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部丰满熟女富婆视频,托着奶头喂男人吃奶,厨房挺进朋友人妻,成 人 免费 黄 色 网站无毒下载

首頁 > 文章中心 > 地籍測量方法

地籍測量方法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地籍測量方法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地籍測量方法范文第1篇

關鍵詞:地籍測量 控制測量 RTK CORS 導線

中圖分類號:P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3)03(c)-0058-02

地籍測量為土地管理提供精確、可靠的地理參考系統,且不同于一般地形圖測繪,地籍控制網不但要滿足測繪地籍圖的需要,還要以厘米級精度用于土地權屬界址點坐標的測定和滿足地籍變更測量,可以說地籍控制點的高精度是保證整個地籍測量質量的前提和關鍵一環。地籍控制測量可采用三角網、測邊網、導線網和靜態GPS相對定位測量、GPS-RTK測量等方法,而隨著GPS技術的進一步發展,有更多的新方法應用于城鎮地籍控制測量工作,如城市CORS系統等。筆者根據多年從事地籍測量的相關工作經驗,并結合實際工作,對地籍測量中的幾種控制測量方法的應用進行一些探討。

1 地籍控制測量常用方法分析

1.1 靜態GPS控制測量

靜態GPS控制網具有定位精度高,控制范圍大,平面和高程可同步推算,選點靈活,不需要通視及全天候作業等特點,在城鎮地籍測量中常用于基本控制測量,即首級控制網。有時為了提高整網的可靠性及均勻性,城市一級(或二級)控制網也采用靜態或快速靜態相對定位測量方法。靜態GPS網可通過GPS高程擬合(即利用已知高程點建立區域水準面模型推求待求點高程)的方法求得,但由于受基線解算等因素影響,求出的高程精度相對較低。而在已建立似大地水準面模型的地區,可較長時間觀測待求點WGS84坐標,內插似大地水準面,可得到較高精度的高程值。

1.2 導線測量

導線測量作為城鎮地籍控制測量最為經典的方法之一,仍廣泛應用于城鎮地籍控制測量。在城鎮地籍測量中,施測的范圍多為建成區,導線測量能充分發揮優勢,其特點是:(1)相對精度較高、檢核條件多,能在測量過程中有效避免粗差的出現。(2)布設靈活方便,只需相鄰兩點相互通視,特別適合城鎮地籍測量隱蔽地區及城市建筑區的控制測量。(3)可同時進行三角高程導線測量,同步傳遞高程等優點。導線測量每站需觀測水平方向折角、垂直角,斜距及測距時主站的氣壓、溫度、儀器高、覘高等,利用這些觀測要素通過改正來推算待求點值。根據不同等級精度也規定了所有儀器能達到的測角、測邊精度,起始數據精度,導線總長等指標,從而保證了最弱點中誤差。影響導線精度的因素有設備系統誤差、外界觀測條件、作業人員技能等,所以在導線測量作業前,盡量根據技術要求選定好作業人員和設備,并做好設備的檢校。

1.3 GPS-RTK控制測量

利用GPS-RTK技術實施控制測量能夠實時提供待求控制點的三維坐標,具備靈活、快速、省時、省力及精度高等優點,能極大地提高工作效率。RTK定位的誤差一般分為兩類:一是同測站有關的誤差,包括天線相位中心變化、多路徑誤差、信號干擾和氣象改正因素;二是同距離有關的誤差,包括軌道誤差、電離層誤差和對流層誤差。因此,利用RTK進行控制測量時應遵循GPS作業的基本要求。首先,基準站應選擇在地勢較高且開闊沒有遮擋的地方,以便增大基準站電臺的發射距離及基準站能夠接收到更多的GPS衛星信號;其次,基準站要遠離大功率無線電發射源、高壓線及大面積水域等,以避免電磁波干擾或水面及建筑物等帶來的多路徑效應;第三,基準站應架設穩定牢固,避免觀測期間晃動,影響測量精度。

RTK技術的控制測量具有以下優點:(1)誤差分布均勻、相互獨立,不存在誤差積累,精度可靠度較高。(2)RTK測量技術能夠實時地提供測量成果,不需要像常規控制測量那樣分級布網,可以直接在所需點位的地區進行布設和測量,可以大大減少生產成本,減輕測量員的勞動強度,提高測量速度和效益。其缺點也有以下幾點:(1)受遮擋物影響,造成信號失鎖,定位延遲。(2)控制范圍較小,作業半徑一般不超過15 km,定位精度隨距離的增加而顯著降低。(3)受時間段影響,在某些時間段接收到衛星個數較少,在電離層高峰期作業會影響作業精度。

1.4 CORS控制測量

多基站網絡RTK技術建立的連續運行衛星定位服務綜合系統(CORS),作為GPS技術在測繪、導航等行業發展利用的方向,在我國許多地區迅速發展并部分建成使用。

CORS系統提供的網絡RTK定位精度一般在厘米級甚至更高精度,完全可以滿足城鎮地籍控制測量要求,在已建成CORS系統的地區或城市,利用其進行控制測量作業非常便利。CORS系統徹底改變了傳統RTK測量作業方式,其主要優勢體現在:(1)采用連續基站,用戶可以全天候觀測,使用方便,提高了工作效率。(2)縮短了初始化時間,有效工作的范圍較大。(3)不需要另架設基準站,真正實現單機作業,減少設備購置費用。(4)數據監控系統完善,可以有效地消除系統誤差和周跳,增強差分作業的可靠性。(5)數據鏈通訊方式固定可靠,可以減少噪聲干擾。(6)精度高,與單個參考站RTK測量相比,CORS提供的網絡RTK測量采用多個參考站聯合解算數學模型,其測量精度和可靠性遠高于單個參考站RTK。(7)作業效率高,相對于靜態GPS測量的先外業聯合觀測后內業數據處理模式,CORS在服務范圍內作業可得到即時坐標,更省時。(8)建立CORS系統后,可長期提供穩定、統一的參考坐標系,并規范基礎測繪數據等。

利用CORS進行大比例地形地籍圖測量控制測量作業,也受到GPS測量限制條件的影響,在建成區作業并不適宜。

2 在城鎮地籍測量中幾種控制測量方法應用比較

以筆者參與施測的賀州某縣1∶500數字化地籍測量項目為例。測區位于該縣某風景區以南,以居民區和山地、丘陵地、水庫區為主,該工程屬于全國二調城鎮地籍測量部分。布設四等GPS網一個作為測區首級控制,施測四等控制點12個;并布設城市一級GPS網作為首級網加密,施測一級控制點81個;GPS網采用四等水準聯測約70%網點建立水準面模型作GPS高程擬合。二級、圖根控制點測量采用導線測量、GPS-RTK控制測量、廣西CORS控制測量等方法進行。及為了檢驗各種作業方法在不同環境精度及相互精度,通過二種以上方法測同一組控制點進行比較分析,操作嚴格執行規范。

2.1 廣西CORS與靜態GPS網點比較

在不同范圍選擇四等或一級GPS靜態測量網控制點,與利用廣西CORS系統提供的網絡RTK檢測進行對比,共檢測控制點25個,其較差分布情況如表1所示。最大較差為:dx=4.6 cm,dy=-4.2 cm,dH=-5.3 cm。平均較差為:dx=-1.22 cm,dy=1.14 cm,dH=2.16 cm。由較差計算得的中誤差為mx=±1.58 cm,my=±1.67 cm,mH=±2.55 cm。從較差和中誤差來看,廣西CORS提供的網絡RTK測量結果精度完全符合《城市測量規范》要求,可作城市二級以下控制測量,可否作城市一級或更高等級控制測量,有待于進一步驗證。

2.2 GPS類方法與常規方法對比

利用全站儀實測相互通視的GPS靜態網點、CORS控制點及RTK控制點相鄰點對的邊長和高差,與點對測量坐標反算值進行比較,共檢測點對62對。統計結果如下:邊長最大較差為5.57 cm,最小為0.02 cm,平均為1.69 cm,間距中誤差1.83 cm;高差最大較差為7.05 cm,最小為0.04 cm,平均為2.42 cm,高差中誤差2.66 cm。幾種方法的對比結果,平面差值在許可范圍內,個別RTK控制點高差較值稍大,考慮城鎮地籍測量對高程一般不作要求,因此幾種方法皆能滿足城鎮地籍測量中控制測量的需要。

2.3 幾種方法在不同地形條件下的比較

分別在建成區、山地、丘陵地、水庫邊4類不同的地形條件選擇導線測量方法施測的控制點和利用RTK施測能得到固定解的控制點對,每組地形條件檢測20對,共80對。在不同地形條件下,RTK測量與導線測量較差區分較顯著,在建成區由于建筑物的遮擋和反射,較差值最大;在較開闊的丘陵地,較差值最??;山地由于山體對部分衛星信號遮擋,較差值稍大;大面積水域對RTK測量值影響并不明顯。在距離較短的點對,RTK測邊誤差比導線較高,但點位誤差卻較小,可以得出在短距離測量中,導線測量相對于RTK測量精度較高。

3 結語

通過幾種常用控制測量方法在大比例地形地籍圖運用分析和比較,筆者認為每種作業方法各有其優缺點,不同的等級及不同地形條件適用不同的作業方法。概括來說,靜態GPS相對定位測量適用于等級控制點測量,導線測量適宜于建成區或較隱蔽區域,RTK或CORS適宜于開闊、遮擋物少地區。在實際作業中,可根據測區情況選用適宜的方法,也可以綜合利用各種方法,以提高作業效率,滿足精度要求。

參考文獻

[1]賈峻峰.地籍測量基本方法研究[J].科技資訊,2009(2).

地籍測量方法范文第2篇

關鍵詞:城鎮 地籍測量 方法

城鎮建設中的地籍測量內容主要以權屬核查、野外數據收集、地籍調查、地籍測繪、數據庫信息建立為基礎,在實地測量中要以城鎮土地的位置、面積、屬性、用途、權屬為出發點,詳細的收集地籍信息,以保證城鎮經濟建設以及國土部門對地籍圖和地籍數據的正常需求。本文從地籍測量方法的選擇出發,論述了城鎮地籍測量的常用方法,并細致的分析了地籍測量成果的保管與利用。

一、城鎮地籍測量方法的選擇

城鎮地籍測量的方法應滿足城鎮地籍管理的需求,同時還要考慮到成圖質量和單位面積的測量經費。時下隨著計算機技術和測量技術的發展,地籍測量應從科學技術、數據精確、組織合理等面方入手,選擇經濟有效實用的方法進行實地測量。

(一)測量經費的合理性

城鎮的地籍測量是一項長期而復雜的工程,其需要對不斷變化的地籍信息進行測量,同時還要考慮到經費支出問題,因測量方法的不同,單位面積所需的經費也不同。針對一個發展中的城鎮這種測量經費往往無法接受,針對地方政府的財政預算來說,也是一筆不小的支出,所以在城鎮地籍測量中一定要選擇適宜的地籍測量方法。

(二)城鎮地籍測量方法的實用性

城鎮地籍測量方法的實用性主要是指在一定區域內,選擇較為適宜的測量方法以滿足測量過程中對坐標、面積、界址的需要。測量過程中對一般城鎮和村莊都可以利用解析法和圖解法進行測量,隨著城市化的發展,建筑物密集程度增大,宗地面積變小,界址密度也逐漸增大,需要利用現有的比例尺對現行的地籍圖形進行似畫,并根據實地測量繪制成地籍圖。在實際操作中,可以利用部分解析法進行宗地坐標的劃分,解析法可以計算出地籍數據,但有部分地籍數據還不夠精確,這時利用實際測量確認部分解析的數據,以達到節省工作量和資金的目地,所以說城鎮地籍測量要充分利用好測量方法,突出測量方法的實用性。

(三)原有地籍資料的可利用性

原有地籍資料具有一定的可追溯性,在地籍信息收集中一定要強化對原有地籍資料的再利用,這可以極大的縮短地籍測量圖的成圖周期,體現地籍成果資料的現勢性。目前,我國的土地測量單位技術力量相對薄弱,儀器與設備相對落后,在開展地籍測量時存在難度大,任務重的情況,實際測量中如果測區內有現成的地籍圖,可首先進行選用,如有平面地物缺失可進行修補,然后結合實地測量數據對宗地勘丈數據和地籍要素進行繪圖,這樣既節省了資金又縮短了成圖周期,達到了土地管理的要求。

二、城鎮地籍測量的常用方法

(一)GPS靜態控制測量法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GPS技術在測繪和地籍測量中的應用越來越廣泛,在城鎮地籍測量中我們可以利用GPS靜態控制測量的方法對城鎮地籍數據進行測量。GPS靜態控制測量具有控制范圍大,平面及高程同步準確,選點靈活等特點,比較適用于城鎮的地籍測量。在測量中利用GPS靜態網通過GPS高程擬合的方法來進行測量,測量中受基線解算的影響有時高程精度會不太準確,這時可以建立似大地水準面模型,通過長時間對待求點的觀測來得到精度較高的高程值。實測中還要注意靜態GPS控制網容易受到天氣、環境、無線信號的干擾,同時還要考慮GPS信號面對人流、行車、建筑物的影響因素,測量中一定要注意數據的多次測量,強化數據的可靠性和精度。

(二)導線測量法

導線測量法是城鎮地籍測量中較為常用的方法之一,在城鎮地籍測量中施測的范圍多為建成區。導線測量法的特點是精度高、檢核條件多、布設靈活、方法簡便等,在城鎮測量中只需相鄰兩點相通就可以得出測量數值,并且可以利用三角高程導線進行測量,比較適合測量城鎮中的隱蔽地區。導線測量每站需觀測水平方向折角和垂直角,并根據斜距及測距時主站的氣壓、溫度、儀器高進行測量。城鎮地籍測量中還要根據不同精度的要求來調整儀器的測角、測邊精度、起始數據精度、導線長度等,減少實測中的誤差值,這里所指的誤差值主要是設備和人為因素帶來的誤差,所以在導線測量作業前,盡量根據技術要求選定好作業人員和設備,并做好設備的檢校。

(三)GPS-RTK測量法

GPS-RTK技術利用GPS提供的數據能夠為實控測量區域提供準確的三維坐標,這不但提高了地籍的精度,而且極大的提高了測量的工作效率。RTK定位存在著一定的誤差,主要可分為同測站誤差和距離誤差,同測站誤差包括天線相位中心變化、多路徑誤差、信號干擾、天氣因素等,因此利用GPS-RTK技術進行測量時要按著GPS的作業標準和規范進行操作,首先應選用適宜的基準站,減少遮擋增大發射距離和接收信號的準確;其次做好基準站的抗干擾措施,遠離無線電、高壓線、積水區等;再次基準站應架設穩定牢固,避免觀測期間晃動,影響測量精度。

三、地籍測量成果的保管與利用

地籍測量后成圖的保管非常重要,它所表達的內容除了地形和地貌外,還記載了土地的權屬關系等一系列的數據,土地部門了為發揮其作用入了大量的人力和財力,所以必須對地籍的保管和利用加以重視。地籍測量成果的保管與利用主要分為三個主面:首先,明確土地權屬關系后,利用地籍圖對土地使用的范圍、使用者、使用年限進行統計,避免過去因征地而引發的用地矛盾,并與戶主進行聯系,做好戶主及面積的核對,理清可用地的范圍為城鎮建設打下基礎;其次,做好地籍資料的收集與變更登記,這可以準確的反映出土地的面積與地價,使土地的使用與評估更具權威性,同時也更為合法。

參考文獻:

地籍測量方法范文第3篇

關鍵詞:農村宅基地;調查測量;方法分析

隨著當前經濟的快速發展,農村經濟作為我國經濟發展中,重要的組成部分。其在實際發展的過程中,也引起了廣泛的關注。其中農村宅基地則為主要的關注點之一,農村宅基地在發展的過程中,針對其進行調查測量有助于后期土地確權的發展。但由于農村宅基地當前在實際發展的過程中,未形成專業準確的調查測量方法,因此在實際開展的過程中也面臨了較大的難度。在此背景下,筆者針對的當前農村宅基地調查及測量方法,進行簡要的剖析研究,以盼能為我國農村宅基地的管理發展提供參考。

1農村宅基地

我國農村面積較大,占據了我國絕大部分地域面積。實際發展的過程中,為我國經濟的發展提供了極大的支持[1]。其中農村宅基地為當前我國發展中,特有的一類土地性質類型。農村宅基地在發展的過程中,其權屬為村集體所有。實際應用的過程中,農戶或個人想村委會進行申請,之后進行審批進行房屋建筑的用地現狀。農村宅基地,一般包括已建設房屋的土地、建過但已不能居住的土地、準備建筑的土地三類。

2當前農村宅基地管理在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當前我國農村宅基地管理在發展的過程中,整體的發展現狀較為良好。但在細節方面,還存在較多的問題。例如:證照問題、均衡性問題、界線性問題。此類問題的出現,影響了農村宅基地的良性發展。并且在實際發展的過程中,造成了較多的民事糾紛以及民間沖突問題,造成了較大的影響。針對此類問題,筆者進行簡要的分析介紹。

2.1證照問題

1)辦理證件,未建房屋。農村宅基地在應用的過程中,首先應向村委會提出申請。此后由上級部門進行資格審批,之后由相關部門發放《建設用地批準書》[2]。中間流程因實際情況,各地的規定現狀有所差異。農戶獲取《建設用地批準書》之后,開始房屋建設。當前主要存在的問題為,農戶已獲取《建設用地批準書》,但未進行實際修建。2)無證建筑。農村宅基地管理在發展的過程中,由于地方管理現狀等現實原因的影響,實際發展的過程中,整體的管理現狀差異度較大。因此在實際發展的過程中,無證建筑也大量存在。此類建筑未經過上級部門審批,只進行了村委會的報備以及村集體的通過。部分案例中,甚至未進行村委會的報備,直接進行了房屋的建設。此類問題為當前實際發展中,主要凸顯的問題之一。

2.2均衡性問題

我國農村宅基地在發展的過程中,關于宅基地的審批以及管理現狀,基層管理在規范性方面還存在較多的問題。此類問題的出現,嚴重的影響了農村宅基地的發展。其中均衡性問題則較為突出,具體體現為:各農戶之間宅基地分配不均衡,宅基地面積、數量等方面差異度較大。

2.3界線性問題

農村在發展的過程中,長期以來由于歷史等方面的原因,關于地域界線的劃分,部分地區還存在較多的問題。此類問題直接影響了農村宅基地的管理質量,實際發展的過程中,由于自然村之間的土地界線存在問題,最終造成農村宅基地在劃分測量的過程中,出現了較多的沖突現象,以及民事糾紛現象。

3農村宅基地調查及測量方法的策略問題

農村宅基地調查及測量在發展的過程中,由于歷史遺留問題、實際管理辦法等現狀,實際發展的過程中,還存在了較多的問題[3]。針對此類現狀,筆者分析當前農村宅基地的發展現狀。并提出了以下的改善對策,例如:整體調查,細節劃分、統一規劃,明確權屬、明確遺留問題,人性化測量管理、精確測量,明確界線。針對此類策略方法,筆者進行簡要的分析介紹。

3.1整體調查,細節劃分

農村宅基地在管理的過程中,首要的任務為調查。為了有效的落實調查效果,并且提升后期的劃分,政府部門應針對實際調查項目,組織專職人員逐戶進行調查。調查的過程中,進行數據的記錄和電子檔案建立。并且針對異常數據進行特殊標記,以便于后期的劃分和協商管理。調查結束之后,針對爭議地區進行關聯戶的協調商議。以此進行爭議問題的解決,以此促進后期的細節劃分。

3.2統一規劃,明確權屬

調查結束細節劃分完畢,為了有效的保障后期農村的統一發展,關于農村宅基地的權屬問題,應進行嚴格的法規宣傳,以及證照的發放。以此避免因權屬問題,引起的。做好基層的政策法規宣傳,確保農戶的切身利益,保障農村宅基地的良性發展。

3.3明確遺留問題,人性化測量管理

農村宅基地在歷史發展的過程中,遺留了較多的歷史問題。當前在實施管理辦法的過程中,此類管理辦法與歷史遺留的宅基地的問題,也出現了較多的沖突現象。為了有效的改善此類問題,并且確保農戶的貼身利益。實際發展的過程中,政府部門應明確歷史遺留問題,明確土地權屬問題,通過人性化的測量管理進行宅基地的實際面積測量。

3.4精確測量,明確界線

農村宅基地界線問題,為當前影響農村宅基地良性發展的主要因素之一。針對此類現狀,為了有效的保障宅基地的穩定發展,調查測量人員應嚴格參照地籍資料,進行實地調查測量[4]。并通過GPS技術以及無人技術,進行精確的測量核準。以此解決農村宅基地的界線問題,避免因界線問題產生的糾紛現象。

4結語

當前我國農村宅基地在調查和測量方法落實的過程中,實際的發展現狀較為穩定。但在細節方面,還存在較多的問題。在此現狀下,為了有效的保障農村宅基地的良性發展,并且提升農村宅基地的調查及測量方法,未來農村宅基地的調查與測量方法落實,應朝著整體調查,細節劃分、統一規劃,明確權屬、明確遺留問題,人性化測量管理、精確測量,明確界線的方向進行發展。

作者:盧文忠 單位:潮州市潮安區國土資源局測繪隊

參考文獻:

[1]段文.農村宅基地的調查方法及地籍測量分析[J].住宅與房地產,2016,(6):19.

[2]錢圣安.淺談農村地籍更新調查之宅基地調查[J].中國房地產業,2016,(8):38-40.

地籍測量方法范文第4篇

關鍵字:地鐵;控制測量;技術方法

中圖分類號:U231文獻標識碼: A

地鐵地面控制測量包括地面平面控制測量(衛星定位控制網測量、精密導線網測量)和地面高程控制測量兩部分。

地面平面控制測量

平面控制網由兩個等級組成,一等為衛星定位控制網,二等為精密導線網。

地面平面控制測量采用城市坐標系。應沿地鐵線路獨立布設平面控制網。投影面高程應與城市現有投影面高程一致,若線路軌道的平均高程與城市投影面高程的高差影響每千米大于5mm時,應采用其線路軌道平均高程面作為投影面高程。對已建成的衛星定位控制網和精密導線網應定期進行復測。第一次復測應在開工前進行,之后應每年或兩年復測1次,且應根據控制點穩定情況適當調整復測頻次。復測精度不低于初測精度。

1.1衛星定位控制網測量

1.1.1外業測量

1、衛星定位控制網測量技術指標應滿足表1.1-1的規定。

表1.1-1衛星定位控制網主要技術指標

2、衛星定位控制網觀測應滿足下列要求:

(1)觀測前進行星歷預報,選擇衛星狀況良好的時間進行觀測;

(2)天線定向標志指向正北,且經整平、對中后,其對中誤差應小于2mm;測前、測后測定天線高各一次,互差應小于3毫米,取其平均值作為最后結果;

(3)觀測時嚴格按規定的時間開機作業,保證同步觀測同一組衛星;觀測開始后,及時記錄或輸入有關數據并隨時注意衛星信號或信息存貯情況,并記錄觀測手簿。

(4)每日觀測完畢,及時將存貯介質上的數據進行拷貝到計算機中并進行數據處理。

1.1.2數據處理

1、基線處理

衛星定位控制網外業觀測基線解算時,對于小于8km的短基線采用雙差相位觀測值和雙差固定解;對于8~30km的長基線在雙差固定解和雙差浮點解中選擇最優結果。對周跳較多或觀測數據質量欠佳的時段進行刪除或用分段處理后的數據進行解算?;€解算采用衛星廣播星歷坐標值作為基線解的起算數據,基線解算結果中基線長度中誤差輸出值不超過2。

全部數據應進行同步環、獨立環及重復基線檢核, 檢核時需要滿足下列要求:

(1)同步環各坐標分量及全長閉合差應滿足下列格式要求:

式中 ——同步環中基線邊的個數;

——環閉合差;

——標準差,即基線向量的弦長中誤差(mm);

——固定誤差;

——比例誤差系數;

——衛星定位控制網中相鄰點間的平均距離(km)。

(2)獨立基線構成的獨立環各坐標分量及全長閉合差應滿足下列各式要求:

,,,

——獨立環中基線邊的個數。

(3)復測基線的長度應滿足下式的要求:

——同一邊復測的次數,通常等于2。

2、網平差

(1)將全部獨立基線構成閉合圖形,以三維基線向量及其相應方差協方差陣作為觀測信息,以一個點的城市現有WGS-84坐標系的三維坐標作為起算數據,在WGS-84坐標系中進行三維無約束平差,并提供WGS-84坐標系的三維坐標、坐標差觀測值的總改正數、基線邊長及點位和邊長的精度信息?;€向量改正數的絕對值應滿足下列各式要求:

≤ ,≤,≤

(2)在所使用的城市坐標系中進行約束平差及精度評定,約束平差采用的起算點與原測相同,平差完畢輸出相應坐標系中的坐標、基線向量改正數、基線邊長、方位角以及相關的中誤差、相對點位中誤差的精度信息、轉換參數及其精度信息等。基線向量的改正數與同名基線無約束平差相應改正數的較差應下列各式要求:

≤,≤,≤

1.2精密導線網測量

1.2.1外業測量

1、精密導線網測量的主要技術要求應滿足表1.2-1的要求

表1.2-1精密導線測量主要技術要求

2、觀測時應執行以下要求:

(1)使用I級或II級全站儀進行,全站儀以及溫度計和氣壓計應檢定合格有效;

(2)當導線點上只有兩個方向時,其水平角觀測應符合以下要求:

A、采用左、右角觀測,左、右角平均值之和與360°的較差小于4";

B、前后視邊長相差較大,觀測需調焦時,宜采用同一方向正倒鏡同時觀測法,此時一個測回中不同方向可不考慮2C較差的限差;

C、水平角觀測一測回內2C較差,Ⅰ級全站儀為9",Ⅱ級全站儀為13"。同一方向值各測回較差,Ⅰ級全站儀為6",Ⅱ級全站儀為9"。

1.2.2數據處理

精密導線網數據處理及網平差采用經過鑒定的數據處理軟件進行嚴密平差。

(1)附合精密導線或精密導線環的方位角閉合差,不應大于下式計算的值:

式中——測角中誤差(") ,取±2.5";

n —— 附合導線或導線環的角度個數。

(2)精密導線網測角中誤差應按下式計算:

式中—— 附合導線或閉合導線環的方位角閉合差;

n —— 附合導線或導線環的角度個數;

N —— 附合導線或閉合導線環的個數。

(3)導線網測距邊進行氣象改正、加常數和乘常數改正后,在進行高程歸化和投影改化。

地面高程控制測量

2.1外業測量

1、水準測量應滿足以下主要技術要求:

表2.1-1 水準網測量的主要技術要求

2、水準測量應執行以下技術要求:

(1)施測時沿統一線路進行往返測量,聯測沿線的所有水準點。

(2) 施測采用DNA03及配套銦瓦尺進行,水準儀和銦瓦尺在檢定有效期內,測量時并配置穩定、結實的專用木質三腳架和5kg 的尺墊。

(3)i角檢驗:水準儀作業期間每天檢校一次,當i角保持在15″以內時,可用于施測作業,超限時停止作業查明原因。

(4)數字水準儀觀測方式

往、返測奇數測站照準標尺分劃順序為:后視標尺—>前視標尺—>前視標尺—>后視標尺;往、返測偶數測站照準標尺分劃順序為:前視標尺—>后視標尺—>后視標尺—>前視標尺。

(5)水準觀測應在標尺分劃線成像清晰而穩定時進行,在日出后與日落前30min內、太陽中天前后各約2h內、標尺分劃線的影像跳動而難于照準時、氣溫突變時、風力過大而使標尺與儀器不能穩定時不得作業。

(6)觀測時應遵守以下事項:

A、觀測前30min,將儀器置于露天陰影下,使儀器與外界氣溫趨于一致;設站時,應用測傘遮蔽陽光;遷站時,應罩以儀器罩。使用數字水準儀前,還應進行預熱,預熱不少于20次單次測量。

B、在連續各測站上安置水準儀的三角架時,應使其中兩腳與水準路線的方向平行,而第三腳輪換置于路線方向的左側與右側。

C、每一測段的往測與返測,其測站數應為偶數。由往測轉為返測時,兩支標尺應互換位置,并應重新整置儀器。

D、觀測間歇時,全部在水準點上結束。

2.2數據處理

1、水準測量外業工作結束后,應首先進行觀測數據質量檢核。檢核的內容主要包括:測站數據質量、水準路線數據質量、往返測高差較差及附合路線閉合差,上述數據質量全部合格后,方可進行平差計算。

2、計算取位,高差中數取至0.1mm,成果取至1.0mm。

3、每條水準路線按測段往返測高差不符值計算每千米水準測量偶然中誤差MΔ;當附合路線和水準環多于20個時,還需計算每千米水準測量高差中數全中誤差MW。

水準測量每千米的高差中數偶然中誤差MΔ按下式計算:

式中MΔ —— 每千米高差中數偶然中誤差(mm);

L —— 水準測量的測段長度(km);

Δ—— 水準路線測段往返高差不符值(mm);

n —— 往返測水準路線的測段數。

每千米水準測量高差中數全中誤差應按下式計算:

式中MW —— 每千米高差中數全中誤差(mm);

W —— 附合線路或環線閉合差(mm);

L —— 計算附合線路或環線閉合差時的相應路線長度(km);

N —— 附合線路和閉合線路的條數。

4、水準網平差前進行水準標尺長度改正、正常水準面不平行改正、水準路線閉合差改正。

5、待各項指標滿足規范要求后,進行整體嚴密平差,并計算每千米高差中數偶然中誤差、高差全中誤差、最弱點高程中誤差和相鄰點的相對高差中誤差。

復測及成果分析

對已建成的地鐵平面及高程控制網應進行復測。第一次復測應在開工前進行,之后應每年或兩年復測1次,且應根據控制點穩定情況適當調整復測頻次。復測精度不低于初測精度。當平面控制網復測成果與原測成果的控制點坐標較差不大于15mm時,維持原測成果不變;當較差大于15mm時,采用周邊穩定的控制點進行約束平差,求取其新成果,并對原測成果進行更新。高程控制網復測成果與原測高程成果較差的小于倍高程中誤差時使用原成果,大于倍高程中誤差時應復測確認,如確認檢測成果無誤,則說明水準點有沉降現象,要更新使用新成果,約束相近的穩定的水準點成果進行平差,求取下沉點的新成果。

參考文獻

[1] GB50308—2008,城市軌道交通工程測量規范[S].

[2] GB/T18314-2009,全球定位系統(GPS)測量規范[S].

[3] CJJ/T 73-2010,衛星定位城市測量技術規范[S].

[4] GB50026-2007,工程測量規范,[S].

地籍測量方法范文第5篇

關鍵字: 水下地形測量; GPS; 平面測量; 水深測量

前言

水下地形測量的目的為項目可研階段河道或海域的數值模擬計算以及相關方案設計提供詳細的地形資料,同時也為項目相關專題提供相應的基礎資料。

水下地形測量除滿足項目技術任務書基本要求外,還應滿足國家相關法規標準,主要包括:《工程測量規范》(GB50026-2007)、《全球定位系統(GPS)測量規范》(GB/T18314-2009)、《水運工程測量規范》(JTS131-2012)、《海港水文規范》(JTJ-145-2-2013)、《測繪成果質量檢查與驗收》(GB/T 24356D2009)等。本文是基于GPS技術講述了水下地形測量的方法[1-2],主要包括平面測量、水深測量、GPS控制網測量、成果圖處理等相關工作方法。

1. 水下地形測量

水下地形圖測量比例尺1∶1000時,地形測量基本等高距為0.5m。比例尺1∶10000時,地形測量基本等高距為2.0m。地形圖圖式按測繪信息地理局標準圖式編制,測量圖幅按國家標準圖幅分幅。測量采用橫斷面法進行,斷面線布置成與等高線或水流方向大致成垂直,水下地形點的密度以能顯示出水下地形特征為原則[3]。測量水下地形部分的1∶1000測線間距控制15m,測點間距控制為10m;1∶10000測線間距150m,測點間距100m。水底地形復雜或水工建筑物地區適當加密,以真實地反映出地形、地貌。

1.1 平面測量

測點的平面位置應采用南方S86型GPS接收機,岸上架設基準站,接外掛電臺,蓄電池供電,5米天線發射差分信號,輻射半徑15公里的區域。移動GPS接受機采用固定解記錄數據。

測區最遠端離岸較遠時,受轉換參數、校正參數、GPS本身的誤差影響,使測量成果產生一定的誤差,誤差大小無法檢查。為了進行保證GPS記錄高程的質量[4],應在基準站附近設立水尺,采用水準測量的方法把高程引測至水尺,在測量的過程中比較水尺與GPS記錄高程的差異,用以檢查GPS接收機的工作狀態與測量精度。避免出現粗差,保證水面高程的精度。

1.2 水深測量

水深測量應采用SDE-28測深儀進行測量,測量中,測深與平面定位同時同位進行,以消除滯后誤差,GPS接收機接收天線應與測深儀的換能器在同一鉛垂線上,在地形轉折變化的水深點或特征點處,應將特征點進行直線插補。

內業提取兩者對應的數據進行處理與編輯,處理成*.dat格式數據。測量過程中注意RTK差分格式,水深數據是否記錄。

水域測量每天應收聽天氣預報,記錄當天的天氣情況,注意人員與儀器的安全,雨天與霧天禁止水域測量。

水域測量的跨線檢查在測量全部結束后,沿與測線方向垂直進行跨線測量,檢查點數不應少于5%。通過比較水深數據的差值,差值均為不大于0.4m。

水位測量采用的SDE-28測深儀能夠實現自動記錄數據。為使水位觀測資料能貫穿于外業觀測的全過程,在水下地形測量之前,安裝調試好測深儀,啟動后每隔為1秒鐘連續記錄相應水位值。為了檢驗測深儀記錄數據的正確性,每天測量開始前與測量結束后,應用打水板與測深儀數據進行比^、記錄。每天工作開始后與結束前,相關改正數據傳入計算機保存。

斷面測量采用上面相同方法,每個斷面之間的間距都小于200m,河流轉彎處加密斷面。在水位上漲時進行水深測量,測點間距控制為不大于5m,水底地形復雜或水工建筑物地區適當加密測點,以真實地反映出地形、地貌。同時兩臺RTK在河兩岸上同步測量,以完成斷面測量。

2. GPS控制網測量

為了確保GPS整網的精度和便于碎部測量,按照基礎控制“分級布網,逐級控制”的原則,采用分級布網的方法布設測區內GPS控制網。

GPS控制網的觀測應采用5臺雙頻靜態接收機同時進行作業,平面精度為3mm+1ppm,在進行GPS控制網觀測過程中按下列要求進行:

a、作業前按《GPS規范》要求編制GPS衛星星歷預報表和作業計劃/調度表,選擇最佳的觀測衛星組以及觀測時間段,以確保觀測質量。

b、每點觀測時,詳細做好野外記錄,如點號、點名、接收機天線高、開關機時間及同步觀測點號等內容。

c、一個時段觀測過程中未進行以下操作:關機又重開、改變衛星高度角、改變采樣間隔、改變天線的位置、關閉或刪除文件。

d、不在接收機旁使用對講機,防止其他人或物體靠近接收機天線,遮擋衛星信號。

e、進行觀測時各項主要技術指標:衛星高度角≥15°,有效衛星總數≥5,觀測時段數≥1.6,采樣時間間隔:10S,觀測時段長度≥60min,觀測時間為180分鐘。

f、觀測時認真整平、對中儀器,對中誤差小于2mm,并在測前測后各量取一次接收機天線高,較差均小于3mm,并取其平均值作為最終天線高。

GPS網數據處理方法:基線預處理采用南方公司的南方測繪GPS數據處理軟件進行,所有基線處理完畢,把可用基線輸出成適用CosaGPS軟件的數據格式;基線向網平差采用南方公司的CosaGPS軟件進行平差。

3. 成果圖處理

地形圖在成圖軟件AutoCAD上進行編輯,將外業所作碎部測內容編輯到地形圖中,對地形圖的線性、符號、注記字高等等一一進行編輯,最后存儲為AutoCAD的格式。

根據外業測繪內容在計算機上進行編輯,首先將DGN格式文件轉換成AutoCAD DWG格式,在成圖軟件Cass9.0上進行編輯,最后存儲為AutoCAD的格式。編輯采用人工干預的方法對立體測圖時表示的所有線條要素參照外業調繪圖認真逐一進行修改,其主要內容包括:

(1)圖層、圖塊、線型的設置存放

地形要素的分層存放,符號以塊(Block)方式存在,塊和線型均以插入方式編入圖形文件中,以脫離原符號庫和線型庫。

①增補外業調繪的地形圖要素,主要有獨立地物、工礦要素、房屋層次、管線性質、電力線性質及走向、河流、溝渠等,全部按照地形圖相映的圖式符號表示在數字地圖上,并按調繪的地形圖加注了名稱及性質的說明文字。

②將外業測繪的高程點及高程值用展點程序轉注到數字地形圖上,并繪出等高線。等高線要賦高程值。

③植被符號、注記名稱大小按《1∶500、1∶1000、1∶2000 地形圖圖式》要求執行表示。

④為使圖面美觀,計算機編輯過程中使用了多種捕捉功能。高程點注記和文字注記放置最佳位置,圖面線劃和符號無重疊。

⑤說明和地名注記字體:字高、注記按照《圖式》規定執行。

(3)圖外整飾,圖廓整飾

圖幅上方正中注記圖號及流水編號。圖廓坐標及圖號均應注記坐標整公里數。詳細按《工程測量規范》(GB50026-2007)執行。

(4)圖邊拼接

作業員之間、作業組之間按照接邊的一般原則進行了圖幅間的接邊,圖幅間接邊后要整個測區圖幅的接邊檢查,以檢查整個圖面內容的完整性和正確性;圖幅間接邊時,接邊誤差均小于2倍中誤差,則接邊情況良好。

4. 結語

國內采用GPS技術進行水下地形測量已廣泛應用,GPS技術測量精度高、效率快,為水下地形測量工作提供了便利。本文對水下地形測量工作中的平面測量、水深測量、GPS控制網測量、成果圖處理等方法進行了詳細闡述,希望為同類項目工程提供參考依據。

參考文獻

[1] 李宇, 馬洪蛟. 提高水下地形測量GPS定位精度的探討[J]. 現代測繪, 2004, 27(1):42-43.

[2] 閆永輝, 徐建新, 吳文強,等. GPS-PPK結合測深儀在水下地形測量中的應用[J]. 人民黃河, 2013, 35(5):128-130.

[3] 吳文. 淺談水下地形測量技術[J]. 科技資訊, 2011(21):110-110.

主站蜘蛛池模板: 内黄县| 富源县| 高清| 上饶县| 资兴市| 通海县| 乐平市| 德化县| 娱乐| 会宁县| 定南县| 松原市| 新闻| 兴业县| 平原县| 大港区| 西华县| 娄烦县| 吉林市| 宜昌市| 镇原县| 赤城县| 米泉市| 台北县| 民和| 昌图县| 宁安市| 孟州市| 横峰县| 梨树县| 永昌县| 从化市| 上栗县| 五台县| 兴安县| 洛宁县| 青田县| 高阳县| 仁化县| 台北县| 长岛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