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冬瓜的管理技術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大棚種植;冬瓜;病蟲害防治
1.冬瓜生長特性
冬瓜的生育期一般是150~210d左右,而開花結果需要時間為50~75d。其生長室溫一般在20~30℃,是耐熱喜溫的作物。當冬瓜在抽蔓期和結果時,最適合生長發育的溫度為26℃。冬瓜不耐旱,在生長期需要更多的水分,生育期需要需更多的氮(30~36kg),鉀(24~30kg)、磷(24~26kg)。當這些元素充足后,冬瓜才正常生長。
2.冬瓜嫁接技術
2.1育苗
2.1.1品種選擇
選擇優質高產、品性好,抗病高、市場需求大的冬瓜品種來接穗,比如,黑皮瓜、大青皮、巨豐一號等。
2.1.2準備苗床
在大棚里嫁接冬瓜時,應提高棚里溫度,確保達到冬瓜苗對溫度的要求。冬瓜苗床長要5m左右,寬為1.5m,深16cm。砧木營養土選用肥沃園田土(80%,但是不能用前幾年種植過瓜類的土壤)或者草炭(50%),然后每立方米基質加復合肥1kg與50%多菌靈100g混合,將其裝入營養缽中。接穗使用穴盤直接裝入沙土即可。
2.1.3播期
到育苗期時,因接穗發芽比較慢,而砧木發芽要相對快一些,因此做好的做法是先播接穗的再播砧木。
2.2播種
2.2.1播種方法
在播種前,首先把苗床澆透水,然后把接穗播在穴盤里,而砧木則播在營養缽中,可以用手指向下按1cm深,再把種芽向下放平,最后營養土覆蓋在上面,再用手背輕輕拍打一下。
2.2.2苗期管理
接穗生長前期吸肥能力弱,吸收肥量少,可薄施速效肥。對于砧木需求的溫度(砧木出土前溫度,白天大致28~30℃,夜間16~18℃)不是很高,但是當出苗后要及時降溫,白d在22~25℃即可,而夜間更要低,一般在15℃左右。砧木生長速度很快,因此要在管理上特別注意,以防長太快而形成高腳苗。接穗生長要求的溫度比砧木要高,一般高出3~5℃。定植7d植株開始緩苗時,可澆施2~3次稀糞水1000kg/667m2。若基肥不足,緩苗后可輕施1次壯秧肥,每667m2追施三元復合肥15~20kg。
2.2.3浸種催芽
在接穗種子時候,先用溫水浸泡10~14h,催芽3~4d,溫度保持在24℃條件下進行。砧木用溫水浸泡種子時間相對要短一些,一般浸泡8h左右就可以,催芽2d左右,恒溫25℃條件下進行就行。
2.3技術管理
2.3.1嫁接管理
嫁接前需要準備的器具:刀片、托盤、小夾子、小噴壺、遮陽網、清水、消毒藥劑等。嫁接采用貼接法,必須要在遮光環境下操作。其方法是:刀片沿砧木的1片子葉向下斜切,切面要平滑,切面長1cm左右,在接穗子葉下方1.5cm處斜切,方向自上而下,切面要與砧木的切面相吻合。將切好的接穗貼靠在砧木上,用嫁接夾子夾好,嫁接后及時將接好的瓜苗放入小拱棚內,用75%百菌清1000倍液噴施嫁接瓜苗,預防苗期病害。
嫁接好后,3h以內保持大棚內的濕度在95%以上,可以在葉面上澆足營養水,每d保持噴1次溫水,噴水時加入百菌清液殺菌,直到第4d才可以慢慢地降低濕度,但是濕度還需要保持在90%左右。
接穗心葉開始生長,即可撤掉遮陽網,進入正常管理階段,10d后,嫁接成活了,可以去掉嫁接夾,但白天溫度25~30℃,夜間在15℃左右。成活20d后,嫁接苗有3~4片真葉便開始定植。
2.3.2定植管理
定植20d后就覆蓋大棚塑料薄膜,然后封閉大棚10d,同時用消毒劑熏煙消毒。一般采用單行植,在畦面中央種植,株距36cm,每畦栽雙行,栽后澆好定植水。
定植前期主要以保溫促苗生長,還需及時吊蔓整枝。定植5d后,開始生長幼苗,10d左右開始甩蔓。緩苗水后要進行中耕、松土蹲苗。一般采用單蔓整枝,及時吊蔓或插架。
一般冬瓜每株留瓜2~3個,為保證單瓜的產量和質量,根瓜不能留。第1個瓜最好留在12~15節,為提高坐瓜率和加快果實膨大,可采用坐瓜靈蘸瓜處理。為避免秧旺瓜小瓜少,坐果期不宜澆水、追肥,溫度控制在30℃以下。瓜坐齊后,水、肥管理由控轉為促,或隨水施冬瓜專用沖施肥。灌水和施肥1次/7d。
3.冬瓜病蟲害防治措施
大棚種植冬瓜,在種植前選擇大棚用地時,應該避開之前種植過瓜菜的土地。在種植過程中,藥精心的管理,發現有病蟲害時,要按照實際情況采取科學合理的防治措施,即農業防治或藥物防治。在使用藥物防治工程中,要執行農藥安全范圍,不能亂使用高毒農藥,為保證冬瓜成食品的質量安全。
3.1農業防治
冬瓜病蟲害主要有蚜蟲、蝽象、白粉虱、螨類、紅蜘蛛和瓜食蠅等。一般的種瓜用地,都采用非瓜類作物進行種植,可以采取深翻土壤種植,將蟲害深埋于土中,讓其不能繁殖生長,或者施加石灰、有機肥和磷鉀肥等措施。同時,還可以在大棚里保持有通風口,最好在大棚的下方開個窗口,避免蟲菌順風飄入大棚里。
如果發現大棚里有白粉虱, 可用世高1500~2000倍液防治,紅蜘蛛可用除盡1500倍液噴霧防治。瓜實蠅用40.7%樂斯本1000倍液,或者用80%的敵敵畏暗火煙熏,或者用敵百蟲1000倍液噴霧防治。
一般冬瓜患有蟲害不容易發現,開始因為蟲體很小。只有在管理過程中要細心多觀察,早發現才能早防治,必須防止蟲在大棚里繁殖。
3.2藥物防治
病害主要有枯萎病、疫病、炭疽病和病毒病等。枯萎病在發病初期可選用瓜枯寧、綠亨等在植株或者根灌淋防治。
而目前的很多疫病,大多是通過降雨,或者灌溉水中傳播而來的。因此在管理過程中,特別要注意天氣的變化,在陰雨或低濕的天氣里要做好管理工作,此時發病率較高,盡量的避免在這時間去灌溉。如果冬瓜患上了疫病,可選用65%代森鋅可濕性粉劑500~600倍液、58%雷多米爾錳鋅可濕性粉劑800~1000倍液、72%克露可濕性粉劑600倍液等,每隔7~10d/次,連續2~3次。
4.采收
冬瓜在花凋謝后30~35d即可采收。采收前,不宜施肥或澆水,以利增強冬瓜的光合作用,減少冬瓜的含水量,這樣才能提高冬瓜的貯存時間。采收時一般是用剪刀剪下來,以免瓜蔓被拉傷,瓜果也要輕拿輕放,不能碰傷,以便于存放。但是,冬瓜成熟后就收,如果是過晚采收的話,冬瓜過于成熟,其肉質將會變軟,不耐貯運。冬瓜成熟后,它表皮色深,絨毛很少,為提高其經濟效益,可以提前上市。
【參考文獻】
[1]閆德行.冬瓜的栽培技術[J].吉林農業,2010,(07):21.
關鍵詞:旱冬瓜;漂浮育苗;技術
1 引言
旱冬瓜(Ainus.nepalensis.D.Dom)又名尼泊爾榿木,屬樺木科榿木屬落葉喬木,喜溫良氣候,較耐寒,喜光,幼樹稍庇蔭,對土壤要求不嚴,中性至酸性土壤均能生長,在疏松、濕潤、肥沃土壤上生長良好,稍耐干旱瘠薄。生長迅速、桿形好、分枝高,天然更新能力強,在光強充足的荒地及林中空地能及時更新,在濕潤山谷中常見小片分布的天然純林,也常與云南松、思茅松、云南油杉、櫟類混生[1]。主要分布于云南省各地及四川南部、東南部、貴州西南部、廣西西部等地,在云南垂直分布于海拔1 000~2 800m,但以海拔1 500~2 400m的范圍較多。
旱冬瓜木材無異味,木材淡紅褐色,紋理直,散孔材,機構中等,質較軟,干燥快,易加工,不變形,是較好的家具、木模及建筑用材,最宜做茶葉包箱,樹皮約含單寧22%,是良好的栲膠材料[2]。此外,旱冬瓜根具有固氮菌,對山地土壤的改良有較好作用,是值得推廣的荒山綠化樹種,是用以營建生態、用材等多功能林的優良樹種,也是云南省實施“天保工程”、退耕還林工程造林的重點鄉土樹種之一[3]。
但由于旱冬瓜幼苗的穩苗期較長,生長慢,較難管理,如追肥不慎,就會導致大量的幼苗死亡或枯萎。到造林季節時,當年育苗當年出圃的苗木非常少,遠遠滿足不了工程造林需要,嚴重影響了工程的實施和質量。因此,為了提高旱冬瓜造林成活率,降低成本,培育優質、高效地旱冬瓜苗木成為了當前需要解決的突出問題。
2 材料與方法
2.1 苗床位置選擇
水床位置應選擇開闊地,東、南、西三面無高大樹木,建筑物或山崗,西北方向有防風障,地勢平坦向陽,上午9時至下午3時受光好,低溫回升快,有潔凈的水源,便于管理和云苗。
2.2 苗棚和水床建造
2.2.1 苗棚規格
苗棚規格大致長12~13m,寬1.5m,高0.8~10m,每個棚的面積約20m2。每個棚用8根長32m,直徑6mm的鋼筋(可持續用5年或更長時間)搭成了弓形棚架,上蓋長14.5m,寬約2.5m,厚0.1~0.5mm的透明塑料薄膜。然后用8根橡皮筋或壓膜帶固定薄膜,棚兩端的鋼筋拱用1m高的木樁支撐固定,在距水床兩端1.5m處打一眼0.4m高的小木樁,用于固定兩端薄膜,便于掀膜通風。
2.2.2 建造要求
一般情況下,標準水床為11.6m×1.38m,使苗盤放入水床后,應盡可能地蓋嚴水面,以減少藻類生長。水床應建在水平地面,有利于進入后期鍛苗時排除營養液。同時,將地面清潔干凈后,用空心磚砌埂,床面整平,拍實后鋪0.15mm厚的塑料薄膜,四周壓牢,用于裝水。
2.2.3 苗床規劃
一個苗棚設一個凈面積為16m2的水床,占地面積20m2左右,每個標準水床用68cm×34cm的苗盤66個(200穴/盤),可育旱冬瓜13 200株,根據所需旱冬瓜苗木數量推算苗床面積。
2.3 選盤和選配基質
2.3.1 選擇苗盤
選用聚苯乙烯泡沫為苗盤,其規格為長68cm、寬34cm、厚6cm,每盤200穴。每個標準床放66個聚苯乙烯塑料泡沫格盤。
2.3.2 選配基質材料
旱冬瓜從萌發到成苗一直生長在基質中,因此,基質的選擇是整個育苗技術中的關鍵因素,在某種意義上,決定了漂浮育苗的成敗,基質的作用:一是對旱冬瓜株苗和根系提供機械支撐;二是提供足夠的空氣提供根系呼吸;三是提供適宜的水分和營養供旱冬瓜苗生長。
旱冬瓜漂浮育苗所用的基質可以選用烤煙漂浮育苗基質,如果沒有可以自己選配,用泥炭(又叫草煤、草炭),蛭石和膨化珍珠巖,比例為泥炭50%~60%,蛭石和膨化珍珠巖各占20%~25%為宜,還可以用泥炭或優質大田土,腐熟的豬糞或牛糞,細碎的隔年玉米稈配制基質。
2.4 基質裝填
2.4.1 基質裝填要求
基質裝填情況直接影響漂浮育苗的效果,特別是裝填數量和均勻程度,是促進營養供應均勻,苗木大小一致的重要條件。
(1)裝料前應篩選出過大的基質材料和泥塊,并且濕潤基質,達到握之成團、觸之即散的效果;若基質過于濕潤則導致裝填過實,基質過干燥往往裝填不實,造成中空,使基質不能與營養液接觸,而造成,種子不能萌發。
(2)基質裝填時,要充分均勻,松緊程度適中。裝填過于緊實,則導致根系難于扎到基質內,而在基質表面,形成螺旋根,導致幼苗曬死;其次是裝填過實,苗盤入水后,吃水過深,盤面過濕,基質水分過于飽和,造成氧氣供應不足,根系缺氧活力下降,最后吸不到營養造成苗木生長不良或死亡。
2.4.2 裝填方法
在苗盤上方約5cm處將基質輕撒在盤面上,然后用一直木板,將基質推入穴中,如此操作2~3次然后輕墩苗盤,使基質材料緊實,裝填過程中,不可用手拍壓基質,裝盤一般要求在室內進行,不提倡在苗圃或苗棚內裝盤。
2.5 播種
2.5.1 播種時節
播種時宜早不宜遲,一般氣候穩定在10℃以上可播種。在昆明地區,可立春節令前后5d播種,早出苗可增強旱冬瓜苗木的抗逆性。
2.5.2 播種方式
旱冬瓜籽種細小,室內發芽率僅40%左右,可適當多播,但不能過多,一般塑盤每穴用3~4粒種子,播種方式可采取手工點播。
2.6 供水
2.6.1 水質
水質是一些旱冬瓜漂浮育苗質量的一個重要因素,井水、河水和池塘水所含礦物質養分明顯不同,自來水和井水均可作為漂浮育苗的水源,坑塘水往往含有黑脛病和黑根病及其他病原物,不宜使用。
2.6.2 水量和加水時間
水量是影響旱冬瓜漂浮育苗成敗的重要因素之一,水床充水不可過深過淺,過淺肥料濃度大,過深浪費肥料,水層厚度一般控制在10~15cm。苗床做好后,于播種前一周灌水,蓋上無滴薄膜,這樣有利于提高水溫。
2.7 施肥及營養液配制
2.7.1 施肥種類和數量
一般用氮、磷、鉀三元復合肥作為主要肥料,要求肥料中硝態氮占60%,氨態氮占40%,純施硝態氮會使水的pH值升高,造成苗木生長障礙。同時肥料最好不用尿素,其消化過程中的中間產物亞硝酸鹽對根系有毒害作用。苗盤入水時,每個標準水床對復合肥用量一般為1.5~2.0kg,其他肥料用量可根據復合肥用量比例推算。
2.7.2 施肥方法
肥料施入苗池前,需將肥料完全溶解與一大桶中,然后沿苗池走向,邊走邊將肥料溶液倒入苗池水中,稍作攪動,使營養液混勻。
2.7.3 漂浮育苗營養液配制方法
營養配制主要考慮兩個問題:一是水量適中,水層厚度一般10~15cm,二是把握好苗盤入水時主要養分濃度。一個水床營養液配制方案為營養液1 500kg,復合肥1.5kg,硫酸鎂6g,硫酸亞鐵3g,硫酸銅1g,硫酸鋅1g,瑞素霉12g。
2.8 苗棚管理
2.8.1 溫濕度管理
經過處理的旱冬瓜籽種,播種后15d前棚內應處于保溫狀態,使苗盤表面溫度保持20~24℃,促使出苗整齊一致,20~25d幼苗可出齊,這個期間仍然以保溫為主,夜間溫度可降到10~16℃,白天保持24~28℃,幼苗期要特別注意掀膜通風,避免棚內溫度超過30℃而引起熱害及高溫燒苗,當旱冬瓜幼苗長出4個真葉時,應將薄膜四周卷起至頂,加大通風量,使旱冬瓜進行適應性鍛煉提高抗逆性。
2.8.2 間苗和定苗
從旱冬瓜幼苗出土后,長出4個真葉(苗高3~4cm)時,就可以開始間苗和定苗,在拔去苗穴中多余的旱冬瓜的同時,在空穴上補栽旱冬瓜苗,保證每穴一苗,間苗、定苗時注意保持苗床衛生,減少病原物傳播。
2.8.3 防病和防藻
旱冬瓜漂浮育苗最常見的病害有猝倒病、立枯病、枯葉病,這幾種病害的防治最主要是保持苗床衛生,其次是經常通風排濕,加強光照,藥劑防治可采取噴灑撒波爾多液,早霜靈、敵克松。多菌靈等,對于發病嚴重的苗盤要抽出防治,好轉后再放入水床。旱冬瓜漂浮育苗藻類危害也很普遍,防治綠藻危害的措施有:一是采用黑色塑料薄膜鋪地;二是依照苗盤數量確定苗池大小,盡可能不暴露水面;三是用硫酸銅除藻。
2.8.4 鍛苗
一般旱冬瓜莖高10cm左右,把薄膜拉到拱頂部,進行曬苗鍛煉,使葉片富有彈性,并將苗盤取出,將已穿穴孔的根刮掉,促進穴內苗木側根的生長,到6月份雨水天時,及時排干苗床中的營養液,進行鍛苗,鍛苗程度以中午輕微萎焉,早晚能恢復為宜,這樣就可使葉片富有彈性,增強苗木的耐脫水性,提高苗木的抗逆性,減少病害,提高移栽成活率。
2.9 效益分析
旱冬瓜漂浮育苗成本為0.03元/株,比旱冬瓜常規容器育苗成本為0.05元/株少0.02元/株。若天保工程造林300株/667m2,按7∶3的混交比例,需旱冬瓜苗90株/667m2,那么可降低造林成本1.8元/667m2,如果按市場價旱冬瓜容器苗0.1元計算,可降低造林成本7.2元/667m2。
旱冬瓜漂浮育苗出圃時間比較快,當年1月育苗,7月就可出圃。然而,常規容器苗則是當年育苗,到5月假植,等生長能出圃時,造林季節已過,只能到第2年7月才可出圃,這樣旱冬瓜漂浮育苗的時間就比常規旱冬瓜容器苗提前1年出圃。
4 結語
旱冬瓜漂浮育苗是一種集約化育苗,它比常規旱冬瓜容器苗成本低、省工時、便于管理、節約育苗時間、縮短苗木出圃期限、提高移栽成活率。但旱冬瓜漂浮育苗技術還在不斷地探索和研究中,因此旱冬瓜漂浮育苗育出的苗上山造林后的生長情況還有待進一步實踐和探索。
參考文獻:
[1] 中國科學院中國植物志編輯委員會.中國植物志[M].北京:科學出版社,1978.
關鍵詞 小麥;玉米;冬瓜;間作套種;栽培技術;淮北地區
中圖分類號 S512.1;S513;S642.3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6)11-0041-01
小麥―玉米―冬瓜一年三熟間作套種高效栽培模式,在淮北地區較為盛行,此模式綜合玉米、冬瓜新品種的推廣和地膜覆蓋技術的普及,提高了麥田綜合效益,2015年度凈收入約12.00萬元/hm2,深受農民歡迎。此模式的介紹,有利于促進該模式的推廣應用。
1 品種選擇
小麥選用矮抗58、濟麥22、淮麥22、煙農5158等半冬性高產品種;玉米選擇登海605、登海618、蠡玉16、蠡玉88、中科4號、先玉335等抗病、高產品種;冬瓜選用廣東雜交黑皮冬瓜、廣東三水牌黑皮冬瓜等品種。
2 田間配置
帶寬2.2 m種7行小麥,預留行80~100 cm種2行玉米和1行冬瓜,翌年于5月上旬在空行中間套種1行冬瓜,采用地膜覆蓋,株距0.8~1.0 m,行距2.4~2.6 m,一般種植3 850株/hm2,麥收后立即在冬瓜兩邊播種玉米,一般每穴播雙株或多株玉米,密度為2.6萬~3.0萬株/hm2[1]。
3 適期播種育苗
冬瓜于3月下旬至4月初育苗,苗床一般選擇在田間或地頭,排灌方便、背風向陽、地勢平坦的地方,1 hm2大田需苗床18 m2。可用育苗盤,營養土用基質育苗或用書報紙制缽,制缽前將充分腐熟的家禽糞10 kg/m2、復合肥0.3 kg/m2、呋喃丹0.2 kg/m2、多菌靈0.1 kg/m2與苗床土混拌均勻備用。3月中下旬開始制缽,一般制營養缽5 000~6 000個/hm2。苗期管理要掌握好溫濕度變化,注意通風煉苗、嚴防立枯病和猝倒病的發生,勤觀察苗情,出苗后及時用50%甲霜惡霉靈可濕性粉劑800~1 000倍液或用80%乙蒜素1 000倍液噴霧防治,不重噴,以防燒苗。移栽前5~7 d晝夜揭膜煉苗。5月中旬待冬瓜苗達3~4片真葉、苗齡35~40 d時,選擇晴好天氣將冬瓜苗破膜帶水移栽到小麥預留行內。要求選用厚0.006~0.008 mm、寬80 cm的地膜覆蓋,并注意拉緊、壓實、蓋嚴。移栽時要將缽體按落底點水移栽,缽體不露出地面;玉米根據土壤墑情在(6月5日前后)麥收后及時扒穴點播。
4 肥料運籌
播種小麥前整地時一定要施足基肥,一般施有機肥1 200 kg/hm2或餅肥1 200 kg/hm2拌40%毒?辛5.0~7.5 kg/hm2防治地下害蟲,N、P、K三元復合肥(總養分含量50%)750 kg/hm2或小麥專用肥(28-17-5,總養分含量50%)750 kg/hm2,深耕、細耙、整平[2]。冬瓜移栽后15~20 d,施硫酸鉀復合肥(17-17-17,總養分含量51%)375 kg/hm2。小麥應在返青拔節期追肥,一般根據小麥長勢施尿素120~150 kg/hm2,小麥孕穗至灌漿期,結合小麥“一噴三防”用98%磷酸二氫鉀3 000 g/hm2對水750 kg/hm2進行葉面噴灑[3];冬瓜生長后期如缺肥應及時追肥,一般用硝硫基硫酸鉀速效復合肥375 kg/hm2追施,結合防治病蟲害,葉面噴施磷酸二氫鉀或其他葉面肥;玉米在大喇叭口期施玉米專用肥750 kg/hm2、尿素600 kg/hm2,開溝施入[4]。
5 冬瓜整枝
小麥收割時,麥茬高度需在20 cm以上,留高茬,讓冬瓜蔓順一邊搭在麥茬上整枝,一是幼瓜不接地生長,可防止下雨泥水悶瓜;二是利于光照,一般每株留果3~5個,冬瓜成熟后及時摘除,利于下茬冬瓜生長。
6 病蟲害防治
選用高效低毒、低殘留農藥,做到一藥多用,綜合防治。小麥初花至揚花期注意防治小麥赤霉病,一般用20%丙唑醇或10%烯唑醇進行防治;中后期用20%三唑酮對小麥葉枯病、白粉病、條銹病、紋枯病進行防治;用20%吡?抗或40%高氟 ?吡蟲啉防治小麥穗蚜。冬瓜重點做好葉斑病、霜霉病、炭阻病等病害的防治,可用25%吡唑?嘧菌酯乳油或48%百泰等500 mL/hm2對水500 kg/hm2噴霧防治,并重點做好菜青蟲、白粉虱等主要害蟲的防治,一般用高效低毒農藥如高氟氯菊酯、百樹菊酯等防菜青蟲等;尤其在冬瓜收獲前,不要用劇毒高殘留農藥,以減少農藥對冬瓜的污染。
7 適時早收
小麥一般在6月5日前后成熟,于蠟黃后期及時收獲,以減少小麥與冬瓜共生期;小麥收獲后不進行滅茬,經太陽曝曬和下雨自然滅茬;小麥收獲時瓜蔓一般長至20~60 cm,特別是機械收割小麥時更要注意保護瓜蔓,麥收后要及時理蔓和整枝。冬瓜前期適時早收,一般作為蔬菜出售,并利于下茬冬瓜生長,下茬晚收讓果實充分膨大,延遲采收作為制作冬瓜餡和儲藏,待價格高時出售。玉米采取晚收措施,以利提高產量。冬瓜10月5日前后要及時拉秧騰茬,保證下茬小麥整地播種。
8 參考文獻
[1] 潘發軍,陳正州,李富蘭.小麥套冬瓜、玉米高效種植模式配套栽培技術[J].安徽農學通報,2008,14(5):143.
[2] 張文彬,儲可敏,王士華.晚播小麥高產栽培技術[J].現代農業科技,2016(3):46-47.
關鍵詞:選種育苗;移苗定植;肥水管理;采收留種;病蟲防治
中圖分類號:S64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432(2010)-07-0114-1
0 前言
我縣位于北京與天津之間,有著悠久的歷史。我縣的蔬菜直接銷往北京、天津,農民大面積種植蔬菜。我縣有綠色無公害冬瓜種植基地,冬瓜營養豐富,內含多種維生素、糖和各種礦物質,具有清熱、解暑、解毒、利尿等作用,是我國夏秋季節重要的蔬菜種類。經過多年的摸索,我總結出廊坊地區冬瓜栽培技術的一些規律。
1 選種育苗
冬瓜品種按果實大小可分為大果型品種和小果型品種。按成熟期可分為早熟品種和晚熟品種,按果皮可分為青皮冬瓜、白皮冬瓜。我縣冬瓜種植基地大多選擇本地種的白皮冬瓜,特點是生長期較長,瓜長橢圓形,膛小肉厚,口味好,單瓜重10kg以上。冬瓜栽培一般在春季,以春植較多,一般在3-4月播種,栽培1畝地冬瓜需用種子150-200g。在采取地膜或小拱棚防寒措施前提下,多在3月中下旬播種,可延長生長期,尤其延長營養生長期,使冬瓜在雨季前后,空氣濕度較大,溫度在20℃以上之時座果。播種時必須對種子進行消毒催芽處理:用50%多菌靈500倍液浸種1小時,然后用清水洗凈,再用50℃溫水浸種3小時,經清水洗凈無異味后用干凈紗布或薄毛巾包好,置于30℃下催芽,待種子露芽3-5mm即可播種。育苗時多用滿天星播種法,株距為5cm左右,便于以后幼苗帶土的移栽。播后用大土灰和過篩垃圾肥混合蓋種。育苗期間保持苗床濕潤,棚內溫度超過30℃時應及時通風降溫。
2 移苗定植
定植時間根據氣溫情況來定,廊坊地區今年春寒,可在4月下旬或5月上旬定植。冬瓜生長需水較多,適宜保水保肥良好的土壤。以排水良好,疏松通氣,有機質較多的壤土、沙壤土、黏壤土為宜。移栽冬瓜前1個月左右深翻整地,施足基肥。整地后在定植坑內用腐熟的人畜糞或復合肥墊底。畦寬1.2-1.5m,畦面用50%代森鋅或敵克松800-1000倍液噴霧消毒。廊坊全年降水量400-500mm,降水集中在7-8月,為了在雨季排水,中間留20cm深的淺溝,瓜地周圍要留排水溝。通常秧齡25-30天左右,秧苗出現3-4片真葉時,選晴天下午移栽。瓜苗不宜栽得過深,栽后用清水澆苗。株距0.7m,每畝700株左右。
3 搭架、整蔓、留瓜
搭架形式一般采用三根架柴,架高0.8m。當瓜蔓長至60cm時,讓主蔓在自己架周圍貼地盤繞,用土壓蔓,促進側根生長,并固定蔓的生長方向。瓜蔓長至十多節時即可引蔓上架,并在座果前后均摘除全部側蔓,如果不摘除側蔓,側蔓徒長使瓜不能留住。留瓜后主蔓保持10-12片葉打頂。冬瓜留瓜節位與果實大小有一定關系,為了提早上市,可在19-20節留第一位置的瓜。晚熟品種留第二或第三位置的瓜,其余摘去,一蔓只留一瓜。為提高座果率,減少“空藤”,有必要進行人工輔助授粉。
4 肥水管理
冬瓜生長期長,產量高,需肥水量較大。幼苗期以前需要肥水很少,抽蔓期也不多,而在開花結果特別在結果以后需要充足的肥水。追肥數量上,引蔓上架前占施肥總量的30-40%,授粉至吊瓜占60-70%,采收前20天應停止施肥。一般幼苗期薄水薄肥促苗生長,抽蔓至座果肥水不宜多,要適當控制,以利座果。選定瓜后肥水要充足,以促進果實膨大,應在15-25天內連續追施2-3次重肥,每次每畝追施進口復合肥15-25kg,并配合淋水。大雨前后要避免施肥和偏施氮肥,以免引起病害。
5 采收留種
早熟冬瓜在七八月份便可上市,價錢較高。冬瓜以老瓜耐貯運,食味佳。老熟冬瓜茸毛已脫落,表面被白色蠟粉,瓜皮堅硬而發亮,而植株大部分葉片保持青綠而未枯黃,選擇晴天的上午采收。但也可根據市場的供求情況,適當提前采收上市。采收時用剪刀剪下,不可拉傷瓜蔓。收瓜時輕拿輕放,不碰傷,在涼爽、干燥、通風的室內堆放,可用干燥的沙土埋住冬瓜。以一層為宜,瓜把朝下,可貯藏至冬季不壞。
留種時早熟種應選第一瓜,瓜形端正,兩頭一樣粗,外皮圓滑。晚熟種選果形大,端正,肉厚,著生于蔓的中部,瓜蒂肥大,瓜梗陷入瓜蒂中,表面有白粉,瓜皮堅硬而發亮。采收后放置一個月,使其后熟,再剖開、取籽、洗凈、曬干、貯藏備用。充分成熟的種子發芽率高,后代生長好,抗病力強。
6 病蟲害防治
6.1 病害化學防治
6.1.1 苗期猝倒病 用瓜克寧1000倍液+云大120液1500倍液噴施。
6.1.2 枯萎病 發病初期用瓜克寧800倍液或20%地菌靈600倍液或貝爾生800倍液灌根。
6.1.3 白粉病 用奧爾或千生800倍液噴施。
6.1.4 炭疽病 用炭疽諾康800倍液噴施。
6.1.5 病毒病 用毒盡800倍液或病毒克絕800倍液+加索1500倍液+云大120液1500倍噴施。
6.1.6 日灼病 用瓜葉或其它材料覆蓋冬瓜,減少陽光直射。
6.2 蟲害化學防治
防治上選用高效低毒農藥輪換使用。椿象用90%敵百蟲或雙星阿維菌素1000倍液噴殺。蚜蟲用10%吡蟲啉1500倍噴霧。白粉虱用10%撲虱靈500倍噴霧。黃守瓜用20%殺滅菊酯1500倍噴霧。
7 結論
摘要介紹了冬瓜疫病的危害癥狀和測報方法,并針對病害的發生規律與特點,提出防治措施,以期為冬瓜疫病的防治提供技術指導。
關鍵詞冬瓜疫病;測報方法;防治措施
冬瓜疫病是由鞭毛菌亞門真菌疫霉菌(Phytophthora de Bary)侵染所致的一種土傳性病害[1-2],易造成植株大面積死亡、果實軟腐,且傳播迅速,嚴重影響冬瓜的產量和質量,挫傷菜農種植冬瓜的積極性。筆者就冬瓜疫病癥狀特點、病情趨勢、預測預報及防治方法等方面進行介紹。
1危害癥狀
本病主要侵害莖、葉、瓜果。苗期發病,莖、葉、葉柄呈水漬狀或萎蔫,后干枯死亡。成株染病多從近地面的嫩頭a或節部發生,初為水漬狀,病部失水致莖節收縮,病部以上葉片迅速萎蔫,但莖節維管束不變色,嚴重時致植株枯萎。葉片受害,先出現水漬狀圓形或不規則的灰綠色大斑,嚴重受害的葉片全張枯死。果實染病,初現水浸狀斑點,圓或近圓形,后病斑擴大凹陷,有的裂,溢出膠狀物,果斑外圍出現1圈稀疏白霉,即孢囊梗及孢子囊,菜農稱冬瓜果的病斑為“打印”,被害果肉變色,嚴重時“倒囊”腐爛,不能食用[3]。
2測報方法
2.1調查內容與方法
根據李惠明編寫的《蔬菜病蟲害預測預報調查規范》一書介紹黃瓜疫病的方法。①苗期病害系統調查:在出苗后10~15 d至定植前5 d,選擇地勢較低、重茬老苗床或品種抗病性較弱的利于苗期早發病的苗床2~3個。采用對角線5點取樣法,每5 d調查1次,每點定株20株,共取樣100株,調查病株發病率。②大田病情系統調查:在定植后10 d至冬瓜采收結束前10 d,選早、中、晚茬口的主栽品種,利于發病的地勢低、種植密度偏高的類型田塊2~3個。采用棋盤式取樣法,每5 d調查1次,每田定點20個,每點定株5株,共取樣100株,調查發病率與病情指數。③大田病情巡回普查:在冬瓜疫病進入發生始盛期開始至冬瓜采收結束前15 d結束,選冬瓜定植15 d以后的早、中、晚茬口各主栽品種的類型田塊2~3個,調查總田塊15塊以上。采用棋盤式取樣法,每10 d調查1次,每田定點20個,每點定株5株,共取樣100株,調查發病率。將各階段調查數據填入相應表中。
2.2病情預報
根據測報點冬瓜疫病病情系統消長調查,在冬瓜主栽茬口、主栽品種疫病株發病率3%~5%的初始發生期時,匯總當前病情發生基數、中長期天氣預報的溫度、雨量、日照時數對下階段病情發生的影響等綜合因素分析發生動態,向主要生產區發出預警趨勢預報。
3防治措施
3.1農業防治
選用抗(耐)疫病品種,如廣東南海青皮冬瓜、桂蔬一號黑皮冬瓜等。實行5年以上輪作、地膜覆蓋高壟搭架立體栽培,避免積水使土壤中病菌濺附到植株上,減少侵染機會。一般畦高30 cm,畦寬(包溝)2 m;采用幅寬1.5~2.0 m地膜覆蓋;搭架可用“人字架”或“三星鼓架龍根”的搭架方式。加強田間管理,清潔田園。培育壯苗移栽,合理施肥。科學用水。灌水要及時適當,一般播種或定植后要澆足保苗水或定植水,緩苗發根時要適當控制水分,促根深扎土層,結瓜后做到“見濕即干”。夏季高溫期,嚴禁大水漫灌,避免灌后積水,灌水時間以早、晚為佳,實行長畦短灌,嚴禁雨前或久旱猛灌大水;大雨過后及時排盡畦溝積水。發現中心病株應及時拔出銷毀,在病株穴內撒上石灰[4]。
3.2藥劑防治
種子消毒可用25%甲霜靈可濕粉劑800倍液,或50%多菌靈可濕粉劑500倍液浸種30 min。也可用55 ℃溫水浸種15 min,或用40%福爾馬林150倍液浸種30 min,之后在常溫下浸種4~6 h并用清水沖洗干凈后催芽。苗床土壤消毒用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1 kg拌土200 kg與苗床營養土拌勻后撒在苗床上,或放于營養全缽中。定植時用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600倍液,或66.5%普力克水劑600倍液250g/穴灌根,防治效果較好。葉面噴霧防治可用72.2%普力克水劑600~700倍液,或72%杜邦克露可濕性粉劑700倍液,或69%安克錳鋅可濕性粉劑1 000倍液,或70%乙磷·錳鋅可濕性粉劑500倍液,或56%霜霉清可濕性粉劑700倍液,或50%甲霜銅可濕性粉劑600倍液;或用25%甲霜靈可濕性粉劑800倍液加40%福美雙可濕性粉劑800倍液,或80%大生加47%加瑞農可濕性粉劑800倍液,或96%硫酸銅500~1 000倍液,或10%高效殺菌寶水劑200~300倍液灌根防治。灌藥液250~300 mL/株。莖蔓基部已發病部位,刮去病斑并涂60%琥·乙磷鋁(DTM)可濕性粉劑5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5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50倍液防治,每隔5 d涂抹1次。
4參考文獻
[1] 李衛民,宴衛紅,黃思良,等.廣西黑皮冬瓜疫病的病原菌鑒定及其生物學特性[J].植物病理學報,2007,37(3):333-336.
[2] 朱豪紅,陳景成,吳永官,等.玉林市黑皮冬瓜疫病發生影響因素分析及防治技術措施[J].中國植保導刊,2009(4):2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