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山洪地質災害防御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一、組織指揮機構
當出現突發性局地山洪災害后由縣委、縣政府主要領導牽頭,組織相關部門研究情況,根據險情、災情迅速作出決定,縣防汛指揮部命令,啟動預案,各成員單位及有關部門按預案分工協作,所在鄉鎮政府及防汛單位具體實施。
二、工作職責
1、職能部門工作職責:
當河道出現突發性險情或出現突發性山洪災害時,縣防汛指揮部命令,水務局派員現場技術指導,制定方案,屬地鄉鎮負責組織實施。當發生突發性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質災害時,縣防汛指揮部命令,礦管辦(滑坡辦)派員現場技術指導、制定方案,屬地鄉鎮負責組織實施搶險。
1)、縣氣象局負責誘發山洪災害的天氣監測和預報,提前做好強降雨和災害性天氣預報,為山洪災害防御提供氣象預報信息。
(2)、縣礦管辦負責地質災害防治規劃和治理,全面掌握地質災害分布情況,確定降雨可能誘發泥石流、滑坡等災害危險區域,分析標明災害可能發生的程度及影響范圍,把防災“明白卡”發放到村、戶,并加強監測預警,切實做好我縣礦山汛期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質災害的防治監督檢查工作和技術指導。
(3)、水務部門要做好山區洪水預報及各類水利工程的安全度汛工作,最大限度地減少山區洪水災害造成的損失。
(4)、建設部門要全面掌握山洪災害易發地區群眾居住分布情況,加強城鄉居民點的規劃建設和管理,嚴格對山洪災害易發地區工程項目的規劃審批,使各類設施建設盡可能避開山洪災害危險區域。
(5)、民政部門要做好山洪災害危險區群眾轉移安置和生活救助工作。
(6)、農業部門要做好山洪災害群眾籽種供應工作。
(7)、交通部門要做好山洪災害道路的搶修疏通工作。
(8)、財政部門要做好山洪災害資金扶持工作。
(9)、林業部門要做好山洪災害林木的搶護工作。
(10)、縣防汛指揮部辦公室要加強山洪災害防御工作的組織協調和督促檢查,及時研究處理突發的山洪災害。
(11)、縣糧食局、電力局、人武部、公安局、供銷聯社、商業局、物資局、衛生局、廣電局、發改委、電信局、移動公司、教育局、經貿局、旅游局等相關部門按照縣防汛搶險應急預案職責執行。
2、鄉鎮工作職責:
(1)鄉鎮長對本轄區防汛工作負總責,全面廣泛深入宣傳防汛知識法律法規,做好廣大干部群眾抗洪搶險救災組織動員工作。
(2)及時組建搶險隊伍搶險抗災,落實防汛職責和任務。
(3)積極籌措防汛搶險所需物資。
(4)加強防汛值班,固定防汛專用電話,確保水情、雨情、險情、災情快速傳遞和防汛搶險指令的執行。
(5)及時如實統計,快速上報洪澇、地質災情。
三、山洪災害報告和處理程序
如果發生山洪災害,所在鄉鎮政府應在6小時內,同時迅速上報縣防汛辦、縣礦管辦;如果發生山洪災害,山區鄉鎮政府應在4小時內、平原鄉鎮應在2小時內迅速報縣防汛辦。防汛辦、礦管辦、城鎮防汛辦在1小時內按程序報縣防汛指揮部領導和上級部門,積極做好搶險救災工作。
四、監測預報
各鄉鎮政府要建立嚴格的防汛24小時值班制度和領導帶班制度,各級領導手機要全天待機,保證防汛通訊聯絡暢通,并及時處理雨、水、險情警報。凡接到強降雨預報,要精心組織,妥善安排,迅速通知受威脅地區群眾做好防汛抗災準備。凡30分鐘內降雨超過10mm的地區,做好啟動山洪災害防御預案準備,派員監測重點滑坡、泥石流多發區域的險情;凡1小時降雨量超過30mm的地區,要適時啟動山洪災害防御預案,各級黨政部門領導要深入一線靠前指揮,果斷啟動山洪災害防御預案,有條不紊地開展抗洪搶險,盡最大努力,保障人民生命財產安全。
五、預警信號方式
(1)、當突發性山洪地質災害發生時的報警按照《縣防汛搶險應急預案》、《縣突發性地質災害預案》規定的報警方式執行。
(2)、山區鄉鎮山洪暴發時采取鳴鑼報警方式。
六、搶險救災
1一旦發生險情,在及時向上一級防汛指揮機構報告的同時,當地應急搶險隊要迅速投入搶險救災,確保災區人民生命安全,盡量減少財產損失。
2對可能造成新的危害山體、建筑物等要落實專人進行監測、防御。
3當發生災情、要首先把被困人員迅速轉移到安全地帶。
4如有人畜傷亡,要及時搶救受傷人員,清理、掩埋人畜尸體。
5對緊急轉移人員作好臨時安置,確保他們有飯吃、有衣穿、有水喝,衛生部門要做好疫病防治工作。
6迅速組織力量搶修水、電、路、通信等基礎設施。
七、保障措施
1、汛前檢查
汛前,縣級有關部門及鄉鎮政府要對所轄區域進行一次全面檢查,發現問題登記造冊,限期處理,消除隱患問題,該搬遷的要及早搬遷,對一時難于解決的問題,要安排專人負責防守。
2、宣傳教育
要加強山洪災害防御工作的宣傳,向社會公布山洪災害危險區分布范圍和相應的防御措施,要采取廣播、電視、宣傳欄等多種方式,廣泛宣傳山洪災害的防御知識,提高群眾防災,避災意識。如遇險情,做到防、撤、搶有序進行。并采用簽發明白卡、張貼公示、培訓宣講等方式廣泛向可能受災群眾預先交底告知。
關鍵詞:特點 問題 對策 建議 體系
中圖分類號:P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一、基本地理狀況及氣象災害主要特點
贛州地處北緯24o29’-27o09’,東經113o54’-116o38’。全市多年平均降雨量為1601毫米。境內有各類水庫980多座,山塘8萬多座。地形以丘陵為主,面積占總面積的61.1%。土壤的成土母質為花崗巖、紫色頁巖、沖積土、紅砂巖及第四紀紅色粘土,土壤保水能力差。復雜的地理條件,使贛州成為典型的氣象災害特別是暴雨型山洪災害易發、多發且危害嚴重的地區。
縱觀多年來災害發生狀況,主要有以下特點:
一是臺風帶來降雨強度大,導致災害嚴重。7-9月受福建、廣東沿海登陸的臺風影響多,特別是強臺風影響,容易帶來突發性洪災。如在2006年受“格美”臺風影響而發生的“7.26”洪災,上猶縣五指峰鄉黃沙坑村過程降雨量達386.6毫米(其中3小時降雨量179.3毫米,6小時降雨量224.8毫米),從暴雨出現到洪峰發生,其間隔時間僅約1個小時。山洪來勢兇猛,造成了極大損失。
二是山洪發生季節性強、時段較分明。災害主要發生在汛期,特別是在4-6月主汛期,降雨量占全年的50%,期間發生的災害占全年的80%以上,7-9月降雨量占全年不足20%。
三是地質災害點多面廣,呈普遍性、分散性。土壤保水能力差,農村切坡建房多,一旦遇暴雨山洪,極易發生災害。根據有關部門調查,全市共發現地質災害隱患點約9000多處,點多面廣,大多分布在邊緣山區及群眾居住分散,交通、通信條件差的地區。
四是山洪陡漲陡落,突發性強,破壞性大。災害大多發生在邊緣山區,強降雨過后,洪水來得快,走得快,突發性強,沖擊力大。山體滑坡、泥石流、山溪洪水等發生突然,具有很強的破壞性。
二、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是防汛減災協調機制有待完善。部門間信息共享和協調聯動機制、民間組織等社會力量參與減災的機制還不夠健全。基層災害應急預案體系尚需進一步完善,抗災救災物資儲備體系不夠,應急通信、指揮和交通裝備水平落后。
二是災害監測體系還不夠健全。預警信息覆蓋面和時效性尚待提高,災害監測預警、防范處置關鍵技術和裝備的研發應用尚待加強,災情監測、采集和評估體系建設滯后。
三是防洪基礎設施薄弱。全市各主要江河防洪工程大部分修建于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工程老化失修嚴重,成為防洪的隱患。城鎮防洪除縣城以上城市逐步修建了防洪工程外,大部分圩鎮都是沿江而建,由于地處低洼,易受洪澇侵襲。
四是相關配套法規政策不夠完善。依法防災減災措施力度不夠,探討、推行、落實災害保險、災害救助、恢復重建等方面的政策制度建設滯后。
三、氣象災害防御工作對策及建議
具體抓好“六大體系”建設和完善:
(一)氣象災害防御責任體系
落實好以行政首長負責制為核心的氣象災害防御責任制,形成橫向到邊,縱向到底的責任體系。一是進一步完善好行政領導責任制。以地方政府、部門單位、工程管理單位主要負責人作為第一責任人,完善和落實責任機制,并接受社會和群眾監督。二是進一步落實責任人、技術責任人和崗位責任人。對各類工程設施全面落實好防汛責任人、技術責任人和崗位責任人。進一步明確具體責任,堅持汛期巡查、排查和汛情報告制度。三是抓好山洪災害聯戶防范責任制的完善和落實。加強對修建在陡坡下、溪河邊等山洪災害易發區建筑物的全面調查、排查,完善登記造冊制。落實縣級領導包鄉鎮,鄉鎮領導包村組,村組干部包農戶,把責任層層分解,使居住在山洪災害易發區的每一戶家庭都落實有一名鄉、村干部為聯戶防范行政責任人。一旦有預警信息,相關責任人及時通知到戶,及時采取措施避災,必要時實行強制轉移。
(二)氣象災害防御預案體系
有針對性地做好防御預案,完善應急管理工作。一是科學制定預案。根據自然地理條件,劃分好風險區域,確定不同區域的風險程度,制定相應的管理制度、防災減災措施、社會保障和救援對策等。二是開展應急預案演練。根據預警、報警方式,逃險路線,躲險地點,以及災民的安置、救護等具體措施,在日常特別是汛前認真開展應急演練。三是做好應急隊伍建設和物資準備。加強對搶險隊和防災骨干專業技能和專業知識的培訓,提高查險、判險、處險的能力。加強氣象災害信息員、地質災害隱患點監測員、山洪災害監測員防汛減災知識的普及和技能培訓,提升業務素養。四是強化應急管理的協調工作。強化各級防汛指揮部的指揮、調度、協調能力,加強部門配合,在緊急時期做到反應迅速,指揮有力,調度科學,措施到位。
(三)氣象災害防御工程體系
在統籌考慮流域的自然地理因素和經濟因素、社會因素等多方面條件的基礎上,加大工作力度,逐步建設、修繕好災害防御工程體系。一是抓好水庫除險加固工程。加大資金籌措力度,加快完成對現有帶病運行水庫的除險加固修復,使工程盡快恢復規定設計防洪能力,切實消除安全隱患。二是抓好城鎮防洪工程。在城鎮總體規劃和流域防洪規劃的基礎上,按照規劃確定的方案和標準增建一些防洪減災作用明顯的防洪骨干工程,建成完整的城鎮防洪體系。三是抓好生態防護工程。在河流上中游地區加強水土保持措施,大力開展植樹造林、封山育林等活動,提高森林覆蓋率。加大主要溪河沿岸、在建重點工程項目區域和蓄水工程集雨區的水土流失治理力度。四是抓好地質災害點遷移工程。結合移民工程和新農村建設,繼續采取政府補助、群眾自籌的方式,分期分批將居住在地質災害點的群眾搬遷安置到安全區域居住。五是抓好防雷電工程建設。據調查,全市平均80%以上的中小學校沒有安裝防雷設施或防雷設施不完備。當前,對農村中小學校要進行全面勘察、分析、設計,科學評估分類,編制好本地中小學校防雷減災工程建設規劃,在教育、氣象部門的指導下抓好規劃的落實。
(四)氣象災害防御監測預警體系
堅持科技減災,充分發揮科技在減災工作中的作用,著力完善三套監測預警系統。1、氣象系統監測預警系統。完善縣、鄉系統建設,在重點區域適時增設自動觀測站點,形成立體的、完備的監測體系。建立各種氣象要素資料的收集、加工處理、分析系統,提高對天氣的預報能力特別是對短期天氣和氣候以及災害性、關鍵性、突變性天氣預報準確率和對重大災害性天氣的預警能力。加強各類建筑場所尤其是中小學校防雷設施的安全檢測和工程驗收工作,建立健全雷電災害防御減災配套服務體系。2、山洪監測預警系統。加大資金投入,努力建成較完備的山洪監測點。加快完善鄉鎮到村、組、戶的預警信息傳輸網絡,使監測預警信息在基層縣、鄉鎮、村組之間及時傳遞。3、地質災害監測預警系統。建成以市地質環境監測站為管理中心,以縣、鄉(鎮)和村、組多級地質災害監測點為網絡的監測預警系統。
(五)氣象災害防御宣傳培訓體系
以基層為工作重心,放手發動、教育、動員、組織群眾,形成氣象災害防御群防群治的局面。一是加大各級政府職能部門宣傳。將減災知識普及納入文化、科技、衛生“三下鄉”活動,大力開展對廣大群眾的氣象災害防御宣傳。將減災知識普及納入學校教育內容,強化對中小學生的宣傳培訓。組織部門專家和技術人員編制減災科普讀物、掛圖或音像制品,推廣地方減災經驗、宣傳成功減災案例和減災知識。二是加大媒體的宣傳力度。通過報刊、廣播、電視、互聯網、手機、板報、宣傳欄、宣傳單等多種形式,大力宣傳法律、法規,宣傳氣象災害防御知識,提高公眾躲災避災和自我保護的意識。三是結合新農村建設宣傳減災知識。支持、引導地方文化宣傳隊伍及其他群眾團體、民間組織和基層自治組織在開展文化宣傳活動過程中,積極開展防災避險知識宣傳,豐富文藝活動內容。
(六)氣象災害防御法規政策體系
一、充分認識編制《防御規劃》的重大意義
我縣屬于氣象災害多發區。近年來,由于臺風、暴雨、雷電、大風、冰雹、干旱、高溫、凍害等氣象災害嚴重威脅人民生命財產安全,已經引起各級政府和人民群眾的高度關注。編制《縣氣象災害防御規劃》,是事關我縣經濟社會發展的一項系統性工作。編制科學的氣象災害防御規劃,逐步建立適應經濟社會發展要求的氣象災害防御體系和應急機制,可以更加有效地應對氣象災害對經濟社會發展造成的不利影響,趨利避害,促進可持續發展。各鄉鎮和有關部門務必高度重視,切實加強領導,密切配合,確保此項工作的順利進行。
二、認真開展氣象災害普查工作
氣象災害普查是編制氣象災害防御規劃的前提。只有摸清本地氣象災害的發生規律、影響程度,才能制定科學的防御規劃,提供有效的氣象災害防御服務。氣象災害種類多、分布廣,涉及各行各業,普查工作時間緊、任務重。因此,必須加強協調,精心組織。氣象災害的普查由縣氣象局牽頭,縣發改、財政、民政、農業、林業、水利、建設、國土、交通、統計、電力等部門要積極配合,各鄉鎮政府要給予大力支持。
1、普查時間:普查工作從年9月21日開始,至9月30日完成,相關普查資料應于9月30日前報送縣氣象局。
2、普查種類:臺風、暴雨、冰雹、大風、洪澇、雷電、低溫凍害、干旱、滑坡、泥石流、森林火災、病蟲害等氣象災害(含衍生災害)。
3、普查方式:普查以鄉鎮為調查大單元,以行政村作為調查小單元。各鄉鎮要根據本鄉鎮所轄行政村及所轄企業歷史記載發生的氣象災害,按照氣象災害的種類、出現時間、災害損失等,認真填寫上報《氣象災害報災登記表》。縣民政、農業、林業、水利、規劃建設、國土資源、交通、電力等部門根據氣象災害對本行業造成的影響、掌握的災害記錄、災害的設防條件等向縣氣象局提供有關資料。氣象局在查閱有關氣象災害記錄的基礎上,有針對性、有重點地深入實地進行調查,以確保普查結果的準確性和完整性。
三、切實做好氣象災害影響分析和風險性評估
在做好氣象災害普查的基礎上,縣氣象局要認真總結各類氣象災害的影響區域、影響行業、損失情況、發生原因等情況,做好氣象災害風險性評估,具體分析各類氣象災害對不同地區、不同產業、不同基礎設施、人民生命財產等的不同影響。
四、普查工作職責及分工
氣象局:負責氣象災害普查工作的組織、指導,災害收集、資料匯總整理、錄入建檔、規劃編制等;認真編寫氣象災害防御規劃,并以防御規劃為依據,切實做好氣象災害防御的服務工作。
統計局:負責提供各鄉鎮人口及經濟數據。
民政局:負責提供本局收集掌握的分類氣象災種的災害資料。
農業局:負責提供歷年農業氣象災害發生的災情數據(主要是農業病蟲害災情數據);主要農作物、經濟作物地理位置分布;主要農作物、經濟作物的屬性數據(包括致使主要農作物、經濟作物受災的氣象條件);對臺風、旱澇、低溫冷害、大風、冰雹、連陰雨等氣象災害的防御措施。
林業局:負責提供森林火災時空分布特征、歷年發生的災情數據及森林火災的防御措施;油茶種植的主要致災氣象條件以及主要防御措施。
規劃建設局:負責提供城鄉重大工程建設規劃、市政規劃、城市管理、市政設施建設對氣象條件(抗風、防雷)的設防標準及防御措施,提供城區氣象災害等資料。
水利局:負責提供水利工程建設、水利設施對氣象條件的設防標準及暴雨洪澇、山洪、干旱防御措施,縣現有洪澇易發區、山洪易發區圖;歷年氣象災害記錄等資料。
國土資源局:負責提供地質災害的現狀以及時空分布特征、地質災害分布與易發程度分區圖以及劃分依據、地質災害防御措施;提供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發生的時間、地點、受災點居民環境和滑坡的土方量等災情資料。
交通局:負責提供道路交通對氣象條件(道路結冰、霧霾、暴雨)的設防標準及防御措施;歷年氣象災害對交通運輸的影響的災情資料。
近日,我縣東南一帶普降大到暴雨,其中西口鎮降雨量達108.6毫米,茅坪、關坪等鄉鎮不同程度受災。另據氣象部門預報,受西風槽東移影響,我縣從今天晚上到20日,有一次明顯的降水過程,為切實做好強降雨和洪澇災害防范工作,保障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縣政府召開緊急會議,專題研究部署當前防汛防滑工作?,F就有關事項通知如下:
一、高度重視暴雨洪澇災害防范工作。各鄉鎮、各部門及縣城各防區要按照“屬地管理、分級負責”的原則,進一步健全和落實各項責任制,進一步強化各項防范措施,切實把防御暴雨洪澇災害的各項工作做細做實,確保安全度汛,確保人民生命財產安全。
二、切實加強預測預報。氣象、水利部門要密切監視天氣、雨情和汛情發展變化,加大監測密度,提高預報精度。國土資源部門要加強對地質災害的監測預警,搞好群防群測,充分利用廣播、電視、短信、鑼鼓號等各種途徑,及時向受威脅區群眾災害預警信息。
三、切實做好山洪災害防御工作。各鄉鎮要把防御山洪災害作為當前防汛工作的重點來抓,認真落實各項防范措施,切實加強對山洪、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易發區的巡查。對受地震影響險情加劇和新增的地質災害點,要逐一排查,制定和落實好危險區人員防搶撤預案。
(一)具體做法和措施。
一是區委副書記、區長、區防汛抗旱指揮部指揮長主持召開全區防汛工作會議,就我區防汛工作進行安排部署。周區長強調防汛工作要做到“五到位”(重視到位、排查到位、整改到位、宣傳到位、履職到位),各級各單位要以對黨和人民高度負責的態度,按照區委、區政府的工作部署要求,緊盯重點區域、重點部位和關鍵環節。要突出抓好災害監測預警、城鄉防汛安全、電站水庫監管、山洪災害防御、重點區域監管等,落實工作責任、加強協調配合、強化紀律約束、強化輿論宣傳、規范信息報送,努力形成各司其職、各負其責、團結協作、運轉高效的防汛減災工作格局。
二是區防辦根據工作安排部署,下發《關于貫徹落實省市區防汛緊急工作會議精神的緊急通知》(張汛辦[2020]7號),區委、區政府、區防指主要領導分別帶隊,夜間突擊對各鄉鎮街道(開發區、工業新區)和轄區滑坡隱患監測點、涉水在建項目、水庫等重點區域的汛期應急值守情況進行了檢查。針對現場發現的問題,區防辦連夜制定《關于嚴格執行戰時值班應對防汛搶險工作暨自然災害搶險的提醒函》,發送至各地各單位,對嚴格執行戰時值班防汛搶險工作暨應對自然災害搶險提出指導意見。
三是全區各鄉鎮街道、區防指成員單位立即行動,在各自轄區、各自行業領域全面開展隱患排查治理,重點對邊坡、河道、在建項目、易遷安置區地質災害進行拉網式排查,對自查上報和排查出的防汛安全隱患建立臺賬,實行銷號處理,確保全部整改。
四是主動作為,儲備搶險物資。長期以來,我區沒有專門的應急物資儲備庫,區防汛辦主動作為,積極爭取物資儲備庫建設項目,租用第三方公司倉庫,做為我區應急物資儲備庫,并通過向上級爭取和自購的方式儲備了防汛、防火、應急等救災物資60余種。
五是強化預警,做到實時監控。區防汛辦積極與市氣象部門對接,雙方共建區氣象臺,為區提供專門專業的氣象信息預報播報,編寫重要水情信息專報、快報及預警短信等信息。
六是編修預案,強化演練。區防辦指導各地各相關部門及時修編防洪、搶險、地質災害點、鄉村山洪災害防御預案,組織指導防指成員單位、鄉鎮街道、村(社區)開展防汛及地質災害搶險演練50余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