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爬山虎的腳教學設計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語文課程標準》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我們認為:“自主、合作、探究”這三個詞語并不是并列關系,自主是合作與探究的根本前提,合作是探究的某種方式。如何實現真正意義上的自主合作與探究?我們先來看看下面的案例。
[案例一]
出示爬山虎的全景圖,引導觀察。
師:同學們,上節課我們通過研讀課文,了解了爬山虎生長的位置和它生長茂密的樣子。請大家仔細看圖,在這郁郁蔥蔥的葉子下面,隱藏著什么?
生:葉子下面隱藏著爬山虎的腳。
師:同學們想知道爬山虎的腳是什么樣的嗎?請找出描寫腳特點的語句讀讀。
師:請同學說說爬山虎有哪些特點?
學生紛紛匯報自己的發現。
生1:我知道爬山虎的腳顏色是……
生2:我知道爬山虎的腳樣子是……
生3:我知道爬山虎的腳是這樣一腳一腳向上爬的……
……
然后老師讓學生畫爬山虎的腳,共同糾正出現的錯誤。讓學生合作演示爬山虎“一腳一腳”向上爬的的過程,理解體會“一腳一腳”。……
[案例二]
師出示課題——《爬山虎的腳》,指導審題。
師:請同學們反復讀題。課題中哪個詞最能引起你的注意?
生:爬山虎的“腳”。
師:請找出描寫爬山虎的腳的有關段落,朗讀文段,邊讀邊想,跟同學交流你的發現。
接著,老師讓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匯報自己的發現,如讀一讀、畫一畫、演一演、議一議等等,課堂氣氛比較活躍……
[反思]
這兩位教師的課堂教學設計是有所區別的,前者遵循文章的思路,步步引導,通過對課文詞句的理解,體會爬山虎的腳的特點;后者則用直奔重點的方法,引導學生先研讀自己最感興趣的段落,并在讀中發現。他們的共同點是發揮學生的主體力量學習課文,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然而,這樣設計能體現真正意義上的自主嗎?顯然,這樣的設計過于簡單了,未能真正觸動學生內部的探究欲望。因為,教師仍未完全顧及學生的心理需要。這種自主也只能是淺層次的。
我們不妨可以這樣設計:
在學生以圖文結合的方法學習課文的一和二自然段后,教師讓學生展示有關爬山虎的彩色圖片。正當學生被爬山虎碧綠、濃密、生機盎然所深深吸引,由衷贊賞,聯想翩翩的時候,教師出示爬山虎的仿真枝條……
師:是啊,陽光曬不蔫它,風雨撼不動它,爬山虎以它那盎然的生機,給我們的城市、鄉村增添了無數綠色,給人們帶來了無盡的好心情。請看,這就是“爬山虎”,我們讓它也長在我們教室的墻壁上……(師請學生演示爬山虎長在墻上的樣子。學生很快發現它很難“長”在墻上,一臉疑惑)
師(也一臉疑惑):咦,爬山虎顧名思義會爬,而且它一旦爬了上去,就很難能把它扯下來。是什么東西在幫了它的忙?
生:是爬山虎的腳!
師(拿著那根仿真爬山虎):假如這跟爬山虎是真的,它的腳一定能幫它爬上這塊墻壁了。
生紛紛點頭,表示贊同。
師:正因為有了腳,爬山虎才能很快地爬上好幾米的高墻;正因為有了腳,爬山虎才不怕風吹雨打,牢牢地在高墻上扎根。此時此刻,你感受到了爬山虎的腳的什么?你想用什么詞語贊一贊它?
除了“厲害”、“不簡單”等等詞語,學生大多會說到“神奇”一詞。教師可借此詞進一步引導。
師:爬山虎的腳為什么能這么神奇?我們可以用什么辦法了解它的神奇?
生紛紛發表自己的想法,如:實地考察,以便距離接觸;查找課外資料,以研究它的生長原理;鉆研課文,因為作者的觀察與描寫都很細致……
師(商量的口吻):看來,最快的辦法就是借助我們收集到的小資料深入地研讀課文了。我們就八仙過海——各顯神通,到課文當中“尋寶”吧。
學生興致勃勃地讀書、畫圖、寫旁注……教師來到學生身邊,與學生一起研讀,也發表一些自己的見解(引導性的,幫助學生疏通思路的話語)。在學生不斷地有所發現,急于得到別人認同的情況下,合作探究的時機成熟,師于是鼓勵學生大膽與同學交流看法,通過多種途徑(抓住關鍵的詞句說,畫,演等等),達成共識,如有不同見解,要以充分的根據說服對方。在合作探究逐漸成熟之際,教師及時讓出講臺和投影儀,讓它們成為學生的展示臺,從各個角度展示爬山虎腳的“神奇”……
……
關鍵詞:趣味教學;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情境教學
中圖分類號:G6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132(2016)36-0038-02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6.36.023
小學語文教學是發展學生的語文思維,讓他們掌握學習方法的初級階段的教學。教師要探究新課標的要求,遵循發展學生語文綜合素質的教育理念,堅持進行創新教學,激發學生的探究熱情,使他們在主動探究中掌握語文教材中的基礎知識,領悟課文的內涵,促進他們語文學習能力的提高。在設計教學時,教師要深入了解學生的興趣,創設形式新穎、學習內容充滿趣味性的教學環節,使課堂教學在活躍的氛圍中進行,實現高效的課堂教學。
一、注重基礎教學,激發學生識字的興趣
掌握扎實的基礎知識是學生進行語文學習的重要保障和必要條件。在教學中,教師不僅要在教學中貫徹創新思想,還要注重對學生基礎知識的教學,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進行教學設計,使他們對學習內容產生興趣,積極地投入到學習活動中,在快樂的探究中掌握教材中的基礎知識。識字教學是小學語文教學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教師要改變傳統教學中灌輸式的教學方式,采用趣味性的教學方式來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他們在課堂學習時能集中精力,跟隨教師的指導進行深入探究,有效掌握所學的漢字,并形成深刻的印象。例如,在讓學生認識漢字“大”時,我讓學生把胳膊伸直,腿岔開,然后讓他們觀察自己的身體和“大”字,通過觀察,學生發現自己擺的這個姿勢和“大”很像,使他們充滿興趣地進行學習,有效掌握了漢字。
二、引導學生進行自主探究,促進他們語文思維的發展
隨著素質教育的進行,小學生成為了課堂的主人。在教學中,教師要讓學生開展自主探究學習,使他們運用已有的知識和能力進行課文內容的閱讀、分析和思考。在自主探究過程中,學生進行了積極的思考,他們在探究過程中容易和已有的知識發生認知沖突,這正是他們思維深入和發展的表現。這時,教師要對學生進行啟發,讓學生通過全面的分析找到問題的突破點,有效解決問題,使他們的探究學習活動高效進行。例如,在教學《爬山虎的腳》時,首先讓學生進行課文的閱讀。在讀完題目之后,就有學生提出問題:爬山虎是植物,怎么還有腳呢?這時,我指導學生繼續進行閱讀。在發現問題之后,學生產生了解決問題的欲望,他們一邊閱讀一邊思考,最終發現了原來爬山虎的腳是它們莖上長葉柄地方反面伸出枝狀的六七根細絲,這六七個細絲好像觸角,讓爬山虎牢牢地貼在墻上。在自主探究中,引導學生發現問題并解決問題,使他們的語文思維獲得深入發展,探究能力也不斷提高。
三、開展合作探究學習,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
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要發揮學生的學習主體作用,教師除了讓學生進行自主探究,還要根據學習內容組織學生進行合作交流,通過開展小組學習使學生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有效突破教學重難點。在合作探究學習過程中,小組中的成員通過討論能使他們的思維發生碰撞,深入地領悟課文的含義。在合作學習中,每個學生都積極地參與討論,能增強學生之間的凝聚力,使他們感受到學習的樂趣,從而積極地投入到討論和探究中,使學習效率有效提高。
四、創設教學情境,激發學生的探究積極性
小學語文教材中包括很多優美的文章,要讓學生通過探究和學習掌握課文中的內容,理解其中蘊涵的深刻含義,教師需要創設教學情境,讓學生在情境中進行分析和思考,加深他們的理解。教學情境的創設需要根據課文內容進行合理選擇,以達到以情境促進教學的目的。例如,在教學《飛向藍天的恐龍》時,教師可以把多媒體引入到課堂中,運用多媒體課件來進行課文相關內容的圖片展示。在多媒體構建的直觀情境中,使學生的注意力集中,他們對學習內容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在多媒體的引導下進行探究學習,逐步掌握了恐龍的分類、形態、生活的年代。在情境教學中,能快速地把學生帶入到學習狀態,使他們產生強烈的求知欲,在探究中積極思考、認真分析,有效地掌握了課文中的重點內容,使課堂教學高效進行。
五、創設開放性的教學課堂,拓寬學生的視野
1 應用信息技術對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積極影響
1.1 激發學生閱讀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小學生的年齡與心理階段決定了他們對于新奇事物、充滿興趣感的事物的強烈好奇。因此,利用信息技術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是極其重要的。而信息技術由于其方法多樣、表現靈活、形象生動等特點,也較其他教學手段而言有著更大的優勢,從而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
比如,在學習《爬山虎的腳》一課時,學生根據單一的課本圖片展示可能無法深刻感受課文內容,對一些教學內容理解上不是很容易。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播放爬山虎的生長環境,爬山虎的腳長在什么地方,又是如何向上爬的,學生看到這個有趣的過程,再結合課文閱讀,在愉快輕松的情境下較好地掌握知識[1]。
1.2 拓展閱讀教學空間
多媒體計算機作為信息技術在課堂教學中最為廣泛的應用,以其教學信息存儲量的大量、閱讀材料的豐富、生動影像等優勢成為教師最喜歡的教學輔助工具,利用多媒體計算機進行的一些教學設計,符合學生的閱讀規律,又能滿足學生對教學相關知識的需求。教師通過網上搜索,收集整理語料,通過網上與其他教師的互動,彼此討論什么樣的知識積累利用學生的成長,最終表現在課堂教學上,給予學生更多更豐富的教學內容,讓學生的閱讀空間得到擴展。
1.3 突破教學的重難點
多媒體輔助教學,我們可以利用其較強的表現力,在明確教學重難點后作出合理的設計,輔助生動的影像資料,激發學生的思維意識,從而幫助學生更好的理解課文,解決學習的重難點,的教學輔助,并在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的想象力、觀察力與綜合的分析能力,最終促進學生全面素質能力的提升。
比如,在學習《觀潮》一課時,如何引導學生感受這一自古以來就被稱為“天下奇觀”的錢塘江大潮,如何讓學生感受那來潮時的雄偉壯觀景象,如何學會運用一些重點詞句,這些教學的重難點。利用多媒體觀看來潮影像,讓學生直接感受那樣的雄偉壯闊,而之后的部分再指導學生細細品味、閱讀思考,教學效果會很好。
1.4 培養學生創新精神
學生在觀看信息技術的內容演示后,加上對于文字理解的敏感,頭腦中的印象豐富,彼此間能碰撞出思維的火花。學生的思維空間被拓展,學生的感受豐富,在教師的啟迪下,再進行討論研究,探究意識與創新精神得到激發。
2 如何更好地應用信息技術輔助小學語文閱讀教學
2.1 創設良好氛圍與情境,重視學生情感激發
語文閱讀教學是很有感染性質的一個內容,閱讀的篇目或優美,如一股清泉滌蕩人們的心靈;或感動,如一束燦爛的陽光,溫暖人們的心靈;或暢快,如一首樂曲撥動人們的心理;或激昂,如萬馬奔騰,激蕩著人們的斗志。因此,信息技術的利用,就是要輔助教師把這些美妙的感覺展現出來,利用其聲情并茂、有聲有色的優勢,為學生提供多樣化各具功能效果的感性材料或是立體影像、音樂表現,從而創設出良好的氣氛與情境,激發學生的內心情感,讓學生自然而然地學會去感受美、發現美,進而創造美[2]。
2.2 巧利用擴大課堂容量,豐富學生知識積累
課堂教學的時間是有限的,但是有了信息技術的幫助,能很好地拓展信息容量,增加學生的學習資源,并實現課內教學和學生課外學習的有效聯系,從而提高教學質量,增強教學效果。比如《火燒云》一課,教師就可以利用信息技術為學生展示課文中描繪的不同形狀的、不同顏色的火燒云,讓學生感受到自然世界的神奇。直觀的展現會讓教師的語言表達更加流暢,提升學生理解課文的效率。而且課后教師可以指導學生做一些其他自然現象的收集,更好地實踐信息技術在語文學習中的應用及與自然學科的整合工作。
2.3 正確處理好人機關系,保證教學的獨立性
教師是課堂的主導,無論制作的課件多美多吸引人,收集的材料多么好,也要注意自身教學能力與魅力的展現,不要成為課件的執行者。作為閱讀教學的主講者,教師要始終保持教學的獨立性,處理好與信息技術設備或是軟件工具的關系。比如《戈壁灘上的白楊樹》一課,教師的重點應放在引導學生對建設者建設新疆艱苦創業的情感敬佩上,要放在新疆發生翻天覆地的喜悅感動上,這時就需要多媒體等技術工具暫時退場,教師的情感激發才應該是主角[3]。
2.4 注意觀察學生的反應,建立積極互動模式
應用信息技術輔助教學工作,會容易讓“人機交流”更加密切,卻忽視了教學中的主體也就是學生的接受能力與心理變化。信息技術是服務于教學的,教學的最終目的是為了促進學生知識的掌握和能力的增長,教師對此一定要有清楚的認識。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多觀察學生對課堂教學的反應,從而對教學工作做出規劃。教師要開展情感教學,與學生建立積極的互動模式,讓學生喜歡上自己,感受自己的人格魅力,喜歡上學習,從而更好地參與到教學中來。
3 應用信息技術輔助小學語文閱讀教學需注意的問題
3.1 運用信息技術要科學合理,不可誤用和濫用
任何事物都有兩面性,信息技術應用于課堂教學有著很多優勢,但也不是萬能的。教師不能過度依賴它,認為所有的閱讀教學都需要應用信息技術,不使用信息技術輔助教學,教學質量和效果一定是不好的。一些教師無論是什么教學內容,都要做很多的網絡搜索、課件制作,時間花費很多,但是對教學內容本身卻沒有深入的研究。課上的重點也都是課件的欣賞,雖然拓展了學生的視野,但就閱讀課而言,細細的品讀或是朗朗的誦讀、情感的理解等被忽略。正是對信息技術的誤用和濫用造成了教學工作的主次不分和本末倒置[4]。
3.2 教師要重視自身信息技術應用水平的提升
教師作為課堂教學的主導者,必須對教學目標和教學任務有十足的了解。因此,課前的備課環節是十分重要的。初中語文課程較為緊湊,教師的時間有限,如果每天在信息技術應用的技能上花費太多的時間,就會影響教學的其他方面。因此,教師要重視自身信息技術應用水平的提升,可以利用寒暑假接觸最新教學信息技術工具,加強聯系,從而為學期課程做好充足的準備。
綜上所述,應用信息技術輔助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具有諸多的積極影響,引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為學生學習質量和效果的提升帶來很大的幫助,和諧愉快的學習環境與氛圍促進了學生身心的健康發展。可以說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在信息技術的輔助下煥發了無限活力,因此一定要重視樹立正確的認識理念、應用意識,積極發揮出信息技術的優勢為教學服務,從而更好地豐富課堂內容、活化教學手段,更好地促進學生的學習和語文閱讀能力、語文素養的提升,讓學生在信息技術營造的豐富多彩的學習世界中盡情地享受學習的樂趣。
參考文獻
[1]許小路.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優化小學語文教學[J].考試周刊,2010(10):57-58.
[2]周玉桃.例談小學語文教學中信息技術的運用[J].考試周刊,2011(48):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