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部丰满熟女富婆视频,托着奶头喂男人吃奶,厨房挺进朋友人妻,成 人 免费 黄 色 网站无毒下载

首頁 > 文章中心 > 農村房屋平面設計

農村房屋平面設計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農村房屋平面設計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農村房屋平面設計

農村房屋平面設計范文第1篇

按照國務院辦公廳2013年1月1日的《綠色建筑行動方案》指導,在新農村建設中實現建筑節能設計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1.1設置合理的體形系數

建筑物與室外大氣接觸的外表面積與其所包圍的體積的比值即為體形系數。體形系數越大,耗熱量比值也越大。控制建筑物體形系數的重點是平面設計。當平面凸凹過多,建筑物外表面積就會增加。如住宅建筑設計中,經常會遇到臥室及衛生間開窗問題,由于衛生間靠內開窗要凹進平面很多,無形中增加了建筑物外表面積,另外還有飄窗,曬臺等構造對節省能源很不利。所以在平面設計時,要綜合考慮多種因素,在滿足使用功能的同時,將建筑物體形系數控制在合理有效的范圍內。

1.2加強圍護結構節能設計

建筑圍護結構組成部件(屋頂、墻、地基、隔熱材料、密封材料、門和窗、遮陽設施)的設計對建筑能耗、環境性能、室內空氣質量與用戶所處的視覺和熱舒適環境有根本的影響。一般增大圍護結構的費用僅為總投資的3%~6%,而節能卻可達20%~40%。通過改善建筑物圍護結構的熱工性能,在夏季可減少室外熱量傳入室內,在冬季可減少室內熱量的流失,使建筑熱環境得以改善,從而減少建筑冷、熱消耗。

1.2.1控制窗墻面積比

門窗是民用建筑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在隔熱保溫方面也發揮著巨大的作用。許多分析和試驗表明,門窗占全部熱能耗的50%左右,對門窗進行節能設計就會明顯提高節能效果。目前,對門窗的節能處理主要是改善材料的保溫隔熱性能和提高門窗的密閉性能。如可以選擇熱阻值高的門窗框材料,提高窗框的保溫性能,采用塑料構件或斷橋處理;采用雙層中空玻璃或雙層玻璃窗。在工程實踐中為了立面效果,許多住宅建筑采取大面積窗戶,在無法減小窗戶大面積的情況下,也要采取措施:如盡量把窗戶安排在南側,增加窗戶的固定扇,加強框及扇邊緣的密封,外飄窗要采用上下挑板及側板,凡是遇外界接觸的板都必須進行保溫節能處理。根據規定進行權衡判斷計算,以達到建筑物的整體節能效率。

1.2.2加強外墻保溫隔熱設計

外墻面積約占整個建筑物護結構總面積的66%,因此,通過建筑物外墻傳遞的熱量是巨大的。目前,我國外墻保溫主要有外墻內保溫和外墻外保溫兩種方法。相較于外墻內保溫不利于室內裝修、保溫隔熱效果差“、熱橋”問題不易解決、墻體易出現發霉、發黑、水印,影響室內美觀和房屋的舒適度等缺點,提倡做外墻外保溫,既能避免建筑熱橋;避免墻面冬季結露;還可保護主體結構,減少溫度應力,增加結構壽命;比內保溫增多建筑使用面積;節省保溫材料40%左右。冬季由于室內空氣濕度過高或墻面溫度過低,外墻表面會冷凝,所以要使外墻內表面附近的氣流暢通,有良好的通風換氣設施;夏季要采取增設墻面遮陽及綠化、或設置隔熱層來保證外墻隔熱。

1.2.3注意熱橋處保溫設計結構轉角或交角,外墻中鋼筋混凝土柱、圈梁、樓板等處是熱橋,熱橋部分的溫度值如果低于室內的露點溫度,就會造成表面結露,在熱橋部位應采取保溫措施。

1.3新能源與建筑有機結合

在節約能源、保護環境方面,新能源的利用起至關重要的作用。新能源通常指非常規的可再生能源,包括有太陽能、地熱能、風能、生物質能等。人們對各種太陽能利用方式進行了廣泛的探索,逐步明確了發展方向,使太陽能初步得到一些利用,如:太陽熱水器技術比較成熟,已具備相應的技術標準和規范,但仍需進一步地完善太陽熱水器的功能,并加強太陽能建筑一體化建設;自然通風就是風能利用的最常見形式。

2結語

農村房屋平面設計范文第2篇

論文摘要:本文通過對長沙黃興柏加兩鎮“新農村住宅改造”設計,闡明了在當前中國國情下,新農村建設應該從實際出發,農村住宅中的“改造”成為新農村建設的主要手段之一。我們總結了農村住宅改造的發展規律,并結合當地實際情況進行準確定位,按照定位制定相應的設計原則、操作模式。

改革開放以來,農村房屋建設大體經歷了三個階段,分別是20世紀80年代初期、90年代初期和21世紀初期。通過這三個階段,農民依靠政策和自己的力量明顯改善了住房條件。根據現階段農村的現實情況,特別是新農村建設又是當前湖南實現“兩型”社會的一個重要內容。加強村莊規劃和整治,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改善農村人居環境,整合村容村貌,是新農村建設的重要任務。

1黃興、柏加兩鎮農村現狀

當地的村落經過多年發展的積累,形成了一個生態有機的空間布局,以地方條件和居住者需要為基礎,使黃興柏加的住宅具有了親切宜人的尺度,當地材料也帶來了一定特色的立面風格,但在農宅選址時“逐水而居、沿路而住”的觀念依然沿襲至今。對河堤安全警戒線、道路退讓等考慮不周,常有被河水淹沒及車輛撞擊的危險。大量的占用耕地,占地面積過大,規劃布局凌亂使得農村建筑現狀混亂。

層數上則以一層、二層房屋為主,形式有坡屋頂、平屋頂。其中一層房屋多為坡頂,二、三層房屋中,近年新建的也多為坡屋頂。結構多為木結構、磚混結構,也有底層框架結構,材料主要是粘土磚、小青瓦、紅瓦等。現有農村住宅單體功能較落后,功能布局不盡合理。不少地方依然沿用七八十年代的房屋格局,造成功能上的混亂及外觀上的突兀,各房間的流線無法得到保障,不符合現代居民的生活習慣與要求,且村鎮部分住宅間距不足,日照、通風、采光條件較差,配套設施也相對缺乏。

總之,黃柏兩鎮的大部分農宅由于經濟條件的制約,缺乏設計人員統一的規劃指導,施工前對材料沒準確的估計和選擇,在這樣的情況下,往往是套用一個固定模式建筑布局,欠缺對建筑立面的考慮,不符合建筑形式審美要求,不僅增加了農民自身的經濟負擔,還造成嚴重的資源浪費。

2住宅改造

2.1平面設計

2.1.1在平面功能布局上,黃柏兩鎮的農民根據平時自己的生活習慣和工作性質已經處理得較為成熟,只是在少數的房間聯系上不夠到位,改造的方面主要體現在占地面積上略為浪費,本案在設計中注重節約用地,本方案建筑基地用地僅為139m2左右。節約用地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A、將輔助用房和居住用房聯合為一體,共同建設,減少了分離設置時居住用房與輔助用房之間的交通用地;B、平面呈較規整的小進深、長面寬設計,不僅有利于住宅單體的節能,有效地降低造價,同時為組團布置節約用地創造了良好條件;C、平坡結合的屋面及南北方向的退臺不僅豐富了立面,又縮短了日照間距。

2.1.2充分考慮現代農村家庭生活行為的需要,合理組織各功能空間的布局,減少室內的交通面積,較好地體現了住宅的居住性、舒適性、私密性和安全性。本設計力求人流走向流暢,動靜、內外、潔污功能分區明確、合理,住戶使用方便。現提出三種基本功能空間分區:

A公共活動區:由庭院進入室內,寬敞明亮的客廳是接待客人的首選場所,用餐區把客廳和廚房分開,則就餐時仍可以與客廳互動交流。B私密區:二層設有起居室、臥室、衛生間、儲藏室。親朋好友可在二層起居室進行交談、娛樂等各種休閑活動;住戶可根據個人喜好安排主、次臥室。南向臥室設有凹陽臺,既可在陽光明媚時沐浴陽光,又可在晴朗的夜晚欣賞星光夜色。而在上樓梯的左側則布置了一個客房,為親友探訪時提供休息的地方。同時,還考慮到家里的老人行動不便,在首層安排一間老人臥室。C儲藏區:一層的車庫可存放農具、儲藏糧食,二層還有一個儲藏室可存放生活用品。

2.2立面設計

在黃柏新農村住宅改造設計中,我們追求的是質樸親切的建筑形象、健康溫馨的家居環境、輕松優雅的生活氛圍,所以立面設計是本案的重中之重,針對當地的建筑現狀情況,我們構思了四種不同程度的改造方式。

2.2.1“移花接木”法

本方式將植物和庭院小品引入建筑中,如植被屋頂、棚架、植物暖房、綠籬圍墻、草被、花卉、盆景、喬木、硬地、石桌凳、小水面相關配置等(圖1,2),形成了具有一定生態性、休閑性的旅游特色,改造重點部位在入口,改造對象是所有的農宅。

2.2.2“改頭換面”法

針對一些重點地段,如農家樂、集鎮、進行全方位改造,如平改坡、雙重外墻、搭建玻璃暖房等(圖3,4),特點是荷載小,施工方便,色澤鮮艷多樣,耐久性好,但經濟性較差,改造周期長。

2.2.3“猶抱琵琶”法

只對立面的主要部位如大門、窗套、護窗、山墻等進行重點處理(圖5,6),改造后的仿傳統民居花格窗,垂花窗,使整個住宅具有濃郁的鄉土風情,可以大量使用,但形式需因地制宜,有所變化。

2.2.4“略施粉黛”法

本方式專門針對20世紀70~80年代的民宅,將原有小青瓦屋面增添新瓦,使其屋面加厚變勻,外刷灰白色外墻涂料,是一種原生態的民居形式(圖7,8),特點是施工方便,價格便宜。

以上四種方式在立面處理上充分利用當地盛產的各種材料,石材、木材和抹灰為外墻主要材料,形成立面肌理;屋面采用傳統的小青瓦,部分運用透空排架的造型變化與建筑體量相呼應,增加并豐富了空間層次;門窗采用木材為框料,局部引用一些傳統的木格柵作為裝飾;欄桿采用石材與小青瓦拼花結合混凝土過梁的處理手法,達到了突出農村生活氣息,尊重歷史文脈,繼承傳統民居的特點。

2.3院落布局

本設計采用了庭院與街道空間相互滲透的模糊空間布局。前庭院休閑活動空間,中間房屋居住空間及后院工作空間。前庭院空間主要提供給居民一個半室外活動空間,較其他室外空間具有私密性。可供休閑、晾曬之用,是個利用率較高的活動場所。考慮到農民的生活習慣,在前庭院內設置苗圃,可供農民在院內種植蔬菜、瓜果或其他花草植物。

3幾點啟示

3.1設計人員通過與村民的交流,讓他們根據需要對自己的房子提出改造意見,政府可以給予一定的經濟補助,這樣既符合了改造的目的,又調動居民參與的熱情。

3.2集約化的規劃布局,在最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土地資源的基礎上,更集中合理地進行農村規劃,以提高農民工作效益和效率。

3.3新能源的有效利用方式A在向陽的屋面布置太陽能集熱板以解決采暖、熱水等問題,起到節約能源的作用。B多戶統一布置沼氣池,人畜排泄物統一排入沼氣池厭氧發酵,形成可利用的清潔能源,保護薪材林木,同時也改善了衛生條件。

3.4充分利用當地盛產的各種材料。采用石材和抹灰為外墻主要材料,形成立面肌理;屋面采用傳統的小青瓦,部分運用透空排架的造型變化與建筑體量相呼應,增加并豐富了空間層次;庭院鋪青磚或石材;門窗采用木材為框料,局部引用一些傳統的木格柵作為裝飾;欄桿采用石材與小青瓦拼花結合混凝土過梁的處理手法,突出鄉野特點。

3.5防水、防潮在屋面、外墻板縫和廚衛間均作防水,屋面防水為三級防水設防,選用高聚改性瀝青防水卷材,合成高分子防水卷材和剛柔結合防水。由于湖南地區一年中潮濕周期較長,所以一層地面使用架空地板,防止地面返潮,同時考慮地面防潮層和墻體防潮層結合處的防潮處理,以達到最好的防潮效果。

總之,新農村住宅改造應從實踐出發,本著“以人為本、回歸自然”的原則,以整體社會效益、經濟效益、環境效益三者的統一為基準點,著意打造優質人居環境,努力為居民塑造自然優美、舒適便捷的怡然棲息之地。實現建筑空間的公私分離、動靜分離、潔污分離、居寢分離、食寢分離,延伸鄰里交流空間;注重增強人與建筑的溝通,使人們在感受傳統建筑形式與自然環境和諧統一的同時,增強了對家的歸屬感。

我國農村人口眾多,地域遼闊,住宅改造情況復雜,難度較大,它是一項全社會參與、多部門協作的系統工程,人民強烈企盼有一個舒適優美的居住壞境,它將是個長期的過程,不能一蹴而就。新農村住宅建設中綜合了農村經濟、生活、產業發展等諸多因素,已經超出了傳統建筑學理論的研究范疇。建立全新的農村住宅建筑設計學,指導新農村建設已成為時代所需,迫在眉睫。愿以本文拋磚引玉,與關注新農村建設的人士共同探討,開創農村住宅改造及設計的新領域。

參考文獻

[1]劉仕清,唐伯固.新湖南50年研究.湖南人民出版社,1999.

農村房屋平面設計范文第3篇

【關鍵字】磚混結構墻體裂縫 成因分析預防措施

中圖分類號: TU74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一、前言

目前在城市郊區、縣城和小城鎮及廣大農村地區新建房屋大都采用磚混結構,我在工作實踐中發現,由于在結構設計考慮欠妥或施工中的不當,導致磚砌體結構房屋普通存在裂縫,有的還產生了比較嚴重的后果。而裂縫一旦產生,就標志著該房屋某部位產生的應力已超過它所能承擔的抗拉、抗剪極限強度,房屋的強度、剛度及穩定性必定受到不同程度的削弱和破壞。輕者會影響其美觀和使用;重者,會造成房屋的傾覆或倒塌事故。

二、、影響磚砌體質量的因素

1.砂漿的強度因素

砂漿強度不能保證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幾點:未嚴格按配合比配置,水泥過期或砂及外加劑質量低劣;施工中放置時間過長,未及時攪拌處理。

2. 組砌方法灰縫、砂漿飽滿度的因素

磚混結構中磚砌體是建筑物主要的承重構件,主要承受豎向荷載,因此要考慮砌體的整體性與穩定性。砌體中的丁磚數量多.就能增強橫向拉結力。錯誤的組砌形式 磚墻面出現數皮磚同縫(同縫.直縫)、里外兩張皮.磚柱采用包心法砌筑,里外層磚皮互不相咬,形成周圍的通縫等等,影響砌體強度.降低結構整體性。磚砌體工程中影響砌體強度的一個很重要因素是水平灰縫和砂漿飽滿度。水平灰縫、砂漿飽滿度不合格的砌體,在豎向荷載作用下,磚與砂漿的接觸面積減少,造成磚砌體承受集中荷載.致使磚砌體處于復雜受力狀態。當磚處于受彎、受剪和局部受壓狀態時,容易造成墻體開裂.使磚砌體提前喪失承載荷載能力,滿足不了設計的要求。

3. 墻體留搓、接搓錯誤的因素

留搓、接搓是否合理直接影響接搓部位磚體強度.影響結構整體性.對于抗震設防的建筑物更是一個關鍵問題。磚砌體留搓存在以下幾個問題。其一,內外墻不同時砌筑已成普遍現象.砌墻時隨意留搓甚至留陰搓;構造柱馬牙搓不標準,甚至搓口以磚渣、建筑垃圾填砌。

其二,留直搓時,也不按規范規定設置拉結鋼筋;如采用冷拔鋼絲作拉結筋.拉結鋼筋長度不夠拉結筋的間距不保證,拉結筋的末端也不加工程90度彎鉤等等:接搓質量馬虎,接搓處磚不順直砂漿也不飽滿.有的幾乎沒有砂漿。

4.構造柱與墻體的連接處做法

構造柱與墻體連接處做法不合理將直接影響建筑物整體性。在有抗震設防要求的地區磚混結構房屋建筑中,縱橫墻交接處及外墻轉角處需設置鋼筋混凝土構造柱.在構造柱周圍的磚砌體需砌成馬牙搓,使磚砌體能與構造柱銜接牢固形成整體。但現在卻有不少施工人員在砌筑馬牙搓時搓口高度、深度不一,在澆注構造柱混凝土前,不清理砌磚時落入構造柱中的砂漿或垃圾.致使構造柱出現夾層甚至有斷柱的情況。有的工程構造柱不對正貫通,層與層之間相互錯位.構造柱與砌體沒有加設拉結筋或拉結筋長度不符合要求;砌體與構造柱的交接處也沒有留馬牙搓。

三、對于溫度應力分析與預防措施

1.材料的熱脹冷縮性質

眾所周知,材料都是有熱脹冷縮性質的,磚混結構房屋的房屋亦是如此。材料的結構在其受到約束而不能自由改變形狀時,磚混結構的墻體內會產生應力作用,我們將之稱為溫度應力,在溫度應力的作用下會引起磚混結構結構的伸縮改變。 在磚混結構房屋中,其組織結構的鋼筋混凝土線膨脹系數為1.08×10-5/℃,而普通磚砌體的線膨脹系數為0.5×10-5/℃,在溫度的變化過程中,由于材料性質的不同,鋼筋混凝土結構的伸長值要比磚砌體大一倍左右。由于伸縮系數的差異,磚混結構的鋼筋混凝土的各個組成部分都會與磚墻出現伸縮的偏差,它們在彼此的相互牽制作用下產生溫度應力,使得墻體出現裂縫進而使房屋結構開裂破壞。

2.預防與解決措施

首先,建筑布局在平面設計時,平面盡量平整,同時注意調整平面幾何形狀,使較長的外縱墻盡可能在同一平面上。避免平面為“L”、“I”、“T”等形式,用伸縮縫將其分割成若干單元,建減少屋面伸縮縫間距,縮短混凝土構件直線段的長度;將屋面挑檐平面布置成凹凸曲折形狀,縮短挑檐直線長度。避免出現錯層或房屋高度不一致時導致溫度應力集中。

其次,在鋼筋混凝土挑檐表面設置一層能保溫隔熱的材料層,這里注意由于一般屋面板受陽光輻射吸收熱量較多,保溫隔熱的材料層的厚度宜適當增厚;改進挑檐設計。設計中應優先用內天溝排水,現澆挑檐每隔10米左右設一道伸縮縫;將現澆挑檐改成預制。若條件不允許,則選擇采用導熱系數小,保溫性能優良的材料,并增設空氣隔熱層。同時還應根據屋面板基層的情況及時做好保溫隔熱的材料層;長期不使用的房屋建筑,需要有一定的室內通風,以用來防止室內溫度過高致使樓板膨脹,使頂層墻體產生裂縫。最后,要嚴格執行砌體施工規范,確保砌體施工質量。

四、對于地基不均勻的分析與預防措施

1.地基不均勻表現

建筑的選址如果其地下土壤多為壓縮的土壤結構,在其內部由于其本質結構松散,地下水極易升級滲透,從而影響其壓力降低,這就將會出席地基不穩;因為其土壤結構分部層次不均勻,上下部載荷能力差異巨大;同時如果新的建筑和舊的建筑相鄰過緊,地基則會產生沉降現象,會出現相對位移。這時其內部表面會出現部分凹陷,凹陷會進一步減少支承載荷,那么整個房屋的結構重量只能由墻體來承擔,墻體承擔房屋重量時,房屋結構會產生彎曲和剪切變形,承擔重力的墻體內會產生結構應力,當應力超過墻體的自身強度時,在墻體最薄弱處會首先產生裂縫。

2.預防與解決措施

在進行房屋設計與建筑的選址時,應在實體勘察基礎上詳細收集工程的地質資料,對各土層的結構特點進行詳細分析,在地基承載力較高的天然地基上選作持力層,對軟土地基實施加固處理,可以把軟土挖除一定的深度,置換較為堅固與結構穩定的砂石作為持力層等措施。通過勘測與計算適當設置幾處沉降縫,沉降縫應從建筑物的基礎至上部沿全高貫通分開。加強上部結構及基礎的整體剛度,保證房屋沉降時能協調一致。(解決措施是不是需要放在第五大項目里??)解決措施:針對不均勻沉降造成的的墻體裂縫,應找到根源,如不根治,房屋建成后,這種裂縫還會繼續出現延伸的趨勢,從而使得危險隱患進一步增加。較早發現,較早治理。出現隱患就應該立即及時進行地基加固處理。從而阻斷延緩沉降的進一步惡化,對于上部分的結構進行裂縫整治。地基加固的幾種措施主要有以下幾種:第一使用灰土進行擠密樁的加固方法、用硅化材料的加固方法、使用石灰漿進行加固的方法、利用旋噴樁進行加固,甚至一定程度上更換土壤分布層次;增加基底的面積與體積加固,增加托底的加固等。如果是在松軟的地基上的建筑物,盡量在局部減少上層建筑的結構重量使其簡單化建設設計,從而來控制沉降的深度層次,逐漸使其地基沉降趨于穩定狀態。最后在遏制地基沉降趨勢后,對于剩下的裂縫使用水泥砂漿密封,甚至局部拆除重新建造,然后在外層加固鋼筋混凝土或鋼鐵絲網的方法等等。

四、結束語

通過對建筑物常見裂縫的分析研究和實踐證實,磚混結構的墻體裂縫雖然不可避免,如果在建筑物的設計合理,并且能夠確保施工質量,材料也選用的得當,那么建筑物的裂縫問題可以從根本上解決。通過對建筑物常見裂縫的分析研究和實踐證實,磚混結構的墻體裂縫雖然不可避免,但只要設計合理,確保施工質量,選用材料得當,建筑物的裂縫是可以從根本上得到控制的;同時,在房屋建設中,除施工時嚴格按設計和規范操作外,注意觀察裂縫是否產生發展,并及時采取相應的處理措施。同時應防范于未然,做好補救工作,設計設計人員應根據建筑物的特點、當地的地質條件和氣候特征等做好設計工作,嚴把設計關,就一定能夠降低和防止磚混結構墻體開裂的現象發生。

參考文獻

[1]蘇文輝.中南地區磚混結構頂層墻體溫度裂縫的原因及其對策[J].建筑施工,2002(2):71-72.

[2]陳豐仁.閩南地區建筑外墻滲漏現狀調查及原因分析[J].建筑技術開發,2004,31(12):91-93.

[3]楊潤福,張景紅.多層磚房裂縫的根源[J].建筑科學(科技資訊),2005,(20):77.

農村房屋平面設計范文第4篇

關鍵詞:接地;等電位聯結;住宅;電氣設計

中圖分類號:TU98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在住宅中,一般有電視機、電冰箱、空調、洗衣機等家用電器,在電氣設計中需要認真考慮用電負荷,確定電氣設備的位置,合理選擇電氣插座、開關的型號,保護開關的電流整定值等。

在電氣設計中,接地措施是為了保證人身安全,在住宅中,目前有5種接地方式:第一,TN-S接地系統,在整個系統中,中性線和保護線是分開的。第二,TN-C接地系統,這種接地系統中中性線和保護線是合一的。第三,TT接地系統,這個系統中有一個直接接地點,電氣裝置外露可導電部分是接地。第四,TN-C-S接地系統,這個系統中有一部分的中性線和保護線是合一的。第五,IT接地系統,帶電部分與大地不直接連接,電氣裝置的外露可導電部分是接地。這五種方式適用于不同的住宅中,根據住宅電氣設計的需要來進行合理選擇。

等電位聯結對用電安全、防雷、電子信息設備的正常工作和安全使用是非常重要的,從理論上來說,等電位聯結作用范圍越小,電氣就越安全。在住宅中,等電位聯結是非常必要的安全措施。

1住宅接地和等電位聯結的重要性

人是長時間生活在住宅中的,而電對人的傷害很大,接地就是一種基于人身安全而進行的電氣設計。良好的接地設計可以防止故障電流危害人身和電氣設備的安全,能夠防止雷電流對人身的危害。接地是保護人身和電氣設備安全的一種措施,等電位聯結也是如此,而且,等電位聯結還可以有效的防雷。一般而言,在住宅的電氣設計中,等電位聯結的作用更大,總等電位聯結和衛生間等重要區域的局部等電位聯結都是非常重要的,做好優質的等電位聯結工作之后,有時甚至不需要接地措施就能保證人身安全。

人體能夠承受的電壓非常小,而且,在當今社會里,人們每天都是生活在一堆的電器中,在睡覺時身邊也還是有很多電器在運作的。那么,為了保障人身安全,在電氣設計中就要做好一系列的保護措施,最大限度的保護電氣設備和人身安全,盡量避免故障電流的出現。接地和等電位聯結是目前我國住宅中必須做好的保護措施,既能實現內部電流的保護,也能實現對外界環境的諸如打雷的預防。

2住宅電氣設計中接地分析

根據我國的相關規定,在住宅中,接地方式可以分為五種,每種方式有其適應的環境。從作用和功能上來看,接地的方式可以分成保護接地、工作接地和防雷接地。在這三種接地方式中,工作接地是最為基礎的,主要就是為實現電氣設備的正常運作。由于電氣設備總是會出現問題的,電氣設備內部絕緣損壞,會導致接觸的外露導電體帶電,對人身安全造成一定的威脅,于是就有了以保護人身安全為目的的保護接地,對電氣設備和故障電流進行一定的保護措施。防雷接地就是為了防止外界環境的影響,防止因為打雷而帶來的對住宅電氣設備和電氣系統的破壞,影響人身安全。

3等電位聯結概述

住宅中的等電位聯結總等電位聯結和局部等電位聯結。為了促進用電安全,充分保護人身安全,我國在1997年編制了《等電位聯結安裝》,這個法則對各種建筑物中的等電位聯結提出了具體的做法,自實行以來就取得了較好的效果。而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在等電位聯結上又有了新的技術,新的要求,相關部門結合國際上的經驗,對1997年編制的《等電位聯結安裝》進行了一定的修改。等電位聯結可以分為總等電位聯結和局部等電位聯結。

3.1總等電位聯結

在住宅中,總等電位聯結的方式就是通過每一進線配電箱近旁的總等電位聯結母排將下列導電部分互相連通:進線配電箱的PE(PEN)母排、公用設施的上、下水、熱力、煤氣等金屬管道、建筑物金屬結構和接地引出線。它的作用在于降低建筑物內間接接觸電壓和不同金屬部件間的電位差,并消除自建筑物外經電氣線路和各種金屬管道引入的危險故障電壓的危害。總等電位聯結的設計還需要考慮到住宅周圍的環境,如果附近有變電站,當發生相線和設備外殼接觸短路時,設備外殼帶上危險電源,有可能使得住宅內的PE線承受的壓降超過規定的50V,這樣就會影響到人身安全,所以需要考慮到周圍環境的影響作用。

3.2局部等電位聯結

在住宅中,局部等電位聯結最重要的就是衛生間的局部等電位聯結。局部等電位聯結,顧名思義,就是在局部的范圍內通過局部等電位聯結端子板將柱內墻面側鋼筋、壁內和樓板中的鋼筋網、金屬結構件、用電設備外殼、用黃綠雙色塑料銅芯線互相連通,等電位聯結端子板與等電位聯結范圍內的金屬管道等金屬末端之間的電阻不超過3Ω。在住宅的的衛生間中做好局部等電位聯結是充分考慮到人在淋浴時處于潮濕的狀態下,人體的電阻大大降低了,這時任何一點問題都會引起觸電死亡的事故,所以在衛生間尤其要做好局部等電位聯結。

4住宅電氣設計中接地和等電位聯結存在的問題

當前,我國住宅中的接地和等電位聯結的主要作用就是保證電氣設備的正常運轉和人身安全。但是,在住宅的電氣設計中還是存在著一些問題,尤其是農村的住宅建筑物中,在電氣的設計上考慮的內容不太多,因此經常會出現保險絲燒斷的情況,一個不小心就出現觸電事故。隨著經濟的發展,住宅中的家用電器越來越多,為了人身安全,要做好接地和等電位聯結,促進電力系統的安全運轉,保證人的健康安全。在我國,除了農村中不重視接地和等電位聯結之外,在城市住宅的建設中也會經常出現這樣那樣的問題,規范性不強,沒有完全按照相應的規定來進行住宅電氣設計。

4.1設計人員遺漏的接地和等電位聯結的平面設計圖

在建筑施工中,設計圖紙是必備的材料之一,在住宅的電氣設計中,它是與房屋的建設同步進行的,在房屋建設施工圖紙設計出來的時候,電氣設計的設計圖紙也要出來了,因為現代建筑物中電氣設計都是采用暗線的,所以需要在建設施工竣工前就將電氣設計做好。當然,電氣設計不是憑空設計的,是需要一定的圖紙的。而我國的住宅接地和等電位聯結中,設計人員經常會遺忘平面設計圖,認為只要做好工作就行,有沒有圖紙無所謂。但是往往就是這樣一種心態使得接地和等電位聯結考慮不夠周全,電氣系統容易出現問題,保護防雷措施做得也不夠好。

4.2缺乏規范性、協調性

接地和等電位聯結關乎到人的生命安全,我國有一定的設計規范,但是還不夠全面。設計人員在進行設計時沒有從整體上進行考慮,各個部分的協調性不夠,一個高質量的接地和等電位聯結是既能保證人身安全,又能經濟環保。能夠用最少的錢獲得最佳的設計效果,讓人們住得舒心、安心。

4.3產品不配套

在電氣設計中,很注重對各部分零配件的配套問題,因為不配套的話會影響到電氣系統的運作,也許在使用的過程中比較容易出現電氣設備的損害。所以,在住宅的電氣設計中還要考慮到使用的電氣設備的配套問題。

5結束語

人們的生活離不開電,電的使用給人們的生活帶來巨大便利的同時也帶來了很大的危險。住宅是人們長期生活的地方,人每天中有大部分時間都在住宅中度過,那么在住宅中電氣的設計更要注重保護人身安全了。當氣候發生變化,打雷時會對住宅內的電器設備和人起到一定的影響,所以,防雷措施也是非常必要的。在住宅中做好接地和等電位聯結的設計,是要在一定的規范下進行,要滿足最低限度的要求,而且還要考慮到周圍環境對住宅中電力系統的影響,如在近距離存在變電站的話在設計時就要下更多的功夫來進行優化設計了。

參考文獻:

[1]潘峰.淺析住宅電氣設計中的接地及等電位聯結[J].西北建筑工程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02(9).

[2]程昱.住宅電氣設計中等電位聯結做法的探討[J].工程與建設,2006,20(2).

[3]劉寶宏.住宅等電位聯結及實施[J].現代經濟信息,2009(15).

農村房屋平面設計范文第5篇

黎智輝(1977-),女,南京工業大學建筑學院講師,博士生,主要從事村鎮規劃研究,(E-mail)。

摘要:為了順應專業發展對城市規劃教育提出的新要求,引導學生城鄉統籌觀念的形成,南京工業大學建筑學院城市規劃專業三年級的教學內容增加了村莊規劃環節,并在文中對教案的設計作了詳細描述。實踐證明:通過該教學環節的設置能夠加強課程之間的銜接,并引導學生規劃視野從城鎮到鄉村、思維模式從邏輯形象到理性綜合的轉換。

關鍵詞:村莊規劃;課程體系;教學實踐

中圖分類號:TU984.17;G64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

1005-2909(2012)01-0130-05

2005年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將“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作為“我國現代化進程中的重大歷史任務”,從而將新農村建設列入了統籌城鄉發展、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工作內容。2007年黨的十七大報告確立了到2020年城鄉協調互助發展機制基本形成、“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取得重大進展”的奮斗目標,為今后十多年的農村建設指明了方向。2008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城鄉規劃法》正式施行,將村莊規劃納入了法定規劃的體系中,為科學合理地指導鄉村建設發展提供了法律依據。隨后全國各地紛紛出臺有關村莊規劃的法律文件,并廣泛展開村莊規劃的編制工作,力爭將鄉村建設納入到規劃管理的工作體系中來,真正實現規劃建設管理上的城鄉統籌。

為了緊跟時代步伐,順應專業發展對城市規劃教育工作提出的新要求,引導學生城鄉統籌觀念的形成,加強學生對村莊規劃及相關知識的了解和掌握,從2008-200年開始,南京工業大學建筑學院城市規劃專業三年級教學團隊開始了將村莊規劃設計引入到教學環節的實踐探索。

一、教學目的和作用

村莊規劃作為新的規劃類型和規劃層次,在其興起至今3年多的時間里,雖然已取得了較為豐富的實踐成果,但尚未形成成熟的理論體系,不具備作為專業理論課開設的條件。因此,在課程設置中將其作為城市規劃設計課程的一個環節,既容易入手又可作為教學改革的試點,不斷積累經驗,為向理論教學層面拓展打好基礎。同時可利用村莊規劃的內容特性,達到特定的訓練目的,彌補現有課程體系的不足。

(一)現有設計課程體系的不足

設計課是南京工業大學建筑學院城市規劃專業課程體系設置中的課程主線,是該專業學生學習的核心內容。各年級設計題目的設置遵循規模從小到大、功能從簡單到復雜的原則。以該專業2008年本科人才培養計劃(表1)為例:

一年級設計課程內容偏重專業基本技術的訓練,培養學生的空間思維能力;二年級設計課程注重建筑功能組織的一般方法的學習,使學生掌握一般性公共建筑功能與空間組織的基本方法與技巧;從三年級開始安排城市規劃設計課程,對學生在建筑空間組合、功能流線組織等方面進行系統訓練;從四年級開始接觸城市設計相關內容,并開始總體規劃和控制性詳細規劃設計的訓練。因此三年級的課程設置引導學生設計對象從建筑到規劃區、設計視野從微觀到宏觀、設計思維從邏輯形象到理性綜合的過渡。而原有三年級的設計題目(表2)一直處在調整之

社區中心規劃設計中,未形成固定成熟的體系,并且內容與二、四年級的關聯性不強,起不到應有的銜接作用。特別是直接從以物質環境設計為主的詳細規劃轉向四年級以社會經濟研究和土地利用為主的城市總體規劃,其思維模式轉換幅度過大,往往讓學生感到“難以上手”和“無所適從”。

(二)引入村莊規劃的目的和作用

為了順應設計課程主線對三年級教學的要求,讓學生建立初步的規劃概念,實現教學模式從建筑設計教學到規劃設計教學,教學內容從物質層面向社會經濟層面的良性過渡,從2008-200年開始,學院對城市規劃三年級的課程設計題目進行了系統調整(表1):第一學期從住宅設計開始,過渡到以建筑群體空間組合、道路交通組織、環境景觀設計為主要內容的城市居住區設計;第二學期以村莊規劃設計、城市外部空間設計為

教學重點。村莊規劃設計作為教學重要的過渡環節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

1.銜接不同類型的設計教學

城市居住區和村莊規劃設計都涉及到空間布局、交通組織、景觀體系建構、住宅設計等內容,兩者的部分研究內容以及成果表現形式類似。學生經過城市居住小區規劃設計的訓練之后,再進行村莊規劃設計就容易上手。同時由于產業、生活方式、環境和文化背景的不同,使得村莊這類聚落形式又與城市型居住小區有著顯著的區別。學生在觀察設計對象的同時,通過其間的對比研究能夠對這兩者都有更加深刻的理解。

村民獨特的生活方式造就了不同于城市的居住空間形態,不僅讓學生對外部空間的設計與人的行為之間的關系有了初步的了解和把握,對下一步進行獨立的外部空間設計(廣場、公園等)起了鋪墊作用,也保證了從村莊公共空間設計(小尺度)—城市外部空間設計(中尺度)—城市設計(較大尺度)的詳細規劃設計教學的連續性。

村莊規劃中對于社會、經濟、人口、交通、用地等因素的分析,對村莊產業規劃及其發展方向的判斷等也有利于學生加深對城鎮總體規劃相關內容的理解,對后續課程的學習起鋪墊作用。

2.銜接理論教學與設計教學

三年級是城市規劃專業學生進行專業理論學習的關鍵時期。許多城市規劃專業的核心理論課程,如:城市規劃原理、城市建設與規劃史、城市設計理論與方法、城市道路與交通等均在這一學年開設。學生剛剛學習了相關的城市規劃理論,正是開始嘗試利用所學的理論知識研究城市和從事設計的良好時機。村莊規劃設計題目的安排承擔了引導學生初步運用理論知識研究設計對象的作用。根據設計要求,學生需要對村莊實體進行調查研究,通過對歷史文化、風俗習慣、地理環境、地貌特征、交通運輸條件等因素的分析體會村莊形成發展的脈絡、對村莊發展趨勢進行初步判斷。同時在住宅建筑設計中更加考慮人的實際需求,如住宅特色、生活規律、戶型要求、服務設施水平、通風朝向、特定設施(暖棚、老人會所、戲臺、教堂等)等。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的結合,有利于學生更好地理解理論的重要性,糾正以往理論與實踐脫節、調研與設計脫節的問題[1]。

3.引導學生規劃視角的轉換

首先,村莊規劃設計訓練可引導學生規劃視角從“城”到“鄉”的轉換。通過對村莊的研究,激發了學生對村莊現狀的思考,如:城市化趨勢下村莊人口的下降對村莊發展的影響,靠近城鎮的村莊對城鎮的依賴造成了村內公共設施的發育動力不足等問題。這些現象均有助于他們深刻體會城鄉關系,開始從更廣闊的區域范圍去研究設計對象。其次,村莊問題研究的過程引導了學生規劃視野從物質空間向社會、經濟層面的轉變。調研中發現的一些問題,如:現狀人口構成中外來人口比例、年齡構成所反應的城市化背景下農村發展趨勢,外部環境對村莊經濟水平和空間形態的影響(比如周邊造船企業的存在使村莊外來租住者增多、茶園經濟的繁榮促使新聚居點的形成)等,均讓學生不再僅僅用物質環境的眼光去對待設計,而嘗試著從社會、經濟的視角看待問題。

二、教案設計

(一)設計對象的設定

村莊規劃的設計對象簡而言之為村莊,但在相關條件的設定中還應結合課程實踐做出具體安排。

首先,要求提供多地塊給學生選擇。在對各地塊現狀進行統一調查之后,學生可以根據自己對地塊的理解、設計的興趣等選取設計對象。通過不同設計對象的選取,學生通過觀察、對比、總結,理解村莊生長的自然規律和趨勢,因地制宜地做出規劃設計。不同地塊的地理位置以相近為宜,便于學生結伴出行,也避免在不同地塊上的往來奔波。

其次,要求設計對象現狀成一定規模。這一考慮是基于訓練內容和圖面表達的需要:(1)訓練內容的需要。村莊規劃包括舊村整治和新村規劃兩部分內容。而“整治”在以前的設計訓練中沒有接觸過,是村莊規劃訓練的重點。如果舊村現狀達不到一定規模,不易歸納其發展規律,對現狀的整理工作很小,達不到訓練要求。(2)圖面表達的需要。根據慣常的成果表達要求,若要在A1圖紙幅面上1∶1 000的規劃平面圖能夠較清晰地表達出總平面設計意圖,則要求規劃地塊的面積在10~20hm2之間。根據這一要求,考慮村莊用地形態不規則,在任務書設計時,村莊規劃人口規模控制在1 000人左右(住宅以低層為主),用地規模控制在13~15 hm2之間為宜。

再次,要求設計對象特征要素鮮明。因自然條件、歷史古跡、風俗習慣、區位條件和周邊環境等情況的不同,村莊在發展過程中形態各異,各具特色。而鮮明的特征要素有利于學生因地制宜地研究設計對象,做出各具特色的規劃,避免設計方案的雷同。

(二)教學進程及內容安排

教學進程分為5個階段:前期調研(2周)、規劃設計(2周)、建筑設計(1周)、專題研究(1周)和成果表達(3周)[2]。在教學中,教師可根據總體進度調節各階段課時,總課時也可根據訓練需要和任務量大小而調整。

1.前期調研

前期調研工作(表3)重點在于對村莊現狀及周邊環境的掌握。在后面的設計階段中也要求學生根據設計需要進行補充調研。

此階段教學需要注意的問題:以往居住小區實地調研主要偏重于物質空間的勘察,對“人”的因素考慮不足。此次調研強調村民訪談,讓學生多觀察村民的生活現狀,了解他們的需求和習慣。此外,學生首次對有現狀建設的地塊進行調查,容易忽視空間細節。需要預先提醒,并要求學生多拍照片以備查閱。

2.規劃設計

規劃設計(表4)的重點在于充分理解村莊規劃和城市居住小區規劃在空間形態、用地強度、交通方式、場所精神等方面的不同,以及社會經濟和自然環境對村莊空間形成的作用。

工作內容

發展方向判斷及設計立意總平面布局舊村整治成果要求

梳理村莊發展脈絡,分析引導空間發展的動因,判斷用地拓展方向

確定方案立意,構思立意的表達途徑(布局結構、空間構成、場地設計、建筑設計等)確定用地結構、路網骨架、公共設施和綠地系統,結合地形布置住宅院落(圖1)結合現狀建筑質量評價及用地結構規劃,確定拆留改建筑,理順道路系統,完善院落空間,開辟公共空間1∶1 000的平面圖(在建筑設計和專題研究階段,總平面圖隨之不斷調整、深化)

此階段教學需要注意3個方面的問題:(1)任務書只給定人口規模,沒有劃定用地紅線,要求學生自行分析判斷發展方向。該任務有一定的難度。可根據總體規劃編制的方法,引導學生進行原村莊用地拓展的分析,找尋規律,并對比不同的用地發展方向做出合理判斷。(2)學生以慣常的城市型居住小區的設計手法對待村莊,易追求平面上的構圖、城市型的綠地廣場;同時在公共空間、道路的尺度和公共設施規模上的把握會偏大。可運用城市設計中的“圖—底”分析法,幫助學生理解村莊的空間形式和尺度與城市居住小區的不同。鼓勵學生對村莊交通形式、服務設施需求、村民公共生活對空間的利用等內容進行再調研;加深對設計對象的了解,使設計更加腳踏實地。(3)在舊村整治方面,學生通常不知如何著手。教師需要引導他們明確舊村整治的目的、列出需要解決的問題,從建筑質量評定入手,在挖掘用地潛力的基礎上對交通及院落空間體系進行整理。

3.建筑設計

建筑設計(表5)的重點在于充分理解農村的經濟條件、生活方式在戶型上的反映。如:燃料的選擇、下水條件和積肥要求決定了廚房、廁所與主房的分離;養殖、晾曬和主輔房之間交通聯系的需要決定了房前屋后的院子等等。

此階段教學需要注意的問題:部分學生以城市型的公寓、別墅類住宅代替農村住宅,對村民在房屋尺寸、戶型上的需求和習慣缺乏考慮。

4.專題研究

專題研究是對村莊規劃基本訓練的進一步拓展。學生根據設計的興趣點,針對某一個方向進行深入研究,如村莊肌理、公共空間形式、院落空間(圖3)、戶型設計、市政工程等方面。此階段可組織學生綜合各自研究的問題統一設計問卷進行深度調研。該階段重點在于培養學生獨立研究問題的能力,對研究成果的形式不限制。

5.成果表達

定稿1周,用于整理設計思路,繪制各類分析圖,進行版面設計,完成定稿圖;后2周用于繪制正圖。

此階段教學需要注意的問題:學生對于分析圖的理解偏程式化,認為只要有任務書規定的交通、功能、景觀等分析圖就能滿足設計要求,對表達設計構思和方案分析的圖紙不夠重視。而優秀的設計必需有好的設計立意,并能夠在設計過程中通過清晰完整的設計思路加以充分表達。因此需要教師在成果要求中明確兩個層次:(1)解決基本功能要求,包括交通、日照、戶型等;(2)對村莊特征或特定的問題進行深入分析,尋找其規劃設計上的應對。學生只有在達到基本要求的基礎上深入分析,規劃設計達到較好要求,才能最終獲得較好的成績。這兩個層次的要求,既可鼓勵學生在設計過程中進行創新,又可防止他們不顧基本功能胡亂“創新”[3]。

三、結語

經過三個學年的實踐,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學生普遍反映對規劃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并且在與村民和小組成員的交流與合作中,學生的社會交往、溝通協作能力均得到了加強。在村莊規劃的觀察—思考—設計的過程中,研究問題的習慣和能力也得到了培養。設計作業成果中反映出二、三年級的設計銜接較為平穩、順利。學生在后讀課程中對總體規劃相關概念的理解更容易,城市設計的“上手”也更加容易。

參考文獻:

[1]郄瑞卿,李春林,聶英,等.城市規劃課程多維教學方法探析[J].高等建筑教育,2005,14(3):42-44.[2]吳怡音,雒建利.城市規劃初步教學改革實踐[J].規劃師,2006,22(8):62-64.

[3]王承慧,吳曉,權亞玲,等.東南大學城市規劃專業三年級設計教學改革實踐[J].規劃師,2005,21(4):62-64.

Teaching practice of village planning course

LI Zhi-hui

(School of Architecture, Nanji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Nanjing 210009, P. R. China)

Abstract:

主站蜘蛛池模板: 江安县| 平谷区| 镇安县| 桂平市| 大同县| 江西省| 巴楚县| 宣化县| 开鲁县| 汕头市| 枝江市| 灵川县| 麻城市| 长宁县| 周口市| 宾阳县| 婺源县| 扶沟县| 肥东县| 南京市| 肃南| 屯门区| 屏东市| 塘沽区| 湟源县| 子长县| 长顺县| 德江县| 万州区| 南康市| 佛学| 古浪县| 马关县| 南阳市| 广灵县| 双流县| 民县| 清原| 海口市| 内丘县| 西峡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