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地籍測量的方法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fā)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中圖分類號] P2 [文獻碼] B [文章編號] 1000-405X(2015)-9-181-1
0引言
地籍測量可以提高土地資源的使用效率,隨著我國城市化水平不斷提高,地籍測量已經從保護土地持有者利益轉向地區(qū)土地規(guī)劃和城市建筑建設。地籍測量的主要方式是地籍調查,用現代化測繪技術和方法幫助完成地籍測量工作,地籍測量數據信息同樣是我國土地資源規(guī)劃的重要依據。地籍測量需要工作人員具有較高的繪圖、制表技術,因為地籍測量的數據和信息需要保證完全正確,為了保證數據信息的準確性,便于其他工作人員查看使用,所以要將地籍數據信息支撐圖表。地籍測量不僅是城市化建設的基礎,同樣是建筑建設工程的基礎環(huán)節(jié),對我國土地資源管理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所以需要不斷提高地籍測量的技術和方法。
1地籍測量的定義和作用
1.1地籍測量的定義
地籍測量指的是對區(qū)域內土地的地籍、土地所屬權、地籍控制及地籍測量進行調查。對土地所屬權的調查有可以進一步分化為土地權和土地所有權。其他地籍指的由國家對土地進行監(jiān)督管理,對土地持有和土地周圍環(huán)境、附屬及土地資源使用現狀進行基本統計。地籍測量主要以數據形式表現,但是地籍測量工作人員為了得到更多的地籍數據信息,同時可以對自身的工作進行圖表繪制,必須以土地歸屬為重心,對土地周邊進行觀測、測量、研究,最終得到有效的數據進行圖表繪制,將最終的數據信息整理歸檔。
1.2地籍測量的重要作用
地籍測量工作人員得到其他地籍數據或者將自己持有的地籍數據信息制作成工作表,這些數據將成為國家進行土地管理的重要資料,在國家土地管理部門具有法律效應,這樣可以有效保證地籍數據不被泄露,造成土地資源的流失和浪費。有了地籍數據,工作人員可以對現有的地籍資料進行整理,劃分等級,這在一定程度上會影響到國家的土地稅收,但是卻可以及時了解土地的使用情況、土地潛能,幫助國家有效進行土地資源管理。此外,地籍測量數據可以讓工作人員深入到某一地區(qū)進行地籍測量,豐富國家地籍數據資源,對加快城市化建設、提高環(huán)境保護和土地開發(fā)管理打下堅實的基礎。
2地籍測量方法研究
2.1控制測量法
通常情況下,地籍測量工作中的地籍控制測量主要根據不同地區(qū)對測量精度要求不同而進行的。在地籍測量控制中,工作人員必須根據測量要求和原則,科學選取測量地點,同時進行室外觀察??刂茰y量中,工作人員可以根據工作需求采用GPS全球定位系統進行地質勘測,由此可以提高地籍測量工作的準確性。
2.2界址點坐標法
界址點坐標法主要是在理勘測過程中,在中國界址點與被測地點之間,加設控制網,對其加密一級和二級導線,然后利用GPS全球定位系統實現地籍測量。該方法具有較強的精確性,同時工作效率非常高。
2.3碎部測量法
碎部測量法也就是極坐標法。碎部測量法主要環(huán)節(jié)是:在監(jiān)測點A地加設測量使用的儀器,在監(jiān)測點A與下一個監(jiān)測點B之間進行定線連線,后面的監(jiān)測點以此類推,最終完成地籍測量的所有工作。
3地籍測量技術與方法的管理
3.1做好準備工作
在進行地籍測量工作室,第一步就是要對測量地點進行深入調查,這是后續(xù)工作的基礎,也是關鍵。工作人員要掌握好測量地點的土地使用現狀、土地形式,并將調查數據回城地籍圖,同時對土地的稅收、使用統計分析和土地規(guī)劃利用全部反映在制作的表表上。此外,準備數據調查還要滿足當地群眾對地籍資料的需求。基本調查工作完成之后就需要準備下一步測量使用的測量設備,建設設備是否能夠正常運轉,保證測量環(huán)節(jié)工作的順利實施。
3.2提高地籍測量技術
動態(tài)技術指的是利用GPS全球定位系統進行地籍測量,在GPS快速發(fā)展的階段,更應該在地籍測量中分運用GPS技術手段。GPS全球定位系統具有全國性和統一性,全國各個地區(qū)的地理工作都可以看到GPS數據信息,可以在任何地區(qū)建立禿頂的準基站,然后將基站接收到的觀測數據再通過衛(wèi)星無線設備進行定位,所以GPS被廣泛應用在地籍測量中。但是目前衛(wèi)星定位僅僅可以接受地區(qū)環(huán)境和氣候變化,但是自然環(huán)境變化多端,在接收信息的時候可能會出現誤差。所以,在計算測量數據時應該考慮到信息的誤差,提高數據信息的準確度。
3.3培養(yǎng)地籍測繪人才
人才是提高地籍測繪水平的關鍵。如今我國地籍測繪工作對人才的需求量不斷增加,對人才的專業(yè)技術和綜合素質要求也不斷提高,但是從事地籍測繪的人數和專業(yè)技能始終成反比,導致地籍測繪工作中漏洞百出,工作無法正常進行。所以,相關部門應該對地籍測繪人員進行技術培訓,同時組織定期考核,考核不通過者繼續(xù)培訓。地籍測量單位除了加強工作人員的培訓,還要增加實踐,只有理論結合實踐,才能保證工作人員的全面發(fā)展,才能減少測繪工作中出現的問題。
4結束語
地籍測繪是推動城市化發(fā)展,提高建筑水平的重要依據,地籍測量是建筑建設的基礎環(huán)節(jié),具有不可替代性。但是目前我國地籍測量仍然沒能促進我國土地資源的充分利用,地籍測量工作中仍然存在很多問題,需要不斷改善和提高。
參考文獻
[1]羅崇連.地籍測量繪圖與建庫一體化研究[J].科技創(chuàng)新導報.2008(19).
[2]萬平.重慶市城鎮(zhèn)地籍測量技術特點及方法研究[J].科技創(chuàng)新導報.2009(31).
[3]鄒巖.地籍測量的技術與方法[J].中國房地產業(yè).2011(02).
[4]周壽才.淺談地籍測量的內容及作用[J].技術與市場.2011(08).
[5]王元龍.淺談地籍測量[J].科技與企業(yè).2012(10).
[6]王麗偉.地籍測量的技術與管理探析[J].經營管理者.2013(08).
[7]雷依麗,覃紅菊,覃耀健.論如何提高地籍測量的質量和水平[J].科技創(chuàng)新導報.2009(21).
[8]屠春勤.基于數字化設備的地籍測量應用研究[J].科技創(chuàng)新導報.2009(15).
【關鍵詞】數字化;地籍測量;探究
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fā)展,城市化進程的不斷加快,土地管理工作也被提上日程,地籍測量工作開始在全國范圍內開展,特別是地方城鎮(zhèn)化建設,發(fā)展速度飛快,對地籍測量圖的需求非常大,因此做好數字化的地籍測量的探究是非常有必要的。數字化的地籍測量可以對城鎮(zhèn)的使用面積、位置、用途及經濟價值等作出全面的反映,有助于建立完善的全國土地信息管理系統。
一、數字化地籍測量的基本原理
(一)數字化地籍測量的內容
數字化地籍測量是以建立地籍管理系統、建立各城鎮(zhèn)的數據庫,最終實現自動化的地籍管理的目標。數字化的地籍測量的主要內容有:地籍圖根控制測量、地籍調查表惡輸入輸出、土地申請書的生成輸出、圖幅結合表、以及控制點網圖的生成與輸出等內容。
(二)數字化地籍測量的基本原理
數字化地籍測量的基本工作方法:將全站儀與計算機相連接,直接收集、記錄數據,在連接計算機或者全站儀時,使用專業(yè)的數據連接線,利用windows超級終端實現數據的傳輸。在數據的處理上,使用C語言編制的數據轉換程序處理。在圖形的編輯利用上,可以利用RDMS等軟件進行繪圖,再選擇適合的圖片編輯軟件對圖片進行編輯處理[1]。最后再根據不同的需要,選擇數字化地籍測量圖或者繪圖儀繪圖出圖。
二、數字化地籍測量方法
(一)二級導線的控制測量方法
二級導線在選點時,要沿著道路的高等級點進行布設,注意導線相鄰邊長的距離,選在土質堅實的地方,方便觀測;在埋石編號時,選用銅質的標志,在道路邊或者公共設施邊選點,在普通點位埋入永久性的標石,根據國家相關規(guī)定做好點之記,然后對其進行觀測。觀測時要求:(1)水平角和距離的觀測,需要使用檢定期在2秒級的全站儀,使用前根據國家相關的要求進行檢查,符合要求后再投入使用(如圖);(2)觀測盡量選在白天進行。用方向觀測法觀測水平角,一旦方向總數超過3個時就應當對其歸零[2]。用單程兩測回測法對斜距進行劃定。在觀測時,不要讓儀器接受日光的直射,氣泡中心位置不要偏離超過一格的距離,不然則需重置儀器。之后需要進行平差的計算。平差計算需要觀測手薄、邊長改化資料的檢查以后才能進行計算。具體要求包括方向觀測值和歸化后的邊長值、單位權中誤差等[3]。
水平角觀測技術要求
等級 測角中的誤差(mm) 測回數 方位角閉合差(mm)
二級 ≤±8.0 1 ≤±16
(二)圖根控制的測量方法
在一、二級導線網的基礎上可以按一個或者幾個相鄰分布的方式,布設一級的圖根導線網,對少量的二級圖根導線進行加密。城郊結合部通常都是觀測條件較好的位置,可以直接用GPS技術進行圖根點坐標的測定[4]。一級圖根導線下的河流與巷道都要被貫穿,將自然街坊地塊較好的圍合起來。圖根網線的布設要根據已知的分布點及網的圖形強度進行布設,在的薄弱位置進行控制,這樣可以有效提高最弱導線的精度。
在外業(yè)觀測上,圖根導線網的水平角觀測,要使用經檢校的全站儀觀測一次,再單程測距測一次,四次讀數,將外業(yè)記錄手薄記錄裝訂成冊,外業(yè)觀測手薄經檢驗以后才可以輸入電腦,保證數據的正確性。圖根導線要使用專業(yè)的平差軟件進行計算,滿足相應的各項指標;在圖根高程測量方面,可以使用圖根光點測距或者圖根水準測量進行測量,圖根水準測量可沿著結點網或者支線等進行布設,但應注意高級點間附合路線長度、結點間路線長度、支線長度都要符合相關的要求。
(三)地籍要素的測量方法
數字化的地籍測量方法要在控制測量的基礎上,利用全站儀等儀器設備,進行信息數據的采集,如界址點、界址線的采集,對地類界、地貌等信息數據的收集,專業(yè)人士通過將全站儀的收集的數據發(fā)送到電腦上,再按照相關的規(guī)定要求,對圖形進行編輯,繪制出地籍測量圖的模型,再利用現有的圖形及全要素地形圖,經過專業(yè)的圖形編制、繪制等完成最終的圖形繪制。
三、數字化地籍測量的優(yōu)點
數字化地籍測量主要有以下幾方面的優(yōu)點:第一,數字化地籍測量突破了傳統的內外業(yè)界限,從開始的控制一直到最終的繪制成圖都是一體化的作業(yè),降低了室外工作的壓力與強度,使成圖時間變得更短了;第二,數字化的地籍測量不在受分級布網控制,打破了逐級控制的工作方式,并且將控制點的范圍也大大縮短,同時還可以實現加密的圖根控制與碎部測量同時進行;第三,增加了測量碎布點坐標的方法,不再僅僅依靠極地坐標法這種單一的方法,而是增加了更為靈活,使用更方便的平行線法、直角偏線、方向線支距法等方法;第四,數字化地籍的測量好處還體現在,碎部測量時無需在受制于圖幅邊界的限制,外業(yè)時可以做到不分幅作業(yè),而內業(yè)成圖時,則可以自動進行分幅的接邊處理,非常方便[5]。
四、精度的評定
地籍測量的精度評定主要有碎部測量精度評定和控制測量精度評定兩種(如圖1)。本文
(一)對測量精度進行控制
對各等級精度進行控制以及測量,表1為評定指標。
表1 對各等級導線精度首級控制評定指標圖
(二)對地籍碎部測量精度評定進行分析
1、評價指標
表2為地籍碎部測量精度評價指標,點位的評定標準為,點位正確:絕對誤差不大于表2的限差要求;點位錯誤:絕對誤差與表2相比較大;合格:點位正確率不小于表2限值;不合格:點位正確率與表2相比較低。
表2 地籍碎部測量精度評價指標圖
2、對界址點精度評定指標進行分析
將國家地籍測量規(guī)范作為依據,總結出界址點精度評定指標,見表3。
表3 界址點精度評定指標圖
總結:
綜上所述,數字化的地籍測量方法是時展的趨勢,它不僅需要的投資小,而且可以在不具備全站儀采集設備的情況下,使用經緯儀和測距儀進行測量作業(yè),電腦計算、電腦成圖,不僅十分便利,而且也大大提高了測繪的精準度和勞動效率。與傳統的手動地籍測量方法相比,數字化的地籍測量不論在哪方面都有明顯的優(yōu)勢,發(fā)展前景非常廣闊。
參考文獻:
[1]湯廖文. 數字化測繪技術及其在城鎮(zhèn)地籍測量中的應用[J]. 科技創(chuàng)新與應用,2012,06:19-20.
關鍵詞:地籍測量;數據檢驗;質量檢驗;碎部測量
一概述
地籍測量是土地管理工作的重要基礎,它是以地籍調查為依據, 以測量技術為手段, 從控制到碎部, 精確測出各類土地的位置與大小、境界、權屬界址點的坐標與宗地面積以及地籍圖,以滿足土地管理部門以及其它國民經濟建設部門的需要。地籍測量是利用測量儀器,通過幾何計算來獲取地面物體的平面位置,通過坐標的形式表現出來。人、儀器、外部環(huán)境和工藝流程都可能產生誤差或錯誤,如何使這些因素的影響降到最小,同時避免錯誤,是保證數據質量的關鍵。目前各地的地籍測量都要建立地籍信息管理系統,地籍信息管理系統的構建工作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是土地管理部門的工作重點。數據是管理系統的“血液”,系統源數據質量的優(yōu)劣,決定了系統實際應用價值的大小。系統源數據主要是圖形數據和屬性數據兩大類。無論圖形數據還是屬性數據,都要從外業(yè)直接或間接采集才能得到。本文從外業(yè)采集手段和流程分階段進行檢查來確保數據源的質量。
二已有成果的檢驗分析
對已有成果的檢驗主要是對已有成果的精度進行評定,看其精度能否滿足本次測量工作需要。通??梢岳米杂删W平差的辦法來對已知點的坐標點精度情況進行評定,同時加入高精度全站儀提供的尺度精度來檢驗已知點的穩(wěn)定性或精度,在點數較少時可采用以下的簡單的方法來檢驗。
在平面網的控制點中,一般來說,當測區(qū)平面控制點大于2 個時,可用其中部分點為基準點,利用平差后的結果檢查另一部分點,依據規(guī)范要求的限差來比較點的精度。當測區(qū)僅有兩個點時,要通過以下方法來檢查。
(1)在通視條件下,用全站儀測量兩點的平距和高差,轉換到同一坐標系與已知點的坐標反算值進行比較。其精度應滿足要施測級別的上一級別最低的精度要求。例如,根據已知點要施測四等網,那么起算點的精度應滿足三等網中最弱邊邊長相對中誤差的要求1/80000的倍。
(2) 不通視時,可用GPS 來進行,利用它自身的尺度因子來進行檢核;當自查無誤后,才可進入下一步控制測量。必要時要進行相關改正來提高精度,防止對控制網產生扭曲。在高程資料分析中,當大于一個高程基準點時應進行高程聯測,看其閉合差是否滿足規(guī)范限差要求。
三控制測量中的數據質量檢驗方法
3.1 地籍測量概述
地籍測量和一般測量工作的施測一樣,也必須遵循“先整體后局部”、“先控制后細部”的原則,首先進行地籍控制測量。地籍控制測量分為平面控制測量和高程控制測量。對地籍測量來說,通常只對測區(qū)建立平面控制,僅在山區(qū)和丘陵地區(qū)才實施高程控制測量。地籍平面控制在精度上要滿足測定宗地界址點坐標精度的要求,在密度上要滿足權屬界址等地籍細部測量的要求。根據《城鎮(zhèn)地籍調查規(guī)程》規(guī)定,地籍平面控制測量應盡量采用國家統一坐標系,條件不具備的地方也可采用地方坐標系或獨立坐標系。首級控制網可以三角網、邊角網、導線網的形式布設,也可采用人造衛(wèi)星定位技術(GPS)測定控制點的坐標。在基本控制網的基礎上,再布設地籍圖根控制網,以加密控制滿足測量界址點的需要。地籍細部測量在地籍控制測量的基礎上進行,其目的是測定每宗地的權屬界址點位置、形狀、面積等基本情況。
地籍細部測量工作的內容是:
(1)土地權屬界址點及其他地籍要素的測定;
(2)繪制基本地籍圖;
(3)面積量算。
地籍細部測量在測定土地權屬界址點方面可采用以下三種方法:
(1)解析法:測區(qū)的全部界址點位置是根據實測數據按公式解析計算出其坐標;
(2)部分解析法:采用解析法測量街坊界址點和街坊內部明顯界址點坐標,其余界址點位置依靠勘丈值來確定;
(3)圖解法:不測定界址點坐標,界址點位置全部靠界址點勘丈數據來確定。
3.2 常規(guī)控制測量的數據質量檢驗
在控制測量中,常規(guī)測量是指使用全站儀測量邊、角進行邊角網的布設,常規(guī)的導線網平差,目前內業(yè)平差已經實現了電算化,極大的提高了內業(yè)的效率。檢驗一般檢查導線閉合差、最弱點點位中誤差,最弱邊邊相對中誤差等,檢驗方法比較成熟。
導線閉合差反映的是導線基本的精度指標,它分為坐標閉合差和角度閉合差,其精度和它自身精度及起閉的基準點精度有關。規(guī)范對此按照級別有明確的規(guī)定,在實際作業(yè)中以規(guī)范的限差為要求執(zhí)行。最弱點點位中誤差是點的精度要求,它與導線閉合差沒有嚴格必然的因果關系。但必須在滿足上述條件時才考慮它的精度,它的精度從一個側面反映了它對下級導線的適用性。最弱邊邊相對中誤差是一個相對誤差概念,整體上反映了網的精度,也與基準點有關。它們三者有不可替代性,在檢驗時要同時考慮,互相檢驗。
3.3 GPS 控制測量的數據質量檢驗
全球定位系統(GPS)是美國國防部研制的分布在地球軌道上多個GPS 衛(wèi)星確定地面點位置的一種新型定位系統。與常規(guī)方法相比,GPS定位技術建立控制網的特點是:自動化程度高、全天候、高精度、定位速度快、布點靈活和操作方便等。GPS 定位技術在控制測量中的質量檢驗,主要從以下四方面來進行闡述。
(1) 三維無約束平差中的質量檢驗。三維無約束平差的主要目的是考察GPS 基線向量網本身的內符合精度以及考察基線向量之間有無明顯的系統誤差和粗差,其平差應在不引入外部基準,或者雖引入外部基準但并不會由其誤差使控制網產生變形和改正。
(2)二維無約束平差中的質量檢驗。
(3)利用GPS的尺度因子進行比較法來檢驗。由于GPS 基線向量本身提供了尺度基準和定向基準,故GPS 網平差時只引入一個位置基準,在商業(yè)軟件中都會自動引入;
(4)同步環(huán)、異步環(huán)的檢驗。可以參考不同等級的要求來進行各種限差的比較,在GPS 的規(guī)范中各項有明確的要求。
四碎部測量中的數據檢驗方法
4.1 支導線及測算路徑的檢核
在比較復雜的地區(qū)進行解析法地籍測量,布設支導線十分重要,其比例有時可達1/3(占圖根點)。而支導線的可靠性不高,大量的支導線如何檢核成為一項重要的技術問題。作為測算起算用的一類點采用勘丈邊長與反算邊長比較進行檢核(一般應小于±5cm),確認正確后方可使用,如n4n5、m4m5 邊等。新測算出的二類點應及時勘丈與其它相鄰已知點間的距離,與反算邊長比較檢核其正確性,如n6n3、m6m3邊,見圖1。
圖1 支導線檢核示意圖
通過勘丈由兩條支導線端點分別測算出的相鄰但不相連的點n7、m7 的邊長與其坐標反算值相比(一類地區(qū)不大于±10cm內,二類地區(qū)不大于±15cm 內),便可對兩條相對獨立的支導線的正確性進行互相檢核。因n7m7 大致與N3N3平行,稱為縱向檢核邊,在條件許可的情況,還應在與N3M3大致垂直的方向(橫向)進行類似的互相檢核。如果,n7 與m7 無法直接丈量,可選一重合點P,由兩個線路分別測算出其坐標,通過點P的兩組坐標比較,同樣可對兩個支導線進行檢核。實際作業(yè)時,通常從兩條支導線的端點開始對向測算,使支導線的正確性盡早得到檢核,減少因錯誤帶來的工作損失。
4.2 地物點及界址點的質量檢核
碎部測量就是以控制點為基礎,測定地物、地貌的平面位置和高程,同時還要測量界址點的平面位置。碎部測量工作包括兩個過程。一是測定碎部點(含界址點)的平面位置和高程;二是利用地圖等面在圖上繪制各種地物、地貌和地籍要素。
界址點是界址線的拐點,它的精度直接影響了宗地的位置、面積等屬性信息。界址點的正確性檢核常采用直接與間接兩種方法:一是直接堪量界址邊與反算邊相比較;二是界址邊無法直接勘丈時,通過勘丈界址點至鄰近地物點的相關距離與其反算邊相比較。因此,使界址點得到100%的檢核。
碎部測圖常用的方法主要是數字測圖法,其方法由于周期短、精度高、轉換精度損失低,可以很好滿足地籍測圖的要求。地面數字測圖是指利用全站儀、GPS接收機等儀器采集的數據及其編碼,通過計算機圖形處理而自動繪制地圖的方法,外業(yè)采集坐標,內業(yè)使用制圖軟件制圖。
關鍵詞:地基處理;換填;碎石墊層;CFG樁 ;強夯;施工
中圖分類號:TU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
1、原地面處理
路堤填筑前,清除基底表層植被,挖除樹根,做好臨時排水設施。原地面坡度陡于1:5時,自上而下挖臺階,臺階寬度、高度滿足設計要求。根據現場實際情況,采用推土機等大型機械輔以人工進行施工。原地面處理后符合下列要求:原地面基底密實、平整;松軟表土及腐植土清除干凈,翻挖回填壓實質量符合設計要求。
2、換填
2.1施工方法。采用挖掘機或推土機挖除換填深度內的軟弱土層,預留30~50cm的土層進行人工清理。挖除需換填的土層,將底部整平;如果底部起伏較大,設置臺階或緩坡,按照先深后淺的順序進行換填施工,開挖寬度不小于路堤寬度加放坡寬度。半填半挖地段或路塹地段挖除換填按照設計要求進行,保證換填底部縱、橫向的排水坡度,防止局部積水、淤水。換填施工采用自卸汽車運輸符合設計要求的填料,推土機攤鋪,平地機平整,壓路機碾壓。分層填筑碾壓達到相應的壓實標準。
2.2質量檢測。1)施工前對換填的范圍和深度進行核實。2)換填所用的填料符合設計要求。3)換填深度范圍內的土層挖除干凈,坑底按設計要求整平。4)分層壓實質量符合設計要求。換填施工的各項允許偏差、檢驗數量及檢測方法如下表:
3、 碎石墊層
3.1施工方法。碎石墊層采用級配良好且未風化的礫石或碎石,其最大粒徑不大于50mm,含泥量不大于5%,且不含草根、垃圾等雜質。碎石分層填筑壓實。分層厚度、壓實遍數通過現場試驗確定。采用自卸汽車運輸,后傾法卸料,推土機攤鋪,平地機平整,壓路機碾壓。
3.2質量檢測。碎石墊層施工的各項允許偏差、檢驗數量及檢驗方法如下表規(guī)定:
4、 水泥攪拌樁
4.1本標段部分地基采用水泥攪拌樁處理方法,樁位布置、樁徑、樁長和間距按設計施工,水泥攪拌樁頂設置碎石墊層,其間鋪設土工格柵。采用水泥攪拌樁機進行施工。施工前,首先做好場地防排水工作,使用推土機配合挖掘機將施工地段內原表層土清除,挖除地表植物根系,回填至原地面,并形成路拱,中心高0.2m,兩側與地面相平,并碾壓密實。施工時,按照預先放好的成孔路線,逐孔鉆進、攪拌成樁。為保證成樁質量,正式施工前,先進行成樁試驗,以掌握該場地的成樁工藝和各種技術參數。保證施工時達到最佳成樁效果及質量。
4.2保持樁機與灰漿攪拌操作人員的密切聯系,保證噴漿時連續(xù)供漿。因故暫停立即通知樁機操作者,防止斷樁。配備專人詳細記錄攪拌樁機下沉或提升時間、供漿與停漿時間、鉆進深度等。水泥攪拌樁施工符合設計要求后,上面鋪設碎石墊層,地基加固后,復合地基承載力符合設計要求。
5、 鋼筋混凝土預制管樁
測量放樣,平整場地,清除障礙物。按設計要求檢驗預制樁的質量。
5.1采用三點支撐履帶自行式柴油打樁機打入法或靜壓法施工,吊車喂樁。根據施工數量可安排多臺打樁機從中間向兩端同時施工。
5.2預制管樁施工前于基底范圍內鋪設0.5m厚填料工作層。按照現行《客運專線鐵路橋涵工程施工技術指南》的有關規(guī)定進行試樁,以確定機械組合及各項工藝參數,檢驗樁的承載力。
5.3打樁開始時采用較低落距,并在兩個方向觀察其垂直度,當入土達到一定深度確認方向無誤后,按工藝性試驗確定的落距錘擊,樁與錘間鋪設彈性襯墊,錘擊采用重錘低擊。
5.4預制樁采用法蘭盤連接或鋼墊板焊接,采用焊接連接時在樁接頭自然冷卻后方可進行施打。
5.5當落錘高度達到最大值,每擊貫入度小于或等于2mm時停止錘擊,如深度未達到設計要求時,采用換錘或輔以射水等措施下沉至設計深度。
6、CFG樁
6.1施工準備。根據設計資料進行場地平整,測量放樣。對施工選用的水泥、粉煤灰、碎石及外加劑進行試驗,選定施工配合比。
根據設計資料及選用設備,進行成樁工藝試驗,試樁數量符合設計要求且不少于2根,確定施工工藝參數。
6.2 CFG樁施工。CFG樁施采用長螺旋鉆管內泵壓混合料灌注成樁施工工藝。施工前進行成樁工藝試驗,確定各項施工工藝參數。鉆機就位后校正好鉆桿的位置和垂直度,垂直度的容許偏差不大于1%。
按試驗配比配制混合料,計量準確,坍落度、拌和時間按工藝試驗確定的參數進行控制,且不少于1min;攪拌的混合料保證能順利通過剛性管、高強柔性管、彎管和變徑管而達到鉆桿芯管內。
鉆孔開始時,關閉鉆頭閥門,向下移動鉆桿至鉆頭觸及地面時,啟動馬達鉆進,先慢后快。在鉆孔過程中,如發(fā)現鉆桿搖晃或難鉆時,要放慢進尺,避免導致樁孔偏斜、位移,甚至使鉆桿、鉆具損壞。當鉆頭到達設計樁長預定標高時,關閉電機。
CFG樁成孔到設計標高后,停止鉆進,開始泵送混合料,當鉆桿芯管充滿混合料后開始拔管,嚴禁先拔管后泵料。提拔管速率按試樁確定參數進行控制,提拔速度均勻,拔管至樁頂,樁頂標高高出設計標高50cm。灌注成樁后,樁頂采用濕黏土封頂。
6.3質量檢測。CFG樁施工的各項允許偏差、檢驗數量及檢驗方法如下表:
7、 沖擊碾壓
7.1施工方法。施工前,根據設計要求的壓實度及沉降量控制值進行現場試驗,確定采用機械的規(guī)格及性能,沖擊壓實的遍數、沖擊能等參數,確定質量檢測方法及評價標準。
沖擊壓實采用拖式沖擊壓路機,由地基處理范圍兩側開始向中心碾壓,直至達到要求的密實度為止。
沖擊壓實次數根據設計要求的壓實度和沉降量控制值或現場施工時以沖擊輪輪跡高差小于15mm來控制沖擊壓實次數。
沖擊碾壓的加固范圍要超出路基兩側坡腳外寬度為處理深度的1/2~2/3,并不小于3m。沖擊壓實時均勻碾壓。相鄰兩段沖擊壓實搭接長度不小于15m。沖擊壓實前,及時對地基適量灑水,使水份充分滲透,然后沖擊碾壓。沖擊壓實10遍左右后,用平地機大致整平,繼續(xù)沖擊壓實。
沖擊碾壓完成后,表層的松土重新刮平,并用振動壓路機壓實。
7.2質量檢測。沖擊壓實施工的質量檢測及處理效果的評價標準符合現場試驗確定的結果并滿足設計要求。
8 、強夯
8.1施工準備。依據設計高程及強夯后可能產生的地面平均變形量,確定夯前地面高程。夯錘重量根據設計土層加固深度、土的性質、夯錘落距及試夯參數確定。施工前,按設計確定的強夯參數,在有代表性的場地上進行試夯,檢驗強夯效果,確定強夯參數。在設計強夯區(qū)域內測設強夯夯點,測量場地高程。
8.2強夯施工。強夯施工采用帶有自動脫鉤裝置的履帶式起重機設備,夯錘底面采用圓形。強夯設備就位,使夯錘對準夯點位置。按試夯確定的夯擊次數和控制標準,完成一個夯點的夯擊。完成第一遍全部夯點的夯擊后,平整夯坑,并測量場地高程。在規(guī)定的間隔時間后,逐次完成全部夯擊點要求夯擊遍數。最后用低能量滿夯將表層松土夯實或碾壓達到設計要求。
強夯施工中,每個夯點的夯擊次數、每擊的夯擊能量、夯擊間隔時間及施工步驟符合設計要求。每遍夯擊前,對夯點放線進行復核,夯擊后檢查夯坑位置,發(fā)現偏差或偏夯及時糾正,滿夯時搭接面積不小于四分之一。
8.3質量檢測。強夯施工的各項允許偏差、檢驗數量及檢驗方法如下表:
這種方法是將重錘以一定的落距自由落下給地基以沖擊和振動,使地基出現強大的應力波,引起土體內密度、應力、孔隙水壓力等的變化,從而到達加固地基的目的。強夯法由其具有加固效果顯著,施工設備簡單,施工迅速和工程造價低廉等優(yōu)點,而受到廣泛應用。
9、結語
關鍵詞: 鐵路交通; 信息預測; 數據融合; 神經網絡
在城市地鐵交通中,各車站交通流量信息(如候乘數量、下車數量等) 的準確預測有利于地鐵運行高效、及時地調度,從而既達到增加效益的經濟目的,又可以更好地滿足人們的乘車需求。傳統的預測方法有回歸分析算法以及Kalman 濾波等。這些方法假定過程是平穩(wěn)的,系統是線性的,系統的干擾是白噪聲,因此在線性系統平穩(wěn)的隨機時間序列預測中能夠獲得滿意的結果。然而,交通問題是有人參與的主動系統,具有非線性和擾動性強的特征,前述方法難以奏效,表現為以下缺點: ① 每次采樣的數據變化較小時適用,數據變化大誤差就大; ② 預測值的變化總是滯后于實測值的變化; ③ 無法消除奇異信息的影響。基于小波分析的動態(tài)數據預測方法以小波變換后的數據進行預測,克服了傳統預測方法不能消除奇異信息的缺點, 有效地預測動態(tài)的流量信息[ 1 ] 。但該方法只能對單個的數據序列進行處理,而事實上能夠用于預測的數據可以是多方面的。
數據融合(Data2Fusion) 技術起源并發(fā)展于軍事領域,主要用于目標的航跡跟蹤、定位與身份識別以及態(tài)勢評估等[ 2 ] 。傳統的數據融合技術大多采用概率理論(如Bayes 決策理論) 對多種信息的獲取與處理進行研究,從而去掉信息的無用成分,保留有用成分[ 3 ] 。在信息處理中,分別運用各種體現數據不同屬性特征的方法處理(如預測) 后進行融合是一個有待深入研究的問題。為了充分利用各方面已有的數據,獲得可靠的交通流量動態(tài)預測,本文借鑒數據融合的基本思想,提出了在數據處理方法上的融合預測方法。
1 流量融合預測模型
1. 1 預測模型的結構
由于預測對象的復雜性,為了表現與預測對象相關聯的其他對象或屬性,每個關聯對象(屬性) 用一個時間序列來表示,作為預測對象的相關序列。所有用于預測的相關序列構成預測對象的相關序列集。由于在預測中具有不同的作用,各相關序列將使用不同的處理和預測方法。在相關序列集上的地鐵客流量融合預測模型結構,如圖1 所示。
下面針對城市地鐵車站客流量的預測進行論述。
1. 2 構造相關序列集
為了預測車站(序號為0)在第i 天t 時刻的流量^F0 i(t) ( 實測值為F0 i(t)) ,設t 時刻^F0 i(t)的相關時間序列集為f(t) = {fj(t) ,1 ≤ j ≤ n} ( 1 ) 式中,fj(t)為t時刻^F0 i(t)的相關時間序列; n 為相關時間序列數。
為了獲得精確的預測,可以根據關聯特性構造任意多個相關時間序列。本文意在闡明本算法的基本思想,將流量數據僅僅構造為3 類相關序列:當前序列、歷史序列和鄰站序列。
當前序列 預測時刻t之前本站最近k次流量按時間先后記錄下來的數據構成的時間序列為當前序列,即
f1 (t) = { F0 i(t -l),1 ≤ l ≤ k} ( 2 )
該序列數據的主要影響因素是時刻,同時還受人為、氣溫、天氣等其他擾動因素的影響,數據分布的非線性特性較大,頻帶較寬。第l 班列車的流量如圖2 所示。
歷史序列 同為工作日或同為節(jié)假日的相鄰數天,其流量曲線形狀相對類似,流量曲線相似的日期在預測中具有較大的參考意義。本站最近m 天在時刻t 的流量按日期先后記錄下來的數據構成的時間序列為歷史序列,即f2 (t) = { F0 i-p(t) ,1 ≤ p ≤ m} ( 3 )
工作日和節(jié)假日流量差別較大,可將它們分類處理。該序列整體分布較平穩(wěn),有震蕩,但頻帶較窄。第p個工作日在時刻t的流量如圖3 所示。
鄰站序列 圖4 為本站與鄰近2 個車站24 h 的流量曲線經DB2 小波3 層變換后的近似分量,可見各分量關聯性較大。如果根據以前的數據將各鄰近車站相互關系解算出來,就可以利用這種函數關系預測時刻t在本站的流量。最近m天在時刻t 的流量按日期先后記錄下來的各鄰站歷史序列為本站的鄰站序列,即
qf2 +q(t) = { Fi-p(t) ,1 ≤ p ≤ m,1 ≤ q ≤ s} ( 4 )
q式中, Fi-p(t)表示第q個鄰近站的第(i -p)天的流量;s 表示鄰近站數。
1.3 相關序列的預測
由于各相關序列在預測中具有不同的影響,且分布規(guī)律和特點差異較大,因而各序列使用不同的預測方法。本文對當前序列進行小波分解后用Kalman 預測,對歷史序列直接進行Kalman 預測,對鄰站序列用冪級數多項式進行擬合。
1.3.1 小波分析
根據設置的分解指數η對序列進行小波N 尺度分解,得到一組低頻信號和N 組高頻信號,對這N + 1 組信號分別用Mallat 塔式算法重構到原尺度上,得到N + 1 組在原始尺度上的經過分解重構處理的信號。分別對信號用Kalman 濾波進行預測,得到N + 1 個預測值,再將這N + 1 個預測值用權系數合成最終的預測值。具體算法請參見文獻[1 ]。
1.3.2 Kalman 濾波離散線性Kalman 濾波方程為
F(t) = Φ(t -1) F(t -1) + W(t -1)( 5 ) 式中,Φ (t) 為系統狀態(tài)轉移量; W(t) 為系統誤差。Kalman 濾波通過t -1 時刻的狀態(tài)F(t -1)估計t 時刻的狀態(tài)F(t) 。具體算法請參見文獻[1 ]。
1.3.3 多項式擬合
分別對各鄰站序列用冪級數多項式擬合本站數據,擬合模型如下
n
i
p
^Fp(t) = αp,i(t) F(t) ( 6 )
i=0
i
6 式中, Fp (t)為對第p個鄰站在時刻t 的流量的i 次i 冪;αp,i(t)為Fp (t)的系數。當n= 2 時,上述擬合算法簡化為線性回歸模型。
1.4 流量的融合預測設預測對象共有n個相關的時間序列fi(t) ,經過預處理分別為fi(t) ,融合預測模型可表示^F(t)在f(t)上的映射,即^F(t) =ζ(f(t)) =ζ(f1 (t) ,f2 (t) ,fn(t)) ( 7 ) 式中,ζ(·)表示映射關系。特別地,式(7)可簡化為如下的線性映射組合^F(t) = αi(t)ξ(fi(t)) ( 8 ) i=16
式中,αi(t)為t 時刻的序列fi (t)的權系數;ξ(fi (t)) 為以fi (t)為依據的局部預測值。為了確定上述算法中映射關系ζ(·),本文采用神經網絡進行解算。
2 模型的神經網絡解算
神經網絡是由大量簡單的神經元以某種拓撲結構廣泛地相互連接而成的非線性動力學系統[4 ]。神經網絡在數據融合技術中具有無法替代的作用,通過神經網絡對各相關序列的局部預測進行最終融合,具體過程如下。
2.1 數據的局部處理
廣州市地鐵某站一個方向的流量數據是以每班列車到站上車的人數記錄的(流量單位:人/班) 。根據2002 年5 月1 日 2003 年3 月2 日的流量數據,運用本文算法進行預測。按照1.2 節(jié)的方法構造了4 個相關序列:當前序列f1 (t) 、歷史序列f2 (t)以及相鄰2 個車站的鄰站序列f3 (t)和f4 (t) 。 2.2 神經網絡的設計
因為3 層神經網絡可以一致逼近任何非線性函數[5 ]。采用具有單隱層的3 層神經網絡作為模型,即輸入層、隱層和輸出層。
以各相關序列的局部預測值作為輸入向量,實測值F(t)為期望輸出,有4 個輸入節(jié)點,1 個輸出節(jié)點。隱層神經元數量關系到網絡的訓練速度和精度問題。對于一定數量的樣本,需要一定數量的隱層神經元數, 神經元少了,不能反映樣本的規(guī)律;多了,則神經網絡以過于復雜的非線性關系來擬合輸入輸出之間的關系,使得模型的學習時間大大增加。本例中,8 個隱層神經元數是最好的。以誤差平方和SSE(Sum2Squared Error ) 作為訓練評價標準, SSE = p j (Ypj-Opj)2 ,其中Ypj和Opj分別為輸出層第j個神經元的第p個樣本的期望輸出和實際輸出(本例中j= 1 ,p= 60) 。
用MATLAB 的ANN 工具箱構造神經網絡。隱層神經元的激勵函數為tansig 函數( 正切S 型傳遞函數),輸出層神經元的激勵函數為purelin 函數(線性傳遞函數),這樣整個網絡的輸出可以取任意值。采取批處理學習方式和快速BP 算法訓練。
2. 3 神經網絡的訓練
將網絡的訓練標準SSE 設為64(60 組訓練樣本), 利用上述樣本對神經網絡進行訓練,訓練6 000 次時網絡的權值和閾值將達到最佳值,即達到了訓練目標。神經網絡訓練目標接近過程,如圖5 所示。
從圖5 中可以看出,訓練開始時,網絡收斂速度較快,接近目標時收斂速度會減慢??梢?,訓練次數越多,得到的結果越好。當然,這是以訓練時間的增長作為代價的。
3 實驗對比分析
采用本文算法和傳統的Kalman 算法分別對2003 年3 月2 日的各整點時刻的流量進行預測。算法各時刻均通過訓練后的神經網絡預測,預測與實測結果的比較,如圖6 所示。
傳統的Kalman 濾波是直接在當前序列的基礎上進行預測的, 預測與實測結果的比較如圖7 所示。2 種預測方法的誤差指標對比見表1 。
表1 實驗結果對比
比較可得,由于傳統的Kalman 預測方法只能以某一類序列的數據作為預測基礎,無法利用其他序列信息,且對變化大的數據采樣要求較高,因而具有較大的誤差,而本文所述方法有效地克服了這些缺點。
4 結論
通過分析城市地鐵站客流量的相互關系和特點, 在對流量信息進行以預測為目的相關序列集構造的基礎上,提出了一種基于數據融合的預測模型。該預測模型不僅是一個多信息接收和處理的融合模型,而且還是一個動力學系統,網絡的訓練樣本也是動態(tài)的,如果訓練的次數適當,預測的精度也可以隨之變化調整。實驗結果表明,基于數據融合的預測與傳統的預測方法相比,由于充分利用了所有預測信息,在預測的準確程度上有較大提高。
參考文獻:
[1 ] 李存軍, 等. 基于小波分析的交通流量預測方法[J ] . 計算機應用, 2003 , 23(12) : 7 —8.
[2 ] 權太范. 信息融合: 神經網絡 模糊推理理論與應用[M] . 北京: 國防工業(yè)出版社, 2002.
[3 ] . 信息融合技術[ M ] . 北京: 國防工業(yè)出版社,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