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春節的文化風俗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1、春節的來歷:春節是中國十大傳統節日之一,歷史悠久。春節的起源和發展是一個逐漸形成,潛移默化地完善與普及的過程,由上古時代歲首祈年祭祀演變而來,與上古原始信仰、擇吉日祭祀以及天象、歷法等人文與自然文化內容有關。上古時代人們以一年農事結束后在新一年開端的歲首,舉行祭祀活動以謝天地神靈、報祖先恩德,祈求來年豐收。
2、春節的風俗有:春節是中華民族一個古老的傳統節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個節日。我國是個多民族國家,在歷史發展中,各民族過春節的風俗各有不同,雜糅了多地多種民俗為一體,形成了一些較為固定的風俗習慣,如過春節會祭灶、掃塵、購置年貨、貼年紅、洗頭沐浴、張燈結彩、貼春聯、守歲、吃團年飯、拜年、逛廟會、逛花街、賞花燈、燒煙花等。
(來源:文章屋網 )
1、了解老北京春節的風俗習慣,感受春節的熱鬧氣氛。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領悟作者選材對表達文章主題的作用。
3、學習本文精妙的寫作方法。
教學重難點:目標2、3
課時劃分: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說春節,談北京
1、引導學生說說自己家里過春節的情景,調動學生積極的情緒狀態。
2、說說對北京的認識。是呀,北京是一座歷史悠久的文化古城,是我們國
家的首都,那里的人們是怎樣過春節的呢?
二、作者介紹
老舍,名舒慶春,字舍予,滿族。1899年生于北京一個貧民家庭。其父親在抗擊八國聯軍進攻北京時陣亡。1918年老舍從北京師范學校畢業后任北京市方家胡同小學校長、天津南開中學教員。1924年赴英國,在倫敦大學東方學院任華語教員。并開始寫小說,創作了《老張的哲學》《趙子曰》《二馬》三部長篇小說。1936年專門從事寫作,創作了《駱駝祥子》。1950年寫下了話劇《茶館》《龍須溝》等。1951年12月北京市人民政府授予他“人民藝術家”的光榮稱號。1966年受“”迫害,8月24日投河自盡。
三、初讀課文,感知內容
1、找出課文的生字詞語。
2、給每個自然段標上序號。
3、感知內容,理清思路。
(1)默讀課文,邊讀邊想,老北京的春節給你留下了什么印象?(熱鬧)
(2)本文作者是以什么為記敘線索
(3)全文共17段,可分為三部分。
第一部分(1—8)寫迎新年。
分三個層次:
(1—2)寫臘八的風俗;
(3—6)寫臘月二十三過小年的風俗;
(7—8)寫除夕前迎新年的風俗。
第二部分(9—16)寫慶新年和鬧元宵。
第三部分(17)總結全文,深化主題。
四、精讀課文,理解內容。
(一)快速讀一讀課文,老北京的春節從什么時候開始?什么時候結束?作者都寫了哪些重要日子?按順序說一說。
板書:臘月的初旬—正月十九
臘八——臘月二十三小年——新年——元宵
(二)研習“迎新年”這部分。
1、默讀課文,,劃出表現熱鬧的句子,談談為什么說這些句子能表現出熱鬧。
2、這部分作者從幾個層面寫小年的景象的?
提示:三個層面:一是商販的忙碌,二是兒童們的“忙亂”,三是大人們的“緊張”。
3、第6段寫“祭灶王”的習俗時,用的是什么寫法?用意何在?
提示:用對比反映時生了變化,人們的認識也發生了改變,反映出兩個時代不同的社會現實。用意在于謳歌新時代。
4、7、8兩段按什么順序來敘述的?兩段的側重點有何不同?如何體現寫作上的詳略得當?
提示:
①以時間先后分別寫了“貼對聯”“掃房”“備菜”“吃團圓飯”“守歲”等。
②第7段側重寫“忙”,第8段側重寫“熱鬧”。
③詳略結合,“貼對聯”“掃房”“穿新衣”“吃團圓飯”等一筆帶過,“備菜”則寫的較為詳細。
(三)研讀第二部分。
1、默讀這部分,說說這部分可分為幾層?
分三層:
(9—11)寫拜年與游玩;(12—15)寫鬧元宵;(16)寫新年結束,大家又要忙著干活。
2、默讀第二層,說說作者是如何表現過元宵節的熱鬧的?
學生討論后明確:
先將元宵節與元旦進行對比(如何對比的?),說明元宵節的獨特魅力:時美,可出來踏月;景美,可出來賞燈;氛圍更美,“女人們輕易不出門,她們可以在燈節里得到自由”。然后寫燈,寫了燈的數量多,分布廣;寫燈的用材、形色、種類,突出其“各形各色”。最后又寫了孩子們在元宵節的快樂。
總之,是濃墨重彩,狀寫元宵節的盛大與熱鬧。
3、讀“鬧元
(四)研習最后一部分。
1、齊讀這一節。
2、北京過去和今天的春節有和不同?
提示:過去,過年跟迷信分不開,現在大家都不迷信了;過去的花費用在神靈身上,現在則不必了;過去兒童有“怕神怕鬼”的恐懼,現在則只快活地過年;過去大家是托神鬼的庇佑,現在則是憑一年的勞動成果快活地過年。
3、作者的用意何在?
作者通過新舊社會不同春節的對比,極其巧妙地贊美了新社會人們思想觀念的轉變,從而使文章更具現實意義。流露作者對新生活的贊美與無比的熱愛之情。
4、感受咱的春節與老北京的春節有什么不同。(聯系自己過春節的情況談一談。)
五、歸納寫作特色
1、時間為序,條理清晰。文章整體結構以時間為序,從臘八寫起,過小年、除夕前,再寫慶新年和鬧元宵;具體的節日也是按時間順序如第一部分的第三層,寫“貼對聯”“掃房”“備菜”“吃團圓飯”“守歲”等。
2、口語風格,樸素直白。
3、運用對比,凸現變化。對比大致有兩類:一是春節前后的對比,二是社會新舊風俗的對比。
板書設計:
老北京的春節(老舍)
第一部分(1—8)寫迎新年。分三個層次:
(1—2)寫臘八的風俗;
(3—6)寫臘月二十三過小年的風俗;
(7—8)寫除夕前迎新年的風俗。
第二部分(9—16)寫慶新年和鬧元宵。分三層:
(9—11)寫拜年與游玩;(12—15)寫鬧元宵;(16)寫新年結束,大家又要忙著干活。
1、春節是中國民間最隆重、最熱鬧的一個傳統節日,為每年農歷正月初一,又叫陰歷年,傳統上的“年節”。春節是由上古時代歲首祈年祭祀演變來,古老干支紀元歷法為節日的產生提供了前提條件,原始信仰與祭祀文化是年節形成的重要因素。新春賀歲圍繞祭祝祈年為中心,以除舊布新、迎禧接福、拜神祭祖、祈求豐年等活動形式展開,喜慶氣氛濃郁,內容豐富多彩,凝聚著中華文明的歷史文化精華。
2、我國古代民間早已有過新年的風俗,古時的新年曾專指陽歷的“立春”。當節氣立春時,陽和起蟄、萬物蘇萌、品物皆春,意味著新的一個輪回已開啟。后由于歷法變動,新年通常指陰歷正月。過新年歷史悠久,在發展及傳承中,已形成了一些較為固定的習俗,有許多還相傳至今,如掃塵、辦年貨、貼年紅、團年飯、守歲、壓歲錢、拜歲、舞獅、游神、祭祖、放爆竹、年例、拜年等等。
3、“臘月二十四,撣塵掃房子”,據《呂氏春秋》記載,我國在堯舜時代就有春節掃塵的風俗。按民間的說法:因“塵”與“陳”諧音,新春掃塵有“除陳布新”的涵義,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窮運、晦氣統統掃出門。每逢春節來臨,家家戶戶都要打掃環境,清洗各種器具,拆洗被褥窗簾,灑掃六閭庭院,撣拂塵垢蛛網,疏浚明渠暗溝。到處洋溢著歡歡喜喜搞衛生、干干凈凈迎新春的歡樂氣氛。
4、除夕守歲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動之一,守歲之俗由來已久。最早記載見于西晉周處的《風土志》:除夕之夜,各相與贈送,稱為“饋歲”;酒食相邀,稱為“別歲”;長幼聚飲,祝頌完備,稱為“分歲”;大家終夜不眠,以待天明,稱曰“守歲”。自漢代以來,新舊年交替的時刻一般為夜半時分。
(來源:文章屋網 )
紅包拜年、微信視頻、直播以及短視頻拜年,越來越多的科技融入到春節里,為春節增添了更多的趣味,也將那些遠距離的親情拉得更近。
短視頻拜年的改革
據2015(羊年)調查顯示,有超過76.98%的網友明確表示,春節期間曾向親友發送紅包或收到親友發送來的電子紅包。有51.59%的人認為搶微信等電子紅包是春節期間最有意思的事情。
之后,微信推出大視頻功能,將微信朋友圈和聊天中拍攝和分享視頻6秒種時間延長至10秒鐘,可以使用微信發送手機相冊里錄制好的或者下載好的10秒內的視頻。
據了解,在2017年春節期間,中國7億網友中有80%的人一改以往的文字、語音拜年,使用了短視頻拜年。這次春節短視頻革命毫不遜色于2015年的春節紅包革命。
在春節期間,全國視頻平臺都在血拼,甚至出現了“有獎視頻”。
看碚飧齠淌悠蛋菽甑母母鋝蝗菪£鎩6淌悠翟2016年快速地發展起來,如2016年2月份短視頻APP快手用戶量突破3億巨量, 3月份papi醬獲得邏輯思維等1200萬元融資,同年9月20日今日頭條CEO張一鳴宣布,未來一年里將會拿出至少10億元補貼短視頻創作者,都在說明今年短視頻的火爆。
2016年是視頻爆發的一年,網友們不再拘泥于傳統的圖文內容領域,開始發展視頻領域,喜歡這種更直觀的“面對面”交流。目前短視頻已經成為內容創業和社交平臺的重要傳播方式之一。
自騰訊微信拜年紅包推出以來,就靠這一招一個場景,微信支付就超過支付寶了。繼前年的紅包革命以及今年春節的視頻革命,有人推測,以后社交方式都會以視頻聯系為主,文字及語音就很少人用了。
當春節遇上直播短視頻、直播,移動互聯網的新娛樂方式賦予傳統文化內容新的光彩,消失的年味兒似乎在網上變得濃郁起來。
春節直播橫跨南北
在傳統的中國年文化面臨消解的當下,網絡直播作為最為新興的媒介技術形式,對傳統春節風俗的展示具有重要的文化意義。
中國的傳統節日形式多樣,內容豐富,是我們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傳統節日的形成過程,是出自于祖先們春耕秋收的喜悅,是出自豐富的想象力,是一個民族或國家的歷史文化長期積淀凝聚的過程。從這些流傳至今的節日風俗里,還可以清晰地看到古代人民社會生活的精彩畫面。
春節是節日中人們最重視的節日之一。
一、 春節的來歷。
在夏商時代產生了夏歷,以月亮圓缺的周期為月,一年劃分為十二個月,每月以不見月亮的那天為朔,正月朔日的子時稱為歲首,即一年的開始,也叫年,年的名稱是從周朝開始的,至了西漢才正式固定下來,一直延續到今天。但古時的正月初一被稱為“元旦”,直到中國近代勝利后,南京臨時政府為了順應農時和便于統計,規定在民間使用夏歷,在政府機關、廠礦、學校和團體中實行公歷,以公歷的元月一日為元旦,農歷的正月初一稱春節。
二、 春節的傳說。
守歲,就是在舊年的最后一天夜里不睡覺,熬夜迎接新一年的到來的習俗,也叫除夕守歲,俗名“熬年”。探究這個習俗的來歷,在民間流傳著一個有趣的故事:太古時期,有一種兇猛的怪獸,散居在深山密林中,人們管它們叫“年”。它的形貌猙獰,生性兇殘,專食飛禽走獸、鱗介蟲豸,一天換一種口味,從磕頭蟲一直吃到大活人,讓人談“年”色變。后來,人們慢慢掌握了“年”的活動規律,它是每隔三百六十五天竄到人群聚居的地方嘗一次口鮮,而且出沒的時間都是在天黑以后,等到雞鳴破曉,它們便返回山林中去了。
算準了“年”肆虐的日期,百姓們便把這可怕的一夜視為關口來煞,稱作“年關”,并且想出了一整套過年關的辦法:每到這一天晚上,每家每戶都提前做好晚飯,熄火凈灶,再把雞圈牛欄全部拴牢,把宅院的前后門都封住,躲在屋里吃“年夜飯”,由于這頓晚餐具有兇吉未卜的意味,所以置辦得很豐盛,除了要全家老小圍在一起用餐表示和睦團圓外,還須在吃飯前先供祭祖先,祈求祖先的神靈保佑,平安地度過這一夜,吃過晚飯后,誰都不敢睡覺,擠坐在一起閑聊壯膽。就逐漸形成了除夕熬年守歲的習慣。
守歲習俗興起于南北朝,梁朝的不少文人都有守歲的詩文。“一夜連雙歲,五更分二年。”人們點起蠟燭或油燈,通宵守夜,象征著把一切邪瘟 病疫照跑驅走,期待著新的一年吉祥如意。這種風俗被人們流傳至今。
三、 春節的習俗。
春節是我國一個古老的節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個節日,如何過慶賀這個節日,在千百年的歷史發展中,形成了一些較為固定的風俗習慣,有許多還相傳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