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大豆的種植與管理技術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數字農業和精準農業是當今世界農業發展的新潮流,是通過傳統農業技術生產體系與現代信息技術相結合而形成的一種新型的先進農業技術體系。“數字農業”(Digital Agriculture),是指在地學空間和信息技術支撐下的集約化和信息化的農業技術。“精準農業”(Precision Agriculture)則是以農業可持續發展為最終目標,通過各種技術手段來獲取農田內不同單元小區農作物具體生產的環境信息,并由此實現整個生產過程精細化、準確化的農業微觀經營管理的新思想。3S技術是數字農業和精準農業中的核心技術,3S等地理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為農業數字化建設和自動化、智能化管理提供了堅實的科學技術基礎,并逐漸成為以可持續發展為目標的精準農業技術體系的核心技術。
一、GPS、GIS在大豆上的應用現狀
3S技術中,作為單項的GPS、GIS技術在大豆行業中已得到某些應用用。例如,GPS用于高效的智能路徑規劃系統,通過GIS技術建立的大豆配送系統,減少了每天出車數量,平均降低了行車里程,降低了配送的成本;運用GPS與傳統(皮尺、測繩)方法相結合對地塊進行實地丈量,準確地掌握了各區域的實際落實面積情況。GIS在大豆中的應用更為令人矚目,基于Internet+GIS+MIS,采用三層體系結構的大豆信息管理信息系統框架,將GIS技術和Web技術融入大豆行業的信息管理,實現了大豆的信息可視化、管理網絡化、圖文一體化,很好地實現大豆行業的資源共享問題;黑龍江根據大豆生長發育生態條件,確定大豆種植適宜性氣候生態指標和區劃原則,在GIS技術支持下,利用氣象、土壤、地形、土地利用等多源數據,得到全大豆種植適宜區劃數據,為大豆企業進行原料基地優選提供了科學依據;利用GIS、模擬技術和土壤肥力改善方面的研究結果建立起一套大豆土壤肥料信息系統,可通過鏈指針方式,在地圖上分省、縣、鄉多個層面查詢大豆土壤肥力信息,進行優質大豆生產的施肥推薦,為各級大豆公司指導農戶更好的進行大豆平衡施肥,指導大豆專用肥定點廠相應地進行復混肥生產和大豆專用肥的調配提供了依據。
二、3S技術在大豆生產上的應用展望
GPS的優勢是精確定位,GIS的優勢是管理與分析,RS的優勢是快速提供大豆生長與農業生態環境在地表的分布信息,它們可以做到優勢互補,促進發展。隨著3S技術的日益成熟和實用化,其具有實時或準實時獲取信息、處理信息的能力,必將給大豆生產開拓一塊嶄新的天地。所以從3S技術的特點和大豆生產的內容分析,可以預見,3S技術將在大豆產生上得到深入、廣泛的應用。
1、改變以往的大豆生產調查作業方式。由于3S技術能快速、實時地獲取地面三維信息,整個過程將以自動化作業為主,省去了以往圖像繁重的校正工作及手工作圖的作業方式,人工勞務介入量大大減少,作業步驟變得簡單,周期縮短,成本將大大降低,能有效地提高經濟效益。
2、增強對大豆病蟲害及一些災害天氣監測能力。我國進行了機~星~地航空遙感試驗,已實現了側視雷達掃描圖像的實時數字傳輸,保障了對災害事件的全天候監測,并快速地通過通訊衛星向遠距離發送,這將為3S技術應用到大豆生產提供有效的技術支持,使在大豆生產的整個過程受到適時監測,各種相關、有用的信息得到反饋,根據數據分析系統對大豆病蟲害和冰雹、雪彈子、干旱、連綿雨等的發生及時提供依據,并合理決策,能從最大程度上降低大豆的損失。
3、在大豆平衡施肥中起至關重要的作用。以3S技術作為重要支撐技術,通過對各種植區土壤樣品指標的測定及土壤養分的空間差異分析,并對大豆樣品的分析及數據匯總,結合土壤資料,融合GPS、GIS和數據庫技術,可以建立種植區土壤養分數據庫、土壤物理性狀數據庫和土壤類型空間分布數據庫,為大豆分區施肥推薦、區域性大豆專用肥配方的快速決策提供科學依據。
(4)為大豆種植規劃和可持續發展研究提供技術支持。在傳統的大豆生產區劃過程中,由于沒有GPS定位,沒有GIS系統和RS數據,只能參照行政劃分的界限,依靠人工制圖,大體上規劃出每年生產種植結構分布及區劃圖,對大豆生產的指導作用不大。21世紀的大豆種植區劃技術則將基于3S等高新技術,將多種來源的氣候資源信息、土壤信息、地形地貌信息和衛星遙感信息在一個平臺上進行融合分析、綜合應用,區劃的精度將提高到一個新的水平和質量級。一個縣級區劃,在大比例尺基礎地理數據支持下,精度可達到村級、種植地塊級,突破了傳統區劃方法中資料以點代面,區劃結果僅能夠做到縣級的局面。這為切實掌握各種植區的氣候生態及其分布情況,對于大豆原料供應點的布局、規劃及基地建設等方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北方;大豆;高產栽培;技術研究
在我國,大豆的供求矛盾最為明顯。大豆是人們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物質之一,而我國北方由于氣候寒冷、晝夜溫差較大、無霜期少、積溫不足等原因,大豆的產量一直沒有較大突破,因此,結合實際研究出適合的高產栽培技術已成為提高北方大豆產量質量,解決我國大豆供求矛盾的主要措施之一。
1 從大豆種子的選用和種植方面提高大豆的產量
1.1 選用優質的大豆種子進行栽培
選擇適宜的大豆品種,播種前對種子嚴格挑選,從根本上提高大豆的生長效率和收獲產量。
1.2 選用適合北方大豆的種植方式
1.2.1 窄行密植種植法
這是目前國內外普遍采用的種植方法,主要是通過采用窄行密植、縮壟增行的方式將種植的行距由60~70cm縮小至40~50cm,據有關試驗表明,這樣的種植方式可增產15%~20%。從大豆的播種、管理到收獲,一般都是采用機械化操作,所以土壤的墑情較好,大豆出苗均勻、整齊。采用窄行密植的種植方式,能充分利用地力和光能,群體的布置更為合理,有效地減少了雜草的滋生,從而提高了大豆的產量。
1.2.2 等距穴種植法
此法一般是采用機械播種的方法來提高播種質量和效率,用這種方式播種的大豆,出苗后植株間分布合理、株距適當、生長均勻,整體發展平衡,結莢密集。
1.2.3 種植時要合理密植
一般來說,大豆的單位面積產量是由單位面積內的單株莢數、粒數以及植株數共同決定的。在種植的時候要根據品種的特性、種植地區的地理特征、氣溫以及播種的方法等做到合理密植。一般而言,土壤較肥沃的地區可適當稀植,反之則應密植;早熟的大豆品種宜密植,反之宜稀植;寬行距的宜稀植,反之宜密植;如果需與別的植物間作,則要遵循“與早熟矮稈植物采用密植間作,與高稈作物則采用稀植間作”的原則。
2 通過改善施肥方式來提高大豆的產量
2.1 農家肥的增量施用
利用農家肥做底肥。腐熟的有機肥可以產生出有機酸,而有機酸可以將土壤中不易分解的物質轉化為易吸收的營養成分,保證大豆所需的營養素齊全。此外,腐熟的有機肥還可以改善土壤結構,增強土壤保肥保水能力,為大豆的生長提供良好的環境。
2.2 化肥的合理施用
如果要使用化肥作為底肥,就必須要結合秋整地起壟,在土壤封凍的前10d進行施肥,但不能提前,否則會造成肥料的不必要浪費。春季時,可以結合頂漿起壟將化肥施入壟底,施用化肥時要做到鉀、磷、氮的合理搭配,如果條件允許還可以進行測土,配方施肥。根據有關試驗數據表明,適合北方大豆施肥的鉀磷氮的最佳比例為:平地∶黑土=1∶1,崗坡∶黑土=1∶1.2。
2.3 不同時間和位置的施肥分類
根據大豆施肥位置和時間的不同可以分為種肥、底肥、葉面追肥和根際追肥等。為了保證大豆幼苗期營養充足,可以施用適量的化肥作為種肥,促進大豆幼苗和根瘤的生長,為大豆的后期增長奠定基礎。據相關實踐經驗證明,葉面追肥和根際追肥對大豆的增產也有較好的效果。
3 從大豆的病蟲防治方面提高大豆的產量
實踐證明,合理、有效和科學的田間管理是提高大豆產量必不可少的手段之一,田間管理最重要的就是病蟲防治。大豆的主要病蟲害有大豆食心蟲、大豆蚜蟲、根腐病、灰斑病、孢囊線蟲、霜霉病等。大豆蚜蟲可以采用藥物治療,當田間發現蚜蟲且蟲株率超過一半或是有5%的植株卷葉時,可以采用100g三乙膦酸鋁10%的吡蟲啉進行噴霧防治;大豆霜霉病可用25%甲霜靈或40%乙磷鋁的可濕性粉劑,按照種子種子重量的0.5%進行拌種防治;大豆的孢囊線蟲和根腐病等,可根據土壤條件采用不同的防治辦法,具體可以按種子量的0.4%混合濃度為50%的多復合劑進行拌種或是采用種衣劑包衣的方法等。另外,在田間發病時,還可以用甲霜靈800倍的液噴灑或三乙膦酸鋁300倍液,按照每66740kg的用藥量進行防治。
4 在合適的時機進行收獲
適時機收也可提高大豆產量。大豆的最佳收獲時期是黃熟期,具體表現為:豆粒發黃、83%的葉片脫落、小部分豆莢變成褐色、大部分豆莢發黃,此時就是收獲大豆的最佳時期。另外,在收獲時要保證不丟枝、不落粒、不炸莢、不留莢,保證大豆的高豐收產量。
5 總結
綜上所述,高產栽培是由選種、施肥、管理、收獲等多環節組成的復雜工作。對于北方地區大豆種植者而言,每一個環節都非常重要,要認真、謹慎、合理、科學的掌握每一個環節才能,保證大豆的產量和質量都有所提高,為我國的大豆需求量提供保障。
參考文獻
關鍵詞:東北大豆;病蟲害;防治技術
中圖分類號:S435.651 文獻標識碼:A DOI:10.11974/nyyjs.20170432131
引言
黑龍江格球山農場的主要農作物是大豆,目前種植的大豆品種主要為墾鑒豆27、墾鑒豆28等。這些大豆品種不僅能夠很好地適應墾區農場的生長環境,而且產量高,大豆的質量好,特別是黑龍江墾區農場在病蟲害防治上也給予了高度重視,使得大豆連年增收。
1 東北大豆常見的病蟲害
1.1 東北大豆的病害
東北大豆的病害有多種,茵核病、灰斑病是主要的病害。
大豆菌核病通常是在7月份下旬發病。所體現的癥狀為大豆莖桿上產生褐色病斑,在表面上有白色菌z體,呈棉絮狀。逐漸地,白色的顆粒轉變為黑色,這就是“菌核”,老鼠屎樣。剖開大豆病株的莖桿,就會看到菌核。大豆病株轉變灰白色后,逐漸枯死。
大豆灰斑病在6月上旬―7月中旬發病,特別是陰雨天氣,大豆正處于嫩莢期和鼓粒期,此時發病的幾率是非常高的。所體現的癥狀為葉片枯黃,大豆的種子、豆莢、植株的桿莖也會遭到灰斑病的侵害,逐漸地,大豆植株的葉片就會脫落[1]。病株上生長的大豆成品品質也嚴重下降,導致大豆減產。
1.2 東北大豆的蟲害
東北大豆的蟲害有很多種,諸如紅蜘蛛、蚜蟲、四星葉甲、食心蟲、潛根蠅等等。
大豆紅蜘蛛是用刺吸式口器對植株造成危害。無論是紅蜘蛛的幼蟲,還是紅蜘蛛的成蟲,都會危害大豆的成長。大豆所表現的癥狀是葉片脫落、生長較遲緩導致植株矮小,大豆的結莢數量少。如果大豆的植株病癥很嚴重,就會在葉片上呈塊狀病斑,大豆植株也因此逐漸枯死。
大豆蚜蟲具有很強的危害性,體現為葉片的背面有透明稠黏的分泌物,為蜜露狀,葉片會皺縮、卷曲,嚴重會導致植株枯萎,直到死亡。蚜蟲會導致花蕾變形,飽滿度不夠,花朵數量少而且非常小。
2 東北大豆病蟲害的防治
2.1 防治東北大豆病害的有效措施
黑龍江墾區農場在大豆病害的防治上,以預防為主,治理為輔。主要從4個方面解決大豆的病害問題。注重大豆的選種,黑龍江格球山農場主要種植的大豆品種為墾鑒豆27、墾鑒豆28等,品質優良,具有良好的抗病能力。在田間管理中,發現有帶病的大豆植株,就及時清除,而且農場還采用了輪作換茬的方式,對大豆病害起到了一定的預防作用。
大豆種植中,采用化學藥劑治療措施,用化學藥劑治療受病的大豆植株,治療的時間短,見效快。采用化學藥劑對大豆的病蟲害進行預防,需要用藥劑拌種的方式,采用化學除草技術,可以將種子中病體及時消除,并消除雜草中所存在的病源。
黑龍江墾區農場在大豆種植中,更為注重農業生態環境保護。因此,在病害防治工作中,為了避免化學藥劑污染環境,還采取了物理防治措施和生物防治措施,以提高大豆的健康指數。
2.2 防治東北大豆蟲害的有效措施
大豆遭到蟲害就會影響質量和產量。黑龍江墾區農場采用化學藥劑防治對策。所種植的墾鑒豆27、墾鑒豆28等大豆品種常見的蟲害包括蚜蟲、紅蜘蛛、地老虎、圓跳蟲等等。大豆不同的生長階段,需要采取相應的防治措施,這樣可以降低大豆遭到蟲害的幾率。
大豆種植的初期階段,在種子的選擇上,要注意選擇個大、飽滿的大豆種子。在種植之前,使用藥劑拌種,做好種子的包衣防治工作。在種子階段和大豆的幼苗階段,要采取相應的保護措施,以避免遭受到害蟲的侵害。
當大豆植株正處于生長期,主要的蟲害就是蚜蟲和紅蜘蛛。在蟲害發現的初期,要及時地采用化學藥劑進行治療,以避免植株病情嚴重,抑制蟲害蔓延。
當大豆植株處于末期生長階段,此時大豆正處于灌漿時期,食心蟲就會侵入到豆莢中。所以,要采取藥劑防治措施對大豆的豆莢、豆粒予以保護,以保證大豆的質量。
在種植大豆的過程中,需要高度重視田間管理工作,其中,除草是重要的環節。如果雜草量比較少,可以人工除草。隨著大豆進入到生長期,草也會長勢旺盛,此時就需要采用化學藥劑除草,將草中的病蟲源消除,為大豆植株創造良好的生長環境。將大豆田間的雜草及時清除,這樣可以避免雜草與大豆植株爭肥,還能提高大豆田間的通風質量。
3 結束語
黑龍江格球山農場的主要農作物是大豆。多年來,農場對優質大豆的種植技術不斷探索,特別對病蟲害防治技術予以高度重視。農場在近年來選擇種植了墾鑒豆27、墾鑒豆28等大豆品種,對當地環境具有良好的適應性,配合使用相應的病蟲害防治技術,不僅提高了大豆的質量,大豆的產量也明顯提高。
1 農業合作社大豆生產發展瓶頸
通過對興聚農業科技合作社大豆生產情況的調查走訪,總結分析得出興聚科技合作社雖然取得了較好的經濟效益,但合作社在大豆生產中的也存在著一些問題。
1.1 缺少大型機械,土地規模擴大受阻
目前合作社現有的大型機械數量有限而且不配套,無法完成更大規模的作業,制約著土地規模的擴大和作業的標準化。以前擁有的小馬力機械與大面積的作業根本不相匹配,降低了工作效率。現有的中耕機械的傷苗率、收獲機械的收獲損失率和破損率有待降低,農業機械很難達到農藝標準,影響農業標準化的實現。
1.2 缺少新的高產栽培技術
目前規模化的大豆生產缺少集約化、機械化程度高的配套栽培技術。現有的栽培技術在提高產量方面潛力有限。
1.3 缺少高產、穩產、抗逆性強的優良品種
目前應用的很多品種的產量潛力與高產品種比較增產潛力小,綜合抗性不強;加上新品種的應用轉化速度較慢,種性退化,使產量和品質下降,生產上極需產量較高、品種優良的大豆新品種。
1.4 重茬面積大,土地不能用養結合
由于合作社只種植一種作物大豆,重茬現象十分嚴重,病蟲草害發生相對較重,嚴重影響大豆產量和效益。土地不能做到用養結合,土壤有機質下降,形成不良循環。
1.5 農業基礎設施薄弱,抵御自然災害能力較弱
近兩年水分是影響產量的主要因素。農業基礎設施薄弱,不能很好地解決大豆生產水(旱、澇)問題,尤其是遇到旱災,灌溉能力低,水分的利用率有待提高。
1.6 農藥市場混亂,影響防病蟲效果
由于農藥市場品種雜亂,藥品名稱復雜多樣,真假難辯,出現了混亂雜現象,藥害現象難以杜絕,輕的造成大豆生長發育延遲,藥害嚴重的幼苗全部死掉,影響大豆生產過程中防病蟲效果和造成土壤環境污染。
1.7 生產成本高,發展資金不足
隨著柴油、肥料等生產資料價格的上漲,用工成本不斷增加,導致大豆生產成本的增加。為了加快土地流轉速度,需要加大資金的投入,但目前發展流動資金有限,資金不足的瓶頸制約著合作社的經營發展,影響合作社的發展后勁。
1.8 優惠政策不到位,管理不規范
政府對農民專業合作社的各項優惠政策還不到位,扶持力度還不夠強。由于合作社成立時間短,制度仍不健全,管理還不規范,視野還不開闊,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管理人員急需學習先進經驗。
2 個體農戶大豆生產發展瓶頸
通過對大豆生產情況進行了全面細致的調查、研究,并經過總結分析得出個體農戶大豆生產中的存在的如下突出問題。
2.1 種植規模小,管理粗放
個體農戶目前都是小家小戶的分散種植,面積小,大豆品種繁多,無法實行優質優價;而且分散經營的生產方式也制約了標準化栽培技術的推廣應用,技術的增產作用發揮較差。另一方面,土地的分散經營和管理,限制了大型農機具的應用,農戶使用的都是小馬力機械,農業生產達不到標準化作業要求,影響耕種質量和效率。許多先進的栽培技術不能落實到位、田間管理粗放,病蟲害不能及時防治。由于土地有限,糧食價格不高,大部分青壯年勞力都外出打工掙錢,在家里從事農業生產的多是婦女或老人,影響新技術的普及應用,技術到位率低。
2.2 科技水平低,浪費有利自然條件
2010年, 綏化市北林區春季溫度低、土壤濕度大,導致大豆播種期延遲。個體農戶因擔心秋季大豆不能正常成熟,選擇了過早熟大豆品種,導致秋季9月12日時大豆已經成熟,為了避免發生大豆炸莢現象,只好開始收獲,明顯浪費了大量有效積溫;而合作社經常和農業技術人員溝通學習,則根據實際情況選擇種植了適宜熟期的大豆品種,到9月末大豆正常成熟,充分利用了有效積溫,提高了大豆產量。
2.3 品種多亂雜,無法優質優價
優良品種更新慢,品種產量低,質量不高;農民盲目引種,有的浪費積溫,有的導致貪青晚熟,種植后達不到預期效果;各家各戶種植的大豆品種多、亂、雜,混收、混儲嚴重,銷售時無法優質優價。
2.4 生產成本高,比較效益低
一方面,隨著柴油、肥料等生產資料價格的上漲,用工成本不斷增加,導致大豆生產成本的增加;另一方面,大豆價格低,銷路不暢,豆農純收益呈不斷下降趨勢。從農作物品種間比較效益看,大豆種植效益一直低于水稻和玉米,市場經濟條件下,農民往往選擇效益好的作物種植,豆農收益的不穩定進一步導致了大豆面積的波動和總產的不穩定。
2.5 整地質量不高,影響大豆生長
個體農戶大豆田缺少深翻基礎,耕整地技術不高,缺乏大型農機具,達不到作業標準,影響大豆生長。秋整地多數是用旋耕機旋一遍,年復一年使犁底層逐漸上升,耕層變薄,犁底層變厚。播種后如遇到春旱,播種層內的土壤水分很快就會被蒸發散失掉,往往造成芽干;遇春澇,水分又容易積存在薄薄的耕層內,由于土壤水分大,溫度低,常造成爛種,導致出苗不勻,缺苗斷條,因保苗株數不夠,影響大豆產量。另外,小馬力拖拉機作業次數過多,造成表土粘實、透性差,土壤溫度回升慢,不保水,易形成土表徑流,影響農作物的正常生長。
2.6 農業基礎設施薄弱,無法抵御自然災害
“聯產承包”以后,原來集體的農田基礎設施破壞嚴重,沒有配套的澆灌設施等基礎設施,造成“旱不能灌、澇不能排”,不能很好地解決大豆生產水(旱、澇)問題,無法抵御自然災害的侵襲。例如,2007年出現了嚴重的春旱加伏旱,因為沒有相應的澆灌設施,造成了大幅度的減產,嚴重影響了農戶種植大豆的積極性。
2.7 種植密度不合理,影響品種產量潛力發揮
農戶不能針對不同品種特性、施肥水平、栽培方法因地制宜確定適宜的種植密度,從而影響品種產量潛力的充分發揮。一部分大豆種植戶憑借老觀念,認為大豆大密度才能獲得高產,大豆密度過大,通風透光不好,倒伏等一系列的問題,嚴重影響了產量和品質。
2.8 科學施肥理念不夠,影響大豆養分供應
個體農戶在大豆生產上,重化肥、輕有機肥,重氮磷肥、輕鉀肥,重大量元素肥、輕中微量元素肥。有機肥使用率極低,造成土壤板結、保水性和對洪澇干旱的緩沖能力下降。氮、磷過量施用,造成施入肥料肥效的降低,同時造成群體的過早郁蔽,引起經濟系數的降低和病害的發生,不僅浪費了資源、增加了農業生產成本,而且形成對環境的污染。同時鉀、硫、錳、鋅等肥料施入不足,影響大豆正常的生長發育。另外,一些農戶施用化肥只注重數量,不看含量,常常出現肥量不少,但肥料養分含量低,其所含養分數量滿足不了大豆生長發育的需要,出現產量不高的現象。
關鍵詞:大豆種植技術;良種增產;莫力達瓦達斡爾族自治旗
中圖分類號:S565.1 文獻標識碼:A
1 前言
大豆是人類油脂和優質蛋白的重要來源,也是世界種植范圍最大的油料作物之一。莫力達瓦達斡爾族自治旗是全國僅有的三個少數民族自治旗之一。位于呼倫貝爾市東部,地域廣闊,資源豐富,素有“大豆之鄉”、“曲棍球之鄉”、“歌舞之鄉”的美譽,截止到2012年12月32日止,莫力達瓦達斡爾族自治旗的大豆種植面積已經達到了27.67萬hm2,占總播種面積的54.6%。依托大豆高產創建整縣制推進工作,按照“沿路沿線、集中連片、突出重點、以點帶面”的原則,在全旗15個鄉鎮、辦事處、1個農場,建設大豆高產創建示范區20處,以示范帶動全旗大豆均衡增產。莫力達瓦達斡爾族自治旗大力發展大豆種植技術,有優勢也有劣勢,劣勢為很容易就受到機械化水平、積溫、降水(干旱)等因素的影響,導致品質和產量都受到嚴重的影響,優勢就是莫力達瓦達斡爾族自治旗土地肥沃、溫差大、雨熱同期、種植大豆效益高。本文就如何規范大豆種植技術來發揮良種增產優勢進行探討。
2 規范土壤耕作措施
農業生產的基礎作業就是采用有效的土壤耕作,這也是發揮大豆良種增產優勢的必要措施,我們應該對種植大豆的地塊,根據不同前茬來完成一系列的耕作措施,如耙茬、深松、起壟、秋翻等,這樣一來,能夠增強大豆的抗逆性,促使大豆根系發育,對大豆種植土壤耕層的熱、肥、氣、水狀況進行有效的改善,另外,還可以采用耙茬或者伏秋翻的方式來對無深翻深松基礎的地塊可進行精細整地,使之達到待播狀態,耙細耙平,深松深度不低于24cm,耕翻深度為17~19cm,耙茬深度13~16cm。可用普通起壟犁在小壟窄行密植的過程中打出46~52cm的小壟,可用做臺機在大壟窄行密植的過程中打成壟高16~19cm、壟深90~140cm的大壟,使之可達到待播狀態。
3 加強田間管理,防止草荒
3.1在大豆播種之前,土壤疏松要達到整細整平的程度,同時底肥務必要做到充足
當大豆籽粒肥厚、寬大時就很難出土,所以,一定要在播種時就做到底墑充足。豆類花莢期是營養生長生殖生長并進時期,補足水肥可起到保花保莢、降低無效莢粒的作用;鼓粒期水肥充足可延長葉片功能期,起到增加粒重的作用。養分充足水是關鍵,因養分只有溶解在水中才能被作物根系吸收利用,因此澆灌要及時。大豆成熟時要及時收獲,避免爆莢造成損失。
3.2絕大多數的大豆播種地區都是采用以土壤處理為主的化學除草方式
為了提高滅草效果,務必要做到防止脫節,隨鎮壓、隨噴藥、隨播種連續作業。可以采用以下的化學除草配方:0.6~0.7kg/hm2含量為48%的廣滅靈+0.3~0.4kg/hm2含量為70%的賽克津+1000~1500mL/hm2含量為90%的乙草胺+10~12g/hm2含量為50%的速收+1000~1500mL/hm2含量為96%的金都爾。
3.3要注意因地制宜來對大豆病蟲害進行防治
主要有蚜蟲、大豆食心蟲、灰斑病、根腐病、孢囊線蟲等,可以按種子量的0.4%選用50%多福合劑拌種,或者50%福美雙拌種。實踐證明,通過田間管理措施,往往增產幅度在15%~20%左右。
4 注意生育期問題
大豆品種產量的高低一般與生育期的長短存在著正比關系,生育期短的大豆品種產量低,而生育期長的大豆品種產量高。我們應該從各地的實際情況出發,因地制宜地選用大豆品種,以保證穩產、高產,充分利用生育季節為原則。莫力達瓦達斡爾族自治旗一般都是選擇生育期為118~126d的抗病、優質、高產的大豆品種。同時,還應該密切注意大豆倒伏性的問題。莖稈強的品種如果存在密度過大、肥水過多的問題,會出現倒伏現象,而莖稈弱的大豆品種也很容易出現倒伏現象,因此,應該盡量選擇產量潛力大、半矮稈、莖稈強度大的大豆品種,合理密植,配方施肥,以便能夠發揮良種增產優勢。
參考文獻
[1] 劉德生,高麗華. 發揮大豆品種優良特性的技術措施[J]. 種子世界, 2005(04).
[2] 耿臻,楊青春,苑保軍,呂廣倫,張東輝. 如何正確評價和使用大豆優良品種[J]. 中國農村小康科技, 2005(07).
[3] 耿臻,楊青春,苑保軍,呂廣倫,張東輝. 如何正確評價和使用大豆優良品種[J]. 種子, 200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