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部丰满熟女富婆视频,托着奶头喂男人吃奶,厨房挺进朋友人妻,成 人 免费 黄 色 网站无毒下载

首頁 > 文章中心 > 腦梗患者的康復護理

腦梗患者的康復護理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腦梗患者的康復護理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腦梗患者的康復護理

腦梗患者的康復護理范文第1篇

關鍵詞:早期康復護理;簡式運動功能評分法;LOTCA量表

腦梗塞臨床常見腦血管疾病,主要類型有腦血栓形成、腔隙性梗死和腦栓塞等[1],由于該類疾病可引發患者在肢體、語言、記憶等方面存在一定障礙,以致干擾患者正常生活,影響患者生存質量[2]。本研究采用早期康復鍛煉干預對我院收治的老年腦梗患者進行護理,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將我院于2014年4月~2015年4月接受治療140例腦梗患者納入研究,患者均經頭顱CT或核磁共振成像檢查證實,均符合全國第四屆腦血管學術會議制定的臨床診斷標準,均為初次發病者,無意識障礙及精神性疾病。其中男76例,女64例,年齡61~78歲,平均(68.1±5.2)歲;在認知障礙程度方面,輕度患者58例,中度患者62例,重度患者20例。根據隨機分配原則,以隨機數字表法劃分為兩組,觀察組和對照組(n=70)。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等方面無顯著差異性(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對照組給予常規護理,主要有藥物治療、入院宣教及日常生活護理等。觀察組在常規護理基礎上給予認知康復護理干預,具體方法如下:①認知康復護理:出些簡單的10以內的加減法,并告訴患者答案,讓患者反復記憶,2次/d,鍛煉患者的計算能力;讓患者花費10 min熟悉單張卡片內容,之后對相關內容進行提問,若回答正確,可添加卡片數量和內容,1次/d,鍛煉其記憶力;可將一個硬幣放入手心,在患者注視下變化放入手的位置,讓患者猜測硬幣在哪個手中,1次/d,鍛煉其注意力。②肢體康復鍛煉:?K床上訓練:運動前對患者患側肢體進行由遠及近的手法按摩,循經絡做頭部、上下肢、背部按摩。按摩的同時給予循經點穴。采用安撫性按摩手法緩解肌張力高的肌群。在患者清醒和體力允許的情況下,鼓勵患者自行按摩。床上訓練主要對患側肩關節、膝關節、肘關節、腕關節、踝關節等進行關節屈伸、各方向運動。?L被動運動:待患者病情逐漸平穩,從第3 d開始實行早期康復訓練,昏迷前患者要在護理人員的幫助下進行被動運動,上肢的運動為前臂后旋,讓肩關節上抬呈“敬禮”姿勢,肘關節呈90°,要讓患者從近端關節開始運動,一直運動到遠端關節,還要先運動大關節再運動小關節,每個動作做10次為1組,隨著病情好轉從每天1~2組到多組。?M主動運動:待患者肌力一定程度改善后,除了進行被動運動外,還需要加上主動運動,比如說:橋式運動、練習在床上翻身、坐位訓練等,對于一些患者還可以進行站立訓練:無法站立患者進行電動起床訓練,學習站立平穩,逐漸延長時間,必須有護士陪同,先在攙扶的情況下靠墻站立,護理人員需要詢問觀察患者是否出現頭昏、惡心癥狀,如果一切良好就可以繼續站立。如果站立一段時間后患者無不良癥狀就可以讓其自己站立,以5 min為單位,如果患者反應情況良好,耐受能力強就可以適當延長站立時間,站立20~30 min/次,訓練2~3次/d;根據患者病情制定個性化的生活自理訓練方案,使患者學會吃飯、穿衣、排大小便、洗漱等,訓練1~2次/d,10 min/次,幫助患者逐步進行獨立生活。

1.3觀察指標 ①患者運動功能恢復情況可以使用簡化Fugl-Meyer運動功能評分量表(FMA)進行評判。②患者腦損傷認知功能采用洛文斯頓作業療法認知評定量表(LOTCA)進行評定,包括7個方面,26個子項目,得分越高說明認知功能越好。

1.4統計學處理 采用統計學軟件包SPSS 18.0實現全部數據的分析和處理,定量資料用(x±s)表示,組間比較用t檢驗,率的比較采用χ2檢驗,P

2 結果

本研究結果顯示,干預前兩組患者的FMA和LOTCA評分相比,無顯著性差異(P>0.05);對照組Fugl-Meyer評分、LOTCA評分分均低于觀察組,具有顯著性差異(P

3 討論

腦梗塞是一種急性腦部血液循環障礙引起的腦機能紊亂的神經內科疾病,臨床上表現為一過性或永久性腦功能障礙的癥狀和體征,常出現認知功能障礙和肢體運動障礙等不良癥狀,嚴重影響著患者的生活質量[3],導致認知障礙主要原因為:腦梗死后患者出現急性缺血癥狀,導致其腦組織軟化發生壞死;較長時間的慢性缺血會引起患者的腦白質受損,進而損傷軸突運,引起信息傳遞障礙[4]。腦梗塞的中樞神經系統可以重新組織、重塑其結構和功能,對于腦梗塞患者進行早期規范康復治療能夠幫助神經側支循環、神經軸突或突觸建立聯系,從而一定程度改善對側大腦半球的功能代償及功能重組[5]。本次康復訓練對患者進行肢體和認知功能訓練,目的是使患者每個關節的控制能力、身體的協調能力、穩定性和認知能力盡量不受影響,隨著恢復情況不斷好轉,患者肌力不斷提高、病情逐漸穩定就可以進行主動運動了,要不斷鼓勵患者使用健側幫助患側運動,并逐漸進行獨立生活,達到生活完全自理。

本次結果顯示,觀察組的FMA和LOTCA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提示,對腦梗塞患者進行合理的康復鍛煉,可有效改善其運動和認知功能,提高患者生存質量,值得推廣。

參考文獻:

[1]張曉琴,李晶,魏文霞,等.分型個體化治療急性腦梗死120例的護理[J].中國誤診學雜志,2010,10(29):7252-7252.

[2]王清,陳湘玉.急性缺血性腦卒中患者早期康復活動的研究進展[J].護理雜志,2015,32:38-40.

[3]宋小靜.早期康復治療急性腦梗塞時間窗臨床探討[J].淮海醫藥,2015,33(1):66-67.

腦梗患者的康復護理范文第2篇

關鍵詞:康復護理;急性腦梗死;肢體功能障礙;改善效果

急性腦梗死患者往往伴隨有肢體功能障礙,為了改善患者的肢體功能狀況,提高急性腦梗死患者的生活質量,有必要對他們進行康復護理。為了明確康復護理對于急性腦梗死患者的肢體功能障礙的改善效果,我院對50例急性腦梗肢體功能障礙患者進行了康復護理對比研究,發現康復護理的效果顯著,現將本次研究做如下報道。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從我院神經內科在2015年3月~12月收治的急性腦梗死患者當中,隨機抽取50例患者作為本次研究的研究對象。患者的年齡為48~78周歲,平均年齡為(55.4±10.5)歲。根據患者入院治療的先后順序,將50例研究對象分成觀察組與治療組,進行對照研究,每個組有25例患者。患者入院以后,即進行神經功能檢查和生活功能檢查。并對患者的病情進行評定。兩組患者的在臨床研究資料方面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表明觀察組與對照組患者的資料有可比性。

1.2方法 采用常規治療神經內科疾病的方法對患者進行對癥治療。必要時可給與患者吸氧治療。保持患者順暢的呼吸,并預防患者出現呼吸系統或泌尿系統感染。對患者進行翻身、扣背護理,防止患者出現褥瘡。觀察組患者在常規護理的基礎上進行康復護理,對照組僅采用常規的神經內科護理。現將康復護理的方法介紹如下。

1.2.1心理護理 很多患者在發病以后,日常行動受到較大的影響,心理上無法適應發病以后的生活狀態,導致患者出現煩躁、抑郁等心理問題,嚴重者會自傷甚至自殺。護理人員應及時對患者做心理疏導。對于患者提出的問題,護理人員應進行耐心解釋。入院后護理人員應主動與患者溝通,并向患者介紹醫院的環境,減少患者的陌生感。同時介紹成功的案例,幫助患者樹立信心,消除患者的不良情緒,積極配合醫生進行治療。

1.2.2肢體運動功能康復護理 在患者的病情穩定后的2~3d以內,即可對患者進行肢體運動功能康復護理,對患者進行肢體鍛煉和刺激康復。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制定詳細的康復訓練方案,指導患者的患側肢體進行按摩,也可主動為患者進行按摩肢體。指導家屬幫助患者進行康復訓練。如果患者存在肢體訓練的積極性不高的情況,應多給予患者鼓勵和希望,讓其樹立起進行康復訓練的信心和勇氣。

1.3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患者在進行護理訓練以后的神經功能缺損情況和生活能力,神經功能缺損的分值越高,表明患者的神經功能缺損情況越嚴重。而患者的生活能力評分越高,則生活能力越高。

1.4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9.0對兩組患者的研究數據進行處理,計量資料用t檢驗,當P

2 結果

肢體功能改善效果:治療前后兩組患者的肢體功能都有明顯的改善,治療兩組患者的神經功能和生活能力評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與對照組患者的神經功能和生活能力評分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論

急性腦梗死會導致患者的腦部出現缺血性缺氧,進而形成肢體功能障礙,甚至致殘。在臨床護理當中,常規的護理方式雖然能夠對患者的神經功能和生活能力進行改善,但是效果并不理想。因此,臨床仍然需要加強研究,針對急性腦梗死患者進行特殊護理,以明顯改善患者的肢體功能情況,幫助患者盡快康復,提高進行腦梗死患者的生活質量。康復護理是一種綜合性的護理方式,除了基礎的護理內容之外,還包括專門的護理技術,以減輕患者由于疾病等造成的機體不便,提高患者的活動能力和生活能力[1-5]。

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觀察組患者的神經功能缺損評分(7.68±4.25)明顯比對照組(3.46±4.91)低,說明觀察組患者的神經功能損傷恢復較好。觀察組患者的生活能力評分(85.14±16.46)顯著高于對照組患者的生活能力評分(69.46±15.68),說明觀察組患者的生活能力恢復更顯著。治療后兩組患者的數據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

綜上,康復護理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能力,改善患者的神經功能損傷情況,對于急性腦梗死患者肢體功能障礙的改善效果顯著,有助于患者早日康復。是一種簡單有效的輔助治療急性腦梗死肢體功能障的方式,值得進行臨床推廣。

參考文獻:

[1]彭麗麗,陳芳,朱正剛,等."品管圈"活動在腦卒中肢體功能障礙患者早期康復護理中的應用[J].中國民間療法,2015,09(09):93-94.

[2]王娜.康復護理應用于急性腦梗死患者護理中對其肢體功能障礙的改善效果觀察[J].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2015,05(65):239-240.

[3]龐賀春,劉向榮.銀杏達莫結合早期康復訓練護理對腦梗死患者語言及運動功能障礙恢復的效果觀察[J].中國藥業,2014,12(21):5-7.

腦梗患者的康復護理范文第3篇

[關鍵詞] 腦梗死;早期康復護理;神經功能缺損

[中圖分類號] R473.5[文獻標識碼]C [文章編號]1673-7210(2010)06(b)-091-01

我院于2005年1月~2009年12月間對62例腦梗死患者實施了綜合性早期康復護理,取得滿意效果,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于2005年1月~2009年12月間收治的腦梗死患者124例,其中,男83例,女41例,患者年齡56~79歲,平均65.8歲。將124例患者隨機分為早期康復護理組和常規護理組,各62例,早期康復護理組中,男42例,女20例。年齡56~79歲,平均66.0歲。常規護理組中,男41例,女21例,患者年齡58~74歲,平均65.6歲。入選的124例患者發病至入院時間均不超過72 h,均經CT檢查確診,患者無嚴重的呼吸循環功能損害,無嚴重的意識障礙。兩組患者各方面無顯著性差異,具有可比性。

1.2護理對策

兩組患者均予腦梗死常規護理,早期康復護理組在常規護理基礎上實施綜合性早期康復護理。

1.2.1早期康復護理對策

1.2.1.1心理護理大部分腦梗死患者生活不能自理,社交功能受損,可感到無望、不幸、自卑,導致抑郁狀態[1]。護理人員此時應積極與患者進行溝通,及時了解患者的不良心理反應。針對不同情況進行個體化心理疏導[2]。樹立起患者戰勝疾病的信心。

1.2.1.2語言功能的康復護理要保持安靜的環境。利用聽覺和語言刺激進行訓練[3],可使用單詞卡片、短文卡片、錄音機、錄音帶、報紙書籍等器材[1]。可讓患者聽單詞作反應,讀單詞、單句或短文;并可進行單詞聽寫訓練。

1.2.1.3肢體功能的康復護理,①仰臥位:頭部、患側肢體均墊一枕頭,上肢伸展,患肢膝關節輕度屈曲;②健側臥位:頭部、患側肢體均墊一枕頭,上肢伸展,髖、膝關節半屈,患足與小腿保持垂直。功能鍛煉,①協助患者分開患手五指,對應交叉,盡量伸直肘關節上舉。②患者平臥,雙足抵于床邊,雙膝盡量并攏,護理人員協助患者壓住雙膝關節,使患者盡量抬高臀部[4]。③患者坐位,抬頭,挺胸,收腹、伸腰、伸髖,雙下肢盡量伸直,雙腿分開與肩同寬,雙手五指交叉盡量伸直,低頭、彎腰、收腹、重心逐漸向雙下肢轉移。護理人員協助患者起立[5]。④如患者下肢肌力達到4級,可下床進行鍛煉。護理人員對步法、頻率、起立、下蹲等進行指導。還可讓患者進行雙手交替拍球訓練,增強其協同功能。

1.2.2并發癥的預防

護理人員應注意保持床單整潔、定期翻身叩背、并進行皮膚護理,活動患肢,以預防壓瘡的發生。

1.3 療效評價

根據“腦卒中患者臨床神經功能缺損評分標準”進行評定,①神經功能缺損降低8 分以內判定為無效;②功能缺損分數降低8~20 分判定為有效;③功能缺損分數降低21 分以上判定為療效顯著。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0軟件處理包進行統計學分析。

2結果

兩組患者護理療效比較。見表1。

表1早期康復護理組與常規護理組護理療效比較(例)

與常規護理組比較,*P

3討論

急性腦梗死發生后,腦組織由于缺血可出現不可逆性的損傷,藥物僅能挽救部分神經組織細胞。有資料證明,在發病初期早期介入康復護理,可減少神經功能缺損的發生[6]。早期康復訓練對患者的肢體功能恢復以及心理狀態的調整起到了積極的作用。可有效提高患者的預后,改善患者的生存質量。

[參考文獻]

[1]李亞華,胡桂玲,齊亞杰.腦梗死恢復期的康復護理[J].中國實用醫藥,2008,3(35):190.

[2]甘元瓊.心理護理在當代護理工作中的運用和作用[J].中國當代醫藥,2009,16(15):117-118.

[3]張春霞.腦卒中致失語癥患者的語言康復護理體會[J].中國當代醫藥,2009,16(13):120.

[4]譚小婷.腦梗死偏癱患者的早期康復護理[J].航空航天醫藥,2009,20(12):114.

[5]劉麗,王叢杰,葛薇.老年人大面積腦梗死護理體會[J].中國實用醫藥, 2009,4(36):205-206.

[6]胡潔瑩.腦梗死的康復護理進展[J].齊齊哈爾醫學院學報,2008,29(7):56.

腦梗患者的康復護理范文第4篇

【關鍵詞】腦梗死;運動功能;康復訓練;護理

腦梗死是中老年人的常見病,多發病,是導致人類死亡的三大疾病之一,80%的存活者有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礙,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并增加家庭和社會的負擔[1]。近年來,康復醫學和實踐證明,恰當的康復護理訓練,可促進機體受損功能的恢復,最大限度地減少病殘對日常生活的影響[2]。筆者對124例腦梗死患者實施康復護理訓練效果報告如下。

1 臨床資料

1.1 一般資料 124例患者均為2005年1月至2007年1月住本科的腦梗死患者,均經CT或MRI確診,且符合:①首次發病,均有不同程度肢體活動障礙;②意識清楚生命體征穩定;③發病72 h內接受治療者。男98例,女26例,年齡40~76歲,平均61.7歲,接入院先后順序住院單雙號分為早期康復組(A組)和對照組(B組),各62例,兩組患者年齡、性別、癱瘓程度、部位、平均住院天數均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評定方法 入組后兩組患者藥物治療相同,A組患者入院后第1天即行康復訓練,B組僅給予藥物治療,在發病14 d后開始康復訓練。在患者入院時和完成康復訓練后,對兩組患者采用Brunnstrom 6期評定法評定上、下肢運動功能,運用修訂的Barthel生活活動指數評定日常生活活動能力各1次,2次評定由同一人完成。

1.3 康復護理訓練方法:

1.4 方法 ①被動運動:依次活動肩、肘、腕、指;髖、膝、踝、趾各關節,3次/d,20~30 min/次;②主動運動:患側上、下肢負責練習,選擇性活動,步行功能再學習,行功能鍛煉等;③推拿按摩:運用按、揉、拿、捏、搓、搖等手法,結合上,下肢穴位依次推拿按摩患側手關節、上肢、下肢,2次/d,30 min/次,10 d為1個療程,療程間隔3~5 d,對癱瘓肌給予按摩揉捏,對拮抗肌給予安撫性推拿按摩,使其放松。

1.5 具體訓練內容 制定5周3階段康復護理計劃。第1階段:發病后1~7 d以內,以臥床訓練為主,訓練關鍵是保持各關節的正常功能,預防廢用綜合征。以被動運動為主。肩部垂直上下抬舉運動,向前向后旋轉;肘關節屈曲、伸展;腕關節垂直上下活動;指關節分別做垂直水平的屈曲;髖關節做上下抬舉活動;膝關節做伸展活動;踝關節做垂直上下運動,由左向右,由右向左。健側肢體囑自行在床上做同樣運動。當能進行翻身后,可逐漸訓練臥位轉坐位,為防止性低血壓,床頭高度應逐漸抬高。

第2階段:發病后8~12 d,以患者的站立和步行訓練為主,每天上、下午各1次,包括坐位耐力訓練,起立訓練5~10次,站立平衡訓練10 min,步行訓練20 min站穩后讓其交替伸屈膝關節。針對患者存在的功能缺陷如足內翻畸形,尖足步態有膝關節控制差等障礙,應及早使用下肢矯正等;針對平衡障礙可使用四腳拐,“T”型拐或助行器等輔助工具,以促步行,防止畸形。

第3階段:發病后22~35 d,訓練以走出室外為主,包括上、下樓梯訓練,走出戶外活動,每日上下午各1次,每次不少于1 h。

另外:心理康復貫穿于始終,以良好的語言溝通及豐富的綜合知識,了解患者心態,消除悲觀消極情緒,使其在良好的情緒中積極主動鍛煉。

2 結果

A組與B組康復訓練后Brunnstrom偏癱肢體運動功能和Barthel日常生活活動能力評定見表1。

3 討論

現代康復醫學認為,疾病發作之時,康復護理即應開始。早期康復訓練對急性腦梗死的預后起著重要的作用。如果早期治療方案缺乏康復措施,容易引起肌肉萎縮和關節攣縮變形,造成不可逆的繼發性殘疾改變。通過關節活動、按摩、良好肢體擺放、運動誘導等,可抑制痙攣,防止關節活動范圍低下,又促進患肢的血液循環。通過翻身坐、立位、步行訓練,輸入正確的運動模式,經傳入、傳出沖動的反復刺激,在病灶周圍形成新的神經通路,充分發揮中樞神經的代償作用,從而建立肢體由高級中樞控制的運動模式[6];早期康復以患肢被動運動為主。以后逐漸過度為主動運動訓練。同時注意健側肢體的主動運動,可以強化神經系統的緊張度,活躍神經系統生理功能,有效地預防并發癥及改善全身狀況。心理防御機制直接影響著康復的成效,當患者處于興奮及良好情緒時,神經抑制解除,這時神經肌肉調節達到最佳狀態,因此,通過心理疏導改善和消除心理障礙,增強患者對康復的信心,提高治療效果。

本研究表明積極、合理的早期康復護理訓練輔助治療腦梗死,在促進患肢運動功能恢復及提高日常生活活動能力方面顯著優于恢復期進行康復護理,而且早期康復可以減輕患者的抑郁、焦慮等不良心理狀態,增強了戰勝疾病的信心,從而降低了病殘程度,提高了患者的生存質量,同時可縮短患者的住院時間,節約了經費,減輕社會和家庭負擔。早期康復訓練未發現明顯不良反應。觀察組1例患者病情惡化,復查顱腦CT示梗死面積擴大,考慮為緩慢進展型腦梗死,與早期康復護理無關。總之,早期康復護理訓練有利于腦梗死患者提高肢體運動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動能力。

參考文獻

[1] 歐海宇.腦卒中患者肢體運動功能的綜合康復治療.中國康復醫學雜志,1999,14(3):106.[2] 司惠芳.實施康復“三階段訓練法”預防腦卒中后“二次損傷”.實用護理雜志,1999,5(3):12-13.

[3] 謝德利.現代康復護理.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1:28-122.

[4] 孟家眉.神經內科臨床新進展.北京出版社,1994:159-161.

腦梗患者的康復護理范文第5篇

【關鍵詞】

早期康復;腦梗死;老年

腦梗死是嚴重威脅中老年人健康和生命的常見病,多發病。因其較高的致殘率,嚴重影響患者工作和生活,因此如何降低生存下來患者的致殘率,提高生活質量成為人們關注的問題。近年來提出的早期康復的理論,即在藥物治療的同時介入康復的治療,大大減少了由于康復不及時而留下的廢用綜合征,提高了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而關于早期康復治療在老年腦梗死的影響報道尚少,因此本研究通過對腦梗死偏癱患者實施康復治療,旨在探討早期康復治療對老年腦梗死偏癱患者運動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動能力的影響。

1 資料與方法

1.1 病例選擇 選擇2008年6月至2010年12月間在我院老年康復科住院治療的腦卒中老年患者105例,其中男62例,女43例,年齡66~75歲,平均(68±10.5)歲。診斷均符合1995年全國第4屆腦血管病會議關于腦卒中的診斷標準,均經頭顱CT或MRI檢查確定,全部患者均屬于頸動脈系統供血區的腦梗死。所有患者均為初次發病或既往有發作但未遺留神經功能障礙,病程在1周以內,并伴有單側肢體運動功能障礙。排除以下患者:病情持續惡化,出現新的腦梗死灶或腦出血灶;心、肺、肝、腎等重要臟器功能減退或衰竭以及嚴重感染等。將符合上述人選條件的105例腦梗死偏癱患者隨機分為康復組(R組)及對照組(S組)。R組患者53例,其中男32例,女21例,年齡60~75歲,平均(67.9±11.0)歲;S組有患者52例,其中男30例,女22例,年齡60~75歲,平均(68.1±10.5)性。經統計學處理,兩組的患者的年齡、性別、病變部位、梗死類型、尿失禁、吞咽困難等臨床病情程度均無統計學差異,見表1。

1.2 康復方法 兩組患者均給予內科常規處理,主要包括控制血壓、抗血小板聚集、改善腦循環、營養腦神經等治療。S組于發病生命體征平穩3~7 d后進行日常康復訓練;R組患者入院當天即進行全程護理干預。具體康復治療如下:

1.2.1 心理干預 給予患者的心理輔導,向患者及其家屬解釋具體病情,并告知可能的預后,給予患者積極安慰、支持與鼓勵。并盡可能安排患者與恢復療效較佳的患者在一起治療、訓練、交流,幫助患者消除思想顧慮、增強信心,從而促其積極配合康復訓練。

1.2.2 Brunnstrom分期訓練 對患者進行康復干預,患者臥床期間,Ⅰ、Ⅱ期保持患者肢體功能位,定時更換及進行癱瘓肢體按摩,四肢各關節被動運動,即進行床上訓練;Ⅲ、Ⅳ期以正常的運動方式進行主動運動訓練患者握力或讓患者從臥位到立位的改變; Ⅴ、Ⅵ期進行起立、立位平衡,邁步訓練及日常生活訓練,30 min/次,2次/d。

1.2.3 ADL能力訓練 指導患者穿衣、洗漱、進食、排便等ADL訓練。

1.3 療效評定標準 兩組患者均治療前及治療2周后進行療效評定,患者神經功能評定采用腦卒中神經功能缺損評分標準(NIHSS) 評定;ADL評估采用改良Barthel 指數法,正常總分100分,0~20分為極嚴重功能缺陷,25~45分為嚴重功能缺陷,50~70分為中度功能缺陷, 75~95分為輕度功能缺陷。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1.5統計軟件分析系統統計結果。所有計量資料均采用表示,組間比較采用成組數據t檢驗或t′檢驗, P

2 結果

治療前R組和S組腦卒中神經功能缺損評分和Barthel指數評分均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均經過內科治療和康復治療后腦功能均較治療前明顯改善(P

3 討論

大腦的同側支配理論,大腦兩半球之間既存關系理論,以及神經再生和大腦的可塑性理論,為康復醫學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礎[1]。研究表明康復過程中的肢體活動能引起腦組織內某些信號的變化,對大腦半球的功能重組產生了積極的作用[2]。因自然發生的大腦皮質功能重組是有限,并且某些神經細胞損傷并不能再生,致某些神經通路中斷不能再通,因此運動功能的恢復就有賴于神經系統的代償功能。腦血管病的循證醫學證明了藥物治療加康復訓練和健康宣教結合起來的管理模式對患者最為有效[3]。

早期康復可以促使潛伏通路和突觸的啟用,大腦對刺激發生反應性的突觸形成,周圍神經組織通過軸突的側枝芽生,可能使臨近失神經支配的組織重新獲得支配,病灶周圍組織的代償使神經反饋回路得以重建。大量的臨床研究證明,通過早期康復治療運動功能明顯改善日常生活能力,減少了廢用綜合征,說明發病早期患者的自然恢復能力是很強的[45]。本臨床研究結果顯示,老年腦梗死患者的早期實施康復訓練2周后的康復組較對照組神經功能明顯改善,進一步證明早期康復訓練改善老年腦梗死患者的運動和日常生活自理能力。

另外,關于早期實施康復的時間,以往普遍把在發病6月內開始的康復治療歸屬于早期康復。WHO推薦的腦梗死康復訓練開始時間為患者生命體征穩定,神經系統癥狀不再進展48 h。因此,將腦梗死發病后3 d內開展的康復定義為早期康復較為恰當[6]。本研究中即在入院當天實施康復訓練,并沒有出現病情惡化或死亡以及急性事件的發生。Bernhardt[7]等人對71例腦卒中研究也證實發病24 h內站立并下床不會增加其3個月內的病死率和急性事件發生率,是安全可行的。研究顯示中樞神經損傷的再生與修復過程而言,一般認為偏癱患者運動功能的恢復可在發病數日始,1~3個月可達到最大程度的恢復,3個月后恢復減慢,6個月后有90 %的患者恢復達到頂點[8]。另外,由于早期康復訓練并不需要先進的醫療技術和設備,本研究提示早期康復訓練可于醫療技術相對差的社區醫院廣泛開展,改善老年腦梗死的預后。

綜上所述,老年腦梗死患者入院后即實施早期康復是安全的,是能夠顯著改善患者的預后,提高患者生活質量的。

參 考 文 獻

[1] Langhorne P, Lewsey JD, Jhund PS, et al. Estimating the impact of stroke unit care in a whole population:an epidemiological study using routine data. J Neurol Neurosurg Psychiatry, 2010,81(12):13015.

[2] 張迎,鈕竹.功能磁共振對腦卒中患者拇指運動時大腦活動的初步研究.中華神經科雜志, 2001,34(4):234.

[3] Bernhardt J, Chitravas N, Meslo IL,et al.Not all stroke units are the same:a comparison of physical activity patterns in Melbourne, Australia, and Trondheim, Norway. Stroke, 2008,39(7):205965.

[4] Petruseviciene D, Savickas R, Krisciunas A. Evaluation of sensorimotor reactions during early rehabilitation for patients after cerebral stroke. Medicina, 2007,43(12):942946.

[5] Mahler MP, Zuger K, Kaspar K, et al. A cost analysis of the first year after strokeearly triage and inpatient rehabilitation may reduce long term cost. Swiss Med Wkly,2008,138(3132):459465.

[6] 李慧,姜亞芳.腦卒中患者早期康復護理干預措施的研究進展.中華護理雜志, 2010, 02 (45):187189.

相關期刊更多

工業控制計算機

省級期刊 審核時間1個月內

江蘇省科學技術廳

中國冶金工業醫學

部級期刊 審核時間1個月內

中國鋼鐵工業協會

健康研究

省級期刊 審核時間1個月內

杭州市教育局

主站蜘蛛池模板: 陇川县| 苗栗市| 东至县| 宜良县| 施秉县| 商城县| 塔河县| 南雄市| 仪陇县| 凤翔县| 沙河市| 海南省| 安龙县| 两当县| 阿克陶县| 平阳县| 秭归县| 佛冈县| 忻城县| 河池市| 措勤县| 白朗县| 开封市| 含山县| 德化县| 凤阳县| 芷江| 镇原县| 东莞市| 通化县| 平山县| 囊谦县| 海南省| 任丘市| 海晏县| 梅州市| 旌德县| 六枝特区| 信宜市| 衡水市| 县级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