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法律網絡教育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網絡資源;法律教學;中職
1.網絡資源的利弊
隨著網絡信息及多媒體時代的到來,信息的傳遞及獲取突破了時間及空間的限制,各種豐富多彩的信息通過網絡得以快速流動,人們可通過網絡方便快捷靈活并高效地擴寬自己的知識面,實現信息、視野及社交的擴大。然而隨著互聯網的迅猛發展,及人們網絡參與度的提高,網絡占據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各類消費觀念及各種社會思潮滲透到人們的人們日常思想行為中,加之網絡無序、虛擬、隱蔽的特性和網上不良信息不斷地沖擊著人們的情感理念、價值取向、道德標準、思維方式、行為習慣,特別是對于身心發育尚不成熟,學習壓力輕,行為偏差較多,認知力和自控力不強的中職學生,網絡文化影響并沖擊著中職學生的思想道德和價值觀念,如不加以合理地引導,使網絡讓青少年更加健康成長服務,中職學生很容易被迅猛發展的網絡文化所困,沉迷于各種網絡游戲、網戀、各種不良網絡信息等,導致學生出現網絡成癮、道德感弱化、思想混亂、責任感下降等問題,從而直接影響其日后成長。
2.中職法律教學的意義
中職學生年齡段在15~18歲之間,處在生理和心理迅速發展的年齡段,他們的自我意識較強,但自控能力不足,情緒容易失控,且多數中職學生在基礎教育階段成績不佳,是經常被忽視的弱勢群體,久而久之造就他們自卑抑郁的心理,容易表現出怪異、反抗等過激行為,諸如逃課、打架斗毆等,如不進行及時有效地引導,這些中職學生容易走上犯罪的道路。據相關數據顯示,由于法律意識淡薄、社會不良風氣及網絡資源的濫用而引發的中職學生犯罪呈上升增長的趨勢,可見在中職學校開設法律教學課程,對樹立學生正確的權利義務觀念,及其正義、公平、平等的意識,增強學生法律意識,提高學生法制觀念,提高其思想政治覺悟和他們遵守法律的自覺性,進而深化中職政治思想道德教育及其職業道德教育具有重要的意義。
3.如何使網絡資源服務于法律教學
目前計算機網絡已走入校園,以其強大的信息容量,集圖像、文字、聲音、色彩、動畫等多種信息于一體的生動形式,人機互動的交流模式給法律教學注入了新的活力,能給予學生多層次、多角度、多渠道的感官刺激,吸引學生的注意,使學生更易于接受知識,具有其它教學手段不可比擬的優勢。
首先,在課堂教學中,將網絡資源與法律學科的整合,創造條件營造良好的法制思維氛圍,營造一個寬松的學習環境,給予學生廣闊的思維空間,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興趣和思維的積極性,并適當給予啟發和引導,加強學生正面輿論宣傳引導,提高法律意識,使學生通過主動參與、積極探索,獲取法律知識。例如,開創法制宣傳欄,要求學生輪流運用網絡資源查詢法律條文及相關案例,運用多媒體定期給學生播放法制專題節目,使學生受到法制教育的熏陶,在課堂上充分發揮法律教學功效,利用網絡優勢倡導優秀的文化價值取向,普及網絡道德知識,加強網絡安全教育,健全學生網絡道德行為規范,進行網絡道德教育,使學生用法律和道德來規范網絡行為,有效地引導學生充分利用網絡,積極尋找各種有利的網絡資源,自覺瀏覽那些文化層次較高的網站,為自身的成長發展服務讓學生明確網絡真實價值所在,培養他們獲取法律信息的能力,在法律資源共享中提升自我教育的能力。
其次,教師可充分利用網絡資源,在課堂上創設豐富多彩的情景,模擬真實的法制情景,將書本上缺失的信息呈現給學生,使教材中難以用言語表述的內容及學生因缺少感性認識而難以領悟的地方進行深入淺出的處理,將復雜抽象的理論通過幻燈片等形式演示出來,使教學內容形象、生動、直觀展示在學生面前,幫助學生理解和掌握,使學生毛塞頓開,起到畫龍點睛的效果,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豐富學生的學習資源,促進學生自主學習和積極探索,從而提高教與學的效率,改善教與學的效果。例如,通過網絡資源搜集符合教學內容、貼近生活的視聽、錄像資料案例,并運用多媒體技術呈現案例,增加案例的生動性和實踐性,引導學生盡快進入案例情景,了解掌握案例中提示的有關事實、情況,積極思考,通過研究、分析,獲得一些見解后組織學生進行討論,尋求案例中的各種法律關系,在討論中學生各抒己見、暢所欲言,尋找各種合理的法律解決,吸引學生對枯燥的法律條款、法律知識的探究欲望,使學生快速掌握抽象的法學基本原理和基本知識,提高學生運用法學理論知識處理實際案例的能力,達到詮釋法律理論、加強法制教育的目的。
再次,教師可根據教學內容收集整理一些相關具有代表性的法律判例,并作為教學資料在課前發給學生,讓學生仔細閱讀,認真分析判斷,并在課前給學生提供廣泛的參考文獻目錄,鼓勵學生運用網絡資源主動查找更多的相關判例,盡可能全面閱讀和比較分析,準確理解相關法律判例的精神,在課堂上組織引導學生讓學生經過一定思考后,闡述自己的觀點并進行辯論,對判例展開分析和討論,由此發現和理解判例中的法律觀點和法律規范,使學生充分感受到獲取法律知識的過程,體驗法律職業的思維方法和鍛煉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教師還可借助諸如各種教育網站、多媒體學習系統等網絡平臺,將自己的教學意圖充分傳遞給學生,教師與學生可通過網絡論壇等形式就共同感興趣的領域相互提出問題、共同解決問題,學生將自己的結論設計成“帖子”在網絡論壇,學生可以不斷地點擊、發帖,并相互討論,師生之間進行網絡精神對話,以豐富法律教學的內容,甚至完成部分作業,達到師生、生生之間的有效互動。
一、大學生法律意識缺失的主要表現
(一)法律認知不足
大學生法律意識缺失,原因之一在于對法律的認知不足,大學生對我國法律知識知之甚少,調查顯示,50%的學生對憲法、民法、刑法不是很了解,55%的學生只對婚姻法、經濟法等相關法律有一定了解。大學生對法律知識了解少,直接導致其對法律認知的不足,遇到困難時不能拿起法律武器維護自身權益。同時一部分人看到了社會上的一些不合理現實,看到了個別案例、個別人員可以凌駕于法律之上,影響其對法律權威性的判斷,認為法律是管理者的武器,權力可以凌駕于法律之上。錯誤的認知誤導大學生對法律認知的深入發展。
(二)法律觀念淡薄
很多大學生的法制觀念只存在于守法的層面,隨著網絡信息技術的發展,社會形勢更加復雜,犯罪活動更加多樣化,大學生要提升法律觀念,逐步增強法制意識,能夠用法律武器積極維護自身權益。近年來由于大學生法律觀念淡薄導致了一系列案件。如大學生對合同法知之甚少,有部分大學生在與企業簽訂合同時,合法權益受到了侵害,卻不知道如何維權。因此應該積極提升大學生的法制觀念。
(三)法律信仰缺失
從高中步入大學時代,大學生的能力得到了提升,各方面認知都有所改善,并且逐步向社會融合。面對社會中形形的法律問題,面對各種違法犯罪案例,大學生會產生自己的判斷,對違法事件的處理是否公開,有一個基本的評判標準,久而久之形成自身的法律信仰。此時大學生對社會中個別熱點案例,有自己的法律信仰與評判標準,很多大學生不再相信法律的公正公平,造成大學生法律信仰缺失。
二、造成大學生法律意識缺失的原因
(一)社會影響
大學生法律意識缺失受到社會的影響,目前社會中存在執法不嚴、有法不依的現象,對大學生發展造成一定影響。同時,如食品安全問題、社會治安問題時有發生,導致大學生判斷失誤,對其法制意識形成造成負面影響。同時我國封建社會時期較長,對我國法治具有深遠影響,過分依賴與崇拜權力,淡化法律,對法律權威造成影響。
(二)學校影響
大學生法制意識淡薄,學校負有責任,目前很多高校延續高中習慣,對學生的最終考核只注重學分,重分數輕能力,使大學開設的各種法律課落實不到位,最多只是使高校學生對法律條文有一定認知,沒有形成對法律的正確認知,不能有效運用法律,既沒有運用法律維護自身權利的能力,又沒有養成崇尚法律、運用法律的習慣。特別在高校林立的今天,很多高校大學生鬧事現象十分嚴重,校園氛圍不佳,大學生法律意識還未形成。
(三)大學生自身原因
大學生法律意識淡薄,與自身有十分重要的關系,首先很多大學生沾染了社會中的不良風氣,行為習慣不佳,小打小鬧最終演變成違法亂紀。其次大學生自控能力不強,經常交往一些不良的朋友,在社會不良青年的影響下,消費欲望不斷加強,演變為違法犯罪。再次,部分大學生素質不高,家庭教育能力有限,上大學之后脫離家庭的管束,逐步走上違法犯罪道路。
三、大學生法律意識的培養
(一)培養法治主體意識
首先要培養大學生法治主體意識,逐步改變法律高高在上,與己無關的想法,要讓大學生明確法律與自身息息相關,自身就是法治的主體,遇到困難和情況時,要拿起法律武器積極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要認識到法律是為人民服務的,具有公平公正的特點,明確自身的主體地位,才能在今后工作與生活中維護法律,正確使用法律,實現自我價值和社會價值。
(二)優化社會法制環境
一是不斷健全社會主義民主法治體系,積極完善憲法及所有法律,保證訂立的法律是最合理的法律,并且司法、執法部門保證認真貫徹執行法律。二是創造良好的社會環境,積極營造公平公正、和諧融洽的社會氛圍,用道德標準約束人們的行為,指引人們的行為,用法律準繩規范人們的行為,評判人們的行為。特別是不斷優化網絡環境,從多個方面多個層面入手不斷凈化網絡,有效限制人們的言行,不要夸大個別事件的影響力,不要把個別事件當做普遍現象,同時積極引導受眾對個別事件的看法,政府可以通過微信、微博客戶端等多種方式,對個別特殊事件發表官方聲明,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網絡輿論氛圍,加強法制宣傳,對大學生進行積極的教育引導,以形成良好的法律意識。
(三)強化家庭的法律意識
家庭法律觀念及法律意識對大學生行為具有重要影響,研究發現,父母的法律意識對子女的法律意識具有重要的遺傳影響。面對一些重大事件,家庭對事件的判斷與評論影響大學生的判斷,甚而影響大學生法制觀念形成。因此應該不斷強化家庭法律意識,家庭是社會的細胞,家庭和諧,可以積極推動社會法制進步與發展,反之亦然。應該采取積極措施,積極鼓勵強化家庭法律意識。
(四)改革高校的法制教育
首先高校要進一步重視法律素質培養,逐步提高大學生的法律素質,改變大學生法制課的教學形式與考核模式,不僅注重理論教授,還注重學生實踐應用,切實從高校法制教育課上下工夫,提高網絡公共領域視角下的學生法律意識。其次,加強法律實踐教學環節。不同部門可以組織各種形式的活動,如法制教育比賽、模擬法庭、觀摩庭審現場,不斷改變大學生的法制教育形式,提高其學法、知法、守法、護法的能力。
(五)加強大學生的自我修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