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對自己孩子的教育想法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家庭是孩子人生中接觸的第一個環境,是孩子們人生的第一所學校,對孩子一生成長的影響非常大。家長與孩子相處時間長,機會多,家長的言行舉止時刻在影響著孩子,家長的教誨伴隨著孩子的一生。家庭教育作為孩子成長和通向社會的橋梁,對孩子的個性成長、身心發展至關重要,但是家長對孩子的教育,經常會存在很多困惑,需要教師運用專業知識幫助家長解決,要家長與教育工作者去共同面對。下面,筆者結合工作實踐談幾點自己的看法。
一、家長教育孩子的困惑成因
1.心理發展的必然階段。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會經歷各種心理發展的階段,叛逆期的到來常常讓家長頭疼不已。當孩子的獨立意識開始發展和覺醒,他們會強烈地希望擺脫他人的束縛,一切按照自己的想法進行。孩子也許內心清楚家長是正確的,但是強烈要求自己對自己的事做主,即使是錯的也要自己做主,叛逆心的根本是追求思想意識的獨立。也有部分家庭采用高壓政策對孩子進行教育,導致孩子服從家長并不是發自內心的,對于家長的勸導和教育,表面上順從了,但是根本不信服,經過一段時間的壓抑就會爆發出來。2.孩子心理承受能力較差。當前社會競爭激烈,孩子們承受的學習壓力較之以往大得多,面對客觀環境中的各種困難,家長未能給予良好的引導,可能造成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較差,容易導致學生出現厭學情緒,意志消沉,心態悲觀,情緒低落。因為計劃生育政策的引導,當前獨生子女家庭很多,家長們希望完全把孩子保護起來,盡量讓孩子不會遇到任何挫折,如同溫室里的花朵。而實際抗挫折能力是人生中的重要一課,需要家長和孩子正確面對。3.家長教育方式問題。在家庭教育中,家長需要掌握教育知識和方法幫助孩子成長。有的家長喜歡用別人家的孩子來教育自己的孩子,這會讓孩子的逆反心理更加嚴重;有的家長眼睛里看不到自己孩子的優點,只看到缺點,并放大缺點,導致孩子不夠自信,厭煩家長的說教。這些錯誤的教育方法都會讓家庭教育事倍功半,甚至起到相反的作用。
二、教師如何指導家長正確進行家庭教育
1.緊密與家長聯合。如果家長抱著將孩子交給學校就萬事大吉的態度,是很難與學校配合共同教育好孩子的。教師應該指導家長轉變觀念,在孩子的整個教育階段都積極參與教育工作和各種活動。教師要及時將孩子在學校的各種動向告知家長,家長應積極配合學校的教育活動。在寒暑假這樣比較長的假期,教師要跟蹤家長對孩子的教育情況。家長對于孩子在課外活動中遇到的問題、交友情況、活動情況應該密切與教師溝通,遇到教育問題不要松懈,要積極面對,努力解決。只要家長能夠轉變觀念,運用家校合作、以人為本的理念教育孩子,許多問題就會迎刃而解。而教師的專業素養也會給予家長足夠的幫助。2.指導家長采用正確的方法與孩子交流。家長在進行家庭教育時,需要與孩子加強溝通。中國傳統教育家長居高臨下,孩子俯首帖耳,家長是絕對權威,而孩子是不需要發言甚至是不被允許發言的,只有服從。家長經常說的一句話“小孩子懂什么”,就剝奪了孩子發表自己觀點的權利和機會。為此,教師在與家長溝通時,要注意觀察家長,如果是傳統意識較強的家長,教師要對家長進行教育理念的引導,讓家長設身處地為孩子著想。孩子的想法、意見固然是不成熟的,但是如果從來都不需要發言,不需要思考,他們永遠就得不到鍛煉,也就不會成長。教師要指導家長創造一個自由、民主、和諧的家庭環境,讓孩子在融洽的氛圍中自由思考,并且能夠發出自己的聲音。無論是在學校還是在家庭中,教師和家長在教育孩子時,都應該把孩子當成一個具有獨立思想意識的人去看待,而不是一個只需要喂飽穿暖的小動物。家長在家庭教育中要耐心地傾聽孩子的想法,加強與孩子的溝通,讓孩子敞開心扉,把家庭當作溫馨的港灣,遇到任何問題都能夠在這個港灣中與自己的長輩探討解決。3.將正確的教育方法介紹給家長。家庭教育是樸素的,也是豐富的,家長在教育孩子時要注意教育的技巧,盡量不要采用損傷孩子自尊心的方法。例如,家長在批評孩子的時候,要避開在人前批評的情況,想一想自己也不希望在人前丟臉,何況是一個正在成長的孩子。在批評時,要注意對事不對人,就事論事,不能一味看缺點而忽視孩子的優點。之前批評過的事情就不要再翻舊賬,這樣容易讓孩子產生逆反心理。一旦在家庭中發生爭吵,雙方都要保持冷靜,等待情緒平息之后再批評或者做決定,避免在情緒激動時做出不當的行為。
一.尊重孩子的內心意愿
孩子懂事以后,便開始思考這個世界,思考他所遇到的每一件事,并逐漸產生自己的想法和觀點。當他們對事情發表自己的意見和想法時,說明他們有了獨立的思考意識,這時,我們應該賞識和尊重孩子的想法、理解孩子的心情、傾聽孩子的訴說,在孩子想要發表自己的想法和觀點時,給予積極的賞識和尊重,這是非??少F的。老師在與孩子溝通的過程中,不要總是對孩子說:“你這樣不行!”“你得聽老師的!”“把老師的話當成耳邊風啦!”而是要經常對孩子說:“我認為……你覺得呢?”“我覺得這樣不太好,因為……”“這事件,老師的意見是……”這種溝通方法能夠充分尊重孩子的意愿和想法,把孩子置于平等的地位。
二.用接受的態度悅納異見
真實的德育應以人為本。學生由于個性、家庭、年齡等各方面的差異,表現出不同的興趣愛好、審美習慣、價值觀念。教師就不能用一把尺子去衡量、評價。應發現學生的閃光點,充分張揚學生個性,不能千人一面。同時教師必須具有多元的德育觀,要營造多元價值并存的空間。比如學生愛打扮,我們不要批評;孩子愛占小便宜,我們不要挖苦,不要諷刺;學生告訴你一些肚子里的壞水,不要急于教育;對于一些看不慣的新潮事物,不要反對,要學會欣賞。
三.樂于傾聽孩子的心聲
“一雙善于傾聽的耳朵勝過十張能說會道的嘴巴。”在師生交流的過程中也是如此,父母只有善于傾聽孩子的心里話,知道孩子想什么、關注什么和需要什么,才能有針對性地給予孩子關心和幫助,也才會使以后的溝通變得更加容易。因此當老師的如果能以平等的心態傾聽孩子訴說的時候,那么,孩子就會從老師這里得到安全感和信任感。從而,溝通就會變得順暢。因此老師應把學生作為有人格尊嚴的人。例如,在孩子向老師訴說學習和生活上遇到的問題或者疑惑時,我們不要打斷他們的話,讓他們把話說完,不要輕則斥責,重則打罵,要耐心的聽他們訴說。
四.讓說服教育潤物無聲
一、在活動中給孩子自由和尊重
每一天孩子都按照教師的要求進行學習活動、游戲活動和區域活動。學習活動是正常的教學活動,相對來說比較固定,每次的學習活動大多是要求孩子坐在自己的小椅子上聽老師說,可能會有一部分的游戲環節來輔助完成學習活動,過去因為時間的關系基本不允許孩子回答太多和學習活動無關的問題,這樣的教學活動大大壓制了孩子的發展空間,從客觀上束縛了孩子的潛能,所以,我現在鼓勵孩子更多地表達自己的想法。
在游戲活動中,我總是給孩子自主的空間,所有的游戲都是幼兒自己選擇角色,教師適當加以協調。在玩積木的時候,大多是教師給每個小組分攤積木的種類和數量,有的幼兒會說:“老師,我不想要這個,我想要那個?!贝藭r我總是引導幼兒先玩兒自己小組的,之后與其他小組交換玩兒。
孩子和我們成人一樣需要尊重,他們也有自己喜歡做的事,要尊重孩子的意愿,讓孩子朝著他樂意為之努力的方向發展。每一個孩子因為遺傳基因和后天環境的影響,到幼兒園的時候就會呈現出不同的個性狀態,所以在幼兒園的一日活動中,教師應尊重孩子的個人意愿,了解他們最基本的想法和需要,這樣我們就能根據了解到的內容給每一個孩子充分自主的空間,讓孩子的性格能按照對自已更有利的方向發展。
二、在交流互動中給孩子自由和尊重
想給孩子充分的自主空間,最基礎的就是要讓孩子從各種束縛中擺脫出來,從最基本的語言自由,到活動自由,解放孩子的大腦和雙手,讓孩子做自已想做的事,教師不能剝奪孩子暢所欲言的權力,只有充分地讓孩子說出自己想說的話,做自己想做的事,充分發揮自身的潛能,才能讓孩子有廣闊的空間自由發展。
每一個孩子由于家境和個性的影響等,在成長的過程中會呈現出不同的人生狀態,可能一個優秀的畫家、作家、音樂家在家長和教師的正確引導下誕生了,也可能因為沒有給孩子充分的自主空間而被抹殺了,所以,家長和老師都要認真思考自己是不是給了孩子一個輕松的生活和學習環境。教育需要懷疑,需要創新。孩子有一點自己的想法時,如果被大人所謂的“權威”壓倒,孩子想畫畫,老師說不行,現在這個時間不是繪畫時間;孩子想要出去呼吸一下新鮮空氣,家長說不行,還要去參加培訓班。這些都是不對的。
三、給孩子自主空間時應注意的問題
【關鍵詞】小學生;心理健康;家庭教育;因素;影響;分析
孔子曰: “少年若天性,習慣如自然”。 日常生活中的小事、言語、家庭氛圍等因素都會對學生產生影響,并且長此以往會潛移默化的根種于學生的思想中 [1] 。 由此,家長要注重日常生活中每一件小事,以自身行為和積極良性的引導為導向,對孩子隨時隨地進行教育,將日常生活、時間、道德素質教育相結合,注重自身和學生的言談舉止,培養其愛祖國、愛學習、愛勞動、堅強、誠實守紀的良好品質。
一、影響小學生心理健康的家庭教育因素分析
(一)家長家庭教育態度分歧
家庭教育態度的分歧主要存在于父母或者父母與老人之間。對于父母來說,由于兩者之間的素質教養和生活經歷的不同,導致在孩子的培養上存在差異,在平時的教育中父母之間往往又缺少及時有效的溝通交流,因此對于孩子的培養目標和投入方式都會存在分歧。 現如今隨著離婚率的上升,重組家庭的增多,在繼父母與親生父母之間教育態度的分歧表現的更加明顯 [2] 。對于父母與老人來說,教育態度的不同主要來源于不同年齡層之間的代溝。 育態度的不同會導致教育表現的差異,在這種矛盾的教育環境中,孩子很難去適應這種環境。如果孩子勉強自己去適應,容易讓孩子產生兩面性人格,不利于孩子的成長。
(二)對小學生期望值過高
“讓孩子贏在起跑線上”是每個家長心中的愿望。許多家長為了讓學生發揮更多的能力與特長,從自身的愿望和興趣出發,替孩子規劃假期和課外活動時間,而沒有真正的考慮過孩子的興趣愛好和自身的綜合能力,盲目的報班跟風學習。 這種盲目的教育方式給孩子帶來了很難達到的“高指標”,填鴨式的方式剝奪了孩子的興趣愛好。 對于孩子來說,付出努力后達不到父母的不適度的要求,他們會逐漸失去信心產生厭學的心理。 父母的期望越高,給孩子帶來的附加壓力也就越大 [3] 。 強迫式的學習只會給孩子帶來痛苦,不利于孩子心理的健全和平衡。
(三)不健康的家庭教育環境
健康的家庭教育氛圍有利于孩子的教育培養,和諧美好的家庭環境對于孩子個性的養成、行為方式的培養以及道德品質的塑造都有著良好的促進作用。假設家庭環境氛圍長期保持在矛盾、紛爭狀態,父母意志薄弱,好吃懶做,自身行為導向都不正確,這些因素會潛移默化傳染給孩子,使孩子在性格成型的過程中受其影響,產生嚴重的心理問題。不和諧的家庭容易使孩子形成孤僻、冷漠以及兇狠的性格,孩子的教育一旦脫離健康的家庭教育環境,非常容易誤入歧途。
二、消除家庭教育負面影響的有效策略
(一)統一協調家庭教育觀念
教育孩子應當齊心協力,作為父母和長輩更應該統一觀點。 這就要求家長思考自己教育的方式方法是否正確,然后在樹立合力教育意識的前提下,開個家庭會議一起來討論教育中存在的不足和可取的地方。通過坦誠的交流彼此的想法,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最后達到一個統一的想法。在教育孩子的時候,都要按照統一的去做。這樣的家庭會議應當在征得孩子的同意后展開,孩子的想法能夠最直觀的體現出該方法是否可行。 在家庭會議中應當多聽聽孩子的意見,了解孩子內心的真實想法。 在教育的過程中,如果有矛盾沖突應當避免在孩子面前發生,矛盾雙方應當冷靜協商,充分尊重孩子的感受。家庭會議的及時召開可以有效的保證孩子的教育順利進行。
(二)尊重學生自然成長、發展的規律
自然和諧,就是指家長應該尊重孩子的成長規律不揠苗助長。 所有的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足夠的優秀, 將來有幸福美滿的人生。不少父母忽略了孩子自身的興趣和能力,為了讓孩子成才,每天除了讓孩子上學,課外時間還讓孩子參加各種輔導班或培訓班。 不僅要求孩子能夠學習成績優異,還要求孩子能夠在美術、音樂、跳舞等方面都能夠名列前茅。 這種負擔式的學習,孩子沒有足夠的時間放松休息[4] 。 長此以往,學生背負繁重的課業和心理壓力,無法發揮自己的想象力與創造力。 尊重學生自然成長、發展的規律是每個家長應該努力去做到的,規劃好的人生沒有意義會失去它原本的光彩。 只有家長尊重孩子發展的自然規律,讓其自由發展,才可以培養出擁有健康人格和個性品質的創新性人才。
(三)構建和諧的家教環境
構建和諧的家庭教育環境有利于孩子的成長。一個和諧、溫馨、健康、民主的家庭氛圍可以引導激勵孩子,使其熱愛家庭,在生活中積極向上。 好的家庭環境能養成孩子的良好性格。 當父母把孩子當成平等的朋友對待,在尊重孩子、愛護孩子的同時,也為孩子的教育提供了一個良好的環境。 每個孩子在性格生成階段中,學的最多的東西來自于父母,父母對人對事的態度會對孩子起到嚴重影響,而孩子早期受到的影響會作用其一生。 在父母與子女雙方互相尊重的基礎上,相互傾聽、相互理解、相互溝通有利于構造和諧的家庭教育環境,也有利于兒童健康的心理發展。
三、結束語
俗話說: “活到老,學到老”,每一個人從出生開始,遇到、聽到、看到、感受到的每一件事物,每一句話,都會影響其成長,也會使其心理因不同的感觸發生不同的變化,家庭作為學生成長的第一環境,家長應該時刻引導、教育學生向更好的方向發展。 在進行家庭教育的過程中,家長應該注重自身的言行舉止,構建和諧、健康,對孩子有益的教育環境,避免產生教育分歧,不能以錯誤、消極的言語和態度批評學生,讓其能夠健康快樂的學習和成長。
就我個人的體會,簡單一點的方式還是有的。只是照做,一點不用想的方法,當然不現實。還是需要盡量少的理念配合我們的行動的。這些理念是:1.孩子的任何感覺對他來說都是真實的,也就是他認為是有道理的。我們不能簡單地說你不對來講道理。2。孩子的許多不對是我們的判斷,客觀上我們也不一定對。3.很多時候,我們和孩子對問題的不同看法是可以并存的,不需要分個對錯的。4.孩子的行為只要:1。不傷害自己,2。不傷害他人,3。不與環境有大的沖突。都是可以接受的。
以上四條理念解決一個問題,我們不去強迫孩子接受我們的說教,尊重孩子的感受。尊重就是我們雖然不能理解,但我們承認對方有對方的道理,不把自己的理當作是唯一正確的。
尊重孩子只是教育孩子的基礎,僅有尊重是不夠的。雖然孩子的感覺是真實的,但孩子憑感覺成長,不是最有效的成長途徑。
在尊重孩子的基礎上,引導孩子就是孩子的最有效的成長途徑了。
首先,我理解引導并不是要孩子簡單的聽我們的,而是要引導出孩子的想法和看法。如果孩子的想法和看法和家長的一致,那自然就是聽了話了,一切沒問題。如果孩子的想法、看法和我們的不一致,是不是就要引導孩子像我們的靠攏呢?這其實是明天要說的,這里暫且先用。就是對于那些基本的、普遍的、已有社會認可的對錯結論的事情,我們是需要做這樣的引導。比如:三種傷害。而那些我們自認為是對是錯的事情,可以暫且放一放,不急于將我們的認識通過引導的方式,灌輸到孩子的思想中。因為我們的灌輸,會是孩子的認知受到限制,孩子自身適應環境的有自由發展的機會就會受限。實際上我們會發現有些事情回頭想想是不必要的,甚至是錯的。這種情況不僅孩子成人了回頭會發現,就是孩子還小,也時常會有的。所以引導什么,也就要細心選擇了。要簡化又簡化。這樣你的引導就會更有效率,又盡可能少的影響孩子的自由空間。
引導的唯一途徑是溝通,你要讓孩子的所有想法呈現在你面前,盡管這些想法在你看來還有這樣那樣的不足。但這就是完整的孩子,你只有讓孩子完整的呈現在那里,你才有機會胸有成竹。任何對孩子的訓斥、打斷、等否定行為,都會讓孩子退縮和隱瞞。你對他的了解就會打折,你對他的教育也就是只見一斑了。所以在和孩子溝通時,要鼓勵和肯定孩子,至少他說了就很好。對其中你贊同的,給與鼓勵和夸獎。對于你認為不妥的,你不認可的,不能簡單的給與批評和否定,更不能訓斥和懲罰。下次孩子哪里還敢跟你說啊。這樣你就和孩子失去了心靈的聯系,你就很多時候看不懂他了。正確的做法應該是,按照孩子的思路,引領他多走幾步,或者退回幾步,讓他自己看到{思想中看到}結果,并且由他自己去選擇堅持還是改變??梢杂盟煜さ氖虑橐I,也可以是某個故事,某個動畫片等等一切他能感受的事情來引導他。這樣我們就不會陷在自以為是的說教之中了。也許一次兩次都達不到你想要的效果,那也得慢慢來。說不定還有其他結果。堅持這樣做,就會迎來簡單的教育,至少家長和孩子關系融洽,思想上保持溝通,情緒上沒有負擔。孩子是快樂的,孩子始終完整的呈現在你面前。
我們有時候缺乏和孩子溝通的耐心,是因為我們認為這樣就是為孩子好,這樣就是對的。當你的為孩子好,是要孩子吃東西時,你會問孩子想不想吃。如果孩子說不想吃,你會尊重孩子,不吃就算了。總不會是為孩子好就強迫他吧。如果你還是想讓他吃點,你會進一步詢問原因,直到搞清楚了,與孩子達成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