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提高農產品品質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微生物;農產品品質;農業生態環境
近幾年來,面對我國農業生物資源的利用情況和我國農業發展情況,我國相關部門開始意識到微生物農業的重要性。從宏觀上看,微生物農業屬于一種工業型的農業,其主要通過微生物資源產業化實現的。微生物農業的廣泛推廣,不僅有利于提高我國的農產品品質,而且還有利于實現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1.微生物農業的含義
微生物農業也被稱為白色農業。這種農業是一種工業化的農業,微生物農業的形成主要以蛋白質工程、細胞工程、酶工程為基礎,并在此基礎之上通過使用各種高科技開發手段,對微生物資源進行開發和利用,這一過程就是微生物農業過程。微生物農業可以將微生物資源進行優化配置,就微生物本身而言,其具有超強的繁殖生產能力,并通過工廠化處理,能夠生產出人類及動植物所需要的營養品和保健品。微生物農業屬于一種新型農業。微生物農業的發展系數較大,其屬于高增值農業。
2.發展微生物農業有利于提高農產品品質
通過對農業生產的實際情況進行調查和研究,我國大部分農業生產中需要投入大量的農藥、化肥,這雖然提高了農作物的產量,但是無法保證農產品的安全。
在農作物生長的過程中,一定會遇到病蟲害問題,如果通過農藥進行防治病蟲害,將不利于農作物的安全生產。生物防治病蟲害是一項較新的技術,其具有很多優勢,如:沒有污染、沒有公害、等。目前我國應用微生物進行病蟲害防治的效果較好,其值得廣泛的推廣,其不僅能夠有效的防治病蟲害,而且還有利于提高作物產品的品質。
微生物還可以混配在化肥、微量元素、有機飼料中,從而形成了微生物復混生物肥料。微生物復混生物肥料不僅能夠增加土壤的肥力,而且還能夠為作物的生長提供充足的營養元素,從而使植物根際的微生物環境得到很好的改善。微生物肥料在植物生長過程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有利于植物對養分的吸收,進而促進植物生長,提高了植物抗病蟲的能力。
3.發展微生物農業有利于改善農業生態環境
二十一世紀面臨的最嚴峻的問題就是生態環境保護問題。微生物農業的發展前景比較客觀。在實際的微生物農業生產過程中,能夠將有機廢物變廢為寶,可以間接的促進生態環境的保護。在微生物農業中,微生物生態環境保護劑具有重要的作用,其可以將空氣中的毒氣及水、土壤中的有害物質清除干凈,微生物農業是一項全新的產業,其具有較大的開發和利用價值。
在農業糧食生產過程中,農藥和化肥對糧食的產量產生了很大的作用,同時也嚴重的破壞了農業生態環境。在不同程度上對水體、土壤、大氣造成了污染和破壞。針對這樣的嚴峻形勢,為了能夠促進我國農業長期穩定持續發展,我國相關部門已經發現了生物農藥、生物肥料的重要性。微生物農業的大力推廣和發展,不僅能夠增加農作物的產量,而且還能提高農作物產品品質。微生物農業可以保證農作物的安全,有效的提高動、植物資源的利用率,進一步改善和保護生態環境。
4.微生物農業提高農產品品質及改善農業生態環境的實例
4.1簡要介紹紫云英根瘤菌菌劑
紫云英是豆科黃芪屬一年生草本植物,又稱紅花草,是重要的綠肥,飼料兼用作物。紫云英不僅能給土壤增加大量的新鮮有機質,還可以改善土壤理化性狀,協調水、肥、氣、熱狀況,提高土壤生產性能。因此,種植綠肥是一項必需的用地養地措施。紫云英固氮能力強,氮素利用效率也高,株體腐解時對土壤氮素的激發量很大,在我國南方農田生態系統中維持農田氮循環有著重要的意義。
高效的紫云英根瘤菌菌劑在提高紫云英產量方面具有重要作用。高效優質的紫云英根瘤菌菌劑,一方面在紫云英播種后能提高紫云英的產量,另外還能在土壤中形成多種有利菌株共生的良好根際生態環境,對水稻化肥利用率起到重要的效果。
4.2高效紫云英根瘤菌在選育時應注意的問題
紫云英根瘤菌的初篩:將粗篩出來的紫云英根瘤菌進行回接紫云英試驗(水培法或沙培法)進行初篩,從播后結瘤時間、根瘤數、根瘤大小、根瘤顏色、植株含氮量和植株長勢等指標篩選效果好的紫云英根瘤菌;紫云英根瘤菌的誘變育種:利用紫外誘變等生物誘變技術來選育出固氮效果更好、抗逆性更強的紫云英根瘤菌菌種。
4.3發酵生產工藝的研究
優培養基的篩選:利用搖瓶發酵、20L、200L自控發酵罐發酵,利用旋轉組學設計和計算機技術篩選各功能菌種生長所需的氮源、碳源、礦質營養、添加劑和誘導劑營養配方,確定促進菌體生長的營養成分和最佳復合培養基配方。
高效吸附載體及其滅菌技術研究:通過考察菌種在不同滅菌條件(巴氏滅菌法,高壓濕熱滅菌法和γ-射線滅菌法)下的不同載體(褐煤,草炭,蛭石和珍珠巖)的存活時限以及載體中所含有的成分,將對菌體保存和對土壤的增肥及微生態作用等綜合因素,確定載體最佳滅菌方法和最佳載體。
4.4應用技術研究
通過盆栽、小區和大田試驗,檢測紫云英根瘤菌產品的應用效果和穩定性,研究制劑不同劑型、濃度、用量、施用時間、施用方法以及環境因子對使用效果的影響,再反饋信息進一步研究和調整發酵生產工藝技術,生產出高效、持效的生物有機肥料產品。
5.如何運用微生物提高農產品品質及改善農業生態環境
5.1合理帥選菌株和應用聯合菌群。
在深入了解有關微生物特性的基礎上,采用新的技術手段,根據用途把幾種所用菌種進行恰當、巧妙組合,使其某種或幾種性能從原有水平再提高一步,使復合或聯合菌群發揮互惠、協同、共生等作用,排除相互拮抗的發生。
5.2改善生產條件和生產工藝。
發酵條件、工藝流程、合適的載體、劑型、粘著劑的發展,尤其是在產品保質期方面需要開展深入的研究。
5.3應用價值較高的微生物產品
有機物料腐熟劑(或稱發酵劑)、根瘤菌劑、生物修復劑(微生物區系、解毒、重茬等)、促生菌劑,生物有機肥等。其中根瘤菌劑作為微生物肥料中的一類重要品種,目前存在的根瘤菌劑產品質量不穩定、使用菌種的有效性低、接種后在種子上存活時間短、結瘤效果差、產品保質期短等問題未很好的解決。因此,這方面需要國家加大投入,開展相關的研究,加快新產品的開發與應用。由于接種根瘤菌劑還能有效降低和減輕豆科作物重茬的病害,根瘤菌劑在我國具有十分良好的應用前景。
6.結束語
農業在國民經濟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同時也帶動了其他行業的發展。但在農業實際發展中存在著嚴重的問題,例如:在農作物的生長中大量的使用化學農藥是必不可少的,農藥可以殺滅農作物在生產中的害蟲和病菌,但不能保證農產品的安全,也使農業的生態環境遭到了破壞,嚴重影響了農產品品質和生態環境。通過對這樣問題的研究,表明微生物農業將有利于提高農產品品質及改善農業生態環境,值得進一步的推廣。
參考文獻:
[1]李宏娟,肖德林,鄧旭艷,張培松,鄧仕槐.GM微生物制劑對畜禽養殖廢水的處理效果研究[A].全國畜禽和水產養殖污染監測與控制治理技術交流研討會論文集[C],2008.
關鍵詞:農產品質量;安全;管理;體系
中圖分類號:F3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432(2012)-01-0179-1
加強農產品質量管理,提高農產品質量水平,明確農產品質量責任,保護消費者合法權益,維護社會秩序,是各級政府和其他國家機關工作人員的重要責任。當前,由于環境對農業生產的污染,農業投入品使用不當,致使農產品中殘留有毒有害物質超標,農畜產品疫病較多。農產品質量安全不僅關系到農業生產、農民收入,也關系到城鄉人民生活和健康,因此,采取有效措施,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是刻不容緩的大事。
1 加強政府管理
農產品質量安全管理涉及各業、衛生、工商和質量技術監督等部門,農產品安全衛生,農作物種子種苗,農產品進出口檢疫檢驗,農產品標簽標志,肥料質量,農藥獸藥安全及使用,農產品生產、加工、運輸、銷售等,都應制定統一的標準。各部門應劃清職責,明確目標,協同管理,從偏重管理向管理與技術服務轉變。應加大對農業保險項目、科研與檢驗、農業發展及與貿易有關的項目、運作資金等政策性資金投入,開展農產品貿易國際一體化運營,推行HACCP體系認證。根據國際植物保護公約、WYO協議的要求,制定本國農產品質量安全標準。鼓勵通過國際化公平競爭,提高我國農產品質量。
2 建立完善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體系
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體系是各級農業部門履行監管職責的重要組織保障?,F在市、區都已成立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科室,鄉鎮一級,黨的十七屆三中全會已提出,力爭三年內在全國普遍健全鄉鎮農產品質量監管等三大公共服務機構。因此,一定要建立健全市區鄉三級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機構,實現各級都有機構、有人員、有經費、有手段開展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工作。各農產品生產基地、村要明確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員,作為鄉鎮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站的延伸和有效補充,協助政府及有關部門對農產品生產過程進行監督。
3 建立完善農業投入品監管體系
繼續深入開展農資打假專項治理行動。大力推行農業投入品市場準入備案,重點加大農藥、肥料和種子等農業投入品的監管。要進一步強化執法檢查,加強農業投入品質量抽檢頻次和抽檢數量,依法嚴厲打擊違法生產、經營、使用禁用農業投入品的行為,杜絕不合格農業投入品進入市場。要積極學習和借鑒連鎖經營、企業直銷、技物結合、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直供等放心農資下鄉進村的成功經驗和模式,選擇1―2種適合當地的模式進行推廣,構建起放心農資經營網絡,提高放心農資的覆蓋面和市場占有率,強有力地打壓假劣農資生存空間,切實保障農業生產和農產品質量安全。應進一步加強農資特別是農藥科學使用知識的宣傳培訓,尤其對禁用農藥的名單、限用農藥的應用范圍、使用技術等要大力向農民群眾進行宣傳。在所有作物上禁止使用的農藥有:六六六(六六粉、林丹粉),滴滴涕,毒殺芬,二溴氯丙烷,殺蟲脒,二溴乙烷,除草醚,艾氏劑,狄氏劑,汞制劑,砷、鉛類,敵枯雙,氟乙酰胺,甘氟,毒鼠強,氟乙酸鈉,毒鼠硅,甲胺磷,甲基對硫磷(甲基1605),對硫磷(1605),久效磷,磷胺。在蔬菜上禁止使用的農藥有:甲拌磷(3911),甲基異柳磷,特丁硫磷,甲基硫環磷,治螟磷,內吸磷,克百威(包括三羥基克百威),涕滅威(包括涕滅威砜、涕滅威亞砜),滅線磷,硫環磷,蠅毒磷,地蟲硫磷,氯唑磷,苯線磷,水胺硫磷,樂果,氧化樂果,氟蟲腈。
4 積極探索農產品產地準出和市場準入制度
在政府的統一領導下,與工商、質監、商務等相關部門共同協調配合,積極探索市場準入與產地準出制度的銜接。工作中,準確把握定位,切實履行好法律法規和政府文件賦予農業部門的職能,重點抓好農產品上市前的包裝和標識,依法對農產品批發市場和超市開展監督檢查。
5 強化培訓,提高素質
針對監測中心專業檢測人員缺乏,系統的技術培訓不夠,專業技能不強,特別是掌握高、精、尖檢測專業技術的人才缺乏,難以滿足目前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督檢驗工作長遠需要的實際情況。監測中心充分利用各種研討班、交流會等形式,不斷提高檢測人員的業務素質和檢測水平,組織檢驗人員到設備先進、技術能力強的地方學習檢測技術和方法,加大對檢測人員的能力培訓和技術考核力度。
6 積極工作,爭取支持
農產品質量安全監測工作是《農產品質量安全法》賦予農業質檢機構的職責,是一項公益型、基礎性的工作,做好這項工作離不開各級黨委、政府的重視和發改、財政等有關部門的支持。因此,監測中心在抓好當前各項工作落實的同時,不斷完善、修正 “十二五”發展規劃,積極爭取“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監測體系建設項目”和各級黨政領導的重視和有關部門的支持,為做好工作營造一個良好的工作環境。
參考文獻
[1] 劉冬梅.農產品質量安全管理對策研究[D].西北農林科技大學,2004年.
[2] 劉振偉.切實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管理[J].農村工作通訊,2002年01期.
1.基層監管能力建設不斷強化
積極謀劃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示范縣創建工作,起草《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示范縣創建活動方案》和相關配套政策。爭取中央財政專項資金12億元,新支持建設部、省、市、縣四級質檢體系項目388個;制定“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員”國家職業標準,探索創建“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員”國家職業資格證書制度;成功舉辦第二屆全國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技能大比武活動。
2.突出問題專項整治不斷強化
開展農藥及農藥使用、“瘦肉精”、生鮮乳違禁物質、獸用抗菌藥、水產品禁用藥物和有毒有害物質、農資打假6個專項整治行動,有效遏制了違法違規行為;聯合九個部門開展全國農資打假行動,為農民挽回直接經濟損失5.68億元,向社會公布典型案例16起,有效震懾了違法犯罪分子。
3.突發問題應急處置能力不斷強化
新修訂了《農產品質量安全突發事件應急預案》,建立農產品質量安全輿情信息處置預警機制,以不斷提升應急處置能力。實行全天候輿情動態監測,開通“12313”短彩信平臺系統,建立部、省兩級信息全天候互通機制。開展第三屆全國食品安全宣傳周、農產品質量安全風險評估實驗室開放日等活動。
4.風險評估監測預警能力不斷強化
新增補23個技術性機構為農產品質量安全風險評估實驗室,已啟動農產品主產區質量安全風險評估實驗站規劃建設工作。對9大類食用農產品中的10大風險隱患進行專項風險評估。對150個大中城市蔬菜(含食用菌)、水果、畜禽產品和水產品開展了全年4次的例行監測。強化農產品質量安全國家監督抽查和地方監督抽查。
5.農業標準化工作不斷強化
近年來,我省農業系統按照標準化戰略綱要的要求,在農業部和省標準委的大力支持下,全省農業標準化工作得到長足發展,呈現出快速良好的發展態勢。主要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標準制(修)定數量不斷增加 “十五”以來,全省每年制定、修訂和采用國際、國外先進農業標準都在100項以上,截止2012年底,共累計組織制定國家、行業、地方和企業標準2237項。在保證農業標準數量不斷增加的同時,突出了標準內容、結構和水平的創新。圍繞提高農產品質量安全,開展了無公害、綠色、有機、非轉基因產品質量標準的制定;圍繞現代農業發展,制定了農業機械化作業、節水農業、資源與環境等系列標準;為適應增強企業市場競爭能力和滿足名牌農產品戰略實施需要,開展了企業產品標準、工藝流程、檢驗方法和管理標準的研制;以人參振興計劃和百萬畝棚膜經濟為切入點,開展了蔬菜、水果、食用菌優質安全生產和農產品設施生產等一系列技術規程的制定;以出口創匯型優質農產品基地為依托,在農產品加工、玉米淀粉、雜糧雜豆生產,人參、鹿茸等特產品生產加工方面,采用國際國內先進標準50余項。目前,我省主要生產領域的農業標準與國家標準、行業標準基本協調配套,構建起了以國家標準為主體、行業標準為骨干、地方標準為配套、企業標準為補充的農業質量標準體系基本框架,為農業生產實施標準化提供了技術支撐,也為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提供了執法依據。
二是標準實施載體基礎建設不斷加強 在國家和世界銀行貸款吉林省農產品質量安全項目的支持下,重點改造和完善了現有省、市、縣三級農產品質量檢測中心,截止2012年底,國家已投資建設1個省級中心、3個市級中心、41個縣級質檢站。目前,已成立農業質量安全檢測機構83家,其中有編委批復文件的部、省、市、縣質量監督檢驗機構73家,大型農產品批發市場農產品質量安全監測點10個,初步形成了以部級中心為龍頭、省級中心為骨干、市州級中心為配套、縣級站為基礎、市場(基地)檢測點為補充的農產品質量安全檢驗檢測體系基本框架。具有承擔農業生態環境、農產品、農業投入品等九大類913種產品1626個參數的檢測功能,具備了在一定范圍內開展動植物檢疫、病蟲害防治、環境評價、農產品和農業生產資料質量監測和安全管理的能力,大大提高了我省農產品的質量檢驗監測水平,農產品質量安全監測成為標準實施的最重要領域。
三是推廣應用領域不斷擴大 我省農業標準化工作經歷了從無到有、由小到大、梯次推進,不斷向深度和廣度拓展的過程。在起步階段,從研究品種標準入手,由糧食作物種子質量標準逐步向種子、種苗質量和種子生產技術規程標準發展;在深化階段,產業應用領域由一產業逐步向二、三產業延伸,追求目標由以注重產量擴張為主向注重提高內在質量和安全衛生水平并重轉變;在提高階段,標準內容不斷創新發展,由以品種標準、技術規程為主向環境評價、檢驗檢測方法和管理標準等領域拓寬推廣范圍,由分散的點式發展向規?;凝堫^企業、示范區、生產基地深入。圍繞強化農產品質量的標準配套體系建設,截止目前,全省先后建成各類各級農產品標準化示范區(縣、場)203個,示范基地196個,面積達到3133.3千公頃。所有縣(市)主要農作物種子生產、加工和銷售實現了標準化。各類標準化示范縣(區)的創建以及人參標準化生產基地、標準菜(果)園和“三品一標”標準化生產基地的建設,為農業標準化實施工作的開展提供了有效載體。使標準化示范區輻射示范帶動作用日益增強,農業生產經營行為得到進一步規范,生產者標準化的意識普遍提高,為我省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的提升奠定了堅實基礎。
四是標準化工作機構實現突破 按照省標準委的要求, 2012年,我委組織開展了省級農業標準化專業技術委員會的組建工作。結合我省產業特點,按照農業生產需求和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需要,我們籌建了玉米、水稻、大豆、種子、農機、蔬菜、果樹、食用菌、資源與環境、蠶業、人參11個專業化技術委員會。經省質監局批準,目前成立了包括糧食、種子、農機、蔬菜、果樹、食用菌、資源與環境專業在內的7個農業標準化專業技術委員會。實現了我省農業標準化專業技術工作機構“零的突破”,為我省在各個產業深入推進農業標準化工作奠定了堅實的組織基礎。各專業技術委員會自組建以來,在各自領域開展了包括標準體系建設、標準制(修)定、地方標準項目申報前的初審、標準的實施與推廣和標準研究等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工作。
五是實際帶動成效不斷顯現 農業標準化的實施推廣,推動了“三品一標”產業的發展,提高了優質安全農產品的規模生產能力和內在質量安全水平,促進了農業結構調整和農民增收。截止目前,我省共開發建設了12大類綠色、有機、無公害農產品基地83個,全省“三品一標”認證農產品達到4108個,其中有效使用綠色食品標志產品949個,有機食品335個,無公害農產品2812個,12種農產品榮獲中華人民共和國農產品地理標志登記證書。在此基礎上,我們在農產品生產、標識認證、規格包裝、品牌宣傳等方面,以標準化為引領,取得了實質性地改進和突破,培育了一批具有區域特色的優質農產品品牌,全省已培育開發出中國名牌農產品14個,“吉林名牌”農產品880個。在農業標準化的推動下,隨著產品質量的提高和名牌戰略的實施,我省農產品的市場開拓能力得到不斷增強。近幾年吉林農產品在國內外市場占有份額的穩步擴大,是農業標準化實施帶來的最顯著成效。2012年,有3項農業標準獲吉林省標準創新貢獻獎,其中吉粳88水稻和地理標志吉林長白山人參獲一等獎,藍莓栽培技術規程獲二等獎。
六是扎實推進標準化示范縣實施 “十五”期間,農業部安排我省農業標準化示范區項目6個,項目資金61萬元,涉及6個縣(市、區)?!笆晃濉逼陂g,農業部加大對農業標準化示范推廣力度,共安排我省農業標準化示范縣創建項目14項,涉及13個縣(市、區)。其中:糧食類7項,特產類1項,水果類1 項,蔬菜類5項。項目資金總投入310萬元,示范規模81.3萬畝,建立核心示范區29個,核心示范區面積28萬畝,依托國家、省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27家,輻射帶動周圍農戶2.8萬戶,核心示范區農民收入同比平均增加12.8%。在國家農業標準化示范推廣項目的引領帶動下,我省采取得力措施,加大資金投入,努力擴大農業標準化示范區發展規模,2003年~2010年,全省利用省級農產品質量安全專項經費、農業綜合開發資金落實省級農業標準化示范區項目122個,項目資金總額1228萬元。
二、主要做法
在農業標準化工作中,我們重點圍繞“兩提兩增”,即提升農業標準化生產能力和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增強農業產業競爭力和增加農民收入為基本目標,嚴格按照項目建設標準組織農產品生產企業、協會和農戶進行生產,在農業標準化生產核心示范區建立生產檔案、投入品使用記錄和產品標識,建立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制度,確保對生產過程的全程監控。
一是加強領導,提供堅強的組織保障 項目區都成立了由主管農業的副縣(市)長任組長的項目建設領導小組,農業、質監、工商、發改、財政、供銷聯社、核心示范區有關鄉鎮等相關單位負責人為成員單位,在縣(市)農業局設立領導小組辦公室,負責項目的整體實施。同時,將項目示范建設任務納入政府對核心示范區有關鄉鎮政府綜合目標考核的重要內容之一,各鄉鎮也具體落實了項目負責人,把農業標準化示范項目納入目標管理,縣(市)里落實承包責任,責任到人、任務到人、措施到位,嚴格考核保證了標準化示范縣建設順利開展。
二是政策扶持,建立完善的支撐體系 各縣(市)立足本地實際,對農業標準化示范縣建設在資金、技術支撐、品牌創建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扶持優惠政策措施,對項目區衽資金、項目、技術集成,支持生產技術標準推廣、檢驗檢測體系建設、病蟲害防治、核心技術推廣、農產品質量認證、生產基地與示范區等建設,夯實了標準化生產基礎。同時,各縣都建立了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機構,籌建了檢驗機構,對示范區的示范農產品進行的效監管和農殘檢測。
三是強化管理,健全規范的服務體系 首先是抓好技術指導服務。聘請有關專家組成專職技術服務隊伍,進村入戶,提供技術服務和咨詢,集中解決核心示范區農民在生產中遇到的問題;其次是強化生產過程監管。嚴格按照生產技術規程,做好示范區的標準化生產示范基地建設。積極支持和認真指導各基地鄉鎮開展產地和產品質量認證工作;再次是加強宣傳培訓。堅持“實用、實際、實效”的原則,切據不完全統計,“十一五”期間,全省共舉辦標準化示范管理技術培訓班508期、培訓農民3.5萬人(次),技術骨干培訓班28期,培訓技術骨干4600多人(次),開展咨詢宣傳210場次,印發各類宣傳資料16萬份(冊)。
四是示范帶動,推廣效果不斷深入 以核心示范區鄉鎮和示范村為突破口,大力推廣標準化生產配套技術,加大采用專用優質抗病品種、科學合理施肥、科學用藥等無公害生產技術標準的推廣力度,以示范點建設為依托,大力推廣農業投入品使用過程中的的標準化、規范化,推行使用高效、低毒、低殘留農藥和生物農藥,嚴格執行農藥的安全間隔期;推廣平衡施肥技術和符合無公害生產要求的種植技術規程,使農戶嚴格按有關規程進行標準化、規范化生產,生產技術更加規范,產品質量和經濟效得到明顯。
三、我省農業標準化工作存在的主要問題
盡管我們做了大量工作,并取得了一定成績,但總體看,我省農業標準化工作的基礎還比較薄弱,與新時期農業高效、農民增收、農產品競爭力增強和吉林經濟快速發展的要求還有一定的差距。
一是思想氛圍不適應 相當一部分組織者和管理者,包括企業、農民兩大市場經營主體,對農業標準化工作意識淡薄、認識不足、自覺性不強,“重制定輕實施,重生產輕管理,重產量輕質量”的現象較為普遍,部分科技工作者也沒有像科研項目一樣重視標準。
二是標準的總體水平不適應 重視標準制定,忽略標準制定前的技術研究;現有標準的科技含量不高,生產技術規程方面的多,質量品質、安全衛生和加工儲運方面的少;農產品產中標準多,產前和產后輔助標準少;產品標準水平適應一般化需求的多,與國際接軌的少;標準制定項目多,修訂少,修訂周期較長,不能及時反映市場需求;單個行業標準多,交叉比較少;同類標準中,相同參數不一致,協調性有待改進;兩頭需要強化,國際標準、企業標準應加強制定力度。
三是標準的推廣手段不適應 主要是缺少組織機構和設施手段的支撐。相應的農業標準化工作機構、研究機構和專業隊伍尚未全面建立起來,人才匱乏;標準研究工作滯后,農業標準的科學性、先進性和適用性難以提高;專業技術與標準化要求銜接不到位,懂農業專業技術的人員不懂標準化,懂標準化人員不了解專業技術。
四是標準宣傳貫徹實施不適應 表現在標準的出版發行渠道不暢,生產者難以索取到標準文本;標準的宣傳貫徹、培訓力度不夠,農民自覺應用標準的比例很??;利用標準手段培育名牌、支柱產業、地域品牌的意識還比較淡薄,對標準實施的監督力度不夠。
五是農村生產經營規模與標準化推廣不適應 標準化示范推廣必須與農業生產規?;噙m應,當前以一家一戶為主的生產經營模式與標準化生產很難接軌,既使農民接受了標準化技術培訓,由于農村勞動力素質問題,也很難做到持續,這是制約農業標準化工作一個最為重要的現實問題。
四、今后全面推進我省農業標準化工作的措施
一是圍繞農業產業發展,加快標準體系建設進程 圍繞建立健全統一、權威的農業標準體系,加快各產業的標準制定進度,加大標準清理力度,爭取以人參為代表的優勢產業標準與國際標準接軌。要根據《吉林省標準化戰略綱要 (2010~2015年)》要求,努力使農業各個領域、各個環節和各類產品都有標準可依,力爭到2015年底初步建立起一套科學的、統一權威的、協調完整的農業標準體系。要重視和加強標準體系的研究,針對產業標準化的薄弱環節,從發展戰略的高度和實際需求出發,研究好標準體系建設的發展規劃,具體的指導各產業標準的制定、修訂工作和標準化實施工作。要結合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工作,開展鮮活農產品標準體系建設與完善工作,重點是建立食用菌標準體系,完善蔬菜、水果和人參標準體系;結合現代農業發展,進一步加強農機標準體系建設,加快設施農業標準體系建立前的調研工作。通過標準體系的建立,為農業標準化的實施奠定基礎。
二是圍繞產業升級轉型,加大農業標準的實施力度 要結合農業產業的實際,加強標準示范推廣,以縣為單位,整建制開展農業標準化示范縣創建工作,推廣相應的標準化技術,實現農產品數量和質量的雙提升。要充分發揮各專業技術委員會的主力軍作用,在各產業的標準化示范工作中,引導和充分發揮各產業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和規?;a基地及生產大戶在推進農業標準化進程中的龍頭帶動示范作用,為產業發展提供技術支撐。
三是圍繞農產品質量安全,開展相關標準研究工作 當前,“三農”問題的發展形勢對標準化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尤其是農產品質量安全的緊迫形勢,對農業標準化工作提出更高的要求。所有安全控制技術都應在風險評估的基礎上開展研究,無論是在安全指標的選擇和設定,還是危害安全的關鍵環節進行控制點的選擇,都需要深入研究,按照科學合理的技術路線,確定相應的技術指標和參數,開展標準的制定工作。
關鍵詞:菱鎂資源 現狀 對策
我縣菱鎂儲量豐富,質量好,品位達47%,質量居國內第一,世界第二,是典型的富菱鎂礦。開采和加工菱鎂石是我縣的傳統工業,鎂制品也是我縣主導的工業產品。
現狀分析
一、目前我縣菱鎂石的開采主要以露天開采為主,洞采為輔。露天開采所產生的大量廢礦石和殘土傾壓了大片的山地和荒地的同時破壞了大量植被,使植被無法恢復,這進一步間接地破壞了生態環境。由于經濟利益驅動,致使部分菱鎂企業特別是一些中小礦山企業,進行無節制、粗放式開采而忽視了對菱鎂資源的保護性開采,剝巖滯后于采礦,使大多數礦山采場橫向水平不能推進,縱向不能向下降段延伸,部分礦山幾乎到了被“采死”的境地,嚴重制約了采礦企業的生存與發展。
二、現在的大部分礦山所有者對礦山的所有權都是有經營期限的,這就導致了他們沒有長期經營的打算,更談不上有可持續發展這一先進經營理念,然而輕燒鎂窯生產規模越來越大,每天需要的礦石量也在不斷增多,這就導致他們只注重眼前的利益,無節制的開采與日俱增,而有限的菱鎂資源卻與日俱減。菱鎂礦是不可再生性資源,到目前為止,富礦越來越少,開采菱鎂石不但對資源造成巨大的浪費,同時也對生態環境造成極大的破壞,
三、開采菱鎂石破壞生態環境,使資源減少,而加工菱鎂石也會污染環境,開采出來的菱鎂石要經過篩選,破碎,送到輕燒窯鍛燒,鍛燒過程中會產生煙塵、二氧化硫、一氧化碳等污染因子,鍛燒后加工過程中會產生粉塵等污染物,除成品外還產生一些固體廢渣。加工菱鎂石主要有以下三種方式:一是輕燒鎂窯,二是電熔鎂爐,三是重燒鎂。輕燒鎂是以菱鎂石為原料、煤為燃料,生產出各種規格的輕燒鎂粉;電熔鎂是以菱鎂石或輕燒鎂粉為原料、以電為能源,生產出大結晶;重燒鎂是以菱鎂石和煤為原料,生產中檔鎂砂。
四、我縣目前加工鎂石的方式是以輕燒鎂窯為主,全縣共有輕燒鎂窯432座,每座窯每天平均生產輕燒鎂粉14噸,每生產一噸輕燒鎂粉需要消耗菱鎂石2.5噸、消耗煤0.37噸。按每天350座輕燒窯正常工作,每窯生產300天計算,每天消耗礦石12,250噸,消耗煤1813噸,則年消耗礦石3,675,000噸,年消耗煤543,900噸。眾所周知,菱鎂石和煤都是不可再生資源,而輕燒這種生產方式每天需要消耗大量的菱鎂石和煤,燃煤產生的濃煙也會對大氣環境造成極度的污染。
我們不能因為浪費資源和污染環境而不發展,發展是人類歷史的永恒主題。因此要緊緊圍繞我縣經濟社會發展的總體戰略,在發展中解決問題。
解決對策
一、為了使有限的菱鎂資源發揮更大作用,改變現在生產出輕燒鎂粉就賣出去的做法,只有將生產出來的輕燒鎂粉進行深加工,把輕燒鎂粉燒成大結晶,再把大結晶加工成鎂碳磚…提高單位產品的科技含量,提高單位產品的附加值,使生產經營者們認識到進行深加工比賣初級產品更加有利可圖,這樣,他們對礦石的需求量就會減少,開采規模也會隨之下降,隨之而來的就是生態環境的逐步好轉。
二、一方面對鎂資源必須節約使用,以延長這類資源的使用年限;另一方面要走集約型資源發展之路,依靠現代科技,提高資源利用率和產品附加值,實現低投入、高產出。在生產全過程要強調節約原材料和能源,減少廢棄物的數量和毒性。如果不是以出售輕燒鎂粉為主要產品,而是將輕燒鎂粉進行深加工,就會使生產輕燒鎂粉過程中的污染物減少,污染物總量下降,對環境的污染程度就會降低,這將是一個良性連鎖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