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部丰满熟女富婆视频,托着奶头喂男人吃奶,厨房挺进朋友人妻,成 人 免费 黄 色 网站无毒下载

首頁 > 文章中心 > 立春的民俗文化

立春的民俗文化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立春的民俗文化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立春的民俗文化

立春的民俗文化范文第1篇

立春,不僅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一個節氣,而且在自然界、在人們的心目中,“春”意味著風和日暖,也意味著萬物生長、春耕播種,下面小編為大家整理了2022立春節令的民俗活動,但愿對你有借鑒作用!

立春節令的民俗活動迎春

立春即春季的開始,時序進入春季。此時雖依然春寒料峭,但寒冬已盡,春回大地,萬物復蘇,大自然生機勃發。所以古人重視立春,有迎春之儀。 [33]迎春是立春的重要活動,事先必須做好準備,進行預演,俗稱演春。然后才能在立春那天正式迎春。迎春是在立春前一日進行的,目的是把春天和句芒神接回來。過去在每年的皇歷上都有芒神、春牛圖,以及“龜子報春”、“銅鼓驅疫”等,都是當時過立春節日的重要活動。

句芒為春神,即草木神和生命神。句芒的形象是人面鳥身,執規矩,主春事。浙江地區立春前一日有迎春之舉。立春前一日抬著句芒神出城上山,同時又祭太歲。太歲為值歲之神,坐守當年,主管當年之休咎,因此民間也多祭之。迎神時多舉行有大班鼓吹、抬閣、地戲、打牛等活動。。其他一些地區則貼"春風得意"等年畫。廣州地區則在立春前后,擊鼓驅疫,祈求平安。

糊春牛

糊春牛這項風俗活動是在立春前開始進行的,按傳統的作法,由縣政府(縣衙)聘請紙扎能手好匠,于立春前到縣城聚會,精心制作春牛圖像。一般用竹篾綁成牛的骨架,用春木做腿,再糊上紙,涂上顏料,一個牛的形象就制作成功了。俗謂糊上紅黃色的紙多,當年就“五谷豐收”;糊上黑色紙,當年收成不好。所以知縣安排多用紅黃紙,以得民心。春牛糊好后,舉行開光點睛儀式,即設立香案,頂禮朝拜。

打春牛

鞭春即打春牛,亦稱“鞭春牛”“鞭土牛”,立春日將泥塑春牛打碎,這是農耕文明時代的遺風。通過打春牛之俗,提醒農人,春天已到,應該不違農時,及時播種谷物,祈愿一年五谷豐登,國泰民安。鞭春之俗與祈求豐收相關,是一項較為古老之節俗[33]。有用以桑木為骨架做成的春牛,是專供“打春牛”風俗活動用的“?!?。迎春為了迎春,先在縣城郊區選擇一片風水好地,搭起“春棚”準備迎春。春棚一般搭在交通要道,便于集中人群的地方。四周插上彩旗。

打春牛,又稱鞭春牛、鞭土牛,起源較早,后來一直保存下來,但改在春天,盛行于唐、宋兩代,尤其是宋仁宗頒布《土牛經》后使鞭土牛風俗傳播更廣,為民俗文化的重要內容。鞭春牛的意義,不限于送寒氣,促春耕,也有一定的巫術意義。不同地區迎春牛均有其特點。迎春牛時,依次向春牛叩頭。拜畢,百姓一擁而上,將春牛弄碎,搶春牛泥土回家,撒在牛欄內。由此看出,鞭春牛還是一種繁殖巫術,即經過迎春的春牛土,撒在牛欄內就可以促進牛的繁殖。

咬春

立春日時令飲食是作春餅、贈春盤、食春菜等飲食之俗,以迎春、慶春。春餅是立春日典型的時令食品,從魏晉南朝時代起,人們迎春食春餅。《荊楚歲時記》載:“立春之日,親朋會宴,啗秦餅、生菜,帖‘宜春’二字?!贝猴炇且环N薄面餅,取生菜、果品、餅、糖等置于盤中,取迎新之意,時稱“春盤”,也可贈送親友品嘗。

踏春

立春后,人們在春暖花開的日子里,喜歡外出游春,俗稱出城探春、踏春,這也是春游的主要形式。

立春祭

在主要的古老傳統節日,拜神祭祖慶典是做節的一大主題,任何一個古老傳統節日均具有濃厚的節日祭祀的色彩,并具有一套或簡單、或繁復的祭祀禮儀。立春祭是一項傳統民俗文化活動。立春祭活動內容包括祭春神(主管農事的春神句芒亦稱芒神)、太歲、土地等眾神,還有鞭春牛、迎春、探春、咬春等活動。浙江地區立春前一日有迎春之舉。立春前一日抬著句芒神出城上山,同時又祭太歲。太歲為值歲之神,坐守當年,主管當年之休咎,因此民間也多祭之。從傳統的干支紀元規則上來講,立春之時就是新舊太歲進行交接之時。太歲神對應六十甲子,共六十位,每年有一位當值,在當年當值的太歲謂之“值年太歲”。太歲在寅曰攝提格,在卯曰單閼,在辰曰執徐……拜太歲是中國民間一種化煞消災、祈福納吉的古老傳統習俗。

立春的其他習俗1.春祠薦新祭祖的習俗傳至后世變為陰歷正月的祭祖活動,有的地方在初一以后幾天不掃除屋宅,即是擔心觸犯了回家過年受享的祖魂。

有的地方在初一不準倒垃圾又是從后一習俗衍生出來。

2.古代在立春日舉行的籍田禮,籍田的內容包涵有對地母的祈求。

在籍田儀式后聚飲,這是后世“團拜”和“賀年”的一種雛型的儀俗。

3.迎春是立春的重要活動,事先必須做好準備,進行預演,俗稱演春。

然后才能在立春那天正式迎春。迎春是在立春前一日進行的,目的是把春天和句芒神接回來。立春后,人們在春暖花開的日子里,喜歡外出游春,俗稱出城探春、踏春,這也是春游的主要形式。

4.古人在立春日多貼“宜春”二字,后漸漸發展為春聯,表達了中國勞動人民一種辟邪除災、迎祥納福的美好愿望。

5.立春這天,民間藝人會制作許多小泥牛,稱為“春牛”,送往各家各戶,謂之“送春”。

也有的地方在墻上貼一幅畫有春牛的黃紙,黃色代表土地,春牛代表農事。

立春的飲食介紹春盤:春盤是立春飲食風俗之一,主要是蔬菜取生菜瓜果餅糖放盤中為春盤(或拼成盤)饋送親友或自食取迎春之意。盤里主要有:果品、蔬菜、糖果、餅、餌五種。蔬菜主要有:豆芽、蘿卜、韭菜、菠菜、生菜、豆子、雞蛋、土豆絲。杜甫《立春》:“春日春盤細生菜,忽憶兩京梅發時。”

田艾籺:田艾籺是春季常見的時令食品。在開春時節,萬物復蘇,草長鶯飛,正是春耕的田野上田艾生長的全盛時期,田艾約10厘米高,葉子是粉綠色的,花朵白中間綠,全身長滿絨毛。據《食物本草》里介紹,田艾具有祛濕,暖胃,清腸等功效。田艾籺也是拜神的節令貢品,祈禱風調雨順。

春餅:春餅是面粉烙制的薄餅,一般要卷菜而食。宋《歲時廣記》引唐《四時寶鏡》載:“立春日食蘿菔、春餅、生菜,號春盤。”

春卷(春蠶):《歲時廣記》:“京師富貴人家造面蠶,名曰‘探官蠶’。又因立春日做此,故又稱‘探春蠶’?!?/p>

立春的民俗文化范文第2篇

【關鍵詞】二十四節氣申報 非物質文化遺產

我國是世界上最早使用歷法的國家之一,“二十四節氣”(twenty-four solar terms)就是我國古人概括總結出的一套天文氣象歷法。起源于黃河流域,是一種用來指導農事活動的補充歷法,于春秋戰國時期形成的,距今有二千七百多年了,卻仍在影響和指導著我們的生活。我國是一個傳統的農業大國,農事活動是圍繞太陽運行情況來進行的,二十四節氣就是根據太陽在黃道(即地球繞太陽公轉的軌道)上的位置來劃分的。因此二十四節氣能反映季節的變化,指導農事活動,影響著千家萬戶的衣食住行。

一、二十四節氣的來歷和劃分

早在春秋戰國時代,我國古人中就有了日南至、日北至的概念。隨后人們根據日月運行的位置和天氣及動、植物生長等自然現象的相互關系,把一年平分為二十四等份,并且給每等份取了個專有名稱,這就是二十四節氣。到戰國后期成書的《呂氏春秋》“十二月紀”中,就有了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等八個節氣名稱。這八個節氣表明了季節的轉換,清楚地劃分出一年的四季。到了西漢時期《淮南子》一書的時候,就有了和現代完全一樣的二十四節氣的名稱。

二十四節氣從屬農歷,但卻是根據太陽的位置來劃分的。即根據太陽在黃道上的位置,從“春分”點(黃經0°,此刻太陽垂直照射赤道)出發,每前進15°為一個節氣,也就是把黃道分成24個等份,每等份各占黃經15°。運行一周(360°)又回到春分點,為一回歸年,即為24個節氣。由于太陽通過每等份所需的時間幾乎相等,因此二十四節氣每年在陽歷中的日期是相對固定的,上半年在每月的6日、21日前后,下半年在每月的8日、23日前后。

二、二十四節氣名稱的含義

從二十四節氣的命名可以看出,節氣的劃分充分考慮了季節、氣候、物候等自然現象的變化。其中:

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合稱“四立”,“立”即開始的意思,是用來反映季節的變化,是一年四個季節的開始,這樣就將一年劃分為春、夏、秋、冬四個季節。

春分、秋分、夏至、冬至是從天文角度來劃分的,反映了太陽高度變化的轉折點。由于中國地域遼闊,具有非常明顯的季風性和大陸性氣候,各地天氣氣候差異巨大,因此不同地區的四季變化也有很大差異。

小暑、大暑、處暑、小寒、大寒等五個節氣反映氣溫的變化,用來表示一年中不同時期寒熱程度。

雨水、谷雨、小雪、大雪四個節氣反映了降水現象,表明降雨、降雪的時間和強度。

白露、寒露、霜降三個節氣表面上反映的是水汽凝結、凝華現象,但實質上反映出了氣溫逐漸下降的過程和程度。

小滿、芒種則反映有關作物的成熟和收成情況。

驚蟄、清明反映的是自然物候現象,尤其是驚蟄,它用天上初雷和地下蟄蟲的復蘇,來預示春天的回歸。

為了便于記憶,人們把它編成節氣歌,歌訣如下:

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

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上半年來六廿一,下半年是八廿三

每月兩節日期定,最多相差一兩天

三、二十四節氣的現實意義

1.民俗文化的有效載體

“寒食春過半,花濃鳥復嬌;從來禁火日,會接清明朝”。中國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民俗文化大國,由于我國民族眾多,地域廣闊,各地因氣候、地理和人們生活生產方式的不同,形成了一個十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的景象。我國的民俗文化,在整體保持中華特色的同時,各地各民族又有著極大的差異性,有關的國際專家認為,我國是世界上為數不多的具有文化多樣性的國度,中國傳統民俗與二十四節氣息息相關,每一節氣因地區的不同,都會有不同的民俗活動,從傣家新年的潑水,到黃河流域的清明禁火,從古代的帝王之家的迎春大典,到每一地每一族不同風俗的婚喪嫁娶,無不浸透著古樸的民風。在我國總結民俗活動的諺語更是多的不勝枚舉,像“冬至餃子,夏至面”、“清明風箏谷雨花”等,都是非常恰當的總結。

清明節是二十四節氣之一,同時又是我國的一個傳統節日?!扒濉北硎景俨莅l芽,“明”表示春光明媚?!扒迕鳌北硎敬耗r節氣候漸暖,氣溫升高,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故有“清明前后,種瓜點豆”之說。清明節作為我國的一個傳統節日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清明節是一個祭祀祖先的節日,傳統活動為掃墓。2006年5月20日,該民俗節日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2.在氣象上的應用

中央電視臺《天氣預報》欄目在每年的每一個節氣到來之日,都會進行這一方面的氣象與傳統知識的普及。無論現代科學技術如何發達,二十四節氣在我國氣象上的指導意義都不會降低。從中可以看出,有的表明季節,有的表明溫度、降雨、露、霜等氣候。

反映四季轉換的有:立春、立夏、立秋、立冬

反映日照長短的有:春分、秋分、夏至、冬至

直接反映溫度的有:小暑、大暑、處暑、小寒、大寒

直接反映降水的有:雨水、谷雨、小雪、大雪

反映物候現象的有:驚蟄、清明、小滿、芒種

3.在農事活動上的應用

二十四節氣是我國勞動人長期對天文、氣象、物侯進行觀測、探索、總結的結果,是我國勞動人民獨有的偉大科技成果,在廣大農村開展農事活動具有廣泛的應用價值。如:谷雨節氣,雨生百谷,故名“谷雨”。許多作物在此節氣前后即開始種植。常言道:“谷雨前好種棉,谷雨后好種豆”。芒種節氣,“芒”是指麥類等有芒作物已經成熟,開始收割;“種”是指晚谷、黍、稷等作物開始播種,正是最忙碌的農事季節。

雖然二十四節氣起源于黃河流域,但我國各地結合本地的實際情況科學地利用二十四節氣,同樣具有指導意義。如二十四節氣農事歌就有“種田無定例,全靠看節氣。立春陽氣轉,雨水沿河邊。驚蟄烏鴉叫,春分滴水干。清明忙種粟,谷雨種大田。立夏鵝毛住,小滿雀來全。芒種大家樂,夏至不著棉。小暑不算熱,大暑在伏天。立秋忙打墊,處暑動刀鐮。白露快割地,秋分無生田。寒露不算冷,霜降變了天。立冬先封地,小雪河封嚴。大雪交冬月,冬至數九天。小寒忙買辦,大寒要過年。”等。

四、二十四節氣申遺的重要意義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是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準,由文化部確定并公布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是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一種方式。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指各種以非物質形態存在的與群眾生活密切相關、世代相承的傳統文化表現形式,包括口頭傳統、傳統表演藝術、民俗活動和禮儀與節慶、有關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間傳統知識和實踐、傳統手工藝技能等以及與上述傳統文化表現形式相關的文化空間。

從上述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定義來看,二十四節氣完全符合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內涵要求。

1.傳統文化的有續繼承

二十四節氣將天文、物候、農事完美結合,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千百年來一直被我國人民所沿用,至今仍在影響和指導著我們的生活,二十四節氣與時光相伴時刻關照著我們,關照著中華民族的發展和繁衍。申報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有利于將其發揚光大,傳承下去。

2.傳統文化的有力保護

二十四節氣是我國的國粹,既是歷史發展的見證,又是珍貴的、具有重要價值的文化資源。是中華民族智慧與文明的結晶,是連結民族情感的紐帶和維系國家統一的基礎。保護和利用好二十四節氣,對落實科學發展觀,實現經濟社會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3.走向世界的有力保障

立春的民俗文化范文第3篇

客家民間藝術滲透了強烈的文化觀念和審美意識,從而使其審美創造具有鮮明的特征,這種特征是與客家民間藝術的文化背景相一致的,與客家文化和審美意識是一脈相承的。正如“吉祥”在我國從古到今就是福瑞喜慶、事事如意的代名詞??图颐耖g藝術里,客家人把“吉祥”作為一種特定的觀念符號并將自己的思想情感澆灌其中,同時訴諸于視覺的表現形式。它寄托著客家人的祈福、趨吉、避禍的精神訴求,造型上或是祈求子孫繁衍長壽,或是對榮華富貴的期盼,或是對驅邪、納吉的愿望。因此,納吉求福成了客家民間藝術創作恒常的主題,吉祥圖形造型、圖案紋樣、色彩等,成為地道的民間文化觀念的象征性寓意符號,在客家民間藝術作品中經常出現。唐家路先生在《民間藝術的文化生態論》中指出:“不論民間藝術或宮廷藝術、文人藝術,其表現內容在不同歷史時期都出現過以吉祥內涵為主題的藝術形式,尤其是民間藝術,吉祥主題始終是貫穿其中的主要內容?!笨图壹樗囆g的創作觀念源自民眾普遍而持久的求吉心理,客家人強韌永恒的生存要求及祈福消災的意愿使得客家民間藝術在吉祥的意識形態里有了豐富的特征。這種豐富的藝術形態具體表現在吉祥藝術樣式的多樣性,題材內容的多樣性,生活實踐的多樣性,以及材料技藝的多樣性,它為客家民間藝術提供了大量的素材和原動力。通過裝飾重組,將素材加以主觀化、理想化,體現了紋必有意、意必吉祥,并以視覺的審美形式蘊涵著濃厚的民俗文化內涵。如花瓶與如意組合紋飾“瓶”與“平”同音,如意是佛具,在瓶中插如意寓意“平安如意”;壽字寫成圓形篆體,周圍五只蝙蝠排列紋樣裝飾,蝠與福同音,壽為五福之首,“五福捧壽”寓意多福多壽等等,均以寓意、諧音、借喻、象征等形式表現,由此生動地表達了人們對豐收、長壽、子孫繁衍昌盛等美好生活的展望。我們應該意識到民間藝術作為一種賦予人們生活世界以物質化形式與秩序的藝術,是民眾生活態度的真實寫照。吉慶迎祥題材、圖案、與造型常頻繁出現于客家人的建筑裝飾、宅居陳設、雕花木器、磚雕瓷繪、穿戴服飾等藝術形式中,如大吉大利、吉慶有余、福如東海、丹鳳朝陽、五福臨門、吉慶有余等等。呂品田先生在《中國民間美術觀念》中談到:“中國民間美術存在著三個恒常的主題,即希望宗族門姓傳承延續,家眷親屬增壽延年;盼求日常生活豐衣足食,門第居位顯赫高貴;祈求社稷農事免災無害,家人牲畜平安無事?!边@三個主題指出了中國民間趨利乞吉的審美功利性的藝術特點,圍繞著這三個主題形成了一系列的吉祥圖案,它所蘊涵的含義在本民族中得到認可,就成為隱含一定文化價值的吉祥藝術,在經過長期的演變后,用固定的藝術造型方式傳承下來。如閩西寧化集音樂、舞蹈、美術、剪紙、燈光、裝潢、竹木工藝制作等多種民間藝術于一體的燈彩表演,在寧化客家方言中,“燈彩”與“丁財”諧音,隱喻“添丁發財”,舞燈彩有祝愿人財兩旺,慶賀吉祥之意。但由于吉祥藝術觀念性極強的藝術特點和象征性,他的創作直接來源于民眾生活,因此在婚喪嫁娶、歲時節令、人生禮儀等生活情境以及生產活動中,成為動態的文化過程??图颐耖g藝術中擅長運用表號、諧音、象征等手法,將祈福納祥的寓意巧妙含蓄地轉化為意象符號,形成一些固定的意象符號的寓意造型,融入服飾、雕刻、陶瓷、編扎、舞蹈、音樂及傳統生產工具等等。如在客家民居建筑中柱、梁、門、窗、欄桿、屋檐、斗拱、屏風、神盒、香案等處畫喜鵲立于梅花枝頭諧音“喜(喜鵲)上眉(梅花)梢”,葡萄、蓮蓬寓意多子,虎寓辟邪、護生,桃象征長壽,五毒用于祛病消災等,都是客家人渴望幸福生活、趨吉避兇的情感寄托和表達。在客家民間藝術里,客家服飾及其裝飾物,如服裝、鞋帽、織錦、刺繡和首飾、佩飾、繩結等裝飾品上往往可以看到象征美好富貴的龍、鳳、鶴,象征多子多孫的石榴、魚、蛙、葫蘆,象征鎮宅辟邪的虎、豹等兇猛之獸,這些都被賦予了特定的吉祥文化內涵。

二約定俗成的民俗文化

民俗活動是客家民間藝術賴以生存和發展的文化之源,它為客家民間藝術的成長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客家人在生產、生活的過程中不僅有了民俗文化的生成,也創造了豐富多彩的客家民間藝術。作為歷史與文化范疇的客家民間藝術,與客家民俗交織一體,即豐富了民俗活動的內容,加強了民俗活動的情境,同時也將客家文化的性質特征以形象展現??图颐裣档男纬墒且粋€動態的歷史過程,作為從中原遷徙而來的南方六大民系之一,客家人一方面延續了中原儒家文化影響的民俗觀念。如生活習俗、生產習俗、信仰習俗、占卦習俗、歲時習俗等;另一方面融合了遷居地畬、瑤等少數民族文化,形成了有別于其他民系而又富有地域之養和特色之美的民俗風情,如石城的燈彩、上猶的九獅拜象、坎市的打新婚、湖坑的作大福、五華的竹馬舞等??图颐耖g藝術創作多源于民俗活動,在題材選擇和造型形式上受到客家各種約定俗成的民俗系列活動的影響和制約,在某種程度上甚至可以民俗的直接承傳轉述,這種制約同時又是形成客家造型藝術魅力的重要因素之一。在年畫、門神、窗花、燈籠、龍燈等諸多的藝術形式里,民俗內容及樣式大都源自現實或精神的功利要求及民俗活動,隨著歷史的演化及其整合,就有了今天我們看到的客家民間藝術。如閩西古鎮撫市的“走古事”,這一民間具有濃厚的娛玩教化性藝術,又稱“走故事”,比過春節還隆重,在元宵節舉行,以歷代人物、傳說故事以及現實生活為情節,裝扮成古事棚,由青壯年抬著游走于大街小巷,其陣容強大,節目豐富,表演精彩,形象可人。“走古事”除了預兆文運亨通,祈求神靈保佑風調雨順,五谷豐登,國泰民安,還稚拙樸實而真實地表現客家人的感悟和追求。無論是客家民間造物藝術、客家民俗表演藝術,還是客家民間語言藝術,都直接或間接地參與客家民俗活動,其內容與形式又充分反映了民間風俗的各種事象,在一定程度上表達了一定的民俗文化觀念,使民俗活動更具有文化內涵。作為傳承客家民俗的藝術載體,客家民間藝術是客家民俗物化的視覺形象,是客家民俗文化的重要傳承方式和傳播手段,承載著客家人的民俗觀念及造物思想,在客家民俗的傳承與發展過程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張道一先生在《論民藝與民俗》中有一段精辟的言論:“民間藝術是藝術的一部分,是藝術的本體,然而民俗藝術卻不是民俗所必然,只是藝術的一種題材,表現、反映了民俗而已。就像繪畫表現了戰爭,不能說繪畫就是軍事;雕塑表現了運動,不能說雕塑就是體育。藝術表現了某種風俗,有助于這一風俗的傳播和發揚,但就其本質而言,并非就是民俗?!泵袼孜幕瘡拿妊康匠墒欤瑲v經朝代的興廢而能延續至今,除了擁有廣大民眾為其推傳,其重要原因還與其在民間藝術中的廣泛應用有關。毋庸置疑,客家民間藝術已成為客家節日文化的重要內容和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這點在客家人歲時節令、人生禮儀、宗教儀式、婚喪嫁娶、游藝活動的民俗活動中也是顯而易見的。如正月春節是客家人最重要、最隆重的傳統節日,包括臘八、小年、除夕守歲、立春、十五燈節等眾多節日在內的這段時間,圍繞著春節展開藝術創作的旺季,“小年”祭灶時用灶君像、紙馬、神盒門簾來祭灶,除夕時要“上紅”貼聯、紅紙、門錢、門神和財神畫,連同春節期間的豐富多樣游藝活動,如舞獅、舞龍、擂大鼓、鬧古事、“十番”演奏、木偶戲等,都離不開客家民間藝術參與。在客家民俗文化的生成和發展過程里,客家民間藝術中保留著許多古老習俗,許多遠古民俗在客家民間藝術作品中得以流傳,因而客家民間藝術可以看成是客家民俗文化的呈現載體,它為傳統客家民俗的發展提供了更多的可能??图颐耖g藝術是異彩紛呈的,不僅因為它是客家文化傳統的重要組成部分,還在于滲透于客家人的衣食住行各方面,是客家文化的物化形式和形象載體,涵蓋了社會、文化等諸多的元素。這是一代代客家人不斷延續和積累的藝術,它的創作不是簡單的制作,還要在制作時使人感到作品所蘊含的文化,這就是有文化的客家民間藝術,凝聚著客家人的情感和智慧。但事實上,社會文化環境的不同,經濟的轉型,生產與生活方式的轉變,現代與傳統思想的裂痕,都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了客家民間藝術的原生態。不容置疑的是文化是民間藝術之根,已獲得大多數人的體認,客家民間藝術的本源文化未被破壞,反而實現了雙重超越,在具體的藝術實踐和美學追求上吸取和消化了本土文化以外健康而有益的東西。

三總結

立春的民俗文化范文第4篇

如果說人們對于即將離去的生肖鼠持有“既討厭又羨慕,既憎惡又喜歡,既想斬盡殺絕之,又想借助其威力”的矛盾心態,對于牛則幾乎是一致地贊美和憐惜。人們贊揚它勤勤懇懇,堅韌不拔,任勞任怨。著名政治家、文學家王安石曾為它寫下“朝耕草茫茫,暮耕水濡濡。朝耕及露下,暮耕連月出。身無一毛利,主有千箱實。皖彼天上星,空名豈余匹”的《耕?!吩娖?;南宋宰相、民族英雄李綱更留下“但得眾生皆得飽,不辭贏病臥殘陽”的千古名句;“牛是農家寶,耕田少不了”,一句農諺高度肯定了牛的重要性;而一首流傳于中原一帶的童謠唱道,“青草地,細水流,一個老頭兒去放牛,他養牛,為耕地,大囤小囤滿糧食,一個牛,喂得飽,一頃地,耕得好,耕地好,一家吃飯都有了,老牛他不白吃草”,字里行間也充溢著對牛的感激情誼。

運輸犁田的動力

人們贊美牛憐愛牛,當然不是無緣無故,實是因為牛以其氣力和血肉之軀為人類的生產和生活作出了巨大貢獻。

我國自古就是一個以農業立國的國家,中華文明的形成是在農業充分發展的基礎上完成的。而農業的充分發展離不開對牛耕技術的應用。能挽犁耕地使得原來僅靠人力難以做到的深翻土地、精耕細作成為現實,從而大幅度提高了生產效率,提高了人們的物質生活水平,也促進了手工業和其他行業的發展。難怪有人說,牛耕的發明和推廣,在農業史上是劃時代的大事,是社會生產力發展的里程碑。直到21世紀的今天,用牛耕田的現象還偶有所見。然而牛的用途絕不止于耕田,它拉車運輸,有陸地之舟的美稱,它的肉和奶是富含營養的優質食品,它的皮可以做船做衣服鞋帽,它的毛可以打繩子搟,氈毯,甚至它的糞便也是很不錯的燃料。牛就是這樣滿足著人們日常生產和生活中的各種需要。

祭祀祈福的祭品

不僅如此,牛很早就被用于祭祀、宴請、婚喪等各種禮儀場合。《周官》中說“牛人掌養國之公牛,以待政令,祭祀供享牛求牛;賓客供膳牛;軍事供犒牛;喪事供奠?!?/p>

直到現在,在許多民間禮儀場合,我們還能看見牛的影蹤。比如成年禮是為促成一個人從少不諳事的童年到負有責任、享有社會權利的成年人的順利轉變而舉行的儀式。在云南永勝一帶的普米族那里,當孩子13歲時就要為他舉行成年禮了。儀式通常在火塘邊舉行,由孩子的母親或舅舅主持。屆時要向祖先禱告,祭神,為孩子換上新衣,并煮一鍋牛骨頭湯讓孩子和參加儀式的親朋好友共享,認為該湯“貼骨至親”,團結興旺。

浙江一帶則流行以健牛犢為陪嫁品的婚俗。送親之前,先挑選一頭健牛犢,并為其披紅掛彩,新娘上轎后,新郎就牽著它在最前面踏路開道,認為可以驅災避邪,平安吉祥。

在貴州大方縣苗族的喪葬儀式中,牛也是不可或缺之物。“背牛腿”是喪事程序接近尾聲的一個重要環節。黎明時分,孝家把姑媽娘舅以及親朋好友送來的牛牽到戛場,鳴炮三響,總管給姑媽斟上酒,并請姑媽娘舅打牛,姑媽娘舅謙讓后,總管便請其他人打牛。待牛被殺死,剝開牛皮,剖開牛肚,將肚上的碎,油取下蒙在鼓上,將牛峰和牛腿砍下。若死者是女的,牛峰由娘舅家背走,牛腿由姑媽家背走。若死者是男的,則相反??偣軐⑴7搴团M葦[在靈堂前,對姑媽和娘舅唱述牛的過去、現在和將來。唱畢,姑媽和娘舅會把所得的牛峰和牛腿割成許多小塊,分給前來祭奠的親朋好友,叫作“斷情肉”,意即老人去了再也不能回來,以老人的情面所得的肉是最后一次了。

又在我國一些民族那里,還有椎牛的習俗。據《中國風俗辭典》載,椎牛也叫吃牛,是流行于貴州松桃苗族自治縣和湘西一帶的民間祭祀活動。人們往往為了消除重災大難或求子求福請巫師來許下“椎?!敝?,等有效驗后再還愿。屆時,主人選好水牛和黃牯牛各一頭。巫師來家把牛“交給”鬼,并祝告先將水牛交奉,秋收后再奉祭黃牛。第二天選好場地,立一根樁,把牛拉來拴在樁上,主人以酒肉香紙向牛行三跪九叩的祭禮。巫師念咒,主人的舅子即拿梭鏢假刺牛,然后交給青年小伙子把牛刺死,分割牛肉,爾后聚餐歡慶。雖然這樣的習俗看起來有些殘忍,但是在俗民的心里,只有牛能夠負得起聯絡親情的責任,也只有牛才能擔得起消災求福的重托。

神話傳說的載體

中華民族是知道感恩的民族,牛在日常生產、生活和社會禮儀中的重要作用,使得人們對它充滿了感激之情。不僅像王安石、李綱那樣用美麗的語言和詩歌贊美它,而且在傳說故事中將它塑造成樂于助人、有情有義的感人形象。

牛郎織女傳說中的老牛早已為人知曉,是它告訴了牛郎織女下凡洗澡的消息,并幫助他娶了織女為妻。后來又是它告訴牛郎將自己的皮剝下來穿在身上,牛郎才得以飛上天空與織女相見,其行俠仗義固不用多說。下面這則傳說里的小牛,更以其孝心孝行打動了人心,贏得了世人的贊譽。明朝年間,有個叫趙五的屠戶買了一頭母牛和她的牛犢。某天正準備將母牛殺掉時,忽聽門外有人喊,便放下刀去開門,卻并無人來。他返身回來,只見牛犢跪對著母牛垂淚,屠刀卻不知哪里去了。趙五心存疑惑,打起小牛,發現刀就壓在它的身下。當趙五撿起屠刀,發現小牛淚如泉涌,對著母牛哀鳴不已。此情此景令趙五頓生憐憫之心,他放下屠刀,牽母牛和小牛到三清閣出家修道。到了三清閣,母牛渴了,小牛竟角抵舌舔石崖,穿石成井,泉水涌出,母牛喝上甘泉。此泉被稱為孝牛泉,就座落在云南省昆明市西山公園真武殿后的羅漢巖下。在仡佬族的一則傳說里,牛又成了救命的恩人。話說在很久以前,某山寨在一次反抗統治者的斗爭中失利,眼看就要寨破人,亡,突然一頭老牛銜住寨頭衣服,把他引往通向山后的山洞。寨頭于是率領全寨人從洞中撤到后山,成功躲過一劫。

在一些創世神話中,牛還被塑造成宇宙萬物的化生者。比如《奧色密色》是哈尼族地區流傳最廣、影響最深的較完整的一部神話史詩,其中就提到牛的各個部位被拿來做成天地萬物。它的左眼做太陽,右眼做月亮,肋骨做梯田,牙齒做星星,肉做土地,角做打雷工具,舌做閃電,毛做樹木花草,血做江河,肚做龍潭,肺做霧,淚做雨水,喘息做風聲。天地萬物是人賴以安身立命的根本,而人們讓這一切都由?;?,豈不蘊含著對它的一片深情?

世人喜耕牛

自古至今,人們一直對牛愛護有加。我國傳統社會,“國之大祀,惟祀與戎”,政府非常重視對天地山川等各種神靈的祭祀,但是規定只有最重要的祭祀活動才能以牛為犧牲,稱作“太牢”。為了保護牛,政府還不時頒布禁屠令,要求人們不得對牛進行宰殺。民間則創造種種儀式以表達

對牛的情義,比如正月十六跑百病是頗為流行的一項習俗活動,在一些地方,跑百病時要帶上牛一起跑。又在清明節,山東一帶有“飯?!钡淖龇?,這天一定要給牛吃頓好的。更為重要的是許多地區和民族那里都設有專門的牛日或“牛王節”,以示禮敬。

夏歷的正月初五相傳是漢族的牛生日,這天,人們不僅看天氣的陰晴占卜當年養牛的興衰(天晴,主育;天陰,主災),而且對牛十分優待,喂它好吃的,不讓它干活,不鞭打它,更禁止宰殺。壯族的牛王節也叫牛魂節、開秧節,流行于廣西靖西、那坡、德保、天等、大新一帶。時間因地而異,一般在夏歷的四月初八,也有在五月初七、六月初六或七月初七舉行的。屆時家家把牛欄打掃干凈,撒上石灰。姑娘們會把牛牽到河邊洗涮,并用艾葉水加少許米酒澆牛身,以除虱、壓驚、定魂。也有的地方,清早由小孩牽牛到山崗、牧場,讓牛自在度過生日。這天各家會殺雞宰鴨,蒸五色糯米飯,全家圍桌而坐。由家長牽牛繞桌一周后,喂以糯米飯,配甜酒、雞蛋湯或綠豆湯,還要喂以糍粑,以酬其耕作之勞。節日期間,對耕牛要解韁卸軛,免除勞役。仡佬族的牛王節,也叫牛神節、敬牛王菩薩或祭牛王,流行于貴州遵義、仁懷、鎮寧一帶,每年夏歷十月初一舉行。這天要讓牛休息,并喂以最好的飼料,還要做兩個糯米粑粑分別掛在牛的兩角上,并將牛牽到池塘、水田或溪邊,讓牛從水中照見自己的影子,后將粑粑取下喂牛,稱作“給牛作壽”。有的地方還要放鞭炮,給牛披紅掛綠,以示慶賀。在貴州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的苗民那里,牛王節也在夏歷的十月初一。屆時家家戶戶都要殺雞,打粑粑,并備好香楮、酒、雞肉等在牛棚邊祭祀牛王。這天讓牛休息,清早要用米粑或糯米飯攪拌飼料喂牛,將兩塊粑粑掛在牛角上面,還要用酒抹牛鼻子以示慰勞。

哈尼族的牛節在五月初五,叫作“紐南南”。紐即水牛,南是歇氣、休息的意思。紐南南也就是牛的休息日。有首《十二月風俗歌?紐南南》這樣唱道:五月的好節是什么五月的好節是紐南南哈尼從田里牽回累瘦的水牛給它上山去閑閑地吃草忙過一年的春季大田里秧苗已經返青給大田穿上新衣的是哪個是金子銀子一樣的水牛

這天,哈尼人要殺雞,采來紫澤蘭草做成紫色糯米飯,供過祖先后,便取一點雞肉,用湯拌糯米飯犒勞忙了一季累瘦了的水牛。從此,春耕生產結束,家家戶戶都把牛趕到遠山上去放養。

牛兆祥瑞

總之,由于牛的貢獻以及人對牛的情感和依賴,圍繞牛在禮儀場合的使用以及對牛的感恩,人們形成了種種習俗活動,這構成了民俗文化的重要內容。當然,從民俗文化角度談牛,除了上面所述內容,我們不能不說一下立春節迎春、鞭春和搶春等習俗活動。

立春,時在陽歷的2月4日或5日,本是二十四節氣之一,但至少在漢代它就發展成為一個節日,直到清末仍然盛行。在大約2000年的立春節日發展史上,春牛一直是個不可缺少的角色。春牛多為土制,稱為土牛。后來也有以竹為骨糊紙而成的。根據清朝禮制規定,立春日前,各府州縣要預先在東郊造好芒神和土牛。芒神和土牛的位置根據立春的時間來確定。如果立春在臘月十五后,芒神就處于牛肩的位置;若在正月初一后,芒神就處于牛腹的位置;若在正月十五后,芒神就處于牛膝的位置,通過這種安排來告訴老百姓農事的早晚。到了立春日,一大早,各州縣的官員們就要到東郊去迎春,將芒神和土牛抬到衙門。屆時往往陳鼓吹,演雜劇,沿途觀看者人山人海,熱鬧非凡。迎春后,官員還要象征性地鞭?!按虼骸?,即拿著紙鞭鞭牛幾下。打春時往往有說詞,雖然各地不同,但多是希望風調雨順、國泰民安的吉祥話,比如“一打風調雨順,二打國泰民安,三打大人連升三級,四打四季平安,五打五谷豐登,六打合屬官民人等一體鞭春”等等。鞭春后,春牛往往真的被打碎。

由于當時的人們相信春牛有著可以主宰人間禍福的超自然力量,并希望借助這種力量,故而形成了許多約定俗成的做法,以祈求風調雨順、莊稼豐收、人丁興旺、身體健康。比如迎春路上,人們會爭相摸春牛、鉆春牛,或者將裝有豆子的口袋掛在牛角上,甚至朝春牛撒谷豆、芝麻或砂石等物,以為這樣可以驅除水痘,消除麻疹。保佑兒童健康,并令莊稼豐收。又在春牛被打碎后,人們會爭相搶取牛土或者預置在牛腹中的胡桃、柿餅、栗、棗、花生等物,稱作“搶春”?;丶液髮⑼僚V糜谂?、豬圈、灶臺等處,認為可令牛不生病,令豬壯如牛,令灶臺不生蟲蟻。更有無子嗣的人家搶了土牛尾,回家后壓到被褥下,據說就會早生貴子。有的人家還會貼春牛圖。春牛圖上往往繪有春牛和芒神,并以春牛的語氣寫著這樣幾句話:“我是上方一春牛,千差萬派我下遍地游,不食人間草和料,專吃散災小鬼頭?!爆F實中的??梢酝炖缈梢岳?,卻絕無“不食人間草和料,專吃散災小鬼頭”的高強本領,世人卻在自己的民俗文化和生活中創造出一個具有此等高強本領的春牛出來,以滿足對于美好生活的良好愿望,除了慨嘆人類豐富的想象力,便只有歸因于他們對牛的摯愛吧。

相關鏈接

有關牛的成語典故

牛郎織女

牛郎織女為神話人物,從牽牛星、織女星的星名衍化而來。南北朝時成的《荊楚歲時記》里有這么一段:“天河之東,有織女,天帝之子也。年年織杼役,織成云錦天衣。天帝憐其獨處,許嫁河西牽牛郎。嫁后遂廢織綞。天帝怒,責令歸河東。唯每年七月七日夜,渡河一會。”這個神話傳說作為千古佳話流傳至今。“牛郎織女”多比喻分居兩地的夫妻,也泛指一對戀人。

老牛舐犢

《后漢書?楊彪傳》載:三國時期,曹操手下有一主簿名叫楊修,聰明博學,智慧過人。曹操對楊修萬分嫉恨,又因楊修是曹的對頭袁術的外甥,怕以后會有后患,所以就借口楊修擾亂軍心,把楊修殺了。楊修被殺,老父楊彪萬分痛惜。一次,曹操問道:“你為什么瘦得這樣厲害啊?”楊彪悲傷地說:“我像老牛舐犢一樣愛我的兒子,現在小牛死了。我這老牛怎么能不瘦呢?”后來,人們以“老牛舐犢”來比喻父母疼愛子女的深摯感情。

牛刀小試

宋?蘇軾《送歐陽主簿赴官韋城》詩“讀遍牙簽三萬軸,欲來小邑試牛刀?!薄芭5丁背鲎浴墩撜Z?陽貨》:“子之武城,聞弦歌之聲。夫子莞爾而笑日‘割雞焉用牛刀?’”牛刀,宰牛用的刀,比喻大才;小試,稍微用一下,含初步顯一下身手的意思?!芭5缎≡嚒北扔饔斜绢I的人初次任職,就已經表現

出才干。

庖丁解牛

《莊子?內篇?養生主》載:“庖丁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觸,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琦,砉然響然,奏刀瞻然,莫不中音?!薄扳叶〗馀!北扔鹘涍^反復實踐,掌握了事物的客觀規律,做事得心應手,運用自士口。

吳牛喘月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一言語》:“臣猶見牛,見月而喘?!薄短接[》卷四引《風俗通》:“吳牛望見月則喘,彼之苦于日,見月怖喘矣。”吳牛,指產于江淮間的水牛。吳地水牛見月疑是日,因懼怕酷熱而不斷喘氣?!皡桥4隆倍啾扔饕蛞尚亩ε?。

對牛彈琴

漢?牟融《理感論》載:“公明儀為牛彈清角之操,伏食如故,非牛不聞,不合其耳矣?!敝v的是古代有一位大音樂家公明儀彈得一手好琴,有一天他漫步郊野,看見有一頭牛正在低頭吃草。這清靜怡人的氛圍激起了他為牛彈奏一曲的欲望。盡管琴聲優美極了,可是那牛卻依然只顧低頭吃草而不理會琴聲。“對牛彈琴”比喻對愚蠢的人講深刻的道理,現在也用來譏笑說話的人不看對象,無的放矢。

立春的民俗文化范文第5篇

中國傳統節日起源于古代農業社會,經歷了漫長的歲月洗禮,具有獨特的風俗習慣、道德信仰、思想內容、文化傳統、豐富多彩的節日、獨特的節日與食品節,有著獨特的風格服裝,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可以說,中國傳統節日是維系中華民族團結的堅強紐帶。它們是展示民族文化特色的歷史載體,是深化中華民族核心價值觀的有效措施。中國傳統節日作為民俗文化的基本載體,中華民族不同于其他民族的認同,是中華民族的偉大力量。繼承和發揚傳統節日中的優秀文化傳統,可以促進民族認同,凝聚人心,激發民族意志,維護社會穩定和諧。對于一個有著悠久文化傳統的國家來說,當外來文化與中國傳統文化發生碰撞時,我們很可能會吸收外來文化,導致我們民族文化的弱化甚至喪失。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招貼設計越來越成為國際交流的重要工具。具有很強的藝術感染力和靈感。

一、現代招貼與中國傳統節日的概述

(一)現代招貼設計概述

招貼設計是設計中的象征符號。它是視覺傳達設計中的一個重要元素,也是一種非常重要的設計手法。它有其特定的藝術形式,它能表達設計師的情感訴求,進而引起觀眾的思考。海報設計包括圖形、色彩、文字等。符號一般是象征性的,在現代設計中更具觀賞性。隨著現代文明的發展和人類進步的道德意識,傳統的節日招貼設計逐漸體現了社會的長期實踐成果和無盡的文化使命。

中國的傳統節日,匯集了當時社會精神變化的視覺符號、文化價值、商業價值和審美功能,為廣告,為良好的視覺符號提取的設計,從產品的可靠性的海報,提高群眾的認知表現思想觀念與共鳴。

(二)中國傳統節日概述

傳統節日的形成過程是一個漫長的演變過程,是逐步形成和潛移默化的完美過程。這種歷史文化的長期積淀和社會生活的逐步滲透,凝聚了全國各地的民族風情。而各地的民俗文化生活是一種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文化載體。傳統節日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華民族寶貴的文化財富,它承載著民族認同感。

傳承民族文化生活,增強民族凝聚力。韓美林說過:“我是留土的,留學民間的,

中國傳統文化中東西太豐富了,永遠也學不完。”

中國傳統節日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們不僅反映了中華民族的豐富感情,而且反映了博大精深的中國文化,生動地傳達了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價值觀。傳統節日說,文化的流動與國家的前途息息相關。同時,我們不能放棄本土文化,而犧牲了傳統的文化所帶來的技術價值。因此,在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下,傳承和傳承傳統節日文化就顯得尤為重要。傳統節日文化在廣泛傳播和傳承的同時,更應注重符號的挖掘與設計。

二、中國傳統節日的分類

作為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豐富的民族傳統節日是中國文化不可缺少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據不完全統計,我國現有全國性、地方性和民族性的傳統節日達200多種,其中主要的傳統節日有以下七個:春節、元宵節、清明節、端午節、七夕節、中秋節和重陽節。

(一)春節

春節是農歷的一歲之首,俗稱“大年”,也叫“大年初一”。因離立春很近,故稱為春節。春節俗稱“過年”,是我國民間最隆重、最熱鬧的一個古老傳統節日,也是每一個華廈兒女最企盼的日子。讓我們傳承自己民族的優秀文化。

(二)元宵節

農歷正月十五,元宵節,又稱上元節、春燈節、小正月、元夕節。元宵節是春節后第一個重要節日,由于中國幅員遼闊,歷史悠久,所以關于元宵節的習俗在全國各地也不盡相同。元宵節起于漢朝,與宗教關聯,隨著時間的推移,元宵節的活動越來越多,有吃元宵、賞花燈、猜燈謎、舞龍獅、踩高蹺、劃旱船、扭秧歌等習俗。

(三)清明節

陽歷四月五日。清明節是我國最重要的祭祀節日,漢族和一些少數民族都會在清明節掃墓。唐宋之后成為真正的民俗節日。又因清明正值春光明媚草木吐綠的時節,后由單純的祭祀活動演變為同時游春賞景的踏青、放風箏、打秋千等娛樂性活動。

(四)端午節

農歷五月初五是中國的傳統佳節。端午”本名叫“端五”,端是初的意思。因為人們認為“五月”是不吉利的月份,“五日”是不吉利的日子,因而避諱“五”,改為“端午”。端午節有賽龍舟、吃粽子、掛艾葉、佩香囊、帶五色絲線等習俗。

(五)七夕節

農歷七月初七,七夕源于漢代。我國民間傳說牛郎和織女此夜會在鵲橋相會。所以這天也被人們喻為中國的情人節。

(六)中秋節

農歷八月十五,這天正好是秋季的正中,故稱為“中秋”。直到唐初,中秋才成為固定的節日,宋朝盛行,明清時已經能與元旦相提并論。

(七)重陽節

農歷九月初九。因《易經》中把“九”定為陽數,九月九日,兩九相重,故而叫重陽。

三、傳統節日元素在招貼設計中的語言表達

(一)春節的招貼設計

在古代民間流傳著“開門爆竹”之說,即在新年第一天,每家每戶開門后第一件事兒就是燃放鞭炮除舊迎新,正所謂“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春節招貼中的第二件作品設計就是以身穿花棉襖的兒童燃放鞭炮為主體形象。以此傳達春節的熱鬧非凡,趣味多多,并配以文字說明,共同體現濃郁的“年味兒”。

春節還流行吃年糕,春卷,餃子等傳統食品,餃子的諧音是“交子”意味著新舊年歷在子時交替,以此完成辭舊迎新的祈福過程。同時餃子的外形類似元寶,意味著抱住福氣,富貴綿綿。因而選用餃子的形象作為春節招貼中的第三件作品主體造形。下圖設計是運用中國傳統的大紅燈籠為設計背景,傳統的書法字體表現春的色彩。(如圖1-1春色)

(二)元宵節的招貼設計

我的元宵節招貼設計作品中,主體部分我選擇了大紅燈籠和元宵,象征著團圓,用的藝術字作為設計元素,將兩者相結合,搭配出節日的氣氛和民族特色。又分別選用觀花燈、煮熟的元宵等具有元節特色的剪貼畫面作為背景,充分渲染出傳統節日中那種熱鬧、祥和、喜慶、美滿的場景。(如圖1-2鬧元宵)

(三)中秋節的招貼設計

中秋節的標志設計部分采用了暖色調,棕紅,朱紅,土黃,淺黃,依次過渡,象征著服務的積極與熱情,節日的喜慶與吉祥,以及產品帶給人們的溫馨感受。標志的主體造型類似用手輕盈托起著麥穗,其上的弧線類似抽象的心形輪廓,寓意著該品牌選取的原材料安全優質,產品營養健康,企業經營用心,店員服務熱情,在感情上把顧客當朋友,當親人,讓顧客真正感受該品牌月餅的優勢。(如圖1-3奔月)

(四)端午節的招貼設計

端午節主要介紹粽子的的起源,發展歷史,下圖招貼設計運用端午節的的傳統文化賽龍舟、粽子圖案等有關的民間傳說,封面字體采用了橫排版同樣是為了體現古典雅韻。希望大家在吃的同時能更多的去了解節日飲食背后的歷史文化內涵。(如圖1-4賽龍舟)

(五)傳統節日卡片設計

每個傳統節日的卡片圖案均為手繪插畫,并以各個節日的特色活動或飲食為主,讓人一目了然。例如春節的插畫內容包括兒童放鞭炮,窗花,水餃,財神送寶,紅燈高掛,連年有魚等。元宵節的插畫內容包括各式各樣的花燈,元宵,童子,寓意歡歡喜喜鬧元宵等,清明的植樹,放孔明燈,放風箏等活動。端午節插畫內容包括劃龍舟、酒、粽子、艾葉、避五毒等,情人節的鵲橋相會,中秋的花好月圓等。

相關期刊更多

生物技術進展

統計源期刊 審核時間1-3個月

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部

中國藥品標準

部級期刊 審核時間1個月內

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

杉鄉文學

省級期刊 審核時間1個月內

貴州黔東南州文聯

主站蜘蛛池模板: 永嘉县| 石阡县| 桐梓县| 青阳县| 水富县| 黔西县| 雅安市| 且末县| 蛟河市| 禄劝| 新田县| 农安县| 交城县| 南通市| 彩票| 宜兰市| 灵寿县| 徐水县| 扎赉特旗| 嘉定区| 阜阳市| 宁德市| 峡江县| 章丘市| 安平县| 东城区| 吴川市| 望谟县| 蓬溪县| 大埔县| 济阳县| 夏河县| 红原县| 娄底市| 临沭县| 启东市| 丽江市| 阳曲县| 重庆市| 罗山县| 长乐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