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部丰满熟女富婆视频,托着奶头喂男人吃奶,厨房挺进朋友人妻,成 人 免费 黄 色 网站无毒下载

首頁 > 文章中心 > 山洪災害防治

山洪災害防治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山洪災害防治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山洪災害防治

山洪災害防治范文第1篇

關鍵詞:山洪災害;規劃;原則;對策

一、山洪災害防治規劃原則

山洪災害防治規劃堅持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反映山丘區經濟社會發展、改善人民生存條件和環境保護不斷提出的新的更高要求.研究和制定全國山洪災害防治總體規劃和對策措施.提高山洪災害防治水平,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處。最大限度地減少山洪災害導致的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為我國山丘區構建和諧社會提供安全保障。《全國山洪災害防治規劃》遵循了以下原則:

①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由控制洪水向洪水管理轉變的原則。人類活動的負面效應已成為山洪災害的重要致災因素之一,不僅使自然生態系統遭到嚴重破壞,也給人類自身安全帶來嚴重影響。通過加強管理,規范人類活動,制止對河流行洪場所的侵占,采取“退耕還林、還草”、改變耕作方式等措施,改善生態與環境,保護水土資源。

②堅持“以防為主。防治結合”和“以非工程措施為主,非工程措施與工程措施相結合”的原則。規劃要求著重開展責任制組織體系、監測預警、預案等山洪災害防御非工程措施建設,及時預警,提前組織危險地區群眾轉移;通過宣傳、培訓,提高群眾防災避災意識和自防自救能力;重點保護對象可根據實際情況采用必要的工程保護措施。

③堅持“全面規劃、統籌兼顧、標本兼治、綜合治理”的原則。根據各山洪災害區的特點,統籌考慮國民經濟發展、保障人民生命財產安全等各方面的要求。做出全面的規劃,并與改善生態與環境相結合,做到標本兼治。

④堅持“突出重點、兼顧一般”的原則。山洪災害防治工作,要實行統一規劃,分級分部門實施,確保重點,兼顧一般。采取綜合防治措施,按輕重緩急要求,逐步完善防災減災體系。逐步實現近期和遠期規劃防治目標。

⑤堅持因地制宜、經濟實用的原則。我國山洪災害防治點多面廣,自然地理條件千差萬別,經濟社會發展水平不一,防治措施應因地制宜。既要重視應用先進技術和手段。也要充分考慮我國山丘區的現實狀況,盡量采用經濟、實用的設施、設備和方式方法,廣泛、深入開展群測群防工作。

二、山洪災害防治主要對策措施

山洪災害來勢猛、成災快、歷時短、范圍小而散,但易造成人員傷亡。對山洪災害威脅區內的人員和財產主要采取工程措施進行保護既不合理也不經濟。山洪災害防治要立足于采取以非工程措施為主的綜合防御措施,以減少人員傷亡為首要目標。

在研究山洪災害分布、成因及特點的基礎上。劃分重點防治區和一般防治區.以小流域為單元,因地制宜地制定規劃措施。規劃的主要對策措施有以下方面:

1.非工程措施

非工程措施對策主要包括加強防災知識宣傳、開展山洪災害普查、建設監測預警系統、落實責任制并編制預案、實施搬遷避讓、加強政策法規建設和防災管理等。

(1)加強防災知識的宣傳培訓

山洪災害的廣泛性和嚴重性決定了防御工作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努力.全社會都有責任和義務參與和承擔防災工作。規劃要求在全社會加強山洪災害風險宣傳培訓,增強群眾防災、避災意識和自防自救能力,使山洪災害防治成為山丘區各級政府、人民群眾的自覺行為。

(2)開展山洪災害普查

規劃要求大力開展山洪災害普查工作。研究山洪災害發生的特點和規律。確定了災害發生臨界雨量的制定方法,為山洪災害預警提供了較為可靠的信息來源。根據臨界雨量,通過分析,規劃將降雨誘發的山洪災害易發程度分為三級:高易發、中易發、低易發。中國降雨誘發山洪災害的高易發區主要分布在云南西南部、四川盆地西部和東北部、秦巴山地、湖南南部和西部、湖北西部、淮河上游山區、南嶺山地、太行山、燕山、遼東半島、長白山、大小興安嶺、以及新疆的昆侖山、天山等地。但是,由于規劃工作的局限性,大量的隱患點還沒有被發現,同時由于氣候、人類活動等因素.還可能造成一些新的隱患或災害點出現。因此,需要不斷加大普查力度,擴大普查范圍,為防御工作提供決策依據。

(3)建設監測預警系統

監測預警系統監測實時的降雨和洪水過程、監視山洪災害發生征兆.預測山洪災害的發生,并及時預警信息,這是減少或避免山洪災害導致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的最有效措施。監測系統包括氣象、水文、滑坡、泥石流等專業監測與群測群防相結合的監測系統。規劃新建自動氣象站3886個,多普勒雷達站44個;新建自動雨量站8735個,水文站466個.人工簡易觀測站l2.5萬個;布設泥石流專業監測站(點)1926個,滑坡專業監測站(點)2676個,泥石流、滑坡群測群防村組11880個。規劃建設連接30955個監測站(點)的通信網絡、1836個縣級信息共享平臺及警報傳輸通信設備、21193套鄉鎮警報傳輸通信設備.建設縣級以上專業部門問網絡互聯,配置l2.5萬套無線廣播警報器以及鑼、鼓、號等人工預警設備。開發氣象、水文預報模型等。

(4)落實責任制并編制山洪災害防御預案

建立山洪災害防御責任制體系,編制切實可行的預案,建立由各級政府部門負責的群測群防組織體系,在有山洪發生征兆和初發時就能做到快速、準確地通知可能受災群眾,并按照預案確定的路線和方法及時轉移。最大限度地減少人員傷亡。規劃明確山洪災害防御預案的內容主要包括:根據山洪及其誘發的泥石流、滑坡特點.進行山洪災害普查,劃分危險區、警戒區和安全區,明確山洪災害威脅范圍與影響程度:建立山洪災害防御領導、指揮及組織機構;確定避災預警程序和臨時轉移人口的路線和地點;建立搶險救災工作機制,制定救災方案及救災補償措施等。

(5)實施搬遷避讓

對處于山洪災害危險區、生存條件惡劣、地勢低洼而治理困難地方的居民規劃擬采取永久搬遷的措施。要創造條件,政策引導,鼓勵居住分散的居民結合移民建鎮永久遷移。對移民新址、公共設施等建設用地須進行山洪災害危害性評估.保障移民遷入安全地區,避免二次搬遷或造成新的山洪災害。對難以治理的滑坡、難于防護的村鎮,要求調整山洪易發區土地利用結構、村鎮布局。在城鎮及村鎮建設、居民建房時應盡量避開災害易發點。

(6)加強政策法規建設

制定和完善與山洪災害防治相配套的政策法規,是規范山丘區人類活動。保證山洪災害防治措施順利實施.建立和完善防災減災體系,提高防御山洪災害的能力。促進山丘區人口、資源、環境和經濟協調發展的重要保證。規劃要求制定風險區控制政策法規,有效控制風險區人口增長、村鎮和基礎設施建設以及經濟發展。制定風險區管理政策法規,規范風險區日常防災管理、山洪災害地區城鄉規劃建設的管理,維護風險區防災減災設施功能,規范人類活動,有效減輕山洪災害。

(7)加強防災管理

山丘區資源無序開發、居民點選址不當、城鎮不合理建設等人類活動往往加劇或導致山洪災害的發生。規劃要求加強防災管理.嚴格執行相關法律法規和規章制度.對社會生活、生產行為進行管理.以適應或規避山洪災害風險。加強山洪易發區的土地開發利用規劃與管理。加強對開發建設活動的管理,對山洪易發區范圍內的城鎮、交通、廠礦及居民點等建設項目需進行防災評估;加強河道、防災設施的管理.以維護河道泄流能力,確保防災工程設施正常運行。

2.工程措施

對受山洪及其誘發的泥石流、滑坡嚴重威脅的城鎮、大型工礦企業或重要基礎設施,通過經濟技術比較,規劃適當采取必要的工程措施,保障重要防護對象的安全。工程措施對策主要包括山洪溝、泥石流溝及滑坡治理、病險水庫除險加固、水土保持等。

1)山洪溝治理

對嚴重威脅村鎮、縣城、大型工礦企業、重要基礎設施、大面積農田的山洪溝采取工程措施治理。山洪溝治理措施主要有護岸及堤防工程、溝道疏浚工程、排洪渠等。規劃采取工程措施治理的山洪溝約18000條.需加固、新建護岸及堤防工程長度94710km.加固改造和新建排洪渠工程89650km,疏浚溝道8920km。

(2)泥石流溝治理

對保護對象重要、危害嚴重的泥石流溝采取工程治理措施。泥石流溝治理措施主要包括排導工程、攔擋工程、溝道治理工程和蓄水工程等。規劃治理的泥石流溝共2462條.需修建攔擋工程13457座、排導工程8546km、停淤工程1480座。

(3)滑坡治理

根據滑坡危險性分類.對威脅到集鎮、大型工礦企業、重要基礎設施安全.對經濟社會發展造成嚴重影響的不穩定滑坡。考慮治理的技術可行性和經濟合理性,采取必要的工程措施進行治理滑坡治理的措施主要要有:排水、削坡、減重反壓、抗滑擋墻、抗滑樁、錨固、抗滑鍵等。規劃治理的滑坡1391個.需修建截排水溝398400m.擋土墻904.5萬m.抗滑樁679.1萬m,錨索34.7萬m,削坡減載8350萬m3.

(4)病險水庫除險加固

對一旦潰壩將造成山洪災害防治區大量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的病險水庫.在現有工程基礎上,通過采取綜合加固措施.消除病險.確保工程安全和正常使用。恢復和完善水庫應有的防洪減災功能.消除防洪隱患。本次規劃除險加固的病險水庫均為小型水庫.共16521座,其中小(1)型水庫2999座,小(2)型水庫13522座。

山洪災害防治范文第2篇

論文關鍵詞:山洪災害;規劃;原則;對策

一、山洪災害防治規劃原則

山洪災害防治規劃堅持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反映山丘區經濟社會發展、改善人民生存條件和環境保護不斷提出的新的更高要求.研究和制定全國山洪災害防治總體規劃和對策措施.提高山洪災害防治水平,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處。最大限度地減少山洪災害導致的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為我國山丘區構建和諧社會提供安全保障。《全國山洪災害防治規劃》遵循了以下原則:

①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由控制洪水向洪水管理轉變的原則。人類活動的負面效應已成為山洪災害的重要致災因素之一,不僅使自然生態系統遭到嚴重破壞,也給人類自身安全帶來嚴重影響。通過加強管理,規范人類活動,制止對河流行洪場所的侵占,采取“退耕還林、還草”、改變耕作方式等措施,改善生態與環境,保護水土資源。

②堅持“以防為主。防治結合”和“以非工程措施為主,非工程措施與工程措施相結合”的原則。規劃要求著重開展責任制組織體系、監測預警、預案等山洪災害防御非工程措施建設,及時預警,提前組織危險地區群眾轉移;通過宣傳、培訓,提高群眾防災避災意識和自防自救能力;重點保護對象可根據實際情況采用必要的工程保護措施。

③堅持“全面規劃、統籌兼顧、標本兼治、綜合治理”的原則。根據各山洪災害區的特點,統籌考慮國民經濟發展、保障人民生命財產安全等各方面的要求。做出全面的規劃,并與改善生態與環境相結合,做到標本兼治。

④堅持“突出重點、兼顧一般”的原則。山洪災害防治工作,要實行統一規劃,分級分部門實施,確保重點,兼顧一般。采取綜合防治措施,按輕重緩急要求,逐步完善防災減災體系。逐步實現近期和遠期規劃防治目標。

⑤堅持因地制宜、經濟實用的原則。我國山洪災害防治點多面廣,自然地理條件千差萬別,經濟社會發展水平不一,防治措施應因地制宜。既要重視應用先進技術和手段。也要充分考慮我國山丘區的現實狀況,盡量采用經濟、實用的設施、設備和方式方法,廣泛、深入開展群測群防工作。

二、山洪災害防治主要對策措施

山洪災害來勢猛、成災快、歷時短、范圍小而散,但易造成人員傷亡。對山洪災害威脅區內的人員和財產主要采取工程措施進行保護既不合理也不經濟。山洪災害防治要立足于采取以非工程措施為主的綜合防御措施,以減少人員傷亡為首要目標。

在研究山洪災害分布、成因及特點的基礎上。劃分重點防治區和一般防治區.以小流域為單元,因地制宜地制定規劃措施。規劃的主要對策措施有以下方面:

1.非工程措施

非工程措施對策主要包括加強防災知識宣傳、開展山洪災害普查、建設監測預警系統、落實責任制并編制預案、實施搬遷避讓、加強政策法規建設和防災管理等。

(1)加強防災知識的宣傳培訓

山洪災害的廣泛性和嚴重性決定了防御工作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努力.全社會都有責任和義務參與和承擔防災工作。規劃要求在全社會加強山洪災害風險宣傳培訓,增強群眾防災、避災意識和自防自救能力,使山洪災害防治成為山丘區各級政府、人民群眾的自覺行為。

(2)開展山洪災害普查

規劃要求大力開展山洪災害普查工作。研究山洪災害發生的特點和規律。確定了災害發生臨界雨量的制定方法,為山洪災害預警提供了較為可靠的信息來源。根據臨界雨量,通過分析,規劃將降雨誘發的山洪災害易發程度分為三級:高易發、中易發、低易發。中國降雨誘發山洪災害的高易發區主要分布在云南西南部、四川盆地西部和東北部、秦巴山地、湖南南部和西部、湖北西部、淮河上游山區、南嶺山地、太行山、燕山、遼東半島、長白山、大小興安嶺、以及新疆的昆侖山、天山等地。但是,由于規劃工作的局限性,大量的隱患點還沒有被發現,同時由于氣候、人類活動等因素.還可能造成一些新的隱患或災害點出現。因此,需要不斷加大普查力度,擴大普查范圍,為防御工作提供決策依據。

(3)建設監測預警系統

監測預警系統監測實時的降雨和洪水過程、監視山洪災害發生征兆.預測山洪災害的發生,并及時預警信息,這是減少或避免山洪災害導致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的最有效措施。監測系統包括氣象、水文、滑坡、泥石流等專業監測與群測群防相結合的監測系統。規劃新建自動氣象站3886個,多普勒雷達站44個;新建自動雨量站8735個,水文站466個.人工簡易觀測站l2.5萬個;布設泥石流專業監測站(點)1926個,滑坡專業監測站(點)2676個,泥石流、滑坡群測群防村組11880個。規劃建設連接30955個監測站(點)的通信網絡、1836個縣級信息共享平臺及警報傳輸通信設備、21193套鄉鎮警報傳輸通信設備.建設縣級以上專業部門問網絡互聯,配置l2.5萬套無線廣播警報器以及鑼、鼓、號等人工預警設備。開發氣象、水文預報模型等。

(4)落實責任制并編制山洪災害防御預案

建立山洪災害防御責任制體系,編制切實可行的預案,建立由各級政府部門負責的群測群防組織體系,在有山洪發生征兆和初發時就能做到快速、準確地通知可能受災群眾,并按照預案確定的路線和方法及時轉移。最大限度地減少人員傷亡。規劃明確山洪災害防御預案的內容主要包括:根據山洪及其誘發的泥石流、滑坡特點.進行山洪災害普查,劃分危險區、警戒區和安全區,明確山洪災害威脅范圍與影響程度:建立山洪災害防御領導、指揮及組織機構;確定避災預警程序和臨時轉移人口的路線和地點;建立搶險救災工作機制,制定救災方案及救災補償措施等。

(5)實施搬遷避讓

對處于山洪災害危險區、生存條件惡劣、地勢低洼而治理困難地方的居民規劃擬采取永久搬遷的措施。要創造條件,政策引導,鼓勵居住分散的居民結合移民建鎮永久遷移。對移民新址、公共設施等建設用地須進行山洪災害危害性評估.保障移民遷入安全地區,避免二次搬遷或造成新的山洪災害。對難以治理的滑坡、難于防護的村鎮,要求調整山洪易發區土地利用結構、村鎮布局。在城鎮及村鎮建設、居民建房時應盡量避開災害易發點。

(6)加強政策法規建設

制定和完善與山洪災害防治相配套的政策法規,是規范山丘區人類活動。保證山洪災害防治措施順利實施.建立和完善防災減災體系,提高防御山洪災害的能力。促進山丘區人口、資源、環境和經濟協調發展的重要保證。規劃要求制定風險區控制政策法規,有效控制風險區人口增長、村鎮和基礎設施建設以及經濟發展。制定風險區管理政策法規,規范風險區日常防災管理、山洪災害地區城鄉規劃建設的管理,維護風險區防災減災設施功能,規范人類活動,有效減輕山洪災害。

(7)加強防災管理

山丘區資源無序開發、居民點選址不當、城鎮不合理建設等人類活動往往加劇或導致山洪災害的發生。規劃要求加強防災管理.嚴格執行相關法律法規和規章制度.對社會生活、生產行為進行管理.以適應或規避山洪災害風險。加強山洪易發區的土地開發利用規劃與管理。加強對開發建設活動的管理,對山洪易發區范圍內的城鎮、交通、廠礦及居民點等建設項目需進行防災評估;加強河道、防災設施的管理.以維護河道泄流能力,確保防災工程設施正常運行。

2.工程措施

對受山洪及其誘發的泥石流、滑坡嚴重威脅的城鎮、大型工礦企業或重要基礎設施,通過經濟技術比較,規劃適當采取必要的工程措施,保障重要防護對象的安全。工程措施對策主要包括山洪溝、泥石流溝及滑坡治理、病險水庫除險加固、水土保持等。

1)山洪溝治理

對嚴重威脅村鎮、縣城、大型工礦企業、重要基礎設施、大面積農田的山洪溝采取工程措施治理。山洪溝治理措施主要有護岸及堤防工程、溝道疏浚工程、排洪渠等。規劃采取工程措施治理的山洪溝約18000條.需加固、新建護岸及堤防工程長度94710km.加固改造和新建排洪渠工程89650km,疏浚溝道8920km。

(2)泥石流溝治理

對保護對象重要、危害嚴重的泥石流溝采取工程治理措施。泥石流溝治理措施主要包括排導工程、攔擋工程、溝道治理工程和蓄水工程等。規劃治理的泥石流溝共2462條.需修建攔擋工程13457座、排導工程8546km、停淤工程1480座。

(3)滑坡治理

根據滑坡危險性分類.對威脅到集鎮、大型工礦企業、重要基礎設施安全.對經濟社會發展造成嚴重影響的不穩定滑坡。考慮治理的技術可行性和經濟合理性,采取必要的工程措施進行治理滑坡治理的措施主要要有:排水、削坡、減重反壓、抗滑擋墻、抗滑樁、錨固、抗滑鍵等。規劃治理的滑坡1391個.需修建截排水溝398400m.擋土墻904.5萬m.抗滑樁679.1萬m,錨索34.7萬m,削坡減載8350萬m3.

(4)病險水庫除險加固

對一旦潰壩將造成山洪災害防治區大量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的病險水庫.在現有工程基礎上,通過采取綜合加固措施.消除病險.確保工程安全和正常使用。恢復和完善水庫應有的防洪減災功能.消除防洪隱患。本次規劃除險加固的病險水庫均為小型水庫.共16521座,其中小(1)型水庫2999座,小(2)型水庫13522座。

山洪災害防治范文第3篇

關鍵詞:開縣;山洪;防治措施,成效

中圖分類號:G353文獻標識碼: A

一、基本情況

開縣地處川東平行嶺谷區到大巴山南麓的過渡地帶,東鄰云陽、巫溪兩縣,南傍萬州區,西與四川省的開江、宣漢兩縣交界,北與城口縣相連,地跨東經107°55′48″~108°54′,北緯30°49′30″~31°41′30″之間。受太平洋、印度洋季風及西風環流和青藏高原氣旋影響,由于多元地貌、立體地形,形成氣候資源豐富,溫度差異大、立體氣候明顯的特點,總的表現為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四季分明;由于受臨近大巴山,形成一字梁山系和南部鐵峰背斜兩個多雨中心地帶,夏多暴雨。全境屬長上干小江支流,約占該流域面積的80%,流域內水系發育、山溪山溝多,境內東河、南河、浦里河等三條河流縱貫全縣。

二、山洪災害成因及現狀

山洪災害是指由在山丘區由于降雨引發的山洪、泥石流、滑坡等對人民生命、財產造成損失的災害。山洪具有突發性、水量集中、破壞力大等特點,山洪及其誘發的泥石流、滑坡,常造成人員傷亡,毀壞房屋、田地、道路和橋梁等,甚至可能導致水壩、山塘潰決。

開縣是山洪災害的高發區和重災區。多年來,在各級黨政領導關懷下,對轄區內洪水災害易發的重點河段修建了一批堤壩、護坡等防洪工程設施,并編制了全市及縣主要河流的防洪規劃、流域水土保持規劃、流域山洪溝工程規劃、流域環境綜合治理與保護規劃等。但是,由于過去修建的工程建設標準不高、配套不全、老化失修嚴重,防災能力十分有限,且效益不斷衰減,山洪災害點多面廣,多數處于無設防狀態,一旦山洪暴發,防不勝防。

三、山洪防治非工程措施建設

為提高我縣山洪災害防監測預警能力,按照重慶市統一部署安排,2013年開縣建設完成縣級山洪災害預警平臺。建設完成自動雨量站19個,簡易雨量站229個,自動水位雨量站19個,實施水庫水位雨量站點7個,簡易水位站10個,預警平臺結合山洪災害防治預案形成了完整的山洪災害監測預防體系。通過建設山洪災害監測預警系統,能有效對本縣范圍內暴雨中心及重點區域的降雨、水位進行實時監控,實時收集主要控制點的水雨情信息,并進行匯集分析,實現對山洪災害進行有效監控;通過預警平臺、預警系統建設,為決策者提供科學決策指揮依據,形成快速有效的預警能力;通過編制防御預案,加強群測群防體系建設,加大山洪災害防御知識的宣傳培訓,提高人們群眾對山洪災害的認識水平,提高防災避災意識,有效防御山洪災害,最大限度減輕山洪災害損失及群死群傷事件。

開縣山洪災害防治非工程措施建設實施后,共覆蓋3959km2的山洪災害防治區,有效保護危險區內近47.15萬人的安全。縣防辦利用監測預警系統監測的水雨情信息,根據雨量、水位預警指標進行實時預警,并根據預警指標啟動預警響應;通過建設簡易雨量和水位站,強化群防群測體系、完善防御預案、宣傳防御知識、演練防御過程,提高全民防災避災意識,增強避險保安能力。

四、成功預警案例

2014年8月11日凌晨,縣防辦值班人員通過監測預警系統發現龍安水庫雨量站5~6時1小時雨量達24mm,3~6時3小時累計雨量達43.3mm,6~7時1小時降雨量達28.8mm,鑒于降雨強度大,根據監測數據馬上召開緊急會商會,會議期間,又監測到7~8時1小時降雨量達43.3mm,會議決定于11日8:30啟動普里河防汛搶險應急預案,并對下游相關鄉鎮政府啟動防汛搶險應急預案的通知,督促其時刻觀察所在河道水位上漲情況,同時用銅鑼、口哨沿途沿街預警,工作人員帶領群眾根據預案制定的轉移路線進行群眾疏散轉移,在預案制定的臨時安置點集中安置。

在救災過程中,我縣山洪災害防治非工程措施發揮效益顯著,一是監測系統對實時雨情的監控,為領導決策提質提速;二是預警系統及銅鑼、口哨等預警設備及時預警,方便快捷,使群眾轉移迅速,救生衣、救生圈等救生物資增加了搶險隊員及被困群眾的安全感;三是預案的可操作性使群眾在轉移路線的指示下,第一時間轉移群眾至安置點;四是宣傳工作到位,使群眾水患意識增強。

五、結語

開縣山洪災害防治非工程措施的項目建設已初見成效,成功預警了2014年“8?11”洪水,極大地發揮了防洪減災效益,有效地避免了人員傷亡,將災害損失降到了最低限度。但是在初步收益的同時,我們更要梳理出問題和不足,為后續建設形成有價值的參考借鑒。今后的建設中仍要加強幾個方面工作:抓好建后管護工作,確保山洪災害監測預警系統長期有效發揮效益,不斷完善監測預警系統和群測群防體系建設,提高防災減災能力,使其成為真正的保民工程。

參考文獻:

[1]四川省電力廳. 四川省中小流域暴雨洪水計算手冊. 1984.

[2]重慶江源工程勘察設計有限公司. 2014年開縣防汛搶險應急預案. 2014.

[3] 顏勝堯.水庫預泄在淡溪水庫防洪調度中的應用[J].浙江水利科技2009(4),57-58.

[4] 梁文章.石佛寺水庫20100720暴雨洪水分析 [J].東北水利水電,2011,29(3):49-50.

山洪災害防治范文第4篇

為保障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實現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有效防御山洪災害,改變山洪災害導致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日趨嚴重的局面,實現全面提升我市山洪災害監測預警能力的目標,我市組織制定了《市山洪災害防治非工程措施建設實施方案》,且該方案已經省防汛抗旱指揮部批復同意,根據《關于山洪災害防治縣級非工程措施群測群防體系建設內容的指導意見》(晉汛辦〔2012〕6號)文件精神,經研究,決定全面啟動山洪災害防治非工程措施項目,現將有關事宜通知如下:

一、組織領導

為確保我市山洪災害防治非工程措施項目建設的順利推進,市政府成立了由許利偉副市長任組長的市山洪災害防治非工程措施項目建設領導組,領導組下設辦公室,辦公室設在水務局,全面負責此項目實施的組織協調。

二、工程建設目標任務

市山洪災害防治非工程措施主要建設內容包括:

(一)縣級平臺的建設

縣級平臺的建設內容為建立山洪災害預警系統,主要完成監測預警中心建設。通過整合利用通信、計算機網絡、數據庫應用等技術手段,建立縣級防汛指揮部山洪災害防治信息匯集與預警平臺,收集山洪災害防治區水雨情數據信息以及其它部門的相關信息,實現信息查詢、山洪預報決策和預警,以及異地數據備份、視頻會議等服務。

(二)鄉級平臺的建設

鄉級平臺的建設內容為建立水雨情監測系統,各鄉鎮要配置面積不低于25平米的指揮辦公室,完成機房建設并配備必須的辦公設施。鄉級平臺要滿足水雨情監測站網布設、信息采集、信息傳輸、通信組網等需求;要完成填報危險區轉移線路統計表、行政區基本情況表、歷年山洪災害損失情況表、山洪災害易發區統計表、山洪災害危險區基本情況表、山洪災害防御指揮部責任人情況表、群眾轉移安置計劃匯總表;負責通過發放宣傳資料、廣播、設立宣傳欄展板等形式宣傳山洪知識(宣傳欄展板:設置3塊以上,畫布尺寸為2.4m×1.2m、畫布材質要求防曬、防雨、長期保存,展板框材質為不銹鋼或鋁合金;標語:設置兩條以上長期的戶外宣傳標語)。

(三)村、組預警監測設施的建設內容

涉及的118個行政村、17個自然村要設立值班室,值班室不小于15平米,并配齊必備檔案柜、器材柜、辦公桌等辦公設備;完成填報山洪災害防御示意圖、山洪災害防御指揮機構人員名單及聯系電話表、村級危險區人員轉移安置情況表;同時要制作明白卡、掛圖和宣傳手冊、設置兩條以上長期的戶外宣傳標語、設置1塊以上宣傳欄展板(宣傳欄展板:畫布尺寸為2.4m×1.2m、畫布材質要求防曬、防雨、長期保存,展板框材質為不銹鋼或鋁合金);設立路標指示路線(標明山洪災害防御轉移路線圖和避災安置地點方向標志)。

(四)群測群防的組織體系

群測群防的組織體系主要包括建立縣(市)、鄉(鎮、企業)、村、組、戶五級山洪災害防御責任制體系,明確縣(市)、鄉(鎮)、村、組、戶防御山洪災害的組織機構、人員設置、職責等。通過建立群測群防責任制組織體系,保障縣(市)、鄉(鎮)、村、組防災信息上傳下達暢通,監測、預警、避災措施以及預案的宣傳、演練落實。

三、實施技術指導及時間要求

市山洪災害防治非工程措施項目實施從4月20日全面啟動,于6月30日全面完成,水務局要派出三個技術指導組,進行技術指導,并對完成進度進行督導檢查。

四、完善保障措施

1、提高認識,加強領導

各鄉鎮、各領導組成員單位要高度重視,把山洪災害非工程措施項目擺上重要議事日程,主要領導要親自抓,要按照省、市的要求穩步推進。各領導組成員單位要明確專人負責,責任到人,按照各自職能配合做好項目的推進實施,各鄉鎮要以農辦主任為鄉鎮實施負責人,水利水保站站長為承辦負責人,各村要確定一名主干為實施負責人,保障山洪災害非工程措施項目的順利完成。

2、落實責任,加強管理

各鄉鎮要強化管理,把責任落實到每個人。加強山洪災害非工程措施項目建設管理,規范建設程序;建立健全各項規章制度,推進市山洪災害非工程措施項目有序進行。

3、密切配合,技術防范

各有關鄉鎮、村要和水務局工作人員密切配合,結合實際,突出重點,積極行動,以防范為重點,層層落實責任制,加強宣傳引導,全力防范。切實把此項工作做實做好。

山洪災害防治范文第5篇

關鍵詞:山洪災害;規劃;原則;對策

一、山洪災害防治規劃原則

山洪災害防治規劃堅持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反映山丘區經濟社會發展、改善人民生存條件和環境保護不斷提出的新的更高要求,研究和制定全國山洪災害防治總體規劃和對策措施,提高山洪災害防治水平,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處。最大限度地減少山洪災害導致的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為我國山丘區構建和諧社會提供安全保障。《全國山洪災害防治規劃》遵循了以下原則:

①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由控制洪水向洪水管理轉變的原則。人類活動的負面效應已成為山洪災害的重要致災因素之一,不僅使自然生態系統遭到嚴重破壞,也給人類自身安全帶來嚴重影響。通過加強管理,規范人類活動,制止對河流行洪場所的侵占,采取“退耕還林、還草”、改變耕作方式等措施,改善生態與環境,保護水土資源。

②堅持“以防為主。防治結合”和“以非工程措施為主,非工程措施與工程措施相結合”的原則。規劃要求著重開展責任制組織體系、監測預警、預案等山洪災害防御非工程措施建設,及時預警,提前組織危險地區群眾轉移;通過宣傳、培訓,提高群眾防災避災意識和自防自救能力;重點保護對象可根據實際情況采用必要的工程保護措施。

③堅持“全面規劃、統籌兼顧、標本兼治、綜合治理”的原則。根據各山洪災害區的特點,統籌考慮國民經濟發展、保障人民生命財產安全等各方面的要求。做出全面的規劃,并與改善生態與環境相結合,做到標本兼治。

④堅持“突出重點、兼顧一般”的原則。山洪災害防治工作,要實行統一規劃,分級分部門實施,確保重點,兼顧一般。采取綜合防治措施,按輕重緩急要求,逐步完善防災減災體系。逐步實現近期和遠期規劃防治目標。

⑤堅持因地制宜、經濟實用的原則。我國山洪災害防治點多面廣,自然地理條件千差萬別,經濟社會發展水平不一,防治措施應因地制宜。既要重視應用先進技術和手段。也要充分考慮我國山丘區的現實狀況,盡量采用經濟、實用的設施、設備和方式方法,廣泛、深入開展群測群防工作。

二、山洪災害防治主要對策措施

山洪災害來勢猛、成災快、歷時短、范圍小而散,但易造成人員傷亡。對山洪災害威脅區內的人員和財產主要采取工程措施進行保護既不合理也不經濟。山洪災害防治要立足于采取以非工程措施為主的綜合防御措施,以減少人員傷亡為首要目標。

在研究山洪災害分布、成因及特點的基礎上。劃分重點防治區和一般防治區,以小流域為單元,因地制宜地制定規劃措施。規劃的主要對策措施有以下方面:

1,非工程措施

非工程措施對策主要包括加強防災知識宣傳、開展山洪災害普查、建設監測預警系統、落實責任制并編制預案、實施搬遷避讓、加強政策法規建設和防災管理等。

(1)加強防災知識的宣傳培訓

山洪災害的廣泛性和嚴重性決定了防御工作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努力,全社會都有責任和義務參與和承擔防災工作。規劃要求在全社會加強山洪災害風險宣傳培訓,增強群眾防災、避災意識和自防自救能力,使山洪災害防治成為山丘區各級政府、人民群眾的自覺行為。

(2)開展山洪災害普查

規劃要求大力開展山洪災害普查工作。研究山洪災害發生的特點和規律。確定了災害發生臨界雨量的制定方法,為山洪災害預警提供了較為可靠的信息來源。根據臨界雨量,通過分析,規劃將降雨誘發的山洪災害易發程度分為三級:高易發、中易發、低易發。中國降雨誘發山洪災害的高易發區主要分布在云南西南部、四川盆地西部和東北部、秦巴山地、湖南南部和西部、湖北西部、淮河上游山區、南嶺山地、太行山、燕山、遼東半島、長白山、大小興安嶺、以及新疆的昆侖山、天山等地。但是,由于規劃工作的局限性,大量的隱患點還沒有被發現,同時由于氣候、人類活動等因素,還可能造成一些新的隱患或災害點出現。因此,需要不斷加大普查力度,擴大普查范圍,為防御工作提供決策依據。

(3)建設監測預警系統

監測預警系統監測實時的降雨和洪水過程、監視山洪災害發生征兆,預測山洪災害的發生,并及時預警信息,這是減少或避免山洪災害導致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的最有效措施。監測系統包括氣象、水文、滑坡、泥石流等專業監測與群測群防相結合的監測系統。規劃新建自動氣象站3886個,多普勒雷達站44個;新建自動雨量站8735個,水文站466個,人工簡易觀測站l2,5萬個;布設泥石流專業監測站(點)1926個,滑坡專業監測站(點)2676個,泥石流、滑坡群測群防村組11880個。規劃建設連接30955個監測站(點)的通信網絡、1836個縣級信息共享平臺及警報傳輸通信設備、21193套鄉鎮警報傳輸通信設備,建設縣級以上專業部門問網絡互聯,配置l2,5萬套無線廣播警報器以及鑼、鼓、號等人工預警設備。開發氣象、水文預報模型等。

(4)落實責任制并編制山洪災害防御預案

建立山洪災害防御責任制體系,編制切實可行的預案,建立由各級政府部門負責的群測群防組織體系,在有山洪發生征兆和初發時就能做到快速、準確地通知可能受災群眾,并按照預案確定的路線和方法及時轉移。最大限度地減少人員傷亡。規劃明確山洪災害防御預案的內容主要包括:根據山洪及其誘發的泥石流、滑坡特點,進行山洪災害普查,劃分危險區、警戒區和安全區,明確山洪災害威脅范圍與影響程度:建立山洪災害防御領導、指揮及組織機構;確定避災預警程序和臨時轉移人口的路線和地點;建立搶險救災工作機制,制定救災方案及救災補償措施等。HTtP//:

(5)實施搬遷避讓

對處于山洪災害危險區、生存條件惡劣、地勢低洼而治理困難地方的居民規劃擬采取永久搬遷的措施。要創造條件,政策引導,鼓勵居住分散的居民結合移民建鎮永久遷移。對移民新址、公共設施等建設用地須進行山洪災害危害性評估,保障移民遷入安全地區,避免二次搬遷或造成新的山洪災害。對難以治理的滑坡、難于防護的村鎮,要求調整山洪易發區土地利用結構、村鎮布局。在城鎮及村鎮建設、居民建房時應盡量避開災害易發點。

(6)加強政策法規建設

制定和完善與山洪災害防治相配套的政策法規,是規范山丘區人類活動。保證山洪災害防治措施順利實施,建立和完善防災減災體系,提高防御山洪災害的能力。促進山丘區人口、資源、環境和經濟協調發展的重要保證。規劃要求制定風險區控制政策法規,有效控制風險區人口增長、村鎮和基礎設施建設以及經濟發展。制定風險區管理政策法規,規范風險區日常防災管理、山洪災害地區城鄉規劃建設的管理,維護風險區防災減災設施功能,規范人類活動,有效減輕山洪災害。

(7)加強防災管理

山丘區資源無序開發、居民點選址不當、城鎮不合理建設等人類活動往往加劇或導致山洪災害的發生。規劃要求加強防災管理,嚴格執行相關法律法規和規章制度,對社會生活、生產行為進行管理,以適應或規避山洪災害風險。加強山洪易發區的土地開發利用規劃與管理。加強對開發建設活動的管理,對山洪易發區范圍內的城鎮、交通、廠礦及居民點等建設項目需進行防災評估;加強河道、防災設施的管理,以維護河道泄流能力,確保防災工程設施正常運行。

2,工程措施

對受山洪及其誘發的泥石流、滑坡嚴重威脅的城鎮、大型工礦企業或重要基礎設施,通過經濟技術比較,規劃適當采取必要的工程措施,保障重要防護對象的安全。工程措施對策主要包括山洪溝、泥石流溝及滑坡治理、病險水庫除險加固、水土保持等。

1)山洪溝治理

對嚴重威脅村鎮、縣城、大型工礦企業、重要基礎設施、大面積農田的山洪溝采取工程措施治理。山洪溝治理措施主要有護岸及堤防工程、溝道疏浚工程、排洪渠等。規劃采取工程措施治理的山洪溝約18000條,需加固、新建護岸及堤防工程長度94710km,加固改造和新建排洪渠工程89650km,疏浚溝道8920km。

(2)泥石流溝治理

對保護對象重要、危害嚴重的泥石流溝采取工程治理措施。泥石流溝治理措施主要包括排導工程、攔擋工程、溝道治理工程和蓄水工程等。規劃治理的泥石流溝共2462條,需修建攔擋工程13457座、排導工程8546km、停淤工程1480座。

(3)滑坡治理

根據滑坡危險性分類,對威脅到集鎮、大型工礦企業、重要基礎設施安全,對經濟社會發展造成嚴重影響的不穩定滑坡。考慮治理的技術可行性和經濟合理性,采取必要的工程措施進行治理滑坡治理的措施主要要有:排水、削坡、減重反壓、抗滑擋墻、抗滑樁、錨固、抗滑鍵等。規劃治理的滑坡1391個,需修建截排水溝398400m,擋土墻904,5萬m,抗滑樁679,1萬m,錨索34,7萬m,削坡減載8350萬m3.

(4)病險水庫除險加固

對一旦潰壩將造成山洪災害防治區大量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的病險水庫,在現有工程基礎上,通過采取綜合加固措施,消除病險,確保工程安全和正常使用。恢復和完善水庫應有的防洪減災功能,消除防洪隱患。本次規劃除險加固的病險水庫均為小型水庫,共16521座,其中小(1)型水庫2999座,小(2)型水庫13522座。

主站蜘蛛池模板: 元朗区| 德令哈市| 新密市| 都江堰市| 花垣县| 登封市| 乌恰县| 明光市| 师宗县| 平邑县| 台东市| 洱源县| 宝山区| 玛沁县| 大悟县| 巨鹿县| 剑川县| 林口县| 慈利县| 南投市| 滨海县| 防城港市| 格尔木市| 隆化县| 泰安市| 邵阳县| 宜宾市| 从江县| 榕江县| 鹤峰县| 上高县| 鲁山县| 肇源县| 潞西市| 宜阳县| 沽源县| 和田市| 墨玉县| 太和县| 乌鲁木齐县| 晋宁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