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集成電路的設計基礎知識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6)14-0059-02
一、引言
在過去的20多年來,中國教育實現兩大歷史性跨越。第一是實現了基本普及義務教育,基本掃除青壯年文盲的目標;第二是中國高等教育開始邁入大眾化階段,高教毛入學率達到17%。據《2012年中國大學生就業報告》顯示[1],在2011年畢業的大學生中,有近57萬人處于失業狀態,10多萬人選擇“啃老”;即使工作一年的人,對工作的滿意率也只有47%。2012年,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規模達到680萬人,畢業人數再創新高,大學生將面臨越來越沉重的就業壓力。面對這樣的困境,國家相關部分提出了一系列的舉措,其中對本科畢業生的培養目標逐漸向應用型人才轉變[2-4]。集成電路作為信息產業的基礎和核心,是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戰略性產業,已成為當前國際競爭的焦點和衡量一個國家或地區現代化程度以及綜合國力的重要標志。本文將在對集成電路設計專業特點分析的基礎上,以北京信息科技大學集成電路設計專業課程設置為例,介紹面向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地集成電路設計本科課程現階段存在的問題并給出相關可行的改革方案。
二、集成電路設計專業特點
進入本世紀后,我國的集成電路發展迅速,集成電路設計需求劇增。為了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國家開始加大推廣集成電路設計相關課程的本科教學工作[5]。經過十年多的發展,集成電路設計專業特色也越來越明顯。
首先,集成電路設計專業對學生的專業基礎知識要求高。隨著工藝的不斷進步,集成電路芯片的尺寸不斷下降,芯片功能不斷增強,功耗越來越低,速度越來越快。但隨著器件尺寸的不斷下降,組成芯片的最基本單元――“器件”的高階特性對電路性能的影響越來越大。除了器件基礎,電路設計人員同時還需要了解后端電路設計相關的版圖、工藝、封裝、測試等相關基礎知識,而這些流程環環相扣,任何一個環節出現問題,很難想象芯片能正常工作[6]。因此,對于一個合格的電路設計人員,深厚的專業基礎知識是必不可少的。
其次,集成電路設計專業需要學生對各種電子設計自動化工具熟悉,實踐能力強。隨著電子設計自動化工具的不斷發展,在電路設計的每一個階段,電路設計人員可以通過計算機完成電路設計的部分或全部的相關內容。另一方面,電子設計自動化工具的相關比較多,即使是同一家公司的同一種軟件的更新速度相當快,集成電路設計工具種類繁多,而且沒有統一的標準這對集成電路設計教學增加了很大的難度。
再次,集成電路設計專業的相關教學工作量大。正如前面所介紹,要完成一個電路芯片的設計,需要電路設計人員需要了解從器件基礎到電路搭建、電路仿真調試、版圖、工藝、封裝、測試等相關知識,同時還要通過實驗熟悉各種電子設計自動化工具的使用。所有相關內容對集成電路設計專業的教學內容提出了更多的要求,但從現有的情況看,相關專業的課時數目難以改變,所以在有限的課時內如何合理分配教學內容是集成電路設計專業教師重要的工作。
最后,集成電路設計專業對配套的軟、硬件平臺要求高,投入資金成本高。從現有的情況看,國際上有4大集成電路設計EDA公司,還有很多中、小型EDA公司。每個公司的產品各不相同,即使針對相同的電路芯片,設計自動化工具也各不相同。在硬件方面,軟件的安裝通常在高性能的服務器上,因此,硬件方面的成本也很高。軟硬件方面的成本嚴重地阻礙了國內很多高等院校的集成電路設計專業發展。
三、集成電路設計專業課程設置及存在的問題
在集成電路設計專業課程設置方面,不同的學校的課程設置各不相同。但總的來說可以分為三類:基礎課、專業課和選修課。在三類課程的設置方面,每個學校的定義各不相同,主要是根據本校集成電路設計專業的側重點不同而有所區別。從國內幾大相關院校的課程設置看,基礎課主要包括:《固體物理》、《半導體物理》、《晶體管原理》、《模擬電子技術》、《數字電子技術》等;專業課主要包括:《模擬集成電路設計》、《數字集成電路設計》、《信號處理》、《高頻電路》等;選修課主要包括:《集成電路EDA》、《集成電路芯片測試》、《集成電路版圖設計》、《集成電路封裝》等。
從現有的課程設置可以看到,針對國家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現有的課程設置還存在很多問題,具體地說:
首先,課程設置偏于理論課程,實踐內容缺乏,不符合應用型人才的培養目標要求。從上面的課程設置情況可以看到,各大高校在課程安排方面都側重于理論教學,缺乏實踐內容。比如:《模擬集成電路設計》課程總學時為48,實驗學時為8,遠遠低于實際需求,難以在短短8學時內完成模擬集成電路設計相關實踐活動。雖然集成電路設計專業對于專業基礎知識要求寬廣,但并不深厚,因此,浪費太多時間在每個設計流程相關的理論知識的闡述是不合適的,也不符合我國大學生的現狀。
其次,實踐活動不能與集成電路設計業界實際需要相結合,實踐內容沒有可行性。從目前各大高等院校的課程內容方面調研結果表明,對于本科教學情況,90%以上的實踐內容都是教師根據理論教學內容設置一些簡單可行的小電路,學生按照實驗指導書的內容按相關步驟操作即可完成整個實驗過程。實驗內容簡單、重復,與集成電路設計業界實際需要完全不相關,這對學生以后的就業、擇業意義不大。
最后,沒有突現學校的專業特色,不適于當今社會集成電路設計業界對本科畢業生的要求。但在競爭激烈的電子信息產業界,如果想要畢業生擇業或者就業時有更強的競爭力,各大高校需要有自己的專業特色,但現在各個高校的現狀仍然是“全面發展,沒有特色”。這對于地方高校的集成電路設計專業畢業生是一個劣勢。
四、面向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的課程改革
針對上面闡述的相關問題,本文給出了面向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的集成電路設計專業課程改革的幾點方案,具體地說:
首先,削減理論課的課時,加大實驗內容比例。理論課時遠遠高于實踐課時是當今大學生教育的一個重要弊端,這也直接導致了大學生動手能力差、實踐活動參與度低、分工合作意識薄弱。而在不增加授課學時的前提下要改變這一現象,唯一的方法就是改變授課內容,適當削減理論課的課時,加大實驗內容的比例。這樣既能滿足國家對于本科畢業生應用型人才的培養目標,也符合創新型本科生的特點。
其次,積極推進“校企聯合辦學”,讓學生更早接觸業界發展,指導擇業、就業。正如前面介紹,現在各大高等院校的教學內容理論性太強,學生在大學四年學習到的相關知識與實際應用相脫離。這也造成很大一部分本科畢業生在入職后的第一年難以進入工作狀態,工作效率差,影響后面學生的就業、擇業。如果能在學生在校期間,比如大學三年級或更早,推進“校企聯合辦學”,使學生更早了解到業界真正工作模式以及業界關注的重點,這對于學生后續進入工作非常有利,同時也能推進學??蒲泄ぷ鳌?/p>
最后,實現優質教學資源的共享。這里的教學資源,除了包括授課筆記、教案、教學講義外還包括高水平教師。雖然現在高等教育研究相關機構也開設了一些青年教師課程培訓相關內容,但真正取得的成效還相對比較小。另外,針對集成電路設計專業來說,跟隨業界發展的相關知識更新較快,配套的軟硬件代價較高,如果能實現高校軟硬件教學資源的共享,尤其是高水平高校扶持低水平高校,這將更有利于提高畢業生的整體水平。
五、結論
本文詳細分析面對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的集成電路設計專業的特點,并在對國內相關院校集成電路設計專業調研基礎上給出集成電路設計專業的基礎課、專業課、選修課課程的內容以及教學方式情況,指出面向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現在課程設置方面存在的問題。同時,文章給出了在當今大學生招生人數劇增情況下,如何合理安排集成電路設計專業課程的方案從而實現應用型培養目標。
參考文獻:
[1]王興芬.面向應用型人才培養的實踐教學內涵建設及其管理機制改革[J].實驗技術與管理,2012,(29):117-119.
[2]殷樹娟,齊臣杰.集成電路設計的本科教學現狀及探索[J].中國電力教育,2012,(4):64-66.
[3]侯燕芝,王軍,等.實驗教學過程規范化管理的研究與實踐[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12,(10):124-126.
[4]張宏勛,和蔭林,等.高校實驗室教學文化變革的阻力及其化解[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12,(10):162-165.
關鍵詞:集成電路設計;版圖;CMOS
作者簡介:毛劍波(1970-),男,江蘇句容人,合肥工業大學電子科學與應用物理學院,副教授;汪濤(1981-),男,河南商城人,合肥工業大學電子科學與應用物理學院,講師。(安徽?合肥?230009)
基金項目:本文系安徽省高校教研項目(項目編號:20100115)、省級特色專業項目(項目編號:20100062)的研究成果。
中圖分類號:G64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7-0079(2012)23-0052-02
集成電路(Integrated Circuit)產業是典型的知識密集型、技術密集型、資本密集和人才密集型的高科技產業,是關系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全局的基礎性、先導性和戰略性產業,是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發展的核心和關鍵,對其他產業的發展具有巨大的支撐作用。經過30多年的發展,我國集成電路產業已初步形成了設計、芯片制造和封測三業并舉的發展格局,產業鏈基本形成。但與國際先進水平相比,我國集成電路產業還存在發展基礎較為薄弱、企業科技創新和自我發展能力不強、應用開發水平急待提高、產業鏈有待完善等問題。在集成電路產業中,集成電路設計是整個產業的龍頭和靈魂。而我國集成電路設計產業的發展遠滯后于計算機與通信產業,集成電路設計人才嚴重匱乏,已成為制約行業發展的瓶頸。因此,培養大量高水平的集成電路設計人才,是當前集成電路產業發展中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也是高校微電子等相關專業改革和發展的機遇和挑戰。[1-4]
一、集成電路版圖設計軟件平臺
為了滿足新形勢下集成電路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的需要,合肥工業大學(以下簡稱“我?!保?005年起借助于大學計劃,和美國Mentor Graphics公司、Xilinx公司、Altera公司、華大電子等公司合作建立了EDA實驗室,配備了ModelSim、IC Station、Calibre、Xilinx ISE、Quartus II、九天Zeni設計系統等EDA軟件。我校相繼開設了與集成電路設計密切相關的本科課程,如集成電路設計基礎、模擬集成電路設計、集成電路版圖設計與驗證、超大規模集成電路設計、ASIC設計方法、硬件描述語言等。同時對課程體系進行了修訂,注意相關課程之間相互銜接,關鍵內容不遺漏,突出集成電路設計能力的培養,通過對課程內容的精選、重組和充實,結合實驗教學環節的開展,構成了系統的集成電路設計教學過程。[5,6]
集成電路設計從實現方法上可以分為三種:全定制(full custom)、半定制(Semi-custom)和基于FPGA/CPLD可編程器件設計。全定制集成電路設計,特別是其后端的版圖設計,涵蓋了微電子學、電路理論、計算機圖形學等諸多學科的基礎理論,這是微電子學專業的辦學重要特色和人才培養重點方向,目的是給本科專業學生打下堅實的設計理論基礎。
在集成電路版圖設計的教學中,采用的是中電華大電子設計公司設計開發的九天EDA軟件系統(Zeni EDA System),這是中國唯一的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EDA工具軟件。該軟件與國際上流行的EDA系統兼容,支持百萬門級的集成電路設計規模,可進行國際通用的標準數據格式轉換,它的某些功能如版圖編輯、驗證等已經與國際產品相當甚至更優,已經在商業化的集成電路設計公司以及東南大學等國內二十多所高校中得到了應用,特別是在模擬和高速集成電路的設計中發揮了強大的功能,并成功開發出了許多實用的集成電路芯片。
九天EDA軟件系統包括ZeniDM(Design Management)設計管理器,ZeniSE(Schematic Editor)原理圖編輯器,ZeniPDT(physical design tool)版圖編輯工具,ZeniVERI(Physical Design Verification Tools)版圖驗證工具,ZeniHDRC(Hierarchical Design Rules Check)層次版圖設計規則檢查工具,ZeniPE(Parasitic Parameter Extraction)寄生參數提取工具,ZeniSI(Signal Integrity)信號完整性分析工具等幾個主要模塊,實現了從集成電路電路原理圖到版圖的整個設計流程。
二、集成電路版圖設計的教學目標
根據培養目標結合九天EDA軟件的功能特點,在本科生三年級下半學期開設了為期一周的以九天EDA軟件為工具的集成電路版圖設計課程。
文章編號:1671-489X(2014)18-0094-03
集成電路測試是集成電路產業不可或缺的一個重要環節,其貫穿了集成電路設計、生產與應用的整個過程。集成電路測試技術的發展相對滯后于其他環節,這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集成電路產業的發展。集成電路測試產業不但對測試設備依賴嚴重,對測試技術人員的理論基礎和實踐能力也有著較高要求。為應對上述挑戰,加強電子類學生的就業競爭力,就要求學生在掌握集成電路工藝、設計基礎知識的同時,還需具備集成電路測試與可測性設計的相關知識[1-2]。
目前,國內本科階段開設集成電路測試與可測性設計課程的高校較少,學過的學生也多數反映比較抽象,不知如何學以致用。究其原因,主要是教學環節存在諸多問題[3]。為了提高該課程教學質量,本文對該課程教學內容、方法進行了初步的探索研究,以期激發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加深對該課程的理解和掌握。
1 理論教學結合實際應用
在理論教學中結合實際應用,有助于學生明確學習目的,提升學習興趣。因此,講授測試重要性時可以結合生活中的應用實例來展開。如目前汽車中的ABS電路如果不通過測試,將會造成人員和汽車的損傷;遠程導彈中的制導電路不通過測試,將無法精確命中目標;制造業中的數控機床控制電路,交通信號燈的轉向時間顯示電路,家電產品中的MP3、MP4解碼電路等,均需進行測試等。通過這些介紹,可以使學生了解測試的重要性,從而能更加主動地去掌握所學知識。
2 合理安排教學內容
針對集成電路測試與可測性設計的重要性,電子類專業在本科生三年級時開設集成電路測試與可測性設計課程。該課程的教材采用以中文教材《VLSI測試方法學和可測性設計》(雷紹允著)為主、以英文原版教材《數字系統測試與可測性設計》(Miron Abramovici著)為輔的形式,結合國外高校的授課內容和可測性設計在工業界的應用,對課程內容進行設計。課程定為48學時,課程內容大致分為集成電路測試、可測性設計和上機實驗三個部分。
集成電路測試 這部分內容安排20個學時,主要講解集成電路的常用測試設備、測試方法、集成電路的失效種類、常用的故障模型以及故障檢測的方法。組合邏輯電路測試著重講解測試圖形生成方法,主流EDA軟件核心算法,包括布爾差分法、D算法、PODEM以及FAN算法等。時序電路測試講解時序電路的測試模型和方法,介紹時序電路的初始化、功能測試以及測試向量推導方法。
集成電路可測性設計 這部分內容安排16個學時,主要講解集成電路專用可測性設計方法如電路分塊、插入測試點、偽窮舉、偽隨機等一些較為成熟的可測性設計方法。同時講解工業界較為流行的可測性設計結構。
上機實驗 這部分內容安排12學時。目前主流測試與可測性設計EDA軟件Synopsys屬于商業軟件,收費較高,難以在高校普及使用。為此,本課程選取開源軟件ATALANTA和FSIM并基于ISCAS85標準電路,進行故障測試圖形生成實驗。此外,通過在實驗手冊中編排基于Quartus軟件的電路可測性結構設計等內容,將實驗和理論講解有機結合。
3 培養學生舉一反三的能力
創設問題情境,啟發學生自主利用已學知識,積極思考、探索。如在講授組合邏輯故障測試向量生成時,以較為簡單的組合邏輯為例,對圖1提出以下問題[4]。
1)為了能夠反映在電路內部節點所存在的故障,必須對故障節點設置正常邏輯值的非量,這個步驟稱為故障激活。對應于圖1,如何激活故障G s-a-1?
2)為了能夠將故障效應G傳播到輸出I,則沿著故障傳播路徑的所有門必須被選通,也就是敏化傳播路徑上的門。對應圖1,如何傳播故障G s-a-1?
3)根據激活和敏化故障的要求,如何設置對應的原始輸入端的信號值?
通過提問思考和共同探討,問題得以解決,學生印象深刻,對后續理解各種測試向量生成算法奠定基礎。
4 實例講解
集成電路測試與可測性設計是一門理論化較強的課程,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可能會產生“學以何用”的疑問。為消除這些疑問,加強學生學習興趣,明確學習目的,需要授課教師在課程講解過程中穿插一些測試實例。為此,本課程以科研項目中所涉及的部分測試實例為樣本,結合學生的掌握和接受能力加以簡化,作為課堂講解實例。
下面以某個整機系統中所涉及的一款數字編碼器為例,進行功能和引腳規模的簡化,最終形成圖2所示的簡化編碼器原理圖。針對該原理圖和具體工作原理,講解該編碼器的基本測試方法和過程。
圖2所示編碼器有四個地址輸入引腳(A0~A3),一個電源引腳VDD(5 V),一個時鐘輸入引腳CLK,一個輸出引腳DOUT和一個接地引腳GND。在地址端(A0~A3)輸入一組編碼,經過編碼器編碼,在DOUT端串行輸出。編碼的規律如圖3所示,編碼輸出順序(先左后右):A0編碼A1編碼A2編碼A3編碼同步位。
該測試實例主要圍繞功能測試來進行具體講解。功能測試通過真值表(測試圖形)來驗證編碼器功能是否正確。編碼器輸入引腳可接三種狀態:高電平(1)、低電平(0)和懸空(f)。本實例只列舉三組真值表來對該編碼器進行測試,即輸入引腳分別為1010、0101、ffff。真值表中的每一行代表一個時鐘周期(T)。H(高電平)和L(低電平)代表編碼器正確編碼時DOUT引腳的輸出電平。針對1010的輸入,參照圖3編碼規律和表1編碼順序,DOUT輸出按A0 A1 A2 A3(1010)順序實現編碼,具體真值表如圖4所示。
圖4中Repeat n(n為自然數)代表重復驗證該行n個時鐘。該測試圖形通過測試系統的開發環境編譯器編譯成測試機控制碼,發送給測試系統控制器。測試系統發出被測電路所需的各種輸入信號并捕獲被測電路的輸出引腳DOUT信號。當實際測試采樣DOUT引腳所得信號與測試圖形中的期望輸出完全相符時,表示被測電路功能正確,測試通過。反之,則提示有錯,編碼器功能失效。同樣,當輸入分別為0101和ffff時,測試圖形如圖5、圖6所示。
實際數字集成電路測試的過程遠比上述過程復雜,本例中所講解的功能測試是一種不完全測試,測試的故障覆蓋率和測試效果有待商榷。然而,無論多復雜的功能測試,其主要測試原理基本類似。通過這樣的測試實例講解,能夠讓學生了解測試圖形的功能,熟悉數字電路測試的大體過程和基本原理,加深對理論知識的理解。
5 重視與相關學科的交叉銜接
作為電子類的專業課,本課程橫跨計算機軟件技術、電路設計技術、數學、物理等多個領域。有鑒于此,在教學中應盡可能地體現集成電路測試與可測性設計與其他課程的關系,在教學中為后續課程打下基礎。
【關鍵詞】集成電路;EDA;項目化
0 前言
21世紀是信息時代,信息社會的快速發展對集成電路設計人才的需求激增。我國高校開設集成電路設計課程的相關專業,每年畢業的人數遠遠滿足不了市場的需求,因此加大相關專業人才的培養力度是各大高校的當務之急。針對這種市場需求,我校電子信息工程專業電子方向致力于培養基礎知識扎實,工程實踐動手能力強的集成電路設計人才[1]。
針對集成電路設計課程體系,進行課程教學改革。教學改革的核心是教學課程體系的改革,包括理論教學內容改革和實踐教學環節改革,旨在改進教學方法,提高教學質量,現已做了大量的實際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教學成效。改革以集成電路設計流程為主線,通過對主流集成電路開發工具Tanner Pro EDA設計工具的學習和使用,讓學生掌握現代設計思想和方法,理論與實踐并重,熟悉從系統建模到芯片版圖設計的全過程,培養學生具備從簡單的電路設計到復雜電子系統設計的能力,具備進行集成電路設計的基本專業知識和技能。
1 理論教學內容的改革
集成電路設計課程的主要內容包括半導體材料、半導體制造工藝、半導體器件原理、模擬電路設計、數字電路設計、版圖設計及Tanner EDA工具等內容,涉及到集成電路從選材到制造的不同階段。傳統的理論課程教學方式,以教師講解為主,板書教學,但由于課程所具有的獨特性,在介紹半導體材料和半導體工藝時,主要靠教師的描述,不直觀形象,因此引進計算機輔助教學。計算機輔助教學是對傳統教學的補充和完善,以多媒體教學為主,結合板書教學,以圖片形式展現各種形態的半導體材料,以動畫的形式播放集成電路的制造工藝流程,每一種基本電路結構都給出其典型的版圖照片,使學生對集成電路建立直觀的感性認識,充分激發教師和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的主動性和互動性,提高教學效率和教學質量。
2 實踐教學內容的改革
實踐教學的目的是依托主流的集成電路設計實驗平臺,讓學生初步掌握集成電路設計流程和基本的集成電路設計能力,為今后走上工作崗位打下堅實的基礎。傳統的教學方式是老師提前編好實驗指導書,學生按照實驗指導書的要求,一步步來完成實驗。傳統的實驗方式不能很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再加上考核方式比較單一,學生對集成電路設計的概念和流程比較模糊,為了打破這種局面,實踐環節采用與企業密切相關的工程項目來完成。項目化實踐環節可以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使學生能夠積極參與到教學當中,從而更好的完成教學目標,同時也能夠增強學生的工程意識和合作意識。
實踐環節選取CMOS帶隙基準電壓源作為本次實踐教學的項目。該項目來源于企業,是數模轉換器和模數轉換器的一個重要的組成模塊。本項目從電路設計、電路仿真、版圖設計、版圖驗證等流程對學生做全面的訓練,使學生對集成電路設計流程有深刻的認識。學生要理解CMOS帶隙基準電壓源的原理,參與到整個設計過程中,對整個電路進行仿真測試,驗證其功能的正確性,然后進行各個元件的設計及布局布線,最后對版圖進行了規則檢查和一致性檢查,完成整個電路的版圖設計和版圖原理圖比對,生成GDS II文件用于后續流片[2]。
CMOS帶隙基準電壓源設計項目可分為四個部分啟動電路、提供偏置電路、運算放大器和帶隙基準的核心電路部分。電路設計可由以下步驟來完成:
1)子功能塊電路設計及仿真;
2)整體電路參數調整及優化;
3)基本元器件NMOS/PMOS的版圖;
4)基本單元與電路的版圖;
5)子功能塊版圖設計和整體版圖設計;
6)電路設計與版圖設計比對。
在整個項目化教學過程,參照企業項目合作模式將學生分為4個項目小組,每個小組完成一部分電路設計及版圖設計,每個小組推選一名專業能力較強且具有一定組織能力的同學擔任組長對小組進行管理。這樣做可以在培養學生設計能力的同時,加強學生的團隊合作意識。在整個項目設計過程中,以學生探索和討論為主,教師起引導作用,給學生合理的建議,引導學生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項目完成后,根據項目實施情況對學生進行考核,實現應用型人才培養的目標。
3 教學改革效果與創新
理論教學改革采用計算機輔助教學,以多媒體教學為主,結合板書教學,對集成電路材料和工藝有直觀感性的認識,學生的課堂效率明顯提高,課堂氣氛活躍,師生互動融洽。實踐環節改革通過項目化教學方式,學生對該課程的學習興趣明顯提高,設計目標明確,在設計過程中學會了查找文獻資料,學會與人交流,溝通的能力也得到提高。同時項目化教學方式使學生對集成電路的設計特點及設計流程有了整體的認識和把握,對元件的版圖設計流程有了一定的認識。學生已經初步掌握了集成電路的設計方法,但要達到較高的設計水平,設計出性能良好的器件,還需要在以后的工作中不斷總結經驗[3]。
4 存在問題及今后改進方向
集成電路設計課程改革雖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存在一些問題:由于微電子技術發展速度很快,最新的行業技術在課堂教學中體現較少;學生實踐能力不高,動手能力不強。
針對上述問題,我們提出如下解決方法:
1)在課堂教學中及時引進行業最新發展趨勢和(下轉第220頁)(上接第235頁)技術,使學生能夠及時接觸到行業前沿知識,增加與企業的合作;
2)加大實驗室開放力度,建立一個開放的實驗室供學生在課余時間自由使用,為學生提供實踐機會,并且鼓勵能力較強的學生參與到教師研項目當中。
【參考文獻】
[1]段吉海.“半導體集成電路”課程建設與教學實踐[J].電氣電子教學學報,2007,05(29).
在工作人員的陪同下,我們來到了首鋼NEC的小禮堂,進行了簡單的歡迎儀式后,由工作人員向我們講解了集成電路半導體材料、半導體集成電路制造工藝、集成電路設計、集成電路技術與應用前景和首鋼NEC有限公司概況,其中先后具體介紹了器件的發展史、集成電路的發展史、半導體行業的特點、工藝流程、設計流程,以及SGNEC的定位與相關生產規模等情況。
IC產業是基礎產業,是其他高技術產業的基礎,具有核心的作用,而且應用廣泛,同時它也是高投入、高風險,高產出、規?;哂袘鹇孕缘匚坏母呖萍籍a業,越來越重視高度分工與共贏協作的精神。近些年來,IC產業遵從摩爾定律高速發展,越來越多的國家都在鼓勵和扶持集成電路產業的發展,在這種背景下,首鋼總公司和NEC電子株式會社于1991年12月31日合資興建了首鋼日電電子有限公司(SGNEC),從事大規模和超大規模集成電路的設計、開發、生產、銷售的半導體企業,致力于半導體集成電路制造(包括完整的生產線――晶圓制造和IC封裝)和銷售的生產廠商,是首鋼新技術產業的支柱產業。公司總投資580.5億日元,注冊資金207.5億日元,首鋼總公司和NEC電子株式會社分別擁有49.7%和50.3%的股份。目前,SGNEC的擴散生產線工藝技術水平是6英寸、0.35um,生產能力為月投135000片,組裝線生產能力為年產8000萬塊集成電路,其主要產品有線性電路、遙控電路、微處理器、顯示驅動電路、通用LIC等,廣泛應用于計算機、程控和家電等相關領域,同時可接受客戶的Foundry產品委托加工業務。公司以“協力敬業創新領先,振興中國集成電路產業”為宗旨,以一貫生產、服務客戶為特色,是我國集成電路產業中生產體系最完整、技術水平最先進、生產規模最大的企業之一,也是我國半導體產業的標志性企業之一。
通過工作人員的詳細講解,我們一方面回顧了集成電路相關的基礎理論知識,同時也對首鋼日電的生產規模、企業文化有了一個全面而深入的了解和認識。隨后我們在工作人員的陪同下第一次親身參觀了SGNEC的后序工藝生產車間,以往只是在上課期間通過視頻觀看了集成電路的生產過程,這次的實踐參觀使我們心中的興奮溢于言表。
由于IC的集成度和性能的要求越來越高,生產工藝對生產環境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大規模和超大規模集成電路生產中的前后各道工序對生產環境要求更加苛刻,其溫度、濕度、空氣潔凈度、氣壓、靜電防護各種情況均有嚴格的控制。
為了減少塵土顆粒被帶入車間,在正式踏入后序工藝生產車間前,我們都穿上了專門的鞋套膠袋。透過走道窗戶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干凈的廠房和身著“兔子服”的工人,在密閉的工作間,大多數IC后序工藝的生產都是靠機械手完成,工作人員只是起到輔助操作和監控的作用。每間工作間門口都有嚴格的凈化和除靜電設施,防止把污染源帶入生產線,以及靜電對器件的瞬間擊穿,保證產品的質量、性能,提高器件產品成品率。接著,我們看到了封裝生產線,主要是樹脂材料的封裝。環氧樹脂的包裹,一方面起到防塵、防潮、防光線直射的作用,另一方面使芯片抗機械碰撞能力增強,同時封裝把內部引線引出到外部管腳,便于連接和應用。
在SGNEC后序工藝生產車間,給我印象最深的是一張引人注目的的海報“一目了然”,通過向工作人員的詢問,我們才明白其中的奧秘:在集成電路版圖的設計中,最忌諱的是“一目了然”版圖的出現,一方面是為了保護自己產品的專利不被模仿和抄襲;另一方面,由于集成電路是高新技術產業,毫無意義的模仿和抄襲只會限制集成電路的發展,只有以創新的理念融入到研發的產品中,才能促進集成電路快速健康發展。
在整個參觀過程中,我們都能看到整潔干凈的車間、纖塵不染的設備、認真負責的工人,自始至終都能感受到企業的特色文化,細致嚴謹的工作氣氛、一絲不茍的工作態度、科學認真的工作作風。不可否認,我們大家都應該向他們學習,用他們的工作的態度與作風于我們專業基礎知識的學習中,使我們能夠適應目前集成電路人才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