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部丰满熟女富婆视频,托着奶头喂男人吃奶,厨房挺进朋友人妻,成 人 免费 黄 色 网站无毒下载

首頁 > 文章中心 > 農村勞動力就業情況

農村勞動力就業情況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農村勞動力就業情況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農村勞動力就業情況

農村勞動力就業情況范文第1篇

從調研的情況看主要體現出以下幾個方面:

2.在這次調研中發現全縣大多數企業都同意吸納本地工人,工資待遇相對上年比較穩定,個別企業有所下降。

3.目前,我縣農民的科學文化素質偏低。農民文化素質不高,已經制約了農民的就業、農業的發展、農民的增收進程。

(2)從世界范圍來看,隨著經濟的發展,農業發展對科技投入的依賴程度越來越大。而我國目前農業科技的投入只占農業總產值的0。5%,低于發達國家2個百分點;我國每1萬名農業人口擁有農業科技人員6人,遠遠低于發達國家40人的水平。由于農民的科學文化素質低下,我國現有的農業科技成果在農村的應用效果大打折扣,推行成本很高,甚至有很多科技成果無法轉化為現實生產力。農民勞動力素質是指農民從事農業經營的綜合能力。由次可見,農業面臨著大范圍變革,現代農業經營者需要掌握系統的農業生產基礎知識,具備農產品生產、加工、包裝、儲運、銷售等方面的基本技能,儲運、銷售將成為提高農業經營效益的關鍵,改善農產品品質和加快運銷周轉率將成為農業經營的核心,保護資源、防止污染、可持續發展將成為農業生產不可避免的宏觀要求。因此,農業經營者還必須在精通專行的同時,在商品運銷、信息處理、環境保護等方面要有較高的專業科技素質。事實上沒有較高的專業科技素質,根本無法從事高科技的現代農業。

農村勞動力就業情況范文第2篇

一、指導思想

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按照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的要求,緊緊圍繞發展勞務經濟和統籌城鄉就業,有效整合資源,加強基層勞動保障平臺基礎工作和基本能力建設,提高其公共服務能力與水平,為農村勞動力提供方便、快捷的就業服務,積極推動農村勞動力向非農產業和城鎮轉移,促進全市農民增收致富和城鄉統籌發展。

二、總體目標

按照“整合資源、夯實基礎、規范服務、整體推進”的要求,在全市有計劃、有步驟地實行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實名制管理。按照“一人一卡、一村一冊、一鄉一柜、一縣一庫”的要求,建立全市農村勞動力資源基本信息數據庫,及時掌握農村適齡勞動者就業、失業、培訓、社保等基本情況,建立起農村勞動就業動態管理服務機制,使公共就業服務落實到每一位農村勞動者。

到“十二五”期末,全市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實名制基本要實現規范化、專業化、信息化、動態化目標。建立起轉移就業動態管理服務體系和公共就業人性化服務的工作制度。使農村勞動力能夠就近享受到更加優質、高效、便捷的就業服務。

三、實名制登記人員范圍

1、具有我市農村戶籍、年齡在16-60周歲、有就業能力和就業愿望的農村勞動力;

2、從統計時間算起,一年內在非農產業就業達到6個月及以上的農村勞動力。

四、工作內容

(一)實名制管理內容。就業實名制管理的基本內容包括農村勞動力個人基本信息和就業信息。個人信息包括:姓名(以本人身份證上姓名為準)、性別、出生年月、身份證、就業失業登記證號碼、戶籍所在地、文化程度等;就業信息包括:就業狀態、求職意愿、職業技能等級證書、去向、就業時間、單位、勞動合同簽訂、工資待遇、社會保險參保情況、聯系電話等。

(二)實名制管理方式。就業實名制管理,先建立紙質臺帳、再錄入微機,確保記載真實,查有實據。數據由行政村(本人、家屬、村信息員)填報,鄉鎮(街道)、縣(市、區)、設區市逐級匯總上報。行政村信息員定期做好本村農村勞動力及轉移就業調查工作,2012年每半年報告其動態變化情況,從2013年開始按季報告。各級公共就業服務機構要充分利用就業失業服務管理信息系統,將農村勞動力的基本情況錄入微機,實行動態管理;對實現就業人員的就業時間、就業去向、合同簽訂、工資收入等就業信息半年(季)更新一次,確保管理信息真實全面。

五、工作步驟

根據“一次規劃,統一實施,滾動完善”的原則,以農村適齡勞動力信息檔案為基礎,勞動保障各項業務工作平臺和街道(鄉鎮)社區[村]勞動保障工作平臺相結合,及時掌握勞動力流動情況,形成反映農村勞動力就業基本情況的動態信息登記管理服務制度。

(一)準備部署階段(年10月-年底)。根據省、市要求,制定本地區實名制管理工作實施方案,相關文件,組織各鄉鎮(街道)召開專項會議布置細化工作,組織相關基層工作人員進行實名制登記業務培訓。

(二)統計調查階段

(2012年月至2012年6月)。在全市實施農村勞動力資源基本情況的首次調查登記;完成有轉移愿望的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到非農產業就業農民基本情況的調查登記;完成農村外出務工人員基本情況調查登記, 建立我市農村勞動力資源基本信息數據庫。

(三)數據總結階段(2012年7月至2015年12月)。全面完成全市農村勞動力資源基本情況調查登記,建立完善我市農村勞動力資源基本信息數據庫,建立起全市農村勞動力就業動態管理服務機制。

六、實名制管理工作要求

(一)建立就業實名制管理登記制度

1、各縣(市、區)要摸清轄區內有就業能力和就業愿望農村勞動力和轉移就業的人員底數,每名農村勞動力要填寫《省農村勞動力登記卡》(見附件1),各行政村(社區)要建立健全全村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登記冊,各鄉鎮(街道)建立農村勞動力信息臺帳并專柜儲存,各縣(市、區)建立數據庫,所有卡、冊、柜、庫數據一致,且均為實名,并采取定期更新方式,實施動態管理。

2、各縣(市、區)要結合實際,建立實名制管理制度。一是明確村信息員、鄉鎮(街道)勞動保障協理員、就業服務工作人員的職責。二是認真填寫、匯總相關數據,保證真實有效。三是明確數據定期更新時間,在2013年前每半年更新一次,2013年后每季更新一次。四是明確報表定期上報方式和時間,每年6月10日和12月10日前以電子文檔形式上報市局。

(二)建立就業實名制調查統計制度

1、各縣(市、區)要充分發揮行政村(社區)專(兼)職勞動保障信息員作用,建立責任制,劃片包干,負責屬地內適齡勞動者基本情況調查。行政村(社區)專(兼)職勞動保障信息員應對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人員半年(季)調查一次,調查時間為半年(季)、全年度的最末月。專(兼)職勞動保障信息員要及時采集、登記適齡勞動者就業、失業信息變動情況并及時上報。鄉鎮(街道)協理員按規定將調查數據錄入信息系統網絡,更新相關數據。

2、根據省廳專門制定統一的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實名制統計表,將農村勞動力及轉移就業人員納入就業實名制統計范圍,實行以行政村(社區)為基本統計單位的就業實名制統計報表報送辦法。完善就業實名制統計基礎資料和臺帳管理,對實名制登記情況和提供就業服務情況進行記錄,建立全市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電子臺帳。

(三)實現實名制管理與就業服務相結合

各縣(市、區)在實施實名制管理的同時,要按照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關于進一步加強基層平臺就業工作若干問題的意見》(人社部發[]37號)明確的行政村承擔就業工作的職責,為農村勞動力提供全方位服務,促進農村勞動力有組織轉移就業。各縣(市、區)公共就業服務機構要根據實名制管理掌握的農村勞動力實際需求,提供相應的公共服務。

(四)建立依托信息化系統的實名制管理制度

各縣(市、區)要積極推進信息化系統建設,向基層勞動保障平臺傾斜,優先保證基層開展公共服務必需的設備和網絡建設投入,加快信息網絡建設。依托全省統一的就業失業服務管理信息系統,建立農村勞動力資源和轉移就業數據庫,逐步向省級集中,實現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實名制管理全程信息化。

七、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加強就業實名制管理,是各級政府落實促進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重要職責、也是考核工作目標任務落實情況及工作成效的一項有效措施。各縣(市、區)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門要高度重視,充分認識做好此項工作的重要性,切實增強工作責任感和使命感,建立健全工作責任體系,采取得力措施,抓好就業實名制管理的實施工作。

(二)制訂實施方案。各縣(市、區)要將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實名制管理工作納入就業工作計劃,抓緊制訂推進方案和實施辦法,周密部署安排,精心組織實施。當前要盡快落實開展農村勞動力及轉移就業調查工作,做到人員底數清楚;要完善服務設施,做好各項準備工作;研究制訂各項工作制度,提出具體任務目標和時間要求。

(三)充實管理人員隊伍。各縣(市、區)要結合轄區內面積、人口數量、特別是新成長勞動力和富余勞動力情況和需求,合理配置專兼職調查員。按照省政府《關于進一步做好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工作的意見》(政[]79號)文件要求,各行政村要將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動態管理工作作為重要工作職責,由農保統計人員(沒有農保統計人員的由村兩委主要負責人)負責信息統計工作,同時要發揮大學生村官的作用,負責本村勞動力轉移就業和動態管理等基礎工作。要根據就業政策和實名制管理等工作的需要,對基層從事實名制管理的工作人員進行政策、業務和服務技能等培訓,原則上經過2-3年時間普遍輪訓一次,提高基層工作人員的整體素質。

農村勞動力就業情況范文第3篇

一、基本情況:

2002年至2005年底,全市共組織各類農村勞動力培訓6.24萬人,其中:培訓本地農村勞動力3.5萬人,培訓外來勞動力2.74萬人。原創:截至2005年底,全市已有17.9萬名青壯年農民接受各類職業技能培訓,青壯年農民接受技能培訓的覆蓋面達到73.7%。全市持有國家職業資格等級證書的農村勞動力已達5.4萬人,占全市技術工人總數17.6萬人的31%。

二、主要做法:

1、加強領導,精心組織

一是組織領導到位。多年來,市委、市政府十分重視農村勞動力就業培訓工作,將農村勞動力就業培訓工作作為提高勞動者素質和經濟發展的基礎性工作來抓,市勞動保障部門更是將它作為促進本市農村勞動力就業的一個重要措施。市委、市政府專門成立了農村勞動力就業培訓工作領導小組,由分管市長任組長,勞動保障、教育、財政、科教、農林、建設等部門領導為成員,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辦公室設在市勞動保障局,負責全市農村勞動力就業培訓工作的組織、協調、指導和監督檢查。各鎮(開發區)也相繼建立了農村勞動力就業培訓工作領導小組,與鎮勞動保障所合署辦公,具體負責本鎮(開發區)農村勞動力就業培訓工作的組織實施,確保農村勞動力就業培訓工作的順利進行。

二是政策完善到位。根據新形勢、新任務,不斷制訂和完善農村勞動力培訓各項政策。2002年,根據××市委、市政府以及××市勞動保障局有關文件精神,××市委、市政府出臺下發了《關于加強農村勞動力培訓工作的實施意見》,將農村勞動力培訓列為實施富民工程的重要內容。2004年,我們結合××實際,認真研究制訂下發了《關于進一步做好我市農村勞動力就業培訓工作的實施意見》,明確了三年培訓三萬名農村勞動力的總目標。2005年,根據無錫市委、市政府有關文件精神,制訂下發了《關于進一步做好現代農民教育培訓工作的實施辦法》。各項政策措施的相繼出臺,有力促進了農村勞動力培訓工作的開展。

三是責任落實到位。2004年,我們會同市財政局制訂下發了《關于貫徹市政府辦公室<關于進一步做好我市農村勞動力就業培訓工作的實施意見>有關問題的通知》,將目標任務層層分解到各鎮(開發區),進一步明確了各自責任。同時,為解決農村勞動力就業培訓經費問題,市、鎮兩級財政建立了農村勞動力就業培訓專項資金,對農村勞動力就業培訓實行補貼,形成了一整套較為完整的農村勞動力就業培訓體系,使我市的農村勞動力就業培訓工作逐漸步入正軌。

四是制度落實到位。首先建立工作協調例會制度,全市農村勞動力領導小組成員單位定期召開碰頭會,共同探討解決農村勞動力培訓工作中遇到的各種問題,形成“各負其責、分工合作”的工作局面。其次是建立工作督導制度。分片建立督導組,對各鄉鎮(開發區)農村勞動力培訓工作開展情況進行定期不定期指導檢查,著力解決各鄉鎮(開發區)在工作中遇到的問題,推動培訓工作的全面落實。

2、突出重點,夯實基礎

在推進農村勞動力培訓工作過程中,我們始終將夯實工作基礎作為整項工作的難點和重點,切實抓緊抓好。

一是加大平臺建設力度。針對農村勞動力人數多、分布散的特點,各鎮廣泛動員社會各方面力量參與農村勞動力就業培訓工作,充分利用現有各類成人學校、職業學校的教育培訓資源,2002年到2005年,在全市共審核建立了22家農村勞動力就業培訓定點機構,基本做到了每鎮至少有1家培訓機構,滿足當地農村勞動力就地就近參加培訓,建立起以市職業技能培訓中心為龍頭,各鎮成教中心和職業學校為依托,覆蓋城鄉的農村勞動力就業培訓網絡。

二是加大調查摸底力度。2004年,我市專門對農村勞動力資源進行了深入調查摸底,掌握了全市農村勞動力基本情況。2005年又會同教育、民政部門,對農村青壯年勞動力、低收入戶有勞動能力和培訓意愿者、農村未升學的初中畢業生三類對象進行了重點排查,進一步摸清了底數,了解了情況,為農村勞動力培訓工作的順利開展奠定了基礎。經調查,目前全市共有青壯年農村勞動力24.2萬人。

三是加大輿論宣傳力度。通過報刊、電臺、電視臺、簡報等新聞媒體大力宣傳我市農村勞動力培訓的政策、意義和做法,通過廣泛宣傳發動,不斷提高農村勞動力參加培訓的積極性。同時,將全市職業技能大賽每3年舉辦一次改為每2年舉辦一次,進一步擴大了大賽的參與面和影響力,在全市營造了“尊重人才,崇尚技術”的良好氛圍,有效提高了全市技術人才特別是農村技術工人愛崗敬業的熱情和立足崗位成才的積極性,取得了良好的社會反響。

3、強化措施,務求實效

為確保培訓工作取得實效,我們主要強化了三個方面措施:

一是落實培訓補貼提高積極性。加大對培訓的扶持力度,著力提高農民參加培訓的積極性。2004年起,對在法定勞動年齡內有勞動能力并有參加培訓愿望的農村勞動力發放就業培訓補貼券,對一般農村勞動力參加培訓一次性補貼200元,被征地農民參加培訓一次性補貼300元。培訓對像憑券可在全市范圍內報名參加任何一家農村勞動力就業培訓定點機構組織的各類就業培訓。2005年享受政府補貼培訓3101人,發放補貼補貼資金60余萬元。并對農村低收入戶中有勞動能力和培訓意愿者技能培訓實行全部免費,并承擔部分食宿和交通費用。

二是優化培訓項目提高實效性。積極開展職業指導、職業技能和創新培訓,因地制宜、科學設置培訓項目,不斷增強培訓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努力將培訓成果轉化為就業成效。根據勞動力市場和用人單位需求狀況,結合我市農村勞動力特點,及時公布26個實施政府培訓補貼的培訓項目,指導各培訓定點機構有針對性地開展各類培訓。××鎮、××鎮、經濟開發區有針對性地開展家政服務、計算機操作、機械設備操作等技能培訓;××鎮、××鎮結合地區產業特點,舉辦了梨樹栽培、采茶技術培訓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三是實施“三項制度”提高規范性。在推進農村勞動力培訓工作中,大力實施就業準入、勞動預備、職業資格證書三項制度,確保培訓工作規范有序開展。對農村未升學的初中畢業生實行勞動預備培訓,對參加國家規定實行就業準入工種培訓的農村勞動力,規定必須經考核合格取得相應資格證書后方能上崗。對用人單位已招收的,經勞動保障部門同意,可先招收后培訓,確保就業準入制度和職業資格證書制度的順利實施。

在肯定前階段工作成效的同時,我們也清醒地看到當前工作中還存在一些問題和不足:一是部分農村勞動力參加培訓的積極性不高,存在怕臟、怕苦、怕累以及等、靠、要思想,勞動致富、創業致富的意識淡薄;二是不少農村富余勞動力年齡偏大、學歷偏低,對技能培訓的消化吸收能力弱,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技能培訓的效果;三是對一些技術要求較高、培訓時間較長、培訓成本較大的培訓項目,補貼標準有待進一步提高。

三、下階段工作打算

2006年,我局農村勞動力培訓工作的指導思想是:以“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認真貫徹落實十六屆五中全會和市委十屆十一次全體擴大會議精神,以促進城鄉統籌就業和農民增收為目標,進一步加強組織領導、夯實工作基礎、強化行政推力,多渠道、多層次、多形式開展農村勞動力培訓工作,大力培養農村實用人才,不斷提高全市農村勞動力綜合素質和就業能力,努力打造一批符合現代社會要求的新農民。

主要目標任務是:對未能繼續升學的農村初中畢業生實行1—2年的正規職業技能教育;培訓農村勞動力1萬人,原創:確保年內全市農村勞動力青壯年農民接受職業技能培訓的覆蓋面達75%;抓好農村低收入戶就業培訓,確保農村低收入戶家庭有勞動能力和就業愿望的成員年內得到2次以上免費就業技能培訓。

為實現以上目標任務,將主要抓好以下幾方面工作:

一是進一步加強組織領導。繼續發揮農村勞動力就業培訓工作領導小組領導指導作用,落實工作責任制度、工作例會制度和工作督導制度,對農村勞動力培訓工作實行目標管理。在詳細制定工作計劃和分解目標任務的基礎上,進一步督促各鎮、開發區認真落實、扎實做好農村勞動力培訓各項工作。

二是進一步強化輿論宣傳。充分利用報刊、電臺、電視臺等新聞媒體大力宣傳國家、省、市有關農村勞動力培訓方面的政策法規和重要意義,通過廣泛深入地宣傳,切實轉變農村富余勞動力的思想觀念,在全社會營造“先培訓、后就業”的良好氛圍,不斷提高全市農村勞動力參加培訓的積極性。

農村勞動力就業情況范文第4篇

關鍵詞:農村勞動力;轉移;靈活;就業

引 言: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則為提升農民收入能力、減少城鄉差距的主要方式,是加快城鄉經濟繁榮及社會穩固的主要環節。我國農業人口較多,剩余勞動力較多,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壓力較重,將農業結構進行協調,農業現代化、產業化乃至城市化建設為機會,加快城鄉的相互發展,完成農村勞動力的就業情況,加快農村勞動力的有效轉移,成為我國一個長期并龐大的任務。

一、農村勞動力轉移與靈動就業問題的研究

1、社會保險缺乏,公共福利阻礙

雖然我國農民工數量龐大、貢獻較多,可城市在社會保險以及公共福利等層面對農民工依舊具有排斥的方面,農民工并不能真正融匯于城市生活當中,感受城市的社會保險與公共福利。社會資源在配置方面依舊不夠均勻、社會保險體制依舊不夠完善、公共福利在覆蓋上還不夠平等、農民工理念陳舊法律概念較薄等不同因素令農民工在日常的生活與工作中具有較大的問題。

2、文化技能較低,教育培訓憂心

我國在勞動力資源方面極為豐富,可是農村與城鎮勞動力在受教育以及技能水平方面具有較大的差距,農民工的文化程度取決于農村人口的文化程度。農民工的文化素質不但對農民工就業以及就業穩定性具有顯著影響,還成為農民工群體感受教育保障的主要表現,農民工群體接受教育的總體情況并不良好。

3、就業行業較為集中,勞動權益保護不足

近些年,T多農村剩余勞動力朝著城鎮移動,可就業行業較為集中,大多為建筑業、制造業等,不但勞動強度較大,工作時間較長,并且薪資也較低。雖然農民工的勞動權益狀況逐步獲得改善,被雇主或單位拖欠工資的農民工比例愈發降低,勞動報酬有所提高,可是依舊呈現出超時間勞動的情況,而且約有一半農民工沒有加班補貼,勞動合同簽署比例不到一半,勞動安全環境惡劣,職業病、工傷事故產生率較高[1]。

4、城鄉化發展不平衡,城鄉二元經濟體制影響較大

近些年,城鎮化發展受阻,未能良好的與農業、農村良好發展,不但對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轉移以及靈活就業具有較大的影響,還會令鄉村愈發走向衰退,這是因為經濟發展將最易資本化的青壯勞動力帶進城市,將最難資本化的老弱婦幼遺留在農村。因為城鄉二元經濟的體制,農民較難在城市定居,進行城鄉兩地生活,將青壯年的黃金時間獻于城市,而把教育、培訓、生子、培養后代勞動力以及養老的成本留于農村,形成過于掠奪農村資源的狀況。

二、改善農村勞動力轉移與就業的主要方法

1、探清基礎信息

我國扶貧部門應當在建檔立卡工作中,將查清貧困勞動力就業失業的責任擔負起來。對于沒有就業的人員應當了解就業想法以及就業服務所需,對已經就業的應當了解就業情況,并將農村貧困勞動力的就業情況填寫清楚,組織專人進行審核并錄入。有效展現出行政村第一書記、駐村工作隊的效果,將工作責任落實到人,信息不正確的應當再次進行摸查及錄入。將摸查方式給予創新,通過不同途徑進行信息排查工作,條件允許處可以透過選購服務的方式進行支撐。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可以創建農村勞動力就業信息舞臺,令扶貧開發信息體系能夠銜接,對我國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門獲得在當地貧困勞動力信息給予支持。

2、促進就業地就近就業

所有地區均應積極研發就業崗位,開拓貧困勞動力就地就近就業的途徑。所有地區均應當用于支持貧困縣發展勞動產業,組建貧困勞動力進行居家就業及靈活就業。激勵農民工在當地就業、自主創業,進行農村電商以及鄉村旅游等項目,將所有創業扶持項目給予落實,積極給予創業服務。透過以工代賑的方法進行就業幫扶。

3、強化勞務協作

所有地區應當通過東西部對口合作體制與對口支援工作體系,進行省際勞務合作,并且需有效加快省內經濟發展地區與貧困縣進行勞務合作。貧困縣應當了解當地貧困勞動力的就業所需,并積極進行支援。各地應當在企業自愿申報上挑選一些管理規范、社會責任感較強、崗位適宜的企業當做貧困勞動力進行就業,對勞動力進行定向招收。激勵人力資源服務體系、農村勞務經理人在市場主體進行有組織勞務輸出,依照制度提供就業創業補貼。激勵地方在跨省務工方面的農村人口提供交通補助。

4、強化技能培訓

所有地區應當將就業作為導向,以當地產業發展與企業用工所需作為核心,進行統籌培訓,積極組建勞動力參與勞動預備制、崗前、訂單乃至崗位技能提高方面的培訓上,提升培訓的有效性與目的性,并依照制度落實培訓補貼。對于就讀技工院校的建檔立卡的農村貧困家庭學生,依照制度將學費進行免除、將助學金發放下去,并提供扶貧的小額貸款等,以便可以順利完成教育并進行就業。

5、清除農村勞動力就業政策鄙視,給予農村勞動力平等的勞動保障權利

改變城鄉二元社會經濟構造的管理,將農村勞動力的所有束縛給予清除,創建對農村勞動力向非農領域轉移的制度極為有利。

非正規就業因為就業成本較低,極具效率,極為符合農村勞動力轉移的一個就業形式,政府需要為社會的所有部門給予公平的競爭環境,盡量將對非正規部門發展的政策完善極為有利,從而加快非正規部門工作機制的發展[2]。

結束語:總而言之,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農業結構、經濟、收入獲得了有效的改善。并且,我們也需要了解到在農業以及農村發展中依舊具有諸多問題,尤其當前農村勞動力的就業壓力依舊較大,這也變成我國當前需要面對的一大難題。如何良好的解決農村勞動力轉移以及就業問題,不但顯著影響到農村的經濟以及社會的發展,并且與國家的經濟發展以及社會的穩固具有較大的關聯。

參考文獻:

農村勞動力就業情況范文第5篇

關鍵詞:農村勞動力轉移;措施;存在問題

中圖分類號:F304.6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4-0432(2012)-02-0026-1

目前,涪陵區城鄉一體化建設快速推進,加快農村富余勞動力向非農產業和城鎮轉移已成為增加農民收入、保持城鄉穩定、促進涪陵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重要措施。筆者就轄區勞動力轉移、就業再就業及勞務經濟等方面的情況開展了調查研究,現就農村勞務開發工作中采取的措施及存在的問題,與大家一起探討。

1 江北街道基本情況及勞務培訓開發工作的總體情況

江北街道位于涪陵城長江以北,屬城郊結合部。街道幅員面積69.7平方公里,下轄11個村,3個社區,總人口5.2萬人,其中農業人口3.1萬人。轄區交通發達,是涪陵的北線交通樞紐。街道工業以建材工業、造船運輸、食品加工為主,全街匯總企業65戶,其中規模以上企業32戶,是街道財政收入的主要來源。2011年實現GDP52593萬元,同比增長25.6%。實現財政收入2570萬元,同比增長98.51%。地方財政收入1173萬元,同比增長89.23%。基本形成了造船運輸業、建工建材業兩大支柱產業,成為涪陵極具發展空間和增值潛力的新興街道。

2011年是江北街道大力實施農村勞動力就業培訓和轉移工作,大力發展勞務經濟,促進農民增收和農村經濟持續發展的豐收年,街道加快了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培訓步伐,有力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取得較為良好的效果。2011年江北街道全年轉移勞動力12387人,實現勞務收入9776萬元。2011年江北街道轄區企業,個體工商戶都積極吸納農民工就業,共解決農民工11500人就業。并與浙江東陽市建立了長期勞務輸出基地1個,并有組織地對口輸出1653人。培訓農民工565名,完成目標任務350名的161%。

2 全面促進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的主要措施

2.1 加大轉移培訓力度,提高農村勞動力素質

以職業技能培訓中心為載體,負責做好農村勞動力就業技能培訓工作,以社保平臺為載體,負責做好勞動力轉移開發工作。近3年來,培訓了縫紉工158名;培訓電焊工580名;培訓家政服務員72名;培訓物業管理人員71名。經考試鑒定,有704人獲得區勞動保障部門頒發的職業技能資格證書。就業率均達90以上。

2.2 完善輸出網絡,加快農村勞動力轉移步伐

進一步完善包括勞動力資源、技能培訓、職業介紹、轉移就業等信息在內的農村勞務信息系統,及時補錄新增勞動力1300余人進入信息網,為轄區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提供指導和信息服務。并充分利用街道在浙江東陽市建立的勞動力轉移就業基地,有規模的組織勞務輸出358人。

2.3 發展企業,拓展就地轉移空間和容量

2011年街道大力發展鄉鎮企業,使之成為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的主渠道;加快農業產業化進程,推進農業結構調整,擴大第一產業的就業容量;抓住轄區建筑業、造船工業以及榨菜加工等行業的發展機遇,有針對性的培訓農民工,促進農村勞動力就地轉移就業,全年共實現農村勞動力就地轉移就業4500余人。

2.4 全面宣傳,積極組織農民工赴新疆季節性務工

2012年江北街道大力宣傳,積極促進大量農村勞動力利用農閑季節外出務工。特別是積極宣傳組織大量農民工赴新疆摘棉花,2012年全街共動員1200余人前往新疆摘棉務工,其中江北街道集中統一組織78人參與區勞務辦統一赴疆摘棉,并積極與區上及時聯系,做到組織有序、安排細致,聯系護送車輛、赴疆專列和帶隊管理人員等做好各個方面的工作,確保了務工農民工的有序務工和往返安全。

2.5 切實加強對進城務工農民的服務管理

江北街道切實抓好轄區5760名進城務工農民的信息調查登記和動態管理工作,并在點易居委設立了以政策咨詢為主的務工農民服務管理窗口,實實在在為進城務工農民做實事、做好事。堅持“市場引導培訓、培訓促進就業”的原則,整合各類培訓資源,落實培訓補助政策,鼓勵農民工參加培訓。加強信息服務,提高勞務輸出信譽。

3 當前農村勞動力轉移面臨的問題

3.1 農村勞動力素質低制約了農村勞動力的規模轉移

經過多年的發展變化,農村勞動力素質有所提高,但提高幅度并不大。農村勞動力素質的低下既制約了農村勞動力轉移的規模和速度,也制約了農村勞動力轉移層次的提高。較低素質的人員難以進入較高層次的產業。隨著經濟發展水平的提高和高新技術產業的興起,低素質勞動力的轉移領域會越來越窄。

3.2 農業富余勞動力供給量過大使轉移勞動力的壓力不斷增大

隨著三大工業園區的啟動建設,在全區經濟發展水平大幅提高的同時,失地農民的數量也進一步加大。農民失去土地后,雖然獲得了一定的經濟補償和收益分配,但如果不從根本上解決上班無崗、就業無門的問題,就難以實現自身的可持續發展。另一方面,外來廉價勞動力沖擊本地勞動力市場,也加大了本地勞動力轉移的壓力。

3.3 非農產業對剩余勞動力的容納能力有限

目前民營企業、農村個體、私營工商業等其他非農產業容納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能力正在逐步減弱,并且今后我國農村非農產業吸收農村剩余勞動力的速度、數量、規模都將有下降的趨勢。

3.4 勞動力轉移市場盲目無序制約了勞動力的優化配置

主站蜘蛛池模板: 永登县| 玉屏| 常熟市| 温州市| 淮北市| 南靖县| 灵川县| 凤山县| 青海省| 乌兰察布市| 阳信县| 临洮县| 四平市| 宜丰县| 西平县| 柳州市| 通海县| 阿尔山市| 将乐县| 缙云县| 赤壁市| 常德市| 昭平县| 江阴市| 海城市| 曲阳县| 兴义市| 惠水县| 河池市| 丹阳市| 镇安县| 绵阳市| 怀化市| 连云港市| 临夏县| 平江县| 徐水县| 武功县| 元朗区| 凯里市| 萝北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