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故鄉的民俗文化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宜州是“劉三姐”的故鄉,有著豐富的民俗文化旅游資源,市區境內許多風光景點都和流傳下來“劉三姐”的故事有關。比如下枧河流河寨、民族風情苑、三姐廟、三姐村、古龍城、仙女巖、馮京公園、香山公園、白龍公園、劉三姐音樂噴泉等風景勝地。因此,在廣西宜州依托“劉三姐”這一文化品牌,從山歌、歌圩、山水景觀、民俗工藝品等諸多文化層面,通過打造“劉三姐文化藝術村”、建設文化主題公園、開展文化旅游節等藝術項目,開發民俗文化旅游產業具有較高的現實意義。
一、民俗文化旅游產業開發的意義
民俗旅游是較高層次的文化旅游,它能夠滿足游客的心理需求,成為旅游旅游開發的重要內容之一。廣西宜州具有豐富的民俗文化資源,若能將民俗文化與旅游產業相互結合,那么必將帶來巨大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民俗文化對于文化主體而言具有精神上的實用價值。它能帶來精神上愉悅增強民族凝聚力和民族認同感。民俗文化旅游的產業化開發不僅能夠取得良好的經濟效益,而且能夠喚起各族人們對本民族文化的自豪感和珍惜之情,同時也是民俗文化得以傳承的有效途徑。
民俗旅游是旅游開發的一個熱點,它對旅游產業的意義主要表現為:一是民俗文化蘊涵著豐富的民族文化資源,在旅游開發中處于起步階段,保護和開發寶貴的民俗文化資源,將潛在的資源優勢轉化為現實的競爭優勢,是當前緊迫的任務;二是民俗文化具有鮮明的民族性和地域性,能夠促進地區間的文化交流;三是民俗文化旅游能夠豐富旅游活動的內容,能夠深化旅游活動的內涵,不僅提高了經濟效益,促進了旅游經濟文化的發展,還可以產生廣泛的社會效益和深遠的生態環境效益。
二、廣西宜州民俗文化旅游開發原則
(一)文化原則
民俗文化旅游本身就是一種旅游,它的魅力在于民俗文化旅游景觀所承載和體現的深厚的民俗文化內涵。隨著廣西宜州旅游業的進一步發展,以“劉三姐”文化為主要內涵的旅游將會超越以觀光為內涵的旅游,因此,開發“劉三姐”民俗文化旅游必須遵循文化原則。
具體來說,主要有以下幾點:第一,開發和經營者應具有較強的文化意識,對民俗文化有較全面的理解,對民俗文化在民俗旅游中的重要性有充分的認識,能從多學科的角度研究各類民俗事象,發掘“劉三姐” 民俗文化旅游資源。第二,民俗旅游項目應創造民俗文化氛圍,以便讓旅游者得到深刻的文化體驗和感受。第三,民俗旅游項目開發要做到“神”、“形”合一,把民俗文化的精華完整地表現出來。
(二)本土化原則
民俗旅游利用民俗文化吸引游者,具有鮮明的民族性和地方性。因此,在開發宜州民俗文化旅游產業的過程中,必須以民俗文化為根基,避免過于商業化的運作和不切實際的模仿與開發。本土化原則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因地制宜,挖掘當地的“劉三姐”民俗文化資源,突出“原汁原味”,不要輕易仿制。當然,這并不排除以此為目的的適當提煉和加工;二是對于移植的外來民俗文化,則要充分考慮當地的接受能力和接受程度,某些與當地民俗文化背景有沖突的民俗文化資源,在強調新奇性的同時,必須經過本土化的改造,否則不宜移植。
(三)特色性原則
特色性是旅游資源的基本屬性,民俗旅游資源尤其如此。失去特色,民俗旅游資源也就不復存在。在宜州民俗旅游開發實踐中應以“劉三姐”山歌文化為依據,突出宜州是“劉三姐”的故鄉這一優勢,設計和推出與眾不同的旅游產品、旅游線路和旅游購物品。突出特色性原則也是提升旅游區的品位,提高競爭能力的有效手段。
(四)游客中心原則
游客是民俗文化旅游的主體,因此,民俗文化旅游應以游客為中心,按照游客的需求開發適銷對路的民俗旅游產品。游客的旅游心理復雜多樣,但最基本的還是求新、求異、愉悅身心,針對游客的這些基本旅游心理,我們要開發新奇、參與性和體驗性強的民俗旅游產品。比如在“劉三姐”主題公園中建造“三姐歌壇”,通過“三姐歌壇”開展“三姐教你唱山歌”等活動,使游客廣泛參與其中,從而提高民俗文化旅游的吸引力。
(五)可持續發展原則
在廣西宜州民俗文化旅游規劃和開發中,更要注重對民俗旅游資源的挖掘、搶救和保護,不要殺雞取卵、竭澤而漁,要有長遠眼光,保持民俗旅游的可持續發展。隨著經濟建設的進一步發展,城市化進程呈加速度增長的勢頭,民俗文化賴以存在的風俗習慣和古民居、古建筑遭到建設性破壞,因此,對民間文化遺產的搶救迫在眉睫,旅游開發是保護民間文化遺產的重要途徑和手段,但要注意避免在城市化建設過程中遭到破壞。
(六)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文化效益的統一原則
旅游規劃與開發要充分考慮自然資源、人文資源和社會資源的有機結合,充分協調經濟發展、資源保護和社會進步的關系,堅持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文化效益的統一,促進廣西宜州民俗文化旅游產業健康、高效持續的發展。
三、廣西宜州民俗文化旅游開發對策
(一)挖掘、突出廣西宜州民俗旅游的“劉三姐”文化內涵
旅游具有文化與經濟的雙重屬性,而“劉三姐”文化焉然已擔當廣西文化的主干和核心,已成為廣西民俗旅游的不可或缺之元素。在目前大多數民俗旅游景點日益走向庸俗化、企業化的時候,挖掘、突出“劉三姐”文化內涵是提升民俗旅游景點品味的良好手段。從“劉三姐”被搬上銀幕,到“印象劉三姐”已成為家喻戶曉的文化符號,然而人們卻很少知道,這位“歌仙”居然是來自廣西宜州,因此宜州作為“劉三姐”的原鄉,其文化價值不可估量,在開發民俗文化旅游的過程中也必須突顯這一文化品牌。
(二)樹立鮮明的形象,打造民俗文化旅游品牌
獨特性是民俗旅游資源的重要特征,廣西宜州是“劉三姐”的故鄉,原汁原鄉原味的“劉三姐”山歌文化作為宜州民俗文化的主載,具有著鮮明的獨特性,因此,依托“劉三姐”文化,建設“劉三姐文化藝術村”、“三姐書院”、“三姐畫院”、“三姐歌壇”、“三姐服飾”等文化藝術項目,打造具有宜州民俗特色文化旅游品牌,具有較高的現實意義。
(三)整合旅游資源,加大旅游開發力度
宜州作為“劉三姐”的故鄉,可以每年舉辦一次“劉三姐”山歌文化研討會或劉三姐民俗語文化旅游節。這樣既可以讓人們充分的了解廣西宜州的民俗文化,又可以擴大宜州的影響力。宜州市目前正在選聘有關專家編制旅游發展規劃,“劉三姐”山歌文化旅游為主線,涵蓋全市民俗文化和人文景觀,打造“劉三姐文化藝術村”,將從根本上提升宜州民俗文化旅游產業的影響力。
(四)編制宜州民俗旅游規劃
截至目前,宜州還沒有專門的民俗文化旅游規劃,編制民俗文化旅游規劃,勢必盤活宜州的民俗旅游活動,擴大宜州民俗文化旅游在全區乃至全國的地位和影響,促進廣西宜州民俗文化旅游的跨越式發展。
四、結語
論文摘要:在多元化文化發展的趨勢下,面對當今世界復雜多變的文化潮流,傳統民俗文化的開發、利用問題又回到現代文化的陣地里。在新的課程改革下,利用傳統民俗文化,開發語文課程資源,讓學生從各個方面、各個領域、各個角度重新感悟民俗文化,讓豐富多彩的民俗文化走進生活,走進語文課堂,走進語文世界,充分發揮語文學科實施人文素質教育的特殊功能,培養學生語文實踐能力,使中華傳統民俗文化源遠流長,得以光大。
《語文新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門,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強調在語文教學過程中,要讓學生“認識中華文化的豐厚博大,吸收民族傳統文化智慧。”語文作為文化載體之一,決定了語文學科的特殊性。民俗文化的傳承、發展和創新,離不開語文。在西方文化不斷沖擊中國傳統民俗文化的今天,我們應該義不容辭地擔當起這歷史使命,探尋語文教學的新思路、新渠道,深入研究民俗文化,豐富語文教學,充分發揮語文學科實施人文素質教育的特殊功能,讓學生在祖國燦爛的文化長河中游弋、翱翔,使中華傳統民俗文化得以光大。
一、利用傳統民俗文化,開發語文課程資源
1.經典詩文背后氤氳著傳統民俗文化的氣息
通過閱讀《江南》,可以了解江南水鄉人們親水采蓮民俗風情,通過理解《敕勒歌》,可以明白塞北草原游牧民族騎馬縱歌的生活習慣。我們語文教材所選的詩、詞等古代作品中,不僅積淀著豐富的古代文化知識,也積淀著豐富而深厚的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這就要求教師更新教學觀念,在傳授語言文字知識,進行人文教育的同時,認真分析挖掘教材中的傳統文化內涵,并通過恰當的方式傳遞給學生,讓學生真正認識和理解傳統文化的真正價值,從而自覺地接受優秀的傳統文化。
2.名家文本里面薈萃著傳統民俗文化的精神
“語文的文本價值與學生獨特體驗的完美結合。”如汪曾祺的《端午的鴨蛋》已不僅是物質層面的鴨蛋、精神層面的鴨蛋,它更是一種抽象的符號,它承載著作者自我的精神,更承載著一個民族應有的精神。只有用文化視野和生命的歷程去解讀它,人才能詩意地棲居在大地上。這一刻,學生的情感在民俗的熏陶中得以升華。端午的鴨蛋,就是一卷精神的膠片,上面承載著作者對童心的復蘇、故鄉的緬懷和對民俗風情的追念。
3.山光水色中間流連著傳統民俗文化的影子
在中國傳統民俗文化中,山偉岸、水奔騰,草木有情,蜂蝶有意。利用好這些蘊含在文字、景色背后的人類幾千年來賦予“物”的特殊含義,可以提升學生的精神境界,樹立良好的道德修養。
4.故事傳說背后掩藏著民俗文化的精髓
隨著新課標的實施,更多經典的、優秀的神話故事、民間傳說等進入到小學語文教材。這些不僅是小學生學習語言的好材料,而且往往蘊藏在豐富的民俗文化知識,它使孩子求真、向善、尚美,使孩子了解悠久燦爛的華夏文化。
二、利用傳統民俗文化,培養語文實踐能力
中國民俗學會理事長劉魁立教授曾說:如何對待文化遺產,不僅是一個文化問題,還是一個關系民族的命運與走向的問題。當前,外來文化對學生的影響越來越多,在情人節、圣誕節、萬圣節等“洋節”的不斷沖擊下,傳統民俗文化在學生的思想中日益淡化,作為語文教師應對此予以足夠的重視。
1.開展豐富多彩的節日慶祝活動
比如舉行一些“元宵節——我和花燈有個約會”;“清明——追尋英烈的足跡”、“端午——走進屈原的世界”等活動,對于發掘和弘揚民俗文化,對增強中華民族的凝聚力,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2.搜集身邊的民俗風情
五里不同風,十里不同俗。這正是說在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民俗風情。如參觀名勝,收集對聯。蘇教版小學語文教材四年級上冊“誦讀欣賞”中介紹了一些膾炙人口的對聯,教師可以在講授了文本中對聯知識之后,要求學生收集體現家鄉文化特色的對聯。這樣,學生既能鞏固文本知識,又加深了對家鄉民俗文化的了解。家鄉的西楚霸王項羽故里,泗水古國遺址、嶂山森林公園等名勝古跡,均有反映家鄉歷史、展現家鄉文化的對聯。
3.開發鄉土資源
在用好文本資源的基礎上,教師應努力開發與語文教學有關的鄉土資源作為拓展,把民俗文化教育由小課堂帶入大社會,讓學生進一步認識家鄉,親近家鄉,培養深厚的鄉土情結。開發鄉土資源,當以活動為載體。在明確活動目的、細化活動要求的基礎上,教師要放手由學生具體操作,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
黨的十六大報告指出:“在五千多年的發展中,中華民族形成了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團結統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偉大民族精神。”中國是一個世界文明古國,民俗文化資源博大精深,是我們語文教學當中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文化資源。民俗文化走進語文課堂是大勢所趨,弘揚民俗文化是時代的強烈呼喚,也是語文教學的迫切需要。為此,我們應該堅記魯迅先生所說的“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我們應該在語文教學中開展民俗文化教育,努力將民俗文化的種子播撒在每一個學生的心靈深處,讓豐富多彩的民俗文化走進生活,走進語文世界,走進語文課堂,讓每位學生都擁有一個開滿民俗文化之花的精神家園。
參考文獻:
論文摘要:本文在論述中學語文教學中進行民俗文化滲透的可行性的基礎上,著重論述了在中學語文教學中滲透民俗文化的途徑和方法。
現代著名學者錢穆曾說:“風俗為文化奠深基,茍非能形成為風俗,則文化理想僅如空中樓閣,終將煙消云散。”民俗文化教育是文化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培養一個民族的民眾文化意識的重要途徑之一。因此,在中學語文課堂教學中進行民俗文化的滲透,可以讓學生了解、吸納我們民族文化中的精華,成為一代有文化有素養之人,成為一代心存文化之“根”的人。
一、中學語文教學中民俗文化滲透的可行性
1.中學生的特點為民族文化教育的實施提供了可行性
首先,中學生正處于青春年少之時,他們的行為方式、價值取向等都未真正定型,他們接受新事物、學習新知識的能力都很強。中學語文教材中有許多課文內容都或多或少的包含著中華民族傳統的人生觀和價值觀,還有許多展現中華民族傳統精神品質的優秀篇章,教師在授課過程中如果能夠有所側重的加以點撥,在啟發學生去思考感悟人的內心世界、思想情感、人性的真善美與假惡丑等方面,就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其次,中學生在學習掌握新知識的時侯,他們的求知欲、好奇心、新鮮感都很強,他們往往更喜歡學習趣味性的知識,更喜歡多姿多彩的課堂,對教師的照本宣科地講解和枯燥無味的知識傳授不感興趣。而豐富多彩的民間文學和民俗文化知識就能夠豐富課堂教學,這些知識在課文教學中往往能滿足學生的更多需求。教師在授課過程中如果能用一些有趣的諺語或一些古老的民間傳說故事作為新課的導入,就可以有效地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2.中學語文課程特點有利于民俗文化在教學中的滲透
《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的頒布,對教材的編寫提出了新的建議,提到教材編寫“應體現時代特點和現代意識”“理解和尊重多元(樣)文化”“開闊學生視野”。中學語文教材的這些特點也具體體現在它所包含的民俗文化方面。在人教版初中語文教材中,涉及民俗文化的課文有魯迅的《社戲》、《故鄉》和《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施耐庵的《智取生辰綱》,孫犁的《蘆花蕩》及朱自清的《背影》等。人教版高中語文教材中,涉及民俗文化的課文有《茶館》《荷花淀》《胡同文化》《我與地壇》等,中學生在學習這些課文的時候,既提高了語言文字表達能力,又受到了民俗文化的熏陶。
二、在中學語文教學中滲透民俗文化的途徑和方法
在中學語文教學中進行民俗文化滲透雖然有其可行性,但在中學語文教學中進行民俗文化滲透并不屬于常規的語文教學內容,這就需要教師在進行民俗文化的講解和滲透時需要結合具體的授課內容,尋找有效途徑和具體方法進行分析、滲透。
1.通過突破中學語文課文教學的重點和難點來進行民俗文化的滲透
中學語文教材有相當一部分涉及民俗文化的篇目,它也是語文教材的重要組成部分。教師如果在講授過程中不能進行正確的解讀,那么,學生在對課文的理解就會不完整、不深入,這就需要教師對這些民俗文化進行正確的分析,詳細地講解。
2.通過開拓中學語文學習的新渠道來進行民俗文化的滲透
在借助優質課程資源、開拓中學語文學習新渠道時,如果能充分利用民俗文化成分的支持,有效利用民俗文化素材,可以拓寬中學生的學習空間,使學生的語文學習由課內延伸到課外。
新一輪國家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中,初中的綜合性學習、高中的研究性學習是其中最有新意的設置,它們給中學語文教學帶來了新氣象。開展綜合性學習和研究性學習時,中學語文教師在熟練有效地運用文本資料的同時,還可以借助豐富的課程資源。“語文教學資源有文字的、實物的,有顯形的、隱形的,有來自自然界的,也有來自生活的。”民俗文化可以作為中學語文教學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加以充分利用。
“語文學習的外延與生活的外延相等”。中學語文教學的對象是處在家庭生活、學校生活和社會生活里的中學生,他們學習的內容涵蓋了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也許學校不再像學校。也許我們將把整個社區作為學習環境。”而民俗文化也無時無處不存在于我們的現實生活中,豐富多彩的民俗活動就是一種很好的“生活化”教育。中學語文教師如果要提高學生的文化感受力,可以聯系社會生活、運用貼近生活的材料,結合當地的風俗民情來進行教學,也可以適當安排一些和民俗有關的活動,讓學生從課內走向課外。這樣就把民俗教育從課內拓展到課外,激活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豐富了學生的閱歷,使學生認識了生活、體驗了人生。
3.通過發現、領悟中學語文課本中經典文學作品的內涵來進行民俗文化滲透
在中學語文課本中,許多經典古詩詞的豐富內涵往往是通過具有民俗風情的事物來表達的,例如“月”“柳”“菊”“茱萸”“龍舟”等。在講授這些經典詩歌時,教師如果能充分利用其中蘊含的民俗文化素材,可以加深學生對文學作品內涵的理解。
4.通過在中學語文教學中的寫作訓練來進行民俗文化滲透
民俗經過歷史的積淀,蘊含著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如祭祖掃墓的清明節、包粽子祭屈原的端午節等,都表達出美好的民族情感。在教學期間,教師如果能夠緊扣不同的時令節日,對中學生進行相關的作文訓練,可以使學生在寫作過程中受到民俗文化的熏陶。
通過這些有針對性的寫作訓練,給學生提供一條走進民俗文化、感受博大精深的民俗文化的途徑,使學生在產生強烈的民族自豪感的同時,對民俗文化進行有選擇地吸收。
5.通過在中學語文教學中思想品德教育來進行民俗文化的滲透
在對中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時,教師如果能夠充分利用中學語文教材中的有關民俗內容,能夠使中學生在受到思想品德教育的同時培養他們對傳統文化的熱愛。民俗與人民的生活相伴而生,反映人民的生活面貌,它是社會的寶貴財富。“待到重陽日,還來就”教給人們珍視友誼的摯情;“離鄉背井時,懷揣鄉井土”教給人們熱愛家鄉的真情;“孔雀東南飛,五里一徘徊”教給人們忠貞不渝的愛情,“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教給人們祈福的美好心愿……這些都反映了勞動人民健康的生活心態、美好理想,這些并非一時一地的風習,歷經千年成為一種美的風范、善的追求、真的指歸,這些對學生的熏陶和教育是不可低估的,它能把我們民族文化中的精髓傳給一代又一代的人們。在中學語文教材中如有涉及到相關的民俗知識時,教師可充分利用這些民俗材料,對學生進行潛移默化的思想教育。比如古代詩文中常常涉及到古代文人的“出世”、“入世”思想。作為教師就可以告訴學生,雖然在過去歷代都有高人歸隱鄉里,如莊子、陶淵明等,但是,絕大多數的文人志士仍然是積極入世、愛國務實為國為民的。
6.通過在中學語文教學中的課外實踐活動來進行民俗文化的滲透
隨著素質教育的深入開展,在中學語文教學實踐中,學校可以適當安排一些有關民俗內容的課外活動。例如,有條件的學校可以邀請民俗專家或者有關老師給學生舉行民俗講座。還可以組織學生參加當地有民俗特色的節日慶典、植樹活動、登高賞菊、龍舟競賽等活動,從而使學生親身感受民俗風情,受到積極的熏陶和感染。學生還可以開展有關民俗風情的研究性學習。參加有關民俗風情活動后,寫出有關感受,寫出調查報告。也可以結合鄉土教材實地考察,開展有益的民俗活動,舉行民俗知識大賽等。這樣在課堂學習外,以多彩的生活激活學生的民俗知識興趣,以健康樸素的民俗文化強化學生的知識人格,在實踐中提高學生的能力。課外實踐活動,不僅培養了學生的動手能力,同時也對學生形成良好的道德文化素養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轉貼于
三、在中學語文教學中進行民俗文化滲透應當把握的原則
由于民俗文化自身精華與糟泊共存的特點及在中學語文課程中的非主流存在特點,在中學語文教學中進行民俗文化滲透教育應掌握適當的原則。
中學語文教材中涉及到的民俗內容很多,但并非課文中只要牽涉到民俗內容或民俗描寫就去講解,在講解時也不可牽強附會或喧賓奪主地去無限制地挖掘教材,而是應該根據課文的具體內容和教學目標,在把握全局的基礎上,進行恰到好處地滲透。
民俗文化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中學語文教學中加強民俗教育可以更好地進行母語教育。從另一方面來看,豐富多彩的民俗內容及生動多樣的民俗教育形式,可以在改善中學知識結構方面起到重要作用,可以更大程度地滿足中學生的心理追求和文化追求,有利于中華民俗文化的傳播,從而為中學語文教學開辟出新的教學途徑。
參考文獻
1、錢穆:《中國學術通義?序》,臺灣學生書局,1976年版。
2、王顯槐、王曉霞、樊海清主編:《語文教育創新導論》,武漢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
3、美國教育家華特?B?科勒涅斯:上海《語文學習》雜志2005第一期封面。
當前,大學生的人文素質教育問題已成為熱門話題,許多高校在培養和提高大學生的人文素質方面先后采取了一些有益的措施,并取得了一定成果。此外,學界也對這個問題展開了熱烈的討論,相關的研究成果層出不窮。大學生的人文素質教育是一項艱巨的、復雜的工作,其教育目標的實現最終要落實到具體的課程教學上來。民俗學教學是提高大學生人文素質的有利途徑之一。教育部1998年底頒發的《面向21世紀教育振興行動計劃》提出,要實施“跨世紀素質教育工程”,提高國民素質。其中明確要求加強和改進學校的德育工作。繼續加強愛國主義、遵紀守法和社會公德教育,進行中華民族和革命傳統教育,實施勞動技能教育以及心理健康教育,培養學生具有良好的道德、健康的心理和高尚的情操。
加強高等學校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教育、人文科學教育和藝術教育,通過增設選修課、舉辦專題講座和各種知識性、文藝性業余活動等多種方式,提高學生的文化素質。高校民俗學課程的開設正符合“跨世紀素質教育工程”的以上要求,可以滿足高校素質教育的某些需要。中國各民族的風俗習慣豐富多彩,其中存在大量優秀的對學生具有積極影響的良風益俗。如愛國愛鄉、尊老愛幼、互幫互助、勤儉節約、奮發有為等,是中國傳統文化和民族審美心理中最優秀的成分。高校民俗學教學就是要使學生站在人類文明的高度,科學地審視祖先留給我們的豐富的文化遺產,了解其在當代的變化與發展,廣泛的汲取人類創造的優秀文化財富,為提高全民族的科學文化素養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同時還要使學生發揚良俗,革除陋俗,加強自身修養,養成良好的心理素質、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文明的行為方式,使高校學生思想道德素質、文化素質、業務素質、身心素質都能得到發展,激發學生學習活力,促進智力開發,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隨著社會發展對高等教育人才培養的要求越來越高,高校的教學改革勢在必行。教育部《面向21世紀教育振興行動計劃》強調:積極推進高等學校的教學改革,改革教育思想、觀念、內容和方法。因此,高校應盡快轉變教育觀念,更新教學內容,優化課程結構,改進教學方法。高校民俗學教學正是適應新時期高校教學革新需要,實現新的人才培養計劃和目標的重要途徑之一。高校民俗學教學內容不僅可以豐富課堂教學內容,開闊學生視野,增加學生對本民族民間文化的了解,而且還可以通過民俗學課程的教學把相關專業知識融會貫通起來,使學生對所學專業有整體的認識,達到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的教學效果。因此,高校開設民俗學課程十分必要。
民俗學教學要讓學生了解民俗,掌握民俗,首先必須弄清楚民俗的涵義。中國民俗學之父鐘敬文先生認為:“民俗是人民大眾創造、享用和傳承的生活文化。它既包括農村民俗,也包括城鎮和都市民俗;既包括古代民俗傳統,也包括新產生的民俗現象;既包括以口語傳承的民間文學,也包括以物質形式、行為和心理等方式傳承的物質、精神及社會組織等民俗。民俗雖然是一種歷史文化傳統,但也是人民現實生活中的一個重要部分”〔1〕。由此可知,民俗是一種生活文化,具有生活與文化的雙重屬性,其涵蓋范圍十分廣泛。在理解民俗含義的基礎上,教師應通過啟發、引導,讓學生在雙向互動中掌握一些民俗事象,自主建構起民俗知識。不僅如此,還要讓學生理解這些民俗事象所蘊含的文化內涵。因為民俗作為文化與生活的雙重復合體,其外在的生活屬性是內含的、深刻的文化屬性的一種物化。以傳統節日民俗教學為例,筆者在講解民俗時,先讓學生了解傳統節日的結構———大致包含起始儀式、凈化儀式、競技儀式、服飾和飲食的展演、祭祀儀式、表演儀式、結束儀式,之后,再讓來自不同地區的學生圍繞節日結構的幾個方面,介紹各自家鄉的過節習俗。當然,僅僅滿足于了解節日民俗的表象是遠遠不夠的,還要讓學生理解節日民俗的文化內涵,因為“節日生活是以其公共的時間性、空間性以及獨特的行為方式而構成了一種特殊的文化空間”〔2〕,在此時,一個民族最深刻的、最具個性的文化會借此呈現出來。
以端午節來說,學生皆知端午節“吃粽子”、“賽龍舟”等民俗事象,但很少知曉其背后所蘊含的文化意蘊。其實“吃粽子”有兩層文化意味:一是剝陽釋陰,輔替時節。我們知道粽子用菰葉包裹,菰葉陽性,粽子餡原為肉,餡為陰性,取陽包陰之象。剝食粽子,象征著釋放陰陽之氣,因為從歲時自然倫理上看,端午之時,正值陽氣盛級,陰氣萌生之時節,此時食粽子不僅品嘗了美味,還有扶持時氣的積極功效。二是祭祀屈原,喻其忠貞。漢魏以后,粽子身上還附著了追思屈原的傳說,由此它也就成了祭祀屈原的紀念物。在屈原故鄉,當地人在粽子中包上一枚紅棗,以象征屈原的忠貞之心〔3〕。通過解析這種民俗事象的文化內涵,學生對于端午的認識就不僅僅停留于表面現象了,而能深入到節日文化的核心,其節日文化記憶也因此得以加強。除了讓學生理解民俗的文化內涵,民俗的文化價值也不應該忽視,尤其是民俗在當下的文化價值功能。還以傳統節日為例,我們知道,在現代社會中保存下來的傳統節日,如春節、端午、中秋、重陽等,是經過挑選的,也是被處理和加工了的,它們是傳統文化的遺留物和象征物。“說它是遺留物,是因為這些被重新挖掘出來的傳統節日原本的生存環境已經消失,它們是被當做特殊的文化形式孤立地保存下來的紀念品。
說它是象征物,首先是對于脫離了傳統文化之根的現代人而言,這些節日往往代表著一去不可復返的過去和丟失了的傳統,其次是對于來自外界的參觀者而言,這些富有民族地方特色的節日就像是一個個展示異文化的櫥窗,能夠幫助你了解與己不同的另一個世界。”〔4〕當然,除此之外,傳統節日的文化價值還在于它們是民族性格、民族文化的集中展演,是社會群體團結和諧的粘合劑,也是展示民眾美好心靈和表現藝術才能的文化舞臺,因此,傳授民俗文化內涵的基礎上,幫助學生理解民俗文化的價值也是不容忽視的教學內容。
學生學習民俗學,不僅僅是掌握一些民俗文化知識,更主要的是要養成民俗文化自覺意識。“文化自覺”這個術語是先生提出來的,他認為:“文化自覺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對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來歷、形成過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它發展的趨向,不帶任何‘文化回歸’的意思,不是要‘復歸’,同時也不主張‘全盤西化’或‘全盤他化’。”〔5〕這里所謂的民俗文化自覺意識,就是學生要對本民族本地區的民俗文化有“自知之明”,不僅要了解它的來龍去脈,還要知道它的內涵特征。那么,如何才能使學生擁有民俗文化自覺能力呢?筆者認為,讓學生對民俗文化有情感是基礎。民俗文化情感是指對民族民俗文化要有尊重和愛護之情,它是民俗自覺的基礎。關于這一點,通過課堂教學,筆者發現大學生都很熱愛自己的民俗文化。由于文化自覺是個理性的過程,我們對民俗文化不能僅僅停留于情感的維護上,更重要的是要對民俗文化有深刻的認知能力。這種文化認知,不僅是對行為模式、語言習俗等文化深層的認知,而且也是對思維方式、審美價值等文化深層的認知。這種文化認知的獲得,除了需要學生在課堂上積極參與思考討論外,還需要學生在日常生活中能細心觀察民俗事象,沉潛深思。經過日積月累,學生的文化自覺意識便會大大加強,人文素養也會在潛移默化中得到提升。#p#分頁標題#e#
關鍵詞:農村中職;社團建設;意義;方法和策略
中職學校學生社團是以共同的興趣、愛好、追求目標為基礎而自發組成的自愿參加活動的學生組織,是校園文化的重要載體,是中職學校技能學習的補充和第二課堂。我校作為農村中職學校,把學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和綜合職業能力培養有機融入各項社團建設中。依托學校專業集群,突出職教特點,對原有社團進行整合為茶藝禮儀社、鄉村家電服務社、文體社三大特色社團,強調社團活動與專業相結合、與民俗文化相結合、與社區服務相結合、與縣域生態經濟產業發展相結合。社團活動為學生提供了個人發展的廣闊舞臺,促進了農村中職特色學校的建設,擴大了社會影響力,提高了辦學能力,促進了區域經濟、文化建設。
一、農村中職地方特色社團建設的意義
(一)有助于提高中職生的綜合素養
學生社團是提高中職生綜合素養的最佳載體之一。社團拓了中職學校課堂教育的空間,為學生的全面發展搭建了平臺。通過活動,社團成員不斷提高自己的學習興趣、技能水平、人際交往、組織活動能力等綜合素質和能力,而且能增長克服困難的勇氣和力量,培養中職生健康的審美觀念和進取的團隊精神,使他們對學習、對人生、對前途充滿信心,為今后走向成功人生打下夯實的基礎。
(二)促進青年教師的專業成長
為了使社團活動有計劃、有目的、有效果地開展,學校鼓勵青年教師以自身專業技能、興趣特長的優勢,為學生提供技術支持和管理指導。在活動中,培養了青年教師的實施能力,有利于教師專業水平的提高,有利于教師個性特長的發揮,造就一支專業素質和理論水平高的青年教師隊伍。
(三)社團建設有利于特色學校的建設與發展
1.社團建設是控制學生流失的重要手段
農村中職學校的學生大多是留守學生,他們自卑、自暴自棄、無心學習。由于這一部分人典型性,給學校教育管理帶來了相當大的負面影響,致使農村職業教育管理質量下降,生源流失嚴重。學校通過加強特色社團建設,把特色社團活動成為社團建設的核心內容,并使活動常態化。豐富多彩的特色社團活動占滿了學生的課余時間,讓學生有“有地去”、“有玩頭”,讓學生的個性、特長得到應有的發揮并固化和延長,找到歸屬感、成就感、幸福感、滿足感,對校園生活產生依賴和留戀,大大降低流失率。比如,2016年,招收新生500名,至2017年,流失率僅為15%,比往年下降5%。穩定的生源,為創建特色農村中職學校打下堅實基礎。
2.有助于推動校園特色文化建設
社團是中職校園特色文化建設的重要載體。學校通過文體社開展舞獅、剪紙、刺繡、民族歌舞、武術等民俗文化活動,提高中職生對民俗文化的欣賞水平和認知能力,使民俗藝術文化中蘊含的倫理道德、人間真情、人文境界、民族尊嚴等感染學生,使他們熱愛家鄉而產生強烈的責任感和使命感。有利于塑造學生健全的人格,形成積極向上的校園特色文化氛圍。
3.有利于提高學校的社會影響力
社團利用節假日、課余時間走進社會,開展各式各樣的志愿服務活動,使學生將知識技能運用于實際,用于服務社會。比如茶藝表演(生態茶園)、禮儀服務(開業、慶典、頒獎、剪彩)、鄉村家用電器維修便民服務、春節時為民舞獅表演等,這些活動使學生與社會接觸經常化,拓寬了學生與社會交流的渠道,有利于學生培養助人為樂的精神,不斷增強社會責任感。同時社團積極參加各級各類的競賽活動并獲得各種獎項。通過社團服務技能和收獲的成果,提高了學校的社會影響力,推動特色學校的建設與發展。
(四)社團建設促進了地方生態經濟產業的發展
地方生態經濟產業發展為中職社團建設提供了廣闊的舞臺。茶藝禮儀社利用節假日進入生態茶園旅游基地進行茶藝表演;文體社參與了故鄉茶博園民族風情秀“茶夢故鄉”、黃姚古鎮旅游經典民俗文化《臨賀長歌》歌舞劇、舞龍魚等表演;春節、“三月三,歡樂桂江”、“舞動桂江,昭平龍舟賽”等重大節慶日活動都留下了社團學生舞獅、茶藝、禮儀、民俗舞蹈等表演的精彩鏡頭。社團學生豐富多彩、精湛的表演,給當地百姓、游客留下了深刻印象。豐富了我縣新農村、生態旅游景區的文化建設內涵,提升了我縣旅游品牌,促進了地方生態旅游經濟的發展,推動了新農村建設。
二、農村中職特色社團建設的方法和策略
(一)建立規章制度,推進社團建設
健全的規章制度,規范管理,科學有效的運行機制是解決社團組織松散、活動無序的根本。學校應將學生社團工作納入教學工作計劃,由教務處牽頭,由團委、指導教師、社團干部共同制定活動方案、制度。明確社團活動的宗旨、日常規范、人員分工、活動計劃、部門的組織結構、考核制度等,確保各環節正常運行,并使這些制度在工作中得以落實,增強學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自我約束的能力。
(二)重視社團導師、學生干部的選拔、培養
社團指導教師和社團學生干部的選拔、培養是我們搞好工作的第一步。一方面,采取民主競選方式選撥積極性較高、個人能力突出的學生成為社團干部,并舉辦干部培訓班,讓他們意識到自身的責任,激發他們的工作熱情,提升團隊的凝聚力。同時采取新老結對的方式,通過開展各類活動進行骨干干部的傳、帶、幫作用。例如,新老干部一起進行策劃、組織、開展趣味體育運動會、野炊活動等,在活動中他們的自身綜合素質和管理能力得以挖掘、鍛煉、提升。另一方面,在社團指導教師方面建立導師制,把指導教師納入日常教學的管理體系中,加強指導教師的選撥、培訓、評價,形成了“學生自主管理+教師專業指導”的活動模式,從而促進學校社團工作整體水平的提高。
(三)社團建設與專業建設結合
茶藝禮儀社、鄉村家電服務社建設主要以學校的專業技術知識為背景,茶藝禮儀社與茶葉生產與加工專業、旅游服務與管理專業相結合;鄉村家電服務社與電子電器維修及應用專業相結合。社團建設與專業建設的結合,是課堂教學的延伸,實現學校和社會資源的集成效應,拓寬技術技能。社團結合教學和生產實際,致力于專業技能的培訓以及專業素養的養成,培養出專業能力強,創造能力強、實踐能力強的學生。他們進入企業后適應性良好,能夠成為企業生產和技術革新的中堅力量。
(四)社團建設與社會服務結合
積極為社團創造與社會聯系的機會,加強與高校、企業、社會合作,建立“學校搭臺、社團唱戲”的活動機制,開拓社團與社會交流的渠道,力爭高校及社會的物質、技術的支持,讓社團走出校門,形成以校園為圓心、向社會擴散的有效社團文化輻射圈。把社團建設和企業文化、企業實踐相結合,利用社會的廣闊舞臺和豐富資源,充實社團的內涵,達到服務企業,服務社會的目的。
(五)社團建設與地方民俗文化相結合
中職社團是中職校園文化的重要載體,在校園文化建設中融入民間特色,把民俗文化和學校教育有機結合起來,既發揮教育的育人功能,又促進本土文化的傳承與發展,為區域經濟、文化建設服務。文體社挖掘利用縣域民俗文化,特別是千年“黃姚古鎮”的民俗文化z產資源,促進自身發展為核心,在民間藝人、老師的指導下,主要開展舞獅、舞龍魚、刺繡、剪紙、民族舞蹈(如《臨賀長歌》歌舞劇)、采茶歌等活動,使活動充滿趣味性、民族性而吸引學生,又使民俗文化得以傳承與發展。
(六)社團建設與地方生態經濟產業相結合
學校社團建設緊緊圍繞“生態昭平、長壽茶鄉、養生之都”的發展定位,主動與有機茶葉生產加工產業和被稱為“人與自然完美結合的藝術殿堂”的黃姚古鎮旅游及農業生態旅游產業對接,不斷提升社團建設內涵。一方面地方生態經濟產業為社團活動內容導航,例如,茶藝禮儀社、文體社建設主要依托并服務于縣域生態茶業、旅游業等產業的發展,加強茶藝、禮儀、特色民俗文化的建設;另一方面,縣域生態茶園、黃姚古鎮等地方性經濟產業為社團建設提供實踐檢驗舞臺,從而不斷提高中職特色社團建設的質量。
總之,在各方面力量的重視下,農村中職地方特色社團,一定會在中職舞臺上煥發出別樣的風采。
參考文獻:
[1]王剛孝.中職學校學生社團建設探析[J].教育教學論壇,2011(33).
[2]董煥章.社團建設在中職德育中的作用―衡水市武邑縣職教中心[M].2011(12).
[3]中職學校學生社團建設實踐與探索[M].百度文庫,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