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道路綠化景觀規劃設計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中圖分類號:U412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城市道路是城市的框架,有人把它比喻成城市的血管,其設計和景觀規劃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一個城市的政治、經濟、文化水平。在當今城市快速擴張和城市人口急劇膨脹,城市生態環境成為制約城市人群生活質量的重要因素。良好的道路設計和生態景觀規劃不僅能滿足物流改善的需要,同時也可以形成在土地占用最小的前提下,形成改善城市生態環境的生態廊道。下面通過正反兩個實例加以分析。
1. 兩例城市道路的規劃和景觀綠化現狀和分析
1.1城市道路規劃和景觀綠化不當的實例及分析(圖1)
圖 1一城市景觀大道實拍圖
1.1.1對實例圖1例說明
本圖是一條市內景觀大道,寬70多米,中央為寬30米的8車道機動車道,兩側為寬4米的小草灌綠化隔離帶,兩條寬各為6米非機動車道,兩側是寬各5米的草灌隔離帶,兩條寬各5米的人行道,最兩側各栽植一列大喬木樹種。
1.1.2對實例綜合分析
本例的規劃設計和景觀綠化存在以下缺陷:
(1) 交通通暢和安全性較差。從城市交通的角度來看,由于機動車道隔離設置是在中央劃兩道黃線,寬約50cm,可以看到不斷有人力車、機動車橫穿和斜穿,既影響交通又不安全。
(2)從生物生態學和景觀生態學分析,現實綠化設計是不符合生態學和城市生態化的要求。第一,由于沒有實施生態規劃,綠化方式不合理,植物種類單調,特別是鄉土適生植物很少,生態空間沒有充分利用,路面覆蓋率低。第二,生物生產量和利用率低。由于生態空間的規劃利用率低,植物也主要以草本和小灌木為主,其生物生產量低,且一般很少被利用,所以生物生產量和利用率低。第三,環境生態效益差。由于植被結構不符合生物生態學原理,生態空間的自然利用率低,導致生態環境效益低下。如吸收二氧化碳及有害物質、吸滯煙塵和粉塵和釋放氧氣總量小,不能有效減少空氣中的含菌量,通風防風效果差,空氣中負離子含量少,調節局部溫濕度能力差,空氣干燥,隔離和消減噪音的效果差,在烈日照曬的夏季,大面積的水泥或柏油路面,是“熱島效應”的熱源,冬季的水泥路面則會產生“冷島效應”等。第四,從生態景觀規劃的角度來看,這種規劃沒有很好體現生態景觀規劃的自然優先原則、持續性原則、針對性原則、多樣性原則和綜合性原則等;景觀設計也沒有體現共生原理和多重利用原理等。第五,隨著經濟的日益增長和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城市居民對生活的追求將從數量型轉為質量型、從物質型轉為精神型、從戶內型轉為戶外型,游憩娛樂、健康療養和生態休閑轉變,綠色空間的多少和質量不僅是改善生存的環境質量非常重要的一部分,生態化的景觀植被還有利于調節和維護人們的身心健康,能夠使人的創造力和生產力得到最大限度的發揮。
1.2城市道路規劃和景觀綠化良好的實例(圖2)
圖2同一城市另一道路綠化設計現狀圖(地面只拍到一側路面)
從圖2可以看出,盡管本例還有需要改進的地方,如兩側的人行道的喬木在不同立地可有多樣性選擇,中央綠化帶樹種選擇還有待進一步改進等。但總體上此例的道路設計和生態景觀規劃在滿足物流改善的需要,同時也可以形成在不占用額外土地的前提下,形成改善城市生態環境的良好生態廊道。
2.實例1的道路規劃和景觀綠化改進措施
由于大的改進需要大量物力、財力和要生態觀念的轉變,改進模式是指在原有規劃的基礎上對景觀綠化設計做局部小的的改進。
(1)設計中央綠化帶 在8車道機動車道中央設一條寬5m左右的喬灌混交綠化隔離帶,已栽種大喬木為主(如法國梧桐,泡桐、毛白楊、油松等)并適當栽種常綠小喬木或灌木混交(如刺柏、龍柏、側柏、冬青、黃楊等)為下層植被。這樣既有利于形成立體綠化格局,又可防止行人通過和機動車輛違法穿行。
(2)縮窄機動車道兩側的綠化帶并栽種多樣性喬木和灌木。
把機動車道兩側的綠化帶縮窄外移并栽種多樣性喬木和灌木以保證八車道機動車道路面仍然不變。
(3)人行道內側的草本區栽植以多樣性鄉土喬灌結合的植被群落。由于此區和人行道相接,并和各單位的臨界空地相接,土質較疏松而肥沃,應營造針闊葉混交植被類型,可選用如梧桐、龍柏、油松、楊柳類、刺槐、楊樹、市樹、君遷子、黃連木、楓樹、泡桐、香椿、楝樹和臭椿等樹木,并在初期適當種植下層草灌植物,以后則自然生長。
【關鍵詞】道路景觀;景觀設計;綠化設計
1.城市道路景觀功能
一般說來,城市道路景觀是展示在道路使用者視野中的道路線形、道路構成物和周圍環境組合體,也就是人們從城市道路上所看到的一切東西。廣義上說,城市道路景觀不僅僅是視覺景觀,還連帶交通、環保、經濟發展、歷史文脈、旅游等因素在內,是城市重要的線形景觀。近年來,城市道路的景觀設計,作為城市對外宣傳的窗口,地塊增值的必要因素等,愈來愈受重視。要做好道路景觀的設計規劃就要選擇合適的切入點,也就是合理的選擇道路景觀的構成要素并確定其重要性,并依此進行道路景觀設計。本文主要以綠化景觀設計為切入點,討論道路綠化景觀設計的設計原則、思路方法。并以實際案例,圖文并茂的闡述道路綠化景觀設計的重點及難點。
2.城市道路景觀的構成
城市道路景觀的構成主要有兩個因素:
一是內在因素,主要指道路紅線以內的東西,按其功能,大致可分為三類:
(1)實用性:路柵、路障、路燈、路鐘、座椅、電話亭、郵筒、垃圾筒、公交站亭、地下道口、人行天橋等。
(2)審美性:街道樹、花壇、噴泉、雕塑等戶外藝術品,地面藝術鋪裝等。
(3)視覺傳達性的:交通標志、路標、路牌、海報、地面標志等。
二是外在因素,主要指背景建筑。道路兩建筑構成連續而明確的界面,是使街道乃至整個城市景觀具有可識別性和可意向性的最有力的因素。
3.城市道路綠化景觀設計思路方法
道路綠化景觀設計,都是在道路主體設計的基礎上進行的。大部分道路都是線性的。道路的車道線、路緣線、邊線等構成了多道平行線條,強化的道路的延伸性和指向性。長時間行駛在這樣的道路上會讓駕乘人員感到單調乏味的、甚至疲勞。這時候道路兩側的綠化景觀等就非常重要了。
針對交通道路速度要求的不同,其綠化規劃設計的側重點又有所不同。交通道路綠化景觀的觀賞者多處于高速行駛狀態,在這一狀態下景觀主體(人)對景觀客體(道路與沿線景物景色)的認識只能是整體概貌和輪廓特征。因此就道路以及綠化景觀而言應做到線形、邊坡、分車帶、綠化、鋪裝等軟硬景具有連續性、平滑性、自然且通視效果好。沿途景觀給人印象應力求輪廓清晰、醒目、錯落有致、色彩協調、風格統一,做到一個“勢”字。
相反,當觀賞者處于慢速狀態下觀賞道路景觀時,這部分的設計重點應放在“形”的刻畫與處理上。如綠化植物選擇、植物造景以及植物造型等。因此全面的道路綠化景觀規劃設計:一方面需要全面考慮現代交通條件下各種速度的道路使用者的視覺特征;另一方面,更需要根據道路的性質與功能,將道路分成若干個視覺等級,選擇主導的道路使用者的視覺特性作為道路綠化景觀規劃設計的出發點。
4.城市道路綠化設計應該注意的問題
(1)認真調查道路的周圍環境和立地條件,為設計打下堅實的基礎。
(2)仔細分析合理規劃。
道路綠化包括行道樹、分車帶、中心環島和林蔭帶四個組成部分,為充分體現城市的美觀大方,不同的道路或同一條道路的不同地段要各有特色。綠化規劃在與周圍環境協調的同時,四個組成部分的布局和植物品種的選擇應密切配合,做到景色的相對統一。
(3)適地適樹,選擇多種植物創造不同氛圍,切忌盲目引種,造成損失。
5.城市道路綠化設計功能
道路綠化的功能:道路綠化設計的基本原則,道路綠化設計應統籌考慮道路的功能性質
(1)生態保護功能——遮陽、凈化空氣、降低噪音、調節改善道路環境小氣候、保護路面、穩固路基。
(2)交通輔助功能——防眩作用、美化環境、減輕視覺疲勞、標識作用、交通組織。
(3)景觀組織功能——道路綠化植物和道路構成景觀、襯托城市建筑、對周圍環境進行空間分割和景觀組織、遮蔽及臨時裝飾美化。
(4)文化隱喻功能——表現城市地域文化特征的鄉土植物,塑造個性城市植物配置形象。
6.城市道路綠化景觀設計的的實際應用
下面以2011年大石橋市重點道路(青龍山大街)景觀設計為例進行詳細闡述。
大石橋市位于遼東半島中部,礦產資源豐富。其中鎂礦儲量居全國首位,是世界“四大鎂礦產地”之一。同時這里有全國最大的耐火材料生產基地。工業的大力開發使得生態綠化建設嚴重滯后。此次道路景觀建設承載了大石橋市經濟發展的重任。突出自然、生態、創新、獨特的道路綠化手法,放大城市容量,促進城市化、城鄉一體化進程,拓寬城市發展空間,美化城市整體形象,帶動城市整體升值,給城市帶來新的飛躍。
(1)現狀分析:青龍山大街位于大石橋市南側,全長5.0公里 。路面寬度為36米,中間綠化隔離帶寬度為12米,兩側綠化帶寬度為24米,是大石橋市重要的規劃道路之一。該道路東西貫通大石橋市南部新區,毗鄰新的行政區域,是新城區的重要景觀大道,一方面起到了城市交通主干線的作用,另一方面可以展示及改善城市的環境生態功能。
(2)在綠化景觀設計時發揮三大功能,體現三種效果,考慮三個因素。
①發揮三大功能:一是交通干線功能,充分發揮其快速通道功能。二是城市景觀大道功能,使之成為新老城區之間的一大城市景觀。三是綠化景觀功能,展示其改善城市環境生態功能。
關鍵詞:景觀設計;道路;規劃;可持續發展
現在中小城市的綠化、道路景觀都成為了每個城市的門面,都想把自己的領域創造的有特色吸引人們的眼球,拓展人們的視野。道路景觀的建設也可以襯托出這個城市的空間意象和人文精神的提升。所以無論是政府還是企事業單位都在投入大量的人力精力,去改善這個門面。但是關于中小城市景觀道路上還存在一些問題,需要采取相應措施來促使中小城市的發展。下面筆者針對中小城市的景觀道路規劃設計進行了相關探討。
1 城市道路綠化景觀規劃設計的概況
無論大小城市現在對道路景觀的綠化都越來越重視,這也是為國家的發展添磚加瓦,助城市的建設一臂之力。
1.1 城市道路綠化景觀設計的含義
城市道路綠化景觀設計,就是指從美學觀點出發,在滿足道路交通功能的同時,充分考慮道路空間的美觀以及與周圍景觀的協調性,主要應用園林植物材料通過不同的布局形式和栽植手段,對城市主干道系統進行裝點,讓使用者感覺安全、舒適、和諧所進行的設計。道路的綠化,不僅對城市的空氣進行過濾,還為行人們帶去舒適感,提高心情指數,為生活和工作也提高了效率。讓社會景觀上更和諧,人們的出行帶來好的心情和方便。
1.2 道路景觀設計的意義
道路是每座城市的主心骨,是連接一座座城市的“橋梁”,道路設計的質量過不過硬,結構合不合理,顏色美不美觀,都直接影響著整個城市的形象,所以現在每個城市的對道路景觀設計的要求越來越高。怎樣才能把道路綠化設計和地方特色及其周圍環境相結合,成為了大中小城市道路景觀設計和建設的重要問題。
1.3 道路景觀設計的功能
每座城市都是由城市道路綠地和建筑、住宅組成的,而且道路綠化有很多的功能。改善環境,提高環境指數的生態功能,供人們放松、娛樂的游憩功能,由多種植物組成美化環境的景觀功能,防災避難,防風護沙,保護人們生命財產安全的安全防護功能,能準確的檢測污染物質指標的檢測環境污染功能,能為部分企事業帶來效益的經濟功能,等等全方面的功能使得人們對道路景觀的規劃設計有了更高層面的認識和理解。這也為大中小城市的綠化建設作了全方位的解析。
1.4 道路景觀設計的原則
城市是以人為主體的,所以城市的每一處建設都應該以人性化為前提條件,無論是從規劃到建設完工,都應將以人為本的思想為基礎,在美化環境的同時,還應該滿足人們出行的方便和舒適。所以道路景觀設計要以人為本為原則主體,還要做到整體與局部相結合,也是為了后續生態的可持續發展做出貢獻。道路景觀設計一定要堅持生態優先,才能為城市的可持續發展做出貢獻。
2 中小城市景觀道路現狀
大城市已經能完美的完成道路景觀,然而中小城市還有一些本質性問題阻礙了道路景觀的規劃和完善,這不僅影響了中小城市的發展,也阻礙了社會共同進步的步伐。
2.1 道路功能不健全
現在許多中小城市的經濟還是較落后的,往往只是考慮到了道路路面的基本要求,卻忽視了道路的輔助設施,例如道路狹窄,當貨車或者大型車輛經過的時候行人便無法通行。受變壓器電線網的制約,超高型車輛無法通過。這些都影響了城市建設的發展和人們的需求。
2.2 環境質量差
環境質量差是阻礙我國中小城市景觀道路的建設的重要問題。道路旁的綠化系統不健全,不能及時有效的補缺壞掉的綠化地帶,這些無形中為中小城市的景觀建設添上了污點。提高環境質量是中小城市當前為城市景觀道路發展前做好的改進工作之一。
2.3 規劃意識薄弱
有的小城市道路規劃部門對道路景觀設計不重視,一味的抄襲別的地區的規劃設計和單方面的為了交通而建設的道路,管理部門和維護部門一直都魚龍混雜劃不清界限,當遇到問題的時候互相推脫。這些也同樣的阻礙了城市建設的發展。
3 中小城市景觀道路的規劃改造
根據以上的現狀看來,要想改變中小城市的道路規劃理念,首當其沖就要提高管理部門人員的素質,劃清界限嚴格要求規劃設計方案,設計擁有自己城市特色的道路規劃方案,做到以人為本,合理規劃,拓寬馬路,提高進度追上標準城市的步伐,讓小城市的綠化也能賞心悅目,為老百姓造福,為城市增添光彩。
4 中小城市道路景觀的設計方法
4.1 道路的線形設計
城市道路是貫穿整個城市的樞紐網絡,貫穿著每個建筑。城市的道路可分為直線型和曲線形,線形的設計對道路景觀設計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它不緊影響著道路交通安全,還直接影響著道路景觀的觀賞性舒適度。所以線形設計一定要結合這當地城市的地形和整體規劃,合理設計線型,使線形順暢,美觀同時保證行人行車安全、通暢。
4.2 道路路面的鋪裝設計
現在許多的中小城市都不注重道路鋪裝的美觀和質量,導致了路面整體的美感體現不出來,而且到處都是坑坑洼洼。所以在道路路面的鋪裝上一定重視,道路路面是直接承受重力的,很容易被損壞,所以在選材上、設計中都要引起重視,對材料的選擇要從其強度、耐磨性和施工上做考慮,當然為了道路的美觀還要在拼接上,色彩上別出心裁,使道路和周圍環境相結合。
4.3 沿街植物景觀設計
剛提到中小城市對街道兩旁的綠化很不在乎,所以為了提高景觀設計的美感,對街道旁的植物設計一定要別具匠心,例如和旁邊的建筑物相呼應,運用設計的手法,對植物進行修剪,合理科學的規劃多采用黑土種植,配上不同的樹種和其它植物,從而形成一個整體美觀的道路景觀。
4.4 輔景觀設計
例如街邊廣場,馬路天橋等都屬于輔建筑設計,中小城市對這方面更是不在乎,然而這些建筑的存在必定會讓道路景觀添加了獨到的風景。再設計上,一定要根據旁邊的建筑形式,色彩及風土人情來人工建造。這樣使整個道路景觀規劃更美觀大方,讓這些人工建筑融入到整體建設中,成為道路上的獨道一景。
關鍵詞:城市道路;綠化設計原則;植物選擇;實例分析
中圖分類號:U412.37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引言
城市道路綠化帶雖然面積小,但是在城市道路中不開缺少的一部分,位置重要顯眼,對城市面貌影響較大。道路綠化帶是城市綠地的組成部分,分車帶設計要依據城市園林綠地系統規劃的要求進行。注意與周圍環境配合,與鄰近的建筑群、道路網、綠地等取得密切聯系,使綠地自然地融合在城市之中。
道路分車帶是分隔城市道路交通的綠化帶,也稱為隔離綠化帶,常見為中央分車帶和兩側分車帶(分隔快慢行車道)兩種形式。
1.城市道路綠化設計的原則
1.1 城市道路綠地景觀的特色表現
道路綠地的景觀是城市道路綠地的重要功能之一。一般城市道路可以分為城市主干道、次干道、支路、商住區內部道路等。城市主次干道綠地景觀設計要求各有特色、各具風格。道路綠地景觀規劃設計還要重視道路兩側用地,如道路紅線內兩側綠帶景觀、道路外建筑退后紅線留出的綠地、道路紅線與建筑紅線之間的帶狀花園用地等。
1.2道路綠化在城市中的作用
改善道路及其附近的地域小氣候生態條件,降溫遮蔭、防塵減噪、防風防火、防災防震是道路綠地特有的生態防護功能,是城市其他硬質材料無法替代的。規劃設計中可采用遮蔭式、遮擋式、阻隔式手法,采用密林式、疏林地、地被式、群落式以及行道樹式等栽植形式。
1.3道路綠地與交通的協調作用
道路綠地設計要符合行車視線要求。在道路交叉口視距三角形范圍內和彎道轉彎處的樹木不能影響駕駛員視線通透,在彎道外側的樹木應沿邊緣整齊連續栽植,預告道路線形變化,引導行車視線。同時要利用道路綠地的隔離、屏擋通透、范圍等交通組織功能設計綠地。
1.4道路植物的選擇原則
首先,要適地適樹,根據本地區氣候、土壤和地上地下環境條件選擇適于該地生長的樹木,以利于樹木的正常發育和抵御自然災害,保持較穩定的綠地效果,切忌盲目追新。其次,要選擇抗污染、耐修剪、樹冠圓整、樹蔭濃密的樹種。另外,道路綠地植物應以喬木為主,喬木、灌木和地被植物相結合,提倡進行人工植物群落配置,形成多層次道路綠地景觀。
1.5道路綠地建設應將近期和遠期效果相結合
道路樹木從栽植到形成較好景觀效果,一般需要十余年的時間,道路綠地規劃設計要有長遠觀點,栽植樹木不能經常更換、移植。近期效果與遠期效果要有計劃、有組織地周全安排,使其既能盡快發揮功能作用,又能在樹木生長壯年保持較好的形態效果,使近期與遠期效果真正結合起來。
2、城市道路植物的選擇
因地制宜,適地適樹原則。根據本地區氣候、栽植地的小氣候和地下環境條件選擇適于在該地生長的樹木,以利于樹木的正常生長發育,抗御自然災害,保持較穩定的綠化成果。選擇適應性強、生長強健、管理粗放的植物。公路綠化帶采用大手筆、大色塊手法,植觀花、觀果、觀葉植物,適應不同車速的不同綠化帶,空間上采用層次種植,平面上簡潔有序,線條流暢,強調整體性、導向性和圖案性,形成舒展、開敞、明快的風貌。選擇多種植物創造不同氛圍,體現植物生長的多樣性和植物的層次性與季相性。
道路綠地中的各種園林植物,因樹形、色彩、香味、季相等不同,在景觀、功能上也有不同的效果。根據道路景觀及功能上的要求,要實現三季有花、四季常青,就需要多品種配合與多種栽植方式的協調。道路綠地直接關系著街景的四季變化,要使春、夏、秋、冬均有相宜的景色,應根據不同用路者的視覺特性及觀賞要求處理好綠化的間距、樹木的品種、樹冠的形狀以及樹木成年后的高度及修剪等問題。
3、實例分析城市道路綠化設計
北環大道位于深圳特區的北部,西起港灣大道,自西往東橫貫南山區、福田區,東至北環-銀湖立交,全長約19.5公里。北環大道作為深圳特區東西走向的城市快速路,自1995年建成運行了近15年后,于2010年動工改造,2011年6月全面完工。此次改造,在綠化景觀方面進行了全面的提升設計,完善并豐富了中央分隔帶、主輔分隔綠化帶、立交匝道綠地、行道樹池、垂直綠化、天橋綠化等道路景觀,為人們創造更為優美的道路環境,提升城市形象。
其中中央分隔帶綠化,采用了綠籬形式的綠化;選用生長快速,方便管理的綠化植物:深圳市市花勒杜鵑,大紅花,軟枝黃蟬等進行分段種植,創造一段一景的景觀效果。
主輔分隔綠化帶,以原有常綠樹種為背景,在道路兩旁增種木棉、洋紫荊,鳳凰木,大葉紫薇、火焰木、黃花風鈴木等開花植物,在相應季節各樹種相繼開花,初春的木棉花,煙雨三月的搖曳的洋紫荊及黃花風鈴木、火焰木;初夏延續到秋天的大葉紫薇,盛夏燦爛一樹的鳳凰木等等,極大的豐富了原有的綠化景觀效果。
立交匝道綠地、行道樹池綠化等方面更多的是選用適宜的植物,比如種植好生長易管理的勒杜鵑,蟛蜞菊等,既豐富景觀,又經濟合理。
4、道路綠地應與街景相協調
街景由多種景觀元素構成,各種景觀元素的作用、地位都應恰如其分。一般情況下綠地應與道路環境中的其他景觀元素協調,單純地作為行道樹而栽植的樹木往往收不到好的效果。道路綠地設計應符合美學的要求。通常道路兩側的栽植應看成是建筑物前的種植,應該讓用路者從各方面來看都有良好的效果。有些街道樹木遮蔽了一切,綠化成了視線的障礙,用路者看不清街道面貌,從街道景觀元素協調看就不適宜。道路綠地除具有特殊功能方面的要求以外,應根據道路性質、街道建筑、氣候及地方特點要求等作為道路環境整體的一部分來考慮,這樣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現代的道路環境往往容易雷同,采用不同的綠化方式將有助于加強道路特征,區分不同的道路,一些道路也往往以其綠地而聞名于世。在現代交通條件下,要求道路具有連續性,而綠地則有助于加強這種連續性,同時綠地有助于加強道路的方向性,并以縱向分隔使行進者產生距離感。
道路綠地不僅與街景中其他元素相互協調,與地形、沿街建筑等緊密結合,使道路在滿通功能的前提下,與城市自然景色(地形、山峰、湖泊、綠地等)、歷史文物(古建筑、古橋梁、塔、傳統街巷等)以及現代建筑有機地聯系在一起,把道路與環境作為一個景觀整體加以考慮并做出一體化的設計,創造有特色、有時代感的城市環境。
5、結語
優美的城市環境,宜人的道路綠化是人們對一個地區、一個城市第一印象的重要組成部分。精工細琢的園林式的道路綠化是自然景觀的提煉和再現,是人工藝術環境和自然生態環境相結合的再創造,它所體現的姿態美、意境美、蘊含著文化與藝術的融合與升華,使人感到親切、舒適、具有生命力,是衡量現代化城市精神文明水平的重要的標志。
道路綠化不僅具有景觀效果,而且是改善城市道路生態環境的一項重要的城市市政基礎設施,運用植物生態功能的生物措施是取得城市生態環境良好循環的根本出路。
參考文獻:
關鍵詞:城市道路;景觀;規劃設計;策略
中圖分類號:TU984文獻標識碼: A
城市道路作為城市的骨架,除了擔負著城市交通的作用,還起著展現城市景觀和聯系城市各個景點的景觀廊道與景觀方向的作用。因此城市道路的景觀設計與城市景觀設計一樣,必須從美學的角度出發,把握城市人群的視覺經驗和審美意識,通過科學的、技術的、藝術的特定手段,對城市人群的視覺經驗和生活實踐進行構思。
一、城市道路景觀設計的內涵及其意義
從現代生態學和地理學角度而言,景觀既可以指地球表面的自然形態與地面風景風光, 又可以指某個特定區域內的集審美性和綜合功能于一體的地表可見景觀景象。對于人類社會活動來講,景觀具有一定的可辨識性、空間異質性以及生態規劃設計的可重復性,對于影響人們的居住生活質量、審美情操具有重要意義。社會經濟的全面發展以及各種東西方環境設計理念的滲入為現代城市區域景觀設計規劃提供了更多可供參考的藍本。因此,景觀構建設計者應在景觀設計中融入較多的經濟價值因素、生態價值因素以及美學價值因素,通過特定的生態價值理論體系對具有視覺特征的地理實體進行規劃設計,以此重塑和優化地理區域與生態系統。景觀布局設計在現代城市道路規劃設計中發揮著愈加重要的作用, 可以在更大程度上滿足現代化城市道路的多元化功能需求,從根本上體現“安全、舒適、快捷、美觀”的設計理念與指導性原則。
二、城市道路景觀設計的原則
1、 性質與功能相適應
性質與功能不同的道路所產生的路網也是不同的,因而現階段的市政道路都有著其獨有的特色。同時,因交通目的的不同,對于環境景觀元素的要求也不盡相同。對于道路附屬建筑、雕塑、綠地的風格及其設計特點而言,都必須符合不同道路所具有的特點。
2、 道路景觀設計應突出車輛的安全感
“危樓不可居,危欄不可依”,這句話充分反映了安全的重要性,如果行車中無法保證安全,道路也沒有美感可言。因此,安全感是道路景觀設計的前提。司乘人員在行車過程中會產生壓迫、壓抑等不良感受,此時更要保障道路的安全感。
3、 道路景觀設計應強調路邊的色質感
道路和沿線的綠化、構造物等的色調搭配等都會影響道路的景觀設計,好的色彩會帶給人們歡快的感受,可以消除在行車中產生的壓抑情緒和疲勞感。
4、 可持續發展與個性化原則
在市政道路景觀設計過程中,應對自然資源、生態環境以及社會經濟發展等3 方面要素進行綜合的考慮與分析,并盡量加強對于自然要素的運用,從而讓道路景觀真正融入到自然景觀中去。個性化設計原則是指在方案的設計過程中,應對城市自身的形象特點與文化進行協調分析,并加強對于城市個性化元素的應用,以充分展現出城市的特色。
三、城市道路景觀規劃設計系統整合的策略
1、利用道路兩旁空間,設計出與城市空間相結合的景觀
在城市道路的設計中,主要是以自然景觀為主,很少有人工設施的。所以,必須營造出大自然的生態系統。首先,要抓住植物本身的特點如顏色、形狀等,將它們的特點搭配合理。其實,根據植物的特點可以將城市道路劃分為不同的空間,每個空間都應有自己的功能,比如像開放、半開放、封閉、半封閉等空間進行合理地轉換,會讓游客感受到神奇、夢幻。設計者還要利用好植物的時序性,讓生態道路四季都不遜色,春夏秋冬都有自己的特色。比如說春季呈現鳥語花香、夏季濃蔭蓋地、秋季楓葉如火、冬季銀干瓊枝,這樣就會讓景觀呈現出了強勁的生命力,達到了四季有景的景觀效果。另外,植物本身就有調節生態環境的作用,設計者要合理安排不同的植物,讓凈化生態環境的作用達到最佳。
2、充分結合道路周圍的環境特征
在規劃和設計道路景觀時,要充分結合道路周圍的自然環境特點,科學劃分不同的行政區域,將道路劃景觀規劃設計分成不同的階段,在每一個具體的道路景觀設計路段,以一些具有突出特點的建筑物或者構造物為中心來進行景觀規劃設計,最大程度地實現道路景觀的點、線、面協調統一,給人以視覺上的美感。
3、確保道路路線流暢
道路景觀規劃和設計不能妨礙道路的正常交通出行,因此要盡量保持道路路線的流暢性,給駕駛員以開闊的視野,使道路和自然地形地貌協調統一,全面兼顧道路兩旁的河流、湖泊以及樹木等,減少對自然環境的破壞,嚴禁出現高填深挖的現象,在規劃和設計道路橫面時要是道路的邊坡造型和周圍景觀相互適應,并且要盡量減少道路縱面上的挖、填等措施,保護原有的自然景觀。
4、道路節點的規劃和設計
道路節點主要包括道路交叉點、停車場、步行廣場、步行天橋、地下通道出口和入口等,加強對道路節點的規劃和設計,對城市道路景觀設計起著直觀重要的作用。首先,這些節點必須是人眼可以觀察到的形態,屬于城市道路空間轉移形成的結合體。其次,這些節點必須是易于被人們記住的城市道路場所。在進行道路節點設計的時候,要根據道路實際情況和人們對節點的需求,將有些道路場所節點設計在較為醒目的地方,并提高必要道路設施在節點空間中的存在意義。
5、道路兩側綠化帶的景觀設計
道路綠化包括行道樹、分車帶、中心環島和林蔭帶四個組成部分,不同的道路或同一條道路的不同地段要各有特色,設計道路兩側綠化帶還應根據周邊地塊的使用功能區別對待。周圍有廠礦和倉庫時,應種植高大密林,樹種多以抗逆性強、抗污染為宜;周圍為人口稠密居住區時,適宜種植濃蔭、開花、有香味等植物,緊湊空間資源;如果周邊是行政辦公、學校、機關地區,設置綠色廊道,建立綠草地,提供污染程度低、噪音相對小的步行環境。
6、 樹種植被配置的設計
道路綠化配置應以生態學原理為基礎。行道樹種多以冠大蔭濃的喬木為主,側重落葉類,講究因地制宜、適地適樹的理念,栽種適宜此地的生長的樹木。樹木大約種植二到四排,多根據綠化隔離帶的寬度設置,株距選擇以喬木生長情況確定,幼苗時可加密種植,以后再間疏移種。隔離綠化帶較寬時也就種植觀賞花木、觀葉植物,草坪和宿根花卉為主,適當配以小型花灌木,形成舒展、開敞、明快的風貌。植被配置設計時一定要講求平面上簡潔有序,強調整體性、導向性和圖案性,體現多樣性、層次性和季節性。如果人行道寬度較大,可考慮草坪、綠籬、花壇、行道樹等多種形式,樹木的種植間距不阻擋視線,在品種搭配上,應充分考慮隨季節變化而變化的景觀效果。對于商業步行街,不宜采用高大的樹木,可局部放大處種植一些遮蔭樹木供行人休息、停留即可。道路交叉口可采用小喬木和灌木、花、草結合的方式進行各種幾何圖案或變形設計。
總之,城市道路景觀的規劃、設計,涉及到對原有景觀的保護、利用、改造及對新景觀的開發、創造,設計時應分析矛盾、解決矛盾、提出保護有價值的原有風景,創建新的景觀及組成要素的建議,它不僅與景觀資源的審美情趣及視覺環境質量有密切的聯系,它的規劃、設計還對生態環境、自然資源與文化資源的持續發展和永久利用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1] 李樂超.淺談景觀設計在道路設計中的應用[J]. 科技資訊. 2009(20)
[2] 劉端陽.中部中小城市道路景觀設計隨想[J]. 科技信息(科學教研). 2007(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