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心理學的科學性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 課堂氣氛 行為心理學 運用
在當前知識經濟的時代、信息社會中,信息以無可比擬的速度不斷地增加和更新,人們可以獲得知識的途徑已經不可同日而語。在此種情況下,學生對一名老師的要求也在提高,但是目前的情況是,學生對教師的認同感正在不斷缺失,教師發現課堂相比以往,越來越難以駕馭。而有的老師則認為,課堂氣氛的活躍,會造成教學任務不能保量完成,在這種思想的指導下,課堂很難真正做到質量的提高。下面我談談理查德?懷斯曼行為心理學的觀點在課堂氣氛調節中的運用。
一、課堂氛圍的現實意義
自從新課改施行以來,提倡對學生真正負責的呼聲越來越高,使學生從以往的“效仿―單一”的模式走向“探求―創新”,而這正需要教師掌握一定的行為心理學知識,以更好地把握學生的心理狀態,更好地因勢利導,使學生對學習新知識充滿激情,思維更加活躍。怪誕心理學作為行為心理學下的一個特殊的分支,對當下更加時尚、更加現代化的學生十分適用。
二、課堂氛圍的改善方法
行為哲學認為,人的行為是人在各自意識的指導之下主動自覺的行為。這些行為在教學過程中,可以反映學生在課堂上是否有積極的態度。而意識與潛意識又有不同,潛意識的不可推理性,是和意識的最大區別。在課堂氣氛中,學生的潛意識行為占了絕大多數。正確的、積極向上的引導可以使課堂教育更加多姿多彩,反之,則可能產生負面的效果。在課堂的教學中,課堂氛圍是影響教學效果和效率的重要因素。全球最知名的學術出版物之一《人格與社會心理學期刊》刊出了兩項研究成果,證明了要改變一個人的思維模式、感覺和行為方式并不需要大費周折。在試驗中,紐約大學的約翰?巴格和他的同事們給了一些描寫老年人的詞語讓一組參與者組合,給了一些描寫青壯年的詞語讓另外一組人組合,完畢后,發現組合老年人詞語的一組,在走同一段路的時間要長于第二組,也就是說,那為數不多的幾個單詞就“增加”了他們的歲數,結果他們就變得連走路都像老年人一樣緩慢了。同樣,在教學過程中,有意識的引導,在板書中穿插正面的詞語,對學生無意識情緒的調動是有積極意義的。
1.知其所想
首先,我們應當了解目前學生最感興趣的。因為學生知識結構的不成熟性;面對未來的不可預知性,即迷茫性;對世界的好奇性等,所以其對運氣、幽默和超自然現象等不尋常領域有濃厚的興趣。我認為教師可以通過適當的手段使學生更加容易地進入到教材內容的情境中。理查德?懷斯曼認為,暗示可以使人相信從未在其身上發生的事情,“專業騙子”能夠憑借多年積累的經驗,只自信地說出一句話就讓人們相信他們看到了不可能發生的事情,而且就在我們眼皮底下。教師在課堂中運用恰當的暗示,可以使教學更加有效。如在講解課文《山市》的時候,我們將課件的背景做成與文言文意境相似的中國古典山水畫,字體采用楷書、隸書、行書等書法字體。整體界面古色古香,布滿了濃濃的中國傳統文化韻味。教師通過意味深長的誦讀,使學生不知不覺中進入一種狀態,這對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是很有作用的。教師想要充分了解學生的意愿,就應當鼓勵學生提出不同的看法和見解,這對師生能力的提高都是一種鍛煉。
2.觀其所為
教師在課堂中往往會因為一些學生奇怪的、不理智的行為而困惱,不清楚學生的真實所想,看不明白學生的真實或欺騙行為。學生在課堂中通過教師的引導,出于青春期的表現欲望,可能做出激發性的、不成熟的行為或者回答。理查德?懷斯曼在試驗中證明,一個輕輕的微笑或輕微的觸摸就能決定我們在酒吧和餐廳會給服務生多少小費,而商店里播放的音樂會偷偷地溜進我們的腦海,并影響我們花錢的數量。所以,一個包容協調的課堂氛圍,有助于學生掃除心理阻礙。教師應當運用詼諧幽默的言語、活潑的表情來適應學生的本體區別,包容學生語言造成的謬誤。也就是說老師的個人魅力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學的效率。通過對學生主體的認識,對學生的行為進行積極的影響和引導,學生更快地融入到課堂教學的氛圍中去,從而提高學習效率,深度掌握知識。
3.激其所能
行為心理學對激發學生潛力的指導是有很大的意義的。20世紀40年代末期,麥克里蘭(McCleland)等人系統地展開了成就動機的研究,于1961年出版了《成就動機》,其中,成就動機(achievement motive)是指,個人在從事某種重要的活動時力求獲得成功的內在動力。例如,某位教師如果經常性地在班級中講,男生適合理科,女生適合文科,到最后,情況真的可能如此,并且偏科的嚴重性會很大;反之,教師如果說目前我們學的都是基礎的知識,男女生都應該學好,結果發現,該班級學生文理都很均衡,各科目發展都良好。學生在課堂中應當體現自己的主體性意識,在這種情況下,教師的積極引導就起了很大的因素,激發了學生的潛能。同樣,教師應當給學生自我發揮的時間和空間,適度地突出學生的作用,順水推舟地激起學生的興趣。
綜上所述,課堂氛圍是優化教學的一個過程,是完成教學目標、有效教學不可或缺的一環。課堂氛圍的營造,可以使學生充分體會到人文的關懷,在好的氛圍之下,達到激發學生智力、情感、創新能力等的綜合性發展,使其愉快地學習,健康地成長。
參考文獻:
關鍵詞:小學數學;學習興趣;培養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怎樣做可使學生愿學、樂學呢?我認為最有效的方法是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美國教育家布魯納指出:“學習的最好刺激,乃是對所學材料的興趣,而不是諸如等級或競爭等外來目標”。完全沒有學習興趣的學生是不存在的,要想讓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就要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興趣是打開知識大門的鑰匙。作為一名教師,我們應善于挖掘教材本身的趣味性,運用數學教學的藝術魅力去吸引學生。
當前小學生普遍存在的問題是缺乏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在數學學科學習中,問題尤為突出。數學具有較高的抽象性和嚴密的邏輯性,許多學生對學習數學感到枯燥、乏味,不愿學,有厭學情緒。如何激l和培養小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呢?古今中外已經有很多學者進行了研究,有許多寶貴的經驗值得繼承。筆者在教學實踐中也進行了多方嘗試,歸納起來以下幾個方面效果甚佳。
一、轉變教師對數學教學一成不變的教學模式
數學知識原本就比較抽象,不象語文具有描述性,美術具有直觀性,體育具有身體參與性。要使抽象的內容變得具體、易懂,就得從生活中挖掘素材,在日常生活中發現數學知識,利用數學實例來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在這一環節引入顯得更為關鍵,如何在一開始就立即激起學生的興趣很重要,好多教師上課是往往由上節課的內容導入復習已學過的指出將要學的內容,這種形式雖不失為承上啟下的有效方式,但每一課都一成不變的使用這種模式,則難以吸引學生對新課程的注意力,使學生對新課程也缺乏興趣。如:可舉一些生活中實例來引入,既可激起學生興趣,同時學生也感覺數學就在自己身邊。在教學過程中,課本上有實例,但離我們現實生活較遠或學生難以理解,我們也可舉我們教材中的例子,如:思考題,為什么18和30的最小公倍數里,至少要有它們公有的質因數,還要有它們各自獨有的質因數?教師提示:1、18的倍數中,至少要包含哪幾個質因數?30的倍數中,至少要包含哪幾個質因數?2、18和30的公倍數里,必須包含哪些質因數?(請試算一下,有何發現?)這個問題一提出,同學們情趣高漲,踴躍回答問題;然后結合所學內容,由淺入深的進行解答。同學們在這一例子的基礎上會很容易解答。這樣,課上的生動活潑,同時也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熱情。
二、設疑導入,喚起興趣
在小學數學課堂上,由于孩子們的年紀偏小,注意力集中的時間較短,所以常常出現在課堂上學生注意力分散、走神、上課不好好聽講、對老師提出的問題答非所問的現象。老師在課上一遍遍的講解,學生自己感覺會了,但是在自己獨立做題的后發現還是不會做,從而出現失敗的體驗,數學成績總是得不到提高,很多學生對數學失去了興趣和信心。如何激發小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呢?
小學生好奇心強,這正是小學生學習的動力所在。在設計導入時,我們要充分考慮到小學生好奇心強的心理特點,善于用問題來引發學生強烈的好奇心,引發學生的認知沖突,使學生在好奇心與求知欲的驅動下主動地投入到學習中來。如在學習能被3整除的數的這一內容時,我在黑板上板書一系列數字:2、3、5、9、 12、17、36、38、57、59、101、105等,讓學生判斷這些數能否被3整除,看誰所用時間最短,而且準確率最高。學生紛紛表示判斷后面的大數需要較多的時間。我當堂就表示我一眼就可以看出這些數能否被3整除。學生搖晃著腦袋表示不相信,我一一判斷并讓學生進行驗證,學生通過驗證發現我的判斷快速而準確。 學生又出示更多、更大的數字來讓我判斷,經過驗證完全正確。這樣引起了學生強烈的好奇心:為什么教師能夠如此快而準地判斷,究竟有什么好的方法?這樣在強烈的好奇心的驅使下進行新知的學習自然水到渠成。
三、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數學源自于生活,這個道理大家早已明白,因此,創設生活情境,可以拉近數學與生活間的距離,使小學生不再感到數學知識是陌生的,從而引發對數學的學習興趣。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義務教育階段的數學課程強調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義務教育階段的數學課程強調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并進行解釋與應用的過程?!睘榇?,在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可結合具體的教學內容,利用數學知識本身的內在美,創設豐富的、與學生實際生活息息相關的學習情境,化抽象為具體,使學生從日常生活上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并進行解釋與應用的過程。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可結合具體的教學內容,利用數學知識本身的內在美,創設豐富的、與學生實際生活息息相關的學習情境,化抽象為具體,使學生從日常生活上開始懂得為什么要學數學,從而萌發其數學意識,進而使其真正喜歡數學。例如,在學習“24時計時法”時,可讓學生用24時計時法,或說出自己最喜愛的電視節目的播出時間,或改寫制訂新的作息時間表,或表示出爸爸、媽媽上下班的時間。學生在練習中興趣盎然,深刻體會到數學就在我們的身邊,從而也降低了教學的難度,化抽象的理論為具體形象的生活現象,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四、利用數字故事進行知識點總結,提高學習興趣
【關鍵詞】教學改革;資源 動機;數學興趣
Deep understanding of new ideas, interest in learning mathematics students
Wu Lin-lin
【Abstract】In the primary stage, the ultimate goal of deepening the reform of teaching students with learning or interest in mathematics to gain mathematical way of thinking. Teachers from the fundamental change of mindset, to grasp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tudents, rational use of new materials, give full play of all available resources, guide students toward learning motivation by the extrinsic motivation intrinsic motivation, to allow different students to get a different mathematical Development.
【Key words】Teaching reform; resources motivation; mathematical interest
當學生在學習和活動中取得成功,可以產生滿足、快樂、自豪等積極的情緒體驗,從而增強學生信心,提高學習興趣。 “以智力培養來說,在小學階段,主要是大力強化的探究反射、培養好奇心、激發學習興趣;在中學階段,是在強烈學習興趣的基礎上,大量吸納知識;……”〔1〕可見,在小學階段,培養學習數學的興趣是要為中學時期的學習打基礎的。教材的改動,加上每個學生所在的家庭環境差距很大,造成個人的差異較大,教師在教學中要提高學生的興趣成為困難的事情。那么,教師要克服外在和內在的困難,積極地去研究新的理論,深化教學改革。經過兩年接觸新教材,我有以下幾方面的感觸。
1.教師要完全把握學生的學習特點和已有知識的積累情況,靈活運用教材
孫子說過“知已知彼,百戰不殆。”教師要想上好課就要清楚講課對象的特點,往深處講,就是說這樣才能根據講課對象的特點準備怎樣講,講什么內容合適。教師的對象――是不斷的變化的,同樣是六年級學生,每一屆學生的接受能力卻是不同的。
去年,我講了一節《負數的初步認識》,因為是新內容,所以備課的時候,做了充分的準備,還專門聽了一節《負數的初步認識》的公開課,最后反復熟悉教案,生怕課堂出現的意外打亂了自己講課的思路。
但是在第一次講課時,還是出現了很多問題:學生對0是正數還是負數分不清楚;一節課后,仍有一些學生讀正數或負數有困難;大部分學生舉不出生活中還有哪些地方用到負數;有的學生認為電池的兩極是用正數和負數表示的,我當時還認為這個例子舉的不錯。我就納悶了,怎么別人這樣講就沒有出現這些問題呢?于是,又講了一次,上次出現的問題減少了。我分析,是第一次聽課的學生知識面少,基礎不太好,所以問題會比較多,如果學生基礎好見識廣,這些問題就會減少。
然而,在同事的討論中,大家認為,是不是應該把課根據出現問題改一改。比如,為什么新課過后,學生讀正數和負數還有問題?是因為新內容的引入是以讀天氣預報開始的,學生在接受正數和負數的讀法的同時,又要學習溫度的單位――攝氏度的讀法,對我們的學生來說這兩個都是難點,雖然書上安排攝氏度與負數的讀法引入,但是對我們的學生不適用,所以這個地方要改。再比如,有的學生認為電池的兩極是用正數和負數表示的,說明學生認為所有表示相反的意義都可以用正數和負數表示,這時教師應及時指出,電池的兩極是相反的意義,但它不是相反意義的量,所以不可能出現正數和負數,等等。
根據出現的問題把課改完后,再上課就沒有這些問題了??墒窃僭谄渌嗌线@一課時,又有了新的問題――學生不會寫攝氏度這個符號。于是,我的教學設計上又多了一個環節,教攝氏度的寫法,并讓學生專門練習寫這個符號。果然,這個問題又迎刃而解了。
當初在準備這一課時,覺得知識太簡單了,記得我上初一學習負數時,沒有什么困難,一下子就學會了,所以我現在認為學生也會很快的接受。如今回想起來,現在的學生是6歲上學,年齡比過去偏小,他們又是在六年級的時候就要認識負數,和過去相比當然是有一定困難,可見備課時,我還沒有很細致地為學生著想。所以,在教學中每當學生沒學會時,真的是應該先反省一下自己備課時是不是真正地考慮到學生的知識水平和年齡特點了。
“教師應充分把握住學生的前概念系統,創設富有挑戰性的問題情境,著重引導學生從過去的經驗中找出與新概念相關的概念,并通過仔細的對比、合理的擴展,在此基礎上形成新認識、建構新概念?!?〕”道理每位教師都是知道的,關鍵是否能從心底上去接受它,在實踐中去應用它。
2.教師要理解教材的精髓,充分發揮教材的作用,注重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
2.1 教師要充分利用教材的資源,注重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
“數學教師要系統了解課程資源的類型,加深自身對課程資源開發主體的認識。從課程資源的載體形式來看,不僅有非生命載體形式的課程資源,如紙張印刷品和電子音像制品等,更有生命載體形式的課程資源,如教師與學生等;從課程資源的存在方式來看,不僅有顯性課程資源,如教材、計算機網絡、自然和社會資源中的實物、活動等,更有隱性課程資源,如學校和社會、風氣、家庭氣氛、師生關系等。從課程資源空間分布來看,不僅有學校范圍之內的校內課程資源,更有超出學校范圍的校外課程資源……”〔3〕
在六年級數學的一節復習課上,有這樣一道題:
劉老師今年暑暑假準備去北京旅游,費用標準預計如下。
火車票住宿費伙食費其他開支
416元/張a元/天b元/天600元
(1)劉老師計劃在北京瀏覽4天,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他這次北京之行所需費用。(伙食費按6天計算)
(2)自己確定食宿及伙食標準,算出劉老師這次旅游一共需要多少元。
其中的第2小題讓學生估計張老師在北京一天的伙食標準時,我教的兩個班的學生出現了不同的意見。一個班學生認為一天花40元,早上吃10元,中午花20元,晚上10元,理由是在洛陽早上飯大約花2~3元左右,北京要比洛陽的消費高,而且張老師是去旅游的,在旅游景點的飯可能還要貴一些,以此分析下去,中午比早上多花一倍的錢。最后,這個班學生一致認為,飲食按一天50元計算,出門多算一些錢,這樣保險,也容易計算??傻搅肆硪粋€班意見就很難統一了,有的學生的想法與第一個班的學生想的一樣,而有的學生則認為一天飲食要100元,在北京吃飯炒菜一定很貴,在洛陽飯館吃飯一般一個菜還要二十多元,北京怎么也要40多元。經過討論,這個班學生認為,節省一些一天50元應該是夠了。
實際上,第一個班的學生真正去過北京的學生沒幾個人,他們估計的數據是以自己在洛陽的經驗推出來的,第二班的學生大多數都去過北京,有的家庭花銷大,有的家庭花銷小,所以答案不一致。不過,學生在解決這個問題的過程中始終保持著很大的興趣。
2.2 教師既然要求學生從生活中發現數學問題,自己更要注重從生活中發現數學問題。
有一次上課,根據書上的要求,讓學生舉生活中的數學的例子。一個學生在說生活中的數學時提到GDP增長可以用正數表示,GDP減少可以用負數表示,我當時就愣了一下,結果沒想到當時要讓學生解釋一下GDP的意思是指國民生產總值。課后,我想起可能還有些學生不知道GDP的意思。如今信息傳播方式多樣化,小學生又極其喜歡接受新事物,他們對新生事物的接受能力要比成人強,并且,雖然經驗不豐富但這會使他們不容易受固有思維方式的影響,所以教師若不注重留心周圍的生活,可能就難以進行順利的教學。
2.3 小學數學教師在開發與利用課程資源時應有全方位、多角度的考慮,盡量使一種資源得到最大限度的“物盡其用”和“一物多用”。
當講完統計收集數據的方法時,我們數學老師針對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做了一項調查。當把調查問卷收集起來時,突然想為什么不讓學生親身體驗一下統計的過程呢?于是學生分小組進行,每個小組統計20份問卷,最后,學生從統計的結果了解了自己班同學對學習數學興趣的情況,都感覺很有意義。
再比如,學了長方體和正方的體的特征,書后有讓學生制作小正方體的練習,當學生把它們做出來后,指導學生之間四個人一起或八個人一起把做好的小正方體放在一起,為以后學習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體積準備了學具。
“總之,生活處處皆有可資利用的課程資源,小學數學教師要走出個人經驗化、習慣化的封閉視野,善于發現并挖掘多質性數學課程資源的利用價值。”〔4〕
3.教師應引導學生的學習動機由外在動機引向內在動機
學生對數學的興趣最終成為,以自己能夠解決生活中的問題而高興。但在對喜歡數學的小學生進行的調查中發現,只有及少數學生是因為自己功克了難題會興奮才喜歡數學的。大多數學生是停留在,數學學得好了能受到大人的表揚才喜歡數學的。所以對于教師來說,把握住表揚的度是很重要的。表揚不能太多,這樣學生容易把學數學的目的看成的得到表揚,一旦走上社會,受到的表揚少了,學數學的積極性會大大下降。表揚太少,或沒有表揚,會認為自己怎么學也學不好,也打擊了積極性。
“外在動機只有在不損害內在動機的情況下,才是積極的。如果外在動機損害了內在動機,即外在動機的作用大于內在動機的作用,個體的行為活動主要靠外部獎勵的推動,此后,個體對外部獎勵的水平不滿的話,他的行為活動的積極性就會大大降低,結果毀掉的是個體活動的內在動機?!薄?〕
總之,小學教育的基本宗旨,應是培養學生學習興趣,無論教育怎樣改革也要把培養小學生的學習興趣放在重要位置。
參考文獻
[1] 《數學課程標準》
[2] 《小學教學設計》第233期 《數學概念的有效建構》顧曉東
[3] 《國家職業資格培訓教程――心理咨詢師》民族出版社
中圖分類號:G633.5文獻標識碼:A
The Research Learning of History in High-School Under New Curriculum: Focus on Cultivating the Students' Abilities
――Focus on Students' Ability Training
SHI Wenlei
(Jiangshan Middle School, Yinzhou District, Ningbo, Zhejiang 315192)
AbstractResearch studies are highly valued in the new high school history curriculum. This is not only in keeping with the satiation of education reforms at home and abroad in nowadays, but also in accord with the objective needs of training students' ability. In the research learning of history classes, through deepen study of the history themes; the students can raise their innovation ability, practical ability and their communicating and collaborating.
Key wordshigh school history; research learning; ability cultivation.
所謂“研究性學習”從廣義上來理解,它泛指學生探究問題的學習,可以貫穿于各類學習活動中,是一種學習的方法。從狹義上來理解,是指學生在教師指導下,從自然、社會和生活中選擇和確定專題進行研究,并在研究過程中主動的獲取知識,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的學習活動。而歷史的研究性學習則是以研究歷史問題為主的研究性學習。
歷史作為對過去生活的重現,與人的生活世界,當今的生活狀態密切相關。所以所謂以史為鑒正是通過歷史的示范效應和教育意義發揮歷史的教育功能,喚醒人對于世界的意義和人的本身生存意義的領悟。因此歷史及其所附帶的教育功能不僅是對過去生活的記敘,更是對未來生活的指導。學習歷史除了系統的全面的學習歷史史實,更重要的是歷史思維。要使學生系統的靈活的掌握歷史知識,成為有情操,會思考的人,就必須改變以往歷史教學中的重記憶輕理解,重灌輸輕思維的以接受型為主的學習方式,形成并倡導研究性學習。
歷史研究性學習對于學生能力的培養有著許多益處:
1 有利于學生創新精神和創造性思維的培養
歷史課程的學習中僅知道歷史上發生了什么是遠遠不夠的,要把歷史現象作為思維材料去進行思考。而一這思考的過程就需要創造性思維。歷史研究性學習可以選擇一個或者幾個歷史專題為前提,而展開教學活動。教師在課前布置相應探究題目,學生在課余時間通過圖書館,網絡等媒介查閱相關資料,來對所研究的專題有一個全方位的認識,并進而通過推論引證等手段得出自己個人的相應的歷史結論。而中學歷史教科書中提供給學生的是現成的已確定的歷史結論,但是事實上許多歷史結論的成立是有條件的,是與當時的時代背景和社會狀況相適應的。在不同的條件下歷史結論并不具有唯一性和絕對的確定性。許多歷史結論在當今史學界仍然存在著諸多爭論。許多史學界已基本確定的或基本達成共識的歷史結論,中學歷史教材受限于各種因素而未能及時跟進。有的歷史結論有了新的考古發現和史學遺存,尚在研究之中,之前的結論可能會被改寫甚至等等情況。因此教師應該緊跟時代的脈搏,不斷充實自己提高自己的專業素養和技能水平。然后教師應該認真傾聽學生的各種想法和觀點,欣賞學生的思維成果,允許學生不同觀點的發表引導學生積極思維對自己的想法觀點不斷更正或補充加強。學生的創新精神并不苛求其從無到有的重大史學發現,而是學生獲得歷史知識的過程,結果對其本人或同齡群體有著獨特的,新穎的價值。這就是學生的創新,應該鼓勵這種創新精神。這樣的研究性學習對于學生創新精神和創造性思維的培養有著無可替代的益處。
2 有利于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和動手能力的發展
在學生研究歷史專題的過程中,必然需要通過多種途徑來收集資料并進行分類歸納和總結。而對這一系列活動的實踐則能恰好鍛煉了學生除了課堂聽說讀寫,背誦等能力之外的實踐能力和實際動手能力。在研究調查歷史課題中學生需要通過查閱大量的書籍,翻看相關調研報告,上網查詢,實地走訪,聽專家講座,調查問卷等多種形式收集資料,通過進入圖書館、博物館、因特網等場合和媒介完成與社會的廣泛接觸。在收集到足夠的信息和材料后,面對大量的信息和材料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則或形式進行篩選和甄別,依據存真去偽、去粗取精的原則對材料進行再收集,并進行歸納和總結。最后對于這些材料和信息進行升華,從中得到精華,用以推論或引證自己的觀點。這樣通過這些鍛煉對于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和動手能力的發展有著極大的促進作用。
3 有利于學生交流能力和團隊協作能力的培養
學生在課堂中所學習的各種技能和能力最終是要為其走向社會所服務的,而社會中最重要的就是人與人之間的交流與合作。所以在學習中鍛煉學生的交流能力和協作能力就顯得尤為重要。由歷史學科本身的屬性所決定,歷史研究性學習所選擇的研究性課題往往比較復雜和龐大,并且目前中學教學中,中學生學習時間比較緊張,僅依靠個人的力量很難順利的完成。因此研究性學習經常采取小組合作的組織形式。
在小組中,一般采取“合―分―合”的模式。就是由小組成員共同確定和制定研究課題,研究途徑和研究手段,再根據小組內各個小組成員的個人興趣愛好和技能專長,分別進行自己所分配到的部分的研究,最后再把各個小組成員的部分研究成果進行匯總,進行潤色和梳理最終成為一個完整的研究成果。在這一小組研究過程中各個小組成員既有分工又有合作,各展所長,協作互補,互相交流,共享資源,共同研討。在研究性學習中,難免會有意見不合甚至矛盾沖突,而解決這些沖突的過程就是進行人際交流的最好實踐場所。因此小組的研究成果不僅依靠個人的努力,更需要團隊的協作精神。只有處理好了團隊內部的交流和合作才能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達到預期的目標。這就對學生的交流能力和團隊協作能力的培養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在中學歷史教學中應用研究性學習,不僅能夠充分調動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和積極性,而且是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造能力,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動手能力,增強學生的團隊意識和協作能力的有效途徑。可以進一步拓寬學生的學習領域擴大學生的視野,豐富學生的感性認識,培養學生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進一步增強學生的綜合能力。使學生真正熱愛學習,成為學習的主體,由被動學習轉變為主動學習。當然當前的歷史研究性學習還存在著一些問題和不足,這就需要我們廣大教育工作者不斷努力使研究性學習真正造福于學生,造福于未來。
參考文獻
一、起始階段的教學很重要
“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逼吣昙墝W生翻開剛拿到的數學課本后,一般都感覺新奇有趣,學好數學的欲望較為迫切。因此,教師要不惜花費時間,深下功夫,讓學生在學習起始階段留下深刻的印象,產生濃厚的興趣。
二、求新、求活,保持課堂教學的生動性、趣味性
數學新教材比較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具有很強的知識性、現實性和趣味性。它以豐富的內容提供于教學中,是誘發學生情趣和動機的酵母。新教材還以“活的東西去教活的學生”,培養學生持久的學習興趣,全面提高他們的素質和能力。
1.注重課堂教學的各環節。在課堂引入中,運用各種形式和手段把學生調動起來,喚起他們的參與意識。如教學“七巧板”時,教師一開始就用事先準備好的七巧板拼出一些優美的圖案,提出:這些圖案由哪些基本圖形組成?它們的邊與邊之間有什么關系?待學生思考回答后再進行總結。最后讓學生自由合作進行制作,也拼出一些優美的圖案。這樣,通過簡單的表演把問題設置于適當的情境之下,從而營造了一個生動有趣的學習環境。相信在這輕松的環境下,學生會興趣盎然,積極主動地投入到學習中。
2.充分讓學生參與實踐操作。新教材還針對學生喜歡觀看、喜歡動手的性格特征,安排了大量的實踐性內容,要求盡可能利用自制教具優化課堂結構,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3.講授新課。教師講課時要注意語言的精練性、趣味性和語調的變化。這些都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三、注重學習方法指導,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
新教材以“指導教法,滲透學法”的思想,在每章節內容的編排上安排了“做一做”、“想一想”、“議一議”、“讀一讀”等欄目,獨具匠心,同時對教師的教法提出了高要求。
1.培養閱讀習慣。具體方法是閱讀前出示閱讀題,閱讀完畢可通過提問、評估的形式來檢查閱讀效果,同時鼓勵學生在閱讀中找到問題,并不失時機地表揚在閱讀中有進步、有成績的學生,使之有獲得成功的喜悅,從而產生興趣,養成閱讀的習慣。
2.培養討論習慣。教師通過有針對性合理性的提問,引發學生進入教學情境,引導他們積極探討數學知識,逐步培養其思維能力和討論習慣。
3.培養觀察能力。學生對圖形和實驗的觀察特別感興趣,缺點是思維被動、目的不明。這就需要教師引導他們有的放矢,積極主動地去觀察。另外,還可以以講故事、質疑、列舉生活中的數學現象等形式引入教學,以簡單明了、深入淺出、氣氛活躍的開課調整學生的心理狀態,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
四、開辟第二課堂,展示閃光點,激發求知欲
新教材數學的自然性、實用性決定了開辟第二課堂的重要性。根據新教材的提示與要求,教師可以利用課余時間開展數學興趣小組、舉辦數學知識猜謎、小制作比賽、拼圖游戲等。豐富多彩的課余活動生動有趣、吸引力強,可以拓寬學生的知識面,發展他們的個性特點和創造力,也可以挖掘學生的潛能,在他們的閃光點上做文章,讓他們體驗成功的喜悅。這樣他們就會興趣盎然,信心百倍地去繼續追求成功。
五、師生雙方是平等的
“親其師才能信其道。”任何一個成功的教師都注重營造和諧的氣氛,而和諧的氣氛主要來自融洽的關系。這就要求教師不僅要具有較高的基本素質,還須與學生建立良好的關系,只有師生共鳴才能使學生對數學課產生濃厚的興趣。學生大膽闡述自己的觀點時,教師要找到他的閃光點,給予表揚,并且可以參與到學生中去和學生一起討論,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這樣學生的學習興趣就濃,就會產生“我要學”的良好學習態度和越學越有勁的主動學習氣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