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部丰满熟女富婆视频,托着奶头喂男人吃奶,厨房挺进朋友人妻,成 人 免费 黄 色 网站无毒下载

首頁 > 文章中心 > 中西文化差異體現

中西文化差異體現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中西文化差異體現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中西文化差異體現

中西文化差異體現范文第1篇

1、價值觀的區別西方文學著作荷馬史詩《伊利亞特》中就對主人公阿喀琉斯的個人英雄主義進行了極大的渲染,并特別歌頌阿喀琉斯在特洛伊戰爭中所展現出來的偉大英雄精神。但是在東方國家,阿喀琉斯的行為是無法被人理解的,尤其是阿喀琉斯由于個人的尊嚴遭到挑戰而拒絕參戰并導致軍隊在戰爭中受到重創。因而這兩種不同的價值取向將會影響到讀者對文學作品的理解,并會造成錯誤的文學導向。在進行文學翻譯時,翻譯者應該對這類問題進行巧妙處理,避免不必要的誤會,降低讀者對文學作品的理解難度。

2、風俗文化的區別風俗文化是不同民族在發展過程中逐漸形成的一種風俗習慣,因而風俗文化有著歷史的味道,是對一個民族內涵的具體再現。同時在這些風俗文化的影響下人們的審美意識、個人價值取向以及處世態度等都受到了一定的約束,從而共同形成了一個民族風格。例如,對于中國而言,“紅色”是一個富有喜慶意味的顏色,代表著吉祥、歡快等褒義含義。將“紅色”翻譯為英語時就是“red”,然而“red”一詞在英語背景下就有一些負面含義,如“seered”表示的是一個人大發雷霆的樣子。因此,中文的“紅色”與英文的“red”在內在含義上不是對等的,存在著一定的差異。其實像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而這些內涵的差異化將會影響讀者對文學作品的深入理解,從而增加了閱讀的難度。之所以要做文學翻譯就是為了便于不同文化之間的交流,促進世界文化的多樣化。但是如果不能夠將文學作品中的深層內含有效地剖析出來,那么將會與原來的宗旨背道而馳。

3、的區別信仰是人們實體化的一個精神支柱,影響著人們的精神生活。不同的宗教有著不同的主旨,而這些主旨又在潛意識里影響著人們的行為規范。在西方,是自由的,很多人都有著自己的信仰,其中很多人信奉上帝。而在東方國度,有的人不多,且大多數以信仰佛教和道教為主。在西方作品中常見到引用《圣經》中的故事來表達作者的思想,而在東方作品中常展現的“超然物外”以及“普度眾生”等態度則是借鑒了儒家思想以及道家思想。而這些東方思想文化對于西方讀者而言是十分晦澀難懂的,他們甚至很不理解這種思維想法。與此同時,每一個人對于自己所信奉的宗教都有著一種神圣的心理,是他人所不能夠褻瀆的。因而,在做文學翻譯時,應該巧妙地處理對的理解,針對不同的民族應該采用不同的態度。只有這樣,才能夠減少不必要的沖突。

二、中西文化差異對文學翻譯的影響

雖然文化是一個民族意識形態的承載體,但是它也可以在世界各個角落里流傳,并且應該如此。但是由于語言以及地域理解等多個因素的影響,文化的傳播受到了一定的阻礙。現在翻譯打破了這層阻礙,加速了文化的流傳,并且也讓不同文化之間相互借鑒、相互影響。面對中西方文化背景的差異化,文學翻譯其實深受影響。第一,文學翻譯受限于文化。翻譯其實是對文學作品的一次再創造過程,只是這個再創造的過程要“因地制宜”。“文化”是一個抽象概念,它涵蓋了許多領域,其中就包括文學。其實文學是文化的一個紙質體現,將文化用文字的形式展現出來。因而文學里面流淌著文化的血液,那么文學翻譯也應該遵循文化的發展模式。從而,現在的文學翻譯受限于不同的文化體制,根據不同的文化內涵而再創造出合適的文學作品。第二,文學翻譯中目的語言信息的完整性。原作品與原文讀者之間是存在一種天然的默契的,而這種默契的形成是由于兩者有著共同的文化基礎。但是這種默契是不會存在于原作者與譯文讀者之間的,因為兩者在文化交流上存在障礙。為了越過這些障礙,翻譯者在對文學作品進行翻譯時需要針對文學作品中的信息進行相關的處理。例如,在譯文讀者難以理解的、風俗習慣等處加上相關的詳細信息,便于讀者理解;同樣地,對于譯文讀者而言有些信息是不必了解的,可以有意地刪除,或者通過一定的語境加以詮釋。

三、在中西文化背景差異下文學翻譯的要點

在文化交流的過程中中西方文化的差異是不可避免的,同時這也是在“跨文化”現象中所必須面臨的一個難題。而翻譯者所需要做的工作就是巧妙處理這一沖突,減少譯文讀者與原文作者在理解上的出入,增強文化傳遞的作用。尤其是在對文學作品進行翻譯時,如何處理兩者不同文化背景的差異性是一個難題,同時也會影響到文學思想的傳播與交流。因而,在對文學作品進行翻譯時應該重點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1、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異性,注重雙方的優勢互補

之所以要做文學作品的翻譯,是因為每一部文學作品中都記載著一個民族文化,傳承著一個民族的精神。因而,每一部文學作品都有深刻的文化底蘊,而這也是讀者真正需要汲取的營養成分。在對文學作品進行翻譯的時候,應該首先確定該文學作品的中心思想,從而保證在翻譯的過程中意思傳達的準確性,降低思想傳遞的誤差。然而作者思想的表達是蘊涵在一定的文化基礎上的,因而要保證將文化背景植入到翻譯過程中,從而確保文學作品的原汁原味。然而,原文作者與譯文讀者之間是有著不同的文化背景的,所以在翻譯的時候應該恰當把握兩種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理解。通過運用語言的力量充分發揮兩種文化的優勢,從而體現出文化交融的魅力,并且加快讀者對文學作品內容的準確把握。對于譯者而言,中西方文化背景的差異不是一個攔路虎,而是翻譯過程中的一個閃光點。借助于兩者之間的差異性,運用語言的魅力,根據讀者所處的文化環境對原文作者的文化進行有效的傳遞,而這個傳遞的過程就依賴于譯者的再創造過程。

2、注重不同文化特征的體現

中西文化差異體現范文第2篇

關鍵詞: 中西文化差異 原因 教授方法

對于英語的學習,傳統看法是只要學會語音、語法和詞匯,就算掌握了這門語言。但是,隨著國家的經濟的發展和WTO的加入,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必須把語言知識和文化知識結合起來才能順利地交際。有的英語學習者雖然能夠講出一口語音標準、語法結構正確的英語,但在與外國人交流時不能正確理解對方的語用意義,聽不懂對方話語中所表達的思想或看不懂文字層面背后的東西,以致在語言交流中產生誤解。究其原因,就是在英語教學中忽略了文化素養的作用或對文化素養的重要性認識不夠。

語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又是文化的載體,語言和文化密不可分。21世紀是一個以知識創新和社會信息化為主要特征的知識經濟時代,知識經濟意味著對人的文化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為一個人的文化素質對他的思維方式、道德情操乃至創新能力都有巨大的影響。所以在平時教學中,教師不僅要注重培養學生的英語語言文化素質,而且要注重培養學生對英漢兩種語言文化差異的敏感性。在實際教學中,必須向學生傳授英語文化背景知識,比較中英文化差異,使學生對主要英語國家的社會、文化知識與習俗有一定的了解,增強對文化差異的敏感性,提高英語的理解能力及運用能力。

一、中西文化的差異

中西文化的差異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英漢詞語反映的文化差異。

英美國家的文化背景和我國很不相同,作為語言的一個組成部分的詞語,它的產生、發展、豐富和詞義的演變與其社會歷史文化背景是分不開的,所以對詞匯的理解就涉及有關英美國家的文化背景知識。如果缺乏這方面的知識,理解時就會出現文化錯誤。

比如說,“dog”和“狗”這兩個詞,在語言意義上兩者是相同的,表示一種動物。由于文化差異,它們在實際應用中含有不同的意義。在中國人的心目中,一般都有厭惡、鄙視狗這種動物的心理,所以常常用狗形容和比喻壞人壞事,如狗仗人勢、狗急跳墻、狗眼看人低等。在漢語中用狗指人就是罵人,如狗腿子、走狗、狗頭軍師、落水狗等。但是在英美國家,他們非常喜歡狗,并且認為狗是人類忠誠可靠的朋友,常常把人比作dog,卻沒有絲毫的貶義。英語中dog一詞很受歡迎,并且往往含有褒義。例如:lucky dog表示“幸運兒”,Love me,love my dog.表示“愛屋及烏”,Every dog has his day.表示“人人皆有得意日”。

2.英漢結構反映的文化差異。

英漢表達的結構差異體現在排列信息內容的順序、表達中各環節間的關系、話語發展的趨勢等方面。比如,英語中的時間、方位、地點表達的排列順序往往是由小到大的,而漢語則相反。例:

英:at two o’clock on the afternoon of the 28th of May in 1998

漢:1998年5月28日下午2點鐘

另外,英語的修飾要求把主要意思放在句子的開頭,即“中心詞”往往放在首位,然后圍繞“中心詞”逐步發展,形成先正后偏的現象。而漢語的表達習慣則是由表及里,先交代旁枝末節,最后點明主題。英語的定語和狀語往往放在所修飾的詞語后面,漢語則反之。

英:This is the book that she gave me.

漢:這就是她送給我的書。

二、形成中西文化差異的原因

當然,詞序與漢語大體一致的句子在英語中也有相當大的比例,這好理解,無需比較。這些差異存在的原因如下。

1.不同民族的文化傳統、風俗習慣及觀念上的和心理上的差異會帶來語言使用上的差異。

如英美人交談忌談年齡、收入、信仰等有關的話題,他們認為那是個人隱私,不容侵犯。而中國人見面則問對方:“你多大了?”“你收入多少?”等。

2.不同文化的人對事物的表達方式也存在差異。

如英語國家對家庭及親屬關系的概念較籠統,但漢語中非常明確具體。如英語中的uncle在漢語中分別表示伯父、叔叔、舅舅、姑父、姨父,而cousin則涵蓋了堂兄、堂弟、堂姐、堂妹、姑表兄、姑表弟、姑表姐(妹)、姨表兄(弟)、姨表姐(妹)等12種親屬關系。

三、中西文化的教授方法

為了培養學生對中西文化的敏感性,我們在平時應多向學生講述中西文化差異,如習俗文化、思維文化、心態文化、歷史文化和體態文化,這樣才能對中西文化有比較深刻的理解,才能更加自如地運用英語。在具體教學實踐中,我們應該把中西文化差異的掌握及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始終貫穿于英語教學中,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1.抓好閱讀課的教學。

中西文化差異體現范文第3篇

摘?要:語言是文化的載體,也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有豐富的內涵。本文首先闡述了當前的中學英語教學狀況,并分析跨文化交際的內涵,探討跨文化交際意識在中學英語教學實踐中的重要性,并提出如何在教學實踐中培養中學生的跨文化交際意識。

關鍵詞:中學生;跨文化交際;策略

一、 當前我國中學英語教學狀況

隨著語言與文化研究的深入及跨文化交際學的發展,越來越多的英語教育工作者意識到了英語教學與文化密不可分。近幾年的中考和高考命題就給我們這樣的一個信息:中考和高考試題所負載的文化信息量不斷增加,由側重單句理解、側重語法知識的認知與記憶轉到側重整體語篇理解,側重交際能力的實際、有效運用上來。著重考查學生運用語言的能力而不是語言知識。但文化教學卻始終不能在課堂上得以真正、長期地實施。因此,廣大中學英語教師面臨著巨大的挑戰。教師作為教學法活動的組織者和開發者,必須首先提高自身的文化素養和理論水平,探索培養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途徑,不僅要向學生傳授文化知識,使學生認識到語言與文化的密切關系,更應教給他們“本領”,培養他們“良好的跨文化意識”,在課堂文化教學中做到得心應手,應對自如。

二、跨文化交際的內涵

所謂跨文化交際,指的是具有不同民族傳統文化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在社會的各種交往中涉及到的文化生活的各方面。跨文化交際的含義也可以推而廣之,用以指大眾傳媒等方面所涉及到的文化及其相關的問題。跨文化交際中的“文化”二字,包括的內容很廣泛,包括目的語所在國的歷史、地理、習俗、生活方式、風土人情、文學藝術、行為規范、價值觀念等方面的含義。各民族的文化有其產生的土壤、發展的歷史和群體,不同的現狀、不同的地理環境,不同的背景決定了不同的文化現狀,不同的文化現狀意味著不同的風土人情,不同的行為準則和價值觀念。跨文化交際的研究有利于消除交際障礙,有利于拓寬視野,促進文化交流。語言是文化的載體,又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文化靠語言來儲存和傳播,語言和文化密不可分。

三、跨文化意識在中學英語教學中的重要性

我們知道任何語言都不是孤立的符號系統,而是一定意義的載體,不能脫離文化而存在。因此,我們只有從文化的層面上去理解、去學習,才能真正地掌握好該語言。現在的中學生雖然有里一定的語言能力,但是因為他們對英語國家的歷史、地理、習俗、生活方式、風土人情、價值觀念等缺乏一定的了解,導致他們在實際應用中詞不達意,表達不恰當,嚴重影響了正常的交際效果,也阻礙了學生綜合語言應用能力的發展。因此,教師在英語教學中,應當有意識地把中西文化差異現象有機地穿插到課堂教學中。結合實際的授課內容,講授與教材相應的文化背景知識,使學生不僅掌握語言知識,而且擁有跨文化交際的意識和能力。因此廣大中學英語教師要把跨文化教育列入英語教學的一個重要環節。

四、在中學英語教學中進行跨文化交際意識的培養策略

1. 更新教育理念,改變教學方式

跨文化交際的內涵極其豐富,教師在英語教學過程中,應當就相關內容進行文化的導入和探討,選擇多樣的教育方法,激發學生對英語學習的興趣。有時候,教師僅僅靠傳統上的嘴巴和粉筆來介紹活生生的異國文化現象,會讓學生失去對該文化現象的興趣,覺得索然無味了,導致學生沒有主動地參與到教學活動中去。因此,教師要更新教學觀念,改變教學方式,充分挖掘各種教學資源,使這種文化導入呈現其本來的實質。

2. 營造英語語言環境,培養學生英語思維習慣

我們都知道,我們非本族英語學習者學習英語最大的困難是缺乏英語語言環境,學生難以形成英語思維習慣,阻礙了英語學習。因此,教師應該積極營造英語語言氛圍。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盡可能地用英語授課,同時也要求學生在課堂中盡可能多地用英語表達和談論。當學生的表達遇到困難或者出現錯誤時,教師應當先鼓勵再給予糾正,讓學生有成就感。此外,可以辦英語黑板報,在墻上張貼英文名人名言;在校園里掛上各種關于保護環境的英文用語;舉辦校園英語角和各種英語競賽等,使學生從良好的語言氛圍中主動地去接觸英語。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指導學生學會使用英英詞典,學會以英語思維去理解用英語解釋的單詞和詞組。

3.充分挖掘好教材資源,比較中西文化差異

中西文化差異體現范文第4篇

一、語言與當地文化的關系

一直以來人們對英語的了解還停留在對英語單詞的學習,語法的掌握程度上,認為英語就是簡單的聽、說、讀、寫,只要將英語單詞背會了,將詞匯合起來就能是一句英語了,就可以進行正常的交流了。這樣的認識是錯誤的,由于文化的差異,人們對語言的表達形式也是不一樣的。比如:我家有四條狗。中國的學生有時候就會說成是:my family has four dogs(先整體后局部),而不說成是there are four dogs in my family(先局部后整體),這就是中西方思維模式的差異,中國人在說英語的時候喜歡先整體后局部的結構模式,而西方國家人在講英語的時候就習慣先局部后整體的模式。所以,老師在開展教學的時候要注重對西方文化的講解,要學好這個國家的語言就要先了解這個國家的文化,否則學到的英語就不是純正的英語了

二、中西方文化差異的顯著體現

隨著國際化的加強,人們越來越注重英語學習,但是由于文化差異總是會給更多的英語學習者帶來一些不便,所以,教師要引導學生注重對西方文化的理解。

1.隱私

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差異,中國人在見面后一般會問“你多大了”“去哪里了”之類的問題,但是西方人不喜歡這樣的提問,“Where are you going?” “How old are you?”等都是不可以問的,他們會認為你侵犯了他的隱私,是對他的不敬。所以,學生在進行練習的時候一定要注意,不要觸及他人隱私。

2.贊美

贊美一直都很受大家歡迎,不管是東方國家還是西方國家的人都喜歡被他人贊美,但是,贊美的方式卻是有很大差別的,中國人喜歡被別人贊美自己的外貌等,而西方國家的人則不一樣,他們更喜歡別人稱贊他們的服飾、發型等,在西方國家贊美也是一種交流方式,見到一個人可以先從贊美開始然后再進入正題。比如:Your clothes looks nice.等都是西方人進行對話經常用到的開場對白。

3.致謝

Thank you也是西方國家人的口頭語。在中國致謝詞一般很少用在家庭成員之間,除非是非常值得感激的事情才會說,而西方國家的人則不同,他們會把Thank you總是掛在嘴邊,不管是對朋友還是對家人都是這樣。中國人認為這樣很見外,聽起來很別扭,可是西方國家的人卻不這樣認為,他們認為這是禮貌的象征,特別是英國人更是注重禮節上的問題。

三、關于中西方文化的差異,教學過程中應該注意以下幾點

1.樹立正確的文化意識,加強對西方文化知識的傳授

首先,教師要加強對西方文化背景知識的介紹,每個國家都有不同的風俗習慣、文化信仰等。學生要學習該國的語言就要加深對該國各方面的了解,特別是文化習俗方面更要明白。同一句話在不同的國家人的心里會產生不同的想法。中國人見面之后會習慣性地問“去哪兒了”“吃飯了嗎”,這些在中國人心里都只是一句簡單的問候,可是當問到“Have you eaten yet?”的時候外國人會認為你是想要請他吃飯。而當你問到“Where are you going?”的時候,西方人一般會認為你觸及了他人的隱私,是對人家的不尊敬,所以,學生學習英語不僅要學習語法,更要學習當地文化;其次,加強學生對中西方文化的了解,正確運用語言、詞匯。老師在進行英語教學的過程中,要想使學生能夠正確運用英語,就應該在講解該英語詞匯的時候,加強對背景知識的傳授,以免因語境不同產生不必要的誤會。這樣不僅可以加深學生對該種語言的了解,還可以使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更加輕松。此外由于社會環境的影響,導致中西方文化發展背景的偏差,所以老師在教學的過程中要吃透所傳授知識,要去粗取精,選擇英語中正確的內容來學習,對有違科學的東西要嚴格禁止。

2.加強對學生交際能力的培養

交際能力不只是學生運用英語交流的能力,更主要的是要學會什么話該說什么話不該說,注意場合與措辭。學生在交流的過程中當談及兩國文化時不要輕易下結論,說出影響兩國關系的話語,要時刻保持中立態度。

3.加強對中西方文化差異性的對比

中西文化差異體現范文第5篇

【關鍵詞】 文化差異;理性;感性;信息轉換

一、概述

文化是社會成員以符合社會要求,并以被其他成員所接受的標準而進行交際的知識體系(Goodenough,1957:167-173)。該知識不僅體現在語言交際模式上,在一定程度上也體現在語言本身的組織結構上。我國學者吳森教授在論及中西文化基本差異時指出,西方文化有三大支柱:科學、法律和宗教。中國文化有兩大基石,道德和藝術。中西文化最顯著的差異則是:中國文化是藝術的,西方文化是科學的。科學的精神是借著抽象的符號,利用分析和實證的方法,對事物做理智的了解,目的在于追求真理;藝術的精神是借著具體的意象,傳神活現,畫龍點睛地來表達自身的感覺或價值判斷,目的是價值的欣賞和創造。這種差異表現在兩種語言上則是:漢語以意統形,沒有形態變化。句子結構沒有焦點,內容上自足,語義、語用因素大于句法因素。而西方語言注重句子結構的完整性,形態有變化,句界分明,力求言能盡意。詞語作為語言的基本構成要素,也毫無例外地體現了這一差異。本文擬從兩種語言的詞匯構成特點入手,闡明中西文化差異。

二、兩種文字構成所體現的文化差異

1、基本構成看文化

英語是由字母組成的音素文字,代表聲音,形不寫意而寫音,是一種線性文字,重抽象。比如“rain,field”等詞只說明功能,不具備事物的形象性。漢字是象形文字,以形寫意,而且形聲一體,是平面文字,重形象。比如“雨”字的四點就像是雨滴,“人”字酷似分腿站立,頂天立地的人的形象。從兩種文字的基本構成可以看出西方人的思維習慣是重抽象,而重形象是漢民族的思維習慣。

2、從詞綴看文化

英民族善長抽象思維,這一點可從英文派生詞的詞綴虛化構詞法得以證實。英語的抽象名詞大都經過虛化手段(詞綴)從其他詞類中派生而來的。如表“性質、狀態”的抽象名詞是由動詞或形容詞加后綴“-ness”“-ity ”“-tion”“-ence”等構成的:intelligence, humility, ambition, Kindness。另外,英語的派生,即詞綴,不僅改變詞性,而且改變詞義。如果詞語加上表否定意義的詞綴,如“un-”“dis-”“-less”等就構成該詞的反義詞,如:unity -disunity(統一―分裂)centralize-decentralize( 集于中央-分權)。漢民族注重形象思維。漢語用詞傾向于具體,常以實實在在的形式表達虛的概念,以具體的形象表達抽象的內容。首先,從構詞上看,漢語缺乏像英語那樣的詞綴虛化手法,現代漢語的一些抽象詞尾大多來自外語,如“性”譯自英語的“-ty”“-ness”“-ce”等:“必要性”necessity“準確性”:correctness;“化”譯自英語的“-tion”“-zation”“抽象化”:abstraction ,“現代化”:modernization 。其次,漢語詞匯沒有形態變化,形式相同的詞,可以是名詞,也可以是動詞,形容詞等。特別是名詞,它不像英語詞那樣從形式上很容易辨別出“具體”或“抽象”。正如王力說的那樣:“我們所謂名詞,和英語所謂的Noun范圍有所不同。我們的名詞,就普通說,除了哲學上的一些名詞之外,如“道”“德”“品”等,只能指稱具體的東西,而且可以說是五官所能感觸的。”

3、從復合構詞法看文化

如果說通過英語派生詞的虛化構成法可以看出文化差異的話,那么英漢語中常見的復合構詞法更能體現東方文化對立統一的居中平衡與西方文化的非此即彼的排中律。漢民族受陰陽五行的熏陶,看重“合二為一”或“一分為二”,善于從對立的事物中把握它們之間的統一,從同一事物中發現它們的對立。一方面,漢語復合詞中有不少是以陰陽為序構成的。如男女,日月,興亡,長幼等,成語中有出生入死,口是心非等。復合詞中如果兩部分意義-褒一貶,那么該詞的語義重心大多是在貶義上,如“存亡”事實上意指“亡”“能屈能伸”指“能屈”。“斬草除根”意在“除根”。這些都體現了漢語形式上的平衡,語義上的重心特點,而這一特點源于東方文化注重辯證統一的傳統。另一方面,漢語復合詞中同義相構的現象較多,這也體現了構詞形式上的平衡,如道路,顫抖,美好,胡思亂想,和顏悅色等。英語的復合詞則沒有漢語詞匯的陰陽對等,語義重心,因為英民族重邏輯推理,強調非此即彼的排中律,詞語中體現的價值判斷是雙元的,不是right就是wrong,不是true就是false,不是good 就是bad ,忽略中間價值,忽略漢語構詞上的形式平衡。至于同義相構的復合詞構詞法在英詞中不是沒有,但極少,主要存在于少數成語中,如wear and tear(磨損)和一些擬聲詞語中,如tick-tock(滴答聲)。

4、從名詞看文化

名詞是人們對世間萬物的命名。因此,不同民族對事物的不同命名方式必然揭示他們世界觀,思維模式的差異。英語名詞由可數名詞和不可數名詞構成,可數名詞有數的變化,無需用量詞引導。漢語名詞則無此分類,統統要用量詞計量,如三個人,一棟樓等。其次,英語名詞中表示屬概念的詞占多數,顯得用詞具體細膩;漢語名詞中多是表示種概念的詞,在用詞上概括模糊。比如漢字“酒”,英語中有不同的詞來具體表達:wine {葡萄酒},beer{啤酒},champagne{香檳酒},gin{杜松子酒},cocktail{雞尾酒}。這種差異體現了英民族對事物的反映不是靠直覺感性的認識,而是依賴抽象的理性表達:把事物分解成各個組成部分進行細致入微的分析。這種分析思維的結果就是將個體與部分置于首位;漢民族的直覺思維從整體上把握事物,強調整體,忽略個體,是典型的大一統思想。

三、了解詞匯構成差異對翻譯的啟示

了解中英文詞匯構成的差異對翻譯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首先,英譯漢時有時需將原句中的抽象詞匯表達的內涵具體化以符合漢語的表意形式。除了意義上的具體化,還要注重譯文在形式上是否平衡對稱。

讓我們對比一下此句的兩種譯法,“Being a teacher is being presented at the creation,when the clay begins to breathe”.

譯文1:“當一名教師意味著是創造的見證人,他目睹人體開始呼吸,開始了生命。”

譯文2:“當一名教師就意味目睹上帝造人的過程,目睹用泥土捏成的人體開始呼吸,開始了生命。”(范仲英1994,89)

譯文2把原句中的抽象名詞“creation”譯為中文的動詞,這樣既傳達了原文的內容信息,形式上又符合漢語的表達習慣。詞匯構成差異中體現出來的漢民族重和諧統一的特點也應盡可能地在翻譯中通過漢語表達出來。如在翻譯這句英文時:“A new kind of aircraft-small, cheap, pilotless-is attracting increasing attention .”如何處理表示特征的三個形容詞?第一種譯法是“這種飛機小,便宜,無人駕駛。”單從意義上講,這種譯法完全正確,但讀起來不太協調,缺乏音韻和諧。如果改成“這種飛機體積不大,價錢便宜,無人駕駛。”就既是意義無誤,又體現了漢語“偶字易適,奇字難平”的結構習慣。

其次,漢譯英時要充分考慮到英語詞匯的特點,用英文中的抽象詞匯表達漢語中的具體意思。許多英語學習者認為在翻譯中,漢譯英比英譯漢難度大。這主要是國人深受母語及其文化的影響,翻譯時往往會按照漢語的思維模式來表達英文詞句所表達的意義。比如以下例句:

(1)中國經濟繁榮的主要因素之一是外商直接投資。

(2)我買不起摩托車。

這兩句較好的譯文是:

(1)One of the leading contributors in China’s economic boom has been direct investment from foreigners .

(2)A motorcycle is beyond my reach.

句一中的“contributors”由“貢獻者”抽象化為“因素”,而第二句中具體的近乎于口頭表達的詞“買不起”可由 “beyond”(超出…的能力)來生動表達。

英漢詞匯從構詞結構,語義內涵,修辭等方面都存在著差異,通過比較異同,特別是相異之處,才能讓我們了解兩種語言各自的特點及用法,在跨文化交際中正確理解處理由于不同文化帶來的語言表達差異,在翻譯中準確傳遞信息,實施理性與感性,科學性與藝術性的轉化過程。“習者到了面臨紛繁復雜的語言現象而處于盲目狀態時,尤其要借助于各種對比分析(contrastive analysis)的方法,特別是兩種語言和文化的對比分析。”(連淑能,1993)由此可見通過對比詞匯構成不同所揭示的語言文化差異對于英語學習者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參考文獻】

[1] Goodenough,W.H.Cultural Anthropology and Linguistics[A]Georgetown University Monograph Series on languages and linguistics,1957(9).

[2] 范仲英.實用翻譯教程[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4.

[3] 黃昆海.略證詞匯與詞匯教學[J].外語界,2002(4).

[4] 賈玉新.跨文化交際學[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2.

[5] 連淑能.英漢對比研究[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

[6] 曾劍平.從詞語看英漢民族的思維差異[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2(5).

[7] 張伊娜.虛空與實體[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2(3).

【作者簡介】

主站蜘蛛池模板: 大冶市| 老河口市| 永济市| 景洪市| 嘉荫县| 正镶白旗| 东港市| 丰顺县| 保定市| 布拖县| 汽车| 金乡县| 泸西县| 建平县| 青州市| 蒲江县| 荔波县| 长阳| 房产| 连云港市| 泗洪县| 苗栗市| 嘉义县| 丘北县| 汉沽区| 中超| 长宁县| 周至县| 蓝田县| 东明县| 芦溪县| 临泉县| 黑河市| 剑川县| 白山市| 当雄县| 年辖:市辖区| 中牟县| 竹北市| 田林县| 铜鼓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