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農產品生產加工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農產品加工業;產業升級;模式選擇;路徑;玉林
玉林市地處廣西東南部,歷史上曾有“廣西烏克蘭”、“廣西糧倉”之稱,在目前600萬人口中,88.38%為農村人口(2005年末統計數),農業總產值占GDP的40.32%(2006年初步核算數),是典型的農業大市。本文擬運用產業組織理論及相關研究方法,以玉林市為例,對農產品加工業產業能級的基本態勢、產業升級的模式選擇及其路徑對策要點,作初步的研究。
一、農產品加工業產業能級的基本態勢
玉林市作為農業大市,歷來對農產品加工、銷售都比較注重,其產業能級的分析,應突出其基本特征和態勢方面。
(一)基本特征
1、農產品加工業持續快速發展,總體水平居廣西前列。據統計,目前,玉林農產品加工業產值已突破50億元,農產品精深加工水平在廣西已處于前列。近年來,隨著旺旺、燕京、晨光、思味特、豆之家、高峰人造板等知名農產品加工集團紛紛落戶玉林,使玉林重點農業龍頭企業得到迅速發展。截止2005年底,市級以上的農業重點龍頭企業達到34家,其中自治區級13家,國家級3家。國家級、自治區級重點龍頭企業數量均列廣西第一。
2、農產品加工業的優勢群體開始顯現。目前,在各項農業生產指標中,玉林至少有十項在廣西名列第一,玉林農業的總體發展水平已位居廣西前列,這為農產品加工業優勢群體的發展創造了良好條件。比如,廣西一半的肉雞市場份額在玉林,春茂集團建成廣西第一家肉雞包裝速凍食品加工企業,年銷售收入1.1億元;富英公司年加工400萬張豬皮,產值2.89億元,創匯363萬美元,是廣西最大的皮革生產和出口企業;食品罐頭共有17家企業,產量占廣西的65%,出口量占廣西同類產品的60%以上。
3、一批起到龍頭帶動作用的企業發展良好。截止2005年底,玉林農業龍頭企業銷售收入63.81億元,占農林牧漁業總額的38.2%,比2000年增長125.2%,其中產值超億元的龍頭企業13家,產值超千萬元的65家。13家龍頭企業通過ISO9000系列認證,17家龍頭企業、5個協會獲無公害農產品基地認證,9家龍頭企業的多種產品通過無公害農產品認證,2家龍頭企業通過HACCP(危害分析與關鍵控制點)認證,1家龍頭企業獲GMP(良好操作規范)認證。另外,還擁有兩個中國名牌產品,7個廣西名牌產品,13個廣西優質產品,1個廣西著名商標。15家市級以上龍頭企業擁有出口經營權,2005年創匯額(供貨出口)11986萬美元,比2000年增長266.8%。玉林已成為廣西農產品出口最多的地級市。
4、產業中的品牌影響力在提升。除了旺旺、燕京、晨光、思味特、豆之家、高峰人造板、廣東溫氏等外來品牌的巨大影響外,玉林本土的品牌作用也在不斷提升。如東方食品有限公司現已發展成為廣西最大的現代化罐頭食品加工企業,也是廣西唯一產品全部外銷的罐頭企業,年創匯超過400萬美元,其蘑菇罐頭被美國商務部裁定稅率為0%,而其他公司的同類產品稅率卻高達198.63%。
5、農產品加工業技術含量明顯提高。近年來,玉林大力發展“三品”(品種、品質、品牌)精致農業,極大地促進了農產品加工業技術含量的提升。如春茂集團就是農業科技創新的典范,目前1000多員工中50%以上有大學學歷,集團建立了自己的研發中心,自主研發了蒸汽孵化雞苗技術,并從國外引進先進的養殖模式,帶動養殖戶6000多戶,年出欄肉雞3000多萬羽。公司還實施多品牌戰略,實現總產值5億多元。
(二)基本態勢
1、雖然進入21世紀,玉林農產品加工業有了長足的發展,但總體水平還遠不能滿足現實發展的要求。農產品加工總量不足,必然相應地帶來農產品加工企業規?;胶涂萍妓狡?,精深加工能力不足,資源利用水平低,環境污染嚴重,產品價值不高等問題。
2、按照世界工業化國家經濟發展的一般規律,農產品加工業在工業中的比重應呈下降趨勢,其產值與農業產值的比值應有所提高。玉林的農業產值在不斷增長,但農產品加工業所占的比重卻增長緩慢。農產品加工業的相對落后,直接帶來了農民增收緩慢、農業產業結構調整不快、農產品工業化率不高等一系列問題。同時,還間接地影響了農村經濟水平的提升和城鎮化進程。
3、農產品加工業作為工業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是傳統農業轉向現代農業的重要途徑,而且是加快工業化和城市化進程的重要途徑。玉林的“三化”(農業產業化、工業化、城市化)建設,迫切需要農產品加工業實現產業升級,而且玉林已初步具備了農產品加工業實現產業升級的基本條件:從行業類型看,根據國家的統計標準,與農產品加工業有關的12個行業基本已形成,而且大多數行業已形成一定的規模;從企業發展看,在農產品加工的眾多行業中,已出現了有一定規模的龍頭企業,其中皮革、食品、飲料、木材竹藤制品等行業已出現了省級或國家級重點龍頭企業;從外部環境看,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進程加快,政府對農產品加工業的政策扶持和產業導向已經出臺,交通及城市建設步伐加快。這一切,都促使玉林農產品加工業的產業能級提升擺上了議事日程。
二、農產品加工業產業升級的模式選擇
(一)農產品加工業是連接工業與農業的特殊產業,而與農業的聯系更為緊密
農產品加工的產業升級模式主要有三種:
1、商品基地改造重組模式。這種模式的基本走向是,在某一地區,根據當地的各種資源優勢,培育和發展相應的農產品生產基地,并逐步擴大生產規模和提高產品質量,使之形成該地區的主導產業。在形成較大規模和水平的商品生產基地后,再培育和形成相應的加工和市場營銷企業。這種模式的開發特點是,以商品基地建設為依托,通過產品規模和特色的改造重組,形成加工和銷售的地方支柱型企業。
2、產業鏈雙向延伸模式。這種模式的基本走向是,針對現有企業和商品基地的可開發價值,通過資本、技術、市場資源的再輸入,引導投資商對企業進行改造和整治,同時擴展和延伸加工企業和商品基地,使產品鏈拉長,實現產業擴張。這種模式的開發特點是,立足現有地方性企業和生產基地的整合,使產業鏈向前向后雙向延伸,從而實現企業擴張和升級,提高產品的市場占有率和競爭力。
3、中心市場帶動模式。這種模式的基本走向是,根據企業和基地的發展要求,由政府牽頭,利用財政低息貸款或引導投資商建立各種中心市場。這些市場的經營和管理模式可以是多樣的。尤其是農副產品交易市場,可以具有合伙人企業性質,并建立由生產商(農戶)、經銷商、加工企業三方代表組成的市場管理委員會來實現管理,政府只履行稅務管理、衛生檢疫等國家行政職能。這種模式的開發特點是,在政府的扶持下,通過眾多的生產商、經銷商和加工企業對市場的共同開發而形成的中心市場為核心的利益團體,通過市場的帶動來提升產業的能級,促進產業的新發展。
(二)從玉林農產品加工業的基本特征和態勢來看
目前,玉林農產品加工業的模式仍處于商品基地改造重組這種低端模式,部分行業正在向產業鏈雙向延伸模式轉移。為此,其產業升級的模式應確定為:在繼續完善商品基地改造重組模式的基礎上,同時向產業鏈雙向延伸模式和中心市場帶動模式突進。
1、農產品生產基地的快速發展,客觀上為農產品加工業升級創造了條件并提出了要求。玉林依托豐富的農產品生產資源,目前已形成了具有相當規模的農產品商品基地。僅地方性商品基地的發展,就已對農產品加工業產生巨大的壓力和推動力。
2、現有農產品加工企業的規模和水平,尤其是龍頭企業群體的形成,已具備了產能升級的實力。據不完全統計,目前,玉林農產品加工企業有2600多家,產值超千萬元以上的有近80家,其中超億元產值的龍頭企業有13家。在這些企業中,不僅開始注重品牌作用的打造,而且開始注重提升科技創新的能力。
3、機遇疊加的利好環境,為農產品加工業的產業升級帶來了極大的便利。目前,玉林正迎來了千載難逢的機遇疊加:向東是“9+2”泛珠三角區域合作中心,向西是“10+1”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中心,向南是“4+2”北部灣(廣西)經濟區中心,向北連接珠江航道,背靠大西南腹地,自身又是廣西唯一的海峽兩岸農業合作試驗區。玉林不僅早已建成排在廣西前列的工業品服裝市場、在全國排第三位的中藥材市場,而且正在籌建更大規模的農產品交易市場(占地面積1700畝,總投資額12億元)。
三、農產品加工業產業升級的對策要點
實施玉林農產品加工業產業升級,其路徑對策要點應涵蓋基地重組、企業整合、政府扶持幾個層面。
(一)創新農業經營方式,做大做強商品基地
對農業優勢產業和主導產品實行區域化布局、專業化生產、一體化經營、社會化服務、企業化管理,形成市場牽龍頭、龍頭帶基地、基地帶農戶的產業鏈條?;氐闹亟M,需要促進土地合理流轉,要加大政府的組織和引導力度,按照自愿、有償、依法的原則,加快土地向農業園區集中,向種養大戶集中。目前,玉林已出現了“反租倒包”、“股份合作”、“委托承包”、“季節性承包”等土地流轉形式,但其規模和水平仍有待進一步擴大和提高。
(二)樹立市場意識,大力推行標準化生產
消費者熱衷于綠色環保優質產品的消費傾向和國際貿易中的技術壁壘,決定了實行標準化生產、解決安全衛生問題成為農產品進入國內外市場的通行證。玉林的農產品要走精品、特色、生態的高端市場,就必須創造條件,加強無公害生產基地認定和綠色農產品認證,以及推行農產品無公害征稅模式圖編制和農戶生產檔案記錄制度。在這方面,玉林已取得了較好的成績,但仍需加大推進力度。
(三)提高產業的組織化程度,推動產業的雙向延伸
要進一步完成“公司+基地+農戶”的經營形式,大力發展農產品加工、貯藏、保鮮和運銷業,形成“企業+物流運送+市場”的相對固定的產銷網絡。在產業成規模的基礎上,大力培育各類農產品批發市場,改變農產品的貿易條件。提升龍頭企業的帶動能力,以肉雞、皮革、水果、中藥材、優質谷、芒竹編等優勢加工企業為突破口,打造玉林農產品加工業的航母。
(四)實施品牌戰略,打造企業核心競爭力
要突出標準化經營這個打造品牌的關鍵,一方面要抓好農產品原產地登記和產品認證工作,為創建品牌打下基礎。另一方面要抓好農產品的標準化生產,全面提高農產品的質量和競爭力。如沙田柚、龍眼、荔枝、中藥材等。另一方面要抓好加工企業的精深加工,提升產品名牌價值。目前,除了旺旺、燕京等外來品牌外,本地的眾多品牌如“美凰”雞、“金大叔”雞、“涼亭”雞、“參皇”雞、“富英”皮革等都在朝精深加工方面拓展。
(五)加快專業園區建設,突破增長瓶頸
要依托現有的玉林市經濟開發區等專業園區和特色區域,加快海峽兩岸(廣西玉林)農業合作試驗區等新老園區的建設,通過園區所形成的產業集群發展態勢,提高產品的利潤空間,從根本上解決農產品加工產業升級面臨的土地、能源等瓶頸問題。
(六)發展行業組織,抵御市場風險
要鼓勵和引導行業組織的培育和發展,發揮行業協會的作用,增進行業內的交流和合作,最大限度地消除同行業間的無效競爭,保護和提升行業內企業的整體利益,從而促進玉林農產品加工業的健康發展。
(七)發揮政府服務職能,創造良好的發展環境
在農產品加工業產業升級過程中,服務型現代政府的作用至關重要。要結合當前作風轉變和機關行政效能建設活動,充分發揮政府的服務職能,從資金、政策、稅收、基礎設施建設、技術支持等各個層面,全方位地服務于企業,尤其是龍頭企業。
參考文獻:
1、施宇箭,李國旺.產業升級路徑研究――黃巖專題報告[R].復旦大學出版社,2006.
2、張潤清,李崇光.中國農產品加工業優先發展的經濟學分析[J].農業經濟問題,2004(10).
2013年8月,農業部農產品產地初加工補助項目調研組一行在遼寧省考察調研了2012年農產品產地初加工惠民工程補助項目落實情況及2013年的進展情況。
2012年,遼寧省13個實施縣(市)共完成農產品產地初加工補助項目建設1473個,其中馬鈴薯儲藏窖538個,果蔬通風庫114個,果蔬冷藏庫816個,多功能烘干窯5個,可增加儲藏量5.8萬噸,當年可促進農民增收1.21億元。
2013年,實施縣(市)增加到14個,農戶和專業合作組織申報、建設的積極性進一步提高。據初步統計,納入程序的項目達1800個左右。預計10月底前建完,12月底前全部補助資金發放到農戶和專業合作組織手中。
一、主要做法
(一)下力氣抓好前期準備工作,為順利實施農產品產地初加工項目打好基礎
農產品產地初加工補助項目的實施既是利省利民的好事,也是一件新事難事。做好前期準備工作顯得十分重要。為此遼寧省著力做了三件事:一是全面深入地開展調查摸底,做到胸中有數。二是積極爭取領導和上級部門的支持。三是聯系了省級技術依托單位,為以后有關技術和培訓工作的開展爭得了主動。
(二)嚴密制定本省實施方案,使全省實施工作有了明確遵循
能否順利實施農產品產地初加工補助項目,實施方案至關重要。按照農業部北京會議的部署精神,根據國家《2012年農產品產地初加工補助項目實施指導意見》,結合遼寧省調查摸底情況,和省財政廳共同研究,按照力求全面、具體、明確、職責清,可操作性強,能反映遼寧的實際和特色的原則,制定了《2012年遼寧省農產品產地初加工補助項目實施方案》。這個方案成為各實施縣操作的依據和制定屬地方案遵循的藍本。
(三)充分發揮技術依托單位的積極性,制定好屬地化的建設技術標準
遼寧省農業科學院食品與加工研究所對馬鈴薯、果蔬儲藏頗有研究,有一批這方面的專家和成果。該所被確定為省級技術依托單位后,充分發揮其技術方面的專長和積極性,對全省各地馬鈴薯儲藏窖、果蔬儲藏庫以及烘干設施的建設技術需求、歷史發展特點、地區差異進行了深入調查,在此基礎上,對農業部制定和下發的各類設施的技術建設參數標準和形式,進行了屬地化設計,形成《2012年農產品產地初加工惠民工程遼寧省獎補設施建設技術方案和驗收標準》和《遼寧省農產品產地初加工獎補設施建設指導圖》,以此作為全省設施建設的技術指導規范,并編寫了相應的培訓材料,委托他們開展省級和實施市、縣(市)的培訓,取得了很好的實踐效果。
(四)因地制宜,推進農產品初加工補助設施建設
遼寧省是水果、蔬菜生產大省,全省水果產量730多萬噸,蔬菜產量2700多萬噸。其中80%的水果和蔬菜需要貯藏和預冷,而現有的貯藏能力只有20%~30%。因此,遼寧省農產品產地初加工建設實施的重點是水果和蔬菜的冷藏庫,兼顧馬鈴薯儲藏窖的實施建設。同時按照因地制宜、有所側重、分別推進的原則,對13個縣(市)選擇了不同的建設重點。如在昌圖、建昌馬鈴薯產量大、經濟欠發達的縣,重點推進10噸、20噸的馬鈴薯儲藏窖建設。昌圖富有傳統特色的地下小型馬鈴薯儲藏窖建設,造價成本低、不占用土地、儲藏效果好,很受小戶農民歡迎,并易于聯排成片建設。在該縣重點建設10噸連片的地下馬鈴薯儲藏窖。該縣建設383個設施,其中10噸的地下馬鈴薯儲藏窖就占380個。在大連瓦房店蘋果產量大、農戶收入高、經濟發達的縣(市),重點推進50噸、100噸的簡易和組裝式冷藏庫。該市97個設施中,50噸、100噸的冷藏庫有91個。在北鎮這樣的鮮食葡萄集中生產、農戶收入較高的縣,重點發展50噸的簡易冷藏庫。該市120個設施,全部是50噸的簡易冷藏庫。
(五)堅持實施原則,嚴格檢查督察,堅決將部、省精神貫徹到位
2012年是農產品產地初加工補助項目實施的開局之年,遼寧省堅決貫徹農業部反復強調的有關精神,堅持實施原則不動搖,并將其貫徹始終。為此抓了5個環節。一是安排部署環節;二是檢查督察環節;三是調度環節;四是驗收環節;五是抽查環節。
二、取得的成效
截至2012年底,遼寧省13個實施縣(市)有11個已全部完成農產品產地初加工補助項目建設,驗收完畢,獎補資金全部發放到農戶和專業合作組織手中。有兩個縣只完成部分獎補項目的建設、驗收和獎補資金兌放,其余部分延至2013年5月完成。13個縣(市)共完成農產品產地初加工補助項目1473個。其中馬鈴薯儲藏窖538個;果蔬通風庫114個;簡易冷藏庫639個;組裝式冷藏庫177個;多功能烘干窯5個。
遼寧省13個縣(市)通過實施農產品產地初加工補助項目,建設馬鈴薯儲藏窖、果蔬儲藏庫,有效提高了設施水平,減少了馬鈴薯、水果、蔬菜產后損失,為增加有效供給、促進農民增收做出了貢獻。13個縣(市)建設馬鈴薯儲藏窖538個(規格10~60噸),可增加儲藏量12060噸;建設果蔬冷藏、通風庫930個(規格10~100噸),可增加儲藏量46690噸。從減損增供、延時增效兩方面測算,當年可促進農民增收12125萬元,成效十分明顯。
關鍵詞:社會責任;反貧困;農業加工企業;利益機制
中圖分類號:F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198(2012)20004503
0 前言
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社會責任也逐漸興起,企業追求的不能只是實現利潤最大化,同時還得提升社會公益、樹立企業形象,即企業的目標由單一化轉向多元化。從企業的社會責任概念出現到現在,研究者將企業社會責任概括為對股東在內的利益相關者的責任,其中包括法律責任、倫理責任、經濟責任和公益責任等。
近些年來,貴州省農業得到了迅速發展,發揮農業龍頭企業的引導作用,不僅能促進經濟的發展,同時也將達到反貧困的作用。2010年,貴州省農村貧困人口已達到418萬人,解決貧困現狀已經成為全社會的共同責任,特別是對于農產品加工企業,一方面,通過利用自身優勢,有效的對資源進行整合,將有力地改變農村貧困現象;另一方面,企業履行社會責任也能使企業樹立良好的社會形象,從而提高企業美譽度,從而提升市場競爭力。
1 農產品加工企業履行社會責任與其自身發展的相關性分析
伴隨著市場經濟機制的不斷完善、科學技術地迅速發展,農產品加工企業所面臨的市場范圍、經濟制度、消費層次都發生了根本變化,僅追逐企業自身利益最大化,而忽視企業社會責任,將制約企業的可持續發展。另外,對于貧困問題,單一依靠“救濟式”的解決方法已經不能從根本上解決貧困問題。企業進行扶貧,不僅可以打破貧困地區的封閉狀態,還能促進企業自身的長期發展和貧困地區經濟的發展,而且也有利于形成統一的市場??梢?,企業履行社會責任不僅對企業自身的發展起著促進作用,更對整個社會的穩定都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從利益相關者的角度看,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的可以實現企業多方面的價值,比如,企業履行農產品的服務責任,能夠提高農產品的服務質量;履行生產中的社會責任,有利于樹立企業社會形象,吸引更多消費者;企業履行產業鏈中的責任,不但可以提高價值鏈的安全,也能提高整體價值鏈的競爭力;加工企業通過對農戶履行相應社會責任,如對貧困地區種、養殖業提供技術指導,投資貧困地區的原材料生產,幫助企業構建起穩定的、有競爭力的、抗風險能力強的供應鏈;企業履行捐贈社會責任,能夠提高企業美譽度,從而為企業形成良好的無形資產。
從加工企業社會責任的社會價值來說,企業社會責任有利于經濟社會的穩定健康發展,如企業投入貧困地區的各種生產要素,和貧困地區的土地資源、自然資源、勞動力資源、政府優惠等要素相結合,將會從各個方面促進貧困地區的社會經濟發展,同時有利于貧困地區商品經濟觀念的形成。國發2號文件提出,貴州省將繼續發展農業,農產品加工企業社會責任要求企業根據企業的長遠績效和長期利益來指導企業的行動和戰略,很多龍頭企業已經將履行企業社會責任作為一種核心經營方式融入企業的管理之中,從而促進企業自身的可持續發展。企業履行社會責任有利于彌補市場機制的各種缺陷和政府難以完成的事情,如企業放棄部分經濟利益,滿足貧困地區和貧困人群的需求,也有助于促進社會穩定。企業參與扶貧已經成為扶貧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為我國反貧困事業的發展和社會協調發展發揮了積極的作用。
從資源的利用視角看,農產品加工企業在履行社會責任、參與扶貧的過程中,又能實現資源有效整合。農產品加工企業以設備、資金、技術、管理人才等資源作為投資要素,而農戶又可以為企業提供充足的勞動力和適合農產品種植的土地,從而實現人力資源和自然資源地有效結合。同時,貧困地區要想得到企業的支持,就必須發揮其主觀能動性,利用自身優勢,實現“造血式”的扶貧效果。同時,加工企業合理的開發自然資源,不僅能真正實現其經濟效益,也達到保護生態環境的作用。
2 農產品加工企業履行社會責任中的問題
貴州省農產品加工履行企業社會責任,一方面是實現社會利益,另一方面是實現貧困人口和企業之間的平衡,即不僅要賦予貧困人口最大的利益,又要使企業有充分的收益來進行再次投資。農產品企業可以利用資源和生產技術來幫助發展農業價值鏈和促進小農戶參與,但是目前,加工企業在履行社會責任、扶貧的過程中存在著很多問題。
2.1 索取式的開發資源,缺少社會責任的認識
由于貴州省農產品商品化的現象逐漸出現,農產品供給特點發生了變化,從而農業發展進入了“新時期”,農產品供求關系不再是以數量為主,高質量的追求成為農產品市場發展的主線,因此部分以追逐自身利益最大化為唯一目標,而忽視社會責任,將會阻礙企業的長期發展。企業要兼顧消費者需要和企業利潤的同時,必須注重生態效應。農產品加工企業一味的開發土地、自然資源,破壞生態環境的現象依舊存在。企業沒有做到統籌各方利益,特別是企業效益與社會效益,謀求企業與環境、社會、經濟的統一發展。如果農產品加工企業只追求經濟利益,而忽視自然資源的合理開發和生態環境的保護,將會導致社會責任缺失的問題。
2.2 松散型的經營模式,農業企業缺少有效監管
由于農產品加工擁有一個系統的過程,所以對加工進行供應鏈管理顯得尤為重要。在企業經營中,雖然通過采取公司+基地+農戶、合作社+農戶、公司+農戶等模式,實現產業化,改變經營過于分散、生產園區規模過小的狀況。但農產品原料生產基地與農產品加工企業的產業鏈沒有形成,其中大部分采取的是隨意采購,沒有穩定的種植基地,雖然部分加工企業擁有自身的生產園區,但由于管理不善,農產品生產者與加工企業間沒有構建穩定的產銷關系,更沒有形成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體制,出現分散的農業生產者在原料的品質、品種、規格等方面都不能滿足加工企業要求的問題,導致產品標準化程度低。
2.3 不健全的利潤分配,農戶缺乏生產積極性
在農業生產中,雖然農產品加工企業與農戶形成了一定的產銷關系,但是兩者都是各自獨立的利益主體,它們的利益趨向并不一致,在利益獲取和分配中,都想利益多占,風險少擔,加上利益分配的主動權被加工企業控制,而由于企業過重的追求自身經濟利益的最大化,往往導致分配給提供原料的農戶的利潤則相對少之又少。由于存在這種信息壁壘和交易中處于弱勢地位,農戶沒有從農業生產中獲得更多的優惠,于是致使大多農戶寧愿外出務工也不務農,勞動力大量流失,土地閑置現象頻繁出現。農戶種植生產的積極性沒能得到激發,從而導致農產品生產基地無法形成規模。
2.4 粗放式的生產方式,缺乏專業技術支撐
企業重使用、輕培訓,從而使農戶陷入種植生產能力貧乏的困境。進行種植、生產的農戶專業生產意識比較淡薄,缺乏運用科技的能力,生產方式停留在務農過程中的經驗,從而出現許多種植和養殖農戶僅憑借主觀的意識,隨意使用添加劑或農藥,沒有科學地統一用藥安全意識,對添加劑用藥劑量或病蟲防治沒有標準添加劑和針對性,出現農藥等過量使用,致使農產品中添加劑超標、農藥殘留,過量的添加劑和農藥毒性殘留等現象對消費者健康都會構成很大的威脅。另外,加上缺乏專業的、行之有效的生產技術,導致農作物產量不高、存活率低下的現象屢屢發生,從而使得加工企業的原料供應不足,農戶的生產積極性受挫。
3 提升農產品加工企業社會責任及減緩貧困的措施
農產品加工企業作為貴州省龍頭企業,履行社會責任所帶來的效益將是最明顯的,特別是對于減緩貧困現象,它將是較為有效的途徑。因為農業經濟是雇傭勞動就業和自主經營就業的來源之一,同時它具有獨特的二元性特征,也就是低附加值和高附加值企業并存,低技術和高技術工作同行。因此,農產品加工企業為農業的生產提供了技術支持,同時為當地農戶提供了就業機會,提高了就業率,從而成為解決貧困的有效手段。
3.1 強化宣傳教育,加強社會責任意識
面對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的意識淡薄的現狀,很多企業仍然不惜以犧牲農戶甚至環境為代價,追求自身經濟利益,于是,加強宣傳教育,讓農產品加工企業認識自身肩負的社會責任成為首要任務。在農產品經營企業、加工單位以及進行農產品銷售和流通的企業廣泛進行多種形式地宣傳,使供應鏈上的每個環節和各個部門都認識到自身承擔的責任,以及履行社會責任的緊迫性與必要性。同時對加工企業進行市場經濟特點宣傳,轉變企業的經營理念,從傳統的以生產為重點轉變到以市場營銷方式為中心,實現與社會的協同發展,使得企業樹立長期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道德觀與價值觀,自覺保護生態環境相關,維護利益相關者權益,形成加工企業發展的良性循環。通過農產品加工企業的經營活動,將國內新農產品市場與農戶聯系起來,為農戶提供高報酬的就業機會。
3.2 完善利益聯結機制,實現風險共擔
隨著市場競爭機制地引入,農產品買方市場逐步出現,同時龍頭企業的規模也逐漸擴大,結合企業發展的經驗教訓和當地農戶的基本情況,企業與農戶之間松散的關系已經阻礙了企業的長期發展,建立緊密型的利益機制,成為“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利益共同體,才能降低產品生產成本、提高產品質量,同時在一定程度上的規避經營風險,實現企業與農戶的雙贏。企業需要進一步完善“企業+基地+農戶”的聯結模式,走產業化經營發展道路,實現規模經濟,將農戶和公司利益聯系在一起,使雙方在勞力、基地、資金、技術等方面實現優勢互補,進行規范化生產。這種模式一方面幫助農戶提高抗避風險的能力,引導農戶有效地適應市場,解決了一家一戶分散經營的局限性和農業生產的不穩定性;另一方面,農戶的生產積極性得到激發,種植園區形成規?;?、生產專業化,加工企業的原料供給得到了保障。
3.3 實現信息分享,激發農戶積極性
加工企業在經營的過程中,與農戶形成了生產、加工、配送和銷售等各種流通,也就形成了信息流。但是往往很多信息滯留于企業手中,沒有建立統一的信息平臺,所以阻斷了整個農產品生產銷售過程中形成的信息,信息不能順暢地到達各方。農戶無法了解農業生產的經濟價值,交易過程中長期處于弱勢和被動狀態,導致大量田地閑置,外出務工現象嚴重。因此企業應該借助于信息技術,實現部分信息共享,包括生產技術和管理技巧,從而實現資源共享、信息共享。讓農戶真正地參與企業的經營發展過程,將提高他們利用科技提高生產效率的積極性,而企業為農戶提供的技術信息又切實提高了農戶的科技水平,從而為農業生產的質量的提高奠定了基礎。
3.4 建立培訓機制,實現專業化生產
農業作為基礎性產業,具有高技術和低技術工作并存的特點,所以通過專業的培訓,掌握基本的種植生產技術對于農戶來說難度不大。企業在進行農戶培訓過程中,應該以介紹農化知識為主,同時以介紹基地建設的經營管理方式為輔,向農戶傳授正確有用的農化知識,從而達到科學種田,提高專業化生產。農戶培訓工作是一項長期工作,企業通過對農戶進行培訓,可以潛移默化地影響農民,從分散的生產轉變為規?;纳a,同時提高農戶自主創業的能力,從而從根本上解決農村就業問題,促進農業經濟轉型。同時通過各種專業化培訓,提高勞動者生產技能,可以幫助農戶轉入快速增長的經濟領域。另外,農產品加工企業又可以通過增加農村和農業非農經濟收入來履行社會責任、減緩貧困,從而一方面減少了社會保護的依賴性,另一反面可以調和經濟增長和貧困之間的矛盾。
4 總結
隨著市場經濟的不斷推進,農產品加工企業履行社會責任,將成為企業乃至整個社會走可持續發展道路和減緩貧困的有效途徑。特別是對于貴州省,農業的發展是推動全省經濟發展的有力動力,然后,城鄉差距大、貧富懸殊大,貧困問題在全省農村地區仍然較為突出。面對這樣一種矛盾的經濟發展現象,農產品加工企業所面臨的不僅僅是提高自身的經濟效益,對社會與環境的責任也顯得尤為重要,重視利益相關者利益,已成為企業持續發展的內在必然要求。因此,農產品加工企業應該主動地履行社會責任,積極調動農戶的生產積極性,將成為推動企業發展的潛在動力,同時也是從根源上解決貧困問題,達到“造血式”的扶貧效果,對整個社會的穩定也起到了不容忽視的作用。
參考文獻
[1]杜鷹,張紅宇.中國農產品加工業的發展與政策選擇[J].中國農村經濟,1999,(12):510.
[2]馬曉河.中國農產品加工業的市場供求前景與政策選擇[J].管理世界,2000,(2):134152.
[3]韓俊.中國農產品加工業的發展與政策選擇[J].商業時代,2001,(11):1012.
[4]頡燕,王海霞.甘肅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建設問題淺議[J].社科縱橫,2006,(8):3637.
[5]何春輝,周發明.我國農產品加工企業發展所面臨的困境與對策研究[J].企業家天地,2007,(10):435.
[6]繆鶴兵.轉軌時期企業社會責任戰略觀[J].企業研究,2008,(8):1012.
關鍵詞:生命周期評價(lca);農副產品;食品工業;應用
中圖分類號:x822.1;n945.1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39-8114(2013)07-1493-05
1969年美國中西部資源研究所(mri)對可口可樂包裝類型選擇的研究開啟了生命周期評價(life cycle assessment,lca)。1990年國際環境毒理與化學學會(setac)首次召開了lca國際研討會,隨后出版了綱領性報告《生命周期評價綱要:實用指南》,為lca方法提供了基本技術框架。農副產品和食品工業生產涉及的環節多、范圍廣,不同產品產生的不良環境類型和程度差別很大。lca方法在農副產品和食品工業應用領域可主要分為漁業、畜牧業、種植業、其他食品工業、包裝和廢棄物處理等6個方面。綜述了lca方法在農副產品和食品工業中的應用研究概況及其發展趨勢。
1 生命周期評價在農副產品和食品工業中的應用
1.1 漁業生命周期評價現狀
李君等[1]對扇貝的兩種利用模式進行了對比評價,顯示模式二(產品為扇貝柱、復合氨基酸、魚蝦餌料和貝殼工藝品)在資源消耗、溫室效應、酸化影響、潛在健康影響方面比模式一(產品為扇貝柱、食用貝邊、魚蝦鮮餌料和飼料添加劑)低,而在固體廢棄物和富營養化方面比模式一高。vázquez- rowe等[2]采用lca方法評價了鱈魚的捕撈、加工、運輸等環節的環境影響后發現加工環節環境影響最大。vázquez-rowe等[3]運用lca 方法評價了兩種捕魚方法后,獲知拖網捕魚產生的不良環境影響程度比鉤叉捕魚高,通過降低拖網捕魚的燃油消耗量能降低不良環境的影響。地中海貽貝加工和運輸過程涉及到酸化、資源消耗、全球變暖、生態毒性、人體毒性、富營養化、破壞臭氧層和形成光化學氧化劑等多項不良環境影響因子[4]。ziegler等 [5]將塞內加爾兩種捕蝦方式對比后發現兩者主要環境影響環節差別很大,拖網捕蝦為捕撈環節,垂釣捕蝦則為加工和貯藏環節。
1.2 畜牧業生命周期評價現狀
生產牛奶會排放溫室氣體和引起富營養化,從而造成環境惡化。運用lca方法評價歐洲牛奶后,發現通過降低牧場營養過剩程度、減少進口濃縮飼料和牧草飼養量、增加本地牧草供給比例等措施,可以降低不良環境影響程度[6,7]。thomassen等[8]采用lca方法對比了荷蘭傳統牛奶與有機牛奶的區別,結果表明生產等量牛奶,其中有機牛奶產生的不良環境影響更小。秦鳳賢[9]利用lca方法對中國產牛奶分析后指出,其潛在環境影響因子依次為富營養化、固體廢棄物和全球變暖與酸化。乳制品加工業主要環境影響因子為耗水量、有機污水排放量和能源消耗[10]。
karen等[11]運用lca方法研究了加拿大西部牛肉造成的溫室氣體排放量,飼養環節的溫室氣體排放量占總排放量80%,另外20%來自飼料環節。peters等[12]對澳大利亞3種牛肉生產系統引起的溫室氣體排放量和能源消耗量評估后發現,兩者數值均低于國際平均標準,提高生產和運輸效率也可以降低能源消耗量。nathan等[13]通過對比美國愛荷華州的3種牛肉生產方式(①采用愛荷華州的飼料飼養肉牛;②采用愛荷華州以外的其他州的飼料圈養肉牛;③在愛荷華州肉牛培育中心的牧場放養肉牛)的溫室氣體排放量,結果表明在產生等量牛肉條件下,第三種牛肉生產方式溫室排放量最少,提高飼料利用效率能顯著降低溫室氣體排放量。肉牛育肥環節中飼養時間、飼料類型、畜舍建設和糞便儲存等均會產生不良環境影響,其中飼養階段是最主要的環境影響環節,其時間越短,環境影響程度越低[14,15]。有機方式飼養肉牛雖然能減少藥物使用量,但需要更大面積的牧場才能滿足飼養要求[16]。英國肉雞有室內圈養、室外散養、有機喂養等3種喂養方式,leinonen等[17]評價后指出與室內圈養相比,室外散養和有機喂養的能源消耗量較少。在拓寬調查范圍后,發現農業階段是豬肉生產中最主要的環境影響環節[18]。采用有機方式比常規方式生產豬肉排放的氨和磷酸鹽更少,采用密集種植和多添加氮肥的方式種植草料能減少
豬肉生產中產生的環境影響[19,20]。以蛋白質為功能單位,最高效環保肉制品為雞肉,其次為豬肉,最后為牛肉。然而,當以能量為功能單位時,最高效環保肉制品為豬肉,其次為雞肉,最后為牛肉。在兩種功能單位下,牛肉效率都是最低的,可能與其飼料轉化率低有關[21]。
1.3 農產品生命周期評價現狀
農業溫室氣體排放量占全球排放總量25%~30%。研究發現通過減少農業生產面積和提高糧食單位面積產量,歐盟農業年溫室氣體排放量可減少3 200萬t[22]。thomas等[23]采用lca方法評價了農業和環境負擔之間的關聯度。水稻是世界上最重要的農產品之一,按照生命周期研究,水稻可分為收獲前和收獲后兩個階段。phong等[24]通過調查湄公河三角洲3種種植類型(o-lf、r-hf、r-mf)在土地利用率、能源消耗、廢物產出等方面的區別,結果顯示,當r-hf效率較低時,不良環境影響最大。過量或低效使用肥料和ch4排放是水稻生產過程中的主要環境影響因子。 breiling等[25]評估了日本水稻生產溫室氣體(ghg)排放后,指出其數值與種植規模、品種和種植地點密切相關。roy等[26]運用lca方法評價了小規模生產蒸谷米的環境負荷類型,發現其會隨著生產進程而發生變化,且比其他品種變化更大。sakaorat等[27]分析了泰國水稻種植及其加工的環境影響,顯示獲得1 kg大米會產生2 927 g co2(全球變暖)、3.187 g so2(酸化)、12.896 g no■■(富營養化),95% co2產生于種植環節,3% co2產生于播種環節,其余2% co2產生于碾磨工藝。中國太湖水稻種植會引起酸化、富營養化、水源枯竭、全球變暖和能源枯竭,提高氮肥利用效率能降低資源消耗和廢氣排放量[28]。 栽培方法(溫室或常溫、有機或常規、水培或土培)、品種、地點、包裝和運輸均會影響番茄生命周期評價結果[29-34]。據報道,溫室氣體排放量與番茄品種和溫室結構有關[31]。溫室內栽培番茄產生的溫室氣體高于常規栽培[35],塑料薄膜大棚比溫室栽培消耗資源少[36]。種植方式、病蟲害防治方法和廢棄物管理等對番茄環境效益都有影響[37],化學防治害蟲比綜合防治產生的溫室氣體更多[38]。加工和包裝是番茄醬生產中的環境熱點,可通過改變番茄醬類型或降低番茄醬濃縮程度來降低酸化程度[39]。
point等[40]評價了加拿大新斯科舍省750 ml瓶裝葡萄酒的環境影響,結果顯示其種植、運輸和消費是最大環境影響環節,通過提高肥料利用效率、種植高產有機品種、采用輕質玻璃瓶能降低環境影響。 humbert等[41]比較了滴濾咖啡、特濃咖啡膠囊、噴霧干燥速溶咖啡環境負擔,顯示50%的環境問題是由種植、處理、加工、包裝、銷售和廣告等環節產生的,另外50%的環境問題是由制造、購置和使用生產工具、廢物處置等產生的。
與常規品種相比,轉基因甜菜品種因為使用除草劑量少,從而減少了對環境和人類健康的危害[42]。以單位面積(hm2)和單位產量(t)為功能單位,比較德國阿爾高地區3種耕作方式(密集型:n 80.1、p5.3 kg/hm2;粗放型:n31.4、p4.5 kg/hm2;有機型:n31.1、p2.3 kg/hm2)的環境影響區別后,發現粗放型和有機型比集約型化肥使用量更少,能源消耗量也更低[43]。
1.4 其他食品工業產品生命周期評價現狀
面包是歐美國家的主要食品之一。多個國家和地區研究人員運用lca方法評價面包加工的環境影響[44],評價范圍包括小麥種植方式(常規和有機)、小麥磨粉工藝和面包生產流程(包裝工藝和清潔劑類型),結果表明采用有機方式種植小麥、工業化磨粉和大型面包廠聯合生產面包為環境負擔最小的生產方式。烘烤和運輸階段是面包生產中環境影響的最大環節,烘烤階段環境因子為光氧化和能源消耗。
啤酒釀造也是lca方法評價的重要研究對象之一。啤酒系統邊界不同可能導致最終結果差別很大。若啤酒邊界只考慮啤酒生產、運輸、啤酒容器、廢物處理,環境影響只考慮溫室氣體排放量[45-47],啤酒生產過程的最大環境影響環節就為麥汁生產,其次為過濾和包裝,最次為發酵和儲存[45]。擴大系統邊界后,koroneos等[46]確定啤酒瓶生產為最大環境影響環節,其次為啤酒包裝和啤酒生產階段。hospido等[47]發現啤酒生產、包裝和大麥收獲與運輸是最大能源消耗環節。任輝等[48]發現啤酒主要環境影響因子影響潛值依次為:富營養化(0.061)、工業煙塵和粉塵(0.015)、固體廢棄物(0.003),建議通過廢水處理設施、改進物料
碎方式和回收利用廢硅藻土降低環境影響。
roes等[49]評價了速食食品的環境影響,發現最大環境負荷環節為獲取食品原料和固體廢物處理環節。zufia等[50]調查了番茄金槍魚環境影響,并提出改進方法以減少潛在環境負擔。
1.5 包裝生命周期評價現狀
包裝能使食品與外界環境如氧氣、水分、光照和微生物等隔離,并為食品運輸和儲存提供緩沖和保護作用。食品包裝是造成食品環境負擔的主要根源之一。提高食品包裝回收利用率,降低主包裝重量能降低環境負擔。hospido等[47]研究表明玻璃瓶生產和運輸造成的環境影響占全球包裝系統總量的 1/3,回收再利用玻璃瓶能顯著降低環境負擔[51]。采用多層塑料袋代替金屬罐包裝小袋咖啡,雖然不利于包裝材料的回收,但對環境影響更小[52]。對比雞蛋兩種不同包裝后發現,聚苯乙烯包裝產生煙霧、粉塵和環境酸化等不良環境影響,而再生包裝紙的不良環境影響為重金屬污染和產生致癌物質[53]。 ross等[54]研究表明制定和實施塑料包裝回收和再利用政策可以產生顯著的環境效益。mourad等[55]探討提高牛奶無菌包裝回收再利用可行性后發現,當回收率增加70%時,其不良環境影響可降低48%。hyde等[56]認為食品和飲料行業的包裝原材料使用量可以減少12%。humbert等 [57]對比了玻璃瓶和塑料瓶包裝嬰兒食品在環境影響方面的區別,發現塑料瓶環境影響更小。sonesson等[58]報道大量使用包裝材料給瑞典牛奶供應鏈造成巨大環境壓力。
1.6 食品廢棄物生命周期評價研究
食品工業通常產生淤泥、有機污水和固體廢料。提高廢棄物利用率可以減少原材料使用量和水資源消耗量[59]。ramjeawon[60]認為把甘蔗糖廠廢水中的重污染水與冷凝水區分開能降低廢水處理規模和費用。hirai等[61]運用lca方法評估了4種食品廢物處理方案(①焚燒;②生產生物燃料后焚燒;③生產生物燃料后堆肥;④直接堆肥)造成的環境影響區別,表明方案3潛在環境影響最小。lundie等[62]研究表明在有氧操作處理食品廢物情況下,家庭堆肥對環境影響最小。焚燒已經生物降解的固體廢物比直接焚燒食品工業廢棄物產生的不良環境影響更小[63],從源頭減少廢物或污染源對環境影響更小[64]。食品廢物處理方法與環境負擔密切相關,采用食品廢物綜合管理系統能更好地降低環境影響。
2 結論
lca方法能有效評價農副產品和食品工業的環境影響狀況,研究表明通過變換生產、加工、包裝、銷售和消費模式可以減少農副產品和食品工業的環境負荷。預測或衡量農副產品和食品工業的環境負荷,需要深入地了解研究系統范圍和應用程序。lca方法引入到農副產品和食品工業評價中,將為具有環保意識的決策者、生產者、消費者選擇環境友好型農副產品和食品提供可靠的信息。
參考文獻:
[1] 李 君,孫恢禮,吳園濤,等.海洋貝類利用模式生命周期評價方法研究[j].熱帶海洋學報,2007,26(4):70-75. [2] v?魣zquez-rowe i, moreira m t, feijoo g. life cycle assessment of fresh hake fillets captured by the galician fleet in the northern stock[j]. fisheries research,2011,110(1):128-135.
[3] v?魣zquez-rowe i, moreira m t, feijoo g. estimating global discards and their potential reduction for the galician fishing fleet (nw spain)[j]. marine policy,2011,35(2):140-147.
[4] lozano s, iribarren d, moreira m t, et al. environmental impact efficiency in mussel cultivation[j]. resources, conservation and recycling,2010,54(12):1269-1277.
[5] ziegler f, eichelsheim j l, emanuelsson a, et al. life cycle assessment of southern pink shrimp products from senegal [a]. davis j. an environmental comparison between artisanal fisheries in the casamace region and a trawl fishery based in dakar[c]. italy, rome: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 of the united nations, sik report 789, 2009. 234-237.
[6] williams a g, audsley e, sandars d l. determining the environmental burdens and resource use in the production of agricultural and horticultural commodities[m]. england, london:cranfield university an
nd defra,2006.
[7] cederberg c, mattsson b. life cycle assessment of milk production-a comparison of conventional and organic farming [j]. 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2000,8(1):49-60.
[8] thomassen m a, calker k j, smits m c j, et al. life cycle assessment of conventional and organic milk production in the netherlands [j]. agricultural systems,2008,96(1-3):95-107.
[9] 秦鳳賢.生命周期評價在牛奶生產中的應用研究[j]. 乳業科學與技術,2006(5):224-226.
[10] berlin j, sonesson u, tillman a m. a life cycle based method to minimize environmental impact of dairy production through product sequencing [j]. 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2007,15(4):347-356.
[11] karen a b, janzen h h, shannan m l, et al. life cycle assessment of greenhouse gas emissions from beef production in western canada: a case study [j]. agricultural systems,2010,103(6):371-379.
[12] peters g m, rowley h v, wiedemann s, et al. red meat production in australia: life cycle assessment and comparison with overseas studies [j]. 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 2010,44(4):1327-1332.
[13] nathan p, rich p, rebecca r. comparative lifecycle environmental impacts of three beef production strategies in the upper midwestern united states [j]. agricultural systems, 2010,103(6):380-389.
[14] erzinger s, dux d, zimmermann a, et al. lca of animal products from different housing system in switzerland: relevance of feedstuffs, infrastructure and energy use [a]. halberg n. proceedings of the four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life cycle assessment in the agri-food sector [c]. denmark, horsens:danish institute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2003.55-63. [15] n■ez y, fermoso j, garcia n, et al. comparative life cycle assessment of beef, pork and ostrich meat: a critical point of view[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resources, governance and ecology,2005,4(2):140-151.
[16] poritosh r, daisuke n, takahiro o, et al. a review of life cycle assessment (lca) on some food products[j]. journal of food engineering,2009,90(1):1-10.
[17] leinonen i, williams a g, wiseman j, et al. predicting the environmental impacts of chicken systems in the united kingdom through a life cycle assessment: egg production systems [j].poultry science,2012,91(1):26-40.
[18] foster c, green k, bleda m, et al. environmental impacts of food production and consumption: a final report to the department for environment, food and rural affairs [m]. england, london:manchester business school,2006. 15-18.
[19] basset-mens c, van der werf h m j. environmental assessment of contrasting pig farming systems in france [a]. halberg n. proceedings of the four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life cycle assessment in the agri-food sector [c]. denmark, bygholm: danish institute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2003. 45-54.
[20] basset-mens c, van der werf h m j. scenario-based environmental assessment of farming systems: the case of pig production in france [j]. agriculture ecosystems and environment,2005,105(1-2):127-144.
[21] roy p, orikasa t, nei d, et al. a comparative study on the life cycle of different types of meat [a]. haugen t i. proceedings of the third lca society research symposium [c]. japan,nagoya:international house of japan,2008.74-79.
[22] wirsenius s, hedenus f, mohlin k. greenhouse gas taxes on
animal food products: rationale, tax scheme and climate mitigation effects [j]. climatic change,2011,108(1-2):159-184.
[23] thomas n, david d, olivier h e, et al. life cycle assessment of swiss farming systems: i. integrated and organic farming [j]. agricultural systems,2011,104(3):217-232.
[24] phong l t, boer i j m, udo h m j. life cycle assessment of food production in integrated agriculture-aquaculture systems of the mekong delta[j]. livestock science,2011,139(1-2):80-90.
[25] breiling m, tatsuo h, matsuhashi r. contribution of rice production to japanese greenhouse gas emissions applying life cycle assessment as a methodology [m]. japan, tokyo:university of tokyo,1999.24-29.
[26] roy p, shimizu n, kimura t. life cycle inventory analysis of rice produced by local processes[j]. journal of the japanese society of agricultural machinery,2005,67(1):61-67. [27] sakaorat k, woranee p, phanida s, et al. life cycle assessment of milled rice production: case study in thailand[j]. european journal of scientific research,2009,30(2):195-203.
[28] wang m x, xia x f, zhang q j, et al. life cycle assessment of a rice production system in taihu region, china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 world ecology,2010,17(2):157-161.
[29] andersson k, ohlsson t, olsson p. screening life cycle assessment (lca) of tomato ketchup: a case study [j]. 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1998,6(3-4):277-288.
[30] niaes. report on the research project on life cycle assessment for environmentally sustainable agriculture [m]. japan,ibaraki:national institute for agro-environmental sciences, 2003.83-87.
[31] ant?魷n a, montero j i, mu?譙oz p, et al. lca and tomato production in mediterranean greenhouses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resources governance and ecology,2005,4(2):102-112.
[32] williams a g, audsley e, sandars d l. determining the environmental burdens and resource use in the production of agricultural and horticultural commodities [a]. williams a g. main report, defra research project is0205 [c].england,london:defra,2006.177-189.
[33] shiina t, roy p, okadome h, et al. life cycle assessment of food supply chain: a case study for inclusion of quality change aspect[a]. john p c, attila e p. proceedings of the 33rd united states and japan cooperative program in natural resources (ujnr) [c]. america,hawaii: food and agriculture panel,2004. 211-214.
[34] roy p, nei d, okadome h, et al.life cycle inventory analysis of fresh tomato distribution systems in japan considering the quality aspect [j]. journal of food engineering,2008,86(2):225-233.
[35] carlsson-kanyama a. climate change and dietary choices-how can emissions of greenhouse gases from food consumption be reduced[j].food policy,1998,23(3-4):277-293.
[36] ant?魷n a, castells f, montero j i, et al. comparison of toxicological impacts of integrated and chemical pest management in mediterranean greenhouses [j]. chemosphere,2004,54(8):1225-1235.
[37] mu?譙oz p, ant?魷n a, montero j i, et al. using lca for the improvement of waste management in greenhouse tomato production[a]. halberg n. proceedings of the four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life cycle assessment in the agri-food sector [c]. danmark,horsens:danish institute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s, 2003. 205-209.
[38] ant?魷n m a, castells f, montero j i, et al. most significant substances of lca to mediterranean greenhouse horticulture[a]. halberg n. proceedings of the four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life cycle assessment in the agri-food sector[c]. danmark,horsens: danish institute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2003.199-204. [39] andersson k, ohlsson t. including environmental aspects in production development: a case study of tomato ketchup[j]. lwt-food science and technology,1999,32(3):134-141.
[40] point e, tyedmers p, naugler c. life cycle environmental impacts of wine production and consumption in nova scotia, canada [j]. 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2012,27:11-20.
[41] humbert s, loerincik y, rossi v, et al. life cycle assessment of spray dried soluble coffee and comparison with alternatives (drip filter and capsule espresso) [j]. 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2009,17(15):1351-1358.
[42] bennett r, phipps r, strange a, et al. environmental and human health impacts of growing genetically modified herbicide-tolerant sugar beet: a life cycle assessment [j]. plant biotechnology journal,2004,2(4):272-278.
[43] hass g, wetterich f, k?魻pke u. comparing intensive, extensified and organic grassland farming in southern germany by process life cycle assessment [j]. agriculture, ecosystems and environment, 2001,83(1-2):43-53.
[44] braschkat j, patyk a, quirin m, et al. life cycle assessment of bread production——a comparison of eight different scenarios[a]. halberg n. proceedings of the four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life cycle assessment in the agri-food sector[c]. danmark,horsens:danish institute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2003. 9-16.
[45] takamoto y, mitani y, takashio m, et al. life cycle inventory analysis of a beer production process[j]. master brewers association of the americas,2004,41(4):363-365.
[46] koroneos c, roumbas g, gabari z, et al. life cycle assessment of beer production in greece[j]. 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2005,13(4):433-439.
[47] hospido a, moreira m t, feijoo g. environmental analysis of beer production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resources, governance and ecology,2005,4(2):152-162.
[48] 任 輝,楊印生,曹利江.啤酒生產生命周期評價研究[j]. 農業機械學報,2006,37(2):80-83.
[49] roes a l, patel m k. environmental assessment of a sugar cane bagasse food tray produced by roots biopack-results of a shortcut-life cycle assessment[j]. journal of biobased materials and bioenergy,2011,5(1):140-152.
[50] zufia j, arana l. life cycle assessment to eco-design food products: industrial cooked dish case study [j]. 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2008,16(17):1915-1921.
[51] ekavall t, person l, ryberg a, et al. life cycle assessment on packaging systems for beer and soft drinks (environmental project 399)[m]. danmark,copenhagen: the danish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gency, ministry of environment and energy,1998.127-139. [52] monte m d, padoano e, pozzetto d. alternative coffee packaging: an analysis from a life cycle point of view [j]. journal of food engineering,2005,66(4):405-411.
[53] zabaniotou a, kassidi e. life cycle assessment applied to egg packaging made from polystyrene and recycled paper[j]. 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2003,11(5):549-559.
[54] ross s, evan
s d. the environmental effect of reusing and recycling a plastic-based packaging system[j]. 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2003,11(5):561-571.
[55] mourad a l, garcia e e c, vilela g b, et al. influence of recycling rate increase of aseptic carton for long-life milk on gwp reduction[j]. resources, conservation and recycling,2008,52(4):678-689.
[56] hyde k, smith a, smith m, et al. the challenge of waste minimisation in the food and drink industry: a demonstration project in east anglia, uk[j]. 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2001,9(1):57-64.
[57] humbert s, rossi v, margni m, et al. life cycle assessment of two baby food packaging alternatives: glass jars vs. plastic pots[j].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life cycle assessment,2009,14(2):95-106.
[58] sonesson u, berlin j. environmental impact of future milk supply chains in sweden: a scenario study[j]. 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2003,11(3):253-266.
[59] antonio d, pilar c, fatima k, et al.the sustainability of communicative packaging concepts in the food supply chain. a case study: part 1. life cycle assessment[j].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life cycle assessment,2011,16(2):168-177.
[60] ramjeawon t. cleaner production in mauritian cane-sugar factories [j]. 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2000,8(6):503-510.
[61] hirai y, murata m, sakais, et al. life cycle assessment for foodwaste recycling and management [a]. proceedings of the four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cobalance [c]. japan,tsukuba:society of non-traditional technology, 2000.313-325.
[62] lundie s, peters g m. life cycle assessment of food waste management options [j]. 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2005,13(3):275-286.
一、基本情況及成效
2013年,福建省在10個縣實施農產品產地初加工補助項目,重點扶持特色水果(重點柑橘)、蔬菜、食用菌的冷藏保鮮和烘干設施的建設。項目惠及95個專業合作社和40個農戶,共建設完成初加工設施328座,其中組裝式冷藏庫257座,簡易冷藏庫12座,普通烘房1座,熱風烘房53座,多功能烘房5座,增加冷藏能力2.3萬噸、烘干能力200噸/天,帶動近3億元投資。
一是農業增效、農民增收顯著。福建省新建的大部分補助設施已投入使用,初顯成效。據初步測算,10個項目縣通過初加工補助項目的實施,果蔬食用菌冷藏保鮮和烘干加工增值超過20%以上,產后損失率下降10%,大大促進了農業減損增效、農民增收,實現了當年建設、當年使用、當年見效的目標。如,福安市帝田水果專業合作社建設3個100噸的組裝式保鮮庫,6月13日正式建成,趕在葡萄收獲季節投入使用。經過近兩個月的運行,為社員及村民預冷葡萄鮮果3760多噸,比運到5公里外的賽岐鎮保鮮庫進行預冷節約成本25萬元;每斤葡萄經峰期保鮮后可增收0.61元,贏利25.7萬元,經濟效益十分顯著。閩清縣海西匯農果蔬專業合作社建設5個100噸的組裝式保鮮庫,冷庫建成后,已保鮮儲存柑橘250噸,平均收購價每斤0.71元,保鮮兩個月后批發價每斤0.95~1.05元,入庫前后價格相差30%~35%,損失腐爛率比往年下降35%,增加利潤20%~30%;保鮮儲存西蘭花200噸,平均收購價每斤0.82元;儲存兩個多月后,批發價每斤1.8~2.10元,增值十分顯著。該合作社下屬十幾個分社,共聯結1000多農戶,都希望明年能繼續得到冷庫建設的扶持。古田縣興源食用菌合作社建設100噸組裝式冷藏庫3個和50噸組裝式冷藏庫1個,目前已建成投入使用,4個庫可以貯存杏鮑菇干品35噸,通過冷藏庫保鮮干品價格基本可以翻番,扣除電費人工等成本,增加經濟效益50%以上;通過補助項目建設的冷庫,預計每年可以增加收入60萬元。漳浦縣規模較大專業合作社冷庫建成后,將部分的冷庫租給周邊的農戶使用,既方便了農戶也充分發揮了冷庫的使用效率。
二是均衡市場,穩定價格的作用明顯。通過實施農產品產地初加工項目,明顯地改善了果蔬菌產后初加工條件,使得田間水果、蔬菜、食用菌采收后能有條件迅速進入冷藏保鮮。農民能夠根據市場行情決定采收和上市時間。避免了集中采收,集中上市,引起市場價格波動、物濺傷農現象的發生。
三是提升了農產品產地初加工的設施和技術水平。新建的冷藏和烘干設施標準高、質量好,通過初加工設施的建設和使用,不僅改善了福建省水果、蔬菜、食用菌等農產品產地初加工設施條件,同時,帶動農戶形成了“學技術、用技術、建設施、促增收”的良好氛圍,使更多的農戶掌握了果蔬、食用菌產后初加工適用技術,提升了農產品產地初加工技術水平。
四是項目的示范帶動作用良好。通過農產品產地初加工補助項目實施、獎補對象示范帶頭作用,讓廣大農民意識到農產品產地初加工重要性,調動了大家建設冷藏庫等產地初加工設施的積極性,很多專業合作社農戶紛紛要求建設農產品產地初加工設施。
二、主要做法
1.高度重視,強化政策配套和機制建設
2013年是福建省實施農產品產地初加工補助項目的第一年,福建省對此高度重視,農業廳分管領導及有關處室負責同志多次向農業部農產品加工局的有關領導和處室負責人進行了溝通匯報,加工局領導也多次來福建省調研指導工作。為加強項目建設工作的組織領導,省里成立了農產品產地初加工補助項目建設工作領導小組,省財政安排了專項工作經費,用于組織方案制定、政策宣傳、本地化設計、技術指導培訓和項目驗收督查等。福建省農業科學院農業工程技術研究所為省級技術依托單位,具體負責農產品產地初加工補助項目的技術指導與培訓。同時積極向省領導、省級相關部門溝通聯系,爭取相關的配套政策,省委省政府9月份出臺了《關于加快推進現代農業發展的若干意見》(閩委發〔2013〕9號),其中明確了“對于農產品初加工項目用地,符合農業生產設施用地和附屬設施用地條件的,將免于辦理農用地轉用審批手續”,據此福建省國土資源廳和農業廳聯合下發了《關于支持現代農業發展規范設施農用地服務的通知》,該政策的出臺,簡化了初加工設施建設用地審批手續,保證了項目的順利實施。各項目實施縣也都加大了組織領導、統籌協調和業務指導力度,成立了由政府分管領導掛帥,農業局、財政局等有關部門組成的領導機構,協調解決項目實施中面臨的困難和問題。部分縣采取了整合農機購置補貼項目經費等措施,用于農產品產地初加工項目,提高了設施的補助標準,減輕了建設單位負擔,不少地方還安排了必要的工作經費,為項目的順利實施提供了保障。
2.結合實際,研究制定農產品產地初加工補助項目實施方案
根據近兩年的調研情況,立足福建省實際,本著突出重點,扶持優勢主產區等原則,省農業廳和財政廳研究制定了農產品產地初加工補助項目實施方案,確定2013年中央獎補資金全部用于補助當年新建水果(重點柑橘)、蔬菜、食用菌冷藏保鮮和烘干設施。按照福建省優勢特色農產品產業分布情況,結合各地現有的工作基礎、當地政府重視程度和農戶及專業合作社的積極性等情況,確定閩清縣、福安市、古田縣、仙游縣、惠安縣、漳浦縣、平和縣、連城縣、建寧縣、順昌縣10個優勢特色農產品主產縣為2013年農產品產地初加工補助項目建設試點縣。10個項目實施縣也都按照省里的總體部署和要求,結合本縣的實際,制定了突出本縣特色的項目實施方案。如平和縣重點扶持溪蜜柚主產區的4個鄉鎮的7個專業合作社建設蜜柚100噸組裝式冷藏庫,閩清縣以柑桔和食用菌為主導產業,重點扶持6個專業合作社建設100頓和50噸組裝式冷藏庫,體現了突出產業特色和集中連片建設的原則。
3.精心組織,做好宣傳培訓和項目啟動工作
產地初加工補助項目時間緊、任務重、政策性強、涉及面廣,工程技術要求高,做好宣傳培訓工作至關重要。2013年4月份,按照農業部農業部農產品加工局的統一安排,福建省組織10個項目實施縣農業局負責人和技術骨干20多人參加了在北京舉辦的農產品產地初加工補助項目培訓班。緊接著福建省農業廳在福州召開了農產品產地初加工補助項目安排部署會,部署啟動了2013年產地初加工補助項目,對參會的項目實施縣農業局局長、農產品加工技術骨干進行了培訓。省里還統一印制《農產品產地初加工補助項目設施建設申請表》并發放給10個試點縣,制定農業部農產品產地初加工惠民工程示范點統一牌匾(規格70cm×50cm),在福建農業信息網上舉辦了一期在線訪談,就“農產品產地初加工補助項目”有關問題與網民進行在線交流,廣泛宣傳補助項目的政策內容和重要意義,加強對農民的宣傳引導,切實做好內容講解、答疑解惑等工作。7月24日,在福州舉辦全省農產品產地初加工補助項目培訓班,邀請加工局、省財政廳領導和有關農產品加工專家、教授對實施縣農業局負責人、產地初加工補助項目建設單位負責人、技術人員就產地初加工補助項目政策和果蔬冷藏保鮮、干燥加工技術、設施及發展趨勢等內容進行培訓。各項目實施縣也圍繞產地初加工補助項目的政策及初加工設施的技術要求等內容,對項目試點鄉鎮、村負責人、工作人員和專業合作社負責人、農戶代表進行了培訓,并采取組織有關技術人員走村入戶,印發培訓材料、明白紙,組織項目現場會,報紙、電視、廣播專題專欄宣傳報道等形式,進行廣泛的思想發動、政策講解、技術培訓和輿論宣傳,達到了很好的宣傳培訓效果。初步統計,全省產地初加工項目培訓達到3000人次左右。
4.規范操作,做好項目組織實施工作
指導督促10個產地初加工補助項目實施縣制定本縣農產品產地初加工補助設施的本地化技術方案,同時省農產品產地初加工補助項目管理辦公室成員分組分赴10個實施縣考察落實補助項目的實施情況。各縣農業局和財政局也積極配合,在組織項目申報前,進行了全面深入的摸底調查,力求充分掌握專業合作社、農戶的建設意向,在此基礎上組織申報,本著盡量向主產鄉鎮集中的原則,進行篩選優化,確定補貼對象,多數縣優先安排果蔬、食用菌專業合作社作為項目實施單位,提高了項目集中度和推進效率,在申報審批過程中,各地嚴格按照有關程序要求,堅持公開、公平、公正,逐級上報、逐級審批,并在村級實行公示制度。
5.嚴格驗收,發揮農產品產地初加工資金的補助效益
為全面實施好2013年福建省農產品產地初加工補助項目,嚴格項目驗收,規范驗收程序,確保項目建設的科學性、規范性和建設任務的高質量完成,省農業廳和財政廳聯合印發了驗收考核方案(閩農計[2013]285號),明確了驗收考核的原則、內容、方式和程序,召開了全省的農產品產地初加工補助項目驗收考核部署會,成立農產品產地初加工補助項目省級專家組,各項目縣結合實際制定本縣具體的驗收考核方案,成立由縣農業局、財政局和省級專家組的成員組成的驗收組,通過實地測量、核對質量標準和技術規范等措施,對補助設施進行全面驗收,驗收合格的及時兌付獎補資金。同時福建省正在組織福建省農業科學院和福建農林大學的專家編寫《福建省特色農產品貯藏保鮮與干制加工技術手冊》,加強設施使用的技術指導,確保建成的設施管理好,使用好,使其真正在農產品減損、提質、增效方面發揮作用。
三、存在問題
1.獎補建設資金相對不足
合作社、農戶建設冷藏庫的積極性很高,申請數量大,但限于項目額度,相當部分有意向的合作社和農戶沒有得到建設指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群眾的積極性。
2.獎補設施規格存在局限
福建省果蔬、食用菌主產區的專業合作社種植規模都較大,且南方氣候的原因,需要的冷藏量也較大,最大100噸的冷藏庫規格偏小,無法滿足冷藏需要。
四、政策建議
1.增加獎補資金
建議中央財政加大農產品產地初加工補助項目獎補資金的投入,擴大實施的區域,滿足更多農戶和專業合作社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