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部丰满熟女富婆视频,托着奶头喂男人吃奶,厨房挺进朋友人妻,成 人 免费 黄 色 网站无毒下载

首頁 > 文章中心 > 各民族的民俗文化

各民族的民俗文化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各民族的民俗文化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各民族的民俗文化范文第1篇

關鍵詞:侗族大歌;民俗文化;種類;藝術特征

一、侗族大歌的民俗文化

侗族是中國少數民族中的一員,據傳是古代越人的后裔,至今已有2500多年的歷史。其主要聚居在我國貴州、廣西、湖南等省毗鄰的地方,現有人口大約260萬,主要從事農業和林業生產,在這片富饒而美麗的土地上,他們依托高山溪流為天然屏障,在那里世代生息繁衍。艱苦的山地環境不僅鍛造了侗族人民勤勞樸實、剛毅豪放的性格,同時也孕育了侗族人民熱情好客、能歌善舞的特點,隨著時間的流逝和歷史的沉淀,逐步形成了侗族人民獨有的民俗文化。

任何一個民族的民間文藝的產生、發展、演變和消亡都與一定的社會文化淵源相關。民間的社會文化就是民俗文化,民間文藝就存在于民俗文化環境之中。民俗對民間文藝的影響除一般表現為整體效應外,還有一個突出的特點,那就是某一文學藝術總是深深扎根于某一民俗環境之中。侗族之所以能創造出震驚世界的藝術瑰寶——侗族大歌,這和侗族的豐富多彩的民俗文化是分不開的。下面就對侗族大歌產生重要影響的幾個民俗活動來進行簡單闡述。

1、鼓樓民俗之影響

鼓樓文化可以說是侗族物質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的縮影。侗族建寨先建鼓樓。鼓樓主要流行于南部方言區(黎平、從江、榕江、湖南通道、廣西三江、龍勝等地),侗族大歌也主要流傳在這一地區。鼓樓的功能除聚眾議事、傳遞信息和報警外,它還是重要的娛樂場所,是大歌演唱和傳承的重要場所。一般重大節日活動的對歌大都在鼓樓中進行,在平日里如果有外寨客人(歌班)來訪,主寨的歌班也邀請對方夜間進入鼓樓唱歌。鼓樓不但是大歌演唱的場所,而且在這固定的場所不定期舉行的長期的、頻繁的群眾性音樂活動是產生大歌這種復調音樂的強大的物質基礎和社會基礎。象這樣酷愛音樂的民族,在他們以音樂為美的尋求中,具有復調特點的侗族大歌的產生和發展便決非偶然了,之所以說它是大歌傳承的場所是因為歌師們利用農閑在鼓樓休息、乘涼之機,在此向人們傳授大歌,可見鼓樓對大歌的影響是非常重要的。

2、“外嘿”、“外頂”民俗之影響

侗族是一個團結、愛好交往的民族,有著集體作客的習慣。“外嘿”就是集體出動到另一寨子去集體做客,主寨總是熱情接待。迎賓儀式既風趣又別致,既隆重又歡樂,唱“攔路歌”(侗語稱為嘎莎困)便是傳統的迎賓習俗的第一步。“攔路”也并非攔路,而是一種特殊的迎賓習俗,正好體現了侗族人民的幽默、風趣、豪爽的民族性格。舉行完攔路歌這種特殊的迎賓儀式,主客雙方的青年男女便開始廣泛的、生動活潑的社交活動,以尋找配偶為目的,是群眾活動、群體歌唱,這種兩寨青年之間在約定的時間進行的群眾性社交活動,侗家叫“外頂”。各村寨之間結往的習俗,促進了侗族大歌的繁榮與發展,增進了村寨間的友誼與團結。

3、行歌坐月民俗之影響

侗族青年男女的愛情是建立在“行歌坐月”這種古樸的社交活動之中的,他們一般長到十四五歲便開始進入這種社交活動階段。每當夜幕來臨,男青年三五成群哼著歌、彈著二弦琴或琵琶,串巷走寨去找姑娘們行歌坐月,姑娘們則聚集在“月堂”——某一姑娘家或鼓樓等公共場所紡紗、繡花等候著小伙子們的來臨,互相對歌,他們用歌聲來互訴衷情,選擇情侶,這種習俗活動對大歌的產生發展有著重大影響。

4、對歌習俗之影響

談到對歌首先要從大歌的組隊情況講起,侗族對演唱大歌的人有著特殊的要求,凡是參加大歌演唱的男女歌隊都要經過嚴格的訓練,而且這種歌隊組織情況比較特殊。侗族大歌的歌隊最少要有3人以上組成,多到十幾個人,歌隊的成員一般按姓別分成男班和女班,其中按年齡大小,劃分為大、中、小班,同一宗族的男歌隊和女歌隊之間不能互相對歌,這些歌隊大部分都有自己的指導老師,也就是前面提到歌師“嗓嘎”,他們年青時期都是著名的歌手,老了以后就擔任歌隊的老師。在侗族大歌隊中有一種不成文的有出有進規定,進就是充實年齡較小的成員,出是歌隊中有的成員年齡大了或者結婚成家了就退出,所以歌隊采取了一種階梯式的結構,最小的只有5-6歲,最大的二十幾歲,大的則以年齡而論,必須由比他小的來替補。這種組織歌隊的交替進行使大歌的繼承和發展有了重要保證。

5、語言之影響

侗族有自己本民族的語言,侗語屬于漢藏語系壯侗語族侗水語支,分南北兩個方言區,北部方言區包括天柱、劍河、三穗、新晃、錦屏、玉屏等;南部方言區包括黎平、從江、榕江、通道、三江、龍勝等。侗語以南部方言為主,因為南部方言保持了較為古老的面貌,侗語的聲韻母比較簡單但聲調較為復雜,大部分地方的陰調因聲母的送氣與否而各分兩個調,共有九個(l、p、c、s、t、x、v、k、h),其中有六個入聲調(l、p、c、s、t、x),侗語聲調多,多達九個調值,字調的高低是相對的,其升降變化是有規律的,它的抑揚頓挫的變化無固定音高和音律可循,又對旋律音調有一定的制約作用,因此說起話來富有音樂感,極為悅耳動聽。所以,侗族人民在自己那具有音響美的語言中,經過長期的加工、提煉創造出優美的旋律與和聲的侗族大歌。

二、侗族大歌的種類

由于侗族祖祖輩輩都生活在高山溪流這清美秀麗卻又近乎于封閉的自然環境里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鑿井而飲,耕田而食,外界的一些文藝娛樂活動很難進入侗族地區,侗族人民便在這種耕作之余自然而然的去摹仿山林中的鳥蟬蟲鳴,進行自己特有的文藝娛樂活動,形成了不同于一般的民俗文化,他們的音樂不受任何約束,自由地為生活、愛情、生命而歌;正是這種無憂無慮的單純樸質的生活,再加上長時間的摸索,侗族人民很自然的就會用生命的靈氣和智慧結合自身所處的自然景觀和人文現象去領悟,以自然無為為美,講究心靈與自然的融合、和諧,從而創造了優美的合聲音樂——侗族大歌。大歌——侗語稱“嘎老”(Gal Laox),“嘎”就是歌,“老”具有宏大和古老的意思。侗族大歌按其風格、旋律、內容、演唱方式及民間習慣又可分為四類:即嘎聽、嘎嘛、嘎想、嘎吉。其中的嘎聽是最精華的部分。

(一)嘎聽

正如現代音樂理論家該邱斯所說:“最古最原始的曲調,說不定只是同一反復出現,其產生由于人類對于簡單的鳥蟬蟲鳴或別的天籟的自然自覺的反映”。這充分印證了侗族大歌嘎聽的產生,說明了音樂對于自然的音響的反映。 嘎聽也稱聲音大歌,這種歌強調旋律的迭宕,聲音的優美。歌詞一般短小,突出歌詞之間和之后相當長的襯字及曲調,拉腔時幾個歌手輪換唱高音,使高音之間此起彼伏,低音一般由其他歌手齊唱一個長音,與高音形成反差相映襯,旋律多模仿自然界的蟲鳴鳥叫,小河流水并以其昆蟲鳥獸或季節為歌命名,如《蟬歌》、《知了歌》、《三月歌》等。

(二)嘎嘛

稱柔聲大歌,一般以抒發男女戀愛之情為主要內容,特點是緩慢,柔媚而富感染力。

(三)嘎想

稱倫理大歌,是一種勸教戒世為主的大歌歌種,音樂旋律起伏不大,注重歌詞內容的表述,多以稱頌或諷刺為主,是安定勸撫侗家人的主要倫理手段。

(四)嘎吉

稱敘事大歌,多以展開故事情節和人物對話為主要內容,音樂旋律舒緩、低沉而憂傷,以單人領唱,眾人集體低音相襯為主要表現方式,歌詞一般較長,歌者要有驚人的記憶和豐富的表情。

此外,侗族大歌亦可按性別和年齡分為“男聲大歌”、“女聲大歌”、“童聲大歌”等種類。隨著時代的變遷,侗家歌師們為豐富大歌的內容和種類,滿足人們文化生活的需求,又創作出許多歌唱新生活、贊美新時代的混聲大歌。

三、侗族大歌的藝術風格及其特征

侗族大歌之所以聞名全國,享譽世界,侗族大歌旋律高亢優美動聽,有豐富的多聲因素,節奏自由,曲式結構有自己的民族特點精干完整,歌詞既有文采又富音樂性,具有獨特的藝術風格特征。下面從四個方面予以分述。

(一)歌詞特征

侗族大歌歌詞內容廣泛,多采用比興手法,意蘊深刻。歌詞幾乎涵蓋了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多是一些長篇的抒情歌(情歌)或敘事歌,內容嚴肅不隨意,篇幅長,容量大。形式多樣,揭示了古代侗族社會生活的面貌,反映了在一定歷史時期以內人民的思想感情,弘揚了贊善貶惡的道德品質,表達了追求幸福自由的理想,同時也保留了侗族古代詩歌體文學的特征以及精煉、生動、形象的語言藝術。從文學角度看,侗族大歌的歌詞形式是由雙音節向單數音節句發展,與漢文古詩歌由四言向五言、七言的發展形式相似,從中體現了侗族文學與漢族文學的密切聯系。

(二)曲式結構特征

侗族大歌是侗族民間合唱多聲部歌的統稱,其結構特征是:節奏不固定,聲部多。侗族大歌音樂,屬于支聲復調音樂范圍,節奏一般不固定對等,既有嚴謹的一面,又有自由發揮的一面。據有關專家研究,三至四個聲部的大歌最為常見,個別地方有多至六個聲部的多聲部曲調。侗族大歌是別具一格的支聲復調音樂,一般由領唱、合唱、結尾三部分組成。它分合有致的和聲織體與眾不同,侗家歌手對這種曲式的解釋是:“高聲部象樹枝岔,不時從主桿上分出去”,這個“主桿”也就指的是低聲旋律,因為侗族大歌的合唱規律是低聲部系眾人齊唱,從侗族大歌這種時分時合的合唱、對唱規律中可以看出,侗族歌手們雖不懂得和聲音程之類的專業詞匯,源于對生活的主桿與分岔、曲與直、分與合等大自然規律的感悟,侗族大歌的復調思維方式應運而生。由低音聲部擔任主旋律,又有一部分模擬性的長時間拖著一個固定低音的拖腔聲部;高音聲部則是支聲復調,使主旋律更具有裝飾性、更豐富。這種動中富于變化的音樂給人以至純至美的享受。

(三)調式音調特征

侗族大歌的音組織結構大多建立在五聲音階為基礎的羽調式上,它多半用二聲部合唱,大小三度的和音是侗族民間合唱風格特征的主體音程,廣泛的被采用,常以宮―羽、角―宮、徵―角的結合式出現;其次,純四度,純五度的結合也較頻繁,由于侗族大歌幾乎都是羽調式,所以它的縱向結合多系侗式小主和弦的和音;有時大小六度、大小二度、小七度和聲音程的使用也很頻繁。突出調式支柱音中低音部和高音支聲復調色彩音是侗族大歌歌曲音調的主要特征。

(四)演唱特征

由于侗族大歌的曲調異常復雜,演唱風格上也因地因人而異。

1、根據侗族大歌總是一人獨唱高聲部、眾人合唱低聲部的主要特點,侗族大歌有明確的聲部區分,聲部之間的關系是領唱與合唱的關系。侗族民間稱高音聲部為“雄聲”( soh seit)或“高音”(soh pangp),稱低音聲部為“雌聲”(soh meix)或“低音”( soh taemk)。為什么用“雄”和“雌”來表示高音和低音呢?民間有這樣的解釋:公雞叫,聲音又明又亮;母雞叫,聲音又低又平。形象地道出了侗族大歌的聲部關系。低音是高音產生的基礎,也是歌曲的基本旋律。換言之,高音則是低音的派生部分,永遠由一個人或流獨唱。所以,民間歌隊一經組成,歌師就要在隊員中培養一個至三個固定的領唱,即唱高音的人。領唱的任務是:①領唱“歌頭”和每“同”唱詞的首句;②在歌曲進行中唱高音聲部;③若襯腔部分長大,可二人或三人輪流演唱高音聲部,既可以輪流換氣,又起到音色對比的作用。除領唱人員之外,其余的人員都唱低音,領唱人員不領唱時也加入低音聲部。這樣,就形成領唱與眾唱相結合的二部合唱,也是侗族大歌的基本形式。

2、除以上介紹之外,在聲音大歌演唱時則有所不同,每“同”都有一個比較長的襯腔,唱襯腔時主旋律在高音聲部,由唱高音的人員輪流獨唱,低音聲部用持續低音“6”襯和,旋律優美,多聲效果豐富。因此,人們都說聲音大歌是侗族民間合唱侗族大歌的精華。

3、侗族大歌在演唱時均無指揮、無伴奏,演員根據自己的聲音特點很自然地進入到所要演唱的聲部位置,即低聲部或高聲部,配合默契,天衣無縫,充分地體現出侗族人民自成一體的音樂體系和獨具特色的表演天才能力。

以上幾點是侗族大歌演唱形式上的主要特征,也是它區別于其他民歌而獨具特色的重要標志。

四、結束語

侗族是一個古老、有著優秀文化傳統的民族。在幾千年的歷史長河里,他們生存、發展,延續至今,因為以前沒有獨立的文字記載,許多優秀侗族的文學藝術、勞動技術、人生哲學等都只能以“歌”的形式保存下來,都隱含在“歌”里面。音樂是一個民族情感的血脈,也是一種文化意志的靈魂。它是一筆不可估量的民族文化遺產,是全人類的財富。學習侗族歌曲,研究侗族歌曲,能更好地了解這個古老、偉大的民族,從而吸取優秀的民族文化,為祖國的繁榮,為民族的進步,為全人類的科學發展做出貢獻。侗族大歌通俗摯樸,優美動人,猶如山間的清泉,永遠淙淙流淌,滋養著一代又一代的侗家人。“歌”是組成侗族人民生命的一部分,它的原生性是民族文化本質的體現,是民族音樂文化的根,亦是世界音樂發展史上的活化石。侗族大歌不僅是中華民族音樂文化的瑰寶,也是世界音樂文化的瑰寶,為全人類獻出了一份厚禮。

本文就侗族大歌的民俗文化及其藝術特征以及種類、詞曲特點進行闡述與分析,以期能更好地傳承弘揚侗族人民的音樂文化。

參考文獻:

[1]田聯韜.中國少數民族傳統音樂[M].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01.

[2]吳浩,張澤忠.侗族歌謠研究[M].廣西人民出版社,1991,08.

各民族的民俗文化范文第2篇

1、集體性:民俗的集體性是指民俗在產生流傳過程中所體現出的基本特征,也是民俗的本質特征。

2、傳承性:民俗是習得知識,需要在每一代的傳遞,具有時間傳衍的連續性,民俗是時間的連續體。是一個地方區域內長期人文積淀的一種客觀反映和文化的象征,是古老文化的傳承,所以傳承民俗文化,就是延續古老的文明和人文精神,也是一種文化信仰。

3、地方性:民俗文化活動的傳承是以人世代相傳,除了中華民族文化大傳統之外,如春節活動等具有全國性特點。各個地方依自己的特殊環境形成了服務地方的文化小傳統,同一種民俗事象在各地會出現不同形態,不同時代,不同的地區都會有自己的特點。

4、變異性:民俗文化因其傳承的特殊性,在日常生活中人相襲,代相傳,具有相對穩定的特性。但民俗作為一種基礎文化,它在傳承與傳播過程中并非一成不變。相反,它隨著時空的變化不斷地發生變異,形成了與穩定性相聯系的變異性特征。

5、豐富性:中國自立國之始,就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形成今天56個民族共處的狀態。同一種民俗,在中華各民族的不斷融合中,各民族習俗被接納到中華文化體系之中,但都保留著各自的民族特性,從而豐富了中國的民俗文化活動。

各民族的民俗文化范文第3篇

關鍵詞:社區活動;民俗文化;巧妙融合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2-1578(2017)01-0388-02

社區活動豐富多彩,在社區文化活動中,通過對活動的宣傳,對民俗文化的元素的探索,查找出民俗文化與社區文化活動的共通點,再在活動中將元素進行融合,達到資源上的整合,民俗文化平臺的建設,全面打造新型的民俗文化。

1.組織活動,借機宣傳

民俗文化是一個地方的獨有特色,尤其在云南地區,少數民族聚集地區,民俗文化氣息比較濃重,在這樣的環境里,對民俗文化進行繼承和發揚,能夠保留很多少數民族的珍貴的傳統。而社區文化活動是最好的宣傳平臺,當今社區的網格化設置,使得社區宣傳能夠走進千家萬戶,社區居民也能夠從文化活動中領會當更多的文化傳統。在本人的社區里,通過分析本地的民俗習慣,對社區活動進行了改進,并且加大宣傳力度,讓更多的人了解民俗文化。

例如:在社區教育活動中,我們加大了教育宣傳的力度,讓社區居民都能夠了解社區的教育目的,在教育活動的開展中,我們一改以往的教育內容和模式,進行了創新,將民俗文化中的民俗元素進行了融合。在進行文化的教育時,我們利用多媒體對拍攝的視頻進行播放,內容為本地區各民族文化。在社區組織的文化匯演中,我還會將彝族的打歌舞作為活動的曲目舞蹈。同時我們還針對各少數民族的節日進行了宣傳,比如對于白族的"火把節",我們在節日的前幾天就進行大力的宣傳,邀請居民到白族活動慶祝的地點進行參與,與白族居民載歌載舞,品嘗白族美食,了解白族文化。回族的"開齋節"、"古爾邦節";傈傈族的"同心酒";佤族的"甩發舞"等等,通過這樣的類似的活動的組織,將我們地區的民俗文化進行了傳承和發揚。

文化是一個共同體,也是一個差異體。在我國,各地區各民族的文化都各不相同,對于這些民俗文化,我們作為社區工作者,要竭盡一切力量來進行挽留和發揚,對于文化的創新,我們也要進行精華的保留,糟粕的及時改進。

2.整合資源,建設陣地

在當今社會里,很多的少數民族人口逐漸減少,民俗文化也隨之而逐漸淡忘,再加上后代對先輩們的民俗文化的繼承本身就有選擇性,對魍車氖鼐傻奈幕有排斥感,更加讓民俗文化加快消失。民俗文化資源是寶貴的,對資源的挖掘和整合是我們當前工作的重點,也是我們社區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我們的日常工作中,經常深入到白族、彝族等少數民族進行實際的了解,挖掘民俗文化的經典元素,交流討論,制定出完整的活動的計劃,建設活動的整體陣地。

例如:在白族的禮儀中,有"三道茶"的習俗,這種習俗在白族仍然沿用至今。對于這種民俗文化,我們只知其然,而并未知道其所以然。在平時,我們只知道"三道茶"是用來招待客人的,而為真正的去探究,這"三道茶"中的講究,比如對于"頭苦、二甜、三回味"的茶禮的由來,對于第一道烤茶的講究等等。對于這樣的疑問,我們社區派出專門的人員到白族進行了解,挖掘這"三道茶"的有意義的資源。在了解過后,我們根據白族的"三道茶"組織了"品茶"活動,讓其他民族的人都能夠有機會品嘗這種白族的禮儀特色茶。根據這樣的做法,我們也同樣深入到其他少數民族來濟寧探究和挖掘,將所得到的元素進行整合,作為社區活動的重要內容和參照,以此來建設我們強有力的文化陣地。

哈尼族的"祭龍"活動、壯族的"三月三歌會",這些少數民族的民俗文化都是我們需要挖掘的對象,在挖掘的過程中,我們還應該進行記憶和劃分,將能夠進行改進和宣傳的活動內容進行大力的宣傳,讓更多的人來了解和傳承,這也是我們是社區工作的一個重要的部分。

3.集中培訓,培養人才

各民族的民俗文化范文第4篇

關鍵詞:民俗文物;非物質文化遺產;聯系

中圖分類號:G112 文獻標識碼:A

非物質文化遺產與民俗文物是人類重要的寶貴財富,為了保護好這些珍貴的財富以及能夠更好地傳承這些文化,人類就要更加重視保護好非物質文化遺產與民俗文物,要多注意對民族的民俗文物進行法律性的保護。

1.非物質文化遺產內容包含于民俗文物

(1)非物質文化遺產內容以及特點。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定義中,非物質文化遺產就是被團體、個人以及群體視作文化遺產的各種技能、知識、表演、實踐以及變現形式的各種文化場所、工藝品、實物以及相關工具。[1]然而,各個團體以及群體會隨著他們所身處的環境、不斷改變的歷史條件和自然的相互關系而發生相應的變化,使得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在傳給下一代時發生變化。同時,這也使得他們獲得更多的歷史感以及認同感,更有利于促進人類的創造力以及文化多樣化的發展。在這個定義中,文化遺產包含的內容就是手工藝的技能、社會的風俗習慣、表演藝術,等等。[2]在除去文化遺產包含的內容,非物質文化遺產具有時空性、物質性以及互動性,這樣可以明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特點,很容易發現很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內容。

(2)民俗文物中含有非物質文化遺產內容。在民俗文物中含有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內容有娛樂、文化、信仰、儀禮、生活以及人們的生產等民俗事項的文化遺產,由此可知,民俗文化就是外形,它的內容就是和人們生活緊密相關的傳統文化。

2.民俗文物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載體

(1)民俗文物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載體。雖然非物質文化遺產不是物質性的,和物質文化遺產有很大的區別;但是非物質文化遺產和民俗文物等其他一些物質文化遺產卻是相輔相成的,民俗文物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之間是緊密聯系的。與此同時,非物質文化遺產自身的載體是民俗文化,這樣才能夠完整地表達其價值和完全地存在于非物質文化中,也更加能夠體現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文化藝術內涵。常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有風俗習慣、戲曲歌舞、表演藝術、語言、民間口頭傳說、文學等,其中還包含有民俗文物等非物質文化遺產內容,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以表演、講述以及活動等形式包含于民俗文物中的,通過這些物質文化載體來進行表現和表達。

(2)非物質文化遺產具有物質性。從表面看來,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屬于非物質的,但是事實上非物質文化遺產包含有物質和非物質的內容,常見的有各種手工藝、民間習俗、技能等,還有歌舞、民間戲曲、故事、諺語等非物質文化遺產。另外,在民間故事以及傳說中,有人物的活動以及具有各種特點的人物,還會有事件發生的地點以及時間等;同時,這些時間、事件以及人物等是離不開人物生活所需要的物質條件以及人物生活的環境的,因為它們是一個統一體。

(3)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多樣化轉換。非物質文化遺產與民俗文物之間存在相互聯系,相互轉化的關系。非物質文化遺產可以轉換成可見的文化事項與物質化,不過這些都需要進行一些加工。常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轉換形式有節日文化、慶典儀式、故事、語言以及手工工藝等,對它們進行記錄、排版、整理、出版等,所以,通常情況下所指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包含很多豐富物質文化,尤其是民俗文化的物質載體,也就是民俗文化。

綜上所述,非物質文化遺產與民俗文物之間存在著相互聯系和相互滲透的關系,二者很難分開。隨著文化之間的吸收和揚棄,慢慢對文化造成很深的影響,為了加強對非物質文化遺產與民俗文物的保護、研究、傳承以及保存,就要更加深入地對非物質文化遺產與民俗文物進行綜合性的研究,這具有很深遠而現實的意義。

參考文獻:

各民族的民俗文化范文第5篇

關鍵詞:課程改革;教學目標;課程設計

一.課程概況

(一)課程的性質

《中國民俗文化》是旅游管理專業的專業必修課程,是一門專業基礎課程。在導游證考試中作為導游基礎知識的重要組成部分。旅游是一種復雜的、綜合性的社會現象,也是一種文化現象。《中國民俗文化》課程是一門涉及歷史、宗教、民俗、文學、藝術等廣闊領域的綜合學科,它兼具歷史性、民族性、社會性。它是一門新興的、綜合性極強的、邊緣交叉的人文學科。

(二)課程在人才培養過程中的作用

本課程主要任務是旨在讓學生了解和掌握古樸淳厚、瑰麗多彩的中國民俗風情,進一步認識到民俗風情是中華民族悠久歷史文化的組成部分,是人文旅游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具有強烈的旅游吸引力。對學生而言,掌握多彩多姿的民俗風情旅游的內容和特點,能夠更加了解我們的國家,開闊知識面,更好地為游客服務,提高服務質量。

(三)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通過本課程的學習,要求學生了解民族、民俗的概念、民族民俗與旅游的關系、中國民族概況,掌握中國部分民族的民俗風情。

2.能力目標

通過本課程的學習,學生能熟練運用所學的民俗文化知識接待各民族的游客,做到尊重各民族的風俗習慣,向其提供個性化的導游服務;能運用所學知識,初步設計出民俗旅游產品。

3.素質目標

通過本課程的學習,學生應初步具備以下素質:熱愛祖國,熱愛本民族文化,尊重其他民族的風俗習慣,為弘揚中華文化而努力。

二.課程改革情況

(一)課程教學內容的更新

在課程教學內容的更新方面,一是通過到旅游企業調研,征求聽取行業一線管理人員對教學內容的意見,結合專業實際,在教學上體現出來;二是以及有計劃地選派專業教師到旅行社學習,跟蹤行業最新發展趨勢,并在教學中加以指導,使學生能掌握最新最實用的技能,實現和工作崗位的對接。三是通過對畢業實習生座談會調查得知,了解學生實際工作狀況。

通過以上的方式,在在教學內容上更多考慮到職業崗位方面的需求,包括學生在考取職業資格證書的需要。重新選取符合旅游專業實際新的教學內容。在設計思路上基于基層管理人員的需求,采用將該課程內容分為三大模塊,對內容重新整合。

(二)課程設計思路的調整

高職高專課程教學內容要突出基礎理論知識的應用和實踐能力培養,基礎理論教學要以應用為目的,以必需、夠用為度。因此在授課時將注重 “理論+實踐”的教學改革過程。在總結積累之前課程教學效果的基礎上,,從內容設計到組織形式,努力探索,按照本課程教學目標,積極調整課程設計思路,構建科學合理的課程教學內容體系。

課程采用了“四環節”模式

1.課堂講授:校內教室中以講座的形式講授課程內容,穿插組織提問、答疑、討論、辯論、學生講解和演示等互動式教學活動。

2.現場操作:就某個民俗現象讓學生通過一定的準備工作進行現場操作。

3.分組調查:布置課題,要求學生以分組的形式找出相關資料并做成課件,并將課外調查的內容與課堂講授的內容相結合。

4.民俗景區模擬導游

實地考察一個旅游民俗文化景區,對整個旅游民俗文化進行一個全面的了解。

(三)教學方法和手段

《中國民俗文化》課程以帶團導游為案例組織教學,課程教學方法符合“教、學、做”合一的原則。根據《中國民俗文化》課程的特點,以導游模擬實訓室和當地的旅游景區為教學現場,采用課內課外相結合的現場教學法。課堂教學中采用現場教學、案例教學、討論式教學、探究式教學等教學方法使理論與實踐相統一,激發學生興趣、加深學生印象、鞏固學習效果。

1.現場教學法

導游模擬實訓室是主要教學現場。現場教學法是知識的再現,讓學生直觀的感受知識。分兩個步驟:一是教師的演示,讓學生通過仔細觀察老師的演示明白民俗事象;二是學生的實際操作,“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做的目的是加深鞏固學過的知識。實際操作分單個操作和分小組操作。操作之后小組展開互查互評,寫出操作報告或體會。

跟團實習是的第二個教學現場。爭取與當地的一些旅行社簽訂協議,選擇汽車為交通工具旅游團,讓學生跟團實習導游,進行真槍實彈的實習演練。進入角色前,老師布置作業;實習結束后,旅行社和老師共同對他們進行評價。

2.案例教學法

案例教學法分為案例導入法和案例分析法。案例導入法就是以案例導入新課,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切入新的知識。案例分析法是針對知識點列舉案例,由學生討論、評議,教師歸納。可以先由教師先給學生提供一個真實的“故事”然后由每位學生認真地研讀相關的材料,再與自己所在的小組進行交流和討論,最后由各組提交對問題的解決方案。或者就某一個民族的案例,規定學生在課后查找、收集相關資料、文獻信息等,指導學生在實驗課上利用多媒體手段,以小講座、演講等形式進行旅游文化知識的實踐運用,分析解決有關問題。案例教學法的目的是舉一反三,讓學生能觸類旁通。

3.項目教學法

根據課程內容的特點和知識要素來設計實訓項目,實訓項目力求切實可行,具備可操作性、科學合理性、有代表性。項目設計選取當地特色及地方文化作為載體,結合地方文化特色和本課程的特點來進行課程安排和設計;并采用分總式的教學方式,由點及面,從小到大,由小項目來帶動整個章節的學習,最后通過一個綜合項目對全部的文化知識強化。通過項目安排讓學生參與,從感到知識不足,渴望了解,至找資料,再至認證,最后掌握知識,最終通過項目訓練提高能力。

4.討論式教學法

在講解各類民俗事象的性質、特征以及形成原因這類理論性較強的內容時,我們主要采用討論式教學法。基本程序是:學生看書,老師給出討論題――學生分組討論――學生闡述觀點――學生辯論(持不同觀點)――教師歸納總結。討論式教學避免了老師一個人灌知識的枯燥乏味,增加了學生的興趣,加深了學生對理論的認識。還可以讓學生結合導游創作講解某一民族導游詞進行討論在討論式教學中,對于具有爭議性的問題,鼓勵學生提出不同方面的意見。

5.探究式教學法

探究式教學的目的是要讓學生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是一種深層次的教學。探究式教學的基本程序是:選擇民俗事象――找出疑點――查找資料――分析討論――釋疑。在民俗文化中,有許多迷信的東西,是傳統文化中的糟粕,學生通過探究式學習明確了什么是該繼承和發揚的,什么是要拋棄的,達到弘揚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目的。

(四)考核方式改革

本課程采用“駕證式”考核,在成績表中反映兩個成績即理論總評成績和實踐技能考核成績。主要考核項目有

1.民俗旅游產品設計。

考核學生是否具有熟練運用所學的民俗文化知識,在接待中做到尊重各民族游客的風俗習慣,并向其提供良好的個性化導游服務的能力。要求學生結合所學的專業知識,選擇任一少數民族。設計一條從家鄉出發去該少數民族的旅游行程。

2.少數民族飲食文化分析。

通過本課程的學習,考核學生能否順利掌握本學科的學習重點,并能初步運用相關理論去分析解剖實踐中的相應問題。要求學生結合所學的專業知識,選擇任一少數民族。分析歸納與總結該民族的民族飲食文化結構及特點。

三.課程改革成果

(一)實用性強

民俗文化是學生考取全國導游證和省景點導游員必考的理論內容之一,通過課堂學習,強化了學生對考證內容的熟悉。

(二)技能大賽發光發熱。

在參加省乃至全國導游技能大賽,除了考試的理論內容與民俗相掛鉤外,在學生的才藝表演上,民俗文化也功不可沒。

(三)利用多媒體,提高教學效果

本課程完全實現在多媒體教室運用多媒體手段進行課堂教學。主講教師不僅要靈活運用網絡技術、網絡資源,自制課件開展民俗文化課程的教學活動。同時,還應指導學生自制學習課件,促進學生學習興趣的提高。

參考文獻:

[1]舒惠芳. 高職高專旅游管理專業實踐教學模式探討[J]淮南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7(03)

相關期刊更多

外科理論與實踐

統計源期刊 審核時間1-3個月

上海交通大學

人民公安

部級期刊 審核時間1個月內

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安部

精武

省級期刊 審核時間1個月內

黑龍江省體育局

主站蜘蛛池模板: 普定县| 神池县| 黔东| 永德县| 临桂县| 历史| 阿拉善盟| 潼关县| 克什克腾旗| 孙吴县| 开阳县| 化州市| 新野县| 鲜城| 通河县| 团风县| 济宁市| 洪江市| 德化县| 七台河市| 武安市| 普洱| 津南区| 宜阳县| 滦平县| 红桥区| 永年县| 双桥区| 桃园县| 寿光市| 铜川市| 荔波县| 胶州市| 太康县| 邻水| 汽车| 邵东县| 内江市| 大宁县| 蕲春县| 万山特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