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痛風的醫療方法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有了病到底該看西醫還是該看中醫?假如同時看中醫、西醫,是不是就叫中西醫結合?倘若中醫、西醫的治法出現矛盾,夾在中間的病人應該怎么辦?類似的問題經常是交流討論的焦點。
其實,如何把中醫和西醫完美地結合起來,用最經濟有效的方法來實現保健、治療的目的,也是醫療體制改革面臨的問題之一。我國是目前世界上惟一保留兩種醫療實踐模式的國家,在醫療體制改革的過程中如何充分發揮中醫和西醫的優勢,沒有任何經驗可以借鑒,只能靠自己去摸索。
中、西醫怎么看待疾病
對疾病的描述和病因的追究,中醫和西醫有著完全不同的理論體系。中醫是建立在哲學辯證、宗教、宇宙觀基礎上對人體的認識:西醫卻是工業技術革命帶動下產生的以尋求證據為根本的實踐模式。如果讀古文不是強項,學哲學又入不了門,那么患者想要透徹理解中醫理論,聽懂中醫的診斷和治療方略也許會感到比較吃力。相對而言,西醫可以拿出X線片、心電圖曲線或顯微鏡下細菌的照片來解釋為什么患者近來會感覺“不對勁”。簡單的說,中醫把人看成是一個整體,任何局部和整體之間都互相關聯;西醫把人看成是一部機器,哪出毛病治哪,治不好就換一個。可見,中醫對世界醫學的貢獻在于它的整體思路、互動和平衡理念:西醫的長處在于其深究具體證據的實驗科學精神。中西醫在醫學理論層次上的結合可以彌補各自的不足。假如中醫能用傳統經絡、五行、臟腑理論的思想方法來審視現代實驗和儀器診斷所提供的具體證據,或許可以引進綜合治療的理念,以避免西醫療法對整體生理功能影響所造成的“副作用”,或一些“醫源性疾病”。
中、西醫藥物治療
對患者而言,理論歸理論,要緊的是把病治好。中西醫結合的潛力體現在治標和治本的結合上。比如說肺炎,西醫用抗生素可以有效地控制細菌繁殖,最終殺滅侵入人體的病菌。一旦體溫和各項生理指標恢復正常,西醫的任務也就完成了,但中醫并不認為病人就可以松口氣了。因為局部病灶雖然得到控制,但整體狀況這個“本”還沒有治。“本”是生病的自身原因,正是發生在“本”這個層次上的問題導致了局部病變。另外,抗生素治療也許改變了自身的和諧。為了去除隱患,幾劑中藥也許可以幫助調理根本。可見,用西醫的方法治療西醫能夠確診的疾病,用中藥使身體保持在一種最佳狀態,才能實現中、西醫最理想的結合。
非藥物治療
【關鍵詞】痛風性關節炎;飲食療法;治療經驗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07.273文章編號:1004-7484(2013)-07-3734-02
痛風屬于嘌呤代謝紊亂或是尿酸排泄量降低引發以高尿酸血癥為特征的晶體性關節炎中的一種,可將其分成原發性與繼發性兩種類。在臨床上主要表現是高尿酸血癥或是尿酸鹽形成結晶沉積所引發的特征性關節炎[1]。痛風石不僅會在關節、肌腱以及其周圍處沉積,也會在腎臟部位沉積,并導致尿酸鹽腎病或是尿酸性結石等疾病,甚至腎功能衰竭[2]。痛風在中醫角度屬于“痹癥”,中老年人,男性屬于易發生群體,但是逐漸向年輕化發展,對人們的生活質量造成嚴重影響,縣級醫院采用西結合飲食療法對28例痛風性關節炎患者治療,效果顯著,現匯報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56例患有痛風性關節炎的患者均來自于2009年――2012年在我院就診和治療的患者,大多是在發病2-3天到院就診,屬于急性痛風性關節炎病發,主要癥狀表現為紅腫熱痛,經檢查其血尿酸增高。按照就診先后順序將他們隨機平均分為治療組與對照組。治療組28例中,年齡25-75歲,平均年齡55.3歲。對照組28例中,年齡27-76歲,平均年齡為53.7歲。兩組在性別、年齡方面沒有統計學差異,具備可比性(P>0.05)。
1.2診斷標準按照1990年美國風濕病協會頒布的診斷標準:①急性關節炎病發超過1天;②1天之內關節炎癥達到高峰;③單一關節炎病發;④關節紅腫;⑤第一跖趾關節腫脹、疼痛;⑥第一跖趾關節炎單側病發;⑦跗骨關節炎單側病發;⑧懷疑或確診痛風石;⑨高尿酸血癥;⑩影像學驗證為痛風石,關節炎發作能夠完全緩解。以上10項中有6項符合即可確診。
1.3治療方法對照組實施西醫治療;治療組在西醫治療的基礎上配合飲食治療,詳細操作如下。
1.3.1西醫治療急性期主要進行消炎鎮痛,一些藥物如芬必得、秋水仙堿等藥物有此功能;間歇期尿酸生成較難控制,應該加快尿酸排泄和尿液堿化,可以口服小蘇打片、別嘌醇片等藥物緩解。
1.3.2飲食治療要對高尿酸血癥嚴格控制,制定相應飲食方案,應用適合痛風病人的飲食,主要食用低能量、低脂肪、低嘌呤食物并伴有大量飲水。在飲食方面我們要注意以下幾點:①控制食量,不應暴飲暴食;②食用易消化食物,煎炸燒烤類食品忌食;③維生素C與維生素B族食物應該多量食用;④海鮮類、脂肪油多類食物禁食;⑤病人要對酒精類、濃茶及咖啡要嚴格限制;⑥大量飲用溫開水,促進尿酸排出。
患者每天的主食主要以精細的糧食為主,因為粗糧的嘌呤高于細糧,如玉米、黑面、燕麥、山芋等粗糧。這種飲食特征與糖尿病人的飲食恰恰相反,糖尿病人需要多吃纖維成分多的粗糧。但是,如果糖尿病人也有患痛風病的話,則應該以細食為主食,用蔬菜代替纖維類食物。蔬菜的嘌呤含量少,尤其胡蘿卜、西紅柿、大白菜、豆角、芹菜、大蒜。但是,也有一些蔬菜的嘌呤含量較多,像菠菜、扁豆、大豆及其他豆制品等。除了上述蔬菜外,葷菜的嘌呤含量也很高,所以痛風病人應該多吃素食,少食用葷菜。
但是也不能完全不吃葷菜,人體中部分必需氨基酸需要動物的蛋白質攝入,如果體內缺乏這些必需氨基酸,人體的免疫功能及其他機能都會下降。所以痛風病人應該適當攝入淡水魚類、河蝦等嘌呤少的葷菜。
葷菜中的嘌呤成分也存在著數量上的差別。含量少的是蛋、奶類,其次是魚蝦類,含量多的包括家禽以及動物的各種內臟,另外經過加工的肉腸類罐頭嘌呤含量較新鮮品少,病人也可以適當食用。以及家庭用油應采用植物油,因為植物油嘌呤含量少于動物油。
大多數水果的主要成分是水分、糖類、纖維素和少量礦物質與蛋白質,并不含有太多的嘌呤,痛風病人可以食用,但是病人若同時患有糖尿病,攝入就要受到限制。市場銷售的各類糕點主要由糖、奶、香料與色素制成,嘌呤含量較少,病人可以食用。
1.4統計方法應用SPSS16.0統計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采用χ2檢驗進行率的比較,P
1.5療效判定標準按照《病證診斷療效標準》的關于痛風療效的相關評價:臨床治愈:相關癥狀已消失,臨床檢查指標正常;病情好轉:關節的紅腫熱痛癥狀減輕,檢查各項指標有所改善;無效:病情癥狀未發現癥狀,臨床檢查指標沒有變化。有效率=(臨床治愈例數+好轉例數)/n×100%。
2結果
治療中與對照組比較,治療組的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兩組差異具備統計學意義(P
3討論
痛風是長期嘌呤代謝障礙、血尿酸增高引起組織損傷的一種疾病,其臨床特點為高尿酸血癥、痛風石聚沉、關節畸形等。分析其病因病機可知身體陽盛、臟腑實熱、中焦藏于濕熱,再加上先天因素、脾胃運化功能失調,聚集生痰致瘀所致。肌肉關節處濕熱聚集,關節腫痛[6]。若是再遇情緒起伏,勞累過度,身處寒冷潮濕環境等會令病情更加嚴重。飲食療法治療可治本,可有效降低痛風病復發幾率,也會降低西醫治療所引起的不良反應如血液系統受損;西醫治療:消炎鎮痛為急性期治療目的,間歇期應該抑制尿酸生成、加速尿酸排泄和堿化尿液,總體以治標為主。若要達到標本兼治,應該采用飲食療法。
總之,痛風性關節炎從現代醫學角度可以說是血尿酸增高導致的代謝關節病,由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運動量減少,肥胖人群的發病率逐漸升高。西藥的秋水仙堿,別嘌醇雖有預防治療作用,但不良反應較大,大劑量長期使用可致白細胞減少、禿發等。因此運用飲食療法治療本病特別是痛風性關節炎療效顯著,而且副作用少,值得臨床普遍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鄒晉梅,楊靜,董建玲,等.北川羌族人群高尿酸血癥及痛風流行病學調查[J].當代醫學,2011(31):12-14.
[2]宋振杰.局部放血療法治療痛風性關節炎23例[J].河南中醫,2013(02):235-236.
[3]尹軍.淺談如何對痛風患者進行中西醫結合護理干預及其效果評價[J].求醫問藥(下半月),2011(09):63-215.
[4]程蓉,譚其玲,施小英.腎移植患者痛風相關知識了解及依從性調查分析[J].華西醫學,2013(03).
就目前的醫療衛生水平來看,在終末期腎病的治療中血液透析已成為最有效的治療方法;而從臨床來看,內瘺則是保證血液透析患者治療效果和安全的關鍵;本次研究將以患者分組比較的方式,總結血液透析患者動靜脈瘺失功的原因,并探討針對性護理的臨床效果,現將研究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14年8月~2015年4月間收治的28例血液透析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在征得患者本人同意的情況下,將28例患者分為觀察組(n=14),包括男性8例、女性6例,平均年齡(62.1±3.4)歲,平均透析時間(4.2±0.7)年,包括痛風性腎病6例、高血壓腎病5例、糖尿病腎病3例;對照組(n=14),包括男性9例、女性5例,平均年齡(55±3.1)歲,平均透析時間(4.4±1.0)年,包括痛風性腎病7例、高血壓腎病4例、糖尿病腎病4例;兩組患者資料統計無差異(P>0.05),符合分組研究的要求。
1.2 方法
對照組行常規護理,觀察組行針對性護理,方法為:(1)在透析過程中,護理人員要密切觀察患者的血壓變化,若發現患者出現腹痛頭暈、冒冷汗等表現時,應立即查驗低血壓的情況,并將現有的血流量限定在100ml/min[1],如果上述癥狀未得到恢復,則應立即回血;(2)個體化透析,根據患者個人的實際情況,有針對性的調整透析速率;對于服用降壓藥物的患者,必須告知患者在預設透析日,停止使用藥物;完成透析過后,叮囑患者嚴格臥床休息30min后才能活動身軀,但如果發現患者出現頭暈、嘔吐、低血壓、發熱等不良反應,必須第一時間向主治醫師匯報患者的實際情r;(3)在進行穿刺前,護理人員必須細致的檢查內瘺成熟的現有狀態,并確定內瘺的準確位置和走向;應避免在吻合口附近進行穿刺操作;(4)在完成透析進行拔針時,護理人員要嚴格控制力度,并對穿刺點進行10~20min的按壓[2];(5)對于穿刺部位,護理人員必須保證其干燥;了解患者的訴求,如果患者存在局部發癢的感覺,首先應該禁止其進行抓撓;另一方面,要密切觀察生命體征變化以及動靜脈內瘺使用中發生的功能喪失或下降的情況。
1.3 評價指標
比較兩組患者動靜脈內瘺使用中功能喪失或下降的情況。
1.4 統計學分析
本研究應用SPSS 19.0軟件對整體數據進行統計和處理。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取t進行檢驗,計數資料以百分比形式表示,采用x?來檢驗,采取Q檢驗方法對觀察組和對照組的數據進行對比分析,以P
2.結果
臨床經驗及文獻資料的總結,血液透析患者動靜脈瘺使用中失功的原因包括:穿刺不當2例(7.14%)、低血壓1例(3.57%)、動靜脈內瘺使用過早1例(3.57%)、護理失誤1例(3.57%)以及患者缺乏自我保護意識1例(3.57%)。
觀察組(n=14)穿刺不當1例,動靜脈內瘺功能下降或喪失率為7.14%(1/14);對照組(n=14)低血壓1例、動靜脈內瘺使用過早1例、穿刺不當1例、護理不當1例、患者自我保護意識差1例,動靜脈內瘺功能下降或喪失率35.71%。組間比較觀察組低于對照組(χ2=24.2429,P=0.0000)。
3.討論
就目前的醫療衛生水平來看,血液透析是終末期腎病治療的主要治療方式,不僅治療效果顯著,而且易于被患者所接受;但從臨床實踐來看,該治療方法引起并發癥的可能性比較高;動靜脈內瘺則指的是在微創狀態下,將動靜脈予以有效的結合,保證預設透析的效果[3]。但從本次研究來看,患者在透析狀態下,動靜脈內瘺的功能受限或喪失的原因主要包括:低血壓、動靜脈內瘺使用過早、穿刺不當、護理不當和患者缺乏自我保護意識等。本次研究中我們對患者實施了針對性護理措施,根據患者可能出現的各種情況予以針對性處理,取得了顯著的效果;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動靜脈內瘺功能下降或喪失率低于對照組(P
綜上所述,在患者實施血液透析治療的過程中給予針對性護理,能夠有效保證治療效果和安全性,方法值得借鑒。
參考文獻
[1]吳曉英,黃靜. 早期護理干預對維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動靜脈內瘺并發癥發生率的影響[J]. 中國現代醫生,2014,01:96-99.
目前骨關節炎的治療方式以口服非甾體抗炎藥為主,但非甾體抗炎藥都對胃腸道有副作用,直接對胃黏膜造成損傷,個別情況下甚至可引起上消化道潰瘍和出血,而選擇外用藥治療骨關節炎就不必擔心傷害腸胃,是慢性骨關節炎的福音。現在外用藥治療骨關節炎的藥不多,但在藏醫的治療方藥中卻有很多有效的方法,因為雪域高原地區氣候環境嚴酷,藏族人經常患骨關節病,經過長期的醫療實踐,藏醫摸索出一系列治療骨關節病的方法,其中有上文提到的藥浴,還有就是一些外用膏藥。
青鵬膏藏文原名叫“秀巴恰瓊恩保”,是根據藏醫《四部醫典》為醫學基理,在公元16世紀五世達賴喇嘛時期攝政王第司桑杰嘉措所著的《藏醫醫訣補遺》中所載的經典藥方。
“青鵬”在藏藥中為“藍色鳳凰”之意,是金剛手菩薩為降伏病魔化身的神鳥。代表著藏族人民向往平安健康,不向病魔屈服的頑強意志。據帝瑪?丹增彭措醫著選集記載:古時一個藏族部落中,瘟疫泛濫,毒蛇攻擊,導致人們處于水深火熱之中。有一天,天上架起了彩虹,有一只神鳥出現。之后,瘟疫消失,人民健康昌盛。兩百多年后,神鳥離開時說:“以我的心肉血骨筋做成藥丸可解這類疾病,心肉血骨筋用盡時,以我圣智加持化成的訶子、鐵棒錘等植物會出生于大地,無限生長,可以采來制成藥丸,同樣有效。”這就是現在所用的“青鵬丸”,此后分別根據配方和制劑的不同,又成“青鵬膏”、“青鵬散”等,里面要含有上述藥材的2-3味以上。
“奇正青鵬膏劑”選用了生長在世界屋脊青藏高原特殊環境下的天然珍貴藥材,以現代科學方法與傳統工藝相結合精制而成,方中的棘豆、訶子、毛訶子、余甘子和寬筋藤具有清熱解毒的功效,亞大黃具有消炎愈創的功效,鐵棒錘具有驅寒止痛,祛風定驚的作用,安息香和麝香則有行氣活血止痛的作用。古方青鵬膏經500多年的臨床實踐證明,它對風濕、類風濕關節炎、痛風性關節炎、骨性關節炎、下肢脈管炎、肩周炎以及急慢性扭挫傷等有顯著療效。“奇正青鵬膏劑”經過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曙光醫院臨床研究,對于骨關節炎引起的關節疼痛有較好的治療效果,而且使用安全。
我們是來自江蘇的求醫者。2012年初,我8歲大的兒子突然出現了高熱、淋巴結腫大等癥狀。3天后,他身上出現了碟狀紅斑,醫生確診他患有系統性紅斑狼瘡。醫生告訴我,系統性紅斑狼瘡是一種彌漫性、全身性自身免疫系統疾病,會對人體多處組織器官造成損害。但是他們醫院的醫療條件有限,很難將我兒子的紅斑狼瘡治愈。我得知這一情況后,覺得天要塌下來了。經過多方打聽,我了解到廣州中山大學附屬第二醫院的曾凡欽主任擅長治療系統性紅斑狼瘡。于是,我帶著兒子來到了廣州,找到了該院皮膚科的曾凡欽主任。曾主任在為我兒子進行了詳細的檢查以后,耐心地為我們解釋這種疾病的發病原因及治療方案,并告訴我們應保持良好的心態,樹立起戰勝疾病的信心,積極配合治療。按照曾主任制定的治療方案進行治療后,僅僅過了10天,我兒子的病情就有了明顯的好轉。隨著病情的變化,曾主任還及時對治療方案進行調整。3個月后,我兒子所有的癥狀(碟狀紅斑、血管炎)都消失了,他的抗核抗體呈陰性。我做夢都想不到兒子的病會這么快痊愈。感謝曾主任給了我兒子第二次生命。這回,我兒子也可以像其他孩子一樣健康地成長了! 江蘇 孫志菊
曾凡欽醫生簡介:曾凡欽醫生現為廣州中山大學附屬第二醫院皮膚科主任、主任醫師、教授、博士生導師、中華皮膚科學會委員、中山楊森醫學真菌研究與培訓中心主任、廣東皮膚科學會主任委員、廣東省風濕病學會常委。曾凡欽主任1973年畢業于中山醫科大學醫療系,曾赴法國巴黎第七大學醫學院及菲律賓馬尼拉勝托馬斯大學進修。他從事皮膚病的臨床、教學及研究工作近30年,在診治紅斑狼瘡、皮膚炎、硬皮病、真菌性皮膚病及性傳播疾病等方面有著非常豐富的臨床經驗。近年來,曾凡欽主任主持并完成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省科委科研基金項目等多項課題的研究工作,曾榮獲廣東省科技進步三等獎、中山醫科大學醫療成果三等獎等多種獎項。
北京栗占國主任擅長用T細胞疫苗療法治療紅斑狼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