課文的疑難處”等方面進行質疑,掌握了質疑的方法,拓展了提問的廣度和深度,并能對問題進行篩選,選擇普遍感興趣的問題和課文的中心問題進行探究,通過自己閱讀、查找資料、伙伴研討、集體探究的方式解決問題。
“黃河清‘問題導學’教學法”方法課教學模式,將教學過程分為四個環節:問題提出――方法剖析――總結歸納――應用探究.每個環節都有明確的教學核心要素,以此去思考和組織教學,有助于提高教學效益,促進學生能力的發展.
以下以黃河清老師“等式――解決不等式問題的一個重要工具”教學為例,就“四環節”的實施進行簡要的解讀.(注:教學過程有刪減)
[課例]
一、問題提出
以下是教材(人教版高中數學第二冊P97“橢圓的簡單幾何性質” )中的內容.
1.范圍
討論x2a2+y2b2=1(a>b>0)
方程中x、y的取值范圍,可以得到曲線在坐標系中的范圍.
由標準方程可知,橢圓上的點的坐標(x,y)都適合不等式
x2a2≤1,y2b2≤1,
即x2≤a2,y2≤b2,|x|≤a,|y|≤b.
這說明橢圓位于直線x=±a和y=±b所圍成的矩形里.(圖略)
問題1: 在橢圓方程中,變量的取值是受到限制的,這個限制條件除了上述的方法外,你還能用別的方法求出嗎?
問題2:方程有一個重要的特征――含有“平方項”.你能否據此去討論得到的取值范圍呢?
教師引導學生分析、證明:
由x2a2+y2b2=1得y2b2=1-x2a2≥0,得x2a2≤1|x|≤a,同理得|y|≤b.
問題3:“判別式法”是我們熟悉的一種解題方法,我們能否將橢圓方程化為關于某一變量為主元的一元二次方程,從而通過方程有實根化為Δ≥0來求解呢?
教師引導學生分析、證明:
由x2a2+y2b2=1得a2y2+b2x2-a2b2=0(a>0),
有Δ=0-4?a2(b2x2-a2b2)≥0,
化簡得x2-a2≤0|x|≤a,同理得|y|≤b.
問題4:我們知道,函數、方程、不等式有著緊密的聯系,我們能否在橢圓方程中,將要研究的變量解出,化為目標函數,再通過對函數的性質進行研究求解呢?
教師引導學生分析、證明:
由x2a2+y2b2=1得x2=a2(1-y2b2)=-a2b2y2+a2≤a2|x|≤a,同理得|y|≤b.
二、方法剖析
問題5:你能歸納出以上幾種方法的特征嗎?
教師引導學生分析、討論:
問題2的解法特征――通過“非負項”可以構造不等式解題;
問題3的解法特征――利用“判別式”可以構造不等式解題;
問題4的解法特征――通過構造目標函數研究其性質化為不等式解題.
三、總結歸納
問題6:上述問題的解決中,體現了怎樣的數學思想方法?
教師評析、總結歸納:
由學生的發言中可以發現,在數學問題的解決中,有了“等式”,就有了“不等式”,這種將“不等式”問題轉化為研究“等式”問題的“轉化”意識,就是一種十分重要的數學思想.我們也可以從中體會數學思想方法的本質,即“等式”“轉化”(思想)為“不等式”可以通過以上三種“方法”去實現.同樣,研究“等式”問題也可以“轉化”為研究“不等式”的問題,由此發現,“等”與“不等”,它們既是研究問題的不同方面,又是相互依存、相互聯系的,在一定條件下可以相互轉化――這就是哲學思想.
四、應用探索
1.通過“非負項”構造不等式解題
(1)在條件極值問題中的應用
【例1】 x,y∈R,且2x2+y2=6x,則x2+y2+2x的最大值為 .
解:由2x2+y2=6x,得y2=6x-2x2,由y2=6x-2x2≥0得0≤x≤3,
x2+y2+2x=x2+6x-2x2+2x=-x2+8x=-(x-4)2+16.
當0≤x≤3時,u=-(x-4)2+16單調遞增,故當x=3時,u取最大值15,
故原式的最大值為15.
評析: 如果不注意從條件等式中去構造“非負項”求出變量x的限制條件,就會得錯誤的答案16,這是很多學生常犯的錯誤.
(2)在不等式證明問題中的應用
【例2】 已知x1、x2是函數f(x)=a3x3+b2x2-a2x(a>0)
的兩個極值點,且|x1|+|x2|=2,求證:0<a≤1.
解:f′(x)=ax2+bx-a2,x1、x2是函數f(x)的兩個極值點,則
f′(x1) =f′(x2)=0,
Δ=b2+4a3>0且x1+x2=-ba,x1x2=-a.
將|x1|+|x2|=2平方,得(x1+x2)2-4x1x2=4,
即b2a2+4a=4,①
有b2a2=4(1-a)≥0,a≤1,由題設a>0,0<a≤1.
評析:學生在解題時常感到無從下手,原因是無法建立起要證不等式與題目條件間的聯系.而從等式出發,通過“非負項”去尋找限制條件,問題就會迎刃而解.
(3)在解析幾何確定參數范圍問題中的應用
【例3】 如右圖,已知點A(a,0)和直線
L:x=-a(a>0),P為L上一動點,過P作L
的垂線交線段AP的垂直平分線于Q.已知
Q點的軌跡方程為y2=4ax.若點B到L的距離
為4+ a,ABL,且A、B在L同側,過B作直線與y2=4ax
交于M、N兩點,且以MN為直徑的圓經過點A,求a的取值范圍.
解:設直線MN的方程為x=my+4,代入y2=4ax,消去x,
得y2-4amy-16a=0,
Δ=16a2m2+64a>0恒成立.
設M(x1,y1),N(x2,y2),有y1+y1=4am,y1y2=-16a,
x1+x2=m(y1+y2)+8=4am2+8,
x1x2=m2y1y2+4m(y1+y2)+16=16,
則AMAN,即(x1+a)(x2-a)+y1y2=0,
x1x2-a(x1+x2)+a2+y1y2=0,
16-4a2m2-8a+a2-16a=0
,
得m2=a2-24a+164a2≥0.
a∈(0,12-82]∪[12+82,+∞).
評析:解析幾何問題中,由于條件比較復雜,解題時要先設法根據題意建立等式,再利用 “非負項”轉化為不等式求解.
2.利用“判別式”構造不等式解題
構造以某一變量為主元的一元二次方程,由方程有實根化為Δ≥0來求解,這是化“等式”為“不等式”的又一重要“轉化”方法.
【例4】 求使函數y=x2+ax-2x2-x+1的值域為(-∞,2)的a的取值范圍.
解:令x2+ax-2x2-x+1<2,x2-x+1>0,x2+ax-2<2(x2-x+1) ,
即x2-(a+2)x+4>0,此不等式恒成立當且僅當Δ=(a+2)2-4×4<0,
-6<a<2.
評析:將問題直接轉化為一元二次方程,利用Δ求解,具有一般性.
【例5】 在已知拋物線y=x2上存在兩個不同的點M、N關于直線y=-kx+92
對稱,求k的取值范圍.
解:由題意知,k≠0,設M(x1,y1),N(x2,y2)是關于直線對稱的兩點,則MN的方程可設為y=1kx+b,代入y=x得x2-1kx-b=0,且Δ=1k2+4b>0.①
又x1+x2=1k,中點x0=12k,y0=12k2+b,
(x0,y0)在直線l:y=-kx+92 上,
12k2+b=-k×12k+92,b=4-12k2,②
將②代入①得1k2+16-2k2>0,
1k2<16,即k2>116,k>14或k<-14.
評析:先建立等式,轉化為一元二次方程后再用判別式求解,是解此類問題的基本方法.
【例6】 已知ABC的三個內角A、B、C成等差數列,它們所對的邊a、b、c滿足a+c=kb,求實數k的取值范圍.
解:A、B、C成等差數列,A+C=2B,B=60°.
又由余弦定理得b2=a2+c2-2accosB,即b2=a2+c2-2accos60°.
又由a+c=kb得a=kb-c,代入上式得b2=k2b2-2kbc+c2+c2-(kb-c)c.
即(k2-1)b2-3kbc+3c2=0,(k2-1)(bc) 2-3kbc+3=0.
由Δ≥0得9k2-4×3(k2-1)≥0 , k2≤4,解得-2≤k≤2.
又a+c<b,kb>b(b>0),k>1,于是可得1<k≤2.
評析:在等式中根據條件確定好主元,就能構造判別式求解.
在例2中,得出等式b2a2+4a=4①后,也可用判別式求解:先化為關于b的一元二次方程b2+4a3-4a2=0,由Δ≥0得0-(4a3-4a2)≥0,解得0<a≤1.
3.構造目標函數利用不等式性質解題
在等式中,將要研究的變量解出,表示為其他變量的函數,利用不等式的性質對所構造的目標函數進行研究,從而求解.
【例7】 對于函數f(x),若存在x0=f(x0),則稱x0為f(x)的不動點.已知函數f(x)=
ax2+(b+1)x+b-1(a≠0),對于任意實數b,函數f(x)恒有兩個相異的不動點,若函數f(x)的圖象上A、B兩點的橫坐標是函數f(x)的不動點,且A、B兩點關于直線l:y=kx+12a2+1對稱,求b的最小值.
解:由于對于任意實數b,函數f(x)恒有兩個相異的不動點,故方程ax2+(b+1)x+b-1=x有兩個相異的實根,即 ax2+bx+b-1=0有兩個相異的實根.
Δx=b2-4a(b-1)>0,設A、B橫坐標為x1, x2,則AB中點的橫坐標
x0=x1+x22=-b2a,AB中點的縱坐標
y0,又A、B兩點是y=x與y=f(x)圖象的交點,又A、B關于直線l對稱.k=-1.y0=-1×(-b2a)+12a2+1=b2a+12a2+1.
又AB中點在y=x上,即y0=x0,即-b2a=b2a+12a2+1
,有
b=-a2a2+1=-12a+1a≥-122=-24.
當2a=1a(a>0),即a=22時,bmin=-24.
教師總結:以上例子可以看出,有了“等式”,就有了“不等式”.這幾種轉化的方法簡潔明快,通俗易懂,便于掌握,大家應該很好地學習和運用.
本節課的教學,體現了黃河清老師“問題導學”的教學風格,問題的設置“聯想豐富,轉化合理”,很好地引導了學生的思考與學習,讓學生逐步學會透過解決問題過程的表象去理解其中蘊含的數學思想方法,教學的構想和創造讓人大開眼界.
一、問題提出“平中見奇,立意深遠”
首先, 由“討論方程x2a2+y2b2=1(a>b>0)
中x、y的取值范圍”出發,敏銳地抓住“非負項”、“判別式”、“函數定義域”也可以推出x、y的取值范圍這樣的解法,引發學生的思考,這正是黃老師教學功底和教學創造力的體現.因為數學思想方法在教材中的呈現是分散式、螺旋式的,學生對數學思想方法的認知較為分散,不易形成完整的知識體系,常常“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需要教師有意識、有目的地從數學內容中去發現、發掘數學的思想方法.如果教師沒有這樣的意識和能力,不能發現其中隱含的數學思想方法,就談不上引導學生站在全局的高度上去認識、理解和運用數學思想方法去解決問題.
其次,問題的提出關鍵就在于教師如何精心設置“問題鏈”,使每一個問題都能引導學生積極地思維,激發學生主動去思考和探索,使學生對數學思想方法的認識從樸素的感知變成有意識的發現、理解,提高思維的能力.在該環節上黃老師提出的四個問題中,各有不同的思考點:“問題1” 重在引發學生的思考,“問題2”、“問題3”、“問題4”通過適當的鋪墊,讓學生既有一定的思考方向,又有足夠自主探索的空間,使問題起到了“引導而不強迫,激勵而不壓抑,誘導點撥而不灌輸”的作用,這是非常重要的.引導而不強迫,師生關系才能融洽親切;激勵而不壓抑,學生才會感到輕松愉快;誘導而不灌輸,學生才能開動腦筋、獨立思考.施教若能使學生感到“親切”、“愉快”,就可以說是善于啟發誘導了.
二、方法剖析“特征明確,重點突出”
要讓學生充分感受數學思想方法的內涵,方法剖析就成為教學的一個重要的環節.通過方法剖析這樣一個教學載體,讓學生認識方法的合理與必然性,逐步提高學生理解數學思想方法的意識和能力.
在這一環節上,黃老師著重引導學生剖析各種方法的基本特征:問題2的解法特征――通過“非負項”可以構造不等式解題;問題3的解法特征――利用“判別式”可以構造不等式解題 ;問題4的解法特征――通過構造目標函數研究其性質化為不等式解題.這樣的剖析目的有三:
一是能讓學生“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任何一種解題方法都有其豐富的內涵:為什么這樣解是合理的?思維的邏輯起點是什么?方法最關鍵的要素是什么?需要教師的引導、分析.如“非負項”為什么可以構造不等式解題?學生從已有的知識經驗出發,分析出方法的本質特征,就知道了方法產生的來龍去脈.
二是促進學生學會類比聯想.“類比聯想”是方法課的重要抓手,知識學習的重要特點就是它的關聯性,新知識總是在舊知識無法更好解決問題時適時派生的,它不斷促進著數學的發展.如 “判別式”是學生熟悉的一種方法,但“利用‘判別式’構造不等式解題”卻是學生無法想到怎樣溝通聯系的.因此,引導學生將它們聯系起來,讓學生感受到這個方法在解決新的矛盾認知中的作用,這對提高學生類比聯想的能力是十分重要的.
三是讓學生感受到創新的魅力.“等”與“不等”,這是同一問題的兩個方面,通過方法的剖析,讓學生感受到解決數學問題中這種“對立”與“統一”的關系,學會從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問題,探索不同的解決問題的方案,并學會比較,這對開拓學生的解題思路,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和創新能力都有重要的作用.
三、總結歸納“畫龍點睛,內涵豐富”
數學的內容,包括數學知識和蘊涵于知識中的數學思想方法兩個組成部分.知識是數學的外在表現形式,而數學的思想方法則是數學發展的內在動力,促進著數學事實的發現和繁衍,決定了數學發展的脈絡.但“方法”與“思想”之間沒有嚴格的界限,人們習慣上把那些具體的、操作性較強的辦法稱為方法,而把那些抽象的、涉及范圍較廣的或框架性的辦法稱為思想.因此,教師的教學要注重引導和幫助學生去總結歸納.
黃老師在這一環節中,注重強調了“將‘不等式’問題轉化為研究‘等式’問題的‘轉化’意識,就是一種十分重要的數學思想”,將數學思想顯現化,讓學生的認識上升到數學思想的層面,這是十分重要的.同時,把“方法”與“思想”的內涵表述得十分到位,即“等式”“轉化”(思想)為“不等式”可以通過以上三種“方法”去實現,讓學生對“方法”與“思想”的聯系與區別有直觀的了解.同時,對問題進行了拓展:研究“等式”問題也可以“轉化”為研究“不等式”的問題,由此發現,“等”與“不等”,它們既是研究問題的不同方面,又是相互依存、相互聯系的,在一定條件下可以相互轉化――這就是哲學思想.這種對數學思想方法基本內容和形式嚴謹、深刻的介紹,會給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使學生在今后的學習中有據可遵、有法可循,學會觀察、感受和思考這些數學思想的特點與作用,更好地學會運用它來解決相關問題.
四、應用探究“目標明確,路徑開放”
學習的目的在于運用,方法課也不例外.在應用探索環節,教師要注重針對本節課重點討論的數學思想方法,設置不同層面的問題讓學生進行訓練,使學生更好地體會和理解這種數學思想方法的內涵和外延,并內化為自己的認識.
本環節黃老師的問題設置有幾個特點:
一是再現性問題.學生對方法的學習,總有一個模仿的過程,力圖實現解題的類化.因此,所有例子的設置黃老師都緊緊抓住“三種方法”,讓學生熟練掌握這三種方法的解題特征和方法步驟,這對提高學生對這一數學思想方法的理解力是十分重要的.而且“一法多用”的訓練容易讓學生形成解題技巧,達到“多題歸一”“萬變不離其宗”的目的,有利于培養學生的遷移能力.
二是開放性問題.開放性問題對促進學生理解數學思想方法的豐富性、多變性,激發思維的能動性都有著特殊的作用.因此黃老師設置的例題雖然目標很明確,但是知識的背景卻不同,解決問題的路徑也多種多樣,為學生從數學思想方法的高度充分去展開探求活動提供更寬廣的平臺.
關鍵詞:差異;個性;評價
中圖分類號:G6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3)03-158-01
激勵性評價的核心是關注學生的發展、促進學生的發展。實現評價發展的一個重要舉措就是突出評價的過程性,它集中體現了“一切為了學生發展”的教育理念。如何把激勵性評價與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有機地結合起來?為此,我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做了一些大膽嘗試。
一、尊重個體差異,讓評價成為學生向上攀登的階梯
學生的發展是語文課堂教學的出發點和歸宿。每個學生都具有不同于他人的素質和生活環境,都有自己的愛好、長處和不足。激勵性評價要依據學生的不同背景,正確地判斷每個學生的不同特點及其發展潛力,為每一個學生提供展示自我的舞臺。
1、“沙里淘金”,消除自卑。適當、及時的鼓勵性評價能對學生起到導向和激作用。而要達到這一點,教師要善于為落后學生或學生學習中暫時落后的方面創造種種成功的機會。通過教學評價,讓學生發現和發展自己的閃光點。教師在評價時可以運用“低起點、小臺階、”的方法,鼓勵學生滿懷信心去爭取成功。只要教師提供激勵學生發展的反饋信息,使“學困生”認識到自己的強項,就可以為學生今后如何發揮強項提出了寶貴的建議,也充分開發了兒童的發展潛能。
2、以“我”比“我”,激發自信。在平時的語文學習中,同學們所關注的焦點往往是那些少數的優等生。而學習水平一般或是不太好的同學往往很難看到自己的長處與進步。如果能夠引導他們以“我”比“我”,從縱向比較中,他們將會看到自己的成績與進步,從而激發他們的自信心,增強前進的動力。如:課文朗讀正確、流利,體會作者感情準確到位,遣詞造句新穎獨特,作業書寫工整漂亮等等都給予表揚和鼓勵。同時,也可以通過填寫隨堂記錄卡的方式進行評價。
3、找“岔”挑“刺”,消除自滿。教學評價中應避免“廉價的表揚”,對于較輕松的學生,頻繁的激勵式評價會使他們飄飄然不知所向,助長他們的自高自大的情緒。那么,教師就可以引導學生結合課堂和平日的學習表現,展開生生互評或自我評價。找缺點,尋不足,讓“優生”心服口服,使他們真正看到自己學習中的不足,激勵他們精益求精,錦上添花。
二、關注學習過程,讓激勵性評價成為開啟藝術殿堂的金石
學習是一個過程,而不是結果。新課程標準學習目標是以學生的語言技能、語言知識、情感態度、學習策略和文化意識的發展為基礎培養學生的語文綜合能力。在評價體系上也就更注重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評價。這種激勵性的多方面、全方位、多元化的評價體系,大大地改善了課堂上的學習氛圍,有利于學生認識自我,樹立自信心。
1、評價學生學習活動。學生在學科教學為主的課堂教學中智育得到發展很重要。教學評價必須與學科教育目標和教學活動緊密結合,因為這些內容是培養目標的一部分,是必須關注的,同時它們也是學科教育教學活動的有機組成部分,如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方法。學生在小組合作學習時,教師就可以觀察學生的學習興趣,是否積極參加討論,是否愿意幫助他人,認真傾聽他人的發言,是否有合作精神等,這樣才能將評價內容和評價標準落到實處。
2、在學習過程中,評價學生的思維品質。評價內容不僅僅局限于思維的正確性,還要從思維習慣、思維方式以及思維的發散性等方面進行,培養學生良好的思維品質。在激勵性評價體系中,教師可以通過評價引導學生發散思維,這樣的評價對學生思維品質的發展才是更有利的。
3、在學習過程中,培養學生的非智力因素。評價學生在課堂學習活動中的學習興趣、學習態度、學習習慣。如一位教師在即將下課時對全班同學的學習作如下評價:“今天一堂課,同學們通過分角色表演、小組合作等形式,懂得了寓言兩則的深刻含義,同學們的團結協作精神真值得嘉獎。”這種帶有激勵色彩的評價,體現了教師評價對學生通過努力,進行獲取、形成、發現知識過程的肯定,有利于學生保持這種學習興趣,對學生的發展具有多方面的意義三、關注學生在評價中的作用,讓評價成為展示自我、張揚個性的舞臺
激勵性評價注重學生本人在評價中的作用。激勵性評價提倡發揮學生在評價中的主體作用,改變過去學生被動接受評判的狀況。要讓學生更多地參與評價內容和評價標準的制定,同時鼓勵學生本人、同學參與到評價中,將評價變為多主體共同參與的活動。
關鍵詞:農村英語教學 滲透 英語文化知識 英語文化意識 跨文化交際能力
現代英語教學強調培養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和交際能力。了解英語國家的文化,有益于提高英語的理解能力和運用能力。特別是在農村初中英語課堂中,如果我們教師抽出一點精力,換一個角度,從英語國家的文化入手,讓學生感受英語的真正魅力所在。就可以培養學生學習英語的濃厚興趣,同時也會使大多數學生實現從被動學習到主動學習的轉變。
語言是文化的一部分,是文化的載體;文化是語言的底蘊。語言和文化相互依存,密不可分。學習語言的過程就是認識文化的過程。不了解文化,在交際過程中會不可避免地遇到文化障礙而導致交際失敗。因此,語言學習過程中滲透文化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
《英語課程標準》指出:在基礎教育階段,英語教學中得文化教學至少應包括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是文化知識的傳授,一是跨文化意識的培養。現在英語課堂教學中,適當得滲透文化知識和文化意識,不僅可以讓學生了解英語國家的文化、風俗宗教等等,而且可以提高學生的英語知識的積累,提高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和英語學習能力。那如何提高學生這一方面的能力呢?
一.滲透英語文化知識,增加英語知識的積累
學生通過一段時間的英語學習,逐漸形成了喜歡嘗試用英語的習慣。農村學生在生活中會碰到一些事和人,特別想用英語表達出來的,但是怕講錯,怕被別人嘲笑的時候,根據這一特點,我在教學時,會適當的補充一些學生生活中經常遇到的一些事和人,可是書本上沒有的英語知識。例如:西方對狗是情有獨衷的,所以英語中有大量的關于狗的習語,如lucky dog幸運的人,top dog優勝者,under dog 失敗者,Every dog has its day凡人皆有得意日,Barking dogs seldom bite.會叫的狗不好人,A good dog deserves a good bone.按功行賞等。在教學中滲透有關此類的文化知識。在生活中學生如果遇到此類情況可以把自己所學的英語知識運用出來。
在牛津英語9A第二單元colour中,教師可以在教授顏色代表不同意思的同時,適當的滲透一些文化知識。除了課本上簡述的顏色的分類以及給不同的情緒之外,我在課堂上還把顏色與姓氏結合起來,適當的進行文化知識的滲透。例如:White(姓氏:懷特)Green(姓氏:格林) Black(姓氏:布萊克)等,還可以把顏色與飲料聯系起來,例如:black tea(紅茶)black coffee(不加牛奶的咖啡)等等。不但增加學生的英語文化知識,而且使課堂內容豐富,語言生動活潑。
二. 滲透英語文化意識,消除交流障礙
初中英語牛津版教材中有許多內容蘊含著豐富的英語國家的文化知識。在教學過程中,如果教師只注重對語言材料的教學和訓練,而忽視文化意識的滲透,就會造成英語工具性和文化性的分離,難以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
牛津英語7A第一單元Greetings 在問候的時候,英語國家的問候和我們國家的就存在著很大的差別。例如:我們經常要問:“您去哪兒?”如果在中午,就要問一聲:“您吃了飯嗎?”但是如果我們在路上遇到一位以英語國家的人,我們如果問他 Where are you going?他會很不高興,認為你在干涉他的私人生活。他們習慣說:What a lovely day,isnt it?如果你問他 Have you had your lunch?他會認為你要請他吃午飯。在這個時候,教師借此進一步的滲透文化意識:不要隨便打聽別人的隱私。由此而引出“七不問”:不問對方收入,不問體重,不問年齡,不問,不問婚姻狀況,不問“去哪兒”,不問“吃了嗎”。這樣可使學生對與英語國家人士交談的禁忌有更清楚的了解,從而消除交流障礙。
又例如,在回答別人的稱贊時,中國人往往表現的非常的謙虛,總是說 “沒什么”“我做的不好”等等,而英美人則會用“Thank you”“Thank you for saying so”等來回答。如果按照中國的方式來回答,對方會感到你自卑或無能,而在中國文化看來則是一種謙虛的美德。讓學生有這樣的文化意識,在跨文化交際中才不會出現交流障礙。
三.學以致用,培養跨文化交際能力
語言來自交流,融于交流之中,最終是為了交流。通過打開和接觸文化這個窗口,讓學生在學習了解英語國家的文化的同時,也能夠學到一些交流的技能、技巧,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避免在今后的學習和生活中因為文化差異和沖突造成誤會和尷尬。
在學習牛津英語中7A第三單元Let’s celebrate,剛好是圣誕節的前夕,我就特別向學生介紹了一些關于Christams的風俗習慣,還組織學生提前準備好過節的東西,例如:之前準備好一棵圣誕樹;掛在樹上的一些卡片和小禮物;圣誕節當日自己的活動等等。利用一節課和學生一起過一個有濃濃西方特色的圣誕節。讓學生在準備的過程中和過節時,親身體驗一下Christams的風俗習慣,從而提高學生的跨文化的交際能力。
每個國家都有其特有的節日,隨著文化的融合,中國節日特別是傳統節日倍受外國朋友的青睞,如燈籠節又叫元霄節(Lantern Festival),清明節(Tomb-sweeping Day),龍舟節又叫端午節(Dragon-boat Festival),中秋節(Mid-autumn Day),重陽節 (Double-Ninth Festival or the Elders Day)。同樣,學習英語了解西方的節日也是十分必要的。因此,可以在高年級的學生中開展 “中西節日大PK”Festivals exchange專欄,學生分成兩組,一組收集關于西方節日的相關信息資料,圖片、音樂、或影片,可用所學的power point 做成展示課件,向“中國人”簡介西方節日的相關習俗知識;另一組收集中國的節日,同樣用英語向“外國人”介紹其由來,習俗等等。由此學生可以了解到眾多的西方節日的知識。在不同西方節日的時候,可以和學生一起過節,盡量營造一個真實的語言環境,讓學生能夠運用所學的知識。
總而言之,在初中英語教學中,教師不能局限于教材,就教材教教材。應切實加強文化背景知識的傳授,尤其是在實際英語的訓練中,全面提高學生素質。教師不僅要讓學生掌握知識、技能,而且還要結合教學內容和學生的特點,適當的滲透和補充英語語言知識,文化知識和培養學生的跨文化的交際能力。
參考文獻:
[1] 教育部 《全日制義務教育―初中英語課程標準》,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年
[2] 胡文仲 ,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199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