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部丰满熟女富婆视频,托着奶头喂男人吃奶,厨房挺进朋友人妻,成 人 免费 黄 色 网站无毒下载

首頁 > 文章中心 > 帶動勞動力就業

帶動勞動力就業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帶動勞動力就業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帶動勞動力就業

帶動勞動力就業范文第1篇

(一)山西省農村勞動力轉移的基本情況

從2000年至2011年的統計數據我們可以看出,山西省的農業人口比例呈不斷下降趨勢,從2000年的71.9%下降到2011年的65%。從事農業勞動的人數和比例也在不斷下降,人數從2000年的662.7萬人下降到2011年的649.4萬人,比例從2000年的29.4%下降到2011年的24.1%,可以看出有很大一部分勞動力已經完全脫離農業生產轉移向別的行業。此外,我們做了2000~2011年農業勞動者占當年農業人口的比例統計,可以看出農業勞動者占農業人口的比例也是在不斷下降,但是下降比例不是很明顯,十二年間僅僅由28.4%下降到27.8%,下降比例僅為0.6%,這主要是由山西的勞動力轉移情況的特殊性造成的,山西省是煤炭資源大省,煤炭企業因為其特殊性不可能集中在城市及其周圍,這就為當地的農村勞動力就地轉移提供了契機,出現了大量的兼業化的勞動力。

(二)山西省農村勞動力轉移的基本特點

目前,山西省農村勞動力轉移呈現出許多新的特點,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1.農村勞動力轉移形式以“兼業型”和“候鳥式”為主由于受到土地制度、戶籍制度、當地自然和經濟狀況等因素的制約,山西省的農村勞動力轉移主要以“兼業型”和“候鳥式”為主,即平時在外務工,農忙時則回鄉務農。[3]但隨著城市化步伐的加快和城鎮化的發展,近年來“全職型”和“遷徙式”流動的比重在逐漸加大,農戶常年外出從業的人數越來越多,并且形成了家庭式流動和個體流動兩種形式并存的外出從業形式。總的來看,山西省的農村勞動力轉移形式存在“兼業型”與“全職型”、“候鳥式”與“全職式”并存的情況,但以“兼業型”和“候鳥式”為主,并且隨著舉家外出的農戶的增多,部分勞動力逐漸由“兼業型”和“候鳥式”轉移轉化為“全職型”和“遷徙式”轉移。2.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總量持續增長,主要以省內轉移為主從2007年至2011年,山西省農村勞動力專業就業人數從33萬逐年增至42.7萬,累計新增轉移農村勞動力188.1萬人,年均增加37.6萬人。山西省是全國的煤炭大省,全省119個縣(市、區)有94個產煤縣,銅、鋁等礦藏也很豐富,采礦業和制造業都比較發達,勞動力的轉移多以當地大型煤礦、焦化廠、磚廠等為主,即以省內轉移為主。隨著2009年山西省煤礦整合的開始,大型煤炭企業不斷優化重組,同時也帶動了當地的建筑業、交通運輸業、餐飲業、批零貿易業等相關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的發展,再加上撤出煤炭行業的一些民營資本進入養殖業和種植業,大大有效地促進了當地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2010年山西省獲批我國第九個“綜改試驗區”,隨著近年來山西省經濟轉型的不斷發展,產業化種植、規模化養殖、旅游業、農產品出口等相關產業都得到了大力的發展,這大大促進了全省的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3.農村勞動力轉移以青年男性為主,以第二產業為主要渠道,且勞務收入取得新突破山西省農村勞動力轉移過程中從性別比例來看,男性占75.19%,20~40歲的男性占60.6%,可以看出中青年男性是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的主力軍。從就業結構來看,主要是采礦業和制造業,比如煤礦、焦化廠、鋁廠、磚廠等;其次是建筑業和交通運輸業,再次是餐飲業等社會服務行業,最后是在異地從事養殖業、種植業和在當地養殖業、種植業企業打工。從收入構成來看,務工收入是農民人均純收入的主要來源。2011年山西省農民人均工資性收入為2684.9元,占到農民人均純收入的47.9%,比上年增長27.3%。其中勞務人員人均收入為2684.9元,與2006年的1374.34元相比增長了95.3%。

二、農村勞動力轉移對山西省現代農業發展的影響

(一)農村勞動力轉移下山西現代農業發展面臨的困境

1.農村勞動力出現婦女化、老年化、低素質化隨著青壯年勞動力的流出,現代農業發展面臨的第一個問題就是勞動力的婦女化、老年化和低素質化。雖然相對于全國的農村勞動力轉移而言,山西的大多數勞動力更傾向于省內轉移,“兼業型”和“候鳥式”的轉移也占絕大多數,但是由于已轉移的勞動力所從事的工作幾乎不是季節性的,不會因為農活的季節性而允許務工人員大面積請假,他們只能利用休息和節假日期間回鄉務農,還僅限于就地轉移的勞動力。對于遠距離轉移的人員,一部分是青壯年男性勞動力外出務工婦女、兒童和老人留守,一部分是夫妻雙方全部外出僅老人和兒童留守,等兒童到了適學年齡,再隨其父母到遷入地上學,家里只剩下老人。還有一部分農村勞動力不是因為就業而轉移,而是因為孩子上學舉家遷入就近的縣、市、鄉鎮,他們或者采取兼業形式或者完全不參與農業生產。綜合上述情況可以看出,青壯年勞動力,尤其是青壯年男性勞動力已經不是農業生產的主體,對于外出人員原來的農業生產活動在其外出后要么是由留守老人、婦女完全或部分在經營、其盡可能在農忙時回鄉幫忙,要么采取的是將耕地出租的方式。前一種方式因為青壯年男性勞動力的不參與或少參與,再加上有可能這部分外出者的收入是其家庭的主要經濟來源,有可能導致這部分土地撂荒或低產,后一種方式反倒會促進土地的規模化生產和經營,提高土地的使用率。2.高素質年輕勞動力的轉移導致現代農業發展后勁不足在我們幾次農村調查中發現,從事農業生產的勞動力中受過大專以上教育的還不到被調查人數的1%,96%的農戶文化程度都在初中以下水平,少數“兼業式”的年輕勞動力在函授大專及本科還是因為所打工的單位需要,所函授的學科也和農業生產關系不大。在被調查對象中,凡是受過大專以上教育的農村青年幾乎都不愿意留在農村,究其外出動機,不外乎農村收入太低。高素質年輕勞動力的流失勢必會導致現代農業發展的后勁不足。[4]首先,現代農業發展的首要特征就是農業技術的先導性,新技術是現代農業發展的巨大引擎和推動力,[5]高素質年輕勞動力的流失難以滿足現代農業持續發展對高素質勞動力的需求,使得新技術掌握的主體缺失。其次,發展綠色農業需要較高素質的年輕勞動力。加入WTO使得我國農產品出口面臨更嚴峻的挑戰,國外對進口農產品的質量安全和技術標準要求越來越嚴格,而山西省傳統的農業經營方式和技術水平難以達到這些農產品質量標準,必須培養一批高素質的、懂技術的年輕勞動力來從事綠色產品的生產經營與開發。[6]再次,年輕勞動力的流失使得現代農業生產理念缺失,獲取技術方式被動。高素質年輕勞動力的流失使得農業勞動力老年化、低素質化,傳統經營思想根深蒂固,固守于傳統種植習慣和種植方式,現代經營理念缺失,難以掌握或不愿意接受新技術。對于全省大多數農戶而言,農業生產并不是其最主要的收入來源,再加上農業生產具有弱質性、外部性及邊際報酬遞減的特征,受傳統種植習慣影響導致種植作物單一且以糧食作物為主。在調查中,我們發現,農業經營組織化程度低,將近70%的農戶沒有參加任何農業合作經濟組織或合作生產活動,除了有大型產品生產基地和出口的地方,訂單式生產的農戶或合作經營幾乎是微乎其微,農業經營依然處于無組織、分散經營的自然狀態,抵御自然和市場風險的能力差。80%以上的農戶采取傳統方式種植,僅有將近10%的農戶愿意采取新技術,并且跟風現象嚴重,前一年采取新技術收成不錯的農戶來年更容易被其他人模仿學習。高素質年輕勞動力的流失使得農業技術推廣的培訓變成了紙上談兵,多數人根本不能理解科技人員的講授,更不用說自發、自主學習了。

(二)農村勞動力轉移導致山西現代農業生產要素重組

1.耕地出租一定程度上促進了農村土地的規模化經營在我們幾次調研的農村發現,農村勞動力“全職型”和“遷徙式”的轉移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促進土地的規模化經營。“全職型”和“遷徙式”轉移的勞動力因常年在外工作的原因,根本無暇顧及原來遷出地的農業生產,但因戶籍制度等因素,農村仍保留有其土地,他們不會讓土地完全撂荒,會不以盈利為目的將其出租給未轉移的勞動力,未轉移的勞動力因其租種土地過多就會考慮自己種植土地的規模化經營和合理化種植。規模化種植使得勞動力的邊際成本逐漸降低,并適當地采用先進的生產技術;合理化種植體現在農戶可以不受原來土地數量的限制,合理安排種植作物的種類和數量,比如經濟作物和糧食作物的搭配、主要糧食作物和小雜糧的搭配等,這樣不僅能提高農戶的收益還能減少市場不確定性給農戶帶來的風險。目前,在山西大多數農村租種土地現象已經很普遍,但是連片種植的情況還不是很多,如果能連片種植,土地的規模化經營優勢將會得到更大的體現。[7]2.“兼業型”和“候鳥式”轉移者的土地因采用生物化學技術和機械化一定程度上促進了農村的技術進步“兼業型”和“候鳥式”的遷移勞動力,他們并未完全脫離農業生產,會在農忙的時候回家務農,農閑的時候外出打工,他們的務農時間沒有完全的農業勞動力充裕,只好采用先進的生物化學技術和機械化來替代人工勞動,生物化學技術比如地膜、化肥、除草劑的使用,機械化比如播種機、收割機、打谷機等的使用,機械化并不是每戶農戶自有這些機械設備,在我們調查的農村發現,多是有一部分農村勞動力他們掌握了這些先進設備的使用,普通農戶按畝或產量計算付給這些技術人員費用。可以看出,這不僅促進了農業生產的技術進步,同時孕育了一批先進的技術人員,但是這畢竟是小規模和小范圍的,有待于進一步的發展。3.外出務工收入一定程度上促進了農業生產的資本投入首先,在一些農業收入比較低的地方,農戶的生產投入有很大一部分來自家里外出務工的人員,這多見于未全家遷移的農戶。對于這樣的農戶,基本上是年輕勞動力及子女外出務工,年長勞動力即父母留守在家,子女已經完全脫離農業生產,但是其收入又不足以養活整個家庭,而父輩的農業收入又比較低,父母靠子女的匯款增加其農業生產的主要投入,比如購買種子、化肥等。對于這部分農戶而言,打工收入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農業生產的資本投入。其次,還有一部分外出務工人員在外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有了較為可觀的收入,但因其他原因不愿意繼續留在城市,會回鄉將原先的收入投入農業生產繼續務農。如果將前面那種情況中投入農業生產的務工收入看做農業資本投入的補充的話,后面這種情況下的資本投入完全可以看作是農業生產的主要資本,這將很大程度上促進農業生產技術升級,提高農業生產效益。[8]

三、農村勞動力轉移背景下山西省現代農業發展的對策建議

農村勞動力的轉移對山西省現代農業發展造成了很大的影響,至少在目前看來是問題大于機遇的,如何解決山西現代農業目前發展面臨的問題,并把機遇轉化為可利用的優勢已經勢在必行。結合幾次我們農村調研的實際,本文給出了勞動力轉移背景下促進山西現代農業發展的幾點對策建議。

(一)穩定一部分農村青年發展農村經濟,著力培育新生代農業生產經營主體

山西省是煤炭資源大省,與其相關的非農產業的就業機會仍比較多,短期內農業的弱質性和低報酬狀態不會有很大的改變,農村勞動力的繼續轉移將使山西省現代農業發展面臨日趨嚴峻的經營主體缺失和后續力量不足的危機,當下穩定一部分農村青年發展農村經濟,培育新生代農業生產經營主體勢在必行。穩定一部分農村青年發展農村經濟關鍵是鼓勵一部分原來從事農業生產活動的青年務農。山西省現代農業發展首先面臨的就是農業生產婦女化、老齡化現象嚴重,僅僅依靠老人、婦女解決現代農業發展中的問題幾乎是不可能的。鼓勵一部分原來從事農業生產活動的有農業管理經驗和農業技術知識的農村青年務農,可以解決目前農業生產勞動力主體缺失的問題。政府可以從財政收入中拿出一部分來對其進行資金補貼,確保其安心務農不會因農業部門和非農部門收入的比較利益而流向非農部門。同時,政府要對這部分勞動力進行定期和不定期的技術培訓和指導,在培養這部分勞動力的同時,發揮他們對其他農業勞動力的傳幫帶作用,起到對整個農業生產技術擴散的作用。除了鼓勵一部分原來從事農業生產活動的青年務農,還應著力培育新生代農業生產經營主體。在我們所調查地區農業勞動力老齡化已相當嚴重,新生勞動力很少得到補充,勞動力的供需矛盾將隨時間推移而愈演愈烈。尤其是“有文化、會經營、懂技術”的新生代農業勞動力嚴重不足,這將導致將來山西省現代農業建設經營主體的大量缺失,現代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將難以為繼。在培育新生代農業生產經營主體的過程中,農職和大中專院校農科類畢業生也是不可忽視的力量,在我們幾次所調研的地區,有部分大學生村官已經成為當地農業發展的帶頭人,他們把自己所學的專業知識應用到實際中,帶領村民發家致富,并取得了不小的成就。政府應當加大對農職和大中專類農科類畢業生回鄉務農和創業的政策傾斜,在稅收和資金補貼方面給予大力支持。

(二)加快農村土地使用權的集中和流轉,大力發展生物化學技術和農業機械化

外出勞動力出租其土地一定程度上促進了農地使用權的流轉和集中,但這基本上是自發的,如果政府可以出面制定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方法,將會大大促進農地使用權的流轉和集中。在土地的流轉和集中過程中,應優先鼓勵其向農村合作經濟組織和適度規模經營的農業企業流轉,這不僅能提高土地的規模收益,更大程度上加強了對農業生產風險不確定性的應對能力。生物化學技術和機械化對農業勞動力的替代作用日趨明顯,大力發展生物化學技術和機械化在提高土地單位產出率的同時,將進一步提高農業生產的規模收益。

(三)積極扶持農業合作經濟組織和農業企業的適度規模經營,大力推動標準化優質農產品生產

帶動勞動力就業范文第2篇

關鍵詞:勞動力成本;現代服務業;企業升級

一、勞動力成本與產業升級的關系

1.收入機制

從勞動者角度來看,勞動力成本上升意味著居民工資性收入提高,福利及社會保障得到改善。消費者需求變化會對產業結構的變遷產生重要影響,隨著收入水平的上升,消費者對低端產品的需求會下降,對具有高附加值的消費品的需求會增加,從而形成“收入-消費結構-產業結構”的升級路徑。

2.成本機制

勞動力成本上升增加用工成本,壓縮企業利潤,形成成本機制,促進產業結構的轉型升級。希克斯指出,要素相對價格提高引發技術創新,出現要素替代。勞動力成本上升使勞動力市場逐漸喪失了低成本優勢,企業用工成本增加,會采取創新、提高生產管理效率等措施,這種“倒逼機制”有利于企業產品從低附加值向高附加值轉變,提升企業競爭力,促進產業升級。

二、樣本選取與模型構建

1.樣本選取

信息技術產業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標志,具有很強的代表性。因此本文從信息技術產業上市公司中選取371個樣本數據進行分析,時間范圍為2008年至2014年。

2.模型構建

勞動力成本上升會促進企業的轉型升級,但其他因素也會對企業升級產生作用。企業的研發支出、員工人數,企業所擁有的固定資產、無形資產,其固定資產增長率、營業收入增長率都會對企業升級產生影響。因此,本文構建以下模型:

UP=α0+α1Ln(LC)+α2Ln(RD)+α3Ln(NE)+α4Ln(FA)+α5Ln(IA)+α6FAGR+α7ORGR+α8YEAR+ε

其中,UP:企業升級指數(由技術密集程度、資本集中程度、經濟附加價值三個指標復合而成);LC:勞動力成本(用人均工資衡量);RD:研發支出;NE:職工人數;FA:固定資產;IA:無形資產;FAGR:固定資產增長率;ORGR:營業收入增長率;YEAR:年份。

三、信息技術業勞動力成本上升對企業升級影響的實證研究

1.信息技術產業勞動力現狀

根據上圖,自2008年至2014年,勞動力成本不斷上升,員工人數不斷減少。一方面,在企業預算相對固定的情況下,人力要素不斷被技術、機械要素所替代。另一方面,勞動力要素成本上升,其他要素的相對價格下降,企業會選擇技術、機械等其他要素,產生要素的替代效應。

2.信息技術產業升級現狀

根據上表顯示,信息技術企業的升級指數逐年提高,說明產業整體升級水平得到提高。勞動力成本上升,推動企業的轉型升級,但在企業轉型升級的過程中,由于企業所擁有的技術、知識水平不同,機械化程度不同,升級情況自然也不相同。且隨著時間的推移,行業內出現兩極分化。

3.勞動力成本上升對企業升級的實證結果分析

從表2回歸結果來看,企業升級指數與勞動力成本正相關,勞動力成本上升,有利于企業的轉型升級。企業研發支出越多,升級狀況越好。勞動力成本上升使得勞動力的相對價格上漲,根據倒逼機制與要素替代效應,企業會傾向于用技術、機械等其他要素替代,員工人數與升級指數的負相關。企業所擁有的固定資產、無形資產越多,企業轉型升級的基礎越好,推動企業的轉型升級。

此外,實證發現固定資產增長率與升級指數負相關。企業在固定資產上的投入越多,在研發、員工培養、技術上投入的就較少,但技術、創新水平提高對企業升級產生的邊際效用更大。營業收入增長率與企業升級指數顯著正相關,企業營業收入增長率越高,創現能力越強,能夠提供的更多現金流,從而促進企業的轉型升級。

四、研究建議

1.根據實證結果,企業升級水平與研發費用、無形資產成正比,因此企業在培養核心競爭力的同時,加強內部的研發支出,引進高科技人才或加強現有技術人員的水平,增加人均創造的財富,使員工的邊際效益大于邊際成本。

2.固定資產投資額大,回收期長。相對于固定資產,加強研發投入或引進高技術人才、專利等所帶來的效用更大,至少短期內如此。因此,企業要合理利用現有資源,提高資源的分配效益,爭取企業效益最大化。

3.提高市場份額、大力創收很有必要,其能夠為企業轉型升級提供必要的資金。反過來,企業升級情況越好,其產品的市場競爭力越強,更易受到消費者的青睞,如此往復,形成良性循環。

參考文獻:

[1]劉春梅.勞動力成本上升對產業升級的影響研究――以重慶市紡織產業為例[D].西南大學,2014.

帶動勞動力就業范文第3篇

一指導思想和基本原則

(一)指導思想

堅持以十七大精神為指導,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以促進農民持續增收為目標,以農村勞動力充分就業為重點,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以技術技能培訓為手段,以強化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服務為宗旨,堅持成功人士引導、重點村組突破、就近就地轉移、優質高效服務的工作思路,逐步形成市場主導,政府服務,勞動力有序轉移就業的機制。

(二)基本原則

1公平對待,強化服務。

維護務工人員合法權益,使城鄉勞動者享有同等的權利和義務,加強農民工就業服務體系建設,為農民工充分就業創造良好的條件。

2統籌兼顧,合理引導

在抓好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的同時,要以圍繞新農村建設為主體,合理規劃,統籌兼顧,形成三業并舉的格局,合理轉移勞動力就業。

3突出重點,因地制宜。

結合我鎮實際,各村根據各自情況,形成切合自身實際的火補,建筑,服務等具有各自傳統優勢的勞務輸出方式。

二目標任務

實現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人數新增0.3萬人,達到1.5萬人,占農村勞動力的80%以上。返鄉創業人數達到600人。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培訓達到2萬人次。年收入達到22500萬元,人均收入占農民人均純收入的51%以上,達到4120元以上,年增長10%以上,加快實現農民收入向以工資性收入為主轉變,為農民持續穩定快速增長打下基礎。

三具體實施

(一)做好異地輸出轉移就業。

發揮益店火補品牌效應,擴大火補產業,鞏固在外火補創業人員,充分帶動想外出務工人員,走以個人帶動組,以組帶動村,以村帶動全鎮,形成規模,壯大產業,做亮品牌,推動勞動力轉移就業。

(二)擴大就近就地就業規模。

圍繞縣上提出的“三大戰略”目標為契機,培訓高技術的汽車零部件加工人才,就近在蔡五地區就近就業;鼓勵進一步以餐飲業為主加大去縣城就業創業力度:以建材工業園為依托,進一步做強編織,運輸,餐飲,建筑等產業。充分帶動農村勞動力就近就地轉移就業。

(三)充分發揮商貿經濟優勢。

以鎮黨委政府提出的發展東北片商貿重鎮為目標,以百小城鎮建設為契機,圍繞鎮區為中心,進一步發揮商貿經濟優勢,加大基礎建設力度,擴大農貿市場規模,改造益鋒北街市場模式,新增開門面房220間,攤位300個,解決剩余勞動力就業1000人。

發展坊家什子,鎮西門口,永新官莊路口,宋村王家路口,南官莊路口五個小型商貿園區,新開發商鋪20個,解決剩余勞動力就業50人。

(四)支持農民自主創業

建立健全政策扶持,創業培訓,創業服務的工作機制。大力推進家庭創業,自主創業。引導返鄉人員從事交通運輸,建筑建材,農產品加工,物流服務等行業發展,進一步解決農村剩余勞動力,增加農民收入。

(五)完善培訓體系落實扶持政策

開展各項有關農民增收的技能培訓活動,按照政府扶持,面向市場,多元辦學的原則,以培訓一人,轉移一人,安置一人為目標,加大各級各類培訓機構聯系,形成各級各類技能人才培訓體系。加強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和實用技能培訓,提高農村勞動力就業創業能力和法律意識,市場競爭意識。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

鎮上成立專門的勞務輸出機構,形成領導,部門,人員,責任,措施,工作六落實,統一協調,務實高效的工作機制。各村也要成立相應的機構,落實專門人員,

(二)健全工作體系

成立專門的培訓機構和服務機構,搞好協調組織和服務工作,以勞動者自主擇業、市場調節就業和政府服務就業為宗旨,擴大各種就業渠道,增加各種就業機會,提高服務質量和效率,進一步解決農村勞動力就業轉移。

帶動勞動力就業范文第4篇

改革開放以來,浙江開放型經濟持續快速發展,對外貿易對浙江就業總量的影響程度越來越大。這可以從逐年上升的外貿依存度指標來分析。外貿依存度越大,反映外貿對國內經濟和就業的影響越大。先作一個簡單的測算,2002年底浙江第二產業從業人員總數是927萬人(據浙江省統計局),假設勞動力在各部門分別均勻,按當年外貿依存度為44 來計算,2002年對外貿易拉動的勞動力總數為408萬人。19982002年 浙江外貿出口年均增長23.5 ,高于同期國民經濟年均增速10個百分點。出口商品結構也發生了較大變化,從出口初級產品為主轉為工業制成品為主,其行業多為生產勞動密集型產品。另一方面,浙江外貿結構的特點是一般貿易為主,貿易順差大。2002年浙江貿易順差達168億美元,凈出口對就業的拉動作用遠遠大于進口對就業的沖擊。

據勞動部門測算,我國每出口1億美元工業品,就可以為1.2萬人提供就業機會。據此計算,2002年浙江外貿出口為290億美元,提供了約348萬個就業崗位。綜上所述,2002年浙江對外貿易相關的社會就業崗位約為350萬一400萬個。

服務貿易也為就業市場提供了大量機會。服務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不斷提高,從業人員增加,技術水平提高,這為擴大國際服務貿易提供了可能。許多發達國家服務業已構成國民經濟中最大的經濟產業,服務崗位已是主要就業崗位來源,服務出口在這些國家全部服務活動中所占比重成倍增長。2002年,浙江第三產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為40 ,第三產業從業人員為930萬人。從當前和今后的發展趨勢來看,發展服務業是解決就業的重要途徑。

技術貿易可以間接促進社會就業。從一些國家的實踐來看,一項技術出口往往可以帶動幾倍、十幾倍的其他產品出口,從而增加國內供求總量,擴大生產,間接帶動就業。進口技術確實適用可行時,產業結構、企業結構的升級換代會引起一系列新的投資,從而也能引發就業。同時還應看到,適用技術的引進對職工技能,素質的提高具有強制性,迫使一批有條件的職工通過這種壓力提高自已的綜合素質,這對這些職工今后再就業提供了能力支持。

二、利用外資引發就業外商投資

對就業的直接影響表現在:外商投資的增長相應增加了勞動力的需求。外商投資企業的生產效率都很高,一般不存在隱性失業或就業不充分。曾經是就業主渠道的國有企業,其吸納新就業無多大希望,外商投資企業保持其就業人數的增長態勢,對緩解勞動力市場的壓力起了積極作用。我國大量剩余勞動力沉淀于農村,外資流入在促進經濟發展的同時,創造了大量就業機會,直接或間接地促進了農村剩余勞動力向非農產業的轉移。由于外商投資具有持續性,所以就業工程中外資企業可以產生相對較長的功效。2002 年,江蘇外商投資企業直接從業人員已經超過200萬人,相當于全省非農從業人員總數的22% ;上海的外商投資企業直接從業人員已經達到了130多萬人,相當于全市非農從業人員總數的20 9/6;浙江外商投資企業直接從業人員為130.58萬人,相當于全省非農從業人員總數的6.6 。

外商投資對勞動力就業的間接影響表現在:外商投資企業與內資企業存在分工協作關系,外商投資的增加,會因投資乘數和加速原理,帶動國內投資和市場擴大,從而擴大就業總規模。因此,外資流入對就業的貢獻不僅體現在外商投資企業直接提供的就業機會,還包括通過刺激前后向關聯產業發展而間接創造的就業機會。外資通過原材料采購,分包商和外部供應商的零部件加工等經濟聯系,導致的間接就業效應甚至大于直接就業效應。近年來,全球跨國公司趨向于生產產品中附加值較高的核心部分,其它零部件則傾向于依賴國際、國內的加工,利用外資的間接就業效應也因此而更顯重要。盡管可口可樂中國公司的直接雇員人數只有1.4萬人,但是如果包括生產工人、運輸工人和銷售人員,它所提供的就業機會將擴大30倍,總數為41.4萬人,其間接就業數遠大于直接就業數(據《遠東經濟評論)2ooo年10月)。到2002年底,浙江累計批準外商投資企業2.4萬家,在外商投資企業直接從業人員101.9萬人。國際勞工組織的實證研究表明,外商投資企業前后向聯系產業所創造的就業比直接雇傭的人數高23倍,若按此測算,2002年浙江與外資相關的間接就業數量約為250萬人左右。

綜上所述,2002年浙江利用外資所產生的相關就業崗位約為350萬左右。從現在到2007年,浙江實際利用外資若能比前五年翻一番半,達到250億美元,將引發直接從業人員150萬人左右,如果每個利用外資的直接雇員再帶來23個間接就業機會,那么,保守地估計2007年浙江與外資相關的就業量總數將達到450萬人。

利用外資不僅促進了就業量的增加,更為重要的是促進了就業質量的提高,外資可以為人力資源開發作出貢獻。跨國公司憑借自己綜合經營的巨大規模,先進的技術和雄厚的資金實力,有能力為其海外分支機構員工支付較高的工資和提供較好的福利待遇。在現實生活中,為了自己的經營利潤和切身利益,外商較為注意對其職工的培訓,努力將世界一般性知識和技能與工作發生地的人力資源開發結合起來,客觀上促進了當地人力資源開發,提高了就業人員的質量。

三、對外經濟技術合作勞務輸出補充就業從許多發展中國家的實踐經驗來看,開展對外經濟技術合作,大力發展勞一l5 一維普資訊 cqvip.com務輸出,對增加收入、提高勞動力素質,緩解國內就業壓力,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是解決就業的重要途徑。勞務出口可分為單純勞務出口、承包工程帶動勞務出口及境外投資帶動勞務出口等。單純勞務輸出崗位包括海員、建筑工人、漁工、紡織工、護士、酒店服務員、保姆等。國際普通勞務買方市場的形成,使各國對外勞要求越來越高。在單純勞務人員中,走俏的主要是那些技術含量高、智力型、服務型行業如計算機、醫藥衛生、海員等。承包工程帶動的勞務出口,主要分布在建筑業。在建筑工程中,勞務分包、總承包和設計、施工、培訓一條龍服務的交鑰匙工程,帶動的勞務出口都較多。在境外投資開辦加工貿易型企業,以其提供的成套設備、技術、原材料、半成品等作為資本投入,帶動了成套設備和材料出口,也帶動國內相關行業的就業。境外投資還可以幫助招商引資、引進技術,從而提高企業的生產和出口能力,促進國內的就業。

從這個意義上看,境外投資所帶動開辟的就業門路比較廣泛。

浙江素有百工之鄉的盛譽,勞動力的綜合素質在全國居較高水平。在市場經濟的大潮中,肯動腦筋肯吃苦又富冒險精神的浙江人,不斷走出國門,在國際市場上經風雨、見世面,緩和了浙江省內就業。到2002年底,浙江累計派出勞務人員1O萬人次,期末在外勞務人員達2.83萬人。工種主要是建筑、服裝和漁工,勞務輸出是就業大軍的一個組成部分。近年來,浙江對外經濟合作的領域不斷擴大,工業、農業和建筑等服務業加快了跨出國門的步伐,越來越多的企業走向了國際市場。至2002年底,浙江已在全球50多個國家完成或正在實施近百個工程項目,行業涉及住宅、交通、水電、水利、能源、機械等。

浙江在境外的企業和機構已經超過800家,境外的加工貿易企業達26家。這些境外企業帶動浙江商品的出口,在國內間接引發了就業崗位。

四、結論與外經貿發展重點的進一步思考綜上所述,外經貿可以從多方面拉動、支持和保障就業。全面推動外經貿事業的持續發展,對改善就業狀況無疑具有較大的現實意義。雖然對外貿易、外商投資及勞務出口對就業的影響不能簡單加總,但在前面所述的2002年受對外貿易影響的勞動力人數408萬人中,以當年外資企業進出口額占進出口總額的34.7 這一比例扣除重復因素,大致測算2002年浙江外經貿發展提供的就業崗位約為600萬個,相當于全省非農從業人數的32.3 (同期廣東外經貿發展提供的就業崗位為1000萬個,據《人民日報2003年2月19日)。

當前,浙江勞動力供求總量矛盾和就業結構性矛盾同時并存,城鎮就業壓力加大和農村富余勞動力向非農領域轉移速度加快同時出現,新成長勞動力就業和失業人員再就業問題相互交織,就業壓力巨大,受到非典的沖擊,完成 就業和再就業工作的任務更加艱巨。2003年浙江就業崗位缺口約為5O萬個,到2003年6月底全省城鎮登記失業人員28.84萬人,登記失業率為4.3 9/6,比去年同期上升0.3個百分點,特別是迎來了高校擴招以后的首屆畢業生,普通高校畢業生達9萬多人,比去年增加3.5萬人(據浙江省統計局)。

面對如此嚴峻的形勢,外經貿戰略的調整必須系統考慮就業因素,外經貿措施的落實必須真正改善就業環境,必須從社會充分就業要求來分析與明確外經貿發展的重點。

對外貿易必須堅持勞動密集型產品出口為主。

國際貿易比較成本學說和生產要素學說理論認為,每個國家或地區都應生產并出口那些成本相對較低,資源相對豐富的產品。在目前勞動力資源剩余的背景下,對外貿易中應堅持發展勞動密集型產品的出口。這是國際分工的需要,也是市場經濟規律的要求。應該通過勞動密集型產業的加快發展,擴大就業,在國際貿易中獲得相應的比較利益。

有觀點認為,在對外貿易發展中,應盡快將勞動密集型產品的出口轉向技術密集型產品的出口。我們認為:一是真正高新技術產品,吸納勞動力是有限的,高投入高增長未必一定帶來高就業,不能脫離省情國情,輕言增長方式的調整,忽視或輕易放棄勞動密集型產品出口。二是勞動密集型商品并不等于低附加值商品。例如鞋類是勞動密集型商品,但是耐克品牌的鞋就不是低附加值的商品,所以低附加值并不是勞動密集型產業本身的屬性。可以通過名牌戰略、品牌管理、以質取勝等營銷手段,來提高勞動密集型產品的出口附加值。

利用外資必須鼓勵發展勞動密集型加工貿易。

加工貿易是勞動密集型產品出口的重要形式。浙江的一般貿易出口位居全國第一,但是加工貿易是出口的一條短腿,和一般貨物貿易相比,其年增長率要低1O 一15 左右。來料加工和進料加工,需要大量勞動力,能解決大量的就業。前兩年外省勞動力大量涌入浙江,大部分進入了這一領域。今后,應該進一步擴大加工貿易,使之成為浙江外貿發展和拓寬就業的重要途徑。擴大加工貿易,載體建設非常迫切,要爭取在湖州、紹興等地和一些重要港區設立更多的出口加工區。

外商投資創造了許多新的就業崗位,這一點普遍認同。但也有人認為,外商投資領域大多分布在勞動密集型產業不合理。事實上,外商投資結構是否合理,關鍵在于是否與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是否符合具體國情。在雁行分工結構中,我們的優勢在勞動力資源方面,如果不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不加強勞動密集型產品的出口,就等于對目前嚴峻的就業形勢視而不見。引進外資促進技術進步、產業結構優化,不能忽視勞動密集型產品的生產和出口。

對外經濟技術合作必須繼續開展承包工程和勞務輸出。

考慮就業因素,走出去就不單單是商品走出去、資本走出去,更重要的是人員走出去,或者說首先是人員走出去。外經工作應該是今后一個時期開放型經濟工作的重點,要積極開展海外承包工程各勞務輸出,解決更多的國內就業。

是不是浙江的經濟發展了,人均收入大大提高了,對外勞務輸出就可以放一放了?首先應該看到浙江還有自己的中西部欠發達地區。盡管對外承包勞務在全省社會就業中的影響和作用還不很大,但是在一些縣、鄉、村局部范圍內,對外承包勞務帶動當地經濟社會發展的效應明顯。一些勞動力走出國門,緩解了地方就業壓力,增加了個人和家庭收入,擺脫了貧困。這些勞務人員帶回的技術、管理經驗和勞務外匯也成為地方經濟發展的重要資源。客觀地說,浙江勞務輸出占勞動力供給總量比重還很小,還不到0.1 。據國際勞工組織估計,目前全球每年的流動勞務約30003500萬人(據中國對外工程承包商會)。浙江在世界勞務輸出中所占比重還很小,而浙江的勞動力約占世界總量的1% ,如果浙江勞務輸出也能達到這一比例,則每年可輸出的勞務將達到3O萬人,是當前規模的1O倍。放開勞務輸出的經營權,鼓勵更多的勞務輸出是彌補浙江就業崗位不足的又一渠道。當然在具體對外勞務輸出工作中,有許多經驗教訓值得總結吸取。

另一方面,堅持開展勞務輸出,還更要考慮到全國特別是中西部地區的勞動力就業因素。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中西部地區勞動力要向沿海轉移,要向外輸出。浙江的市場制度和市場建設相對完善,外經企業和中介機構較多且極有正反經驗,應該在推動更多的中西部勞動力走出國門作新努力。當然,吸納消化中西部地區勞動力更主要的還要靠對外貿易和利用外資。

帶動勞動力就業范文第5篇

(一)全縣農業人口基本情況:

1、從年齡結構看,我縣農村勞動力目前處于中壯年時期

在全縣16萬人中,屬于農村勞動力范圍的共有萬人。其中20歲以下有人,占全縣農村勞動力的%;20歲至35歲有人,占%;35歲至50歲有人,占全縣農村勞動力的%;50歲以上人,占全縣農村勞動力的%。可以看出,我縣農村勞動力主要集中在歲—歲,處于時期。

2、從性別結構看,

據統計我縣農村勞動力中女性有人,男性有人,分別占農村勞動力的%,%。

3、從文化結構看,我縣勞動力的文化素質偏低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市場對勞動力的文化素質要求越來越高。但從統計數據可以看到,我縣農村的勞動力文化素質偏低。全縣農村勞動力中,具有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有人,高中文化程度的有人,大專以上文化程度的有人,分別占農村勞動力的%,%,%,其中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人達到二分之一以上。

4、從就業渠道來看

我縣農村勞動力外出(縣外)務工的有人,占全縣農村勞動力的%;在本縣從事農業的有人,占全縣農村勞動力的%;從事第二產業的有人,占全縣農村勞動力的%;從事服務業的人,占全縣農村勞動力的%。

(二)我縣農民人均收入的現狀及構成

我市農民人均純收入由1995年的元增加到*年的元,年均增加%,20*年人均純收入增加到元,年均增加元,年增長率為%,增速。20*年農民人均純收入主要構成中種植業收入占%,養殖業收入占%,工業、建筑業、運輸業收入占%,商飲服務業收入占%,勞務輸出收入占%。在農民純收入中農業收入占%,非農產業收入占%。

二、全縣工業發展情況

1、工業發展規模,三次產業比例

去年我縣實現工業總產值7.1億元,實現工業增加值2.4億元。其中,規模以上工業實現工業總產值5.1億元,工業增加值1.84億元,實現銷售收入4.7億元,實現利潤3300萬元,實現稅金3108萬元。工業增加值占全縣生產總值的比重為%,三次產業比由*年的45.65:26.53:27.82調整為20*年的37.06:36.43:26.51。

2、工業行業分類、輕重工業情況

我縣的工業分三大產業,一是水電載能產業,二是礦產建材產業,三是農特產品加工業。

3、工業在縣域經濟中的地位,對縣財政的貢獻等。

三、我縣工業發展促進農民增收情況

(一)直接吸收農民工就業,解決農村剩余勞動力情況。

20*年,我縣規模以上企業共吸收就業人員人,中小企業共吸收就業人員人,有效的緩解了就業難的問題。以我縣的建誠木業來看,該廠常年吸收農村剩余勞動力300多人,其所在的銀定村大部分剩余勞動力在該廠打工,每年可取得80-100萬元的勞務收入。

(二)農業產業化帶動種養業發展情況。

近年來,我縣農業產業化經營取得了較大的發展。目前我縣規模較大、帶能力較強的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有家,帶動農戶萬戶,占全縣農戶總數的%。

①茶葉產業:我縣現有茶園6.5萬畝,全縣1.9萬戶茶農戶平擁有茶園2.7畝。茶葉平均年產量達900噸,茶農每年茶葉收入已達800萬元,人平收入也有250元。

②木材加工業:主要有建誠木業,對木材進行深加工,帶動農戶戶,每戶增收元。

③養殖業:如果*pic公司達到10萬頭規模后,可帶動養殖戶上千戶,戶平按100頭計算,可以增加收入9萬元左右,利潤8000-10000萬/戶,按每戶4人計算,可人均增收*-2500元。解決農村富余勞動力3000多人。

(三)工業發展帶動運輸、餐飲等第三產業發展情況。

工業的發展必然會帶動交通、通訊、商業貿易、餐飲、娛樂等第三產業的發展,能夠會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

(四)工業基本建設投資對農民增收的促進作用。

工業的發展也必然會增加基本建設投資,創造就業機會。例如,我縣的武安電站建設,共吸收民工人,僅墩上鄉本地農民在電站工地務工的就有人,勞務收入達到萬元。

(五)工業發展促進財政增收,加大對農業和農村基礎設施的投入情況。

我縣工業已成為全縣財政收入的主要來源。20*年,全縣規模以上企業繳納稅金萬元,占到財政收入的%。工業的發展,縣域經濟實力不斷增強,就可以增加政府的直接投入,改善農業和農村的條件,從夯實農業基礎上增加農民收入。

四、農民持續增收入存在的問題

(一)工業總量小,吸收的就業人員少,剩余勞動力轉移就業難。隨著經濟的迅猛發展,農戶家庭經營來自于非農產業的收入也呈現加速發展的勢頭。但從我縣的現狀看,我縣工業企業吸收的就業人員共人,僅占全縣農村勞動力的%,工業企業對農業勞動力的吸納能力有限,使農業勞動力進一步轉移發生了困難,轉移速度增長緩慢。農村大量剩余勞動力滯留在土地上,農民持續增收困難。

(二)農業產業化發展緩慢。我縣農業產業化雖然取得了一定成績,但仍存在一些不足,尤其是龍頭企業經營規模小、經濟實力弱、輻射面狹窄,競爭力不強,粗加工產品多、精加工產品少,低品牌率多、精品名牌少,農戶與龍頭企業之間的機制不健全的問題顯得尤為突出,還沒有真正形成“企業(公司)+基地+農戶”利益機制,嚴重制約了全縣農業產業化的快速發展。

(三)城鎮化進程緩慢。城市化或城鎮化是指第二、第三產業在城鎮集聚,農村人口不斷向非農產業和城鎮轉移,使城鎮數量增加、規模擴大,城鎮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向農村擴散、城鎮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向農村普及的經濟、社會發展過程。城鎮化進程緩慢,人口不能在城鎮聚集,一方面工業發展沒有足夠的勞動力作補充,另一方面使第三產業不能健康發展,勞村勞動力向第二三產業轉移困難,大量的農村剩余勞動力滯留在本地。

(四)農產品價格過低,甚至低于成本。例如茶葉、蠶繭價格有時甚至低于生產這些產品的人工工資,這就形成一方面是政府要求大力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另一方面是農民在農業產業化發展中沒有得到實惠,對農業產業化經營的積極性不高。造成農產品價格低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幾個方面:一是農業生產還是一種粗放型生產,生產規模小、生產手段落后、機械化水平低、科技含量低,農產品的附加值低。二是龍頭企業將農產品的價格壓得太低,以低于成本的價格收購初級農產品。三是是農產品成本加速上升導致農業效益下降。從目前的形勢看,由于農用物質、農動力價格不斷上漲,因此農產品的成本也呈現在不斷上漲的趨勢,但另一方面由于各種原因,農產品的價格并沒有相應上漲,甚至有些農產品的價格還在下跌,這樣使農業的純收益減少,表現出農產品價過低。

(五)勞動者素質不高。是從當前的形勢要求看,農民的整體素質還是偏低,與市場經濟的需要還有很大差距,主要體現在文化科學素質、生產經營管理素質和觀念意識等方面。一方面是企業苦于找不到高素質的工人,另一方面是農民工就業困難,農民向第二三產業轉移困難。

五、對策及建議

(一)發展農產品加工業,促進農業產業化。我們要把發展農產品加工業作為農業產業化和增加農民收入的著力點來抓。一是培育主導產業。大力發展有特色、有優勢的農產品系列加工,形成生產專業化、產品系列化、產加銷一體化的產業鏈,形成特色經濟的支柱產業。二是提高加工產品的含金量。目前我縣農產品粗加工產品較多,檔次低,附加值不高,這不僅耗費資源,而且效益不高,農民增收不多。因此,必須引導農產品加工企業在深加工和精加工上下功夫,廣泛運用新技術、新設備,大膽創新,實行標準化生產和名牌帶動戰略,大力開發名優特新產品,提高農產品的附加值和市場競爭力。三是要突出抓好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的建設。這是推進農業產業化的重點,增加農民收入的重點。要采取有效措施,集中力量扶持一批農產品加工大戶,培育一批具有較強帶動能力的龍頭企業(集團),走出一條“企業(公司)+基地+農戶”的農業產業化道路。推進農業結構的戰略性調整,必須解決分散的農戶適應市場、進入市場的問題。實踐證明,農業產業化經營是結構調整積極的帶動力量。對廣大農戶來說,找到龍頭企業就是找到了市場。積極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是推進農業結構調整不斷走向深入的最為現實的工作抓手。

(二)發展工業園區,促進農村城鎮化。中小企業向小城鎮集中連片發展,有力地推動城鎮化建設,有力地壯大鎮域經濟。同時,城鎮化水平的提高,也為企業的發展提供功能更為完善的載體。因此,要增加農民收入,必須把發展工業園區與小城鎮發展有機地結合起來,搞好園區規劃和小城鎮建設總體規劃的銜接,注重產業特色,引導企業合理聚集,走專業化、特色化的發展路子。

主站蜘蛛池模板: 寻乌县| 康平县| 将乐县| 黔东| 邵阳县| 东海县| 廉江市| 贵德县| 平遥县| 通州市| 荥经县| 大名县| 土默特右旗| 锡林浩特市| 泗洪县| 宜昌市| 密云县| 台北市| 桂东县| 天峨县| 辽阳县| 丘北县| 安丘市| 长乐市| 大连市| 团风县| 龙江县| 安康市| 桂平市| 吉林省| 凤冈县| 苏尼特左旗| 靖宇县| 府谷县| 西华县| 苏尼特左旗| 增城市| 柏乡县| 济阳县| 资阳市| 东乡族自治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