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生態公路設計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公路建設;生態工程;設計
中圖分類號: TB2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一、前言
公路是人民出行的主要載體,它的建設使用,使公路沿線的生態環境產生了深遠影響,對自然生態系統的破壞較大。直接影響是公路通過毀壞周邊動植物的生存環境、交通導致動植物死亡和邊緣效應等因素對生物生存和遷移產生影響,以及公路建設時使周圍的自然環境發生改變;間接影響是公路的人類活動加劇間接對環境造成了影響。
二、公路建設對生態環境的影響
1、對動植物的影響
公路使動物的活動范圍受到限制,加速了生態環境的島嶼化,使生物將變得脆弱,可能引發種內分化;其次公路交通使許多原先人類難以達到或難以進入的地區變得可達或易于進入,尤其對原始森林、濕地、野生珍稀動植物資源的保護構成巨大的威脅;公路是帶狀的工程,對原始地形地貌生態環境有破壞性的阻隔,特別是公路邊坡的混凝土擋墻等處理方式,人為阻隔了公路兩側的動物通道,影響正常的活動路線;再次公路的施工和營運排放出的廢氣、廢渣、交通噪音等污染物等對動植物生存環境造成污染,降低了動植物的生存環境質量。
2、對土壤的影響
在公路的施工期間,首先公路永久性占地數量大,這會造成土地資源的減少,并加劇了目前我國耕地面積的不斷減少和退化。其次是土壤侵蝕,在建設期間,施工過程所導致的土壤侵蝕即水土流失是對沿線土壤的重要危害,土壤侵蝕起源于同受公路工程干擾的水流和土壤之問的相互作用。公路產生影響的區域主要集中在高填深挖路段、橋梁、邊坡擋墻處理、取棄土場和臨時設施區等,其影響方式主要有占用耕地、毀損植被、引起水土流失、造成農業減產和改變土地利用方式等。
在公路的運營期,隨著汽車尾氣排放,通過降雨沉降進入土壤,鉛的長期積累使生物地球化學平衡遭到破壞,最終超過土壤承受極限造成對農作物的危害,進而通過食物鏈對人體健康產生危害。在土地占用方面,公路建成之后,人們占用大量沿線區域的土地進行開發活動,比如工業、商業、餐飲進而旅游等。
3、對水資源的影響
在公路施工期,公路建設對地表水體產生影響。在建設過程中,施工中的棄土、棄渣等固體廢棄物直接排入水體等因素都將造成水質量下降。棄渣侵占河道影響河流的過水斷面、流量和流速等,使得沖刷動能增大,是產生河岸侵蝕和洪水發生的因素之一,有些公路建設項目還可能使河流改道,池塘、湖泊、水庫被毀。污染方面,在施工期間,易導致水土流失,隨地表徑流進入水體,使河流湖泊水質混濁、懸浮物濃度升高等,特別是在水源地路段這種影響會更加敏感。
在公路的營運期,公路服務區、收費站、管理區等公路附屬設施排水所排放的生活污水和洗車、機修等車間排放的生產污水對水源造成污染。當降水形成路面徑流挾帶溜撒的有害有毒物質排入水體或農田,都會對水質和土壤造成很大的危害。
三、公路生態化是建設發展的必然趨勢
隨著我國公路建設向山區及沿海地區的不斷發展,產生了植被破壞、環境污
染、水土流失等一系列問題,甚至引發了很多環境地質災害。更為嚴重的是,由于植被和表土的損失,自然植被的恢復十分困難。根據調查數據顯示,在氣候溫和的亞熱帶地區公路環境下,植被要想自然恢復到原有狀態至少需要20年。因此, 公路建設加劇了資源、環境和人口之間的矛盾,使生態環境問題日益突出。針對這種現象,我國很多省份都提出建設公路要把環境保護放在首位的指導思想,提出公路建設生態化的概念。
四、公路生態工程的概念
如何在進行公路建設的同時減少或者消除對生態環境產生的影響,保持生態系統的平衡和穩定,是公路建設者們要解決的重要問題。公路生態工程,是指以生態學理論為指導,堅持可持續發展,滿足保證交通發展和環境協調的前提下,以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協調發展為目標,維持自然環境與人類活動的和諧。
公路生態工程設計要求在公路的各個設計階段融入生態設計理念,需要重點解決以下三個問題:①采取何種方案能降低對環境的影響;②如何彌補公路建設的不利影響;③破壞的自然環境如何恢復或補償
五、實施公路生態工程設計的步驟
根據我國公路建設的現狀和實施公路生態工程設計所取得的一些經驗,通常應按以下步驟進行生態工程設計:
1、在初步計劃修建公路之時,讓相關人員搜集擬建公路地區的生態環境資料,做好生態環境的現狀了解及調查。
2、在工程可行性研究階段召開研討會,讓公路設計人員對當地的生態資料進行詳細分析,并制定出生態設計的框架:
(1)路線布設盡量避開村鎮,降低汽車噪音、廢氣、震動對沿線村鎮居民的影響;線位不要出現大填大挖,降低對原有環境的破壞程度。
(2)盡可能少占用和分割良田、林地,以保證良田原有的較好的灌溉系統和森林的整體性。
(3)做好完善的排水系統設計。涵洞和跨越水體的橋梁需做好生態化處理,不破壞水系;路基兩側設置邊溝和排水溝,阻止路面污水,保護農田和池塘、水庫免受污染。
(4)合理確定道路建筑材料場地。道路的取土和棄土要集中,并盡量做到調配平衡;如果有棄土,應進行加固處理以防止水土流失。
(5)對公路邊坡實施生態化設計,可注重減少鋼筋混凝土的剛性實體和硬質邊坡體的采用,選擇生態綠化邊坡結構形式,并實施對公路兩側用地的綠化工程,注重與自然環境的協調。
(6)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對必須穿越居民區、學校等的路段設置隔音墻,防止汽車噪音對居民生活和教學的影響。
(7)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對公路可完善動物通道的設計,便于動物自然通過,減少對其日常活動的影響。
3、在公路設計的同時,還要考慮各種可能影響生態的條件并參考生態學專家的意見,結合當地的具體情況根據經驗,詳細確定出可行的生態工程設計和施工方案,繼續細化生態設計步驟和內容,具體措施有以下幾個方面:
(1)盡可能減少對施工區以外的植被、天然地表及農田的破壞,規劃好施工用地范圍。
(2)在人口稠密的村鎮附近作業時,應采取必要的措施,盡可能地減少噪音、塵土對居民正常生活的影響。
(3)對于瀝青拌和廠和堆料場必須選擇在遠離人口稠密的地點,以減輕對周圍居民生活空間的污染。
(4)設計中應明確工完成后的現場恢復問題,要及時清理料場,并注意土地的復墾和利用,變場地為耕地。
(5)做好施工期間臨時排水設計。嚴禁施工廢水、廢料直接排人河流或溝谷。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要集中處理后選擇合適的場地統一排放,以免造成環境污染。
4、公路投入運營后對環境的不良影響主要有廢氣污染大氣環境、噪音影響環境、垃圾廢水污染環境等幾個方面,因此,在設計中可采取以下措施防止或減輕負面影響。
(1)對沿線養護工區收費站等進行綜合設計,對其生活污水、洗車廢水及生活垃圾等要集中處理。
(2)建議公路管理和公安等部門應嚴格控制并加強管理,以防止有毒有害等危險品可能在運輸中的意外泄漏而造成對環境的影響。
(3)對收費站及功能服務區等車輛停靠處,設計中應考慮設置必要的大氣防污裝置,以改善收費人員及公路管理人員的工作環境。
六、結束語
“要想富、先修路”,公路對城鄉建設起著非常關鍵的作用。在建設過程中,要保證與自然環境的協調統一,促進公路建設的可持續發展,實現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的雙贏效果。在公路的建設過程中,要不斷收集各生態工程設計的反饋信息,通過分析總結經驗,為以后的公路建設生態工程設計提供參考資料和實踐經驗。
參考文獻:
【1】彭輝.關于環保理念在生態公路設計中的應用研究【J】科技創新導報,2O1O.
關鍵詞:貴州山區;生態公路;新理念
Abstract: through the guizhou mountainous secondary roads ecological demonstration engineering research "are analyzed, in guizhou province Carey to thunder (folk) highway (the three trees to folk section) reconstruction projects to rely on engineering, puts forward the landscape design theme-" a new landscape ecology, impression national amorous feelings" through the observation deck landscape design and ethnic village gate design based on the application of the project, to achieve the secondary roads of the ecological design effect.
Keywords: guizhou mountainous area; Ecological highway; The new idea
中圖分類號:X734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
貴州山區二級公路建設從過去的傳統建設中吸取建設的經驗,加強了對生態環境的保護,在實踐中總結經驗,同時融入新理念,不斷的加強動態設計。
一、概述
通過《貴州山區二級公路生態示范工程研究》,該課題以貴州省凱里至雷山(大塘)公路(三棵樹至大塘段)改擴建工程為依托工程,通過該項目的實施及實施后效果,充分體現了山區二級公路線形、路基、交通安全設施與環境景觀相協調的原則與方法;構建了山區二級公路路域植物配置模式,提出了維護生物多樣性與穩定性的方法,以及邊坡生態防護的措施;創新了路肩擋墻挑臺綠化技術,提出了集塑石擋墻、觀景平臺、門亭、標志牌等于一體的地方文化展現手法。
二級公路生態設計的理念在當今公路建設中顯得更重要,力爭把該理念貫穿到整個項目建設的全過程以及項目在投入運營期。
二、生態公路
“生態公路”作為科學的公路建設理念,突出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目的就是將人類發展對自然生態的破壞降到最低,尋求一個臨界的平衡點實現公路建設與生態環境相協調和可持續,“生態公路”理所當然的成為未來公路建設的發展方向。但就國內目前而言,無論是在理論層面還是實踐領域,“生態公路”都還是十分稚嫩的新生事物,缺乏成熟的理論和技術支撐,存在許多研究上的空白,致使生態公路建設具有很大的盲目性,既浪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又達不到好的效果。
公路在投資、設計的前期階段、公路建設時期以及養護管理階段都應該在注意“生態公路”的突出,引入環保、美化、人文的概念,把公路的景觀設計作為一項重要內容加以考慮,使公路不僅僅成為一條行車通道,而且應該是一個綠化、美化、動感的畫面,成為一條位移景觀、爽心悅目、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相互協調的空間走廊。這樣不僅能夠達到保護環境、保護文化、改進公路環境與景觀、提高公路使用質量的目的,滿足人們對公路沿線景觀的需要。
三、依托工程設計
課題以貴州省凱里至雷山(大塘)公路(三棵樹至大塘段)改擴建工程為依托工程。貴州為我國西部經濟欠發達省份,公路建設任務艱巨繁重,且地形地貌差異顯著,地質水文復雜,雨季明顯,生境脆弱,使得公路建設更加困難,保護生態也更加困難。
提升設計新理念,充分發揮工程技術人員的主觀能動性,有針對性、創造性的動態設計山區公路,促進山區公路可持續發展,為社會提供“安全、經濟、生態、和諧、舒適、適用”的公路。
設計是工程靈魂。工程設計不僅需要設計人員具備豐富的設計經驗,還需要設計人員在設計過程之中不斷創新,熟練掌握技術的同時,還應靈活掌握技術指標,設計出適地的最優路線,提高公路設計的質量,在交通安全的前提下,保護生態環境,把“不破壞和少破壞就是最大的保護”的理念融入設計中去。
公路沿線科學合理地設置有地方特色的構筑物,豐富了公路附加功能,為當地文化旅游發展起到一定的宣傳作用,了解當地苗族村寨提供便利,同時也為沿線的村寨居民集會、開展村寨民族文化提供場地。景觀營造的主要原則為:安全為前提,少而精地體現地方特色;充分表達當地民俗特色和文化特征。
景觀設計主題——“串聯山水生態,印象民族風情”景觀設計從尊重黔東南州的民族文化和自然環境出發,以反映巴拉河沿線自然風貌為基礎,盡量保護公路周邊原生態自然景觀,模擬當地原生太景觀,盡量修復被破壞的環境,通過對邊坡、擋墻、觀景臺等合理景觀設計,營造生態、舒適、和諧、自然的公路路域景觀,將公路有機地融入到周邊自然中,體現公路與自然友好共存、和諧發展的對話關系,讓用路者以公路為載體親近自然,感受沿途美麗獨特的自然風光。同時,在設計中發掘和提取沿線具有代表性的苗族文化,將其融入到工程結構中,以少量畫龍點睛的修飾,展現黔東南少數民族文化,打造富有民族特色的旅游生態路。
盡可能保護和利用路域現有自然植被,體現“不破壞和少破壞就是最大的保護”的生態理念;綠化設計與施工應采取“露、透、封、誘”的景觀處理方式,體現“公路與周邊景觀和諧相融”景觀理念;
在具體設計及實施過程中需不斷地提升設計技術水平, 隨時分析新問題, 提出新方案, 體現“動態設計”的理念;挖掘民族文化,使公路真正融入當地人民的文化和生活,體現以人為本的理念。
觀景臺景觀設計: 四個觀景臺各有主題:寨瓦觀景臺是凱里至雷山二級公路第一個觀景臺,左側為寨瓦苗寨,以“喜迎客人來苗寨”為主題;第二個是南花觀景臺,南花苗寨中的古楓,是苗族圖騰崇拜的象征,又稱圖騰樹,南花觀景臺的主題為“蝶戀楓”;季刀苗寨是一個剛被人們認識的苗寨,苗寨的百年古歌、百年糧倉、百年青石古道吸引著無數的游人,季刀觀景臺的主題為“醉苗鄉”;掌坳苗寨距雷山縣城7公里處,在S203道旁的大塘鄉境內,山寨四周杉木秀拔,竹林蔥郁,別具一格的苗族吊腳樓掩映其中,是苗族銅鼓舞的發源地,掌坳觀景臺的主題為“銅鼓舞樂”。
民族寨門設計:門亭是少數民族聚居的標志性建筑,在凱里至雷山二級公路視線開闊處設計一座民族風格顯明的門亭,將黔東南苗族文化中的蘆笙、牛角、頭飾、以及民族生活習俗等精髓以寫實與寫意相結合的方式融入到門亭構造之中,使之成為凱里至雷山二級公路的標志性建筑,是當地的地方名片。
四、結束語
貴州二級公路生態設計:突出二級公路的功能和生態原則,通過設計使二級公路的建設能恰到好處的融入當地文化和生活,充分體現以人為本的原則。景觀設計與公路設計能同步進行,在施工期間體現動態設計的原則。
參考文獻:
1.《凱里至雷山(大塘)公路三棵樹至大塘段改擴建工程兩階段施工圖設計》;
2.貴州省凱里—雷山(大塘)公路三棵樹—大塘段改擴建工程景觀兩階段施工圖動態設計圖。
3.貴州省山區二級公路生態示范工程研究工作報告
4.貴州省山區二級公路生態示范工程研究總報告
5.貴州山區二級公路生態設計與施工技術指南
關鍵詞:生態公路;公路設計;環保理念
1. 生態公路設計理念
1.1 生態恢復設計
生態恢復設計是會對整個公路的設計都有影響的。在進行邊坡的防護設計時,要選擇適合的植物、坡度和類型,有利于生態的恢復;在進行路域生態設計時,要考慮到當地的生態特點來進行植被的選擇;在建設公路時臨時征用的土地可以將其變為農田,這樣會對生態環境的影響降低到最低。
1.2 保護環境、融入環境
要將自然式的設計理念融入到傳統式的設計理念中,這樣能夠做到對公路沿線的自然環境的最小破壞;改變原有的設計方法,利用原有的景觀植被來進行公路設計,盡量減少人工對環境的影響;另外還要盡量多引進不同種類的物種,對沿線的文物也要進行保護,讓公路真正成為環境的一部分。
1.3 采用鄉土化技術
鄉土化技術指的是將鄉土材料、植被、文化等引進到公路設計中,使公路設計具有個性化特點。在建設生態公路時,要盡量選用本土的植物物種,這樣能夠避免外來品種對本土環境的影響,也利于植被的成長。
1.4 科學的生態綠化設計
建設生態公路,還需要對本地區的氣候和土壤的特點進行分析,選用與本區域自然環境相融合的植被;在進行邊坡綠化時,則要考慮土壤的結構特點。同時在選擇植被時,要盡量做到多種類型相結合,避免物種單一,也可以采用散叢結合的方法,實現綠化的科學性。
1.5 公路工程和生態工程結合
環境的一體性,還能夠全面考慮公路工程中各種生態環境的關系,減少公路工程對環境的影響,有利于沿線生態環境的保護、恢復及優化。生態公路的設計是基于環境保護來進行的設計,它不僅能夠體現出自然環境與人類活動的自然和諧,而且會將公路建設與生態環境緊密聯系起來,減少公路建設對生態環境的不利影響,有利于環境保護措施的實施。
1.6 靈活創新設計理念
靈活性設計理念是指在不違背國內外現有標準的前提下,在不影響使用安全的基礎上,運用靈活創新的技術來對公路設計進行改造,以達到可持續發展的目的。公路生態設計則需要相關人員靈活運用相關理念,對區域環境進行全面考察,利用現有生態工程、恢復技術等來進行公路生態設計。
2. 環保理念指導生態公路的設計與施工
2.1 公路景觀設計施工
公路景觀是由公路和公路周圍的景物組成的綜合體。它不僅包括公路設計完成后形成的景觀,也包含有沿線的自然、人文景觀。因此人們對公路景觀的印象就是公路及其周圍景觀的綜合體。
(1)公路自身景觀設計。公路的自身景觀,我們常常可以接觸到,那就是人們出行的道路;公路周邊的護欄、排水溝、隧道、橋梁等;公路邊上的服務區、加油站、觀景臺、收費站、標志牌等一系列輔助設施;還有公路邊上的綠化帶等。公路是人工修建完成的,因此公路的自身景觀是公路路權的一部分,他為整個公路景觀做出了突出貢獻。另外,公路的自身景觀,如服務區,是可以通過人們的設計而達到觀賞目標的,因此它是可以由人為控制的。
(2)沿線自然景觀設計。公路自然景觀則是指公路所經路段的人文景觀和自然景觀,它是整個公路景觀的主要部分,人們在行車過程中主要觀賞的就是這些景觀。自然景觀就是由平原、丘陵、大海、森林、植物、動物、河流湖泊、氣象變化等一系列自然現象組成的景觀。它是大自然自身作用的結果,不受人為控制,因此需要通過根據不同地區特點來進行設計,表達主題,用當地的獨特材質和設計過程來進行自然景觀的凸顯,這樣就組成了不同特色的自然景觀,為駕駛人員和乘車人員帶去了獨特的風景,驅除疲勞。
(3)沿線人文景觀。公路的人文景觀主要是指所經地區的文化、歷史特征。由于公路行進區域和視野的限制,駕駛人員和乘客只能領略到所經區域人文景觀的一部分,而且由于不同的排序,不同階段給人的感受也不盡相同。人文景觀的具體體現主要是村落、城鎮、民寨等人類聚集空間,它們因城市化程度的不同而呈現不同的形態,也有一些是散布在不同地區。某些人文景觀具有鮮明的地方特點,例如具有傳統特色的寺廟等,它們互相融合形成了景觀的宏觀特色,這些能為路人帶來不同的愉悅感。而一些人文景觀可能會造成公路整體景觀的不和諧,因此在對人文景觀的改造方面需要了解和分析各地人文景觀的本質內涵。與公路本身景觀相比,自然和人文景觀往往不屬于路權范圍,因此需要與當地政府進行協調溝通,對周邊環境進行整體改造,以達到優化整體景觀的目的。
2.2 路側生態設計施工
路側設計采用的最多的方式就是容錯設計,它正是體現了人與自然和諧的安全理念。首先,要在保證不破壞環境的基礎上,針對當地地形特點,綜合考慮工程造價,將路側的寬度加大,將坡度放緩;其次,對于有擋土墻的,可以將其取消,并建設兩米以上的平臺,平臺上的植被要注意保護;再次,為了方便排水,路側凈區應該采取與路面一樣的坡度,這樣也能夠保證車輛的安全和環境的和諧;最后,對路側邊溝的設計也要按照以上原理來進行,采用隱形的邊溝來設計,這樣既能夠增強路面的承載力,也能夠將路側的凈區拓寬,這樣可以保證路側的安全,也可以種植植被,形成一條生態邊溝。生態邊溝的設計形式是指將開放式變為隱藏式,這樣路面的集水可以通過邊溝流入地下,在地下水滲透階段設置排排的碎石墊層,這樣不僅能夠解決地上、地下、和基層的排水問題,也能夠將路側凈區拓寬,這樣就保證了道路的安全。
2.3 邊坡防護與綠化設計施工
(1)工程防護。在工程中常用的防護措施主要有護坡、護面墻等。在選擇防護措施時,要充分考慮工程的比例、尺度以及與周圍環境的關系。根據當地環境特點、施工狀況等,來選擇恰當的防護措施,這樣可以減小對環境的不利影響,同時也能夠保證道路與生態環境的和諧。
(2)植被防護。除了工程的防護措施,還可以采用植被來進行道路防護,這主要有挖溝綠化防護、噴播綠化防護、噴溝綠化防護等等一系列技術可以使用。生態公路的設計,則主要采用植被防護的技術。對于不同狀況的路段,要采用不同的綠化技術來實施植被防護,如在坡度較緩的路段,則可以采用噴溝技術和挖溝技術;而對于高要求的地段,則需要采用噴播的技術來進行綠化,同時也要注意噴播的厚度和質量。
3. 結語
生態公路建設發展時間不長,還比較新,但它代表這未來公路建設的主流走向,發達國家以及我國比較發達的城市這方面的研究則比較多。我們可以向發達國家借鑒經驗,例如瀝青路面、水泥路面的降噪工程,混凝土路面的尾氣吸收等,都可以學習。另外還應該對先進地區的生態公路進行考察,學習先進技術,為生態公路的建設提供條件。
參考文獻
[1]石京.生態高速公路的概念與功能定位研究[J].公路交通科技(應用技術版), 2006(7):148-151.
關鍵詞:公路;生態環境;影響;措施
中圖分類號:F540.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隨著我國交通建設的發展,公路建設越來越的增多,由于公路建設造成的環境危害也越來越大,建設生態公路已成為當前公路建設的重要內容。建設生態公路并不是一句空話,要對影響因素進行深入的了解,采取相應的措施,才是建設生態公路的有效途徑。
一、公路建設對生態環境的影響公路建設對生態環境的影響具體體現在:對森林植被的影響;對公路沿線地區土壤質量的影響;對公路沿線地區水文水質的影響;對野生動物的影響。
1、公路建設對森林植被的影響
(1)森林植被是地球生態系統的調節器,它能防止土壤沙漠化,可調節洪水和河道水流的有害波動。公路建設對森林植被的直接影響在于實際公路用地占用了自然空間(每公里公路占地數公頃),間接影響在于公路地貫通將導致進一步的地面清理、建造次要公路、砍伐森林、偷獵以及引進農業和養殖業;產生邊界效應,導致森林邊緣地區的日照急劇增加,并改變大氣條件;損害大森林對氣候的調節功能等。
(2)公路上汽車產生的粉塵不僅影響植物的光合、呼吸和蒸騰作用,并使所吸附的有毒重金屬等物質極易進入植物體內造成毒害,普遍阻礙了植物生長并發生可見的傷害癥狀。
2、公路建設對沿線土壤的影響
(1)公路營運過程期間被剝蝕的瀝青、滴漏的汽油、機油等有機溶劑沿路表進入沿線的河內及土壤,會對當地的水質及土質造一定程度的污染。
(2)公路上汽車產生的粉塵里的金屬離子使酸性土壤地段土壤pH值上升,導致土壤養分含量降低、有機質層厚度改變、容量增加、濕度下降并且金屬離子可以在土壤里保持數百年。
3、公路建設對沿線水文水質的影響
(1)公路建設會造成水流集中于某些點,在許多場合,還會使水流速度加快,從而改變地表水流的自然狀態。在特定的區域條件下,這些變化會導致洪水土壤侵蝕以及河流淤塞等后果。
(2)公路排水和開挖會降低周圍區域的地下水位,而路基和其它結構物則會因限制水流提高周圍區域的地下水位。其結果會造成土壤侵蝕、土壤劣化、植被減少、飲用水和農業用水流失以及影響魚類和野生動物的生存。
(3)因河流及其兩岸生態活動的改變、無控制的筑路活動以及化學物品和污染物溢出而產生的沉淀物,均會對公路附近區域的水質產生有害影響;因車輛廢氣排放、路面和輪胎磨損以及金屬腐蝕而造成的長期性污染是城市中某些繁忙公路的普遍問題;季節性污染問題產生于冬季對公路的撒鹽和河流缺水時期。
4、公路建設對野生動物的影響
新建公路會直接造成野生生物棲息地、地貌特征的喪失。公路對哺乳動物(蝙蝠除外)、爬行動物、兩棲動物和不會飛的無脊椎動物來說,顯然是個障礙物。公路穿越野生生物棲息地會改變當地野生生物的棲息環境,影響當地動植物種群的生存、繁衍和遷徙。
二、建設生態公路的措施
1、選擇環境最優的路線方案
現代高等級公路設計應把構成沿線景觀整體要素作為設計變量和目標,創造出一個安全、舒適的大眾公園和藝術品,實現高速公路快、達、暢、美的目標,即在初步設計階段以減少對環境的影響和沖擊為目標,開展公路景觀設計,而在施工圖設計階段則以路域植被恢復、噪聲污染和污水凈化處理設計為主,開展路域生態環境治理設計,最終使系統結構和功能達到整體優化。
2、將公路環境治理工程設計納入公路工程設計范疇
公路環境工程是一個涉及地質工程學、公路工程學、水土保持學、植物生態學、現代空間技術和社會科學等多學科的新興研究領域,因此應當加快培養公路環境工程設計人員,開展高等級公路環境保護與恢復新技術應用研究。
3、開發和推廣先進的生物工程技術
針對新建公路路域生態環境的特殊性,應當采取生態綠化策略,在坡面上建立應與當地環境相適應的禾豆草本植物群落和灌木群落,突破草本護坡的單一模式。
三、生態綠化技術的應用
1、處于石漠路域的生態恢復技術
針對強風化石質、種源匱乏或其大范圍植被嚴重受損和破壞或處于石漠化地帶的路域,可采用人工撒播或機械化施工噴播石漠灌草種及當地的灌草植物種子。按上述兩種方式把種子、肥料、土壤穩定劑等用水為土載體噴播到巖石上,以提高植被恢復速度。或采用更換高濕客土的方法栽植苗木、均可獲得滿意的結果。此技術不僅可以促進植物種子著床、萌發和天然更新,并且對原有植被的生長發育也相當有利。
2、公路路域鉛污染的生態恢復技術
公路路域路基土壤中的鉛污染的主要來源是汽車尾氣,經研究表明土壤里鉛污染是以公路為軸線并在其兩側呈帶狀形順路延伸,其累積的鉛主要存在于路基兩側50m范圍內的深為0~20cm的表層土壤中。目前針對鉛污染土壤的植物修復技術分為兩類:一類直接利用自然生長或經基因改性后的超積累植物來吸收土中重金屬鉛的方法稱為持續植物提取術,二類利用有效的鰲合劑來促進植物吸取土中重金屬鉛的方法稱為誘導植物提取術。
四、公路邊坡生態綠化技術措施
目前公路邊坡生態綠化技術已期成熟,概括起來主要有以下幾類:
(1)人工植被:靠人力施養,適合于小面積、坡度緩的土質或砂土類邊坡;
(2)植生地帶:是將一種己成苗草皮或將其植物種子夾在多層無紡土工織物或天然纖維墊中并直接密貼在邊坡表面施行快速綠化的辦法,適于坡度較緩、坡面平整的土質或砂土類邊坡。
(3)液壓噴播:通過液壓灑布機將植物種子、肥料、木質纖維、穩定劑和水的混合物均勻灑布在邊坡面上來進行綠化,適用于大面積的邊坡。
(4)厚層噴播:采用濕式噴槍,經壓縮空氣將其植物種子、肥料、土壤和水的混合物灑布在邊坡表面上,形成1~3cm厚的植被層,最后張拉各類纖維網、聚合物或金屬網使植被生長層穩定附著在邊坡上,適合于各類土壤條件較差的±質、土石質和穩定巖質邊坡。
(5)錨固三維網復合植被技術:既能有效防止邊坡巖土體的水土流失,提供適宜植被生長的生態環境,且能顯著提升邊坡的整體和局部穩定性能,此技術符合高邊坡治理的發展方向。又達到生態保護效果,具有推廣應用的前景。
(6)框格工程技術:這是又一種圬工防護措施與生態防護措施相揉合的辦法,它采取在邊坡上砌筑或安裝一定形狀的混凝土框格構件,在其框格內堆填土體進行綠化,適合于坡度較陡的土質和易風化的巖質邊坡上。
(7)有機基材噴護:采用砂漿噴槍,通過壓縮空氣將植物種子、有機質植物生長基、水泥或合成樹脂等粘結劑與水的混合物噴射并粘結在邊坡表面,形成3~10cm厚的有機質植被層,適用于各類穩定巖質邊坡,另外在路基邊坡上采用爬藤植物、荊條扦插苗結合草坪立體綠化,充分利用空間和土壤資源。加上所述植物耐干旱、耐瘠薄,特別適于本土生長。但為了防止物種過于單調,易受病蟲害的危害,適當引種些許紅(黃)刺玫和其他鄉土品種的小灌木,能夠提高植物種群中多樣性指數,增強了植物群落抵御不良氣侯和蟲災的能力。
五、結語
生態環境與公路建設的協調發展在我國公路建設過程中是一個重要研究課題,決不能走先破壞再治理的老路。生態環境與公路建設協調發展應是我國公路建設的基本方針。為此,要使公路建設對生態環境影響程度降低到最低程度,就必須依靠政府協調,綜合治理,科技進步,因地制宜地優先采用成熟實用的國家環境保護最佳防治技術。
參考文獻
[1]江玉林,杜娟.高等級公路生態環境保護問題與對策[J].公路,2002,08:68.
日前,工業和信息化部、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環境保護部3個部門聯合下發了《關于開展工業產品生態設計的指導意見》(下稱《指導意見》),提出到2015年,我國將初步建立政策引導與市場推動相結合的工業產品生態設計推進機制,制定一批產品生態設計標準,開發、應用和推廣一批無毒無害或低毒低害原材料(產品)以及清潔生產工藝技術。
對于大多數人來說,生態設計還是一個新名詞。但實際上,在國務院《關于加強環境保護重點工作的意見》、《關于印發“十二五”節能減排綜合性工作方案的通知》、《關于印發節能減排“十二五”規劃的通知》等文件中,都提到了“要推行工業產品生態設計”。
生態設計是按照全生命周期的理念,在產品設計開發階段系統考慮原材料選用、生產、銷售、使用、回收、處理等各個環節對資源環境造成的影響,力求產品在全生命周期中最大限度降低資源消耗、盡可能少用或不用含有有毒有害物質的原材料,減少污染物產生和排放,從而實現環境保護的活動。《指導意見》提出,生態設計有利于綠色技術創新,是實現污染預防的重要措施,是落實生產者責任延伸制度的要求,是提升產品競爭力的迫切要求。
企業是生態設計的主體。企業的認識和態度,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生態設計能否真正“開花結果”。《指導意見》提出,要引導企業把開展生態設計作為提升產品競爭力、履行企業社會責任的重要措施,加強政策支持和引導,建立有利于企業開展生態設計的政策和市場環境。下一步將選擇汽車、電子電器等產品,制定相應生態設計評價實施細則,開展生態設計試點工作。在激勵措施方面,我國將建立優秀生態設計產品獎勵機制,支持生態設計產品擴大社會影響、提高市場競爭力。研究制定支持企業開展產品生態設計的財稅政策,優先考慮將有關產品列入政府采購名錄,推動關鍵共性技術和產品的研發、應用與推廣。優先支持對生態設計有重要促進作用的技術改造項目,加強與金融機構的信息溝通和對接,將相關項目列入綠色信貸支持計劃。
中國汽車技術研究中心數據資源開發部部長張鵬表示,中國汽車技術研究中心已經啟動國內汽車產品的生態評價項目,指標涵蓋原材料、先進生產工藝、使用過程中的污染物排放、噪聲、報廢后的回收利用率等。
在標準體系方面,下一階段的重點工作之一就是研究產品從設計到回收處理各環節的典型案例和共性經驗,提出產品生態設計標準體系框架,組織編制產品生態設計通則;選擇一批生產過程資源消耗大、污染物排放多、有毒有害物質含量高的重點產品,研究制定生態設計標準。