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部丰满熟女富婆视频,托着奶头喂男人吃奶,厨房挺进朋友人妻,成 人 免费 黄 色 网站无毒下载

首頁 > 文章中心 > 居住區規劃設計總結

居住區規劃設計總結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居住區規劃設計總結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居住區規劃設計總結

居住區規劃設計總結范文第1篇

[關鍵詞]: 現代宜居區;規劃設計;問題探討

1.現代宜居區規劃現狀

1.1.宜居區規劃背景

繼我國實現居民生活的小康水平,基本結束住房緊缺的時代后。隨城市經濟的發展和居民收入、生活水平的提高,在住房的需求上,人們不再單純滿足于“住房面積的寬敞”、“交通的便利”、“基本服務設施的完備”等需求層次上,訴求著更為宜居的居住條件和生活環境。在居住區規劃設計上,人們對居居住區規劃建設提出了一系列的思考,相繼提出“安居”、“康居”、“生態住宅”、“綠色生態住宅”、“低碳綠色住宅”等居住區規劃設計理念。住宅作為耐用消費品,關系到人民的身心愉悅與健康,,直接反映居住的環境質量影響到社會的秩序和安定。所以提高居住區的規劃設計水平,搞好城市住宅區的綜合開發,具有十分重大的社會和經濟意義。

1.2我國宜居區建設存在問題

建國以來,我們建立了大量的住宅和城市居住區,積累了豐富的經驗。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人們對居住環境的要求越來越高,按照市場化運作機制創建起來的住宅小區,特別是商品住宅小區,如雨后春筍,對加速城市化進程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過去的居住區規劃與建設,往往側重于居住區物質環境的安排,對于社會效益、經濟效益和環境效益的綜合考慮顯得不夠。以至于出現了一些不應有的重復建設和資源浪費的現象,導致居住區規劃建設違背了可持續發展原則,嚴重制約了居住區的良性建設與健康發展。

2.現代宜居區規劃設計淺談

2.1發展和努力方向

2.1.1居住區規劃設計應適應住宅商品化的市場機制。在較少增加住宅投資,較少占用土地資源,較少擴大每套住宅數量標準的前提下,千方百計地搞好住宅單元布局和居住區布局,最大限度地完善住宅和居住區的功能,只有處理好節地與環境,面積與功能,標準與質量,才能真正體現價值規律的作用。

2.1.2居住區規劃結構的靈活性。在不同規模的城市和不同地段,由于條件不同,不能照搬和套用,要因地制宜,靈活使用。

2.1.3公共服務設施設置的靈活性。人們的生活不斷豐富提高,商品經濟的發展帶來了市場繁榮。生活服務設施的安排要考慮國有、集體、個人多種經濟成分的不同要求,項目布置和用地規劃要讓居民和經營者有更多的選擇,從城市宏觀角度統籌安排,不機械地搞分級配置。

2.1.4交通布置的靈活與實用性。在相當長的時間里,自行車還會是主要的交通工具,但要充分注意到私人小汽車和個體出租車的出現和增長對居住區的影響。合理解決居住區內的靜態交通和動態交通,確保交通安全。

2.1.5提高綠化比例,處理好空間的分離與聯系。居住區的戶外空間要劃分層次,形成不同的空間領域和活動場所,綠化要與住宅、公共服務設施、道路、各層次活動空間密切配合,既有不同層次,又有相互聯系。

2.1.6居住區規劃的多樣化趨勢。要從時代特征、歷史文脈和地方特色等方面,從室內到室外,單體到群體,從建筑到道路、綠化,空間到場所,從總體構思到細部處理等各個方面創造多樣化。

2.1.7以人為本,讓居住者來選擇和安排自己的生活方式。讓居住者改變過去那種被動適應的狀況而直接成為居住的主體,讓居住者創造一個能選擇和安排適合自己的居住方式,讓居住者參與建造自己家園機會的設計思路。

2.2宜居區規劃設計缺少系統分層

從未來的人居模式發展來看,除了為人們提供滿足基本的需求外,還必須在社會、經濟、環境協調發展的大前提下,提供滿足人們更多、更高層次需求的功能和條件。因此,居住區規劃設計應建立系統觀,除了實現人們基本需求外,還需對人們更多、更高層次需求作出解釋。要求居住區規劃設計需與分層次的目標相對應,將宜居目標分層次地體現在規劃設計中。然而,前述眾多的有關居住區宜居探索中,尚未看到在居住區規劃設計與宜居需求間建立起適調的關系,也沒體現出宜居的層次差別,缺乏系統性、完整性。如以“安居”為宜居目標的居住區規劃設計主要滿足“住有所居”的茶本需求,無法指導更多、更高層次的宜居目標的實現。為了實現更高層次宜居目標,規劃設計不得不進行新調整。又如為適應“康居”層面的宜居目標要求,規劃設計需重新修改。但這還是不能適應“生態住宅”、“綠色生態住宅”、“低碳綠色住宅”等更高層次宜居目標的需求。

2.3現代宜居區情感空間的體現

居住區規劃設計總結范文第2篇

1.“新城市主義”設計手法的運用

目前,在城市設計領域中的一個重要流派就是“新城市主義”。這種流派的基本精神就是:緊湊的、功能混合的、適宜步行的鄰里,與用地位置和特征相適宜的分區;能將自然環境與人造社區結合成一個可持續的整體的功能化和藝術化的走廊。“新城市主義”倡導許多獨特的設計理念,其中最突出的反映在對社區的組織和建構上。鄰里、分區和走廊成為“新城市主義”社區的基本組織元素。

從霍華德到賴特到新城市主義,郊區化住宅理論在北美逐漸發展成熟,并成為20世紀最成功的住宅開發模式,但新城市主義是針對北美城市蔓延(Urban Sprawl)的城市設計運動,其針對對象是美國的中產階級,連美國人也指責其造價昂貴,其建設成本遠非大多數中國人所能承受。特別是中國這樣的國度里,人多地少,資源緊缺。

為節約用地,高容積率的住宅開發模式必不可少。目前我國城市多層住宅區的容積率為1.5以上,而城市中心區采用更高的標準,迫使房地產開發商只有建高層住宅,這些指標遠遠超過花園城市、新城市主義的建設要求。因此花園城市以及新城市主義的很多具體的設計原則和做法,對中國而言并沒有多少實際操作意義。我們需要借鑒的,是其以人為本的思想,更重要的是如何在高居住密度的限制下通過規劃設計實現以下目標:緊湊的、功能混合的、適宜步行的鄰里;與用地位置和特征相適宜的分區;能將自然環境與社區結合成一個可持續的整體的功能化和藝術化的走廊。營造和諧的居住社區模式,倡導信息化時代的簡約生活方式,正是現代人所需要的。

2.“實用主義”設計手法對北方居住區規劃設計的影響

市場經濟發展到今天,在現今的規劃設計項目中,我們更多地感受到市場的選擇和經濟的制約對設計中自由發揮“形式與空間”的羈絆。以功能性為主的“實用主義”設計手法,在現有市場經濟條件下,這種設計手法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和合理性。“容積率”是“實用主義”決定規劃的物質基礎。在任何設計中,由市場和經濟決定的容積率,都是一個對規劃項目起決定作用的、無法回避的因素,對于它的理性分析甚至更甚于我們對地塊和文脈的解讀。容積率被有的設計師認為是制約其發揮空間想象力的不良因素。但是,如果拋開容積率去談“宜人的居住環境”,幾乎是沒有可能性的。片面追求容積率肯定是不可取的,但是容積率是支撐項目能夠實施的決定性因素之一,沒有容積率限制的項目是不存在的。

其一,對于市場,容積率的大小直接反映在單體類型的選擇和單體布置的疏密程度上,而單體的布置又影響了整個小區的空間形態、綠化覆蓋率及綠化體系,這些直接影響到買方市場―――即居住人群―――對項目的直觀判斷和取舍。

其二,在經濟上,容積率確定了單體設計的基本出發點(比如,是經濟型住宅還是豪華型住宅),限定了路網形式和公共建筑的大小及分布方式,而這些正是開發商需要認真核算土地價值、人群購買力及項目資金運作情況的重要依據。我們從圖面上看到的“順眼”的路網形式和公共建筑的畫龍點睛的點綴,無不與它們的恰如其分的合理性有關。單體類型分布、路網與綠化形式,是形成規劃設計的主要元素。因此,一個“有道理”的規劃,無不是以“實用主義”的市場觀和經濟性來奠定基礎的。再“天馬行空”的構想,最終也必須有經濟上的保證和市場的認可才能實現。

3.“生態住區”發展趨勢對現代住區規劃的影響

可持續發展性生態住區:可持續居住區(sustainable community),目的就是“創建更持久、更能保持活力的城市地區”。簡單來說,居住區可持續發展的理念是通過一流的綠化配置、凈水措施、環保配套、社區人文支援、能源的合理利用等科學、前瞻的規劃和管理方式,實現可持續發展的良性循環。它是以有益于生態、健康、節能、方便生活和工作為宗旨,使居住者在身體上和精神上完全處于良好狀態的新型居住模式。

北方住宅設計應首先做到結合氣候進行設計。建筑師、規劃師對于氣候因素的關注集中在研究陽光、輻射、風、溫度、空氣濕度等問題。平面布局是首先要盡量爭取天然采光與通風。根據當地氣候,決定采光門窗的大小、朝向及形式。為防止陽光的不利影響,應該采取各種被動和主動控制手段調節天然光的輻射,達到創造舒適的室內環境及節能的目的。

北方住宅總體布局考慮結合地段環境的基礎上,深入到單體設計中就要注意住宅平面功能、形狀的組織,達到使用舒適、節地、節能的目的;另一方面,結合環境景觀要素,達到室內外景觀相互滲透的視覺效果;此外結合地段的地理地貌,或依山傍勢、或順應原有樹木河流、道路、減少對環境破壞,可采取合理的建筑形體,控制體型參數,達到節能的目的。

自然通風帶給室內新鮮的空氣,增加人體舒適感,夏天還能排除房間余熱,但冬季冷風亦會帶來寒冷的不適感。在安排住宅的自然通風時,總體上注意高溫地區使建筑迎向夏季上導風向,防止從門窗等的冷風滲透。若要能達到充分利用氣候條件,還要從深層次的布局、構造、設施方面加以主動控制。

二、北方居住區規劃設計方法研究

1.完整的規劃結構

北方居住區的規劃特點與南方類似,主要側重于整體功能結構的布局,有較完整的功能組織分區,不同等級的居住區結構不同,根據使用人群的不同進行設計,總之,在整體布局方面注重功能分區的合理,節約用地。

居住區的規劃設計要從整體性的原則出發,綜合考慮各種因素對居住區規劃的影響,尤其整體的規劃結構,這關系到對下列問題的解決方案:主次入口的選擇與城市空間的聯系;公共功能空間的可視、可達、可享用;規劃的整體結構與分期開發的可操作性等。

如可以把出入口設計為景觀入口,聯系著城市綠地與社區公園。或設計為生活性主入口,集中布置社區中心、超市、銀行、郵局、保齡游泳池等。或設計為輔生活入口,布置老年活動中心、物業管理等。或設計為聯系性入口。活動中心與綠色通廊結合,與社區公園構成完整的綠色休閑系統。綠色通廊自然地將社區分區,有利于分期開發和物業的相對獨立性,減少分期開發時對先期入住居民生活環境的干擾。

2.安全便利寧靜的交通環境

動靜分區、人車分流是小區交通規劃的理想目標。為了達到此目標,可采用了車行、內部人行的規劃結構。通過對小汽車和消防、救護、搬家等車輛在社區內部軌跡和停車位的精心設計,是向高品位社區環境邁出了成功的一步。車庫出入口可布置在小區入口處,進入小區的小汽車很快就能進入地下車庫。如果有直達車庫的住宅電梯給車主以身居別墅的感覺。消防緊急通道與主干道形成環狀道路系統,便于緊急救護、消防或搬家等機動車輛的順利通行。社區入口附近設地面車位,便于來訪客人和臨時停車。

3.各得其所的休閑環境

在社區內部活動時間最長的要數老人和兒童。除社區的無障礙設計外,還為不同年齡層次的居民提供了不同品位的休閑場所。

在景觀設計中,注重結合綠化來構筑社區的休閑系統。通過鋪設彩色步道,興建觀賞水系、戲水池,設置座凳、花壇、小品等,使整個社區形成一種適宜交往、娛樂、休憩的空間氛圍。為了滿足兒童嬉戲的需求,庭院中還設置了草坪、花架、灌木、砂坑、石桌等,既為兒童們創造了一個舒適、安全的活動場所,又可適應不同層次居民的休閑需求。環境設計以貼近人為宗旨,強調回歸自然的感受,有意賦予各休閑空間以良好的觀賞性、可達性和實用性。減少小區主干道機動車輛,公園、廣場和環形道路均可成為人們晨練澈步的好去處。

4.完善的配套設施

擁有完善的配套服務設施是現代社區的一項基本要求,這些設施包括家政服務、治安保衛、清潔綠化、文化集會、健身娛樂、郵政電訊、休閑購物等。配套設施的好壞決定了居住區的軟環境是否達標,好的配套設施可以提高居住區的整體品質,在現在提倡服務至上的時代,配套服務設施在規劃中的地位也別提升了,所以在規劃設計中要對配套設施的布置要格外注意,使其在合適的地點發揮最大的作用,使業主們達到共享配套服務設施的基本目標。

5.理想居住區的公共交流空間模式

構成理想居住區的三個因素:區域性、向心性和有序性。這三項要素作為超越性概念表達的是實體與空間的模式。這三者實質上是互相依存的,沒有區域性,自然談不到向心性;沒有向心性,區域性也無法維持;失去了動力意向的有序性,動態結構自然消失。三者有機結合才能保證居住區的有機存在,然而,它們真正的含義在于主體的社會活動。

現在,人們已注意到空間有序性的意義,提出“私密―半私密―半公共―公共”這樣的序列。無疑有助于克服居住區主體的個人構成與居住區生活的共性之間的矛盾,把私密性生活與公共生活有機地結合起來,使人們可以生活在鄰里關系融洽的環境之中。

從主體的角度看,形成居住區群體空間的機制在于人們的共同生活,人創造了文化,文化反過來訓導著人的思維。在對居住環境的探索中,許多建筑師似乎朦朧地感受到了這一點。有的提出在高層建筑中開辟公共層的設想,如厄斯金在他的貝克爾集合住宅中設計了“空中街道”;倫敦依斯林頓住宅區利用住宅屋頂走道,形成一個居民交往空間、人們可在此散步、閑坐聊天。親切明亮,曲折有致的小空間,加以居民們精心栽植和布置的盆景花卉,增添了無限的生活情趣。這里居住著年逾花甲的老人,他們喜歡湊到一起回首往事,談天說地,甚至串門,這種布置方式很受他們歡迎。這些努力對于恢復居住區群體交流功能是有意義的。問題在于,我們應當把自發轉變為理論指導下的自覺,從零散孤立走向系統整體。這就要求我們深人研究居住區的特性、結構、功能等諸方面,在此基礎上展開我們的設計與規劃。

四、北方居住區規劃設計方法的新策略

1.在規劃設計方面提倡“四節一環保”

“四節一環保”理念是建設部提倡的,就是要求居住區規劃建設中,實現節地、節水、節能、節材,一環保指得就是居住區環境保護。

2.信息化時代居住區規劃管理新技術

現代社會已由規模經營、大量生產的工業化時代進入了多樣化、個性化感性化的信息時代。在住宅設計上具體表現為因特網進入日常生活,以及電腦家庭化和家電電腦化。隨著信息處理和通信技術的迅速發展以及通信技術和大規模集成電路成本的降低,智能化社區的理念逐漸為人們認識和接受。充分利用技術發展的成果提高居住生活質量已經成為現代居住理念。

3.社區物業服務配套

住宅作為居民消費的最大商品之一,理應獲得如同電器商品一樣的服務。對住宅而言,一般包括前期、中期和后期服務。不同的開發商從不同的開發理念出發,所提供的服務方式亦不大相同。一般認為,前期服務為消費意愿的調查、消費群體的確定等;中期服務指用戶參與社區建設和住宅個性化需求的實施等;后期服務包括制定住宅質量保證書、住宅使用說明書、物業管理制度,指導或實施二次裝修,住宅公共設施及社區環境的維護等。服務分期的劃分只是相對的,它是一個連續的過程。可建立責任建筑師制度。意在開發商和用戶之間建立起一種聯系,讓開發商和建筑師了解用戶,讓用戶更多地認識所買住宅商品的功能和性能等,使設計和開發的服務貫徹于住宅商品生產的全過程,保證服務的連續性,改進目前被動服務的狀態,使住宅商品的流通過程更加符合市場規律。就像私人律師那樣,責任建筑師有望成為一種職業,為用戶服務。

五、結語

本文通過一些理論對北方居住區規劃的影響展開話題,分析了南北方在居住區規劃設計方面的諸多差異,并總結了北方居住區規劃設計的特點,雖只是分析了一些皮毛,但希望通過本文對北方居住區規護方法的探索,給相關從業人員帶來一些啟示,希望更多的規劃師、建筑師在設計方案時因地制宜,突出當地規劃特點,把我們的居住區規劃建設的更加適宜人們居住生活。也期待著更加豐碩的研究成果應用于實踐中去。

參 考 文 獻

[1]桂丹,毛其智.美國新城市主義思潮的發展及其對中國城市設計的借鑒[J].世界建筑2000(10):26-28.

[2]鄒兵“.新城市主義”與美國社區設計的新動向[J].國外城市規劃,2000,(2):36-38.

[3]胡四曉.Duany&Platerzyberk與“新城市主義”[J].建筑學報,1999,(1):59-64.

[4]鄧平,周波.在人居環境建設中對“人本主義”思想的探索[J].四川建筑,2003(3):3-5.

居住區規劃設計總結范文第3篇

【關鍵詞】 居住區老齡化公共服務設施標準相關配套設施的完善

中圖分類號:TU984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據了解,國際上通常看法是,當一個國家或地區60歲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總數的10%,或65歲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總數的7%,即意味著這個國家或地區的人口處于老齡化社會。隨著當前社會、經濟、住房條件的變化,家庭人口進一步減少, 我國有相當部分的老年人與子女分居。老年“ 空巢家庭”的增加導致家庭照料資源嚴重短缺,因此,必須從滿足老年人物質和精神生活需求角度,理解居住區老年公共服務設施建設的新要求,通過居住區老年公共服務體系的建立與發展來彌補。

如果65歲以上人口所占比重達到15%以上,則為"超老年型"社會。 按照這個標準,烏魯木齊市已進入老齡化社會。2005年到2011年,烏魯木齊市60歲以上的老年人口占總人口數的比例分別為12.5%、12.8%、12.6%、12.6%、12.77%、13%、13.16%,呈逐年上升趨勢。烏魯木齊雖已步入老年型社會,但尚處于人口老齡化的早期,從人口年齡結構圖上來看,在未來十五年內,烏魯木齊市老齡化速度將加速,將從輕度老齡化轉變成深度老齡化。

烏魯木齊市2005年-2011年人口年齡結構

數據來源:烏魯木齊市統計年鑒(2006-2012年)

烏市老齡化總體呈現出這樣幾個特點:老齡人口增長快,已超過全國平均水平;全疆老年人向首府集中勢頭猛增,2011年達到高峰;老年人口日趨高齡化,60歲以上的老年人占全市人口的13.2%;空巢老人居多,特殊群體養老社會化問題日益突出。由于經濟發展落后,基礎條件差,養老、醫療保障水平還處于發展起步階段,社會保障體系還沒有全面建立,距離現階段老年人的需求還有很大差距。還有,老年人口,特別是高齡老人、貧困老人、病重老人、空巢老人、生活不能自理老人、孤寡老人的數量逐年增加,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烏魯木齊市政府解決人口老齡化問題的難度。人口老齡化將對經濟社會發展產生深刻的影響。主要表現在:家庭養老功能弱化,機構 養老需求急劇增大,醫療服務壓力加大,社會保障、公共服務建設壓力需要進一步關注。

1 、現有居住區老年服務設施規范的不足

我國《城市居住區規劃設計規范》 ( 2002修訂版) 在1993年版本的基礎上,增加了養老院、托老所、護理院、社區服務中心等相關的老年公共服務設施的項目,初步體現了對老齡化趨勢的關注和對老年服務的重視。但在當前高速老齡化階段,《城市居住區規劃設計規范》 的針對性存在以下幾個問題: ( 1 ) 現有的居住區配套公建的服務對象大都是全民性的,與老年人密切相關的設施如老年服務站、老年問題咨詢設施等沒有列人正式規范中。( 2 ) 缺少適宜的鄰里交往空間及相關配套設施的設計規范,對居住區老年居民日益多樣化和深層次的社會需求考慮不足,缺乏相應的用地與設施的規范。( 3 ) 老年照料服務設施的設置上,沒有硬性規定設置托老所,也沒有足夠的老年服務和照料設施設置要求。( 4 ) 文化體育設施的分級設置上,沒有硬性規定必須設置居住組團級的居民健身設施。總體來看,《城市居住區規劃設計規范》缺乏對老齡居住的全面考慮,沒有形成有效的居住區老年公共服務設施體系。

2、目前烏市老年型城市居住區規劃存在的問題 2.1居住區內的小型養老設施少,缺乏統一管理。2002年新版《城市居住區規劃設計規范》將養老院作為居住區級公共設施宜配建項目,托老所作為小區級宜配建項目。將養老院和托老所作為宜配建項目,在管理和實施中往往缺乏力度。由于養老設施基本上為非盈利性的,開發商和管理部門可能更重視高盈利的幼兒園的建設管理。另一方面,目前還沒有從人口比例的指標上界定居住區內有多少老人需要以托老所或養老院的這種日托或全托的護理方式。而且與幼兒園相比,這種需求的人口比例在一定時期內是累加的,從而導致了養老設施在居住區規劃和實施中的困境。

2.2居住區住宅選型單一。隨著老齡化社會的到來,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將仍以在宅養老為主,但目前來說大部分年輕人不愿意和老年人同住,大部分老年人也愿意選擇獨居方式,但均愿意與同住一個居住區。這樣就出現了空巢老人現象,家庭戶均人口下降,造成戶均住在面積過大,造成浪費。根據我市目前仍以"居家養老"為主的養老模式,為了提高普通家庭中老人的戶外活動質量,住宅區的基本組成單元及其規模趨向于如何能更好地組織和豐富他們的鄰里交往與生活活動內容為準則,這對長期以組團為基本組合單元的居住小區結構提出了新的概念。 2.3城市社區服務設施特別是老年活動場所等為老年人提供精神服務的設施少。以住宅養老為主的養老方式要求城市社區要提供舒適、方便、周到的服務。隨著物質生活條件的改善,年輕老年人(60—75歲)大部分身體健康、精力充沛,老人離職后,閑暇時間顯著增加,但由于社區老年服務設施匱乏,使老年人的精神生活單一,沒事可做。尤其是年輕老年人,離職往往帶來身、心、環境等諸多方面的不適應,他們需要與同齡人交往、交流與慰籍,更迫切需要社區為他們提供諸文化娛樂活動設施。

2.4規劃中忽視綠地的建設管理。人類對綠色的需求是與生俱來的,尤其是在高樓林立的喧囂城市,老年人退休后有大部分的閑暇時間,需要一個寧靜的場地去晨練、與他人交流和活動的場所,目前烏魯木齊市的居住區集中綠地較少。2.5城市基層醫療保健設施不健全,缺乏管理。目前烏魯木齊市有社區衛生服務中心58個,社區衛生服務站221個。有6個街道辦轄區范圍內,既沒有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也沒有醫院。很多居住區的醫療保健設施因目前尚不完善,疏于管理,雖然建有衛生站、門診所、護理院等,卻門庭冷落,究其緣由主要是衛生站和門診所等的設備簡陋,人員少,使需要就診的病人望而卻步。

3、烏魯木齊市完善養老服務設施對策

3.1完善養老服務的政策措施

截止到去年,烏魯木齊市養老福利機構僅二十四家,由于數量少、功能單一,不能滿足廣大老年人的需求,微利經營的現狀也給經營者造成了負擔。

烏魯木齊市政府于2009年12月4日出臺了《關于加快烏魯木齊市養老服務業發展的意見》,旨在通過政策引導、政府扶持、社會興辦、市場推動的原則,逐步建立和完善養老服務體系。目前烏魯木齊老齡化市場有四種體制存在,為傳統化的福利養老院;公辦福利機構;市場化的公益性養老機構;市場化的民營性質的養老機構。但烏魯木齊市目前以居家養老為主。為進一步加快推進首府養老服務業發展,烏魯木齊市近年來已在逐步建立和完善以居家養老為基礎、社區服務為依托、機構養老為補充,投資主體多元化、服務內容多樣化、監督管理規范化、適宜老年人需求的養老服務體系,從而滿足老年人的不同需求。

3.2合理配置老年型居住區內的養老設施、醫護設施及為老年人服務的公共設施,并留有發展余地。科學配置居住區內的養老設施及相關公共設施的關鍵在于合理確定老年人口比例。居住區內的老年文化活動中心可根據現行《居住區規劃設計規范》中文化活動中心的規模設定,并留有一定的發展余地,在規劃期內可根據年齡結構的變化調整青年和老年活動室的比例。

3.3居住區老年公共服務設施,在建筑與環境的設計中應注意: ( 1 ) 確保老人安全。居住區內部的公共設施應以使用者方便為主,要確保老年人防止身體受到損傷外,還要確保精神愉悅。 ( 2 ) 要舒適使用。讓老年人感到精神上的寧靜,身體上要舒適。( 3 ) 活動場所的確定。老年公共服務設施的樓層最好在底層,或者單獨設置,有利于老年人活動。

3.4加強老年型居住區環境的無障礙設計。 老年型居住區的無障礙設計的主要原則是為老年人提供安全、方便、有利于發揮老年自理能力的居住環境。在老年人居住建筑與公共綠地及公共服務設施之間提供一條或多條無障礙通道,保證輪椅能通達。

4、結語

隨著時代的快速發展,城市老齡化會越來越嚴重,由于烏魯木齊市以在宅養老的方式為主及近期老齡人口的增加,將來還會增大對居住區內部的小型養老設施的需求,我們在規劃中要更加重考慮老年配套設施的考慮,給老年人創造一個和諧美好的生活環境。

參 考 文 獻

[ 1 ]余樂華.居住區公共設施規劃[ M] .北京: 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 2001 .

[ 2 ]上海市規劃局.上海市居住 區公共服務設施設置指標( D G J08 —55—

2002)[ S ] .2002 .

[ 3 ]深圳市規劃局.深圳市城市規劃標準與準則[ S ] .2003 .

居住區規劃設計總結范文第4篇

關 鍵 詞:居住區 景觀 規劃設計 文脈延續 生態

中圖分類號: S611 文獻標識碼: A

前言:早期居住區的景觀設計往往被簡單地理解為綠化設計,景觀布置也以園藝綠化為主,景觀規劃設計在居住區規劃設計中往往成為建筑設計的附屬,常常是輕描淡寫一筆帶過,未經深入設計的環境效果難免不盡人意。如今,居住區的景觀環境愈來愈受房地產發展商和居民的重視,環境景觀在居住區中逐漸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城市人大約有三分之二的時間花費在住區中,居住區環境景觀質量已經直接影響到人們的心理、生理以及精神生活。在人們活動的步行道、廣場、休息觀景的空間中,創造性地設計能賦予空間一定的特色,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一、居住區的性質與規模

建國以來,我國居住形態從初期由于缺乏經驗而借鑒西方鄰里單位,學習蘇聯街坊的布置,直到小區規劃理論的出現并傳入我國被廣泛地采用及積極發展的今天,總結這段走過的道路,有必要給小區下個定義。白德懋在《居住區規劃與環境設計》一書中,將居住區劃分為三級:居住區、小區和住宅組團。

1.居住區

居住區是指城市主要道路所包圍的獨立生活居住地段。在居住區內設有比較完整的日常性和經常性的生活服務設施,這些設施能滿足居民的基本物質和文化生活要求。因此它的規模一般為1萬至1.5萬戶,3―5萬人,相當于一個城市街道辦事處管轄的范圍。居住區下可劃分若干小區,也可不劃分小區,而由若干住宅組團組成。

2.居住小區

簡稱小區,有別于工業或其他小區。小區應是居住區道路(也可是城市一般道路)所包圍的日常性生活居住單位。小區內設有日常性的生活服務設施,以滿足日常生活必須;但經常性的設施,如規模較大的郵局,購物超市、醫院等還得去小區外解決。它的規模約2―3千戶,1萬人左右。小區下可劃分若干住宅組團,或視具體情況不分組團。

3.住宅組團

是居住區的基本居住單位,由若干棟住宅組成。其規模相當于一個居民委員會(或里弄委員會),300―700戶,1000至2500人。住宅組團內可設一些直接與居民日常生活有關的,如小百貨、煙雜店、衛生站和自行車存放處等微型服務設施。一般不設幼兒園、百貨商店等公共設施,以免把嘈雜的人流、車流和噪音帶進來而影響居住環境。所以稱之為住宅組團,以表示它的單純居住性質。

明確居住區、小區和住宅組團的性質和規模是為了在規劃設計中有共同的語言,便于配備必要的生活服務設施和居住區環境景觀的設計。但我國地域遼闊,城市大小不一,人民生活需求水平不同,而且居住區規劃的理論還在繼續發展,需要不斷探索多種多樣的居住形態,因而不要簡單化、模式化,不強求劃一。

二、居住區景觀的構成

景觀的使用幾乎滲透到了居住區環境的各個角落,在景觀設計中如何對這些設計元素進行綜合取舍合理配置乃是景觀設計的要點。

1.綠化

居住區綠化設計最早發展于西方發達國家,上世紀四、五十年代,工業的迅猛發展,破壞了生態環境,帶來一系列嚴重后果,迫使相關國家開始重視環境設計。70年代,日本率先制定了改善居住環境的方針政策,提出了居住環境設計的基本要求:舒適、優美、安全、衛生、方便。80年代,英國在新城市和居住區建設中提出“生活要接近自然環境”的設計原則,得到社會廣泛認可。綠化是環境景觀的基本構成元素,過往,居住區的綠化往往是沿河、沿路“一枝桃花一枝柳”,滿足于“披上綠化不見黃土”的低層次階段,沒有多大特色和藝術性。現代居住區的園藝綠化呈現幾種趨勢:

(1)種植綠化喬、灌、花、草結合,馬尼拉、火鳳凰等草類地被植物塑造了綠茵盎然的植物背景,點綴具有觀賞性的高大喬木如香樟、玉蘭、棕櫚、銀杏等,以及叢栽的球狀灌木和顏色鮮艷的花卉,高低錯落、遠近分明、疏密有致,綠化景觀層次豐富;

(2)種植綠化平面與立體結合,居住區綠化已從水平方向轉向水平和垂直相結合,根據綠化位置不同,垂直綠化可分為圍墻綠化、陽臺綠化、屋頂綠化、懸掛綠化、攀爬綠化等;

(3)種植綠化實用性與藝術性結合,追求構圖、顏色、對比、質感,形成綠點、綠帶、綠廊、綠坡、綠面、綠窗等綠色景觀,同時講究和硬質景觀的結合使用,也注意綠化的維護和保養。所有這些都極大地豐富了居住區綠化的內涵。

2.道路

道路是居住區的構成框架,一方面它起到了疏導居住區交通、組織居住區空間的功能,另一方面,好的道路設計本身也構成居住區的一道亮麗風景線。按使用功能劃分,居住區道路一般分為車行道和宅間人行道;按鋪裝材質劃分,居住區道路又可分為混凝土路、瀝青路以及各種石材仿石材鋪裝路等等。居住區道路尤其是宅間路,其往往和路牙、路邊的塊石、休閑坐椅、植物配置、燈具等,共同構成居住區最基本的景觀線。因此,在進行居住區道路設計時,我們有必要對道路的平曲線、豎曲線、寬窄和分幅、鋪裝材質、綠化裝飾等進行綜合考慮,以賦予道路美的形式。如區內干路可能較為順直,由混凝土、瀝青等耐壓材料鋪裝;而宅間路則富于變化,由石板、裝飾混凝土、卵石等自然和類自然材料鋪裝而成。

3.駁岸

河道駁岸起到防洪瀉洪,防護堤岸的作用。在硬質景觀設計中如能巧妙地在駁岸的形式、材質上做文章,通過河道的寬窄和形態控制水流速度,制造急流、緩流、靜水,形成動靜結合、錯落有致,自然與人工交融的水景,再輔以燈光、噴泉、綠化、欄桿等裝飾,則可形成區內多視線、全天候的標志景觀。

二、居住區景觀的規劃設計探析

1.規劃設計過程

為了創造出具有高品質和豐富美學內涵的居住區景觀,在進行居住區環境景觀設計時,硬軟景觀要注意美學風格和文化內涵的統一。值得指出的是,在具體的設計過程中,景觀基本上是建筑設計領域的事,又往往由園林綠化的設計師來完成綠化植物的配景,這種模式雖然能發揮專業化的優勢,但若得不到溝通就會割裂建筑、景觀、園藝的密切關系,帶來建筑與景觀設計上的不協調。

2.規劃設計原則設計

居住區景觀的設計包括對基地自然狀況的研究和利用,對空間關系的處理和發揮,與居住區整體風格的融合和協調。包括道路的布置、水景的組織、路面的鋪砌、照明設計、小品的設計、公共設施的處理等等,這些方面既有功能意義,又涉及到視覺和心理感受。在進行景觀設計時,應注意整體性、實用性、藝術性、趣味性的結合。具體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1)空間組織立意景觀設計必須呼應居住區設計整體風格的主題,硬質景觀要同綠化等軟質景觀相協調。不同居住區設計風格將產生不同的景觀配置效果,現代風格的住宅適宜采用現代景觀造園手法,地方風格的住宅則

適宜采用具有地方特色和歷史語言采用具有地方特色和歷史語言的造園思路和手法。當然,城市設計和園林設計的一般規律諸如對景、軸線、節點、路徑、視覺走廊、空間的開合等,都是通用的。同時,景觀設計要根據空間的開放度和私密性組織空間。

(2)體現地方特征景觀設計要充分體現地方特征和基地的自然特色。我國幅員遼闊,自然區域和文化地域的特征相去甚遠,居住區景觀設計要把握這些特點,營造出富有地方特色的環境。同時居住區景觀應充分利用區內的地形地貌特點,塑造出富有創意和個性的景觀空間。

(3)使用現代材料的選用是居住區景觀設計的重要內容,應盡量使用當地較為常見的材料,體現當地的自然特色。在材料的使用上有幾種趨勢:①非標制成品材料的使用;②復合材料的使用;③特殊材料的使用,如玻璃、螢光漆、PVC材料;④注意發揮材料的特性和本色;⑤重視色彩的表現久彌新。

參考文獻:

[1]西蒙茲(俞孔堅、王志芳、孫鵬等譯),2000,景觀設計學。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

居住區規劃設計總結范文第5篇

關鍵鍵:城市居住區規劃設計 問題措施

Abstract: This article mainly expounds the urban residential area planning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design, so as to strengthen urban residential area planning and design problems have been analyzed, and aims to strengthen urban residential area of the reasonable arrangement,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life of the owner, create suitable for people to live life environment.

Key Words: the city; residential area; planning design; problems; measures

中圖分類號:TU98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我國隨著城市的不斷發展,居住小區已成為城市的基本構成要素之一。小區建設水平的好壞將直接影響著居民居住環境的優劣,而小區規劃又是小區建設的先行,是影響小區建設水平的重要環節。近年來,隨著居民生活水平的明顯提高和對改善居住環境的迫切需求,全國各地相應建成了一批具有當地特色、環境良好、功能完備、經濟適用的居住小區,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人們的居住環境,推動了城市現代化建設的進程,但與此同時,也暴露出我們在小區規劃設計方面的一些問題,表現在環境、安全、服務等方面。本文主要從人性化、生態化、節能及規劃發展方面探討了這些問題的加強措施。

1我國城市住宅小區規劃中存在的問題

目前,我國城市住宅小區規劃建設中主要存在的問題重點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1人性化的考慮比較欠缺

規劃往往以滿足居民基本生活居住條件為目的,只考慮物質空間的布局,較少考慮居民真正意義上的社會和精神需求,更加忽略了居住區所需的公共交往空間。并且居住區規劃設計沒有充分考慮公眾的參與,住戶只能被動地接受既定的居住環境和設施。因此,這種以物質環境內容決定居住區建設的做法只會導致居民缺乏交往,缺乏對社會的理解和認同。

1.2綠化用地的數量不達標

不少新建居住區的綠化面積不能滿足國家或地方規定的標準。有些開發商為了最大限度地追求利潤,往往會片面增加住宅用地,減少綠化用地,導致居住區缺少居民的公共綠化活動空間,小區整體居住環境較差。

1.3對生態小區概念設計的理解不夠

在部分開發商的心目中,小區的綠化、美化就等同于綠色生態,而沒有充分考慮小區的環保、健康、舒適和效率的實質內涵。顯然這是一種誤導,環境生態小區不僅僅是美化、綠化環境問題,它涉及到大環境、能源、生態的概念,其涵蓋面是較為廣泛的。

1.4規劃設計時,缺乏對城市發展的總體考慮

開發商在尋求自身開發利益時,很少考慮開發項目對城市的影響,很多居住區開發缺乏相應的必要設施,尤其是城市邊緣社區的出現,缺少相應的教育設施和文化娛樂設施。出現與城市脫離的現象,社會問題突出,犯罪率上升,住宅區內部交通與城市交通缺乏銜接,居民上下班不便,單一功能居住區的過分集中導致城市交通流量的不均勻,影響城市交通功能的正常發揮。

1.5沒有真正體現人、自然與建筑物的和諧統一

很多小區建設還普遍存在景觀生態系統內外的不一致,即小區外部是原真、本地化自然景觀,而小區內部則是統一的洋式景觀;建筑單體的設計也多崇尚異域風情,忽略了本土文化特色,缺乏與周邊環境的相互融合,沒能真正體現人、自然與建筑物的和諧統一。

2 加強生態小區規劃建設的措施

2.1堅持“以人為本”的設計理念,從而改善居住環境

(1)人性化的設計對提高人居環境質量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該設計理念也一直是設計者們努力的方向。例如在道路流線的安排上,盡量使道路成為景觀的一部分,無論是從宏觀還是從微觀,均應該從使用者的角度出發,提供宜人的使用空間。只有將人們物質層面的安全健康問題和精神層面上的需求問題結合起來解決,才能真正做到以人為本,體現出個性化與人性化的有機統一。

(2)增建中小戶型住房和老年人住宅。目前,為適應我國老齡化社會的需要,小區內應規劃建設一定比例的、適合當地情況的自型老人住宅、介助型老人住宅等已成為迫在眉睫的任務。不同時期、不同區域的城市,在創建宜居城市時標準會有所不同,但是“以人為本、可持續發展”的原則是不變的。創建科技環保、健康舒適、信息通暢的宜人社區居住環境,也是建設和諧友好社會的重要內容。

2.2以生態化設計為主,推進小區的可持續發展

首先,要做好宣傳工作、提高公眾的生態環境意識,從根本上改變全民對生態小區建設的認識,讓居民認識到自己所處的地位和應負的責任,以及環境保護必須從現在做起、從自己做起。其次,應充分發揮居民的主觀能動性和創造力,大力動員公眾積極參與到保護生態、營造健康社區的活動和建設中來,穩步推進生態小區的建設與發展。

2.3注重綠色生態環境設計,提高居民生活的環境質量

規劃設計時要多注重小區內的綠化空間的布置,采用平面綠化和立體綠化相結合的方法,盡可能最大化為居民提供綠化活動空間。如沿小區的環路可布置集中公共綠地,供居民的休閑活動,設計時注意以休閑活動的綠地為主,只設少量觀賞綠地,多追求立體空間的綠化;小區內的中水站、垃圾站等設計時可以考慮將坡頂的檐口高度接近小區自然地平,坡頂可選擇能凈化空氣及吸音的樹種植。

2.4堅持滿足各種居住區設施、服務需求為宗旨

針對交通、綠化、房型、物業管理及社區設施配套五項因素在同一價格水平上對居民選擇住房的首要性比較,可以反映出不同類型居住區居民的不同需求。例如在中低收入階層居住社區的大部分居民由主及次地選擇交通、綠化、房型、社區及設施配套,而物業管理基本上被列為最后考慮的因素。這既反映出這一類居住社區的區位弱勢,交通出行不便,綠化環境不佳;也反映出這一階層居民經濟能力水平的有限性。因而,根據不同類型居住區的主體需求而不是根據人口規模進行設施與服務的配置,將是居住社區規劃的重中之重。

2.5創建綠色生態小區

(1)綠色住宅系統。綠色建筑即以“節約資源、節約能源、保護環境、以人為本”為理念,為人們提供健康、舒適、安全的居住、工作和生活空間,在建筑安全生命周期中實現高效率的利用資源,最低限度地影響環境的建筑物。綠色建筑也稱為生態建筑。

(2)綠化系統。改變以草坪為主的簡單的圖案化綠化模式,尤其在缺水大城市,應多植樹木,減少綠化用水量,并且多樹種搭配,養護更容易,遮陽擋風沙效果比草坪好。再輔以灌木、花卉等綠化植被,形成有良好使用效果的綠化景觀系統。

(3)綠化與生活、文化相結合,講求實用性。高質量優美的自然環境、人文環境對人們的工作、生活和健康都會產生重大影響。如今,人們對住宅小區綠化的要求不再只是一兩塊草地,三四個花壇,而是要求高標準、高質量。首先,綠化面積要大于建筑面積的30%,其次在合理運用植物、園林小品、園路和鋪裝等前提下,特別要強調,在空間組織上達到一步一景,景隨步移的效果。同時注意住宅園林景觀要有地方特色和民族風格,提倡多元化,不要盲目效仿歐式風格的大門和護欄以及雕塑等,背離居民特有的生活與文化。

4結束語

綜上所述,居住區的規劃設計,是一個復雜的過程, 需要規劃、策劃、管理等多方面的合作來完成。以上是筆者對居住區設計的一些經驗與總結,旨在不斷地提高城市居住區規劃與設計水平。另外,需要規劃師們付出艱辛的努力和探索,不斷地創新及關注居住區環境設計的發展, 這樣才能達到一個更理想、 更舒適、 更優美的境界。

參考文獻

主站蜘蛛池模板: 马尔康县| 乌拉特前旗| 广河县| 夏河县| 舒兰市| 三门县| 华阴市| 营山县| 陆川县| 炉霍县| 雅安市| 周至县| 临邑县| 沁水县| 甘孜县| 内丘县| 翁源县| 新昌县| 莫力| 淮阳县| 德化县| 米泉市| 封开县| 扎鲁特旗| 白水县| 商都县| 安陆市| 河西区| 桐柏县| 高雄县| 晋江市| 县级市| 海宁市| 建瓯市| 虞城县| 京山县| 阳江市| 巫山县| 昂仁县| 西城区| 徐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