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山洪災害防御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山洪災害是由強降雨引起的一種自然災害,主要發生在一些坡降大或者洪水陡漲陡落的流域地區,大部分山洪災害頻發流域都是地形破碎,每年的汛期一般是山洪災害的高發期。現在山洪災害成為了一個突出問題,我國今年因山洪災害帶來的人員死亡占洪災的50%以上。為貫徹落實防洪精神,需要在全國范圍開展小流域山洪災害防治工作。
1.小流域山洪災害的原因
導致小流域山洪的因素很多,大概分為自然和社會的兩種屬性。它的形成發展以及危害程度由包括降雨和地形地質在內的自然因素和人類活動等在內的社會因素共同造成的。
(1)地形條件影響。地形地質條件的好壞是影響山洪災害的重要因素。我國地勢整體西高東低,山丘面積大,占總面積的高于2/3,而且呈階梯狀形態分布。在階梯過渡地帶以及山系邊緣地帶,山地坡度可以達到30°~50°,河床陡瀑布多,非常容易形成山洪災害。此外,如此多的山丘區導致地質構造變得復雜,縱向構造以及歹字形構造非常多,對泥石流的產生有很大的影響作用。小流域越多為源短坡陡或者水斷面窄的地形,這就為洪水快速匯集提供了非常有利的地形條件,所以使得山洪更容易發生。
(2)水源條件影響。誘發山洪災害的直接因素就是降雨,山洪和降雨誘發的泥石流災害與降雨量以及降雨強度有很大的關系。多數情況下降雨量大就是意味著降雨的激發能力強,容易產生泥石流、洪水災害以及滑坡災害等。雨水強度大的時候會迅速匯聚在地表形成徑流從而引洪水,降雨時間多時徑流量相對就大,因此雨水對巖體土壤的侵蝕就相對加強,山洪、滑坡以及泥石流產生就更加頻繁。小流域洪水的要在大量、快速的水源下才能發生,一般在降雨充沛、暴雨或特大暴雨出現頻繁的地區容易產生災害。
(3)植被條件。小流域山洪災區一般處在社會經濟相對落后的山區,當地村民主要經濟來源就是山坡,為了追求經濟效益,有的地方將植被廢除從而改種收入好的經濟果林,這樣就造成了地表的蓄水能力下降,山洪更容易產生。
(4)經濟社會因素。為了發展經濟,很多山丘區資源開發活動非常頻繁,受人多地少的制約,人類活動已經劇烈擾動了地表環境,加劇山洪災害。而山丘地區居民房屋一般在河灘邊,遇到山洪滑坡或者泥石流暴發就極易給人員以及財產帶來損失傷亡。而在山丘區的城鎮同樣也由于經濟因素經常受淹損失嚴重。山丘區的水庫雖然數量多,但是分布廣標準低、質量低而且管理落后,很容易失事造成下游毀滅性的災害。
2.小流域山洪災害的主要特點
山洪災害隨著不同區域的降雨以及經濟活動和地形的不同會表現出時間分布以及危害程度等方面很大的不同。我國小流域的山洪災害特點有下面幾點:
(1)可預見性小,突發性強。山洪,泥石流以及滑坡等災害突發性強而且預測預報的難度大,我國山丘區一般坡高谷深而且匯流較快,導致洪水暴漲暴落,降雨的高強度使得從降雨到山洪災害形成一般只要幾小時, 甚至小于一小時,再者短時暴雨沒有分布地域性規律、科學設施的落后,給山洪預測預防預警工作帶來很大困難。
(2)破壞性大。山丘區大多溪河密集,山高坡陡,人口和財產分布在一些較低平地上,這導致短時間的洪水過境就能造成很大的災害產生。洪水匯流快使得產生的泥石流沖毀能力很強,當大中型的泥石流暴發時,所過的地方遭受的就是毀滅性打擊。滑坡體的下滑盡管需要一定時間,有的一晝夜只有幾厘米,有的幾個月幾厘米。但如果有外界條件的誘發,滑坡速度可能會突然增大,坡面徑流快速匯集流速大,造成無法預料的巨大損失。
(3)山洪災害具有鮮明的季節性。山洪災害在暴雨的激發下產生,因此與暴雨的發生時間有關系。我國各不同區域的降雨有不同的特點,這就使得山洪災害有很強的區域性。西南、秦巴以及江南丘陵和東南沿海地區的山洪災害較多,而干旱的西北地區以及青藏高原地區山洪暴發頻率相對較低,發生暴雨及大暴雨從而導致山洪災害的時間主要是6-7月梅雨期。
(4)分布廣泛,發生頻繁。我國降雨集中在夏秋季,加之我國人口眾多地形地質復雜,人們居住相對分散,洪水、泥石流以及滑坡災害分布范圍廣,發生也比較頻繁。
3.小流域山洪防御的對策
(1)推進小流域山洪防御工程設施建設,有效防御山洪災害、減少災害損失。不斷加大水利基礎設施建設,提升小流域山洪災害的防御能力,增強工程措施力度。此外,要抓住大規模水利建設的機遇,加大山丘區水利建設的資本投入,突出山洪防治工程。提高小河流的防洪標準。由于山區經濟較為落后,河道的護岸存在標準低以及質量差等很多問題,要根據防洪避洪的要求,進行加固,提高防洪避災能力。
(2)加強日常管理,建立小單元、小流域的山洪災害的預警體系。把小流域山洪災害的防御重點轉移到“自防自救”的建設上,建立村級預警系統。確定適當的預警員在降雨期負責觀測雨情和水情,認真巡查可能出現山體滑坡等災害的地段,遇有大暴雨或者臺等預警要及時發預警信號。定期檢查周邊山體,發現情況要做好觀察記錄,及時上報。村單元還要明確本村的危險地段,方便有災害時的人員撤離。
(3)加強山丘區管理,建立科學防災體系。除了針對災害本身,提高山區群眾的躲災避災意識、宣傳山洪防御知識,指導山區居民摒除僥幸心理、提高自我保護能力能力也是非常重要的。此外還要對重點防護地段做好汛前檢查工作 ,對防洪設施以及機構設置的落實要全面檢查,各部門的責任落實要到位,明確工作的目標任務。山丘區的各種社會活動一定要規范化,讓山區居民適應自然的規律,避免因為不合理的活動而導致的山洪災害。加強河道管理,加大執山洪相關的法力度,加強監控山洪災害地區的土地開發管理,充分考慮山洪災害可能帶來的風險,控制人員財產繼續向山洪災害潛在區繼續發展,已經開發的地區也要加強相關活動的監控管理,防止一切可能導致山洪災害的活動。
此外還要完善已有的基層防汛防臺體系建設,在完成的體系基礎上不斷的細化完善。努力實現組織健全、預案實用、響應迅速、全民參與、保障有力等的基層防汛防臺體系,完善小流域山洪災害的防御方案并檢查保證方案的合理性和可實施性。
(4)保持水土的綜合治理。主要是減少地表徑流,增加降水入滲程度,改變小地形,將坡地改成平地,改善地面糙度增加樹冠的截留,改變土壤的物理性質。當降水抵達到地表后首先被地表的植被截留,然后再可能在產生徑流,對流域的降雨起到緩沖作用,延長洪水的匯流時間。在一些流域可以實施了梯田林草措施,改變了土地利用方式,增加了流域植被覆蓋度,減輕了雨滴對地面的擊濺,提高了蓄水保土能力,減輕了地表徑流的沖刷作用,減輕和消除崩塌,滑坡等重力侵蝕現象,減少災害發生。
建立水生態保護基金,保證水庫在供水發電以及旅游漁業等方面的收入穩定,落實生態補償政策,從這些資金中提取環境保護所需要的基金來進一步加強水生態的保護與修復。對水庫水生態問題要提高科學管理水平,廣泛聽取意見做好水庫管理規劃工作,將不同水生態環境問題劃為不同的課題來研究,為水庫發展做好基礎理論以及技術支撐。
(5)健全法律法規體系,加強科普宣傳。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水土保持法》等系列法律法規的保證下,制定相應的小流域山洪災害的防御發展規劃。在政府的配合下,貫徹執行各種防御措施并嚴格監督檢查,使山洪災害的防御工作落到實處。加強山洪災害防御的科普教育工作,強化群眾在這方面的環境意識,利用電視廣播以及報紙網絡等媒體開展各種山洪災害防御以及環境保護科學知識的宣傳,普及防御措施。
4.結語
小流域山洪災害防治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涉及的范圍廣,包括自然科學氣象、水利、地質林業以及人文意識、等多個部門,所以小流域山洪防御工作要有一定的災害防御管理體系,由各級政府發揮主導作用,保障人民生命財產安全。
參考文獻:
關鍵詞:赤峰市松山區 非工程山洪防御 監測 預警
一、松山區基本情況
1、地理位置
松山區位于東部赤峰市南部,屬燕山山脈七老圖山東麓。全區地勢西高東低,呈波狀傾斜,海拔高度由2067米逐漸下降到436米。境內地貌類型有中山、低山丘陵和河谷平川三種。西部中山地貌區,占總土地面積的34.8%,中部低山丘陵地貌區,占總土地面積的48.3%,東部河谷平川地貌區,占總土地面積的16.9%。
地理坐標為北緯42°01′~42°43′,東經117°47′~119°39′。東西最長152.5公里,南北最寬77公里。東與敖漢旗相望,西與河北省圍場區(縣)毗鄰,西北與克什克騰旗搭界,南與喀喇沁旗、紅山區、元寶山區接壤,北與翁牛特旗相連。
全區總面積5618平方公里,總人口53.5萬,轄7個街道、29個社區,14個鄉鎮244個行政村。松山區位于蒙、冀、遼三省區的交匯處,是東北、華北地區的結合部,是環渤海經濟圈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赤峰市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2、氣象水文
松山區屬中緯度溫帶半干旱區,其特點是多季風,少降水,富日照、輻射強、寒暑變化強烈、干濕周期明顯,全年平均溫度6.8℃,最高氣溫39.5℃,最低氣溫零下29℃,全年日照2800—3000小時,≥10℃有效積溫2800--3300℃,無霜期120—135天,年降水量350mm左右,主要集中在7—8月份,且十年九旱,尤其是每年的春季干旱十分嚴重,對農牧業生產影響很大。海拔高(600—1000m),光照充足,晝夜溫差大,具備生產各種糧豆的優越條件。
松山區有大于100平方公里的河流24條,50至100平方公里的河流14條。多年平均地表水資源量26797萬m3,多年平均地下水資源量27197萬m3,多年平均重復水資源量7655萬m3,多年平均水資源總量46338.79萬m3。地下水資源利用總量為10456萬m3。
地下水類型主要為基巖裂隙水,分布面積廣,厚度較大 ,裂隙發育;此外還有玄武巖成巖裂隙水和風化裂隙水、玄武巖裂隙水、花崗巖裂隙水、變質巖裂隙水,分布在區境部分地區。
二、山洪災害發生的主要因素
一是地質地貌因素。我區地形為山區、坡陡、谷深,切割深度大,侵蝕溝谷眾多,其地質大部分是滲透強度不大的土壤,土壤多為棕壤土,其下部為半風化碎屑巖石,遇水易軟化、易崩解,一遇到局部暴雨形成較強的地表徑流沖擊時,從而形成山洪災害。
二是氣象水文因素。山丘區小氣候影響形成不穩定的氣候系統,往往造成持續或集中的高強度降雨,汛期降雨持續偏多,使土壤水分飽和,地表松動,遇局部短時強降雨后,降雨迅速匯聚成地表徑流而引發溪溝水位暴漲、泥石流、崩塌、山體滑坡。
三是人類活動影響因素。山丘地區過度開發土地、陡坡開荒、削坡建房,改變了地形、地貌,破壞了天然植被,加之亂砍濫伐森林,失去水源涵養作用,均易發生山洪。由于人類活動造成河道的不斷被侵占,河道嚴重淤塞,河道的泄洪能力降低,也是山洪災害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
我區山洪災害特點是:
季節性強,主要發生在6-9月份,主要集中在汛期,尤其主汛期更是山洪災害的多發期。頻率高,每年汛期都有山洪災害發生。
區域性明顯,易發性強。山洪主要發生于山區、丘陵區及山地,特別是位于暴雨中心的上述地區,暴雨時極易形成具有沖擊力的地表徑流,導致山洪暴發,形成山洪災害。
來勢迅猛,成災快。山丘區因山高坡陡,溪河密集,降雨迅速轉化為徑流,且匯流快、流速大,降雨后幾小時即成災受損,防不勝防。
破壞性強,危害嚴重。山洪災害發生時往往伴生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質災害,并造成河流改道、公路中斷、耕地沖淹、房屋倒塌、人畜傷亡等,因此危害性、破壞性很大。
防災工程措施現狀:
我區自八十年代起就開始以小流域為單元的水土流失治理工作,在荒山荒坡上進行坡改梯建設和退耕還林還草。在溝道內修筑谷坊、淤堤壩等攔蓄工程,在主要河段修建堤防工程等。這些工程措施的實施大大減少了地表徑流的匯聚,降低了山洪災害發生的頻率,抗災減災效果顯著。
三、松山區監測預警站點布設
一、盡快科學劃定山洪泥石流災害危險區域,設立警示標志
各地防指要立即組織國土資源、水利等部門專家,迅速開展全面排查工作,盡快科學劃定危險區域。對于排查出的危險地段、區域,要立即設警示牌。同時要在用于抗震救災指揮的地圖上予以明確的標識。特別是對人員較為密集的受災群眾安置區,要加強對安置區周邊環境的檢查,如位于危險區域內,要盡快重新選址搭建安置點。
二、制定完善應急預案強化臨災避險
按照以防為主,以避為先理念及時制定本地區當前的山洪泥石流災害防范應急預案。預案制定要細致,要有很強的可操作性,除了包括常規的應急響應規程下的內容,還要特別注意細化發生災情時如何通知、按什么路線轉移、轉移到什么地方等內容,確保一旦接到預警,相關責任人能按照預案及時到位,受災群眾能在責任人組織下按照預案快速轉移至安全地帶。
三、加強預測預報,強化災害預警
要盡快恢復震損山洪災害監測預警系統,使其正常發揮監測、預警作用。氣象、水文、防汛,國土等部門要密切關注天氣變化情況,強化會商協作,加密監測頻次,對重點區域、重點部位做到定點測報,及時山洪地質災害氣象預警預報信息,逐級傳達到位。對威脅較大的重大隱患點要實行24小時監測,發生降雨時,要加密監測巡查頻次,隨時掌握現場動態。要合理調整、確定臨界值,出現災害征兆或監測數據達到臨界值,要果斷發出臨災預警,并采取各種方式將預警通報至相關責任人、相關區域群眾。
四、逐級落實各類防汛責任人,強化措施落實
有條件的地區要進行公示,確保責任落到人頭。各類責任人要及時上崗到位,按照職責分工立即開展相關工作,保障每一環節、每項工作落到實處。要按照責任分工,要落實人員對災害易發區等重點部位特別是群眾安置點進行雨前排查、雨中巡查、雨后核查,特別要強化雨中的巡查觀測,一旦發現災害隱患,要迅速啟動相應級別的應急響應,按照預案規定,果斷、有序組織群眾撤離。
一、基本情況
我鄉山洪地質災害點多面廣,以崩塌、滑坡、危巖為主,其中較為嚴重的山洪地質災害隱患點有4處。
二、2013年趨勢預測
(一)降水預測
在汛期(3—10月),集中降雨和持續強降雨是導致山洪地質災害發生的直接誘發因素。主汛期(4-6月)全鄉的降雨量略多于去年,5月下旬到6月上旬為降雨相對集中期,局部特強降雨引起的局面洪澇和衍生山洪地質災害發生的機率高。后汛期(7-9月)降雨量與去年基本相當。
(二)山洪地質災害發展預測
由于長期干旱,導致地表開裂嚴重,一旦降雨,必將增加雨水的滲透量,崩塌、滑坡和泥石流發生的可能性就變大。全年各時段均有發生地質災害的可能,地質災害以群發突發的小型崩塌、滑坡、泥石流為主,防治形勢非常嚴峻。
(三)山洪地質災害分布的主要區段
村10、11組;高龍8、9、10、12組;清水4、5組;紅旗3、11、12組;以上4個村組的部分地帶為防范重點。
(四)重點防范期
今年,我鄉山洪地質災害的重點防范期為4-7月的主汛期。8-10月的后汛期,受暴雨等影響,發生山洪地質災害的可能性也很大,尤其要加強連續集中降雨時期及此后數天內重點區段、重要災害點的防范,必要時應采取臨時緊急避讓措施,避免人員傷亡。
三、山洪地質災害防治的主要措施
(一)加強領導,落實責任
山洪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實行行政首長負責制。各村(居)委會應成立以村委會主任為組長的山洪地質災害防治工作領導小組,統一組織協調轄區內的山洪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國土資源所在國土資源局及鄉政府的統一領導下,具體負責山洪地質災害防治的牽頭組織、協調、指導和監督工作。鄉安辦、經發辦等部門各自負責職責范圍內的山洪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形成政府主要領導牽頭,職能部門具體負責,相關部門密切配合的山洪地質災害防治管理體系。
(二)健全制度,明確人員
各村委會及有關部門要進一步健全山洪地質災害監測、預報制度、汛期值班制度、巡查制度、災情速報制度和月報制度。要嚴格執行汛期24小時值班制度,明確值班責任,做到人員到崗,向社會公布聯系方式和聯系電話,確保聯絡暢通。鄉政府汛期山洪地質災害值班電話:各村委會、各部門要按照山洪地質災害速報制度的規定,做好山洪地質災害災情和地質災害隱患點險情的速報工作。
(三)立足防災,輔以治理
1、國土資源所及各村委會要采取行之有效的方式,加強山洪地質災害防治和防洪科普知識的宣傳培訓,要進村入戶宣傳,讓廣大基層干部及受威脅群眾懂得基本的防災、減災知識,切實增強山洪地質災害和防洪防范意識和臨災自救、互救能力。
2、各村委會要在汛期對轄區內山洪地質災害情況進行調查,掌握各隱患(危險)點、危險區段的情況,對重點防護區段和重要災害隱患點落實防災責任人。
3、各村委會要對重要山洪地質災害隱患點采取必要的防治措施,對需要理溝排水的,組織人員完善排水系統。國土資源所要向上爭取項目,對危險山洪地質災害隱患點進行治理。對由工程建設引起的山洪地質災害,責任單位要及時做好治理工作。
(四)完善機制,群測群防
重點山洪地質災害隱患,由所在村委會明確防治責任人。完善村、組二級群測群防網絡,及時報告和調整網絡人員名單和聯系方式。國土資源所要及時發放“地質災害防災工作明白卡”和“地質災害防災避險明白卡”。落實巡查監測和報告責任;發現險情有擴大、加劇異變情況,或其他明顯征兆,要及時上報并立即組織人員撤離。新發現的隱患點要及時落實群測群防責任,采取有效防范措施。
(五)強化責任,明確主體
為了使山洪地質災害發生后治理工作能及時開展,防治在災害治理工作中相互扯皮、推諉。根據屬地管理原則,結合我鄉實際,現再次明確防治主體和責任。
1、因采礦引發山洪地質災害的防治監測主體為誘發山洪地質災害礦山企業。
2、因建校開挖山體引發的滑坡、崩塌等山洪地質災害的防治監測主體為學校。
3、因建房開挖山體引發的山洪地質災害的防治監測主體為建房戶。
4、因自然因素造成的山洪地質災害監測防治主體為當地村委會。
關鍵詞:山洪災害;應對措施;防治
中圖分類號:E271文獻標識碼: A
1. 基本情況
1.1 西平縣概況
西平縣位于河南省中南部、駐馬店市北端,東臨上蔡縣、西接舞鋼市、舞陽縣,南依遂平縣,北臨漯河市。地處北緯33°11′~33°32′,東經133°36′~114°13′之間。縣境東西長60公里,南北寬32公里。
1.1.1氣候
西平縣地處亞熱帶向暖溫帶過度地帶,屬大陸性季風型半濕潤氣候區。冷熱適中,四季分明,夏熱多雨,冬寒晴燥,春旱多風,秋旱少雨,冷暖和旱澇轉變較為突出。年平均氣溫14.8℃,最低月(元月)平均氣溫0.9℃,極端最低氣溫-15.3℃;最高月(七月)平均氣溫27.8℃,極端最高氣溫43.1℃。
1.1.2 地形地貌
縣境地勢西高東低,最高海拔550多米,最低53米,平均59.9米。伏牛山余脈自縣境西南綿延入境,形成山區向平原過度的地帶。西部為山丘區,有大小山峰10余座,面積55.5平方公里,占全縣面積的8.85%,西、隧交界的龍泉寺山海拔553.2米,為境內第一高峰;中部和南部有師靈、蔡寨、金剛3個緩崗,占全縣面積的5.5%;平原占全縣面積的85.65%。平原中有號稱西平“坡”的洼地。其中最著名的是東部的老王坡,面積140多平方公里。
1.1.3 水文
西平縣多年平均降雨量881.7毫米,多集中于汛期(6-9)四個月,可占全年降水的60%以上;年際變幅很大:據資料統計,最大年與最小年年降水量比值可達3.65至3.82倍,最大年降水量與多年平均降水量比值為1.54至1.89倍,最小年降水量較多年平均降水量小1.9至2.4倍。
1.1.4山洪災害分布
西平縣境內山洪災害主要分布于西部出山鎮,由于該地區屬山丘區,因此發生山洪災害區域占相當比例。出山鎮受山洪威脅的有韓堂、李孟銀、劉清管、李元溝、菜坡、朱倉莊、月林、大蘇莊、任莊、牛昌、狄莊、酒店12個行政村,其中韓堂、李孟銀、劉清管、李元溝、菜坡、朱倉莊、月林、大蘇莊、任莊9個行政村的38個自然村處在歷史洪水位線以下,受山洪災害威脅嚴重,為重點防治區,其他3個行政村67個自然村為山洪災害一般發生區,屬一般防治區。
1.1.5歷史山洪災害
西平縣地處南北氣候和山區向平原的兩個過渡帶。降雨年際、年內變幅很大,暴雨突發性大,山洪災害發生頻繁。據《西平縣志》資料統計,自明代(1460年)以來的500多年間,西平縣發生特大水災兩次:一次在明萬歷二十一年(1593),另一次是在1975年。至解放前夕(1949年)西平縣境內所發生大的水患災害有40次。1949~2009年60年間,發生洪澇災害的年份有32年。
2.建設目標及任務
.2.1建設目標
通過建設監測預警系統、強化群測群防體系、完善防御預案、宣傳防御知識、提高全民防災避災意識等非工程措施為主的建設,有效防御山洪災害,改變山洪災害日趨嚴重的局面,減少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尤其是有效避免群死群傷事件。
.2.2建設任務
在西平縣山洪災害防治區出山鎮的12個行政村38個自然村開展山洪災害防治非工程措施建設,主要內容包括山洪災害普查、危險區的劃定、臨界雨量和水位等預警指標的確定、監測預警系統建設、責任制組織體系建立、防御預案編制和完善以及宣傳、培訓、演練等。
1、普查山洪災害防治區內出山鎮20個行政村155個自然村的自然和經濟社會基本情況、人口分布情況、山洪災害類型、歷史山洪災害情況、受山洪災害威脅的人口、住房、耕地及主要經濟設施分布情況等。
2、根據普查結果,在受山洪災害威脅的行政村劃定危險區、安全區。
3、根據歷史降雨及山洪災害情況,結合地形、地貌、植被、土壤類型等,確定每個受山洪災害威脅行政村的預警指標。
4、建設西平縣山洪災害監測預警系統,包括雨水情監測、監測預警平臺、預警等子系統建設。其中雨水情監測系統包括新建12個自動雨量站、2個多要素自動雨量站、41個簡易雨量站、9個簡易水位站;監測預警平臺建設包括在縣水利局搭建防汛計算機網絡、組建市到縣防汛異地會商視頻會議系統、編制山洪災害監測預警系統軟件;預警系統建設包括縣及出山鎮、12個行政村配置各類預警設施設備。
5、根據山洪災害防御特點和現狀,在西平縣1個鎮(出山鎮)12個行政村分別編制和完善縣、鄉(鎮)、村山洪災害防御預案,建立縣、鄉(鎮)、村、組、戶五級山洪災害防御責任制體系。
6、利用會議、廣播、電視、報紙、宣傳欄、宣傳冊、掛圖、光碟及發放明白卡等方式宣傳山洪災害防御知識,對各級責任人、技術人員進行山洪災害專業知識培訓和技術培訓,在重點山洪災害防治區組織開展1-2次山洪災害避災演練。才能確保萬無一失。
3. 幾點建議
一是繼續加大山洪災害防御工作投入。如宣傳、培訓是一項常態性工作,人們的主動避災意識和自救能力仍需加強,人為誘發的山洪災害日益突出,需要進一步加強宣傳教育,普及災害的基本知識,增強防災避災意識,提高自救能力,少部分群眾仍在濫砍亂伐林木,不注重保護生態環境;修路、開礦、河道棄渣、占河建房、開挖坡角、削坡取地建房等行為,破壞了山坡原有的穩定性,并且無任何防護措施,給山洪災害防御工作留下了隱患。只有持續加強宣傳培訓,才能使廣大群眾的防御意識根深蒂固。同時,對深山區的鄉鎮、村莊應建立多種通信措施,如微波通信、大功率對講通信等也需要加大投入力度。
二是建立運行管理經費來源長效機制。盡管我縣多次要求落實運行管理經費,但我縣財政困難,經費難以真正落實。水情設施設備、監測預警平臺設備都屬于技術含量高,更新較快的產品,并且受天氣等自然條件的影響較大,其養護、檢修、更新比較頻繁,運行費用及配件更新費用較高,因此應將其運行維護費用納入正常經費,確保其有故障時能得到及時檢修,從而在山洪災害防御中充分發揮作用。請國家象安排水利工程管理養護經費那樣,每年給地方補助一定數量的運行維護經費,確保山洪災害防治非工程措施長期發揮效益。
三是我縣的水庫工程管理單位、河道工程管理單位、滯洪區工程管理單位要配備必要山洪災害預警、預報設施,實現信息共享,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開展山洪災害防治及全縣的防汛抗旱工作。
四是加強工程措施建設。我縣現有小型水庫7座,中型水庫2座,河堤253千米,對防御山洪災害起到了一定的作用。自上世紀八十年代開始,我縣開展了以小流域綜合治理為主的水土保持工作,積極開展退耕還林、還草,改善生態環境。同時,加大河道治理及堤防工程建設力度,增加植被,減少水土流失,提高了抗災能力。但由于基礎條件差,山洪災害防治工程措施仍然滯后,與當地經濟社會的發展仍然不相適應。多年來,我縣主要防洪河道及防洪工程得到廣泛關注,但忽視了山地、山洪溝的治理,山丘區所有村、小流域無堤防,一旦山洪暴發,無可依托的工程防御措施。目前雖然完成了譚山、竹園、黃灣、任三樓四座水庫的加固處理,但還未經標準洪水考驗,其他五座水庫除險加固工作正在進行。總體上看,我縣現有的防洪工程沒有完全達到設計標準,山洪溝、泥石流溝以及滑坡急需治理,防災形勢十分嚴峻,急需加大工程建設力度,從根本上解決后顧之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