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多樣的生命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我認為群文閱讀的關鍵是多樣性,“讀”的形式多樣性,指導方法多樣性,“文”也要多樣性,無論是文學類作品,還是科普著作、實用文體、甚至枯燥的說明書、圖表等,都應該有所涉獵。所以教師在選文時,除了從題材、體裁、表達形式、作品風格、作者、語言風格等對文本進行整合,更應該考慮“群文”的深度,應該讓群文閱讀在培養學生興趣的基礎上,發展學生思維,培養學生高尚情感。
一、內容層次多樣性,深化主題理解,豐富學生情感體驗
課標中指出,閱讀要“逐步培養學生探究性閱讀和創造性閱讀的能力,提倡多角度、有創意的閱讀。”群文閱讀,并不是將幾篇相似的文章放在一起讀就達到了群文閱讀的目的。群文閱讀的最終目的是要“在發展語言能力的同時,發展思維能力。”(《課標》)可是在教學實踐中,很多教師對主題的理解單一淺顯,沒有多側面、多角度地深化主題,所以選文缺乏層次感、結構化。有的教師即使選擇了優秀的文章,由于對文本的解讀淺顯,沒有很好地發揮文本的原生價值和教學價值。
例如關于“環保”的主題,很多教師所選的文章僅涉及三個層面:環境破壞嚴重、環保的重要性、我們應該怎么做。至于如何科學環保、如何做到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如何尊重自然規律等這些更深層面的文章教師沒有選文。在閱讀中,由于內容淺顯,涉及角度太少,不能調動學生的思維,學生的情感體驗不深,甚至有的學生產生老生常談的厭煩感,閱讀興趣和閱讀質量不高。還有的教師由于選文的片面性,使學生產生了“人類不能利用任何自然資源”的錯誤觀念,沒有科學地理解“和諧”“可持續發展”等環保理念。再比如“動物的愛”的主題,很多教師以“父母的愛”組文,幾篇類似的文章只是展現了不同形式的父母之愛,學生的閱讀體驗沒有提升。其實《狼王夢》中的母狼為了不讓孩子受獵人的折磨一口咬斷孩子喉管的行為是一種愛――自由勝于生命,《斑羚飛渡》中羚羊群用犧牲一半挽救另一半的方法擺脫困境的壯舉更是一種大愛――贏得種群的生存機會。這些文章讓學生在閱讀中進行比較、概括,讓學生的情感體驗層層加深,做到了閱讀中既培養語文能力,又發展思維能力。
二、視角多樣性,選文立足于時代高度,提高學生對外界事物的敏感度
課標中指出:閱讀要引導學生關心當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樣文化,吸取人類優秀文化的營養,提高文化品位。
主題要有時代性。在組織文章時,我們要引領學生關注當下熱點問題,深入閱讀。“異國風情”的主題,可以從德國人嚴謹的工作態度、德國二戰中的侵略歷史、二戰后勇于認錯等整合文章,學生對德國的認識會更全面。如果再選擇一些日本拒不承認戰爭罪行的文章對比閱讀,學生對德國這個矛盾的民族認識會更深刻。這些閱讀內容,與“”事件相結合,引導學生將閱讀與現實中的熱點問題進行分析思考。
閱讀方法的指導上也要具有時代感。在閱讀方法的指導上,我們偏重于修辭方法、品味語言、理解詞語、概括文意等語文基礎知識,當下學生接受信息的渠道多種多樣,信息內容良莠不齊。我們應該引導學生正確看待這些信息,學會多種材料“對比閱讀”“多角度閱讀”。例如“人與動物”的主題,我帶領學生閱讀關于“狐貍”的各種文章,使學生了解不同國家對狐貍截然不同的態度。然后拓展遷移,對比《狼圖騰》和蒲松齡的《狼》,對比《水滸傳》和《蕩寇志》,從而讓學生明白“多角度對比閱讀”才能全面正確的認識事物,讓學生正確應對當下的信息大爆炸。
這樣在閱讀發現中,強化分析、比較、判斷的能力,強化求異出新的創新思維能力,提高整體把握能力。
三、題材多樣性,注重跨學科的閱讀技巧,提升學生綜合閱讀能力
課標中指出:閱讀要注重跨學科的學習和現代科技手段的運用,使學生在不同內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滲透和整合中開闊視野,提高學習效率。
我們選文時往往文學類作品占據主要陣地,而對科普類,甚至純粹的說明性文字、圖表等很少涉獵,學生也缺少科學類作品的閱讀指導。因此,我們要通過選文,培養學生跨學科的閱讀方法,提升學生綜合閱讀能力。比如“環境保護”的主題,我們可以選擇不同學科的閱讀內容,比較不同學科的描述方式,獲得不同學科的閱讀方法。
科學類:PM2.5形成的科學小品(說明方法和簡練準確的語言);數學類:某地一天的空氣狀況曲線圖(學會看圖表);歷史類:史志中對本地空氣質量的記載(簡練嚴謹的語言);醫學上:空氣對人健康的影響(醫學語言的表述);心理學上:環境變化對人心情的影響(獲取有效信息的方法);新聞報道:各種災難天氣的報道(語言的概括性、鼓動性)……
這樣在閱讀中,學生接觸到了形形的閱讀材料,教師引導學生對不同形式的閱讀材料采用不同的閱讀方法,注重各學科之間的聯系,不僅保證了學生的閱讀量,更學會了跨學科閱讀,學會了不同學科的閱讀技巧,提高了學生的閱讀能力和思維能力。
關鍵詞:生命意義;體育;游戲
生命體是世界的主角,生命體的存在是生命意義的具體展出。教育的對象是學生,也就是一個個生命體。對學生的教育,也就該體現“生命意義”。而對于各類教育,體育教育是展現生命意義的首要形式(主席語)。那么,體育教學必須先把“生命意義”擺在首位。更直接地說,在體育教育的過程中,必須以展現學生的生命意義為根本目的。
再看體育課程標準,它首先提了”堅持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促進學生健康成長”的教育理念,目標直指學生的健康成長。“健康第一”,即指體育課程以促進學生身體、心理和社會適應能力整體健康水平的提高為目標,技能、認知、情感、行為等領域并行推進,融合體育、心理、生理、衛生保健,環境、社會、安全、營養等諸多學科領域的有關知識,真正關注學生的健康意識、鍛煉習慣和衛生習慣的養成,將增進學生健康貫穿于全過程,使學生健康成長。
隨后又提到了“激發運動興趣”、“以學生發展為中心”、“關注個體差異與不同需求”等教育理念,以確保每一個學生受益。筆者認為,這些理念的根本起點都是“生命意義”,都指立足于“生命意義”的前題下,而展開具體的體育教育。
何為“生命意義”?達爾文的進化論說,“生命意義”從理性的角度看,它首先應有這樣的含義。1、生命的運動性,生命是運動著的,在不斷的運動中,生命體才得以延續、發展、優化。2、生命的愉悅性,身心愉快的生命體,才是有活力的生命。3、生命的感受性,正是在不斷的感知、調整、再感知,再調整中,生命才如許多彩。4、生命的差異性,生命體的本質性的差異,促成了生命的多樣性。
體育活動游戲的創編,該如何體現這樣的含義呢?
一、以韻律展現生命的運動性
在體育的教學內容中,除走跑跳爬攀滾外,還有隊列隊形、基本體操、韶律體操和簡單舞蹈的要求。走跑跳等是肢體活動的基本方式,伴隨人一生。而隊列隊形、基本體操等是這些基本活動方式的多樣組合,是人協調性的綜合體現。在鍛煉這些基本方式或是綜合體現能力時,由于好勝心的沖擊,往往只注意了活動時的好玩結果,而不會注意到形成的動作是否規范運用是否得當,并且一味地要求練,反復地講解要求,反而會激起逆反心理,這對體育教學的成效目標是百害而無益的。但不是說有這樣的弊處就不進行體育了,事實上反而更應教育。改編成體育游戲就是一種好法子。再者,仔細分析這些教育內容,其實都可以韻律的方式來展現。
起步走,一二一、一二一,這就韻律。跑步前進,同樣有一二一,一二一的口令為指揮,只不過節奏更快。跳躍時,擺臂、挺身、跳,簡單地說,一二三跳,也有韻律。隊形隊列,整齊的腳步落地聲,沙沙沙沙,同樣是韻律。韻律操、簡單舞蹈就更不同說了。只不過這些韻律往往不被學生們注意。而一旦以一種感性而形象的方式展現在學生面前時,他們的興趣就油然而生了。
創編成體育游戲就是對這些韻律的收集和強化,這樣所形成的感官刺激也強,鍛煉的效果也好。體育課,就不以下課為結束,而走向一個新的開始,也即學生將課堂上這到的方法延用到課余平時,體育鍛煉也有了生命。這種情境下,學生的自覺體育就是體育活動中”生命意義”的具體體現了。
二、以情趣提高生命的愉悅性。
聽到體育課,常見到學生歡呼雀躍。而到了場地,這樣那樣的組織形式,往往很快讓學生乏味而無趣。這樣的情境召喚著體育游戲的迅速出臺。依本節課的體育主題而開展配套的體育活動游戲,是體育的基本原則。如若本節課要訓練學生的投擲能力,那就以小游戲形式先活動上肢。本節課要訓練學生的跑,就先借游戲活動下肢。這就是體育游戲的創編最好啟示。讓情趣激起學生對本節課主要內容的興趣,也喚起主要肌肉群的興趣。
三、以豐富滿足生命的差異性。
加德納的多元智能理論說,人至少存在著九種智能,不同的人善長的智力也各不相同。如語言文字智能,能有效運用口頭語言或書寫文字;視覺空間智能,能準確感覺視覺空間,并把所知覺到的表現出來;身體運動智能,善于運用整個身體來表達想法和感覺,以及運用雙手靈巧地生產或改造事物。于是他對教育說,發掘教育對象的優勢智能并加以強化優化,這是教育的理想方式。一刀切,只有傷害與埋沒。生命個性的這種差異性,決定了因材施教。但因材施教,卻不是說,在這方面是弱勢智能的,就不學。準確地說,他仍然得學,只是不要求學到怎樣的優異。體育教學同樣面臨這樣的問題。
天生的身體素質,展示了學生在體育過程中活動能力的強弱,決定了活動的效度。體育游戲的創編,必須要考慮這樣的問題。學生是多樣的,那么體育游戲的活動方式可以是多樣的,活動要求可以是多樣的,活動開展方式也可以是多樣的。以多樣的活動菜單提供,讓學生自主選擇,自愿組合,自能活動。這樣的境況肯定遠勝于強求統一。
看“跳繩”游戲,學生可以換腳跳,也可齊腳跳;交叉跳時,既可連續交叉,也可交叉與分展輪換跳;雙人跳時,既前帶人跳,也可后帶人跳;既可正跳,也可倒跳,甚至也可高難度的繩掄兩圈的雙跳……所有的這些都因個人的活動能力而定。這樣豐富的活動方式的展現,每個學生都能有適合自己的活動方式,也都有自己應該嘗試的新方式,有基本,有發展,也有挑戰,這樣就能很好地達成體育鍛煉的目的,也在展現學生的生命活力。
綜上所述,體育面對學生,面對一個個活生生的生命性,在展示其生命意義方面功不可沒。在生命意義的前題下創編體育活動游戲,它關注了學生的身體發展的當前需要,也確保了學生終生鍛煉的長遠能力需要。重視了學生生命意義的體育游戲過程,實質上就是以人為本的過程,以發展為本的過程,促發學生生命活力的過程。
參考文獻
優勝劣汰。原句為:物競天擇,適者生存,優勝劣汰。是達爾文的進化理論里面的一個基本觀點。是指各種生物互相進行生存斗爭,由天(自然)來選擇,適應自然變化就存活,不適應的就滅亡。生物相互競爭,能適應者生存下來。這是自然界的一個普遍生存法則。一切生存的生物都必須適應環境。因為他們適應了生活環境,有了一套生存的本領,才會有生命的繁衍不息。所以,我們生存的地球之所以如此熱鬧,是因為它有適合生物生存的條件。與別的生命相比,我們人類能如此“高級”,是由于我們更能適應環境的變化。
相關理論:達爾文認為,在生存斗爭中,具有有利變異的個體,容易在生存斗爭中獲勝而生存下去。反之,具有不利變異的個體,則容易在生存斗爭中失敗而死亡。這就是說,凡是生存下來的生物都是適應環境的,而被淘汰的生物都是對環境不適應的,這就是適者生存。達爾文把在生存斗爭中,適者生存、不適者被淘汰的過程叫做自然選擇。達爾文認為,自然選擇過程是一個長期的、緩慢的、連續的過程。由于生存斗爭不斷地進行,因而自然選擇也是不斷地進行,通過一代代的生存環境的選擇作用,物種變異被定向地向著一個方向積累,于是性狀逐漸和原來的祖先不同了,這樣,新的物種就形成了。由于生物所在的環境是多種多樣的,因此,生物適應環境的方式也是多種多樣的,所以,經過自然選擇也就形成了生物界的多樣性。
(來源:文章屋網 )
一、加強領導,建章立制
在學校教育工作中,領導帶頭,普遍建立目標責任制。實行校長親自抓,分管領導重點抓,班主任具體抓的三層聯動責任制。并且制定具體計劃,責任到人,加強領導,大力宣傳,形成合力,真正使學校成為學生學知識、學文化、健康成長的地方。各個學校普遍建立關心下一代工作的相關制度,并采取有效的措施和方法,狠抓落實,統一部署,及時總結,定期檢查。許多學校還建立了每個教師關心幫助一定數量的貧困生制度,制定專項實施方案,辦實事,辦好事,切實解決實際問題。學校都聘任了法制副校長,開展法制教育,在學生中宣傳法制教育,重點抓好安全教育,確保師生健康安全。全縣曾多次開展做合格學生,創建文明、衛生、安全、和諧校園,爭當校園環保小衛士等活動。
二、多種方式方法提高學生綜合素質
1.以課堂教學為主渠道,開展生命教育。用自然生命、社會生命、精神生命的教育為引入點,使學生都能認識、尊重、珍惜、發展生命,提升生命的質量,實現生命的意義和價值。認識生命的成長規律,樹立正確的生命觀,促進生命的和諧發展。將“三生教育”中的思想性、知識性、趣味性科學合理有機地滲透到各科教學中。
2.加強學生的行為習慣和養成教育。充分利用班隊組織和校園文化的氛圍,主題班會重點突出,以參觀烈士陵園,進行革命傳統教育活動,以慶祝建黨、建國、建隊等活動為核心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大力提倡文明禮儀,建文明學校、綠色學校,并不斷擴大普及面,進行鞏固和提高。
3.以培養生存技能為重點強化安全教育。在日常的學習中不斷地增強學生的安全意識,增強自我保護能力。使全體學生都牢固地樹立安全意識,知曉生命的意義和價值必須以安全為前提,有能力克服和排除來自各方面的不安全因素,盡可能地掌握在危急情況下的防范與自救辦法,避免危險與傷害。經常性地進行多種多樣的地震、消防、交通、水火電毒等安全知識競賽及自救、逃生演練活動。
三、以留守、單親、貧困、特殊兒童為重點,促使全體兒童健康成長
1.積極開展特殊兒童群體情況調研工作。隨著外出務工人員的不斷增加,留守兒童不斷增多,和單親、貧困、特殊兒童的教育成為教育工作中的突出和棘手問題。如何使他們和其他的兒童一樣的正常成長,是此項工作的中心議題。通過對每一個兒童本人、家庭、其他相關情況的詳細調查,找準影響他們健康成長的具體因素,為留守、單親、貧困、特殊兒童營造健康、快樂、平等、和諧的成長環境,使他們在學習成績、智力水平、身體發育、生活質量、思想品行、心理健康等各個方面能得到較大的提高和改善,和其他兒童一樣正常健康地成長。
2.建立聯系卡制度。將每個留守、單親、貧困、特殊兒童的家庭背景、家長姓名、家庭住址、特殊情況、聯系電話、監護人等信息詳細登記,建立檔案聯系卡,實行單獨管理,轉學轉校都隨轉,并隨時補充新情況,形成關愛網絡機制。通過這些工作,摸清了實際情況,對癥下藥,才能有效地治理學習不認真、調皮搗蛋、厭學、逃學的行為。他們的具體做法是多種多樣的,有組建愛心隊伍,開展“大手拉小手”活動,有黨員、教師與這些兒童的“一幫一”結對子活動,有“家長”活動,少先隊、班隊會、黑板報、紅領巾廣播站等多種形式廣泛進行愛心活動,向他們伸出溫暖的手。
3.注重心理健康教育。以心理輔導為切入點,引導學生化解矛盾,和諧相處,與其他人和睦相處,接納、尊重、理解、關愛、互相幫助。許多學校都成立了心理研究室,由專門的教師進行教學、輔導和實踐。分析這些學生的自身特點,尤其是他們的需要和心理特點,特別是他們的個性特點,對癥下藥。大力開展心理咨詢、心理矯正活動,讓這些兒童消除不良情感,樹立樂觀向上的生活和學習態度,培養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在開展的活動中,要注意營造良好的氛圍。以家的氛圍來組織和進行,創造心理輔導中的愉快、寬松、自由的狀態,消除學生的心理壓力。除了理論教育,還采取參與、互動、情境、體驗等靈活多樣的方法,春風化雨的疏導方式,使學生認同和接納,自覺的拋棄逆反、反正挨批、總是被整、滾刀肉的心態,樹立正常和積極向上的心態,為不斷進步,和其他同學共同前進建立基礎。
四、構建“家庭、學校、政府、社會”的關心下一代工作網絡
1.定期召開家長會。各科教師都來共同參與、總結匯報,并開設家庭教育的專題講座,對學生則開設家長撫養小孩艱辛的教育,和家長交流家庭教育情況,共同研究如何教育好子女。
2.堅持家訪面達到100%。對留守、單親、貧困、特殊兒童還要多訪。發生情緒不好、身體不佳、成績下降、遲到早退、與同學爭吵等情況時必須立即進行家訪,與家長勾通及時發現和解決問題。經常性地請家長到學校,歡迎家長多提合理化建議。
人的生命只有一次,但是每個人對生命的理解卻是多種多樣的,有人為了金錢,有人為了長壽,有人為了能夠過上奢侈的生活。但生命到底是什么呢?生命就是默默無私的奉獻。
2 0 0 8年5月12日 14時28分,在四川省汶川縣發生里氏 8.0級大地震,就是這場突如其來的災難讓沉浸在歡樂中的四川人民飽受災難,他們死傷無數。四川其他地區也紛紛受難。就在這時,有一群“無名英雄”挺身而出:醫生、護士、消防官兵、武警戰士。他們不顧一切的救那些在死亡線上徘徊的人。在這些受難的人群中,有一些人是為了保護別人而受傷、殘疾、甚至失去生命。他們為什么這么勇敢呢?因為有生命的力量為他們鼓勁、加油!
在這場生與死的較量中,救援人員讓我們知道了生命的意義是“付出”,是“奉獻”。
我們要團結起來,即使再大的災難我們也能戰勝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