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部丰满熟女富婆视频,托着奶头喂男人吃奶,厨房挺进朋友人妻,成 人 免费 黄 色 网站无毒下载

首頁 > 文章中心 > 各民族文化交融

各民族文化交融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各民族文化交融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各民族文化交融

各民族文化交融范文第1篇

打造“凝聚各族群眾的大熔爐”,要求兵團更好地做好中華文化的傳播工作,成為新疆培育中華民族精神的引領者和構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的先行者。

一、弘揚中華文化,培育中華民族精神

中華文化是中華民族的共同文化,包括以漢族文化為主體的各民族文化。中華文化是中華民族身份的象征,是中華民族凝聚力的精神紐帶。在長期的民族交往和融合中,中華民族文化深入人心。中華傳統文化的各種理念、價值規范、審美追求等深刻地融入到了各民族的血液中,并形成了能體現各民族文化氣質、為各民族認同,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團結統一、勤勞勇敢、愛好和平、自強不息”的中華民族精神。中華民族精神是中華文化的核心和靈魂,集中體現著中華民族的整體價值追求與信仰,是中華民族整體意志、整體思想和整體精神的高度整合。弘揚中華文化、培植中華民族精神有利于各民族群眾形成共同的價值觀和精神追求。

兵團在文化宣傳中要更多地強調中華文化認同,更多地凸顯中華文化和中華民族精神。中華文化、中華民族精神的弘揚要和兵團教育、宣傳思想文化工作、精神文明建設結合起來,通過整體規劃,確保中華民族文化的弘揚和宣傳。要和各族職工群眾的日常生活結合起來,增強中華文化、中華民族精神的親和力,使人們在日常生活中受到感染和熏陶。

兵團弘揚中華文化、培植中華民族精神要采取多種渠道,探索有效方式和方法。第一,利用傳統教育手段,大力弘揚中華文化。在中小學校和高等院校的《中國歷史》、《新疆地方史》、《宗教文化史》等教學中通過多種途徑對中華文化進行較為系統的介紹,中文增強中華文化的普及,增強學生的中華民族自豪感和認同感。第二,采取綜合信息傳播體系進行宣傳。充分利用廣播、電視、黨報、黨刊等媒體,采取專題、專欄、評論、訪談等多種形式弘揚中華文化。第三,利用互聯網進行文化宣傳,構建現代傳播體系,形成傳播中華文化的強大合力。第四,保護、發掘兵團各種形式的中華文化遺存,通過建設中華文化遺址公園、開展中華文化展和專題展覽等形式弘揚中華文化。第五,通過生動活潑的群眾文化活動使各民族優秀文化得到傳承和發揚,如集市和各民族民間傳統節日等。第六,充分利用兵團屯墾文化、軍旅文化等各種形式的文化資源,在歷史教育中、文化旅游中、文化交流中弘揚中華文化和中華民族精神。

二、促進文化交流融合,建設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園

“多元一體”是中華文化的基本特征。培養文化的“共同性”,建設各族人民群眾的共同文化,是提高中華民族凝聚力的基本途徑。打造“凝聚各族群眾的大熔爐”,要求兵團必須加強各地域、各民族文化的交流和融合,建設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園。

共有精神家園本質上是一種文化存在,是各民族以文化認同為基礎而形成的共同文化寄托和精神歸屬,形成共有的價值信念、思維模式、審美情趣和理想追求等。各民族文化交流融合是形成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的基本途徑。

解決文化認同的根本途徑在于建設共同的文化,在發展兵團文化進程中需要更多地培養共同性,要充分吸收各民族優秀文化思想,使各民族文化相互交融,要充分吸收各民族優秀文明成果,使各民族文化相互交融,取長補短,做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培育共同理想信念,最終建立起一個能充分體現各民族文化特色的中華文化。

首先,堅定樹立中華文化是各族人民共同文化的思想認識,提高中華文化認同感。要克服保守的民族文化觀念,科學對待民族文化。其次,各民族之間互相學習、吸收彼此的優秀文化元素。再次,在現實工作中促進文化交流融合。在精神文明建設、思想文化宣傳等過程中促進各族文化的交流與融合。鼓勵各族群眾的交流,加強兵團和地方經濟、文化、人員等方面的融合。

各民族文化交融范文第2篇

①使人類文明得以傳承,標志著人類進入文明時代 ②是文化的基本載體 ③見證了源遠流長的中華文化 ④為今天中華各民族所通用,是中華文明的重要標志

A. ①② B. ②④ C. ③④ D. ①④

2. 都江堰水利工程在四川都江堰市城西,建于公元前256年,是全世界至今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無壩引水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都江堰水利工程充分利用當地西北高、東南低的地理條件,根據江河出山口處特殊的地形、水脈、水勢,乘勢利導,無壩引水,自流灌溉,使堤防、分水、泄洪、排沙、控流相互依存,共為體系,保證了防洪、灌溉、水運和社會用水綜合效益的充分發揮。都江堰工程充分反映了中國古代科學技術( )

①注重實際運用,具有實用性和整體性的特點 ②是中華民族文化的結晶 ③是中華民族生命力、創造力的生動體現 ④對展示人們的精神世界有獨特的作用

A. ①③ B. ②④ C. ①④ D. ③④

2012年2月4日,中國戲曲學院公布的招生簡章中新增了黃梅戲等七個本科教育劇種,引發了社會及廣大考生的極大關注。據此回答3~4題。

3. 黃梅戲被譽為“中國鄉村音樂”,是中國五大劇種之一,舊稱“黃梅調”,18世紀后期在皖鄂贛地區形成的采茶調基礎上,吸收青陽腔、徽劇和當地民歌精華,形成自己的特色并發展繁榮。這體現了( )

①一方水土造就一方文化 ②文化創新的實質是文化發展 ③文化多樣性是文化創新的源泉 ④黃梅戲既借鑒、吸收其它文化又保持著自己的特色

A. ①④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4. 黃梅戲優秀劇目《天仙配》《牛郎織女》《藍橋會》等使人津津樂道,百看不厭,一個重要的原因是其劇本寫得質樸細致,雅俗共賞,充滿了生活氣息和建立家庭的美好精神向往。這從一個側面說明了黃梅戲劇本這種文學藝術( )

①對于反映人們的精神生活、展示人們的精神世界有獨特的作用 ②是中華文明的重要標志 ③是中華文化源遠流長的重要見證 ④能夠展現人們的精神向往和美好追求

A. ③④ B. ①③ C. ②④ D. ①④

5. 中國56個民族的文化除了有自己民族的特性外,也存在相互交融的特點:如在漢文學精品中,也滲透著少數民族的貢獻,漢化蒙古人蒲松齡著《聊齋志異》、旗人曹雪芹著《紅樓夢》便是明例。又如醫學方面,漢族醫術淵深博大,藏醫、蒙古醫也別具異彩,且與漢醫相互啟迪、補充,這些文化成果都是中華文明的瑰寶。這表明( )

①中華文化帶有區域性的特點 ②中華文化具有兼收并蓄的特點 ③各民族文化的差異逐步消失 ④堅持文化的包容性是形成和保持中華文化特色的重要因素

A. ①③ B. ②④ C. ①④ D. ③④

6. 依據上題的表述,下列對各民族文化與中華文化關系的論述正確的有( )

①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華文華的共性又有各自的特性 ②各民族文化都是中華文化的寶庫中的瑰寶 ③各民族文化異彩紛呈,各具特色 ④各民族文化相互交融共同熔鑄了燦爛的中華文化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①②④ D. ②③④

7. 無論是面對自然災害的嚴峻考驗,還是人類社會發展帶來的新課題、新挑戰,世界總能從中國人身上感受到一種巨大的力量,那就是偉大的中華民族精神。這告訴我們( )

①中華民族精神彰顯于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事業中 ②中華民族精神隨著時代的變化而不斷豐富 ③中華民族精神是支撐中華民族生存、發展的精神支柱 ④中華民族精神是中華民族生存與發展的基礎

A. ③④ B. ②④ C. ②③ D. ①②

8. 下面對民族精神理解不正確的是( )

①民族精神具有鮮明的時代性和先進性 ②民族精神越來越成為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的重要源泉 ③中華民族精神是中華民族永遠的精神火炬 ④團結統一是中華民族精神的核心

A. ②③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2012年2月3日晚8時,2011年度“感動中國”人物頒獎晚會在中央電視臺一套播出。我國“奮力挺起民族脊梁的兩彈一星功勛科學家”――朱光亞榜上名。據此回答9~10題。

9. 朱光亞稱“我這輩子主要就做了一件事,搞中國的核武器?!边@體現了一種濃厚的愛國情感,當今時代需要弘揚這種愛國主義精神,因為它是( )

①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重要原因 ②動員和鼓舞中國人民團結奮斗的一面旗幟 ③發展本民族文化的內在要求 ④各族人民風雨同舟、自強不息精神支柱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②④

10. 對有“縱覽全局心系祖國,中國核事業的領航人”之稱的朱光亞,推選委員閻肅說:肅然起敬,卓越功勛,他代表的群英,使我們的民族――自強,自信,自力,自尊!這充分體現了( )

A. 自強不息精神逐步成為鞭策中華兒女不斷開拓進取的永恒的精神力量。

B. 整體意識得到全民族每個人的普遍認同

C. 民族精神只在民族生死存亡的關頭才會發生作用

各民族文化交融范文第3篇

關鍵詞:巴楚民族文化;地域性;同源性;趨同性

中圖分類號:G12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2-6959(2007)06-0151-08

在我國中部渝湘鄂黔毗鄰地區,存在著一個具有獨特文化傳統的區域文化圈,即與古老的巴、楚文化有著親緣關系的‘‘巴楚民族文化圈”。從遠古時代開始,其地域范圍就是屬于苗蠻部落集團的主要活動區域;先秦時屬巴國和楚國的一部分;秦漢時分屬其巴郡、南郡、黔中郡、武陵郡和洞庭郡,主要包括今重慶市主城區以東長江流域,鄂西清江流域,湘西武陵山地區和黔東北地區。這個區域迄今仍是以土家族、苗族為主的眾多少數民族混居的少數民族區域自治地方。在現今行政區劃上,分屬于重慶市黔江區及石柱、秀山、酉陽、彭水四個自治縣,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及長陽、五峰二個自治縣,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張家界市、常德市石門縣,貴州省銅仁地區(轄有玉屏、印江、沿河、松桃等自治縣)。

巴楚民族文化作為一種區域性歷史文化,是在這個特別的自然地理條件與生態環境下,經過長時期民族融匯和文化交流生成的。它經歷了數千年發展演變的漫長歷程,迄今仍在渝湘鄂黔毗鄰地區土家族、苗族等民族區域傳承。區域文化具有明顯的邊緣性、多元性和混融性特點。在這~地區,漢文化與少數民族文化形成兼容與相融的有機統一。將以武陵山區為中心的巴楚民族文化圈作為一個整體,以傳統文化的視角,運用考古學、歷史文獻學、民族學和社會學的方法,利用其實物遺存、文化事象等資源,探討巴楚民族文化圈發展的歷史軌跡、特點、民族傳統文化的現代化等問題,對于當前本區域各民族聚居區經濟生產方式的轉型及社會文化變遷的進程中,有關傳統文化、法律意識、生活習俗、文化認同等一系列問題的研究,以致于整個中西部地區民族文化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借鑒價值和現實意義。

一、巴楚民族文化圈獨特的地域性

(一)地理位置和自然環境的獨特性

渝湘鄂黔毗鄰地區,以武陵山脈為中心。在地理上處于北緯30度,中國地形的第二級階梯向第三級階梯過渡地帶。其地貌以丘陵、山地、溪谷為主,坡地面積較大;氣候屬亞熱帶向暖溫帶過渡類型.日照充足。氣候溫和,雨量適中。無論從地理位置。還是區域文化的領域看,都是我國東、西、南、北之間的一個過渡性區域。“武陵山區崇山峻嶺,地老天荒,東漢馬援稱之為‘鳥不飛度,獸不敢臨’,唐代李吉甫謂‘溪山阻絕,非人跡所履者’。在相當長的時間內,為土著政權擁兵割據。在文化上,武陵山區處于洞庭湖區與四川盆地兩個文化中心之間的邊緣地帶,這種文化上的邊緣地位從上古一直持續至今。它的歷史發展,具有自己獨立的發展邏輯?!捎诘乩砩舷忌钭瑁@一地區很長時間內處于羈縻州和土司制度下,加上歷代‘漢不入峒,蠻不出境’的政策,這塊土地與四周的阻隔日益加深,到宋代,成了‘重山復嶺,雜廁荊楚巴黔巫中,四面皆王土’的孤島?!北M管“這種千年沉寂,也由于中國大歷史的機遇而一度打破。戰國中期以后,秦楚爭霸成為中國歷史的主旋律。秦楚之間,除了長江、漢水等交通要道以外,橫穿武陵山脈的古代鹽道酉水成為‘自巴蜀瞰荊楚’的出奇制勝之道。”但這個地區依托獨特的山地自然環境,自古以來始終被視為“蠻夷”之地,是一個完全處于華夏族“包圍”的具有獨特文化傳統的民族文化圈。

這就是我國唯一位于中部內陸腹地的巴楚民族文化圈。它與北方游牧文明。中原農耕文明,東南沿海和嶺南地區南方百越文明,以及西南邊疆民族文化有一定的聯系,又有很大的差異。獨特的山地地形地貌對巴楚文化的分布區域有著深刻的影響?!氨逼鸫蟀蜕剑薪浳咨?,南過武陵山,止于五嶺,存在著一條積累深厚的古文化沉積帶。這條古文化沉積帶上的主體便是巴楚文化。雖然巴、楚文化的影響經常越過這一條古文化沉積帶而深入對方的文化腹地,但幾近完美的融合卻以在這條古文化沉積帶上的表現最為典型?!?/p>

在巴楚民族文化圈,漢文化與少數民族文化形成兼容與相融的有機統一,區域文化的邊緣性、多元性和混融性特點非常鮮明。在這里,漢文化、巴文化、楚文化因子并存,“不同歷史時期的文化色彩疊加后融合在一起。文化風格表現為多元、多層面?!?/p>

民族文化與周邊漢文化的交互浸潤和混融,使巴楚民族文化圈及其周邊地區的文化呈現為一種獨特的地域特性。從文化因子的構成來看,當今渝湘鄂黔毗鄰地區的土家族文化、苗族文化和其他各族文化,與巴、楚民族文化有著直接的親緣關系。巴楚民族文化是一種古老又具有活力的區域性民族文化。其源遠流長的發展歷程和獨特的文化傳統,理應躋身于中國區域性民族文化圈之列。

(二)傳統文化的地域性

文化作為歷史的產物,是在特定時間和空間發展的。文化古今沿革,有其時代性;文化因環境之別,又有地域性?!抖Y記?王制》:“凡居民材,必因天地寒暖燥濕,廣谷大川異制。民生其間者異俗:剛柔輕重遲速異齊,五味異和,器械異制,衣服異宜。修其教,不易其俗;齊其政,不易其宜。中國戎夷,五方之民,皆有其性也,不可推移。東方日夷。被發文身,有不火食者矣。南方日蠻。雕題交趾,有不火食者矣。西方日戎,被發衣皮,有不粒食者矣。北方日狄,衣羽毛穴居,有不粒食者矣。中國、夷、蠻、戎、狄,皆有安居、和味、宜服、利用、備器,五方之民,言語不通,嗜欲不同?!弊怨乓詠?,中國境內各地區、各民族的先民們,基于自身的生存環境和人文素質,創造了符合自身特性和環境特征的各類文化,在人們不斷改造和利用生存環境的過程中,逐漸形成具有濃厚的地域性色彩的文化。地域性表現為生存空間的固定,而人們按照自己的素質去創造生活,又使文化帶有強烈的民族性色彩。在以中原儒家文化為核心的中華文化多元一體的格局中,中國歷史上各少數民族,由于生活環境、風俗習慣、文化發展、經濟狀況、歷史傳統的差異,在長期的社會生活實踐中累積而成的具有不同特色的文化,與華夏族文化之間呈現明顯的差別。長期以來,少數民族文化雖然受到源遠流長的華夏儒家文化的沖擊和融匯,但仍然頑強地固守自己的領地,成為特定地區社會生活中的主流文化,在一些區域形成獨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圈。諸如北方游牧民族文化圈、西域民族文化圈、西南邊疆民族文化圈、南方百越民族文化圈等。

這種文化的地域性,集中表現為該區域的民風民俗,即今人所謂“民俗區”、“民俗圈”,漢時則稱為“地分”或“域分”。史稱:“凡民函五常之性,而其剛柔緩急,音聲不同,系水土之風氣。故謂之風;好惡取舍,動靜亡常,隨君上之,故謂之俗。孔子:‘移風易俗,莫善于樂。’言圣王在上,統理人倫,必移其木,而易其末,此混同天下一之乎中和,然后王教成也。漢承百王之末。國土變改.民人遷徙,成帝時劉向略言其地分,丞相張禹使屬潁川礁贛條其風俗,猶未宣究,故輯而論之。終其本末著于篇?!睂τ诿耧L民俗的地域性,西漢人已認識到“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且 因其關乎各地區的有效治理而受到統治者的重視。

“民俗”是自上而下的社會環境共同造就的。不僅是因地域形成的區別,因人所致的差異,也是構成文化地域性的元素。因為,如果將民族分布的不均衡性和相對的地區特定性作為人文地理的一項特征。則“因人而異”未嘗不可視為“因地而異”。特定地區的穩定人群(在一定的歷史時期形成為“民族”),同樣也構成“地理”的組成部分,所以地域就不僅包括政治地緣的范疇,而且也應包括民族地理的概念。只是有些區域文化圈的形成,自然環境的因素相對而言具有決定性的意義。例如,作為一種區域性歷史文化的巴楚民族文化即是如此。如史籍所載:“巴、蜀、廣漢本南夷,秦并以為郡,土地肥美,有江水沃野,山林竹木疏食果實之饒。南賈滇、棘僮,西近邛、笮馬旄牛。民食稻魚,亡兇年憂,俗不愁苦,而輕易u,柔弱褊厄。景、武間,文翁為蜀守,教民讀書法令,未能篤信道德。反以好文刺譏,貴慕權勢。及司馬相如游宦京師諸侯,以文辭顯于世。鄉黨慕循其跡。后有王褒、嚴遵。揚雄之徒,文章冠天下。繇文翁倡其教,相如為之師,故孔子曰: ‘有教亡類’。又“楚地,翼、軫之分野也。今之南郡、江夏、零陵、桂陽、武陵、長沙及漢中、汝南郡,盡楚分也?!薪瓭h川澤山林之饒;江南地廣,或火耕火耨。民食魚稻,以漁獵山伐為業,果觚贏蛤。食物常足。故[此日]偷生,而亡積聚,飲食還給,不憂凍餓,亦亡千金之家。信巫鬼,重祀。而漢中失枝柱,與巴、蜀同俗。汝南之別,皆急疾有氣勢。江陵,故郢都,西通巫、巴,東有云夢之饒,亦一都會也。”可見,巴楚民族文化獨特的地域性早在漢代就為統治者所認識。

在巴楚民族文化圈,漢文化與少數民族文化形成兼容與相融的有機統一,區域文化的邊緣性、多元性和混融性特點非常鮮明。在這里.漢文化、巴文化、楚文化因子并存,“不同歷史時期的文化色彩疊加后融合在一起,文化風格表現為多元、多層面。”民族文化與周邊漢文化的交互浸潤和混融,使巴楚民族文化圈及其周邊地區的文化呈現為一種獨特的地域特性。從文化因子的構成來看,當今渝湘鄂黔毗鄰地區的土家族文化、苗族文化和其他各族文化,與巴、楚民族文化有著直接的親緣關系。巴楚民族文化是一種古老又具有活力的區域性民族文化。其源遠流長的發展歷程和獨特的文化傳統,理應躋身于中國區域性民族文化圈之列。

二、巴楚民族文化圈各民族文化具有同源性

一個民族共同體的形成,通常都經歷了千百年的民族進化過程,由若干個古老部族的分子,基于各種原因先后組合而成。早在遠古時代,“巴楚民族文化圈”就是“苗蠻”部落集團的主要活動區域?!懊缧U”部落集團在向民族形態演進過程中,出現多元化的分流運動,一部分融入華夏族,成為漢族的祖源之一;一部分成為后來土家族、苗族、侗族、瑤族的祖先?,F散居在“巴楚民族文化圈”的各少數民族作為“苗蠻”的后裔,其民族文化帶有鮮明的巴楚文化烙印,都具有共同的文化“遺傳基因”。

在巴楚民族文化圈,各民族形成、發展的歷程不盡相同,但他們是在不同歷史時期各民族不斷遷徙、分化聚合、相互融合混血的直接后裔。各民族的形成和發展呈現出區域性的“一源多流”格局,具有鮮明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特點。就區域文化而言,“一源”是指本區域內各民族文化的淵源具有同源性。各民族在形成和發展中相互關聯,相互補充,相互依存,相互交融;各民族之間存在一種源遠流長的血緣相親的關系。巴楚民族文化圈的土家族、苗族、侗族、瑤族等主要民族,迄今在傳統意識、生活習俗、生產方式諸方面,仍保持著許多相似或相近之處,即是明證。“多流”則是指各民族各有其形成、發展的歷史。在長期的演變過程中,各自向著單一的民族發展,漸次形成同源異流、各有特色的本民族文化和各自的民族意識,形成現今的土家族、苗族、侗族、瑤族等民族。這與巴楚民族文化圈各民族大混居、小聚居的分布格局是相適應的。

(一)“巴楚民族文化圈”各民族的主要族源:巴人

巴族是中國歷史上一個重要的以地緣為中心的古老部落聯盟。與其他眾多民族的起源一樣,最早記載巴人事跡的古文獻《山海經》,也將巴人的來源與神話傳說聯系起來:“西南有巴國,大白皋生成鳥,咸鳥生乘厘,乘厘生后照,后照是始為巴人”;“西南有巴國,有黑蛇。青首,食象”;“夏后啟之臣曰盂涂,是司神于巴?!薄逗鬂h書?南蠻西南夷傳》曾提及巴人氏族部落后期一次貴族爭奪酋長位置的斗爭:“巴郡南郡蠻,本有五姓:巴氏,樊氏,睥氏,相氏,鄭氏。皆出于武落鐘離山。其山有赤黑二穴,巴氏之子生于赤穴,四姓之子皆生黑穴。未有君長,俱事鬼神,乃共擲劍于石穴,約能中者,奉以為君。巴氏子務相乃獨中之,皆嘆。又令各乘土船,約能浮者,當以為君。余姓悉沉,唯務相獨浮。因共立之,是為廩君?!?/p>

至遲在殷商時,巴人及其建立的國家已見稱于世。殷卜辭稱之為“巴方”,并有巴方與殷商屢次發生爭戰的記載。表明巴國已成為具有一定實力方國。此后,巴國獲得了進一步發展的條件,逐步向南擴張,成為鎮撫周朝南土的諸侯國之首?!度A陽國志》載:“華陽之壤,梁岷之域,是其一囿;囿中之國,則巴蜀矣。其分野,輿鬼、東井。其君,上世未聞。五帝以來,黃帝、高陽之支庶,世為侯伯。及禹治水命州,巴、蜀以屬梁州?!頃T侯于會稽,執玉帛者萬國,巴蜀往焉。周武王伐紂,實得巴蜀之師,著乎《尚書》。巴師勇銳,歌舞以凌殷人,殷人倒戈。故世稱之日,‘武王伐紂,前歌后舞’也。武王既克殷,以其宗姬于巴,爵之以子。古者,遠國雖大,爵不過子。故吳楚及巴皆日子?!贝呵飸饑鴷r期,巴國迫于強鄰楚國的軍事壓力,逐步南遷。《華陽國志?巴志》稱秦舉巴以前,巴地“東至魚復,西到焚道,北接漢中,南極黔、涪”。這一區域大致指東至奉節,西至宜賓。北接漢中,南迄渝東南及黔東、湘西等地區。盡管巴地自古以來居住著濮、{、苴、共、奴、獷K夷、蛋等若干部族,廣而言之,凡居住于巴國境內的屬民均可泛稱為巴人。

在此意義上,我們認為,將巴人視為“巴楚民族文化圈”各民族的共同的主要族源,是可以成立的。事實上,迄今為止,民族學、考古學對“巴楚民族文化圈”土家族、苗族、瑤族、侗族等少數民族早期歷史及其形成的研究成果顯示,在歷史文獻中被冠以“蠻夷”、“南蠻”、“苗蠻”、“巴郡南郡蠻”、“板J蠻”、“黔中蠻”、“武陵蠻”、“五溪蠻”、“盤瓠蠻”等蔑稱的族群,就是這些少數民族的先民,他們中的主要成分正是源于古老的巴人部族。

(二)“巴楚民族文化圈”各民族共同的祖源傳說和圖騰崇拜:盤瓠

盤瓠文化是我國民族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各族人民創造的珍貴的民族文化遺產。自古以來,“南蠻”諸族多有盤瓠圖騰崇拜及盤瓠神話的廣泛流傳。在《搜神記》、《后漢書?南蠻西南夷列傳》、《風俗通義》等諸多古籍中有盤瓠神話記載。

如《后漢書?南蠻西南夷列傳》:“昔高辛氏有犬戎之寇,帝患其侵暴,而征伐不克。乃訪募天下,有能得犬戎之將吳將軍頭者,購黃金千鎰,邑萬家,又妻以少女。時帝有畜狗,其毛五采,名日盤 瓠。下令之后,盤瓠遂銜人頭造闕下,骨禺臣怪而診之,乃吳將軍首也?!鄄坏靡?,乃以女配盤瓠。盤瓠得女,負而走人南山,止石室中。所處險絕,人跡不至。于是女解去衣裳,為仆鑒之結,著獨力之衣。……經三年,生子一十二人,六男六女。盤瓠死后,因自相夫妻?!浜笞搪栐恍U夷。外癡內黠,安土重舊。以先父有功,母帝之女,田作賈販,無關梁符傳租稅之賦。有邑君長,皆賜印綬,冠用獺皮。名渠帥曰精夫,相呼為徒。今長沙武陵蠻是也?!倍鴵端涀?沅水》載:“武陵有五溪,謂雄溪、橢溪、無溪、酉溪、辰溪其一焉。夾溪悉是蠻左所居,故謂此蠻五溪蠻也。水又經沅陵縣西,有武溪,源出武山,與酉陽分山,水源石上有盤瓠跡猶存矣?!裎淞昕ひ?,即盤瓠之種落也?!蹦狭骸妒乐尽穭t稱:公元前316年秦將司馬錯滅巴國后,并未揮師繼續東進,在秦楚之間留下了一個巴人小政權。約20年后,楚頃襄王攻取巴枳地(今重慶涪陵),巴國群公子繼續南逃,流亡于黔中地巴故土?!肮世显疲撼訙绨?,巴子兄弟五人流人黔中。漢有天下,名曰酉、辰、巫、武、沅等五溪,為一溪之長,故號五溪?!闭f明作為“盤瓠種落“的武陵蠻與巴人有著直接的淵源關系。

《搜神記》:“蠻夷者,外癡內黠,安土重舊,以其受異氣于天命,故待以不常之律。田作賈販,無關締符傳租稅之賦。有邑君長皆賜印綬。冠用獺皮,取其游食于水。今即梁、漢、巴、蜀、武陵、長沙、廬江郡夷是也。用糝,雜魚肉,叩槽而號,以祭盤瓠,其俗至今。故世稱‘赤髀,橫裙,盤瓠子孫?!?/p>

另《中國神話傳說詞典》的“盤瓠”條中,引用了一條唐人所記關于盤瓠的神話:“唐樊綽《蠻書》卷十引王通明《廣異記》云:‘高辛時,人家生一犬,初如小特。主怪之,棄于道下,七日不死,禽獸乳之。其形繼日而大,主人復收之。當初棄道上之時。以盤盛葉覆之,因以為瑞,遂獻于帝,以盤瓠為名者。后立功,嚙得戎寇吳將軍頭,帝妻以公主,封盤瓠為定邊侯。公主分娩七塊肉,割之有七男。長大各認一姓,今巴東七姓田、雷、再(冉?)、向、蒙、叔孫氏也?!啾P瓠神話之異聞。”巴東向為巴人活動的地區。這個神話在無意間透出了這樣一個信息:盤瓠蠻部族與巴蠻部族有著同源的關系。

歷史文獻資料的記載還顯示,“巴楚民族文化圈”是盤瓠的始居地,也是盤瓠文化的發祥地。巴楚民族文化與盤瓠文化是同源的。南朝盛宏《荊州記》:“沅陵縣居酉口,有上就、武陽二鄉,唯此是盤瓠子孫。”唐人張守節《史記?蘇秦傳》注:“楚黔中郡,其故城在辰州西二十里,皆盤瓠之后硬?!薄毒艊?楚志?彭師禺傳》:五代時湘西地區“其蠻有六種,盤氏為大,即盤瓠之種也?!薄短藉居钣洝肪硪黄甙耍骸伴L沙、黔中、五溪蠻皆盤瓠?!啊遁浀赜泟佟罚骸靶U則盤瓠之種。”宋人朱輔《溪蠻叢笑》序:“五溪盤瓠之蠻,皆盤瓠種也,聚落區分,名亦隨異,沅其故壤?!薄端问贰肪硭牧弧缎U夷一?西南溪峒諸蠻上》稱:“西南溪峒諸蠻皆盤瓠種?!钡鹊?。

有關盤瓠的神話傳說故事至今仍在苗族、瑤族、土家族、畬族等少數民族中廣泛流傳,以盤瓠作為他們的始祖或古老的圖騰(犬)崇拜。如苗族神話古歌中有《歌》、《王制天地》、《盤王》等;明李賢等《大明一統志》:“辰州沅陵壤雜苗獠,祖皆尊盤瓠?!彼畏冻纱蟆豆鸷S莺庵?志蠻》:“徭本盤瓠之后。其地山溪高深,介于巴、蜀、湖、廣間,綿亙數千里。棰髻跣足,衣邊斕布褐。名為徭,而實不供征役?!泵磕贽r歷十月十六至今仍是瑤族盛大的“盤王節”。畬族的神話史詩有《歌》(也叫《高皇歌》、《盤瓠王歌》)。土家族有“跳喪”習俗:“初喪,鼓以道哀。其歌必號,其眾必跳.此乃盤瓠、白虎之勇也?!备鞯赜斜姸啾P瓠文化遺跡與事象遺存,如盤瓠洞、盤瓠山、盤瓠墓、盤瓠廟、盤瓠祠等。這些文化遺產,既有反映心理方面的,又有行為方面的;既有反映精神上的,又有物態化的。特別是,因盤瓠神話與盤瓠崇拜而產生的歌謠、舞蹈、繪畫、雕刻、服飾、工藝等等,在民間至今仍有所遺存或有所反映。

值得提及的是盤瓠文化對華夏族的影響。華夏族將本為某一民族起源之推原神話,演繹為天地開辟之推原神話。盤瓠也音轉為,成為能給人以光明與幸福的王。南朝時,梁人任日方在《述異記》中把盤瓠氏推崇為“天地萬物之祖”。

三、巴楚民族文化圈各民族文化的演變具有趨同性

在《辭?!分?,“趨同”被列為生物學概念:“親緣關系較遠的異種生物,因所處的生活環境相同,顯現相似的形態特征?!逼鋵崳篱g諸多事物的演化都存在趨同的現象。文化趨同更是人類社會發展過程中的一種普遍現象。任何一種文化都是隨著文明的進步,社會的發展而演進;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相互滲透、相互影響。這種滲透和影響必然導致文化的趨同。趨同是文化進步的主要趨勢。

值得注意的是,大量的田野調查實例顯示,少數民族文化趨同性演變,呈現出文化趨同和文化多元并存的趨勢。一方面,民族傳統文化在華夏文化的融合和現代文明的沖擊下,在潛移默化中已經逐步實現轉型,民族觀念轉人隱性,文化趨同性演變普遍存在,涉及范圍廣泛,包羅了語言文字、生活方式、祭禮儀式、神話傳說、農耕起源、巫術占卜、婚嫁習俗、神像器皿等最重要的文化模式。

如前所述,巴楚民族文化圈具有獨特的地域性,其地理位置和自然環境與我國邊疆各民族文化圈有較大的差異。各民族主要經濟模式都是以山地農耕為主,兼營林、獵、牧業。他們的分布區界并非整齊劃一,而是大分散中有集中,聚居中有散雜居,雜散居住區中又有小集中居住,絕對單一聚居區的構成始終從屬于民族大雜居這一總體范疇之內。各民族世世代代始終保持著一定程度和范圍內的相互接觸、交往和融合的混居格局。這都為各民族文化趨同性演變創造了外在條件。

因此,巴楚民族文化圈各民族雖然經歷了不同的發展軌跡,但在文化上卻表現出強烈的趨同性。在先秦時,苗蠻部族的分支荊楚部族創造了楚文化,另一分支巴人部族也創造了具有濃厚土著文化色彩的巴文化;巴文化和楚文化后來的走向卻是相互混融,成為地域性的巴楚文化,巴楚文化又不斷吸納其它文化因子。新發現的湘西里耶文化,即具有多類型文化交融的特點。現本區域各民族文化皆具有混融型的巴楚文化的“遺傳基因”。

與我國邊疆地區各民族文化圈相比較,巴楚民族文化圈位于中國腹地的地域特點,使其與周邊華夏族緊密相連,交流頻繁。經過長期的多向交融,致使該地區民族文化受到漢文化的深重影響,其民族色彩相對淡薄,凸現巴楚民族文化圈各民族文化的趨同性特征。尤其在語言文字、生活方式這種表層結構上的趨同遠比在思維方式、思想觀念這種深層結構上的趨同要深刻得多。

巴楚民族文化圈各民族目前的通用語言,是以漢語四川方言為主體的西南官話。這里的湖北人、四川人、貴州人、湘西人互相用自己的家鄉話交流基本沒有障礙?,F絕大多數土家族人都使用西南官話,在土家族傳統文化保留較好的酉水(源自湖北鶴峰,注入湖南沅水)流域,約20萬人仍使用土家語,但有的也兼通漢語,呈雙語狀態。

各民族文化交融范文第4篇

關鍵詞:民族地區;傳統文化;新農村建設

中圖分類號:F3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2)15-0041-02

一、賀州豐富多彩的傳統文化

賀州地處湘、粵、桂三?。▍^)交界處,位于七百里賀江之要沖,扼楚粵之咽喉,秦代開辟的“瀟賀古道”是古代溝通中原與嶺南的重要交通要道之一,也是“海上絲綢之路”與“陸上絲綢之路”的重要對接點之一。千百年來,南來北往的官員、戍卒、商賈、流民帶來各地不同的語言、文化和習俗,與嶺南百越土著民族文化交匯融合。這里居住著漢、瑤、壯、苗、侗等十八個民族的二十多個族群,各民族、各族群呈現出大雜居小聚居的特點,各族群、各種文化之間相互交融、取長補短,形成多民族多族群文化相互交融的和諧圖景。

賀州歷史文化積淀深厚,古代中原文化與嶺南百越文化在此融合、留下了諸多頗具特色的原生態歷史文化資源:有瀟賀古道、桂嶺古道、謝沐關、鷹揚關等古道;有封陽古城、臨賀古城、慶坪古城、東坪古城、獨柱山古堡、富川古明城等古城;分布著數百座古老的村莊,二十多座古風雨橋,十八座古戲臺和部分石龍橋;保存有眾多的寺、廟、祠、樓、館、觀、壇、塔、閣、宮、社、亭等宗教文化建筑物?,F存古民居、古建筑存量豐富,這些古村落古民居古建筑設計獨特,頗具匠心,別具風格。考古方面,有孝穆皇太后先塋、國寶青銅麒麟樽、沙田古墓群、賀街古墓群、鋪門古墓群、富川城北西漢墓群。自然風光方面,有姑婆山和大桂山兩個國家級森林公園、賀州玉石林、路花溫泉、大湯溫泉、鐘山碧水巖、十里荷塘,還有昭平七村、南鄉滑水沖等南方原始森林。

這里居住的十八個民族的二十多個族群,民俗文化多姿多采。各民族、族群有著不同的生活習俗和信仰崇拜,構成不同的文化特征。各族群幾乎都有自己的語言,有多達二十種的方言土語。民族風情古老而多姿,如瑤族的盤王節、情人節;壯族的三月三、廟會、炮期和歌節;講古梧州話的山歌、儺面舞、小龍舞(蛇舞);瑤族的蝴蝶歌、長鼓舞;壯族的舞火貓、耍歌堂;土瑤的酒歌、情歌;苗族的蘆笙、踏歌堂等等古樸奇異的多民族原生態文化。此外,還有各族群的節慶文化、飲食文化、服飾文化、酒文化、茶文化、喪葬文化、婚慶文化、宗教文化等。

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促進民族地區傳統文化的保護與傳承

1.為民族地區傳統文化的傳承培養人才。相應的文化主體是文化傳承的根本力量,保護和傳承少數民族傳統文化重要的措施就是要保護傳承人和培養新的傳承者。新農村建設過程中,可以考慮建立適合中國國情的傳承人保護制度,明確傳承人的地位,除了在經濟上給予必要的資助和扶持外,還可以賦予其一定的社會地位,給杰出的傳承人創造適宜傳承的社會條件;另一方面需要建立合理可行的傳承機制,幫助建立培訓基地或師徒關系,通過授課、帶徒授業等方式培養接班人,提高他們的知識技能和文化自覺,使其技藝能夠得到完好地傳承。

2.投入資金,加強對傳統文化進行物化載體的保護。民族文化的載體是民族文化傳承機制的有機組成部分。因此要重視對少數民族文化遺產的物化載體實行保護,使其發揮傳承文化的功能。保護的途徑多樣,如:依靠科技,借助數字信息和網絡技術,實現對現有原生態文化的存在形式進行保存和保護;建立圖文聲像等相應數據庫,完成民族地區原生態文化的數字化保存與存檔;建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展示系統,實現對工藝流程的詳細表達、工藝存在的文化狀態、物品的選擇展示、民間藝人檔案、傳播傳承方式、民藝品原材料及當地各民族、族群生活方式等文化存在方式的再現交互功能;開發虛擬修復與演變模擬技術,數字化故事編排與講述技術,數字化圖案、工藝品輔助設計系統等,這些技術的運用有助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傳承與發揚。

賀州相當一部分學者都認識到這點,他們根據自己的專業知識,利用現代化工具,長期深入到各民族各族群來了解、記錄、宣傳相應專業領域中的文化,為當地原生態文化的發展和傳承盡自己綿帛之力。

3.轉變觀念,加強宣傳和教育。傳統文化的保護和開發也只有真正得到廣大群眾的認同和參與才能取得成功。各級政府和各有關部門應加強宣傳與教育,引導廣大群眾積極參與到傳統文化的保護和開發工作中來,讓人民群眾認識到傳統文化保護的重要性。

宣傳上,加大力度,明確輿論導向,對民間藝人要作好一對一的思想政治工作和宣傳。教育上,其一,將少數民族傳統文化引入少數民族學校教育,在大、中、小學設立少數民族傳統文化課程,將民族文化等引入課堂,將優秀文化遺產內容和文化遺產保護知識納入教學計劃、編入教材,聘請傳承人深入學生傳授民間文化等。通過學校教育,為民族地區傳統文化的保護與傳承打下基礎。其二,在全社會進行廣泛的教育、特別是對民族文化生態保護區內居民的教育,利用各種文化場所、宣傳欄、論壇、講座開展民族地區傳統文化知識講座和鑒賞活動,使公眾更多地了解民族文化遺產的豐富內涵,通過這一途徑使民族地區傳統文化知識得到有效的普及與推廣。

各民族文化交融范文第5篇

第一部分:課標解讀、教材和學情分析。

第二部分:根據課標解讀、教材和學情分析確定教學目標、評價設計和教學重難點。

第三部分:設計本節課的基本理念和出發點。

第四部分:課堂教學活動預設方案。

第五部分:課后教學反思。

第一部分:課標解讀、教材和學情分析

【課標解讀】

課程標準對這節課的內容要求很籠統,只要求學生知道遼、西夏與北宋的并立。我認為,這節課不僅要求學生了解遼、西夏、北宋的基本建立情況,還要知道宋遼、宋夏之間的戰和關系,特別是戰和背景下的經濟文化交流與民族融合。

【教材分析】

本節課內容處于北師大版初中歷史七年級下冊第二主題單元“多元文化碰撞交融與社會經濟高度發展”的第一課,這段歷史是從唐朝末年藩鎮割據和五代十國的戰亂,到金與南宋的南北對峙,再到元朝統一這一歷史發展進程的一個重要環節,也是中國古代歷史上農耕文化與游牧文化碰撞交融的一個典型的歷史時期,同時也是中國古代民族關系史和文明發展史的一個重要歷史發展階段,是中國古代歷史上的一個重要歷史時期。

【學情分析】

經過一個多學期的學習,七年級學生已具有一定的歷史學習能力,能夠從史料和歷史信息中發現問題,但在民族關系史和文明發展史的認識上相對膚淺,再加上以前固有的漢族中心論對他們的影響也比較大,這些都需要教師正確、合理的引導。

第二部分:根據課標解讀、教材和學情分析確定教學目標、評價設計和教學重難點

【教學目標和評價設計】

1.通過閱讀課文,了解遼、北宋、西夏的建立情況,設計遼、北宋、西夏建立情況簡表和示意圖,提高收集整理、提取歷史信息的能力,閱讀歷史地圖的能力,用不同方法表述歷史知識的能力和團結協作能力。

2.以澶淵之盟為例,了解宋遼、宋夏之間的戰和關系,并通過討論兩個問題:“假如你是宋朝的百姓,你愿意接受這樣的和議嗎?宋夏和議與澶淵之盟有哪些相似之處?”提高辯證綜合分析能力和客觀評價歷史事件的能力。

3.通過宋遼、宋夏間的雙邊文化交流,了解農耕文明和游牧文明的碰撞與交融,認識中國歷史和中華文明是各民族共同創造的,中華民族具有巨大的凝聚力。

【教學重難點】

重點:遼、北宋與西夏的并立。

難點:正確認識宋遼、宋夏之間的戰和關系及農耕文化和游牧文化的碰撞與交融。

第三部分:設計本節課的基本理念和出發點

【基本理念和出發點】

我認為,這節課絕不是讓學生簡單地了解遼、北宋、西夏的基本建立情況和他們的戰和關系,一定要把這段歷史放在中國歷史由分裂走向統一的大背景下,放在中國境內的各民族發展與融合的大背景下,放在歷史上農耕文明與游牧文明碰撞與交融的大背景下,去理解遼、北宋與西夏的并立關系。

第四部分:課堂教學活動預設方案

【課堂教學活動預設方案】

馬克斯?范梅南在《教學機智――教育智慧的意蘊》一書中曾說過:“教育需要轉向體驗世界。體驗可以開啟我們的理解力,恢復一種具體化的認知感?!彼?,我確定的教學活動預設的原則是:一定要讓學生在體驗、探究的基礎上自然地去感悟歷史,根據自己對歷史的理解得出自己的結論。在導入環節,我們從外國人對中國的稱呼導入新課,這樣既尊重當時的歷史現狀,也便于糾正一些人的漢族中心觀念,同時還可以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從而自然地進入新課的學習。

在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環節,我們把整節課的內容整合為崛起、戰和、交融三大板塊,每一板塊均配一句宋朝的詩詞來概述這一板塊的主題,這種呈現方式既可以跳出傳統的教學模式,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又可以清晰地展現歷史發展的線索,便于學生理解和把握。

華盛頓大學的一個條幅這樣寫著:“我聽見了,就忘記了;我看見了,就領會了;我做過了,就理解了。”所以,在“崛起”板塊,我們通過“自主學習,歸納總結”的方式讓學生了解遼、北宋、西夏的基本建立情況;在“戰和”板塊,我們通過“合作探究,辯證分析”的方法讓學生全面了解宋遼、宋夏間的戰和關系;在“交融”板塊,我們通過“直觀體驗,感悟總結”的途徑來突破難點,全面認識各民族之間的文化交流與融合。

在這一環節中,我充分地利用多媒體教學的直觀性特點,從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方式,給學生呈現適當的歷史史料,以幫助學生體驗和探究,從而高效完成教學目標。

在感悟和升華環節,我從契丹族和黨項族最后融入其他民族入手,使學生認識到:現在的中華民族是歷史上各個民族相互融合、不斷發展而形成的一個民族大家庭,中華文明是在各民族文化相互碰撞、交融,相互促進,共同發展的基礎上創造的。

第五部分:課后教學反思

【課后教學反思】

相關期刊更多

外科理論與實踐

統計源期刊 審核時間1-3個月

上海交通大學

人民公安

部級期刊 審核時間1個月內

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安部

精武

省級期刊 審核時間1個月內

黑龍江省體育局

主站蜘蛛池模板: 高碑店市| 聂荣县| 保亭| 沁水县| 绥德县| 石棉县| 永寿县| 丰城市| 庆元县| 防城港市| 阳江市| 五寨县| 和林格尔县| 揭东县| 长白| 高淳县| 翁源县| 台中市| 淄博市| 台江县| 景泰县| 辽阳市| 丰顺县| 泾阳县| 拜城县| 安岳县| 连平县| 象山县| 乌拉特前旗| 祁阳县| 确山县| 禹州市| 鄄城县| 南漳县| 全椒县| 辽阳县| 桂阳县| 清徐县| 仁化县| 中卫市| 临颍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