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蒙古族的民俗文化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fā)現(xiàn)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中圖分類號:G61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2)24-297-01
新課程提出,作為人文精神培育的教育,我們必須在學前教育中,滲透自己民族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民族精神的培養(yǎng)必須從小開始,要有意識地通過各種活動讓民族情結扎根于兒童的心田。因此,基于這樣的理論依據(jù),我們開展了“蒙古族民俗文化在幼兒園藝術教育中滲透的實踐研究”教研課題,在實踐研究中,我深深感受到,將民俗文化資源滲透于新課程,不僅豐富了課程內涵,更賦予了教材新生命與活力。
一、幼兒園開展蒙古族民俗文化教育的意義:
蒙古族是的主體民族,自古以來生活在廣袤的蒙古高原上,在特定的自然、地理環(huán)境和歷史條件下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民俗文化。作為21世紀成長起來的幼兒,他們生在內蒙古,長在內蒙古,在蒙古族歌聲中長大,但對蒙古族的民族文化知之甚少,特別是蒙古族幼兒過著與漢族人沒有區(qū)別的生活,隨著年齡的增長,時間的推移,他們就會缺失本民族的東西,淡忘本民族的特征。作為在蒙古族地區(qū)長大的孩子,特別是蒙古族孩子,應該讓他們了解蒙古族民俗文化的主要特點及民俗文化在人類歷史發(fā)展中的作用,讓民俗文化得到“回歸”,更利于促進兒童身心健康的發(fā)展。
我們之所選擇“以蒙古族民俗文化為切入點,豐富幼兒園藝術教育課程”,原因有兩點:1、我園位于包頭市昆都侖區(qū),地處內蒙古中部地區(qū),是包鋼唯一的一所民族幼兒園,有蒙、回、漢、維等民族幼兒300多名,對幼兒進行主體民族文化教育是《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的要求,也是幼兒發(fā)展的需要。2、針對現(xiàn)有教材地區(qū)性教育不突出,教學內容不系統(tǒng)、不全面等問題,想通過課題的研究,找到適合本園實際、便于實施的教學內容和方式方法,以達到增強教師、幼兒的民族意識,尊重蒙古族民俗文化,增進民族團結,把蒙古族民俗文化傳承和發(fā)展下去的目的,從而形成自己的蒙古族民俗教育特色。
二、以蒙古族民俗文化為切入點,豐富幼兒園藝術教育課程:
蒙古族民俗文化的內涵非常豐富,為此我們選取蒙古族民俗文化中最具代表性、幼兒容易理解和掌握的內容滲透到幼兒園的藝術領域之中,采取幼兒喜愛的方式,通過生動活潑的形式,讓幼兒理解蒙古族的民俗文化和特點,從而激發(fā)幼兒熱愛蒙古族民俗文化的情感,愿意在藝術活動中進行大膽表現(xiàn)與創(chuàng)新。
1、以創(chuàng)設育人環(huán)境為切入點,讓幼兒感受民族文化的多姿多彩 園所結合教研課題和辦園特色,為幼兒創(chuàng)設具有濃郁蒙古族特色的教育環(huán)境:利用晨間接待,早操時間,園所利用多媒體廣播系統(tǒng),為幼兒和家長播放蒙古族樂曲,并定期更換,營造蒙古族音樂氛圍,讓幼兒感受蒙古族樂曲的悠揚;利用園所外墻進行蒙古族抽象浮雕的制作,藍色的墻白色的浮雕,給人以美的遐想。
2、以實施藝術教學為切入點,讓幼兒體驗民族文化的生動質樸 沒有創(chuàng)新實踐,便沒有繼承和拓展。為此,園所采取多媒體課件教學、觀片活動、手工制作、藝術欣賞、美術繪畫、社會實踐等方法吸引幼兒的學習興趣,拓展幼兒思維的想象力,讓他們了解到不同特色的蒙古族民俗文化,從而激發(fā)他們的創(chuàng)造潛能,創(chuàng)造出他們獨特的藝術作品來。
3、以各種活動內容為切入點,讓幼兒參與蒙古族民族文化教育 課堂是幼兒藝術教學的主陣地,也應是與蒙古族民俗文化資源整合的最自然和諧的平臺。教師根據(jù)課堂及教材的需要,合理地利用蒙古族民俗文化教育資源,與教材進行整合,為蒙古族民俗文化教育資源注入新鮮內容,以發(fā)展的眼光來對待繼承,同時,通過豐富多彩的實踐活動不斷提高幼兒感受美、欣賞美、創(chuàng)造美的能力。
蒙古族民間美術是草原文化中一顆光彩奪目的明珠,是蒙古族民俗文化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在不同的歷史時期,蒙古族民間美術總能反映出一定的群體意識和審美傾向,它與北方民族的原始藝術也有著難分難解的關系。
蒙古族民間美術種類很多,包括服飾、刺繡、雕刻、金屬手工藝、蒙鑲、鞍具、剪皮、氈繡、剪紙等。草原上的民間藝人技藝高超,在從事民間美術活動的同時,還大量地參與到宗教及官府的藝術活動中,如為寺廟作泥塑、雕刻、壁畫,為王公府邸的建筑進行彩繪及各類美術裝飾活動。因為與牧民生活緊密相連,蒙古族民間美術具有藝術與生活相結合的特點。主要包括:一、實用性民間美術:滿足人們物質生活需要的陶瓷、銅器、服飾、家具、馬鞍具、金銀器皿、敖古爾、哈布特格等;二、陳設、觀賞性民間美術:一般不具備實用功能,主要用于美化生活環(huán)境,如壁毯、壁飾、寺廟彩畫、泥塑、雕刻等; 硯、帶有精神寓意及民族標志的民間美術:如巖畫、民族圖騰及標志、巫術及宗教用具、蘇力德徽幟等。 蒙古族民間美術早期審美意識的形成和草原流行較廣的敖包民俗與“博文化”;活動分不開??梢哉f,蒙古族古老的原始敖包民俗文化的發(fā)展過程,孕育了他們的原始美術活動和色彩審美意識,同時,蒙古族“博文化”;也為蒙古族造型藝術的發(fā)展奠定了重要基礎。
作為一種藝術形式和藝術活動,蒙古族民間美術本身就是生活的一部分,它不僅為牧民們提供實際的生活服務,并以藝術的形式影響著人們的思想情感,從而成為一種“動態(tài)”;的生活過程。 自古以來,蒙古族民間美術的創(chuàng)作者均為牧民,而其傳播交流均與蒙古族婚禮習俗和盛大的“那達慕”;集會分不開。蒙古族姑娘們18歲開始學習刺繡荷包、繡花帽和靴子等,按照習俗訂婚后要為婆家每人做一件刺繡禮物、為自己心愛的人繡8個飄帶煙荷包??梢哉f,學習刺繡是蒙古族婦女的必修課,她們從小就向母親學習、聰明的姑娘們還會向附近的刺繡能手討教。刺繡技藝的好壞成為評判姑娘生活能力和聰明程度的標誰之一。
善繡者總是受人喜愛,因此也促進了民間刺繡藝術的傳播與發(fā)展。 “那達慕”;是蒙古族傳統(tǒng)的群眾集會,帶有濃郁的游牧民族特色的一個盛大節(jié)日。除了將喜慶熱烈的氣氛傳播給大家,“那達慕”;還成為不同文化交流的重要場合。每逢此時,牧民們都從四面八方趕來,在一片歡樂的氣氛中采購物資,開拓眼界,結交朋友。因此,牧民們和民間藝人們都會拿出精心制作的民間工藝品在“那達慕”;活動中展示交流,這就大大促進了蒙古族民間美術的制作和交流。
關鍵詞:東土默特地區(qū);民俗文化;文化變遷;
中圖分類號:K89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3520(2014)-08-00-02
一、多民族的遷入
我國是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多個民族共同創(chuàng)造了瑰麗的中華文化。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獨特的文化,不論大小,所在地區(qū),各民族文化在不斷滲透不斷交融的過程中,為中華民族文化增添了自己的力量。
和其他民俗文化一樣,清代以來東土默特地區(qū)的民俗隨著歷史的發(fā)展,傳承的進程,同樣發(fā)生著變異。清早期,土默特地區(qū)的主要民俗是蒙古族的游牧民俗,接下來,漢族的農耕民俗逐漸融入其中,滿族的民俗,回族的民俗也隨之加入移民的行列,新鮮的血液總會帶動新的變化,各種民俗在碰撞中互相轉化,結果就是土默特地區(qū)的民俗文化具有滲透性,漸進性,多樣性等特點。
阜新蒙古自治縣在1958年正式成立,早在1637年蒙古人建立過土默特左旗扎薩克。更早的是,在這美麗的地方曾經居住過古老的民族,在醫(yī)巫閭山之北,庫昆河之南,伊柯翁格勒大山之東,繞陽河之西,歷史上被稱為“蒙郭勒津”的地方,東土默特左翼人民以畜牧為主,世代居住。后來“蒙郭勒津”從一個部落的名字變成了地名,近代人民稱它為“蒙古貞”。
清代初期,東土默特地區(qū)逐漸有漢族,滿族和回族移民遷入進來。漢民族主要是農耕需要和逃難;滿族是隨王公貴族陪嫁的隨從或平民;而回民主要是經商來到了這里。隨著各民族的遷入,該地區(qū)的民俗也發(fā)生了變化。
二、各種民俗的變化
(一)飲食習俗的變化:“民以食為天”,飲食對于任何一個人,一個社會來說都是頭等大事。在長期的歷史發(fā)展過程中,各民族因自然環(huán)境,歷史繼承,等因素的差異形成了具有本民族特色的飲食習俗,而這種習俗又隨著民族自身的發(fā)展及外部因素的影響而變化。
明末,土默特地區(qū)居民的飲食仍以肉類及奶類為主,少數(shù)食用漢族移民帶來的小麥,玉米,豆等糧食作物。清中葉以后,田野盡辟,土默特居民完全以農為業(yè),其飲食逐漸與漢人相同。土默特地區(qū)蒙古族逐漸以漢族移民帶來的糧食作物為主,與漢人飲食相同,但傳統(tǒng)的飲食也有保留。阜新土默特地區(qū)處于海拔1000一2300米之間,氣候基本為大陸性的半干旱型。另外長期食用肉食品,極為油膩,使得人們體內的熱量很多,營養(yǎng)的汲取也極不平衡。茶里含有多種維生素,還含有鈉,鉀,鐵,銅,磷,氟等28種礦物質,茶是該地區(qū)生活必需品。
(二)居住習俗的變化:居住是人類的基本需求。從原始社會的山洞到現(xiàn)代社會的高樓大廈無一不是這種需要的反映,從房屋及其變化上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一定歷史時期一定區(qū)域的許多信息,如自然環(huán)境的作用,建筑材料的變化,民族之間的影響等。
明末,土默特地區(qū)的板升出現(xiàn)了,但還是以居住穹廬為主。到了清代,東土默特地區(qū)民眾的居住開始發(fā)生了變化。清初,據(jù)張鵬翩的《奉使俄羅斯行程錄》記載:“此二日所見蒙古皆有土屋”。另外居住形式多種多樣。比如滿族的住宅“皆為官建,官兵所居,均為瓦屋,無土房。還有窯洞,窯洞多出現(xiàn)在大青山以南的黃土高原上,那里土層深厚堅硬且純凈,適宜挖窯而居。近山住戶多鑿崖為窯居住,像清水河縣環(huán)境皆山,鄉(xiāng)村皆依山挖洞,居住窯房。
還有房屋設計構造也多種多樣。蒙古族雖然多數(shù)住在平房,但富者或官宦在西北方均有佛堂或家廟。漢族平房設計其墻壁多用土坯壘成,屋頂專用泥土抹,蓋其形式則前低后高,一面出水,其格局以北為正房,東西為廂房,或四蓋房為四合院,但房內必有土炕通連。滿族平房屋頂呈馬鞍形,為兩出水的小瓦房,“一戶兩間半,一明兩暗,中間隔扇,里屋為倒炕。院有小門樓,進門有影壁,旁立索羅桿?!?/p>
(三)服飾習俗的變化:服飾被稱為人的第二層皮膚,也是一個民族的包裝和標志。如同飲食和居住一樣,也是人類的基本需求之一,同時又是社會生活中較突出,較敏感的部分。
清代以前,東土默特地區(qū)居民以游牧業(yè)為主業(yè),加之塞北地區(qū)氣候惡劣,因此衣著服飾設計均要考慮騎乘和御寒的需求。清朝土默特王公貴族等上層人士,服飾都是滿化的。封爵任官的男人們都需要穿清朝的的官服,補服,馬褂,紅纓帽等,女人們穿旗袍。
隨著農耕化的推進,長至腳踝的蒙古袍顯然已不適合田間的耕作勞動,為了勞動耕作方便,逐漸改穿漢族短裝,服飾是漢化的。清代土默特居民衣服材質的種類更多了。以前以家畜皮,野獸皮為主,得到一些絲,帛就很是榮耀。清代羊皮雖然是衣服主要用料,但各縣的民眾多為農民,服飾極為簡樸,衣服原料,都以土布為主。 清代土默特居民的帽子,鞋種類增多。
(四)婚姻習俗的變化:婚禮,是人生儀禮中的一大禮,它隨著社會的發(fā)展而變化。具體到東土默特地區(qū)亦是,有以下幾點:
第一,清初土默特部訂婚是不需要媒約。只要兩家滿意,男女相親見面后,雙方父母都同意,就可以由男方向女方家下聘禮?!耙闹屑奕?,惟以兩姓相歡,男女年相若者,遂爾配合,烏睹所謂媒約哉”。
關鍵詞 錫伯族 貝倫舞 歷史 生活 文化內涵
中圖分類號:J70 文獻標識碼:A
0 引言
錫伯族是祖國大家庭中的一員,是一個有著悠久歷史和燦爛文化的民族,在漫長的歷史發(fā)展過程中,逐漸形成了具有鮮明民族特色的舞蹈,并進而形成獨特的舞蹈藝術風格與特點,貝倫舞是錫伯族優(yōu)秀舞蹈的代表之一。貝倫舞是錫伯族民間舞蹈的泛稱,它涵蓋的內容十分豐富,包括錫伯貝倫、蝴蝶舞、燒茶舞、拍手舞、行禮舞、招媳婦舞等十余種舞蹈,每種舞蹈都有其特定的基本動作,并且配有專門的舞曲。
1 貝倫舞的演變歷史
早期的錫伯族主要生活在東北的大興安嶺一帶,他們把狩獵捕魚當做自己主要的謀生手段,在這期間,他們創(chuàng)造了用貝倫舞表達對圖騰的崇拜以及抒發(fā)自己對生活的熱愛。每當捕到獵物的時候,他們的心情就非常興奮,他們一邊燃起篝火,一邊燒烤食物,還會拿起心愛的東布爾來彈,手舞足蹈地表達對收獲的喜悅之情。他們可以即興表演所見的飛禽走獸的各種姿態(tài),再后來經過世世代代民間藝人的精心加工,逐漸形成了具有濃郁錫伯族風格特點的民族舞蹈。
到了明代中葉,錫伯族向東遷移到了嫩江流域定居,在這期間,錫伯族與科爾沁蒙古之間發(fā)生緊密的交流與聯(lián)系,貝倫舞也在這期間得到了升華,從原始的形態(tài)中開始脫穎而出。
2 貝倫舞的舞蹈形態(tài)及特點
貝倫舞具有短小精悍的特點,其舞動形象生動鮮明,舞蹈多用于即興表演,以自娛自樂為主,舞蹈形式可以為獨舞,也可以以男女對舞的形式出現(xiàn)。通常,錫伯貝倫可分為硬貝倫與軟貝倫兩大類,硬貝倫屬于男性的舞蹈,它的動作剛健粗獷,氣勢豪邁又不失詼諧,給人一種陽剛之美。軟貝倫則主要是女性的舞蹈,舞姿柔美婀娜,給人一種陰柔之美。這些舞蹈幾乎風靡于錫伯族的每個歷史時期,剛柔結合,各顯其彩。在每個錫伯族家庭都幾乎無人不曉,無人不舞。貝倫舞有一些基本動作,如步伐多變、踢踏旋轉,有弓箭步、叉腿前點步、后點步,還有大蹲、小蹲、叉腿、大跳、小跳、大跪、小跪等。上身動作有單手叉腰、雙手叉腰、胯部搖擺、甩手、動肩、彈手腕等。在表演中舞蹈者也可以即興發(fā)揮,使舞姿更加優(yōu)美動人。
貝倫舞有較多的踢踏動作。其顛步富有彈性,不管是單顛還是雙顛步,踢踏轉身動作一般都是用腳后跟控制,帶動全身。在舞蹈表演中舞蹈者常常將愉悅的情緒自然地流露出來。例如當反手手腕叉腰的動肩踢踏轉身時,非常幽默地掃視舞場四周,以達到與觀眾自然和諧地交流。
貝倫一般不在舞臺演出,只是錫伯族民間的舞蹈。因而舞蹈者通常不用化妝。在農閑時候,民間藝人們聚在一起,喝上幾杯美酒,便乘興起舞。為貝倫舞伴奏的樂器一般是錫伯族特制樂器“冬不爾”,這種樂器節(jié)奏感強,音調深沉有力。
由于錫伯族長期生活在草原上,對動物具有獨特的感情,錫伯族人可以對動物的動作進行模仿,造型獨特,姿態(tài)逼真,因此貝倫舞的很多動作都來源于動物。另外,貝倫舞的動作還來源于生產生活,其中很多都是表現(xiàn)錫伯族人勞動生活的場景,比如“燒茶舞”就表現(xiàn)出了人們勞作時的愉悅之情和收獲時的喜悅之心。由于錫伯族與其他馬背上的民族一樣善于騎射,因此生活中在腿與腳的運用上就比較少,表現(xiàn)在舞蹈上即是貝倫舞主要以上肢動作為主,上身動作變化繁復。
3 貝倫舞文化內涵的研究
3.1 對自然的膜拜
錫伯族主要以狩獵與捕魚為生,在他們的思想意識里,要頂禮膜拜大自然,他們認為自然界是高于一切的。所以,在錫伯族的文化娛樂方面,他們會注意觀察山水草木間的細微變化,模仿各種動物的姿態(tài),使之形象化。
另外貝倫還具有原始生殖崇拜的性質。如“耶爾克爾德克”也被稱為扭屁股舞蹈,這是一種由男性表演的舞蹈,表演形式有單人、雙人與多人。
3.2 對古代生活場景的再現(xiàn)
民族學資料證明,舞蹈同歌唱一樣,它在原始時代人們的勞動和社會生活中具有重要的作用。無論是在狩獵、種植、收割,還是擇偶、嫁娶、生育、喪葬、祭祀,氏族的乃至部落的成員都要跳舞,以表達他們的思想感情。
藝術來源于勞動實踐,而越是古老的藝術,越是貼近最原始的生產勞動。錫伯族也不例外,其舞蹈反映了古代社會的生產方式。錫伯族經歷了早期山林文化時期,生活主要以漁獵、獵取野生動植物為主,他們的傳統(tǒng)漁獵文化不僅在原生態(tài)的民俗文化中存在,同樣也在貝倫舞中有所體現(xiàn)。比如新疆的錫伯族不僅擅長捕魚,且善烹制美味的魚類食品,這就在它的烏克蘭中有所體現(xiàn),另外,古代的錫伯族還經過了長期的狩獵活動,因此他們逐漸熟悉各種動物的習性以及形態(tài)特點,由此貝倫舞中的舞蹈動作也有很多模仿動物的部分。
3.3 對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
民俗學家張紫晨認為:“民間風俗為舞蹈藝術提供了內容、氣氛和表現(xiàn)環(huán)境,而舞蹈又是民俗文化整體中有形傳承的重要表現(xiàn)。特別是民間舞蹈,往往與民間風俗互相滲透、結為一體?!必悅愇枳鳛殄a伯族民俗活動中最絢爛的一部分,與錫伯族的民俗文化有著緊密的聯(lián)系,是錫伯族民俗文化的結晶。
如過去的西北邊塞,自然環(huán)境十分寒冷,這就造就了錫伯族人們的飲酒習慣,進而漸漸地形成了錫伯族特有的酒文化。其中一種貝倫舞,“梭克托火貝倫”描繪了舞者從喝酒、微醉、大醉直到醉倒的過程,整個舞蹈滑稽幽默,讓人十分容易地體會到錫伯族的文化氛圍。
3.4 與其他文化的融合
草原上的各個民族之間,民間舞蹈中一些相同的特點,如游牧民族都把馬視為上天賜予的良駒,他們把對大草原的熱愛,都表現(xiàn)在刻畫馬的形象上,錫伯族和蒙古族、哈薩克族一樣,都在自己的舞蹈中融入很多與馬有關的動作以及場景。
曾經有一段時間,錫伯族處于科爾沁蒙古的統(tǒng)治之下,在這段時期錫伯族與科爾沁蒙古族在文化上相互滲透、相互交流,錫伯族貝倫舞在原始形態(tài)的基礎上又吸收了蒙古族舞蹈的特點,并重新整理組合,使貝倫舞呈現(xiàn)出豐富多樣的形態(tài)。錫伯貝倫最早就被稱為蒙古貝倫,后來才改為錫伯貝倫,從錫伯貝倫的舞蹈動作和形式上,可以發(fā)現(xiàn)蒙古族舞蹈“薩吾爾登”的舞蹈特點?,F(xiàn)在,錫伯族貝倫舞在與其他新疆兄弟民族的交流中又產生了新的特點、舞蹈語匯與表現(xiàn)手法。
4 結論
錫伯族貝倫舞不但具有獨特的藝術風格和鮮明的民族特色,而且藝術地再現(xiàn)了錫伯族的社會生活、生產勞動、風俗習慣,反映了錫伯族人民的思想感情、民族心理、生活理想和審美追求,極大地豐富了錫伯族人民的文化生活。
貝倫舞承載著錫伯族很多的文化內涵和生活歡樂,是錫伯族民俗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傳統(tǒng)文化,2008年貝倫舞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表現(xiàn)了我國對傳承和發(fā)展錫伯族文化藝術的重視程度。
參考文獻
[1] 管建華.音樂人類學導引[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2.
[2] 莊孔韶.人類學概論[M].山西教育出版社,2003.
白山黑水間的人文畫卷
查干湖,中國第七大淡水湖,位于中國吉林省西北部松原市的前郭爾羅斯蒙古族自治縣境內。它的名字出自蒙古語“查干淖爾”,“查干”為白,“淖爾”為湖,查干淖爾就是白色圣潔之湖的意思。
查干湖以其水域廣闊、湖水清澈而聞名。在廣闊的松嫩平原上,查干湖碧波浩渺的湖面如同一顆清透的水晶鑲嵌在前郭爾羅斯大草原間。查干湖區(qū)自然條件極為優(yōu)越,水草豐美,是中國古代北方游牧民族駐牧漁獵的理想家園。遼代時,這里被稱為“鴨子濼”,是契丹貴族漁獵生活的理想之所。出身草原民族的契丹人在建立遼王朝后,保留了草原民族四時遷徙的習俗,在遼皇帝的四時捺缽活動中就有所體現(xiàn)。從遼圣宗皇帝至天祚帝的7代帝王間,其“春捺缽”的場所就在查干湖區(qū)。元代成吉思汗在此祭祀湖泊神靈,成為“放生泡”,一度嚴禁捕魚,并逐漸衍生出一套祭湖祭天的儀式。到了清代,由于清王朝對祖先發(fā)祥地實行保護的封禁政策,從1661年起,東北地區(qū)被限制開發(fā),這也為位于東北大地腹心的查干湖披上了神秘的面紗。因蒙古王公在清王朝建立過程中的卓越貢獻,清朝統(tǒng)治者將查干湖區(qū)域賜給蒙古王公,查干湖也因此成為蒙古王公的私人駐牧地。從成吉思汗到清王朝,查干湖成為東北地區(qū)蒙古民眾重要的生息繁衍之所,這也是蒙古民族與查干湖結下不解之緣的原因。東北的封禁局面直到清王朝后期才被打破,關內人口的巨大壓力使得大量的人口出關謀生存,查干湖的神秘與美麗才再一次為人們所了解。 冬捕魚群
如今,查干湖的民俗傳統(tǒng)和漁獵文化相結合,在查干湖美麗的冬季,形成了獨特的冬捕習俗。每當數(shù)九嚴冬、百色歸一,人們都可以欣賞到漁民們呼喊著高亢的漁家號子,在冰封雪飄的查干湖上撒網捕魚的場景。當漁獲豐收盛景和民俗文化在東北的白山黑水間共同構成一幅美麗的人文畫卷之時,就是查干湖、也是東北最熱鬧也最迷人的時節(jié)。那響亮的漁家號子響徹蒼穹,喚起每一位親歷者對東北漁獵生活情景的追憶。
查干湖冬捕的草原人文情結
查干湖冬捕習俗以其悠久、完整的歷史積淀,神秘、神奇、神圣的特質,成為東北漁獵文化的代表。追根溯源,現(xiàn)今查干湖冬捕習俗來源于兩大草原民族長期文化積淀和傳統(tǒng)人文情結的影響。
首先是頭魚情結,它源于中國古老的草原民族――契丹人和其冬捕活動中著名的“頭魚宴”。契丹人建立的遼王朝疆域東達海濱、南越燕山、北控朔漠、西及西域,幅員萬里。契丹人是草原民族,因而遼代帝王家保留了草原民族“居處無常,四時轉徙”的傳統(tǒng),其四時各有行在之所,謂之捺缽。捺缽體制也是遼王朝皇帝和臣僚共商國是、打獵習武,接見屬國、部族首領朝拜的國事活動,形式嚴謹而隆重?!洞蠼饑尽泛汀督ㄑ滓詠硐的暌洝返人?、金史料記載了遼王朝時期契丹人四時捺缽的情形,其中春捺缽的地址為遼代的長春州,就位于今查干湖地區(qū)。遼代帝王春捺缽之時仍是春寒料峭,遼廷組織大規(guī)模的鑿冰取魚、逐鷹獵雁,并將收獲的第一尾魚稱為頭魚,即刻入帳烹調成“頭魚宴”,獻給皇帝、臣僚以及各地首領,共同品嘗頭魚之鮮美。遼代頭魚宴既是政治活動,也是契丹民族漁獵習慣的展現(xiàn)。在捕捉頭魚活動中,度過嚴冬補充食物,運動冬季中疲困的身體和在冬捕中收獲的喜悅由此傳到民間,衍生為每年嚴冬時節(jié),各部落的人們都要進行冰上捕魚活動,延綿千年并流傳至今。
其次是古老的祭湖儀式,它源于中國北方另一個草原民族――蒙古族。蒙古族有自然崇拜的傳統(tǒng),這源于蒙古族古老的薩滿教信仰,因對天地山川等自然物的崇拜,形成了祭天祭山祭水等習俗。查干湖冬捕中的祭湖儀式就源于這一傳統(tǒng)民族習俗。1211年,成吉思汗率領蒙古鐵騎進攻金王朝的東北區(qū)域,行至泰州之時,為煙波浩淼的查干湖所震撼,感嘆自然神靈的賜予,站在查干湖邊的青山頭上,行九九禮,對日九拜,對湖九拜,高頌祭詞,祭祀湖泊神靈。成吉思汗此次祭湖影響深遠,日后逐漸形成了祭湖儀式,這也是現(xiàn)在查干湖冬捕過程中進行祭湖儀式的根源,并進一步衍生出“祭湖醒網”的寓意:祭湖祭天,保佑萬物生靈永續(xù)繁衍,祭網以喚醒沉睡的漁網,保佑漁民張網下湖,順暢平安。
東北傳統(tǒng)漁獵文化的代言人
查干湖豐富的漁業(yè)資源和豐沛的水資源,使得本地區(qū)形成了以漁獵為主要生產生活方式的漁獵文化。從查干湖青頭山的史前文明漁獵遺跡看,以漁獵為主導的生產生活方式在一代又一代東北先民間傳遞,為在此生息、繁衍的東北先民提供生活生產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