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部丰满熟女富婆视频,托着奶头喂男人吃奶,厨房挺进朋友人妻,成 人 免费 黄 色 网站无毒下载

首頁 > 文章中心 > 辣椒栽培技術規程

辣椒栽培技術規程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辣椒栽培技術規程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辣椒栽培技術規程

辣椒栽培技術規程范文第1篇

本規程規定了667 m2制50~70 kg雜交辣椒種子的產地環境,生產技術,肥料、農藥使用,生產管理等的系列原則和要求。

本規程適用于安徽省中北部和黃淮海南部地區保護地(露地參照執行)雜交辣椒種子的生產。

2 引用規范性文件

通過引用下列文件中的條款形成本規程的條款。凡是注年度的引用文件,其后所有的修改單(不包括勘誤的內容)或修訂版均不適用于本規程,但仍鼓勵各方開展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是否適用于本規程的研究。凡是未注年度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適用于本規程。

GB 4285 農藥安全使用標準

GB/T 8321 農藥合理使用準則

GB 16715.3-1999 瓜菜作物種子 茄果類

NY/T 496-2002 肥料合理使用檢測通則

GB/T 18407.1-2001 無公害蔬菜產地環境要求

GB 18406.1-2001 無公害蔬菜安全要求

GB/T 7414 主要作物種子的包裝要求

GB/T 7415-2008 主要作物種子的貯藏要求

3 產地環境條件

雜交辣椒種子生產地的環境條件應符合GB/T 18407.1-2001的規定。

4 肥料、農藥的使用原則和要求

雜交辣椒種子生產使用肥料的原則和要求、允許和禁止使用的肥料種類等按NY/T 496-2002執行;使用農藥的原則和要求、允許和禁止使用的農藥種類等按GB 4285和GB/T 8321執行。

5 果皮食用安全要求

果皮食用安全要求符合GB 18406.1-2001的規定。

6 生產技術要求

6.1 育苗

①品種選擇 選用親合力強、雜交種暢銷、生

產適應性廣,純度達到99.9%的品種作親本,且其他質量達到國家規定的原種標準,雜交種子的質量應符合GB 16715.3-1999中二級以上標準。

②種子處理 a.種子消毒。病毒病:將干燥的種子用70℃恒溫處理72 h、10%磷酸三鈉溶液浸種20~30 min或1%高錳酸鉀溶液浸種20 min,撈出洗凈。疫病、炭疽病等真菌性病害:用種子體積3倍的55℃溫水攪拌浸種30 min后瀝水催芽;或用清水預浸10 h后再用1%硫酸銅液浸種5 min,撈出濾水后拌少量草木灰。

b.浸種與催芽。種子消毒后用30℃左右的溫水浸泡5~6 h(含藥劑消毒時間),浸種期間輕輕搓掉種皮表面的黏膜,撈出洗凈,然后用濕布包好放在33~35℃的環境里保濕催芽2~3 d,催芽時每天用清水沖洗種子1次。待有70%的種子露芽時即可播種,或將處理好的種子晾干表皮水分直接播種。

③育苗地選擇與土壤處理 a.育苗場地的選擇。應選擇背風向陽、地勢較高、與生產田隔離的地塊,如溫室、棚內陽畦或育苗溫床。

b.育苗營養土的配制。用3~5 a內未種過茄果類蔬菜的園土與充分腐熟的優質有機肥混合,有機肥比例據其優質程度而定,為10%~50%。

c.營養土消毒。每1 m3育苗營養土用甲醛300~

500 mL,加水20~40 L噴灑,用薄膜密封苗床5 d,揭膜后攤開晾曬10~15 d后使用;或用99%霉靈原粉1 g/m2與過篩細土15~20 kg混勻,播前撒1/3

藥土,播后用剩余2/3藥土蓋種。采用營養缽育苗的,每1 m3營養土用霉靈2~3 g混勻裝缽后播種。

④播種 a.播種時間和播種量。12月中下旬播種,667 m2制種田用種量為點播50 g、撒播100~150 g。

b.播種方法。將營養土均勻平鋪在預定的苗床或苗盤上,厚度約10 cm。播前3~5 d開始升床溫,到播種時達到20℃以上,播前1 d苗床澆透水。直接播于苗床的,點播種子間距2.5~3.0 cm,出苗1 100~

1 500株/m2;撒播種子間距1.0~1.2 cm,出苗6 000~

7 000株/m2。一般栽植田需播床1~2 m2/667 m2。播后覆蓋0.8~1 cm厚的細潮土,覆蓋塑料薄膜以保濕升溫。播種時注意:一是父母本要分開播且有明顯標志;二是播種時間以父母本花期相遇為原則。

c.播床管理。播后保持床溫白天30~35℃,夜間18~20℃。當80%的種子出土時揭去地膜并逐漸降低床溫,白天23~28℃,夜間16~18℃。待第1片真葉平展時,保持正常生長溫度,其溫度主要靠揭蓋棚膜來調節。撒播的幼苗具1~2片真葉時間苗,除去弱小苗和擁擠苗;具2~3片真葉、真葉呈梅花形時定苗,苗距2.5~3 cm。分別在出苗、齊苗和間苗后覆細土護根、保墑。幼苗期一般不澆水,干旱可用噴壺灑水。當幼苗達到3~4片真葉時即可進行分苗,進入養苗苗床。

⑤分苗 a.分苗時間。翌年2月上中旬選冷尾暖頭天氣的上午分苗。

b.分苗方法。須在溫室或多層覆蓋的塑料大棚內分苗,將營養土直接平鋪在苗床上,營養土厚度10 cm;或將營養土裝入直徑8~10 cm的營養缽、紙袋內,采取護根育苗法。一般每667 m2栽植田需要分苗床面積40~60 m2。在苗床上分苗的,一邊用苗鏟從播床起苗,一邊按照10~12 cm的行距在分苗床開溝并順溝澆水,待水滲下后按10~12 cm的株距擺苗,并及時覆土;用營養缽分苗的,將苗栽于缽內,緊密碼放在苗床上,缽與缽之間用土填平,并澆透水,然后蓋地膜。

c.苗床管理。分苗后用塑料薄膜搭建小拱棚以保濕升溫,前3 d保持白天28~32℃,夜間18~20℃,促進幼苗生根。5~7 d緩苗后陸續揭去溫室內的地膜、小棚。澆1次透水,適墑時劃鋤,溫度白天25~30℃,夜間16~20℃。以后每15 d左右澆1次水并劃鋤松土,澆井水且見干見濕,陰天不澆水。注意增強棚內光照,必要時可以補充CO2氣肥。定植前7 d開始煉苗,白天20~25℃,夜間溫度逐漸由18℃下降到15℃,待秧苗現蕾時即可定植。

6.2 定植

①定植前準備 a.整地施肥。結合整地翻耕,每667 m2生產田均勻撒施充分腐熟的有機肥3 000~

4 000 kg、餅肥75~100 kg、過磷酸鈣50 kg、硫酸鉀

15 kg、尿素15~20 kg(甜椒5~7 kg)、硫酸鋅1 kg、硼肥0.5 kg作基肥。土壤墑情不足65%的,要在翻耕前澆水造墑。土壤翻耕深度為20~25 cm,耙細。

b.起壟作畦。土地整好后,及時起壟,一般春季栽植的要在定植前7 d扣大棚并覆膜。壟距100~120 cm,壟高10~12 cm,壟寬70~90 cm,保墑增溫。起壟后不覆地膜的,667 m2及時用48%地樂胺乳油200~250 mL對水30~50 kg均勻噴灑,防地面草害。

c.病蟲害防治。用尼龍網密封溫室大棚通風口,

防止害蟲特別是蚜蟲遷入。每667 m2鋪銀灰色地膜

5 kg或將銀灰色膜條(寬10~15 cm)懸掛于大棚四周,膜條間距約10 cm,防蚜蟲。及時清除前茬作物的枯株爛葉、病蟲殘體,在播種和定植前,深翻土壤后扣棚,提溫消毒7 d。每667 m2棚室用硫磺粉2~3 kg或敵敵畏0.25 kg拌鋸末分堆點燃,密閉棚室熏蒸一晝夜后放風,棚室內無味時方可使用,使用農具也放進溫室消毒。夏季休閑期可放水淹溫室土壤并進行高溫消毒,其殺蟲、殺菌效果很好。

②父母本種植比例 據父本花粉量的多少和母本生長、坐果特性,植株定植比例以1∶(2.5~4)為宜。

③定植時間和方法 3月下旬至4月初、當10 cm地溫達12℃以上時,選冷尾暖頭天氣定植。一邊將育好的秧苗帶土坨運往栽植田,一邊在壟上據親本生長特性按照株距25~30 cm(父本20~25 cm)、行距40~50 cm定植,定植密度2 500~4 500株/667 m2,在壟上打穴,帶水栽苗,栽植深度以掩埋土坨為宜。采用地膜覆蓋的,要用細土將苗孔蓋嚴,以保溫保墑。

6.3 田間管理

①溫度管理 一般定植后3 d內不放風,溫度保持白天28~32℃,夜間18~20℃。定植5 d后逐漸恢復正常的生長溫度,白天25~30℃。定植7 d左右澆1次透水以緩苗。此后的管理以促為主,使植株盡快封壟,以利豐產。

②水分管理 緩苗至授粉前應保證水分供應,以促進植株快速生長。授粉期間,適當控制澆水,促使植株坐果且方便授粉。禁止大水漫灌及陰天傍晚澆水,保持地面見干見濕,提倡膜下灌溉。7~8月正值雨季,雨前及時放棚膜,雨后及時排水防止澇漬,蓋棚期間澆水30 min后及時通風。

③土肥管理 追肥以DB 13/T 454-2001為依據。授粉前7 d左右,667 m2施45%三元復合肥8~10 kg;當四門斗椒坐住后,結合澆水667 m2追施或穴施尿素7.5~10 kg;授粉結束后,667 m2穴施或撒施(施后劃摟)尿素7.5~10 kg、硫酸鉀5~7.5 kg,共3~4次。半覆蓋、不覆蓋膜的田塊,每次澆水后要淺中耕。甜椒可在授粉結束后,667 m2一次性追施尿素5~

8 kg、硫酸鉀3~5 kg。

④植株管理 及時整枝打杈,加強通風,中耕除草,摘除枯黃病葉帶出田外深埋或焚燒。

⑤病蟲害防治 a.農業防治。及時拔除重病株,摘除病葉、病果,并帶出田外燒毀或深埋。

b.黃板誘殺蚜蟲。將100 cm×20 cm的紙板涂上黃色漆,同時涂1層機油,或將黃色粘蟲膠紙掛在株行間,高出植株頂部,每667 m2掛30~40張。當黃板上粘滿蚜蟲時,重涂1層機油,7~10 d 1次。

c.藥劑防治。可采用粉塵、煙熏、噴霧劑等防治。注意交替用藥,合理混用(表1)。

6.4 授粉

①花粉采集 授粉前1 d的6:00~8:00、17:00~20:00均可進行。從父本植株上采摘含苞待放、無病蟲的大花蕾,取出花藥放在密封、裝有生石灰的干器皿內烘干,待大多數花粉散出后采集花粉,烘干時間不宜過長,以免花粉生活力減弱。如果自然溫度在23℃以上時,可直接將花藥放在室內的1張白紙上,讓其自然干燥,然后用籮篩篩出花粉裝入授粉管備用。一般花粉應現采現用,常溫下保存期最好不超過24 h。

②授粉時間 每天7:00~10:00和16:00后為授粉最佳時間,適宜溫度20~33℃,最適溫度25~28℃,甜椒不超過28℃。

③授粉方法 選即將開放的大花蕾(花藥散粉前)最佳。授粉前去雄,即將母本花朵的雄蕊全部摘除,動作要輕,以防損壞柱頭影響坐果,授粉時柱頭要充分接觸花粉,以利多結籽。授粉后的花一定要涂漆做標記。

6.5 防止假雜種的產生

授粉前徹底清除雜株、已開放的花及坐穩的果實;每個品種配1套授粉、采果、曬種的設備;最好每戶制1個雜交品種;授粉結束后5~7 d及時清除未授粉的花、蕾、果實;三系制種要有200 m以上的隔離區,后期的小果不得取種。

6.6 采收、分裝、運輸、貯存

辣椒栽培技術規程范文第2篇

一、產業發展現狀

近年來,大方縣辣椒產業發展速度加快,種植面積和產量逐年上升,生產加工設施逐漸完善,企業拉動發展的格局已經形成。貴州大方天椒食品發展有限公司、貴州省大方縣瓊芳食品有限公司、貴州百里花食品有限公司等5個辣椒加工企業;10個辣椒專業合作社在大方已建標準化原料生產基地,生產辣椒粉、油辣椒、出口干椒、辣豆豉、泡椒、豆豉素辣椒、雞辣椒、糟辣椒等系列產品10余種。干辣椒產品主要出口到新加坡、馬來西亞等東南亞國家;油辣椒、糟辣椒、豆豉素辣椒等主要銷往北京、上海、廣州、重慶、成都等大中城市,初步形成了“大方辣椒”在國內辣椒市場的網絡體系,確立了“大方辣椒”的市場地位。

近幾年,大方縣辣椒平均種植面積18萬畝,年產干椒約3.9萬噸,年產值3.9億元。東盟是大方干辣椒的主要出口銷售市場,僅馬來西亞豐源公司銷售量就有4000噸。辣椒生產已成為大方縣的特色農業產業之一,為把這一產業做大做強,大方縣政府以中國科學院亞熱帶生態農業研究所、貴州省農院園藝所為技術依托,建立大方辣椒現代農業產業科技示范園,推廣創新辣椒栽培技術,優選提純繁育大方辣椒種,提高了單位面積的畝產量;修建辣椒現代育苗中心、產地培訓指導和技術交流中心、產地田間清洗、精選棚、組合式冷庫、裝備現代農機器具,增強了辣椒產業化經營抑御市場風險的能力;建設辣椒產地批發市場,招商引資,扶持龍頭企業,促進辣椒產品的粗、精加工,成立辣椒專業合作社,加快了大方辣椒的流通轉換增值,并在當地農工組織的支持、引導下,通過招商,擬定與廣州中山大學聯合開發辣椒產業,在大方修建辣椒堿、辣椒精、辣紅素等芳香料加工廠,不僅延長了產業鏈,更為推動辣椒產業高速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二、產業發展特點

1.利用資源優勢實施品牌戰略

大方縣地處工業欠發達、森林植被好、空氣清新、土壤肥沃,水資源優質的烏蒙山區,經農業部重慶農業環境監測中心和貴州省環境科學院抽樣測試,土壤、空氣、水資源達到無公害農產品產地標準的面積約10萬畝。2008年被中國食品工業協會授予“中國皺椒之鄉”;2009年獲得省農業委員會的無公害農產品產地認定,認定面積4萬畝;榮獲農業部無公害農產品產品認定,年準售量1萬噸。

2.建立標準化辣椒出口示范基地,確保辣椒產品質量安全

2011年,在貴州省財政廳、貴州省農業委員會的扶持下,新建標準化無公害皺椒出口核心示范基地3萬畝,示范區涉及大方鎮、竹園、響水、羊場、理化、雙山等9個鄉鎮。實施過程按照辣椒栽培技術科技化、種植規模、規范化、生產標準化、產品商品化、銷售品牌化、經營產業化的現代農業發展原則規劃示范基地,制定了無公害辣椒栽培技術規程、管理措施,建立辣椒生產、化肥農藥使用檔案、產品營銷臺帳,確保了流向市場的無公害辣椒產品質量安全,增強了市場競爭力。

3.建設大方現代農業辣椒產業科技示范園區

辣椒產業按大方縣產業規劃打造“三園一中心一基地”,突出項目區的四大功能:研發孵化功能、示范帶動功能、集聚擴散功能及休閑旅游功能。努力把園區打造成為集辣椒生產、科研、繁育、展示、加工、培訓、休閑觀光等功能為一體的辣椒科技示范園。

4.以科技為支撐,推廣辣椒高產栽培技術

近幾年,在相關專家的指導下,大方縣實施了特色辣椒“三個一”高產、超高產栽培示范與研究科技攻關課題,組織實施了一畝地超高產辣椒栽培試驗,進行了辣椒種植密度試驗、肥效試驗、新品種引進試驗、地膜覆蓋試驗、辣椒種植模式研究等辣椒超高產栽培技術等試驗,為大方縣皺椒高產栽培大面積推廣應用提供科學的理論依據;組織實施了1000畝高產栽培示范和3萬畝標準化無公害辣椒出口基地示范,主要推廣除草劑、除草膜進行節勞降耗生產示范,推廣辣椒抗旱栽培合理使用抗旱劑、保水劑高產栽培示范;推廣辣椒栽培合理使用生物菌肥、生物抑菌劑、磷活化劑高產栽培示范;推廣測土配方施肥辣椒高產栽培示范。通過幾年的實施,大方縣總結出了一套大方辣椒高產、超高產栽培技術推廣應用。

5.以項目為依托,建立大方皺椒良種繁育體系

這些年,在農業部、貴州省農業委員會的大力支持下,大方縣啟動了大方辣椒良種繁育基地建設。一方面,實施大方皺椒優選提純復種工程,進行大方皺椒種質資源收集,建立皺椒種質資源圃和辣椒良種擴繁基地300畝,篩選出大方皺椒品種經省農作物審定委員會審定推廣;另一方面,加強大方皺椒良種繁育基地基礎設施建設,建設大方皺椒良種擴繁基地2000畝,建立田間繁殖網室,修建冷庫、田間周轉棚、智能化烤房、田間實驗室、配備拖拉機、梨土機、旋耕機、太陽能殺蟲燈等現代耕作機具,為保證辣椒良種基地建設奠定了基礎。

6.建立皺椒產品流通體系,實現產、供、銷一體的產業化發展格局

龍頭企業是產業發展的載體,通過龍頭企業的拉動、推動使大方皺椒產業穩步發展。目前,馬來西亞豐源公司、貴州大方天椒食品發展有限公司、貴州省大方縣瓊芳食品有限公司在大方縣擬建辣椒生產基地4萬畝,給農戶訂保護價,實行訂單收購。大方縣縣委、政府出臺了推進大方皺椒產業發展的實施意見,制定了相關的優惠政策,投入資金扶持企業,推行“黨政引導、項目拉動、科技支撐、農戶種植、公司(專業合作組織)連結市場”五位一體的生產經營格局。

7.加強皺椒產業組織化建設,組建辣椒專業合作社

農村專業合作社是促進辣椒產品流通、采取多渠道生產經營的民間組織。根據縣委政府和各級農業部門的安排,2008年成立大方皺椒產業協會,并組建黃泥塘、馬場、響水三個片區專業合作社,擁有會員1000多人,在周邊大中城市建立營銷窗口5個,建立標準化辣椒基地1萬畝,推行政府引導+專業合作社+公司+基地農戶的運行模式,運行過程中嚴格按照民辦、民管、民受益的原則進行盈利分成,調動了椒農的積極性,為辣椒基地農戶掌握政策、掌握各種新技術、掌握價格信息、掌握市場需求提供了保證。

三、產業發展存在的問題

一是基礎設施建設薄弱。需要加大資金投入完善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增強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

二是招商引資力度不夠。大方皺椒產業缺少實力雄厚、幅射面廣、帶動性強的龍頭企業。目前,全縣只有4家規模較小的加工企業,生產技術跟不上,產品單一,市場適應能力和競爭能力較差,銷售的主要是初級產品(辣椒個),加工產品銷量小,導致大方辣椒經濟效益未得到充分體現。

三是大方皺椒標準化生產基地規模小。一鄉一業、一村一品的大產業、大基地在大方只有兩三個鄉鎮形成規模,其他皺椒主產鄉鎮領導重視不夠,還未形成規模。生產的科技含量低,農民科科技成果的推廣應用率低,需加強培訓。

四是機制不夠完善。農產品質量安全標準化體系建設屬于起步階段,農產品質量安全管理控制方式比較滯后,缺乏科學技術支撐;從業人員培訓、農業建設考核等機制還不夠完善;皺椒產品質量控制專業技術人員,辣椒產品質量檢測、監管及安全生產技術人員的專業素質和創新能力弱。

四、辣椒產業發展思路

1.加大宣傳力度,加強品牌建設

投入資金利用新聞媒體,廣播電視,路邊專欄,宣傳畫冊等廣泛宣傳大方辣椒品牌形象,做到家喻戶曉,路人皆知。并且要求天椒公司、瓊芳公司等皺椒加工企業與國內外行家理手搞好聯合與合作,實行內引外聯,確保信譽,開辟新的市場營銷網絡,與客商保持長期穩定的貿易伙伴關系。確保大方辣椒市場占有率。

2.以示范園區建設為抓手,加強基地建設,實現專業化、規模化、規范化發展

以辣椒核心示范基地為扶持的重點,推行“4個1”的辣椒產業發展工程,建設1畝新品種新技術試驗示范田,10畝創新技術示范田,100畝高效示范樣本田,1000畝示范基地,輻射帶動20萬畝的辣椒種植,全面擴大辣椒的種植規模。

3.以政府引導為基礎,強化領導體系

繼續把開發辣椒產業工作擺在三農工作的重要位置來抓,進一步加強領導,建立強有力的推進機制,真正做到主要領導親自抓,分管領導具體抓,各部門合力抓。嚴格執行推進辣椒產業發展的實施意見,制定優惠政策,投入資金扶持辣椒產業,按照畢節試驗區辣椒產業發展規劃有序推進辣椒產業的開發,確保持續穩步發展。

4.以辣椒產品質量安全為主線,建立辣椒產品質量控制體系

在示范基地、營銷市場、產品經營領域、加工領域,組建辣椒產品質量安全監測室,建立辣椒產品質量追蹤制度,制定技術規程,生產管理措施,產品銷售臺帳,確保有機、綠色、無公害農產品進入市場,增加農產品的市場競爭能力,加大產品流通,實現品牌增值效益。

5.以科研機構為技術依托單位,強化創新技術推廣,提高生產水平

改良育苗方式與栽培技術,積極推廣溫室大棚集體育苗,降低育苗成本,培育適齡壯苗。提早辣椒種植時間,組織辣椒不同生態區域多點試驗示范,研究辣椒高產、優質、高效栽培技術,為規模化發展辣椒提供科學的理論依據。

辣椒栽培技術規程范文第3篇

現代設施農業是在人們生活需要不斷增長的同時發展起來的,是在人為可控環境保護設施下的農業生產。指采用現代農業工程、電子機械和信息技術,通過改變局部自然環境,為動植物生長提供相對可控甚至最適宜的環境條件,實行集約化生產,并創新農業生產經營管理方式和模式,從而提高農業生產效益。世界設施農業大體經歷了保護地栽培、塑料大棚、普通溫室、現代溫室、植物工廠由簡易低水平的設施逐步向科技含量高的復雜設施發展過程。由于建設需要,綠汁鎮耕地面積逐年減少,自然條件惡劣,傳統農業發展面臨嚴峻的考驗,進一步發展設施園藝栽培,可大大提高土地利用率和生產率,增加蔬菜復種指數,能滿足蔬菜周年生產和城鄉人民生活需要,是農民增收致富和冬季農業開發的一條有效途徑,可實現蔬菜的全天候生產。因其投入高的特點,在具有高附加值、高效益、高科技含量的設施園藝領域發展迅速,主要栽培對象為蔬菜、花卉和果樹。

1、綠汁鎮設施栽培的發展概況

1.1 社會背景

綠汁鎮由于近年旅游業的發展,外來旅游人數逐年增加,加上本地農業人口及礦區非農業人口近4萬,形成了具有一定規模的消費市場,為綠汁鎮設施農業發展提供了很大的市場空間,使其逐年得到擴大發展。

1.2 自然條件

綠汁鎮大部分村委會地處低熱河谷地帶,地勢北高南低,整個河谷為典型的立體氣候,冬季溫暖、少雨,夏季高溫、多雨,境內最高海拔是竹子村老黑山2446.2m,最低海拔1036m,在棚苴村委會爐房,海拔高差為1410.2m,立體氣候較為明顯。低熱河谷區年平均氣溫20℃,常年無霜凍,無霜期在345天,晝夜溫差大,年降雨量750mm;山區半山區年均氣溫14℃,年降雨量950mm,無霜期為310天。

綠汁鎮低熱河谷地帶氣候溫和,設施生產能耗少,發展設施園藝生產有一定的優勢和特點。低熱河谷區年平均氣溫20℃,常年無霜凍,晝夜溫差大,最冷月份的極端最低溫度也在5℃以上,所以搞設施園藝栽培不需要加溫,還可用來作河谷地帶反季節生產蔬菜,比如西葫蘆、黃瓜、甜玉米、茄子、番茄、辣椒等等,因河谷地帶氣侯溫和,地理優勢在,僅需用簡單的園藝設施就可達到很好效果,以使蔬菜市場達到供求平衡,滿足人民生活需要。

2、綠汁鎮設施栽培發展現狀

2.1 設施農業發展情況

首先,我鎮的設施農業發展始于1998年,以竹木結構塑料大棚種植蔬菜為主。黨委、政府對設施農業的發展相當重視,在龍格利村委會岔河小組河壩田扶持建設了綠汁鎮熱區經濟作物科技示范園,目的即為今后綠汁設施農業的發展摸索經驗,打好基礎。1998年岔河科技示范園區內設施大棚面積達到了4.03hm2,其中竹棚3.88hm2,鋼架大棚0.15hm2,效益主要依靠小舂種植黃瓜。根據農科部門當年調查,每畝竹棚的造價在0.26萬元左右,鋼架大棚在2.4萬元左右。大棚黃瓜平均單產6.8t,每公斤平均單價1.45元,平均畝產值0.986萬元;同期露地黃瓜平均單產2餾t,平均單價1.36元,平均畝產值0.3808萬元。大棚黃瓜每畝比露地黃瓜產量增4t,產值增0.6052萬元,增收效果比較明顯。由此設施大棚讓岔河小組的農戶得到了實惠,農戶們的建棚積極性非常高漲,自此以后,由于岔河小組的示范帶頭作用,使我鎮的設施農業逐年有所發展,面積逐年擴大。

2.2 蔬菜產業發展現狀

綠汁鎮蔬菜產業隨著旅游事業的發展和人民生活的需要,我鎮八個村委會,常用耕地面積1364hm2,到2011年,全鎮蔬菜面積種植達1200hm2,總產量為2.7萬t,平均畝產1.5t,總產值2800萬元,運輸營銷產值144萬元,復種指數230%,因我鎮環境無污染,蔬菜生產都是按無公害標準進行的,到目前,我鎮已經通過認證無公害蔬菜生產基地已經達到1200hm2,主要外銷的蔬菜有西葫蘆、豌豆、黃瓜、甜玉米、茄子、番茄、辣椒、白菜等等,產品外銷量達到1.8萬t。

2.3 設施園藝發展現狀

我鎮的設施園藝栽培開始采取是按“邊示范、邊推廣”的模式進行的,自1998年開始面積由7.5hm2發展到現在的1200hm2,其中設施栽培結構以竹結構、中、小棚為主,地膜覆蓋栽培已經廣泛普及。設施栽培蔬菜品種豐富,產量和質量均表現比露地栽培明顯提高,但由于氣候條件、個人素質和管理水平的差異,取得的經濟效益各不相同。

3、存在問題

3.1 灌溉水平低,制約設施農業發展

綠汁鎮設施農業發展到現在雖說有了很大進步,但由于近年來全省性的旱象比較嚴重,也影響到我鎮的設施農業生產,加上基礎設施比較薄弱,灌溉水平低,大部分田塊應用挖溝漫灌。挖溝大水漫灌雖說省時省力,比較方便,但設施內濕度較大,地溫低,加上地膜覆蓋,極易造成排濕困難和土壤板結,引發多種病害,嚴重時造成絕收。噴灌和滴灌效果最好,但多數田塊設施欠缺,效益不佳,成本太高,大面積很難推廣此設施。

3.2 設施農業生產技術水平低

我鎮由于傳統農業耕作方式源遠流長,近年來雖說有所改善,但比較發達地區來相差甚遠,特別是在設施栽培技術方面的差距很大。設施栽培技術不配套、不規范、缺乏量化指標,栽培管理主要靠老經驗,致使產品的產量和品質始終在一個低水平上徘徊。在設施栽培中表現出對設施的結構、性能、作用及應用操作方法不熟悉,對設施蔬菜作物所需的環境因素,如溫度、光照、水分、肥料、C02等的需求規律掌握不夠,對設施栽培技術不夠掌握,生產技術水平較低。

3.3 設施栽培蔬菜生產安全性差

由于設施蔬菜生產常年處于高溫高濕環境中,極易滋生病蟲害,且病蟲害交替發生,種傳、土傳、結果病害越來越嚴重,只能大量施用農藥。由于個人素質低、安全意識差,農藥種類單一,長期施用農藥易出現抗藥性增強,還會產生惡性循環,最終導致蔬菜農藥殘留量超標,影響蔬菜品質,安全性差。

3.4 設施栽培類型和覆蓋材料不合理

目前我鎮設施栽培中大部分是竹結構塑料棚,并多以中、小型為主,導致產量和效益不明顯。適宜本地不同生態類型氣候特點的先進園藝設施和配套設備極少。設施建造存在很大盲目性,缺乏科學的指導,竹棚覆膜方式仍以一片全膜覆蓋為主,嚴重影響大棚的通風換氣,導致多種病蟲害的發生。

3.5 設施栽培的蔬菜專用品種開發力度不夠

我鎮蔬菜品種雖然很多,但適用于設施栽培的專用優良品種卻很少,只能從外地靠大量引進,通過反復試驗示范,篩選出適宜本地特殊氣候的設施栽培品種,引進、投入和研發新品種的力度不夠,是制約設施栽培推廣的根本因素。

3.6 機械化程度低,勞動強度大

設施栽培的作業機具和配套設備尚不完善,生產仍以人力為主,機械化程度低,勞動強度大,勞動生產率低。

3.7 規模小,產業化進程緩慢

造成這些差距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

3.7.1 人文環境的影響。綠汁鎮是一個邊遠山區鄉鎮,人民的文化、交通、生活水平與發達地區相比還有較大差距,農戶接觸外界信息不多,加之經濟水平與知識文化限制,長期以來礦鎮二元經濟模式的影響,思想意識很大程度還停留在小農經濟階段,小富則安、小進則滿,缺乏擔風險、闖市場的精神。

3.7.2 自然條件的制約。綠汁低熱河谷為冬舂早菜的發展提供了天然的保障,但夏季的高溫使得大棚內難以種植常規蔬菜作物,只有在冬春季才能正常生產,降低了設施大棚利用率,無形當中也就提高了設施大棚的生產成本,這是目前制約我鎮設施農業規模化、產業化進程的最大瓶頸,可以說,這一問題不解決,綠汁河谷的設施農業發展進程將非常困難。

4、今后設施農業發展建議

4.1 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改善設施栽培灌溉水平

為了防止排濕困難、引發病蟲害滋生和土壤板結,設施栽培中不要用大水漫灌。應盡力爭取上級的支持和幫助,創造條件,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修建農田水利工程,配套建立適用的軟管移動式噴灌和軟管膜下滴灌,以便充分利用水資源,節水灌溉,控制棚內濕度,使作物有一個良好的生長環境。

4.2 加強業務學習,努力提高設施栽培技術水平

設施栽培在一定程度上是人為創造一個對作物生長更為有利的氣候環境,比露地栽培難度大得多。必須掌握蔬菜對環境因素,如溫度、光照、水分等等的需求規律,從而達到使設施環境利于作物生長,以提高產量和品質的目的。針對普遍存在的恒溫和病蟲害等問題,要加強學習,提高業務素質和栽培技術水平,選擇抗病優良品種,高溫悶棚殺蟲殺菌,合理輪作,改善通風透光,利用防蟲網等措施來提高設施栽培技術。

4.3 加強設施蔬菜生產的安全性管理

針對設施蔬菜生產中病蟲害交替發生,種傳、土傳、結果病害越來越嚴重的問題,要積極爭取上級科技部門的幫助、指導和大力支持,首先要在生產環節上引導農戶按國家無公害蔬菜栽培技術規程進行生產,提高農產品品質,要加強對農戶的培訓、指導和宣傳,在生產中減少農藥、化肥的使用,盡量使用生物農藥,預防為主,綜合防治,加強農藥殘留量的監測力度,讓大多數農戶了解和掌握發展無公害蔬菜的安全性生產規程,并在生產中嚴格按安全性生產規程生產,從而達到無公害生產的目的。

4.4 合理選擇設施栽培類型和覆蓋材料

發展設施農業是十分必要的,一是帶動了農民生產觀念的轉變,促進了農業科學技術的推廣應用;二是提高了土地產出率,拓寬了農民增收致富的路子;三是促進了農村經濟結構的調整,提高了農業整體效益。設施農業增強了資源的集約高效利用,效益一般比傳統的露地自然農業要提高幾倍甚至幾十倍,代表了未來農業的發展方向。由于綠汁鎮的自然條件限制,在推廣竹結構設施大棚的同時,積極爭取上級農業項目資金,加大設施投入,研發和引進適合本地氣候條件的園藝設施和配套設備。覆蓋材料應選擇壽命長,耐老化、透光好、保溫性能好、材料輕的新型地膜,以確保設施保溫、透氣、排濕性能好。針對夏季高溫多雨的氣候特點,利用遮陽網、防蟲網,以確保人為掌握設施內小氣候,營造良好的生長環境。

4.5 加大設施蔬菜栽培的專用品種引進、研發和推廣力度

加強對設施蔬菜專用品種的引進、試驗示范和推廣,篩選出適應本地氣候特點的設施蔬菜優良品種。

4.6 改善和提高機械化程度,降低勞動強度

盡力改善設施栽培的作業機具和配套設備,提高機械化程度低,降低勞動強度,提高勞動生產率。

辣椒栽培技術規程范文第4篇

關鍵詞 番茄;絲瓜;小白菜;秋萵苣;大棚;周年;栽培技術

中圖分類號 S641.204+.7;S642.404+.7;S634.304+.7;S636.204+.7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3)05-0113-01

宜興市位于長江中下游地區,蔬菜生產既要保證當地蔬菜供應,同時要保證周邊大中城市的蔬菜供應。筆者根據當地地理位置、氣候和設施蔬菜生產的條件,充分利用大棚設施條件,開展蔬菜新品種引進及配套高效栽培技術的探討,摸索出大棚春番茄—絲瓜—小白菜—秋萵苣周年種植模式。

1 茬口安排

大棚春番茄于上年11月中下旬播種育苗,2月中旬定植,4月中下旬上市,6月下旬采收結束;絲瓜于3月上旬育苗,4月上中旬定植,5月下旬上市,8月下旬采收結束;小白菜于7月上旬直播,8月下旬采收結束;秋萵苣于8月中旬育苗,9月中旬定植,12月下旬采收結束。

2 春番茄栽培技術

2.1 播種育苗

番茄選擇耐低溫弱光、適于春提早栽培的抗病品種,如金棚M5號、浙粉202等。11月中下旬播種育苗,將種子消毒后用溫水浸泡6~8 h撈出洗凈,置于發芽箱25 ℃左右催芽,用種量為600~750 g/hm2。采用宜興市茗悅生態農業有限公司和揚州大學聯合開發生產的茄果類蔬菜育苗蚯蚓糞基質育苗,當催芽種子70%以上露白即可播種。播種后覆營養土厚0.8~1.0 cm。苗齡一般為60~80 d,待幼苗株高達25 cm、葉色濃綠、莖粗0.6 cm以上、現大蕾時,即可定植。

2.2 定植

前茬作物收獲后及時清潔田園,施有機肥52.5 t/hm2、復合肥1 200 kg/hm2。整地做畦,6 m寬大棚內兩側距大棚20 cm做10 cm小畦,留作定植絲瓜,大棚內做4畦,覆蓋地膜。2月中旬于畦上雙行定植番茄苗,株距20~25 cm,定植5.25萬株/hm2左右,栽后澆足緩苗水,用細土密封定植孔。

2.3 田間管理

定植后7 d內悶棚保溫,促進緩苗。7 d后可逐步揭膜透風降溫,棚溫白天保持在25 ℃左右,夜間控制在15 ℃以上。隨著外界氣溫升高,延長通、放風時間。定植初期控制澆水量,以促進根系發育,并防止番茄莖葉徒長。搭架前一般水肥結合,水中帶肥。搭架后遇干旱及時溝灌,不可漫灌;如遇陰雨天氣,及時排除積水。第1花序番茄果實雞蛋大時追施1次重肥,施復合肥150~225 kg/hm2,以后采收1次施1次肥,每次用復合肥150~225 kg/hm2澆施。坐果前用竹竿搭好“人”字架,結合綁蔓,進行單干整枝,只留主枝,摘除所有側枝。每穗花序留5~6朵花,摘除畸形花、多余小花,每穗留果3~4個。第5穗花序長出后,在花序上部留2葉摘心[1]。

2.4 病蟲害防治

防治病害,播種前可用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進行苗床土壤處理,二葉期用80%代森錳鋅可濕性粉劑600倍液進行防治,定植緩苗后再用代森錳鋅預防1次,陰雨潮濕天氣采用速克靈煙熏劑煙熏防控病害,晴好天氣用50%異菌脲(撲海因)1 000~1 500倍液,或80%代森錳鋅可濕性粉劑600倍液噴霧交替防治。主要蟲害是白粉虱、美洲斑潛蠅等,在大棚內與植株等高位置懸掛黃板誘殺成蟲,白粉虱可用2.5%溴氰菊酯乳油2 000倍液,或40%吡蟲啉可濕性粉劑4 000倍液交替噴施防治;美洲斑潛蠅可用5%卡死克(氟蟲脲)乳油3 000倍液,或40%綠菜寶(阿維菌素+敵敵畏)乳油1 000倍液交替噴施防治[2]。

3 絲瓜栽培技術

3.1 播種育苗

絲瓜選用豐產、早熟、耐熱的品種,如五葉香絲瓜。3月上旬用營養缽播種育苗,苗齡40 d左右。

3.2 田間管理

4月上中旬將絲瓜苗定植在大棚內兩側畦上,株距80~100 cm,定植3 000~3 600株/hm2。在大棚揭除薄膜前,進行理蔓。在5月下旬揭除大棚薄膜后,將瓜蔓牽引到大棚支架上[3]。1 m以上的側蔓留雌花后其上留1葉摘心,1 m以下的側蔓全部抹除,收獲時連同絲瓜一起自側蔓基部剪除。在施足基肥的基礎上要勤施追肥,一般定植后前期施2~3次提苗肥,結果盛期再追肥5~6次。

3.3 病蟲害防治

常見病害蟲有枯萎病、霜霉病、輪紋斑病、美洲斑潛蠅、瓜絹螟等。防治枯萎病可在播前將種子用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500倍液浸種30 min;防治霜霉病可選用25%甲霜靈可濕性粉劑800倍液;防治輪紋斑病可選用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1 000倍液;防治美洲斑潛蠅可用40%綠菜寶(阿維菌素+敵敵畏)乳油1 000倍液噴施;防治瓜絹螟可用樂斯本(48%毒死蜱)乳油1 000倍液噴施[4]。

3.4 采收

絲瓜于5月下旬開始陸續上市,8月下旬采收結束。

4 小白菜栽培技術

4.1 品種選擇

小白菜選擇優質、高產、適應性強、抗病、耐熱的品種,如華冠、夏帝等[5]。

4.2 整地播種

番茄采收結束后及時清潔田園,施用有機肥15 t/hm2、尿素375 kg/hm2,深翻后整平做畦,大棚做2畦,畦面寬2.2 m。7月上旬播種,用種量15.0~22.5kg/hm2,直播于畦面,將畦面壓實后澆水[6]。

4.3 田間管理

20 d后開始間伐菜秧上市,隔8~10 d間伐1次,8月下旬全部采收結束。

5 秋萵苣栽培技術

5.1 播種育苗

萵苣選用抽薹晚、增產潛力大,耐熱性、適應性強、對日照和高溫反應遲鈍的品種,如成都二白皮、永安脆香紅尖葉萵筍等。播前種子用涼水浸泡5~6 h后,用紗布包好,放入4 ℃冰箱內處理24 h,然后置于15~20 ℃條件下催芽。播后覆細土厚0.5 cm,并在苗床上搭小拱棚,蓋上遮陽網,待2片子葉展平后,撤除遮蔭設備。長出2片真葉時間苗。干旱時宜在早晚澆水。

5.2 整地定植

9月上旬整理棚架上絲瓜枯枝,清潔田園,深翻前施腐熟有機肥37.5 t/hm2、普鈣375 kg/hm2、三元復合肥375 kg/hm2, 6 m寬大棚做2畦,畦高20 cm。9月中旬,當幼苗4~5葉時定植,株距30 cm,行距40 cm,定植約6.75萬株/hm2。

5.3 肥水管理

施肥以基肥為主,當幼苗成活后,可追施三元復合肥150 kg/hm2,以后每隔10~15 d,結合灌水澆施硫酸鉀75 kg/hm2和三元復合肥75 kg/hm2,連澆3~4次,苗期及蓮座期各葉面噴施1次0.3%硼砂。收獲前1個月之內不再施肥[7]。

5.4 病蟲害防治

灰霉病可用50%腐霉利(速克靈)可濕性粉劑1 500倍液噴施防治,霜霉病可用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1 000倍液噴施防治,蚜蟲可用10%吡蟲啉可濕性粉劑2 000 倍液噴施防治[8]。

6 參考文獻

[1] 姜偉,王建國,靳玉榮,等.日光溫室番茄綜合配套栽培技術[J].內蒙古農業科技,2010(5):125-127.

[2] 張樹華,王海英,張明瑤.無公害大棚番茄春季栽培技術[J].內蒙古農業科技,2010(4):130-131.

[3] 時世龍.日光溫室無蔓金絲瓜栽培技術[J].河南農業,2012(21):41.

[4] 沈紅琴,楊芳,郭亮.絲瓜—秋萵苣—大葉菠菜一年三熟栽培技術[J].上海蔬菜,2012(5):33-34.

[5] 劉衛紅,張銀聰.春播大白菜優質豐產栽培技術[J].河南農業科學,2000(2):33.

[6] 劉衛紅,路翠玲,張舜.秋早熟大白菜無公害生產技術規程[J].河南農業科學,2008(11):116-117.

辣椒栽培技術規程范文第5篇

關鍵詞: 費烏瑞它;馬鈴薯;栽培技術

福安市溪潭鎮針對農業結構調整和訂單農業逐步完善的事實,要求內陸半山區積極發展冬種農業,脫毒馬鈴薯也因此成為當地農村經濟發展的重要作物。近年來,由于馬鈴薯當家品種克新3號種植多年,種性退化、產量下降、商品性差,無法適應市場需求,根據福安市內溫差大、無霜期長的氣候特點,于2005年從內蒙古引種試種篩選出了綜合性狀好、產量高、品質優、適宜本地栽種、以鮮食為主的費烏瑞它馬鈴薯作為當地的主栽品種,并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優質高產栽培技術。

1 特征特性

費烏瑞它馬鈴薯株型直立,分枝少,莖紫色,長勢強,葉色綠,復葉大,葉緣波狀,花冠大,花紫紅色,能結無籽漿果,塊莖長橢圓形,大而整齊,芽眼少而淺,薯皮光滑,黃皮黃肉。食味好,休眠期較短,適宜鮮食。株高60 cm左右,產量高,品質優,商品性好,但對晚疫病的抗性稍差。該品種在沿海平原一般于1月下旬播種,2月上旬出苗,4月下旬收獲;山區于2月上旬播種,2月下旬出苗,5月上旬收獲,生育期80 d左右,在福安市表現中熟。

2 產量表現

2006年在福安市溪潭鎮廉村連片種植3.3 hm2,經測產驗收,鮮薯平均產量41 335 kg/hm2,比克新3號鮮薯產量16 650 kg/hm2,增產4 685 kg/hm2。瀨頭村種植3.3 hm2,經測產鮮薯平均產量33 735 kg/hm2,比克新3號增產20.6%。仙石村種植2.3 hm2,經測產,鮮薯平均產量34 320 kg/hm2,比克新3號增產22.6%。

3 高產栽培技術

3.1 適時備種,切薯催芽

3.1.1 種薯貯藏。從北方調入的種薯,要選擇通風陰暗地方貯藏,貯藏地先沖洗打掃干凈,并用84消毒液消毒晾干后再放入種薯,貯藏前先剔除病、爛、凍薯,堆放2~3層。存放過程中,室內必須通風、透氣、防寒,避免光線直射。貯藏期室內空氣相對濕度保持80%~90%,濕度低時可采用地面灑水或蒸汽方法補濕。

3.1.2 練苗。種薯萌發出5~6個芽,芽長2~3 cm,薯皮尚未皺縮時即可切種。切薯前1~2 d將種薯置于自然光下練苗,以促進薯皮嫩芽轉綠、表皮木栓化,提高抵御病菌能力。

3.1.3 切薯催芽。 切種薯時,要用已消毒的利刀沿種薯頂端自上而下縱切成小塊,100 g左右的薯塊切成2~4塊,125 g以上的先從中部橫切1次,再從頂端縱切為2~4塊,每塊重50 g左右,每個切塊均具有1~2個芽眼,切塊應盡量帶有頂部芽眼。切塊時準備2把切刀,用5%高錳酸鉀或75%酒精消毒交替使用。薯塊切后用40%福爾馬林200~250倍液浸種20~30 min,撈出悶6~8 h,即可按芽長、短分畦播種。催芽處理:當種薯生理年齡小、未過休眠期的需要進行催芽處理。將需催芽的種薯置于高溫、潮濕、黑暗的條件下,促其度過休眠期,然后攤放在散射光下,促芽變壯、變綠,再按芽大小分畦播種。

3.2 選地整地,施足基肥

種植馬鈴薯宜選擇土壤疏松、土層深厚、排灌方便的地塊,忌選用前茬種植甘薯、蘿卜、辣椒等的田地。選地后先深耕、平整,做成畦高25~30 cm,畦寬80 cm,溝寬40 cm左右的廂。開好邊溝,利于雨后排漬。重施基肥是保證前中期養分供給的有效措施。基肥主要以有機肥為主,穴施腐熟有機肥15 000 kg/hm2、硫酸鉀復合肥750 kg/hm2,有機肥不足時,施硫酸鉀復合肥1 500 kg/hm2。

3.3 適時播種,合理密植

春播時間一般為1月下旬~2月上旬(立春前后),高海拔山區容易發生霜凍,可適當推遲播種。如采用薄膜覆蓋,則可適當提前播種;小拱棚蓋膜栽培可提前20~30 d播種,以提早上市。

費烏瑞它馬鈴薯長勢強,種植不宜過密,中等肥力田塊,用種量2 250 kg/hm2左右,種植45 000~52 500株/hm2為宜,播種溝深12~13 cm,播種深度8~10 cm;干旱和土質疏松的地塊可稍深播,潮濕和土壤黏重的地塊稍淺播,播后整平壟面,再頭尾相連覆蓋稻草2~3 cm,兩端用土壓住以防旱、保水、防霜凍。

3.4 田間管理

3.4.1 水分管理。馬鈴薯整個生長期需水量較大,播種后先灌1次全溝“跑馬水”濕潤土壤。出苗后,如遇干旱,再

灌半溝“跑馬水”保持土壤濕潤。現蕾至開花階段塊莖開始形成和膨大,需水量驟增,保持水分充足,使薯塊迅速膨大是高產的關鍵。成熟期,水分過多易使土壤通透性差,導致田間爛薯和貯藏爛薯,因此,后期要注意開溝排水。

3.4.2 中耕培土。齊苗后約10 d,苗高20~25 cm時,進行培土,培土厚度3~4 cm。現蕾期結合清溝,用土覆蓋薯塊膨大露出地表的部分,以防止因陽光照射薯塊產生青皮,拔除田間感病植株,提高薯塊品質。

3.4.3 化學除草。播種當日或次日,用50%丁草胺乳油2.25 kg/hm2對水750 kg/hm2噴施。出苗后3~4葉期進行除草,用蓋草能375~450 g/hm2對水750 kg/hm2噴施,防除馬唐、看麥娘、稗草、牛筋草等禾本科雜草。

3.4.4 及時追肥。追肥量應以田間營養診斷為基礎,結合基肥用量、土質和天氣確定。提苗肥用量:碳銨375 kg/hm2+過磷酸鈣375 kg/hm2對水15 000 kg/hm2+腐熟人糞4 500 kg/hm2淋施。現蕾期,用復合肥225 kg/hm2+尿素75 kg/hm2對水15 000 kg/hm2選擇晴好天氣淋施作結薯肥。施好葉面肥,適當使用生長調節劑。幼苗期、結薯期、膨大盛期各噴1次0.3%的磷酸二氫鉀溶液。收獲前20 d,每克“920”對水75kg噴施以延緩衰老。

3.4.5 病蟲害防治。病害的預防先從種薯開始,剔除帶病種薯和爛薯,并注意種薯和切刀工具的消毒,防止把病原帶入田間。當發生病情時,若病株隨機分布較少,應及時將病株拔除后深埋,如病株連片發生,則應采取藥劑防治。

為害馬鈴薯較為嚴重的病害主要是晚疫病,其次是病毒病、青枯病、環腐病、黑脛病等,要以農業防治為主,藥劑防治為輔。若田間發生病毒病,則用病毒a和植病靈等藥劑防治;青枯病用農用鏈霉素和可殺得等藥劑進行灌根防治;環腐病、黑脛病主要采取種薯消毒和播種前土壤消毒來預防,在整地時施石灰750 kg/hm2+多菌靈1 kg/hm2進行處理預防。若田間發現病株應及時拔除帶出田間深埋,并對病株穴撒施石灰消毒,防止病菌擴散。在施肥時發現病蟲害,可加入葉青雙6 kg/hm2+阿維菌素,預防青枯病、環腐病及地老虎等病蟲害。晚疫病主要以預防為主,齊苗后,當苗長10~15cm時,結合預防早疫病,每隔7~10 d,用代森錳鋅、科博等保護性殺菌劑交替噴施,防治,若發現有病斑,應及時用塑料袋包裝清理帶出田間深埋,同時以代森錳鋅、科博加烯酰嗎啉、抑塊凈、克露、乙磷鋁、殺毒礬等治療性殺菌劑交替噴施防治。為害馬鈴薯的蟲害主要有二十八星瓢蟲、蚜蟲和地老虎等。防治方法:齊苗后用撲虱蚜+樂斯本防治蚜蟲、螨和二十八星瓢蟲。封行前防治病蟲害時可加微肥及葉面肥噴施,培育健苗,盡早搭起豐產架勢。

3.5 適時收獲 當莖葉變黃即可收獲,或者根據市場價確定。選擇睛天用手翻開稻草露出馬鈴薯讓太陽曬2 h,去凈泥土,套袋裝箱,運輸貯藏注意遮光。

參考文獻

[1] 杜培兵,杜珍,白小東,等. 同薯20號馬鈴薯優質高效栽培技術[j]. 中國馬鈴薯,2007,21(3):176-177.[2] 張國君,高世銘,張朝巍. 隴中半干旱區旱地馬鈴薯平衡施肥效應研究[j]. 安徽農業科學,2007,35(6):1724-1725.

[3] 李世峰, 楊瓊芬. 云南冬季馬鈴薯優質高效栽培技術規程[j]. 云南農業科技,2007(1):34-35.

[4] 郭冬花. 淺山干旱地區脫毒馬鈴薯品種比較試驗[j]. 安徽農業科學,2007,35(11):3187,3254.

主站蜘蛛池模板: 西乌珠穆沁旗| 讷河市| 拉萨市| 安塞县| 奈曼旗| 长汀县| 陆河县| 辽阳县| 东宁县| 绵竹市| 罗平县| 咸阳市| 泾川县| 乐都县| 同德县| 宁明县| 香格里拉县| 积石山| 印江| 新疆| 阿城市| 涟源市| 上饶县| 新余市| 镇江市| 敖汉旗| 昭通市| 开江县| 广元市| 黄山市| 车险| 阿合奇县| 织金县| 林州市| 偏关县| 阜阳市| 广灵县| 苍梧县| 哈尔滨市| 酉阳| 恩施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