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護理缺陷管理制度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1.1 護理缺陷發生科室分布:26例護理缺陷發生科室,按發生率高低依次是:內科、急診科、兒科、外科、婦科、針灸推拿中心。
1.2 護理缺陷發生內容:26例護理缺陷中,因輸液造成護理缺陷8例,液體接錯3例,口服藥發錯2例、漏發2例,血液抽錯3例,液體有雜質3例,液體中少加或多加藥物2例,病情觀察不仔細3例。
1.3 護理缺陷責任者:護士17例,占65.4%,護師3例,占11.5%,主管護師1例,占3.9%,護生5例,占19.2%。
2 護理缺陷原因分析
2.1 護士責任心不強:有些護士在護理工作中沒有嚴格執行三查八對制度,或者工作經驗不足,從而出現了以上加錯藥、發錯藥、血液抽錯等現象;或者對患者病情觀察走馬觀花,對發生的情況不愿意仔細地去分析判斷,得過且過,應付了事。
2.2 管理力度不夠:護理工作質量的好壞,護士長是關鍵。護士長是主要管理責任者,在臨床上護士長由于各種原因把大部分時間花費在應付各種事務性工作上,缺乏護理風險意識,責任不清,獎罰不明。護理質量控制流于形式,發生護理缺陷后,也不組織護理人員進行討論分析,不找原因,沒有制定防范措施等。
2.3 查對制度不嚴:護理缺陷統計中,大多數差錯是由于沒有認真執行查對制度,才會導致上述錯誤的現象發生。26例護理缺陷中,有23例是由于未嚴格執行查對制度而引起的。
3 防范措施
3.1 加強護士職業道德教育。教育護理人員認真學習法律、法規文件,嚴格執行各項規章制度。熱愛本職工作,樹立干一行、愛一行的思想。增強工作責任心,在工作中精益求精。樹立“一切以病人為中心”的服務理念。
3.2 加強護理管理:護理管理的成敗,直接影響到護理質量。護士長要嚴格把好質量關、安全關,發現科室存在安全隱患,應積極組織護理人員進行討論,并提出防范措施。把不安全因素、護理安全隱患消除在萌芽狀態。
3.3 加強制度落實:嚴格執行各項規章制度,認真執行各項技術操作規程,是防范護理風險的有效措施。應經常組織廣大護理人員,認真學習各項規章制度,如三查七對制度、交接班制度、護理缺陷管理制度等。
3.4 加強技能培訓:加強護理人員的三基三嚴培訓。各科室應根據不同層次的護理人員實際情況,制定出相應的切實可行的培訓計劃,組織業務理論學習及業務培訓,并加大考核力度,提高護理人員的專業水平。同時積極鼓勵護理人員參加業余護理本科、專科學習,選派護理骨干到外院進修學習,或者參加各種護理學術活動,不斷更新知識,提高專業理論水平和各項技術操作水平。
3.5 護患溝通:護患溝通是護士應該掌握的一門非常重要的服務藝術。學會與病人溝通,學會人文關懷,才能進行有效的溝通,才能提高病人對護理人員信任度,才能及時發現問題,解決問題。
[關鍵詞] 門急診;輸液;不安全因素
[Abstract] Objective: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nursing care and provide patients with high quality service, we controlled and decreased possible factors of insecurity in outpatient and emergency infusion observation room of our hospital. Methods: Factors of insecurity in aspects of patients, drugs, nurses and environment were analyzed, then solutions were found out in the management system, staff development and patient management. Results: Patient satisfaction rate was improved to 94% from 86% two years ago and the occurrence of disputes and medical errors was reduced. Conclusion: Defect management system will help improve?nursing quality in outpatient and emergency infusion observation room and ensure patient safety.
[Keywords] Outpatient and emergency room;infusion;factors of insecurity
我院急診就診病人多、病種復雜、病情重,大部分病人需留觀輸液,再加上急診觀察室還承擔了門診輸液任務,日平均輸液量在250人次以上。急診觀察室危重病人病種多樣,涉及面廣,護理安全隱患貫穿在護理操作和搶救過程的各環節中,若處理不慎,直接影響護理質量或引起護理差錯事故[1]。急診觀察室如何在保證工作量順利完成的基礎上,嚴防護理差錯事故及糾紛的發生,進一步提高護理治療質量,為病員提供優質護理服務是醫院質量管理的重點。通過對不安全因素的分析,提高對重點環節、重點對象的認識,改進工作方式,優化工作流程,可以達到優化護理質量的目的。
1 不安全因素
1.1病員方面
1.1.1由于急診輸液病床不固定,病人可能因為光線、離廁所遠近、病床整潔度等原因隨意更換病床,造成床號與輸液卡不符。病人使用他人社保卡繳費而導致人、名不符的情況也時有發生。
1.1.2某些急診病人病史不詳細,病因不明確,病情變化快而突然,若未及時發現會造成嚴重后果。
1.1.3無家屬陪伴的病員在入廁時有跌倒的危險。
1.1.4有些病人因各種原因急于輸完液體而擅自加快輸液速度,有些病人在輸入帕珠沙星或夫西地酸等對血管有刺激的藥物時卻擅自減慢輸液速度。
1.1.5急診病人在觀察的過程中發生病情變化需住院治療的,在轉運過程中有漏液和病情惡化的危險。
1.2藥物方面
1.2.1由于門急診用藥種類繁多,護士可能因為沒有完全了解藥物之間的配伍禁忌而發生藥物相互反應。
1.2.2我院因病人數量多、存放條件有限而采取由病人自己保管靜脈藥物的方式,藥物在病員攜帶的過程中可能發生污染、破損和丟失。
1.3護士方面
1.3.1由于門急診環境嘈雜、工作量大,急診病人及家屬往往因為急于得到治療和不了解觀察室工作流程而頻頻催促,甚至大發雷霆,導致急診護士在緊張工作的同時承受著巨大的精神壓力。
1.3.2低年資護士對急診的工作性質缺乏認識,沒有具備急病人所急、想病人所想的人文關懷品質,缺乏嚴謹、細致的職業素養以及愛崗敬業精神。
1.3.3能夠掌握常見病種的護理要點,但對某些專科知識缺乏了解。
1.3.4只重視癥狀護理,存在忽視心理護理的現象,而急診病人普遍存在焦慮情緒,不利于疾病的恢復。
1.4環境方面
1.4.1病房設計缺乏合理性,配套設施欠完善。某些病房離護士站較遠,不利于觀察病情和搶救;無衛生間的病房離公共廁所較遠,為輸液病員帶來不便。
1.4.2急診病人往往會有較多家屬陪同,造成病室內人員嘈雜,影響治療和休息。
2 對策
2.1管理機制 在醫院的支持下盡量改善硬件設施,營造出舒適、安全、人性化的病區環境。完善了急診搶救制度、值班及交接班制度、護理缺陷管理制度等護理規章制度,制定門急診觀察室規范化工作流程,使日常工作有章可循、有理可依。合理安排人力資源,高年資與低年資搭配,落實崗位職責,實行彈性排班制度。啟用計算機管理系統,增加二維碼識別途徑。將病房分為內科疾病區、外科疾病區、危重病員區、門診區,使同類病人相對集中,便于治療及管理。限制家屬人數,病人必須有家屬陪同但不超過兩人,減少流動人員,維持良好秩序。藥物由病房統一保管,設立專門的貯藥柜,保證藥物保存的溫度、濕度環境。
2.2護士培養 加強護士職業道德、愛傷觀念的培養,加強安全教育,樹立“安全第一”的思想。實行護士分層次培訓,低年資護士注重基礎理論、基本知識、基本技能的“三基”培訓,高年資護士注重專科知識、應急能力、病人及病房管理能力的培養。科室每月組織學習,片區每季度進行一次抽考,全院半年進行一次理論及操作考試,以促進各級護士不斷學習和提高。強調溝通的重要性,履行告知義務,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繼續開展“以病人為中心”的優質服務活動,深化其內涵,強化廣大護理人員的服務意識,改善服務態度,把以病人為中心的工作體現到護理病人的各個環節。
2.3病人管理 對病人進行病情評估并隨時觀察病情變化,了解病人的診斷、用藥、陽性體征、專科處理意見及轉歸。轉科病人需專人護送,病情嚴重者安置便攜式監護儀,帶急救箱。對病人及家屬進行健康宣教及心理護理,告知病人病房設施、輸液流程、輸液過程中的注意事項及所患疾病的防治知識。除在輸液區墻上醒目位置張貼輸液時間、流程、注意事項等相關告知外,針對不同類型病人,采取不同溝通方式[2]。
3 小結
我科不斷對工作中的不安全因素進行分析、改進,加強各個環節的質量管理,嚴防差錯事故的發生。兩年來共收治病人237412人次,病人滿意度由兩年前的87%提高到94%,投訴由原來的1年十幾例下降至2-3例,未發生一起護理差錯事故。
護理質量是關鍵,護理安全是核心,特別是急診科應該將病人的安全放在第一位,作為急診科護士清楚認識工作中的不安全因素能促進自身護理水平的提升,加強危機管理能力和差錯防范意識。
參考文獻:
【關鍵詞】手術室;風險管理; 防范措施
【Key words】 Operating rooms; Risk management ,precautionary measure
隨著醫療環境的改變,外科無疑是醫療行業中最具“高科技、高風險、高難度”特征的專業。手術室作為外科手術的主要場所,風險無處不在,且后果嚴重[1] ;因此,手術室風險管理是外科風險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如何避免和及時發現、有效處理手術室護理過程中各類風險,已成為保證和提高護理質量管理,甚至是醫院質量管理面臨的重要課題[2]。下面就手術室護理風險的現狀和風險管理進展進行綜述。
1 手術室的風險因素識別與評估
資料統計顯示,發生“手術不正確”(包括手術對象、方式、部位、側向錯誤)是手術室的最高風險[3-4]。分析手術室的各類風險因素是防范與處理風險的前提。
1.1 人員因素
①責任心不強或違規操作導致工作失誤。如:手術物品準備不足:-術中器械物品缺失,操作不規范,或手術室物品挪作他用等,有的還造成嚴重后果。②護士經驗不足導致執行不力.如:如麻醉蘇醒期間病人意外墜床;擺放損傷組織或神經,插氣囊導尿管損傷尿道,棉片裁剪過小造成點數不清等。接受手術的病人中高齡、年幼、危重、體弱比例增加,有的甚至同時接受多器官手術[5]。手術室護士若專業理論學習和專業技能培訓不足或滯后,也致風險增加。
1.2 管理因素
①醫院人事制度改革,導致人員流動性增加。如:聘用制護士比例日益增加,護士年輕化、流動性大,造成手術室人員經驗不足或技能不高[6]; ②制度建立后不嚴格執行或以經驗代替制度,導致制度形同虛設。對嬰幼兒、躁動者,沒有針對性約束措施,易發生意外傷害。(3)培訓制度落實不力,導致操作失誤,造成嚴重后果。帶教失控造成未經滅菌器械用于手術等。④物品和設備管理、使用不當,嚴重影響手術質量。如:特殊器械、手術物品(如人工韌帶、瓣膜、關節或固定器材)準備不完善等等,造成手術延誤;設備性能掌握不好,導致手術風險;手術器械核對和管理不規范,導致異物殘留體腔;標本管理不善[16],責任心不強導致標本丟失等。
1.3 環境因素
手術間空氣潔凈度不達標,造成手術感染。如:濕式清掃措施未落實、參觀手術人員太多、在手術間折疊或抖動敷料、空調凈化系統未定時清潔、檢修等等。
以上3種因素中,人員因素、管理因素是最重要的因素,人員素質提高和規范化管理是風險管理的根本。
2 手術室的風險管理原則
手術室護士作為病人手術的參與者、配合者、執行者和監督者,在預防和處理護理風險以及規避或阻止手術病人風險中起到核心和關鍵作用。
2.1 建立風險管理組織:成立手術室風險管理小組,由護士長、高級職稱護師、高年資護士組成,成員必須精通業務、掌握專科護理質量標準和評價、熟悉護理風險管理組織流程。工作重點在制定工作程序、流程和質量標準,發現護理缺陷和漏洞,建立相關預案。如手術病人接送流程、特殊病人防護、意外事故應急、批量傷員救治、麻醉突發事件搶救等,提高護士風險預控能力。護理部建立質量跟蹤系統,組織各種檢查或留言本、征詢醫生意見、召開手術協調會等,實施全程(網絡)監控,保證渠道暢通及信息反饋的及時。
2.2 健全科室護理風險管理制度:實時上報風險事件建立護理零缺陷管理制度,制定年度風險管理計劃、專科培訓考核計劃;制定專科操作程序/流程及評價標準、常見風險防護預案和公眾意見匯集制度等;如制定《關于器械物品清點有誤的處理程序》《手術室停水停電的應急預案》《關于骨科內固定材料的管理規定》等,提升護士應急操作能力。落實“手術風險事件”上報制。
除常規對發生的差錯、事故必須呈報外,更強調對護理缺點、問題、意外事件、投訴或糾紛等的實時呈報,其目的:一是得到職能部門技術幫助,制定更縝密的補救措施;二是為風險管理組織進行全院性的風險評估提供依據,尋找對策,杜絕類似事件。這起到了一個非常好的預警作用.
2.3 落實護理風險教育計劃,提高風險意識:要制定切實可行的風險教育計劃,定內容、定人員、定時間、定效果。教育護士不僅要正確認識當前工作中面臨的風險,還要會預測隨著時展可能出現的新的風險,嚴謹慎獨;工作中認真準確執行各項規章制度和操作規程,技術操作若無把握,切不可盲目行事,使護士從思想上提高風險意識,樹立正確風險觀。
2.4 強化護士素質教育,提高防風險“免疫力”臨床實踐表明,護士的素質和能力與護理差錯、事故的發生率成正相關。抓好護士的素質教育,可以從根本上提高護士防范風險的“免疫力”。素質教育,要延續終身。要鼓勵在職教育、自學為主,在自學過程中提倡自學內容與工作目標相結合、實踐技能與崗位要求相結合、個人習慣與規范制度相結合;開展專業化培訓,不斷提高專科理論水平和臨床工作能力;根據護士責任心、年資、能力、悟性與崗位要求實施分級培訓;針對不同的專科,將人員進行分組,定期輪換,提高護士配合手術的能力;開展新項目,要預先組織學習有關新知識,制定有關管理制度或規定,保證新項目安全實施;結合風險苗頭或案例,開展警示教育,防患于未然。
目的:探討護理風險管理在心血管內科護理中的應用效果。方法:將2014年1月~2015年1月在某院心血管內科治療的196例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98例(采用護理風險管理干預措施)和對照組98例(采用常規護理措施),對比兩組患者的臨床護理效果。結果:觀察組的風險事件發生率2.04%(2/98)、護患糾紛投訴率1.02%(1/98)均顯著低于對照組,護理滿意度(97.98±1.31)明顯高于對照組,兩組以上指標相比差異均具有顯著性(P<0.05)。結論:通過對心血管內科患者在護理過程中存在的風險因素進行分析,并采取相應的風險管理對策,極大地降低了風險事件的發生率,并增強了患者對護理的滿意度,加強風險管理在臨床護理中意義重大。
關鍵詞:
心血管內科;護理風險管理;應用護理
風險事件高發的科室之一是心血管內科。通常患有心血管疾病的患者的年齡比較大,并且病情相對比較嚴重,同時有很多并發癥也隨之出現,病情發展很快,如果對病人的護理方式不正確,很容易導致患者心力衰竭或心跳驟停。隨著醫護人員護理理念與護理模式的改變,一種新型護理管理模式即風險管理越來越受到臨床護理人員的重視。為了明確心血管內科護理中應用風險管理取得的價值,現對2014年1月~2015年1月在我院心血管內科治療的患者采用護理風險管理干預措施的臨床護理情況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本組資料共計196例,均為2014年1月~2015年1月在我院心血管內科治療的患者,其中男性110例,女性86例;年齡36~84歲,平均年齡(64.2±4.5)歲。所有患者均無嚴重的心、肝、腎功能障礙,無認知功能障礙,無精神疾病,且對本次研究知情,自愿參加本次研究。隨機分為觀察組98例(采用護理風險管理干預措施)和對照組98例(采用常規護理措施),兩組患者在年齡、性別及病情等方面相比差異均無顯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療方法
心血管內科的常規護理對象確定為對照組的患者。常規護理的內容比較多,主要有:檢查患者的各項機能,滿足患者提出的合理需求,治療過程中配合醫生工作等。觀察組患者的風險管理是以常規護理為基礎的。風險管理工作的方式主要有以下幾種。
1.2.1護理風險管理制度的健全
做好護理風險管理的基礎與防范發生差錯事故糾紛是具備完善合理的規章制度,該制度的確定有利于保證醫療安全。由于心血管病房存在自身獨特的特點,因此需要建立多項制度加以管理,如病區安全管理與突發搶救制度;冠心病患者術前、術后護理的管理制度;護理零缺陷管理制度;年度風險管理與風險事件上報制度;專科培訓考核與專科操作流程及評價標準制度等。如果有差錯事故的出現,必須向上級上報,特別是如果出現了護理缺陷問題以及意外事件,必須及時承包,避免出現投訴或糾紛。
1.2.2安全用藥相關制度
每種藥物的使用都要注意其規定的注意事項。如硝酸甘油的使用之前,醫護人員必須將服用該藥物后出現的副作用(頭痛、心悸、顏面潮紅等癥狀)向患者及其家屬介紹清楚。如果硝酸甘油是靜脈輸注,必須嚴格控制輸液泵的速度。若患者服用某些藥物,醫護人員必須告知患者服完藥物后要臥床休息,以防止患者用藥后出現直立性低血壓的癥狀[1]。使用洋地黃類藥物之前,醫護人員必須對患者的心率進行監測,等患者服完藥后再離開,與此同時,對患者服藥后的反應密切觀察,床頭交接班的工作必須嚴格執行同時對病情進行仔細記錄。
1.2.3加強儀器管理
護理人員必須熟練操作儀器,為了保證儀器能正常運轉,醫護人員必須定期保養和維修治療儀器,使治療儀器的功能得到充分發揮。護理人員操作醫療儀器的技能的提高是醫院必須要注重的問題,為了防止出現因儀器操作不當影響臨床治療與搶救工作,儀器操作培訓及考核要定期進行。
1.2.4增強安全護理管理
將護欄與防護欄桿分別安裝在病床旁和走廊上,洗手間的地面必須保持干燥,為了避免出現患者墜床或摔傷等意外事件將扶手以及防滑裝置等安裝衛生間內。同時,將“防跌倒、防墜床、防壓瘡……”等護理警示標識懸掛在患者的床頭。護理人員工作的警惕性可以被規范、醒目的護理標識喚起,護理風險被降低,并且護理出現差錯的概率也被大大降低。醫護人員告知患者的家屬將防范措施做好,最好是有人陪伴患者上廁所,如果發現患者出現便秘,家屬需要及時報告給醫師,為了避免患者出現心絞痛、心力衰竭,甚至心臟驟停等癥狀,醫生根據實際情況指導患者排便。
1.2.5護理不良事件主動報告與處理制度
護理風險事件一旦發生,護理人員必須第一時間與患者及其家屬溝通,一方面是獲得他們的諒解,另一方面是做工作使其能夠積極配合醫護人員的工作。為了利于風險管理小組及時分析護理風險事件發生的原因,對護理人員上報護理風險事件的行為要鼓勵,并且實施無懲罰性的措施,有利于實現護理模式的整改與護理流程的改善。
1.3評價指標
對兩組患者中發生風險事件的概率、因護患糾紛發生的投訴率、患者及家屬對護理服務質量的綜合滿意度以及對護理質量的控制評分進行綜合比較,全面評價風險管理的效果。
1.4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13.0統計軟件。采用(x±s)表示,采用χ2檢驗。差異有顯著性為P<0.05。
2結果
對比兩組患者的臨床護理效果發現,觀察組的風險事件發生率為2.04%(2/98),護患糾紛投訴率為1.02%(1/98)以及護理滿意度為(97.98±1.31)分;對照組的風險事件發生率為6.12%(6/98),護患糾紛投訴率為5.10%(5/98)以及護理滿意度為(88.49±2.15)分。兩組以上指標相比差異均具有顯著性(P<0.05),見表1。
3討論
醫療體制改革的步伐越來越快,相應的患者及患者家屬對護理服務的質量也有了更高的要求。由于心血管內科患者一般的病情都比較嚴重,所以醫護人員在對此類患者進行護理時,很容易出現各種類型的風險事件,對患者的治療效果與預后質量直接受到較大的影響[2],所以將風險管理制度應用到心血管內科工作中顯得越來越重要。風險的識別是風險管理的基礎:將風險事件的事后處理轉變成事前的預防就是風險管理。如果要防止不良情況的出現,就要施識、預見、評估護理風險,并采取有針對性地防范措施[3]。風險管理的重要途徑是優質的護理服務,護理管理的每一個環節都會出現護理風險管理,因此,為了為患者提供全面、全程、專業、人性化的護理服務,使其要求得到滿足,就需要護理管理機制不斷得到健全與完善,因而患者及其家屬對護理的滿意度就會提高。本組資料顯示,觀察組的風險事件發生率2.04%(2/98)、護患糾紛投訴率1.02%(1/98)均顯著低于對照組,護理滿意度(97.98±1.31)明顯高于對照組,兩組以上指標相比差異均具有顯著性(P<0.05)。由此可見,通過對心血管內科患者在護理過程中存在的風險因素進行分析,并采取相應的風險管理對策,極大的降低了風險事件的發生率,并增強了患者對護理的滿意度,加強風險管理在臨床護理中意義重大。
參考文獻
1鄭建萍,吳欣娟.加強護理風險管理促進護理質量提升.護理管理雜志,2013,(48):37.
2萬淑芳,萬曉芳.護理風險管理在基層醫院心血管內科的實踐應用.中外醫學研究,2014,9(32):89~90.
隨著醫學模式的轉變和醫療需求的變化,醫療服務質量已成為醫療機構人員素質、服務態度、工作效率、對病人權益和價值觀的尊重、環境設施條件、技術服務水平、費用水平、管理水平等方面的綜合體現。有鑒于此,我院充分研究新形勢下醫療質量管理的發展趨勢,積極借鑒質量管理方面的經典理論及先進管理方法,針對醫療工作中的隱患、質控工作的難點和重點,構建全面醫療質量管理體系,推行量化管理,突出全程全時的質量監控,進一步強化醫療質量管理。
一、加強質量文化建設,樹立質量戰略意識
一是加強職業道德建設,營造良好質量文化氛圍。圍繞“以病人為中心、以質量為核心”原則,對醫務人員積極開展醫德醫風教育,充分調動全員參與質量管理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組織全院職工學習先進的服務理念、服務文化及服務藝術,在全院形成一個質量就是生命、質量就是效益的共識。二是開展全方位、多途徑、多層面的質控教育工作。將國家衛生法律法規、各項醫療護理技術規章制度、質控評分標準及評估方法等醫療質量的文件匯編成冊下發到各科室,并在質控科網站衛生法規及信息,組織醫務人員學習討論;各科室主任根據醫療質量檢查發現的質量問題,結合每季度醫療質量統計數據有的放矢地進行質量教育及講評;為醫護人員定期開展醫療法律法規、維權自律及醫療安全講座,加強依法行醫法制觀念,增強防范醫療差錯事故的能力。三是加強崗前培訓和繼續教育工作,提高醫務人員的業務素質。對新進臨床醫師進行崗前培訓、輪轉和考核,加強基礎理論、基本操作、基本技能的學習;認真抓好在崗人員的業務學習,有計劃、有重點地進行形式多樣的新知識、新技術培訓,對住院醫師加強以“三基”、“三嚴”為重點的規范化培訓;對不具備執業資格或達不到執業標準的醫務人員有計劃、有針對性地加強執業技能培訓和考核。
二、抓規章制度建設,完善各項質量檢查標準
通過制定職責標準、健全規章制度、建立監督機制、加強行政制約,使醫務人員在專業工作和日常事務中有章可循、有法可依、有責可查,確保了醫療質量監控與考評工作的順利實施。一是健全醫療質量監督、評價與改進,使工作規范化、管理制度化。以國家衛生法律法規為依據,結合實際,組織各部門制定和完善一系列科學的、合理的、可操作的醫療規章制度。同時加強制度創新,對頻發的醫療缺陷問題出臺相應的具體可操作的管理制度,建立預防措施監控和防范醫療質量管理中可能出現的危機,有效控制醫療風險。二是建立專業質控標準,使操作常規化、評估標準化。制定具體、明確和可衡量的服務質量指標如診斷質量指標、治療質量指標、工作量和工作效率指標、醫學檢驗技術指標、病人效用指標、病歷質量指標、質量成本控制指標、機器運作指標等,組織專家修訂各項醫療質量檢查評分標準。三是嚴格醫療服務要素的準入管理,防范醫療風險, 保證醫療安全。四是建立有效的醫患溝通機制,保障患者知情同意權利。
三、完善質控體系,強化質量監督
一是健全醫療質量監控組織,各級組織嚴格履行職責。我院構筑了一個全員參與、多層次的動態四級醫療質控網絡(院級質控、職能部門質控、科室質控、醫護技質控員自查互控),制定質控目標,明確各個質控網絡的工作職能及責任分工,各級組織定期開展監督檢查,有效地進行自控和互控,實施環節和終末醫療質量全面監控,促進了院領導、職能部門和業務科室之間管理上的互動,形成全員共參與、全院齊抓共管醫療質量的良好格局。二是突出重點,把握關鍵,加強薄弱環節質控。實施以環節質量為重點的全程控制管理模式,尤其抓重點環節、重點科室、重點人群,對易出醫療安全問題的重點質量環節采用全面檢查、抽樣檢查或定期檢查,并采取相應控制措施,及時糾正存在的質量問題。三是強化約束機制,嚴格實施獎懲制度,做到獎罰分明、責任明確。運用激勵與約束相結合的方式,將每季度醫療質量交叉檢查的考評分數納入科室綜合目標考核,作為科室的績效評價指標,與科室獎金分配、人員評聘晉升晉級掛鉤,增強質控工作的約束力;設立醫療質量優勝獎、質量控制獎,每年評選一次,并對質量管理工作突出的科室和個人給予精神和物質獎勵;建立醫療缺陷責任追究制度,對違反醫療規章制度者堅決嚴肅處理,視情節輕重按《缺陷管理規定》給予相應的經濟處罰,延遲責任人評聘及晉升,對發生重大醫療糾紛、嚴重差錯事故的科室,取消年終評優資格并承擔相應的經濟賠償責任。
四、健全質量信息體系,拓寬質控信息渠道
一是收集內部質量信息。通過多途徑、多層面、多形式收集來自各臨床醫技科室、職能部門、后勤科室員工反饋的準確、及時的質量信息;要求科室及醫護人員在診療過程中嚴格執行醫療工作請示報告制度;在質控科主辦的質控通報開設醫療質量論壇,為醫務人員提供在網上交流醫療質量信息的討論平臺,并有利于質控科實時收集來自醫院內部各層面的反饋信息。二是收集外部質量信息。從有關部門、單位聘請社會監督員,每半年組織召開傳媒和社會監督員的座談會,反饋外界對醫療質量方面的意見建議。每季度開展門診及住院病員的問卷調查工作,每半年組織召開病人或病人家屬的座談會,認真分析和評價病人滿意度的調查結果,及時了解患者對醫院的需求和查找質量隱患。同時建立病人投訴制度,醫務科設立醫療質量投訴電話、熱情接待群眾來訪,加強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